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搜索引擎對網絡媒體的轉介流量大降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675569.html
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的最新研究表明,搜索引擎對網絡媒體的轉介流量在過去八個月中下降了20%,其中谷歌搜索的轉介流量下降超過30%。

BuzzFeed跟蹤各大搜索引擎對全美超過200家網絡報刊雜誌的引薦流量,這些網站包括《赫芬頓郵報》、《每日郵報》、《時代週刊》、《體育畫報》等著名網站。這200家網絡媒體在全球擁有超過3億的讀者。

在三個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雅虎和必應)中,只有雅虎的轉介流量在過去八個月中出現增長,雖然它目前的轉介流量仍然不足谷歌搜索的一半。而必應搜索的轉介流量則下降了12%。

與此同時,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對網站的轉介流量持續增長,有時甚至超過了搜索引擎。在過去八個月中,社交網絡的轉介流量的增長率為25%,其中增長最快的是Facebook。其他社交平台——如Twitter和Pinterest——的轉介流量也明顯增長。此外,由於網絡「暗社交(Dark social)的興起,其轉介流量也在加速增長,在過去八個月中增長了52%。

搜索引擎流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網絡用戶行為方式的變化。用戶尋找閱讀內容的方式已經發生變化,越來越多地通過社交網絡或「暗社交」發現感興趣內容。我們知道,暗社交主要是通過移動設備和應用程序進行的。也許可以這樣說,通過社交應用程序(如Pulse 和Flipboard)聚合網站內容變得越來越重要。

搜索引擎流量下降的原因之二是網絡媒體本身的行為變化。具體而言,網絡媒體用在搜索引擎優化(SEO)上的時間減少了,而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對社交網絡的滲透上?在搜索引擎優化為王的時期,網站往往會將它們的內容編寫得更容易被谷歌發現。現在,由於社交網絡及「暗社交」的興起,網站需要花許多時間去創作一些容易被發現和分享的內容。

無論造成搜索引擎轉介流量下降的原因是什麼,這一趨勢看起來將長期持續下去。谷歌仍然是互聯網上的王者,但其統治地位已經不復存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97

11分鐘快剪 如何能16年業績長紅? 賣魚的轉做美容院 竟成排隊大熱門

2016-07-11  TWM

曾幾何時,「便宜」、「快速」成為日本美容院的新趨勢。自備染髮劑的染髮服務、提供小範圍的修剪等,11cut如何逆風高飛。

平日晚上六點,神奈川縣一家與車站直通的購物中心裡,某問美容室門口呈現多人排隊的盛況;在假日時,更常看到在營業前就大排長龍的景象。

穿著橘色上衣的店員們,一面留意設置好十分鐘的馬錶,一面以俐落得驚人的巧手作業著。剪頭髮十分鐘,造形設計一分鐘,共十一分鐘--這家立足神奈川縣、以關東關西為主,共開設一八三家的美容室「1Cut」,最大的賣點就在於十一分鐘收費一五00日圓這種方便簡單的消費。

客群六成是女性,主要鎮定三十至四十多歲有小孩的忙碌主婦。招牌與服務列表都是紅色,毛巾與理髮圍裙則是粉紅色,為的就是強調針對女性顧客。很多客人都是抱著小孩來消費,一位三十多歲女客說,「十五分鐘以內的話,在三歲的女兒還沒鬧脾氣之前,就能夠剪好回家。」也有不少女客帶著小孩與先生,全家來消費。

店面主要設於永旺與伊藤洋華堂等郊區超市或購物中心,顧客可以在採購之餘順便前來消費,只剪瀏海或只剪變長的部分都行。

鎖定主婦客群洗染另收費

由於以平價提供服務,與其他美容室不同的是,無法事前預約或指定由誰服務。到場時就會由當時有空的美容師負責。也不提供咖啡或按摩等「不必要的」服務,洗頭也是,想洗的客人可多付五00日圓,使用現場每台要價一五0萬日圓的自動洗頭機。

染髮服務也很特別,只要攜帶藥妝店數百日圓的染髮劑,再加付兩千日圓,就幫你染髮。很適合無法經常變換髮色的學生,或是想將白髮染黑的中高年人士,「不必弄髒家裡的洗手台」這點深受好評。

開設11cut的MYK公司

社長吉樂裕說,「假如表參道的高級美容院是百貨公司,我們就是住家附近的超市。何者比較貼近生活,比較常去?我想是後者吧。」其實,吉樂老家是賣鮮魚的,他先前做了五十多年的賣魚工作。

在名為魚喜的連鎖賣魚店擔任專務時,他建議到購物中心或高級超市設店,擴大公司的業務,但在公司股票上市時,因為和其他公司高層意見不合,他被迫離開公司。後來,一位熟識的個人美容院老闆把店頂給他,也成為他職涯的一大轉機。

過去只懂賣魚的他,現在卻讓11cut成為業界第六大的連鎖美容室。MYK的營收,自成立以來已連續十六個年度成長,「平價」、「短時間」的概念也是受了時代潮流的影響。日本國內的理美容市場一直在縮小,老字號大型連鎖店也都陷於苦戰,但同樣打平價與短時間的「QB House」等公司,業績卻逆勢成長。

11cut雖然也走平價路線,但客單價低並不代表每小時的業績差。美容業對每位要求剪髮的客人大概要花一小時時問處理,但11cut的美容師每小時卻能接四名客人,因此每小時營收是一五00日圓×四個人,和消費單價六000日圓的美容室相當。

一天接四百人拚高周轉率

一般來說,11cut的每位美容師每天可收二十五名客人,而且別家店的新人通常前三年要先負責洗頭或發傳單;11cut的新人假如春天進公司,快的話夏天就能開始幫客人剪髮,幾乎每位店員都能剪。這是一道「同周轉率×全體出動」的成功方程武。業績好的店,一天可以接三、四百名客人。

雖然MYK未公布精確營收數字,但它這幾年的營業利益率,據估算都在一五%左右。上市公司中業界第二大的ArtC沙龍,也才三.八%(二0一五年度)而已,而且MYK給美容師的待遇還高過業界平均。

日本家庭花在理美容上的預算,在二000年是三一00日圓,到了一一年掉到二八00日圓。二一年起由於景氣好轉,略有復甦跡象,但一五年又開始下滑。其他業者多半在標準服務中加入按摩或護髮等項目,或者加強推銷產品,希望莖咼客單價,卻反倒讓客人敬而遠之。

客人對於花在剪髮上的時間,現在都希望愈短愈好。根據RECRUIT在二八年的調查,女性實際花在美容室的時間,每次平均九十一分鐘,比二一年減少十四分鐘。而且三十多歲的女性中,有四成「希望花的時間更短些」。

吉樂說,「傳統美容服務提供給待在家裡的女性,上美容室優閒度過是她們僅有的少數樂趣。」但現在這個時代充滿娛樂,兼顧家事或帶孩子的上班女性也變多了。「我們下會讓忙碌的女性花太多時間,反倒是幫她們節省時間。」在短時問內剪好頭髮,就是11cut對女客的最大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38

被壟斷的貼現市場 不斷升級的轉貼現模式

今年以來,農行、中信銀行、天津銀行、寧波銀行和廣發銀行不斷爆發的票據案,涉案金額已經超過100億元。

這些票據案的問題無論出在開票和貼現環節,還是出在轉貼現環節,背後隱現的是票據中介的違規身影,紙票業務整個流程的風險點叠出。資深票據中介張總(化名)為《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詳解了票據貼現和轉貼現逐步異化的過程。

被壟斷的直貼市場

“銀行願意給企業開票和承兌的重要原因,一是可以派生出存款,二是創收中間業務收入。”張總說,企業也得到實惠,可以不必立刻支付現金給下遊供貨商,減輕了現金流壓力,同時還會收入一筆保證金利息。

但是,由於中小企業在貿易發票上存在的現實困境,使其往往不能符合貼現條件,由此催生了票據中介“包裝票”的產業鏈,並逐漸壟斷貼現市場。

供職於中信銀行上海分行的票據專家趙慈拉表示,由於商業匯票的主體已由原來的央企、國企和上市公司轉變為中小微企業,商業匯票的用途從原來的應付款工具轉變為預付款工具,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有發票而後者沒有。但票據貼現仍執行央行1997年《商業匯票承兌、貼現與再貼現管理暫行辦法》對銀行貼現需要提供發票的監管政策,這使得預收款方受讓票據後無法向銀行申請貼現,由此,數萬億商票的持票企業只能找票據中介“包裝”票再貼現。

一位銀行票據人士對本報記者說:“沒有具體數據反映票據中介的市場份額,不過,業內估計,票據中介基本把直貼市場壟斷了,占到直貼市場的六七成。”

而不規範的票據中介,給票據市場帶來各種風險隱患。“票據貼現容易出現的風險點,首要的是假票風險,其次是背書有瑕疵,三是虛假貿易背景,四是保證金逆流程操作。”張總稱。

出現假票,無法承兌,吃虧的是持票企業;而背書瑕疵,主要是指背書不連續、背書蓋章不清晰等,銀行可以要求延期兌付,在補充相關說明後銀行才可能予以兌付;若票據本身是真票,貿易背景不真實的話,一般受損的是銀行,銀行會因為不合規操作被罰款。

事實上,對票據業務的排查尤其是貿易背景真實性的排查,一直是監管層的監管重點,今年尤其嚴格。

銀監會網站公布的近期地方銀監局處罰決定書顯示,其中不少處罰與開票和貼現相關。僅今年5月至7月,部分地方銀監局就開出20多張罰單,對相關銀行罰款800萬元左右,案由大部分為“未履行盡職審查職責,連續為同一客戶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的銀行承兌匯票業務。”

保證金來源也容易成為積累風險的紕漏點。在正當合規的操作流程中,應是先存保證金再貼現,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銀行經辦分行因為考核沖動,會讓企業先貼現,承兌出來的錢再繳納保證金。或者,有些銀行會給客戶發放流動資金貸款,被挪作開票保證金。

被異化的轉貼現

“轉貼現市場的玩法比貼現複雜的多。因為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騰挪信貸規模,還可以賺取利差,這些年,同業之間創新了很多玩法,一種模式一旦被監管卡殼,另一種馬上就出來。”談到轉貼現,張總如此感慨。

在2011年~2014年間,票據轉貼現幫助銀行“銷規模”最流行的手法是,商業銀行通過“包養”村鎮銀行和農信社,通過買斷、賣斷和回購等騰挪信貸規模。

很多銀行將村鎮銀行、農信社作為主要交易對手,當銀行信貸規模超標時,先將票據賣斷給農信社,再從農信社逆回購買入票據,利用農信社會計入賬的灰色地帶,該筆交易計入“買入返售”科目,不再“進表”,在回購到期後,銀行再從農信社買入票據托收,這筆票據對應的信貸規模憑空消失。

張總對本報記者說:“這一前一後,村鎮銀行和農信社都被商業銀行所包圍,根本無法得知商業銀行與誰做的交易。這就是所謂的‘包養’村鎮銀行一說。”

據張總介紹,有些地處偏遠的村鎮銀行和農信社,由於“天高皇帝遠”,監管沒有經濟發達地區嚴格,其被“包養”的程度令人咂舌:村鎮銀行或農信社與票據中介合作,只需要配合中介蓋章和在轉貼行開立同業賬戶,並將同業賬戶公章和同業賬戶給票據中介使用,甚至將營業執照拿給票據中介配合去開戶,以及偽造公章專供票據中介使用,每年“躺著掙錢”。

這些村鎮銀行和農信社與票據中介,以兩種方式合作:一是不論交易金額,一年以兩三百萬元的固定價格,將同業賬戶、同業戶公章、營業執照租給票據中介使用和操作;二是按照交易金額抽成,交易額越大,獲得的抽成越多。

“不過,隨著監管的圍堵,‘包養’村鎮銀行和農信社的模式兩年前基本已經被業內淘汰。”上述銀行票據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被濫用的同業戶和過橋行為

所謂同業賬戶是指,不同銀行之間在辦理同城票據交換、異地轉賬結算、資金拆借等項業務中,為了記載、反映和清算相互發生的資金往來關系所設置的賬戶。不過,近幾年,同業戶卻被異化成幫助銀行騰挪規模的工具,成了轉貼現一種創新的違規模式。

一家銀行在另一家銀行開一個同業賬戶,賬戶性質與企業賬戶完全一樣,但操作上,資金並不是打到銀行在央行開立的基本戶上,而是進入銀行的內部賬戶,由此,交易可以繞開央行的大額支付系統,資金流向大都無從監控。

“大部分銀行是不能將資金打到同業戶的,只有少部分小城商行、農商行等可以打到同業賬戶,而且,基本是中介在用同業戶。”張總說。

除了同業戶,過橋行也是幫助騰挪信貸的主力。大銀行不認可小銀行的信用,所以很多小的農商行、農信社和村鎮銀行等無法成為大銀行的交易對手,於是過橋行就出現了,由於它與大銀行和小銀行都互為交易對手,充當兩者之間的銜接通道,賺取利差和通道費,因為交易量大,一年下來收益頗為可觀。

在一些QQ群里,經常看到票據中介這樣報價:“國股百萬以上2.7%+40,城商百萬以上2.9%+40。”意思是,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100萬元以上的銀票,利率2.7%;城商行100萬元以上銀票,利率2.9%。“而+40就是指40元/10萬的通道費,即不論期限長短,每10萬統一支付40元的通道成本。”張總解釋說。

受監管政策影響,票據回購業務萎縮,買斷、賣斷和回購這一模式如今已逐漸變為通過資管計劃來騰挪規模。因不占用信貸規模,票據資管計劃成了銀行票據結構調整的新方向。近期,許多銀行也增加了票據資管計劃。(本報記者安卓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