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吾鄉吾民】年輕人的分地「倒閣」運動

http://www.infzm.com/content/68254

2000年村裡的二輪承包完成,之後出生的新生兒都沒有土地。年輕的父輩們為了替孩子爭取土地承包權,發動了一場倒閣運動,終於如願以償。

臘月二十六,按理說來已是熱鬧的過年氛圍,但我的家鄉——華北平原上一個普通的村莊裡,村裡人卻放下活計忙活起「分地」的事,村裡的高音喇叭一直喊著:「2000年以後添過小孩的人家,到村委會來,商量一下把村東頭的地分了。」

村裡人形象的把「村東頭的地」稱為「小孩地」,意思是這塊地是留給新生兒的。這塊地原來一直對外承包,是面積有五十多畝的梨樹地。

本來,我們村在2000年調整過一次土地分配,每家每戶都領到了深紅色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按照國家法規,土地承包權30年不變。這就意味著在30年之內,分田到戶的土地就不能再變更。但2000年之後趕上生育高峰,村裡平均每年都有十來個新生兒。

這次「分地」,每個新生兒到手的也不過三分地(十分為一畝),按照我們村種植蘋果和梨經驗來算,分到地的人家不過多了十幾棵梨樹,一年毛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

在村委會集合之後,大家浩浩蕩蕩走到村東地頭,丈量土地、埋劃界的石灰粉、商量怎麼挖灌溉溝。放眼看過去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大家倒是情緒激動。分這三分地也來之不易,我們村還因此換了一位村支書。

原來的村支書已經在任上23年,一直有後起之秀想取而代之,但很多時候都是勢單力薄。這次新上任的村支書剛剛30歲出頭,一下就找準了村民的訴求。

原來在老支書的計劃下,這塊「小孩地」要繼續對外承包,新村支書乘機拉攏了一批年輕人,又是舉報老支書亂砍樹木,又是舉報村支書私吞養老補貼——都是確有其事,在鄉里鬧得沸沸揚揚,最終將老支書拉下馬。

土地永遠是村民關注的話題,劃好地塊、標完號,剩下的就是抓鬮,抓到幾號地就種那塊地,田有厚薄,果樹也有強弱,沒抓到好地塊的自然就嘟噥兩句。

但這次「分地」只涉及2000年之後的新生兒,至於這一時期嫁入我們村的媳婦就不在分地之列,因為她在原來的村裡還留有自己的責任田。在農忙時節, 經常能看到有些人急急忙忙出村,為了忙農活,他們不得不在兩個村之間奔波幾公里,我們村很多嫁出去的人也常因為這個原因「回娘家」。

要解決這個問題,得等到承包期到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赫然寫著:2030年。否則,只能通過承包或私下換地的方式解決。

而到那個時候,我也將失去我在村裡的兩畝土地。不僅僅是我,我們村在2000年至今的12年裡已有數十人遷出戶口或故去,這個數字還在每年遞增,但我們的土地理應就是那些留在村裡的新媳婦和新生兒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84

歐洲企業的分紅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5346

在決定是擴大投資還是將現金返還股東時,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CEO開始選擇後者。

彭博新聞社分析師預測,歐洲斯托克600指數的公司今年將支付每股11.54歐元的股息,為2002年以來最高值。與此同時,營業現金流將達到2011年來的最高水平——每股37.45歐元。自2009年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承諾將維持歐元地位以來,歐洲股票已經上漲超過一倍。

歐洲企業的現金儲備已經達到2萬億歐元,為2003年以來最高水平。儘管從去年起,歐元區經濟開始復甦,但RMG財富管理公司的Stewart Richardson表示,CEO們仍然對歐元區的經濟前景持懷疑態度,並正在等待貨幣政策效果的進一步明晰。

Richardson說:

公司持有現金,但並不願意投資大支出的項目。公司不知道未來的增長將來自哪裡,因此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於公司管理、囤積現金以及推升股價。

據彭博收集的數據,自2008年以來,斯托克600指數中的公司持有現金的數量翻了一番,而投資支出則從2008年的每股20.17歐元降至18.37歐元。上月美國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57%的基金經理表示,企業應該加大投資,而不是增加股息或者回購股票。

歐洲股市在2013年飆升17%,市場對經濟復甦充滿信心,而投資支出的回暖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根據彭博社的調查,歐元區經濟今年將增長1.1%,這將是歐元區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年度正增長。而斯托克600指數的公司收益將在2014年攀升9%,至每股22.92歐元,為2007年最高。

據標普,2013年,歐洲公司佔到全球資本支出的1/4,遠低於2003年的1/3。標普預計歐洲投資支出將復甦緩慢,並警告稱,低迷的投資支出將損害經濟增長,並對就業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015

抄襲者小米:跑了這麼久的分,卻依舊做不好原創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31/144591.html
年輕的電子產品廠商小米公司目前在中國的人氣爆棚,看上去似乎做好了征服世界的準備。在創立短短四年間,小米已成為這個地球上人口最多國家的一個備受關注的電子產品品牌。

小米現在可是一家很有影響力的公司,這部分得益於它對蘋果等公司產品設計毫不掩飾的「借鑑」。但如果小米公司想要保持當前發展勢頭,積極向海外擴張業務,那麼就必須做好接受公然抄襲競爭對手的後果的準備。

中國市場有著一套不同於美國市場的運營法則。在美國,原創是最為重要的商業原則,知識產權會得到高度重視和保護。雖然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也有自己的法律,但這些法律的規定普遍被認為缺乏力度,很少得到執行。

縱觀歷史,抄襲行為有時值得冒險。眾所周知,蘋果抄襲了Xerox的圖形用戶界面設計,同樣微軟在開發Windows時也抄襲了蘋果的操作系統設計。不可否認的是,蘋果和微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也曾因抄襲而飽受批評。幾年前,三星也從蘋果那裡竊取了多項重要功能,結果兩家公司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法律紛爭。

然而,小米是一家不同的公司。蘋果和微軟抄襲的主要是概念,而小米卻抄襲設計和設計元素。從本質上講,小米公司的產品並不是山寨版,因為它們在個別元件甚至功能上與競爭對手並不一樣,但不可否認的是小米的設計創意的確借鑑了其他公司的產品。小米公司也生產了一些原創產品,但許多產品的設計更多是混搭而非致敬對方。

這不應被看作是一家不成熟的公司的無知行為:小米對自己正在做什麼心知肚明。

小米公司設計獲得「啟發」的來源不勝枚舉,但該公司專注於對蘋果的模仿令人驚訝不已。上週,在小米4的發布會上,小米CEO雷軍身穿黑色襯衫和藍色牛仔褲,竭力模仿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他還多次提到蘋果產品,甚至明確表示他的公司還與iPhone的代工廠商進行了接觸,以瞭解他們能給小米帶來什麼價值。在雷軍陳述結束時,他身後的屏幕打出了「One more thing…」(還有一件事兒)字樣,這也是喬布斯的經典名言……

\

這也是在持續95分鐘的新品發佈會上,唯一以英語出現的一句話。

蘋果痕跡無處不在

蘋果對小米的影響是廣為人知的一件事。《商業週刊》認為小米4是一款「iPhone風格的智能手機」。去年,《紐約時報》將雷軍稱為是喬布斯的「冒牌貨」。美國投資公司Rosenblatt Securities分析師布萊恩·布萊爾(Brian Blair)去年在接受CNBC網站採訪時表示,小米並不急於進行海外擴張,因為這家公司仍然處於山寨模式。他說:「三星處於山寨模式已經很長時間了。」

眾所周知,小米一直從其他公司的產品和營銷策略中獲取靈感,但它模仿最多的對象仍然是蘋果。小米4是小米公司迄今推出的最像iPhone的手機產品。很顯然,它從iPhone 4s和iPhone 5獲得了啟發。原因其實不難理解:iPhone在中國非常受歡迎,但價格高的令人咋舌。

\
\
\

\
\
\
\

此外,小米公司推出的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小米盒子同樣與Apple TV(如圖所示)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小米平板電腦小米PAD在設計上也借鑑了iPad mini和iPhone 5c的元素,甚至在小米PAD的宣傳照片中也能看到這種痕跡。小米路由器Mini看上去就像是與Apple Magic Trackpad一個模子刻出來,而小米移動電源Mi PowerBank則完全是iPod mini的翻版。更令人吃驚的是,小米3產品頁面上的攝像頭竟然是蘋果Aperture的Logo——在7月29日小米做出調整之前,小米3的攝像頭圖標無疑就是蘋果產品的Logo。

小米公司效仿蘋果這一做法其實是明智之舉。對於小米第一大市場中國的用戶而言,iPhone價格過於高昂。在這裡,小米產品售價相當低。以小米3為例,它的價格大概只有蘋果低端iPhone 5c的一半。通過不斷拿自己與蘋果進行比較,小米充分利用了一家知名品牌的好處。至少到目前為止,這種策略奏效了:小米公司在中國本土市場正出現爆髮式增長,2013年小米手機銷量同比增長了271%。彭博社認為,小米公司明年的手機銷量有望達到1億部。

小米公司抄襲的對象並不只有蘋果。

小米公司的網站上到處是抄襲來的照片,小米3攝像頭照片就是典型例證。在小米3產品發佈會上,這些照片在經過修改後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台上。有時,照片上的水印還被移除。以下就是抄襲自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一張照片。另一張來自於Flickr。還有兩張抄襲自Getty Image用戶,在有人注意到這種侵權行為後,小米在7月29日對照片做了改動。

\
\
\
\

這種手法還延續到小米4的產品頁面,在小米公司宣稱是這款手機拍攝的照片中,至少有一張早在2006年便已存在,而且你只要有錢,就可以從圖片網站購買。對於將專業照片說成是小米3攝像頭拍攝的,小米公司似乎根本不介意。這種做法再次表明該公司完全不尊重其他公司的知識產權。

小米公司甚至還抄襲創業公司的產品,例如最近推出的Kickstarter上面熱門眾籌項目Pressy的山寨版。這款產品是被稱為米鍵的智能按鍵,可接在手機耳機口上。Pressy在2013年從Kickstarter網站上融資69.5萬美元,目前仍然在Kickstarter上面以27美元的價格出售。與此同時,小米米鍵的售價只有1到2美元,但功能完全一樣。

\

追求轟動效應

即便存在大量抄襲證據,小米公司領導層仍然斷然否認抄襲蘋果設計,而且還發起了全面的公關活動。看起來,雷軍並不喜歡「中國喬布斯」這一頭銜。谷歌前副總裁、現任小米副總裁雨果·巴拉(Hugo Barra)也試圖徹底改變媒體有關小米公司的描述,最近在接受媒體的多次採訪中表示,他「反感並厭倦人們為了追求轟動效應而胡說八道。」

巴拉向The Verge和The Next Web解釋說,他認為小米「是一家極具創新的公司。」我們很難提出異議。在安卓系統面向中國用戶的定製上,在銷售策略上,特別是考慮到小米產品的性價比,而物料和配置卻過硬的問題上,小米公司的確很具創新精神。

但事實卻是,即便在很高的組織層面,小米的企業文化似乎都是「抄襲,而非延伸」。相比三星現在倣傚索尼在21世紀初期的做法,嘗試著去主導CE討論,小米公司則只是在「鸚鵡學舌」。

蘋果在美國找到了三星留下的一個市場空白,而小米公司則在中國發現了蘋果留下的市場空白。兩家公司均設計出了滿足用戶需要的產品以填補這種空白。

與之前蘋果在美國的做法一樣的是,小米公司也針對本土市場不斷轉變用戶界面。小米手機出貨時均搭載深度定製版本的安卓系統,因此具有了一套獨特的功能,這一點對中國市場尤其重要。小米公司還放棄谷歌的服務,轉而推出了自家應用交易市場,截至去年底,這個平台的應用下載量十分驚人。MIUI是迄今我用過的最好的安卓版本,而且還用在多家競爭對手的手機上。

小米公司的許多創新都圍繞零售端而不是產品設計本身展開的。小米公司成功以低於市場平均價格銷售其產品,它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將幾乎所有資源都投入到廣告宣傳中,同時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實體店銷售產品,而是選擇了一條直銷渠道。據小米總裁林斌介紹,該公司幾乎能以接近於物料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不用考慮研發和送貨等成本。與其他頂尖手機廠商不同的是,小米公司在產品上市之前不會囤積大量庫存。

迄今為止,小米公司採用一種所謂「飢餓營銷」的銷售策略,即每次產量並不大,有時只有5000部左右,從而讓該公司在對沖成本風險的同時,還能刺激消費者需求。

我們在此必須指出的是,在中國市場乃至全世界,所有這些決策都頗具創新性。問題就在於,小米公司的這種策略也很管用。最新數據表明,按銷量計算,小米公司現已成為中國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僅次於三星。蘋果則被小米公司擠到了第三的位置,而且後者與三星的差距正在縮小。

小米公司目前正在向多個新市場積極拓展業務。該公司今年早些時候宣佈進軍新加坡,同時還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在另外10個市場銷售小米產品,其中包括巴西、墨西哥和俄羅斯。巴拉在今年四月份表示,小米公司將在新的市場採用與國內相同的業務模式。

One More Thing…

小米公司仍很年輕,還在學習前輩的經驗。在雷軍、林斌、巴拉(負責海外業務)的領導下,小米公司正在證明自己。在被曝光存在侵權行為四天後,小米公司即從去官網上刪除了所有疑似盜版的照片和圖像。在小米3的產品頁面,攝像頭也不再有蘋果產品Logo。

小米公司目前還不具備像蘋果和三星一樣的品牌影響力,如果該公司有意延續抄襲競爭對手設計的當前戰略,那它只能在少數幾個接受這種行為的國家拓展業務。但在美國,小米公司還將瞭解到另一件事:電子產品巨頭們喜歡打官司,而且個個財力雄厚。因此,對於小米公司而言,真正的考驗還沒有到來。

即便小米公司真的不喜歡別人拿它與蘋果比較,但是該公司已經贏得了這一名聲。這對於小米公司而言,其實還是恭維的話。蘋果過去也曾明目張膽抄襲過其他公司的設計,但如今卻成了一個影響力覆蓋全球的商業帝國,能挑戰它的公司屈指可數。按照一些媒體的說法,小米公司有朝一日也有能力挑戰蘋果,當然,前提是在原創硬件設計上,它要有自己的獨門法寶。

TechCrunch網站已給小米公司發去郵件,希望該公司對這篇文章發表評論,但截至發稿時仍未收到回覆。

相關閱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696

上線24天就估值過億美金的分答做對了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612/156427.shtml

上線24天就估值過億美金的分答做對了什麽?
飛魚船長飛魚船長

上線24天就估值過億美金的分答做對了什麽?

今天(6月9日)中午朋友圈看到姬十三放出了分答的最新融資消息,在行&分答獲得了最新一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金。

今天(6月9日)中午朋友圈看到姬十三放出了分答的最新融資消息,在行&分答獲得了最新一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金。

filehelper_1465695101879_10

在萬眾創業的今天,一個估值過億美金的融資消息每天都會有,然而這次卻非常不簡單,一方面是因為這已經是在經驗技能交換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了,另一方面讓人欽佩的原因是,這款火爆的產品目前上線僅24天!

這款在朋友圈刷屏的分答,背後到底做對了些什麽?能給我們什麽啟發?拋開過多對於分答公司戰略的猜想,也不大談知識共享經濟的崛起,就從實實在在的分答產品叠代和運營中複盤,看下對於正在做產品和運營的我們來說,有哪些實際的啟發和借鑒,下面是個人剖析的淺見,歡迎拍磚。

最小成本精益叠代

據分答產品總監朱曉華透露,分答的idea來自於在討論輕量化知識交換平臺中,姬十三想做個語音問答,從確定要做到產品正式上線,中間只用了一周的時間

第一版上線的分答,非常簡單、簡陋,只有最基本的提問和偷聽功能,而且還有不少的bug,但這並不影響產品上線驗證用戶需求

這種最小成本最短時間做出一個最小化可行性產品(MVP)是精益叠代的核心之一。

filehelper_1465695123534_86

如上圖所示,正確的敏捷叠代應該是每一步的產品都是最小可行的,雖然第一版和最後的汽車相去甚遠,但也是能夠滾動的代步工具。

在創業時大部分的ideas都是來自於創始人的靈光一閃,大部分情況下投放到市場上驗證時發現用戶沒有需求。創業的時間精力有限,要讓驗證的周期盡可能縮短。

用最小成本做出一個MVP可以盡快幫助驗證出用戶的需求是否靠譜,如果用戶反饋很好,就可以繼續加大投入,如果用戶反饋有問題,也可以及時調整避免更多的精力浪費。

分答上線後團隊就馬上邀請了一部分在行之前積累的行家,在部分渠道開始放出這個產品,由於產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傳播性,很快在朋友圈里流行起來,用戶的快速增長也超出了團隊的預期,進而全力投入到產品叠代中。

filehelper_1465695234901_32

在上線之後,分答團隊基本上保持了每天發布至少3次新版本的節奏在進行更新,這是怎麽做到的呢?

除了精益叠代的團隊認知之外,還有一個產品形態的選擇也是產品能夠快速叠代的基礎。分答第一版的產品形態不是基於手機的客戶端,而是在微信環境內使用的一個H5頁面,並通過服務號完成通知、支付等服務。

比起直接開發手機客戶端,用基於微信服務號進行開發有幾個非常明顯的好處:

1、用戶使用成本低:不需要下載客戶端,打開網頁就可以使用。

2、開發成本低: iOS、android客戶端兩大陣營開發起來就直接雙倍工作量,而還有各種適配。

3、叠代成本低: 不需要去應用市場提交新版本,在讓用戶下載安裝包進行更新,直接服務器端進行更新就完成了叠代,用戶完全無感叠代。

用H5版本進行開發,極大地降低了開發和叠代成本,在微信環境里,入口雖然深,但通知和交易閉環都是完整的。

飽受詬病的微信瀏覽器內核也在5月份有了重要升級,基於此開發的產品性能也越來越強。Google I/O 在上個月發布的 Instant App 也預示著,未來這種更輕量級的產品MVP開發成本會越來越低。

在精益叠代這件事上,很多現在優秀的創業公司早期用精益創業的方法驗證市場都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美國鞋類第一大電商zappos最開始建網站後沒有馬上進貨,為了驗證是否有網上買鞋的需求,他們等有人下單後直接去實體店里買來後再郵寄給客戶;airbnb最開始也掛在網上的只有創始人客廳的三張氣墊床;最厲害的是40億美金估值的dropbox,先做了一個視頻說描述了一下要做的服務,什麽都沒有做的情況下,先根據視頻點擊量發現這個產品會很有用戶需求,於是才開始投入開發。

這些故事無一不是告訴我們,在互聯網時代創業,要盡可能地用最小成本進行精益叠代。

盡可能降低用戶使用門檻

提到分答,不得不說說在分答之前的產品——在行的發展歷程,上線運營了一年多,表面上在行產品走得風風火火,其實這一年應該也走得非常艱難

filehelper_1465695262609_1

我是一個在行的深度用戶,用在行約了10次行家,也在今年的內測「吱」功能中付費提了8個50元的問題,我有瀏覽過吱列表,我應該是使用這個功能最多的用戶之一。

客觀來講,我很喜歡在行的產品,覺得上面的行家很專業,預約行家的實際體驗也很好,通過從在行約見行家對我個人成長上也是受益頗多。

在行團隊的運營做得不錯,在行策劃的活動從創意、趣味性、逼格上都還是很不錯的,和優步的合作、陳妍希的1元約見等,都在短期內積累了一些人氣,在行的用戶也在一年內積累到了100萬,且在不斷增長。

但在別人問起我關於在行的時候,我都一直不太看好在行的發展,最大的痛楚在於——“用戶的活躍不高”、“轉化率太低”

為什麽一個產品體驗不錯、運營做得看起來很好的產品,會出現產品活躍低、轉化率低的問題呢?

歸根到底,是因為產品的使用場景太少和使用門檻太高。線下1對1約見是一個很低頻、門檻很高的行為,需要具備以下條件這個約見交易才會發生: 

用戶有比較大的問題自己無法解決

這個問題並不能通過搜索找到答案

在行上剛好有這個領域的行家

這個行家的介紹和描述讓用戶有信任感

這個行家和用戶剛好在同一個城市

行家和用戶都有時間

用戶需要支付兩三百元的約見費用

行家需要提前了解情況進行約見準備

行家入駐在行的門檻其實也相當高,從開始申請到填寫資料,要獲得最終通過還需要反複修改資料及現有行家推薦,總之成為行家門檻很高。

當然這樣做也是對的,這樣保證在行上的大咖真正有資質。相反如果門檻很低,在在行上付費幾百元見面聊完覺得不值,是個非常傷用戶體驗的事情。我有些行家朋友說,在行對介紹內容要求比較高,經常會需要對行家的介紹內容打回重寫,行家寫完之後還需要運營團隊再修改再確認,總之流程非常長。而且,在早期在行還要付費派專業攝影團隊專門給行家實地專業拍照,這個成本也是極高的。

綜上幾個原因,在行的行家拓展起來也是個成本很高、門檻很高的事情。不僅如此,辛苦拓展來的大咖,流失也有不少,由於在行上這些有實力的大咖,本身就是因為有能力已經收入很高了,花2個小時約見一個陌生人只賺幾百元,從行家的時間成本上算這並不是很劃算的事情。

除了約見可以帶來一定的社交之外,行家的收獲和新鮮感也在很快遞減,約見了幾次厭倦後,行家就會自己選擇下線隱身,逐漸淡出這個平臺。大咖幫忙站臺也就一兩次,比如你現在用在行再也約不到陳妍希了。在行的拉動活躍成本也非常高,經常在節日發放約見的優惠券拉活,新註冊用戶也有50元的優惠券可以直接減免約見費用。

由於在行需要按照公開價格給行家實付約見費用,所以在行的優惠券金額相當於都是公司支付的實付補貼,經過我粗略統計,在行在我這個用戶上花費的直接補貼成本大概是800元左右(節日優惠、介紹朋友註冊優惠等)。

如果未來在行要從行家里的約見收入里進行抽成10%,在行要想賺回這800,還需要我再約8000塊才能賺回,如果我保持對在行產品的喜愛和好奇,我差不多要2年時間才能讓在行回本,可見在行這個項目要想盈利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用補貼拉活躍的方式雖然有效,然而成本非常高,更可怕的是,當沒有優惠補貼的時候,用戶活躍會掉得非常厲害。盡管在行的市場、運營、公關團隊已經做得很漂亮,策劃了不少有意思的活動,甚至央視都報道了3次,也很難走出這些困境。國內和在行類似的平臺,如業問、大咖說、Hi前輩、八點後、榜樣等,也都很遇到了類似的困難。

在行團隊意識到這個問題,發現線下1對1約見太『』了,今年開始探索在知識分享這個領域的其他方向,其中大方向定了要做“輕量級知識技能交易平臺”,希望能夠逐漸降低約見的門檻。

在這個方向下,在行放松了原來死守的線下約見,開通了全國語音通話線上聊,通過在行的用戶評價上可以看到,線上語聊的開通並沒有帶來交易的井噴式增長,人們似乎還是更願意接受線下約見的體驗方式,而在見不著面的情況下電話聊1小時就花幾百塊,大多數用戶還是難以接受,在用語聊走向輕量化知識分享的探索上,不能說是徹底失敗了但肯定不能說成功。

後來我收到的在行內測的“吱”功能邀請,這個功能我挺喜歡的,從原來的選擇行家話題,變成了我提出困惑問題,不同的行家在上面搶單的方式,然後用語聊解答,平均每個問題都會有2-4個行家搶單,並且附上為什麽搶單的理由,這種只要花錢就有行家主動上來解決問題的感覺真的挺好。

由用戶主動發問,行家搶單的模式將用戶可以請教問題的範圍從「已有行家主題」變成了「用戶自定義」,一下子拓寬了很多

但是這樣也有不少問題,比如為了讓更多行家搶單,提問者遲遲不選擇行家,給行家造成了很不好的體驗,後來叠代成48小時內要選擇行家否則過期,在吱的功能還沒叠代好的過程中,一個大事發生了——值乎突然火了。

我猜想4月初值乎的火爆,給了在行團隊產品上的啟發,一個更加輕量級的知識分享完全可以在微信環境下直接完成,且知識貢獻者的知識可以被更多的人重複使用而創造更多收益。然而值乎1.0的火爆並沒有持續很久,新鮮感很快過去後熱度迅速下降。值乎的短期火爆刷屏,也幫著教育了市場“小額付費獲取知識經驗”這件事。

分答在此基礎上做出了2個最重要的創新——「60秒語音回答」和「偷聽收益問答者平分」,這兩個核心的變化,把整個產品的玩法都變了。

filehelper_1465695325984_10

在溝通門檻上,見面 > 電話 > 短信 > 微信文字 > 微信語音,分答一下子把溝通形式從門檻最高的見面變成了微信語音。而且對於一些「明星」「網紅」的粉絲來說,能聽到他們的聲音會感到很親切很真實,這也是分答為什麽把slogen從「值得付費的語音問答」變成「上分答,聽他親口說」。

而且更巧妙是,分答對回答語音進行了60秒的長度限制,這有幾個好處:

問答者成本很低,比打字輕松

由於時間短,答者會有意識地提煉出精華

提問者知道只有60秒,不會對內容的深度有過高期望

這個60秒限制,可以媲美當年微博通過140字的限制這個門檻的降低,讓原本只有一些有寫作能力才能玩轉的博客,一下子成為了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產品,於是微博迅速火爆了起來;360殺毒通過降低付費使用正版殺毒軟件的門檻,把自己裝在了幾億臺電腦上;安卓系統通過讓手機廠商可以免費使用,占領了手機系統的83.7%份額(美國IDC預測數據)。

在平衡體驗甚至優化體驗的基礎上,這種使用門檻降低帶來的紅利是巨大的。

filehelper_1465695373305_17

有不少群眾被分答卷進來的一個原因,是有王思聰、章子怡、佟大為、汪峰、papi醬、羅振宇這樣的數百位明星大V進駐,這給分答帶來了巨大的曝光和註意力。

這肯定是分答在人脈和BD上做得不錯,但你有想過嗎,一模一樣的團隊,也就意味著一模一樣的資源,為什麽在行時期沒有這麽多明星大V過來站臺呢?

確實是因為分答的門檻真的很低,不需要填資料,不需要專門拿出時間線下約見,只需要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拿出幾分鐘回答一下粉絲的問題,這種付出的門檻基本上是很低的,所以加上在行團隊已經有的人脈資源,分答約明星來回答問題,很容易就可以拓展到不少。

你自己的產品使用門檻很高嗎?行業門檻高嗎?降低門檻有什麽紅利嗎?有什麽樣的方式可以降低使用門檻嗎?想清楚說不定就有一個大機會哦。

讓所有參與者共贏

在知識傳遞的體系里,有兩方角色,一方是知識貢獻者,一方是知識接收者,分答利用「偷聽收益問者答者平分」這個機制,巧妙地把兩方共贏地活躍起來。

首先,分答讓問答加入付費這個門檻,因為需要付費能夠篩選掉一批伸手黨和劣質的問題。我在知乎會經常收到一些問題的邀請,在公眾號後臺也會收到不少提問,有的提問真的是提得很不好,不是問些很空泛的問題,就是問些能夠搜索到的答案。

filehelper_1465695390325_60

由於提問需要付費,提問也會更加認真,這過濾掉了很多比較Low的問題,問答環境會舒服很多。有金錢回報會讓回答者有動力,即使賺錢少,也有知識被尊重、有價值的感覺。

其次,分答從知識接收者分成了提問者和偷聽者兩個角色,偷聽者可以偷聽他人的問答,極大地擴大了知識分享的範圍。

在之前在行的「吱」及「大弓」產品中,提問回答都是點對點的,知識傳播的效率其實挺低,如果行家面對類似的問題,還需要不斷重複地回答,成就感會降低地很快。而利用「偷聽」功能,減少了回答者的重複勞動。

最重要的是,每位偷聽者的收益會由提問者和回答者平分。想到有可能賺回提問費,極大促進了提問者的積極性同時還降低了提問的心理門檻。

由於被偷聽會有後續收入,提問者會很積極地把問答鏈接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里,這樣也為分答平臺帶來了更多的流量,帶來了更多的偷聽者,也豐富了更多的回答者和提問者。

同時作為一個號稱「打造知識型網紅」「躺著就能賺錢」的知識分享平臺,各種知識型的大V也許為了試試這個有趣的產品,也許為了讓自己在才華榜上有個位置,紛紛開始在個人朋友圈、公眾號里開始推廣自己的分答二維碼。

由於這些大V本身就是各自領域的KOL(意見領袖),他們推薦的產品也會讓粉絲更躍躍欲試,粉絲們平日里只能被動接收到推送文章,現在花10元左右就可以向欣賞的大咖提問,說不定還能賺回來,於是不少粉絲就開始進入分答開始提問。

提問者、回答者、偷聽者這三者利益共贏、彼此獲益,讓分答整個用戶和內容生態就這樣自運營起來了。

聚焦核心功能優化

對於分答來說,滿足用戶需求最核心的流程是什麽?就是用戶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行家和問題,然後進行提問或偷聽。所以在分答的24天叠代中,主要功能的叠代都是圍繞在這個核心周圍,而不是浪費時間開發出一些無關緊要花里胡哨的功能。

filehelper_1465695408105_3

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分答叠代了什麽: 

1. 才華榜、新晉榜、搜索、 收聽、生成個人二維碼、大V身份認證等都是為了讓用戶更好地發現感興趣的人。

2. 限時免費聽、6小時免費聽、值得一聽、我聽、問題置頂、問答精選等都是為了讓用戶更好地發現感興趣的內容。

把最有限資源,投入在最核心的戰略上!做在行的過程中,不斷有後續的模仿者跟進;這次分答很火,不可避免會有更多追趕者,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構建產品和用戶上的壁壘是最關鍵的戰略選擇,在這點上分答做得很好。

結語

在知識變現這個領域,過去的一個月做對了很多選擇,分答領先了半步,這一仗確實幹得漂亮。不過,未來和知乎的PK如何,大戰才剛剛拉開帷幕。

filehelper_1465695429213_91

付費分答多方問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55

“消失”47天的分答終於恢複了 內容只剩職場健康科普

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今日正式恢複,距離8月10日突然被暫停服務,已經足足過去了47天的時間。現在,得以恢複後的分答在內容分類上只剩下3類:職場、健康和科普。

此前,在分答上線42天召開的融資發布會上,創始人姬十三曾表示分答未來將往專業化方向縱深前進,但在分答開始這種縱深前,就遭遇了這場長達47天的“消失”。

從8月10日開始,用戶開始發現“分答”出問題了。一方面是分答App上的內容全部消失,分答答主亦無法繼續正常使用;另一方面是分答App之外的渠道平臺皆出現相似問題,外界開始意識到:這並非App軟件的原因,更可能是分答內部遭遇了重大的挑戰,甚至是直接與服務器有關。

官方解釋為“技術升級”和“憋大招”,但可疑的是這種升級清空了原有所有內容,並且官方不能明確給出回歸時間。

隨後在8月31日晚間,分答官方對外公布了一張“即將返場”的消息,意味著停擺近20天的分答即將歸來。

此前據消息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騰訊已入股分答,並且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已與果殼網CEO姬十三見面,目前分答隸屬於果殼網旗下的“在行”。

高舉“知識變現”旗幟的分答於5月中旬上線,並在5月底走紅。業內人士認為,分答開啟了知識變現的大門,但分答究竟能紅多久也成為一個待解的疑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758

物理學家張首晟:區塊鏈技術是互聯網世界新的分合轉折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23/167045.shtml

物理學家張首晟:區塊鏈技術是互聯網世界新的分合轉折點
42章經42章經

物理學家張首晟:區塊鏈技術是互聯網世界新的分合轉折點

區塊鏈又讓一個網絡去中心化的時代來臨,又到了一個合久必分的時代。

來源 | 42章經(ID:myfortytwo)

作者 | 張首晟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最近大家可能對區塊鏈這個領域非常註意,我也想談談我自己在這個方面的思考。

微信圖片_20180123191122

差不多在四年以前在區塊鏈出現的時候,我就對這個領域非常的關註。我認為世界歷史可以用兩句話來描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的互聯網行業也體現了這一種規律。過去,美國網絡的資源幾乎被 AT&T 一家壟斷,這和當時候的網絡技術Circut Switching 有很大的關系。最初,AT&T 也面臨過一定的競爭,但等到公司足夠大,效率和規模足夠優秀,最後就會出現一家壟斷的現象,壟斷美國戰後 30、40 年的網絡市場。

但是,往往技術的發明會導致合久必分。 TCP/IP 協議的發明,就促進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Packet Switching 取代了 Circuit Switching。我們所有的通訊都是通過一個個小的Packet 相互通訊,這使得通信效率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沒有必要有一家公司來壟斷整個網絡的資源,這樣就迎來了一個合久必分的時代。

編者註:circuit switching 需要預約線路資源,而 packet switching 不需要預約,每個 connection 是競爭關系,對於線路資源先到先得。就好像我們外出餐館吃飯,packet switching 是進去餐館看到有空位就坐下,把這個位置占了,沒有空位就只能等了;而 circuit switching 則是要先預約座位,去到餐館憑著預約號坐下。

當合久必分的局面持續了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一個問題:雖然最底層的網絡通訊非常去中心化,大家也會在每個網站發表自己的信息,但是對整個信息沒有一個系統的組織架構,這使得信息很難被找到。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美國就出現像谷歌這樣中心化的一個搜索公司。

它做的事情和我們過去在工業時代做的事情幾乎一樣:只是把重組原子改為重組信息。比如大型石油公司開采原油,而原油也是一些原子組成的。石油公司的做法近乎於將原子重新組織了一下,將它變成了化學品。像谷歌這樣的新一代企業,它們擅長的是重組那些 Bits、信息。谷歌並沒有建立那些網站,而是利用自己的算法,對已有的網站進行排序,使得每個公司都能在這個網絡世界里被很容易地找到。它駕馭了這個網絡世界,是淩駕網絡的新型組織機構,也導致了它的一個新的壟斷時代到來,導致了分久必合。

這些都是組織信息的大平臺,但是現在整個互聯網行業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如同當年 TCP/IP、Packet Swtiching 能夠打敗一個 AT&T 這樣的巨人,區塊鏈又讓一個網絡去中心化的時代來臨,又到了一個合久必分的時代。人和人之間又可以通過區塊鏈回到一種 P2P 的交流方法,更加神奇的是,人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交換價值。

價值是一個很難交換的東西。互聯網第一波只是交換信息,但到了第二波希望能夠交換價值,因為價值的核心就是要大家有一個共識。在一個 Distributive System(分布式)系統里面,達到共識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每個網絡的節點都有時間的延遲,計算能力也不一樣。有的計算機有良好的行為,有的計算機確實有一些不良行為。在一個複雜的網絡系統里面,如何達到一個共同的價值,這在那個計算機科學里面也是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因此計算機科學中有一個 Fischer-Lynch-Paterson 定理,在采取一種完全 Deterministic(固定)算法的時候,共識是永遠無法達到的,因為這個網絡的系統實在太複雜。

後來,大家就想到區塊鏈的技術可以把經濟行為加上隨機的數學算法使得網絡達到共識,比如說通過計算一個 Hash 函數的辦法,對共識進行投票,這就是整個區塊鏈上面達到了一個新共識的機制。

大家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麽這個共識的機制本身會有很大的價值。事實上物理學里面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概念叫熵增,就是物理世界看起來是總是走向無序。但是生命世界和物理世界不太一樣,生命世界確實越來越走向有序。走向有序的行為是把熵減少的一個行為,但是整個系統的熵還是在增大。因此,生命行為就是把自己的熵減小了,使周圍的熵增大了。

這在共識機制上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要達到共識就是要把熵減少,大家如果意見非常不一樣的話,熵也就很大,因為非常無序。但是如果能夠統一意見,達到一種非常有序的狀態,它必然是減小熵的一種行為。然而,減少熵的行為必然會增高周圍世界的熵。

因此,當時提出來的算法是通過一些 Hash 函數的計算,這雖然看起來是浪費了一些周圍世界的能量,其實得到了一種更可貴的財富,也就是共識。

u=2493880329,4172335270&fm=11&gp=0

在這個意義下,區塊鏈的共識系統有點像生命系統本身,自己的熵在減弱,它達到了共識,但使得周圍的系統熵變大。這是一個代價,但相比別的系統來講,這個代價還是非常小。

所以,一旦我們有了共識之後,就會有一種信任,人和人之間會有一個新的合作機會。所以,我把這個新的時代稱為:我們的信念是建築在一個數學的算法上面,In math we trust。在今後的系統中,中心化平臺就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能夠建立一些 P2P 的區塊。通過開源的投票模式,大家可以用透明的算法,定義這個Community 里面的遊戲規則。這就更能導致一個新的互聯網的革命,一個合久必分的時代就又會到來。

最近大家都對人工智能比較感興趣,但其實人工智能現在碰到了一個很大的瓶頸,因為如果 AI 要非常大的進步,它必然要需要很大的數據,但是現在的數據提供方都沒有足夠的激勵機制提供極大量的數據。但一旦有了區塊鏈之後,如果創造數據能被價值化、共識化,就會形成一個大的數據市場,使得人工智能也能夠更往前進一步。

當然,我們最大的願望,是通過區塊鏈的技術使得我們的社會能變得更加美好,使得人們能夠通過數據的分享創造和達到價值,這樣也能使社會能夠更加公平,讓大家有更多新的機會。

所以總的來說,就像整個人類的歷史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覺得區塊鏈技術也使得互聯網時代也到了一個新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時代。我們正是面臨著區塊鏈和去中心化技術給這個時代帶來的這場新的革命。

張首晟,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三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得者。

201801230959260583

丹華資本為由張首晟教授創辦,現管理超過6億美金規模的兩支美元基金和一支人民幣基金。 丹華資本從基金成立開始即布局區塊鏈領域投資,現為Dfinity, Symbiont, Brave/BAT, Kyber Network, Orchid Lab, Chia Network, DAGLab, Theta Network 等項目的首輪投資人。

區塊鏈張首晟丹華資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4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