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要誤失收割之時,眼白白看錢流走(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7407

此文主要為判定你是應現在收割還是「坐一坐」。

 

筆者其實唔係幾明「四方檯格局」係咩? 真係有用心上網翻查亦得不到解說。估計是格食格,角困角,不能動身之意思吧。讀者和妻子與父母同住,更在早前用40年按揭將物業三供款拉長,當中所付之耐心及部署捎抵佢三十出頭持有三間樓。唯物業一和二都是近期買入,水位每間約有百餘萬,係現時市況九成業主大賺下,不算得多。現擔心萬一樓市退潮而趕緊快把泳褲抽起,實為合理處理方法。

 

由於太太屬不穩定工作,筆者假設太太「自給自足」,即物業三由太太單名持有,而太太借貸力亦在支持該40年按揭中用盡。現時讀者35k月入持有兩收租物業,一個有簽租約(物業二)而另一物業沒有。此實在是假設,因為在網上溝通是單向的,要再和讀者詳談才能解決更多問題。如物業二真係未有租約,建議讀者「補水」,將借貸比率降至樓價五成再轉按,在申請時向銀行表明是出租用途,成功轉按後可將物業二租金收入納入為收入一部份。

 

物業二市值3.25mil,補水為2.34-(3.25*50%)mil=71萬。賣走物業一,可套現1.35mil,當中套回資金一半就夠補水。建議賣樓之原因,為讀者一人持有兩個物業,35k月薪之借貸力為35000*50%/10000*2.59=4.53mil。就當計埋租金收入,即物業二原本就報有出租用途,都只是盡計(35000+8000)*50%/10000*2.59=5.56mil,都比自己單名持有的物業一加二(即4.5+3.25=7.75)為少。讀者是正確地利用了槓桿,再加上睇準了2008-2013的樓市升浪,五年和太太累有千萬市值物業。唯市值和家庭月入(少於60k)極不相配。市旺時絕對係爽,完全展示出投資樓市加上槓桿的極大優勢,唯市跌只要20%就令人心感不安,35%左右就打回原形,由贏變輸只會令人心感不安。打亂下一次入市之部署。人確實是習慣直線思考動物,贏在第一次,第二之入市時都較有信心,一開始就輸,成日都以為下次買又係輸。所以實力易見底者,見好就收吧!

 

建議沽走物業一,再唔係叫朋友住入物業二,留住好租客,都唔好誤失收割之時,眼白白看錢流走。

 

就當沽走物業一,亦將物業二的租金納入借貸力計算,兩間樓「持貨」7.85mil,其實都大過自己最盡借貸力了,即5.56mil。所以減磅是應該,套出現金可放於收息基金,千祈唔好因要比利得稅而不獲利。建議收息基金之原因,是因為其沒有鎖定年期,及讀者本身後生,實有需要等多一個浪,市低出擊。如果是近退休之輩,可能沒價格風險及有鎖定年期的債券為佳。當然收息另有好選擇,沛富基金是一個ETF,投資亞洲區債券,唯近日南韓局勢不穩富有影響。當然等你賣出樓後,已是另一番景象了。請先套樓,投資物品可以日後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60

胡孟青﹕企業捐獻不宜只看錢

1 : GS(14)@2017-10-29 22:22:51

【明報專訊】在企業層面上,對投資者來說,最重要莫過於股價表現。說得白一點,從以往很多例子,股價表現愈好,未必代表就是屬於一家好公司,有時往往是相反的。企業形象是一套學問,企業管治之外,公司亦致力是保持及提升形象。

不能否認,對管理層來說,公司形象等同於品牌溢價,市場願意多付溢價買它的股票,到遇到有棘手問題時,品牌溢價很多時都會為公司提供一定緩衝。以蘋果為例,君不見品牌溢價對公司提供頗多好處,觀乎以往幾年,蘋果產品就算有過問題,但很快就解決了,未有太多負面發酵。換轉是其他對手,隨時被窮追猛打。

十大慈善捐獻榜 本港公司僅一家

近日,最感興趣的一宗報道,就是有關本港上市公司的慈善捐款數字統計。有機構計算,以2016年為例,本港上市公司合共捐款達128億元,按年增長24%。更有趣的是,去年恒大地產(3333)成為最慷慨解囊的上市公司,合共作出18億元的慈善捐獻,接近它們去年全年盈利的一成。而排名二至五位的公司;包括是匯豐控股(0005)、神華(1088)、嘉能可(0805)、與騰訊(0700)。本港華資上市公司,入頭十大慈善捐獻榜只有新世界(0017)一家,反之中資公司在10間之中,就佔了5間。

走出捐錢框框 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

該機構亦表示,只有一成本港上市公司在慈善事業上較為慷慨,而有四成八上市公司,卻完全沒有捐錢,另有兩成一捐款金額是少於50萬元。無疑,如果每年來一次有關統計,對本港上市企業某程度上是會提供一定推動作用。老套一點,企業賺錢亦屬於取諸社會的一部分,既然如此,向社會及持份者提供一定回饋,絕對是社會樂於預見。

可是,將公司形象好與壞,完全跟捐款數字掛鈎亦未必是好事,如果靠捐錢多與少,去決定誰是良心企業的話,對很多公司並不公平。社會經常有種聲音,尤其是對經營公用事業的機構,認為賺大錢就不能加價,甚至要減費,對用家來說當然是歡迎,但公司也要向股東交代。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很多公司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說穿了,企業責任、企業可持續發展,在很多本港上市公司眼中,已經完全走出純粹捐錢的框框,這亦是企業層面的自我提升的一種。香港其實是有很多上市公司,在企業可持續發展上花過心思,而且相當出色,只是十大捐款榜中是沒有它們名字。以某些發展商為例,其新項目的籌劃,往往是惠及項目用家以外的整個社區層面群。同樣,個別收租股、保險股等,在每項可持續項目中,都是重點對焦,極之細心,這些都不應該以錢來衡量。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17&issue=201710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2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