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錯過痛過 蔡東豪

2009-09-10  NM
 
 

 

過去幾年,我寫了不少有關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文章,除了關於收購海外資源這類不大涉及管理、品牌、文化融合的交易,文章全屬批評性質。從這幾年內地企業的業績可見,我沒批評錯誤。我能夠以肯定語氣批評「走出去」策略,是因為我看到內地企業是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思路本末倒置、執行能力欠奉。這課題我已說夠,不想多囉嗦,我今日想探討的問題是那些已走出去的企業應怎樣走下去。有些已走出去的企業選擇返回走出去之前的狀態,即是重回內地市場,並向公眾承諾短期內不再走出去;亦有些騎虎難下,某程度上被迫要撐下去。聯想是後者的代表。

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逾四年了,成績差強人意,過去一年適逢金融海嘯,連續三季虧損,去年全年蝕18億元。外間的分析從《經濟學人》到投行報告,爭相宣判「走出去」策略徹底失敗,強調聯想唯今之計是回到內地。至於我的看法是唱反調,聯想應善用過去得來不易的經驗,堅持當初走出去的宏願。明年5月聯想慶祝「走出去」五周年的時候,今日購入聯想的投資者或可一同慶祝,原因是聯想管理層錯過痛過。

不敢和不願犯錯的人永遠學不到新事物,因為做對的事情只是確認自己已知的東西。我們從錯誤中學習,因為我們知錯而改;錯不是問題,不能從錯誤中學習才是問題。以上都是耳熟能詳關於錯誤的智慧,我把錯誤的智慧放在企管層次分析。企管人所犯的錯可分兩類︰第一類是做了不應該做的事,第二類是沒做應做的事,兩類錯誤之中,第一類比第二類嚴重得多。企業是在不斷犯錯的環境下才會成長,不犯錯的企業是懲罰和排斥犯錯,企業文化是「不做不錯」。

過去四年,聯想跟IBM的業務融合難關重重,海外業務一直虧損,內地業務卻一枝獨秀,可是內地業務的盈利不足以填補海外業務的虧損缺口。 批評者(包括我)不免提出疑問︰何必走出去,專注不停增長的內地市場豈不是更妙?

犯錯後要懂得止蝕,我認為聯想走向國際的決定不至於完全錯誤。聯想管理層擁有強烈創業精神,在競爭環境中成長,實力和抱負不能跟其他國企相提並論。收購後,聯想在執行過程中不斷改進,似是找到融合兩間企業文化的竅門,可是不幸遇上金融海嘯。處處碰壁的企管人這時候最需要是重拾自信,傾向走回自己認為舒適的地方,以最有把握的招式贏回一兩仗。對聯想來說,最舒適的地方是中國,假如聯想揮軍回家,我認為是錯上加錯。

我認為聯想此時最需要做的,是重新思考當初走出去的動機。根據主席柳傳志所說,四年前聯想希望從IBM身上得到三件東西︰一、IBM品牌五年使用權;二、IBM個人電腦獨有技術;三、跨國公司運作模式。聯想收購後三年主動棄用IBM品牌,從壞的方面看,是浪費了這方面的收購作價;從好的方面看,聯想可全力發展永遠屬於自己的品牌,方向更清晰。我認為假如聯想從錯誤中學習,願意堅持下去,第二和第三個原因將會帶領聯想找到走出去的果實。

過去幾年的業績,證明了聯想在內地市場位置穩固,不輕易被外國或本地品牌動搖,即使犯錯,也很快可糾正過來;聯想繼續留守內地市場是重複一些自己已知的東西。聯想這時候最需要的不是在內地市場找出自己做得到的事情,而是在海外市場跟對手硬碰,繼續不怕犯錯,繼續在錯誤中改進。IBM業務最值錢的資產是跟商業客戶建立的銷售渠道和技術經驗,這方面的生意在海嘯中雖然受創,但遲早會復原,而且復原力度可以又大又急,聯想不可減少這方面的投入。經過四年非一般的考驗,我看到聯想管理層是敢於犯錯和敢於堅持的一夥人,由中式走向跨國式管理的路途不會平坦,但相信他們自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聯想其實處於相當有利位置,因為它的內地業務擁有優勢,讓其有能力在其它地方犯了錯,然後改過後再進步。捱過海嘯,投資者不難發現錯過痛過的聯想原來在困難的海外市場打開了新天地,同時聯想保持着在內地市場的領導地位,真正邁向一間完善跨國企業,而這一切是從一個錯誤開始。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6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