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對比電影產業,體育產業的未來是濕的、黏糊的、也是一片綠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4/159391.shtml

對比電影產業,體育產業的未來是濕的、黏糊的、也是一片綠色
韓牧韓牧

對比電影產業,體育產業的未來是濕的、黏糊的、也是一片綠色

體育產業短時間可能還得面臨大面積虧損,媒體對體育產業不屑一顧,行業人垂頭喪氣。這個臨界點何時會到來,通過分析電影產業,或許你就有了答案。

本文由懶熊體育授權轉載(ID:lanxionglanqiu),作者韓牧。

對比電影與鐵路產業發展的過程來看,體育產業的未來是濕的,是黏糊的,也是一片綠色。只是,在短時間可能還得面臨大面積虧損,媒體對體育產業不屑一顧,行業人垂頭喪氣。這個臨界點何時會到來,通過分析電影產業,或許你就有了答案。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作家王蒙在《青春萬歲》中這樣寫道。

對於體育產業,似乎也處於這樣的“風口”與豪言壯誌的青春期,它正在向資本、創業者、資源擁有方等微笑招手。但事實卻有些相反,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體育行業人士在談到未來時,都有些垂頭喪氣,這跟所謂的“風口”形成鮮明對比。原因很簡單,他們看到體育產業的平衡性正被打破,資本橫沖直撞,人才匱乏,資源掌握在極少數人群手中。

但不管怎樣,未來是“濕”的,體育產業更是濕漉漉的。當下,體育行業太幹癟了,連緋聞與爭議都很少,流量輕松被王寶強們搶走了(中國男足除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產業要想占據制高點,沒有流量與話題是很難向前發展的(當然我們都希望這些流量建立在正能量基礎之上)。

另外,我們的擔憂也大可不必,如今體育產業的平衡性被打破,可能面臨多數公司虧損、行業人士轉行、媒體不屑一顧,但行業的發展總是遵循:平衡——打破平衡——平衡——打破平衡……也就是說,未來體育產業的發展會自動修正,資本會被修正,政府也會出臺政策引導,創業者也會找到自己擅長的方式進入。

在這里,我想從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來分析。

電影跟體育產業一樣,屬於中國最後被開放的“產業”。過去,這兩個行業都是被禁錮的,都是高層主觀意識上不想被開放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是按照國家意識形態去滿足目標的一種運行機制。比如,電影不是遵循市場經濟的“美國模式”,而是“蘇聯模式”——要拍一些達到意識形態的東西,而體育也要承擔這樣的任務。

但是, 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誰與爭鋒》中提出了 “軟實力”的概念,就是說,一個國家除了經濟與軍事的強大,文化尤其體育是體現軟實力一個很好的證明。

“軟力量(軟實力)源於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約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軟力量:世界政壇的成功之道》中這樣寫道。

在美國,體現軟實力最好的證明是好萊塢電影與四大體育聯盟,他們開始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強大,輸出自己的文化——美國的NBA俘獲了很多中國年輕人的心。從這個意義上,電影與體育真是一對“雙胞胎”,在中國過去一直被誤解,也一直謹慎開放與發展,因為還是處於不自信階段,當東西方兩種文化相遇時,不知道哪支力量會勝利。

所以,中國的電影產業也是一種奇怪的存在,它從開放到發展,也是類似體育產業的46號等文件一樣,一個接一個文件出臺,然後呈現這樣的狀態:失去平衡、保持平衡、打破平衡……在這個過程中循環往複,但在這個過程中,電影產業迎來了翻天覆地的發展。

具體來說,電影產業的“46號文件”是2004年的  《電影企業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這個暫行規定出臺後,民營資本與社會力量全面自由介入電影制片。至此,中國的電影業開始迎來了“春天”。不過,在開始階段,電影產業的發展也沒有期待的那麽好、那麽快,因為其核心的“電影屏幕”數量並沒有快速增加——只有此後大量的屏幕出現了,這個產業才可能大力發展。

直到2008年,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才晃晃悠悠地達到43.41億元,但這是中國首次進入世界前10名。在這一年,最大的趨勢是,平均每天新增1.6塊城市院線影視銀幕。與此同時,也湧現出華誼兄弟、保利博納這樣的民營公司,他們開始完善產業鏈,定位差異化,尋找生存之道。

而此時,王健林的萬達影院也開始加速進入(2005年,萬達影院成立)。這一波投資方都享受到了最近10年平均每年超過20%以上的高增長,到2015年,中國的電影票房達到了440.69億元,與2008年的 43.41億元相比,短短7年時間增長了10倍之多。如果跟2003年的11億元相比,更是增長了40多倍!

07e8caf

這樣高回報的行業,自然是資本非常饑渴湧入的行業。而電影之後,體育就被視為這樣一個高回報的產業。從電影產業發展,我總結了一些規律:

政府開放:電影與體育都是頻繁推出各種有利政策,確保產業暴力發展;

資本瘋狂湧入:機會出現,熱錢都湧入電影與體育;

間歇性混亂:當一個行業突然開放時,勢必打破很多平衡,電影也一度令人垂頭喪氣、攝影棚搞成倉庫、電影院改成KTV,但總體趨勢是保持先前發展的;

進入電影產業的大公司基本都進入體育了:萬達、華人文化、樂視等,這些在電影產業嘗到甜頭的公司,在體育行業的投資毫不手軟;

人才匱乏:通過資本與互聯網介入,電影發展迅速,在行業成長之時各色人等均有機會切入,但找到合適高級頂尖人才的公司才獲得高速發展。比如華誼兄弟的馮小剛。

當然,電影的核心是屏幕塊數,體育行業的核心也是體育場館與賽事IP,所以我們看到萬達、華人文化這些公司在投資時都瞄準了這些方向與領域進行投資。由此得出一些結論:

體育行業不適合小VC投資,因為體育很難在短時間回報,可能需要5年以上;

政府還得出臺更多落地政策,46號等文件只是開始,需要更多有利行業發展的政策出臺;

肯定有一批大家瞧不起、看不上的創業公司沖出去,在各方面證明自己;

鐵路不是鐵路產業,而是運輸業;體育不是體育產業,而是娛樂服務業;所以在公司定位與人才招聘方面,需要更加清晰明確;

不用懷疑體育產業的未來,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準公共物品”,體育也屬於這種,而且它還代表陽光與積極,所以政府與市場等全方位資源會推動產業的發展。

總之,盡管資本與市場再怎麽急迫,體育產業的發展也不可能一步登天,它需要自然生長的過程不可能就此省略。或許,在春天到來之前,刺骨的寒冬讓人不敢直視——體育產業的未來是濕的,黏糊的,也是一片綠色。

體育產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6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