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選秀13集猛賺10億 《中國好聲音》大拆解

2012-10-08  TCW




九月三十日中秋節,上海體育場擠進八萬人,這是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最後一場冠軍總決賽。這不單只是一場演唱會,而是累計近三月電視收視率冠軍節目的最高潮,演唱會收入保守估計可達人民幣七千二百萬(約合新台幣三億三千萬元),創下中國拼盤演唱會最高紀錄。

刷新全中國紀錄》十五秒廣告要價五百四十萬

從七月十三日播映起,第二集即占據中國同時段節目收視率第一寶座至今。每星期五晚間,約吸引近三億人以上觀眾收看,相當於英、法、德、荷蘭四國總人口。

節目之熱,讓十五秒廣告費高達人民幣五十一萬(約合新台幣二百三十七萬元),是台灣最紅節目《康熙來了》廣告費的二十八倍多。九月底冠軍賽上演,廣告售價再破紀錄,冠軍戰的電視廣告缺口,開放十二家廣告主競標,最高的十五秒廣告得標金額為人民幣一百一十六萬,約合新台幣五百四十萬元,創下中國單則廣告費最高紀錄。保守統計,開播至今共十三場節目,淨利上看新台幣十億元,還不包括鈴聲下載,及最後一場售票演唱會的收益。

千萬買外國版權》走位、拿麥克風角度,全列入SOP

它的創新商業模式何在?

花錢買模仿是第一招。如同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名言:「好的藝術家懂複製。」節目製作團隊由燦星製作與浙江電視台組成,花了人民幣三百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九十五萬元),向荷蘭Talpa公司購買《好聲音》(The Voice)製作版權,「希望藉由國外版權,達到買名氣也買經驗的效益,」浙江電視台頻道副總監杜昉說。

《好聲音》兩百多頁標準作業流程(SOP)中,對節目製作規則、選擇導師和參賽選手、比賽賽制及音響效果等詳細規定,為達原版效果,首集播映前,製作方就投入約人民幣五千萬元製作費。

「應版權方要求,所有的logo跟國外一模一樣,連走位,正一點、斜一點都不行,」燦星製作宣傳總監陸偉表示,包括海報上四位評審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伸出的V手勢,都和原版一模一樣,甚至連主持人華少倒著拿從天而降的麥克風,角度持四十五度,也是標準化流程之一。

顛覆選秀慣例》聽聲「盲選」參賽者,確保節目品質

專注好聲音是第二招。許多選秀節目的表演、服飾、外貌勝過聲音,該節目卻採用「盲選」,即評審背對選手,單憑聲音做選擇。「『盲選』令唱功較差歌手根本不敢上台,可保證節目質量。」杜昉說。

此外,迥異於一般選秀採取海選模式,該節目工作人員先逛遍網站論壇,到各地音樂學院、文工團或者酒吧,遇到「好聲音」就錄下聲音檔,編碼傳回總部,由音樂總監和導演組完成挑選,初選淘汰率八成以上;台灣盲人選手張玉霞,也是這樣被選出來。初選合格選手中,從未經過專業訓練的不到兩成,保證了節目的可看性。

為呈現好聲音,音效是關鍵。該節目投入人民幣千萬元製作費在音響設備上,以保證在三萬人場館現場聽都沒問題。且節目不用伴奏帶而請專業樂隊,並邀請曾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響總工程師金少剛為節目音響總監。上述做法,都是回歸「好聲音」的原點思考。

設計花稍賽制》不只選手競爭,明星評審也要被評

第三招是製造高度競爭,且不只選手競爭,評審也競爭。此節目的評審不只是上節目而已,還要挑歌手培訓,因此稱為「導師」。至於導師資格,《The Voice》的要求是,兩個國內一線大牌、一個年輕人喜歡的歌手、一個選秀歌手。主要是創造話題性、參與性與影響力。

「明星通常距離遙遠,透過節目將一線明星變成親切的導師,而且導師還會搶學生、互相調侃,這些狀態很難在大牌明星身上看到,」陸偉表示,評審背對選手按鈕,當多位評審選擇該選手,選擇權就轉到了選手手上。「當導師也處在被挑選的狀態時,節目就變得有看頭了。」他觀察。

第四步是多方利益共享。由電視台出資,製作公司負責內容製作,是中國電視節目製作習慣性模式,但也造成後者為節省成本,導致品質下滑。

打造新獲利模式》製作公司扛盈虧,用品質換高收視

但若由燦星全額出資,浙江電視台純粹做播映平台,因節目屬實驗性質,由電視台承擔收視和廣告風險也太大。經過十多次談判後決定「緊密綑綁式的合作關係」模式,由燦星負責內容製作,浙江電視台負責整體運作、技術支援和廣告行銷,「與其競爭,不如合作,這在中國是突破天花板限制的創舉,」杜昉說。

兩方合約中載明:若該節目每週收視率超過二%,則燦星參與浙江電視台的利益分成;否則,廣告商的損失由燦星單方負擔。

收視率二%,是中國娛樂節目的天險。先前收視率破二%的娛樂節目也僅有《中國達人秀》、《快樂大本營》、《中國夢想秀第三季》。走在高標準鋼索上,品質更顯重要,「製作成本從初期人民幣五千萬投入,不斷追加達八千萬,」陸偉表示,結果第二集收視率就超過二%,摸索的雙方成了贏家,利潤也跟著滾進來。

燦星也與中國移動合作,有計畫將選手演唱過的歌曲製作成鈴聲下載,據內部估計每個歌手能創造人民幣一千萬元收益。且評審和歌手可平均抽成利潤,將比賽參與者拉進來當「股東」,讓兩方能更投入。

但《中國好聲音》野心不僅如此,除廣告收入、影音網站版權費、鈴聲下載收益外,藉由垂直整合產業鏈,創造更大的利益。他們簽下選手經紀約,再將簽約後的商業演出變成利潤來源。

首次選秀中,超過五十人簽約,澳門、新加坡、美國等海外演唱會也開始籌備。「不僅延長了選秀選手生命力,也建立了《中國好聲音》的持續盈利能力。」杜昉解釋。

選秀並非新話題,但該節目卻打破老套,重新演繹出新調。當台灣選秀節目收視率疲乏、選手一再重複不同舞台時,該節目從模仿中創新,進而重塑產業模式,或許可做為台灣影視節目製作的借鏡。

【延伸閱讀】《中國好聲音》連創4個選秀紀錄

創下中國單則廣告費最高紀錄:15秒廣告賣540萬元連續11週創中國綜藝節目排名第一,收視率最高達5.7%影音網站「優酷」總點擊播放率,逾9,500萬則, 破單一綜藝節目網路收看紀錄網路討論超過2億條,每週五晚上新浪微博綜藝版討論區都被「洗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