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藝術銀行 看上去很美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9181&time=2011-05-14&cl=115&page=all

市場環境不成熟,監管機制有待完善,藝術品的真偽、評估等貓膩多多,中國的藝術銀行尚處初級階段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趙靜婷 楊娜

 

  一位商業銀行私人銀行部高級經理鼓動一位高端客戶:「黃金、白銀市價已高位回落,股市震盪徘徊,還是投資藝術品好。」

民生银行是业内公认在艺术品市场介入较多的一家机构。北京的炎黄艺术馆即由民生银行捐助。李飞/CFP
民生銀行是業內公認在藝術品市場介入較多的一家機構。北京的炎黃藝術館即由民生銀行捐助。李飛/CFP


  藝術品理財產品成為銀行新寵,千萬元級投資門檻、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10%⋯⋯從業人士直呼,這是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中的奇葩。

  有受訪銀行人士稱,這是中國藝術銀行發展的契機。在歐美成熟市場,真正的藝術銀行是指以藝術品為存貸抵押物的銀行;銀行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 有權依照協議內容以收藏品折價或變賣的現金優先得到清償。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各種形式的藝術品投資基金、藝術品保險、藝術品信託等。

  一位銀監會官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藝術銀行被看做傳統貸款業務,不同於理財產品的創新業務。

  與藝術品理財業務的熱度不同,真正的藝術銀行業務在中國一派冷淡。一位國有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部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各大國有商業銀行尚未開展此類業務。

  有銀行人士稱,銀行傾向於推出藝術品投資的理財產品,而不願直接做藝術品抵押貸款的原因是,這行「水太深」。招商銀行一位私人銀行部客戶經理表示,曾經做過個別的藝術品抵押貸款,後因風險比較大、機制不太成熟,已經被相關監管部門叫停。

  但藝術品金融化是趨勢所在。民生銀行和國投信託,是業內公認在藝術品市場介入較多的兩家金融機構。民生銀行內部人士透露,雖然總行有限制,但分 行一直在做藝術品抵押貸款,有時也會和擔保公司、典當行合作。從2007年開始,民生銀行的藝術品投資理財產品迄今推出了兩款,發行規模近10億元。

  國投信託則主要和銀行等機構合作,最近兩年來推出了逾十個藝術品投資的信託計劃,總金額逾10億元。

  一位故宮博物院書畫鑑定專家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個市場太小,易被操縱,「貸款流入後,很容易抬高藝術品價格,操縱空間很大,也缺少監管。」

抵押無標準

  藝術品質押、抵押,一直是中國銀行業的一個空白領域。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一位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現在國內藝術品市場交易額僅500億元,流動性和交易量還不夠大,所以銀行介入有限。」

  藝術品的質押業務,是指客戶把與藝術品相關的文件——包括保單、收藏證明等交給銀行,即可獲得信貸資金,藝術品還留在收藏家自己手中,存放地需 獲得與銀行合作的保險公司確認,銀行也可以將其作為自己藝術倉庫中的待借之物,將其租給博物館做展覽;而抵押業務是直接將藝術品作為抵押品放入銀行倉庫或 委託第三方託管。

  2010年7月,由民生銀行、運通擔保和福建省民間藝術館三家機構聯合推出一項新的融資業務——壽山石抵押貸款,在國內開啟藝術銀行融資之先河。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只有民生銀行和招商銀行有此類業務,但規模不大,需要針對具體個案來定貸款額度。

  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一位客戶經理透露,私人銀行級客戶存款在1000萬元以上,才能做藝術品抵押貸款業務。抵押率最多50%,貸款利率年息 12%。資金用途可用於消費類、耐用品和公司經營,如買車、裝修,也可用於再投資藝術品,或在民生銀行購買黃金,但不能購房、炒股,或投資私募股權基金。

  他進一步介紹,用藝術品去銀行辦理抵押貸款,過程十分不易:銀行需要其個人提供詳細的證明材料,包括身份證、戶口本、未婚提供未婚證明、專業性 評估公司出具的評估證明、資產證明,甚至要求其所在公司每月「流水」,以證明有還款能力。辦理貸款後,抵押的藝術品要放在銀行保險櫃封存,或是放在指定的 第三方託管機構,評估和寄存的費用都要客戶承擔。

  作為變通之舉,民生銀行2010年4月新推出的「典貸通」業務,與寶瑞通典當行合作,但量不大,「主要看典當行願不願意收你的東西」。

背後貓膩

  一位拍賣行業人士透露,雖然國內收藏界對藝術品抵押貸款期盼已久,也有零星業務,卻始終無法全面開展。只因在國內市場,藝術品流通暗箱操作,充斥大量贋品和虛假信息的現狀,令有心開展此項業務的大型金融機構膽寒,只有「機制靈活」的中小機構涉足。

  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大學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忠義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國外有一整套非常健全的機制,可以做銀行藝術品 質押、抵押貸款,但現在國內銀行極少涉足。他指出,「關鍵問題有兩個:一是鑑定真偽,二是如何估值。很多藏家特別希望國內銀行能開展這項業務。但是,缺少 有資質的藝術品評估鑑定團隊,也沒有權威的獨立第三方機構可以做藝術品的價格評估。」

  前述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人士透露,「以前確實有客戶找我們,說手裡有好東西,想做抵押貸款後接著做藝術品投資。但是,評估其價值存在很多障礙,還要看合作鑑定機構的資信等。所以這塊業務不能說絕對能做還是不能做,因為藝術品不確定性很大。」

  「在抵押時,銀行首先要對資產進行估值,而對藝術品估值要求有法律承認的鑑定體系和身份證明資料作為保證,目前國內的藝術市場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鑑定專家表示,拿房子或其他資產作抵押,都是有技術標準可以評估的,惟獨藝術品沒法評估。

  一位熟悉此事、在業內人脈通達的文物鑑定專家表示,「銀行只關心這個東西能不能賣出去」。他透露,不乏銀行和拍賣行在一起操作,抬高藝術品市場價格,然後共同牟利之舉。

特殊投資品

  和藝術品市場的火爆和銀行的謹慎不同的是,與藝術品相關的投資產品近年先行一步,這包括銀行推出的藝術品理財計劃,也包括相關的信託計劃和藝術品基金等。

  一位書畫鑑定專家透露,客戶從拍賣行買來東西,把藝術品抵押給銀行,由銀行給予抵押人貸款額度,意味著將有更多資金注入藝術品市場。「眼見著藝術品在增值,藝術品理財市場也顯得更加火熱。」

  另一方面,銀行出售藝術品投資的理財產品,由高端客戶投資,這類理財產品,最終的收入也來自將藝術品拍賣後的收入。

  國投信託總經理呂益民認為,「借助信託、理財產品、基金這類金融工具,把藝術品變成一種投資標的,吸收一部分游資,而不總是投機房地產,或是炒 作白銀甚至綠豆。」他認為,「頂級藝術品是最好的資產,應在金融上給予合適的定價。這也有利於國家文化產業改革和提升文化產業的地位。」

  呂益民指出,藝術品信託、理財計劃的管理者是機構,再加上藝術品基金的出現,可優化現在藝術品市場以個人為主的投資者結構,「藝術品投資對專業性的要求很高」。

  但是,呂益民強調,「投資藝術品的風險是很大的,我每次都要強調這一點,甚至要求客戶在簽署信託計劃時把這句話抄寫下來:『藝術品是一種特殊商品——風險極大,投資者要做好風險自擔的思想準備。』」

  本刊記者張宇哲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91

O2O:看上去很美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9/3NNDE5XzQ2Mzg3Nw.html

最近,商派網絡和新浪微博正在進行一項新的嘗試:當消費者在北京的一些大型百貨公司附近閒逛時,只要@特定的微博賬號,就能獲得這些百貨公司最新的促銷或優惠信息。憑著這些優惠,消費者當下就可以去附近的百貨公司消費。

這 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生意模式,可以被看作時下非常流行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一個縮影。所謂O2O,就是將線下商務的機會 與互聯網結合在一起,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台。前兩年風風風火火的生活類團購網站,便是O2O的一個分支。

O2O的迅速風靡其 實並不奇怪。從品類上看,電子商務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B2C是小件標準化商品的天下,比如圖書音像。這類商品的單價低,且物流方便,卓越、噹噹就是靠這個品類起家的。到了第二階段,3C數碼、空調家電等大件商品的B2C開始成熟,儘管物流頗有難度,但這些產品的價格透明,京東就憑著自建物流的方式迅速壯大。到了第三階段,人們不再滿足於標準化商品的線上購買,對本地化生活服務的需求催生了線上線下互動的O2O模式。

盡 管這個模式看上去很美,但派發百貨公司優惠券的嘗試能否成功,商派網絡CEO李鐘偉並沒有把握。在他看來,電商公司可以設計出完美的信息流通鏈條和無懈可 擊的互動模式,但在具體操作中,消費者是否對此類優惠心存排斥,又在多大程度上願意開放自己的信息,還是未知數。

更重要的是,作為「前台」的微博並不能把控線下商家的服務質量。畢竟,網絡平台在吸引消費者後,真正的服務或產品還是由線下的商家去提供。一旦線下服務的口碑不佳,就會反過來制約平台的發展。此前,大量團購消費的糾紛就是由於線上承諾與線下服務不符而產生的。

一定程度上,平台方對線下資源的掌控力,決定了O2O的生意能否健康成長。但眼下,大多數O2O模式的企業並不具備這種控制力,它們僅僅是一個第三方的渠道,在消費者和商家間起著信息匹配和協調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如何實現線上信息與線下服務的對稱,保持平台的粘性,就成了O2O公司的命門。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本期採訪了一家家居建材領域的電子商務公司——齊家網。和一般的快消、3C類電商不同,齊家平台上聚集了3萬多家建材供應商,他們銷售的是地板、櫥櫃、衛浴等大量非標定製品。無論是看樣、測量,還是物流、安裝,消費者都需要同城的多次線下服務。換言之,齊家是一家典型的O2O公司。

從2005年成立至今,齊家目睹了建材電商領域交易額的迅速擴張,也感受到了快速成長所帶來的痛楚:公司架構的調整、供應商對O2O的理解程度、IT系統的不足常常導致交易流程的不暢,從而影響用戶體驗。畢竟,建材電商的售前服務成本非常高,一旦在尺寸、材質、價格等問題上沒溝通好,就會產生退換貨。此外,配送、安裝、驗收等環節也需要環環相扣,一旦沒銜接好,就會造成派單的失敗。

齊家網逐漸發現,公司對供應鏈的介入越深,對信息的掌 控力越強,看似增加了成本,但也更容易把控整個服務鏈條,通過消費者增強自身在產業中的話語權。與之相對地,齊家本身在不同的階段也經歷了線下團購組織、 線上信息中介、增值服務提供、服務鏈整合平台等不同的形態。

不過,齊家的服務轉型並非一蹴而就。眼下,公司的O2O流程還在糾錯與磨合中,如何讓這一流程更加順暢,讓3萬多家供應商在平台上和諧共生,考驗著齊家的戰略眼光和管理智慧。而它的嘗試,或許能給眾多探索中的O2O公司,提供一個參照的樣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02

特斯拉,看上去很美!? 馬猴

http://xueqiu.com/1340273061/24938246
特斯拉,很巧妙的利用了汽車、環保、互聯網、金融奇蹟等數個關鍵詞吸引了眼球無數。筆者不經意間關注特斯拉半年有餘,發現股價像坐了火箭直奔150而去。看了很多關於此股的討論,感覺大多都是從金融或者互聯網的角度出發,確實言之鑿鑿200可期;唯獨從汽車角度討論不多,小有遺憾,筆者也小說兩句,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先說其電動車技術,從目前各種公開的信息來看,特斯拉的電池續航里程和安全性似乎都比同行領先很多,可能它真的有獨門秘方?我還是更相信是因為傳統車企和傳統電池企業在產品正式上市之前擔心影響自身的燃油車銷售而不願公開技術細節所至。而且特斯拉的電池也是與合作夥伴共同研發,在現今的行業背景下,電池並不算是新興產業,其技術壁壘和差距不可能有想像的那麼大。那為什麼特斯拉在北美如此受歡迎?個人覺得主要是其產品定位準確,從美國前7個月電動車銷量排名上來看,除特斯拉外其餘車型幾乎全部定位在經濟型車或中低級車的級別,唯有特斯拉公開表示其競爭對手是奔馳寶馬等豪華車,其定價也迎合了美國精英階層們彰顯環保理念又不失個人身份的價值觀定位,因此銷量如此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說投資,為什麼排名第三銷量的特斯拉受到如此追捧,而排名更高的日產、通用或者車型更多上榜的豐田、福特仍然原地踏步?因為它新!企業新,理念新,銷售方式新,當然最主要的是推廣模式新。這裡的推廣模式,不是指產品,而是指股票。用互聯網銷售的模式,一下子迎合了現今電子商務的熱點;過多的宣傳現金流巨大,零補貼盈利,也更像是電商宣傳,而不像是車企宣傳。眾多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甚至完全沒見過特斯拉什麼樣的中國個人投資者),完全用金融技術分析就得出了此車必然改變全球汽車行業的結論。從這一點來說,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營銷手段;也從這一點來說,特斯拉更像安利,一個是像傳銷賣蛋白粉,一個是像傳銷賣股票順帶賣車。當然投資者從股票市場掙了錢,反哺一下特斯拉,買幾台車當玩具,很有可能是未來特斯拉新的銷量增長點。但是就怕的是像段總一樣的投資客,賣了車買股票。

最後回到汽車行業本身,說說特斯拉沒有解決的問題。第一,質量和產品類型。現在沒有事故,不代表以後沒有。單一的產品類型,面臨巨大的質量風險,一旦出現車毀人亡的事故,有可能對產品聲譽造成致命的打擊。第二,渠道。汽車行業銷售渠道和服務網點的重要性幾乎可以和產品並駕齊驅。特斯拉選擇互聯網銷售可以說是創新,但是恐怕更多的是無奈。跟傳統車企對比起來,其渠道劣勢屬於先天不足。在北美目前的銷量和售後服務需求,還看不出渠道劣勢,但是隨著銷量的激增和開拓歐洲和中國市場的方針,渠道發展之謎待解。第三,壁壘。特斯拉7月開始進軍歐洲市場,目前生死未卜。但是可以料到的是,以日產雷諾為代表的日(法)系和奔馳寶馬大眾為代表的德系必將對其展開生死阻擊。特斯拉的電池技術能否獲得眾多歐洲國家技術標準的認可尚不得而知,而從來不把美國車當回事的歐洲客戶如何接受特斯拉豪華車的定位也是很大的疑問。再說中國,雖然特斯拉近日已經高調開始接受中國客戶預訂,但是如果說歐洲市場是高山險壑,那中國市場更像暗礁密佈。發改委、工信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公安部、車管所、國稅總局……試問特斯拉,已經過了哪幾關,那些個批文、公告、目錄、證書,拿到了哪些?當然也可能特斯拉已經悶聲搞定,但是搞定哪些拿出來展示一下進展總比隔空叫賣有市場說服力吧。看看日產有全美銷量第一的電動車型,又有工信部部長的大力支持;寶馬有新生強力車型i3,又有地方政府全面扶持;奔馳有北汽股東身份,又有比亞迪的本土後盾。這些車企都沒在中國高調喊出賣好電動車,試問特斯拉,憑什麼?順便說句,靠互聯網銷售,特斯拉大概不知道中國馬上開始執行的汽車「三包」是什麼吧?就算這些都解決了,最後一個問題,特斯拉在中國的產品如何定位?按照特斯拉老大的說法,在中國跟北美同樣售價,那麼請問是報關稅前還是稅後?如果真的比照北美的售價,國內六七十萬人民幣的價格有點尷尬,按照環保的理念,這價格不夠經濟,按照豪車的定位,這價格不夠奢侈。當然,前些天媒體報總裁馬斯克抨擊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不管真假,只能說總裁先生,中國沒你想像那麼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06

全球房市掃瞄:看上去很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958

2013年,在經濟學人雜誌追蹤的23個國家中,18個國家房價上漲。而一年前只有12個。新年前夜發佈的Case-Shiller指數報告顯示,截止10月,2013年美國房屋價格上漲了13.6%。自2012年3月以來已上漲了24%。但仍低於2006年4月的峰值。

美國新屋建造達到1百萬。這是金融危機之後第二次。這遠低於2006年1月230萬的記錄,並低於長期平均水平的150萬。總之,美國房地產正在復甦,而非形成一個泡沫。美聯儲決定縮減QE,可能會給房市降溫。儘管抵押貸款利率正在上升,由於更高的債券收益率,房價依然可以接受。根據經濟學人的測算,房價目前接近公允價值。

英國房價去年10月份創下了三年來的漲幅新高。這引發了對房地產泡沫(以及隨後的崩潰)的擔憂。尤其是在倫敦,房價上漲了12%。雖然根據經濟學人的測算,英國的住房價格被高估,但由於房屋供應緊張,英國並沒有像美國那樣經歷大規模的房地產崩潰。2010年英國政府取消了建造新房的目標。據預計,2031年前,英國每年需要建造29萬處新住宅。但在2013年3月之前的12個月裡,房屋完工量降至13.5萬,為1949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歐元區的南北分歧仍在繼續:在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房價下降了5%至10%。然而,愛爾蘭的房市終於觸底。在6年房價減半之後,價格現在比3月低點高出9%。在歐盟住房自有率最低的德國(53%),房價增速達到了兩德統一以來的最快速度。但相對於租金和收入,房價依然被低估。

即將於6月舉辦世界盃的巴西也正經歷著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巴西的房價,在2012年11月後的一年中,增長了13%。而2016年奧運會的舉辦地,里約熱內盧的房價自2008年起已經翻了三倍。中國開始擔心過度開發和低入住率導致的房價泡沫的增長。根據經濟學人指數,70個中國城市的房價在2012年11月後的一年中,增長了8.7%。印度可能也會面臨相同的命運。印度的15個城市房價在2013年第三季度增長了7%。加拿大似乎已成功地給房地產市場降了溫:房價通脹已經降低到3.4%,雖然房屋看上去仍然昂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80

民企「參軍」,看上去很美 「陣痛和阻力不可避免」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035

「如果說有競爭,那也大多是軍企和軍企之間的,特定領域民企基本無法插足。」

民企涉足軍工,軍工裝備的核心技術如何做到保密?

軍民融合正成為資本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概念之一。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停牌5個月的A股成飛集成近日披露重組預案,公司將獲注殲擊機和空面導彈等軍工資產,交易估值達158.47億元。控股股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防務裝備核心業務及資產將就此實現整體上市。

這也是繼中國重工之後,又一家上市公司獲得巨額軍工資產的注入。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在接受採訪時還表示,希望把中航工業的每個業務板塊都做成上市公司,中航工業母公司作為持股股東。

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相一致,李克強總理也在他的首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在經濟大環境的過渡期,受經濟波動影響最小的軍工產業被看好。政策瓶頸被打破後,軍工市場的壁壘也將向民營資本逐步放開。這也被認為是轉型期刺激經濟的利好因素。

然而真正的融合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對進入軍工行業實行的許可證制度,事實上就說明了這個行業既有的制度壁壘,除此之外,人才、技術、資金等等門檻,都在考驗著民企們的智慧與耐力。

軍企民企,誰融合了誰

在軍民融合中,軍隊率先邁開了走向民用市場的步子。由於許多軍用技術可以移植到民用設備的製造中,傳統的軍工廠往往擁有著「一專多能」的生產線。

「軍企要提高效益,因為軍企光吃軍隊的單子是吃不飽的。」接近某軍工科技集團的人士稱。

陝西某國有航空產品公司專注於軍用黑匣子等航空用品生產。與此同時,該公司還涉足列車上的信息記錄儀。在高鐵快速發展的環境下,軍用生產線得以被雙向乃至多向利用。該公司總經理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民營企業目前還沒有進入軍工領域的優勢,因為生產軍工不以利潤為唯一追求,且涉及政治責任,民營企業看起來「不令人放心」。

《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3》稱,截至2012年底,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了軍民結合專項資金或通過其他渠道支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資金總額達16.6億元,同比增長33.5%。這些資金有的用於軍轉民專項扶持,有的用於軍民技術雙向轉移。

大規模的政策利好下,接近某軍工科技集團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現在的軍民融合多以軍企為主體,為了釋放軍企多餘的生產力,提高效能創造收入,原有的生產線往往按照軍用和民用4︰6的比例進行生產,保證為部隊服務同時,也為市場服務。

軍企大步向前尋找新市場,民企卻面臨這樣的困境:門檻高,前進難。

前述報告同時指出,軍工行業自成體系,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配套相對封閉。一些軍工單位憑藉武器系統總體的優勢地位,在配套任務分工上不可避免地向內部傾斜,「儘管民企具備承擔任務的能力,但實際參與仍然有限」。

軍工集團亦屬國企,許多還是大型國企,國家對其經營業績的考核直接影響未來發展。由於考核的主要依據是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益,大型軍工集團往往在競爭性採購制度並不健全的情況下,將配套任務「內部消化」,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如此還可以爭取到國家投資,加大併購民企配套單位的力度,導致軍工科研生產任務不斷向軍工系統集中。軍民「融合」便可能以壟斷的形式達成。

原本意在使軍隊借鑑「購買服務」的模式,以更少投入在更廣範圍選取優質「服務商」,現實卻削弱了競爭和創新。

以軍企為主體的融合現狀短期內無法避免。「如果說有競爭,那也大多是軍企和軍企之間的,特定領域民企基本無法插足。」上述人士稱。

保密做好了,才會跟你做生意

有足夠的市場容量,民營企業才會嗅到商機來申請許可證。

《艦載武器》雜誌執行主編石宏這樣描述這個市場的容量,「解放軍大規模的換裝還沒有完全開始呢,市場就已經開始變大了。不管陸海空,裝備還很落後,都需要改進,每個軍種的裝備種類又是成千上萬」。

供不應求是這個市場的寫照。「從殲-10就可以看出來——成飛(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簡稱)那麼全力生產,還是不夠。」一位熟悉該行業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從2005年6月原國防科工委頒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實施辦法》起,到十八屆三中全會,軍工領域的大門一直在為民營資本徐徐打開。市場和政策的利好已經將民營企業推到了路口。

2012年,國防科工局共向60多家民營單位發放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一份工作簡報的數據,彼時獲得許可證的單位總數超過1800家,其中非公企業超過500家,超過總數的1/4。

石宏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目前的民企參與的環節其實不少,但主要是涉及後勤物品、材料供應、輕型車輛、無人機等,「後勤、輔助用品、被服防化和邊角的外包工作比較多」。

「隔行如隔山」,橫亙在民企與軍企之間的,還不僅僅是技術與資金。

從市場參與來看,民企與軍企的根本區別在於產品定位。民企著眼於利潤最大化,需要控制成本;但對於傳統軍企,有許多特種軍品的訂貨量很少,限於幾輛或者幾十輛。這對於追求規模化生產、最大化效益的民品製造商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研製很久,風險就很高,建立生產線、製造模具都很昂貴。」一旦成本過高,多數民企就將望而卻步。

這也是軍企在民用領域開拓數年,效果一般的原因。「你看傳統軍工企業雖然進軍了民用市場,但是沒有什麼特別出名的牌子和產品。」石宏說。

《中國國防報》曾報導,瀋陽某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曾參與過軍用汽車的研發和製造,並承攬過聯合國採購大單,為聯合國派往世界各地的維和部隊、急救醫院和科研機構等提供特種車輛。但企業經理人仍坦言,「由於部隊的前期投入幾乎為零,大的研發項目我們不敢做。」

解放軍總裝備部對許多軍選民用裝備的採購模式也能印證以上說法。這種訂購模式被稱為「三自一參與」,即:企業自籌資金、自主研製、自主開發,軍方參與,這就意味著軍方前期投入和科研費幾乎沒有。

不固定的資金支持,在面對強調性能達標的軍品訂單時,也顯得無力。遼寧一家生產壓縮機的民營企業在研發科研難度大的軍品時,項目得不到資金重點支持,同時部隊需要的產品型號長期沒有需求或者需求量小,結果生產線利用率低,人才和設備實際上被大量閒置。

另一個問題則是,民企涉足軍工,軍工裝備的核心技術如何做到保密。在實踐中,市場的選擇反倒沒有讓這成為一個太大的問題。類似於代工企業接受委託方的質量監督一樣,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說,部隊和企業之間都會有保密協議,此外還會有專人經常檢查保密做得好不好,「查好了,才會跟你做生意」。

需要改變既有藩籬

民資在軍品生產中應該佔有更重要的地位,這幾乎成了一個共識。

中國海軍新一代護衛艦「蚌埠艦」贏得世人矚目,據報導,新一代護衛艦是統一招標並交付部隊使用的,具備承製資格的船廠公開競標並簽訂採購合同,大大加速了生產與交付的速度。這樣的公開競標採購模式如何推廣到更多領域中,成為民企渴盼看到的答案。

武器裝備最重要的是達到性能要求,價格並不是決定軍品採購的唯一標準。但培育適度競爭環境一直以來為軍方所樂見,因為價格信號會促使承製廠所不斷改進核心戰技性能,讓用裝部隊分享競爭採購帶來的戰鬥力「紅利」。

國防白皮書顯示,近年國防支出中,人員生活保障費用、演習訓練等活動維持和裝備研製採購經費投入各佔三分之一比例。據此測算,2014年裝備訂單將近三千億,這比十年前翻了幾番。

儘管如此,這筆支出估計不會讓中國軍隊感到寬裕。應對國家安全複雜局面,軍費缺口和任務需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號稱「貴族軍種」的海軍近年開始密集接收新裝備,但仍存在老舊裝備比例高、新裝備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還需要持續的經費投入。中國軍隊的航母、艦載機、大型運輸機、殲-20、「嫦娥」探月等高新工程在振奮人心的同時,也需要巨額軍費保障,配套建設和不可預測的經費超支讓解放軍捉襟見肘。

利用有限的軍費投入,實現既定建設目標,倒逼著軍方必須轉型。

西方國家的民資同樣在軍品生產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從一開始就是。從演變過程上看,中國的發展路徑和西方恰是相反的過程,西方是以民資私營為起點,而在我國,則是以軍企自營為起點。

在更早一個時期的計劃經濟時代,從組織形態上看軍民融合反而是比較融洽的,當時動用全國一盤棋的國有資源支援「兩彈一星」、核潛艇等重大工程,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制度優勢。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軍用與民用各自走向獨立發展,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集中優勢資源辦軍工,制度建設已顯滯後。

上海政法學院海權戰略與國防政策研究所所長、教授倪樂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19世紀中葉,西方國家政府開始介入私人軍火產業。核心技術掌握在私企手中,西方國家政府開始與軍工企業簽訂保密協定,並控制軍火生產計劃。「由政府派人監管,並規定武器生產數量。」倪樂雄說。另一方面,一些軍工企業家也開始進入政府部門任職,由此也帶來了嚴峻的後果。

二戰以後,各國的軍工領域的製造商紛紛面向民用,樹立市場規則,在釋放生產力的同時,通過「軍民兩用」的技術和產品使全民受惠。

1994年,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在《軍民一體化的潛力評估》研究報告首次提出「軍民融合」的概念,要求國防科技工業與民用科技工業相結合,形成統一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軍隊高新技術得以推廣應用。美國國防部不支持關鍵武器系統主承包商間的合併,且主承包商須將所獲的合同的2/3-3/4交由分承包商承包。

美國政府頒佈的《最優購買力指導方針》規定,同一項目在採辦過程中應存在兩家以上的競爭廠商。俄羅斯對於參與競爭者的數量也有相同的規定,並在國防採購中推行競爭談判機制。

由於武器裝備的特殊屬性,不少設備研製生產定向供貨獨此一家,天然壟斷。這也造成許多民企在技術門檻面前難以突破,「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先要從小的來。你如果讓吉利、奇瑞去生產裝甲車,首先裝甲鋼材料就達不到標準。」業內人士表示。

這就需要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讓民企從小處做起。

英國政府讓世界最大的國防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其供應鏈,比如龐巴迪宇航、波音、空客等。日本的軍工生產壟斷嚴重,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5家主要軍工企業裝備訂貨一度佔防衛省訂貨總額的60%左右。日本防衛省對付壟斷的辦法大同小異,提高公開招標合同的比例,以鼓勵中小企業參與競爭。

市場終將叩開軍工生產的大門,倒逼體制變革。但需要改變既有藩籬,建立市場規則,增強競爭,也正如前述軍工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所說,「陣痛和阻力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86

為什麽看上去還不錯的創業企業會早夭?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1/146254.html

為什麽看上去還不錯的創業企業會早夭?那是因為這些創業企業身上有著太多的硬傷。其中常見的硬傷有4類:偽需求、先做大用戶規模 暫不考慮盈利模式、股權結構缺陷、路線圖和時間表。

 

偽需求

“中國早期創業投資交流活動市場,免費參與人群和付費參與人群之間的轉化率還不到1%。”一次在和17STARTUP創始人文飛翔交流過程中,她談到了17STARTUP此前一直堅持做免費活動的原因,“擔心一旦收費就沒什麽人來參加活動”。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早期創業投資活動市場其實存在大量偽需求而非真實需求。

什麽是偽需求?有需要但是沒有付費意願或付費能力的所謂“需求”。

以早期創業投資市場為例,偽需求的3個經典場景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1,很多創業者開始創業前,往往喜歡通過問卷、SNS、百度等進行市場需求調研,並且通過調研通常會發現“需求”很大,但是等真正把產品或服務做出來後,卻尷尬地發現少有人來付費消費;

2,不少創業者喜歡把自己和周邊人群的需求進行同步推理。例如,“周末我經常喜歡去北京周邊旅遊,很難找到幹凈的地方住,因此農家樂對改善住宿條件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旅遊行業的供應商目前往往還只是“滿足最低可忍受標準而非最高標準”。

3,更為典型的是,把自己和周邊人群的典型需求直接放大。這些創業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有這個需求,我相信其他很多人也有這個需求”。問題是,其他人可能還真沒這個需求。

一些有品牌、有支付能力的企業(尤其是其市場等對外部門)喜歡以潛在的合作機會為誘餌,要求創業企業先為其做些事情來“證明”自己跟其合作的資格,但是一旦你把這些事情給他們做完了,也就沒你什麽事了: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往往利用自己品牌上的優勢又開始尋找新的“合作夥伴了”。

這類非常隱蔽的偽需求值得引起廣大創業者的足夠註意。

先做大用戶規模 暫不考慮盈利模式

互聯網理論家們經常教育我們:“用戶需要免費和便宜,免費才是互聯網的真正模式甚至是惟一模式”。於是乎有些創業者自以為找到了“理論依據”,一談起盈利就很反感,總覺得“互聯網就是前期不能盈利也不需要盈利的東西”。

具體的表現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創業者往往很喜歡先做大用戶規模,再考慮盈利模式。最近幾年,隨著創業服務業在中國的興起,這股“先做大用戶規模,再考慮盈利模式”的風氣也吹進了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創業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創業服務行業。

很抱歉,我們必須指出實際上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

從供給者的角度來看,免費從來都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必然有成本。如果商家免費,只有3種可能:1、產品和服務沒價值, 2、商家沒本事賣只好白送,3、很有可能這個環節免費其他環節賺大錢,比如百度、比如360。

從需求者的角度來看,我們什麽時候真正追求過免費和便宜?從門縫里塞進來的各式各樣的小廣告是免費的,你還不是把他們當垃圾一樣掃出去了?你實際要求的是需求的各個方面得到真正、切實、可靠的滿足。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麽你是商品銷售的對象,要麽你本身被當作商品給賣了。

也許你又會說,“我們只是暫時不考慮盈利模式,先做大用戶規模,用免費的應用吸引大批用戶再找VC,用VC的錢先輸血然後再形成自身造血功能”。如果你是劉強東或者有一個好幹爹或者好幹媽的話,那我沒什麽話好說。如果沒有,那這話最好別說!

首先對初創企業來說,融資成功從來都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尤其是眼下中國的早期投資人都變得越來越“現實”。其次,在中國由於付費意願和意識的欠缺,從免費到付費真是一次驚險的跳躍,我見過無數高收入的人,一到收費環節就走了,那怕只是10塊錢。

以數量龐大的新浪微博正在進行的商業化進程為例,如果從開始就去探索盈利模式,哪怕盈利規模很小,但是依靠循序漸進,到現在自身的盈利模式也差不多應該清晰了,至少不至於去“病急亂投醫”。

更多的采用“先做大用戶規模、暫不考慮盈利模式”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可能已經沒機會考慮盈利模式了:很多人都死在半道上了。

股權結構缺陷

股權結構不合理是中國早期創業企業里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

造成股權結構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早期投資人的介入。

由於股權分配的常見根據主要是創始團隊成員各自對企業未來成功的貢獻程度,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其次,可能帶來更大危害的是,創始團隊某些成員為了要求更多的股份很有可能會誇大自己可能的貢獻程度。2010年,我接觸過的一個清華和伯克利畢業的博士回國創業時,覺得自己長時間呆在美國,在市場資源和渠道方面有所欠缺於是找了兩個號稱擁有相關資源的人做合夥人,並給兩人以較多的股份。在獲得徐小平等天使的兩輪投資之後,這位博士創業者自己的股份已經不到30%,而那兩位合夥人怎麽也不肯退出,結果機構投資人沒一個願意進來。最後,這位博士創業者只好另起爐竈。

“中國創業者面臨的一大陷阱就是“天使”等早期投資人很早就占去大股份。”創新工場掌門人李開複曾如此表示。“天使控股”屬於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行為。不幸的是,“天使控股”在中國還有一定的普遍性:“天使控股”所造成的股權結構上的缺陷使得這類項目早早地就被很多投資人排除在目標視野之外。

為了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作為中國早期創業投資領域的長期觀察者,我們對早期創業者建議如下:

一,股權結構要相對簡單,核心創始合夥股東最好不要超過5個人。

二,要有絕對大股東(核心創始人),初次融資前核心創始人股份最好能超過65%。這跟美國比較普遍的平等合夥人(Equal Partners)制度有著本質區別。文化差異和中國創業環境的複雜性是造成股權結構差異的重要原因。

三,A輪融資前,核心創始人股份至少應該在40%~50%以上。A輪融資前,核心創始人股份如果低於30%,企業獲得VC青睞的可能性將會大大降低,原因:1,核心創始人股份過少,將面臨激勵不足的問題;2,創始人股份過少,投資人會擔心其另立爐竈。

四,至少預留10%以上股份給未來管理團隊。這部分股份釋放之前由核心創始人代持,具體進出機制事先約定。

路線圖和時間表

在我們收到的數以千計的創業計劃書當中,只有大約10%左右對企業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有所描述。而且其中很多人在對投資人做陳述時往往喜歡把企業描述成正處在企業成長曲線的起飛拐點上。

不幸的是,隨著時間軸的延伸,我們發現很多創業者對企業未來的預期實在是太樂觀了。

如果這事發生在企業獲得融資之後,那就屬於估值調整機制(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簡稱VAM,是指投資者與創業者約定根據未來企業運營的實際表現調整企業的估值,從而重新劃定雙方的股權比例)調整的範疇。如果這事發生在企業獲得融資之前,那就屬於投資人預期調整的範疇了。

除了諸多外界客觀因素本身的不確定性外,創業者期望以樂觀的預期盡快拿到投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遺憾的是,大多數投資人從第一次接觸創業者到決定投資創業企業中間往往要經歷一段觀察曲線。如果這條觀察曲線的走勢優於創業者在企業發展路線圖中描述的企業成長曲線,那麽投資人下註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但是根據好投網及其工作人員的長期觀察,創業企業實際的成長曲線大都沒有創業者此前描述的那麽好看。很多企業因此而失去了潛在投資人的信任,同時又因為還沒有形成自身充足的造血功能,最終不得不接受關門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28

A股牛市 看上去很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46

2014年,牛冠全球股市的A股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的奇觀,國內全民炒股的熱潮甚至引發了美國《紐約時報》的關註。

不過,當所有媒體都在關註攀升的股指和市場時,《紐約時報》將聚光燈打向了散戶股民,文章首先講述了北京的鄺先生賣房炒股的故事:

鄺清明(音譯)賣掉了他七年前花40萬人民幣購買的公寓,並將一半的賣房款用來炒股……他表示:“我認識的所有人都在炒股,所以我覺得我也應該投資。”不過雖然股指上漲了,他的股票投資組合的表現基本持平。

正如華爾街見聞在今天的文章中提到,中國股市在沈寂四年之後一鳴驚人,上證綜指以52.87%的漲幅“牛”冠全球股市。

文章素描了今年股市走牛的全過程:

就在今年上半年,A股依然是一汪靜水。就在所有人都覺得她將長時間內跳不脫2000點魔咒時,A股的行情在七月下旬開始啟動。

很快,上證綜指於8月站穩2200點,9月站上2300點,11月站上2400點。

接下來的發展超乎所有人想象:11月21日央行降息發令槍響,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瘋牛行情,短短半個月內,A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從2500點沖上3000點,漲幅超20%,成交量也竄至萬億水平。

分析師傻眼了,外資嚇跑了,大媽進場了。一個全民炒股的年代又回來了。

牛市的來臨讓中國再次進入全民炒股時代,鄺先生只是炒股大軍中的一個案例而已。散戶們正跑步進入股市。官方數據顯示,在12月12日當周,上交所和深交所新開股票賬戶接近90萬戶,創下七年來的新高。

全民炒股的狂熱背後,體現出散戶們的非理性。正如《紐約時報》報道中,65歲的退休職工楊大爺的評價:

“大家都不過是想賺點錢,就像賭博。賭徒為什麽會在賠錢的時候也繼續下註呢?炒股也是一樣。如果你虧了錢,你就想挽回損失。如果你賺了錢,就想賺得更多。”

對於散戶們來說,確保手中的錢保值增值一直是“核心需求”。《紐約時報》指出,散戶們湧向股市的推手,正是房地產的低迷和余額寶、銀行理財收益率的下降。

但無論牛市還是熊市,似乎都逃不過二八定律。股指上揚的背後,也不乏“滿倉踏空”和“滿倉跌停”的杯具投資者。對很多散戶來說,牛市只是“看上去很美”。正如《紐約時報》文章中提到的26歲IT男陳先生的經歷:

“自9月以來,我就開始一點點地將錢從理財產品和余額寶轉向股市。這是我第一次炒股。”陳先生表示,自己主要從社交媒體來獲得市場資訊和股票推薦。“最初我賣了一些股票,賺到一些錢。但現在,總的來看我是虧錢的,我還在學習。”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80

看上去很安全的票據業務P2P存在的諸多出問題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2/148706.html

i黑馬:新浪微財富接入了深圳一家做票據業務的P2P,結果這家P2P出現了問題,許多人跑到新浪去鬧事,要求新浪兜底解決,最終新浪聯合第三方全額兜底,給事情劃了個句號。此事對票據業務P2P行業來說具有極強的案例價值。本文作者“風吹江南”也以此為引子對票據業務行業進行了深入地分析,揭開了這個看起來安全的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
 

\ 

先談一個票據以外的問題,就是這種通道模式的P2P的未來在哪里,我很早在全球創新論壇上有一篇演講稿講了P2P的四種模式,這個通道模式其實就是第四種,自己沒有資產,也無能力建立資產,然後就聯合大量的資產生產方來提供資產,他作為通道幫助這些資產更好的在線銷售,通道模式的本質其實是非標資產的證券化的過程。

 

如果能真的實現真正的證券化的話,其實是挺好的一個事情,但是難就難在中國是很難實現所謂真正的證券化的。所謂證券化,一般都是接受金融資產風險的自我定價的,也就是說出了問題以後,是投資人自己承擔的,但是在中國這個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中國只是一個債權的信貸化流轉,無論經過多少櫥窗,看過多少風景,流轉多少人之後,回到最後,風險點還是集中在源頭,風險無法轉移,也談不上分散,一旦源頭出現問題之後,每個流轉都可以層層追索自己的上遊,最終問題不斷遞延到下一個接盤方。

 

深圳中匯盈出現問題,被立案之後,問題就集中到了渠道方來了,這種渠道模式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方面要引入大量的資產來銷售,另外一方面又要為這個資產進行金融風險審核,如果無法有效審核就要承擔風險違約的責任,就使得這種通道模式很容易陷入賺了白菜的錢,卻擔了白粉的心的境地,單獨從風險和收益看是極為不劃算的。

 

但是現在這個所謂的通道模式卻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模式,為何會如此呢?我自己想來,一方面是因為大量的資產方重新構建一個互聯網銷售方的實際意義不大,沒有一定的規模情況下,互聯網的成本是極高的。第二個方面現實的原因是,互聯網的玩法和邏輯跟傳統線下的玩法邏輯截然不同,所以,傳統金融公司構建的互聯網渠道,在流量不斷集中的互聯網上,也很難做的好,所以幹脆外包給成熟的互聯網公司進行流量獲得。

 

無意評判這種通道模式的是非對錯,只是感覺最終要走出一片天地的互聯網渠道公司,最合適的道路就是不斷的擴大資本和規模,對沖系統性風險。單純精耕細作,在互聯網上貌似是不可行的,很難做的好,但是規模其實是雙刃劍,容易壯大自己的同時,也容易讓自己逼入死局,且看且珍惜吧。

 

至於如何評價新浪微財富這次聯合第三方兜底的行為,總的來說,我感覺通道方所謂的剛性兌付,其實目前可能暫時是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雖然這種行為是一種傷害未來的行為,但是在現階段的情況下,你又不得不承認剛性兌付又真無法打掉,因為一打掉意味著投資人會流失,沒人願意在不兜底的平臺上進行投資,這個是業務發展問題,行業內是無法形成有效統一意見,雖然看上去開這個會,那個會,但是有現實意義麽?各自情況都不一樣,行業標準,很難成為通用標準,自律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他律為前提。

 

另外,我也還是覺得在中國沒必要妖魔化P2P跑路的事情,壓根沒必要,回頭去看看美國的金融史,信貸危機的美國倒閉近千家銀行,次貸危機倒閉四五百家,銀行都會跑路,更何況P2P機構?有那麽恐怖麽。

 

我覺得所謂的新常態的概念就是要告訴大家,社會進入不一樣的發展階段了,下一個階段,金融格局來看,違約會成為常態,大家要學會適應這樣的常態,不斷提高認知水平,形成資產配置能力,別動不動就被忽悠投資了全部身家性命,沒人逼著你讓你投資,很多人說中國投資渠道狹窄,老百姓沒辦法,其實我是不認同這個觀點的,我們看看,美國人大部分人都是把金錢花費在消費上,寅吃卯糧很正常,典型高消費高負債的國家,為什麽會如此呢?我們恰恰相反,有點錢都想著省下來,去投資,今年買一個包,明年就可以買兩個包了,以前我們有極大的無風險套利空間,或許這個邏輯還行,但是現在跑路違約成為常態之後,你就會發現,錢,這東西,你省吃儉用到最後,全給人家跑路去了,何必呢?既然如此,幹什麽不給家人多買點東西,給自己多買點東西,好歹總是開心了,總比被騙要好,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趁能花錢的時候,多花錢吧。我最煩每天在講投資收益的事情,投資本身永遠不會出現暴富的可能,尤其是屌絲群體,本來錢沒多少,你理財理來理去,多不了多少錢。反倒容易被騙,不如努力工作,加強學習,或許賺得更多。

 

所以大量P2P跑路從某個意義上看,其實是反應了我國金融改革自由化的一個進程,促使社會更好的進行金融風險定價和自我違約,在這樣的格局里,我們期待平臺能兜底,但是也要做好平臺兜底兜不了的準備,而不是動輒指責這個,指責那個,都沒意義。

 

就事論事談下票據業務為什麽會出現問題,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票據是什麽。因為我個人不太喜歡太專業的用詞,我就簡單的解釋下,專業人士就別來較真了,必然有不嚴謹的地方,但是基礎常識是不會錯的。

 

簡單來說常用票據分兩種,第一種銀行承兌匯票,第二種商業承兌匯票。前者就是企業缺錢,跑銀行開張票,然後,無論是誰只要拿了這張票,就可以跑銀行去拿錢,銀行必須無理由的給你錢。後者就是一般的商業公司自己開了一張票,任何人拿到這張票,都可以跑這家公司去要錢,這家公司必須無條件給錢。就是這麽簡單的東西。看了這個解釋,我們就應該知道,所謂票據業務的安全性,指的是第一種票,而不是第二種票。商業承兌匯票這東西吧,其實就是企業自身的信用,取決你信不信而已。而銀行承兌匯票,則是銀行信用,按照目前我們民眾對銀行的理解,基本認為風險度是較小的,雖然我認為事實並非如此,小銀行破產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但是我們姑且建立在銀行的信用是沒有問題的基礎上,那麽是不是意味著一定沒有風險了?很多人都是這麽理解的,所以我看到很多人都把問題糾結在票據的真假之上來解釋為什麽票據不安全,其實並非是如此的。這里的核心在於銀行承兌匯票的流轉是有嚴格的要求的,不符合這些要求的票據,其實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風險,這里面就是所謂的流轉過程中的操作環節問題,同樣一張票,不同的操作流程結果是不同的。

 

講到這里,我倒想起了一件心酸的事情。2004年,我第一次進入信貸科,操作了一筆業務,當時這筆業務是珠海一家鋼鐵廠開具給浙江一家很小的企業,金額大概是幾十萬吧,因為我當時自己本身也沒多少經驗,然後帶了一個實習生,自己都不太懂,所以也不太可能把人教得多少好,結果,有一次在票據貼現的業務中,他把印鑒章給蓋錯了(其實蓋章這種事情,是不能我們客戶經理來蓋的,但是因為這家企業當時也剛起步,辦事員也不懂,就讓我們幫著給做了),結果使得這張票作廢,需要原先這個鋼鐵廠開具說明才能有效使用,我怕領導責罵,就找我當時的信貸科長借了錢,連夜飛到珠海,第二天一早跑到鋼鐵廠去想辦法換票,在人家鋼鐵廠門口苦等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財務室的負責人,想盡辦法求情,哀求人家能不能給我解決下這個問題,一個人苦兮兮的在人家辦公室門口,從早上待到人家快下班,一天沒吃東西,後來,財務室一個女領導估計看我可憐,第二天,安排讓人開車帶著我,從珠海到了番禺招商銀行,重新開設了一張票據交給我,我寶貝一樣懷揣著帶回了杭州。算是妥當解決了這個問題,大概幾天後,我們行里一把手不知道哪里聽說了這個事情,就叫我去談話,問我怎麽回事這個事情。我大概說了以後,領導就問我說,你覺得是誰的責任?企業的責任還是我們的責任?我說,不是企業的責任,也不是行里的,是我的責任,是我業務不熟悉,蓋錯了印鑒章,領導說,你是我們員工,你的責任就是我們行里的責任,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就要承擔,然後讓我把飛機票去拿來報銷。我說,我不好意思讓行里給我貼錢,我自己的責任,我自己承擔。領導就教育我說,我們國際業務部,都是做大事情的人,這麽點錢都要讓你員工來省,我們還做什麽大事情!你以後工作努力,就是最好的責任承擔。

 

其實,這件事情本身,我已經很模糊了,如果不是很多年後,這家小企業上市了,我估計可能已經淡忘這件事情了,但是我們領導跟我說的這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勇於承擔責任的同時,要有大格局看問題的方法。

 

這個事情,本身其實就很有意思了,為什麽一張票據那麽簡單的事情,會弄的那麽複雜?其實想起來,這里恰恰就是票據業務最大的風險點了,流程風險是受限制於很多因素的,既定的操作流程下,也是要靠人去操作,而凡是依賴人的能力,包括經驗、道德等一系列外在條件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很難批量複制,往往都無法做大的,同時風險會不斷產生。

 

正常的票據流轉,第一步是企業跟銀行申請,跟銀行說,我要給一個企業付錢,但是不想用現金,想開張承兌匯票來支付,為什麽這麽做呢?兩個原因,目前比較嚴重的原因是許多銀行都給企業承兌匯票的額度,而不是流動資金的額度,為什麽呢?說的好聽點是控制企業的資金流向,可以降低風險,實際上呢?都是扯淡罷了,因為現實情況下,企業拿到了匯票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人貼現成現金,白白再增加一筆額外的費用,沒啥區別,所以真實的原因就是銀行迫切需要存款,通過開匯票可以增加很多存款。同樣給一千萬的貸款,如果開票的話,可以開成兩千萬,企業自己繳納一千萬的保證金,然後開一張2000萬的承兌匯票,這樣企業是拿到一千萬的現金,但是,銀行存款增加了一千萬。而且在銀行體系內,承兌匯票屬表外業務,是不受存貸比限制的,畢竟承兌匯票更多是未來的現金,而不是現在的現金,所以,很多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都喜歡給企業開承兌匯票,而不是給流動資金,尤其是在流貸資金額度緊張的時候。

 

但是對企業而言,一方面增加了成本,需要50%的保證金,同時還需要去黑市貼現,(這個就是目前票據P2P的主要大市場),另外一方面加劇了流動性壓力,承兌匯票最長期限半年,也就是企業每半年就要周轉一次資金,就要去黑市里找掉頭資金,一般千分之三一天,成本極高,這塊也是很多P2P在準備蠶食的領域。

 

這里就不細說了,總的來說,承兌匯票和流動資金貸款本質是一樣的,但是,對銀行來說規則是不一樣的,也算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下的產物,都不是企業本身的自發性需求,受制於監管而產生的很多畸形需求。

 

這個環節中,承兌匯票開設流程中,本質是企業去銀行交了一筆保證金,假設交了500萬現金,然後銀行給了他一張1000萬的票,然後企業拿到了票之後,就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真的用了這張票,交給他需要支付貨款的企業,例如給了上遊企業,這個時候票據扮演的角色是支付工具,我買了你的煤,我該給你一千萬現金的,但是我沒錢,我就跑銀行去開了張票,然後給你一千萬的票據,這個是真實交易。煤炭企業拿到票據以後,也是兩個選擇,如果不缺錢,就留著票據到期以後,直接委托銀行托收這筆錢。如果缺錢,就拿到票據之後,立刻去找一家銀行貼現拿錢。無非就是扣點利息。

 

第二個選擇是什麽呢?就是我其實是沒有貨款要支付,我就是需要錢,本來要的是貸款,你們不給貸款,只給承兌匯票,這個時候怎麽辦呢?就是拿到匯票之後,立刻找黑市換成錢,這類其實是市場的主流模式,我們現在的市場可以說每天將近有上百億的票據在這個市場里流轉,這里反應的問題是什麽呢?是我們金融政策一定是有問題的。催生了那麽龐大的黑市票據交易。誰都不想去黑市,但是不得不去,這個問題就要反思了。不繼續噴下去了。

 

那麽在這個模式里,問題出在哪里呢?第一個問題自然是出在法律層面的,我國的票據法里第十條規定,

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 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

 

這條規定,確定了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具有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中間是和字,不是或字,這個規定的意思是用票據給人家付錢的時候,必須建立在真實貿易背景關系之上,所以以前銀行在給企業開設票據之後,企業都必須提供增值稅發票,來確認這種關系。對於前面的第一種情況,這個是沒有問題的,我向你買東西,付給你票據,完全符合票據法規定,但是對於拿承兌匯票就是為了換成錢的企業,這個問題就很麻煩了。因為沒有貿易背景,也沒有債權債務關系的情況下,壓根無法使用這張票。這個時候,企業就去找一些票據掮客,他們是專業從事票據貼現的工作的,他們的主要工作設備就是剪刀加漿糊再加複印機。

 

你不是規定要貿易背景嘛,簡單,我給你造就是了,所以承兌匯票所需要的增值稅發票,通過剪刀、漿糊、複印件就如同流水線一般的生產出來,企業把票據給他們,支付一定的價格之後,企業的票據就成了錢,而這些潛客就收到了大量的票據,收到了票據之後,他們形成了規模,然後就集中通過幾家銀行定向貼現,賺取其中的差價。這個中間的利潤其實是非常可觀的。基本上可以做到當天進票,當天貼現。一轉手就是千分之幾的利潤。年化收益極為可觀,一年做個幾百億真不是啥大問題。

 

在浙江票據鼎盛時期,大量的西部、北方銀行都跑到浙江來主動尋求掮客合作,提供低成本的資金,讓他們集中收票,為什麽會如此呢,是因為這些銀行所在區域的經濟不好,大量銀行資金不敢發放貸款,又同時受限制我國的區域監管政策,無法離開當地發放貸款,只好變相在江浙地區設立辦事處代表處的方式來暗地收購票據,別的他們也不敢做,因為票據是最安全的信貸資產了。

 

過去傳統的票據產業鏈其實很明晰了。企業缺錢,找銀行開票,然後開完票找掮客貼現拿現金,掮客回頭再找銀行貼現掉,是非對錯,沒啥好說的,現實就是如此存在了十多年了,一直處於邊緣地帶,也抓過不少人。風險度其實一直不大,因為局限在相對封閉的圈子,且流程能被鎖定,所以雖然有大的詐騙案件,主要集中在假票,或者聯合設計騙局等方式,還算是比例較低的。

 

但是,現在互聯網出現了,這個業務開始走出相對封閉的圈子,也從一定的人群中脫離出來,成為了大眾所要接觸的信貸業務了,那麽互聯網出現之後,這個業務,變化了麽?產業鏈重整了麽?

 

我們先看看目前互聯網理論上應該玩的玩法,理論上互聯網該如何玩呢?企業缺錢,找銀行開票的階段,無法改變,因為票據總歸還是要銀行開的,無非第二條要發生變化了。企業拿到票據之後,原先找掮客,現在不需要了,直接找個P2P平臺說,我要用錢,我有票據,我給你票,你給我錢,然後P2P平臺拿到票之後,發一個標的說,我這里有張票,你們給我錢,不用怕,到期之後,票據貼現拿到錢就還給你們。

 

這個流程看上去很清晰,邏輯也很清楚,這個也是為什麽每個平臺都說自己無風險的原因了。因為不得不承認銀行出具的票,的確風險是最小的。但是問題是,很多東西想像都是美好的,真操作起來就不是如此了,現實的問題出現了。

 

第一個問題是企業拿到票據之後,如何交付給P2P平臺,前面說了要麽企業跟P2P有真實的貿易背景關系,直接付錢給P2P,要麽就是P2P本身做成掮客,大量造假,形成真實貿易背景,獲得了這張票的權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企業把票質押給P2P企業。

 

這里估計得解釋票據背書和票據質押這兩個事情,企業拿到了票之後,是可以背書轉讓的,就是蓋一堆亂七八糟的章之後,可以不斷的轉讓下去,一旦轉讓了之後,權利就交給下一手了,就是說你拿到了錢,票就跟你沒關系了,而對於拿到票的人來說,不管前面轉了多少手,其實跟你都沒關系,你直接找到出票的機構,直接要錢就是了。人家不能找任何理由來抗辯。

 

票據質押,則是票據還是企業的,只是暫時質押在我這里,到時候企業可以拿錢來贖回這張票,一旦質押以後,這張票據其實就不得轉讓了,不能進行再流通了。現實中質押這種行為很少使用,因為質押往往會出現重大糾紛之後無法處理的問題。

 

所以P2P平臺要獲得這張票的權利,一般選擇就是質押給P2P平臺或者就是大量造假背書受讓這張票據,拿到這張票的權利。無論何種方式拿到票據,就意味著問題解決了麽?其實也不是的,解決不了。

 

為什麽呢?P2P平臺拿到了票之後,權利是獲得了,但是他怎麽去別的地方拿錢呢?以前掮客拿到錢一般都直接跑到銀行去貼現的,現在互聯網出現了,開始要向一堆老百姓去要錢了,問題就來了,貼現這個事情啊,票據法規定了,只能跟金融機構貼現,不能跟老百姓貼現,這個我估計都還算小問題,為什麽呢,因為法律總是滯後的,不突破點法律問題,做什麽互聯網金融呢?那麽大問題是什麽呢?

 

大問題是票據的權益,誰來替這些給錢的老百姓保管?一個P2P平臺放出一個票據的標的物,一千萬,然後一千個人,每人一萬塊錢投資進去了,必然是要獲得這張票據的權利的,現實的情況是一張票據不可能背書轉讓給一千個人,所以,背書轉讓在這個環節就不現實了。這個時候只能怎麽辦呢?只能是投資人相信P2P平臺的確獲得了票據,且委托了銀行保管了票據,但是,流程確認呢?

 

誰來確認P2P平臺獲得了真實的票據,且委托了第三方保管了這些票據?又同時因為掮客收上來的票據會非常的零散,這個時候,逐個審核的可能性有多大?如何實現,誰來確認,都成為了麻煩的問題。最後的最後,只能取決於你信平臺麽?信的話,啥都不懂都無所謂。不信這個平臺,懂再多也沒用的困境。而對於平臺而言,如何操作是不需要透明公示的,這個時候,平臺就會出現很多現實的問題了。

 

由於平臺獲得了票據之後,對外發布時,對於票據的托管這個事情,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很多平臺都說有銀行托管票據的明細,但是實際的情況是,銀行托管這個事情,很難被銀行接受,銀行只能確保進來多少票據,甚至連這個事情,估計都很難,許多銀行的托管都在總行,按照目前我國大銀行的工作效率而言,基本上不會去理這個事情,尤其是加蓋公章確認托管這種事情,我覺得可能性基本為零。

 

很多所謂票據托管蓋章都是支行的業務用章,第一無法律效力,都是為了貪圖業務,私自行為。第二,真實性也缺乏,很多銀行基層工作人員對票據的真實性審核也難度很大。這個時候,沒有所謂的明確的票據托管的時候,你在互聯網上發布了一個標,是真,是假?誰也不知道。那麽這樣的平臺就很容易演變成為了虛假標的物集中的平臺,而且道德困境也會產生,逆向選擇的出現,大量票據平臺的出現之後,你說要成為一個有良知的好平臺,堅持本心,做真票,做真托管,你會發現,你就死了,因為別人不這麽做,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真假是無法辨別的,你大成本的去做真的事情,而很多平臺作假是不需要成本的,他們在宣傳上花大成本,從而使得看上去比你更真,於是,你壓根活不到大家知道你是真的那一天,這種無法辨別真假的行為,最終使得平臺在票據領域很難成為一個商業模式,我個人估計深圳中匯盈公司估計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我猜測就有很多壓根不存在的票據標的物存在,你新浪來檢查的時候,我就給你真的做視察,然後暗地有不少壓根不存在的票據。這里還是備註下,我只是猜測,存在錯誤的可能,一切還是以公檢法的結論作為最終結論,我的僅僅只是猜測。

 

其實驗證有無真假票的辦法理論上是很簡單的,因為票據的基礎是企業拿票來貼現,作為P2P平臺拿到票,就要給一筆錢,然後形成債權賣給投資人,理論上P2P賺取的只是一買一賣的利差而已,那麽意味著平臺是不可能出現問題的。每個票都是真實的情況下,投資人到期之後,銀行直接會兌付,怎麽可能會跑路呢?就形成了兩個可能性,第一個可能性,壓根沒有票在手,徹頭徹尾是騙局。第二個可能性就是我想說的票據流轉中的最關鍵一個問題,就是黑市交易的票據兌付環節是有很大漏洞的。

 

2006年左右,浙江票據市場很龐大,許多人做兩個生意,第一個是保證金交易,第二個才是收票交易,企業去銀行開設一張一千萬的票,需要交納五百萬的保證金,但是企業連這個錢都沒有,怎麽辦呢,直接找高利貸要五百萬,然後打入到銀行,銀行開設好一千萬的票之後,企業貼現掉,拿到一千萬不到點的現金,然後還給高利貸五百萬多點。這個業務做的很大,理論嚴謹,安全度高,但是就是如此操作都出過很多問題,很多人問,為什麽這都會出問題,那說明很多人不懂成敗在細節這個道理。我們還原這個流程就會發現,其實里面有好幾個漏洞。

 

第一個漏洞就是銀行開設票之後,給的是企業方,這個時候,所有的權利都是在企業手里,他拿著票以後,貼不貼,都是他的事情了,他也可以把這票完全拿去支付掉,就是不給高利貸,或者拿去還給別人。控制權都在他手里了,所以,為了控制這個風險,很多做高利貸的人,都要冒充是企業的工作人員去銀行辦理業務,或者全程陪同,寸步不離,連廁所都要陪著上,確保能拿到票,就立刻後續跟上,立刻把他貼現掉,拿回自己的五百萬加上利息後,再把剩余款項打給企業。

 

這樣的操作,其實糾紛也很多,我這十幾年金融信貸生涯工作中,碰到過很多比電影還暴力、殘酷的事情,人生如戲,遠比電影要精彩,我曾眼看著一個企業主被高利貸逼著無路可走,然後寧願銀行騙貸把高利貸的錢給還了,然後主動走到公安里去自首。如果那天我覺得我人生快結束了,我會寫一本厚厚的書,記錄那些過往的人和事。金融的風險,往往不在大局,不在邏輯,不在宏觀,都在細節和微觀之中,點毫之差,決定生死。

 

第二個漏洞就是按照我們說的P2P平臺,無論是質押方式還是背書方式拿到了企業的匯票,回到最後,都需要到銀行貼現的,誰去貼現,法律規定,誰是持票人,誰去貼現,這個時候,如果是質押方式就是企業去貼現,銀行款項是打入到企業中去的,你這個時候就要控制好企業的賬戶,確保企業把錢支付給投資人,而不是挪用,但是網絡支付這麽發達的今天,你能控制的好麽?壓根控制不住,全憑道德約束,有時候就是你能控制好自己,也控制不了別人,萬一這個企業涉及糾紛了呢?被凍結了呢?都使得控制毫無意義。

 

而如果通過背書方式進行的話,那麽P2P這個平臺,你就會發現,他是個極大的黑色地帶,他自己成了一個極大的收票方,需要造無數的假才能實現,這樣的公司價值有多大?而且,他自己覺得沒有問題了,對於通道方而言,其實還是無法控制,除非通道方,像新浪這樣的公司,難道真去造假做成收票的公司?把他的票據也放到新浪來,進行集中管理,這現實麽?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對於新浪而言,即使控制了全部,只要收款賬戶無法控制,前面做的多好,一切都還是白搭。

 

我很早前寫《也談宜信》的時候說過,

 

“我一直的觀點就是道德是個很虛無縹緲的東西,或許唐寧是個很有道德感的人,但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規章制度很難確保不發生問題,沒外部監管的情況下,人的道德很容易被現實擊垮。宜信就需要不斷的在現實利益和道德約束之間做平衡,這種風險點,不管宜信如何來宣揚,我都不能簡單的認為風險點不存在。我想唐寧不應該不明白這個行為的巨大災難性的後果,所以我也希望,這些也僅僅只是我的假設而已。”

 

其實,這句話適用任何的P2P平臺,目前的P2P平臺,真真假假,只有自己才知道,都是靠內心那顆道德來維持自己的平衡,這種每天掙紮在內心和現實的商業邏輯,我個人並不喜歡,可能只是因為我過於悲觀,也不喜歡過太過掙紮的生活吧。這個世界,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做個好人,事實上,也都是好人,但是現實會一點點逼迫得你慢慢從好人變成一個人,也未必是壞人,什麽是人呢,人就是好的時候是好,壞的時候壞。趨利避害是人的自然選擇,無法歸罪別人和社會,本性使然。

 

最後談談,宏觀上票據面臨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其實龐大的票據貼現市場,我前面說過,屬於典型的監管套利的範疇,現行的許多監管規定都催生了這個市場,但是從票據本身來看,應該是屬於萎縮性業務,票據的支付功能來自於信用擴張,純支付功能很大角度上,票據的現實意義基本已經沒有了,互聯網支付的不斷興起,新型支付工具的誕生都在使得票據支付成為邊緣化業務,離開了信用支持,票據業務毫無意義,而金融改革很大程度上會使得票據的信用支持這塊核心都會被弱化,現實中,我個人感覺票據的業務萎縮是趨勢性的,不可能逆轉。所以定位票據的P2P的價值只有階段性機會。

 

第二個問題我想說的是,任何安全的業務,收益率只會越來越低,票據的背後是銀行信用的支持,因此有較高的安全度,所以票據的現實收益是不高的,所有的P2P里面價格最低的就是票據業務,達到8%都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還在持續不斷的走低,這個時候,P2P走到最後,票據業務的可維持性優勢也在喪失,任何安全性強的東西,最終比拼的就是流量本身,而流量本身這個東西,背後其實就是拼爹的過程,沒有足夠的資本支持,基本不可維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87

醫藥電商,看上去很美? 藥品研究員

http://xueqiu.com/4822807456/36782096
醫藥電商,看上去很美?
近來,電商平台風生水起,只要與電商搭邊,股價飛天,作為一個擁有上萬億市場的醫藥市場,電商化運作也在討論得熱火朝天,萬億市場,媒體經常報導藥品從出廠價到消費者手裡,動不動幾十倍的漲價,這麼一個市場,電商化後,,電商平台不賺死了麼?
看上去,,真是很醉,很美!怡亞通作為普通商品流通整合者,去年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營業收入,利潤都是暴增,去年6月以來連續看好怡亞通,其實就是看好怡亞通目前的模式正是在進行10年前醫藥商業的進化模式。
目前我們的醫藥商業,普遍毛利控制在5%。而普通商品,通過各級代理商的層層加碼,利潤在40%。這就是怡亞通有空間,而醫藥電商空間不大的一個原因,一個利潤被壓縮到5%的行業,你電商能有多少利潤?你總不能不賺錢,賠本賺吆喝吧?
電商最吸引人的,目前來說,就是價格,價格低於傳統渠道,評價格廝殺出了一條血路。
醫藥電商,有人說不看好普藥批發,取代目前OTC渠道,大有可為,殊不知,OTC的處方藥,就是靠醫院處方帶動,品牌藥企給OTC連鎖企業的代銷利潤就是5-10%,而且是現款現貨。
除開這部分品牌藥企帶動的藥品,其餘OTC藥品毛利是可以達到60%左右,但這裡面大部分是保健品,無關緊要治療作用營養劑,這部分藥品在藥店總麼賣出去的,業內人士是很清楚的,沒有醫保卡的巨大作用,如果把這些藥品(保健品)放到網上,能有多大銷量,我是要大打問號的。目前OTC市場有多大容量呢?應該是不到2000億元,扣除品牌藥企的40-50%份額,還有中藥飲片,,可能1000億不到了吧。
如果看到這個1000億的市場,電商要戰勝傳統藥店,總要比他便宜吧,電商全部吃下來吧,打死600億容量,醫藥電商能有多大空間,,看到這裡,,還有疑問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68

A股熱炒之央企合並:只是“看上去很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14

A股熱炒之央企合並:只是“看上去很美”
作者: 格隆匯 佳明


前日,一則“中央企業將進行大規模兼並重組,數量或減至40家”的報道再次點燃了市場情緒。受此影響,市場里中字頭概念股集體漲停,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電建、中國衛星、中國遠洋、中遠航運、中海集運、寶鋼股份、中國國航、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至此,央企合並概念可謂是火熱到了極點。

然而冷靜下來,我們不禁要問:“看上去很美”的央企合並,最終是否能夠實現如此高的市場預期?是否有很多只是似是而非,只是一廂情願?

眼下投資者購買央企合並概念股的投資邏輯非常簡潔:

1:合並一定比分開好?是!
2:國內有同業競爭對手!買!

然而,央企合並是不是一定比分開好,如果好,又有多大好處?對於理性的投資者,這邊需要我們好好的掰扯掰扯。

先不考慮傳言,我們來看看目前已確定合並重組的央企:一是南北車,二是中電投和國家核電。

南北車這邊,從國際市場層面橫向比較,他們的市場份額與國際前三強龐巴迪、西門子和阿爾斯通尚有很大差距。而盡管如此,南北車在國際市場上還打得不可開交,陷入了惡性價格戰——阿根廷項目投標中,中國北車報價239萬美元,中國南車報價127萬美元,最終南車奪標。這種窩里鬥無疑對於企業和國家都沒有好處。合並之後,南北車的競爭關系解除,可以一致對外地面向國際市場,有助於一帶一路建設和高鐵“走出去”戰略,以及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中電投和國家核電這邊,合並主要是為了做大做強。國家核電規模較小,相對於國內核電另兩大企業中核和中廣核有一定距離,而中電投有意大力發展核電,卻苦於缺乏技術和管理經驗,這種優勢互補性的合並,二者可謂是一拍即合。合並之後的企業雖然不具備壟斷實力,但已與中核、中廣核的實力有得一比,長遠來講,對於我國核電的“走出去”也是明顯有益的。

雖然合並的好處很多:提高議價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集中銷售和研發資源,優勢互補,節約管理成本,等等。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國家希望有實力的國企向海外發展,提高國家影響力和國際地位,促進國家穩定和國資增值,因此想方設法為“走出去”創造條件。但撇開國家意誌,企業合並也要遵循合理的邏輯和市場規律,強扭的瓜不甜,怎麽也得你情我願。

反觀市場上其他的合並重組傳言,則多有似是而非、一廂情願之嫌,其中以電信、電網、兩桶油的合並預期最為典型。這些企業的業務基本集中於國內,國際市場左右互搏的情況並未出現,沒有迫切的合並需求。

而另一方面,這些行業在國內已形成利潤豐厚的寡頭壟斷格局,百姓對於這些領域的高收益本已多有微詞,如果合並回歸單頭壟斷格局,無疑會推高這些關鍵民生行業的價格,降低服務質量,與政府關註民生的主基調南轅北轍。現成的例子就是中國郵政。多年來郵政一直是一家獨大,享受著國家的全權支持和政策傾斜,即使現在部分放開了快遞行業,EMS仍然是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指定快遞”。結果呢?如果人們追求速度會選擇順豐,兼顧經濟性的有“三通一達”,至於EMS,你懂的……幾乎是價格最高+速度最慢。當年正是有鑒於此,國家才決定在壟斷領域引入競爭,這是經濟改革的基本方向。各行業紛紛回歸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無疑是開倒車的行為,國家斷不會作出此等決策。

進一步地,對於確實有需要合並重組的企業,難道重組之後就萬事大吉了?企業就一定可以順利“走出去”,成為世界巨頭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將是更大的競爭和不確定性。各國有各自的法律規則和國家利益,而且中國企業的海外業務往往面對的是比中國更不發達、制度建設更不完善的國家,政治風險、信用風險是必須考慮、又難以考慮清楚的。早年聽聞中資企業與朝鮮合作開礦,礦石挖出來被朝鮮趕走;近的有鐵建投標墨西哥高鐵已經談妥,墨西哥卻由於國內政治原因突然反悔。國際市場絕不是堆滿金山銀山的世外桃源,更像是帶刺的玫瑰花叢,有美好的前景,也暗藏著風險。而風險是有價格的,對於有風險的資產,應當要求更高的回報率,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相比無風險資產更便宜的價格。

好,我們再回頭來看南北車的股價,毫無疑問反映了過於樂觀的預期。截止4月29日收盤,南北車總市值已超過8700億人民幣,靜態市盈率81倍左右。這一總市值已經大大超過美國波音公司,與競爭對手德國西門子在同一級別,但不要忘了,波音公司的利潤總額是南北車3倍以上,且在國際市場上有寡頭壟斷優勢;而西門子的鐵路設備相關業務只是公司內部很小的一部分,卻幾乎是南北車的全部。市場的瘋狂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南北車90%以上的收入來源於國內,這部分收入只有中低速增長,而剩下那不到10%的國際業務前景並不明朗,即使未來幾年真的高速增長,對於整體業績的貢獻也並不大,與81倍的市盈率對照,只能說這真的是活在夢里的“中國神車”了。

綜上,我認為央企合並重組有其合理性,但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認清哪些重組確有可能性,哪些只是人雲亦雲的炒作。對於重組後的企業價值,也要理性地看待。捕風捉影加擊鼓傳花?聽說新一撥韭菜快下來了,你嗅到了沒?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