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老年人面臨的三大困境:抑鬱,疾病,貧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61

彭博報導,抑鬱,疾病,貧窮,這三大問題正在折磨著中國的老年人。中國長達3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不斷激增。

由中國,美國,世界銀行聯合組建的團隊在對17708名中國居民的調查顯示:2011-2012年期間,中國22.9%的60歲以上居民 (約4240萬人)的年收入少於3200元;15.1%的45歲到59歲居民的年收入少於3200元。

尚未擠進世界富國排行榜的前列卻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這樣的國家。同時中國還面臨著為滿足不斷上升的社會福利需求而增加支出的困境。

據聯合國的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人口比重將從2010年的12%上升到2050年的34%。

作為調查者之一的來自北京大學的Zhao Yaohui表示:

「中國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就已經面臨著人口快速老齡化的挑戰。而政府為老年人提供的財政支持的數額將受到很大限制。」

未來更多的子女將會離開家庭,出生率也將不斷下降。這意味著越來越少的成年人可以成為老年人的依靠,未來這項挑戰將更加嚴峻。

研究還顯示中國的老年人的抑鬱程度要超過青年人。40%的60歲以上老年人(約7400萬)出現了重度抑鬱症狀。約有4000萬老年人被確診患有高血壓。

調查還指出,中國在醫療保險覆蓋度方面有較大改善。92%的城市老年人和94%的農村老年人將獲得某種形式的醫療保險,覆蓋度高於45歲-59歲的人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82

【每日一黑馬】美生生物:一滴血窺視105種疾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876.html

【導讀】徐峰,前美國Perkin Elmer 生命科學部中國區負責人,於2011年創辦了美生生物。他為這家公司打出的口號是:一張芯片篩查105種疾病。其中包括28個腫瘤、12 個心腦血管、11個精神及智力疾病篩查,總共涉及413個基因指標。

在徐峰看來,這105種疾病篩查裡,包含著單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單基因病是可以明確檢測的,多基因病也能通過篩查發現患病的可能性,從而將現有的科學成果服務於生活。在他之前,中國已不乏類似公司。徐峰在商業計劃書裡,將自己與聯合基因做了區隔,後者也曾號稱提供智力及疾病等的篩查,但其產品及商業模式均遭到了質疑。徐稱,在技術上,聯合基因的方法學是SNP stream,是老一代產品,假陽性率高,批間穩定性差,成本高。美生生物的方法學是Golden Gate,這是第二代產品,穩定性好,成本也更低。

在商業模式上,聯合基因採用了連鎖加盟及地區代理的模式,這讓其一度捲入傳銷、騙局等糾紛裡。美生生物則在效仿美國23andMe的基礎上融入了本地化色彩,其一是藥房——網絡營銷模式,其二是美生——體檢中心模式。

相比聯合基因動輒上萬元的報價,美生生物包含50種疾病篩查的套餐市場價約為2400元,全部檢測的費用則是6000多元。徐峰的一位同行也剛殺進基因篩查行業。同美生一樣,其在芯片前端開發上也是與美國基因芯片生產商Illumina合作,並且表示價位會比美生更便宜,但這位同行並不打算採用進入體檢中心的模式。

目前,基因疾病篩查還不能進入醫院銷售,徐給出的理由之一是芯片產品在美國生產,美生沒有自己的生產基地,所以不可能獨立進行產品申報。這個背後,其實還有國家更嚴格的政策監管。而體檢中心獨立於藥監體系之外,又與市場需求相掛鉤。目前,美生已經與國內一些主流體檢機構達成初步的合作意向。

但是對於基因篩查服務本身,還存有很多爭議。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常常很明確,比如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而不是得高血壓、糖尿病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413個基因指標都正常,是否就保證沒有這些疾病?消費者對於基因檢測的認知還很少,廠家的市場教育也還不夠,這造成了兩者的脫節。

在技術手段上,徐峰認為生物芯片是一個階段性產品,未來的主流是高通量測序,但當下測序成本還很高,所以生物芯片還有一定的存在價值。然而,這個時間會是多久,現在還無法確定。

上海美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創始人徐峰
成立時間2011
所在地區上海
員工人數——
主營業務疾病的基因篩查
2012年營業收入保密
融資狀況暫未引入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62

臉盲:令人尷尬的疾病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374

2014年12月24日,上海,一場名為“粉墨登場——魅力無窮的傳統戲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活動在華東理工大學校園舉行。圖為正在看京劇臉譜及介紹的大學生。 (CFP/圖)

對於人類這樣一種高度社會性的動物,面孔識別簡直太重要了。但是有些人卻不擅此道,還有的人是天生的臉盲患者。他們的冷漠並不是有意為之的結果。科學家正試圖從多個角度揭示這一令人尷尬的疾病。

38年前,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探測器“維京1號”飛到了火星的上空,它對著一個名叫基多尼亞的地區拍攝了一系列照片。這本來是為了給後面的“維京2號”選擇合適的著陸地點。可是,天文學家們在收到的照片上發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圖像。在某一張照片上,火星表面矗立著一個“人臉雕像”,眼睛、鼻子和嘴都清晰可辨,眼神似乎還在死死地盯著正在拍照的“維京1號”。

這張照片一經公開就引起了轟動。人們開始猜測那是不是外星文明留下的傑作。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也就是2001年,美國宇航局的另一架探測器“火星全球勘探者號”再次造訪該地。那個時候互聯網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大量的網民焦急地等待美國宇航局公布更加細致的照片。然而,新拍攝的照片徹底否定了各種瘋狂的猜想。那個“火星人臉”只是地形和光影造成的錯覺,“臉”是不存在的。

這個真實的故事顯示了人類對面孔的敏感程度。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哪怕是一座房子上有幾個位置恰到好處的窗戶,橙子上特別的皺紋,或者是裝了“眼睫毛”的汽車前燈,都可以讓人聯想到人臉。

在實驗室里,科學家發現,即便是最弱的線索,都可以激活人腦用於識別面孔的區域。在幾年前發表的一項研究里,科學家讓受試者玩了一個匿名捐款的遊戲,這些受試者在捐款之前會看到一個由三個黑點組成的圖案。有趣的地方在於,一部分受試者看到的圖案是上面兩個黑點、下面一個黑點,也就是分別位於眼睛和鼻子的位置;另一部分受試者看到的是“正常”的三角排列——上面一個黑點、下面兩個黑點。

結果,看到前一個圖案的人在進行捐贈行為時比看到後一個圖案的人要大方許多。盡管,每一個人在決定他的捐贈數額時都是完全匿名的,但“被人盯著看”的感覺讓前一部分受試者捐出了更多。

也許這些捐贈者沒有明確察覺人臉,但他們大腦中的一個區域——梭狀回——在他們看到三個黑點時變得活躍起來。梭狀回中的面部識別區正是被認為與面孔識別有很強關聯的腦區。

識別面孔對於人類這樣一種高度社會性的動物來說簡直太重要了。在兩個半月大的時候,嬰兒就已經會對笑臉報以微笑。這是嬰兒與母親進行互動的一種方式,也是其社會化的開端。面孔,或許是一個人出生之後最早賦予視覺意義並加以重視的物體。

一個“高冷”的人

中山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生張華(化名)在周圍的同學看來是一個“高冷”的人。他走在路上,遇到老師和同學,常常不跟他們打招呼。但他的導師程樂華認為人們是誤解了他——張華並不是不願意跟熟人打招呼,而是認不出熟人的臉。

張華跟著程樂華學習已經有兩年了,但仍然會認不出程樂華。經常性地,只有當程樂華開口說話,張華才能從聲音中辨別出這是他的老師。

程樂華還遇到過另一名臉盲學生,他是這麽跟程樂華說的:大一時第一次見新同學,我問了四個男生的名字,然後很尷尬地發現,我問了同一個人四次。

這兩名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叫面孔失認癥,俗稱臉盲。這種癥狀最早得名並開始被系統研究是在整整70年前。

1944年,蘇聯紅軍向德國推進,一名36歲的德國中尉在戰事中負傷。他被送到戰地醫院,軍醫從他頭的後部取出一個彈片。傷愈之後,這名中尉發現奇怪的事情出現了——他不像以前那樣可以識別人臉了。

他隨後被送到斯圖加特附近的一所精神病醫院,在那里,醫生喬基姆·博達默(Joachim Bodamer)對他進行了細致的檢查。博達默把這名中尉結發七年的妻子打扮成護士,讓她與四名真護士站在一起,然後問中尉是否看出什麽問題。中尉表示,沒看出問題。他認不出穿上護士裝的妻子。甚至,在鏡子里看自己的時候,中尉也感到陌生。

博達默寫了一份長達47頁的醫學報告,其中把中尉所患的病癥稱為面孔失認癥。後來的醫生們發現,這種面部識別缺陷,可能出現在人的腦部受了外傷或是中風之後。

面孔失認癥和另一種被稱為“替身綜合征”的病癥是兩種非常奇怪的病癥,它們之間就像是鏡像關系。替身綜合征的患者能夠認出身邊熟悉的人的面孔,但他們對這些人缺乏熟悉感,他們會認為這些人是冒名頂替而來的;即便有很強的證據證明這些人並不是替身,替身綜合征患者也仍然會堅持他們的觀點。面孔失認癥患者的問題則表現在,看到熟悉的人的面孔時,他們無法將眼、口、耳、鼻等部位協調地從整體上進行理解,因而他們會對熟悉的人感到陌生。

不過,面孔失認癥的人一般來說對於識別面孔之外的其他物體並不存在困難。

這些現象的存在,讓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對人臉的識別與熟悉感是分開的過程,人對面孔的識別和對其他物體的識別也是不同的過程。在正常人的體驗中,面孔識別、熟悉感、其他物體的識別都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你察覺不出它們是由不同腦區參與控制的不同過程。只有缺陷出現了,你才發現它們是可以彼此分離的。

發育性臉盲

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心理科學系的喬安娜·帕蒂尼(Joanna Parketny)為了實驗室的研究項目,在互聯網上放了一套測試“臉盲”的試題。這個測試大概需要20分鐘,受試者會看到各種情形下的人臉,他們需要辨別出哪些是自己曾經見過的。

試題一開始很簡單,但越到後面就會越難。正常情況下,一個人識別的正確率應該在80%以上。如果低於了60%,那麽這個受試者就是臉盲了。正確率特別低的人,可能會被帕蒂尼請到他們的“腦與行為實驗室”,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帕蒂尼所研究的對象,不是那些腦部受傷後成為臉盲的人,而是在發育過程中成為臉盲的人。就像張華和那位把同一個人認了四次的同學,他們的頭部並沒有受過外傷,也沒有患過中風,他們的臉盲來自不一樣的過程。

根據一部分研究者的估計,英國人群中這種發育性臉盲患者的比例大約在1%到2%之間。帕蒂尼所在的實驗室正在嘗試找出這些發育性臉盲的人在處理面孔信息的時候與普通人究竟有何不同。

“我們的目標,是理解為什麽發育性臉盲的人在記憶和識別面孔時會有如此巨大的困難,”帕蒂尼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跟他們的視覺記憶的質量有關呢,還是說他們感知面孔的方式就不一樣?又或者,也許他們編碼面孔信息的方式跟其他人是一樣的,但提取這些信息的過程出了問題?”

在實驗室里,帕蒂尼和同事用腦電圖的方式來查看普通人與臉盲患者在處理面孔信息時大腦活動的差異。

他們讓受試者看不同的人臉照片,有的圖是正著的,有的圖是倒著的。結果發現,正常人在看顛倒的人臉時,腦電波上會顯示出一種遲疑;而如果是臉盲患者來看兩種照片,腦電波就沒什麽區別。對於臉盲患者而言,臉是正的還是倒的,似乎是無所謂的。

同時,他們還發現,讓受試者把顛倒的人臉照片配對,臉盲患者比正常人做起來更輕松。

“所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臉盲患者在編碼面孔時更趨向於基於各個部位,他們把註意力放在了單個的特征上,比如眉毛或嘴的形狀,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樣上來就對面孔進行整體性的識別。這就解釋了為什麽把人臉顛倒過來並不會讓他們感到有多少差別。”帕蒂尼說。

帕蒂尼和同事還讓一些臉盲患者觀看名人的照片,這些人會認不出那些名人。這讓研究者懷疑,至少對於一部分臉盲患者來說,他們的大腦是可以儲存面孔身份信息的,但卻由於某種原因,他們無法有意識地提取這些信息。

家族聚集性

美國《連線》雜誌幾年前報道過一位名叫比爾·舒瓦瑟(Bill Choisser)的臉盲患者。

他在小的時候,一直以為自己跟其他人都一樣,直到發現他的同學們都能在大街上認出自己的母親,而他不能。後來他當了律師,一直努力讓客戶認為他是稱職的,但實際上他在法庭上都認不出自己的客戶。直到48歲的時候,他才第一次在鏡子中認出了自己的臉。

這一次,舒瓦瑟還主要是根據新留出的發型認出自己的臉的。

“我之前訪問臉盲的時候,他們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臉盲。”程樂華正在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研究臉盲,“他們覺得自己不是臉盲的原因就是,‘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那個人啊,我就是認人啊,那幹嘛說我認人不行呢?我認人很好啊!’”

“為什麽他在遠處能認人呢?他不是看臉的,他是看身形的,這恰恰是臉盲的優勢。”程樂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因為他不能去看臉了,一定要發展其他因素,因而從其他特征識別人的能力就發展得比較強。”

在1997年,舒瓦瑟建立了一個簡易的網站,把他了解到的臉盲知識都寫了出來,希望“同類”能夠看到,並建立聯系。在此之前,許多人被臉盲癥狀困擾,但並不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包括神經科學的研究者,也並未註意到除了創傷造成的臉盲外,還存在天生臉盲的這樣一個群體。

一個雅虎的郵件組也建立起來,世界各地的臉盲患者在這里講述自己遇到的生活問題。最終,這引起了一名正在攻讀神經科學博士的年輕人的註意。他叫布拉德·杜津(Brad Duchaine),1998年的夏天,他第一次接觸到發育性臉盲的患者,這也讓他第一次知道了舒瓦瑟的郵件組和網站。

自那個時候開始,杜津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到了今天,他已經成為臉盲這個研究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名研究者。

“我們已經發現,發育性的臉盲比早先所認為的更加普遍,”杜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它是具有家族聚集性的,患者的識別缺陷有時僅限於面孔,它與(腦部)右顳葉的功能失調有關。”

對於臉盲的家族聚集性這一點,杜津是最近幾年才在研究中予以確認的。此前,他曾碰到一些父親是臉盲、孩子也是臉盲的案例,於是他十分懷疑基因可能在起作用。

在隨後的研究中,杜津發現了一批有多個臉盲成員的家庭,最多的一家有八個臉盲患者。“在我們測試的發育性臉盲患者中,大約有40%到50%報告具有家族臉盲史。”杜津說,“我們對雙胞胎的研究也顯示面孔識別能力在人群中是具有高度遺傳性的。”

人腦的窗口期

新出生的嬰兒的視力是很差的,他們只能分辨出一些明亮的光源,這就是為什麽你會發現嬰兒總是一動不動盯著光亮的地方看。在他們的眼里,大人的雙眼和嘴巴不過就是三個模糊的點,類似於本文開頭所講的捐款實驗中的黑點。

但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面孔對於嬰兒也有超強的吸引力。在1990年代初,科學家就發現人腦的內在設定就是對面孔敏感,小孩一出生其註意力就會跟著面孔或面孔狀的圖案走。而且,這個時候,他們是不能區別出不同的面孔的。

不過要不了多久,嬰兒就開始學會區分不同的面孔。到6個月大的時候,嬰兒就能夠記住他不曾見過的人臉了。這個時候,他們不但能夠區分人臉,還能夠區分猴子的臉。然而,正常情況下,到9個月大的時候,嬰兒就會失去區分猴子臉的能力。之後,一直到成年,他們就都只能區分人臉而不能區分猴子臉了。

人腦是存在一些窗口期的。就像語言的學習,如果你在兒時沒有學過某一種語言,那麽成年之後再學這種語言,不管你多麽努力,都不會跟母語完全一樣了。對面孔的識別也是如此。在最初的六個月里,人腦是會根據環境來確定哪些功能是必要的。

假如環境中出現較多的是人臉,那麽孩子就會形成對人臉的敏感。如果環境中是猴子臉居多,那麽孩子就會善於區分猴子臉,而不能區分人臉。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用猴子做了實驗,結果猴子的表現也是如此。他們相信人也會這樣。在實驗中,研究者甚至一度戴著無臉的面罩餵養猴子,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小猴子就成了徹底的臉盲——它們既不能識別人臉,也不能識別猴子臉。

同樣,這也是為什麽在成年人看來,外族人長得都一個樣。在他們嬰兒時期,看到最多的是同族人,所以大腦就選擇性地調整成只能識別同族人的面孔了。

有些嬰兒出生時就患有白內障,視物不清,他們長大一些之後,醫生用手術治好了白內障,他們的視力完全恢複正常。可是,由於錯過了形成人臉識別能力的窗口期,他們即便視力是正常的,但再也不能正常識別人臉了。

科學家已經註意到,臉盲與遺傳和早期發育都存在關系。

有趣的是,與臉盲相反,人群中還存在一些“超級認臉者”。帕蒂尼的那套臉盲測試題原本是設計用來測試英國人的,她和同事想要由此確定英國人群中臉盲的百分比。不過,她發現,這套試題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上流行了起來,許多中國人也在參與測試。

“看起來有些中國人非常善於識別白種人的面孔!”帕蒂尼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面孔識別是一條譜系,有的人被臉盲問題所困擾,另一些人則對面孔有超強的識別和記憶能力。”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超強的人臉識別能力是否可以超越種族,如果可以的話,這些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又是如何。”帕蒂尼說。這是科學家尚未研究的問題。

理解臉盲患者

自從1990年代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被用於研究臉盲以來,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大腦的多個區域與之相關。它們包括儲存、提取和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編碼信息的區域,以及那些複雜的將它們連接到一起的神經網絡。

“現在(科學界)的爭論不在於大腦中是否有一個用於面孔識別的專門區域,而在於人腦中是否存在一個專門的系統來執行這項任務。”帕蒂尼說。

現有的研究顯示,面孔識別的任務不止涉及早先發現的那些對人臉響應最大的腦區;換句話說,參與面孔識別的神經網絡比以前所想象的分布更廣。

“描繪出臉盲患者大腦中這些複雜的結構和功能,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帕蒂尼說。這些研究可能最終帶來能夠幫助到臉盲患者的方法。

程樂華最早開始研究臉盲的時候曾經懷疑過,臉盲是不是在理科生中比較多。但調查之後他發現,文科生臉盲的比例並不低於理科生。

他註意到,在他心理學公選課的60名學生中,有20名是臉盲。考慮到許多人可能本身是因尋求解決自身的某些困境才來選修心理學的,臉盲的比例會比一般性人群高,但三分之一仍然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比例。

在200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有學者估計漢族人中臉盲的比例為1.9%。然而在程樂華看來,這可能遠遠低估了實際情況。

一段時間以來,程樂華幾乎每天都會在微信朋友圈發一兩條他遇到的臉盲患者的故事。他最近一條寫的是:“我現在看諜戰片都在想,接頭的人是臉盲怎麽辦?一定是狗血的劇情。”

杜津也認為,有必要讓公眾更多地理解臉盲,並且對於一些崗位來說,比如海關邊檢的工作人員,也需要考慮臉盲可能帶來的問題。

不是臉盲的人其實很難想象臉盲者看到的世界是怎麽樣的。程樂華現在正在發展一種全新的方法,來了解每一個臉盲患者看到的人臉是什麽樣子的。他並不認為臉盲完全是一種劣勢,在某些情況下,它也有可能是優勢。比如對於臉盲的心理咨詢師來說,他們就更能夠不受臉的幹擾,走進咨詢者的內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53

霧霾恐增罹患肺癌與心血管疾病機率 中氣不足、講話不順 當心PM2.5入侵肺

2016-01-18  TCW

即使今年的冬天氣溫偏高,不若往年寒冷, 但台灣地區的霾害,仍不時讓空氣品質下降,到底在空污環境下,如何做好胸腔的日常保健呢?

肺臟有如一塊溼的海綿,共有左上葉、左下葉,以及右上葉、右中葉、右下葉等五葉肺片。在肺臟進行的肺循環是把從右心室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經由肺動脈運送到肺臟,在肺泡做二氧化碳、氧氣的氣體交換,再把含氧血,經由肺靜脈,送到左心房、左心室。

一旦空氣裡的細懸浮微粒(PM2.5)的濃度過高,被吸入肺臟中,首先就會對負責氣體交換的肺泡造成直接的刺激。尤其是有敏感體質的民眾,更會出現喉嚨癢、咳嗽的不適症狀。有些有潛在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者,甚至會覺得中氣不足,沒辦法像平常一樣,一口氣把話講完。本週由專攻胸腔及呼吸道疾病的黃建達醫師,分享胸腔日常保健的要訣。

今年冬季的天空,時常灰撲撲一片,明明是大白天,卻看不清楚遠方的景象,監控空氣中各種污染物的空氣污染指標值(PSI),也常呈現不良的紅燈或是非常不良的紫燈。這與全球氣候暖化、隨東北季風境外栘入的沙塵暴、霧霾,還有台灣境內工業、車輛所排放的PM2.5,都脫不了關係。

如果在沙塵暴、霧霾比較嚴重時,會覺得呼吸困難、乾咳、講話不順暢,要注意是否肺功能不足。而要知道自己的肺功能好不好,方法不難,花十五分鐘的時問做肺功能檢查,先吸飽氣後,用力吹氣,第一秒能吹出來的數值是第一秒吐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rme inOne second,FEV1,簡稱一秒量),反映肺臟氣道氣流(airflow)功能,健康男性的一秒量,約有四公升左右。

肺功能不佳高危險群:老菸槍、自體免疫病患者而一口氣能夠吹出來的最大吐氣量,就是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city,FVC),健康男性的肺活量,約有五公升左右。而一秒量占肺活量的百分率,即是一秒率(FEV1/FVG),正常人的一秒率會高於七五%。若低於六。%,在一般空氣品質下,即可能會有胸悶、咳嗽、中氣不足的情況。而介於七五%到六0%的民眾,在一般空氣品質下,有可能沒有症狀,但當空氣品質不良,如:霧霾比較厲害時,就很容易會出現不適的症狀。

而哪些成人較容易有肺功能不佳的困擾?一是長期抽菸(菸齡十年以上)或暴露於空氣污染與粉塵多環境的民眾,常會因呼吸道慢性發炎,導致呼氣的氣流受阻,肺功能下降,進而在中年後罹患COPD,因氣體交換能力下降,臨床症狀常有痰多、呼吸不順,運動易喘的不適,因此建議抽菸者應盡快接受戒菸指導,早日戒除菸癮,並且要避免暴露於空與粉塵。

二是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硬皮症,紅斑性狼瘡患者,常因肺臟被發炎細胞攻擊而纖維化,導致氣體交換能力不足,肺活量直直落。三是左心衰竭的患者,左心室的含氧血無法有效率的輸送到主動脈,供應給全身使用,常會覺得頭暈。同時,血液也會逆流到肺臟,使得肺臟的積血增加,水分太多,使得肺活量不足,心肺互相影響,很容易喘。這些民眾,可定期做肺功能的檢查。

增強心肺功能做有氧運動,不宜太激烈

肺功能不佳的民眾,建議要持續規律做有氧運動來維持既有的心肺功能,但運動時切記不能太過激烈,以免造成無氧運動而缺氧喘不過氣來,可在運動時,搭配手指型的血氧濃度計,當血氧濃度低於九0%,就表示運動已過度激烈,應該稍微休息一下,以免造成缺氧而引發危險。

霾害籠罩天空,空污中的PM2.5,也會增加一般健康者,未來罹患肺癌、神經病變、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若必須外出時,建議無論成人或孩童,都應戴口罩。可有效隔濾九五%有害微粒的N95口罩,對過濾空污最具保護效果,但因N95口罩濾除懸浮顆粒效率高,也會造成呼吸阻力大,正確配戴時,常會覺得呼吸不順、胸悶,無法長時間配戴,對於肺功能不佳者在實用性上較差。若須外出時,可戴舒適度較佳的外科口罩,但因其過濾效果有限,仍應少出門。回到家後,先換下外出衣物,洗個澡,可減少把PM2.5等污染物帶回家到處散布。室內可用有高效濾網的空氣清淨機、吸塵器來淨化空氣。此外,雖然運動有助心肺功能的訓練,但只要是空氣污染指標值達紅色警戒,就不建議外出運動,宜改做室內運動,如:跑步機、游泳、打桌球、爬樓梯、有氧體操等等。即使,在空氣品質正常時,也應避開中午臭氧濃度較高,以及交通尖峰車輛產生PM2.5較多的時段,從事戶外的運動。

整理者黃秀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88

霧霾恐增罹患肺癌與心血管疾病機率 中氣不足、講話不順 當心PM2.5入侵肺

2016-01-18  TCW

即使今年的冬天氣溫偏高,不若往年寒冷, 但台灣地區的霾害,仍不時讓空氣品質下降,到底在空污環境下,如何做好胸腔的日常保健呢?

肺臟有如一塊溼的海綿,共有左上葉、左下葉,以及右上葉、右中葉、右下葉等五葉肺片。在肺臟進行的肺循環是把從右心室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經由肺動脈運送到肺臟,在肺泡做二氧化碳、氧氣的氣體交換,再把含氧血,經由肺靜脈,送到左心房、左心室。

一旦空氣裡的細懸浮微粒(PM2.5)的濃度過高,被吸入肺臟中,首先就會對負責氣體交換的肺泡造成直接的刺激。尤其是有敏感體質的民眾,更會出現喉嚨癢、咳嗽的不適症狀。有些有潛在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者,甚至會覺得中氣不足,沒辦法像平常一樣,一口氣把話講完。本週由專攻胸腔及呼吸道疾病的黃建達醫師,分享胸腔日常保健的要訣。

今年冬季的天空,時常灰撲撲一片,明明是大白天,卻看不清楚遠方的景象,監控空氣中各種污染物的空氣污染指標值(PSI),也常呈現不良的紅燈或是非常不良的紫燈。這與全球氣候暖化、隨東北季風境外栘入的沙塵暴、霧霾,還有台灣境內工業、車輛所排放的PM2.5,都脫不了關係。

如果在沙塵暴、霧霾比較嚴重時,會覺得呼吸困難、乾咳、講話不順暢,要注意是否肺功能不足。而要知道自己的肺功能好不好,方法不難,花十五分鐘的時問做肺功能檢查,先吸飽氣後,用力吹氣,第一秒能吹出來的數值是第一秒吐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rme inOne second,FEV1,簡稱一秒量),反映肺臟氣道氣流(airflow)功能,健康男性的一秒量,約有四公升左右。

肺功能不佳高危險群:老菸槍、自體免疫病患者而一口氣能夠吹出來的最大吐氣量,就是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city,FVC),健康男性的肺活量,約有五公升左右。而一秒量占肺活量的百分率,即是一秒率(FEV1/FVG),正常人的一秒率會高於七五%。若低於六。%,在一般空氣品質下,即可能會有胸悶、咳嗽、中氣不足的情況。而介於七五%到六0%的民眾,在一般空氣品質下,有可能沒有症狀,但當空氣品質不良,如:霧霾比較厲害時,就很容易會出現不適的症狀。

而哪些成人較容易有肺功能不佳的困擾?一是長期抽菸(菸齡十年以上)或暴露於空氣污染與粉塵多環境的民眾,常會因呼吸道慢性發炎,導致呼氣的氣流受阻,肺功能下降,進而在中年後罹患COPD,因氣體交換能力下降,臨床症狀常有痰多、呼吸不順,運動易喘的不適,因此建議抽菸者應盡快接受戒菸指導,早日戒除菸癮,並且要避免暴露於空與粉塵。

二是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硬皮症,紅斑性狼瘡患者,常因肺臟被發炎細胞攻擊而纖維化,導致氣體交換能力不足,肺活量直直落。三是左心衰竭的患者,左心室的含氧血無法有效率的輸送到主動脈,供應給全身使用,常會覺得頭暈。同時,血液也會逆流到肺臟,使得肺臟的積血增加,水分太多,使得肺活量不足,心肺互相影響,很容易喘。這些民眾,可定期做肺功能的檢查。

增強心肺功能做有氧運動,不宜太激烈

肺功能不佳的民眾,建議要持續規律做有氧運動來維持既有的心肺功能,但運動時切記不能太過激烈,以免造成無氧運動而缺氧喘不過氣來,可在運動時,搭配手指型的血氧濃度計,當血氧濃度低於九0%,就表示運動已過度激烈,應該稍微休息一下,以免造成缺氧而引發危險。

霾害籠罩天空,空污中的PM2.5,也會增加一般健康者,未來罹患肺癌、神經病變、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若必須外出時,建議無論成人或孩童,都應戴口罩。可有效隔濾九五%有害微粒的N95口罩,對過濾空污最具保護效果,但因N95口罩濾除懸浮顆粒效率高,也會造成呼吸阻力大,正確配戴時,常會覺得呼吸不順、胸悶,無法長時間配戴,對於肺功能不佳者在實用性上較差。若須外出時,可戴舒適度較佳的外科口罩,但因其過濾效果有限,仍應少出門。回到家後,先換下外出衣物,洗個澡,可減少把PM2.5等污染物帶回家到處散布。室內可用有高效濾網的空氣清淨機、吸塵器來淨化空氣。此外,雖然運動有助心肺功能的訓練,但只要是空氣污染指標值達紅色警戒,就不建議外出運動,宜改做室內運動,如:跑步機、游泳、打桌球、爬樓梯、有氧體操等等。即使,在空氣品質正常時,也應避開中午臭氧濃度較高,以及交通尖峰車輛產生PM2.5較多的時段,從事戶外的運動。

整理者黃秀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96

新制重大疾病險 投保攻略大公開 重大疾病重新定義 理賠將分「輕」、「重」

2016-01-25  TWM

新的一年開始,若想要購買重大疾病險,須特別留意投保的是「甲型」或「乙型」商品;金管會針對重大疾病項目及定義修正,二○一六年起,為避免理賠申請橫生枝節,或因籌措醫療費而耽誤治療黃金期,投保前一定要看仔細。

你有投保重大疾病險嗎?自二○一六年起,只要涉及七項重大疾病項目的個人及團體保險,未來都將適用新定義。新制上路,以後買到的重大疾病險,理賠內容將會與過去「很不一樣」;除部分重大疾病項目名稱調整外,最大差異,在保險理賠時,將有「輕」、「重」等級不同。

昔日舊制爭議 多是理賠難認定「過去,重大疾病險理賠爭議,不少來自認定問題,其中又以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最常見。像心肌梗塞理賠,必須診斷同時具備三項條件,包括有胸痛症狀、最近心電圖異常變化,及心肌酶異常增高。」磊山保經通路長林世德直言,這不就是要患者發病時,身邊剛好有儀器,且能立即做心電圖檢查;若先服藥處理,就很難有異常檢測圖,常造成理賠困難。

「還有,舊制定義的慢性腎衰竭,是指『兩個』腎臟,必須接受『定期』透析治療;若是只有一個腎臟進行治療,就無法理賠。而何謂定期,在實務上也常有爭論,這次修正就將兩個腎臟改為『腎臟』,定期改為『長期且規則』。」林世德說。

事實上,自重大疾病保險商品引進國內後,已超過二十五年未曾修改過定義。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治癒率及存活率提升,金管會參考國外重疾定義,以符合目前醫療實務用語,讓項目及定義更明確,避免理賠爭議;「保險業統一標準,對民眾未來申請理賠,也更有保障依據,可降低模糊、混淆空間。」富邦人壽財務精算處副總經理廖運宏指出。

其中,將重大疾病分級給付,以過去重大疾病定義,歸類為重度,另設計輕度疾病定義,可讓早期(輕度)重大疾病患者,也能獲得保障。

廖運宏舉例,像心肌梗塞部分,舊版重疾條款一定要有胸痛、心電圖異常,及心肌酶異常增高,但依目前醫療技術,若先投藥處理,便很難有心電圖異常檢測圖,之後都必須透過其他病歷佐證,及第二、第三專業醫師協助判讀;「新制上路後,不論輕度或重度急性心肌梗塞,三項條件中只需要符合其中兩項就可理賠,而重度還須另一項檢查報告『發病九十天(含)後,經心臟影像檢查證實,左心室功能射出分率低於五○%』,新版修訂後,將可降低這部分爭議。」因此簡單講,這次「重大疾病項目及定義」修正,目的在更清楚地定義重疾。「四項重大疾病中,包括心肌梗塞、癌症、腦中風與癱瘓,區分為輕、重度等級。另三項重大疾病,則是配合醫療實務進行調整,像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將理賠定義,自現行『須心導管檢查並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修正為『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慢性腎衰竭,則調整為『末期腎病變』;而重大器官移植手術,則新增造血幹細胞移植。」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吳俊宏補充。

他指出,新制重大疾病險不但符合時代變遷,理賠認定標準也更明確;未來民眾在投保時,有四點要特別注意。「第一、確認所投保的重大疾病險類型;第二、癌症將分輕、重度,保障範圍要看清楚;第三、造血幹細胞移植僅限異體移植,自體移植不理賠;第四、發生有進程的重大疾病時,要注意保險金理賠範圍。」保險因應新制 類型區分甲乙型「新制將原七項重大疾病中的四項(新制名稱:急性心肌梗塞、癌症、腦中風後殘障、癱瘓),再區分為『重度』及『輕度』兩等級,未來保險商品設計方式,就會因保障範圍不同,而區分為『甲型』與『乙型』兩種。」中國人壽行銷企畫部協理許鴻儒解釋。

他表示,「甲型」是針對上述四項重大疾病項目,提供定義達「重度」等級的重大疾病保障;而「乙型」重大疾病險,則是同時包含「重度」及「輕度」定義,民眾購買新制重大疾病險時,一定要特別留意保單條款中,對重大疾病的定義標準,確認自己投保的是「甲型」或「乙型」商品。

舉例來說,購買重大疾病「甲型」險種,一旦發生「腦中風後殘障」輕度等級定義,即肌力評估標準為三分(以一到五分計,分數愈低代表殘障程度愈嚴重),仍無法獲得理賠,須達到「重度」等級定義,才算在保障範圍內;但若是投保「乙型」,則不論是輕、重度皆能獲得理賠。

癌症有分輕重 保障範圍看仔細「新制將癌症險分為輕、重度,許多常見的第一期癌症,因治癒率高,存活率提升,就算經醫師確診罹癌,投保的若不是輕、重等級都涵蓋的「乙型」險種,未來也不能理賠。」南山人壽商品部副總經理陳維新表示,過去重大疾病險意義,在提供被保險人死亡前有一筆錢可使用。但醫療技術進步,癌症險理賠規定也不再是「不分輕重、統統都賠」,而是依據定義,輕型等級以減額給付方式理賠。

陳維新舉例,輕度癌症定義,包括第一期乳癌、第一期前列腺癌、第一期子宮頸癌等十項癌症保障,但不包含原位癌等三項除外項目;而重度癌症,則是以除外方式(保險不理賠項目),提供輕度癌症定義,及三項除外癌症以外的癌症保障。因此,投保乙型(輕度加重度)理賠範圍較廣,理賠金額約在一○%至二○%;投保甲型(重度),除外項目包含輕度癌症共十三項,理賠門檻相對較高。

「值得提醒的是,有進程的重大疾病,各家保險金理賠範圍可能不同,投保時一定要問明白。」吳俊宏解釋,以國泰人壽為例,若罹患的重度重大疾病,為輕度重大疾病的演進,那麼投保乙型重大疾病險,就能一併領取輕、重度保險金。也就是,若經初次診斷,確診罹患第二期乳癌,因第一期乳癌也是十項輕度癌症之一,被保險人就能同時獲得輕、重度的重大疾病險理賠。但因各家規定不同,建議投保時最好先釐清。

精算投保額度 可先保家族病史最後,選擇保險類型仍應考量自己的狀況,選擇適合的保障範圍與額度。「例如,有相關家族病史或風險時,就應為自身建構較高的重大疾病保障,並留意保險等待期間規定,仔細審閱保單條款。」廖運宏提醒。

吳俊宏則指出,現在市面上綜合型保險商品種類多元,像特定傷病險(如:肝硬化、帕金森氏症、紅斑性狼瘡等)、終身醫療險,可能包含重大疾病項目;未來,在投保類似商品時,也應注意其涵蓋範圍。「很多重大疾病險,會同時加入特定傷病,讓一般人有項目多等於保障多的錯覺;若要真正提升保障完整度,應針對特別著重的保障補強,將多餘預算放在其他險種,才能達到較佳效果。」

撰文 / 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89

註資1190萬美金 默克和安進要用遊戲替代藥物治療精神疾病

以遊戲、視頻為代表的非藥物治療法定位於容易被忽視的人群以及他們的需求,現在並不屬於主流治療。但投資者卻非常看好這一細分領域。

當地時間7月20日,針對認知障礙疾病開發非藥物治療法的Akili公司宣布,默克和安進兩大制藥巨頭最新註資1190萬美金,至此,Akili公司B輪總融資達到4240萬美元。

數字藥品是下一個前沿技術

Akili公司總部位於美國波士頓,為多種認知障礙癥開發非藥物治療法,也常被稱為“數字藥品”,比如開發視頻遊戲用於治療小兒多動癥、自閉癥、阿爾茲海默癥以及外傷性腦損傷等疾病。此次新融到的兩筆投資分別來自德國默克制藥下屬公司的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默克投資公司,以及安進制藥旗下的安進投資。

“Akili公司是我們最近宣布的新興商業投資領域的第一家。”默克投資公司總裁Roel Bulthuis說,“我們相信數字藥品是醫療保健的下一個技術前沿,我們會努力幫助數字醫藥進入主流生物制藥市場,滿足病人和臨床中的多樣化需求。正因為看到了數字健康醫療市場的迅速增長,我們才與像Akili一樣的開拓性戰略夥伴建立聯系,幫助推進這一新藥品類。”

Akili公司表示,這筆融資將用於將神經退行性領域的擴大研究、以及為已有產品商業化做基礎設施準備工作。

“我們非常激動地看到默克和安進公司對數字藥品開發的投資,也很自豪成為默克投資該領域的第一個投資對象。”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Eddie Martucci博士說,“對眾多患有神經和心理健康疾病的病人來說,這種非藥物治療法不但有效,而且解決了病人的安全需求,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默克與安進、以及其他投資者們的支持與合作,會幫助Akili一起推進公司產品的商業化。”

在默克、安進兩大制藥公司前,Akili也曾獲得過夏爾制藥公司的投資,同時也和輝瑞、公益機構自閉癥之聲等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其中輝瑞資助了一項關於阿爾茨海默氏癥的研究,他們希望該Akili的技術平臺能否識別出哪些個體有患病風險。Akili也與非營利性組織的“自閉癥之聲”合作了多項臨床試驗,包括認知能力評估、用視頻遊戲進行個性化治療等。

此外,該公司的一個抑郁癥幹預治療的臨床試驗也受到了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贊助。此試驗也是視頻遊戲的形式,全部在智能手機和平板上操作進行。

2016年1月,Akil獲得了超過3000萬美元的股權資金,投資者包括JAZZ Venture Partners、Canepa Advanced Healthcare Fund和PureTech Health等。

用遊戲代替藥物

Akili稱其遊戲為“數字藥品”,該公司的執行創意總監Matt Omernick曾在一次采訪時表示:“一個優秀的遊戲可以吸引人,它可以成為非常完美的藥物替代品。”

據Akili公司官網介紹,Akili由PureTech Health公司聯合創立,擁有一批專業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和娛樂軟件設計師。該公司目標是開發出一款經臨床驗證的,對認知型疾病評估、診斷、治療的新型醫療產品。這種產品看起來像一款高質量的動作類視頻遊戲,可以遠程應用於任何地方的病人,並由醫生進行指導和追蹤。

Akili公司的產品技術獲得了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Adam Gazzaley博士實驗室的獨家授權,Adam Gazzaley博士的相關研究曾經登上了《自然》雜誌的封面。據官網產品介紹顯示,該技術直接以人腦的核心神經系統處理多個信息流的能力為研究對象,應用於Akili公司的兩款主要產品。一種是幹預型產品,通過人機互動可以改善病人的註意力、工作記憶(短期信息貯存與處理的記憶)和其他執行控制功能;另一種監測型產品,能夠對多種心理健康和神經系統疾病,提供更好的病患數據監測。現在Akili公司擁有三個版本的臨床遊戲,將優先在智能手機和平板使用。

目前Akili正在推進的名為“EVO”的臨床試驗項目中,有一項研究兒童註意力缺失多動障礙(ADHD,俗稱“小兒多動癥”)的產品,這是Akili公司的重點產品。它曾幫助40名兒童改善了ADHD癥狀。接受治療後,孩子們在“註意力和空間工作記憶”測試中表現得更好。

除了多種針對認知障礙疾病的臨床研究外,Akili公司官網顯示,目前公司研究也拓展到了認知功能嚴重受損的神經退行性病變等領域,包括帕金森氏病,重性抑郁癥,多發性硬化癥等疾病。這兩類研究都是為了探索病變路徑的更好方案,以及早期非藥物治療的可能性。此次B輪融資也將有一部分用來支持擴大這一新領域的研發。

雖然Akili公司與其投資者都認為未來數字藥品不會局限於小眾群體,而且,Akili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W. Eddie Martucci也曾說過:“未來我們會把產品做成主流醫療設備而非小眾化產品。我們會通過美國CDRH(美國設備儀器與放射健康中心)的批準,並且符合移動醫療器械的相關法規。”

然而,迄今為止,這一新興治療法還沒有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的審批通過。

此外,遊戲類治療方案也存在一定風險,比如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系統科學家們此前也為自己的Lumosity手機應用籌資3250萬美元。他們宣稱每周玩這些遊戲3~4次、每次10~15分鐘就能“全面發掘生命的潛能”,但今年1月就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罰款200萬美元,因為其推出的腦力治療遊戲並沒有達到廣告中所宣傳的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55

年輕“獨狼”肆虐歐洲:為何他們都難逃精神疾病魔掌?

就在剛剛過去的一周中,德國發生了4起同難民相關的暴力事件和恐怖襲擊案件。隨後德國警方宣稱,其中兩起的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疾病,一起的犯罪嫌疑人屬於“激情殺人”,而另一起年僅17歲的犯罪嫌疑人則在德國迅速的“自我極端化”。

歐洲的安全專家早就預見了這種恐怖襲擊的未來模式:越來越年輕的獨狼,通常不會超過25歲,患有精神疾病將展開襲擊,而且個人信息還並不為歐洲警方所掌握。

根據最近的醫學研究表明,在2000~2015年間發生的獨狼行動中,大約有35%的肇事者在心理方面存在障礙。根據德國心理治療協會方面估計,在德國的敘利亞難民中,一半都有精神有問題,在他們中有70%的人目睹過暴力,而50%的人則是暴力的受害者。

年輕獨狼的精神隱患

7月18日在巴伐利亞州維爾茨堡市,一名17歲阿富汗男子在火車上突然用斧頭和刀具襲擊乘客,造成十多名乘客受傷。隨後這名男子被宣布其住處擁有大量極端化材料,屬於在德國迅速的自我極端化案例。

不過目前案件的疑點在於,他有可能並不只是17歲,也不一定是阿富汗人。根據他的用詞,德國警方有專家認為他可能是一位巴基斯坦人,為得到庇護,在登記時更改了年齡和國籍。

隨後,一名18歲的槍手就在慕尼黑制造了槍擊案,且槍殺目標隨機。調查結果顯示,他不僅患有社交恐懼癥和抑郁癥,還曾住院治療兩個月,並服用該方面的藥品。

在7月24日,羅伊特林根則發生了一起惡性襲擊事件,一名來自敘利亞的21歲難民因感情糾紛,持刀砍死一名婦女,刀刀都砍在臉上、還在逃跑途中喪失理智,不僅砍傷五人,甚至還追著警車跑。警方稱這是一起“激情殺人事件”,該犯罪嫌疑人此前就劣跡斑斑。

而就在當天深夜,一名兩年前以敘利亞難民身份進入德國的恐怖分子在安斯巴赫引爆炸彈。德國當局隨後宣稱該敘利亞男子具有精神問題,此前曾兩次自殺,也在精神病院接受過治療。

不難發現,這些犯罪分子的共性在於他們的年紀是如此年輕。畢竟,經歷長途跋涉、艱難險阻,最終能進入歐洲的難民本身就呈現年輕化傾向。根據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署(BAMF)的統計, 2015年來到德國的難民大部分是年輕男性:近2/3的人是33歲以下的年輕人,分別來自巴基斯坦、阿富汗、敘利亞、厄立特里亞和伊拉克。

與之相承的是,在歐洲進行恐怖主義或暴力行為的犯罪分子的年齡也不斷下降。根據歐洲刑警組織的最新報告,在2013年,每6個恐怖主義分子中就有一個是25歲或以下的青年人;而在2015年中,這一範圍縮小到了每4個恐怖主義分子之中就有這樣的年輕人。 與此同時,這些年輕的獨狼還多患有心理疾病。歐洲刑警組織指出,大部分極端組織也非常重視促成年輕人的極端化,尼斯以及維爾茨堡的案件就揭示了這一點。

歐洲刑警組織還指出,盡管一些獨狼行為的促成因素包含意識形態問題,然而這些人身上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比如,尼斯的犯罪分子就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病征,並在接受治療。在2014年12月法國所發生的兩起類似手法的襲擊事件(均為開車在節假日撞向人群,隨後並試圖自殺)中,犯罪分子都患有精神疾病。其中在第戎的一名犯罪分子最終被確診為患有精神分裂癥,而在南特的另外一位則被認為是“精神不正常”。

根據最近的醫學研究表明,在2000~2015年間發生的獨狼行動中,大約有35%的肇事者在心理方面存在障礙遇。歐洲刑警組織的研究也指出,在加盟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之前,許多外籍戰士就已經被確診具有精神健康方面的問題。

內戰造成心理創傷難以平複

目前的各項研究中都指出,在持久的戰爭中,即便是逃出來的敘利亞難民,也難以平複心靈的創傷。2015年德國心理治療協會出具的報告估計,在德國的敘利亞難民中,一半都有精神有問題。在他們中,有70%的人目睹過暴力,而50%的人則是暴力的受害者。

土耳其方面出具的報告則顯示,超過55%的敘利亞難民以及過半數的敘利亞家庭認為他們需要心理支持。然而據估計,在約旦、黎巴嫩和土耳其,僅有5%的難民能得到心理治療。

國際醫療團隊(IMC)在對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和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這些難民中的54%存在嚴重的情緒障礙。聯合國難民署(UNHCR)也指出,“敘利亞人中最普遍,最顯著的臨床問題是情緒障礙,如:抑郁癥、長時間的悲痛癥、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各種形式的焦慮癥。”在安斯巴赫引爆炸彈的就是一名兩年前以敘利亞難民身份進入德國的恐怖分子,他此前曾兩次自殺,也在精神病院接受過治療。然而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自我極端化的道路。

這令默克爾政府的移民政策再次遭到質疑。目前有超過20萬申請庇護被拒絕的難民滯留在德國,上述這安斯巴赫引爆炸彈的難民就是其中一員。此前鑒於不應驅趕國內持續戰亂的難民,德國出臺了相應的容忍政策。然而安斯巴赫的爆炸案令德國民眾心中的天平開始傾斜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221

紮克伯格的“小目標”:本世紀消滅所有疾病

臉譜網(Facebook)創辦人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與其夫人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承諾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投入30億美元(約合200億人民幣)用以研究疾病治療。

據英國媒體報道,這對夫婦21日在舊金山的記者會上表示,他們的終級目標是要“在本世紀內成功治愈、預防或控制所有疾病”。而他們投入的這些資金主要來自於夫婦二人在2015年12月創立的實體公司。

目標遠大

近年來,科技界領軍人物紛紛將註意力轉向醫療健康領域。本周早些時候,微軟方面也表示將致力於通過其開發的人工智能幫助治療癌癥。而谷歌旗下的DeepMind團隊也正聯手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研究如何通過計算機輔助更加精確地診斷疾病。此外IBM與麻省理工學院(MIT)日前也強強聯合,共同開發類人AI以幫助臨床醫生照顧老人及殘障人士。

盡管已有珠玉在前,但紮克伯格夫婦的這一長期目標依然十分搶眼。比爾·蓋茨也出席了這一活動,他本人也在資助醫療研究。對於這對夫婦的願景,他將其形容為“大膽且雄心勃勃”,但同時也表示這正是當今社會非常需要的。

紮克伯格稱,當前在病患護理上的投入與在疾病治療本身上的投入對比懸殊;盡管疾病治療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病患問題,但前者的投入是後者的50倍。他強調,這一現狀需要得到改變。

這對夫婦的投資主要有三大目標:將科學家和工程師聚集到一起;創造出能促進研究的技術與工具;通過前期投資產生的動力繼續資助更多的科學研究。

陳夫人還補充道,他們已經投入6億美元(約合40億人民幣)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中心Biohub,這一中心將聚集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以及其他一些創新者。

而這一中心的研究項目主要包括兩個方向:“細胞地圖”與傳染病研究。前者旨在探索所有組成人體主要器官的細胞,後者則將致力於研發新的檢驗方法及疫苗以應對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以及其他的傳染性疾病。

紮克伯格還做出了野心勃勃的預言:到2100年,人類平均期望壽命將超過100歲。但他也認識到在這一目標實現前,還需要很多努力。他也表示,這些投資要能夠真正產出新的治療方式還任重道遠,而這些治療新方法要能進入臨床使用則需要更長時間。

慈善轉型

自女兒降生後,紮克伯格夫婦便宣布計劃將持有的臉譜網股份捐出99%,投入到慈善事業中。而他們當時創辦的實體公司的主要目標在於對能促進人類發展及社會平等的項目進行長期投資。此前他們也曾宣布投資一些教育相關的新興企業。

一些專家也稱,雖然這對夫婦的投資量極大,且目標相當有野心,但相對於他們所擁有的財富來說,相關的風險還在可承受範圍內。

近年來,慈善事業也越來越成為這些經濟巨頭的關註點。而在進行投資或捐助時,他們也通常會選擇與自身有所聯系的領域。

肯特大學慈善研究中心主任布雷茲教授(Beth Breeze)分析稱,大多數的慈善行為其實都是捐助者的“慈善自傳”,常常與自身經歷等有關。比如紮克伯格的夫人是一位兒科醫生,她曾分享過與患病兒童家長交流的故事;而在成為了一名母親之後,這些經歷與身份顯然推動了她的慈善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117

境內銀聯卡刷不了香港人壽險了!意外、疾病等旅遊消費險無妨

對於銀聯卡停刷香港保險產品的傳聞,第一財經記者從銀聯國際方面獲悉,按照監管政策要求,境內發行的銀聯卡不能購買具有資本項目投資性質的人壽險。

銀聯國際方面表示,境內發行的銀聯卡僅可進行個人旅遊、消費類支付,不得用於資本和金融項目交易,而人壽險有著資本項目投資性質。

換言之,境外保險類商戶的銀聯卡支付服務並未停止,銀聯卡仍然且僅僅可用於與意外、疾病等旅遊消費相關的“經常項目保險”。

消息稱,10月29日零點開始,境內發行的銀聯卡停止認購香港人壽險類保險產品。友邦保險(01299.HK)、保誠(02378.HK)等公司銷售給持境內銀聯卡的境內居民的相關業務的確會受到影響。事實上,今年2月3日,在銀聯加碼規範香港保險銀聯卡刷卡5000美元限額時,相關港股股價表現就受到一定影響,友邦保險、保誠、和宏利金融(00945.HK)當日股價跌幅都接近5%。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使用銀聯卡以外,其他付費方式仍然可行,比如匯款到香港賬戶或使用現金付費等。刷卡方面,Visa、萬事達卡、美國運通等境外卡組織的發卡尚可以使用支付。

近年來,此類業務量有較快速上升。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數據顯示,首次披露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人壽保險新單保費的2005年,這一數字還僅有18.2億港元,而2014年全年,內地訪客人壽保險新單保費已漲至244億港元,是2005年的13.4倍,已占整個香港市場2014年個人壽險新保單(1136億港元)的21.5%。而即使是在內地赴港遊客數量明顯下滑的2015年,前三季度這一數字也已達到211億港元,占該年首三季香港個人壽險新保單總保費的21.7%。有業內人士估計,去年香港保險銀聯跨境交易約百億元以上。

需要註意的是,一直以來,保險屬於境外限制類商戶類別,持境內銀行卡購買相關保險產品,均有單筆5000美元限額。銀聯卡實施這一限額管理,既可滿足境內持卡人購買小額保險的合理需求,又實現對涉及資本項目的投資性保險的限制。

今年春節前後,銀聯方面就要求多家香港保險公司對POS機MCC(商戶類別碼)進行了規範。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規範銀行外幣卡管理的通知》(匯發(2010)53號)及其附件《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使用的商戶類別碼》,共有4個商戶類別碼(MCC)涉及境外保險類商戶。外匯局將保險類商戶設為“金額限制類”,持卡境內銀聯卡消費者在此類商戶單筆交易金額不得超過等值5000美元。

不過雖有限額管理,彼時部分刷卡人仍以多卡、分單刷卡的方式試圖規避監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0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