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毛院長,您怎麼救台灣經濟?—— 台灣經濟之病在投資

2015-07-20  TWM


出口不佳,多數企業主對投資心灰意冷,出口、投資兩條腿齊斷,房股兩市不振,內需消費也不會好,經濟將是明年搶到總統大位者的嚴厲考驗!

這個月的七日,正當希臘倒債風暴,及中國股市雪崩式暴跌,這兩大衝擊排山倒海而來之際,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六月出口數據,六月出口重摔,出口金額只有二三○.七億美元,年減一三.九%。這是是連續第五個月的衰退,也是二○一○年十月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

以上半年累積數據來看,出口金額一四二四.三億美元,較去同期減少七.一%;其中第二季出口七二一.九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九.八%,也較主計總處預估的七四四.八億美元,少了二十二.九億美元。台灣出口數字表現欠佳,勢必拖累GDP(國內生產毛額)的表現。

電子業面臨夾擊 更壞的還在後頭主計總處在四月三十日下修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由三.五%下修到三.四六%,這個小小下修動作,卻透露了大大的警訊,因為這個GDP成長放 慢,背後代表了投資的衰退、民間消費的疲弱。這其中,最顯著的是首季投資(資本形成)轉呈衰退,較去年同期出現一.一二%的負成長,拉低了GDP○.二 五%,而股市、房市持續低迷,第一季的消費成長較二月預估值減少○.六四%,而國際需求不足,全球出口普遍下降,再加上台灣一向引以自豪的電子業,如今出 口也面臨紅色供應鏈夾擊,更壞的狀況看起來還在後頭。

構成GDP成長的三個要項,包括投資(政府投資、民間投資)、消費、淨出口,而出口是台灣創造經濟成長的主要大柱,如今出口大柱看起來就要折斷,眼看著經 濟情勢危急,出口衰退出現警訊,行政院長毛治國緊急在七月十二日召開財經會議,指示國發會在兩周內提出擴大版的出口振興方案,這些方案除了聚焦出口振興 外,還擴及中長期產業結構的調整,服務業高值化及激勵投資措施。

毛治國院長除了邀集所有財金、經濟部會首長外,還找來六位民間學者,預計兩周後提出新方案,但是國際大環境表現不佳,出口的拉升效果恐怕十分可怕。因為從○八年金融海嘯以來,各國奮力用寬鬆貨幣的手段全力救經濟,除了美國經濟表現搶眼外,各國經濟表現大都乏善可陳。

去年算是風平浪靜的一年,美國全年出口一.六二三兆美元,年成長二.八%,德國成長三.八%,中國成長六.一%,英國成長○.三%,台灣也成長一.七%。 但今年首季情勢急轉直下,美國第一季出口衰退四.六%,德國衰退一四.四%,法國衰退一四%,英國衰退九.六%,出口衰退造成歐元、英鎊都在四月創了新 低。

亞洲國家除了中國首季仍成長四.七%之外,其他情況也不太妙,日本首季衰退六%,南韓衰退二.九%,台灣衰退四.二%,新加坡更是衰退一一.五%。第二季 亞洲的頹勢仍然持續,上半年日本出口衰退七.四%,新加坡擴大到一三.二%,南韓加大到五%,台灣則是衰退七.一%,只有中國勉強出現○.六%的成長。

從這個現象看,全球經濟持續不景氣,除了出口不振,因為油價等原物料下跌,進口也出現萎縮,以上半年的數字來看,台灣的出口一四二四.三億美元,年減七. 一%,但進口一一六六.七億美元,年減一四.九%。由於進口萎縮幅度遠大於出口,造成上半年貿易順差二五七.七億美元,增加了九十五.六億美元,這是進口 萎縮所造成,也顯示台灣內需的虛弱一面。

紅色供應鏈搶單 台廠第三季壓力仍大六月出口衰退的數字,為什麼會嚇得毛治國院長召開緊急財經首長會議?這其中有兩個重點,一是六月出口值數據中,台灣對中國及香港的出口 大幅衰退一七.一%,中國是台灣最倚重的市場,如今出現大衰退;同時,除了美國以外,台灣在五大出口市場都出現明顯的衰退訊號,例如,歐元貶值,侵蝕了台 商在歐洲出口競爭力,今年上半年對歐洲出口衰退一一.七%;另外日圓貶值也造成台灣對日本出口的壓力,今年五月以來自日本的外銷訂單衰退二二.八%,很多 工具機業者都出來喊救命;甚至我國過去在東協國家一向有競爭力,但上半年我對東協市場衰退幅度也超過一二%。這是台灣在五大出口市場呈現的全面頹勢,全球 經濟不振,台灣已處在十分不利的情勢,但真正關鍵的是台灣產業出口競爭力的衰退。

第二個是出口產品也節節敗退,這其中台灣電子業受到紅色供應鏈撞擊,連央行彭淮南總裁都不得不承認「壓力是成長的開始」。台灣六月電子產品的出口只有七十 四.二億美元,年減一○.八%,這是連四個月的衰退,且是○九年八月以來最大跌幅;這其中資訊通訊產品顯著下滑,手機出口連續兩個月大減逾五成,手機零組 件出口也減少逾四成,這正是紅色供應鏈崛起的殺戮。

從個別公司來看更清楚,像是台灣出口十分倚重的宏達電子,首季營收四一五.二四億元,第二季剩三三○億元,衰退二○.五二%,單月營收從三月的二○○.二 三億元掉到八十六.七九億元,嚴重影響台灣的出口。電聲產品的美律,第二季營收也比去年同期少一○.七%,受到德賽電池的競爭,順達科第二季營收較去年同 期衰退二五.九%,另外靠PC出口的宏碁,第二季營收也較去年同期減少二六.二%。

進入第三季,台灣還要面對蘋果供應鏈遭到中國紅色供應鏈搶單的壓力,而蘋果換機潮已過,在新機還沒有出來之前,台廠壓力仍然存在,像台積電今年營收持續走 低,一月有八七一.二億元,六月掉到五九九.五五億元,這六個月當中,台積電營收已掉三成。台積電除了市值高,撐住台股半邊天外,也是台灣產業競爭力重要 指標,這個下滑訊號,值得重視。另外,手機晶片的聯發科,第二季營收也比去年同期減少一三.一%,單月營收仍在持續往下滑。

台灣電子產業景氣面臨四大利空,包括匯損干擾,電腦備貨保守,智慧型手機需求疲弱,再加上強勢美元衝擊,報載這四大利空進入下半年改善機會都不大,這當中還有一個新台幣的僵固性,台灣一時很難克服。

今年各國匯價疲力趨貶,像歐元一度見到一.○四元,英鎊也跌到一.四鎊,日圓也出現一二五.八四的新低價,跌最多的澳幣出現○.七三七兌一美元新低,紐幣 也創了○.六六二的新低。亞洲的馬幣一度跌到三.八三二,印尼盾跌到一三五三二,泰銖跌到三十四.四二,韓元最近急貶到一一三八.八七,但是新台幣去年底 在三十二.○一結帳,今年穩守在三十一元左右,一度讓上市櫃公司出現不小的匯損。今年很多出口業者都希望台幣加大貶值力道,但都會遭來貶值不是救出口唯一 手段的撻伐聲浪,使台幣貶值提振出口的手段受到壓抑。

所有問題都盤根錯節交纏在一起,看起來結論是「無解」。最近有兩位經濟學者跳出來看問題,第一位是李登輝時代的經濟國師劉泰英,他在台綜院的經濟前瞻報告 中一開口便說:「台灣經濟情況不太妙!」這話說得簡潔有力。劉泰英指出,台灣不僅出口減少,機械設備的進口也大幅減少,這不只是油價下跌、匯率因素的問 題,台灣必須靠內需接棒帶動經濟成長動能;但政府投資不夠,公營企業不投資,民間投資也嚴重不足。劉泰英指出,以政府為首的公部門,過去十五年來的投資萎 縮,未來必須面對的是中央及地方的經常收入不足以支出,政府儲蓄是負數,政府沒有錢就縮減公共投資,將形成台灣長期經濟發展的陷阱。

最近希臘債務危機,讓更多民眾深切體認到台灣正逐漸步入希臘式的經濟衰退模式,苗栗縣政府發不出薪水,這已是小型希臘倒債的翻版。台灣政府的歲入,拿來支應軍公教退休金及勞保退休金,真正進入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的惡性循環。如果民間投資再裹足不前,情勢更加險惡。

除了政府投資及民間投資外,各國政府都大力招商引資,奮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可惜的是台灣只有FPI(foreign portorfolio investment),沒有FDI,這些年進入台灣直接投資的外商有限,反而這幾年我們看到的都是外國直接投資的退出,像二○一一年眾多外國壽險機構相繼退出台灣,那一年台灣的FDI是負一九.五七億美元,今年凱雷、安博凱相繼賣出有線電視系統,FDI數字仍不會好看。

馬英九總統從二○○八年上任以來,也很努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但○八年到一四年台灣累積的FDI金額只有一八四.一六億美元,對比扁政府執政的前七年(二 ○○○至二○○六年)的二一八.八二億美元還少。台灣沒有FDI,卻靠著外國人來台的FPI,這是炒股與炒匯的投機資金,這個部位一直在二○○○億美元以 上,也就是說,台灣FPI金額是FDI金額的十倍以上。

外資來台只為炒股、炒匯,除了增加央行匯率管理的困難外,台灣產業的股息所得也都被外資囊括而去,外資在稅負上享有優勢,除了抬高了股價,對台灣實質經濟成長貢獻有限。

劉泰英先生憂慮台灣投資不足,真正的內涵是台灣只有FPI,沒有FDI!第二個提出示警的是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的董事長梁國源,他憂心台灣進入第十四次景 氣循環擴張,但速度極為緩慢,他發現台灣成長模式已出現質變,他憂心台灣經濟正陷入失焦式的成長,且有危及永續成長之勢。他擔心民間投資能見度不高,台灣 科技業在雲端的世代又沒有跟上,台灣出口長期集中在電子業,一旦電子業競爭失利,台灣經濟成長的陰霾將不退。元大寶華也將今年台灣GDP成長從三.六六% 下修到三.三二%,其中民間投資從三.八一%下修到二.七三%。投資不足恐怕是眼前台灣最大的痛!

政府債台高築 已無力增加投資最近在台外資機構都加入調降台灣全年GDP成長預測的行列,星展銀行二度下調GDP成長預測,成長率從三.四%再降到二.七%,星展銀行的 經濟學家馬鐵英以「非常!非常!非常差!」來表示台灣出口衰退的憂慮。澳盛銀行也將GDP成長從三.七八%降到二.八一%。今年下半年,若房市、股市表現 持續再低迷,台灣將出現內外皆差的慘況,全年GDP成長數字不但不能保三,最後的數字可能出乎大家預料之外。因為出口見不到曙光,投資這一項更茫然。

目前政府債台高築,已沒有餘力增加投資,而過去一年從一○一大樓到彰銀收歸國有,再到一連串BOT爭議,台灣已嚇跑了外國人。

至於民間投資,大多數企業主已心灰意冷,今年出口與投資這兩條腿齊斷,而股市已跌破年線,台股已出現進入空頭市場的訊號,這回希臘危機、中國股災,台股跌 幅全球第一。今年下半年若加上房市已進入冷凍櫃,房股兩市不振,內需消費也不會好,毛揆救經濟必須小心台灣「三足齊斷」的經濟下滑壓力,對明年搶到大位的 領導人,將是十分嚴厲的考驗!

台灣貨品出口主力一覽

6月 1∼6月合計

金額

(億美元) 年增率

(%) 金額

(億美元) 年增率

(%)

電子產品 74 -10.8 467 -0.7 基本金屬及其製品 21 -17.2 131 -8.7 塑橡膠及其製品 17 -17.7 108 -11.6 機械 17 -11.9 101 -0.4 化學品 15 -20.7 95 -14.6 光學器材 14 -14.3 87 -4.8 礦產品 12 -18.4 64 -39.7 交通運輸設備 10 3.9 59 2.9 紡織品 9 -8.8 56 -3.6 資訊及通訊產品 8 -31.4 56 -12.3 電機產品 8 -15.1 46 -5.8

資料來源:財政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64

千萬“孤兒”等藥來:世界最大“孤兒藥”市場病在哪兒

罕為人知、罕有人用卻又關乎人命的“孤兒藥”,再次進入了公共政策視野內。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2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部署今後5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確定了“十三五”期間深化醫改重點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扶持低價藥、“孤兒藥”、兒童用藥等生產。

這是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

中國罕見病發展中心主任黃如方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對罕見病群體來說是極大利好,希望相關細則可以盡快出臺,讓扶持孤兒藥生產能落到實處。

“孤兒藥”,也就是罕見病用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罕見病定義為患病人數占總人口0.65‰~1‰的疾病;在美國,罕見病是指受影響病人在20萬人(限於美國)之下的疾病。因為研發成本高、市場小,所以企業研發態度不積極,“缺醫少藥”是罕見病群體面臨的最大問題。

作為罕見病的一種,2014年的“冰桶挑戰”活動讓“漸凍癥”人群獲得了空前的關註,但更多的罕見病患者群體在默默承受痛苦,並不為人所知。

從公益到商業的探索

黃如方在罕見病群體中有極強號召力。他自己就是一位罕見病患者,身高1米的他患有假性軟骨發育不全癥,三四歲時,父母發現他的身體和其他同齡孩子不一樣,就抱著他到處求醫問藥。

從2008年開始,黃如方一直從事罕見病公益傳播,建立了非營利組織中國罕見病發展中心,孵化不同的罕見病患者組織,推動罕見病的傳播、救助和立法。

全世界確認的罕見病近7000種,其中80%為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性疾病,約50%罕見病在出生時或兒童期發病,約占人類疾病種類的10%。

上海市醫學會罕見病專科分會主任委員李定國表示,當前已知的罕見病中,有90%屬於嚴重疾病,但僅不到5%有治療方案。

今年5月,黃如方開始了新的商業探索,他在深圳開了一家叫根底健康的公司,擔任CEO。

盡管有人開始質疑他既做商業又做公益,但黃如方反駁說:“我最了解罕見病群體需要什麽,公益並不能完全解決實際問題,剩下的要靠商業。”市場缺少的是最了解罕見病人的機構,“我們是病人,我們等不了了。”

做出這種決定的是讓他心焦的現實,中國有1000多萬罕見病患者,明確診斷的患者不到40%,每年新出生罕見病患者超過20萬名,罕見病確診困難重重,平均確診時間超過5年,平均診斷成本超過5萬元。雖然罕見病發展中心也會接到一些求助,但是很多問題得不到解決,他希望通過商業路徑來減少罕見病人的誤診、周折和花費。

心懷忐忑奔波求醫,是罕見病家庭的日常狀態。

今年春天,在杭州西湖邊的一家兒童醫院,周先生和妻子帶著女兒從溫州樂清趕來,參加一群特殊孩子的關懷聚會。他的女兒8歲,從1歲那年被發現患有雷特綜合征,“女兒八九個月開始會叫爸爸媽媽,一切正常,可是到了1歲左右,她好像忽然變笨了,面目呆滯,再也不叫我們了。”周先生對媒體表示,女兒還時常自己搓手,走路也歪歪扭扭。周先生帶著女兒在當地幾家醫院檢查,都被診斷為癲癇。對此結果質疑的周先生帶著女兒四處求醫。在上海,周先生第一次聽說“雷特綜合征”這個詞。“但上海的專家告訴我,具體確診還得到北京。”在輾轉多地後,通過抽血基因檢查,女兒被確診為雷特綜合征。

根底健康的首席運營官 (COO)譚雪松曾在華為工作16年,因女兒被診斷為雷特綜合征,2014年譚雪松從華為離職,創辦了深圳安安雷特罕見病研究所,後加入根底健康。

幫助病人找到合適的醫生,只是第一步。黃如方說,根底健康已經和全國200多位頂尖的罕見病專家建立聯系,為病人提供的診療轉介服務並不收費,費用來自第三方。同時,診斷只是根底健康想幫病人實現的第一步,但不是終點,未來真正要做的是病人大數據沈澱積累之後,和藥商合作進行藥物研發和疾病研究。

孤兒藥研發國內冷國外

孤兒藥研發才是切中罕見病要害的撒手鐧,也是國內很多藥商和機構不願意做的事。

“說白了罕見病藥物研發在中國不掙錢,”黃如方說,罕見病種類多,但是單個病種人數少,藥物一般都比較貴,多數沒有納入醫保,底層社會福利沒有鋪好,大多數病人缺乏購買力,而研發新藥耗費的時間和金錢非同一般,所以很多企業不願意投入,一些風險投資機構也不願意在罕見病研發上投錢。

縱觀國內精準醫療的賽道,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故事已經幾乎被講完,接下來有幾十家公司湧入到腫瘤這一細分領域——在投資方和企業看來,腫瘤是剛需。

就連中國最大的基因測序公司深圳市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大基因”)也暫時沒有把罕見病治療放到高優先級。

華大基因CEO尹燁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靠罕見病盈利太難,這是一個太小的賽道了。已知的罕見病治療大多還是概念或處在臨床試驗階段,孤兒藥也就很少的幾十種,想把罕見病檢測變現也是一個很難的過程。罕見病在中國一定得走公益為主的道路,任何國家罕見病都是政府+民間的慈善救助。

相比之下,國外的孤兒藥產業卻呈現出非常火熱的一面。

過去十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經批準230個孤兒藥。2015年批準的尤其多,47%的新藥批準用於治療罕見病。

IMS(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數據顯示,全球孤兒藥市場年增長率平均達到12%,一般藥物難以達到這個增速。2020年,全球孤兒藥市場將達1780億美元,將占據世界處方藥市場的20.2%。

黃如方表示,歐美市場早就證明,孤兒藥物研發是可以掙錢的,孤兒藥產業很熱。一些研究孤兒藥的小公司在研發成功後就會被大公司高價並購或收購。

研發激勵機制的建立很重要。目前,美國、歐盟、澳大利亞、韓國、日本,以及中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等,都出臺了針對“孤兒藥”和罕見病的政策支持。

美國在1983年率先出臺《孤兒藥品法案》,對臨床研究的基金資助、藥物註冊審批程序、專利保護期限延長、臨床研究費用減免稅等方面從立法上予以保證。

FDA專門成立了“孤兒藥發展辦公室”(Office of Orphan Products Development,OOPD),一種新藥想要審批上的政策支持,首先要向OOPD遞交申請,認定其是針對罕見病的“孤兒藥”後才能進入“綠色通道”,獲得優先評審或加速評審,並免收審批費用。

歐盟、美國、日本等國政府還提供了大量的直接研究資金支持。如在美國,截至2009年,OOPD共撥款2.46億美元資助超過了480個研究項目, 直接推動至少43個罕見病藥品的上市。

在中國,罕見病藥物研發缺乏動力的背後是激勵和保護機制的缺乏。雖然在2012年發布的《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鼓勵罕見病藥物的研發;2014年發布《關於深化藥品審評審批改革進一步鼓勵藥物創新的意見》再次提出對重大疾病、罕見病、老年人和兒童疾病具有更好治療作用的藥物給予加快審評。

“可問題是沒有實施細則,”黃如方表示,什麽樣的藥能加快審批、流程是什麽、能加快多少,都缺乏細則。這導致藥企報批時仍然沒有依據。

罕見病藥物何時入醫保

“不過,罕見病相關政策難以推動的原因也可以理解。”黃如方說,國家面臨很多醫療和民生問題,罕見病不一定是優先項;同時,長期以來,罕見病因為病種多,病人分散,在爭取權益中的聲音弱小。

既然國內研發動力不足,是否可以從國外引進孤兒藥?事實上,因為人口基數大,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罕見病藥物市場,但是孤兒藥藥企的產品要想進入中國壁壘也比較高。有學者統計,從2000年到2010年,美國上市了64種“孤兒藥”,中國僅有16種;其中,中國市面上的“孤兒藥”有10種完全依賴進口,1種以進口為主。

治療漸凍癥的進口藥物。

臨床試驗是孤兒藥進入中國的第一個難關,按照規定,臨床試驗要有不少於200例病例。而一種罕見病,可能全國就只能找到100多人。同時,要完成引進的全套申請、審批程序,往往需要5~6年。

黃如方認為,孤兒藥的問題要解決,一定要有一整套解決方案,包括經費支持、專利保護、稅收減免等方面的政策。

以浙江省為例,經過多方談判,2016年1月1日起,戈謝病、苯丙酮尿癥、漸凍癥治療領域里的三種特殊藥品,被列入浙江省大病保險用藥報銷範圍。其中,戈謝病治療費用相當昂貴,針對性的藥品“思而贊”每支售價大約26500元,患者家庭月花費超過10萬元。該政策大大緩解了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6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