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誠案剛兌:塞翁的馬沒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745

據媒體報道,中誠信托案中的投資者可能能安心過年了,因為當局可能並不安心讓這只信托產品“違約”。然而,摩根大通認為,雖然中國信托行業今年成功“逃過一劫”,但這其實是增加了中國未來影子銀行發展的不確定性。有趣的是,中誠最後時刻避免違約,碰上最近有報道稱習總書記領導的國家安全委員會還涵蓋金融安全,這不僅令人產生遐想的空間。雖然不知道中誠事件的發展最後是地方還是中央安排的,但應該可以認為沒有中央的默許是難以成事的。高盛之前的分析曾經說道:一些中央政府層面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對違約持開放的態度,因為這將鼓勵更謹慎的風險評估,並有助於控制未來的信貸增長。然而,其它中央政府和很多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可能更傾向於防範問題的出現。特別是地方官員,他們可能已經感到了支持關鍵地方性企業的壓力在增加。中誠事件的發展可能反映了國安會負責金融安全的最高決策者的心態。但是還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如果正如今天人民日報的社論所表達的——剛性兌付是難以長期維持的,那麽錯過中誠案以後,“在什麽環境下當局才安心讓任何一只信托或理財產品違約就變得更不明確了”。以下是來自摩根大通的分析:中國可能剛剛避免了影子銀行產業的第一筆違約違約的缺失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市場扭曲問題在於如果未來違約發生,應該如何防範傳染性風險...我們認為,鑒於經濟增長下滑,2014年將會發生違約事件。而值得關註的問題是,如果違約發生,投資者是否會撤離,並導致整個影子銀行市場走向流動性驅動的信貸危機。傳染性風險並非“杞人憂天”:對傳染性風險的擔憂並非毫無根據的。在過去幾年,非銀行融資活動(或稱為影子銀行活動)一直高度增長。我們估計,截止2012年末,中國非銀行融資總量(可能在分項上出現了重複計算)已經高達36萬億元,而2010年中國GDP只有18.3萬億元(占GDP規模的46%)。2013年,非銀行融資活動繼續快速增長。我們最新的估計顯示,截止2013年9月,非銀行融資活動已經進一步增長至46.7萬億元(占GDP的84%)。增長主要來自於信托資產(2013年的前9個月增長了2.66萬億元),理財產品(同期增長2.82萬億元),受托貸款(同期增長1.8萬億元)和銀證合作渠道業務(也就是銀行利用證券公司作為渠道擴張貸款規模,截止2013年三季度的規模比去年翻倍還多,達到2.79萬億元)。非銀行融資活動的快速增長,特別是信托貸款、理財產品和銀證渠道業務,一直受到存在來自產品發行者和分銷商擔保認知的驅動。違約的缺失印證了這種認知。...此外,同業資產和其它影子銀行產品存在大量的重疊,比如說理財產品投資同業資產或是在銀行間市場交易的信托資產收益權。銀行與影子銀行活動緊密關聯,因此影子銀行體系的潛在波動也將影響銀行體系。如果2014年發生違約,以下是可能出現的三個結果:第一個可能性是,這被認為是一件特殊事件,即沒有任何溢出效應。這是最不可能的結果。第二個可能性是,傳染性風險被控制在受控的程度,也就是只傳染類似的產品或部門。比如說,如果"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違約,投資者將從集合信托產品撤離,一般集合信托只對富人開放(但不會影響受眾更廣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將擔心類似貸款的信用質量(礦業的非國有企業借款人),但不會外溢到其他產品(也就是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開發商和國企);投資者質疑的是信托公司的安全性而不是銀行。我們把這稱為“有限外溢”。第三種可能性是“系統性外溢”。在程度溫和的情況下,這將影響影子銀行最脆弱的部分,比如信托貸款(占信托資產的48%),理財產品對非標信貸產品的投資(估計約占全部理財產品的35-50%)和銀證渠道業務。在最惡劣的情況下,這將影響整個信托產業,理財產品和渠道業務(它們的總規模達到23萬億元)。信托產品的展期(我們估計2014年將有30-35%的信托產品到期)和理財產品的展期(64%的理財產品期限不到3個月)會變得極端困難。流動性壓力可能發展成一次全面的信貸危機。面對中國的信貸市場困境,政府的角色看似非常無奈。但摩根大通認為,避免違約並非正確的選項,因為這只會拖延甚至放大未來的問題。同時,政府可以通過以下的措施防範傳染性風險:第一,讓違約發生,但建立一個透明的法律程序(而不是政府臺下安排)去解決不同利益方的分歧。第二,為了防範監管套利行為,監管者應該收緊監管操作和監管框架,並明確不同影子銀行產品的責任歸屬。每只產品背後監管和法律責任的不確定性是市場中一個重要的警示,可能會加劇傳染性風險。第三,對地方政府和國企實施更嚴格的預算控制,避免它們和其它企業借款者爭搶信貸資源,同時建立基於風險的市場定價行為。最後,避免違約很容易令人聯系到對系統性問題的擔憂,比如說銀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或國企的違約。類似的,理財產品的違約造成的影響可能比信托產品違約更大,因為後者並沒有期限錯配問題,而且是出售給富人而不是普通散戶投資者。因此,如果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受到救助,中國可能錯失了一次“理想”的首次違約機會。如果監管者真的擔心傳染性風險而不讓中誠的信托產品違約,同時監管者也認識到剛性兌付是不可持續的,那麽究竟他們在等待一個怎麽樣的機會呢?或者說監管者首先希望解決什麽傳染性問題呢?應該可以認為,信托產品仍然是“最理想”的首筆違約“試驗田”(詳見之前的分析),但中誠的信托產品到期時間剛好發生在資金需求最緊張的農歷新年,鑒於中國銀行業可能持有大量信托受益憑證,特別是監管者有“點鞭長莫及”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央行最近已經開始啟動直接向地方性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的工具),如果中誠的信托產品違約,銀行業可能將面對雙重的流動性問題。監管者可能希望進一步“結構”魚龍混雜的同業資產市場,並促使銀行業堅持信托受益憑證,才會安心地讓信托產品違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77

蒙牛董事會主席變更:懂戰略的馬建平接任寧高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1924.html

蒙牛董事會主席變更:懂戰略的馬建平接任寧高寧

一財網 張誌偉 2016-02-20 10:28:00

根據蒙牛乳業(02319.HK)最新發布的公告,因調任中化集團,寧高寧辭任蒙牛乳業非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及提名委員會主席職務。

中糧管理層變更的余波終於波及蒙牛。根據蒙牛乳業(02319.HK)最新發布的公告,因調任中化集團,寧高寧辭任蒙牛乳業非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及提名委員會主席職務。“寧高寧在任期間對公司貢獻良多。”蒙牛方面稱,此次人事調整自2016年2月19日生效。

接任寧高寧的是中糧集團副總裁兼戰略部總監馬建平,他現年52歲,1986年加入中糧,在中糧集團旗下很多子公司出任多個董事職位,包括中糧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中糧肉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及中糧國際有限公司董事。同時,馬建平也是中國食品(00506.HK)的非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大悅城地產(00207.HK)的非執行董事,以及中糧地產(000031.SZ)董事。此外,2009年8月至2014年3月,馬建平曾任蒙牛乳業非執行董事。

中糧集團副總裁兼戰略部總監馬建平(右二)接任寧高寧

根據公告,蒙牛乳業董事會副主席於旭波也同時辭任,但仍保留公司非執行董事、薪酬委員會和戰略及發展委員會成員的身份。去年8月,於還辭任中國食品董事會主席職務,交棒於馬建平。蒙牛方面給出的解釋是:於旭波“由於需要投放更多時間專註其他業務”。

對於此次人事調整的原因及影響,蒙牛方面2月20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回應稱,這是正常的人事變動,“一切以公告內容為主,蒙牛將一如既往地做好生產經營工作。”

一般情況下,董事會主席是公司或集團最高負責人的職稱,職責包括負責召開經常性的董事會,決定公司生產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決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部分高管職務聘任或解聘,聽取總經理工作報告並作出決議等。

“他們一般都會親自出席,若時間有沖突,也會委托其他董事代為表決。”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此次寧高寧、於旭波的辭任是中糧管理層變化及業務架構調整的必然結果,比較正常。

2014年,蒙牛乳業營收500.5億元,凈利潤23.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4%和44.1%。至此,蒙牛與伊利同時挺進500億俱樂部,同時蒙牛在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2015年度“全球乳業20強”排名中連續上升3位,排名第11。

從體量上來看,500億規模的企業在中國乳業市場中來說已經成為為數不多的寡頭之一,一向以“並購”實現規模增長的蒙牛,也迎來了發展關鍵點:是繼續並購實現外延式增長,還是通過內部整合來實現內涵式增長?這的確是一個戰略戰術問題。

一位接近蒙牛並熟悉資本運作的人士向本報記者分析稱,“顯然,蒙牛未來會加強戰略方面的工作,包括戰略規劃標桿研究運營分析等。”

事實上,從馬建平的簡歷中也可窺見一斑。他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後獲該校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戰略規劃、企業融資、投資並購及企業管理方面擁有廣泛經驗。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40

沒當過學生幹部,自稱書呆子的馬化騰如何管理“企鵝帝國”(小馬哥在清華最新分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3/159383.shtml

沒當過學生幹部,自稱書呆子的馬化騰如何管理“企鵝帝國”(小馬哥在清華最新分享)
創業家創業家

沒當過學生幹部,自稱書呆子的馬化騰如何管理“企鵝帝國”(小馬哥在清華最新分享)

包括我父母都沒有想到,我這個書呆子還可以開公司。

i黑馬 10月23日消息 昨日,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受邀參加清華管理全球論壇,與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展開對話。

馬化騰是清華管理全球論壇邀請的首個中國企業家,去年邀請的是特斯拉CEO馬斯克。在這個論壇的顧問委員名單里,還包括了馬雲、柳傳誌、李彥宏、庫克、紮克伯格等互聯網大咖。

當天,低調內斂的馬化騰難得敞開心扉,談及很多有趣的話題,包括個人的興趣愛好、企業的管理風格、微信名稱的由來、騰訊的三次困難、對未來的形勢判斷等等。

以下摘錄了馬化騰在這次對話中的精彩語錄:

1、喜歡天文,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們在宇宙當中從來就是一個偶然。所以什麽事情仔細想一想,都沒有什麽大不了的,這對自己遇到挫折時能夠穩定心態,想得更開。

2、文人相輕,IT男之間也相輕。當時有新浪技術人員覺得這個軟件(QQ)他們一個月就可以做出來,不用收購。

3、當時覺得肯定應該叫什麽信,那時微博很火了,我天天在想,後來就在群里說就叫微信吧,就這麽隨便定的。

4、內部良性的競爭還是很有必要的。為什麽自己打自己?往往自己打自己,才會更努力,才會讓公司不丟失一些大的戰略機會。

5、過去我們的強項在通信,剛開始做遊戲時好像騰訊沒有這個基因,但其實很多基因需要慢慢培養。

6、滴滴和快的當年大量的補貼對用戶移動支付的習慣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國的環境導致一些後面的創新叠代會更快,我們講互聯網+整個生態,目前中國是比較原創,比較領先的。

7、企業不用再買域名了,不用開發APP了,直接在小程序開發,包括雲服務,一切都解決了。

以下為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與馬化騰的對話實錄,由騰雲劉傑、王曉冰整理。

天文、科幻愛好者;從非學霸到跨界創業者

錢穎一: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華管理全球論壇,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會邀請一位顧問委員與清華學子交流。去年邀請的是特斯拉和SpaceX的CEO馬斯克,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我們清華經管學院的另一位顧問委員,騰訊公司主要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先生——這也是我們清華管理全球論壇邀請的第一位中國企業家。

今天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在使用你們公司的產品,這一點蘋果、IBM都做不到,可見你的影響力非常大。我想先從你的成長經歷和發展說起。你是1989年入學,選擇了計算機專業,當時為什麽選擇計算機專業?大學的經歷對你後來的成長有什麽影響?

馬化騰:我在中學就接觸到計算機,一下就成為我的興趣愛好,越學越覺得里面差別很大,後來在大學就發生越來越多的興趣。

錢穎一:你們在大學時集體學了一些天文方面的課程嗎?

馬化騰:當時沒有,業余我自己看,包括找美國的資料。所有有關的問題我都看了。

錢穎一:你是從國外買這些天文方面的書籍?到現在還對天文有興趣嗎?

馬化騰:對,一直都有興趣。也可能是受我的影響,我們早期的創始人中還有很多對天文有興趣的,有的人自己投資建了個人的天文臺。

錢穎一:天文這方面的興趣或者知識對你的工作或者思考創新創業有影響嗎?

馬化騰:沒有直接影響。但你喜歡天文,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們在宇宙當中從來就是一個偶然。所以什麽事情仔細想一想,都沒有什麽大不了的,這對自己遇到挫折時能夠穩定心態,想得更開,我覺得還是挺有幫助的。

錢穎一:你對科幻小說也有興趣?

馬化騰:很有興趣。像三體這樣的科幻小說,想象力很豐富。實際上小說里寫出了現在的科技發展,包括未來研發的一些方向,有前瞻性,可以展望。

錢穎一:科幻小說提供想象力,並且有一些產業的發展需要有前瞻性的想象。計算機課程在學校學了什麽,對以後很有幫助呢?這個領域發展非常快。

馬化騰:計算機應該在清華是非常難考的,我相信當時我要考的話很可能進不來。在大學里的學習還是打基礎,對未來的成長非常重要。但更多要靠課外的興趣愛好。比如說當時計算機機房里有電腦病毒,是什麽病毒,它的機制是怎樣的,我們有興趣去研究,對病毒樣本進行解剖,然後了解它們。

這些都不是課堂里要求你學習的。另外學校老師會找一些項目來做,有的可能是和外面的企業合作,這是很好的鍛煉機會,把這些項目從頭跟到尾做完,會全方位地鍛煉能力,對以後的價值是無限的,它超越了你在課本上學的東西。

錢穎一:很多培養實際上是課程之外的學習,你對這個的印象比你上老師的課印象更深?

馬化騰:會更有用。有的同學就對這種課外項目不感興趣。

錢穎一:你是學霸嗎?

馬化騰:我不算學霸。

640

錢穎一:你在班里大概排到什麽位置?

馬化騰:10名左右。

錢穎一:一共不止10個人吧?

馬化騰:30多個人。

錢穎一:註意了,30多個人排10名左右,將來能做出大事情。當時你念書時對自己後來的職業有什麽規劃?正好是1989年到1993年這個時間段。

馬化騰: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很早我們就看到別人創業,這里創業氛圍比較濃,比其他城市更早。

那時候我的師兄們會做一些軟件讓我們看,我很有興趣。我會觀察這個項目的收入怎樣,需求怎樣,怎麽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就感覺自己是不是應該去創業。現實還是比較殘忍的,那時北京有中關村,深圳有華強北,中關村的貨很多是華強北運過去的。華強北都是從香港、從海外進口這些材料、電腦產品。我們很早就說要做一個電腦公司,那時候的電腦公司就是幫人家組裝,把零件裝成電腦再銷售,就這麽簡單。

後來我發現,在華強北幹這個活的人,都是那些不是很熟悉這個行業的、可能只有初中文化、小學文化的人,但是市場經驗很豐富。我們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可能還做不了。後來我說,既然競爭不過,我們還是到企業去鍛煉一下,再想創業的事情。

機緣巧合,在一個賣電腦書的書店里,我碰到一個同學,他在潤迅工作。潤迅是當時最大的民營電信企業,做尋呼臺的,就是BP機。因為我會寫C語言,當時正好有個項目要用,我給他展示了,他說就是你了。離畢業還有三個多月,我就進去實習了,一幹就是5、6年。

我就這樣進了尋呼機行業,大家知道QQ最早做的是網絡尋呼機。也是機緣巧合,因為我很早就開始做計算機和通信。

錢穎一:程序是你寫的?

馬化騰:這個領域是計算機和通信的結合,當時懂計算機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計算機和網絡,我剛好在中間,這在以後我們的創業中也是一個有利的條件。

解密馬氏引導大法:“說服人我有一套”

錢穎一:剛才講的幾點,我是第一次聽到。總結一下,第一地理位置很重要;第二周邊的人很重要,周邊有創業的,對你很有影響;第三,跨界很重要,有做計算機的,有做通信的,你正好在兩者之間,未來這幾十年的發展也正好是在結合之處。

你剛才說的,最開始的QQ原來是個尋呼機,這段歷史對我們學生非常有吸引力。你從程序員開始,變成了創業者、企業家、管理者和領導者,這中間有相當大的跨越。我們都很敬佩好的領導者。比如騰訊最早是5個創始人,基於信任相互合作,合作得非常好,後來你引入了很多職業管理團隊,都融合得非常好。我想知道,你個人的領導能力和風格是怎麽塑造起來的?

馬化騰:我是典型的程序猿青年,原本根本沒有想到我要開個公司,領導什麽人,更多還是說我想要做一個產品,讓很多人能用。第一步要生存。怎麽用我的手藝先生存下來,這是最難的。首先你得想第一年的工資怎麽辦?你可以省吃儉用,用以前的積蓄也行。但創始人投下去的錢能不能掙回來?這是最基本的東西。

當時沒有想那麽多,領導力這些都顧不上,因為這個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不知道。小企業能做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低於5%,至少95%的企業很快死掉了。這個時期壓力很大。包括我父母都沒有想到,我這個書呆子還可以開公司,他們覺得不可能。所以第一步我就說要找一些合作夥伴,我的缺陷他們可以彌補。我們最早的團隊里頭,4位是我的中學或大學同學,有一位是我們在工作中認識的,是在電信這個行業。

我對產品比較在行,我知道我要什麽,怎麽實現,我也想得比較通。張誌東絕對是學霸,實踐能力很強;陳一丹是政府部門出來的,他雖然技術不強,但是他可以組建團隊,對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有經驗。

錢穎一:幾個人之間的互補性非常強。

馬化騰:對。包括曾李青是負責市場,長得派頭很像老板,我們一起出去大家都叫他老板。我呢遞我的名片,名片上也不寫總經理,有時就寫工程師。我負責在技術上實現。

錢穎一:別人的領導力都是看得見的,你這個呢,看不見,但你實際上把這5個人,以及後面的團隊都結合得很好。

馬化騰:關鍵是用好他們每個人的特長。公司有時候會有爭議,我們會聽聽大家的想法,然後想辦法平衡他們的意見。

錢穎一:怎麽平衡?

馬化騰:矛盾非常多。往往發展不好的時候矛盾更多,大家意見會不同。說服人我覺得我還有一套,我主要聽你講,然後我引導大家,讓他覺得主意是他出的。

錢穎一:這個很厲害,很有領導的藝術,讓人不知不覺就接受了你的想法,還以為是自己的想法。

馬化騰:對。因為有的時候管理上確實需要這樣,我的風格不是強勢的,也不是一言堂,反正是互相商量。你可以問為什麽不能這樣,是不是這樣更好?他說“也對”,很快就自己開始往下推了。那麽,“對,好,這個方向你來做”。

後來騰訊的風格也是這樣,比較民主一點,比較多元化一點,讓不同的聲音出來,我覺得這是好事情。

錢穎一:作為一把手最後還是你定。

馬化騰:對,關鍵時候還是要強一點。比如說實在講不通,該動手得動手。

錢穎一:你在念大學時當過學生幹部嗎?

馬化騰:沒有。我們創始人里陳一丹是學生會主席,畢業時,他在上面講,我們在下面看。

錢穎一:最後你還能領導他?    

馬化騰:沒有,我們一起合作。

給創業者忠告:專註一個小痛點;跨界非常重要

錢穎一:騰訊的很多產品都是針對年輕人,你已經是非常年輕的70後了,但你的很多產品是給80後、90後,現在是00後用,通過什麽方式理解這些年輕人,讓他喜歡你的產品?我知道你有團隊在設計,但最後還是需要你來決定方向,你怎麽能跟上這些年輕人的想法?

馬化騰:當初創業時我們還年輕,那時候把握用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現在歲數大了,有些產品我們用過覺得好像沒意思,但後來在國外很火,美國的青少年特別喜歡。我們錯過很多機會,包括現在國內一些新興的多媒體,或者一些社區的創業,都有錯過。歲數大了確實錯失很多年輕人的觸覺。

現在我的辦法是,如果你自己不能解決的,你應該讓了解的人去做。你可以多和年輕的用戶接觸,觀察他們,了解他們的需求。你也可以通過投資的方式去投這樣一個企業。第三,讓更年輕的一些員工能夠更快速地走上來。

錢穎一:你們有什麽制度化的安排,給特別年輕的人發展機會?

馬化騰:人才方面我們需要更努力的年輕人,或者勇於創新的一些人才能夠出現。我們在內部也是鼓勵內部競爭,你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就大膽地去試。

錢穎一:現在90後、00後在你們內部是什麽作用?現在高管層還是70後、80後?

馬化騰:對,基本都是70後。

錢穎一:現在大學生都是95後了,很多都是90後了,今年清華入學的有00後了。你們的產品又特別針對年輕人 。

馬化騰:我們把微信做成一個開放平臺,讓很多年輕人喜歡這個產品的服務,由別的公司開發,在微信里能夠使用。這是一個解決方法,我們未來希望通過一個“小程序”搭建新的生態環境,能讓別人開發一些年輕人的產品,在我們平臺里面跑,同樣我們自己也開發。

錢穎一:這幾年,國內創業,特別是年輕人的創新、創業是一個高潮,我記得上一次創業高潮大概是本世紀初,2000年左右。你是那一次創業潮里的幸運兒,也是現在年輕人的偶像,你怎麽評價這兩個創業時代,對現在的創業者有什麽忠告?

馬化騰:我覺得現在創業的條件比我們當年好得太多了,要資金有資金,要環境有環境,人才又多。現在這幾家大的互聯網公司,都在雲平臺上打造生態平臺,創業門檻其實在降低,這是非常好的事。當然門檻低了,創業的競爭也更加激烈,比我們當年還激烈,有利有弊。總體來說,還是比我們當年的環境要好。

錢穎一:在這種更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到底什麽樣的思維方式可以讓創業者能夠脫穎而出?

馬化騰:第一,要專註解決一個痛點問題。我每個禮拜都會收到一些信件說,我可以幫你實現什麽。在我看來他想得太大了,我的建議是:你想小一點,解決一個問題。

比如說,能不能用手機解決停車的問題,找停車位的問題;或者其它一些小問題,比如考勤、學校的作業安排等等。總有一些小的痛點讓你覺得平時不方便的,想想能不能用互聯網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話,你有一個跟進在里邊。

這種創業其實不需要太多人,一個人、兩個人就可以解決,當你這個想法能夠通過互聯網來驗證,再逐漸擴大,我覺得這是一個方向。

第二要留意跨界。跨界非常重要,現在我們說互聯網+,更多談的是各行各業的創業企業如何和互聯網結合跨界。在兩個領域之間——比如IT和醫療等等這些跨界的東西是不是有機會,因為那是一片藍海,其他的都是紅海,細分下去也都是紅海一片。最初的時候往往就是可能懂這個的人不懂那個,懂那個的人又不懂這個。如果你兩個都懂一些,就有很大的優勢了。

未來的創新包括以後很多傳統創業的轉型,往往是跨界,而且這個產業它是會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個里面你能抓到機會的話,是一個創業的好方向。

錢穎一:任何創業中都會遇到非常多的困難和挫折,我特別想知道,你在創業中曾經碰到最大的困難和難題,或者失敗的經歷是什麽?後來是怎麽應對的?

馬化騰:騰訊從小做到大應該有3次特別困難的時候。一個是我們開發出來的產品最早想賣給運營商,我們想像賣電子郵箱系統一樣賣很多套,當時那些大的ISP、ICP願意買。但後來發現即時通信這東西它天然只有一套,這可怎麽賣?而且我們當時投標還輸了。這是互聯網產品和傳統產品不一樣的地方,傳統的電信產品一中標做完就走,而互聯網產品需要你不斷創新不斷維護,不能做完就走,沒有人維護它就死了。

類似的困難很多互聯網企業都遇到,我相信百度也是。搜索本來想給門戶提供的,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入口。當年我們的QQ是賣不出去,砸在自己手上了。但用戶瘋漲,我們沒錢買服務器,那時候很艱難,壓力很大,做不下去就要賣掉。

當時一些早期的朋友幫我們找來了投資者,一個是IDG,一個是香港盈科數碼,各給了110萬美金。後來他們又把股份賣給了南非MIH。

投資人進來後,我們也沒有真正找到商業模式。當年投資者擔心沒有商業模式,不知道怎麽掙錢,唯一的想法是養肥了賣掉。IDG曾經拉我們去見新浪等互聯網公司,開始感興趣,但都沒看上我們。

錢穎一:第一次困難是沒中標,第二次困難是人家看不上你們。

馬化騰:文人相輕,IT男之間也相輕。當時有新浪技術人員覺得這個軟件他們一個月就可以做出來,不用收購。

(這些困難)後來逼著我們很早就要想有造血能力,所以第一時間跟運營商做了第一個產品——移動QQ,短信和電腦的QQ消息互動,5塊錢一月。包月費是我們收入的第一桶金。

那時候大家都以為死定了。我們創始人也在討論,這些討論還是有作用的,我們比國外的產品做得更適合中國人使用。當時中國有幾個不同的產品,有163,有169,還有南方的一個產品。我們針對中國特殊的網絡做了大量優化,我們會建一個點,撒三張網,就是電信、聯通和教育網,讓它們互聯,我們把它集中起來,這樣的話用戶使用起來速度最好,傳送文件最快。當時建立的口碑就是我們的傳輸速度很快,這是一個很大的剛需。

我們有聊天室,當年聊天室對產品的冷啟動有很大的拉動作用,大家都在聊天室里討論,就交上朋友了。第二是我們的頭像,個性化也是我們比較早的創新。用一個一個創新解決一個一個痛點,你才可能贏。

微信其實是一個郵件,只是它快到你以為它不是

馬化騰:幾年前新浪微博起來之後,開始從社交媒體轉向社交網絡,那時候我們聽說,誰誰學校里有一個微博做班級之間的通信,這對我們是很大的危機。它開始往下撒網,第一反應就是我們也要做微博。但這很難,同樣的產品是沒有辦法去戰勝對手的,你只有找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產品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微信就這樣誕生了,它是純手機的移動通信。當時QQ的包袱很重,要解決PC的問題,也要解決手機終端的問題,內部幾個團隊都在開發,誰最先解決問題誰就勝出。

錢穎一:這是有意設計的,讓3個團隊互相競爭?這是你的決策?

馬化騰:確實是有3個團隊報名。當時解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從PC到移動怎麽打?當年諾基亞從前一年市場份額70%、80%規模一下子掉下來,安卓、蘋果這類智能手機迅速替代了傳統功能機,互聯網企業反應過來的才能活下來,沒反應過來就死掉了。我們是最早拿到這張船票的,沒上船的再也過不來了,這是最大的一個危機。

錢穎一:三個團隊一起做,基本上是同時起步,最後一個勝出,後來又把三個團隊融合了嗎?

馬化騰:這就涉及我們內部組織結構的問題了。原來集團有幾個不同的平臺在做移動端產品,有QQ,還有我們的無線部門,當時是分開的。但這個先天的結構不合理,後來我們迅速把原來分散在不同部門的那些傳統手機端、PC端的產品整合到一個部門來做。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QQ郵箱的團隊。我們很早接觸手機郵件,用黑莓手機,最初只給高管配。後來我們想,能不能在QQ郵箱開發一個軟件,讓每個員工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手機郵件。於是就有了一個小分隊研發手機郵箱。幸好有這個布局,最後微信出來了,就是這個團隊做的,最先把手機端的郵件、客戶端改成微信。

微信最初就是一個郵箱。微信其實是郵件,是個快速的短郵件,只是它快到讓你以為不是郵件。

有這個班底在,我們在設計和開發上的速度很快,所以很快研發出來了,張小龍帶領這個團隊,包括他本人對這個產品的把握度都非常到位,是非常好的。

錢穎一:原來我還不太理解,現在我有點理解了。微信和QQ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微信除了大眾用以外,精英和高管也都用,你們做QQ郵箱的時候是考慮到高管使用的習慣的。

馬化騰:最主要的問題是,剛出來時用戶數據起不來,大家覺得這就是一個簡單的QQ。真正的啟動是語音,按了就可以講話,錄音就出去了。這是國外同類產品沒有的功能,包括像WhatsApp也沒有或者功能藏得很深。我發現有這個功能之後,迅速就火爆了。它把很多不習慣手機打字的高管變成了微信用戶。

還有就是跟手機通訊錄的整合,QQ用戶數據的導入,你一看通訊錄好友裝了微信,就趕緊也裝上了,這是社交鏈的能量。

錢穎一:聽說微信這個名稱是您想出來的?這個名字起得非常好。

馬化騰:我也沒有想到。當時覺得肯定應該叫什麽信,那時微博很火了,我天天在想,後來就在群里說就叫微信吧,就這麽隨便定的。立項的時候,三個團隊在同時做,廣州的QQ郵箱團隊在做,無線事業群他們也在做,名字都叫微信,但是他們互相不告訴對方研發進度。郵箱團隊做出來,無線事業群團隊很郁悶,他們的產品後來改名叫Q信。

錢穎一:即使在一個公司里面,也要做平行實驗。

馬化騰:我們後來總結,這些內部良性的競爭還是很有必要的。為什麽自己打自己?往往自己打自己,才會更努力,才會讓公司不丟失一些大的戰略機會。

錢穎一:因為每一個創新都有不確定性,都是困難的。

馬化騰:如果你不做,競爭對手或者業界總有人做出來。

中國的創新如何“從一到N”

錢穎一:今年3月,我們邀請了《從零到一》作者到學院專門講了一門課,講得非常精彩,他特別強調“從零到一”。我在這兒和他也有對話。我從中國的案例中發現,實際上也不能太講“從零到一”,因為中國很多創新是“從一到N”。中國的N是非常大的。而且“什麽是零”,“什麽是一”很難定義。

比如QQ是從ICQ里得到很多啟發,其他的例子,我們也可以舉出阿里巴巴、百度、滴滴等。人們覺得“從零到一”很偉大,但是容易忽視“從一到N”,並不是所有做“從一到N”的都能成功。這個“從一到N”中,有非常多的創新適合中國的市場,適合中國的文化,適合中國特殊的產業結構。騰訊在這方面是特別突出的,你們受到過一些產品的啟發,但現在你們做出來的遠遠超過了之前的那些產品,這里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馬化騰:整個中國互聯網確實最早多是如此。因為美國是全球互聯網的中心,基礎類的產品創新都是美國最早提出,是非常強的優勢,也不只是亞洲國家落後,歐洲都是這樣。但是在應用方面結合到本土市場就很不一樣了,中國的文化非常不同。而且坦率講,同一個模式在國內,同時起步的非常多,當有一個主意出來,不到兩個禮拜,就有幾十個團隊同時開工,開始做。國內的賽道很擠,這是最難的,這個時候往往需要更多的創新。這種創新競爭之激烈,遠遠超過了美國。

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出海了,你可以看到中國的公司是遠超過美國的。你靠跟原來的模式一樣肯定走不遠,兩三個月之後就開始有不同了。增加很多新的、獨特的、創新的點,你才可能贏得這場競爭。

淘寶、百度也是這樣才能成長起來。微信里面還有更多的創新點,你可以看到微信做了大量的東西,現在海外也看到,有時也反過來學了,這是因為中國的競爭環境很激烈,產品叠代速度很快。你可以看到,用微信可以實現全行業結合,包括公眾號、掃二維碼和各種生活的服務。街上通過掃二維碼能跟各個產業連接起來,這方面的結合是我們三年前才開始做的,包括移動支付。三年前,我們開始做的時候,遭遇阿里巴巴的支付寶的激烈競爭,迅速成長起來,打開市場,讓更多人去使用。

但這里有大量的補貼,滴滴和快的當年大量的補貼對用戶移動支付的習慣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國的環境導致一些後面的創新叠代會更快,我們講互聯網+整個生態,目前中國是比較原創,比較領先的。

錢穎一:今年特別有意思的,有不少文章在美國的主流媒體里出現,講到中國的包括微信在內的創新,甚至反過來有美國公司在模仿,Facebook上個禮拜在Facebook里加入了外賣。美國以前的APP都是單一功能,微信是綜合功能,他們現在也開始加了。

有一天我在清華附近走,看到一個賣西瓜的老太太在樹上掛了一個微信支付二維碼的牌子,我講這個例子給美國人聽,他們就知道,微信支付的功能有多大了。

這個很有意思,突然之間覺得美國雖然在互聯網行業非常活躍,中國也非常活躍。在這場競爭、這一輪創新中,歐洲或者亞洲其他以前先進的地區似乎都沒有跟上?

馬化騰:整體來說中國還是比歐洲更早一點。

錢穎一:歐洲特別滯後?

馬化騰:歐洲基本上直接用美國的產品。但我們也不能沾沾自喜,這畢竟是應用上的創新,很多基礎上的創新,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下一個創新是什麽?

錢穎一:在應用型創新上,中國現在比較領先,但是基礎性的創新不是很領先。

馬化騰:未來像人工智能也好,也包括自動駕駛、機器人,美國在這方面未來的領先強度還是很大的。對於未來20年、30年這樣長遠的技術變革,應該提前布局。

錢穎一:這方面騰訊有什麽思考或者動作?我知道基於成本考慮,之前砍掉研究院,現在就像你說的,對技術基礎性的研究方面你們有什麽規劃?

馬化騰:我們過去發展中的錯誤是什麽?搞了一個研究院,他們和我們的事業部群(BG)競爭,搶著做產品,做出來的產品還沒有競爭力。我們就開始思考做獨立研究院的意義和方式。最後發現,做研究還是需要靠近戰場,如果和QQ、微信這些平臺資源離得太遠,很多事基本做不了。所以後來把研究院拆成三部分,分別給了三個BG。有一部分到了微信;還有優圖團隊,是做圖像識別的;還有團隊是做搜索的,後來搜索賣掉了,就把他們整合進了後臺事業部。現在這個團隊又得到重視了,因為AI非常重要,他們又組建了一個AI實驗室。我們未來會大量招這方面的人才。

錢穎一:所以AI你們現在也非常重視。

馬化騰:過去其實也做一些,但是都沒應用在我們的產品上,我們現在需要有集團、公司級的AI實驗室,能夠做一些更前瞻性的產品。

另外我們找到一個更好的方式,就是跟清華等高校合作。我們2011年開始和清華建立一個聯合實驗室,這里面有很多創新都來自於跟清華的合作。比如街景入口,我們最早在地圖里做了街景。街景要把車牌和人的臉模糊,不能侵犯隱私,也不能把車牌拍下來。但是大量的圖片怎麽處理?我們和清華的研究團隊一起,教授帶著學生跟我們團隊一起研發,後來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還有很多功能是清華的老師、同學和我們團隊一起實現的,包括LBS,IP地址的精準定位等等。

未來其實還有很多黑科技,都要和高校合作實現。不一定我們自己研究,要開放出去。

錢穎一:像谷歌現在做無人駕駛車,Facebook做虛擬現實、VR,跟他們原來的產品非常不一樣。現在你們做的創新研究跟你們現在的產品還比較相關。講講你的設想,有沒有做非常不一樣的產品?

馬化騰:有,現在我還很難說它是不是成功,我保留這個機會,也鼓勵內部有競爭、創新,還是要給他們這個機會。還有一些我們投資的公司,做的是像O2O這樣強運營的業務,我們就不做了,交給他們去做。

錢穎一:你覺得微信以後,下一個影響世界的創新有可能是什麽?

馬化騰:現在不知道,但是我自己在想,每一次大的變革,都伴隨著終端的變化。PC到手機,其實是因為智能手機起來了,一切的生態都不一樣。未來比如說眼鏡式VR、AR。很多VR可能每個人最多玩20分鐘就暈了,受不了,也許並不能持續做,但是有些外掛式的AR,可能看到人臉就知道你的歷史和相關資料。類似這樣的終端如果越來越普及的話,那麽新的場景變化,會導致上門服務發生巨大的變化。我覺得AR是一個非常好的有未來成長性的新終端。

但是這里面也會帶來很多問題,包括隱私問題,有一些場合也許不允許帶一個眼鏡等等,這些都會產生問題,但是這個方向還是非常好。

錢穎一:這個方向是未來的方向,你剛才講了這麽多,從成長經歷到騰訊發展的很多細節,都讓我們很受啟發。再有一個星期你就滿45歲了,我們提前祝賀你。在這樣一個節點上,今年又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回顧45年人生,有沒有什麽感想?

馬化騰:我們還在路上,我們還在一直往前沖,這是一個過程,我們很幸運,在中國高速發展的時候能在里面做一些事情。

中國或者亞洲的互聯網企業,應該在全球來說,取得一些成績是不容易的。全球10大互聯網公司,有6家美國的、4家中國的,其他國家還沒有,你想想為什麽會這樣?得益於中國的經濟在蓬勃發展,過去我們講人口紅利,這個快用完了,人口紅利可能沒有了,但是有消費升級。產業在不斷升級和提升,有大量的機會。

在我們改變計劃生育政策後,10年、20年之後還有一波人口紅利,你還可以抓住,看看下一波年輕人的需求會有哪些變化。

PS:在與錢穎一1小時零10分鐘的對話之後,又有一大波來自清華學生的問題堵在路上。以下是“瘦身”之後的Q&A:

Q1:在大生態戰略中,騰訊投資的企業往往與騰訊保持很好的關系,從概率上來說,騰訊投的企業,發展成功的也比較多。我想問小馬哥,騰訊在投資中是什麽態度和策略?

馬化騰:幾年前騰訊的戰略是不開放的,很多業務都自己做,好多都失敗。我們電商做不過人家,賣掉了;搜索也一樣。還有很多小的業務,我們發現競爭不過外面的公司,他們更專註,更有沖勁,更有創新性。

所以我們在思考,如何讓各種物種在大樹下成長?如何讓大樹變成一片森林?我們希望做生態,大家的關系其實是平等的,我們是同類,他們之間是獨立發展的。

從開放戰略這幾年跑出來的情況看,效果越來越好。BAT之間在投資上也有競爭關系,但是我們做生態的想法更加開放,我們不要求控股,會給合作夥伴更多支持,讓合作夥伴放心地牽手。我們說把半條命交給他,希望他成長壯大,創業者和合作夥伴非常看中這個。然後他會反哺給我們的產品,比如像微信支付,大量合作企業都在用它,對於微信支付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那我們定位做什麽?做平臺,做連接器。這個世界很大,不可能所有事情全都自己包。

Q2:在未來3-5年,或者5-10年里,在您的帶領下,是怎麽深度考慮科技連接公益的?

馬化騰:這是我們覺得蠻自豪的一點。我們很早——大概2006年、2007年時,在騰訊成立了互聯網的第一個公益基金會。希望通過我們的網絡搭建公益平臺,讓成千上萬的NGO、公益組織在上面與我們的億萬用戶對接,然後讓用戶便捷地通過電腦——現在基本上都通過手機了——直接可以參與他感興趣的公益活動,而且有多種多樣的方式。

最近這兩年我們考慮如何在公益領域做更多事情。我們把每年差不多2%的利潤用於支持公益組織,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能發揮網絡的參與實現公益的價值。比如微信運動里的步數,每天你走到1萬步,就有權力捐出去,相當於捐1塊或者2塊錢。

這個錢還有另外的贊助商來配捐,因為這里有品牌露出,這樣就進一步磋合企業和公益。再比如可以用微信發一條一分鐘的語音,做成一個有聲讀物,給盲人聽。

還有前不久提出的一個想法,到現在還沒實現。我一直在思考,怎麽用微信或QQ來實現一些應急功能?發生災難,能不能用微信來獲得幫助?身邊有人病發,能不能找到一個有急救能力的人,甚至連接到最近的急救設備,讓它盡快啟動,因為很多心臟病的關鍵救治往往在病發的前幾分鐘。我們是裝機量最大的軟件,定位很精準,可能這個事情只有我們能做。

Q3:我之前看過一篇報道,是胡潤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千萬級富豪的生活傾向報告,這個報告里采訪了差不多500多名富豪,他們平時生活作息時間睡眠不足6小時。你平時常規作息是怎樣的?

馬化騰:我平時睡覺少,周末可以補一補。作息不能說很健康,這幾年開始稍微多一點運動,跑步、爬山,所以你看我現在瘦了,希望以後可以越來越健康。

Q4:年輕人在創業的時候,應該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進入什麽行業,還是要更多考慮現實的因素?

馬化騰:我覺得有興趣可以做得更長久更開心一點,但我建議你還是要考慮現實的問題,因為活下來是第一位的。當年沒有商業模式的時候,我們接很多網頁開發這種我們本身沒興趣的單,幾千、幾萬塊都去搶,就是為了賺錢養活我們這個項目。等你緩過氣來的時候,就可以把你的興趣好好做起來了。

Q5:我們在做企業互聯網,現在中國領先的互聯網公司都是消費者互聯網,大家都在2C端。但是我們預測未來互聯網要跟所有企業和政府機構完成改造對接。我想問的是,未來騰訊在戰略上怎麽平衡企業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企業互聯網在整個騰訊的生態系統中是什麽位置?

馬化騰:這個問題非常好,也是我們現在在思考的問題。過去我們的強項在通信,剛開始做遊戲時好像騰訊沒有這個基因,但其實很多基因需要慢慢培養。雲服務也好,包括企業版微信,還有更多的社交廣告業務,很多都是在幫這些中小企業營銷,幫他們精準地找到客戶,這些都是我們未來必須要做的事情,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儲備這方面的力量。

Q6:之前您說過,中國的互聯網產品中,優於世界的其實是應用。那我想問的是,微信正在測試的應用號想如何改變、重新布局現在已經非常發達、發展很好的應用市場,應用號有沒有可能成為像公眾號、微信支付這樣現象級的產品?

馬化騰:我現在還不敢說它成功。外部確實對這個產品抱有特別大的希望。但往往大家期望值太高,結果都不太好。所以小程序出來整個業界都轟動了,大家就覺得這個是很牛的事情。

在接近操作系統的層面,我們要思考,你的場景是什麽?憑什麽大家會擁護、擁抱這個生態?會不會現在很火,到最後一年就看笑話了?我覺得大家還是要有很清醒的認識。我們內部也討論他們的流量入口問題,他們怎麽持續留住用戶?對企業來說,會有一些問題要解決。

應用號更多是把長尾的東西簡化,不用APP了,可以即用即來,用完就走,這樣的體驗有社交性。於是就把應用號變成“小程序”,利用社交網絡傳播。過去大家沒有公眾號,所有閱讀習慣在門戶網站,現在大家打開微信,很簡單就能在公眾號里完成閱讀。剛剛開始的小程序有一個很大的社交性,包括企業可以為自己的用戶提供更加輕便、而且便於分享的一種應用環境,這也幫助企業能夠更好地使用移動互聯網工具。

這方面我希望能走得更遠。企業不用再買域名了,不用開發APP了,直接在小程序開發,包括雲服務,一切都解決了。

騰訊馬化騰微信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36

【CFV十年·銀行家】銀行家之外的馬蔚華:引入金融思維做公益事業

從1999年到2013年,十五年的行長任期內,是招商銀行與馬蔚華相互成就的十三年。

在馬蔚華的執掌下,招商銀行進行多項改革,實施兩次轉型,成為銀行業改革的一面旗幟,而作為銀行家,招行的十三年,也讓馬蔚華迎來了職業生涯高峰。

從招行卸任之後,馬蔚華的工作重心,從銀行業轉向了公益事業,為國內公益事業奔走呼籲,並身體力行在公益事業一線。踏上新的戰場之後,銀行業的豐富經驗,又讓他為公益事業帶來了新的活力。

引領招行轉型

1999年,馬蔚華擔任招行行長之後,針對當時該行業務規模偏小、競爭優勢不明顯的情況,主持制定了業務網絡化、資本市場化和發展國際化三步走的戰略。2004年,該行又實施第一次轉型。

鑒於IT技術、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早在1995年、1998年,招行就已推出基於客戶號管理、本外幣及定活期儲蓄的一卡通、網上銀行一網通兩大業務產品。

一網通、一卡通在馬蔚華上任前就已推出,但在馬蔚華任期及此後時間內,得到快速發展。以一卡通為例,截至2015年底,卡均存款達1.18萬元,累計交易額達2萬億元,同比增長20.1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三大戰略中,通過A+H上市,解決了此前困擾招行的資本補充問題。而國際化戰略,也逐步得到實現。2002年,招行設立香港分行,並於2008年,招行在美國設立紐約分行、並購香港永隆銀行。

隨後,在馬蔚華主持下,招行又在2004年實施第一次轉型,加快發展零售業務、中小企業業務和中間業務,致力於調整資產結構、負債結構、客戶結構與收入結構。截至2015年末,招行儲蓄存款占自營存款的比重為34.1%,零售貸款占自營貸款的比重為41.8%,非利息收入占零售營業收入的比重為33.4%。

面對國內高凈值客戶快速增長帶來的財富管理需求,招行還在2002年、2007年先後推出“金葵花”理財,並成立私人銀行。截至2015年末,招行在京、滬、深等重點城市成立了45家私人銀行中心,客戶超過4.9萬戶,管理客戶總資產接近1.3萬億元,戶均資產居於境內同業首位,而且開辦三年即盈利。

隨著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和觀念轉變的持續推進,國內銀行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約束條件和社會需求已經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基於這種考慮,在馬蔚華擔任行長的第十年,招行於2009年再次提出並實施二次轉型,其目的就是降低資本消耗,提高風險定價能力,節約成本,並最終實現提高資本收益率的目標。

轉戰公益

除了招行原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的銀行家身份,熱心公益事業的馬蔚華,卸任之後除了繼續活躍於金融領域,還多出了一項慈善家的社會身份,在多家慈善機構擔任職務。

馬蔚華還在行長任上時,招行就與壹基金進行了合作。卸任之後,在王石、李連傑力邀之下,擔任了壹基金理事長。此外,他還任職於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等公益機構,並擔任董事會主席職務。

在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同時,馬蔚華將在金融領域的經驗引入進來,提出了公益信托的思路,將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分離,資金的所有權是捐款人的,使用權是被捐贈的人,管理則由專業團隊負責。並從2014年起,連續兩年在全國兩會上提出提案。

值得一提的是, 2014年全國兩會後,銀監會發布《關於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這個文件完善了公益信托制度,明確要大力發展公益信托。

馬蔚華一直呼籲,用商業的模式做公益,並在壹基金進行實踐,以慈善信托、公益創投等新領域,以新的形式參與公益。要求壹基金員工要加強產品和服務意識,要有一種狼性的精神去開拓市場。在戰略層面著眼於社會效益最大化。在制度層面,建立市場化的管理機制,激發機構活力。

馬蔚華認為,商業創新是順應國際公益事業新潮流之舉,也是應對競爭、優勝劣汰的需要。社會企業、公益創投,都是新生事物,普遍重視尋求公益與商業的整合,促使公益組織帶來重大的社會變革,使得資金得到增值,更多更好地用於公益事業。

作為資深銀行家,馬蔚華至今仍活躍在金融一線。2014年1月17日,科技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發文,正式任命馬蔚華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會籌備組組長。2014年7月16日,科技部、財政部正式委任馬蔚華為理事長,任期三年。該基金是由國家部委層面成立,專門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母基金,現已完成對多個子基金的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972

馬來西亞“向東看”新目標:看上的不只中國的馬雲和汽車

8月19日晚七點十五分開始,在北京國貿大酒店群賢廳內外,上百位賓客雲集。其中,十位嘉賓或著正裝或著馬來西亞傳統服飾,聚集在了宴會廳貴賓入口附近,氛圍開始有些緊張,應邀與馬來西亞總理和總理夫人共進晚餐的其他嘉賓都已進入宴會廳,而他們專門等候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及其夫人的到來。

這十位嘉賓均為馬來西亞的企業家,當中六七位則是華人面孔——他們都是馬來西亞的華商。

當天下午早些時候,在出席“中國企業家俱樂部論壇”時,馬哈蒂爾與馬雲面談時提到,“中國人對經商深諳其道,馬來西亞就有好多的華人企業家,他們對馬來西亞國內的創富貢獻了一己之力。”

20日,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時,馬哈蒂爾表示,馬方新時期“向東看”願借鑒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不斷創新創造,實現自身更大發展。

華商深度參與雙向合作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發現,馬來西亞華商占了此次陪同馬哈蒂爾訪華的商業代表團的相當一部分,而他們也早已深入參與中馬雙向進出口與投資,其中很多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就以華僑華商的身份來到中國投資,在內地和香港、澳門都有涉足。

馬哈蒂爾此行還乘坐了中國的高鐵。來源:環球網

此次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總會長戴良業率領12人代表團赴會,其中就有馬來西亞“鋼鐵大王”之稱的金獅集團執行董事長鐘廷森。很多中國消費者熟悉的百貨公司百盛的母公司就是金獅集團,其業務橫跨零售、房地產、鋼鐵、礦業和金融等多個領域,也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馬來西亞企業。

鐘廷森本人還擔任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永久名譽會長,以及馬來西亞零售商協會和鋼鐵協會會長。

鐘廷森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說,他個人對中馬關系很樂觀。“馬哈蒂爾私下曾與我們華商討論,他對中國的投資非常歡迎,各個方面都非常歡迎,希望與馬來西亞本地企業有更多交流與合作。”

鐘廷森分析認為,馬哈蒂爾新政府上任不久,需要厘清前任政府的債務,明確數目,將會根據馬來西亞的承受能力和實際需要,優先開展新的合作項目。

盡管已是在華投資最大的馬來西亞企業,金獅集團仍然在中國開拓新項目。鐘廷森此次訪華,還到廣西考察了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他發現,當地條件不錯,將幫助邀請一些馬來西亞企業到這個工業園,開發度假村和療養院,也將陸續把技術和人才引入廣西。

馬哈蒂爾鐘情汽車與自動化

馬哈蒂爾本人一直對汽車產業情有獨鐘。他希望馬來西亞汽車零部件中小企業與中企合作能讓馬來西亞真正建立起汽車行業,馬來西亞此前唯一的本土汽車企業寶騰(Proton)2017年被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收購,這也解釋了為何此行馬哈蒂爾在第一站杭州專門去了吉利,試駕最新車型,聽取研發報告,不亦樂乎。

8月19日在回答中國企業家提出的馬來西亞中小企業的問題時,馬哈蒂爾說,馬來西亞的中小企業數量和規模不大,但是它們發展的勢頭強勁,原因在於,制造業零部件進出口發展非常旺盛,非常歡迎外國支持中小型企業持續發展。

馬哈蒂爾同時強調,這個領域是政府大力支持的。馬政府將為中小企業提供軟貸款和稅收優惠,讓中小企業在馬來西亞能發展得更好,歡迎外國企業投資,對汽車領域是尤其感興趣。

馬來西亞國家品牌的象征之一寶騰汽車。來源:寶騰官網

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公會全國總會長江華強告訴第一財經,馬哈蒂爾的確非常鼓勵汽車業。

“馬哈蒂爾此前擔任總理的時候(1981年~2003年),馬來西亞汽車零部件制造商非常強,中馬企業有機會配合,中國汽車企業的有些零件還在馬來西亞當地制造。我們很希望獲得中國企業的投資合作,讓馬來西亞成為區域制造業的領頭羊。”

江華強還認為,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可以助力中國企業進入馬來西亞投資。以前,馬來西亞的中小企業也為國際大企業做加工代工提供服務。美國、日本大企業在馬來西亞的上下遊,都是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做的。“今後中馬加強合作,有望提振這一商機。”

同時,他表示,與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合作,能幫助中企克服走出去面臨的語言文化等方面的水土不服,提高成功率。

原馬來西亞公正黨中央研究室主任許慶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相比一些東盟國家,3500萬人口的馬來西亞並不具備廉價且豐富勞動力的優勢。馬哈蒂爾顯然也深明這一點,他著力吸引中國高科技投資,是看到了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來解決馬來西亞低薪行業依賴外國勞動力的可能性,比如棕櫚果收割采摘的自動化。

積極支持“一帶一路”倡議

8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馬哈蒂爾,李克強總理同馬哈蒂爾舉行會談。

習近平指出,當前中馬關系處於新的重要歷史方位。中國正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馬來西亞開啟了建設“新馬來西亞”征程。同為亞洲崛起中堅力量,中馬互為重要發展機遇和合作夥伴。雙方要加強戰略溝通,引領兩國關系更好發展,推動亞洲振興和世界進步繁榮。

馬哈蒂爾表示,我這次訪華是馬來西亞新政府的重要舉措,旨在向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表明,馬來西亞對華友好的政策不會變化……馬中合作助推了馬來西亞的發展。我此行日程雖然繁忙,但每一刻都十分充實、愉快……馬方新時期“向東看”願借鑒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不斷創新創造,實現自身更大發展。

李克強在與馬哈蒂爾會見時指出,中馬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中方願將“一帶一路”倡議同馬方發展戰略更好對接,推進中馬產業合作與園區建設,加強經貿投資、農漁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

“中方願同馬方拓展科技創新、汽車、金融、電子商務等領域新的合作。雙方要持續推進人文交流,為中馬務實合作夯實民意基礎。”李克強說。

馬哈蒂爾表示,我願確認,馬新政府將繼續奉行對華友好政策,期待通過此訪進一步鞏固深化兩國關系,實現雙方在經貿等各領域的互利共贏,推動馬中關系提質升級。

他還強調,貿易保護主義是開歷史倒車。馬來西亞以貿易立國,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馬方希望向中方出口更多產品,歡迎來自中國企業的投資,希望雙方擴大雙向旅遊、創新、研發等合作。

馬中友好協會會長、馬來西亞前駐華大使拿督馬吉德日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馬哈蒂爾總理所說,馬中友好的關系非常穩固,馬來西亞歡迎中國投資,但是在實現的方法上有略微不同,馬來西亞希望吸引能夠消化承擔得起的投資,希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而不是舉債獲得貸款。投資的方向也略微不同,馬方希望開拓數字經濟、電子商務、自動化方面的合作。

馬哈蒂爾試駕吉利汽車。來源:環球網

“中國如今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馬來西亞和中國可以有很多互動,比如在技術創新和科技方面。”馬吉德說。

馬吉德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內容很豐富,並非僅僅是基礎設施,還包括互聯互通、民心相通、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科技合作,軟實力等等。

“馬來西亞是一個只有3000多萬人口的小國家,如果太依賴基礎設施,無法獲得均衡發展。”

馬來西亞歡迎和積極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希望能尋找一些更新領域的合作。馬哈蒂爾此行多次提到自動化,希望馬來西亞能夠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區域合作的樞紐,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中互聯互通的內容。

許慶琦現在還擔任天職國際馬來西亞咨詢有限公司一帶一路商務中心主任,致力於用漢語、英語向馬來社會和國際輿論闡釋“一帶一路”倡議,解開外界的迷思。

“‘一帶一路’倡議強調經濟互補性,中國與馬來西亞需要探索如何互補發展,互利共贏。”許慶琦說,“馬來西亞是一個國民收入偏高的新興經濟體,法制健全,政府親商,基礎設施良好,地處戰略位置,是中國了解世界的好窗口,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可靠樞紐。”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楊小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