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核集團重啟廣東核燃料產業園項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7348.html

中核集團重啟廣東核燃料產業園項目

一財網 林春挺 2015-07-20 14:29:00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意重啟在粵一個投資高達450億元人民幣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此前該公司在廣東江門建設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曾在2013年因受質疑而下馬。

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集團”)或將重啟在廣東省一個投資高達數百億元人民幣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中核集團此前在廣東江門建設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曾在2013年因受質疑而下馬。

廣東省發改委在7月13日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我省清潔能源建設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的通知顯示,“加快建設核燃料產業園項目,積極協調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並爭取國防科工局等相關部門支持,推進核燃料產業園項目盡快落戶我省並加快建設。”

隨著核電重啟,中國需要更多的核燃料。中國工程院院士、核安全專家阮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盡管目前國內的核燃料能夠滿足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的需求,但隨著在建核機組的不斷投產,以及新一輪規模發展核電的啟動,國內所需核燃料正在與日俱增。

另外,阮可強表示,中國核電“走出去”也需要足夠的核燃料的支持。

三年計劃投資27.3 億元

廣東省發改委官網還顯示,上述核燃料產業園項目是集中建設核燃料轉化、濃縮、元件制造一體化項目,項目業主為中核集團和中國廣核集團。中核集團為國內唯一的核燃料元件供應商,國內唯一具有鈾礦開采權的企業,在核燃料元件市場中具有壟斷地位。

上述計劃表顯示,該項目在最近三年內的總投資為27.3億元,即2015年投資4.3億元,2016年投資8億元,2017年投資15億元。

這距2013 年7 月13 日該項目因受質疑而下馬的時間正好兩年。當年7月13日,江門市政府下發文件稱,對中核集團在江門鶴山市建設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不予申請立項。

該項目當時擬總投資370 億元,集中建設鈾純化轉化、鈾濃縮、核燃料元件制造等設施,打造“一站式”的核燃料加工產業鏈,建設國際一流的核燃料加工產業集群。

江門官方曾表示,項目建成後,無論是在工業產值還是在稅收方面將會再造兩個鶴山。該項目被列入廣東省2013 年的重點項目。根據當時的公開資料顯示,該項目已投入1.44億元支持前期建設。

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2013年7月份在鶴山項目現場采訪時了解到,為了推進項目的建設,當地已經進行了包括農民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資料顯示,項目總用地面積超過200公頃。

本報記者無法獲悉該項目是否繼續在江門鶴山重啟。但有熟悉當地情況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項目繼續在鶴山受阻,那麽它可能被遷往廣東其他城市。

在鶴山采訪時,有民眾向本報記者表示,他們擔心項目可能帶來安全隱患。也有民眾向本報記者表示,更多的質疑是來自本地之外。但核電專家表示,與核電站相比,核燃料產業園項目則更加安全,因為它不涉及核裂變反應。

官方資料顯示,核燃料產業園項目的生產過程為化工轉化、物理濃縮、粉末冶金、機械加工,原料為天然鈾,產品為核電站發電核燃料組件,整個生產過程只涉及天然鈾、低濃鈾,不涉及裂變反應。

配套核電“走出去”

業內人士指出,在核燃料循環方面,國內目前已建立了較為完整的供應保障體系,為核電站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可以滿足目前已投運核電站的燃料需求。

那麽,中核集團有必要再建核燃料產業園嗎?

“有必要。”阮可強對本報記者說,目前的核燃料是可以滿足正在運行的核電站的需求的,但是中國未來還有更多的核電站要投產,還要開發其他新的核電項目(如內陸核電項目),因此需要更多的核燃料。

“中國快堆之父”的徐銤也向本報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從長遠來看,現有的核燃料是不夠用的,因此需要提前布局。快堆是最新一代核電技術,該技術可以將鈾的利用率提高60倍。但該技術至少還需要十多年的努力才能投入商業運行。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在今年5月份介紹,國內在建核電機組共27臺,在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至2020年核電發電量占比將進一步提升,有望接近4%。他介紹,目前內地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一共23臺,到今年年底,運行機組可望達到30臺,總裝機容量接近3000萬千瓦。

阮克強表示,和核電站廠址的選址一樣,核燃料項目的廠址也需要國家的布局。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6月開始,中核集團組織專家在廣東鶴山市進行選址考察,經過對場址地震、水文、氣象等進行綜合分析,擬將鶴山列為產業園候選場址。

另外,有內人士分析,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的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及地方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大多數核燃料企業地處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中西部地區,如陜西、甘肅、四川、內蒙古等地。其中生產核燃料元件的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公司位於四川宜賓,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和中核包頭核燃料元件股份有限公司均位於內蒙古包頭。一位核電企業的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廣東是一個核電大省,在這里建設核燃料產業園項目具有諸多方便之處。

目前,除了廣東之外,河北也正在計劃建設同樣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

本報記者註意到,自從2014年以來,中核集團高層已經與河北官方就滄州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核燃料產業園建設項目進行多次接觸。

河北省人民政府網2014 年公布的《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核燃料產業園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告》顯示,中核集團在河北規劃的核燃料產業園計劃2015年內開工建設首批項目,建設總投資初步估計約400億元,該項目是為了服務國內外核電市場,成為國際上占有重要市場份額的核燃料供應強國。

“我們核電出口還需要核燃料產業的支持。”阮可強向本報記者分析,一般來說,核電進口國是沒有獨立的核燃料生產能力的。他表示,中國要出口核電,需要擁有完整的核工業產業鏈,而核燃料產業便是其中之一。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822

天朗控股涉足大健康與產業園領域 欲組建新公司赴港上市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1-23/980138.html

天朗控股集團董事長孫瑩在1月22日的陜西經理人會員俱樂部年會上透露,天朗控股將涉足大健康與產業園等領域,並在上述領域組建三大公司,並赴港上市。

每經記者 李俊明

西安"地產一哥"天朗控股集團(以下簡稱天朗控股)弱化地產主業後,奔赴資本市場的計劃浮出水面。

天朗控股集團董事長孫瑩在1月22日的陜西經理人會員俱樂部年會上透露,天朗控股將涉足大健康與產業園等領域,並在上述領域組建三大公司,並赴港上市。

在2016陜西經理人會員俱樂部年會上,孫瑩透露,過去的一年,國內房地產遭遇斷崖式下跌,這導致部分企業直接出局,針對眼下的地產形勢,天朗與融創合作成立新公司,天朗轉型計劃全面落地。"天朗控股將組建大健康、社區服務、產業園等至少三大新公司,進入香港,擁抱資本。"

對此,兩名天朗控股高層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並不知情,但一名接近天朗控股的人士稱,天朗控股確實欲赴港上市。

記者梳理發現,上述大健康、產業園業務在天朗控股此前的業務版圖中少有涉及。不過,近日天朗控股官網消息稱,1月7日,孫瑩一行赴上海考察醫療健康產業,考察內容包括老年公寓和醫院。消息還稱,孫瑩一行對所視察的三所養老醫療機構的運營模式、管理平臺、資本運作方式等有了基本的了解,為未來天朗社區醫院、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搭建做準備。

實際上,天朗控股上市並非新話題。早在2013年,孫茵便對外透露,天朗控股謀劃2014年赴港上市。鑒於新股IPO手續繁雜,公司傾向采用借殼方式上市。

不過之後赴港上市沒了下文,孫茵對此解釋稱,"(目前)上市並不是一件好事",由於天朗的規模相對較小,早先準備多年赴香港上市的傳統住宅業務市盈率和估值整體較低。

2015年9月與融創合作後,孫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由於住宅地產整體規模呈現越來越小的態勢,住宅地產"估計不會再謀求上市"。

除此之外,對於此前盛傳的天朗"轉戰國內資本市場",孫茵亦給出了答案--未來兩年旗下蔚藍生活服務板塊擬在新三板上市。

而對於天朗控股將註入何種資產上市,孫瑩此前並未過多提及。

一位接近天朗控股的人士稱,天朗控股與融創中國"牽手"後,雙方合作平臺上的地產項目主要由融創中國方面負責,天朗控股有意淡化其地產業務,以地產板塊上市可能性極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天朗控股官網獲悉,在1月20日召開的公司2015年度經營管理工作總結大會上,孫瑩透露,在西安,住宅地產采用"雙輪驅動"模式,即自主開發與平臺公司開發兩種方式並舉,在異地則全部采用投資合作的方式進行開發。住宅地產之外,天朗控股將全面向中國城鎮化產業運營商轉型並落地,天朗控股的八大業務板塊包括資本、投資、地產、文化、產業、健康、教育和社區服務。

  • 每日經濟新聞
  • 柴剛
  • 每經記者 李俊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61

新能源車產業園“大躍進” 地方政府借機盤活僵屍產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1106.html

日前,貴州省貴陽市貴安新區管委會與五龍集團簽訂項目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當地打造一個集純電動汽車整車及核心零部件協同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生態產業園。產業園預計總投資50億元,將於2017年年底建成,建成後年產新能源車將有望達到15萬輛。按照官方消息,在項目達產後,整車企業年產值300億元以上,加上帶動的汽車相關配套產業,將形成千億級的汽車產業生態園區。

在政策綠燈和千億補貼的助推下,地方新能源汽車投資熱情不斷高漲。和君咨詢汽車分析師張海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兩年來,各地政府興建汽車產業園的熱情高漲,在傳統制造業不景氣的背景之下,被國家助推的新興產業比如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各地政府鼓勵投資的重要方向。第一財經記者粗略統計,僅2014年下半年的時間,全國各地建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就已經達到十數個,這些產業園項目投資數額都非常驚人,動輒達到十幾億甚至是幾十上百億。

這不禁讓業內人士擔憂,遍地開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項目,其最終能走向市場化的有多少?在目前新能源汽車依然需要政府補貼和政策刺激的大背景下,我們真的需要那麽多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嗎?這樣的觀點,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孫逢春就曾通過媒體對外表示過,他認為:目前國內的新能源生產企業呈現出“散、小、低”的特點,我們並不需要那麽多的新能源生產企業,自然也不需要那麽多的汽車產業園。

借新能源盤活現有“僵屍”產能

“有不少政府之所以願意去推新能源,其實是為了把當地原有的汽車產能和資源給盤活。”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此之前,我國有各類車輛生產企業1300多家,在這1000多家企業中,有一批企業多年來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產量極少甚至沒有產量。為淘汰落後產能,加快行業的兼並重組,2012年7月工信部下發《關於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下稱《通知》),表示將對上述企業進行整頓,如果整頓後依然無法達到考核標準,將暫停其《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將其勸退。

《通知》發布後不久,工信部下發了《特別公示車輛生產企業(第1批)》的公告,有48家企業被“黃牌”警告。這其中主要是客車以及專用車和改裝車生產企業,其中就包括杭州長江客車廠、雲南美的客車制造有限公司以及貴州客車制造廠。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被工信部“黃牌”警示後,從自2014年10月起,貴州貴安新區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積極尋找合作夥伴,多次往返諸如北京、武漢、重慶、上海等國內汽車發達城市進行考察調研,希望盤活現有資源,而最終選擇與五龍集團牽手,在本次項目合作中,新區開發投資公司與五龍集團簽署了《貴州客車制造廠有限公司增資擴股協議》。貴安新區負責這一項目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與五龍的合作是當地希望引入五龍的核心技術,作為貴州發展汽車產業的基礎。在他看來,發展新能源是企業在被“公示”之後,積極自救的一個表現。不過,協議雙方拒絕進一步透露雙方增資和股權占比的具體情況。

在與整車企業合作敲定後,為便於配套,地方政府必然要拉紅線,帶動零部件企業的落戶,因此,產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也在情理之中。

這樣的案例並不止貴州一地,在此之前,五龍集團曾經牽手雲南美的客車制造廠打造了五龍在雲南的新能源生產基地,隨後又兼並重組了同樣瀕於被勸退的杭州長江客車廠,成立了長江汽車,主要生產新能源商、乘用車型,由此帶動當地對新能源產業鏈的大規模投入。

補貼要導致產能過剩隱憂?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搞產業園,特別是一些城市的高新區。‘十三五’規劃中,新能源都是重點發展的方向。”張海濱告訴記者。第一財經記者粗略統計,僅2014年下半年,全國各地建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就已經達到十數個,這些產業園項目投資數額都非常驚人,動輒達到十幾億甚至是幾十上百億。而在2015年,這一勢頭進一步加速,新能源產業園出現遍地開花的情況。

“政策鼓勵,地方政府都認為新能源是未來的趨勢,再加上政府本身就有產業支持資金,與其鼓勵傳統產業,當然不如鼓勵新興行業。”張海濱認為。

而造成各地都熱衷新能源產業投入的背後還有一大重要原因在於,按照目前國家政策,進入新能源試點應用和推廣的城市,都有一定的考核要求,達不到會有一定的懲罰措施。而按照此前國家公布的截止到2015年8月份全國39個城市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情況,有16個城市和地區達標率不足20%。隨後,國家調整了考核的方式,2016年國家公布的考核計劃中采取獎懲並行的方式,在規定政府和公共用車中新能源的替換比例之外,每增加多少輛車獎勵多少金額,最高獎勵達到2億元。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地方政府鼓勵當地新能源投資的熱情。

“因為新能源推廣補貼中,地方補貼的部分是需要地方財政出資,而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當然更願意補貼本地企業。”比亞迪汽車的一名內部人士曾經對第一財經記者抱怨道,在此之前,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試圖進入別的市場,很多地方政府就要求其必須在本地建廠,因為這樣不僅可以帶動就業,也能拉動當地產業鏈的體系配套。

在胡蘿蔔+大棒的雙重政策下,不難理解為何各地都在大躍進般地進行投入,但其中的產能過剩隱憂也在發酵。川財證券的一位分析師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根本無法實現市場化,而各地的投入和產出,最終的消費流向更多的依然是公交、物流以及專用車領域,基本上都屬於當地投入、當地消化。

而這種“內循環”的方式其實已經暴露出一定的問題,比如之前被媒體曝光的新能源騙補問題,以及各種質量問題等。在此背景下,如何用一種更加理性和市場化的態度對新能源產業進行投資,也成為企業和各地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36

全國機器人產業園超40多個 需防範低端機器人“爆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961.html

被視為資本寵兒的機器人行業目前存在投資過剩的趨勢,業內人士呼籲應該避免盲目擴張,把重心轉移到技術創新上,並完善行業標準。

機器人產業是“中國制造2025”重點突破發展的10大領域之一,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迅猛,2015年,國產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占我國市場份額首次突破30%。

16日,在工信部的指導下,由十家中國機器人企業共同發起的“中國機器人TOP10”峰會在沈陽正式成立。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表示,通過“TOP10”旨在整合政府、產業與金融資源,為機器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機器人品牌。

隱憂投資過剩

不過,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坦言,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呈現出“高端產業低端化”、甚至“玩具化”的發展趨勢,有投資過剩的隱憂,機器人企業要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複建設。

隨著機器人產業在我國迅速升溫、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數據顯示,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超過800家,但是,其中200多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各地還出現了40多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有些園區存在著重招商引資、輕技術創新、輕人才培養的傾向。

另外,同質化競爭加劇,產業“小、散、弱”突出,企業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不足,自主品牌認知度低,推廣應用難等制約產業健康發展的多方面問題也日益顯現。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姚之駒此前表示,過去兩年里,各地出臺的對機器人產業的扶持政策有77項,對一個不到千億的行業,大家卻有這麽大的熱情,這實際上反映出這個行業的浮誇成分。

“中國機器人TOP10”企業之一、納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野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機器人行業確實存在著一些亂象,包括由於過度投資和重複建設而造成資金和資源的浪費,一些地方政府把機器人產業看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而投資者認為其中有利可圖,覬覦補貼和資金支持,雙方面的推波助瀾共同導致產業過熱,另一方面,創新力嚴重不足,制約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機器人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逾90%的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以下,即便龍頭企業的規模也不大,營業收入同國際領先的機器人企業對比相去甚遠,難以支撐產業規模化的發展目標。

服務機器人存在機遇

王野認為,技術創新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強化產業創新能力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近年來,在工業機器人方面,我國已基本掌握設計、制造、應用過程中的多項關鍵技術,開發出弧焊、點焊、搬運、噴漆等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近年來也開始起步,隨著各項技術的突破,水下機器人、極地科考機器人、核工業機器人等各類自主研發產品不斷湧現。

南京埃斯頓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傑高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我國機器人產品同國外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概念性產品較多、產業化產品很少。在工業機器人方面,國外企業已積累了數十年的經驗,實力非常強大,中國企業很難突破這樣的競爭格局。但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中國機器人企業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技術,具備“彎道超車”的能力和機遇。

關鍵零部件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決定機器人質量、性能的關鍵所在。研發和制造能力還比較薄弱、技術水平較低、性能質量不高,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短板。

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敏佳認為,雖然一些企業已經實現了部分關鍵部件的國產化,但在批量生產時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方面還有待提升。加強核心技術的創新,光靠企業遠遠不夠,政府也應該有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推動機器人技術的國產化。

提前布局機器人標準

“中國機器人TOP10”的另外一個主要任務是提前布局機器人標準。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組長、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中國機器人TOP10”將致力於加強我國機器人標準的統籌規劃與頂層設計,支持“TOP10”企業在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制定方面開展積極工作,逐步完善我國機器人國際標準體系,不斷加強“TOP10”企業在國際機器人標準領域的話語權。

曲道奎認為,標準是行業競爭的重要手段,目前工業機器人絕大部分標準都是國外制定的,如今機器人轉型升級需要新的標準,尤其是新型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業我們與國外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中國完全有機遇、有條件、有能力在今後機器人標準制定上大有作為。

王野告訴記者,產品質量、可靠性都是制約我國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發展的瓶頸,行業標準的缺失是造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國內相關行業標準並不完善,等效采用國際標準的國家標準雖然在國際標準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但仍無法滿足產業發展對標準的需求。

據悉,《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白皮書》和《國家機器人標準體系框架》目前已經成文並即將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22

平安證券攜手深圳羅湖 深圳紅嶺基金產業園今日啟動

10月13日,深圳紅嶺基金產業園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深舉辦,“深圳紅嶺基金產業園”建設正式啟動。產業園由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和平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將立足於基金產業,打造國內領先的財富管理示範運營基地。

共建雙方以政府組織優勢和平安證券金融服務優勢的互利互惠為基礎,實現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公募基金、海外基金及各類財富管理機構在羅湖聚集發展。旨在將深圳紅嶺基金產業園打造為國內管理資金規模最大、行業影響力最強,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基金產業園區。

平安證券將協調相關資源成立獨立平臺公司,專項負責深圳紅嶺基金產業園的運作。同時依托平安證券的策略、投研成果,促使平臺公司為園區內入駐企業提供投研策略、交易和風控、產品托管及資金募集、產品發行等專業服務以及商事註冊、資質備案、稅務辦理及行政人事等一系列綜合服務;依托與深圳市金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為園區內入駐企業提供運算基礎架構、風控交易系統、高頻以及基礎數據庫等系統(數據)服務以及系統維護;依托平安集團金融全產業鏈,促使平臺公司為園區內入駐企業提供全渠道募集資金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64

SDP與廣州市政府簽約建產業園 郭臺銘稱將加大對實體經濟投資

12月30日,堺顯示器株式會社(Sakai Display Production, 以下簡稱SDP)與廣州市政府共同簽屬《第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協議在廣州增城投資610億人民幣,打造10.5代8K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打造顯示器、智能TV、電子白板生產工廠,並從事高端顯示技術產品研發。導入氧化銦鎵鋅技術(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的10.5代產線預計將於2019年開始量產,生產大尺寸8K超高精細影像液晶顯示屏幕。

“8K影像不僅是中國制造2025的基石,也是改善人類未來生活的關鍵,10.5代8K產線只是一個開始。”作為SDP最大個人股東的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認為,廣州的大數據、物聯網產業近年來發展強勁,此次SDP同廣州簽約,通過8K影像不僅讓大數據、物聯網行業如虎添翼,產生的高質量大數據也能夠讓人類更好地對未來進行預測,使得“人人都能受益於事前諸葛亮”。

同時,郭臺銘也表示,他將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投資,富士康未來將以珠三角為根據地,轉型成為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龍頭,並打造包括工作生活、教育生活、娛樂生活、家庭社交生活、安全生活、健康醫療生活、財產交易采購生活到循環環保交通安全生活在內的智能生態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161

業內人士:文化產業園要長久生存  就要找到地域優勢

5月11日,第十三屆文博會在深圳開幕。部分業內人士表示,與二三線城市相比,一線城市更適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文化產業園要找到自己的地域優勢。

自2004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都達到了15%以上,大大高於GDP增速。“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提出,“十三五”末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本屆文博會主會場在深圳會展中心,展覽時間持續至5月15日。總展位面積10.5萬平方米,主展館設文化產業綜合館和8個專業館,包括文化消費時尚文化館、影視動漫館、新聞出版媒體融合館、文化科技館、藝術品館、“一帶一路”國際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工藝美術館。

開幕前一天和當天,多場論壇在文博會現場舉行,多位業內人士暢所欲言。中文發集團文化有限公司CEO馬建平在主題為“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的論壇上說:“在北京朝陽區或者通州,我們看到很多類似於798藝術區這類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要特色的產業園區。這些產業園區大家去看的時候,都覺得特別好,大家感覺出欣欣向榮,無論是園區的擁有者還是園區的運營方,大家都賺得很好,園區的所有企業也活得滋潤。”

他接著發問:“但是當我們真正放眼全國去看的時候,是這樣嗎?我們做了很多的調研,發現真真正正能夠做到像北京的798這樣文化創業產業特別聚集的城市少之又少。”

他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目前來講更合適在一些產業基礎比較適合的地方去開展,而二三線城市或者四五線城市如果要做文化創意產業園,更多的應該是房地產的思維模式。

德威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沐嶼在上述論壇上則認為,文化產業園一定要找到自己地域的優勢,找到自己生存和未來能夠長久盈利的點。

他說:“文化產業園是需要有很多內涵的,要經營一個幾十萬平方米的地方,要註入很多,要把文化靈魂植入進去,這個產業才能生存下去。”

他以自己所在的企業為例:“我們一方面探索中國動漫的國際化,同時借助我們的優勢發力。我們離航站樓非常近,在首都機場旁邊,所以我們就按照國際標準建立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演播廳,讓演播體系為社會服務,因為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全國的電視臺都是在北京錄制節目。為了發展這個,我們自己試水了三年找到了一些經驗,這樣采用雙重保險讓企業能夠生存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879

成都搭建縣級電商產業園 掀起返鄉創業、外來投資風潮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3/1109504.html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每經編輯 楊  軍  

水果物流中心

5月,進入獼猴桃的“收尾”階段,在成都蒲江一家水果物流中心,只有少數工人仍在進行更換統一果袋的工作,但完整的全自動產品分選線、80間冷庫都似在證明著這里前些日子的忙碌。

作為這家物流中心的負責人,從北京來蒲江創業的張瑜華對這些設備的“待機”時間早已了然。“本地獼猴桃、柑橘的銷售期都非常長,這段時間剛好是淡季,但大家也沒閑著,好多人都在從外地進貨,大家做電商是越來越有經驗了。”

張瑜華所說的,正是蒲江農村電商的現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走訪蒲江發現,這里既有從北京、浙江趕來的投資人、創業者,也有以鄰里村民為核心的電商合作社,更不乏返鄉創業的大學生。

蒲江,這座位於成都西南方向的縣城,去年獲批成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正在借助電商之力突破地理限制,將特色農產品送往更遠的地方。更為重要的是,不只是蒲江,包括簡陽、金堂、新都等多個成都區(市)縣均在積極布局農業農村電商,探索城鄉統籌發展新方式。

事實上,成都作為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電商發展迅速,去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今年1月,成都明確將按照“三次產業,全域成都”全面電商化的思路,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而被視為電商最後一片“藍海”的農村電商自然被寄予厚望。

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成都已經初步建成了現代農業農村電子商務流通服務網絡,電商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中的比重明顯上升,據統計,2016年,成都全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絡零售額超過53億元。

記者註意到,不久前發布的《成都市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進程,夯實農村消費市場發展基礎,暢通消費品、農資產品下鄉渠道,激發農村消費潛力”。無疑,接軌互聯網加速電商應用與普及,將為成都農業農村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探索產品標準化 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一直以來,農產品的“非標”問題都是困擾許多農村電商企業的痛點。

在張瑜華負責的水果物流中心,“標準化”探索已然啟動。“比如一盒里面有12個獼猴桃,它們的大小誤差不能超過多少、酸甜度必須維持在哪個區間,我們都有規定,可以通過設備檢測。”

她表示,公司希望建立產前、產中、產後的工業化標準體系,提升原產地水果的品質和價值,以帶動產業鏈各個環節增收。

記者註意到,基於這種標準化生產,一套產品溯源體系也隨之誕生。消費者通過手機掃描產品終點的二維碼,便可獲悉購買的水果在哪種植、由誰種植、產品等級等信息。

掃描二維碼,便可獲悉購買的水果信息

現場技術人員向記者表示,目前二維碼溯源體系主要應用於包裝盒上,“從後臺統計來看,一盒水果如果是通過B端銷售,掃碼率只有10%左右,如果通過電商平臺直達C端,掃碼率可以達到60%。”

盡管物流中心投入運營還不到一年,但實力已經凸顯。蒲江縣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該物流中心農產品覆蓋北京新發地市場、廣州江南市場、上海輝展市場、沈陽八家子市場、浙江嘉興市場等全國多個大型水果批發市場,共計銷售蒲江獼猴桃400萬公斤、蒲江醜柑100萬公斤,實際交易額6000余萬元。

“現在只是項目1期,預計2018年底項目全部建成後,年周轉量將達到80000噸,到時候我們將成為國內最大最專業的原產地水果現代物流中心。”張瑜華說。

值得一提的是,獼猴桃、醜柑正在加速與蒲江的黏合,烙上蒲江印記。

蒲江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蒲江主要集中發展三大產業——茶葉、柑橘、獼猴桃,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0萬畝、20萬畝、10萬畝。同時,為了更好地規模化發展,蒲江還制定了28個地方特色農業標準,加強標準化建設,提升品種、品質和品牌。

目前,蒲江已成功申報“蒲江雀舌”“蒲江獼猴桃”“蒲江醜柑”“蒲江米花糖”4個地理標誌保護品牌,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示範區,品牌價值合計達196.88億元。

當然,如此成績也並非輕而易舉。回憶起蒲江農村電商的成長之路,趙興麗記憶猶新。

這位蒲江縣大興鎮水口村的黨總支書記向記者表示,2000年左右她剛到水口村時,農作物品種“很雜”,西瓜、蜜桔、玉米都種過,多是自產自銷。到了2010年,村里開始“調結構”,主要種植獼猴桃和醜柑。“2013年我們成立了成都水口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註冊‘水口紅’商標,開始做電商,到前年可以說漸成氣候。”趙興麗說。

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像蒲江這樣立足特色農產品,加強電商與農業產業的良性互動,不僅有效地打通了農產品對接大市場的渠道,同時也是在倒逼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搭建產業園 重點培育基層電商人才  

電商帶來的利好,趙興麗深有感觸。“2011年,我們村是市級貧困村,那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550元,但去年這個數字是30000元。”

這背後,是電商帶動“水口紅”品牌在全國走紅,走向歐洲、東南亞市場,同時也讓水口村的日子變得紅火。截至目前,全村電商數量已達到60家,以水口紅為代表的電商企業2016年線上銷售量達300萬斤以上,年銷售額達到1500萬元。

有意思的是,去年9月,趙興麗曾在成都本地媒體上為農村發展“吆喝”——“在外打拼太累?夢想太貴?不如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說,回屋種它一山的獼猴桃樹。”雖然這是一則廣告,“一山獼猴桃樹”卻透露了趙興麗對更多青年回鄉創業的期待。

“80後”的王卓是最早一批投身返鄉創業浪潮中的一員。從2013年秋回老家開網店做電商至今,他最大的感受是“回家創業一點兒不比在城里上班差。”去年,王卓的合作社實現電商銷售額200多萬元。

回憶起創業契機,這位蒲江縣複興鄉陳壩村土生土長的小夥表示,“之前在外地工作的時候,家里經常給寄一些獼猴桃讓我解饞,同事們吃了覺得不錯,紛紛讓我幫忙買。”同事們的青睞讓王卓萌生了開網店賣獼猴桃的念頭。

從公司辭職後,王卓回鄉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讓周圍的村民按照高標準去種植、管理,以比市場價每斤貴0.5元到1元的價格收購他們的水果,同時鼓勵村民到合作社來幫忙進行采摘、分選、打包發貨等工作,“這樣一來,不但他們的果子售賣有保障,價格也不錯,而且他們自己也能在農閑時多一份收入來源。”他說。

記者在蒲江走訪發現,像王卓這樣的個體電商不在少數,同時,政府搭建的電商產業園也逐具規模。據介紹,2015年底才投入使用的蒲江縣電子商務產業園,目前已有113家電商主體入駐,2016年園區農產品線上銷售額達3億元。

多位創業者表示,在這里做農產品電商,“什麽都不用愁,只需要把產品賣出去就行了”“蒲江幾乎能滿足電商發展的一切需求”……

盡管備受肯定,但蒲江的電商之路仍有瓶頸需要突破。此前,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巡視員聶林海曾公開表示,蒲江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全國來看都做得很好,“它的品牌、商品、網絡、物流都解決了,現在就是人才沒有解決。”

為此,產業園也在積極增強人才培訓功能,加大對大學生村官、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培訓電商營銷、產品包裝設計等知識的力度,以壯大農村基層電商使用人才。

事實上,人才是成都農業農村電商發展共同面臨的難題,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試點示範,在各區(市)縣建成10個以上縣級電子商務產業園(孵化基地),依托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和服務體系完善,加大人才培訓培養,內育外引,吸附大批專業人才和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投身到互聯網創業。”

●互聯網應用深入 促進農村服務提檔  

盡管真正推動“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並非用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接入互聯網這麽簡單,但不可否認,借助電商之力,農業發展方式在轉變、農民收入在增加、農村與城市的時空距離也在縮短。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電商的應用與普及有效推動了成都農村服務的提檔升級。

在邛崍市桑園鎮黑虎村,村民們通過電子商務便民服務站就能完成水、電繳費,車票代購,手機充值,代繳交通違法罰款等服務,實現了小區農戶日常生活基本消費網絡化;在蒲江縣大興鎮水口村,“一站式”綜合服務站點整合了“電子商務服務站、日用品超市(含疊加服務)、農資超市、金融服務”,通過疊加這些便民功能實現惠民目的。

趙興麗告訴記者,水口村引進了成都本地的一家銀行,在綜合服務站點安裝了“農貸通”金融設備,可以進行提款、轉賬、小額貸款、便民繳費等。“以前外面的人來村里面買水果,總要帶幾大袋現金,數錢不僅費事還要擔心假鈔,現在在這個服務站點,一張卡就搞定了,對大家來說都方便了很多。”

成都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早在2015年,成都在進行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設之初,就定位在功能標準化、運營連鎖化、服務多元化上,並制定了36項疊加服務功能指導標準,引導農業農村電商龍頭企業服務農村市場,推動建立可持續、高粘性、服務高效的線下服務平臺。

據了解,目前成都已建成集商務服務、代理服務、政務服務為一體的農業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站點近1000個、示範服務站點100余個,“形成了縱向服務與橫向覆蓋一體的多元化農業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極大地方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農業農村電商的迅速發展也推動了農村物流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針對農村流通傳導環節多、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我們利用社會快遞資源,加速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共同配送體系,積極推進社區和農村末端物流服務網點建設,把農業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支撐打得更牢,讓農村享受與城市一致的流通順暢、服務便捷的發展成果。”上述負責人說。

記者註意到,日前發布的《成都市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進程,夯實農村消費市場發展基礎,暢通消費品、農資產品下鄉渠道,激發農村消費潛力。”

可以預見,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與深入,不只流通領域,城鄉一體化進程將全方位提速,農業農村發展將邁入全新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51

藥明康德在蓉投資100億 打造生命健康產業園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30/1122766.html

每經記者 余蕊均 張強 每經編輯 官遠星

今日(6月30日),記者從從成都市政府新聞辦獲悉,成都醫藥產業重大項目——藥明康德生命健康產業園項目正式簽約落戶成都醫學城。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將把成都作為國內西部戰略發展的首選地,擬投資100億元,在成都醫學城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生命健康產業園區。

生物醫藥產業一直是成都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生物醫藥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450億元。成都的期望是,通過加快建設成都醫學城等生物醫藥產業組團,出臺系列專項支持政策,著力打造“創新型、千億級”的生物醫藥產業,推動成都成為全球生物醫藥新中心城市。

按照規劃,成都醫學城正在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一流的醫學、醫療、醫藥“三醫”融合產業之城。今年1~5月,成都醫學城199家規上企業完成總產值246.56 億元,同比增長12.8%;招商引資項目20個,協議總投資122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9.5億元,其中工業投資33.98億元。

在園區內建藥明康德中國西部基地

作為全球領先的制藥、生物技術以及醫療器械研發服務平臺公司,藥明康德經過16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業界最完整的開放式新藥研發賦能平臺,在全球擁有27個研發生產基地,服務全球3000余家創新合作夥伴。

此次落戶成都醫學城的藥明康德生命健康產業園項目,規劃占地1000畝,將建設生物藥、制劑研發及生產基地、萬創中心、生物樣本庫、西部總部、罕見病醫院等。

其中,生物藥、制劑研發及生產基地主要建設生物制品的研發服務外包(CRO)與合同生產(CMO)基地,制劑開發和GMP生產基地;萬創中心主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引擎,建設集藥物研發服務、臨床試驗、金融服務、產權交易、管理運營於一體的生物醫藥創新平臺;生物樣本庫主要建設針對腫瘤、遺傳病等重大疾病的國家級生物樣本庫以及數據庫,為新藥創新和健康診治提供基礎支撐;西部總部將建設藥明康德中國西部基地,集成人才培訓、資金結算、客戶服務、銷售、采購等總部職能;罕見病專科醫院將運用現代診療新科技,建設面向罕見病患者的醫療機構或其他專科醫療機構。

將帶動上下遊企業聚集成都醫學城

“成都醫學城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在國際化進程中強勢增長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形勢。”藥明康德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革博士表示,“藥明康德生命健康產業園項目將進一步加深藥明康德與溫江區之間的互惠合作,我們將憑借藥明康德在醫藥研發服務行業的先進經驗和國際一流的技術能力,為四川、為中國的醫藥研發及健康事業提供最寬最深的研發平臺,構築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生命健康產業園。”

今年以來,溫江區依托成都醫學城主陣地,以“三醫融合”特征的生物醫學產業為主攻方向,突出生物醫藥主導產業,致力發展精準醫療未來產業,大抓項目,抓大項目,著力招引一批基礎性、戰略性、引爆性項目落地溫江並快投快建,促進華邦制藥•明欣產業基地項目、科倫生物醫藥產業園、博奧生物芯片生產基地、“三醫”創新中心等重大項目快投多投。

溫江區委副書記、成都醫學城指揮部指揮長馮秀富表示,此次生命健康產業園的落戶,是成都醫學城發展中的一個重大里程碑,也意味著溫江區“三醫融合”產業之城建設又邁了上一個新的臺階。他說:“我們對今後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接下來溫江區將進一步明確成都醫學城產業發展層級、門類和邊界,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競合發展,完善醫學城核心區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優化產業扶持政策,全力推動‘三醫’重大項目招引促建,力爭2021年實現醫藥健康產業規模突破千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39

藥明康德在蓉投資100億 打造生命健康產業園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30/1122766.html

每經記者 余蕊均 張強 每經編輯 官遠星

今日(6月30日),記者從從成都市政府新聞辦獲悉,成都醫藥產業重大項目——藥明康德生命健康產業園項目正式簽約落戶成都醫學城。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將把成都作為國內西部戰略發展的首選地,擬投資100億元,在成都醫學城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生命健康產業園區。

生物醫藥產業一直是成都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生物醫藥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450億元。成都的期望是,通過加快建設成都醫學城等生物醫藥產業組團,出臺系列專項支持政策,著力打造“創新型、千億級”的生物醫藥產業,推動成都成為全球生物醫藥新中心城市。

按照規劃,成都醫學城正在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一流的醫學、醫療、醫藥“三醫”融合產業之城。今年1~5月,成都醫學城199家規上企業完成總產值246.56 億元,同比增長12.8%;招商引資項目20個,協議總投資122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9.5億元,其中工業投資33.98億元。

在園區內建藥明康德中國西部基地

作為全球領先的制藥、生物技術以及醫療器械研發服務平臺公司,藥明康德經過16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業界最完整的開放式新藥研發賦能平臺,在全球擁有27個研發生產基地,服務全球3000余家創新合作夥伴。

此次落戶成都醫學城的藥明康德生命健康產業園項目,規劃占地1000畝,將建設生物藥、制劑研發及生產基地、萬創中心、生物樣本庫、西部總部、罕見病醫院等。

其中,生物藥、制劑研發及生產基地主要建設生物制品的研發服務外包(CRO)與合同生產(CMO)基地,制劑開發和GMP生產基地;萬創中心主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引擎,建設集藥物研發服務、臨床試驗、金融服務、產權交易、管理運營於一體的生物醫藥創新平臺;生物樣本庫主要建設針對腫瘤、遺傳病等重大疾病的國家級生物樣本庫以及數據庫,為新藥創新和健康診治提供基礎支撐;西部總部將建設藥明康德中國西部基地,集成人才培訓、資金結算、客戶服務、銷售、采購等總部職能;罕見病專科醫院將運用現代診療新科技,建設面向罕見病患者的醫療機構或其他專科醫療機構。

將帶動上下遊企業聚集成都醫學城

“成都醫學城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在國際化進程中強勢增長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形勢。”藥明康德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革博士表示,“藥明康德生命健康產業園項目將進一步加深藥明康德與溫江區之間的互惠合作,我們將憑借藥明康德在醫藥研發服務行業的先進經驗和國際一流的技術能力,為四川、為中國的醫藥研發及健康事業提供最寬最深的研發平臺,構築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生命健康產業園。”

今年以來,溫江區依托成都醫學城主陣地,以“三醫融合”特征的生物醫學產業為主攻方向,突出生物醫藥主導產業,致力發展精準醫療未來產業,大抓項目,抓大項目,著力招引一批基礎性、戰略性、引爆性項目落地溫江並快投快建,促進華邦制藥•明欣產業基地項目、科倫生物醫藥產業園、博奧生物芯片生產基地、“三醫”創新中心等重大項目快投多投。

溫江區委副書記、成都醫學城指揮部指揮長馮秀富表示,此次生命健康產業園的落戶,是成都醫學城發展中的一個重大里程碑,也意味著溫江區“三醫融合”產業之城建設又邁了上一個新的臺階。他說:“我們對今後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接下來溫江區將進一步明確成都醫學城產業發展層級、門類和邊界,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競合發展,完善醫學城核心區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優化產業扶持政策,全力推動‘三醫’重大項目招引促建,力爭2021年實現醫藥健康產業規模突破千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