ZKIZ Archives


【專題籽】創作「水熊蟲」扮雀 手作人砌鳥屋介紹南生圍候鳥

1 : GS(14)@2018-03-06 03:54:23

25歲手作人文駿業在桉樹林掛上親手製作的木鳥屋,讓遊人留意南生圍的另一面。

【專題籽:港情講趣】南生圍桉樹林最近多了6間鳥屋,內裏的「候鳥」,不時發出鳥聲。這些都是手作人文駿業(阿業)花了一個月親手製作。鳥屋內住了由他創作的角色「水熊阿蟲」,扮成候鳥如黑臉琵鷺、小白鷺、蒼鷺、藍翡翠、卷羽鵜鶘和鸕鷀等,讓大家認識南生圍鮮為人知的一面。


父親8年前搬到南生圍經營農場,阿業也一直在這裏居住,每年鳥季(11月至翌年3月)都會見到候鳥,「牠們跟我的距離很近,近得連望遠鏡也用不着。我家有個魚塘,每一天起床時,魚塘都有一兩隻候鳥在吃魚,已是常客。」和候鳥為鄰,阿業對牠們很好奇,「我會在牠們的角度思考很多問題,飛這麼遠的路途要花多少體力?會多累呢?於是用『水熊阿蟲』角色扮這些候鳥,透過扮牠們去了解牠們的習性。」

屋中鳥跟林中鳥對唱

農曆新年是南生圍旅遊旺季,阿業在公眾假期前通宵趕工做好6間鳥屋,採訪前一日做到早上6時,「是辛苦的,九成都是親手做,這個月不停強迫自己一定要做。」由概念、畫圖、做模型、鋸木、砌木、上油、駁電和聲音,阿業都一絲不苟,場景用石頭、樹枝、乾草和乾花等天然材料搭砌,甲蟲和候鳥嘴巴吊着的小魚是標本。「效果令我覺得十分值得,這些候鳥一直住在這裏卻無人認識,可為牠們發聲,我覺得好爽。今天安裝鳥屋到樹上,其鳥聲令你更留意樹林本身雀鳥的聲音,好像在跟它對唱。」做鳥屋前,他只說得出數種候鳥的名稱,其他一無所知,經過一番資料搜集,挑選了南生圍常見而外形易於辨認的品種作主角。他現在輕易說出候鳥的習性,「牠們主要吃魚、蝦和蟹,但沒有想過牠們吃魚不吐骨頭,消化不了的骨頭會被牠們的分泌物結成一團,再吐出來,稱為『食繭』;你又可在元朗錦田河見到五十隻多隻鸕鷀張開翼,因牠們游完水會在河邊曬太陽15分鐘。」樹林內亦有17塊他手寫小秘密,讓大家可以多了解候鳥的習性,但並非想來到南生圍的人都知道候鳥的名稱和習性,「只是想大家認識南生圍的另一面,這裏不單止有婚紗橋和橫水渡。」阿業說南生圍候鳥最有趣的是不怕人,「在香港濕地公園,要十多人逼在隱蔽的觀鳥屋望一隻雀鳥。這裏隨時有幾十隻雀任你看,你接觸不到牠,牠也不會怕你,這才厲害!」扮候鳥的「水熊阿蟲」是阿業筆下的動畫角色,靈感來自一種名為「水熊蟲」(Water Bear)的生物,「我在書籍中知道牠的存在,牠不是昆蟲、微生物或細菌,是全新生物,科學家不能將牠歸類作任何一類,要幫牠另立門戶,叫緩步動物門。」記者在網上搜尋圖片時,即刻「毛管戙」,樣子不太討好,但當時已大學畢業兩年的阿業感到和「水熊蟲」同病相憐。他分享:「那時是比較迷惘的時間,身邊的朋友陸續找到穩定的工作,但我仍然未有目標,所以感覺有種異類感。」在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科主修動畫的他,雖然對動畫有濃厚興趣,但不想在商業幫別人畫,甚至沒有找全職工作。他一邊用南生圍的樹枝、廢木和其他本地材料做成手作精品,不定期在市集擺檔出售,一邊以四份兼職賺生活費。「當時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而是一直做都沒有成果,內心有種不安。」今次「南生圍桉樹林候鳥展覽」他就聯同「浪花花造紙教室」合辦「蘆葦纖維造紙班」,從南生圍就地取材蘆葦草製成蘆葦紙。

土地發展難免 「還可住南生圍多久?」

阿業一直想創作的動畫,去年4月成立facebook專頁,以「水熊阿蟲」記錄生活,也畫有關農業和南生圍的趣事,「想逼自己繼續畫小動畫,不要把這事情荒廢。」一點一點地圍繞南生圍創作,阿業的方向越來越清楚,「專頁成立後,關於發展南生圍的新聞越來越多,例如收地、批地建商場和住宅,我在想『還可以住在南生圍多久呢?』香港的土地發展無可避免,也不易阻撓,不如趁還住在這裏,多用『水熊阿蟲』做跟南生圍有關的創作,不是等到最後才做。」


木製鳥屋在樹林發出鳥聲,跟林中鳥對唱。

阿業在林內掛上17塊木板,告訴你關於候鳥的生活小秘密。

鳥屋製作一絲不苟,用上石頭、樹枝,乾草和甲蟲標本,材料全天然。


遊人可於拾起地上的桉樹葉,將候鳥圖案印於樹葉上作樹葉書籤。

6種候鳥均為南生圍常見而外形易於辨認的,包括黑臉琵鷺、小白鷺、蒼鷺、藍翡翠、卷羽鵜鶘和鸕鷀。

本身完全不會古法造紙的阿業(左)和「浪花花造紙工作室」的紅彤彤合作以蘆葦入紙。


蘆葦草明信片。$35

手製木沿筆以南生圍樹枝製成,筆記本上的則是大理石花紋藝術(Marbling Art)。$250

蘆葦草的纖維較粗,造紙時所花的時間比一般的長。



南生圍桉樹林候鳥展覽日期:即日至3月16日地點:元朗南生圍桉樹林
facebook:WaterBear水熊阿蟲記者:列淑華攝影:劉永發、王國輝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2/203192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4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