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手機發展史初探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14212819/

從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以來,經歷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電話通訊服務已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生活和人們交流信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最近二十年來,電話技術和業務發生了巨大變化,通信的地點由固定方式轉向移動方式。

 

移動通訊的迅猛發展,使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移動通訊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市場爭奪戰也愈演愈烈。

下面我們將會以介紹移動電話產品的方式對中國手機發展的歷史做出詳細的闡述。中國手機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模擬手機時代、GSM時代、2.5G時代和3G時代,其中2.5G和3G代表著中國手機的發展趨勢,因為目前尚未完全定型,在此暫不詳述。

中 國的模擬手機時代,大概可以從1987年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開始運營900MHz模擬移動電話業務算起,到2001年6月30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完全停止模擬移動電話網客戶的國際、國內漫遊業務截止。模擬移動電話系統主要採用模擬和頻分多址(FDMA)技術,屬於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凡號碼以 「9」字開頭的手機都屬模擬網。模擬蜂窩移動電話通過電波所傳輸的信號模擬人講話聲音的高低起伏,因此這種通信方式被稱為「模擬方式」。模擬移動電話系統 的質量完全可以與固定電話媲美,使通話雙方能夠清晰地聽出對方的聲音。但模擬移動通信與數字移動通信相比保密性較差,極易被併機盜打;只能實現話音業務, 無法提供豐富多彩的增值業務;網絡覆蓋範圍小且漫遊功能差;模擬手機體積大、重量沉、樣式陳舊,加之手機供應商早已停止生產模擬手機,使模擬手機的維修與 更新受到嚴重制約。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將於2001年12月31日後關閉模擬移動電話網,停止經營模擬移動電話業務。20世紀80年代,全球移動電話業 務發展非常迅猛。80年代後期,全球使用無線電話終端的用戶數年增長率為40%,遠遠超過同期有線電話用戶的年增長率。在90年代前幾年中,無線尋呼用戶 的年增長率達30%-40%,無繩電話用戶的年增長率為30%左右,而移動電話用戶的年增長率則高達40%-50%。移動電話已由模擬轉向數字發展,包括 GSM和CDMA制式的數字移動電話正在世界範圍內高速發展。

摩托羅拉是最早進入中 國手機市場的,它曾經以絕對的優勢壟斷了中國的手機市場。處於模擬手機時代的手機大部分都是摩托羅拉公司的產品。記得看當年的港台電影,上面有不少大老 闆,身邊都有一個人拿著移動電話,在必要的場合甚至可以作為武器。旁邊的這款摩托羅拉3200大概就是屬於此種。看著它碩大的機身,巨長的天線,簡直覺得 這哪裡是電話嘛,簡直就是一凶器。

第一款揭蓋式手機:摩托羅拉8900

摩 托羅拉8900俗稱「大磚頭」,80年代末移動通訊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代手機新貴,在中國人稱「大哥大」,亦可作防身之用,最高售價曾達到3-4萬 元。雖然其貌不揚,但千萬別小瞧它哦,它可是第一款揭蓋式手機呀。由於帶翻蓋,放在口袋裡不會因為不小心碰了某個鍵而開機發出信號,保險!稍後,摩托羅拉 公司又於90年代初推出了8900的後繼產品9900,因其體積小、輕便耐用,曾是白領女性的專寵。但它與8900型一樣,採用鎳鉻電池,電量太小。在 1995年之前,一直引領手機時尚,最高售價曾達2萬元左右。

模擬移動電話時代手機 的功能往往僅僅只是侷限於通話功能,而且受到技術、材料各方面的限制,款式上相當單一,缺乏變化,大可稱為手機的史前時代。中國的GSM數字網大概可以從 1994年在中國建成第一個GSM通訊網絡開始,2001年的模擬網轉網,GSM數字網全面替代以往的模擬和GSM兩網並存的格局,發展至今。現在在我國 廣泛使用的GSM技術採用窄帶的TDMA,允許在一個射頻(即「蜂窩」)同時進行8組通話。GSM數字網也具有較強的保密性和抗干擾性,音質清晰,通話穩 定,並具備容量大、頻率資源利用率高、接口開放、功能強大等優點。在模擬手機時代,沒人能和摩托羅拉抗衡,8900、9900手機被稱為「大哥大」一度成 為中國手機的代名詞。到了GSM時代後,各大手機廠家看好這一新的機會,爭相拓展在這一市場上的份額,摩托羅拉不肯捨棄已有的地盤抱死了模擬網絡,以至沒 能及時調整市場戰略,其霸主地位迅速下滑。與此同時,諾基亞、愛立信等廠商後來居上,並稱三大霸主。

第一款進入中國大陸的GSM手機:愛立信GH337

在 模擬網的時代,GH337可謂是第一款登陸中國大陸的GSM手機,當時廣東省的GSM網絡剛剛開通,GH337作為一款數字手機,其性能各方面都較模擬手 機好得多,惹得大家競相購買。GH337重達220克,三圍為130×49×24毫米,適用於900MHz的GSM網絡,與同時代的模擬手機相比較有搶線 快、接收信號比較靈敏的特點。

第一款可編鈴聲的手機:愛立信GH398

不 知為什麼這款純黑色手機總令我聯想到熊貓518,方方正正的體形實在不逗人愛。愛立信於1995年推出的GH398淨重170克,三圍為 130×49×23毫米,配備有650毫安的鎳氫電池。介紹它不是因為它英俊瀟灑,而是因為它是第一款可以自編鈴聲的手機,但那時候GSM手機還是屬於高 級消費品,很多手機用戶都使用音樂鈴聲,避免讓人誤會是玩具手機。但正因為愛立信的牽頭,才會有99年的手機鈴聲大放異彩。

第一款無天線手機:漢諾佳CH9771

這 款由漢諾佳推出的採用了機械控制和符合人體工學S型設計的CH9771,雖然冷冷的線條讓人覺得缺乏親和力,但它是第一款使用了內置天線的手 機,CH9771重達168克,有灰、黑、紅三種顏色可選。雖然,這款手機在中國市場的反響不大,但內置天線設計卻為諾基亞和西門子等公司採用,在手機市 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一款內置遊戲的手機:諾基亞變色龍6110

一 直主攻年輕人市場的諾基亞是手機遊戲的首創者,後來一直被其它品牌的手機模仿,遊戲類型也越出越多。但諾基亞推出的第一款內置遊戲的手機當屬6110,內 置有貪食蛇、記憶力、邏輯猜圖三款遊戲,其中「貪食蛇」一直流傳至今,成為諾基亞手機的傳統項目。6110重達142克,三圍為129×47×28毫米, 有藍、灰、紫三種顏色可選。

第一款摺疊式手機:摩托羅拉掌中寶328C

摩托羅拉掌中寶328C在以前大可算作是經典中的經典,摩托羅拉的這一發明使摺疊式手機從此發揚光大。328C重僅95克,在當年可以稱得上輕巧了。特別是翻蓋式的設計,讓當時愛立信的擁蹩們大跌眼鏡。

第一款雙顯示屏的手機:三星SGH-A288

摺 疊手機固然惹人喜愛,但每次要看是誰的來電或時鐘都要打開手機,實在是太不方便了,為瞭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廠商陸陸續續推出了自己的雙顯示屏摺疊手機。走 在最前面的當屬三星SGH-A288。SGH-A288沿襲了摺疊式手機超小、超輕型設計,體積只有79X38X23毫米,重量也僅有77克,至於顏色則 有香檳金、珍珠白、銀灰色三種可選

第一款雙頻手機:諾基亞6150

雙 頻系統實際上是GSM技術在不同頻帶(兩個頻帶900Hz與1800MHz)上的應用,即在原來的GSM900MHz系統上迭加制式標準完全一樣的 GSM1800(亦稱DCS1800)系統形成雙頻系統,理論上可以增加一倍的用戶。在外觀上,6150跟6110差不多,但其雙頻的特性在當時卻是其僅 有的。6150重達142克,三圍為129×47×28毫米,適用於GSM900MHz/DCS1800MHz網絡,有藍、紅兩種顏色可選。

第一款三頻手機:摩托羅拉L2000

摩 托羅拉L2000除了支持GSM 900/1800MHz之餘還支持北美PCS 1800MHz的工作頻率,令用戶可以真正享受到GSM的全球漫遊服務。但真正能夠享受到三頻服務的消費者寥寥可數,三頻的作用只可以說是「未雨綢繆」罷 了。但無可否認的是三頻功能的確可以方便那些經常到美國公幹的商務人士。L2000重達108克,三圍為130×46×24.5毫米,適用於 GSM900MHz/DCS1800MHz/PCS1900MHz網絡,有雅典黑、銀河灰、深海藍三種顏色可選。另外L2000還內置Modem,當使用 外接數據線與電腦連接時可進行數據傳輸、發送傳真、電子郵件及上網瀏覽。

第一款全中文手機:摩托羅拉CD928+

如 果講外形,我只會想到香皂,如果你不是在路上使用CD928+,而是在浴室裡,你肯定會把它當成一塊力士香皂。CD928+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全中文手 機!不光編輯短信可以中文輸入;甚至連電話簿也可以輸入中文名字。在手機中文化的過程當中,CD928+是當之無愧的「功臣」。CD928+重達210 克,三圍為122×54×22毫米,顏色有香檳色、銀河灰、雅典黑三種可選,而且是一款GSM900MHz/DCS1800MHz雙頻手機。

第一款整合MP3音樂功能/帶有移動存儲器的手機:西門子6688

從 體積很小的MP3便攜機到MP3手錶,現在又有了MP3手機。雖然將MP3功能融合手機之中,西門子並不是第一個,愛立信有MP3Handsfree、三 星亦有部SGH-M100。不過有MMC插卡式設計的MP3手機,6688卻是全球第一部,使6688除了帶有MP3功能外,更具備移動存儲器的特性。 6688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已經是人所共知:帶有可更換的32MB MMC卡配合與電腦相連接的機座可以傳輸及存儲MP3歌曲以及其它資料;支持MP3歌曲的播放,6688錄音功能亦非常強勁。用一張32MBMMC最長可 以連續錄製5小時語音備忘錄,還有聲控撥號和聲控指令,聲控功能可以說是手機中最全的。這款6688採用了流行的銀色,整個機器顯得高檔又活潑,三圍為 105×42×17毫米,重量僅有88克。

第一款內置內置藍牙功能的手機:愛立信T39mc

藍 牙是由移動通信公司與移動計算公司聯合起來開發的傳輸範圍約為10米左右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標準,用來設計在便攜式計算機、移動電話以及其它移動設備之間建 立起一種小型、經濟、短距離的無線鏈路。為了開發藍牙技術,由愛立信發起,包括諾基亞、愛立信、IBM、Inlel和東芝等公司在內組成了一個藍牙聯盟。 藍牙技術運行在統一頻段,使用這種技術可使無線數據傳輸速率達到720bPs到1Mbps。藍牙技術包含一套完整的加密和認證機制,因此具有

很 強的安全性。藍牙的傳輸距離決定了它可以作為一種小型局域網的終端設備來與其它室內或身上的無線設備交換數據。一直以來,藍牙一直只是作為愛立信手機的一 種可選配件存在,不過2001年8月愛立信終於發佈了全球第一部內建藍牙芯片的手機T39mc,這部手機也是愛立信第一部支持GSM三頻及GPRS高速上 網的手機,並且還有先進的個人信息管理應用程序(PIM),功能相當強大。T39mc重約86克,外型上與T29相似,顏色有玫瑰白、經典藍、熏衣草紫三 種。

第一款三防手機:愛立信R250 PRO

第一款WAP手機:諾基亞7110

同 學們還記得我們初三學習過的生產力的知識嗎?它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其實手機的發展也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手機從模擬 時代走進GSM時代時,各大品牌的手機就迅速發展起來,造成競爭激烈,使手機的發展越來越快。2.5G時代和3G時代也相繼出現,現在也逐漸跳進了 CDMA時代,這種制式是我們中國發明的,這代表著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一切都印證鄧小平所說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 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生產力是人類活動的最終決定力量。現在我國的手機品牌雖然還沒有完全得到人們的認同,但我們有信心在未來的時間裡,經過大家的努力一定 能夠樹立世界性的品牌。

事實上,手機發展的歷史不光代表著科技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 文明發展的見證,從模擬到GSM、從GSM到GPRS、從單頻到雙頻、從英文菜單到中文輸入、從語音到短信……手機發展的速度與日劇增。上面所介紹的幾款 手機,在手機歷史上,特別是中國的手機史上起著分界點的作用,每一項新技術的採用,都對手機的發展起著莫大的推動力,讓我們永遠記住它們的名字。

(鳳凰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7

投資札記【365】YKK(吉田)拉鏈的傳奇發展史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186.html

佐羅讀後感:記得很久以前貼過吉田拉鏈的文章,此回找到再貼出來又有另一番感受。我們享受一些偉大企業的成長歷史,是因為看看是否能夠找到我們身邊未來成長股的蹤跡,看看哪個企業在想著這件宏大的事情---努力向著為大企業進軍!有人看不起小小的拉鏈或紐扣,把他歸結於紡織行業的長期萎靡之中去,看看吉田拉鏈近百年來都做了些什麼吧!「他從鳥兒那裡學到了熱愛自由、立志高飛、自主自強、堅強不屈的性格。這為他日後艱苦創業,登上「拉鏈大王」寶座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看看那些中國的細分行業隱形冠軍龍頭們,他們在國內外市場的奮鬥歷程吧,你就會知道什麼叫企業精神。我更喜歡那些連同行們都不得不嘖嘖稱讚的優秀企業,這也是我的選股思路之一。

 

YKK(吉田)的傳奇發展史

轉載於:http://uwb.blog.hexun.com/6483470_d.html

 

一條小小的拉鏈,很不起眼。但當它與一連串驚人的數字連結在一起時,就令你不得不刮目相看了。日本吉田工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拉鏈製造公司。它每年營業額達25億美元,年產拉鏈84億條,其長度相當於190萬公里,足夠繞地球47圈或從地球到月球之間拉上兩個半來回。該公司產品佔日本拉鏈市場的90%,美國市場的45%,世界市場的35%。而從一條拉鏈中拉出這麼多天文數字的,正是吉田公司的創辦人吉田忠雄。他以100美元起家,幾經周折,頑強進取,終於成了名聞遐邇的「世界拉鏈大王」。
   下面,就讓我們重溫一下從一條拉鏈所拉出來的傳奇故事吧。
   1908年9月19日,吉田忠雄出生於日本東京以西100多公里的津市一個鳥販子家庭。父親久太郎是個穩重而又有正義感的小鳥販子,以捕捉、飼養、販賣小鳥為業,長年奔走於山巒密林之中,家中貧寒但其樂融融。
  上小學那年,吉田忠雄就開始獨自上山,幫父親捉鳥,儼然成了一個小小的職業捕鳥者。在捉鳥、馴鳥的那段歲月裡,忠雄也吸收了影響他一生的營養,他從鳥兒那裡學到了熱愛自由、立志高飛、自主自強、堅強不屈的性格。這為他日後艱苦創業,登上「拉鏈大王」寶座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由於家境困難,忠雄高小沒畢業就中途輟學,年僅15歲就到一家陶瓷店當學徒。關東大地震後,他又轉到他哥哥久政開設的雨鞋店工作。他白天在外面跑生意,晚上上夜校,生活得很充實。
  20歲那年,他毅然離開家鄉,帶著哥哥給他的70日元盤纏,獨自到東京闖天下,在同鄉開的中國陶瓷店裡做小工。不久,他升為陶器部主任,總管陶瓷買賣。
  吉田忠雄拓展業務有功,頗得老闆賞識,被派往上海採購陶瓷。30年代的大上海,魚龍混雜。亂世出英雄,正是這個動盪的「十里洋場」,孕育出無數商業鉅子。吉田忠雄往返於上海、東京之間,雖然在華時間不長,買賣瓷器、食品、海魚等小本生意也不很興隆,但在上海的閱歷使他趨於成熟,滿腦子學來的「生意經」正是千金不換的致富秘訣。可以說,沒有上海這段經歷,就沒有今日之吉田忠雄。
  隨著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國內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大幅貶值,吉田忠雄被迫由上海返回日本幫助老闆拯救瀕臨破產的陶瓷店。但在日元狂跌、稅賦日重的浪潮中,他的努力只不過杯水車薪,陶瓷店雖改為雜貨店,最終仍逃脫不了倒閉的命運。
  老闆無奈,只好棄店而去。店中遺留貨物中,有一大批別人托為代銷的拉鏈。這些拉鏈因製作粗糙,品質低劣,長時間積壓店中,不少已經生鏽損壞。年僅26歲的吉田忠雄把握住這個機會,他認為拉鏈是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市場潛力很大,很有發展前途。於是,他便去請求債權人把店中拉鏈存貨借給他銷售,日後由他籌款還債。
  就這樣,忠雄開始涉足拉鏈業,於1934年1月創辦了專門生產銷售拉鏈的三S公司。他自己當老闆,員工只有2人,資金是省吃儉用省下來的350日元,而負債卻有2070日元。
   這時,拉鏈剛傳到日本不久,對絕大多數日本人來說,還是個新鮮的玩藝。
  最早提出拉鏈設想的是美國的一位機械技術人員,名叫賈德森。1891年,他因為每天穿長靴,嫌繫鞋帶太麻煩而發明了拉鏈。1905年,賈德森又設計出易於機械化生產的新型拉鏈。而可以稱作現代式樣的新型拉鏈,則是由移居美國的瑞典電氣工程師森德巴克於1913年發明的。直到1923年,美國固特立公司開始在夾克上採用拉鏈,拉鏈才在商業上得到迅速的發展,並受到人們的歡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拉鏈才流傳到日本,日本人稱它為有帶子的鈕釦。善於模仿的日本廠商也就開始研製生產,但由於日本基礎產業較落後,「東施效緩」的效果並不太好。生產方式十分原始,完全靠人工裝配,一齒一齒地切合,拉柄、布帶更是粗糙得很不經用,動不動就出故障。顧客退貨、商店存貨堆積如山是常有的事。
  為了找出日本拉鏈的缺點,吉田忠雄利用到大阪拉鏈廠訂貨的機會,去工廠瞭解拉鏈的製造過程。回來後,就潛心研究如何改進。他研製了一些修理小工具,將退貨的拉鏈一條條拿來修理,記下心得,並用圖表說明。員工們都稱他為「拉鏈醫生」,因為經他修理而又賣出的拉鏈,幾乎沒有人再退回來。忠雄的信心大增,他終於找到改進拉鏈生產的訣竅了。
  三S公司的三樓成了吉田忠雄的拉鏈加工廠。那批堆積如山的退貨拉鏈,經過忠雄和他的兩個員工修理,全都作為三S牌拉鏈出售了。由於三S牌拉鏈堅固耐用,甚至經得起鐵錘的打擊,加上滑潤易拉,就像順布紋撕布一樣發出清脆而輕柔的聲響,它的銷路越來越暢。東京許多經銷商都主要進三S的貨,並冠以「金錘拉鏈」的美稱。
  吉田忠雄的拉鏈每年的銷量都以3倍的速度上升,三S公司也開始生產拉鏈的部分零件了。公司人員由當初的3人增至26人,銷售網也日益壯大。1936年,忠雄還清了全部債務。他含淚取回那張借據,卸下幾年來的沉重負擔,頓感渾身輕鬆。
  1938年,三S公司幾經擴展,人員已增加到100多人,原有的店舖已不夠使用。忠雄購地85坪,興建了一座新工廠。三S公司也改名為吉田工業公司。
  當年日本實施戰時經濟體制。第一道與日本工商界有關的命令,是國內禁止使用製造槍炮的必需原料「銅」。既然銅成了戰時管製品,以鋼為主要原料的拉鏈工業便受到極大衝擊,必將被迫停業和改行。善於動腦筋的忠雄沒有被困難嚇倒,他急中生智,決定改用鋁作替代品。這就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鋁代替銅製拉鏈的鼻祖。
  起初,純鋁製拉鏈因質地太軟而不受歡迎。忠雄反覆研究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一種硬度強而又輕的鋁合金拉鏈,為世界拉鏈發展史寫下了嶄新的一頁。
  除了內銷,他還積極拓展外銷渠道,每月有4萬打各式拉鏈進入美國市場。這對於發明拉鏈的故鄉——美國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為此美國拉鏈業第一大企業他尤拉鏈公司,對美國政府施加壓力,限制日本拉鏈製品的輸入。吉田忠雄將外貿的重心轉向墨西哥和南美各國。僅墨西哥一地,吉田公司的外銷量就高達5萬日元,其它國家銷量也相當可觀。
  與其它拉鏈廠商相比,吉田公司產品質量最好,價格卻最低廉,因而頗受用戶的歡迎。短短兩三年,吉田便佔據了日本陸海軍的拉鏈市場。日本海軍需求量的100%、陸軍需求量的33%都由吉田公司供給。
   可是,就在吉田嘗到事業成功的甜頭時,太平洋戰爭爆發,公司的外銷市場因此喪失。不久,更大的打擊又接踵而至。
  1945年3月10日,在美軍的一次空襲中,吉田在東京的拉鏈工廠毀於一旦,他多年的心血變成了灰燼。但他並沒有屈服,而是頑強拚搏,奮力開拓,終於在戰後東山再起。吉田工業公司在吉田忠雄的家鄉重起爐灶,建立了魚津拉鏈廠。國內銷售網也隨之建立,員工總人數擴充到千餘人。
  戰後的日本,經濟蕭條,貨物奇缺,有貨不愁銷不出去。當時吉田的設備簡陋,只能用人力機械來製作拉鏈,質量雖差,在市場上也供不應求。1947年,又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吉田忠雄的事業步入正軌。
   有一天,美國拉鏈進口商到魚津廠參觀。美商拿起一條拉鏈,問:「這種拉鏈多少錢一條?」「90美分。」吉田試探著報了個價。
  「哈哈……」美商突然大笑起來,「真的嗎?90美分太高了,就是再便宜些,在美國也沒有人要。」說著,他從皮包裡拿出一把拉鏈給吉田忠雄看。吉田忠雄仔細端詳一下,不禁大吃一驚。這些美國拉鏈品質優良,自己的產品真是相形見絀。
  那美商笑了笑,指著緊握在忠雄手中的美國拉鏈說:「這些我70美分就可以賣給你,而且我還可以賺錢。」說完,美商聳聳肩,嘴裡咕噥著譏笑了一番,便揚長而去。留下的是目瞪口呆的忠雄,以及滿桌子的劣等拉鏈。
  美國佬的奚落,使吉田忠雄看到美日之間的巨大差距。這雖不是什麼好消息,但忠雄卻從中看出了事業的轉機。美國拉鏈物美價廉,是因為美國已擁有許多優良的拉鏈製造機器。反觀日本,還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當然只會是質劣價高。他發誓要趕超美國。這種不服輸的個性,使他的事業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於是,他成立了吉田貿易公司,為引進美國機器作準備。1950年,他從美國買回4套高速全自動拉鏈機。果然是很精妙的機械設備,高速運轉,性能精良,全廠員工都為之傾倒,驚嘆聲蓋過了機器運轉聲。
  「我要造100台這種機器,」吉田忠雄當場作出進一步的決定,「我要請日本第一流的日立精密機械廠,根據我的改良圖紙,製造出100台更好的機器。」
   說幹就幹,他立即邀請日立精機董事長清三郎商談,決定在3年內研製出來,分批交付使用。
   與此同時,吉田忠雄又添置平面研磨機、鏈條機等設備,順應潮流,開發出丹銅新產品,並繼續研製鋁合金拉鏈。
   鋁合金拉鏈在戰時曾一度研製過,現在由於銅價暴漲,執油房甲穌庀罟ぷ鰲?
  為探尋如何研製鋁合金的答案,他乘上泛美客機,出國去考察。他在美國觀看了福特汽車廠6秒鐘出一輛汽車的傳送帶式的流水線,在歐美考察了眾多的精密機械廠和合金廠。他把每天的考察心得,記在小本子上,或用照相機拍下來,當晚無論多累,也要寫成文章寄回日本。對有關鋁合金、自動化生產線、精密機具與國際貿易等專業知識,他更是孜孜不倦地學習,終於滿載而歸。
  回國之後,吉田忠雄以新學到的「閃電戰術」,馬上開始行動。他將有關鋁合金考察結果、個人的建議,悉數交給合作融洽的日立製作所。在他日以繼夜的督促下,冶金專家通力合作,終於將適用於拉鏈的鋁合金研製成功。1956年,他設立了五十六S工廠,專門生產鋁合金原料及拉鏈零件。一種隱形鋁合金拉鏈開發出來了。雖然隱形拉鏈在美國早已暢銷,但吉田忠雄的鋁合金隱形拉鏈卻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美國、中南美及歐洲的許多廠商,開始向吉田工業公司大量採購鋁合金原料。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忠雄決定在黑部市建立新工廠。
  100台新型高速鏈條機,以及許多銳意改進的新機種,在黑部新工廠運轉起來了。其中三三型拉鏈機,每分鐘4000轉,12分鐘的生產量相當於舊機種一天8小時的工作量。新工廠的廠內溫度、清潔程度以及員工的福利都相當不錯,舉凡忠雄在歐美考察學到的先進經驗,都在這裡試行。在良好的工作環境中,員工的積極性大為高漲,產量也隨之猛增。
  這時,忠雄響亮地提出自己的奮鬥口號:「一年吉田拉鏈繞地球一圈。」他以此作為公司的商標,即希望公司年產拉鏈長度能繞地球一圈。
  為了完成一條龍作業計劃,他除了設有丹鋼廠、鋁合金廠外,還興建了紡織廠。他追求完美,各個工廠的規格都是第一流的。他堅信一流的工廠才能生產出一流的產品。
   1958年那一年,50歲的吉田忠雄終於如願以償。這年的拉鏈產量,完成了商標上年產拉鏈長度繞地球一週的宏願。
  忠雄成功了。他成了眾人研究的對象,人們追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總是笑著說:「我不過是愛護人與錢而已。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為別人利益著想,就不會有自己的繁榮。對賺來的錢,我也不全部花完,而是再投資於機器設備上。一句話,就是善的循環。」
  他畢生都信奉「善的循環」哲學。他相信在互惠互利的情況下,才能永恆地開花、結果。公司支付的紅利,他本人只佔16%,他的家族佔24%,其餘都由公司職員分享,這是其他老闆做不到的。他要求公司職員把工資及津貼的10%存放在公司裡,用來改善設備,提高利潤;而員工每年可分到8個月以上的獎金,但他要求員工獎金的2/3購買公司股票,公司由此增資,員工薪水與獎金更加提高,且可以拿到二成股息。由此形成公司與員工之間的「善的循環」。
  吉田忠雄用一條拉鏈拉出的理想之歌,似乎沒有用過休止符。他不停地為追求夢想而工作著。在日本,他擁有7座工廠,有近2萬名員工,操縱著5萬台各式機器,每天生產的拉鏈平均為1400萬條。從60年代起,他更是把拉鏈業拓展到世界各地,短短22年間,他就在3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42家工廠和137個銷售點。1983年,他又在意大利擁有了3家分公司。目前,吉田在海外的僱員達1萬多人,銷售範圍廣達125個國家和地區,穩坐世界拉鏈市場的第一把交椅。
  難得的是,吉田忠雄並不以雄踞世界拉鏈業的霸主地位為滿足,每年還至少支出10億日元的經費供研製之用,開發出的拉鏈品種達400多種。從用途上看,不光有用於衣褲鞋帽、箱包盒袋上,還有用於潛水服上的防水拉鏈,有用於聯結漁網、防鳥網的拉鏈,有耐高寒抗腐蝕的拉鏈。在常年展示吉田產品的展覽館裡,你簡直想不出有什麼東西是不需要拉鏈的。迄今為止,吉田因創新與改進而獲得的拉鏈專利權,在日本國內有1500項,在國外也有14項左右。
  此外,吉田公司的產品也由最初的拉鏈,發展到今日除拉鏈外,還生產鋁門窗建材、樹脂、尼龍、氯乙烯、棉紗、化學纖維等,以及拉鏈機等各種機械。在南美洲還擁有自己的銅鋁礦山,儼然成了從原料到產品銷售一體化、遍佈世界五大洲的「拉鏈王國」,而吉田忠雄則理所當然地坐在了「世界拉鏈大王」的寶座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22

惠普近10年發展史上的5大錯誤和5大幸事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5049.html

 北京時間1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過去的2012年對惠普而言,是一個屢屢遭受重創的一年,從裁員到減值,再到陷入因收購Autonomy而引發的困境。

  有媒體指出,自從2010年8月以來,惠普公司錯誤百出,這些錯誤導致了惠普股價下跌了70%之多,而這一局勢也最終導致了該公司的股東資產價值減損了680億美元。

  不過,一些業界人士認為,從所有的失誤和錯誤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亮點,例如好的決策和基本的發展動力等,而這些也可以讓人們看到惠普扭轉困境的希望。

  以下就是惠普公司在過去10多年的發展史上出現的5大錯誤和5大幸事。

  錯誤一:惠普沒有培養自己的領導人。

  現任首席執行官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是惠普公司近兩年半中任命的第四位首席執行官,除了首席財務官卡蒂·萊斯加克(Cathie Lesjak)一度擔任惠普臨時首席執行官之外,其他四人都來自惠普公司外部,他們分別是來自朗訊的卡莉·費奧裡娜(Carly Fiorina)、來自NCR的馬克·赫德(Mark Hurd)、被SAP解僱的李艾科和來自eBay網站梅格·惠特曼。惠特曼此前曾競選加州州長,但未能如願以償。

  惠普現任執行董事長雷·蘭恩(Ray Lane)也是來自惠普公司的外部,此前他曾在甲骨文工作了較長時間,此後又到風投公司Kleiner Perkins工作。

  幸事一:惠普承諾下一任首席執行官將來自公司內部。

  如果惠普的向心力量不會驅逐惠特曼的話,那麼惠特曼至少還可以在惠普幹上五年。惠普董事會已經許諾,惠特曼的繼承人將從公司內部提拔,這也是惠普長期支持者非常樂意聽到的承諾。

  如今來看,最有可能成為惠普下一任首席執行官的人選包括惠普首席戰略官比爾·維格特(Bill Veghte)、惠普企業業務負責人大衛·康納特利(David Donatelli)和PC與打印業務負責人托德·布拉德利(Todd Bradley)。

  錯誤二:拋棄惠普文化

  多數惠普的長期員工能夠講出,惠普的問題從卡莉·費奧裡娜時代就開始出現。費奧裡娜試圖拋棄惠普古板但卻勤奮和開放的文化。她贏得了與股東們的激烈大戰,最終推動惠普公司將康柏(Compaq)收購旗下,此舉分裂了惠普的文化,並導致惠普越來越像是供應鏈的奴隸,而不像是一個充滿發明的公司。

  正是在費奧裡娜任期內,爆發了「電話門」這一醜聞事件,這也彰顯了惠普領導層變得毫無攻效。

  幸事二:馬克·赫德的部分削減成本措施

  如今讓投資者仍感害怕的是,惠普公司仍過於依賴像PC、普通服務器和打印機等普通的產品,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馬克·赫德的削減成本措施,惠普才能夠讓一年的運營利潤維持在120億美元以上。

  錯誤三:赫德過於瘋狂

  但是,赫德的削減成本措施幾近瘋狂。的確,赫德大大削減了惠普公司龐大的開支,例如每年支付給諮詢公司的高達1億美元的開支等,但是,他也以讓員工憤怒的方式修訂了公司的紅利機制。

  赫德一直堅持一些令人費解的節省成本措施,例如一些工廠要到晚上6點才能開燈,以此節省電費開支,但這樣,員工們就無法加班。另外,赫德還下令關閉了一些辦公室,並放棄了惠普內部的IT系統。

  幸事三:惠普仍是最大的PC和服務器製造商

  併購康柏的交易讓惠普成為PC業務領域內最大的製造商,而且在費奧裡娜和赫德擔任首席執行官期間,惠普一直維持這樣的領先地位。即使是到如今,惠普也仍是PC和服務器和主要銷售商,不過,這種局面並非沒有挑戰,聯想近期就終結了惠普全球第一大PC製造商的地位,但是,惠普仍然憑藉著企業用戶的幫助而成為與聯想差距不大的第二大PC製造商。據IDC的數據顯示,就服務器而言,惠普仍與IBM一起,成為該領域的第一大製造商。

  錯誤四:惠特曼的五年任期計劃

  即使是美國總統的任期也不過只有四年,然而惠特曼卻想擔任五年。與此同時,惠特曼在任期的第一年內,一直在發佈一個接一個的可怕消息,例如將裁減2.9萬名員工、139億美元收購EDS的交易卻減值了80億美元、另外111億美元收購Autonomy的交易減值88億美元、承認在Autonomy的帳薄上發現了50億美元的假帳等。

  市場研究機構IDC的分析師克勞福特·德爾·佩雷特(Crawford Del Prete)聲稱,在2013年中,惠普需要實現高營收目標。

  幸事四:修理不適合的業務部門

  對華爾街的分析師們而言,期待惠普瓦解似乎業已成為了一種趨勢。一些傳聞稱,激進投資者卡爾·伊坎(Carl Icahn)已經對惠普產生了興趣,並可能採取措施迫使惠普瓦解,此傳聞還一度拉動了惠普股價在去年12月初迎來了反彈上漲的局面。

  但是,惠普已經聲稱,該公司不會解體。不過,該公司卻宣稱,可能會賣掉一些相對無力的業務部門,這些可能都只是一些小業務部門,例如其在線打印服務和Snapfish等,也可能是飽受困境的外包等大業務。

  錯誤五:移動戰略步履維艱

  惠普除了打造了商用版的Windows 8平板電腦之外,再無其它移動業務,惠普在扼殺WebOS系統之時,也就扼殺了其在2010年以12億美元收購而來的移動公司——Palm。

  Palm的領導人喬恩·盧賓斯泰恩(Jon Rubinstein)於一年前離開了惠普,如今所剩的部門叫Gram,這可能也將是惠普未來清除的對象。目前還很難看出惠普可能會獲得移動領域相關的人才、產品和市場份額。

  惠特曼已經聲稱,惠普需要打造自己的智能手機,但她也表示,惠普在2013年不會推出手機產品。

  幸事五:擁有打贏「云」戰爭的武器

  惠普想讓用戶拋棄打印機的連接線,改用云技術。惠普在企業IT領域仍擁有重要公司相符的技術,特別是在云計算和企業網絡等領域。

  儘管惠普在收購Autonomy時支付了過多的費用,但在收購了Vertica之後,惠普也因此而在大數據市場獲得了一些業務。

  惠普的2013年之路?

  如果惠特曼能夠阻止會議室的鬧劇,在2013年實現高營收目標,裁減疲軟部門,找到合適的移動戰略,並整理那毫無功效的企業文化,那麼,惠普公司肯定能夠扭轉當前的困境。但是,所有的這些假設都是建立在「如果」之上。還有一個「如果」,那就是如果惠普股價跌破10美元,那麼一些私募資本可能就會考慮收購惠普或拆散惠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09

石油市場發展史(上):現貨市場的出現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97

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定義,「現貨市場」應該是:

在大宗商品以市場價格被當場購買的特定場所,對馬上交付的特定數量貨物進行一次性公開市場交易的價格。

我們嘗試通過本文解讀現貨市場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是否可能對油價產生影響。

現貨市場至關重要的原因,當然包括因為現貨市場是今天石油價格水平(還包括其它商品和資產價格)最終被確定的地方。這也是金融投機活動最終一定要走向市場現實的地方。你可能可以在未來以100美元/桶出售你的石油,但如果你今天就急切把貨物處理掉,而現貨市場的交易價格是80美元,那麼你將不得不接受這個價錢。

實際上,這就是期貨價格向現貨價格收斂的定律。這也是一些人相信,投機者不能抬高現貨價格的原因。

但石油市場有趣的事情是,一個有效的現貨市場實際上是最近業界才發展出來的產物。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石油市場歷史一直是卡特爾和壟斷企業操控價格的歷史。

實際上,上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石油價格要麼取決於當年七大姐妹卡特爾設定的長期合約價格,要麼當供應情況向產油國靠攏,歐佩克則控制了價格的話語權。在歐佩克之前,還有Rockefeller和Railroad Commission。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代表今天石油現貨市場的一些東西才開始出現。1979年,紐約時報的文章曾表示了對這些新事物的擔心:

雖然面對國際社會批評和利益集團的試圖控制,但現貨市場仍在蓬勃發展。歐洲當局和一些國際機構估計,這個不是依據長期合約出售和購買石油的市場,現在已經佔據世界石油交易至少10%的份額了。

...

在國際和各國國內的層面上,當局都擔心這種趨勢的發展。現貨市場石油交易量的進一步上升,可能意味著市場拋棄長期合約的趨勢。這種趨勢將把現貨市場,從現在用於撮合過剩供應和需求,或撮合過剩需求與供應的附屬角色,轉變成整個石油市場的最大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轉變可能會把現貨市場的普通價格波動,放大到全部石油市場的價格波動,這會進一步弱化已經被弱化的歐佩克建立的一切價格結構紀律。

此外,不斷上升的現貨原油交易量,也可能扼殺試圖控制現貨市場的新嘗試,因為從定義上講,可以認為越大的市場將會變得越難控制。由法國發起控制現貨市場的壓力,至今導致的結果只是一個由主要石油消費國組成的,承諾集中起來共享關於原油購買、支付價格和最終消費地信息的組織。然而,沒有一個信息是定期收集的。

這個時候,就連歐佩克的成員國都認為,是時候繞過與西方石油企業訂立的長期合約銷售模式,直接出售給第三方了,因為現貨市場的油價更為吸引。

然而,直到第一次波斯灣戰爭(1990年),這些趨勢才發展成一個真正具有活力的現貨市場,一個規模大得所有利益集團都放棄控制想法的石油現貨市場終於出現了。

這是因為,當時伊拉克的石油供應出現了中斷,石油消費者必須尋找非合約石油抵消供應的下降,這要麼來源於其它石油生產國「即興的」供應增加——因為高油價,當時的產油國有足夠的動力增產,要麼來源於美國政府自己釋放的戰略石油儲備。

一個真正全球自由流動的石油框架終於建立起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91

石油市場發展史(中):現貨市場導致油價大漲?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99

伴隨著石油現貨市場的成長,與自由流動石油相關的價格發現過程相聯繫的金融投機活動也發展起來了。石油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得到了改善,市場的風險評估能力也出現了進步。

與紐約時報文章的預測相反,石油現貨市場的出現,其實具有一個令人滿意和穩定的反饋循環效應。現貨市場的流動性越大,越多買家希望他們支付的價格與現貨價格聯繫在一起,因為他們希望建立一個長期來說更有競爭力的定價體系,而不是固定長期價格——長期價格過去傾向於高估了石油價格。(雖然上世紀90年代現貨市場的其它發展,可能對石油市場的穩定產生了影響。)

WTI原油價格長期走勢: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西方石油運營企業開始利用金融延伸品對衝來替代長期合約,其中BP是先行者之一。這樣,石油期貨的流動性就進一步增加了。

另一方面,歐佩克的成員國大部分都轉向了現貨市場銷售——它們對金融衍生品有畏懼心態,而只會偶爾簽訂長期合約。

整體來看,現貨市場所有東西都很好,繁榮了好幾年時間。期貨市場的流動性也進一步改善。成交量上升。石油生產企業擔心油價下行的風險,消費者擔心油價上漲的風險,而投機者則賭博——哪一方的擔憂更甚。

然而,一些事情開始「不守規矩地」出現了變化。很難指出究竟發生了什麼,但石油現貨價格明顯開始上漲,而漲速在加快。

以下的一些因素可能是原因之一:全球經濟增長和來自亞洲的需求增加,大宗商品金融化和指數化的崛起,洲際交易所的崛起,石油峰值理論的重新流行,船期布倫特原油(Dated Brent)交易量的萎縮,還有更重要的是,五大產油國產量在2004年左右出現了瓶頸。

而且,2001-2004年,為了應對科技股泡沫的爆破,美聯儲把利率下調至接近零的水平,極低的利率水平也可能影響了油價。如下圖所示,美國聯邦基金有效利率的歷史走勢:

在這段時間裡,很明顯石油生產企業是幾乎沒有動力去更替現有供應或增加產量,因為油價不足以抵消更高的成本,它們也沒有長期合約鎖定未來的收益。實際上,在那段時間裡直到2004年,歐佩克曾制訂明確目標促使美國的原油庫存保持低位。

當利率開始上升,石油生產企業希望吸引資本和廉價融資就變得更難了。投資於原油生產回報的波動性一般是很大的,但只要把資金存入銀行或投資現有的大宗商品,就能更容易地實現穩定的回報。

總之,石油生產企業有足夠的動力等到油價明顯處於更高水平時,才會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活動。石油生產企業公佈儲備替代比率的把戲就能很好地證明,最明顯了莫過於殼牌和它高估的儲備了。

一方面,投資者希望知道企業有穩固的替代比率,另一方面,高油價——源於全球不足的可替代儲備,意味著石油生產企業能在短期獲取更多的利潤。而投資者真正希望的是,能通過長期合約鎖定高油價。

但真正有趣的事情是,雖然全世界都在談論石油峰值理論和石油儲備高估的問題,但在2004年前,市場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當油價上漲,最重要和流動性最好的現貨市場基準,布倫特和WTI原油市場都開始向期貨溢價的形態發展。

(下圖分別實現了布倫特和WTI的歷史走勢,在最下方的指標中,藍線處於綠色水平線以下,說明市場處於期貨溢價的狀態)

所以,雖然一些石油生產商(主要是歐佩克)盡力控制供應,但建立庫存的活動受到期貨溢價曲線的鼓動,快速增加。這毫無疑問,更多是格林斯潘在2004年6月啟動加息週期的一個徵兆,而不是真的出現任何石油供應過剩。

在某種意義上說,利率對市場來說是不夠高的,這就鼓勵了石油生產商中介通過另外的方法兌現回報——主要是通過建立對沖的庫存,這個過程最終將使它們能「又吃又要」。一方面可以獲得生產活動的現金流,另一方面通過保持現貨市場緊缺,進而刺激油價上漲來獲取獲利的機會——因為「鎖定的」庫存是不會出現在現貨市場上的。

實際上,直到2007年年末,庫存才開始消失——這個時點剛好與伯南克2007年9月降息和期貨溢價的消退相吻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92

石油市場發展史(下):長期合約東山再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00

那麼,上文敘述的因素對石油現貨市場規模的影響有多大呢?這是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一直以來,石油現貨市場規模的估算結果都是難以獲得的。此外,無法確定那些用於長期對沖,被抽離市場的現貨是否算作現貨。

通過歷史檔案的檢索,可以知道1979年,現貨市場被認為代表了原油銷售的約10%。到1982年,根據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數據,現貨市場發展到佔原油銷售的超過50%。到2007年,一些人估計,現貨市場又萎縮到原油銷售的35-40%。

另一個現貨市場出現萎縮的有效指標是,在上一個十年,長期合約需求出現了階段性的增長。

2003年石油行業的投資銀行家Matthew Simmon首次s道出了問題所在,他一直努力傳播他賴以成名的觀點——沙特阿拉伯原油儲備被大幅高估,如果需要繼續更替現有儲備,石油產業需要大量長期投資。

而歐佩克新聞機構曾在2003年報導:

能源銀行家Matthew Simmons今天在這裡表示,要讓石油生產企業獲得足夠多的利潤繼續支持新石油儲備的開發,長期石油銷售合約就移除基於波動的原油現貨價格的定價條款。

在會議上,Simmons認為,油氣產業將在接下來幾十年面對關於融資問題的艱難選擇,所以如果要保持全球油氣的穩定供應,能源產業必須改變現在的融資方式。Simmons強調:「需要通過長期資金來給長期資產融資,而不是即期的融資。」他還針對國際能源署發佈的《世界能源投資前景》補充道:「能源產業將不得不依賴自身融資,而不可能依賴風險投資去給16萬億美元提供融資。」

該文章繼續談及:

油氣生氣企業將不得不改變它們的銷售定價方式,因為融資很可能越來越難找到,這是Simmons觀察到的。「資金並不總是流向需要它的地方。資金會被低風險高回報吸引,流向這些地方。」Simmons強調:「資金不喜歡高風險或難以預測的東西,資金市場是極端聰明的。」在過去20年裡,能源項目的投資對於融資提供者來說回報很低。Simmons還表示:「因為石油價格市場的波動性和定價方式向現貨市場發展,投資回報已經很糟糕了。」

Simmons表示,石油企業的財務表現已經極為不穩定,只有當油價水平遠高於預期,整個產業的回報才能為正值。貸款者並不喜歡這種波動和不可預測性,他們希望安全的投資。石油和資金是高度相關的,沒有資金,就不會有更多的石油。油氣產業可能會發現,它們越來越難獲得長期融資,同時,應該轉向長期合約的定價系統,保證該產業能實現自我融資。

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2003年,很多資金在CDO產品上尋求「安全的」高收益投資——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會吸走能源市場和投資於新能源開發項目的流動性。現貨市場的波動(對於石油生產企業而言,這意味著油價下跌的趨勢)和低價格對整個產業長期而言,是不可持續的。

Simmons強調的是,貸款者並不熱衷於給能源產業提供可以承擔的融資,除非能源項目的投資風險下降,或回報大幅上升,這樣能源項目就有能力和其它項目競爭了。

當然,最簡單降低風險的辦法是,回歸到長期合約的定價模式,同時最容易增加回報的方法是,保證價格持續上漲至高於現在的水平。除非滿足這兩個條件,融資才會回流到能源項目——不然油氣企業就沒有別的選了,只能尋找其它暫時的資金流。

長期石油供應合約談判的第二波增長發生在2007年,毫不奇怪,這正是油價大幅上漲的時候。從2007年開始,這樣的談判在持續大規模進行。

因為這時候俄羅斯也全面加入提前付款的石油供應協議——這與長期供應協議幾乎是等價的。所以,假設這幾年自由流動的石油現貨市場規模已經出現大幅收縮,是很合理的。

BFOE現貨市場的產量下滑也會影響石油現貨市場的規模——BFOE市場設定船期布倫特原油(Dated Brent)現貨價格,正如在美國庫欣(Cushing:美國城市)的石油現貨市場設定WTI原油價格,而因為外輸通道有限,大量石油「堵」在庫欣了,這也被認為是WTI原油價格長期低於布倫特原油價格的主要原因。

(如下圖所示,BFOE四個主要管道的產量在2012年出現明顯的下滑)

很容易就能看出,更小的現貨市場會a)更容易受到預期之外供求不平衡的影響;b)出現供求不平衡,市場價格的波動很可能會更大。

如下圖所示,從去年11月以來,BFOE的產量已經逐步上升,而且預期會繼續上升。

問題是,這種產量的上升是否真的足以抵消全球石油產業向長期合約和承購合約轉向的大趨勢?我們希望找到更多的市場數據。但不幸的是,似乎沒有人能/願意給出現在石油現貨市場真實規模的更準確的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93

由中國平安的發展史以及股東回報史來看合理估值中樞位置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4141309
1987年,招商局投資大約4億元,在蛇口創辦了招商銀行,次年,又與工商銀行投資4500萬元,創立平安保險。

2012年招商銀行股東權益2004億,是初始投資的501倍;中國平安內含價值2859億,是初始投資的6353倍。很多人只根據最近的股價漲幅來論英雄,而我一直以最簡單長久的方法評估,確實,我認為平安為至今中國大陸內地最優秀的金融類企業,然而,從輿論來講,招商銀行一直被奉為標竿,雖然它在上個世紀末不良率也曾經上漲至12%,最近十年在在老馬的帶領下打出了零售銀行的稱號,而平安卻屢遭質疑中快速奔跑,由此,偏見可見一斑。

一級市場歷來股東回報:

1、招商局集團

1988年投資2000多萬元與工商銀行發起設立平安保險,後又陸續增資,2002年將所持股份以20億元的價格轉讓,據說回報是投資額的10倍。

2、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1994年6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各投資3500萬美元參股平安保險(6倍PB),2005年5月,以10.39億美元轉讓給匯豐,11年回報14.8倍。

3、林立

2003年,林立的立業公司以5.93元(此價格為2002年淨資產4.73元的1.25倍)的價格獲得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出售的8800萬股平安股權,估計總轉讓款為5億元左右,2003年12月,平安10轉10後,立業的股份變更為1.76億股,今天這部分股權總價值88.7億元(以2013年平安收市價36計,下同),10年回報12.7倍。

4、匯豐

2002年10月,匯豐以6億美元(約人民幣50億元)認購平安2.46億股,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入股價大約為20.3元。此後,平安經歷10送10後股本擴張,平安香港上市前成本約為每股10港元左右,股份變更為4.92億股。今天總價值301億元(以2009年8月17日香港收市價61.2港元計,下同),10年5.5倍。

2004年6月,平安香港上市,匯豐又集資12億港元增持平安股權至9.9%,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增持價即平安發行價10.33港元,相當於2.7倍EV,3.9倍PB。5年回報5.9倍。

2005年6月,匯豐又以84.01億港元,增持平安已發行股本9.91%,總持股增加到19.9%。增持價格13.2港元,較當日二級市場溢價9%,相當於2.3倍EV,3倍PB。4年回報4.6倍。

5、源信行

2003年,招商局將持有的14.3%的平安股權轉讓給寶華投資和源信行,3.53億股中1.9億為源信行所得,1.63億為寶華投資所得,轉讓總價款據說為20億,平均每股5.66元(1.2倍PB),10送10後源信行股權增至3.8億股,今天價值140億,6年回報13倍。

6、新豪時

新豪時和景傲為職工和管理層持股,二者由來頗為複雜。1996年,平安內部職工持股更改為新豪時公司。總股本2.05億股,持有3.896億股中國平安和其他金融資產(1.782億股平安證券以及多項投資)。一股新豪時等於1.9股中國平安和0.87股平安證券。當時,新豪時的交易價格是1.76元。不計平安證券,新豪時今天持有平安市值144億元,16年回報40倍。

2006年2月,馬明哲在平安金融學院講話時表示,平安為國內股東創造的資本回報率達到了35倍。當時,平安在香港的股價為17.8港元,由此推算,平安的原始成本為每股0.51元左右。我們不知道他指的是職工股,還是原創時的股東。時至今日,這一回報數字再次改寫,21年100倍回報。以市場瘋狂時平安的148.43元為基準,回報則是290倍。如果按照我個人認為合理的估值中樞3倍EV的話,目前合理價位應該在120元左右,回報相當與07年瘋狂時。

這不禁令人想起平安的同城且同齡兄弟萬科來,萬科自1991年A股上市以來,回饋投資者的回報超過50倍。慧眼識珠的劉元生更是諧萬科共抒傳奇,400萬變成14.9億(2009年9月4日收市價11.17元),締造了21年370倍的佳話和神話。

很多人期望1倍淨資產買入中國平安,從上述的歷史來看,一級市場的最低買入價格為1.2倍PB,股價趨勢下,每個人都在蒙小概率事件,雖然很可能蒙對,但長期看,你的收益率也必將慘目忍睹!

二級市場:

04年在香港上市初為2倍EV,如今不到一倍EV,但是回報率依然為接近6倍左右;

而A股為何回報率低,實在是因為A股發行價溢價太高的原因,這完全怪A股自己傻,喜好新股,07年40元的股價對應的是4.4倍EV,6倍PB,你買怎能不虧?更別說150元7倍EV了,人壽當時是10倍EV。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96

網絡視頻發展史: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962.html

【導讀】網絡視頻自誕生以來,就成為一個競爭白熱化的領域。從早期的用戶、流量和帶寬之爭、到後來的版權口水戰、再到版權資源的搶購潮,而後逐步回歸理性,開始走向多元化的發展道路。視頻網站的發展,蕩盡了許多人的青春年華,也磨滅了去住了許多人的狂野,逐步成為成年人的遊戲,這個行業也進入強者競爭的「寡頭時代」。

曾經中國的視頻行業明星無數,如今卻都一一隕落,只有少數企業堅持走到了今天,並且有了自己的優勢和發展方向。它們如何走到今天?現在,除優土,PPS以外,搜狐、愛奇藝、樂視等視頻網站依然佔據一定的市場,它們又是憑什麼立住腳跟?未來視頻行業的競爭又是怎麼樣的光景呢?我們也許能從歷史的那些瞬間找到答案。

2006~2008 視頻緣起

2006年,YouTube被google天價收購後,這家美國的視頻分享網站進入中國人的視野。很多人看準了視頻網站中所蘊含的巨大商機,紛紛倣傚,一時間國內視頻網站呈爆炸式發展。網絡視頻行業雖然誕生的時間不是很長,但發展卻非常迅速。除去專業的視頻網站(優酷、土豆、56網、樂視、PPlive)、一些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也開始進入該領域。他們的主要模式便是視頻分享,在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和流量。

最開始,56網擁有最廣泛的用戶,通過視頻上傳、相冊視頻、美女直播等欄目,將網站打造成為國內最大的視頻和相冊分享平台,每日的活躍用戶超過千萬。不過,2008年6月3日,56網突然不能訪問,原因不明;6月4日,網站稱是因為機房線路故障;6月8日網站首頁出現官方公告,表示關閉網站是對系統進行維護升級,沒給出重開時間。網民對真正的關站原因議論紛紛,很多人認為56網被關閉是因為沒取得視頻牌照,時逢廣電總局公佈第二批《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即視頻牌照。也有消息人士認為56網的關停,原因在於其在政府關係方面存在重大缺陷。事隔一個多月之後, 56網重新上線。一個月的關停,不過此時已是元氣大傷。

優酷、土豆在56消失的那個月橫空出世。優酷以其卓爾不群的「快速播放,快速發佈,快速搜索」的產品特性,充分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多元化互動需求。2007年,優酷網首次提出「拍客無處不在」,倡導「誰都可以做拍客」,引發全民狂拍的拍客文化風潮,反響強烈,經過多次拍客視頻主題接力、拍客訓練營,優酷網現已成為互聯網拍客聚集的陣營。2007年4月,瀋陽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給傳統媒體樹立了一個無法在場的壁壘,而用戶的視覺、熱情和手機等裝備打破了人們以往的記錄門檻,短短一兩天逾百個現場視頻傳到了優酷網上,並最終為央視改採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幾分鐘,就有網友把各地的震中、震後情況通過視頻傳到優酷上,並最終引發全國網友關注、支援四川災區的熱潮。這些事情看似一帶而過,對於優酷來講,卻是其後來在全行業興起、推動拍客文化的源起,它也讓優酷在原創視頻的道路上走得更堅決也更紮實。

早期的視頻網站,大多走著視頻分享的路子,他們以「分享」為宗旨,發動網友上傳和分享視頻,並培養不少屬於自己的民間原創工作室和草根名人,像「西單女孩」、「旭日陽剛」,以及 「蘇珊大叔」——山東農民朱之文等,都曾通過優酷、土豆、56網、酷6網等視頻分享平台贏得了廣泛關注。

這一時期,酷6、6間房、爆米花、暴風影音、PPlive、PPs等數百家視頻網站紛紛崛起,分別從自己的角度做起網絡視頻的生意。不過這時候,人們普遍看重類似Youtube視頻分享的UGC模式。

2008~2010 版權那些事

在美國,有一家叫做「Hulu」的視頻網站與Youtube並駕齊驅,不過他的業務是做正版業務,即與影視劇和其他視頻版權方合作,獲得正版資源,為用戶提供免費在線觀看,通過廣告獲得收益,它的精髓是版權。

其實Hulu之所以能夠輕鬆獲得眾多的版權資源,是因為他具有先天的影視資源。Hulu由美國國家廣播環球公司(NBC Universal)和福克斯廣播公司(Fox)共同投資建立,除了NBC與Fox的內容,Hulu還與索尼、米高梅、華納兄弟、獅門影業及NBA等80多家內容製作商合作,獲取了豐富的視頻內容。

而在國內,大部分版權資源被電視台和影視劇製作公司控制,並且其版權非常複雜,權利歸屬也不清晰。因此,互聯網圈子裡,很少有人願意去做版權,更何況他們也不知道網絡版權為何物,有沒有價值也說不清楚。

此時,有一家叫做樂視的視頻網站做著自己的版權生意,從2004年成立到2010年,積累起大量的版權資源,當時號稱擁有超過70000小時電視劇、4000部電影的國內最大正版資源庫。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樂視搶先佈局版權市場,在2009年之後的版權升值時期,獲得了巨額的版權價值匯報。同時,也因為較早涉足影視發行領域,也積累了圈內的不少的人脈資源和經驗。在2009年之後,國家九大部位聯合執行打擊網絡盜版的「劍網行動」中,樂視成為版權保護的急先鋒。

樂視從版權中賺了錢,讓不少視頻網站看了眼紅。因為他們通過視頻分享賺取流量和廣告費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通過流量換廣告的生存之路似乎越走越窄。影視劇版權成為下一個「試金石」。

於是,從2009年年底開始,版權資源戰、版權官司口水仗便成為視頻網站間的家常便飯。今天你買了新四大名著,明天我買了《甄繯傳》、她家又買了《新還珠格格》,還有另外一家買的《宮鎖珠簾》等等,版權似乎成為視頻網站實現盈利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隨著視頻網站紛紛進入版權採購領域,影視劇的版權價格也水漲船高,一部劇最高的時候達到30萬一集,甚至是50萬一集。「燒錢」成為視頻網站的代名詞。

用自己的身價購買了不多的版權,自然愛之若珍寶,那些版權與盜版的爭鬥甚囂塵上。最厲害的時候,搜狐視頻率領一干酷愛版權的鬥士,成立「反盜版聯盟」,並到被稱之為「版權大盜」的迅雷大本營深圳召開新聞發佈會,向盜版宣戰。而迅雷也在同一所酒店,就在對門,針鋒相對的召開了一場反擊「反盜版了聯盟」的發布會,主題就是揭露搜狐、優朋普樂「虛假聯盟」發佈會。

那時候,版權就是正義,網絡就是江湖。關於版權的口水仗,每天都在不同的視頻網站見發生,不是抨擊「盜版」,就是以「避風港原則」來從容應對,中國的版權從未明確過,空子自然有的鑽。

版權爭奪的背後,是利益的爭奪,真正從購買版權獲益的,恐怕也只有最早從事版權購買和分銷、並從事視頻「付費 免費」的樂視網,他以先入為主的優勢佔據了版權盈利的橋頭堡。而諸如酷6、優酷、土豆等,也只是嘗了嘗版權價值的甜頭,卻未曾真的實現了盈利。

實際上,在版權爭奪最厲害的這個時期,強大的門戶派和搜索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10年富二代進入視頻領域,以奇藝為代表的搜索派,以搜狐視頻、騰訊視頻為代表的門戶派,甚至新浪、網易都一度想進入這個領域分一杯羹。他們依仗背後的靠山,並不吝嗇錢財,而至在乎有價值的版權。不過,搜狐視頻、騰訊視頻,和百度的愛子奇藝,對於版權的理解真的不深,花了投資人的錢買版權,卻沒有送還給投資人豐厚的回報,只能讓投資人繼續去花那些白花花的銀子。

也有視頻網站無法再玩這些版權的遊戲。酷六被盛大收購之後,本是也想將盛大作為經濟後盾去參與「版權大戰」,其創始人李善友一度「豪擲三個億人民幣掀起視頻業反盜版聯盟和正版內容採購高峰」,但是高投入在高競爭的格局下並沒有帶來高利潤,兩年不到的時間,李善友黯然「下課」,盛大請了內部的一個職業經理人角色來打理酷六,重新回歸影響稍弱但成本低廉的UGC道路。

2010~2012視頻網站上市潮

廣告是視頻網站最有效地盈利模式,隨著視頻網站對收費、版權分銷、其他增值服務等多重盈利模式的嘗試之後發現了這一點。此時,用戶和流量基本上都趨於穩定,而投資人經過幾輪的融資之後,已經經不起再多的風吹雨打,他們希望能夠盡快的上市,獲得更大的估值,甚至有的投資人已經考慮套現走人了。

酷6無法忍受「一個人」的寂寞,於是乎,2009年11月,酷六網正式加盟盛大集團,與華友世紀合併上市,從而成為國內2.0創業以來第一家上市的網站。這與56網的出路有些相似,2011年9月27日,人人公司對外宣佈將以8000萬美元全資收購56網,通過此次收購,56網將成為人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名不見經傳的樂視網先於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率先上市。對此,樂視網COO劉弘人為,這主要得益於6年來樂視始終堅持付費和正版的戰略,「收入多少不是看網站流量,而是取決於變現能力。比較流量沒有任何意義,不能變現的巨額流量也是垃圾流量」。

實在的劉弘讓優酷土豆們很受傷。來自權威流量監測機構Alexa的數據顯示,2010年8月12日上市當天,樂視網的流量在全球排第1132名,在中國排第125名;優酷在全球排第51名,在中國排第10名;土豆網在全球排第70名,在中國排第12名。優酷、土豆網至今都未宣佈盈利,上市事宜也是前途未卜。而樂視已經成為創業板的「奇葩」。

同年11月中旬,土豆、優酷兩大中國視頻網站巨頭一前一後地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提交了首次公開發行(IPO)申請。12月優酷在美紐交所上市,而土豆的上市計劃因為CEO王微的婚姻糾葛折戟沉沙。直到第二年8月,土豆網才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成功上市。

主流視頻網站紛紛上市,也標誌著視頻網站的「寡頭時代」來了。對於中國現有的幾家視頻網站來說,在經歷了長達近五年的折騰之後,終於還是讓投資方看到了變現退出的曙光。的確,對於一直冠以「燒錢王」的視頻網站扎堆上市,不光為了向長達幾年的投資者做出一個交待,更多的也是在讓中國的網民以及廣告市場對於視頻模式的進一步認可,而土豆優酷的上市,則意味著這個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慘烈。

2013~未來 視頻網站情歸何處?

激烈的競爭,讓視頻網站紛紛開始選擇自己的出路。

併購。如果說推出是為了更好的選擇,那麼有時候企業的併購也是一個好的歸宿。土豆網在2012年3月被優酷網收購,同時在納斯達克摘牌。而在2012年8月優酷土豆網正式完成合併之後,土豆網創始人王微引退,一年之後再次創業,目前在經營一家動畫工作室(「最動畫」),號稱要做「中國版皮克斯」。隨著網絡視頻業UGC(用戶生成內容)運營模式的呼聲再次高漲,合併一週年仍然虧損的優酷土豆也回歸創業本旨,打起UGC的牌,推出創作者廣告分成計劃。

5月,PPS最終以3.7億美元被百度旗下愛奇藝收購,各創始人投資人也套現離去——這場收購儼然成為一場單純的資本狂歡盛宴。目前愛奇藝與PPS的團隊整合完成(PPS裁員5%),會員、廣告業務也完全打通,傳輸技術互通也指日可待。愛奇藝與PPS合併的最大好處大概就在於提升版權採購的議價權,同時打破優酷土豆一家獨大的網絡視頻格局。

大數據。搜狐視頻聲稱不看好利用「大數據」發展自制內容,但事實上它不僅購買了Netflix的熱門劇《紙牌屋》(一部運用大數據製作並取得成功的電視劇),還模仿Netflix推出「自制劇」戰略。像《屌絲男士》、《我的極品是前任》這類自制劇,名字都來源於目前互聯網流行語。搜狐的種種舉措其實都遵循著大數據理論。這些自制劇點擊量雖然還不錯,但質量比起版權劇還有差距,而且其份量相比自己拿8000萬美元購買版權劇的大手筆還是差遠了。所以在對待大數據和自制內容上,搜狐視頻貌似有些人格分裂——「自制劇」戰略現在看起來是個玩笑,或者拖死對手的計謀。

進入2013年,騰訊視頻開始不淡定了,不僅推出大數據、大平台和擴充內容的一攬子發展戰略,更是大舉招聘200人,開始全國佈局。不過雖然是肥企鵝家裡的富二代,且擁有超過7億的QQ活躍用戶,無奈介入視頻行業過晚,騰訊視頻也跟自家的微博業務一樣,不咸不淡。

跨界。在視頻網站裡,樂視永遠是個異類。當別人在提倡用戶分享時,他在賣版權,當別人賣版權時,他開始兜售版權;當別人開始做自制劇時,他在玩專業的影視劇;當別人還在探索移動互聯網的時候,他開始做「超級電視」。他不僅震驚了互聯網,也給傳統家電企業當頭一棒。樂視超級電視依託「平台 內容 終端 應用」的樂視生態,實現了硬件、軟件、內容、核心應用的完美結合。他以互聯網基因進軍電視行業,並創新性推出CP2C「眾籌模式」,實現「千萬人不滿,千萬人參與、千萬人研發、千萬人使用、千萬人傳播」。

併購、大數據、跨界並不是網絡視頻的終極歸宿,只要用戶有需求,網絡視頻就會蓬勃發展,隨著微信、微博等社交化工具的發展,網絡視頻也逐步融入了全民社交的大潮,以視頻為載體,搶佔社交化渠道。而在這個新的時代,強壯生存的那些強者,也許已經看到了盈利的曙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50

9158發展史:視頻聊天室到音樂粉絲經濟IPO的「大躍進」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3910-1.html
早期的互聯網是一個虛擬世界,你根本不知道跟你打字聊天的人是男還是女。通過語音交友也沒意義,你不知道跟你聊天的人到底長什麼樣。文字跟語音都會忽悠人,比較虛,所以我看到韓國的CNC、CClub的視頻聊天室後很激動——七八個男人和一兩個女人,在線上的虛擬房間裡都能看到對方,大家聊天、打字、放音樂。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你能見到人。

2004年我開始模仿韓國人做視頻交友。但中國人喜歡看別人,不喜歡被看,因為很多人都長得不怎麼樣,要讓你的臉在一大堆陌生人面前秀出來,這件事非常難,絕大部分中國人進聊天室都不帶攝像頭。我們的機制是,你必須把自己的臉給人家看,人家才願意給你看,所以不露臉的人一律踢掉。當時1000個人進聊天室,可能只有10個人留下來。但很多比較旺的房間裡能有五六個女的,想進都進不去。被踢多了,很多人說那我還是買個攝像頭吧。

我推動了攝像頭在中國的普及。我們是中國第一個以視頻聊天為主業的公司。E話通跟我們差不多時間起步,但我們是C2C,它們算B2C——E話通的室主講好了表演時間和獎金,主播才表演跳舞。主播裡頭不穿衣服,外面套個鏤空裝。她跳舞,你給禮物,你刷的禮物越多,她越往下面脫一點,但E話通不會讓你看到全部。這才是曖昧經濟。

E話通沿著河邊走,所以被投訴較多。我們公司沿著岸邊走,離河邊遠得很。我們主動採取了監管,曾經從第一個房間關到最後一個房間,所以我們的投訴量一直非常低。你可以去問公安部,一個月可能只有一例投訴我們的。

但是十人房這個事兒不賺錢。我們的商業模式是賣房間,10塊一個月,100塊一年。我們通過SP結算,剛開始收錢很及時,慢慢賬期越拖越長,還有SP公司騙過我們的錢。我把支付通道改成銀聯,也收不到太多錢。2005年我們的淨收入大概只有幾百萬元。

我們在視頻交友網站裡搞了一個秀場,讓十人房時期的一些女孩子來做主播。中國人喜歡熱鬧,我們又從十人房改成了大房間,那就會有五六個人表演,幾百個人觀看,喜歡女主播的就送「鮮花」。2008年9158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IDG投資進來的時候,我們一個月的流水已經到了大約六百萬元。

我們沒有主打過色情。9158對主播的底線要求是不能露點,不能有色情表演行為,不能撫摸自己的身體作性暗示……違反規定的主播,我們就封殺她。以前的秀場是有些低俗,但我們種下去的苗比較正。

公安對色情的定義包括了性愛的過程和引誘的動作。就是說,即便主播的衣服和褲子穿得好好的,但她拿一個成人玩具在攝像頭前模擬性愛的過程,也算是色情表演。

有些主播就打擦邊球。她不露出眼睛以上的部位,但把攝像頭對準自己的胸部,也不穿胸罩。我們問起,她說自己的胸就是大。這種情況處理還是不處理?我們所有的官方法規都沒有說「主播的攝像頭不能對著胸部」。

有些用戶向我們舉報,他們覺得那些主播把社區氛圍搞成這樣子,正常的美女都要跑了。IDG和C2也說了這個問題。消費者也不喜歡那種房間,他在房間內送了鮮花,心態相當於找了一個主播當女朋友,那他總希望她是正兒八經的人。如果是「那種」樣子,他會覺得掉價。

這是我們一再收緊主播著裝尺度的最核心原因:靠「那個東西」賺不到錢。我們強制要求視頻裡的女人必須穿胸罩,必須能讓人看清楚五官。

9158早期的房間數不多,我們就用人力把主播的圖片截下來。2009年開始,我們做了一個自動識別色情元素的監控系統,每隔幾分鐘就能在用戶的界面上自動截圖,5分鐘內我們能把違規情況處理掉。對於違規可能性比較大的房間,我們還會實時監控。如果你露點,我們就不讓你再登陸9158的客戶端軟件了。前段時間公安部發了一個文件,說我們這個監控系統比較好,他們要借鑑一下。這算是對我們的一個正面鼓勵。

9158也不鼓勵用戶和主播在線下見面。消費者覺得視頻上的主播都是仙女——歌唱得好,人長得漂亮,又很溫柔——但這種女人是不存在的。我們有一個軟件可以讓攝像頭前的主播長得好看一點,讓她變白、變瘦。每次在線下見到主播後,用戶都很傷心。另外,你去找主播,她都未必見你,因為少做一天主播就少了一天的收入。大家剛來9158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可以跟主播交友,時間稍微久一點,他就知道不大可能。

我們跟分貝網不一樣。分貝網發現9158的秀場能賺錢,就轉來做這個。剛開始他們管得很嚴,後來走歪掉了。很多人跟我說,你做9158不容易,還堅持了這麼多年,你應該早把它賣掉。他說得我好像天天被警察抓,逃來逃去一樣。

我為什麼要賣掉?這行業的監管風險很大,但跟賣衣服、賣美食的風險是一樣的。這個行業一直都有流言蜚語,但沒有哪個核心企業或者人出了什麼事。9158做得這麼大也從來沒出過什麼事情。

毒品事件是我們在2011年配合公安機關做的一個調查,他們在行動前一個月就跟我們溝通過。警察第一次來9158的時候我就說,半年內的所有數據全給你們。9158一共有十來個房間出事,那也是因為網監看到截圖不知道用戶在幹什麼。用戶把一個管子插到可樂瓶裡,你知道這是在吸毒嗎?我們以為是在吸水煙,誰知道這已經變成了吸毒。還有人說我們公司最底層的小員工在房間裡買賣毒品賺零花錢,但買賣毒品的人沒有一個在9158工作,我們公司沒有一個人牽扯進去。公安不光查吸毒,也查了色情,9158最後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反而因為配合調查立了功。

以前除非用戶違反了法律上明文規定的內容,否則我們不去幹涉他的行為。我憑什麼去管用戶喝可樂?我們是一個社區平台,我沒有主動去促成他幹什麼事。所以我原來主要監管色情,是把已知的違法內容處理掉。毒品事件後我覺得,我們應該不讓政府查出任何問題,我們不能讓人在未來因為某個原因來找茬,於是我們開始監管未知的內容。

比如我根本不知道用戶在講什麼,這種可能有問題也可能沒問題的內容,全部幹掉。我不知道你在喝可樂還是在喝什麼,先干掉再說。以前用戶用領導人的頭像,還有ID叫領導人的名字,一律不行。用戶在房間裡討論偏政治的話題,比如抱怨建垃圾廠,我們就直接封掉整個房間。

我寧可少一點用戶量,也只允許已知的內容出現在9158。我們是唯一一家做到100%無死角監控的公司,語音我們也能監控到。因為人們在語音聊天時難免還是會打字,一發現相關文字我們就進來聽聽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監控上有很穩定的投入,9158的巡管人員的數量已經佔到公司員工總數的10%,這是很大的投入。事實上,我們99%的房間是沿著岸邊走,只有1%的沿著河邊走。2013年9158開始準備上市,就把那1%的房間也全幹掉了。

我們不允許露腹部,也不准露乳溝,如果你的胸部比較大,允許露的部分不能超過三分之一。我們對主播著裝的監管標準,絕對比大街上走來走去的美女要嚴格。

為什麼有的其他平台開始旺起來,就是因為接收了我們趕走的那1%。但我們每次收緊尺度,沒有一個大客戶因此跑了,都是主播走。如果說我們以前主打約炮,那現在應該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才對。但我們管得越嚴,9158這個社區反而越旺,我們的生意越來越好。

隨著一次次收緊主播的尺度,我在2013年終於完全明白了這個行業的本質。大家都以為這個行業就是通過美女變現流量:美女在房間裡唱唱歌,陪用戶聊聊天,給你緩解下壓力,就好像古代人吃個燒雞,喝點酒,聽小妹唱個小曲一樣。但靠美女玩曖昧賺不到太多錢,曖昧到第三次時你絕對不會付錢,因為你前兩次什麼都沒得到,你會覺得這個女的完全是在騙你。

我們錯誤地認識了這個社區。主播長得好不好看只是這個行業的敲門磚而已,用戶在9158的主要消費動機真的不是美女,而是社交跟音樂。主播不靠客戶的原始衝動賺錢,她們靠粉絲賺錢。我們平台上唱得好、會表演的主播賺錢最多,光是臉蛋長得好的人可能賺不到錢。

最後留在9158的人是因為對音樂的愛好,或者他在這裡能交到朋友。所以這兩年我們又從表演性質的秀場,轉回了分享性質的音樂社交平台。

秀場那個模式下,誰給的提成高,主播就去哪個平台。其實能夠讓用戶掏錢的表演模式就那幾種,無非就是美女跳舞和唱歌,肯定是偏低俗的內容吸引人。但我不太願意離紅線越來越近,不太願意玩貓捉老鼠的遊戲。

我們管得越嚴,來的普通女性用戶越多。如果9158一片烏煙瘴氣,她們是不會來的。普通人一個月花幾百塊,跟幾個女孩子一起聊聊天,他就已經很開心了。現在9158中50%的鮮花是來自朋友之間的消費,量販不就是這個樣子嘛。

我放棄了那些一個月能刷得起幾十萬的高端客戶,我不需要每年翻倍的增長,漲得越快說不定風險也越高。9158就做中低端的市場,我們這個收入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26

「中國明星股東」發展史:5年50多明星當股東,成「中國特色」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5/144698.html

5年前的一張照片,或許將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經典一幕——著名導演馮小剛和華誼兄弟執行總裁王中磊肩並肩站在一起,面對著顯示屏上節節高昇的股價,笑得合不攏嘴。那是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上市第一天,「明星股東」馮小剛身價超過兩億。

5年以來,國內多家影視公司在A股「扎堆上市」,超過50位明星成為上市公司或是擬上市公司的股東,明星們入股影視公司的投資回報率達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連日來,娛樂資本論試圖梳理中國的「明星股東發展史」,發現上市公司的股份並沒能買來明星們的「忠誠」,一些拿到股份的明星照樣跟公司解約,而另一些明星則同時持有多家影視公司的股份。

「明星股東」現象也幾乎成了「中國特色」。

在香港、日韓或是美國好萊塢,由於娛樂業版圖早已呈現出「巨頭壟斷」的格局,演員們要想影視公司的股東,這樣的可能性少之又少。

「如果中國只有幾家大的集團公司做影視,明星的片酬就會立刻被控制住,更是很難出現明星股東的現象。」影視投資人曹海濤說:「但目前的情況是,煤老闆、地產商、懷有影視情結的企業家、想要轉型的創業者都紛紛涉足,蜂擁而來的資本抬高了明星的身價,也讓明星日益成為公司的稀缺資源。

隨著越來越多明星股東跟公司解約,資本市場如今對於影視公司的判斷已日趨理性,「不能光看明星股東,更要看公司管理層對於明星的管理能力」。

明星受益A股「造富機器」

中國的「明星股東」現象始於華誼兄弟,這家公司曾在人才流失的問題上吃過虧。

2005年,原華誼經紀公司總裁王京花曾帶領陳道明、夏雨、胡軍、劉嘉玲等大批藝人離開華誼兄弟,當時媒體報導曾經誇張地稱此為「地震」。

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作為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之一登陸資本市場,公司股東不僅包括王中軍王中磊,還有馮小剛、張紀中、黃曉明、李冰冰等十多位導演和明星。

不久之後的一個頒獎禮上馮小剛說:「我會在這個公司幹到底,我會跟著王中軍幹到底。」他還不忘推銷華誼兄弟的股票:「如果在座的有華誼兄弟的股民,我告訴你們華誼兄弟的股票可是很值錢的,絕對有投資的價值。」

兩年後的2011年,光線傳媒上市,作為一家以電視節目製作起家的媒體公司,光線旗下主持人謝楠、柳岩、大左(人稱「光線三寶」),以及常索妮、達娃卓瑪都獲得了公司股權。

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是中國娛樂業的兩家龍頭企業,在他們的示範作用下,「明星股東」幾乎成了影視類上市公司的「標配」。

我們梳理髮現,5年來,A股上市的影視公司已締造了至少50名「明星股東」,他們包括馮小剛、陳凱歌這樣的名導演,鄒靜之、於正等「金牌編劇」,人數最多的要數演員們,這裡既有唐國強、王姬等「老戲骨」,也有孫儷、趙薇、范冰冰、吳秀波等當紅明星,還有李易峰、賈乃亮等新生代藝人。明星們通過資本市場獲得的收益,多的達到上億元,少的也有上百萬元。

\

投資回報率高達幾十到上百倍

回顧2009年以來明星股東持股成本,發現這些股東入股價格大多非常低廉,某種程度上有著股權激勵的性質。

今年6月25日,藝人賈乃亮、李易峰入股歡瑞世紀,他入股的價格僅為每股2.5元,而此前的股權轉讓中,歡瑞世紀的股價已達每股25.35元。賈乃亮20萬元的出資額,至少能換來200萬元以上的回報。

孫儷曾是海潤影視的股東,海潤影視借殼上市之後,她將持有申科股份701.62萬股,按照申科股份上週四的收盤價,孫儷的持股市值將達1.7億元,相比之下,她在2012年的入股成本僅為914.40萬元,投資回報近20倍。

2008年,黃曉明以3元每股的價格購入了180萬股華誼兄弟股份,共出資540萬元。張涵予、羅海瓊等一眾明星也於華誼兄弟第二次增資擴股時以每股3元的成本價入股。華誼兄弟上市首日,收盤價為70.81元,黃曉明身價過億。

當有人質疑明星購股是「半買半送」,華誼兄弟董秘胡明曾表示,這是影視公司為激勵和挽留簽約明星,同時利用明星效應刺激市場關注和投資熱情的策略。「股權關係就是血緣關係,在明星成為股東之後,他的身份轉換了,他變得更關心公司和經濟。他是在為自己賣命、打拚。」胡明說。

公司股份,買不來明星的「忠誠」

胡明口中的「血緣關係」,有時並不牢固。

2010年,華誼兄弟曾爆發過一場「解約風波」,周迅合約期滿與公司解約,公司股東李冰冰、黃曉明也被傳出將與華誼解約。一時間,華誼兄弟面臨輿論的壓力。華誼兄弟方面曾表示:「前五名藝人加起來的收入也只佔公司的5%,藝人去留對公司影響不大,所以藝人解約不該在《上市公司重大事項披露辦法》之中。」

最終,持有華誼兄弟180萬股的黃曉明,決定與老東家「分手」。他於2011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類似的,持有華誼36萬股的李冰冰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此後接受記者採訪時,李冰冰稱,「會以其他的方式繼續與華誼的合作關係及情誼」。

在演藝圈,這樣的情況已屢見不鮮。

陳小藝是大唐輝煌的股東,但她的經紀約並不在大唐輝煌,而是在北京鑫寶源影視投資公司,杜淳持有強視傳媒的股權,但其經紀約在華誼兄弟。

「任何一個人都是綁定不了的,也是留不住的。」影視投資人曹海濤說:「只要一家公司是以人才為主體,就必然會面臨人才流失的風險。」

曹海濤曾投資大唐輝煌、強視傳媒、東方天星等影視公司,以及莫言的簽約公司精典博維文化。在他看來,「明星股東」的存在,只能說是讓明星與公司之間,建立了更好的 溝通關係,假如我是你公司的股東,可能溝通起來可能更用心,但要想簽署排他性的合作協議,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不太現實。

一些明星同時持有兩家公司股份

解約門之外,一些明星還同時持有兩家上市公司的股權。

2010年,華策影視上市時,金牌編劇鄒靜之成為公司股東,持有華策影視21萬股,然而今年幸福藍海預披露時,鄒靜之的名字又出現在了這家公司股東名單裡。幸福藍海的招股書顯示,鄒靜之持有公司93.15萬股股票,佔股0.4%。

曾扮演新版「潘金蓮」的孫耀琦,也同為兩家上市公司的股東。

2013年,長城影視借殼江蘇宏寶登陸資本市場,資料顯示,孫耀琦在2011年9月以每股15.5元的價格入股,長城影視借殼之後,江蘇宏寶連續拉出12個漲停,孫耀琦身家超千萬。

就在今年7月,泰亞股份宣佈收購影視公司歡瑞世紀,這時人們發現,孫耀琦還是歡瑞世紀的股東,曾在今年6月以25.35元的價格入股20萬股。

在鄒靜之、孫耀琦之外,此前文中提到的杜淳,也同時是強視股份和歡瑞世紀的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明星股東甚至與上市公司之間鮮少合作,為何有機會入股甚至引媒體質疑。

吳秀波入股幸福藍海就是這樣的情況。資料顯示,吳秀波2011年入股幸福藍海,當時他唯一一部比較紅的作品是電視劇《黎明之前》,但這部劇的製作方是華錄百納,並非幸福藍海,在入股之後,吳秀波相繼拍攝了《請你原諒我》、《心術》等電視劇,以及電影《北京愛上西雅圖》,但這些作品都不是幸福藍海出品。

「明星股東」成「中國特色」

在高額的片酬之外,明星們同時在資本市場的「造富機器」上賺取豐厚收益,這樣的現象或許是「中國特色」。

影視投資人曹海濤說,在香港影視行業,明星就像是公司的賺錢工具,成本被控制得非常合理。一部電視劇中演員成本不可能像大陸這樣,達到一部戲的近50%,甚至更多。對於他們來說,成為公司的股東,這樣的可能性更是少之又少。

在美國,好萊塢六大片商幾乎壟斷了主流影片市場,這些公司都有悠久的歷史,明星們想要成為迪士尼、華納兄弟、派拉蒙這些公司的股東幾乎是難上加難。

曾有媒體梳理好萊塢明星的投資生意經,發現碧昂斯、萊昂納多、威爾史密斯、賈斯汀比伯等藝人均有產業投資,但基本都是投的一些時尚品牌或是互聯網行業的創業公司。

但對於中國而言,影視行業是一塊新興的市場,僅僅在浙江橫店,就有大大小小的上百家影視公司,其中15家公司已先後通過併購、借殼、IPO等方式與資本市場「親密接觸」。在這些公司中,不乏「明星股東」身影。

「如果中國只有幾家大的集團公司做影視,明星的片酬就會立刻被控制住,更是很難出現明星股東的現象。」曹海濤說:「但目前的情況是,煤老闆、地產商、懷 有影視情結的企業家、想要轉型的創業者都紛紛涉足,蜂擁而來的資本抬高了明星的身價,也讓明星日益成為公司的稀缺資源。

豪華的明星陣容,的確幫助國內一些影視公司收穫了更高的資本溢價。華誼兄弟上市時,實際募集資金12億元,但有高達1928.61億元的資金欲申購公司股票,創下當年創業板申購資金的最高紀錄。

上海一家券商的文化產業分析師說,影視公司最核心的資產是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有很多明星、導演作為公司股東,作為券商,會覺得公司在人才儲備方面比較有優勢,無形中會提高對公司的估值。

但隨著越來越多明星股東跟公司解約,資本市場對於影視公司的判斷已日趨理性。

北京的一位文化產業分析師表示:「判斷一家影視類上市公司的好壞,不能光看明星股東,更要看公司管理層對於明星的管理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