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環保部:應急措施明顯減緩空氣汙染加重趨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672.html

環保部:應急措施明顯減緩空氣汙染加重趨勢

一財網 章軻 2015-12-10 10:12:00

專家組認為,本次重汙染過程是不利氣象條件與多種汙染源排放共同作用,導致汙染物大量積累而形成的。

環境保護部9日晚發布消息稱,應急措施對空氣汙染加重趨勢減緩有明顯效果。專家預計,10日由於氣象條件好轉,汙染物擴散條件相對變好,重汙染天氣相對減弱。

自12月5日起,受冬季汙染物排放量大和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多個城市空氣質量轉差,大範圍出現重汙染天氣。

環境保護部啟動部內最高級別響應機制,一方面派出12個督查組進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點督查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啟動和應對措施落實情況,另一方面每天召開內部聯席會議和專家會商會,以協調聯動,精準施策。同時,北京,河北邢臺、辛集、定州等地啟動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

針對此次京津冀重汙染過程的成因、發展趨勢以及北京市重汙染天氣紅色預警的成效和後續措施等問題,環境保護部組織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十幾家國內一流科研單位組成專家組共同進行研究分析。

專家組認為,本次重汙染過程是不利氣象條件與多種汙染源排放共同作用,導致汙染物大量積累而形成的。

從氣象因素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日處於不利汙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從風速風向上來看,區域風速約為1米/秒左右,且無明顯風向,遠小於12月2~5日4~5米/秒的平均風速,也小於北京市冬季3米/秒左右的年均風速。從混合層高度來看,北京市日常混合層高度約為1000~1500米,7日大氣混合層約在400米左右,大大壓縮汙染物擴散空間。從相對濕度上來看,60%的相對濕度明顯高於北京市冬季40%的平均相對濕度。

專家組表示,區域汙染物排放量大,加上低風速、低混合層高度以及相對較高濕度的不利氣象條件,使得汙染物快速累積,促進了此次大氣重汙染過程的形成。

從汙染物的排放來源上看,綜合多種監測數據的分析結果,本次重汙染過程中汙染物來源按“貢獻”依次是:燃煤、機動車、工業源、揚塵和其它。其中燃煤汙染物主要來自原煤散燒和中小鍋爐排放。機動車排放包括汽油車排放和柴油車排放,汽油車保有量巨大,在靜穩條件下對城區貢獻明顯;柴油車則單車排放量大,一次顆粒物排放顯著。工業源則主要包括北京及周邊地區的鋼鐵、石化和建材等主要工業過程。但從北京市排放情況來看,仍以原煤散燒和機動車排放為主。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介紹,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利用動態源解析技術對此次重汙染過程各個階段的汙染來源進行評估。分析發現,7日夜間至8日上午,燃煤源及二次源貢獻較前日明顯增大,揚塵源及工業源貢獻上升。受7日夜間機動車用量減少及8日上午應急措施的影響,機動車貢獻較6日有大幅下降,由32%下降至7%左右,說明應急減排措施對於降低機動車源貢獻作用明顯。

“從數據看,在北京市采取預警措施之後,汙染物平均減排比例是30%左右,若沒有采取這些措施,PM2.5的濃度將會比現在升高10%左右,”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程水源說,“同時,對PM2.5的監測也表明,與機動車排放相關的硝酸鹽含量的增長態勢得到了有效遏制。”數據顯示,北京市啟動紅色預警後,應急措施對空氣汙染加重趨勢的減緩有明顯效果。

專家組對此次空氣重汙染過程發展趨勢也進行了預判。“通過監測可以看到,9~10日,京津冀的擴散條件持續較差,受氣象條件的影響,PM2.5汙染將呈現由西南向東北方向的汙染帶,10號由於氣象條件好轉,汙染物擴散條件相對變好,重汙染天氣相對減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介紹說。

專家組表示,重汙染過程形成後,僅憑單個城市的減排措施很難改善區域空氣質量,實施區域內統一協調的防控措施,在聯防聯控的同時有區別、有針對性地開展各城市應急減排,可以有效地降低局地汙染源排放。

“應繼續加強應急控制,冬季是重汙染過程高發季節,霧霾來臨前的24小時是應急措施取得效果的關鍵期,應對措施還需再提前,以盡早抑制重汙染發生和發展。”王自發說。

“各地要真正做好控制燃煤的事情,包括高架源和量大面廣的低架源,特別是原煤散燒,也可以讓一些重汙染行業在冬季擴散條件不好的時候進入檢修狀態。在不可避免遇到空氣重汙染的情況時,要做到早預測、早預警、盡早采取措施。”柴發合說。

本報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目前,環境保護部12個督查組繼續對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衡水,山東濟南、德州、聊城、濱州、河南鄭州、安陽、鶴壁、開封、焦作等重點城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工作開展專項督查。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48

房產市場擴張速度減緩 主流城市交易額占全國六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273.html

房產市場擴張速度減緩 主流城市交易額占全國六成

一財網 巴曙松 楊現領 2016-01-31 20:15:00

自2014年起,投資額增速降為個位數,預計201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還將呈現下降趨勢。

2015年新房住宅交易額高達7.3萬億元,較2014年上漲17%,交,較2014年上漲6.9易面積約11.24億平方米%。與1998年相比,交易額與面積分別上升349倍與40倍。簡單對比,中國新房交易額是美國的6.4倍、加拿大的6.9倍、日本的18.2倍,一個北京市的新房市場幾乎可以與整個日本抗衡。

整體來看,雖然新房交易量仍處於上升趨勢,但上升的速度已經明顯放緩,一系列新特征也正在呈現出來,在2016年及更遠的未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將總體上實現轉型,新常態與新結構的基本輪廓也將大致清晰。

交易分化成為趨勢性特征

經過了近20年的高速發展,目前的新房市場已站在高點,調整已經開始,各線城市間的交易出現分化。主要表現為:

首先,交易向主流城市集中。40個重點城市(占城市數量的14%)的新房交易GMV(成交總額)占全國近六成,且集中度還在不斷提升,由2013年的53%上升至目前的55.7%。

其次,每一次市場複蘇時,主流城市的交易增幅均高於全國水平。2008年以來市場經歷了3次較為明顯的上升期,分別為2009年、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以及2015年,重點城市的成交漲幅大幅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同時也說明重點城市的市場活躍度與抵禦風險的能力明顯高於其他中小城市。

再者,房價出現分化,一線城市價格漲幅遠超二三線。以2015年為例,一線城市房價年內累計上漲18.6%,二線城市上漲1.1%,三線城市則為-2.2%。

新開工見頂,投資的正反饋趨於弱化

從中國國內的情況來看,決定房地產投資的主要因素是庫存去化以及未來的預期,而決定去化率的關鍵是需求。從目前的趨勢觀察,需求增速已經見頂:首先,第三次生育高峰(1983~1990年)帶來的剛性需求正在減弱;其次,城鎮化擴張速度的減緩對“城市新市民”的創造能力也在下滑。房地產市場供需格局出現反轉,庫存的高企以及房企對未來的預期弱化,使房企的投資積極性明顯下滑,各項指標也呈現出疲軟,具體表現為:新開工量見頂,投資額停止增長,施工面積與竣工面積均首次下滑等,市場進入理性回歸階段。

國際經驗也同樣表明,新房開發是大周期,在經歷高速發展期、市場達到飽和後,必然逐步走向衰落。美國房地產歷經上百年的發展周期,在上世紀70年代新開工量開始見頂;而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新房開工量便呈現連年下跌;英國新開工量見頂時間是上世紀60年代。從各國房地產開發見頂時的人均住房來看,美國、英國與中國大陸一樣,在人均住房0.35套左右時,房地產開發見頂。美日經驗表明,當住宅存量戶均超過1.1套時,新房市場基本飽和。

從數據上看,2015年新房住宅開工量為10.7億平方米,較上年下滑15%,是1998年的6.4倍。新開工量在2011年見頂,於2012年出現第一次下滑,雖然在2013年出現小幅反彈,但難改下滑大勢,2014~2015年再次進入下行周期。在全國新房庫存高企、銷售增速連年下滑、市場預期不佳的形勢下,房企的投資積極性明顯降低,2015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6.5萬億元,與2014年基本持平。自2014年起,投資額增速降為個位數,預計201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還將呈現下降趨勢。

土地市場冷熱不均的常態化

從一級市場土地供應來看,近兩年土地市場供應總量大幅下滑,2015年100大中城市的土地供應面積為15764萬平方米,較2014年下降35.7%,連續兩年下降,供應量達到2009年以來最低。

從土地供應連年下降的走勢,我們也可以預期,未來新房市場的供應已經見頂,房企自2012年開始拿地步伐已經放慢,開始主動減庫存。

具體來看,一二三線城市的土地供應面積比例基本為1∶4∶5,其中一線城市的土地市場最熱,一線城市的資源稀缺性與配套的完善對人口的吸引力仍然較大,房企仍然看好一線市場,土地爭搶較為激烈,溢價率高達32%,而三線城市較低,僅為7%。

集中度上升與利潤率收窄

2015年典型房企的平均利潤率降至個位數,較2015年下降2個百分點,較2009年的峰值14.8%下降近半,房地產行業成為中低利潤行業。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核心盈利能力下滑,財務風險加大。房地產利潤回歸制造業已成事實。在這個趨勢下,企業之間的分化、並購與整合將成常態,集中度也會自然提升。

房企的分化主要表現為:一是重點房企市場份額快速上升,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10年以來TOP10市占率提升7個百分點;二是房企布局主要集中於一、二線城市,在一、二線城市的拿地額占比不斷提升;三是TOP50房企的交易額主要集中於一、二線城市,占比達91%。

相比日本,2015年中國房企的TOP10市占率僅為17%,而日本在2014年全國TOP10房企的市占率份額就已達到40%,而首都圈更高達50%,2008年以來日本全國及首都圈的TOP10的市占率分別上升10個和13個百分點。預計未來5年,在房地產行業逐步進入平穩或下行的發展新常態下,市場份額將更加集中於領先企業,預計TOP10的市占率將超過20%。

新房與二手房之間的聯動性越來越強

這種聯動表現在諸多方面:

首先,在一線城市,換房需求占比越來越高,購買新房的前提往往是賣掉舊房,這意味著許多政策制定的邏輯要考慮到這種聯動影響。數據上,2000~2015年我國出售的商品住宅面積合計約為107萬平方米,約占城鎮存量住宅面積的44%,也就是說有五成以上的住房為老舊房屋,這部分居民的換房也很迫切。北京最新的一份調研數據顯示,在當前的成交中改善性需求占比高達74%,較年初上升10個百分點。

其次,客源在二手房與新房之間的轉換越來越明顯。過去兩年來,一、二手聯動非常普遍,潛在的邏輯就是購買二手房的客戶也有可能會成為新房的客戶。因此,在新房交易渠道上,二手房中介手中的潛在客源的價值也越來越大,成為新房去庫存的一支重要力量。

(巴曙松系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楊現領系鏈家研究院院長)

編輯:黃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299

北上廣深人口流入減緩 原因何在

一線城市一直都是外來人口最青睞的地方。不過近年來,隨著京滬等超大城市嚴控“大城市病”、加快產業轉型等原因,一線城市的人口流入速度也明顯減緩。

人口流入變化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過去5年,常住總人口增加最多的是北京,共增加了209.3萬,5年總增加了10.67%;上海5年共增加了113.37萬人,位居第二,不過增幅僅有4.9%,在四大一線城市位居末尾。深圳的總人口增加了102.1萬,增幅也達到了9.86%,僅次於北京;總量增加最少的是廣州,5年僅增加了80.3萬,是四個一線城市中唯一一個增量低於百萬的城市。

對比本世紀第一個十年,不難發現,近5年北上廣深的人口流入已經在明顯減緩。從2000年到2010年,北上廣深四個城市年均增量分別為60.4萬、62.8萬、27.6萬、33.5萬人。但是2010年到2015年,北上廣深年均增量分別為41.86萬、22.74萬、16.06萬、20.42萬人。近五年四大城市年均增量均大幅減少。

以廣州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為例,2015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為1350.11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1270.08萬人相比,五年間共增加80.03萬人,增長6.3%,年平均增長率為1.23%,比前十年低了1.25個百分點。

近五年,四大一線城市人口的減緩,都有哪些原因呢?就實際情況來說,盡管四個一線城市都是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但情況各有不同,尤其是京滬兩個超一線城市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出現了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大城市病”。為了從病根上破解這些問題,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疏解的政策。

例如,近幾年北京積極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人口流入速度也在減緩。數據顯示,北京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比2014年末增加18.9萬人,但增幅下降,與2014年相比少增加17.9萬人。

上海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總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這是本世紀以來,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為0.4%。其中,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同比下降1.5%。相比2014年996.42萬的外來常住人口,2015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減少近15萬。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研究所所長、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郁鴻勝此前對本報分析,2015年減少的15萬上海外來常住人口以外來務工人員居多,此次外來常住人口的減少與房地產本身並無直接關系,主要是與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有關。

廣深人口流入還有多大空間

廣州、深圳雖然人口也屬於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但與北京和上海有較大差距。例如,廣深的人口加起來與上海差不多。廣深的所面臨的“大城市病”遠沒有京滬那麽嚴重,因此這兩個城市在人口疏解和控制方面也沒有京滬那麽嚴格,在落戶方面也比京滬容易不少。

實際上,廣州未來的人口還有很大的增量空間。今年2月中國政府網公布了《國務院關於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複》,批複提出,到2020年,廣州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萬人以內。也就是說,5年內廣州還有450萬的增量空間,這一數字是過去五年增量(80.03萬)的5倍多。

過去5年,廣州人口流入放緩,主要還是跟近幾年廣州自身產業發展轉型緩慢、新興產業發展薄弱有關。

在這個被資本和科技所主宰的社會,一個城市要有絕對的話語權,必須在兩大產業上有突破,即金融和高科技產業,或至少在某一個產業傲視群雄。

正是因為在這兩大產業上都不占優,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廣州一線城市的地位近幾年也受到了不小挑戰。不過,這兩年來,廣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尤其是廣州正利用傳統商貿的優勢,在現代商貿轉型。再加上廣州最為““親民”的房價。如果加上合理的政策配套,那麽廣州有望成為外來人才創業和落戶的好去處。

深圳的情況又與京滬、 廣州有所不同。深圳的產業轉型升級堪稱典範,目前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未來型產業的布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體現出了強大的作用。

反映在人口增量上,深圳近五年的人口數據增量分別是10.95萬、8萬、8.15萬、15萬、60萬。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股市和樓市熱之下,深圳的人口增加了60萬之多。

盡管,目前深圳仍是四大一線城市中人口總量最少的城市,但是深圳目前面臨的人口壓力也不小。尤其是在土地發展空間方面的壓力。由於當年設立經濟特區時規定一個特區附帶管理一個縣(珠海帶鬥門、深圳帶寶安、廈門帶海滄),因此深圳的總面積只有1900多平方公里,相比北上廣以及杭州、南京等城市,深圳的土地面積少得可憐。去年,深圳全市建成區面積已達900平方公里,剩下的主要是山體等生態控制區,可供開發的土地已所剩無幾。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說,預計未來十年,深圳還將有幾百萬人口流入。深圳要有接納幾百萬人口的能力,首先要解決工作和居住宿問題,最直接的就是空間問題。

面臨用地窘境,地王頻出的深圳,未來5年將繼續填海工程。按照2016年6月出臺的《深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深圳將再填海50平方公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66

專家:經濟增長不一定減緩貧困 教育投資減貧力度較大

中國經濟增長與減緩貧困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麽關系?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這一問題其實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從表面上看,經濟發展了,貧困就會減少。但事實果然如此?

12月27日,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研究員詹鵬,這兩位學者拿出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成果認為,經濟增長不一定必然引起貧困規模減小。中國的經濟增長發揮了減緩貧困的作用,但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並不強。

經濟應“益貧式增長”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迅速,2014年人均GDP幾乎達到1978年的20倍。中國的貧困人口規模相對應也大幅下降。

按照最低的貧困標準(1984年標準),中國貧困人口規模從1978年的2.5億人下降至2007年的1479萬人;按照最新的貧困標準(2010年標準),貧困人口規模從2010年的1.66億人下降至2014年的7017萬人。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速和減貧速度都非常驚人。

“經濟增長是擺脫貧困狀態的主要推動力。那麽,中國經濟增長對減緩貧困的貢獻有多大?”李實說,經濟增長是否有利於減緩貧困,取決於窮人是否能夠從經濟增長中獲益,或者說經濟是不是益貧式增長。

傳統發展經濟學認為,經濟增長的收益會自動擴散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這一觀點被稱作“涓滴假說”。不過,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的好處並沒有被全社會共同分享,甚至在有些國家伴隨著經濟的增長,窮人福利水平反而下降,這一現象被稱為“貧困化增長”。對這些現象的深入挖掘使得不少學者開始批判“涓滴假說”,並逐漸形成“益貧式增長”的觀點。

上述兩位學者在研究中發現,當采用較高的貧困標準時,貧困發生率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值相對較高,這進一步表明經濟增長更多地讓非窮人受益,窮人的受益程度相對較低。

李實解釋說,貧困發生率的變化可以分解為增長效應和分配效應。貧困發生率變動中的增長效應普遍高於分配效應,而且增長效應一般都會降低貧困發生率,但分配效應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使貧困狀況惡化。

若按約10億農村戶籍人口算,貧困人口規模下降了約1.3億人,而分配效應僅為1.60,農村收入不平等的擴大使得貧困發生率上升了1.60個百分點,增加了約0.16億貧困人口。最終合計的貧困發生率下降了11.76個百分點。此外,增長效應趨於下降,分配效應的絕對數也趨於下降。

研究發現,2002~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的窮人受益特征可能是最為令人吃驚的。這一期間貧困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出現了負增長,降低貧困線標準時尤其明顯。這導致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具有較低的窮人受益性。

教育投資的減貧力度較大,每萬元投資平均減少9.62個貧困人口。攝影/章軻

教育投資減貧力度較大

“經濟增長的減貧效果一方面取決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取決於低收入家庭從經濟增長中獲益的大小。”李實解釋說,根據農村家庭的特征差異和收入來源,可以大體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條途徑:初次分配過程的主要目的是讓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家庭獲益,而再分配過程的主要目的是讓缺乏勞動力的低收入家庭獲益。

研究發現,政府的公共投資能夠從多方面發揮減貧效果。

有專家根據官方公布的宏觀數據和計量模型估算了主要投資的減貧回報。其中教育投資的減貧力度較大,每萬元投資平均減少9.62個貧困人口,然後是研發、公路、電話、電力和灌溉等。

交通基礎設施主要以輔助的形式發揮增收和減貧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這些投入有助於增加非農人口的就業機會,降低農業生產、運輸和勞動力轉移成本,提高社會服務可得性,並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鄉村旅遊資源開發等。

不過,農村公共服務投資對不同收入組家庭的影響並不相同,由於貧困家庭在資源獲得過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這導致貧困與非貧困群體間的收入差距、貧困群體內部的不平等程度不斷擴大。

近年來,農村金融被賦予扶貧脫貧的重任,研究也發現,穩定的金融市場能夠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融資機會,有助於扶貧開發政策的順利實施。

根據省級面板數據的研究發現,金融發展除了可以通過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渠道對貧困減緩產生間接作用外,其本身也可以通過金融服務等渠道產生直接的減貧效應。但另一項研究也發現金融波動會抵消金融發展的減貧效果,這些金融波動主要來自金融風險的分散化。

減貧需從多方面入手

研究還發現,由於城鄉差異的存在,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一般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通過對1997~2001年中國農村貧困監測數據的研究發現,擁有一名外出勞動力時農村家庭人均收入將提高8.5%~13.1%。

不過,由於貧困家庭外出勞動力相對較少,外出務工的減貧效果相對較弱。有專家根據1995年、2002年和2007年的CHIP數據(中國居民收入調查數據)測算了不同收入來源對減貧的貢獻比例,其中外出務工收入對減貧的貢獻在1995年僅為3.71%,但2002年和2007年分別上升至12.79%和18.35%。

“隨著我國農民工規模的擴大,外出務工的減貧效果逐漸增強。”李實說,與外出務工相伴隨的現象是城市化的發展。從減貧角度看,城市化可以通過改變勞動密集度體現減貧效果。從要素稟賦看,農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最大稟賦是低技能勞動力,因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對減貧的貢獻比較大。

此外,研究發現產業結構轉型對減貧也能發揮作用。在不同的產業大類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長的減貧效果非常顯著,第二產業微弱。若進行更細致的研究,會發現一個產業的勞動密集程度會顯著影響該產業的減貧效果。有針對性地提高低收入家庭人力資本水平所帶來的長期減貧效果預期也會比較顯著。

因病致貧在很多地區比較普遍。研究發現,健康對收入增長的貢獻具有規模報酬遞減的作用。提高中國農村勞動力的健康水平,將能夠發揮較好的減貧作用。

研究還發現,社會救濟、基本建設支出和農業性公共支出對減貧具有顯著效果,但科教文衛支出作用不顯著。社會救濟支出增加1%會使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0.0575個百分點。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課題組發現,公共轉移性收入使得2013年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了4.2個百分點,其中低保政策使得貧困發生率下降了0.6個百分點。

兩位學者認為,增強經濟增長的減貧效果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針對勞動力稟賦、家庭結構、環境條件等不同的家庭,應選擇相配套的解決方案。

針對有勞動能力的家庭,一方面應提供更多增收機會,另一方面應提高其獲得收入的能力,如通過公平性的基礎教育提高低收入家庭受教育水平;對於缺乏勞動能力的家庭,應采取一些保障性措施提高其福利。

粗放的扶貧開發不一定能夠讓極端貧困家庭受益,在許多專項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需要仔細探究其對不同人群的實際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63

聯儲炮製猜疑期 減緩加息衝擊 施慧雅

1 : GS(14)@2013-07-23 00:22:1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k2_ek2a1.htm


【明報專訊】經過前周的顯著反彈,港股大市上周繼續爭持。整體而言,回吐壓力不大,成交繼續疏落。總結全周,大市升85點,以21,362點告收。

從5月底開始,環球投資市場開始籠罩覑一股不明朗氣氛,始終,美國聯儲局退市的影響可大可小。須知環球投資市場是一環緊扣一環,一個大變數改變,可以有深遠的影響。從某角度看,環球投資市場在過去兩三個月所表現出的,就是將有關影響反映在各種資產的價格上。

歐日未可退市 前景未必差

以筆者之見,環球投資市場對美國聯儲局可能退市的最初反應,有點驚惶失措。不過, 幾個月過後,市場開始驚魂甫定。從很多舻象看來,美國聯儲局今回不是要急速退市或快速加息。伯克南現時是有點「彈弓手」,可能只是試水溫。正如筆者不斷強調,量化寬鬆易放難收。從伯克南過往的著作看,他應深明這點,也理解預期在金融市場和經濟運作中的重要性,否則他講不出「跳上直升機大派銀紙」的生動比喻。伯南克亦深明,過早退市可能讓前功盡廢、後患無窮。

以筆者之見,從穩中求勝的角度看,聯儲局正式退市前,可能要市場經歷一段頗長時間的猜疑期,讓市場逐步消化和接受轉變,從而減低最後加息時帶來的震盪。從這角度看,現時可能只是這猜疑期的開始。無論如何,歐洲和日本的央行目前是缺乏退市的條件,環球投資市場的前景未必是那揦壞。

施慧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