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連續兩年尾盤必漲 誰在為首富操盤漢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52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6 08:20 編輯

連續兩年尾盤必漲 誰在為首富操盤漢能
作者: 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

過去兩年里,香港股市幾乎每個交易日的下午3點50分,成了漢能薄膜發電(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財富暴漲的黃金時刻。這家市值355億美元的太陽能公司已經令其所有者成為中國首富。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過去兩年漢能薄膜發電股票在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交易——單筆交易次數超過80萬次,結果顯示,從2013年初到今年2月份,這只股票總在尾盤時分出現飆升,時間大約在收盤前10分鐘。


(圖註:上圖顯示了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間,以10分鐘為單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複合波動幅度。在最後10分鐘內,該股票複合增長536%。數據來源:FT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太陽能公司,它每每在尾盤的優異表現充分提醒了人們——在股市交易里,時間就是一切。


這意味著,如果一個投資者是在交易日上午9點開盤到下午3點半這段時間內持有漢能薄膜發電股票,他就會賠錢,盡管該公司的股價從2013年1月到2015年2月9日之間上漲了1168%。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交易者從2013年1月2日開始,每個交易日上午9點買入價值1000港幣(約合129美元)的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然後在當天下午3點半賣出,到2015年2月時,這1000港幣將縮水至635港幣。但假如他每天多持有不到半個小時,這1000港幣就會變成8430港幣。這一計算不包括隔夜收益(見下圖)。



(圖註:上圖顯示如果一個投資者在一個交易日開始時持有1000港幣漢能薄膜發電股份,在當日9:30、15:30、15:50和收市時的股票價值。數據來源:FT分析)



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暴漲的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是漢能集團旗下的上市子公司。作為一家中國民營企業,漢能集團主要專註於薄膜太陽能技術。在不到兩年時間里,漢能薄膜發電市值一路飆升,已經超過了Twitter和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Tesla),而擁有該公司73%股份的創始人李河君成了中國最富有的億萬富翁。


為了分析這只直到去年還鮮為人知的太陽能小盤股股價飆升的原因,英國《金融時報》梳理了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的1.4億次單筆交易。


從這些數據中,完全看不出為什麽漢能薄膜發電的股票會急漲。但一些分析師們在仔細分析了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以及原始數據後,提出了三種可能的情形:某個不知名的交易員在操縱市場;一個“算法交易程序”(algorithmic trading programme)在作怪;或者這只是隨機現象。


漢能薄膜發電是一只成交量不大的股票,沒有多少機構投資者持有該股。因此要想設計一個能夠持續賺錢的算法交易程序是非常困難的。專家也表示,這種尾盤暴漲模式不太可能是隨機現象。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拉傑什?阿加沃爾(Rajesh Aggarwal)是證券市場操縱方面的專家,他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後,認為存在操縱的可能性:“這只股票過去兩年的走勢顯示出系統性操縱的特點。這種收盤前10分鐘大漲的模式是極不可能隨機出現的。”


對於過去幾個月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飆漲,漢能曾公開表態。關註漢能以及整個太陽能行業的分析人士對這只股票的漲勢感到困惑。漢能薄膜發電曾將股價上漲的部分歸因於中國內地投資者的興趣——他們可以通過新開通的“滬港通”投資港股。漢能薄膜發電是受益於“滬港通”的最引人矚目的公司之一。


漢能薄膜發電的飆升,讓它的市值已經超過中國所有其他太陽能企業的總和,是僅次於它的美國對手First Solar市值的5倍多。在本月提交港交所的聲明中,漢能集團稱其與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快速上漲無關。



(圖註:上圖顯示了六大太陽能上市企業的股價從2012年中至今的變化,從上至下依次為漢能薄膜發電、First Solar、Meyer Burger、英利、天合光能、Solarcity。數據:湯森路透)



“作為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我集團沒有進行任何所謂“托市”或者拉高股價操作,”該集團表示。


大到不容忽視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提出的采訪請求,漢能表示:“我們不知曉導致股價和成交量波動的原因。我們沒有接到任何方面關於這個問題的質詢,包括香港金融監管者。我們不能對你方聲稱的發現置評,因為我們沒有獲得你方掌握的資料。”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發現,監管香港股市的香港證監會(Hong Kong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拒絕置評。


用一位分析師的話來說,漢能薄膜發電飛速崛起為港交所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已經讓它“大到不容忽視”。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多篇關於漢能及其商業模式的文章,指出作為上市公司的漢能薄膜發電極大地依賴於向內地母公司銷售產品,而漢能在內地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產量低下。漢能集團還通過國內的高息影子銀行貸款借入了資金。


漢能薄膜發電則強調,2013年公司實現凈利潤超過20億港元,在太陽能行業內樹立了領導者的聲譽。


李河君曾表示,“更輕更薄”的科技將讓在內地擁有多家工廠、在海外實施收購的漢能集團成為行業領袖。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港交所的原始數據,也就是兩年以來每個交易日里的每秒交易情況,發現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受益於一種不尋常、連貫的回報模式。在所分析的25個月的數據中,有23個月,該公司股價在交易日的最後10分鐘上漲。


這項分析還隨機選取了其他20家香港上市公司作為對比:有幾只股票的尾盤表現比其他公司更加活躍。但漢能薄膜發電明顯不同,沒有哪家公司的尾盤漲幅能和它相比。



(圖註:上圖比較了漢能薄膜發電與其它隨機抽選的14家香港上市企業在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期間,尾盤階段的複合回報。數據:FT分析)



這一計算沒有考慮到收盤價與下一交易日的開盤價之間的變化。


尾盤交易量增大本身並不稀奇,但股票交易方面的學術專家們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結果後表示,這種最後10分鐘股價大漲的模式——而且漲得如此有規律——是異常現象。漢能創始人李河君持有漢能薄膜發電73%的股權,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以交易的股票數量,所謂“公眾持股量”,非常有限。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副教授、金融市場專家埃里克?布迪沙(Eric Budish)研究了英國《金融時報》提供的原始數據,他表示,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尾盤上升出於偶然的可能性非常小。


“看過數據之後,我可以說,這肯定是一種異常模式,極其不可能出於偶然,”他說。他指出,這一模式隨著時間推移表現出一種持續性;它並不依賴於少許外圍數據,所以並非隨機波動的結果。


當交易日結束時



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金融學教授卡蘿爾?卡默頓-福德(Carole Comerton-Forde)曾撰寫多篇關於股價操縱決定因素的學術研究文章,也很了解港交所。她認為英國《金融時報》的發現和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交易模式是異常現象,並指出,對任何一個股票交易所而言,收盤前交易都應該是監管機構關註的一個重要參照點。


“通常來說,官方收盤價對市場是最重要的官方參考價。比如說,收盤價通常被用來計算共同基金資產凈值,清算衍生品合約,設定股票發行價,或者銀行接受股票作為抵押品的貸款合約的定價。”


“所以,人們有很強的動機尋求影響或操縱收盤價,因為這會影響股市之外的其他交易,”她說。“如果某家公司的公眾持股量很有限,也意味著其股票交易量很低,有大量經驗證據表明,這樣的股票更容易被操縱。”


阿加沃爾也強調了公眾持股量低的公司股價的脆弱性——如果在交易日收市前投下大量買單、但實際並不買入,就能人為地推高其股票價格,實現操縱股價的效果。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方法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漢能薄膜發電從2013年1月2日到2015年2月9日期間在香港股市的每筆交易數據。


英國《金融時報》以10分鐘為單位劃分了這些數據,並跟蹤了每個10分鐘開頭和結尾的交易價格。整套數據共有1.4億個數據節點。


漢能薄膜發電的數據是根據每日交易情況編制的,占了其中逾80萬個數據節點。


回報則是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的。在第一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交易日中每個10分鐘片段中第一筆交易和最後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在第二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比較了一個10分鐘片段中的第一筆交易與後一個片段中第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還比較了一天的開盤價與此前一天的收市價。


基於這些數據,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這只股票在上述期間每10分鐘的平均回報和複合回報,並用同樣的方法計算了每月和每日的回報。


在分析過程中,英國《金融時報》使用了SQL數據庫查詢語言及統計編程語言R語言。(FT中文網,作者:邁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044

連續兩年尾盤必漲 誰在為首富操盤漢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52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6 08:20 編輯

連續兩年尾盤必漲 誰在為首富操盤漢能
作者: 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

過去兩年里,香港股市幾乎每個交易日的下午3點50分,成了漢能薄膜發電(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財富暴漲的黃金時刻。這家市值355億美元的太陽能公司已經令其所有者成為中國首富。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過去兩年漢能薄膜發電股票在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交易——單筆交易次數超過80萬次,結果顯示,從2013年初到今年2月份,這只股票總在尾盤時分出現飆升,時間大約在收盤前10分鐘。


(圖註:上圖顯示了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間,以10分鐘為單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複合波動幅度。在最後10分鐘內,該股票複合增長536%。數據來源:FT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太陽能公司,它每每在尾盤的優異表現充分提醒了人們——在股市交易里,時間就是一切。


這意味著,如果一個投資者是在交易日上午9點開盤到下午3點半這段時間內持有漢能薄膜發電股票,他就會賠錢,盡管該公司的股價從2013年1月到2015年2月9日之間上漲了1168%。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交易者從2013年1月2日開始,每個交易日上午9點買入價值1000港幣(約合129美元)的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然後在當天下午3點半賣出,到2015年2月時,這1000港幣將縮水至635港幣。但假如他每天多持有不到半個小時,這1000港幣就會變成8430港幣。這一計算不包括隔夜收益(見下圖)。



(圖註:上圖顯示如果一個投資者在一個交易日開始時持有1000港幣漢能薄膜發電股份,在當日9:30、15:30、15:50和收市時的股票價值。數據來源:FT分析)



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暴漲的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是漢能集團旗下的上市子公司。作為一家中國民營企業,漢能集團主要專註於薄膜太陽能技術。在不到兩年時間里,漢能薄膜發電市值一路飆升,已經超過了Twitter和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Tesla),而擁有該公司73%股份的創始人李河君成了中國最富有的億萬富翁。


為了分析這只直到去年還鮮為人知的太陽能小盤股股價飆升的原因,英國《金融時報》梳理了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的1.4億次單筆交易。


從這些數據中,完全看不出為什麽漢能薄膜發電的股票會急漲。但一些分析師們在仔細分析了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以及原始數據後,提出了三種可能的情形:某個不知名的交易員在操縱市場;一個“算法交易程序”(algorithmic trading programme)在作怪;或者這只是隨機現象。


漢能薄膜發電是一只成交量不大的股票,沒有多少機構投資者持有該股。因此要想設計一個能夠持續賺錢的算法交易程序是非常困難的。專家也表示,這種尾盤暴漲模式不太可能是隨機現象。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拉傑什?阿加沃爾(Rajesh Aggarwal)是證券市場操縱方面的專家,他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後,認為存在操縱的可能性:“這只股票過去兩年的走勢顯示出系統性操縱的特點。這種收盤前10分鐘大漲的模式是極不可能隨機出現的。”


對於過去幾個月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飆漲,漢能曾公開表態。關註漢能以及整個太陽能行業的分析人士對這只股票的漲勢感到困惑。漢能薄膜發電曾將股價上漲的部分歸因於中國內地投資者的興趣——他們可以通過新開通的“滬港通”投資港股。漢能薄膜發電是受益於“滬港通”的最引人矚目的公司之一。


漢能薄膜發電的飆升,讓它的市值已經超過中國所有其他太陽能企業的總和,是僅次於它的美國對手First Solar市值的5倍多。在本月提交港交所的聲明中,漢能集團稱其與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快速上漲無關。



(圖註:上圖顯示了六大太陽能上市企業的股價從2012年中至今的變化,從上至下依次為漢能薄膜發電、First Solar、Meyer Burger、英利、天合光能、Solarcity。數據:湯森路透)



“作為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我集團沒有進行任何所謂“托市”或者拉高股價操作,”該集團表示。


大到不容忽視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提出的采訪請求,漢能表示:“我們不知曉導致股價和成交量波動的原因。我們沒有接到任何方面關於這個問題的質詢,包括香港金融監管者。我們不能對你方聲稱的發現置評,因為我們沒有獲得你方掌握的資料。”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發現,監管香港股市的香港證監會(Hong Kong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拒絕置評。


用一位分析師的話來說,漢能薄膜發電飛速崛起為港交所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已經讓它“大到不容忽視”。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多篇關於漢能及其商業模式的文章,指出作為上市公司的漢能薄膜發電極大地依賴於向內地母公司銷售產品,而漢能在內地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產量低下。漢能集團還通過國內的高息影子銀行貸款借入了資金。


漢能薄膜發電則強調,2013年公司實現凈利潤超過20億港元,在太陽能行業內樹立了領導者的聲譽。


李河君曾表示,“更輕更薄”的科技將讓在內地擁有多家工廠、在海外實施收購的漢能集團成為行業領袖。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港交所的原始數據,也就是兩年以來每個交易日里的每秒交易情況,發現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受益於一種不尋常、連貫的回報模式。在所分析的25個月的數據中,有23個月,該公司股價在交易日的最後10分鐘上漲。


這項分析還隨機選取了其他20家香港上市公司作為對比:有幾只股票的尾盤表現比其他公司更加活躍。但漢能薄膜發電明顯不同,沒有哪家公司的尾盤漲幅能和它相比。



(圖註:上圖比較了漢能薄膜發電與其它隨機抽選的14家香港上市企業在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期間,尾盤階段的複合回報。數據:FT分析)



這一計算沒有考慮到收盤價與下一交易日的開盤價之間的變化。


尾盤交易量增大本身並不稀奇,但股票交易方面的學術專家們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結果後表示,這種最後10分鐘股價大漲的模式——而且漲得如此有規律——是異常現象。漢能創始人李河君持有漢能薄膜發電73%的股權,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以交易的股票數量,所謂“公眾持股量”,非常有限。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副教授、金融市場專家埃里克?布迪沙(Eric Budish)研究了英國《金融時報》提供的原始數據,他表示,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尾盤上升出於偶然的可能性非常小。


“看過數據之後,我可以說,這肯定是一種異常模式,極其不可能出於偶然,”他說。他指出,這一模式隨著時間推移表現出一種持續性;它並不依賴於少許外圍數據,所以並非隨機波動的結果。


當交易日結束時



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金融學教授卡蘿爾?卡默頓-福德(Carole Comerton-Forde)曾撰寫多篇關於股價操縱決定因素的學術研究文章,也很了解港交所。她認為英國《金融時報》的發現和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交易模式是異常現象,並指出,對任何一個股票交易所而言,收盤前交易都應該是監管機構關註的一個重要參照點。


“通常來說,官方收盤價對市場是最重要的官方參考價。比如說,收盤價通常被用來計算共同基金資產凈值,清算衍生品合約,設定股票發行價,或者銀行接受股票作為抵押品的貸款合約的定價。”


“所以,人們有很強的動機尋求影響或操縱收盤價,因為這會影響股市之外的其他交易,”她說。“如果某家公司的公眾持股量很有限,也意味著其股票交易量很低,有大量經驗證據表明,這樣的股票更容易被操縱。”


阿加沃爾也強調了公眾持股量低的公司股價的脆弱性——如果在交易日收市前投下大量買單、但實際並不買入,就能人為地推高其股票價格,實現操縱股價的效果。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方法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漢能薄膜發電從2013年1月2日到2015年2月9日期間在香港股市的每筆交易數據。


英國《金融時報》以10分鐘為單位劃分了這些數據,並跟蹤了每個10分鐘開頭和結尾的交易價格。整套數據共有1.4億個數據節點。


漢能薄膜發電的數據是根據每日交易情況編制的,占了其中逾80萬個數據節點。


回報則是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的。在第一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交易日中每個10分鐘片段中第一筆交易和最後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在第二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比較了一個10分鐘片段中的第一筆交易與後一個片段中第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還比較了一天的開盤價與此前一天的收市價。


基於這些數據,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這只股票在上述期間每10分鐘的平均回報和複合回報,並用同樣的方法計算了每月和每日的回報。


在分析過程中,英國《金融時報》使用了SQL數據庫查詢語言及統計編程語言R語言。(FT中文網,作者:邁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69

“久盤必跌”析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qjh.html

    首先,衷心祝願朋友們:中秋節快樂!

    股諺有雲:久盤必跌。股市在3000點一帶盤了將近一個月,算是久盤了吧?重倉或滿倉的朋友呢唯恐它“必跌”,致使損失加重;而輕倉或空倉的朋友呢期待它“必跌”,急於想要進場;反正大家都忐忑不安。

    今有一位朋友問:如何看待當前這個久盤走勢?

    如果3000點不是底部,那麽不管久盤之後是漲還是跌,都會再次“必跌”而創新低;如果這是底部,那麽不管盤得多久,一定“必漲”而反彈或反轉。是不是?可能你會誤以為我這話說了等於沒說吧?呵呵!

    由於底部就一個,在股市走熊或回調過程中,我們看到的總是“久盤必跌”現象,於是“久盤必跌”股諺由此而生。然而,當股市一旦走到底部,盡管走勢看似也呈久盤形態,但殊不知這是最後一次久盤走勢,而且“久盤必跌”隨之徹底失效,代之而起的將是根本性轉變的發生,又因底部盤整的時間一般是最長的,結果物極必反而變成“久久盤必漲”!是不是?可見,股市1000天的歷史不會告訴你1001天發生的事情。所以說,底部之前,哪怕“久盤必跌”讓你全部說中也都沒用,即使你預測準確率再高,也並不代表你就是正確的。

    不同意?那我現在問:你說當前到底是下跌前的“久盤”呢,還是正在築底的“久久盤”呢?這你真能確切知道?若你確知,那你肯定是鬼神;若你不知道,那你拿“久盤必跌”股諺來做判斷又有何用?其實,“久盤必跌”是個事後才可知曉的結果,而在股市行進過程中,你身在其中是難以預料到底是“久盤”還是“久久盤”的。換句話說,底部在哪是無法確知的。所以說,“久盤必跌”完全是個似是而非的東西。

    鑒於上述道理,老是糾纏於現在的3000點究竟是底部與否這個問題,你說有何意義與必要?投資可不是猜底或撈底比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