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位出走上海的高階白領沉痛告白 請給我一條回台灣的路

2012-11-26  TWM
 
 

 

她,原本從沒想過離開台灣,卻被迫在職涯的第十年出走上海。

她,原本只想在海外工作三、五年就回台灣,現在覺悟,這是一條沒有選擇的不歸路。

台灣為何留不住只想在家園安穩過活的年輕人?十年後,我們有能力給她一條回家的路嗎?

撰文‧方德琳

三十三歲的楊麗玉已經工作十一年。這十一年恰巧是台灣薪資凍漲,房價物價卻節節高漲的失落年代。不過,積極樂觀的楊麗玉從來不認為自己會被環境打敗。

她努力自我投資,留職停薪去念全程都是英文授課的交大GMBA(全球企業管理碩士),同時去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念書時還曾與同學組隊,到上海交大參加「海峽兩岸MBA創業競賽」得到冠軍。

國際化的語言能力,創新的專業能力,積極認真的態度,每一樣都小心翼翼、腳踏實地準備。但是,如她這樣的人卻在台灣找不到滿意工作。

二○一一年,她被迫離開台灣,隻身到上海去。

「我的家人、朋友都在台灣,台灣生活環境也比上海好,誰想離鄉背井?」訪問中,不時有這樣感傷時刻。不是每個外移人都只想著高兩倍、四倍薪水,更多人是因為台灣沒有他們發揮的舞台才出走。

楊麗玉就是這種環境下無奈的出走者。以下是她接受本刊訪問,述說她離開台灣的心情:我二○○四年進入華航當空服員,其實華航工作還算不錯,薪水有六、七萬元。但我想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只能端茶送水的空姐而已,為了轉職,我在○八年去交大念MBA,然後努力找管理方面工作。

二十二K,讓我決定離開台灣○九年找工作的這一年,讓我覺得在台灣找工作真的是太難、太難、太辛苦了!

我訂的條件是,只要工作有potential(潛力),薪水不要低於五萬元就可以。我丟了幾乎上百封履歷,丟完後三天內會打電話去確認人事部門是否有看到。大部分公司總機就回絕了,少部分真的會轉到人事部,有幾家會直接叫我去面試。

我去了KMP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英特爾等等面試,都算是一線公司,但最後都沒上。可能大部分是我不夠好,但像英特爾本來已經很有機會,結果也不了了之。

我在英特爾面試了三關,老師和同學都很看好我,沒想到最後公司要做決定時,政府剛好推出一項政策,叫作二十二K。二十二K一出來,英特爾告訴我,他們不要我了。

跟我上同一門課的學妹,她完全沒有工作經驗,馬上被英特爾找去面試而且錄取,她那個工作就是我本來要做的。

我應徵的是行銷經理,原本開出來的薪水是七萬元。學妹告訴我,她真的就只拿二十二K,還與其他台大、政大學生共同做這個工作。所以英特爾很可能是用二、三個二十二K來取代我本來那個位置。

我聽了真的很傷心很傷心。因為鎖定外商就是覺得他們會沿用母公司的政策,福利會比台商好,但沒想到連外商都淪陷了。這不該怪英特爾,商人一定跟著政策改變,這其實是政府政策的問題。

這整件事太血淋淋了,我深刻地了解:情勢大過人,不管你這輩子再怎麼努力,念了最好的學校,投資自己再多,當大環境是這樣,你永遠都不可能贏!我告訴自己:楊麗玉你要發光發亮,就只能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台灣都只想要便宜勞力

後來,我投了很多海外工作,包括東京、新加坡,最後在一一年來到大陸,只因為剛好這裡有機會,而且我不像很多台灣人那麼排斥大陸。

我現在年薪比以前高,希望盡快可以達到二百萬新台幣,我不是想炫耀:「哦!我來到大陸才一年,就把自己看這麼高。」說實在,二百萬元在這裡很普通,我只是想對大家說,台灣整個薪資環境太糟糕了。

國家幫你訂了一個畢業生就只值二十二K的政策,商人又不是白癡,當二十二K已經是標準,難道他們會主動幫你調高?一年後,商人就被寵壞了,他們覺得什麼東西都只要二十二K,政府最好無限制地扶植。

台灣真的太短視近利,當企業覺得背後有個媽,自己也不會求上進。大陸不同,你想要二一一(編按:大陸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重點支持的一百所大學)?那就得多付二千元(人民幣),要北大清華,就要再多二千元。企業的HR(人資部門)都很清楚,你給不了,人就不會來。

大陸這裡常說,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大家都在搶最好的人。我在交大念書時,曾經到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北大大四學生就有很多實習機會,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像LV、嬌生、路透……都來學校辦宣講會,爭取學生去實習。

這些大公司必須上網填資料,聽從學校安排,時間到了才可以來。我參加過五場,感慨很深。舉例來說,路透培育一位人才,所投資的三年計畫非常清楚。第一個前半年帶你去新加坡,後半年帶你去雪梨看他們的新聞中心,同時輔導你考CFA(特許財務分析師)證照,錢都是公司出,還給你宿舍和薪水。

海外工作,是一條回不了家的路第二年帶你去紐約與倫敦,目的是要把你訓練成可以做財經新聞的人。他們還有系統可以做交易,你不想做新聞,想轉到財務領域也可以。第三年,你可以選擇一個定點工作,他們會根據你的專才分派。一個人經過這三年,就算本來是蠢才,也會被train(培訓)成人才!

但在台灣,學校要請企業來宣講,公司姿態都很高。他們會想,來學校做宣講,不但要花錢,還可能只招募到一、二個人,划算嗎?而且他們開出來的package(條件),那叫package嗎?根本只想免費得到人力而已。

我去hTC(宏達電)面試過,一個月薪水五萬元,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在大陸是不加班的,大陸人也不喜歡別人加班,真要加班一定有加班費。或許大陸有很多問題,但是他們真的很保護勞工,這裡的勞工輕鬆很多。不過,我在上海付出的代價也很大。上海的空氣和水……就不用講了,我可以去買很貴的機器來濾淨水,但是我不能帶空氣濾清器到處走來走去。

在台灣,有爸媽有朋友,還有乾淨的環境,比較沒有毒的食物,如果不是因為二十二K讓我了解到形勢比人強,我真的也不想出來。剛來上海的前三個月,人家問我:「你會在上海多久?」我都說:「三、五年後就要回去了。」現在,你再問同樣問題,我不會回答你什麼,但是我的心都在流淚,因為這不是一個我能選擇的問題。

一年前,做這個決定時(指到大陸工作),並不知道我會回不了家。現在只有一個情況可以回家,那就是要賺到足夠的錢,要退休了……(啜泣),這是一條不歸路。

我在華航的同學飛了九年,現在還是經濟艙空服員。大陸空服員飛一年就當座艙長。當然他們座艙長很資淺,台灣座艙長超強,什麼地方沒飛過,什麼倒楣事沒碰過,什麼客人沒接待過。我們很強沒錯,但這就是問題,這是一個怎樣……怎樣不流動的環境。

如果我現在回台灣,一定還是經濟艙服務員,說不定還是最小的,被人呼來喚去。然後想的事情就是,「咦,我今天應該從第幾排開始送餐比較好?先送麵包還是後送麵包好?」想事情都很小。我現在想事情至少都要想華東區,就是以上海為基準,旁邊山東、南京、江蘇、杭州都要考慮進去。

我剛進上海這家公司就可以參加很多大事。公司買飛機,就去瑞士參加接機,看飛機從組裝好到內裝,最後整個產權交接。我合作的對象有中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把這整件事弄好,最後把飛機飛回上海。如果我還在台灣做,到退休都不可能參加接機,而這裡半年就讓我做這些事,完全是不一樣的待遇,不一樣的眼界。

希望政府可以重視,然後去做點什麼人的想像力受大環境影響很多。我第一份工作在奧美廣告,薪水二萬八千元,那時候想,如果一個月賺四萬元,一定可以過得很爽。我到華航第一個月,薪水還花不完,那時候想,怎麼六萬元這麼多,未來一定是很好的生活。現在,我一個月賺得比以前多,但會想:哎呀,如果一個月再多賺一倍才算好吧!(笑) 這真的很可怕,這不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你會永遠有往上的動力。

回首看事情都是兩面的,看到台灣畢業生拿到三萬元薪水,就說自己是精英中的精英,公司超讚超好,心裡感覺實在……。台灣人沒有野心了,不敢有野心。

我從淡江畢業起薪是二萬八千元,現在台大畢業生出去也才二萬八千元。但是,我已經畢業十一年了!這十一年就像報導說的,薪資都沒有漲,這應該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吧!這不是合理的事情吧!

我真的希望政府可以重視這件事情,然後去做點什麼。老實說,現在做都已經太晚了,但開始做總好過什麼都不做。我願意接受採訪,也是私心想,希望台灣可以變成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十年後讓我有回家的路。希望你們可以幫我們把這條路找回來。

楊麗玉

出生:1979年

現職:(上海)法商達索航空首席空服員chief flight attendant 經歷:奧美廣告、中華航空公司服務員學歷:交大GMBA(全球企管碩士)、淡江英文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5

王樹彤:外企下崗白領正成為「新4050」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13301.html
次,狼真的來了。最近一段時間,跨國企業陸續在中國實施大規模裁員計劃,外企白領下崗潮比估計的來得更早。12月1日的《21世紀經濟報導》一篇題為「寶潔的懸崖」的文章披露:今年以來,寶潔已經連續宣佈兩輪裁員,累計最高裁員14%,總數接近8000人。類似的新聞自今年上半年頻頻被媒體報導:匯豐宣佈2013年之前裁員3萬人,惠普年中宣佈將於兩年內裁員2.7萬人,7月諾基亞表示要關閉中國兩個區域銷售中心,8月摩托羅拉移動宣佈裁員,涉及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多個研發中心,不久前索尼公司也公佈了今年1萬人的裁員計劃……'

不單是媒體的報導,我從周圍也切實感受到了這股寒流正在襲來。先是驚聞多年前在外企的多位老同事在公司全球性裁員中先後失去了工作。與此同時,最近敦煌網人事部收到由獵頭推薦的外企高管及資深員工的簡歷也在明顯增多。我幾年前曾設想到的一個現象,發現已開始成為一個社會現實:如果說之前的「4050」特指二三十年前國企改制中正值中年的下崗人群,那麼眼下受到裁員風暴襲擊的高薪高齡外企白領正在成為「新4050」。

過去十多年間,外企員工的飯碗毋庸置疑是鍍金的。可觀的薪金、優厚的福利,加上舒適的工作環境和規範的管理制度,在外企工作成為年輕人最理想的一個職業。確實,伴隨著外企在中國的迅速發展,白領精英們獲得了相對豐厚的回報。但許多人並沒有想過鍍金飯碗也有被敲碎的一天。

不知不覺中第一代白領目前已經超過40歲甚至接近50歲,而接近40歲的70後資深白領目前也佔了職場相當大的比例。高齡、高薪特別是沒有機會升至高級管理層的老白領,在人才市場上漸漸失去優勢,他們面對的是大量精力充沛、學習能力更強、起薪低廉、而且供應無限的年輕人。外企高效的培訓體系有能力培訓出一大批合格的年輕員工替代成本高昂的老白領。因此,對於那些多年打拚好不容易升到中高級職位的老白領來說,在全球市場萎縮的今天職業前景顯得特別的脆弱。

最近我們在招聘過程中就遇到不少外企打拚多年卻遭遇裁員的資深白領,其中有一位曾在一家歐洲跨國企業做了10多年的總監級員工。外企家大業大,他出差總是出入五星級酒店甚至常常商務艙來回。一個全職太太和一個正在上著國際學校的孩子,一家人習慣了高標準的中產生活。他之前從沒想到過公司會裁員,尤其身處被公認為「很穩定」的歐洲企業。然而,正是這種安逸心態,使他在遭遇裁員時對突然發生的變故措手不及,雖然拿到了一筆可觀的賠償金,卻對接下去的生活感到迷茫。由於之前心理準備不足,像我們這樣的創業企業對他來說,確實有諸多的不適應,加上多年外企養成的工作和生活習慣,使他很難在人到中年之後再有歸零的心態,做吃苦的準備。他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金飯碗捧在手裡太久了,重新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從頭開始創業似乎也已經太晚了。」

我們處在一個劇變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環境的突變往往比我們想像得發生得更快更激烈,況且中國的社會保障機制並不完善,對於白領精英來說提前退休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居安思危,對每一個職場人士來說是必備的素質。要避免將來成為新一代4050,需要做好職業轉型的準備,提早佈局,這樣才不至於事到臨頭措手不及。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捨得放棄,不要過分追求虛幻的舒適和精英式的生活。這裡我再跟大家分享我身邊的朋友、一位外企資深白領的故事。同樣他也在外企打拚了十多年,不過早在2008年,他由於一方面感到外企的工作過於安逸,不再具有挑戰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出於先知先覺,主動砸掉了手中的金飯碗,開始憑著深厚的工作經驗為企業做獨立顧問,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他當時的這一決定令周圍的親朋好友大惑不解。因為他所在的公司不僅是很多年輕人夢想的一流外企,更因為他憑藉自己的出色表現已做到高層管理的職位。高薪、頻繁的出國培訓機會、工作環境和出差條件自不用說,連家人都可以享受每年在外資醫院免費體檢的福利。但是,他仍然放棄了這些令人羨慕的種種安逸。之後的打拚自然很辛苦,出差經常入住經濟型酒店,從表面來看,生活水平是降低了。但是,我卻看到他一直都很積極樂觀,絲毫看不到人到中年的惶惑和迷茫。如今,他的事業做得頗為有聲有色。他說正是一直都有危機感,才需要始終以強大的內心挑戰每一次面臨的困難。

而就在這兩天我又遇到幾個以前在某著名國際廣告公司工作的朋友,他們差不多都也年過40歲,開始籌劃合夥創業。他們給我分享了自己設計的時尚茶飲品,嘗試新的營銷方式和銷售渠道。他們的創業同樣非常辛苦,原先打工時只需要做做文案,如今卻需要實打實地從草根開始打拚,但是我很佩服他們的進取心和勇氣,同樣我也有外企打工的經歷,我知道這批人在外企職場培養的韌勁和專業精神還在。

郎咸平教授曾語出驚人:90%的白領將來會破產。作為創業公司的領導者,我比他樂觀,我想把以上這些故事分享給目前正在打拚的年輕白領:未雨綢繆,永遠做自己職業和生活的主人,而不要依託任何一個看似強大的機構,無論是政府機構、國營單位,還是知名外企。如果你自認為是屌絲,那麼我告訴你,哪怕是中產的高帥富,也會在社會的轉型中承受壓力、面臨困境;如果你目前自感安逸和滿足,那麼千萬不要被眼前虛幻的安全感迷濛了雙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66

湘鄂情謀劃轉型:關掉高端店進軍白領員工食堂市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244.html/2

導讀:業績巨虧、不斷關店、謀劃轉型……A股市場上的民營餐飲第一股湘鄂情正因「三公消費」禁令發生戲劇性的變化。昔日的高端餐飲龍頭,正逐漸向「員工食堂」的定位靠攏。

7月24日,湘鄂情董事長孟凱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未來湘鄂情將把高端餐飲全部關掉。此前,湘鄂情發佈《關於重大經營環境變化公告》稱,中央出台「八項規定」「六項禁令」以來,公司酒樓餐飲業務收入大幅下降,公司將關閉8家門店以應對虧損。

湘鄂情發佈的2013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湘鄂情預計虧損1.6億元到2.4億元,上年同期盈利為7600萬元。

憑藉高端餐飲「攻城略地」並帶領湘鄂情成功上市的孟凱準備「壯士斷腕」。在記者採訪時,孟凱語調低沉地表示:「把高端全部關掉,虧損的、接近虧損的都會慢慢關掉。」昔日的高端餐飲龍頭正在向中低端下沉,湘鄂情希望在團膳和快餐市場發力。但轉型能否成功,尚有待觀察。

湘鄂情「選址」藏玄機 

孟凱對記者表示:「把高端全部關掉,虧損的、接近虧損的都會慢慢關掉。當然不會是今年都關,只要合同到期,都不會幹了。」

位於上海繁華地帶南京東路上的湘鄂情亞太店關門了。這家3月份開業的新店開張不過4個月時間,很多路過的人注意到了「湘鄂情」的招牌,還沒來得及去吃一頓。

這只是湘鄂情此次關閉的8家店中的一家。

誰也沒想到中央嚴格限制「三公消費」對餐飲業的衝擊來得這麼快、這麼大。

7月16日,湘鄂情宣佈關閉旗下8家門店,佔其直營門店總數的近三分之一。包括北京西南四環店、北京南新倉店、北京萬泉河店、南京閱江樓店、西安店、鄭州店、拉薩店、上海亞太店共計8家門店。其中北京萬泉河店2月份剛剛開業、上海亞太店3月份開業,此次也都在關閉之列。

湘鄂情預計,此次關閉8家門店實際損失額度範圍達8000萬元至1.1億元。從公告披露的情況也可以看出湘鄂情的單店投入成本之大。萬泉河店長期攤銷高達2558萬元,閱江樓店和西安店投入也都在千萬元以上。

這與湘鄂情此前所奉行的高端路線相關。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孟凱從深圳到北京開店,瞄準了高端餐飲的需求,主打公務消費。曾有媒體分析湘鄂情北京門店的選址,發現不少門店都分佈在政府機關、軍隊大院,以及大公司周圍。比如,湘鄂情北京總店,位於海淀區定慧寺海軍總部干休所對面,周圍輻射了大量黨政機關。湘鄂情月壇店位於月壇南街,對門就是國家統計局,附近坐落著國家發改委、國家煙草專賣局、國家工商總局等政府機關。

為此,湘鄂情獲得了快速發展,並於2009年11月11日登陸資本市場。但是自去年國家發佈「三公消費」的禁令之後,湘鄂情的經營狀況急轉直下。

此前,評級公司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鵬元資信」)發佈的信用評級報告,將湘鄂情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AA級下調至AA-級,將本期債券信用等級由AA級下調至AA-級,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

鵬元資信的報告顯示,2012年,湘鄂情全國所有門店中,虧損的只有6家;而2013年一季度,在27家直營店,9家加盟店中,虧損門店已達23家。以去年單店盈利超2000萬元的北京月壇店為例,今年一季度報虧350多萬元。據媒體報導,由於客流減少,月壇店六層的豪華包間已改成辦公室。

一口氣關掉8家店,湘鄂情門店萎縮之快遠超業內預計,但這還只是開始。7月24日,湘鄂情董事長孟凱對記者表示:「把高端全部關掉,虧損的、接近虧損的都會慢慢關掉。當然不會是今年都關,只要合同到期,都不會幹了。」

套現2.17億元自救

無法通過增發獲取資金的湘鄂情只能繼續減持手中持有的中農資源(6.82,-0.01,-0.15%)股票,來維持公司的現金流。

事實上,為應對危機,湘鄂情已經開始對酒樓餐飲業務進行經營策略調整,採取了停售高價菜、取消了廳房服務費、不設最低消費、酒水平價銷售等措施。

但虧損來勢兇猛,政令之下,高端餐飲消費遭受重創,湘鄂情不得不「斷臂自救」。

7月12日,湘鄂情發佈業績公告稱,因公司陸續關店影響營收,預計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6億元至2.4億元。這一數據上年同期為盈利7600萬元。

湘鄂情定位高端餐飲服務,主打公務消費。截至今年3月,在北京、上海等地擁有直營酒樓27家,加盟店9家。在中央嚴格限制「三公消費」的背景下,湘鄂情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出現虧損。

公司公告顯示,湘鄂情2012年盈利1.086億元,而前三季度盈利1.104億元,這意味著去年四季度湘鄂情虧損180萬元。今年一季度,湘鄂情的虧損繼續增加,大幅上升至6840萬元。以上半年預虧1.6億元到2.4億元推算,今年二季度湘鄂情的虧損額擴大到9160萬元~1.716億元。

湘鄂情的股價處於歷史性的低點。7月24日收盤,湘鄂情報收3.24元/股,總市值約26億元,較年初1月14日時的47億元總市值已經縮水近半。

由於股價低迷,湘鄂情4.5億元的定向增發計劃宣告流產。2012年底,湘鄂情披露非公開發行預案,擬向北京金盤龍文化發展中心(有限合夥)定向增發4.5億元。7月1日湘鄂情公告稱,由於二級市場股價低迷,公司雖一直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但仍無法就認購事宜達成共識,決定撤回定增申請文件。

根據湘鄂情當初定增公告,定增目的是為了補充公司的流動資金。「非公開發行完成後,公司流動資產、總資產與淨資產均將大幅增加,可以有效緩解公司因業務快速發展而導致流動資金不足等問題,有利於公司未來各項業務的發展。」

無法通過增發獲取資金的湘鄂情只能繼續減持手中持有的中農資源股票,來維持公司的現金流。孟凱表示,公司已清倉中農資源股票。

7月19日中農資源再現大宗交易平台,兩筆共成交1200萬股,成交金額達8040萬元,成交均價為6.70元。兩筆交易的賣方營業部均為安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阜成路證券營業部,與湘鄂情6月5日、6日、17日大宗減持中農資源的營業部為同一家。

根據公開資料,2011年,湘鄂情以6.53元/股受讓中農資源原股東新華信託3042萬股股份,作價總計約兩億元。公告顯示,自6月5日至7月17日,湘鄂情已經減持1829萬股中家資源。加上7月19日的減持,累積套現約2.17億元。

高端餐飲變身食堂

對於併購的資金來源,孟凱回答:「賣中農資源就是為併購儲備資金。」

湘鄂情正在著手調整產業佈局,由高端餐飲轉型中低端餐飲市場。孟凱表示,未來該公司團餐以及中式快餐將成為主要營收來源,下半年可能大規模鋪開。

「我們要做中國人的飯堂。」孟凱對記者表示。孟凱提出的對接標竿是國際團膳巨頭。國際上排名前三的團膳集團分別是英國康帕斯集團(COMPASS)、法國索迪斯集團(SODEXHO)和美國阿爾瑪克(ARAMARK)集團。康帕斯年營業額為200多億美元,這讓做大排檔起家的孟凱羨慕不已。「中國沒有做得大的。中國人最多,市場比國外大得多。」

被孟凱看好的團膳業務,實際上就是承包企業、校園、醫藥和政府機構等食堂。7月21日,湘鄂情有關負責人透露,年內在上海完成100家白領員工食堂。

2012年4月和7月,公司分別以1.35億元和8000 萬元收購了上海齊鼎旗下的「味之都」中式餐飲連鎖(以下簡稱「味之都」)和北京龍德華餐飲管理公司(以下簡稱「龍德華」),8月份增資深圳海港。其中北京龍德華就以團膳業務為主,擁有近30家大中型團膳客戶。2011年營業收入為7034萬元,淨利潤1043萬元,淨利潤率14.8%。

按照孟凱的計劃,湘鄂情公司業務分為4個事業部:一是湘鄂情所代表的中式餐飲、傳統餐飲;二是以味之都為代表的快餐;三是以龍德華為代表的團膳事業部;四是食品工業事業部。目前湘鄂情酒樓業務佔據80%以上份額,未來快餐和團膳業務將佔湘鄂情營業收入的80%,而酒樓業務則將縮減至20%,完成「二八轉換」目標。

團膳與高端餐飲類似,需要借重政府和企業大客戶。借助於孟凱多年經營的人脈,收購之後,龍德華團膳客戶已從30家擴張至目前的60多家,其中包括華為研究中心近7000人的員工食堂。官網的一篇新聞稿顯示,7月8日湘鄂情團膳中標國家商務部員工餐廳項目。

一位上海餐飲協會人士告訴記者,國內團膳市場競爭亦頗為激烈,上海市場團膳外資份額佔比在80%以上。湘鄂情團膳業務面臨市場競爭壓力,短期內能否達到預期經濟效益,還有待觀察。

東興證券研究員高坤認為,團膳市場份額已佔餐飲整體市場的30%~40%,還處於市場化的初期階段,外資企業雖然佔據了壟斷份額,但中餐業務一直是其短板。中餐團膳企業的後來居上將是大勢所趨。高坤還認為,政策對於高端餐飲的不利影響引致的行業分化加劇、擬上市企業壁壘提高為湘鄂情提供了收購整合的大好時機。

孟凱透露,在團膳業務佈局上,還會繼續加大併購力度。「業內有很多這樣的小微企業,通過收購壯大。」

對於併購的資金來源,孟凱回答:「賣中農資源就是為併購儲備資金。」此外,他還透露,正在籌備發行餐飲行業產業基金。「現在幾家基金公司都在談,不久就會公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80

三年理財終收穫 看月入四千小白領如何上海買房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3/3544592.html
友「小工程師」用3年時間實現了告別蟻族,在上海買房的心願,伴隨著她收穫的還有不斷成長的理財觀念和人生經驗。面對高昂的房價,或許買房是個奢侈的目標,但是如果我們找到通往它的路徑,就能實現宏願。

我在上海待了三年,現在是第四個年頭,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丫頭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也開始慢慢穩定。基本上按年就可以劃分我的理財過程了。

2011年初-2011年底:攢錢

這一年,我的工資稅後4K+,15薪,老公月薪稅後3K+,年終獎約3.7W多。我和老公兩個人對著電腦做EXCEL表,列出每個月的收入和攢錢計劃,看支出哪裡還能再縮減,最後計劃到年底要存至少9W。我把工資卡開設了網上銀行,每個月底發了工資,立馬按照計劃先定期存錢。

老公的工資卡和獎金卡也交給了我,我會在他發了工資後立馬存錢。先完成每個月的存錢計劃後才開始消費。基本上每個月的正常開支控制在1.5K以內。

衣服基本都是凡客淘寶解決,老公單位有食堂,吃飯不需要擔心,那時候,租的房子沒有冰箱,所以我只要不加班,晚上回來都要準備第二天的午飯,週末我和老公兩個人還會去逛逛街,買買菜犒勞自己。

實踐證明,自己做飯真的好省錢,關鍵還是健康啊。到了2011年的年底,算上我們兩的獎金,我們順利完成了第一年的存錢計劃。看著自己的卡里一個個存單,心裡還是很激動的,雖然離首付還是差了一大截,但還是充滿了希望啊 。

2012年初-2012年底:買房

因為第一年順利完成了攢錢計劃,所以我們兩更有了動力,再加上我漲工資了,稅後可以拿到5K+,我們計劃年底可以存到10W。5月份老公發了季度獎,拿了7.5W。我們七七八八規劃了下,感覺到年底可以存到27W,買房子的一半首付有了。

這一年因為房東要住,所以我們重新租了房子,隔壁住了個中介,女孩子,生活很隨意,半夜1點炸荷包蛋,高跟鞋咚咚咚,半夜大聲打鬧,正好隔音又不好,你懂的~~因為這種生活,導致我神經衰弱了。

我還記得2012年10中旬的樣子,在他們持續到半夜毫無休息徵兆的情況下, 我也徹底失眠了,趁著失眠,我也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無論有多少錢,一定要在年前買房。第二天告訴老公這個決定,老公很支持我,我們週末就去看房了。

當時目標很確定,楊浦區,學區房,50平米左右。在看完三套房之後,我們兩鎖定了其中一套,接下來就是談合同、貸款等事宜。經過2個月的折騰,2012年12月31日,我們終於拿到了屬於自己的紅本本,老公說,我們提前達成目標了,我為我們自己自豪。

2013年:結婚,考試

這一年,我們的大事就是結婚和複習考試。到了春節前,我們發了年終獎,老公發了10+W,把我們的外債一口氣全部還完了,算上後面的尾款等七七八八的雜項,也用的差不多了。所以等我們搬進去住,身上幾乎是身無分文了。一切從頭開始。

開始新的一年工作了,我的工資也漲了,大概7K。我們兩決定國慶回老公家結婚,元旦我家回門宴。趁著機票打折,我把我們兩和我父母的機票錢全部買了,相當於我一個月的工資。

晚上和週末還得用來複習準備考試,在複習期間還得準備結婚用品、家具家電、婚紗照、婚慶、婚宴、喜糖什麼的,時間緊張,金錢也顯得緊張了。

中間還接了個小私活,連續一週每天凌晨3點多睡覺,雖然沒賺到什麼錢,倒也讓我進步很多。就這樣,趕到國慶,我們終於忙乎完了一大半的事情。這一年,沒有存到錢,準備來年再戰。但是沒想到,到了年底,算上年終獎,竟然有了18W的存款。

2014年:理財觀念的轉變

對於理財,我一直只知道概念,但沒有付出實際行動過,應該說餘額寶是我的啟蒙老師,我把暫時不用的錢全部放在了餘額寶,至此開始知道了什麼是貨幣基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比定期存款的好處所在。

經過這次的小小試水,我和老公開始研究理財產品。因為還不瞭解其他基金,所以先買了8W的銀行保底理財產品,以及3.9W的南方現金流,0.4W的廣發貨幣。後面還準備替爸爸媽媽理理財。債券基金和股票基金正在研究中,適當的時候準備出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77

捨六百萬年薪 陳凱威創設Major K 投資界金童賣韓國菜 台北白領按讚

2014-07-28  TWM
 
 

 

家族赫赫有名的陳凱威,求學之路也相當順遂,二十五歲之前完全是人生勝利組,卻放棄投資銀行的高薪,選擇眾人眼中極其艱辛的餐飲業,因為他心中有個更高更遠的夢想鼓動著他。

撰文‧高靜玉

豔陽高照的正午,走進台北市安和路一家餐廳,入座後,只見灰色磚牆包裹著整片的落地玻璃,挑高三米多、八十五坪的超大店面裡,混合了大片水泥牆面、工業燈具、黑色裸露天花板、中央是座漂亮的中島吧枱……,寫到這裡,你會以為這是家怎樣的餐廳?

答案是,源自國際連鎖品牌的精緻韓式料理店Major K主修韓坊。

沒多久,一位臉上堆滿笑意、充滿自信的年輕人走了過來,他是才剛滿三十歲的陳凱威,也是Major K的靈魂人物。

出身背景不凡的他,父親陳陽光是拓墣科技的創辦人、台灣玉山高爾夫球隊會長,母親是國內著名鐘錶業者中美鐘錶創辦人王楨慧的千金。自小,陳凱威在父母親刻意栽培下,與姊姊一同赴美展開小留學生的生活。

從密西根大學金融系畢業後,陳凱威順利進入美國前五百強企業的高盛投資銀行香港分行工作,主要業務是企業融資上市與購併,客戶都是國際級的企業,幾年下來,讓他印象最深的客戶是台達電。

二○○七年,台達電的子公司達創科技要在香港掛牌上市,案子由陳凱威負責。他發現,其他客戶擔心會遇到的阻礙,台達電並不那麼在意,他們在乎的是最終結果。「果然是個見過大世面的企業,格局很不同。」成功掛牌後,達創果然成為台灣最大區域網路交換機製造商,這也讓他學到,凡事一定要設立自己最終的目標。

愛韓菜!夢幻行業是開餐廳工作第五年,陳凱威決定再進修,為未來事業奠下基礎。於是他辭去工作,同時進修北京清華大學的MBA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業與管理課程碩士雙學位。默默守護他的姊姊Karen說:「從小他就習慣在最短時間內全心將目標達成,與他同期雙修學位的同學裡,只有他如期畢業,還同時為餐飲事業佈局,壓力及野心都不小。」儘管家族在商場上赫赫有名,沒想到,陳凱威從小立定的志向竟是去餐廳工作,「小時候每次去連鎖餐廳,都會看見服務人員開心有朝氣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臉上的滿足感與笑聲,讓我嚮往不已,從小就是我的夢幻行業。」他也愛吃韓國菜,甚至自豪地說,「加州和紐約的韓國餐廳,都被我掃過了。」他一心想要開韓國餐廳,最好是連鎖,這樣兩個夢想就可以結合了。

擅分析!打動韓國餐飲集團老天真的很眷顧陳凱威。他順利進入北京清華大學後,組上有位韓國同學,竟出身自一三年營業額高達九億元新台幣、韓國最大餐飲集團之一的希傑集團(CJ Group)。

陳凱威把握了這個大好機會,經過半年努力,終於獲得集團見面提案的首肯,並立即發揮在高盛時期練出的高效率,撰寫出縝密且厚實的計畫,分析台灣市場,並親自到CJ Group 總部提案。

去年初,與集團達成共識後,陳凱威便帶著三位廚師到總部密集受訓兩個月,目標是在台灣開設融入現代元素的高質感韓菜餐廳,並引進CJ Group集團旗下品牌的經典菜色,融合輕鬆的紐約餐飲風格,打造菜色講究的韓式混血餐廳Major K。

沒身段!親自挑食材、下廚籌備期間,陳凱威白天和廚師一起進到廚房,學習餐飲與食材,晚上回到宿舍討論餐廳動線與菜單,假日就四處探查試菜。

與他一起挺過來、現任Major K的主廚簡啟智便說:「凱威充滿熱情與動力,在韓國的時候,他就像一塊海綿,不停吸收過去對他而言陌生的餐飲界,對食材相當堅持,也是一位沒有身段的老闆。」去年十二月,Major K終於開幕,陳凱威也完成了學業與創業的夢想,而這條路,他紮實地走了兩年。

半年內來過二十幾次的熟客蕭律師表示:「我是標準的韓菜迷,第一次吃到這家餐廳的菜,就喜歡它的細緻感,尤其有道『豬與泡菜花』,怎麼吃都吃不膩。」憑著費時費工的料理,搭上紐約風的氛圍,Major K逐漸在台北白領圈傳出口碑。

以陳凱威的學歷及資歷,年薪已達六百萬元新台幣,為何願意放下眾人稱羨的工作,投入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

眼前這位大男孩目光炯炯地回答:「的確,當年一起工作的同事年薪更高了,看著他們開名車、戴名錶也著實羨慕,但是我會想,金融業也是另一種服務業,一樣要鞠躬哈腰必恭必敬,以最高的禮數接待企業家們。我的目標,就是以客戶的身份回到高盛,讓同事接待我,那時候,我的身份是成功企業家。」原來Major K只是個開端,陳凱威盡心盡力且不假手他人走在第一線,從下廚房、接待客人、解說菜色到接受客訴,親身感受現場會面臨到的所有狀況,再不斷修正,他的最終目標是經營跨國餐飲連鎖集團,就像他一開始強調的:「要將目標放在最遠,中間的枝微末節不要太在意,這都是必經的過程。」

陳凱威

出生:1984年

現職:Major K主修韓坊執行長經歷:高盛投資銀行香港分行經理學歷:北京清華大學MBA、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業與管理課程碩士

家庭:已婚

陳凱威的創意煉金術

1.韓國菜也走時尚風

將韓菜精緻化,融入西餐元素,講究擺盤與裝飾,美味又時尚,擺脫傳統刻板印象。

2.營造紐約酒吧氛圍

餐廳色調以黑白工業風為主,設置中央吧枱提供花式調酒,西洋音樂營造氣氛,吸引年輕人上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648

馬來西亞憑什麼挖走台灣白領?

2014-09-29  TCW
 
 

 

一則廣告、一個醫界耳語,讓我們追到大馬,發現當地的崛起,超過我們的想像!

二○一一年七月,台灣醫界發行量最大的雜誌《台灣醫界》,出現一則三分之一A4大小的全英文徵才啟事。標題寫著:「We Value people,Who can make a difference.」(我們看重人才,誰可以有所作為)。

內文描述,「正在尋找專科醫師,合適的人選,將提供優厚的薪資方案……。」前來徵人的是馬來西亞(簡稱大馬)檳城最大的私人醫院南華醫院。這史無前例的一則廣告,影響深遠。

今年四月底,醫師公會全聯會首次帶著二十位台灣醫師參訪馬來西亞衛生部(MOH)及多家頂級私人醫院,大馬衛生部官員當場表示:「歡迎台灣優秀的專科醫師到大馬行醫!」

「大馬高薪挖台灣優秀醫生」的耳語開始在醫界流傳,許多台灣醫師已備妥證件準備申請前往該國行醫。

馬來西亞人均GDP只有台灣的二分之一,但醫師平均收入卻比台灣多四到五倍,工作量只有台灣的五分之一,幾乎沒有醫療糾紛。

目前在大馬新山一帶已闖出名號的外科主治醫師謝志華,今年以來他最常被台灣同事問起:「怎麼到大馬當醫師?」不只是他,還有更多的台灣醫生,正在從台灣到大馬的飛機上……。

醫生像植物,是最不容易移動的白領人才,但他們,現在為什麼往南移?我們循著線索一路追蹤,發現大馬,跟我們想像的很不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55

雪球:你所不知道的香港高級白領和富豪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2/146663.html

i黑馬:致力於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閱讀體驗,這不,周六也沒閑著,在雪球上找到了一篇很帶感的文章——另一個香港。讓我等屌絲十分安慰。原來拿著高薪的香港高級白領在住房面前,也許比我們還捉緊,所謂的“千尺豪宅”,原來也就是我們的“百平”。他們的年終獎也許還沒我們的高噢。想要在香港開車,停車費一個月就令人乍舌。看完此文,除了有一絲絲:原來咱們都差不多的心態。在商業環境上,作者百樂門的小艷紅,也說得很明白。咱們差得還是很遠的。本文首發於《陸家嘴》雜誌,以下是全文閱讀:
 
作者:百樂門的小艷紅
在香港,一百平米的房子就是所謂的“千尺豪宅”

有錢的高級白領才能租得起,富豪才能買得到。舊時新聞說大美人李嘉欣當年曾抱怨房子太小放不下衣服,於是有富商以豪宅相送。我當時覺得她太“矯情”,到了香港才知道,按照這里的居住環境,我自己也放不下衣服。再加上氣候潮濕不利於衣物存放,香港一些高級幹洗店甚至還提供衣服寄存服務,供白領們把冬天的高檔衣服存放於溫度濕度適宜的環境。

  我一位MBA女同學的老公是就職於國際大投行的法國人,於是有天我們到她家做客吃晚飯。她家的“千尺豪宅”——擎天半島位於九龍的核心位置,月租金近四萬港幣,還有一名住家的菲傭幫忙打理家務。我見慣了香港大學山角下破爛的居民樓,來到這里才第一次知道高尚的中環外資公司經理的生活是怎樣。

  大部分的白領只能在九龍或港島較遠的地區租住六十多平米的公寓房子。我的一位同學剛剛在巴克萊銀行得到了AVP(副總裁助理)的工作職位,於是打算自己在港島西區租一套獨立的公寓房子住,然而他看來看去還是覺得房子太貴,他說他的預算是每月一萬三千港幣左右,但四十多平米、條件適合的公寓房這個時節都要一萬五千左右。

  而真正的香港有錢人都是住在山上或是遠離中心城區的海邊。比如港島南區數碼港附近著名的貝沙灣豪宅,雖然月租三萬多港幣的公寓房這里也有,但由於這些真正有錢人住的地方大多交通不方便,因此如果沒有富到擁有私家車和司機,有錢也不方便住在這里。有車開在香港也是富人才能享有的特權,因為香港的停車費極貴,如果開車到中環上班,一個月的停車費要八千港幣,普通白領根本無法負擔得起。

  真正有錢人在香港的生活是我們無法想象的。記得一個香港朋友說,他有次和同事一起到老板家做客,去看過老板的別墅之後覺得這輩子怎麽努力都過不上這樣的日子了,除非去搶銀行。

   與香港逼仄的居住環境相對照的,是香港職場惡性的加班文化。有次一個香港同學約了我和兩個在香港工作的白領一起吃飯,時間定在周五晚上七點半。我當時詢問能不能早點開始,同學說七點半能來已經是不錯了。實際上當晚八點大家才到齊,吃到九點多一點兒,兩個上班的朋友就紛紛表示還要回辦公室去加班或開電話會議。

  2012年UBS曾出爐一份關於全球購買力的報告,其中包含關於各主要城市工作時長的統計,香港以每年2,296小時排名全球第五,日均工作9.2小時(北京上海日均7.9小時)。然而香港白領表示9.2小時還是遠遠被低估了,在香港晚上八點或九點下班屬於正點,工作到十一、二點是經常的事。香港人拼命不是吹的,再加上家里居住條件局促,許多白領回家不過是為了睡個覺,因此,加班到九點十點,在酒吧聊聊天,十二點多回家睡覺是很正常的生活作息。

  對於長期居住來說,香港遠沒有內地舒適。TVB電視劇里面的和諧氣氛也不是真相,然而為什麽還有這麽多的海歸不願意到內地發展而執意到香港呢?我問過一個在日本讀大學並工作了四、五年朋友,為什麽不回內地而到香港工作。他說香港的金融市場和國際市場完全接軌,更容易找到工作。內地的金融市場不熟悉,回去沒有用武之地。而且,內地的工資水平也遠遠無法讓海歸們接受,月薪太低,個人所得稅又太高,海歸們無法接受這種巨大的落差。說白了就是海歸到香港工作可以做到自然的無縫銜接,而到中國內地工作卻要經歷相當一段時間的適應、學習和轉變。然而,他又目睹了內地朋友們有車有房的現實,不能不奇怪這些大陸人是怎麽賺到錢的。我說:你得理解內地公司的薪酬體系,比如投行,固定的月工資與浮動的獎金之間的差距可能是天壤之別。很多內地的公司雖然不會在合同上寫明獎金的數字,但年景好的時候發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獎金很正常,反觀很多國際大公司看上去月薪很高,但獎金與業績掛勾不明顯,通常就是合同里寫明的n個月的薪水。
  此外,也可以用貨幣的購買力理論來衡量香港和內地人民的真正富裕程度。像本文上篇所提及的,與內地相比,香港的非必需品價格都相對便宜,比如那些奢侈品名牌的價格,比如星巴克咖啡的價格。而房子、交通及生活物資的價格都相對更貴,這就造成了香港人民的實際購買力不如內地人民。雖然有稅率上的優惠,香港人的月工資也普遍高於內地人,但由於全球的精英都湧入香港,資源稀缺造成了香港人的實際購買能力和居住條件整體上不如地內地人。

  很多對內地工作環境和薪酬體系缺乏了解的海歸,醉心於工資表面上的貨幣數字而忽略貨幣的實際購買力,因此造成了他們對回歸內地工作“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有不少在內地工作過的人在海外求學後也都爭相要在香港找一個好的職位。大家都體會過內地生活質量和工作節奏,但仍然想留在“水深火熱”的香港,這又是為什麽?有兩位在外資銀行工作的同學一致訴苦說:在內地的外資銀行工作,如果沒有海外或香港工作經驗,升職非常慢,在香港工作一段,無非是為了日後的職場道路走得更順利。

  因此,年複一年地,有無數從海外名校畢業的中國內地出來的MBA、博士,前僕後繼地來到香港,“占領中環”,忍受著工作過勞、狹窄的居住條件、惡劣的空氣狀況,還有本地人的歧視,惡性循環。

  值得理解,因為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他們自我實現的唯一途徑。絕大多數人改變不了環境,也放不下身段,香港作為中西方的交匯點,最大限度地容忍了所有訴求的存在。


雙城記——上海與香港的距離

  學者李歐梵在其文章《香港,作為上海的“她者”》中講述了同為殖民地,當年香港是如何亦步亦趨地模仿西方、又複制上海,但卻始終學不來上海的“涵養”。但在文章結尾,他提到:“七十年代香港開始經濟起飛,而同時期的上海卻因文革而癱瘓了,從而導致了一場非法的難民潮再次湧人香港。到八十年代早期,香港已成了英國的“皇冠”殖民地,代替印度成了東方的“寶石”。一系列主要的工程在開工……隨著公交和住房問題的基本解決,八十年代這十年還經歷了文化活動的興盛……至此,香港不僅代替了上海而且超越了它。”

  上海承載著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夢想已經很多年了。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一次,上海能不能實現“反超越”香港呢?

  上海自貿區的消息出來之後,有不少媒體說香港在退步,甚至沒有任何優勢——因為香港有的政策,上海也都能有。真的是這樣嗎?也許在金融業對外開放、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上海可以做到完全複制香港的優勢,但香港的有些優勢是上海無法複制的。比如香港與英美兩國完全一致的普通法法律體系和司法制度,香港的英語語言環境。

  很多外國人對於在香港工作感到非常適應和自如,但如果讓這些國際人才到上海工作,他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語言不通造成的生活不便利。而在香港,從出租車司機到快餐店店員,都可以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溝通。香港的大學全部用英文授課,這使得在香港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再出國深造或進入國際公司工作時,減少了大部分中國內地學生必經的語言關痛苦。

  此外,香港采取了與世界上金融最發達的美國和英國完全一致的普通法法律體系,很多美國的律師到香港工作也能夠迅速適應。而中國大陸則是清末時期學習德國、日本,引入大陸法系法律制度,形成了集中化、以立法權為中心的法制體系特點。普通法系的優勢之一就是便利制度創新,這使得金融創新在英國、美國發展得特別快,創立了公司、信托等一系列影響深刻的法律概念,甚至發生了次貸危機。

  因此,香港不可複制的優勢說白了就是殖民地優勢。香港在去殖民化的過程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英國殖民時期所有的制度不變。這一點不要說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這種對維持原有制度不變的獲解放的殖民地也僅香港一個。其他解放的殖民地大多是打碎舊有的一切,或者混裝自己民族的特色。香港由此得以成為一個與另外兩大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倫敦最合拍的亞洲國際金融中心。

  此外,香港的一些其他優勢也不是上海能輕易複制過去的。比如成熟而完善的金融市場及金融制度框架,中國內地的金融體制改革也搞了很多年,但仍與國際市場仍相距甚遠,很多金融改革和創新一直在論證,但推進的過程仍然非常謹慎。即使在上海試點制度創新,也需要相當一段時間來消化和學習。甚至在保障電子化金融交易的安全及高效性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上海與香港也有著巨大的差距。

  因此在可見的未來,上海對香港的超越較難實現。

  言而總之,香港一直是一個被我們誤讀的城市。從殖民時代開始,香港就一直是被中國人和外國人借以互相遠遠觀望的。外國人以香港來意淫中國,而中國人以香港來意淫西方。這種觀望後來又加入了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互相觀望。我們戴著有色眼鏡看香港,香港也戴著有色眼鏡看我們。我們與香港之間有時互相低估,有時又互相高估。我們離香港特別近,然而又特別遠。即使“九七”之後我們與香港近得不能再近,隔閡反而因為誤會加深。如果沒有一個平和而包容的心態,即使是一脈相傳的中華民族,有時也難以互相理解。但這種心態,正是當下壓力倍增的中國內地人和香港人都特別缺少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85

白領機器人來了 20億個工作即將消失 我的同事「不是人」

2014-11-03  TWM
 
 

 

你能想像,有一天,你的同事是機器人,就連幫你看病的醫師,也是機器人!

隨著科技大躍進,具有人工智慧的服務型機器人愈來愈聰明,已逐漸威脅白領工作者,未來趨勢大師傅瑞甚至預言,2030年之前,將有20億個工作機會消失,你該如何因應?

撰文.孫蓉萍、張佳婷 研究員.張佳婷「看到龍潭收費站上的指示招牌都被拆下來,眼淚忍不住掉下來,覺得這樣『好殘忍』。」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零時開始,高速公路全面實施電子收費後,前國道收費員廖春金看著一輛輛車駛過空無一人的收費站,面對解體的工作崗位,想到未來人生不知何去何從,讓她不禁悲從中來。

回憶起二十年前第一次站上龍潭收費站,廖春金眼中發出光彩,因為那是她夢想的起點。「我是高雄人,高職畢業後找工作,看到國道高速公路局招募收費員,就決定試試看。很幸運考上了,全家都覺得高興,待遇幾乎和公務員一樣,相當於鐵飯碗,覺得可以在這裡做一輩子。」一九九三年初,二十一歲的廖春金提著一個包包隻身上台北受訓,九月十五日她開始在北二高龍潭收費站服務用路人,這份工作非常規律穩定,她在這裡結婚生子,一切都有如當初她心目中的理想人生。

不料,○六年,她發現自己的工作地盤上,來了一個「不成人形」的同事在隔壁車道提供服務,這個所謂的「不成人形」的同事,其實就是電子收費系統。「當時只有一個車道,而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實施高速公路電子收費制度的同時,一定還會保留人工收費,我不會失業啦!」廖春金心想。

直到去年中,她才驚覺,原來「收費員」即將成為歷史名詞!「現在四十多歲,去哪裡找工作?雖然之前花了四年進修拿到了大學文憑,可是現在大學畢業生滿街都是,又比我年輕很多,以後我要怎麼辦?」失業之後,廖春金寄了六次履歷並面試四次,好不容易找到了新工作,目前在遠通電收帳務暨清分清算部擔任助理專員。對比其他收費員,有人走上國道抗爭,廖春金選擇在職場上重新出發,平日犧牲睡眠時間了解不熟悉的工作內容,還利用假日上課充實自己,努力熬過這段轉換期。

廖春金的工作被電子系統取代了,這只是科技發展衝擊個人工作的眾多案例之一,場景轉換到機場。

許多人都有搭飛機的經驗,但是在機場櫃枱辦理報到手續時,為了節省時間,越來越多人不找地勤人員,而是利用自動報到機辦手續。資深航空業者透露,尤其是國內線,乘客人數減少,加上要節省機場內櫃枱的空間,航空公司正逐漸降低聘用地勤人數,每年幅度約在一○%至一五%。可以想見未來,一部部冰冷的機器將逐漸取代深情的「大仁哥」。

新衝擊!

自動系統當道,收費員、「大仁哥」成歷史名詞收費改用電子系統、機場報到倚賴機器,就連各式各樣的報名,也由網路取代人工服務。舉辦多益(TOEIC)英語測驗的忠欣公司總經理王星威指出,「○三年使用簡章報名的年代,多益測驗一年考生約二萬多人,公司每天至少要有四到八位專員來處理報名的文字輸入作業。如今一年考生高達三十七萬人,人數大增了近十八倍,但現在透過網路報名,只要兩位專員就足以應付。」目前多益測驗共有一六○位專職員工和一千五百位兼職的監考人員來因應所有考試作業,但人事部門只須聘用三人,因為所有事務全由相當於「機器人」的伺服器代勞,它們搶走了「人」的工作,王星威說:「在我的公司,五位機器人服務一位人事主管和兩位助理,人事部門的同事,其實就是機器人!」事實上,機器人早就來了,不同於工廠作業線上的機器人,它是「白領機器人」,將取代白領工作者的工作。由於電子、網路、加上白領機器人大量運用,將掀起你我無法想像的未來工作樣貌,這是企業或個人都不能忽視的重要趨勢。

未來趨勢大師傅瑞(Thomas Frey)預測:「由於科技進步,二○三○年前,全球會有二十億個工作機會消失。」傅瑞在IBM任職的十五年間,得到超過二百七十個獎章,有「創意大師」之稱。一九九七年創設未來主義智庫「達文西學院」專門預測未來世界,他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指出:「我們只專注於過去個人的經驗,沒有花足夠時間回想過去並且觀察社會。我的工作是讓人們開始想想未來,畢竟我們要花這一輩子面對未來。」一九六○年代,大型主機動輒占據兩三個房間,當時也沒人會料到電腦現在甚至可以裝進我們的口袋裡。傅瑞認為:「現在自動化設備的變動更劇烈,工業用機器人一旦進入家庭,勢必對人類工作形態造成劇烈衝擊。」以過去工作消失的速度來估計,「未來二十年消失二十億個工作機會,恐怕還算低估了。」「二十億」會不會太危言聳聽?傅瑞解釋:「以記者為例,以後每家報社可能都有自己的無人機,如果有事發生,報社會派無人機飛去拍攝現場,也不需要記者寫文章。但這不代表新聞從業人員會消失,只是發揮其他功能,而不是只報新聞。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哈蒙(Kristian Hammond)預測,電腦可以自動寫出有趣而且人們喜歡的文章,二○三○年時,九成的新聞報導將由電腦產出,熱賣的小說也會由電腦寫出。」新預測!

服務型機器人崛起,和白領階級搶飯碗至於有哪些工作會消失?英國牛津大學學者佛瑞(Carl Benedikt Frey)和奧斯本尼(Michael A. Osborne)在去年發表的《工作的未來:哪些工作容易電腦化?》研究中,從知覺和操控能力、創造力和社交能力三方面考量,找出容易被電腦取代的工作。

報告指出,被取代機率最高的是「電話訪問員」,可以想見他們多數將被網路取代;第二名是「會計與審計員」,因為所有帳目都電腦化,市面上還售有審計專用軟體,相關人員需求大不如前;第三名則是「零售推銷員」,例如櫃姐,受到下單方便的網購衝擊,人力需求將大幅減少。

此外,技術文件,例如電腦說明書將可由電腦生成,自然也不再需要技術文件撰寫人員,甚至連房仲業務人員都會受到影響,主要是因網路看屋功能越來越便利,買房子的人在網路上看屋就可以初步篩選一次,房仲人員扮演的角色將不如以往。總之,機械式重複的工作容易式微,能創新、要與人接觸的工作才會長遠。

從以上可能消失的工作不難看出一個共通點,就是白領階級面臨嚴重危機,隨著具有人工智慧的「服務型機器人」技術快速成熟,連醫療等專業領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

在美國已經有一些內科醫師的工作被取代,開設在購物中心的「一分鐘診所」(MinuteClinic),建構了完善的電子病歷資料系統,駐診護士檢測之後,搭配病人陳述的病史和病情,多半就能依需求開處方箋,不須假醫師之手。

外科醫師精巧的手,應該無可取代吧?那麼你應該去醫院走一趟。手術房內,病人躺在手術台上,但開刀的醫師不是站在病人旁邊,而是坐在控制台前,他們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透過高解析度和放大十倍的影像動手術。不需要長時間、也不必擔心手抖的醫師說:「簡直像一個『縮小的我』進入病患的身體內在動手術一樣。」目前每年採用達文西手術的案例已超過二十萬。

待人接物總不能靠機器人吧?那麼你可以去旅館看看。在美國加州的Aloft酒店,房客點了送餐到客房的服務,不過來送餐的不是真人,而是名為Botlr的機器人管家。它連上旅館網路,會自己判斷樓層和房間,送到門口前打電話告知,房客還可以透過觸控螢幕和它互動。日本軟體銀行預定明年問世的機器人Pepper,則能透過感應器等方式來了解人類情感,調整自己的情緒,更加貼近人類的需求。

機器人的衝擊擴散到白領後,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奧托(David Autor)指出,「雇用將出現兩極化」,也就是最後將只剩下高端和低階的工作者可以生存,高收入的一端以創新取勝,另一端則是靠體力賺取微薄薪資,廣大的中階工作者最容易被取代。

新生態!

中階職位將被取代,要生存就要當「女王蜂」如果以蜜蜂的生態來比喻,在一個蜂巢中,女王蜂只有一隻,另有五百到一千隻雄蜂,以及上萬隻的工蜂;亦即未來會只剩下最高階的女王蜂及低階的工蜂,中階工作者若要生存下去,當上雄蜂還不夠,終極目標必須是成為無可取代的女王蜂。

傅瑞強調:「我不是要恐嚇大家會被解雇,而是提醒大家要創造一個好的系統,快速地創造新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他認為二○三○年之前,人們一生中平均會需要重建(Rebuild)職涯六次,也就是說,「他們一生中將失去現有工作,並且需要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六次。」大多數人不願接受自己的工作即將消失的可能性,而且現在我們還沒發明那麼好的未來產品,大家依然缺乏真實感。唯有看到更多,大家才會覺得這樣的擔心是合理的。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林俊宏說:「高科技衝擊的是各產業中低技能(low skill)的勞工,例如銀行業的櫃枱、電話行銷人員等就屬這一類,不過這個趨勢是漸進的,並非一夕之間改變。在不確定未來業績是否看好的情況下,企業會選擇兼差、派遣等『非典型就業』的雇用方式以降低成本。」從一○四人力銀行的統計結果也看出這樣的趨勢,一○四資訊科技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指出,過去五年來,催收人員、核保及保險內勤人員、股務人員、銀行辦事員等工作需求衰退幅度甚大,因為他們的工作已經被電腦系統取代。

不過,狀況其實並不悲觀,傅瑞指出:「自動化的確會使一些工作消失,但不代表他們會絕跡,只是逐漸變少。科技讓人們用更好的方法做事,而且同時會有新的工作被創造。重點在於,我們要如何讓人才的能力能夠勝任這些職位。」新機會!

五大明星產業出列,快速創造工作需求他特別提出未來五大需要關注的產業:運輸、電力、教育、3D列印和機器人。「以運輸產業為例,計程車、卡車或巴士司機可能會絕種,因為很多自動駕駛車將被發明,但是我們會需要能監控自動化機具的人。電力產業中,大型電廠即將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甚至家庭的小型發電設備,於是需要設計設備或工程施工等相關的人員。以往有成衣廠、製鞋廠,但有了3D列印技術,消費者可以自行列印,同時3D列印相關技術人員,例如產品設計、機器維修或耗材商等工作也因此誕生。」教育則是傅瑞非常重視的一環,因為未來充滿變數,「我們需要一個機構,來教育和再訓練人們能勝任現在還不存在的工作,並且讓人們能夠適應這樣的改變。」傅瑞補充:「未來還是會有會計等傳統職業,但會加入更多創意行業,例如無人機的領航員、把3D列印的器官放回你身體裡的專業人員、虛擬人物管理師,幫電腦或機器人創造個性等。」「科技取代工作」不只對勞工影響甚巨,更考驗企業的經營。

以製鞋起家的寶成國際集團能屹立超過四十年,一路走來,自有一套因應科技發展的方式。策略投資部副總經理李韶午認為,只要不是以手工強調稀有性與維持品牌銷售的頂級精品,一般商品走入機械自動化生產,絕對是必然趨勢,只是程度和急迫性不同而已。但對於科技與勞工的關係,他的思惟是:「製造業推動機器人不是要取代勞動力,而是要提升他們的品質,終極目標是提升產業生產水準,並提高加值服務的能力。」面對科技迅速發展,企業應該做的,是「對勞力密集型員工培養用機器輔助生產的能力,進而提高生產效率與品質。客戶因為品質提高而願意多付合理價格,企業就能加薪,更妥善照料員工。」李韶午認為,高科技不會降低雇用員工的需求,企業永遠需要「智慧勞動力」,也就是願意學習成長,隨著時代進步而提升工作能力的員工。

新思惟!

企業與個人都要成長,智慧勞動力才是王道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參與全球最大人資協會——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HRM)一四年大會後,歸納出「全球人才趨勢和工作演化」報告,其中關於「公司如何面對變動的職場」,他的建議包括:實施彈性工時與空間和移動管理,員工只要有一台電腦,隨時隨地可以工作,企業管理也應該給予更大的彈性空間;同時應注意溝通管理,培養員工多元文化和多語言能力,才能因應全球化的潮流。

此外,利用群眾資源也是良方,它把需要靠人力完成的工作透過特定的平台,外包給自願者執行,就像維基百科一樣,不但能降低成本,也有一定水準的品質。

眼見白領機器人也來分食就業市場大餅,每位勞工都在思考「什麼人不會被機器取代?」不過,李韶午提出不同的角度思考:「機器可以取代哪些人?」他認為,只要不是機械式的動作,所有員工的自主邏輯思考及判斷決策能力都是機器無法取代的,企業需要很多的「智慧勞動力」來提升其生產、管理與行銷等能力。

陳超明則指出,不會被取代的工作有以下五種:低階服務(如掃地工人)、高階決策(如總經理)、與科技連結(如機器人設計者)、與溝通連結(如導遊)、平台設計與整合(如整合行銷業者)。

新形態!

靠專業換取收入,受雇不再是唯一選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未來工作類型將不再和傳統一樣。陳超明說,以前大家要的是一個「職位」(job),進一家企業(而且最好是大企業)上班,朝九晚五,守住一個飯碗,等老闆發「薪水」給自己;但是未來大家要的是「工作」(work),例如攝影師或自由作家,靠自己的專業來換取「收入」,而不受雇於某家公司。

未來受雇於人,不再是工作的唯一選擇,六種新形態應運而生。

首先是「永遠工作者」,他們在實體或虛擬的環境中隨時待命,不必在規定的時間內待在辦公室裡,也可以透過視訊會議等方式,和遠在國外的同事開會。其次是「微型工作者」,身兼多職,成功地在不同的平台間遊走。第三是「平台創造者」,例如整合行銷公司,他們發現有創意的方法,整合不同資源,提供快速而且綜合性的解決方案。

另外還有「夢想工作者」,例如社會企業家,立基於追求夢想,保持工作與理想的平衡,延續熱情。「文化駭客」也是一種新形態,例如部落客,他們在工作與生活、同事與朋友、專業與家庭之間的界限並不明顯。最後是「強化創業者」,例如自創品牌設計師,他們拒絕升遷規則,而把工作當成發揮熱情和冒險的地方,這六種形態彼此之間還有相乘效果。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因此,未來有很多想像空間。傅瑞對未來的看法很正面,他說:「我們必須具備適應力,對於改變有彈性,並且努力改變。事實上,現在全世界的人參與創新都很容易,我們叫它『創新的民主化』,例如現在寫手機APP程式,可以在幾小時內就完成。」他認為,人人都可以創造未來,但人們現在做的決定,都是基於他們對未來的了解,如果我們改變人們對未來的想法,就能改變他們現在做的決定。「未來有很多機會,想到這裡,就讓人感到興奮而且活力充沛,我每天早上起床時,都這麼覺得。」如果你也是個充滿改變能量的人,相信你一定可以因應這個工作大未來!

傅瑞 (Thomas Frey)

出生:1954年

現職:達文西學院執行總監、FuturistSpeaker.com部落客學歷:南達柯他州立大學工科系、羅爾海茲大學人類工程設計、科技商業策略系成就:Impact Lab部落格獲科普雜誌《Popular Science Magazine》評為宇宙最佳五個科學部落格之一

區是大師傅瑞預測

2030年前,全球將有20億個工作消失2030年前,人們平均會須重建職涯6次

影響最大的5個產業

電力、運輸、教育、3D列印、機器人二○三三年之前,被取代機率高的行業

電話訪問員99%

會計與審計員94%

零售推銷員92%

技術文件撰寫89%

房地產仲介86%

文書處理員81%

機工人員65%

民航飛行員55%

經濟學家43%

醫事人員40%

演員37%

消防員17%

資料來源:《工作的未來:哪些工作容易電腦化?》3D列印、機器人崛起,就業版圖位移——傅瑞關注的五大產業與職場變局

電力產業

被取代的工作‧大型電廠纜線維修人員新增的工作‧小型發電機設備設計者和工程人員

運輸

被取代的工作‧計程車、卡車、公車司機‧快遞送貨員新增的工作‧交通運輸管理中心管理團隊‧自動化或無人運輸系統設計者、工程師及建築師‧運輸系統緊急事故處理者

教育

被取代的工作‧老師、教授‧訓練員新增的工作‧教練‧課程規畫師

3D列印

被取代的工作‧製衣廠、製鞋廠及下游零售廠商‧建材製造者新增的工作‧3D印表機設計者、製造者、維修工程師‧3D列印產品設計師‧3D印表機耗材商

機器人

被取代的工作‧漁夫 ‧礦工‧前線偵查員 ‧士兵新增的工作‧機器人設計者‧機器人製造工程師‧機器人維修工程師資料來源:傅瑞(Thomas Frey)部落格迎戰未來,催生六種新工作形態永遠工作者實體和虛擬意義上,工作都不離身,他們追尋最新科技動態,讓自己一直保持競爭力。

微型工作者他們的工作是一連串小任務,遊走在不同平台,例如程式設計師、攝影師。

平台創造者他們發現有創意的方法,讓資訊的流通平滑而持續,例如臉書、維基百科。

夢想工作者立基於對夢想的追尋,在生活中平衡,靠工作為生,以志業延續熱情。

文化駭客他們模糊工作與生活、同事與朋友、專業與家庭的界限,例如部落客、自由記者。

強化創業者這些創業者拒絕升遷規則,把工作當成發揮熱情的地方,對他們來說,工作是一種探險。

資料來源:2014思想領袖會議演講《未來的生態》By Marina Gorbis

科技進步神速

近五年台灣職缺大洗牌

成長前五大

職業別近5年

複合成長率

半導體設備工程師89.55% 水電工程師50.92% 專科護理師49.06% 遊戲企畫人員43.75% 演算法開發工程師28.86%

衰減前五大

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26.49% 催收人員-24.17% 核保∕保險內勤人員-23.03% 硬體測試工程師-18.21% 股務人員-14.74% 統計時間: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85

扯!陸籍白領健保費比低收入戶少

2014-11-10  TCW
 

你願意幫比你有錢、在台工作的陸籍白領,負擔全民健保的保費嗎?

原本這是政府「不願面對的真相」,以低於常態的保費便宜享受健保的陸籍白領人數,目前每年只有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人左右,但隨著兩岸服貿協議將開放大量陸籍白領來台,這個制度性的漏洞終於爆開。

漏洞出在哪裡?一般外籍人士在台受雇工作,加入健保的身分類別與本國工作者相同,即薪資越高、保費越多。然而,陸籍人士在台灣,除陸配以眷屬身分跟著戶長納保外,其餘就算是有固定工作、高收入、受雇於台商或外資中資,卻都被歸為「其他類」(全民健康保險法第十條規定六類被保險人中的第六類第二目),也就是用與失業者相同的類別加入全民健保,保費門檻比低收入戶還低,還享有中央政府補助四成,實際自付僅六成。

解決不難,只須行政解釋

中央健保署承保組組長葉逢明說,因陸委會並無給他們「工作居留證」,無法歸類為健保法裡的「受雇者」或「工作者」。

明明是在台工作賺錢,為何不能按薪資收入繳健保費?「把中國人看成外國人就好了,可是陸委會不願意,」景文科技大學財稅系副教授、健保局前總經理朱澤民說。

陸委會副主委吳美紅則表示,被跨國企業調來台灣工作的大陸人,並未給予「居留」資格(編按:擔心被視為開放陸勞),公文上都稱為「停留」,所以才出現健保身分認定的困難,只要透過陸委會和健保署的行政解釋就可解決。她還指出,其他境外人士納保也有公平性問題,例如有的已離台回家就醫,還向台灣健保申請核退海外醫療費,健保署應整體檢討。

不少移民海外的「國人」,最近就安排來台「投票兼看病」,他們繳的保費多半就屬上述這類,只要在台期間,每月自付七百四十九元(最低保費一千二百四十九元的六成)。

英國國民健保(NHS)原也對境外人士採與英國人一樣免保費,但如今已決定開始對非歐盟的外國人、留學生收保費。政府一面用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對台灣人「再剝一層皮」,一面卻對海外移民、陸籍白領慷納稅人之慨。若如官員所說可用「行政解釋」處理,何不盡快解決?

【延伸閱讀】陸籍白領健保費低得過火——健保法定繳費最低門檻族群

■法定月繳健保費1,376元者※ 低收入戶※ 義務役男、受刑人

■法定月繳健保費1,249元者※ 薪資投保級距2萬元以下※ 榮民、榮眷※ 失業者※ 海外華僑※ 陸籍白領 (政府補貼4成,實際僅付749元)

註1:政府補助低收入戶、義務役男、受刑人、榮民全額,榮眷7成,失業者、海外華僑4成註2:失業者指戶長,無法依隨其他眷屬身分納保者 整理: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01

【獨家】“蜜芽寶貝”獲6000萬C輪融資,看白領媽媽如何3年從淘寶小店做到上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5/148381.html

你能想象嗎?一個集裝箱的尿不濕,蜜芽寶貝一個小時就能夠搶購完畢,只因為是花王。

如果你是一個新媽媽,你一定知道花王這個名字。這兩個字幾乎代表了嬰兒尿不濕里的“最高”品質和“最高”價格。劉楠,現在身家上億元的女企業家,起家靠的就是賣花王。

這個北大畢業的外企高管媽媽,從只賣花王的淘寶小店做起,一路攀升到四星皇冠,再到組建創業團隊,完成重度垂直的母嬰電商網站,用了僅僅3年。

12月15日,蜜芽寶貝創始人兼CEO劉楠告訴黑馬哥,她的團隊剛剛完成了6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由H Capital領投,上輪投資人紅杉資本和真格基金繼續跟投。此次融資距離7月份的B輪2000萬美元的融資不到半年。

對於創業成功的秘籍,劉楠接受黑馬哥專訪,總結只有以下三點:“堅持賣真貨、堅持賣好貨、堅持說真話。一切就都能返璞歸真。”

來源:i黑馬

作者:劉惜墨

\角色的轉變與初試淘寶

從小學到大學,我都是網上流傳的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品學兼優,學霸類型。2002年以我們省第三名的成績考入北大,因為我一直都很欣賞“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句話,所以學得是新聞專業。後來2006年被保送研究生,繼續讀書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做新聞是沒法真正擔道義的,只是評道義,說道義。而我想成為那個真正“擔道義”的人。

畢業後,我想了解實業是怎麽賺錢的,於是留在了陶氏化學,做的是業務拓展工作,偏向於政府方向。做了兩年,基本上將這個各個板塊怎麽運作了,但是這個真的不是我擅長的,相反是我的短板,我傾向於跳躍的,消費的,市場的,不擅長針對一個組織機構。於是我就出來了。

恰巧這時候懷孕了,我就在家待產。這時候原來的學霸基因又開始作祟,我當時非常焦慮。因為迎接一個新生命,要準備的東西太多了。我就開始在EXCEL上列清單,並開始研究那些東西。因為國產的東西質量那幾年鬧得人心惶惶,我只看用英文描述的東西。那時候在QQ群上有一群準媽咪和媽咪天天聊這些東西,我就把我研究出來的東西分享給她們。

從懷孕,到寶寶9個月,接近一年半的時間,我每天都研究這些,最後其他媽咪們都很信任我。當時大家都買的一款花王紙尿褲,覺得水特別深。2011年花王才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大部分都是水貨和貿易貨。我就覺得一款紙尿褲能有多神秘,正好朋友中有花王的高管,可以給我供貨,出於興趣和讓更多人用到好的紙尿褲的意願,我就在淘寶上開了個店,只賣5款不同型號的花王紙尿褲,因為沒打算做成生意。但是一天時間,我賣掉了18萬,並且還常常賣斷貨,這讓我不得不開始拓展其他品牌。這樣,蜜芽寶貝憑借進口母嬰產品在兩年內變成4皇冠店鋪。

在這里我要提一句我的新聞專業出身,給我很大的幫助。因為我知道怎樣與消費者溝通才是最高效、最合宜的。

首先,要賣真品,這是整個生意的核心,不需要贅述。

第二,要說實話,不需要誇得天花亂墜,而是要用數據證明,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產品,要從綜合指標進行考量選出最好的。

第三,要持續和消費者進行溝通,將消費者培養成自己的粉絲。

徐小平主動投資,3個月糾結後決定將興趣做成事業

2013年6月份,徐小平老師打算給我投資,但是這件事情,讓我糾結了3個月。因為之前我做淘寶只是把它當成一個興趣,而不是事業。如果我接受了小平老師的錢,我必須要全面調整自己,從全職媽媽變成一個要到不分性別的戰場上去拼殺的創業者。

這個事情我考慮了三四個月,首先是考慮自己是否能承擔起那份犧牲和壓力,因為創業就意味著不能balance家庭和事業。其次是,是否想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成事業。

最終讓我決定接受投資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我相信這個市場。母嬰市場足夠大,並且發展還很不充分。我在這里面有機會做到前面的位置。尤其是在中國母嬰市場一片混亂,很多媽媽為購買嬰兒用品焦慮的狀態下,我希望能做一點事情。

其次,我對這個行業太了解了,之前在淘寶的經驗,一個集裝箱50萬的貨物,蜜芽寶貝可以做到一個小時就搶購完畢。因為,用戶無非就是想買一些放心的,價格優惠一些的產品。

再次,我熟稔整個流程和供應關系。開淘寶店的時候我就經常以淘寶店主的身份去世界各地參加產品大會,對這個品牌和對應的產品、操作方式非常熟悉。

掌握著如此多的優勢,並且自身對這個項目非常感興趣,我就決定接受徐小平老師的投資,並且又拉上了華興險峰這兩家曾為聚美優品投資的企業共同作為蜜芽寶貝的A輪融資。

蜜芽寶貝的三個里程碑

蜜芽寶貝發展到今天,有幾個比較大的標誌性階段。

第一階段為從5款花王紙尿褲到2年後擁有4個皇冠的淘寶店。這階段,我主要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以一種輕松的心態去參與這件事情。

第二個階段是,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拿投資人的錢,將興趣做成事業。是我開始廣招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正規軍,開始踏上創業征途的時候。

我個人的體驗是,找人才比找錢還要難,自從肩負一個企業,我60%的精力都花在尋找人才方面。對於管理人才,我從毫無經驗到今天管理百人公司也總結出一些心得,供大家參考。

首先,初創團隊一定要靈活,偏重執行,強調結果,而不要有那麽明確的層級或者很森嚴的組織架構,沒有必要。

第二,年輕人的團隊,大家基本上沒有什麽不好說的。蜜芽寶貝大部分是85後,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拿到臺面上說。

第三,大膽啟用更年輕的人,新人,高層要舍得放權。

蜜芽寶貝的第三個里程碑,我覺得會是當一個中國的媽媽懷孕了,她不再感到焦慮,知道去哪買放心好用的產品。甚至是她懷孕的時候,她第一反應終於能去蜜芽上買東西了。第三個里程碑看似遙遠,但是我認為堅持以下三點就會很快實現。堅持賣真貨、堅持賣好貨、堅持說真話,返璞歸真。

黑馬點評:

2014年3月,以“精品+正品+限時特賣”模式的蜜芽寶貝網站正式上線,直接切入以中高端母嬰人群,上線當月GMV過千萬,隨即成為資本市場關註的焦點。上線短短8個月已擁有百萬級用戶,10月份GMV超過1億人民幣,移動端銷售占比75%,並一直保持高客單價和高複購率。

劉楠表示:“跨境進口只是一種供應鏈模式,並不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核心是抓住中高端垂直人群的需求,蜜芽寶貝的快速發展,實際伴隨了中國中產階級家庭消費升級這一過程”。

此外,今年上半年垂直母嬰電商炙手可熱,下半年跨境電商風起雲湧,憑借精準的人群定位,蜜芽寶貝得到了雙重風口的助力。“境外供應鏈整合+移動端+社會化”是蜜芽寶貝區別於其他競爭者的重要優勢。

劉楠表示:“本輪融資6000萬美金,將會用於全球供應鏈的升級,以及加強用戶體驗,紮實地搭建蜜芽寶貝的護城河。目前市場過熱,資本寒冬不會太遠。不打嘴仗,修煉內功,實實在在的創造用戶價值,是蜜芽寶貝的價值取向。”

盡管電商巨頭頻頻強攻,但整個母嬰市場依舊由線下渠道把持,不過在業內看來,電商線上渠道的紅利期才剛剛開始。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