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媒」仍在不斷「傳霉」!比「財經演員」更「財經演員」的「財經演員」! 紅猴股評


From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9/06/7-jun-2009.html


筆者說過,云云投資評論家中,近期只信陸東及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龔方雄。不明白為 何有些投資者還在留意那些「財經演員」的所謂評論,天下烏鴉一樣黑,有些 標榜自己和其他「財經演員」不同的「財經演員」,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矣,說自己怎樣灑脫,何不直認自己亦是一個「財經演員」!

最近看傳媒訪問兩位近期爆光最多的所謂新晉投資評論家,一邊鬧「財經演員」說話毋寧兩可,一邊又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其實自己說話更取巧,無論他們幾有料,可是他們比那班「財經演員」更「財經演員」!

可惜的是,「傳媒」為了取閱觀眾、聽眾及讀者,金融海嘯後,仍在不斷「傳霉」!

近 月陸東對大市沒有進一步評論,但回顧他的著作「智者傲行」,他於去年尾金融及投資環境惡劣時,堅持至今的恒指20,000估值,在很多投資者(包括筆者) 不信不信還需信下,現時其實和測中已沒兩樣。他對香港樓市的預測「2003年開始的地產牛市,在2008、2009年的大調整後仍會繼續」亦測中了一半, 另外一半「傳統一線中產屋苑樓價可升到1997年高峰期......2011年新供應開始增加,風險則越來越大」相信大家(包括筆者)仍半信半疑,但又好 像不可不信。

至於龔方雄,他最近接受了不少中港傳媒訪問,值得參考。
-------------------------------
國內將有兩次降息過程,而其降息的基點分別為0.27%,但會是不對稱的降息,也即是降存款利率,而不降貸款利率。對於中國銀行業和上市銀行股價,其盈利和股價都未見頂。

在 目前全球通脹的情況下,通脹預期是對股市最大的利好。現在全球央行要防的是通縮預期,寧願冒通脹的風險而不願冒通縮的風險。現在是通縮的環境,大家有通脹 的預期,覺得通縮是暫時的,這樣就有利於經濟複蘇,有利於不斷的買房、買車。但如果未來真正出現通脹的情況,那個時候就不一定有利於經濟和股市了。那個時 候,各國央行可能就要改變政策,可能就要開始緊縮了。

國際形勢正在穩定下來,系統性風險極大降低,國際經濟和市場都出現了複蘇和回穩的初步跡象。如果國際經濟和市場只是出現初步回穩的跡象,那中國的複蘇就是在加速。中國已經遠遠逃離了底部。

中 國經濟複蘇正處於加速過程中,A股市場已經轉入牛市的初級階段。中國消費者的表現比預期想像的要好得多,這是中國經濟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中國經濟最困難 的第一季度,中國的消費者大量購房、購車,超出了市場很多人的預期,也是這波股市上漲的主要推動力:消費+投資引起市場估值的重估是市場上漲的動力。我們 一直認為,H股包括A股都處於牛市的初期,現在是高點越來越高,這種估值就回到了歷史的正常水平。

下半年中國經濟最大的亮點,就是私人經濟主導的投資。年底之前房地產庫存會消化完畢,預計下半年開發商會加大購地及投資,房地產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和盈利能力也會上升。他同時還看好汽車及耐用消費品板塊。

目 前車市不是短暫複甦,而是歷史上的「第三次汽車浪潮」,中國汽車牛市已出現。目前,中國的城市人口有6.6億,一綫和二綫城市人口加起來不過2億左右,剩 下全是三綫城市人口。龔方雄認為,三綫城市的居民收入已經達到了可以買車的水平,以及對汽車需求強勁,故他相信這一波汽車牛市持續時間將較以往長。

今年以來消費者購房踴躍,使得全國範圍內的房屋住宅庫存消化時間,從原本的兩年縮減到了7個月,很多城市的房產將從「供給過剩」轉向短期「供給不足」。另外,在信貸激增、通脹預期加強的背景下,現金充裕的開發商買地,一定程度上也出於抵禦通脹的考慮。

短期之內,港股和內地股市會繼續上升,但中期則需要關注美國經濟的一些風險。若美國經濟下半年無法出現反彈,則海外股市很有可能進行調整,A 股將會受到影響。
-------------------------------
投資組合

投資組合的持股過去一週沒有什麼特別新聞,除了下列一則有利於魏橋紡織(2698)的業務及生意。
-------------------------------
魏 橋紡織(2698)是中國最大的棉紡織製造商,主要從事棉紗、坯布及牛仔布的生產、銷售及分銷業務。內地紡織業經營狀況好轉,4月份出口紡織品服裝達 124.9億美元,按月增長2.7%;加上發改委為穩定棉花價格,決定向市場投資一萬五千二百噸國家儲備棉,以滿足紡企需要;種種迹象顯示,紡織業次季有 復甦勢頭。
-------------------------------
持股中,宏華集團(196)及新奧燃氣(2688)股票呆了一輪,有起步跡象;若要筆者於現有持股加注,會選宏華集團(196),石油價格持續上升,有關開發油井的生意亦谷底反彈,於相關股票中,宏華集團(196)算是落後的一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75

末日演員 蔡東豪

2010-9-23  NM




投資界人才輩出,臥虎藏龍,投資 者不盡信投資專家的言論,也可從他們的思維中學習,拿取最適合自己東西,強化自己的分析框架。不過有一類人的意見我可以斬釘截鐵地斷言可以不理,慢着,我 要糾正,不是可以不理,是千萬不要理,這類人被市場稱為「末日博士」。近年最當紅的末日博士是紐約大學教授魯賓尼(Nouriel Roubini)。

今年初魯賓尼來港參加論壇演講,據聞入場門券不菲,出席者逾千人。末日博士當然是看淡市場,據傳媒摘錄他在論壇的講話,最觸目是「環球股市下半年大調整」、「歐羅區兩年內瓦解」等。近期末日博士對市場繼續看淡︰「美國逾四百銀行倒閉」、「美國四成機會雙底衰退」。

魯 賓尼的預言是否準確?他是否出色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家?時間是最可靠的判官,讀者請耐心等候,不過我想提出一點供各位思考,大家有否留意到,這類末日博士通 常不是專業投資者,他們大都是活躍於媒體的經濟學家或專業評論員,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演講和寫書。即是說,他們投資意見的準確程度不影響收入,他們最重要 的資產是「人氣」,即是說,末日博士賺錢方法是Talking,不是Doing。論投資,我不信靠把口搵食的人,我信分分秒秒守護着自己和他人財富的在戰 投資者。

 

我訪問過許多出色投資者,他們不信奉甚麼教條,他們視投資為專業,目的不是要去愛或恨,不是結交朋友,而是賺錢。 投資者看好或看淡視乎市場環境,不用嗌口號,他們信的是自己的信念和分析,而信念和分析因應市場變化調整,目標始終不變,是賺錢。出色投資者集各家大成, 融會貫通,性格理性而實際。

末日博士這定位其實也不壞,市場始終會逆轉,到時投資者猛然發覺末日博士料事如神。以魯賓尼為例,近年他聲名大 噪,是因為他「準確」地預測金融海嘯來臨。事實上他一直看淡,一直預測市場崩潰,不過他看淡的原因跟金融海嘯的起因完全不同,問題是預測到市場崩潰的人不 多,魯賓尼忽然被捧成天之驕子。

魯賓尼的市場看法跟財經演員的台詞其實分別不大,以近期最為人觸目的「美國四成機會雙底衰退」為例,這句話 模棱兩可,四成機會出現,即是六成機會不出現,真的出現的時候,他一定高呼自己測中,不出現的時候,他大可解釋四成低於一半,代表出現的可能性不高,他又 猜中;不管開好或開淡,魯賓尼贏硬。財經演員的伎倆多年前我已詳述,不贅,我較有興趣了解為何投資者願意相信末日博士的言論。

 

答 案是我們都是保守一族。行為投資學上有一個經典實驗︰有兩個放了顏色波的缸,一個缸七成是紅色,三成是藍色,另一個缸波的比例相反。從其中一個缸抽出十二 個波,八個是紅色,四個是藍色,有多大百分比是從七成是紅色波的缸抽出?假如閣下是普通人,並不是數學家,你的答案是七至八成。估中答案的人不多,正確答 案是97%。

估錯的原因是我們大都偏向保守,保守彷彿成為了我們性格中的安全島,如遇疑問,就告訴自己︰「小心駛得萬年船」、「不要去得太 盡」。但甚麼是「小心」,甚麼是「盡」,沒有人可清楚說出。小朋友出街玩,臨出門口家長的一句話,不會是「玩得開心啲」,而一定是「小心啲」。近年最常出 現在報章投資版的四字詞語是「量力而為」,可見偏向保守的風氣何等熾烈。

 

投資者偏向保守的後果是,相信一動不如一靜,選擇 停留在同一個環境,怕改變。末日博士終日唱淡是為了自己的市場價值,為搵食,投資者過分按兵不動的原因,是為了不想打倒自己。投資者處於一個地方,一定有 自己的原因,不願去改變是不願接受當日選擇停在這裡的原因已改變了。不少人懂得「已出之物」的理論,但真正實踐到的人少之又少。

打破偏向保守的方法之一,是想像自己從零開始,假設投資組合是一張白紙,所有決定都是全新的,你會再買這間公司的股票嗎?對於專業投資者,全變現金可能不切實際,但散戶可隨時做得到。對投資組合感到不舒服的話,可考慮把股票全賣掉,重新開始。

蔡東豪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97

仿作文: 香港財經演員黃偉康的悲哀

新年之前,我想把帳先計清,再重新開始,今日因為想氣氛和諧一點,就仿作這一篇文,不直接點出他問題了,希望大家喜歡。

十分佩服這位香港的財演,可以不求甚解,故亂作出結論,在此有必要默哀一分鐘...

話說星期四晴報的黃偉康指傳媒錯誤報導高層是只行使認股權一事,而且是根據翌日披露表的消息,得知減持的消息。結果,我在Google 找到生果日報及明報的報導,看到2012年1月18日前者稱,「根據聯交所《證券披露權益》顯示,華晨主席吳小安自 1月 11日至 13日,分三日沽出 85萬股、 135萬股及 5萬股,合共 225萬股;沽售價分別為平均 9.055、 9.092及 9.18元;前後共套現 2043萬元。」,次日明報稱,「港交所網站股權披露資料顯示,內地汽車股華晨中國(1114)遭包括公司主席在內的多名高層減持套現逾5000萬元。」。

當然,我亦擔心自己能力有限,不懂瞭解他的意思,但結果我在港交所的「披露易」網站內,看到分別於1月5日及6日、1月13日及1月16日,華晨中國真的發出相關的披露表,但內容只是提到,「根據本公司2008年11月11日採納之購股權計劃而發行及配發股份」,因此華晨中國的股份發行量由5,010,769,388股,增加至1月16日的5,019,269,388股,但內容並沒有提到減持的行動。

當然,結果我在權益披露表,幾位高層的股數真的出現變化,但似乎是將行使認股權所得的股份推出市場,主要是行使以2008年11月11日以43.8仙行使價獲得的股份,沽出市場獲利,而非沽出原先持股,同時管理層整體持股數量比原先增加。但主席吳小安所持的股份,他在2008年獲授1,000萬股,雖他在2010年行使500萬股,但當時他只是減持了一半,賺了311.88萬元,但今次行使這500萬股,他由6月是減持了505萬股,整體套現4,372.63萬元,扣除行使的500萬股,賺了4,153.66萬。

至於其餘獲授股權的高管,均是第一次行使均行使了一半購股權,至於執董、行政總裁祁玉民及前執行董事、現非執行董事雷小陽已減持了327.6萬股及減持了10萬股,基本上已套回成本,前者更獲利達2,777.22萬,至於執董王世平現時則並無減持,但以其成本而言,其僅需減持小部分則可回本。至於這是否減持行動,可見仁見智,如堅持以股數定錨,確實是沒有減,但以金額而言,性質屬套現獲利離場,所以應該是減持了。

由此可見,黃偉康先生自以為的「道理」,雖使華晨中國股價穩定,小股東減少損失,方便大股東作套現之用。就算市值減少了40億,現時市值都超過了400億,以2011年上半年折算市盈率仍達19倍,是否偏高見仁見智。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市場,有這樣的財經評論員,真是何其悲哀。

在此希望港交所及證監會可以查證一下,到底事件有否涉及任何利益問題。

再按: 深思一下。在2008年11月11日,華晨中國股東通過的新購股權計劃,行使價43.8仙,1個月不夠後,大股東華晨汽車集團以43仙認購1,313,953,488股新股份,集資4.9億人民幣,這是否非常巧合? 其中只有吳小安在2010年行使過一次,不久減持套回成本,但其他執董無行使過,但近來行使密集之餘,又大手減持,又暗示了甚麼,請好好想想。

 

至於譚紹興抱歪論,說「每逢接近年尾,中資機構管理層慣常都會被「撈生意」的投資銀行遊說,行使認股權套現過年,有些甚至毋須拿出「真金白銀」行使,而直接從持有者手中購入。」,請從以上文章自行評論其所言是否正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85

企業家商業代言漸成潮流:最富的「新演員」們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258

過去十多年裡,企業家越來越多地成為廣告片主角,這是中國商業文明演化過程中一道獨特風景,他們代言的方式和目的也多種多樣

「真的靠近自己,你明白那些融進你生命的,不是萬科,不是珠穆朗瑪或是乞力馬扎羅,而是走向它們和告別它們時留下的腳印。」

伴著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略帶沙啞的配音,他與毒蛇對視、在迷宮中前行、攀爬雪山等一幕幕場景出現。這是將於2012年4月播出的Jeep新大切諾基廣告片中的畫面。

王石是在2011年哈佛遊學期間接到的代言邀請。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他表示,一位「氣味相投的好朋友」牽線搭橋後,自己一口答應。「他們請我 的時候怎麼想我不知道,反正我替他們捏把汗。請企業家代言和請影視明星不同,尤其是選一個房地產企業的企業家,這等於是給萬科背書。」

王石是最早涉足商業代言的中國企業家之一。早在2001年,他便為摩托羅拉一款手機代言。此後,他又接拍過德國大眾、陸風汽車、平安保險的廣告片, 到2006年為中國移動全球通代言時,王石的個人形象已在大眾中獲得了廣泛認知——儘管有人仍會誤以為他是「中國移動的老總」。

王石之外,最近五六年,越來越多的明星商人出現在了廣告片或商業秀場中,儼然成為一股風潮。其中既有馮侖、潘石屹、張朝陽等企業家,也有江南春、雷軍等創業家,亦有徐益忠等知名度有限的製造業主也投身其中。

「比鄧超的代言費還低」

王石之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樂於走到鏡頭前,跨界出演,成為各類企業或品牌的代言人,背後既有雙方私交的牽線搭橋,又有可能的商業互惠鋪陳。

在十多年前為摩托羅拉拍攝的廣告片中,王石身著筆挺的西裝,頭髮梳得順溜整齊,站在熱氣球裡,拿著手機一邊旅行,一邊指揮企業後方工作。這一片子製 作並不精良、創意並不出眾,王石的形象也不像今天一樣風格鮮明。但在當時企業家商業代言寥寥無幾的年代,這一廣告依舊引發熱議。

「我沒有專門聘請經紀人去找廣告,我一直在等著廣告來找我。」王石說,面對上門者,他有自己的選擇標準,而這個標準也在不斷變化。他接拍第一條廣告時,摩托羅拉通過萬科公關部門發出的邀請遭拒,「怎麼可能讓我們老總給你們作廣告?」當時在中國罕有企業家給人代言的先例。

摩托羅拉並不甘心,「一定要找到王石本人,聽他親口說不」。結果通過關係找到時任萬科董秘的肖莉,其反應是「我們老闆可能有興趣」,王石知道後果真答應了,「一是我有好奇心,想知道拍廣告到底是怎麼回事,第二是代言行為也可以給萬科加分」。

如果邀請企業對萬科有「減分」之嫌,王石就不感冒了,「比如一些熱炒的高科技企業,如果泡沫一破裂,垮掉了,大家就會說,哎喲,萬科董事長代言的企 業垮了。」王石說,他一開始把控風險的原則是「只選世界五百強企業」,但後來覺得「自己長著一張中國人的臉,全接外國品牌有點崇洋媚外」,就有了和中移動 的合作。2006年開始,考慮到應給正在成長的新企業一些扶持,於是跟探路者等成長中的國產品牌有過合作。

「如果請演藝明星,此前帕薩特請了姜文,已經請到頭了。」克萊斯勒企業傳播經理江瓊表示。

廣告片由2010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鐘孟宏和其廣告公司操刀,完成拍攝難度並不小,譬如有一個需要與一條象徵慾望的眼鏡蛇對望的鏡頭。王石拍攝時在微博透露,導演原本打算分開拍攝、後期合成,自己卻堅持一步到位。

王石的要價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高。克萊斯勒Jeep品牌高級經理王思聰透露,克萊斯勒沒有主動出價,而是請王石方面開價,「結果反饋回來的金額只 有幾百萬,比演員鄧超為Jeep另一款車型的代言費還低」。具體的支付方式,則是由克萊斯勒捐贈給萬科基金會,首個啟動項目用於泰國詩琳通公主基金會在東 南亞的兒童先天疾病項目。在王石看來,這次「國際化」公益的嘗試,恰是其哈佛遊學的啟發。

為了表示對王石的謝意,克萊斯勒給王石個人送了一台車,並許諾他可以在中國和北美的任何地方提車。

王石之外,最近一些年,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樂於走到鏡頭前,跨界出演,成為各類企業或品牌的代言人,背後既有雙方私交的牽線搭橋,又有可能的商業互惠鋪陳。

潘石屹雖比王石小一輪(12歲),但他幾乎與王石同步開始商業代言。2002年,其為《財經時報》代言,此後又陸續為LG、SONY、IBM、漢王 等品牌代言,最近一次則是為蘇格蘭威士忌拍攝的系列廣告片。潘石屹曾在一檔電視節目裡說,其代言活動大部分是「經紀人」、好友洪晃幫他接的,「多半是因為 朋友面子,幾乎沒收過錢」。洪晃也說,潘石屹拍廣告最大的動力就是「玩票」。

與王石類似,雖然不收錢,對方也會送些禮品表達謝意。譬如潘石屹出演的廣告片也多在他的地產公司選景。「每個廣告過後,房子就賣得快了,不管這個因素在其中佔了多大比例。」潘石屹說。

張朝陽、丁磊、李開復等人曾共同為中國電信3G做代言。這種代言活動對個性張揚、走娛樂化路線的張朝陽來說是小菜一碟,不過他更願意為自家的網遊產品代言;李開復則被騰訊邀請為微博代言人。此外,陳育新曾為金蝶軟件代言。

企業家個人品牌研究者楊曦淪認為,這些代表著奮鬥、成功、財富和創新的中國富豪們,有著自身的消費價值。成功企業家樂於做代言人,一方面是其自身成長的需要,財富等身之後需要尋找傳播其價值理念的渠道,而做代言是一種低成本的包裝手段,對企業家自身及其代言公司均有益處。

(李伯根/圖)

圈子文化與集體走秀

一些企業家擔心自己被認定為一家汽車公司的代言人,從而不會再收到其它汽車公司品牌活動的邀請。

在代言故事的背後,是商人之間的圈子文化。

最近,劉永好、朱新禮、馮侖、王中軍、俞敏洪和王兵等六位企業家,一起為一款新車做了一組產品推廣大片。這款於2011年進入中國市場的車型售價兩百餘萬元人民幣,盯準的是中國高端政商消費群體。

拍攝地選在水立方。2011年11月,該汽車公司在太美集團(一家專做富人生意的公司)的一次活動晚宴開始前拍攝,很快完成。

這些企業家願意集體走秀,原因是他們均為該汽車公司俱樂部的成員,「有義務服務於該公司的品牌活動」。該俱樂部是從2005年開始經營的高端客戶俱樂部,音樂圈的譚盾、郎朗,娛樂圈的張曼玉、陳數、張亞東等均在其中。

一些公司的廣告策略是不聘請具體的代言人,避免產品和具體的某個人產生直接的關聯,而一些企業家也避免與某一品牌走得太近,擔心外界稱之為某特定品牌代言人。

馮侖、沈南鵬等企業和投資界的紅人是太美的投資人,還是太美產品的消費者、渠道的搭建者和代言人,亦乃其VIP客戶組織「黑卡會」的會員,這次集體亮相,等於是圈子資源共享。

類似的企業家圈子並不少見,比較有名的有中國企業傢俱樂部、京城俱樂部、泰山會、香港馬會、華夏同學會等。

創新型企業的代言人

江南春為東錦國際集團旗下日加滿功能飲料做代言之前,分眾傳媒剛剛和東錦國際簽署一張標的為5000萬元的獨家廣告代理大單。

除了汽車、通訊等產品喜用企業家代言,另外一些會選擇企業家代言的品牌則多集中在一些創新型、剛剛起步、急需利用名人效應提升企業知名度的創業企業,在這些代言人裡,形象俊朗又有一定知名度的投資人往往成為首選。

凡客誠品成立之初請雷軍做代言便是例證之一。據凡客公關部焦紅宇介紹,選擇在商界有一定名氣的雷軍是想突出彼時產品高端商務的定位。當時雷軍正在忙 金山上市,一開始拒絕了邀請,但因為其和凡客創始人陳年的關係甚好,本身又是凡客的投資人之一,最終還是答應了。整個廣告片的拍攝只用了兩個小時。

類似凡客策略的還有獵聘網。這家立志做精英求職平台的網站,在2011年請到江南春、邵亦波做代言。邵是獵聘網的投資人。除廣告片外,江邵二人還錄製了一段和獵聘網CEO戴科彬對談求職之道的視頻。

戴彬科不願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他向江南春支付的代言費的具體數目。只稱是「一筆不少的投入」。「要防止受眾只記住代言者忘記品牌,就要求代言人和品牌非常契合,也要承擔名人的道德風險」,他說,為此還專門在圈裡徵求對江南春的評價,「結果和我的個人印象一致」。

獵聘網並不是江南春代言的第一個廣告。早在2007年,他已是電視螢屏上的熟悉面孔。龍潤普洱速溶茶是其接到的第一個代言邀約。這個廣告在昆明機場 拍攝時,又恰巧被在機場候機的愛國者創始人馮軍看見,之後馮軍也向江南春發出邀約,請其為愛國者一款產品代言。江南春後來代言的廣告還有日加滿、多普達、 中國工商銀行等。

梳理這些廣告代言不難發現,江南春選擇的代言對象,許多是其執掌的分眾傳媒的客戶。譬如在江南春為東錦國際集團推出的日加滿功能飲料做代言之前,分眾傳媒剛剛和東錦國際簽署一張標的為5000萬元的獨家廣告代理大單;而多普達也早在2002年就和分眾有緊密合作。

要做「喬布斯」的溫州商人

「他是個有品位的人,只穿迪奧的服裝,只穿一家意大利定製品牌的皮鞋。」

一線企業家代言的成功案例,刺激了一些知名度相對一般的企業家的代言熱情。「既然王石可以成功,我們也可以試試。」有人這樣說道。

不過,他們更多代言自己的品牌——2011年在浙江衛視投放了多輪廣告的飛雕集團董事長徐益忠即是代表人物之一。

飛雕是溫州一家主要從事開關和插座生意的民營企業。金融危機之後,徐益忠感覺在盤子不大且競爭激烈的開關市場遇到瓶頸,決定「把產品線擴大到整個裝 修水電領域」,並重新包裝品牌。負責飛雕營銷策劃的傑信諮詢合夥人段海波和同事想到了讓徐為自家企業做代言的點子,理由是「徐是個有品位的人,衣服只穿迪 奧,鞋只穿一家意大利定製品牌」。

很難想像,一家製造業企業主親自出演自己公司的廣告片,而且主打「時尚」概念。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徐穿著時下最流行的漆皮尖頭皮鞋、格紋褲子,帶著鉤花的黑色圍巾,喝著常備在辦公室裡的巴黎水。

「在現在這樣的品牌氣質下,徐參加外面的活動都要挑選,一些普通的論壇就不去了,但一些高端的時尚的場合就要去,比如迪奧的活動。」段海波強調,他的主要方向是把徐打造成「中國的喬布斯」。

這種代言是否能收到效果?楊曦淪的觀點是收穫廣泛的大眾認可較難,收穫更多的可能是一個小圈子裡的知名度和話題效應。

飛雕這支投資百萬以上、邀請香港著名廣告導演梁家驊拍攝、由「純正意大利血統」女模搭檔徐益忠出演的廣告片,在東方衛視等平台播出後,「出去經常有人過來跟我說在電視上看到你了。」徐益忠說,「這種方式能夠提振公司供應商和客戶的信心」。

類似飛雕徐益忠的代言行為在商圈並不鮮見,現在已經是一線品牌的美特斯邦威,最初的形象代言人也是老闆周成建自己。他的這則廣告比王石為摩托羅拉代 言還要早,彼時周成建還在溫州打拚。雖然這種自己代言的廣告策略在區域市場獲得了一些客戶的認同,但意圖進一步做大美邦的周成建後來及時調整了戰略,選擇 了當時初露鋒芒的周杰倫做代言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13

溫州金融改革:「關鍵看演員」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379

編者按:二十年前,溫州曾經是金融改革的先行者,後來卻因為害怕風險裹足不前,改革停滯甚至倒退。此後,溫州在全民借貸的畸形之路上越陷越深,最終在去年引爆信貸危機。

危機催生了新的改革。3月底,國務院批准溫州進行金融綜合改革試驗。

無論對民間金融,還是中國經濟來說,這都是一次不容錯失的機會—— 「溫州悖論」長久地困擾著中國經濟:一邊是有錢無處投,一邊是有項目缺錢。打通民間資本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血脈通道,成為改革的重中之重。

至於如何改革,坊間關於「頂層設計」與「基層設計」的爭辯尚未有結果。也許,中國的改革從來沒有劇本,更值得期待的是演員的表現。

已過花甲的楊嘉興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重拾舊業:1986年,他開辦了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私營銀行——溫州鹿城城市信用社。

次年,大洋彼岸的《紐約時報》撰文點評:「在溫州,中國國營銀行的壟斷地位被打破。」

然而,此後十餘年,現實卻指向了相反的方向——民間金融創新卻停滯不前。

1995年,在得知溫州43傢俬營的城市信用社和金融服務社要被國有金融資本「收編」之際,安全經營了10年的楊嘉興全身而退。自此,他一直密切關注國家的相關金融政策,試圖東山再起。

之後,中央出台了若干政策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包括2005年的「非公經濟36條」、2010年的「新非公經濟36條」,以及2008年的小額貸款公司放開,然而楊嘉興卻只收穫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終於,2012年3月28日,他等來了這輩子最大或許也是最後的一次機會。當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

這也讓楊重燃「民營銀行家」的夢想。在4月13日溫州當地的一個關於金融改革的公開論壇上,他忘情高呼,「我們這批人再次向金融機構進軍的時間到了!」

第二條,破局的「試金石」

在國務院交給溫州綜合金融改革的十二項任務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二條,那就是,能不能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民營銀行」。

在3月28日這一天,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幾天後,溫家寶在福建調研時指出,打破金融壟斷,「中央已經統一了思想」。

「我這裡坦率地講,我們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為什麼呢?就是少數幾大銀行處於壟斷地位。現在所以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根本來講,還是要打破壟斷。」溫家寶在調研中說。

中國現有國有銀行壟斷的金融體系偏向大型國有企業,中小企業一直備受融資難的困擾,尤其這兩年隨著央行緊縮銀根,中小企業貸款變得更難。催生民營銀行對改善整個壟斷失衡的金融系統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因此,本次溫州金融改革被外界貼上了打破金融壟斷的標籤。

然而,備受期待的利率市場化、民營銀行試點兩項內容,在《總體方案》中被淡化,這也令一些市場改革派人士有些失望。

儘管民營銀行的提法被弱化,但《總體方案》還是發出了積極信號——政策層面肯定了民間資本可發起新型金融組織。

輿論普遍認為,在國務院交給溫州綜合金融改革的十二項任務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二條,那就是,能不能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民營銀行」。

溫州本地一位不願具名的企業家和投資家把中國當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統稱為「偽民營銀行」——儘管民營資本佔大股,但行長任免是由政府部門而不是股東決定。

社會各界簡直是拿著放大鏡、「字斟句酌」地在研究第二條的這兩句話,即「鼓勵和支持民間資金參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製為村鎮銀行」。

楊嘉興的希望也就在這條。如果這條意味著民間資本,包括像楊這樣的自然人,可以作為主發起人設立村鎮銀行——不僅投資主體是民資,而且也是由民資自己而非國有的金融機構來管理,那麼楊的夢想就有望實現。

「只要銀行不參股,是大是小、什麼名稱都沒有關係,哪怕再小搞個金融服務社都行。」楊嘉興說。他只希望能有個國家承認的名分去做26年前他就已經在做的業務:做大銀行不願意做的個體戶和小微企業貸款。

實施細則的出台和落實,也讓楊嘉興在內的溫州民間金融人士翹首以待。尤其是第二條的實施細則,被廣泛看成是溫州這次聲勢浩大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是創新還是守舊,是前進還是倒退的「試金石」。

失落的十年

因為害怕風險而裹足不前,導致溫州的金融改革因噎廢食,此後十年時間裡,溫州在全民借貸的路上深陷泥沼,並最終引爆了大規模的高利貸危機,這也成為溫州金改「失落的十年」。

事實上,這並不是溫州第一次成為金融改革試驗區。

早在改革氛圍濃厚的1980年代,溫州就是金融改革的先行者。

1984年,溫州誕生了第一傢俬人錢莊,1986年誕生第一家民營股份制城市信用社。隨後,幾十家類似金融機構誕生。這些機構,基本上都執行著市場化的利率。

當時,溫州當地官員頂著各種壓力,極其支持這些改革,溫州民間金融得以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年代。不過,發展的過程魚龍混雜,也缺乏監管,「台會」由此盛行,並一度造成一場金融秩序的大混亂,甚至多次鬧出人命。

那場混亂與隨後的大整頓,讓許多人都心有餘悸。溫州金融改革的步子,由此慢了下來,即使是後來央行批准溫州成為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結果也是不了了之。

2002年,時任央行行長戴相龍批准溫州成為當時中國惟一的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其內容比本次改革還要超前:不僅提出了這次改革沒有提及的利率市場化,還明確提出允許民間資本成立民營銀行等內容。

央行行長戴相龍當年在溫州調研後,曾公開表態:「溫州市場經濟活躍,發展富有活力,在此實行某些金融改革最有基礎和條件。」

當時的改革框架是:要把吸引民營資本改造股份制商業銀行這面旗幟樹立起來,吸引民資改造中小銀行,比如溫州城市商業銀行這家地方性商業銀行可以吸納 民間資本再擴股;要加快農信社改革,吸引民間資金、更多農民入股,有條件的農村信用社比如樂清、瑞安農信社可以組建農村商業銀行;此外進行利率改革、建立 小型投資公司、成立擔保公司等等。

2002年,溫州本地一批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家,就在戴相龍調研中表達了設立民營銀行的意願,這些溫州民間資本甚至籌集了10億,還從四大行挖了個行長,為籌建民營銀行積極厲兵秣馬,但銀監會對此事始終未作批覆,後來也就不了了之。

在戴相龍溫州調研前後,關於民營銀行的爭論已經波瀾四起。反對的聲音認為,溫州在1990年代初期就出現過亂集資、亂批金融機構、亂從事金融業務的 「金融三亂」,最多時整個溫州有200多家基金會、170多家城市信用社,溫州民間資本也活躍在這些金融機構之間,儘管這些機構都限制民資的進入,但不少 民營資本設法戴上集體帽子,從而成為實際的出資人。

由此滋生的問題是,一些機構一開始就把它當作圈錢的地方,出資人另外辦企業並源源不斷地向自己的企業貸款,這樣形成的壞賬數額驚人。

這種野蠻成長的結果,一度造成金融混亂的慘痛局面。到了1999年,溫州不得不對225家農村合作基金會、民融資金服務部以及農村金融服務社進行清理整頓。而在此之前,溫州已於1998年對57家城信社進行了清理整頓。溫州也就被視為民間金融領域的「罪魁禍首」。

2005年,溫州市銀監分局和溫州市體改委聯合完成的一項研究課題認為,「在當前的形勢和經濟、金融環境下,設立民營銀行時機尚未成熟」,民營銀行「不可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這場改革於是無疾而終。事隔10年,溫州再次來到幾乎同一起跑線上,只是現在,曾經在金融創新領域一騎絕塵的溫州已遠遠落後:溫州沒有如北京中關村 和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那樣的新三板市場(即OTC市場,非上市公司股權場外交易市場),溫州沒有本地的信託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屈指可數,而且幾乎都 沒有投本地企業。

即使在溫州人曾經領先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民營銀行方面,台州、寧波等城市都已後來居上。「他們都是在學我們呢。」在1984年就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 私人錢莊的方培林羨慕嫉妒恨。而溫州自從上世紀90年代收編了私營的股份制城市信用社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官方承認的民營銀行。

因為害怕風險而裹足不前,導致溫州的金融改革因噎廢食,此後十年時間裡,溫州在全民借貸的路上越陷越深,並最終引爆了大規模的高利貸危機,這也成溫州金改「失落的十年」。

「高利貸危機」倒逼改革

「如果中央不馬上批准在溫州改革,讓民間資金搞活,溫州會死定的。」楊嘉興說。

外界普遍認為,2011年下半年溫州爆發的民間借貸危機,直接促成了這次國家層面的金融改革試驗區落地溫州。

然而事實上,早在2010年,剛剛履新的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在察覺到了溫州的高利貸問題後,很快就決定以此為契機推動一場金融改革。

時任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的史晉川就是當時為溫州市委撰寫改革方案的學者之一。2011年清明節後,史晉川任組長的浙江大學課題組完成了《溫州地方金融改革創新研究報告》。正是這份報告,成為日後溫州上報國務院「綜改方案」的藍本。

溫州方面將報告整合成一份「溫州地方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方案向上申報。據史透露,當時溫州市委領導帶著方案「跑省裡跑北京」,卻「到處碰軟釘子」。

直到2011年下半年危機浮出水面,震驚全國。2011年10月4日,溫家寶總理視察溫州後,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方案才駛入了申報快車道。

不過,儘管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出台了多項緩解溫州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的舉措,但溫州的民間信貸危機還遠未結束。

記者從多方消息源證實,由於支撐溫州民間信用的擔保體系崩塌,溫州民間信貸已基本「冬眠」,無論銀行還是小額貸款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現在都非常「惜貸」,跑路潮仍在繼續——據多方消息,2012年1-3月,溫州又跑了六十多人,因信貸壓力而自殺的事件仍不斷見諸報端。

而接下來的4-6月,隨著新一輪還貸高峰的來臨,危機或許還會升級。「接下來跑路的或許就是銀行行長了。」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溫州銀監局的資料顯示,2012年2月末溫州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1.74%,已經8個月呈現上升態勢,比2011年6月末最低時的0.37%飆漲了370.27%,達到了十年來的歷史高位。其中,一家國有大行溫州分行的不良貸款達到20.9億元,居各家銀行之首。

伴隨持續不斷的跑路潮,溫州的民間信用已瀕臨崩潰,一個電話就能籌資幾百萬上千萬的日子已經過去。業內人士稱,現在溫州的銀行一聽到「永強」(溫州民間信貸危機的重災區之一)就怕,而全國的銀行一聽到「溫州」就怕。

「現在外地商家一聽到是溫州的,都要求先交錢再發貨。」一位溫州本地企業家說。

「這種信用危機,幾年都恢復不了。」新中國第一家「私人錢莊」——溫州蒼南縣「方興錢莊」的創始人方培林說。

當銀行和民間資金同時擰緊水龍頭,人工、能源等成本仍在上漲之際,更讓溫州中小企業雪上加霜的是,2012年開始出現罕見的「訂單荒」。

據溫州海關數據統計,2012年2月溫州外貿出口5.14億美元,同比減少30.87%,環比減少更高達72.05%。其中受歐債危機影響,對歐盟貿易額為1.5億美元,同比減少44.35%。

按產業分的話,溫州典型產業鞋靴、服裝、通斷保護電路裝置、眼鏡及閥門2月的出口金額,分別同比下降為40.17%、47.86%、24.44%、51.13%和27.51%。

溫州鞋業協會會長謝榕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溫州鞋業出口第一季度高達15.3%的下降幅度,為「歷年來所沒有的現象」。

「溫州經濟正遭遇幾十年未遇的困境。」鹿城一家小額信貸公司不願透露姓名的總經理說。

溫州佑利控股集團董事長胡旭蒼,也是溫州第一傢俬募股權基金的創始人,更是極端悲觀,隨著未來兩個月還債高峰的到來,如果銀根再不放鬆,「溫州民營企業可能全死光」。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溫州人對「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能以前所未有的僅5個月的速度獲批給予了「民間」解讀。「如果中央不馬上批准在溫州改革,讓民間資金搞活,溫州會死定的。」楊嘉興說。

打通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如何打通約8000億民間資金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通道,正是溫州這次金融改革的著力點。

3月28日,當溫州成立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消息一傳開,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的辦公室立馬車水馬龍。找他的人基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 陷入生存危機的企業家們,前來諮詢這場改革能否以及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局?另一類是手握大量現金的企業家,他們關心的問題則是:他們能做什麼。

這恰好就是溫州悖論的集中寫照:民間仍然有很多的錢卻沒地方投,而本地中小微企業又嗷嗷待哺。如何打通約8000億民間資金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通道,正是溫州這次金融改革的著力點。

「改革主要是建機制。」溫州金融辦主任張震宇說。

鏈接

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在《溫州金融改革再出發——對溫州金融風波的認識及推進改革思路》中提出的金融改革建議:

一是對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民間金融機構,取消計劃審批制,實行登記備案制;

二是放寬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發起人的資格限制,向合格的自然人投資者開放;

三是在溫州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中開展利率市場化改革試點;

四是在溫州試點建立OTC(場外交易市場或櫃檯交易市場)。

這個機制,在浙大的史晉川看來,就是構建一個與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地方金融體系,即小微企業可以通過向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等 地方金融機構貸款(間接融資),而當企業要轉型升級、融資數額大增的時候,則可以通過私募股權基金以及非上市公司的場外股權交易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

2011年溫州跑路潮中最典型的案例——溫州「眼鏡大王」胡福林就是倒在了融資問題上。

2008年4萬億時代中,銀行行長們追著胡福林貸款,鼓勵他投新興產業。胡福林於是選擇了資本密集型的光伏太陽能。然而2009年年底,銀根開始收緊,胡買設備的錢已經支付,可設備還沒有到位。無奈之下,他籌借了高達5億的民間高利貸。

「實際上他的融資方式不恰當,不太適合銀行貸款,尤其是絕對不適合用銀行的短期貸款。」史晉川說,「最好是股權融資,因為這種投資不是說一年兩年就能收回來的。」

私募股權投資(PE)就是一種對非上市企業進行投資,在企業上市後通過出售股權等方式套現退出的一種投資行為,通常需要經歷若干年的投資週期。

「直接融資的問題,也就是地方資本市場發展,是我們這次改革的重中之重。」溫州金融辦的張震宇說。

頂層設計VS基層設計

周德文更是直言,現在就要看溫州地方官敢不敢把「烏紗帽放在桌上」。

與外界對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普遍歡飲鼓舞不同的是,溫州本地對這個消息的反應頗為複雜。

感到振奮的人如溫州中小企業的代言人周德文。2011年溫家寶總理溫州調研期間,周專門向總理建言溫州試點金融改革並得到總理首肯。他告訴絡繹不絕地前來打聽投資機會的會員企業家們,這次,民間資本「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金融領域」。

悲觀的也大有人在。在方培林看來,這次改革如果不是倒退(因為上世紀80年代溫州就已經大量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民營銀行,並實際上執行市場化利率),也至少是在原地踏步。

「不管改不改,這12條其實溫州都在做。」他說,「這就好比兩人結了婚,孩子也大了,現在你來發個結婚證。」

一位不願具名的溫州投資家更是從這12條中讀出了「決策層沒有人想真正打破金融壟斷」。他說,除非誕生真正的民營銀行,否則,「在溫州辦幾家小貸公司就能打破金融壟斷?在這12條裡我看不出一絲曙光!」

相比樂觀和悲觀,持觀望和審慎樂觀的人似乎更多。

溫州經濟研究者、前溫州市政策研究室主任馬津龍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儘管國務院的「12條」措辭模糊,但正好給地方提供了「想像空間」。改革能不能成 功,關鍵看地方政府能不能以積極、主動的改革態度落實細則。「上世紀80年代溫州私營銀行誕生的草莽年代,連個影子文件都沒有!」

評論者馬光遠也持相同觀點。他說,「中國的改革沒有劇本,我更期待的是我們的溫州『演員』。」

周德文更是直言,現在就要看溫州地方官敢不敢把「烏紗帽放在桌上」。

4月9-10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到溫州調研。根據公開報導,他的發言未有提及「打破金融壟斷」,而是強調改革要立足溫州實際,解決溫州當前經濟金融運行中存在的「兩多兩難」(民間資金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的突出問題。

不過他對溫州說,改革「允許試錯」。面對「尚方寶劍」,溫州負責金改的一位官員在近期的一檔財經節目中則表示,對他而言,這次改革「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溫州本地學者擔心,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地方政府可能會趨於保守,事事請示,層層報告。

「中央是允許你試錯,但一旦錯了,你的官是升不了了。」溫州本地一位熟悉官場的企業家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至少,目前在如何闡釋最關鍵的第二條,即能否誕生真正的「民營銀行」,溫州地方官員尚不能確定。

溫州金融辦主任張震宇明確地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到底民間資本能不能取代之前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成為村鎮銀行的主發起人,溫州目前由明星企業作為主發起人的小額貸款公司能不能直接轉製為村鎮銀行(這意味著同時保留對村鎮銀行的自主經營權),審批權在「銀監會」。

而12條中的「推動更多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是另一個溫州向國家爭取的改革領域,審批權則在證監會。張震宇指出,溫州希望私募債的價格能定在小額貸款公司(最高為銀行基準利率的4倍)和銀行貸款利率之間,「我們現在跟證監會在討論」。

不過,就在溫州金改獲批前不久,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在一篇文章中透露的改革思路,尺度極大,令人期待。

在2012年3月1日出版的《中國改革》上,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撰寫了《溫州金融改革再出發——對溫州金融風波的認識及推進改革思路》。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溫州要立足長遠,本著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更大力度地推進金融改革。

文中所提的4條建議,前兩條內容意味著溫州將完全放開本地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准入,村鎮銀行不僅要成為民資自主管理的民營銀行,而且主發起人可以不再是企業,而是合格的自然人。

這些建議,除了利率市場化以外,都可置於措辭模糊的「12條」之內。現在人們最為期待的是,這些建議能出現在溫州即將出台的改革細則中。

地下民間借貸「陽光化」

作為放貸方的個人,害怕露富,特別是公務員和官員。作為借貸方的中小微企業,如果要來這裡登記借款,也相當於把企業的財務狀況曝光。

溫州幾乎全民放貸,民間借貸規模大約有1000億。如何讓這筆龐大資金從地下走到地上,納入規範化管理,亦是這次金改的重點。

就在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獲批的第二天,一家全新的公司——民間借貸登記服務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正是這家由14家法人、8個自然人投資設立的公司,被賦予了「讓溫州地下借貸陽光化」的重任。

不過,公司開業的時間一拖再拖,其原因據說是因為投資人和政府並沒有完全想好這個東西具體該怎麼做。

首先遭遇的就是法律困境。由於旨在讓地下錢莊陽光化的《放貸人條例》總是難產,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能向企業貸款的就只有銀行等金融機構,企業如果向個人融資就是違法。中國因為非法集資被司法處置的案例從未斷過。

當然,既然民間借貸登記服務有限公司已經完成註冊,那麼企業向個人融資的行為就應該是得到有關方面默許的。

但是,真正要讓借貸雙方都有動力來這裡登記,尚有許多難題。

作為放貸方的個人,害怕露富,特別是公務員和官員。而且一旦有利息收入,根據國家法律還要繳納高達20%的個人所得稅。而原來民間借貸因為是地下,所以沒有納稅。

而作為借貸方的中小微企業如果要來這裡登記借款,也相當於把企業的財務狀況曝光。現在溫州很多出現財務危機的中小企業,即使政府有資助資金都不敢 用,就怕被銀行知道,列為「關注」對象,斷了今後從銀行貸款的路。而且如果出現還貸逾期或者不還,不僅下調信用評級,企業還要面臨司法訴訟。

「如果沒有給放貸人保障,沒有給借款人貼息,我幹嘛來這裡登記,不嫌麻煩嗎?」方培林反問道。

企業一旦開張後,還將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即如何平衡一家民營企業的逐利衝動和承擔民間信貸「陽光化」重任這個准公益組織之間的矛盾。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本來是政府要辦,但專家討論的結果是,如果政府辦,「完全不可能辦起來的」。

「因為一旦政府直接介入,就面臨借貸雙方需要繳稅的問題。」該人士說,「另外,政府擔心一旦有借款不還的情況,出資人會找政府算賬。但其實投資總是存在風險的」。

所以溫州政府後來決定讓民間來辦,並讓鹿城區明星企業開元集團牽頭。

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負責人徐智潛說,當前登記中心的運營費用是依靠向入場中介機構收取租賃費。「現階段,登記中心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而是帶有公益色彩的純服務機構。」

「如果虧損,那麼財政會補貼一點。」徐說。

面對所有潛在的問題,作為股東之一的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強調:辦法總比問題多。

「其實就是想通過這個平台服務中心,重新建立溫州的契約精神。」上述知情人說。溫州的信用重建並非一兩天之功,也不是說設立了一個登記服務中心馬上就能解決。「不過,這是我們必須要走出去的一步,一直堅持下去,路慢慢會走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5

直擊正牌「財經演員」出騷

2012-05-24   NM

在電視機上,經常看到「財經演員」分析;在金魚缸內,原來亦有一群正宗的財經演員,扮演上市公司「管理層」。這班月薪一至四萬元不等的上市公司主席或董事,專門主持股東大會,又或應付小股東的質詢。
上週三,由東華三院總理李鋈麟(Alan Lee)做幕後玩家的創業板公司匯創控股(8202),舉行股東特別大會,一個連公司業務都弄不清的公司「董事」,與小股東唇槍舌劍,對於難答的問題就使 出「無賴」絕招:「我答咗你啦,你唔理解我無辦法!」小股東完全無得反駁,之後「管理層」輕鬆收工!


經營戶外廣告媒體的匯創控股,由最初做電子應用軟件供應商,到收購及經營醫療機構、開礦、開酒店、開廣告公司等,百足咁多爪,收購期間不斷配股、供股,再配股供股;單在去年已四次發行新股和配股一次,籌近三億,一、兩年間股價跌了九成八,現時股價三毫子,散戶陷入死局。
上週三早上,匯創舉行股東特別大會,又投票決議通過收購和配股。雖然市值三千六百萬元,卻收購一間估值十九億元的電視及戶外廣告公司,且配售五億 多股可換股債券,集資兩億元。記者以股東身份參加在灣仔美國萬通大廈六樓、狀似商務中心的匯創辦事處舉行的會議。所有股東登記身份後,就被迫進入五十呎的 會議室,圍着一張圓桌「你眼望我眼」對坐;基於匯創只派出執行董事洪榮鋒迎戰,一場只有七名小股東參與的特別股東大會準時十一時開始。


財演惡鬥小股東
在投票過程中,保障投資者協會主席呂志華姍姍來遲,據悉他持有大量匯創,最後因幕後庄家玩向下炒,令他輸到「眼坦坦」。甫坐下,呂志華已毫不客氣質問洪榮鋒,為何公司一直重複收購、配股和供股攤薄小股東利益,唯對方只冷冷拋下一句:「先投票,有了點票結果再發問。」 投票後,其他股東已「快閃」,只剩呂志華和另一名小股東;待洪榮鋒宣布投票結果為九成九贊成後,蓄勢待發的呂志華篤着雨傘,再衝入會議室,洪榮鋒隨即表演:呂:呂志華 洪:洪榮鋒 呂:公司大量發行股票,只會攤薄小股東利益,你答我,仲會唔會配股集資? 洪:如果你覺得攤薄,我都冇嘢好講。配股?呢刻冇囉。 呂:目前已攤薄小股東利益,已是不利。 洪:睇唔到有咩不利。 呂:公司市值先三千幾萬,你走去收購一間十九億的公司,十九億?我都好懷疑個估值,你可唔可以保證收購後,公司一定有錢賺? 洪:做生意可以保證賺錢㗎咩? 呂:可以!你睇番俊文寶石(8351),收購後有兩年溢利保證。咁即係廣告行業PE又要高,又冇保證,又要大量發行股票?你知唔知公司本身做咩? 洪:戶外媒體廣告。 呂:公司本身做I panel!你根本唔了解公司業務,你熟唔熟廣告行業? 洪:唔知人哋,自己業務理想就OK! 呂:首三季虧損二千六百萬都叫理想? 洪:將來事將來知。如果我哋賺錢呢? 呂(激動篤傘):公司應該多變,唔係一成不變地合股、向下炒再大折讓供股,你冇答過我問題。 洪(輕輕挨後身體):答咗㗎啦,你唔理解我無辦法,你資歷要好少少。 呂:我本身從事會計㗎,你哋啲招股書我有份做㗎。 洪:答咗你㗎啦,你唔明冇辦法,我亦唔一定要答你想知嘅答案。不如咁啦,業績就快出,你到時再問過啦。 呂(激動臉紅):好!我一定會再嚟(再篤一下傘)。 洪:見過佢(呂志華)好多次啦。(跟在場職員及證券行人士拍手慶祝決議案被通過。)會議十一時三十分完結。

執董四萬 主席一萬
七 分鐘表演完場,呂志華愈說愈激動,但洪榮鋒保持輕鬆。翻查匯創最新年報,四十歲的洪榮鋒,於一○年二月十九日加入匯創出任執行董事,負責公司財務管理,年 薪四十六萬,即每個月有三萬八蚊落袋。洪榮鋒現跟家人同住羅便臣道景雅花園,並為中國公共醫療(8116)的秘書和財務總監,這份正職去年薪酬則九十八萬 七千元。至於去年才出任匯創主席的陳川,更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現時長居上海,年報計月薪只有一萬元。 事實上,匯創背後真正玩家是東華三院總理李鋈麟,行內指他是大量細價股的幕後庄家,如中國公共醫療(8116)、西伯利亞礦業(1142)、及卓智控股 (982)等。有曾任財經演員的董事透露,公司董事可經熟人介紹在市場「招聘」,「你見主席同執董冇股份喺手,酬金又低就多數係人頭,酬金高低亦視乎你同 幕後庄家有多老友。」 然而對這些受困的小股東來說,股東會議只是唯一盡抒己見的機會,又或盡情享用茶點和飲品,以彌補股票損失,「財經演員」正是他們發洩的對象。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73

演員預付款費和編劇費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5.html
根據報章報導,影藝界名人黃百鳴先生的天馬娛樂控股有限公司準備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在招股書中披露了一項頗為有趣的資訊,就是公司於2010年與一名演員 訂立了協議,於簽定日期起的六年內為公司拍攝九部電影,而公司則向該演員預付了4800萬元。外間估計這位演員是古天樂,也有傳聞說是甄子丹。

看到這宗新聞,我第一個想法是,若果演員沒有守約怎辦?又或者演員不再受歡迎時又如何?該份協議應該有些條款保障公司的利益吧?八掛心態下取了該份招股書來看,在「風險因素」的章節內找到了答案。

根據招股說所載,該協議的權利及義務是不可轉讓,而且支付了的4800萬元預付款是不會退還的!另外,倘若這六年期間因演員的知名度下降而終止協議,公司 是不能取回預付款的。還有,演員能否參與拍攝要視乎公司與演員(或其經理人)進一步討論和協定。即是說,若演員在六年期內未能完成九部電影,公司也無權取 回預付款。不知道這些是否行規,但對於公司來說,保障是否少了點?

另一項有趣的資料是關於銷售成本。根據招股書提供的財務資料,以2012年的數字來看,「日常及後期製作開支」佔成本最多,金額是3959萬港元,佔總成 本的48.9%;第二高是「演員費用」,金額是3296萬港元,佔總成本的40.7%;接著「導演費用」佔8.5%,「製作行政人員費用」佔1.2%; 「編劇費用」則最少,2012年的金額只有59萬港元,佔總成本0.7%。

由於銷售成本是以攤銷方法入賬,所以不知道具體的編劇費用,在招股書內也找不到涉及多少部電影。不過,單看成本比例,編劇費用實在少得可憐!經常聽到香港編劇的收入微薄,原來所言非虛,而且也沒有想過是這樣低得不成比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47

老是忘了這個演員到底叫什麼名字?Google 大神知識庫正式進軍電影內容!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259.html

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

看電影時,看到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演員,一直想不起他的名字,但好像有在哪部電影裡軋一角,或者和某個女星傳過誹聞……,疑問在腦中盤旋,揮之不去……。

別擔心,Google 大神會幫我們解決一切的問題,Google 在 play market 上發佈了可以即時秀齣電影相關資訊圖卡的應用程序。

人臉和聲音辨識技術,搭配無敵資料庫

這個由 Google 新研發的應用程序,主要使用在 Android 的平板上(目前也只支持 Android)。當你在觀賞電影時,按下停止播放鍵,就會有演員資料、音樂等相關的訊息自動彈出。

相關資訊會像卡片般,在電影停止時彈出至螢幕的右手邊,而在演員的臉上會出現一個明顯的提示圈,點選臉孔後就彈出該演員的相關資料。這些資料都是透過人臉辨識、和聲音辨識的技術,從 Google 龐大的知識庫找出最符合的訊息。

不過這樣的動態提示圖卡應用,也不是在 Google 的服務上第一次出現了。之前這樣的技術也出現在 Google Book 過。很明顯的,Google 想要把他們辛辛苦苦建立的傲人資料庫放在任何他們可以放的地方。

配合平板,讓服務到達

Google 除了在龐大資料庫的優勢外,還有行動裝置的佔有率。Google 宣稱,未來數以百計的電影裡都會出現這些圖卡的蹤跡,但這項服務目前只在美國提供,而且只有搭載 Android 4.0 或以上版本的平板電腦才能使用。不過,Google 打包票會讓更多的國家和更多的裝置可以享受到這樣的服務。

簡單來說,可以把 Google 這個新研發 App 進入市場的模式,歸納為:

龐大的知識庫 => 篩選使用者想要的內容 => 讓服務到達消費者至於這能不能引起市場轟動,或讓 Google 從中得到利潤,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75

[惡搞文]傻仔大: 「下崗財經演員,不再是人渣?」

其實一直想惡搞他的文章,只是沒有機會,今日終於找到一篇幾好睇的,惡搞前原文如連結。無聊寫成的文如下:

「專欄作者湯財手記稱,以前讀者弄不清楚蔡東豪的真實工作,他以財經演員作例子。讀者通常誤會他唔是財經演員,他用幻想的方式描述讀者的講法:「我知道你的工作是甚麼一回事,妳不是人渣。」讀者滿心歡喜以為終弄清蔡東豪真實工作性質,但這個作者續幻想讀者的說法:「因為你已下崗。正所謂,下崗財經演員,不再是人渣。」財經演員的公眾形象現跟蔡東豪差不多。這20年變化很大,80年代財經演員,是大部份證券行員工曾經夢寐以求的工作。當時,證券行「打崩頭」爭入一些電視台講廢話,以爭取知名度「搵真銀」,有些出名的,則做財技人的打手,幫人呃股東錢。

這20年發生很多事,最致命是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如財經博客為興趣求真的寫作。財經演員不堪一擊,最大鑊是,財經演員被揭露指鹿為馬的醜陋一面。技術不濟已經樣衰,但未必淪落為人渣;財經演員在危機中自私自利,把個人利益擺在粉絲利益前面,是淪為人渣的最大原因。至於蔡東豪的問題,各位去反他的網站看看便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02

不吃不睡超專業 「標本演員」走紅好萊塢


2014-07-28  TWM  
 

 

「死了也要演」對好萊塢的動物演員而言,這句話是再真實不過的描述。

日前,《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報導,好萊塢最物美價廉的演員非動物標本莫屬,不僅片酬便宜,而且二十四小時甚至全年無休,像是上映中的《黑魔女:沉睡魔咒》(Maleficent)裡面那隻表現搶眼的烏鴉忠僕,極可能就是標本演員。

動保法趨嚴,替身代打

長期與好萊塢片商合作的標本公司畢紹夫(Bischoff's)指出,標本演員漸受重用,推力之一是活蹦亂跳的動物演員成本太高,包含保險、起居照顧、餵食等基本開銷之外,還得延攬專屬的訓練師隨侍在旁,整體費用比標本演員高出千餘美元。

推力之二是美國境內動物保護相關法規越來越嚴格:會造成人身危險、動物心理壓力的場景,片商一概不准派出活體動物上陣,即使像一隻老鼠掉到路人頭上的畫面,如今也得由標本替身上場代打。「標本就是這些動物的替身演員,幫助牠們紓解拍戲的壓力,」畢紹夫創辦人之妻蘿賓絲(Mary Robbins)說。

另一方面,市場拉力則是電腦特效技術大進步,取代效果幾可亂真。基本考量是,即使是小型動物,在拍攝過程中都存有很大變數,更別提大型動物容易造成片場混亂及危險。更精明的打算是,標本演員不怕餓也不怕累、不會吵更不會鬧,因此成為好萊塢片商的心頭好。

便宜又好用,經濟實惠

以畢紹夫的「旗下藝人」為例,包括麋鹿、棕熊、野馬等大型動物,週租金為六百五十美元(約合新台幣兩萬元),小型動物則只要六十五美元,每月出租數量已由兩位數增至三位數。知名的「旗下藝人」包括《獨行俠》中強尼‧戴普(Johnny Depp)頭上的烏鴉、《MIB星際戰警》裡的巴哥狗探員法蘭克等。

好萊塢的需求漸強,因此,催生出製作動物標本的新興產業,除了畢紹夫外,今年三月才剛成立的獵捕標本(Prey Taxidermy),則是打出提供博物館等級的標本為賣點,並與動物租借公司好狗兒動物(Good Dog Animals)合作,搶進好萊塢的另類商機。

「我們許多標本生前就是在好萊塢當動物演員,」創辦人瑪克漢(Allis Markham)表示,「現在它們又可以重新回到大銀幕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