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A股ROE拆解(截止3季報)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un2.html

银行畸形增长不可持续--A股ROE拆解(截止3季报)


一、總市值超過GDP的一半,總資產超過GDP的2倍,股市在國民經濟中的代表性越來越強;
二、16家銀行佔到全部A股淨利潤的47%,嚴重畸形,並且趨勢仍在向上,是否可持續?
三、銀行保險的資產佔到2300多家A股的77%,以17倍的槓桿向其它經濟個體抽血,金融脫媒是進是退?含未上市的全部銀行總資產超過105億,為GDP的2.5倍,美國銀行業(扣除代持的證券外)為GDP的40%,歐洲為70%,日本為200%;
四、銀行ROE近2倍於普通企業,2倍於GDP增長水平,是否正常和可持續?銀行的收入佔總資產的比例為2.31%,美國在5.5%以上,因為它們證券投資、諮詢服務等非息差收入佔一半;
五、銀行6.33的PE,1.38的PB非常低,但未來利潤能否繼續增長?會不會停滯,甚至是負增長?
六、企業整體現金流差,非銀行保險企業非常差,經營現金淨流入僅為利潤的一半,總現金流負數,資金緊張;
七、非銀行保險企業,20倍的PE和2.44的PB,對應12%的ROE,並不便宜,現在利潤趨勢也不好;
八、企業資產負債率偏高,說明三角債比較厲害,周轉率偏低,槓桿偏高,財務風險較大;
九、銀行的淨利率是非銀行的8倍,普通企業5.5%的淨利率,抗風險能力如何?過去一年,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都超過5.5%;
十、上市公司相對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未上市的公司情況會比上市公司好嗎?讓我們站在整體國家的角度,來看看全部經濟個體總的ROIC和財務槓 桿,我們的非銀行上市公司總資產收益率才4.44%,而負債率達63.3%,那麼,我們的ROIC可能只有8%左右,而廣大非上市的企業ROIC應該更 低,如果發生較嚴重的通脹,導致實際借貸利率上升,那麼大部企業將虧損,像今年很多中小企業就出現了這樣情況,這個遊戲未來將怎麼玩?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31

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的幾點補充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v6y.html

上個月底我寫了《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的帖子,並且後來還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上了,這個帖子引發的爭議很大,朋友們的回覆很多。


我本人沒有從事過銀行業,也不是金融專業畢業的,坦白說,我對銀行業所知甚少。另外,我也不是證券從業人員,分析東西純業餘愛好,有利益傾向,也只代表我 個人,發表文章帶來的直接利益,大概就是一點稿費(目前都還沒到賬,哈哈)。所以,如果因為看我的帖子而遭受投資損失,本人概不負責,朋友們操作前請理性 分析。畢竟投資是自己的事,別人沒法強迫,賺了沒人搶,虧了也沒人賠。

我還要申明一點,我看空某個股或行業,不代表我自己沒有買。我看空它,可能只代表長期看空,但短期並不看空。我看空它,可能只代表對它的收益預期不高,不 代表預期它會虧損。反過來,我看多一個公司或行業,也是這樣。如果有人問我的持股或操作,我基本都有如實相告,賺了就賺了,賠了就賠了,沒什麼不好意思 的,再說我也不是基金經理。我寫博或發表文章,主要還是想與大家交流學習,朋友們切不可盲目跟隨操作。如果因為我水平差而誤導了大家,我只能說聲抱歉。

在我的帖子後回覆的朋友,很多都給了我有益的補充和善意的指點,對於純外行的我來說,這種結果正是我寫貼的目的和意義所在。說老實話,每次看到別人反駁我 的觀點,我就很不爽,情緒容易激動,往往我回覆時很不客氣,大家應該能感受到。但當我平靜下來時,我就會想,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言利於行。如果我 有錯誤就應該改正,沒有則繼續努力,只有這樣,我才能不斷的進步,投資還是要理性,不能情緒失控。

在我帖子的後面有很多互動交流,從中可以看到我有不斷從朋友們那學習到新東西,有支持原論點的,也有很多相反的。反駁的意見我估計大概有以下幾類:
一是中國的銀行收入佔GDP的比值與歐美的對比;二是GDP收入法核算的組成部分,其中生產稅淨額和營業盈餘的比例;三是推算基數沒有還原成息稅前利潤;四是分紅對ROE保持的影響;五是通脹對ROE的影響。

第一個問題:Peanuts舉例法巴銀行總資產和法國GDP差不多,我描了一下它的年報,發現其法國的業務只佔32%,我不知道法巴在法國的市場份額如何,歐美大行,都是真正的跨國公司。我 也不清楚法巴的資產結構和具體種類是怎樣的,因為我英文完全不行,看詳細的年報非常吃力。我從另外的途徑瞭解到,法巴等歐美銀行,儲蓄佔負債的比例是遠低 過中國的。但歐美的金融業佔GDP的份額,確實是高過中國的,我從來沒有說中國的金融業比歐美發達,或者說中國的金融沒有發展空間了。另外有一點我們要注 意,歐洲的銀行,是有從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賺不少錢的,而中國的銀行,目前好像還沒有哪一家真正走出國門賺錢了。我看到法巴的ROE平均起來確實不低,最近5年14%,法巴的特點是槓桿比中國的銀行更高,但淨利率比較低,不到中國銀行的一半。我看了一下匯豐控股,08年以前的ROE有14%多,最近三年掉下來了,5年平均9.82%,匯控的負債率與中國四大行差不多,94%左右。
银行畸形增长不可持续的几点补充
此圖由博文後跟貼的鄭永燦前輩指點提供,從這個圖來看,因為線條顏色太接近,好 像是英國和西班牙的國內銀行資產佔比GDP比值最高,大概230%,和中國的226%差不多(中國銀行業的表內資產是105萬億元,不包括與日俱增的票據 及理財產品等表外資產)。其它發達國家基本都在100-150%之間,我們可以看到20年前這個數據在50-100%,看來發達國家的銀行一直在加槓桿, 這是不是正好可以印證到金融危機呢?(注意,發達國家的銀行資產,其結構與中國有很大區別,中國的銀行業基本就是信貸產品。)

银行畸形增长不可持续的几点补充
這個圖是澳大利亞4大銀行的歷史稅前利潤佔GDP的比例,注意是稅前。結 合前面的那個銀行資產佔GDP的比例,澳大利亞銀行資產大概只佔GDP的120%左右,只有中國的一半。澳大利亞四大行處於絕對壟斷地位,約佔全國銀行總 資產的75%,其稅前利潤在20年前只佔GDP的1%,金融危機前升到2.3%,危機後的08年急降到1.7%,目前為1.9%。而09年的稅後只有1.12%,澳大利亞所有銀行目前的稅後利潤約佔GDP的1.5%,差不多是中國2.8%的一半,這與其總資產佔GDP的比例只有中國的一半基本相符。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一點,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銀行是混業經營的,其資產結構與中國銀行大不相同。
银行畸形增长不可持续的几点补充

我一直強調的是中國的銀行是畸形增長,注意畸形二字。我認為「畸形」二字,應該更多的是一個結構、比例、比率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總量大小的問題。比如說中國改革開發前,一味注重公平,結果喪失了效率;而改革後過於注重效率,結果現在公平盡失,我認為這就是畸形的一種。

第二個問題:arsenal歐洲冠軍指出了我對生產稅淨額和營業盈餘的概念理解錯誤,非常感謝這位前輩,起初我對他的指點還很排斥,還好他很有風度和耐心,否則我會一直錯下去。原 來,生產稅淨額不包括所得稅,所得稅包含在營業盈餘裡邊。生產稅淨額也不包括土地出讓金,土地出讓金等收入不列入gdp。我不知道這種方式在中國是否合 適,因為中國這一塊的金額不小,很明顯它是有參與財富的分配過程的。中國統計局的生產稅淨額範圍大概只有實際財政收入的一半,所以營業盈餘的實際比例有 25%左右。在扣除所得稅後,可能仍有20%左右,比我估計的高一半以上,按20%的比例估計今年全年近10萬億。這個數據對我後來的模型推算影響很大, 可能導致時間由之前的7年延長到12年。我搞模型推算,其實也只是想做一個方向性的判斷,並不是要搞出一個精確的錯誤來。

如果我用實繳所得稅和稅負來推算的話,差距會小很多。去 年企業所得稅才1.28萬億,今年大概1.73萬億(前三季1.48萬億,扣除匯算清繳的影響,考慮到歷年第四季都遠低於其它3個季度,再結合目前的經濟 形勢,我預計第四季度只有2500億左右),而我們的所得稅率是25%,扣除稅收優惠和虧損的外,實際所得稅率怎麼也不可能低於15%,因為上市公司去年 的稅負是21%,今年23%。上市公司去年實繳所得稅為4680億,佔比為36.45%,如果全國的實際稅負低於15%的話,那麼非上市的公司稅負只有 10%,這麼大的差距是不可能的,稅局也不是傻子。假設實際所得稅負是15%,那麼稅前利潤今年是11.5萬億,稅後是9.8萬億,和營業盈餘扣稅後佔比 20%差不多。但如果是20%,那麼稅前就只有8.65萬億,稅後才6.9萬億。這裡的數據有些相互打架了,我還沒搞清楚原因。由於自己擁有的資源實在太 少,網上又很難找到有用且權威的數據,所以很多時候要量化分析會很困難,經常會費力不討好。

第三個問題:有股友指出了我一個錯誤,在做非銀行普通企業的利潤推算時,沒有先還原成息稅前利潤,導致基期數偏小了。我重新測算了一下,還原成息稅前利 潤,及重新調整營業盈餘比例後,測算結果將由原來的7年變成12-15年,即12-15年後,非銀行普通企業的稅前利潤將為0。

第四個問題:「天涯路」等朋友指出我沒有考慮分紅對保持高ROE的影響。這個質疑是正確的,比如匯豐控股,長期分紅率達到利潤的60%,所以它能在持續較 高的ROE的前提下,其資產和利潤規模低於ROE增長。不過,匯控在09年也是有供股的,增發一次就回收了3年的股息。而中國的銀行,工行近5年平均分紅 不到40%,建行不到50%,招行更只有20%,並且近2年分紅率呈下滑趨勢。同時,它們近幾年都有從市場融過資,工行和招行用股息減去融資,都是負數。 建行倒是個正數,不過,其股息大部分是匯金及戰略投資者的,而上市時拿的卻是小股東的錢,所以這麼算下來,二級市場就是個負數了。

不少朋友認為未來這個趨勢會改變,中國的銀行會多派息,不融資,這樣就可以保持較高的ROE而又不至於讓資產和利潤同比例增長了。我認為這種假設是有可能 的,但是大家不可盲目樂觀,中國的銀行過去幾十年,之前是壞賬剝離讓財政買了單,實際是納稅人買了單。現在是上市及增發,還有債券,又讓我們小股民買了 單。至於那些像美國銀行之類的戰略投資者,都賺得盆滿缽滿,拍屁股走人了,他們對中國銀行的管理貢獻了多少?既然過去和現在都這麼不光彩,你憑什麼對未來 那麼樂觀?體制不改,我看將來可能又是新瓶裝舊酒。

第五個問題:通貨膨脹對ROE的影響。巴菲特在《通貨膨脹欺詐股票投資者》中論述通脹不會提高ROE,通脹對絕對金額增長有影響,但對增長率沒有影響。所 以我之前的模擬推算,通脹的問題可以不考慮。實際上,我們發現銀行業恰恰是通貨膨脹的受益者,大家想想今年的高利貸、融資難和銀行業的高利潤,是不是關聯 明顯?

另外,有個叫「老股民」的朋友,針對我的帖子和安邦投資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質疑,因為他的帖子不能回貼,我在博友「風中散發」的轉貼裡回覆如下:
這個人的文章,錯誤很多,我隨便指幾個:
一、我說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沒有說增長不可持續。何謂畸形?比如成年人的驅干,嬰兒的五官,或者相反;
二、我從沒有說過銀行的利潤佔全行業的50%,我只說過佔全部上市A股的近50%,這哥們喜歡斷章取義!
三、他截取財政部網站的文字,也喜歡選擇性的粘貼。所得稅問題,財政部的網站上說了匯算清繳的影響,化工業的影響,房產地及相關行業的影響等等。1-5月 份匯算清繳的影響是很大的,上半年所得稅11175億,匯算清繳佔了4032億(同比10年增53.7%),前三季度所得稅14817億,其中3季度 3642億,我估計4季度2500億左右,全年17300億左右。
四、所得稅的稅負問題,確實沒有25%的,上市公司去年是21%,今年大概23%,非上市的公司水平肯定要低,我沒有找到具體的數據,不知道全國的所得稅 負實際是多少。但是我知道近兩年的所得稅負是上升的,這主要同兩稅合併改革有關,關於二免三減半(非他說的三免二減半),現在絕大部分企業已經沒有這個優 惠了,從08年到2011年這4年逐步過渡,2012年就全部是25%了,除了少數申請到國家高新科技資格的企業,及少數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外。
五、關於銀行的利潤與非銀行利潤及稅負的問題,我列一組今年一到三季度的數據,大家可以看到趨勢:收入增速分別為28.97%、25.75%、 22.68%;利潤增速分別為24.95%、22.75%、13.43%,毫無疑問,四季度利潤增速肯定會跌到個位數的,那麼,這位兄弟列舉的所得稅 35.8%的同比增長,可能持續不,為什麼所得稅增速與利潤增持完全不配比?
六、他找的銀監會關於商業銀行的資產總額和利潤總額的數,那個不是全部行業的數據,據我所知,3季末銀行的總資產是105億,利潤也不是8173億,他把這個數據當成整個銀行業了。
七、建議他反駁別的觀點時,列數據擺邏輯就可以了,上升到道德層面,沒啥意思。再說,投資都是自己的事,沒人強迫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5

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之三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yhu.html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止44號,已公佈2011年年報的1336家上市公司,2011年共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64萬億元,同比2010年的1.45萬億元增長13%。其中,12家上市銀行實現了8415億元的淨利潤,同比2010年的6531億元增長了29%。而剔除了12家上市銀行之後,1324家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僅為8005億元,較2010年的8015億元下降了10億元,銀行業利潤高增長與實體經濟陷入困境對比鮮明。


42號的博鰲論壇「民間金融與銀行業開放」分論壇上,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說:「在中國沒有為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真正進行服務的金融機構,銀行金融業的監管垂直導致上面管得越多越死,下面越活越亂」。他還認為,吳英案的根源就是「銀行機構不合理,監管不到位的結果」,對吳英案定性為金融詐騙被判死刑「很有意見」。


413日,溫總理在廣西、福建等地調研時說:「關於融資成本,其實我這裡坦率地講,我說我們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為什麼呢?就是少數幾大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只能到它那兒貸款才貸得來,別的地方很困難。我們現在所以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根本來講,還是要打破壟斷。中央已經統一了這個思想,你也看到了在溫州進行試點。我想,溫州的試點,有些成功的,要在全國推廣,有些立即可以在全國進行。」 


從民間到官方,從學術界到輿論媒體,現在大家似乎已經對銀行業的壟斷和畸形發展達成了一致的看法。銀行的利潤始終是建立在實體經濟之上的,如果實體經濟陷入困境,銀行業的利潤也會成為無源之水,銀行侵蝕實體經濟的局面將難以為繼。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廣義貨幣M2以年均20.2%的複利速度增長,但其中僅有10.3%是gdp可比價增長,剩餘的9.9%則是遠高於官方公佈的CPI的真實通脹率。通脹構成中,貨幣乘數增大約30%,鑄幣稅年均7%。長年7%的鑄幣稅在世界範圍內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其絕對額毫無疑問是全球第一,詳情請看下表:

银行畸形增长不可持续之三

上表中,外匯、金融性公司存款(即存款準備金)和M2這三欄都是高增長的,其中外匯增長最快,存款準備金和M2基本同步增長。意即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的持續雙順差,導致外匯激增,而央行吸收外匯的同時向國內市場釋放大量的人民幣,同時為防止通脹失控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做對沖,由於外匯增長實在太快,近年央行不得不大幅增加了央票的發行量。我們也可以發現,過去10年,雖然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上升了一倍,但是貨幣乘數幾乎沒有下降,存款準備金率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出現鈍化。

 

過去,中國的M2高增長是由GDP和外匯的增長雙驅動的。如今,貿易和投資的順差都在放緩,人民幣匯率也差不多到了一個較合理的位置,而放鬆資本管制及藏匯於民的呼聲日高,外匯增長導致基礎貨幣被迫高增長的情況開始轉變。與此同時,國內投資拉動的gdp難以持續,政府已經在主動降速。 


中國的銀行業生意模式其實很簡單,差異化也不明顯,大家都是靠做大信貸規模來吃利差,近幾年銀行的利潤之所以增速加快,是因為資產規模和息差這兩個因子都在增大。未來如果M2增速放緩,銀行資產增速也會放緩,同時,利率市場化和銀行反哺實業會導致息差下降,兩個因子相乘,銀行利潤增速下降並可能停滯的概率很大。


中國今年計劃14%m2增長目前看來未必能實現,現在想貸款的企業沒抵押能力,有能力的企業沒貸款的慾望。如果今年m2能有14%的增長,那麼總金額大概是12萬億左右,以目前銀行15倍左右的槓桿,去年1萬億多的行業淨利潤,在資本充足率維持不變的前提下,可以派息二成,不再增發圈錢,用留存利潤來支撐這個增長率和增量。未來如果能保持這一增長速度,那麼銀行的roe可以保持在20%左右,每年派息二三成,銀行股也可以給到15pe 


但是m2增速的下滑和利差的減小以及壞賬的增加,這些可能的負面因素都會抑制銀行股。個人感覺待本輪增資圈錢潮過去後,銀行股不失為一種比較穩健的組合配置選擇,因為中國經濟軟著陸概率極大,政治上三五年暫無風險,利潤增加和估值水平的提高,銀行股有機會上演戴維斯雙擊,5年上漲三到五倍。當然,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01

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之四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zwg.html

央行昨天宣佈了三年多來的首次降息,以本人愚見,在通脹還沒有完全下去,僅僅只是原油和大宗商品下跌就下調利率,這等於是拉開了中國經濟崩潰的序幕。但上浮存款利率和下沉貸款利率,邁出利率市場化的第一步,這個我認同。某人自從喊出要讓實際利率為正,讓人民有財產性收益後,人民的噩夢就開始了。在歐美得病的時候中國猛吃藥,而中國自己得病卻只知道抽鴉片。順便說一句,過去幾年堅定持有銀行股的價值投資者們,節哀順便!銀行股真的太悲催了!當然,鄙人也曾經是悲催大軍中的一員。

 

李馳和但斌這幾年可謂冰火兩重天,不過我還真有點擔心,未來幾年要倒下的可能就是但總了。我說句很狂妄的話,A股的所謂價值投資者,99%未來都會被市場無情地毀滅,越是堅定的價值投資者,越是毀滅得徹底。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大家參照物沒有選對,刻舟求劍。這個問題,我在置頂博文《A股估值之四象八卦》裡有簡單闡述,可惜認同者極少,當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短路了。

 

我還想提醒大家一句話,巴菲特說他投資成功的原因,是因為他很幸運的生在美國。有的人馬上複製過來,說自己幸運的生在了中國。據我看,巴菲特省略了後半句,他很幸運他生在美國,而不是中國。有歌謠叫少壯不努力,一生留內地;今生不積德,來世投中國;中國有風險,投胎需謹慎。

 

對於昨天的降息,我簡單推算,量化如下:銀行今年的利潤大體能維持不變,按M214%的計劃增幅,即總額為12萬億元,考慮到存貸比可能的下降(一季末銀行業加權平均貸款利率從去年底的8%下降到了7.6%,而去年上調過2次利率,加上去年9月貼現利率高達15%而目前已經跌到4%以下,說明市場不是流動性不足,而是有效需求不足),估計新增的貨幣按2.5%的息差計可以貢獻2000億左右的利潤。 這次存款可上浮10%的利率,包括活期只下降了0.1個百分點,而貸款可以多下調10%的利率,估計淨利差可能縮小0.2個百分點甚至更多(看今天各銀行基本對存款上浮10%來看,減0.2個百分點應該算比較樂觀的),按目前近90M2的存量來看,將減少利潤1800億,利差減少與貨幣規模擴大增加的利潤能基本抵銷。如果下半年繼續降息,或者經濟出現通縮,銀行的利潤可能淨減少。

 

目前銀行業累計提取撥備有一萬多億元,能抵擋2個點的壞賬。如果壞賬達到4個點,也只是一年利潤為0而已,看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安全邊際的。不過,如果中國經濟出現嚴重問題,壞賬達到10個百分點以上,那銀行就基本破產了。

 

所以,只要壞賬不大規模暴露,銀行可以維持去年的利潤,考慮到有些存貸款今年未必會執行新利率,銀行的實際利潤可能還要好一點。在壞賬沒有大規模暴露前,銀行股只是由成長股變成賬面價值低估的股而已,低PEPBROE

 

《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我前後寫過三篇帖子,寫第一篇帖子的時候,我都還沒有完整的看過銀行的年報,對銀行的具體經營一無所知,當時真是膽子大,無知無畏,現在想想都汗顏,錯誤連篇啊!但我一直只是說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說銀行沒有大家想像中低估,並沒有說銀行高估,所以我認為自己對銀行基本的方向判斷和邏輯推理是沒有錯的。銀行股等明年不用再融資圈錢了,如果歐美經濟明顯好轉,國內經濟增速下降不大,股價還是會有一波像樣的反彈的,畢竟估值看起來確實不高。

 

不過,銀行股要獨立於非銀行股大漲,我看可能性不大,因此不買銀行股的機會成本也並不見得很高。其實我自己一直對中國的經濟和銀行抱有一絲希望,所以才留著中國平安,甚至考慮買回招商銀行或民生銀行,但我絕對不可能在一個行業配置40%的倉位,30%會是極限。

 

我發現很多朋友內銀股配置的比重很大,甚至有號稱全倉銀行打死都不賣的。我想說的是,從投資組合的角度看,配多一些美股港股,以及非銀行A股,是不是風險會更小些?中國經濟的系統風險明顯在快速積累,銀行做為超高槓桿的生意,在經濟蕭條期抵抗能力極弱,而經濟向好股市大漲時,銀行卻基本不可能成為漲幅最好的板塊。歐美日是這樣,中國也會是。


如今美國的銀行已經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洗禮,系統風險暫時釋放了,這是否表明美國的銀行股比中國的銀行股更確定?巴菲特持有富國銀行,抄底美國銀行,卻沒有來香港抄底4大行及民生招行,大家認為是他沒關注到,還是沒準備好,亦或根本認為內銀沒有他手上的美國銀行股好?

 

據我自己簡單的對比中外銀行的財報,我覺得歐美的銀行,風險資產的比重其實還沒有中國的銀行高。歐美銀行中的信貸資產佔比不到一半,交易性資產、衍生工具和投資佔到一半多,這部分資產它們基本都有做對沖的,對沖比值在80%-125%之間,風險敞口極小。


歐美直接融資渠道非常發達,通過銀行的存貸款,特別是存款很少,所以也逼迫銀行發展非息差業務。從國家系統風險的角度看,我覺得非息差的資產風險應該要小過信貸資產的。當然,這些有對沖的資產仍然是有系統風險的。過去20年,歐美的銀行資產與GDP的比值,翻了一倍還不止,在歐美實體經濟低速增長的環境下,銀行業確取得了較高速度的增長,這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我認為金融危機是對這一問題的修復和糾正。


歐美的銀行,除了業務結構與中國不同外,他們的業務區域也不同,很多大行本國以外的業務超過了一半,這樣的組合也會導致抗系統風險的能力大為增強。不過,如果是全球性的金融系統風險,像08年這樣的,跨國銀行一樣難以倖免。


目前,美國政府仍有能力向全球徵收鑄幣稅,金融危機發生在美國,結果目前最慘的是歐洲,而金磚四國也開始掉入成長的陷阱,美國的核心競爭力反而增強了,發生次貸的美國,債券收益率竟然創出歷史最低,這與德國可能有點不一樣。


看現在的情況,大家認為全世界有哪個國家有能力挑戰美帝的霸主地位?相比08年前,美帝外的哪個國家相對實力增強了?所以,如果美國的印鈔能力沒有下降,甚至還增強了,那麼美國銀行的資產質量,就不是大問題。資本是水性的,關注的是相對的窪地。

 

富國銀行有160年持續盈利的超級歷史,無論戰爭還是大蕭條亦或是近年的金融危機。中國的商業銀行成立也不過20年,持續盈利大概也就10年多一點,對比富國銀行如何呢?富國現在的PE11倍,PB1.1倍,比四大行及招商等的估值如何?美國銀行雖然短期虧損,但人家也是上百年的持續經營歷史了,PB0.3,比四大行又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56

寫在連續降息後-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之五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0gv.html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兩年、三年、五年期存款利率分別下降0.35、0.40、0.35,而一年至三年、三至五年、五年以上貸款利率則都下降為0.25,也就是中長期定期存款降息幅度大於中長期貸款。

 

自同日起,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作調整,金融機構要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的各項住房信貸政策,繼續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

 

我先說一下,央行的最後那句話,什麼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云云,大家可以忽略,純屬廢話!

 

中國現在並不是流動性不足,現在是需求不足,在降息以前,票據貼現利率就已經從去年9月底的15%以上,一路下跌到目前的不足4%了。現在的理財產品,3個月期竟然有5%以上的,存款利率大都執行上浮10%,貸款利率據我所知,雖然沒有按下限調整,但已經不像去年那樣加幾成了,很多客戶執行了標準利率或是上浮一二成,幅度明顯低於去年。加上不對稱降息,所以,息差的縮小是顯而易見的。

 

央行降息這麼急,看來經濟比年初預期的要悲觀,以前我就分析過一季度的GDP,很可能沒有統計局公佈的8.1%那麼高,估計5%都不一定有。我在《央行1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解讀與質疑》裡,也推測1季度經濟不但沒有見底,2季度也見不了底。

 

前不久我參加一個企業座談會,龍崗區一主管經濟的副區長說,今年龍崗區的工業增加值只有4%多,他不相信。之後企業抱怨錯峰用電,他又說今年工業用電都沒增長了,為什麼供電局還在限電呢?我心想,既然用電都沒增長了,那工業增加值4%真不真實,還用疑問嗎?散會前,這位領導說,請各位回公司後,同統計人員說一下,不要少報數據,統計又不會讓企業多交稅,大家多支持一下。這一番話,讓我在回公司的路上想了很久。

 

自去年起,我連續寫過四篇《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最初我連銀行股的報表都沒看過,也從未在銀行工作過,我也不是學金融的,但我就是敢寫,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我頭皮也厚,不怕挨板磚。其實板磚挨得多,挨得重,人長進得快。

 

中國的銀行收入大致等於M2*存貸比*淨息差,我們的M2增速明顯在下降,淨息差也在降,存貸比聽說準備學歐美要取消掉,不過現在是需求不足,存貸比本來就沒有達到75%,工行都只有60%,不像匯豐接近100%。再說,中國的貨幣乘數提不上去,基礎貨幣降不下來,準備金減不了,存貸比自然就上不去。所以,銀行的收入增速下降是很明顯的,下半年利潤可能負增長。

 

經濟長期來看一定是增長的,人民創造的增加值,總會留下部分用於再投資積累,所以,在貨幣周轉速度不變的前提下,央行就必須同步增加基礎貨幣來對應這些新增的價值,即印紙鈔,然後通過貨幣乘數放大到商業銀行。

 

由於央行的這個基礎貨幣,只要政府不倒台,是可以永續發展下去的,紙幣就像是一張永不需要償付的債券,相當於央行白賺了(扣除印刷成本),最終這筆收入轉給了財政部。

 

過去20年,中國每年創造的GDP四成用於積累,6成用於消費,所以每年必須增加40%的M2來對應新增的GDP,中國的貨幣乘數是4倍,所以央行必須發行10%的基礎貨幣,這就導致了中國每年高達10%的鑄幣稅,這就是通脹的主要來源。

 

美國的GDP,用於積累的不到3成,消費佔了7成以上,所以每年只須要增加30%的M2來對應,由於它的貨幣乘數平均高達10倍,所以美國政府收的鑄幣稅只有3%左右,即美國的長期通脹率在3%左右。

 

雖然平均通脹率長期會與投資及貨幣乘數對應,但是在時間上的表現會有週期性,所以,投資最終要關注通脹週期,這個對股市影響巨大。

 

中國是外向型經濟,以前出口對中國的拉動力太大,雙順差和人民幣不升值,讓人民銀行被迫發行基礎貨幣,人民銀行收的這些鑄幣稅,實際上轉手奉送給了美國財政部。

 

有人說中國央行其實很無奈,我覺得那也是中國自己的經濟畸形導致的,當然,我也部分認同龍永圖所說的,中國只能也必須埋頭給美國打幾十年工,但是,我們早就應該逐步調整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了的。

 

在08年以後,出口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已經沒有了,甚至出現了負數,但這個時候寶寶犯了致命錯誤,人家得了病,我們拚命吃藥,用投資猛拉經濟,當投資佔GDP比重大幅升高後,根據前述分析,結果M2飆升。

 

而靠增加投入帶來增長的經濟,投入的不但有資源,還有廉價的勞動力,而留下的是則是污染、疾病,還有一幫被洗腦的奴隸。

 

中國現在其實不是沒有路可以走,只是天堂有路我們不想走,比如減稅。但減稅會減少財政收入,財政收入減少了,公務員可怎麼辦呢?不過銀行是條肥豬,不能殺也可以在後腿上先割上一刀,這個比讓政府減稅,疼痛感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51

移動互聯網畸形現象:規模大,不賺錢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92425.html

似有前景,但不賺錢。當移動互聯網的「市夢率」被不斷催高時,投資者和開發者開始警惕起來。

這個被TechCrunch撰稿人傑伊·賈米森稱為Web 3.0的互聯網概念,在經過去年的高度吹捧之後,目前正受到廣泛的質疑。

這種質疑隨著近來國內移動陌生社交應用陌陌獲得高達1億美元估值的B輪融資,而達到了高點。一名投資者認為,在巨頭公司陰影下成長,且看不到營收模式的移動互聯網公司,都能獲得1億美元估值的話,那說明這個行業離泡沫已經不遠。

目前,移動互聯網領域出現奇怪的「二元現象」。

今年,國內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已達4.5億,超過了去年預期。但易觀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國內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環比增長率開始出現了下滑,從去年第四季度的8.6%降至今年一季度的5.1%。此外,在巨大的用戶群面前,具有清晰營收模式的產品不多。

百度CEO李彥宏是最早唱空移動互聯網的業內大佬。在今年5月的百度聯盟峰會上,李彥宏表示,目前的移動互聯網行業像是在酒駕,盈利模式並不清晰,廣告收費模式也只是看起來美麗。他呼籲,創業者在創業前要注意認準商業模式。

而來自資本界的聲音是,華興資本創始人兼CEO包凡在今年的移動互聯網大會上表示,移動互聯網已有泡沫,明年將進入沉寂期,2014年~2015年才會有明星公司出現。

事實上,資本的態度已經開始發生轉變。2012年第二季度,國內移動互聯網投資僅有4起,平均來看,今年移動互聯網投資筆數較2011年的22起,有所減少。

易觀分析認為,今年移動互聯網的投資熱度降溫主要來自三大原因。首先大部分應用的商業模式不清晰,用戶黏性較差,變現能力不強。有分析認為,移動互聯網正上演著2000年如出一轍的泡沫現象。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正是因為找不到盈利模式才出現的坍塌現象。

其次,移動互聯網環境尚未成熟,用戶並沒培養出良好的付費習慣,支付體系尚未健全,品牌廣告主仍持觀望態度,市場仍需培養。

最後,大的互聯網巨頭借助資本優勢,強勢進入市場,給中小企業造成了威脅,以及渠道營銷推廣成本的增高。

在營收方面,雖然國內移動廣告市場前景巨大,但一方面,市場中有70%的廣告主是行業內廣告主,品牌廣告仍持觀望態度;另一方面,以易傳媒等互聯網營銷企業也進入移動廣告市場,加速行業的洗牌。

此外,移動互聯網的流量通道也存在Web端和APP方向性的分歧,而這種分歧的存在也影響著移動互聯廣告的表現形式。海豚瀏覽器CTO 劉鐵鋒認為,Html 5技術的不斷成熟減少了應用開發者的成本,具有跨平台性,而不需要針對某個機型或系統進行調試。但從目前來講,APP的表現形式更加有感染力,且APP的本地計算方式,使得廣告的加載速度以及廣告的豐富度較Web端更有競爭力。承載形式包括登錄頁面、Banner、通知欄等。

但他也認為,移動互聯網正在上演著10年前PC行業的格局。誰先開始佈局,誰先擁有較大的用戶,誰就越有後發優勢。而對於這點,儘早地嘗試在Web端進行開發是較為有利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50

【固執於見】畸形的金字塔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617

扇扇方便之門、成功之門都為某個物價堆積起來的金字塔的塔尖地帶敞開

造物主在創造世界的時候,並沒有把世界創造成一個玻璃板般的平面,也沒有在每個人的腦袋裡都裝一台配置一律的大腦。而是創造了一個像大地一樣的生態,深淺不一的河流,高低不平的山丘、沼澤地帶、珠穆朗瑪峰……它不是平台,而是海拔不同的金字塔結構。

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話難聽,卻也說出一個真理,DNA決定人類也是一個金字塔結構。「人定勝天」其實是勝不了的,天不是一個可以搏鬥可以比力氣大小的對象。天,說大無法說,說小那就是DNA,決定了人只能帶著爹媽給的那個腦袋被拋入世界,這是人無法掌控的命運。但是,文明可以改變金字塔的結構,金字塔結構不是固定的,而是暗藏著一幅太極圖,陰陽變化、流動不居,社會的活力在於維護這個太極圖在金字塔結構中的變化能力。底層保持著流向高端的渠道,高端保持著回到底層的暢通。如果金字塔結構被制度固定,陰陽失衡,社會就要僵化停滯。

在世俗中,有的人會攀向生活品質的高端,但大部分人依然會處於粗茶淡飯、安步當車的低處。這是一個生態系統。完全平面的社會意味著削平金字塔,其結果將是社會生產力的停滯。上世紀中國也有過大教訓,大鍋飯取消了DNA,流向高端的創造力被阻斷了,全社會在普遍的平庸中「寧要社會主義的草」。滿街司機都開著保時捷的事情世界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削平金字塔只意味著普遍的平庸。孔子意識到人類原生態的金字塔結構,提出「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就是上智與下愚是「可移」的,但是要因材施教,對顏回開顏回之大智,對子貢開子貢之中智,而不是設計一個分數平台,將所有材一律以規格一致的長寬高計算。通過教育,保持金字塔的上下流通,為「下智」創造流向金字塔端的可能性。

我有個朋友大年初一去寺廟燒頭一炷香,整夜排隊在第一,開門時卻不讓進,燒第一炷香的是捐款30萬的富翁。另一朋友開著三萬元買來的二手車,他抱怨許多大門不准他進去或者怠慢他,只因為這輛車「寒酸」。如今,物的等級已經成為文明的等級。牌子、型號、價格、頭銜等等,比人更重要。人們其實是這麼看一個人:開保時捷的某某、穿Versace的某某、挎Gucci的某某、戴200克拉鑽石的某某……心照不宣,生活世界的扇扇方便之門、成功之門都自動為某個物價堆積起來的金字塔的塔尖地帶敞開。

毋庸諱言,富裕與否是比較的結果。人比人氣死人,為啥氣死?斗富炫富。人不能選擇自己的DNA,但條條大道通羅馬,在通向聖賢的道路上人是生而平等的,也許大道的終端是一有形的金字塔,但人的尊嚴卻在於無形金字塔,在於止於至善、在於與善的距離。人之意義的最後核準是形而上的「明德」,而不是金字塔的物質結構。今日的情況是,無形的金字塔階梯,也用有形的物的等級來量化。不問善惡,只顧實價,社會為此設計,一切都要體現實價,「實價」儼然成為善的標尺了。

中國曾經有許多「至善」的社會文化空間設計,比如寺廟。寺廟本來是一個門檻最低的「至善」平台,為大慈大悲獻上頭炷香,你只要第一個到,頭炷香就是你的。連這個都要用錢搞定,這個路就太絕啦。社會要為不同的DNA、人生際遇設計創造「至善」的空間、規則、細節、康莊大道。用實物的「天天向上」來取代善的天天向上,似乎物的貴賤就是善的天平,那麼這種社會將越來越激烈地搶道、佔道,斗富,所有人都前仆後繼、爭先恐後要攀升金字塔頂,只有那裡才有尊嚴,最後導致的是金字塔的倒掉。

作者為詩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27

中國銀行業盈利全球最畸形 歲寒知松柏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2818386
我曾寫過多篇《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相關的貼子,從最初對銀行業一無所知,甚至連財報都沒看過,到現在基本弄清楚了中國銀行業的商業模式及其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係,儘管我瞭解到的相關信息和學到的知識與日俱增,但我對最初的觀點始終沒有改變,因為我一直在使用常識和邏輯進行獨立思考。

過去2年我都持有銀行業股票,目前重倉招商銀行,同時還有2822的認購權證,銀行股的倉位接近100%。這似乎與我一直堅持的上述觀點相矛盾,其實原因很簡單,我是長期不看好中國經濟和中國的銀行業,認為它們都是龐氏騙局,短期認為銀行業只是盈利增速下降,但盈利的絕對金額暫時難以下降,銀行股會有一個估值先恢復的行情。

事實上,銀行股也不會因為我一個人的質疑而改變股價的走勢。不過,按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我應該加入唱多者的陣容,大力鼓吹泡泡才對。又或者,我若想戳穿騙局、戰勝騙子和流氓,就應該先加入騙子流氓的陣容。

我認為中國的銀行,生意模式其實很簡單,基本公式是:M2*存貸比*利差。也就是說,銀行的收入和利潤增長,大體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貨幣發行量增長;二是存款準備金率的下降;三是利差的增大。

由於過去20年,中國的M2複合增長達到20%以上,一半原因是中國經濟強勁增長,另一半原因是真實的通貨膨脹率高居不下(通脹高的原因是投資佔比和增長太高,我個人設計了公式:通貨膨脹率=投資積累佔GDP的比值/貨幣乘數)。所以銀行業的資產和負債規模保持了20%的複合增長,使得銀行看起來像一個超級成長股。

而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已經成為對沖外匯流入的主要工具,過去10年來它一直緩慢上升,抵減部分因M2增長給銀行帶來的收入。

利差則與通貨膨脹率有關,當通脹上升時,銀行將因活期佔比近半而導致利差擴大,通縮時利差則縮小。

根據上述M2*存貸比*利差這個簡化公式,我們很容易就理解了為什麼近幾年,特別是4萬億後銀行收入和利潤的高速增長。

由於銀行業的收入和利潤增速一直高於GDP和實體經濟增速,並且佔比越來越大,比如A股近2500家上市公司,16家銀行的利潤就從3年前的40%左右盈利佔比,急升到目前的55%左右,銀行明顯在擠壓實體經濟的利潤。所以,我才從常識上判斷出銀行畸形增長將不可持續。

很多朋友有拿國外的銀行業做為例子,來證明中國的銀行業並不畸形。比如,如果只對比利差,中國的銀行業雖然高於發達國家,但卻低於金磚3國。目前中國的銀行,利差還不到3%,而印度約為3.1%,巴西5.5%,俄羅斯6.8%。

若單獨對比M2,大家一般會用M2/GDP比值來做為參照,中國的M2/GDP,儘管已經從20年前的100%增長到了目前的180%,但仍然低於香港、日本、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排名全球第十,相比德、英、法等發達國家也高不了多少,當然比美國的不到70%是高很多。

這就給了維護銀行畸形盈利的人藉口,似乎中國的銀行業是正常的。今天早上,我自己設計了一個公式:利差*(M2/GDP),我用它做為對比標準。

利率的高低,大體反映了通脹水平,比如金磚四國的通貨膨脹率很高,所以不單存貨款利率高,利差也高。而M2/GDP,則反映了經濟貨幣化水平的高低,發達國家的比值一般明顯高於發展中國家,美國可能是個例外。
查看原圖 
由於因金磚3國M2/GDP比值很低,幾乎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所以用:利差*(M2/GDP)這一公式做為參照,中國銀行業數值最高,若排除盧森堡和香港等幾個體量很小的國家和地區,中國的銀行業盈利為全球最畸形。顯然,這種畸形是不可持續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94

要消除金融業畸形高薪,就應該剷除它的土壤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277

需要用市場化的手段, 來解決中國金融業特殊的高薪問題

金融業確實有它的特殊性,客觀地講,金融業高薪在全球很普遍;但中國有特殊性,一個是准壟斷,把權利變成了特權,把融資的權利變成了金融特權;第二個很多機構因為是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存在嚴重的缺陷。

金融業很容易出現內部人控制,在內部人控制情況下,高福利高待遇會是一個常態。當然組織部門會有所管理,比如對最高管理層的薪酬做出一定的限制。但總體來講,這個行業的平均待遇是遠遠高於其他行業,而且這種現象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

國家不是不知道這些事情,中央說的要搞收入分配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對國企高管限薪,當然包括這些大銀行。不過我覺得即使這樣去限制高管薪酬,也沒有多大的意義,這些高管有太多的渠道可以獲得高額的利益,關鍵是金融體制改革要取得進展。

金融機構的高管從本質來講都不是高管,而是官員,如證監會很普通的官員到基金公司去淘金。我覺得這種現象對金融業的發展甚至對我們社會的公平都是不利的,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存在高薪問題就去限制高管薪酬,而更多的要從制度和體制的層面去解決問題。

由於金融業的高利潤,管理層掌握了大量的現金,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管理層就會用來進行職務消費,職務消費有兩種:一種是住更好的酒店,坐最好的飛機,吃最好的東西,花更多的錢,比如中石化的陳同海平均每天消費4萬元;另一種方式是更隱蔽的,拿著錢四處亂投資、亂貸款,這其中產生很多腐敗行為,有很多的利益輸送的空間。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管理層總是有足夠多的辦法,把錢轉化為個人的利益,除非公司有非常健全的公司治理體系,有非常負責任的股東,才有可能改變這樣一個局面。

按照一個健全的公司治理體系,薪酬是由公司董事會中設立的薪酬委員會來定,但在中國,董事會尤其是國有銀行的董事會,其股東代表的身份很尷尬,獨立性非常差。

在那些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裡,代表國家股東的董事會成員往往是一些退休的老幹部。他們除了拿一份董事薪酬、津貼,幾乎不起什麼作用,並不能真正代表國家的利益。

國有股東,理論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進行過無數次討論,其中一個核心的共識就是國有制一定是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如工商銀行的股東是匯金公司,匯金公司的股東是誰呢?是財政部,那財政部又是誰的呢?是全民,那全民等於沒有,人人所有等於人人沒有。國資的代表往往不會真正去行使股東的權利,他考慮更多的是自己能拿到多少好處,何必要去得罪高管。

金融機構的高管,如建設銀行的董事長,本身就是個部級幹部。在國家的行政序列的體制下,靠一個退休的董事去監督他,在官本位的體制下,本身就是天方夜譚。

目前的公司治理存在缺陷,而且我們也知道,中國大型的央企,真正的董事任命和考核權力,不在董事會手裡,而是在組織部手裡,都是組織部考核和任命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指望董事會來約束管理層的行為,目前還看不到這個希望。

我認為中國金融業的薪酬和年終獎是過高的,但要消除高薪,就應該剷除它的土壤。不能因為薪酬太高,就出台一個政策來規定該發多少獎金,這不是一個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第一打破市場壟斷,讓金融業的利潤降下來,讓金融業和實業一樣,獲得的是一個合理的利潤,而不是暴利;第二個要完善公司治理,發多少錢不能管理層說了算,而是股東說了算,當然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金融業的高薪造成的影響,一個是加劇社會分配不公和貧富不均,引起更多的民憤,激化社會矛盾;二是高薪和高獎金,長期來看,對金融業發展也不利,因為需要持續的創新來創造價值,而我們的金融業獲得高利潤主要靠尋租,或是靠它的特權,坐在那裡就很輕鬆地賺很多的錢,所以金融企業沒有創新的壓力和動力。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的金融業就很難成為世界級的金融業。

目前,實體經濟的日子非常難過,本來融資是他們的一個權利,現在變成了金融機構的特權,在特權下,實體企業要融資就可能被尋租,這無形中放大了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

本來10%的利率可以融資的,因為金融存在管制,結果企業融不到資金,怎麼辦呢?要麼去行賄,要麼去借高利貸,要麼搞定證監會官員搞IPO。但無論哪種渠道,成本都非常高,這當然對實體經濟非常不利。另外還對經濟轉型非常不利,因為經濟轉型最核心的就是創新,可是企業家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跟政府官員搞關係和銀行搞關係上面,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搞創新。而且搞關係是會上癮的,如果通過這種關係可以獲得很多的利潤時,就不願意去創新。

過去三年,成長最快的就是信託業。原來信託業的發展一直是比較邊緣化的,為什麼最近幾年得到一個爆炸性成長呢?

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國家在2010年下半年開始實施信貸緊縮,導致很多企業融資難,特別是房地產業,房地產行業融資受到打壓,就借道信託市場,房地產信託佔到信託業務的80%,這個是信託業快速膨脹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我國是實施利率管制的,在利率管制的情況下,銀行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壓力,不是進行價格競爭,而是用其他的辦法,這個主要的辦法就是理財產品,銀行的很多理財產品還是跟信託「勾結」在一起,這樣大量的銀行資金進入到信託領域,這樣帶來了信託業的爆炸式成長。

信託業的爆炸式成長本身是金融管制和壓制的一個產物,在正規的金融渠道不能得到滿足之後,就輾轉到信託業。

我們不是反對信託業的發展,它可以在市場上存在,但目前它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在金融管制下,把很多高風險逼到了信託業,而且監管也不到位,存在一些不規範的甚至欺詐的現象,這是要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的。目前信託業這種高增長、高利潤也是不可持續的。

南方週末記者 袁名富 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59

激進的城鎮化或催生畸形社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828

雖然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過半,但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已經計劃,未來10年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進程。按照不同的定義,未來10年需要移居城市的人口在2.6億到4億之間。預期城鎮化將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強大的後勁。

在今年晚些時候舉行的18屆三中全會上,更多的城鎮化細節預期將會出台。但現在已經有人質疑,中國的城市是否已經過剩了?

首先是來自華爾街日報的報導:

薄玉全是鐵嶺新城一個開發區吸引到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企業主之一。這位中年企業主經營著一家地板材料商店。

薄玉全說:「人都在哪兒?這裡根本沒有人。…他不久就會關閉店舖,他和員工正在商量去北京找工作。」

鐵嶺新城景觀設計者胡潔說:「未來10到20年,鐵嶺可能會有不錯的發展,但前提是你能設法把企業吸引來。」

很明顯,只有商業開始蓬勃發展,一個城市才能持續發展下去——但這應該怎麼開始呢?如果沒有商業會怎麼樣呢?很自然,就業將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幾年前就被廣泛報導的鄂爾多斯「鬼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過去,中國先建樓後發展的模式一直都不存在嚴重的問題。正如華爾街日報寫道的,在10年前建樓的時候,「浦東新區的大樓」都是空置的,但很快就變成了中國經濟成功的標誌。

從另一個角度說,是否可以理解成,浦東的繁榮應該算是特例,而鄂爾多斯的凋落才算是常態,或者至少是中國很多中小型城市更為普遍的處境?有力的論據總是難以獲得的,但華爾街日報形容,先建樓再等待增長的策略,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帶來了象鐵嶺新城那樣的空蕩蕩的郊區和鬼城了」。

中國最大房地產發展商也認同這個觀點。據BBG報導:

萬科集團的副總裁毛大慶在中國城鎮化與企業家論壇上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可能難以承擔城鎮化的成本。

以北京作為例子,毛大慶表示,假設每年有70萬人湧入北京,這可能使地方政府每年至少新增770億元城鎮化相關的支出,相當於北京年賣地收入的兩倍,或多征25%的稅收。

毛大慶表示:「這完全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負擔能力,北京沒有能力承擔。」他還質疑,在大部分人一直湧入70個最大城市群的時候,中國是否還需要更多的城市。

毛大慶表示:「大城市吸引人,因為它們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教育機會和醫療資源。…剩下的610座城市儘管已經形成城市,但缺乏吸引力。…這意味著,這610座城市中的部分城市存在問題,或沒有生存能力。」

確認鄂爾多斯和鐵嶺新城是中國城市的常態,還是特例的數據非常難以獲得,正如渣打銀行經濟學家Stephen Green所表示的。上月,Green嘗試測量中國一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健康程度,得到的結果顯示,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Green寫道:「雖然一些其它『鬼城』的報導,但較小城市的情況看起來有一定彈性。」

然而,在測量城鎮化的整體成功程度上,Green所關注的點有一系列的不足。首先,他分析房地產市場使用的三種方法中的兩種,只觀察了30-40個最大的城市。第三種方法用了300個城市的數據,發現了二線城市出現的一些問題,還顯示開發商在較小城市的買地活動持續增加。

(綠線代表二線城市;藍線代表二線以下城市)

Green認為,這意味著開發商對需求前景充滿了信心。這個觀點可能是對的,但也無法否認,萬科認為中國較小城市商品房供應過剩的結論。這部分是因為上圖有接近400座城市沒有覆蓋,還因為商品房銷售並不意味著一切——商品房最終是否有利於經濟、社會和城市的發展仍沒有結論。

中國很多商品房銷售都是被動的,因為農村徵地活動引起的,這不禁會質疑,在大部分城市,「城鎮化」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比如說,據紐約時報報導,一個家庭因為承擔了巨大的按揭貸款,讀大學的女兒不得不放棄學業,找工作幫忙還債。

通過建造商品房、銷售商品房和商品房內閒置的電視機,可以帶來很高的經濟增長,但這可能也是資源的嚴重錯配。中央政府「快速的」城鎮化計劃,明顯集中關注較小的城市,可能擔保了更多的商品房銷售——但如果人們在這些城市裡找不到工作,那麼這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鎮化」過程了。

這就是毛大慶希望支出的問題。今年3月,瑞銀經濟學家Jinsong Du、Duo Chen和Parker Ding也寫道: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城鎮化是關於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的過程,但事實是完全不一樣的。政府的官方數據顯示,只有1/3的新城鎮化人口是從農村來的外來務工人員。剩下的2/3大部分是當地的農村戶籍人口,也就是,城市範圍已經擴張到他們居住的地方。因為更多更好的工作計劃集中在上級城市,很多低級城市實際上已經在經歷人口的淨流出,但同時這些城市的土地銷售仍然快速增長,加劇了商品房供應過剩的問題。在我們能夠收集數據的287個城市中,只有97座城市(1/3)的長期居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多。這意味著,剩下的2/3,也就是190座城市,可能已經經歷了人口的淨流出。

下圖顯示了這些較小的城市人口外流和開發商買地的情況:

(紅色代表長期居住人口減去戶籍人口;藍色代表2008-2012年的商品房土地供應的增長速度;點擊放大)

如果缺乏可持續收入意味著,人們在一年中的11個月都要居住在較大的城市,那麼這也可能意味著,這種增長並不是真正會帶來可持續的消費、創造就業和「中產階級」的增長。這主要因為戶籍制度的存在,意味著那些在較大城市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只能以二級市民的身份生活。

雖然已經有很多關於戶籍制度改革的報導,但細節仍然模糊,而且有強大的力量抵制這些改革的發生。據財經網報導:

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表示,沒人希望如此大規模的移民成為自己的鄰居、分享他們所謂的居民空間。這存在利益衝突。我們正面臨太多的市長和城市精英發自內心的反對,而他們有能力影響決策。

這不僅讓人發問,簡單地通過轉移越來越多的人進入新建的商品房,就能打造一個更為「發達」的經濟體嗎?就算這些商品房有良好的供水供電配套,和美麗的公園景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