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國購第一航母 香港買手十年兜踎

 2011-8-18  NM




剛完成五日試航,本週日返回大連 港的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瓦良格號,原來與香港甚有淵源。香港創律集團於九八年用二千萬美元,向烏克蘭買下航母,打造成進軍澳門的賭船。創律的董事向本刊直 認,賭船是幌子,買航母才是真,目的是要西方放下戒心。創律買艦的過程不僅看到中央在港布下的棋子、脈絡,亦看到國家怎樣「善待」昔日立功的創律。

大連港週日非常熱鬧,軍方大放炮仗,慶祝瓦良格號試航完畢,但在香港,當日購艦的創律集團卻很冷清。創律集團有限公司位於銅鑼灣海都大廈天台,風光時有十 三個物業、卅一幅地皮的創律,今日辦公室僅四百平方呎的僭建天台屋。內裡只得桌椅,文件不多,回來取東西的職員對本刊說:「哪隻航空母艦?賣咗好耐啦!你 唔使等,老闆唔會返嚟o架喇,呢度都無乜辦公。」

十年磨劍

本刊接觸到創律董事之一徐增順,他是主席徐增平兄長,居於海都大廈一單位,記者問徐增平有沒有獲邀去大連看試航,徐增順酸溜溜地說:「試航總得去看看。我 弟弟徐增平可能是去了,但我不清楚。」「當年創律買艦,話要搞海上賭場,為何現在變航母?」原來不停說航母一事敏感,不欲多言的徐增順,聽到記者如此問, 馬上得戚地說:「以前計劃用來做賭船是假的,是幌子,其實一開始便是為中國買航母,這麼大的國家,怎能沒有自己的航母?」怎能沒有自己的航母?一直是中央 多年心結。大陸軍隊科技落後,無法生產航母,擁有航母的歐美強國,又擔心中共擴軍,一直不肯賣艦。九十年代尾,中國軍方曾欲透過商人買艦,減低敏感性,人 選之一是海外人脈廣的賴昌星,怎料賴因遠華走私案潛逃海外,軍方於是想到早種香港的棋子徐增平。

曾慶淮撐腰

現年五十九歲的山東人徐增平,八三年從廣州軍區退伍,來港從商,從事電器、地毯及農副產品貿易,生意雖不顯眼,但他跟內地高幹交情非淺。本刊查到他與太太 劉克先(中國女籃前隊員)共同佔有五成股份的中華文化城有限公司,董事之一是曾慶淮(內房股花樣年董事長曾寶寶的父親),曾大有來頭,兄長是國家前副主席 曾慶紅,曾慶淮在港搞中港文化活動,實際上擔當統戰工作。有曾慶淮撐腰,徐增平「忽然」富貴,九七前買了銅鑼灣、北角十二個商住單位,又在大嶼山、坪洲豪 掃卅一塊農地、荒地。奇怪是這些地皮沒甚商業價值,至今亦未曾建過什麼。但中國軍方卻無比信任徐,徐於九七年拿坪洲一塊海濱荒地(九一年買入價只是二千六 百萬元)作抵押,竟向上市公司航天科技公司借到三億三千萬元。航天時任副總裁劉超英,她父親正是當初欲找賴昌星買艦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原來九七年, 烏克蘭招標出售航母瓦良格號,徐增平在八月於澳門成立創律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將買船一事,包裝成變身賭船的鴻圖大計。創律旅遊大股東達程投資,由華夏證券 持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股權,華夏股東包括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開發投資銀行、中國華能財務等大型國企。

有官、軍脈絡射住,徐再拿着航天借來的巨款,於九八年向烏克蘭買艦。徐一直向外強調買艦絕無軍事成分。「當時隻船係準備做海上賭船,有酒店房、賭廳,公司 請晒建築師畫晒圖則,這些工夫做得好認真,令人相信真係用作商業用途。」一名知情人士說。徐雖然買到母艦,但各國仍質疑賭船之說,徐趁當時澳門醞釀開放賭 權,找澳門立法局議員陳繼杰(前亞姐陳奕詩男友,因廣南騙案潛逃至今),向澳門政府申請搞賭船。另一方面,徐更財大氣粗,年頭買艦,年尾又以二億五千萬元 買入港版「梵爾賽宮」深水灣道三十七號豪宅。豪宅○一年放售時,賬面賺四千萬元。徐增順向本刊說:「四千萬元算什麼?比起要買整條航空母艦簡直微不足道, 如果這房子放到今天,起碼漲多幾個億!」烏克蘭賣艦前拆走所有武器、雷達、甚至引擎;九九年底,母艦被拖離烏克蘭港口,但駛至黑海遭到土耳其以安全為由阻 撓,要中國外交部出面斡旋,擾攘三年,才經新加坡駛到南中國海;但船沒駛入澳門,反而北上大連軍港,創律旅遊的博彩許可證,於母艦抵大連當天,被澳門政府 吊銷,各國才知軍艦變賭船不過是幌子。而徐花了二千萬美元買來連動力都沒有的母艦空殼,連同三年來的過路費、運費、罰息等總開支高達一億美元,也只可說是 慘勝。

十年兜踎

記者問徐增順買艦一事,國家有否出力?「如果沒有國家支持,這艘船很難搞回來。」徐答。究竟母艦最終是送予國家還是售予國家?徐無奈地說:「國家哪有付 錢?錢都是我們出的!」果然,船一抵大連,債主就登門,中央祝福亦用光。曾經豪氣的徐增平和創律就風光不再,徐氏兄弟擔任大股東的八間公司,有三間執笠; 另外根據法院公開的資料,十年來有十三間公司曾向創律和徐增平追債共三億港元,大債主是當日放數的航天科技,○四年曾入稟要求創律和徐增平償還二億二千萬 元,至一○年創律還欠七千萬元。記者向徐增順查詢何以創律欠債纍纍,他說:「你看到的公開資料都無錯,我只能告訴你,每間公司都有自己的困難吧,別人要申 請我們破產有別人的權利,商業社會就是這樣。」你們徐家如此幫國家做事,國家應否報答你們?徐唏噓地道:「我們只要對國家貢獻便行,至於國家怎對待你,是 國家的事,我們實在不好說了。」

第一航母的誕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46

為國接盤也要懂戰略:央企重組終極解碼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06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6 13:23 編輯

為國接盤也要懂戰略:央企重組終極解碼
作者:管清友、朱振鑫、張瑜、張德禮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央企一直是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而隨著南北車以及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的合並,央企的整合重組無疑成為了市場最為期待的一環。但客觀來看,央企整合是一項難度極高的複雜工程。如果圖一時之快而盲目合並,後患無窮,過往已經有過很多慘痛教訓。所以,期待大規模的集中整合是不現實的,未來央企的整合必定是謹慎而有選擇的推進,市場必將經歷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

一、央企整合之路:從“分”到“合”,從“李榮融時代”到“後李榮融時代”

央企整合並不是新事物,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2003年之前,還沒有“中央企業”的說法,只有所謂的大國企,這個階段“大國企”重組的主要思路是拆分,比如近期合並的南北車就是在2000年由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拆分而來,其他影響較大的拆分案例還包括國家電力公司(2003)、中船工業(1999)、中核工業(1999)等。2003年國資委成立之後,中央正式賦予了“中央企業”的光環,而對央企改革的思路也從“分”轉向“合”。

自那以來,央企的整合大體經歷了“李榮融時代”(2003年3月到2010年8月)和“後李榮融時代”(2010年8月至2014年)兩個階段。

1、李榮融時代:狼吞虎咽,消化不良

李榮融時代的央企整合速度較快。李榮融明確提出到2010年把196家央企縮減至100家左右,並把“培育30-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當作“一生的夢想”,要求央企“做到各自行業的前三名,做不到的,你就自己找婆家,你找不到的話,我給你找”。

在這種思路之下,一批做不到“前三名”的央企被並入行業“排頭兵”。李榮融主政的7年時間里,央企數量從196家大幅縮減至123家,而全球500強的數量則從7家增加至38家,總利潤也從2400億增長至1萬億以上。

看上去,李榮融時代的央企重組基本實現了“做大做強”的目標,但實際上效果並不理想。

首先是“消化不良”。有些央企過於追求做大企業規模,並購超出自身資金實力,以致於背上沈重的債務包袱。從2003到2010年間,央企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從57%升至65%左右,遠遠超出國際平均水平。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需求急劇萎縮,很多傳統產業的資產負債率飆升。兩個典型的案例是中冶和中鋼。中冶集團在投資唐山恒通虧損74億元之後,負債率高達85.5%,近乎資不抵債;

負債率最高的央企是中鋼集團。據官方披露,自2009年以來,中鋼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連續5年超過90%,巨大的債務負擔導致其連年虧損。

其次是“整而不合”。有些央企形式上實現了整合,但在實際業務經營和人員管理等方面並沒有實現協同效應,反而因為盲目擴張增加了內部損耗。由中外運和長航兩大集團整合成的中外運長航集團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

一開始,兩家的整合被寄予厚望。兩大集團原來是航運板塊的老三和老四,與老大中遠集團(運力占55%)和老二中海集團(運力占25%)相去甚遠,整合之後可以與中遠和中海形成更有效的競爭。國資委希望以此作為央企合並的教案,要求在2011年完成重組。

但現實遠比想象中殘酷。直到現在,兩大集團的整合都沒有徹底完成。相反,整而不合導致企業盈利狀況直線下滑,2013年集團出現百億巨虧,旗下的長油航運更是因為合並之後連續4年虧損,在2014年6月5日被從A股摘牌,成為央企退市第一股。整而不合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兩家合並的行政色彩濃厚,雙方業務互補性不強。中外運和長航合並主要是迫於國資委的“前三”目標,通過合並抱團取暖。從業務上看,中外運主要從事貨運代理和物流服務,長航主要從事長江流域的運力服務和造船業務,兩者的交叉並不多。合並後,物流業務仍主要集中在原中外運集團旗下,包括中國外運和外運發展兩家上市公司,而造船業務則主要集中在長航集團旗下的長航重工。物流和造船之間並沒有太多的交叉。

第二,管理層和企業文化的融合矛盾重重。同類業務的“合並同類項”在現實中也遇到了人員和文化上的問題。兩家公司的風格差異較大,一個是主要經營內陸業務的內向型企業,一個是靠沿海外貿發家的外向型企業,理念存在沖突。中外運雖在重組後的集團人事中占據主導,但管理層之間的內耗依然嚴重。尤其是原長航旗下的長航鳳凰和長航油運屢屢爆出預期之外的虧損和擔保損失,讓中外運系高層非常不滿,加劇了雙方矛盾。

2、後李榮融時代:細嚼慢咽,數量服從質量

隨著央企整合的難度和風險不斷曝露,後李榮融時代的央企整合明顯放緩。2010年8月王勇出任國資委主任之後,逐漸摒棄了以減少數量為目標的激進思路,更加強調“數量服從質量”,開始轉向“成熟一家,重組一家”。

截至目前的五年間,央企數量僅從123家減少至112家(包括近期合並的南北車),這意味著每年僅有兩家左右的央企被整合,比李榮融時代的年均10家明顯放緩。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政府基本延續了這一思路:一方面,中央仍然將做強國企作為本輪國企改革的核心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提高國企的核心競爭力”。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3月的國務院常務會上也明確提出“促進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有效解決重複建設、過度競爭等問題”。此前傳言的拆分思路已經不攻自破,“合”仍然是央企改革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央企整合的步伐仍然比較穩健,“成熟一家,重組一家”,基本保持了一年兩家的節奏。

雖然南北車以及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的整合之後,市場對央企整合的預期空前升溫,但從上述分析來看,央企的整合是一項難度極高的系統工程,如果圖一時之快而盲目合並,後患無窮,過往已經有過很多慘痛教訓。所以,對中央來說,未來對央企整合必定是謹慎而有選擇的推進,堅持“成熟一家,重組一家”的節奏。而對市場來說,相關主題必將經歷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

二、央企整合的五種模式:強強聯合是未來主要方向

第一種是行業內橫向的強強聯合,主要是將行業內業務相同或相似的央企合並同類項,避免惡性競爭,最大程度的發揮規模經濟與協同互補效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排頭兵”。這種整合一般是通過換股方式組建新的企業。

過去李榮融時代的強強聯合主要是行業內非龍頭企業的合並(比如中外運和長航就分別是行業的老三和老四),目的是在做大做強央企的同時,保持行業內一定的競爭,防止形成絕對壟斷。

典型的案例就是2009年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合並為新的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打破過去電信行業中國移動一家獨大的局面。經過這一輪電信業的重組,基本形成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

新一屆政府對央企強強聯合的思路完全不同,主要是針對龍頭企業進行整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品牌”,避免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產生惡性競爭、自相殘殺,拓展海外市場、加快產能輸出。

近期南北車合並成“中國中車”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在業務上高度重合,此前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高鐵制造商,在海外業務拓展中屢屢出現惡性競爭,與國家鼓勵高鐵走出去的目標相悖,合並之後這一問題將不複存在。

第二種是行業內橫向的以強並弱,即按照業務相關度將一家虧損企業或者弱勢企業整體並入另一家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央企的核心競爭力。比如2006年中谷糧油集團公司並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兩者在糧油貿易、物流、食品加工等主營業務上多有重合,而中谷的規模和實力遠弱於中糧,中糧一直是全球500強,總資產600億,遠高於中谷的100億。

第三種是縱向的產業鏈整合,即按照產業鏈的相關性將某個行業上下遊企業重組整合,延伸產業鏈,將外部交易內部化,降低企業中間成本。比如2014年11月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整體並入中糧集團。華孚集團並入後,中糧旗下的肉食、糖業和酒業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整合。以酒業為例,中糧通過華孚間接入主了酒鬼酒,中糧在產業鏈的上遊有糧食和高度基酒的優勢、下遊有渠道優勢,酒鬼酒在中遊的白酒生產上有產品優勢,產業鏈上中下遊整合之後產生化學反應。

第四種是主輔分離之後的網狀整合,即把相關央企中非主業資產剝離出來,然後整體與相關行業央企整合成新的獨立企業。經典的案例是電力領域的主輔分離。2011年國資委將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公司部分省級公司所屬的勘測設計企業、電力施工企業、裝備修造企業等輔業和中國水電建設集團、中國水電顧問集團重組,組建中國電力建設集團;同時將部分省級電網公司所屬的電力勘察設計、施工和修造企業和葛洲壩集團、中國電力顧問集團重組,組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

第五種是科研院所註入央企集團,也算是央企整合重組的範疇。比如2009年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為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並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這種整合有助於發揮央企商業實力和科研院所科研實力的協同效應,一般對相關公司都會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

三、央企整合大猜想之強強聯合:去偽存真

上述五種模式都有助於提高做大做強央企,提高央企的國際競爭力。但對打造龍頭效果最為明顯的還是第一種和第五種模式。李克強總理對本輪整合的定位也非常明確,“促進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有效解決重複建設、過度競爭等問題”,這意味著中央目前最為重視的還是第一種模式:強強聯合。

從客觀上看,這也是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目前國內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必須依靠出口和產能輸出來化解,而在國際市場萎縮的背景下,只有通過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實現出口的高增長。而強強聯合的方式短期內可以避免內部的惡性競爭,打造國家品牌,對“走出去”效果最為明顯。

那麽問題來了,哪些央企可能成為下一場“強強聯合”盛宴的主角?十八大以來央企合並共有三個案例,包括2013年中國二重和國機集團的合並、今年的南北車合並以及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合並,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案例中找出一些央企合並的規律:

第一,都是國家重點鼓勵走出去的行業,對出口的帶動作用明顯。南北車所處的高鐵行業曾被李克強總理多次出國推銷,核電領域也是與高鐵一樣的“出海”重點領域。而中國二重和國機集團所處的大型機械制造也是中國出口增長最快、規模最大的行業之一,國資委一直希望打造可以與美國GE、日本三菱等企業競爭的世界級機械設備制造商,國機集團在合並之前就已經在不斷並購補血。

第二,都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高附加值行業,國際市場競爭不能只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必須依靠強大的研發和創新能力。這一點上大企業顯然比小企業更有優勢,高鐵、核電和大型機械制造領域都是如此。

第三,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市場上已經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或者有很大潛力。比如南北車已經是全球前兩大高鐵制造商,國機集團已經是除汽車行業外首家入選世界500強的中國機械工業企業,中國的自主核電品牌華龍一號也已經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

第四,合並企業屬於同一競爭性行業,通過整合可以實現合並同類項,避免惡性競爭。被合並的企業在業務上有很大重合,在國內基本是“南北分治”(很可能是從同一家央企拆分出來的),在國外可能有過惡性競爭的經歷,比如南北車曾在海外投標中自相殘殺,造成國家損失。從國際經驗看,其他國家也大部分是國家品牌的競爭。

第五,屬於非生活性領域,面向的主要是政府或大型企業,壟斷之後對老百姓幾乎沒有影響。比如高鐵和核電,面對的客戶都不是老百姓,社會阻力比較小,而且即便成為市場唯一也很難在與政府買家的博弈中占得便宜。

總的來說,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國家重點鼓勵走出去、高附加值、有一定國際競爭力、業內競爭比較需要國家品牌、非生活性領域的行業,將這些行業內的央企按照合並同類項進行整合。按照這些規律,我們評估了可能整合的幾個領域:

(一)亟需“走出去”的高端裝備領域

最可能出現整合。首先,李克強總理強調最多的就是“中國裝備走出去”,尤其是鐵路、核電等重大裝備領域。這些領域對出口的拉動作用最為明顯,附加值最高,既符合拉動經濟增長的初衷,也符合轉型升級的方向。從國際經驗看,要想保持出口的長期競爭力,就必須依靠高端裝備出口的國家品牌,德國和韓國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次,中國的高端裝備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潛力,相比發達國家,我們有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土地、資源等要素成本,相比新興市場國家,我們有更加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秩序、更加有力的政府支持,更適合搞裝備制造。

第三,這一類企業一般不面向老百姓,社會阻力較小。最近的兩個合並案例“南北車”和“中電投+國家核電”都是這個邏輯,除此之外,以下幾個領域也值得關註:

1、船舶領域:中船工業(南船)+中船重工(北船)

優勢:1)船舶工業附加值高,對出口拉動作用明顯,是國家重點鼓勵走出去的裝備行業之一。2)南北船本屬一家,主營業務都是船舶造修。1999年拆分時只是按照地域劃分,長江以北屬於中船重工,長江以南屬於中船工業。3)雙方存在優勢互補,北船擅長軍船和接單,南船擅長民船和研發。4)造船行業是全球性行業,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目前兩家公司雖在行業內分列第二和第四,有一定的競爭力,但與行業老大現代相比仍處於弱勢,日本聯合造船和大宇造船也在步步緊逼。

劣勢:1)全球貿易低迷,船舶行業基本面不如南北車,短期內市場空間有限。2)南北船旗下的企業資源較為複雜,自身整合尚未完成,合並難度大。3)南北船業績差距大。南船的三家上市公司近4年都保持盈利,而北船旗下三家公司均從2012年起凈利潤大幅下滑甚至出現虧損。

可能性:★★★★★

相關上市公司:中船重工旗下的中國重工、風帆股份、樂普醫療;中船工業旗下的中國船舶、廣船國際、*ST鋼構。

2、電氣設備:東方電氣+哈爾濱電氣

優勢:1)兩家公司主營業務都是發電設備,而發電設備也是國家重點鼓勵走出去的領域,尤其是核電設備,兩家公司已有一定競爭力,均為三大核電裝備制造基地之一,都在國際上有一定競爭力。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目標之一,而電網建設又是基建的先導,電網建設的加快為電力設備出口開拓了廣闊市場。3)目前國際上電力設備制造龍頭是西門子、阿爾斯通、通用電氣、施耐德電氣和住友電工等,同這些企業相比中國公司實力差距較大,因此急切需要通過整合提升競爭力。4)電力設備行業受產能過剩困擾,亟待拓展新市場。2014年東方電氣凈利潤同比下降46%,哈爾濱電氣凈利潤同比下降20%。

劣勢: 1)作為地方國企的上海電氣在實力上比東方電氣和哈爾濱電氣更強,兩者整合的規模效應不是很強,而上海電氣的業務範圍比兩家央企更廣,整合存在難度。2)近期東方電氣旗下公司三高管接受調查,增加了兩公司整合的不確定性。

可能性:★★★★

相關上市公司:東方電氣(A股、H股)、哈爾濱電氣(H股)

3、兵器制造: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優勢:1)兩家公司本屬一家,拆分時是典型的按地域劃分,北部區域屬於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又名中國北方工業集團公司),南部區域屬於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又名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公司)。2)主營業務都是兵器制造,但其它業務則不盡相同,雙方存在優勢互補。兵器裝備集團擅長小型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光學玻璃和醫藥,而兵器工業集團擅長大型車輛、化工、特種材料。3)我國軍工科技與美國、歐洲差距較大,根據《美國防務新聞》發布的“2014年全球軍工行業百強名單”,兩家公司都無緣前十,如果整合有利於做大做強;4)軍工行業壟斷對老百姓幾乎沒有影響,社會阻力小。

劣勢:1)兩家公司主營業務雖有直接競爭關系,但因產品的特殊性,其研發與銷售更多由國防系統主導,短期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難度較大。2)兩家公司下屬企業眾多,如兵器裝備集團下轄11家上市公司、兵器工業集團下轄12家上市公司,整合後公司過於龐大,增加了公司治理難度,企業盈利能力未必會提高。

可能性:★★★

相關上市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旗下的長安汽車、天威保變、江鈴汽車、中國嘉陵、建摩B、湖南天雁、東安動力、利達光電、西儀股份、中原鐵鋼、民生物流;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旗下的華錦股份、北方國際、北化股份、長春一東、光電股份、北方股份、北方導航、淩雲股份、晉西車軸、北方創業、江南紅箭、安捷利實業(H股)。

4、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

優勢:1)我國軍工產業具有強壟斷性,國家層面並不鼓勵完全競爭。2)中國航空航天工業具有一定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近年國內航空航天企業積極參與各大航展,力圖開拓海外市場。2)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本屬一家公司,1999年7月由航天工業總公司一分為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擅長航天防務、信息技術和裝備制造,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擅長宇航系統、導彈系統和航天技術。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擅長各型軍機、民用機以及發動機的制造。三家公司整合可構成一家航空航天全領域大型集團。4)從國內外經驗看,軍工企業整合是大趨勢:2008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軍工企業由50多家經過並購重組後形成了波音、洛克希德-馬丁、諾思羅普-格魯門、雷神公司、通用動力等五大軍工企業。

劣勢:1)中國軍工產品研發、銷售通常由軍方統一部署,而且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通常受政治因素影響,整合後短期內市場占有率提升有限。2)三家公司下轄30家A股上市公司,整合後公司治理難度加大,規模經濟效應未必能很好發揮。3)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正開展資產轉讓、股權激勵、資產重組、資源整合等多種改革,給整合增加了難度。

可能性:★★★

相關上市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旗下的航天電器、航天通信、航天長峰、航天科技、航天信息、航天晨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中國衛星、航天電子、航天機電、航天動力、中航光電、樂凱膠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的中航飛機、中航機電、中航重機、貴航股份、深天馬A、中航地產、飛亞達A、中直股份、洪都航空、東安電力、中航電子、成發科技、中航動控、成飛集成、中航資本、天虹商場、中航電測、中航黑豹。

(二)亟待產能輸出的上遊行業

可能性較高。首先,國內房地產下行和摒棄大規模刺激的大背景下,建材等上遊行業面臨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長期壓力,只能通過產能輸出來解決。其次,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兼並重組是增速換擋之後去產能和去杠桿的必然選擇。第三,鋼鐵、水泥等上遊行業企業慘淡經營,除因產能過剩外,與行業集中度不高導致的過度競爭也有直接關系,整合有助於提高行業集中度,化解產能過剩。

1、鋼鐵行業:鞍鋼集團公司、寶鋼集團公司、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優勢:1)提高行業集中度,防範過度競爭,增強國際競爭力。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嚴重偏低,根據中鋼網的數據,2012年至2014年鋼產量前十名的鋼鐵企業集團產量占全國總量的比重分別為45.9%、39.4%、36.6%。而2007年歐盟四大鋼鐵公司的產量就相當於歐盟15國總產量的90.7%,日本最大的四家鋼鐵公司合計產量占日本總產量的74.8%,韓國最大的三家鋼鐵公司鋼產量占韓國總產量的88.9%。工信部《鋼鐵產業調整政策(2015年修訂)(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前十家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全國比重不低於60%,形成3到5家全球範圍內有較強競爭力的超大型鋼鐵集團,導向明確。2)有助於化解產能過剩,增強行業盈利能力。房地產等傳統產業的下行是長趨勢,中國的重化工業時代已經結束,鋼鐵行業將長期面臨產能過剩的困境,整合後可以統一部署淘汰落後產能,避免整合前淘汰產能時的囚徒困境。

劣勢:1)行業集中度低且產能過剩,整合後短期內盈利改善有限,效果不明顯。2)三公司整合後可能會導致就業崗位的減少,引發社會輿論的抵觸,增加了合並的難度。3)各公司地域屬性較強,公司文化差異較大,存在整而不合的風險。

可能性:★★★★

相關上市公司:鞍鋼集團公司旗下的鞍鋼股份、攀鋼釩鈦;寶鋼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寶鋼股份、寶信軟件、八一鋼鐵、韶鋼松山;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旗下的武鋼股份。

2、建築材料: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優勢:1)雙方在產品研發與生產上具有重合之處,可避免惡性競爭。2)提高行業集中度,化解產能過剩。當前水泥、玻璃等上遊建材行業處於產能過剩狀態,兩公司整合後可以提高行業集中度,促進過剩產能去化。3)雙方存在優勢互補,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擅長水泥、玻璃、輕質建材、玻璃纖維等建築材料,而中國中材擅長非金屬材料制造業、非金屬材料技術裝備與工程業、非金屬礦業三大產業。3)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擁有凈出口貿易和商業流通服務,整合後非金屬材料制造業、非金屬材料裝備與工程業、非金屬礦業走出去。

劣勢:1)建築材料領域除這兩家央企外,還有眾多國企與民企,整合對提高行業集中度的作用有限。2)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多家上市公司正開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尚未結束,給整合帶來了一定難度。

可能性:★★

相關上市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國巨石、北新建材、洛陽玻璃、方興科技、瑞泰科技;中國中材集團公司旗下的天山股份、寧夏建材、中材科技、中材國際、國統股份。

(三)符合產業轉型方向的生產性服務業

可能性不高。首先,中國經濟的服務業占比已經超過工業,但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所占比重偏低,國際競爭力弱,發展質量不高。”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有利於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符合經濟轉型的方向。其次,我國服務貿易長期處於逆差狀態,國際市場開拓不足。第三,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涉及工程服務輸出,有助於促進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

1、鐵路建設: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

優勢:1)兩公司業務相似,均覆蓋鐵路、公路、市政、房地產等,整合後可避免惡性競爭相互壓價,損害國家利益。2)兩公司也存在優勢互補,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在一些特殊專業如供電專業具有相對優勢,而中國鐵建則更擅長橋梁隧道領域的項目。3)在國際高鐵、鐵道建設中,二者分別是第一和第二的承包商,整合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4)考慮到“走出去”戰略中南北車合並在先 ,高鐵動車組輸出後需配套的高鐵線路建設,也增加了合並的可能性。

劣勢:1)與南北車合並稍有不同的是,中國目前生產高鐵動車組的只有南車和北車兩家,而在國際基建市場中,與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競爭的還有中國交建、中國建築等大型央企,兩家公司合並不能從實質上建立起集中度的相對優勢,反而有可能喪失競爭主體的數量優勢。2)兩公司內部各工程局業務雷同,為避免內耗,兩公司尚處於內部重組階段,合並難度大。

可能性:★★

相關上市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旗下的中國中鐵、中鐵二局;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旗下的中國鐵建。

2、航運: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

優勢:1)有助於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央企中涉及航運業務的有中國遠洋、中海集運、中外運長航集團和招商局集團。招商局集團業務主要在金融領域,其運輸業務占比與中國遠洋、中海集運的93%和88%相去甚遠,因而與另外三家航運集團合並可能性不大。根據Alphaliner2014年排名,目前全球最大的海運船務公司是丹麥的馬士基,中國遠洋排名第五,中海集運和中國外運分別排名第九和第三十三,如果將三家合並就能成為比肩馬士基的全球大型海運公司。2)從全球來看,東亞地區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而臺灣地區和韓國都已經有過航運企業合並的案例,中國大陸也有整合的內在壓力。3)中國遠洋與中海集運業務以海外為主,而外運長航集團國內業務較多,任意兩家合並既能實現規模經濟也可實現協同效應。4)海運領域運力過剩嚴重,BDI指數從2007年的11793點跌至今年2月份的509,國內多家航運企業經營一直處於虧損邊緣。整合後有助於統一采取措施加大內部成本控制,對管理結構和業務結構進行調整,淘汰過剩運力,並通過使業務多元化增強國際競爭力。

劣勢:1)全球貿易低迷可能成為新常態,未來航運服務市場空間不大,短期內做大做強的意義有限。2)中國外運長航集團到現在還未徹底完成整合,而且如前所述,兩家公司在整合過程中暴露出諸多整而不合的風險,使得航運類央企整合難度加大,中央態度可能會相對謹慎。

可能性:★★

相關上市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旗下的中國遠洋、中遠航運;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旗下的中海集運、中海發展、中海海盛、中海科技;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ST鳳凰、外運發展。

(四)與居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其他領域

可能性較低。首先,生活性領域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直接面向老百姓,壟斷帶來的社會影響較大。其次,能源、電信等生活性領域準入門檻高,壟斷問題由來已久,如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脫鉤、寬帶與日韓等國相比網速慢費用高等,與這些領域的壟斷直接相關,若央企整合後,將進一步提高壟斷程度,不利於行業競爭和費用的降低,有悖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改革目標。因此,這些領域央企同行業之間強強聯合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整合將以上下遊企業之間的縱向整合為主。

1、電信領域: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公司

優勢:1)存在著優勢互補,中國電信是全球最大的固定電話、CDMA移動網絡及寬帶互聯網運營商,而中國聯通在移動通信服務和電信業投資更有優勢。2)中國聯通在發展較快的南方21省是新進入者,而中國電信在發展較慢的北方10省是新進入者,兩者整合可以發揮各自的地域優勢。3)有助於規模經濟的發揮。電信行業為自然壟斷領域,前期基站建設、網絡建設的成本高,後期運營成本相對低廉,兩者整合後可以共享基站與網絡,降低成本。

劣勢:1)電信業務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整合後雙寡頭比現在的三足鼎力局面更易出現壟斷,可能會導致居民資費的上升。2)兩公司的資質都不如中國移動,整合後效率未必會明顯提高。2013年中國移動的營業收入為6302億元、凈利潤為1217億元,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營業收入為2950億元、3216億元,但凈利潤分別僅為104億元、176億元。整合後增加了公司的治理難度,效率可能會變得更低。

可能性:★★

相關上市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旗下的號百控股;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公司旗下的中國聯通。

2、能源化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優勢:1)整合有助於產業鏈延伸、優勢互補,形成兩大上中下遊齊全且實力超強的國家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擅長原油、天然氣的勘探與生產,中國中化和中國化工擅長油氣產品的加工;中石化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東部、南部和中部地區,中海油資產遍布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2)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大型石油公司更易於加強與國外能源組織以及能源巨頭的戰略合作,增強談判能力,保障能源安全。

劣勢:1)石油石化行業中石油中石化直接合並可能性不大,因為如果合並成一家,那就是國家石油公司,我國是石油凈進口國,一般為石油凈出口國運用此模式。保留兩家國家石油公司,有利於維護國內市場上的競爭。2)幾家公司本身已經過於龐大,公司治理尚不成熟,導致運行效率低下。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範圍擁有近55萬名員工,是世界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的七倍以上,但2013年其營收為3610億美元,而埃克森美孚同年的營收超過4200億美元。3)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旗下均有公司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員工激勵計劃,增加了整合的難度。

可能性:★★

相關上市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旗下的中國石油、大慶華科、石油濟柴;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旗下的中化國際;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河池化工、滄州大化、天華院、藍星新材、天科股份、黑化股份、沙隆達A,ST海化、沈陽化工、風神化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旗下的中國石化、石化油服、江鉆股份、上海石化、泰山石油、嶽陽興長、四川美豐。

來源:民生證券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453

俠之大者,為國接盤:誰在4港元接下了中國電子(0085)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82

俠之大者,為國接盤:誰在4港元接下了中國電子(0085)
作者:格隆匯ECha


大家對中國電子(0085)應該非常熟悉了,因為這是鼎鼎大名的珍珠白菜系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港A股的標桿之一。沒有看過的朋友,可以先找這篇文章補補課。






從2013年開始,市場上就流傳著關於CEC旗下資產重組的種種猜想,後經過格隆梳理了整個產業鏈的邏輯與蛛絲馬跡,最後的看法:港股最受益的標的極可能是中國電子。在此我要向格隆獻上最真摯的感謝,感謝您細致的梳理,為大夥挖掘出一個這麽有價值的標的。如今轉眼3個月已過,格隆文章里的邏輯正在逐步兌現,股價也不負眾望的漲到了4塊錢。之前一直說的好事將近,如今來看不只是近了,基本就是只差臨門一腳。前不久央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將所持26.5%的貝嶺股份劃轉給旗下集成電路資產運作平臺上海華大半導體,也間接證明了重組步伐正在穩步推進。


然而就在這臨門一腳之際,中國電子遭到第二大股東黑石集團旗下基金轉讓和減持。此項發生在4月24日的股權變動耐人尋味,更加詭異的是股價當天還暴漲了15%,不得不讓人琢磨點什麽,讓人感到這不是一次簡單減持,倒像一家更大的投資方的戰略性增持。


作為CEC在香港股市的代表,以及港A股代表,中國電子全資持有國內最大的智能卡芯片設計公司華大電子,該公司連續多年芯片銷量和銷售收入排在國內同業首位,同時也是14年唯一銷售收入超過10億人民幣的智能卡芯片公司。但股價在港股長期被低估,市值和市盈率遠低於同方國芯等A股上市的國內同行。


CEC是中國電子第一大股東,它(持有19%)並通過華大半導體(持有40%)共持有將近60%的中國電子。黑石集團旗下的Senrigan Capital Group去年以1.63港元的價格通過購買1.5億股中國電子而成為第二大股東。今年4月24日,Senrigan通過場內交易減持了411.4萬股中國電子,同時於當天還轉讓了5173.2萬股中國電子,持股比例按照交易順序先減至6.80%,後減至4.26%。


(圖片來源:港交所披露易)


特別讓人值得註意的是:


其一,中國電子的股價在4月24日上漲了15%。


其二,當天交易量4028萬股,低於Senrigan第二項賣出的5173.2萬股數量,由此可以看出Senrigan第二次賣出的5173.2萬股中國電子是在場外進行的大手交易,所以沒有反映在當天的交易中。


那麽現在關鍵的問題來了:為什麽在黑石大幅減持的時候,中國電子的股價還大幅上漲?誰會拿出將近2億港幣從黑石手里買入這5173.2萬股?


答案可能有以下幾個:


一、轉讓部分利益給其他大型機構投資者,以便股價更好的第二次起飛,這個也就最好的解釋了為什麽當天股份轉讓之後,股價就暴漲了。這更加說明了中國電子,好事將近。保險資金和QDII基金等財務投資者,這類大機構投資者的可能性最大。保險資金不久前獲準投資所有的港股股票,QDII更是可以靈活配置。他們渴望擁有一家市值才不到60億元人民幣,又是國內智能卡這一最好的芯片產業里的最好公司。加上深港通開通在即和國企CEC整合芯片產業資產的速度加快,未來中國電子的前景一片光明。所以,保險資金和QDII資金是這5000多萬股可能性最高的買家,如果真的這些財務投資者,他們未來將把在近4港元購入的中國電子的股價推到什麽高度呢?

二、智能卡領域內的競爭對手。中國政府近年來為了確保信息安全,在多用於身份認證的智能卡領域內正在全面啟用國產芯片替代進口芯片,如這兩年在推行的金融IC卡換芯,這使得NXP、STM等國際領先智能卡芯片廠商正是丟失相關市場,他們當然舍不得這塊快速發展的市場。而中國電子是國內金融IC卡標準制定參與者之一,第一家獲得銀聯認證,第一家宣布獲得建設銀行采用,是我國智能卡領域的絕對領導者。


同時,業界還傳聞CEC有可能將智能卡芯片設計領域內排行第三的上海華虹設計並入中國電子,以消除同業競爭做大做強,也就是說未來中國智能卡產業的半壁江山都可能在中國電子旗下。直接競爭不過,那就間接持有一點人家的股份,同行通過不斷收集籌碼,以獲得較顯著的股權來分享中國電子的發展,更加說明了中國電子的行業壟斷地位。而且中國電子比起NXP等公司在納斯達克40、50倍左右的市盈率低多了,比國內A股上其他動輒幾百倍的芯片公司市盈率更是低很多。


三、黑石集團本身的策略舉措。黑石集團也可能並非不看好中國電子(HK00085),而是非常看好公司的未來前景,但是或因為旗下Senrigan持股比例超過5%收集籌碼需要每個百分點公告,或者因為基金被投資者大幅度贖回或者因為稅務等等原因,轉倉到旗下管理的其他基金,這種可能性並非沒有。


通過對上述三種可能的分析,黑石集團旗下Senrigan的這次減持和轉讓讓大家看到了更多的投資者在當前股價上的蜂擁而入。


俠之大者,為國接盤,尤其是在CEC推進芯片資產整合的前夕,尤其是在深港通到來的前夕,我只想說,這樣的接盤機會,請給我再多一點!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689

【转发】是谁为你接盘,还是你为国接盘? 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http://xueqiu.com/2480001764/44204741

骑行客引言:新开户数是一个多月前曾研究过的话题(http://xueqiu.com/2480001764/39512524)。随着一人多户放开,开户数井喷,就好像二胎放开后人口曲线不能用30年前的老经验。所幸,我们还有一码通用于检测实际自然人数量。本轮牛市有过去二十五年A股所没有的几大新现象:“合法杠杆与灰色杠杆并存;合法坐庄与无需派现并存;基金赚钱不赚名,股民依旧井喷,中国离美国的机构消灭散户越来越远。”精美的数表向来是我最爱,与球友分享。
———————————————————————————————





侠之大者,谁为你接盘?
(转自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辛继召 )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想起2014年至2015年,中国A股那轮荡气回肠的牛市时,一定会有人想起那句妙语,“侠之大者,为国接盘”。彼时,现在才刚刚入市的“小鲜肉”,或许已经在市场的轮番蹂躏下,蜕变成一坨油盐不进的“老菜帮”。

我们现在就可以预言,在此轮牛市见顶后,会有不计其数的“接盘侠”矗立在A股高高的山岗上,望眼欲穿的渴求更多的“接盘侠”来解放他们。而新的“接盘侠”或许还会出现,也或许永远不会再有。

即使以全球视角来看,A股的投资者构成也是一个另类。在这样一个虽不完全是零和游戏,但“击鼓传花”性质深浓的市场,总是会有数以万计的非职业投资者,踏着牛市的浪头而来,在狂欢中沾沾自喜,并以为自己能够成为博弈中逃顶的那一部分,却最终还是要为投机的心理交出高昂的学费。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3月,上海股市的A股自然人账户数为9455.6054万人,深圳股市的A股自然人账户数为9369.0476万人。也就是说,差不多每1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股票账户。

而在这9456万的股民中,有超过752万的股民是在2014年7月,也就是本轮牛市启动以后入场的。牛市短短9个月的时间,吸引新鲜入市的股民,就占到了当下股民人数8%的比例。在A股股民存量如此庞大的基数下,这一膨胀速度也是惊人的。

正是在这一波又一波涌入A股的生力军的带动下,A股总市值从30万亿膨胀到超过60万亿。以国家的名义,牛市似乎成为托底中国经济的“接盘侠”

我们无意对当下股市的走向做出悲观预测,进而担忧以百万计的新股民会成为股市的“接盘侠”。我们需要的,是建设一个稳定的、能够对中国经济起到牵引作用的资本市场,而这样的市场,必然不可能容下太多投机而来的非专业股民。

“侠之大者,为国接盘”,人们可以以此自嘲,也可以以此自勉。牛市仍在继续,狂欢才刚刚开始。但我们希望,在盛宴落幕时,不会留下一地鸡毛。(编辑 郑升)

牛市“侠胆”:
每月入场一座“中等城市”

导读:
在中国,一般把城区人口50万至100万的称为中等城市,100万至500万的称为大城市,500万以上称为特大城市。换句话说,从2014年中开始,平均每月新入场投资者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高峰时接近大城市。

自2014年7月,A股牛市启动以来,平均每月近60万新股民进入股市,数量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

2014年以来,国内经济基本面、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变化不太大,股市变化最大的变量就是资金流向。增量资金(新开账户数)、存量资金(期末持仓账户数)和杠杆资金(信用账户数)显著上升。

新开户投资者汹涌入场,券商营业所彻夜长龙;新入场资金源源不断,推动指数不断创出新高。

截至2015年5月8日,上证综指收盘报4205.92点,比一年前上涨了105.21%;深证成指收盘报14481.25点,比一年前上涨92.86%;创业板指收盘报2973.60点,比一年前上涨120.07%。

A股牛市翻腾,谁在角逐新一轮财富大洗牌中领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有可能是广东上海。两省市在A股账户新增开户数、已开户数量位列前两位。

不过,不是所有人能在股市中全身而退,全民炒股“一赚二平七亏”,原本“散户化”的A股市场结构开始“机构化”。本轮牛市是由100万以上的“高净值土豪”带动,这些富豪群体在拥有信息优势的同时,又敢于通过杠杆融资博取收益。

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A股投资者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6%。回到初心,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未来的潜力还有多少?

“新韭菜”涌来:每月入场一座中等城市

随着牛市启动,新股民开始以每月百万级别涌入股市。

根据中国结算的数据,截至2015年3月底,A股账户开户达1.99亿户,期末有效账户数达1.50亿。由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户的投资者数量大约各占一半,以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68亿计算,A股投资者占全国总人口的5.6%。

“现在到营业部开户的不多,年轻人可以通过网上开户和手机app开户,目前数量仅次于2007年6000点的大牛市”。银河证券北京一营业部人士表示。

在经历长达七年的熊市,随着牛市启动预期确立,A股投资者数量呈现爆发增长。




2014年7月本轮牛市启动前,在上交所、深交所开户的A股投资者数量一直在每月30万户左右及以下徘徊。这种情况在9月起了变化,当月两市新开户数量突破40万户,并在11月双双突破50万户;2014年12月,两市新开户数量突然暴增,突破140万户,其中上交所新开户突破150万户,达151.76万户,深交所也高达146.01万户。

在中国,一般把城区人口50万至100万的被称为中等城市,100万至500万的等为大城市,500万以上称为特大城市。换句话说,从2014年中开始,平均每月新入场投资者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高峰时接近大城市。

2015年1月,两市新开户数量有所回落,但仍在100万户徘徊。受春节因素影响,2015年2月,A股新开户数量大幅回落至去年11月的水平,但即便如此,开户数量仍维持在50万户以上,远超去年上半年的水平。

此时,A股的“赚钱效应”已吸引大批投资者纷至沓来。2015年3月,两市投资者开户数量创下新高,双双突破240万户。其中上交所达246.13万户,

中国社科院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的调查显示,2007年的牛市,单日新开户数量超过20万户的盛况曾经持续了7周。而今年3月以来,同样的盛况已持续6周。

新入场者汹涌,推动指数澎湃上涨。以当月平均收盘点位计算,截至2014年3月,上证综指平均点位达3483.94点,比牛市启动前的2014年6月上涨70.5%,比2014年底上涨了16.3%;深证综指平均点位1787.51点,比2014年年中、年底分布上涨了67.7%、23.6%。

股民“孵化器”:沪深交易所带动开户效应

2015年第一季度,新增股票账户同比增长433%,达795多万户;投资者交易活跃,两市交易金额41.18万亿元,同比增长238.4%。全民炒股大潮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东南地区是主力。




全国各省市中,广东新增股民最多。截至2015年一季度,广东新开股票账户85.8万户,其次为浙江74.4万户,上海67万户。广东省深圳市新增57.4万户,是全国新开户最多的城市之一。

股票账户开户总数来看,各自坐拥一座证券交易所的广东、上海不相上下。截至到2015年一季度末,上海开户总数达2084万人,而2014年上海常住人口超2425万,开户人数约占常住人口的43%,这意味着上海市接近一半的常住人口已是“股民”。

广东省开户总数达1907万户,而2014年年末广东常住人口为1.07亿人,这意味着:广东股民占常住人口的17%,每七人就有一人炒股。

其中,深圳市开户总数达1362万户,虽然股民总数不及上海,但股民人数约占2014年深圳市1078万常住人口的64%,远超上海,深圳或许是全国最爱“炒股”的城市。相比之下,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青岛共有股票账户数208.5万户,占青岛2014年常住人口的23%。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上海、广东分别为其所拥有的证券交易所的最大股民来源地上海股民占上交所开户总数的13.22%,广东股民占深交所开户总数的10.37%。

从全国来看,股民最多分布在广东和长三角的浙江、上海江苏,西北、西南各省市人数较为落后。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江苏、浙江开户总数分别为1531万、1210万,分列第三、第四位。北京市开户总数1160万户,位列第五位。此外,山东省股票账户开户总数也超过1000万,达1144万户。

各省市股民数量当地上市公司数量的排名较为一致,显示投资者与上市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在《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经济地理2014年8月9日的报道中,曾统计了各省市IPO上市公司状况。其中,截至2014年7月,全部已上市公司第一队列为广东省,比第二名浙江省多1/3;第二队列为浙江、江苏、北京、上海。长三角(苏浙沪)和珠三角(广东)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正在日益强化。

牛市玩家:“高净值土豪”成市场主力

为人所熟知的是,A股市场是个人投资者——“散户”数量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股票市场。截至2015年3月,A股自然人账户数量达1.88亿,占A股账户总数的99.62%。

散户之外,机构账户包括证券公司、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产品、社保基金、企业年金、QFII、RQFII、保险、信托一般机构等专业投资者,占比仅0.38%。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在其2014年7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散户化”的投资者机构,对应的是A股的估值体系不断偏向“更小、更能讲故事、更没有机构参与”的股票,推动A股市场存量资金的极致博弈。

“散户化”的投资表现在市场上,是主板“蓝筹股”的“被抛弃”创业板“白马成长股”的估值疯狂演绎。深交所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15年5月8日,创业板平均市盈率最高至104.95倍;相比之下深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最高位35.88倍。

市值观察,截至2013年年底,A股市场以公募基金、保险机构、QFII等为代表的9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A股市值为2.58万亿元,仅占两市总市值的10.87%。其中,2007年牛市主力的公募基金持股从2007年的27%以上回落到6%,QFII持股仅占1%。

2014年中开始的本轮牛市以来,与此前不同的是,高净值散户大幅增加。

其中,以个人投资者而言,虽然股民总数持续增加,但是持仓市值1万元以下的过票账户从2014年10月开始突然锐减。2014年7月至9月,持仓账户1万元以下的账户市值在1700万至1700万户之间,2014年10月后锐减至不足1000万,并在持续减少。

1万元以下账户是A股投资者的最底层,其账户数量一直与行情走势呈负相关。这是由于投资者账户会因为股市行情上涨而市值随之增加,1万元以下账户数量进入1万-10万元市值账户区间。

但实际情况是,1万元-10万元市值账户从2014年9月的2400多万的数量下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1800余万。在更长的时间内,2011年5月的2882.46万户顶点开始,这一级别账户数量不断下降,意味着散户在熊市压力下选择离场走人。

本轮牛市以来,10万-50万、50万-100万账户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是100万-500万市值账户数量迅速增长。

2014年7月至8月,100万-500万市值账户数量尚在60万左右,至2015年一季度末已增长至120万。这些“高净值账户”数量的迅猛增加,成为本轮牛市中最大的资金来源之一。

不仅如此,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1000万以上市值账户数量也比2014年终增长一倍,达6.4万户,1亿元以上市值账户也增长了近2900户。




瑞银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富裕阶层在过去三年基本不考虑股票,但在辨明地产、信托等资产未来“经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可能有限后,他们重新入市。我们认为,这些资金是理性的,改革预期催生多种投资主题,股权推动的兼并重组,他们具有信息优势。

但其又警告称,这些资金也是“狂热”的,通过银行券商双层融资,部分杠杆可以达到6倍,并且背负8%融资成本。股票上涨固然获益颇丰,但若下跌可能快速到达止损位。




中国结算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个人和机构新开信用账户达到42万户,是2014年7月的3.7倍,引发市场担忧两融风险
——————————————————————————————
@今日话题 @方舟88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中小板指(SZ399005)$    $深证成指(SZ399001)$    $恒生指数(HKHSI)$    $道琼斯指数(DJI30)$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NASDAQ)$    $沪深300(SH000300)$    $上证50(SH000016)$    $中证500(SH000905)$   

看更新的数据,读更长的历史,听异于市场的观点,关注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61

A股巨震:上市公司大面積臨停 保險為國護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39940.html

A股巨震:上市公司大面積臨停 保險為國護盤

一財網 黃思瑜 2015-07-02 12:58:00

月2日的A股市場尚未破解下跌魔咒,但18只個股則較為“明智”,宣告臨時停牌,避免大跌或許成為“擬發布重大事項”背後不可明說的小心思,此外保險資金也開始護盤

7月2日的A股市場尚未破解下跌魔咒,多數個股再遭折戟,似乎在青菜園子里無力回天。但18只個股則較為明智,宣告臨時停牌,避免大跌或許成為“擬發布重大事項”背後不可明說的小心思。

7月1日的晚間,只要存有資本市場因子的地方,就因為證監會深夜突發的三大政策而活躍著。但是“A股交易結算收費標準下調;允許所有證券公司發行與轉讓證券公司短期公司債券;券商自主決定強制平倉線,不再設6個月的強制還款。”這三大政策似乎並沒有未給7月2日上午的股市帶來多大的正能量。

截至早盤收市,上證指數跌1.24%,報4003.54點,盤中最低下探到3911.04點,1800多只個股飄綠。上證指數在6月12日登頂之後,6月15日開啟大跌模式,至本周四早盤收市累計下跌22.51%。

而7月2日起臨停的個股暫時躲過一遭。2日起臨停的個股分別為精藝股份、安控科技、當升科技、康芝藥業、潤和軟件、富臨精工、富春通信、戴維醫療、天壕節能、立思辰、搜於特、泰爾重工、新海宜、章源鎢業、永大集團、廣博股份、利歐股份、安妮股份。

相較上述個股的“自保”,華夏保險則將自身行為上升到衛國行為。該公司今日在其官網發布聲明稱,時值資本市場動蕩之際,堅定看好中國國經濟增長,堅定看好中國保險行業,堅定看好中國證券市場。為此華夏保險堅決支持金融監管機關新近推出的一系列穩定證券市場的新政策、新舉措,華夏保險已在近期大舉逢低建倉並將持續加倉入市。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A股的大跌,管理層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穩定市場,如取消75%的存貸比考核、降息將準、養老金入市征求意見等,但是市場走勢似乎並不怎麽“領情”。與此同時,各種“人造利好消息”也遍布市場,求漲已經成為市場的剛性需求。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702

潘基文晤各界商討為國效力

1 : GS(14)@2016-12-01 00:01:17

朴槿惠總統之位不穩,傳有意在今年底聯合國秘書長任期屆滿後、回家鄉南韓參選總統的潘基文(圖)表示,會與朋友和各界領袖商討「自己可如何為國效力」,對參選傳聞不置可否。潘基文前日在日本接受當地多家傳媒訪問,被問及會否參與可能提前舉行的南韓總統選舉,潘基文回應指,「(明年)1月1日回到南韓後,我就會與朋友和社會各界領袖討論自己可如何為祖國出力」。


稱以國民身份關注亂局


對於朴槿惠因容許密友崔順實干政而被國會朝野甚至全國上下要求下台,潘基文雖表示不想評價南韓國內政治,但指自己以南韓國民的身份關注事件,「看見眾多國民如此憤怒不滿,我的自尊都深深受創」,明顯對亂局感失望。但他同時對南韓民主的成熟度和康復力有信心,因以往當地政治、經濟或社會已歷盡風霜,「相信可克服這些危機」。潘基文在2004年獲已故總統盧武鉉委任為外長,2006年獲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推薦為秘書長人選後請辭。外界早在朴槿惠親信門風波前預測潘基文會是下屆總統熱門人選,因他在南韓國內的民望居高不下。日本《每日新聞》/《產經新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30/198499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6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