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是大非」面前的公募基金 碳黑

http://xueqiu.com/2917990889/23647222
作者:碳黑2012年10月18日

大概是2004年5月, 深圳證監局召集證券投資機構開會,主要議題是資本市場展望之類, 到會的證券公司、公募基金、其他機構等專業人員超過500人。我作為某券商的自營部門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我發言的主要內容是 「體制決定了公募機構追漲殺跌 ,沒有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反而加劇市場的波動」。

之前, 我仔細研究了過去幾十年美國的公募基金,我發現: 公募機構的主要商業模式是收取管理費(並不是分享絕對收益的一部分),由於,收取管理費的計算基數是管理資產規模,即:基金規模, 所以,維持基金的巨大規模, 是獲取最大利益最好的辦法。那麼, 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維持巨大規模呢? 仔細研究後, 得到了分析結果, 另我大吃一驚: 維持巨大規模的最好辦法是 「保持微虧狀態」 。

我還發現,公募基金的購買者最喜歡贖回的時間, 是 (經過一輪熊市之後、市場剛剛反彈或反轉,使得)基金淨值剛剛超出面值一點點的時候  ; 他們最不願意贖回的時間, 是 「微虧狀態 」 。

當一個新公募機構剛剛成立的時候, 他們為了快速擴張, 樹立品牌,他們會非常用心地研究和投資,把新基金的收益率做好, 然後, 再去募集更大規模的基金, 當管理規模達到一定數量級之後, 他們的商業模式會不自覺的發生變化, 即: 維持巨大規模, 這樣,可以收取更多的管理費收入 。

公募基金的購買者,普遍有這樣奇怪的心理,即:若基金賺了錢,他們就想現金分紅或贖回基金單位 。這樣的做法, 是公募機構不是十分願意接受的, 因為,它可能會減少基金的規模,從而減少管理費收入。

如果, 基金的絕對收益「保持微虧狀態」 ,賭性的本能使得基金購買者對於「扳回本金」還有所期待,「再給基金經理留個機會吧 ,讓他們把我的本金賺回來吧」 , 這樣,基金購買者都不會去贖回基金單位,於是,基金的規模繼續保持巨大規模 。

綜上: 「微虧,可以保持公募基金的巨大規模,而保障的公募機構的最大利益;追蹤其後面的原因,就是機制的問題:按照管理規模收取管理費用而不收取絕對收益的分紅。

在2004年之前,我們這個團隊在上海,已經連續兩年,在絕對收益上取得驕人業績,我看到了公募基金的體制問題,也和一些已經加盟公募機構的老同事老朋友經常交流類似問題。

很多優秀的基金經理,在公募的體制內,很難有所作為。除了體制的問題,還有很多投資限制、時時披露、評比排名等問題。

在市場的「大是大非」 面前,公募基金經常扮演一些奇怪的角色:市場的最高點,是他們追上去的,此時,他們倉位最重;市場的最低點,是他們砸出來的,此時,他們倉位最輕。他們變成了市場的反向指標。悲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94

“虛華”的公募排名:沖規模當道百億凈申購頻現

基金公司2016年度排位爭奪早已落定,但競爭背後的“虛華”仍值得探究。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公募基金資產合計9.16萬億元,創出了歷史新高,相比此前一月增長了4200億元。在委外業務發展迅猛的背景下,刨除基金自然的申贖情況,對基金公司排名起關鍵作用的主要是兩大因素:一為委外定制型基金的首發募集資金份額及其後的追加資金規模,二為年末集中性引入大資金的沖量規模。

定制基金泛濫現象早已見諸報端。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查詢天相投顧的統計數據後發現,去年末基金行業沖規模現象頻繁出現,單單一個季度獲得百億以上凈申購的情況多達20起;申購比例超過500%的情況超過100起。

昂貴的沖規模

2016年度的基金公司最終排名出人意表,誰曾想到在三季報公布沒多久,公募年末的排名發生了較大的起伏。

基金公司排名變動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基金公司在去年四季度狂發新基金提振資產保留量提升,每個月均有百億新基金問世,且9只百億新基金累計募資金額超過了1600億元。其間,一家銀行系基金在去年11月連發3只規模均為248億元的“巨無霸”基金震驚業內。

然而,公募2016年度的最終數據除了新基金發行的因素之外,相比三季報與此前的公開數據仍有較大出入。截至2016年11月,108家機構累計管理公募基金資產8.74萬億元,但到了12月底公募增長至9.16萬億元。這意味著去年最後一個月整個行業體量增加了約4200億元。Wind資訊顯示,去年12月213只新基金成立,累計募資規模約1638.4億元。這也就是說,除了新基金外,最後一個月整個行業仍獲得了約2600億元的凈申購。

公募基金如此發展態勢似乎有悖於當時的市場環境。景順長城基金在去年的一份四季報中如此解釋了當時的市況:“受制於美國加息、人民幣匯率承壓、國內資產價格泡沫高企等因素,貨幣政策始終保持緊平衡,導致資金成本持續擡升且波動加大,(去年)年末資金面緊張尤其突出。”

如此市況之下,公募市場仍有逾2000多億的凈申購實在出人意料。來自天相投顧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一些基金產品迎來了大資金的凈申購。去年四季度,份額增量超過100億份的基金數量有20只,其中15只貨幣基金,5只債券型基金。凈申購量排名前三的是大成基金旗下的交易貨幣(511690)份額凈申購571億份、博時悅楚純債基金凈申購318億份、上投貨幣B凈申購316億份。份額凈申購超過200億的還有建信基金旗下的建信現金添利A280.7億凈申購、國投瑞銀旗下的國投貨幣B217億份凈申購、銀河基金旗下銀河銀富B210.3億份凈申購。上述幾只基金中,申購比例最低的為22.37%,最高的達到15908.73%。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張峰(化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道了為何基金公司年末會出現集中性大資金申購。他稱,每年年末都是各家基金公司集中沖規模的時點,貨幣基金體量暴增,到了次年一季度末規模又會出現較大的縮水。張峰所在的公司旗下兩只貨幣基金在去年12月初恢複了大額申購,引入了機構資金來進行沖規模。其中一只基金在去年四季度凈申購了11個億,另一只基金凈申購超過32億元。

天相投顧的統計數據也證實了張峰所言。去年四季度,多達104只基金的申購比例超過1000%。申購比例最高的達到20031284.49%的海富通養老收益C去年四季度初僅80.33份份額,到了去年年末體量暴增至1600萬。另有65只基金在去年四季度的申購比例超過500%。

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募年末沖規模花費的代價是不菲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商業銀行一向是資金的投放者,去年四季度在通脹苗頭顯現、人民幣匯率貶值等因素作用下,央行罕見在公開市場進行資金的投放,這使得一向不缺資金的商業銀行一下子變得缺錢了,於是開始贖回貨幣基金為主的固定收益產品。這也引發了後續市場資金緊張的循環效應。

去年末資金利率高企,滬市隔夜逆回購利率最高上漲到了33%,且經常性地在5%以上,這一成本大幅高於貨幣基金收益率。在銀行帶動效應之下,眼瞅著資金成本與收益倒掛,並不缺錢的保險資金也跟進贖回貨幣基金,轉而把資金投放進入更高收益的地方。

這樣的情況直到央行在年底期間再度釋放流動性,市場才得以喘息,收益率稍有修複。張峰稱,他們公司在去年末沖規模的申購資金超過了50億元。“在市場資金面最緊張的時候,有些公司沖規模的成本超過了萬分之一。比如放兩周度過年末,機構叫價萬二、萬三,一到2017年資金就可自由抽離。”

在委外業務瘋狂湧入公募基金的2016年,除了貨幣基金在年末成為沖規模的選擇外,一些債券型基金也遭遇了體量的暴增。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稱,在監管申收緊新基金發行後,殼資源變得緊俏,通常一家基金公司會先發個2億或者數億份額的基金保成立,後續再讓大資金進來。而在年末爭排名的關鍵期間,大資金湧入債券型基金也並不少見。

硬幣的另一面

在一些基金公司高價沖規模的同時,另一些基金則未參與其中,而後者的排位顯然並不樂觀。

在去年四季度資金面異常緊張的背景下,與那些年末大肆沖規模相對的則是,部分基金公司遭遇了大資金無情的拋棄。天相投顧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24只基金遭凈贖回百億份,其中贖回量最大的基金凈凈贖回份額近千億份。上述24只基金22只為貨幣基金,2只為債券型基金。另一方面,多達376只基金贖回比例超過50%。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投研團隊認為,去年四季度金融去杠桿成為市場主旋律,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同業理財監管加強等信息不斷沖擊市場,配合央行持續凈回籠,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利率大幅上行引發貨幣基金和債券型基金被大規模贖回。

“在2016年,選擇不沖(規模)或者沖不起、沖的少,那這樣的公司的資金保留量和排位將一起下滑。”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基金規模與排名是多數基金公司一年一度非常重要的一項考核指標,打機構牌年末沖規模也成了行業發展多年的一個潛規則。在委外資金蜂湧公募行業的2016年,這樣的情況更加突出。

“基金公司規模與排名是總經理的KPI考核指標。”國內某中型基金公司華東區域渠道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稱,自己之前跟機構談好了條件,約定了退出的方式與時間點以及相關的費用。這些情況也跟總經理匯報過,也得到了他的默許。

“9萬億公募在發展中時常也需要糾偏。”在上述副總看來,基金公司受人委托管理資產,核心應該是對客戶負責,做好業績給投資者滿意的交代;銷售驅動規模增長應該放到次要位置。未來不排除監管的方向會引導公募基金回歸業績本源的初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235

監管收緊下的公募委外出路:殼資源仍是重要承接平臺

種種跡象顯示,公募基金承接委外資金的高潮期已經過去。在去年末調控新基金發行節奏後,近日監管標準再度升級。第一財經獲悉,今年以來,委外定制的純債債基和靈活配置型基金的申報已經停止審批;當前的純債和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申報或者獲批過程中,需要市場投資稽核、產品總監及總經理聯合簽字承諾產品為非定制化產品。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年前談好的幾單委外業務可能要黃了。現在公司正在考慮委外拼單模式,多家機構一起少量認購,先走正常途徑把產品成立。繞開定制關卡之後,再讓其他資金陸續進來。”

與此同時,在委外新產品發行近乎叫停的背景下,存量殼資源優勢凸顯。有基金渠道人士對本報稱,眼下行業銷售的重點產品落到了存量的定制基金身上,這類基金管理費較低,相比體量較小的迷你基金更易受到機構青睞。

委外疾行受阻

2016年,經歷股災之後的A股市場又遭遇了一輪熔斷行情,投資者信息脆弱,基金市場擴張舉步維艱。危難之際,銀行、保險等委外資金充當了行業救世主,它們手中巨量資金瘋狂湧入公募基金,並將後者規模首度推升至9萬億大關。

公募基金委外化的高潮莫過於去年11月。彼時,當月委外定制基金發行數量逾百只,行業內大部分基金公司在規模擴張主要精力都在幹同一件事情:開拓委外資源。

委外定制基金批量出現之際,一些基金行業內部人士給出了較高的正面評價,他們的看法諸如:“我不知道為什麽外界說委外不行”、“委外一方面滿足了銀行等資金配置的需求,也推到了公募規模的擴張”、“公募做委外薄利多銷,還能額外獲得一批殼資源”……但隨著委外定制高潮叠起,發展態勢近乎瘋狂之際,也有些的看法趨於謹慎。“我不知道風險在哪里,但整個行業一面倒的時候,風險就可能來了。”去年末,北京一家基金公司駐上海渠道如此指出。

實際上,伴隨著債券市場巨震及其去年末資金面緊張情況發生,公募基金委外化的風險逐漸暴露。自去年10月下旬以來,中債銀行間債券總凈價指數跌幅超過4%,一批個券跌遭遇了慘跌。在市況最差的時候,現券市場一度幾乎喪失流動性,鮮有成交;國債期貨市場則紛紛跌停。臨近去年末,在資金面緊張形勢的驅使下,一些機構開始贖回固定收益類定制基金,獲得現金頭寸。事情的發展甚至引發了市場的恐慌,有市場人士擔憂2015年股災之後,2016年可能會有債災發生。

行情危急之際,監管指導隨之而出。央行不斷向公開市場投放流動性,而證監會也在調節基金發行節奏,定制化產品發行數量隨之銳減。即便如此,獲批的產品仍可發行定制基金,一些基金公司也為此談好了機構業務,待春節後,資金到位便發行產品。

不過,春節過後,監管調控再次升級。對於一些基金公司而言,幾單委外業務“煮熟的鴨子飛了”。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稱,現在監管叫停了純債和混合型定制基金的發行,普通權益類產品風險較高,委外機構並不熱衷。貨幣型的定制基金還能發行,但需求較小。

殼資源走俏

從產品發行端來看,如今委外資金通過定制新基金入市的空間已經較為有限。這也意味著公募基金行業委外的高潮已經過去。

不過,委外資金入市仍有去處。上海一公募基金負責華東區域的渠道經理對本報稱,眼下委外資金一個重要的去向就是殼資源,即原有的定制基金,它具備了現成的低費率、適應委外資金需求的契約條款,可以吸引新的機構資金進來。

在他看來,由於新發基金渠道的不暢,未來這些殼資源體量可能會普遍增加,不排除會有更多百億巨大霸基金的湧現;但也不排除未來也會遇到政策的變化。

該渠道經理稱,原有的定制基金的優勢很明顯,管理費低於普通基金,也具有公募分紅避稅的優勢。相反,現存的規模不足5000萬的一批迷你基金則受制於管理費和契約規定要求的“正常化”,而得不到委外定制需求的青睞。“現在監管很嚴格,行業治理又透明,基金契約不能改,也不太可能通過返傭的形式來補貼機構客戶。”

除了存量殼資源外,“拼單定制”風潮或將上演。上述上海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稱:“現在監管動向變化快,從去年末調控新產品發行節奏,到今年2月則又不讓發產品了。現在公司考慮的是拼單來發行基金,先發出來再說,現在不發,估計過一陣子連拼單也不能發了。”

當委外定制話青睞公募基金的熱度降低之後,基金專戶承接委外的高潮可能隨之而來。多位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本報稱,當前專戶產品承接委外限制較少,但是專戶沒有公募分紅的稅收優勢。

然而,去年12月國稅總局與財政部聯合發布140號文,明確了資管產品持有至到期不屬於金融商品轉讓,不繳納增值稅。這也意味著基金專戶的持有者只要中途不退出,持有到期亦然不需要繳納增值稅。

隨後稅收新政又有變化,征稅起點推至2017年7月。上述華南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續稱:“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也會有變化,還是等待7月份後再看。如果定制專戶到期免稅的話,那極有可能意味著是委外產品定制化的一場遷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1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