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臺灣將共享經濟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註重服務共享,更註重商品的共享。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徹底盤活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對多方資源的重視、便利的追求、節約的渴求,推動共享經濟、合作性消費等新型消費模式不斷叠進,日益繁盛。甚至共享經濟大有顛覆傳統消費模式之勢,有學者稱,“未來經濟是共享的”。

在大陸衣食住行共享平臺已全部涉及。國內最大的出行平臺“滴滴出行”就是共享私家車的使用和車主的業余時間,將閑置資源最大化利用起來。還有利用社區眾包人力的洗衣O2O平臺“e袋洗”註資孵化私廚共享平臺“小e管飯”,從社區廚房領域再次切入共享經濟,幫助美食達人分享手藝並釋放廚房空閑勞動力。“小豬短租”有超過160個城市的兩萬多家庭將閑置的別墅、公寓、臥室或沙發分享給旅行中的人們,提供獨一無二的短租體驗,用實際行動促進人與人間的信任。

大陸這邊共享平臺打得火熱,而在寶島臺灣,共享經濟又能玩出怎樣的花樣?

以巨頭為例,共享租車應用Uber和共享住家應用Airbnb已經成為臺灣的當紅炸子雞,提供了優質、彈性、個人化、便捷的運輸與旅宿服務。Airbnb甚至更進一步,與中國臺灣政府一起協助願意分享住家的臺灣人。相比之下,大陸以滴滴、Uber為首的打車應用卻在受到打壓,在車共享方面,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除了巨頭在臺灣混的風生水起以外,以“強調使用但不一定擁有”的共享經濟概念開始在臺灣深入人心。因為共享經濟不只是環保,更是一種省錢模式。比如在圖書館內有上萬本圖書和雜誌,包羅萬象,但只租不賣,共享資源,分享知識,會員共享的資金也成為購買新雜誌的來源;比如小孩子使用的嬰兒車、學步車也只租不賣,直接購買要花上千新臺幣,但孩子成長較快,很多家長改花一個月三四百新臺幣去租。讓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甚至還有類似“租生活”這樣專門以出租物品為主的網絡平臺,幫助人們挑選合適且價廉的出租物品。

與國內不同的是,大陸共享經濟主要以服務為主。而中國臺灣則是將共享經濟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註重服務共享,更註重商品的共享。大陸消費者對商品共享還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認為購買、擁有才是消費正道。這是長時間的消費觀念所導致的,目前雖然已經打開部分缺口,但商品共享在大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臺灣有思想較為開放的人認知到資源閑置的浪費,資源循環臺灣基金會理事黃育征就表示:“一部車子,我們只需要使用車子。全世界範圍內,一部車子平均每天被使用的時間不到兩小時,其他二十幾個小時車子都是空在那里的。”采用共享的方法,對消費者來說,用租的方式可以用較低的價格享受高品質汽車的體驗。尤其是在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共享經濟可以節省資源,避免浪費。

需要註意的是,現有消費模式是從原料、制造、使用到拋棄一整個過程,消費者在使用階段分享,屬於共享經濟,然而繼續延伸還有循環經濟的概念。黃育征表示,“一個公司的廢棄物,可以變成另一個公司的資源。這種情況下,對公司來講,事實上是會提升競爭力的。以為你原來企業的廢棄物,要花費費用去處理掉,進而是在企業共生的概念引領下,不需要有費用把它處理掉,反而會變成另外一筆收入。”

可以看到,在臺灣共享經濟已經蔚然成風,這給予我們更多的思考。雖然國內共享經濟同樣紅火,但大多依托補貼才得以普及開來,消費者並沒有對共享經濟的概念形成正確的認知。接下來,強化共享經濟概念的全面推廣,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