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分析稱PC並未走向消亡:將與平板電腦長期共存

 http://news.imeigu.com/a/1315380065859.html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Technologizer創始人哈利·麥克拉肯(Harry McCracken)日前在《時代》雜誌網絡版上撰文指出,PC並未走向消亡,而只是在進化。

 

以下為文章全文:

後PC時代

8月12日,IBM首款PC迎來30週年紀念日。IBM PC聯合發明人馬克·迪恩(Mark Dean)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他說,我們現在生活在“後PC時代”,並稱他現在主要使用平板電腦,而且還高呼IBM在2005年放棄PC業務的決定英明。

大概一周以後,全球第一大PC廠商惠普發布了一則震驚科技界的重磅消息。惠普CEO李艾科(Leo Apotheker)宣布,惠普正考慮剝離或出售PC業務,同時決定停止生產上市僅六週的TouchPad平板電腦。有媒體在報導這則消息時,打出了“PC走向死亡?最大PC廠商惠普的確這樣認為”的標題。

在這種烏雲壓頂的大環境下,你不能去責怪微軟副總裁弗蘭克·肖(Frank Shaw)為PC所作的辯護。肖的世界觀仍然以Windows為中心,他認為PC仍然能從事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無法從事的工作,後兩種設備充其量只能算是PC的“夥伴”。他還指出,我們現在正處於“PC-plus”時代,而非後PC時代。

PC走向消亡的言論的確有點言過其實。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球PC銷量預計將達到3615萬台,到2015年,這一數字會增加到5415萬台。PC銷量未來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起碼不會處於停滯狀態。據另一家市場研究機構iSuppli的數據顯示,平板電腦今年的銷量預計為6000萬台,到2015年,這一數字會增至2.753億台。

平板電腦效應

對於惠普出人意料的決定,該公司似乎認為這是應對未來巨變所必須採取的措施。李艾科不斷強調“平板電腦效應”,這種效應不僅對PC產業帶來衝擊,還迫使惠普必須重新審視PC業務經營策略。李艾科雖然沒有詳細描述這種衝擊,但很顯然他是談論蘋果iPad,正是iPad的巨大成功令傳統PC的銷售陷入停滯。

事實上,惠普放棄PC業務以應對行業最新發展並不算是有遠見的做法。分析師早在2001年就建議惠普採取這種戰略。那時,惠普正試圖收購康柏,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的丹·阿克曼(Dan Ackman)指出:“有些分析師建議,惠普應該完全退出不斷虧損的PC業務。”

阿克曼發表這番言論的時候,iPad甚至還沒有入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法眼。但一直以來PC行業競爭激烈,利潤微薄,令其像今天一樣難以取得長足發展。曾在商務軟件巨頭SAP任職的李艾科希望調整惠普戰略,重新專注於面向大企業的利潤更高的產品線和服務。如果李艾科十年前出任惠普掌門人,那麼他當時很有可能會放棄PC業務。

長期共存

所以,PC並未死亡,惠普放棄PC業務可能沒有最初感覺的那般意義深遠。這並不意味著現狀永遠會一成不變。有些事情顯然正在悄然發生:幾乎每個星期,我們都會發現一些小公司將iPad作為日常用品,就像它們當初搶購PC的情形一樣。不過,如果你認為PC正開始向不同的產品類別“投降”,說明你對這個問題認識得不夠透徹。

運行微軟軟件的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對PC市場壟斷時間過久,導致我們的大腦將某些平台與個人電腦的概念混為一談。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也屬於個人移動設備,而且無疑是計算設備,只不過它們是令人激動的全新PC類型——並不完全是概念模糊的“怪獸”,也不像肖所說的“ PC夥伴”那麼簡單。

我們期望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能與我們更為熟悉的PC長期共存。或許,在這裡“混合”是比“共存”更恰當的字眼。微軟計劃在本月舉行的BUILD大會上正式發布Windows 8,它是微軟第一款將表明iPad影響力的Windows版本。

錯誤的決定

在我看來,惠普此舉最讓人震撼的地方並不在於分拆或出售PC,然後作為一家獨立的新公司運營,而在於該公司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放棄TouchPad,這不免讓我為矽谷最偉大的企業之一感到難為情。在將售價499美元的TouchPad降價至99美元以後,惠普如今又稱,是否徹底放棄TouchPad還不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但讓我們勇敢面對一個事實吧:TouchPad與其說是可以信賴的產品,倒不如說是具“殭屍”。

惠普TouchPad“繳械投降”不禁讓我們想起上個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Date General、Digital、Prime等微型電腦廠商的遭遇。這些公司都試圖開發PC,但都以失敗告終,即便提出的創意相比惠普TouchPad有更大的成功概率,可他們仍難逃一劫。

我不會預測惠普PC業務是否就此陷入崩潰,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放棄TouchPad,說明惠普不想成為改變PC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與者。這對惠普來說是個悲劇,對整個PC行業來說同樣是個悲劇。我認為,惠普有朝一日會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即放棄TouchPad是錯誤的決定。(軒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10

紅酒是消亡的音樂 郭荆璞

http://xueqiu.com/7571730629/22106076
其實按照我的理解,紅酒,特別是老世界紅酒,就好像古典音樂,正在慢慢的死去。

以前對紅酒的精緻、細膩、多層次口感和平衡的追求,在新世界紅酒和新世界、新興紅酒消費者那裡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追逐穩定易得的快感,甚至是身份地位的炫耀、投資價值等等附加的東西。所以呢,沒必要爭論什麼法國人現在還愛不愛紅酒什麼的,紅酒不屬於法國人,紅酒屬於一個過去的時代,以及一些人對於過去的記憶,另一些人對於他人過去輝煌的羨慕和未曾經歷而產生的盲目崇拜的幻覺。

在過去的60-70年中,新世界紅酒,主要是美國加州和澳大利亞,也包括智利、加拿大冰酒等等,在紅酒消費者中樹立了新的口味標準。新世界紅酒產地氣候穩定,災害較少,釀製過程中大量使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採用機械化的採收、壓制,首創恆溫不鏽鋼桶發酵,為了調整口味添加橡木片之類的手段等等。

我無意貶低新世界紅酒。可以說,新世界紅酒是工廠作品,口味穩定,品質優良,作為每餐必備非常理想。如果不是新世界紅酒的崛起,我甚至可能不會有多少機會品味紅酒。新世界紅酒的製作方法更保證了每餐都可以獲得相同的快感,就好像我們在出差的時候,會為了食品質量的穩定去選擇快餐連鎖一樣。作為中國紅酒的代表,張裕、長城等企業與種植戶簽訂合同,通過統一管理、品質控制達到規模化的目的,這種方式也是新世界紅酒相當廣泛採用的。

紅酒在這裡,真正成為了一種工業產品,紅酒企業也真正成為了投資標的。紅酒,始終是一種快速消費品,而不是奢侈品。

不過我最喜歡的一些酒(我不喜歡干紅干白,反倒喜歡中國消費者不待見的甜酒),要在幾種偶然因素的作用下,極端天氣出現,在葡萄被霜害黴菌侵染的時候才會到來,不是追求特別的那種矯情,而是因為糖分只有在極度惡劣的情況下才會積聚到極限,在冰雪或者黴菌的作用下,葡萄才會有最甜蜜的採收。

這樣的酒是不穩定的,產出這樣酒的土地,是創造不出穩定的現金流,不受投資者青睞的,是屬於舊世界的手工作坊的,是必將消亡的。遺憾,但是必然。

@盧山林 介紹的一篇文章《紅酒恩仇錄:新世界雅痞PK老世界紳士》:
http://www.winechina.com/html/2012/07/201207126891.html 有興趣可以讀一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80

PC已步入一體機時代!台式機要消亡?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970.html

商業即生活,生活即商業,@真VC和您一起發現生活中的商業之美!作者@龍真 今天談的是一件大事:台式機已進入消亡時代,一體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正並駕齊驅!一體電腦經過了30年的周折,終於正式和筆記本站在了一起,接過了台式機的接力棒!

週日無聊去@蘇寧電器轉了一圈,走到PC區時@龍真頗被震撼了一下!我驚訝的發現「一體電腦」已經和那些幾乎找不到特色的筆記本電腦從展示位置到展示數量都已經並駕齊驅了!!!為了驗證自己的論斷,@龍真又跑到了附近的@國美電器和@宏圖三胞去驗證「並駕齊驅」這個結論是否成立。我得到的結果是:完全成立!!!

為什麼這麼大的一件事就這麼被生生的埋藏了起來,而一直都沒有進入人們關注的「熱點新聞」行列呢?或許是記者們已經失去了新聞的敏感,但更可能的是大家已經完全不再關心台式機和一體機,甚至筆記本這些事了吧!!!

就俺幾年前得出的結論也是如此。我們確實沒必要關心這件事!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別人身上的商家注定會被用戶和商業規則淘汰!2009年老文回放,事件有變化,觀點不褪色,僅供參考,山寨廠商請慎重決策。

寫在前面:任何力圖單方面滿足自己逐利需求的廠商和行業領導者,最終都將難以逃脫市場自發體制的懲罰,並可能徹底把這一新興行業引向未知的深淵。 

漫步北京街頭,秋風蕭瑟,落葉繽紛,蕭條的秋天景象悄悄來到我們身邊。同樣處於蕭條中的還有中國IT產業的龍頭、最大的PC產品集散地中關村。在作為IT產業的晴雨表的中關村大賣場,往日裡熙熙攘攘的人流已經大大減少,連之前PC廠商萬分依賴的「暑促」也都不得不草草收場。也許正應了那句老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從2008年底開始,在不知不覺間,PC市場的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往日裡並不顯眼的一體電腦再次紛紛被經銷商擺上了櫃檯,成為了電子城和3C零售連鎖店裡一道亮麗的風景。據@龍真粗略統計,僅僅在短短幾個月內,除了老牌的蘋果外,聯想、方正、惠普、戴爾、華碩等主流PC廠商都投入了這一新的戰爭,而眾多的相關領域的廠商和山寨廠商也都根據自己的特長從不同角度切入了這一領域,使這場鏖戰更平添了不少懸念。頗具戲劇化的是,很多廠商都曾對這塊市場野心勃勃,並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不過很遺憾,即使經歷了20多年,一體電腦直到目前甚至無法與只有短短三四年光景的上網本相提並論。一直不溫不火,這次梅開二度的一體電腦產業能否使飽受經濟危機影響的PC巨頭們鹹魚翻身呢?

救急才是它的使命

一體電腦的概念源於1984年蘋果推出的iMac電腦設計理念,它既不同於筆記本,也不完全等同於台式機。簡單而言,它將原來笨重的主機簡化,放在屏幕面板後方,使主機和屏幕直接融為了一體。一體電腦領域的領導廠商惠普公司向@龍真表示,一體電腦有著它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它比筆記本性能更強大,屏幕更酣暢淋漓,同時它又比傳統台式機更便捷更省空間,同時還可以一機多用,因此它有著自己的生存空間。由於作為一種創新設計,儘管蘋果對iMac電腦一直更新換代至今,但它並沒有像iPod那樣擁有眾多擁躉,也無法與iPod一樣獲得如此好的銷售業績,它更沒有形成一種蘋果文化,只是侷限在設計、排版等小眾領域,這主要是因為iMac電腦一直缺乏一個準確的概念標準。甚至直到目前,行業內的各種理念仍在進行著激烈的交鋒。其中一些廠商認為一體電腦是介於筆記本和台式機之間的一種新的產品品類,而反對方則傾向於它是台式機的升級版和簡化版;一些一體電腦廠商採用了台式機的架構,而另外一些廠商則更鍾愛筆記本的移動架構,甚至有些廠商直接出兩種架構,產品間彼此競爭等等。這種廠商自身認識上的不統一,也讓消費者對於這個市場無所適從。

在2008年之前,無論是品牌、產品、價格,一體電腦市場都顯得十分單一,加上消費者對一體電腦的產品概念理解不夠,廠商也不敢輕易冒險大規模推廣一體電腦,更為重要的是,在2007年之前,PC廠商都在忙於筆記本和台式機的競爭,這兩大品類都有著極高的收益,自然也沒有時間去推動一體電腦的發展。蘋果、惠普、SONY等廠商在當時也都推出了一體電腦,儘管性能出眾、設計優秀、功能全面,但昂貴的售價讓很多用戶望而怯步,居高不下的價格也讓這一市場面臨著發展的瓶頸。

互聯網實驗室董事長方興東告訴@龍真,互聯網誕生以來,推動PC發展的核心動力就是互聯網,PC市場的核心需求就是上網需求。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核心需求沒有改變。現在熱銷的上網本其實滿足的是互聯網移動辦公的一個更細分的需求。站在這個角度來說,一體電腦的出現顯然與上網本有著明顯的不同,它並不是互聯網化推動的結果。因此,它的發展具有特殊性,也注定了它不能走傳統PC產品的發展之路。

人們對於一體電腦的需求一直就有,但高高在上的PC廠商近一年來才對這一領域高調投入顯然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方興東認為,這一切應該歸因於台式機市場的衰落和經濟危機的影響。筆記本市場和台式機市場是兩個平行的市場,隨著筆記本市場的興起和價格的回落,台式機市場逐漸衰微,不得不面臨新的轉型。而筆記本市場隨著市場的成熟,利潤率也在迅速下降,上網本的興起,更把筆記本的利潤帶入了一個更低的低谷。PC廠商都面臨著尋找能帶來更高利潤率的新的產品品類的迫切壓力。而經濟危機帶來的消費疲軟,全球的大中小型企業都紛紛壓縮了IT預算,這也讓PC巨頭們遭遇了嚴重的財務危機,惠普、戴爾、宏碁等增長速度也都明顯放慢,華碩、聯想甚至都出現了嚴重的虧損。在便捷性、娛樂性的追求下,一體電腦自然成了PC廠商新的「吸金」目標。據@龍真粗略統計,在配置基本類似的情況下,僅僅一台一體電腦的價格就比一台上網本高出了500元~1000元,由此可見一體電腦的利潤對於PC廠商有多大的誘惑力。暫且把消費者的需求放到一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體電腦確確實實是極大的滿足了PC廠商異常急迫的增加營收的需求。

當特色成為雞肋

不過,現在的一體電腦市場依然和二十年來的情況一樣,前景光明,現實並不樂觀。市場調研公司Display Search調查發現,最近流行起來的電腦一體機,會為傳統台式機「注入新的活力,並重塑傳統電腦格局」。不過,電腦用戶還沒有完全接受這種新觀念。一體電腦在整個台式機市場上所佔的份額僅為2%。儘管接受@龍真採訪的幾家PC廠商都對一體電腦在公司營收中的份額秘而不宣,但顯而易見的是,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主流PC廠商在一體電腦的投入上都並不賣力,很多一線品牌廠商在這片市場上到目前還沒有佈局。一位要求匿名的品牌PC廠商則直接表示,他們選擇暫時放棄這一市場,因為他們評估後認為,這一市場離成熟還有很遠的距離要走。惠普給@龍真的說法可能代表了PC廠商們的普遍心態。它認為,一體電腦在短期內還不可能取代傳統台式機,一體機只是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一種更為時尚、更為簡潔的選擇。惠普的戰略還是「多條腿走路」、「齊頭並進」,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最全的產品線,給用戶個性化的體驗和充分的選擇空間。

儘管產品款式還並不多,而且還都是PC廠商的試水之作,但這一市場已經初現端倪。和台式機及筆記本不同,一體電腦是一個商用和家用有明顯分野的市場,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市場定位和運作規則,這也給PC廠商們的進入增加了難度。

商用一體電腦更多的突出時尚美觀。普遍來看,這些產品在性能上無大的改進,引發企業購買的理由對於中國用戶是否適用還有待實踐檢驗。主推商用一體電腦的戴爾中小企業業務全球副總裁Sam Burd表示,它們推出的Vostro成就一體電腦的核心功能就是能替客戶節省空間。而聯想方面則強調,它們的產品美觀時尚更適合前台和櫃檯人員,可以作為公司形象的展示。聯想一體電腦的負責人也坦誠,目前一體機普遍的主要問題之一就在於價格。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正在出現,在一體電腦價格還沒降下來與傳統台式機一決雌雄之時,後者已經開始了大舉的反擊。目前,傳統台式機已經在向著一體電腦美觀時尚和節省空間的優勢進軍,主機越做越小,外形和設計越做越美觀,屏幕也越來越大。上述匿名廠商聲稱,面對台式機的反攻,在商用市場短期內一體電腦並不能討到什麼便宜。惠普則表示,它的商用一體電腦暫時並不準備引入中國市場。

與商用一體電腦相比,家用一體電腦面臨的問題更加複雜。當上網本已經賣出了「白菜」價格的時候,一體電腦已經失去了僅僅滿足上網需求的市場定位,要在PC市場立足必須有自己的獨特位置,一體電腦的特性導致了其惟一可行之路就是走客廳娛樂之路。客廳應用無非是看高清大片、影音娛樂甚至玩遊戲等,這就給一體電腦提出了要具有電視功能、觸摸屏、音響效果等更多超出台式電腦範圍之外的特定需求。實際上,它已經遠不是電腦之類的簡單產品了,更像是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家電產品。主攻家用市場的惠普認為,目前來看,一體電腦歸根結底仍舊是電腦,只是增加或者說兼具了更多的功能;另一家國產廠商則更強調的是一體電腦的電視功能,它們主打的是能上網的電視機,上網只是其中的一項輔助功能。

定位困難,營銷更加困難。用傳統的做PC的心態來做一體機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商用領域,定位於PC市場的商用一體電腦可謂是優勢難以展現。知名的品牌廠商主要走集團採購,把它打包在企業的整體解決方案中出售,而零售市場則生意寥寥。家用市場幾種截然不同的市場定位,也直接決定了它們的營銷策略上會大相逕庭。惠普總結道,在這個市場上,是不是以「PC的心態來做一體機」,並不是重點,是不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心態來做一體機」才是重點。此外,家用市場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理論上橫跨PC和家電兩大領域並擁有巨大優勢的三星、飛利浦、LG、東芝等少數幾家世界巨頭在中國市場卻集體缺席了這一盛宴,而且海爾、TCL、SONY等在這一領域也都業績平平。

機會還是惡夢

有需求就有市場,看上一體電腦市場的並不只是這些PC主流品牌廠商,很多山寨廠商在這一市場裡也已經耕耘多年。一位在行業裡已經混出了些知名度的山寨廠商楊先生笑著告訴@龍真,論在這個市場的資歷,他的公司比這些新進的主流廠商都要高出一個輩份。不過,他承認,更多的山寨廠商湧入這一領域也都是近兩年的事。而且,與山寨手機和山寨上網本市場不同,一體電腦的歷史更長,涉及的行業和領域更加廣泛和多元化,因此山寨軍團的實力更強、威力更大。據他介紹,這一市場裡山寨軍團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很多廠商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切入這一市場的路徑都直接跟它的優勢掛鉤。它們或者是有觸摸屏方面的領先技術,或者有製造電視的背景,或者有龐大的行業客戶,或者本身就是想轉型的代工廠商,它們所惟一欠缺的只是一個品牌而已。PC主流品牌廠商在這個市場上注定要打一場硬仗。

與PC主流品牌廠商相比,價格優勢一直是山寨廠商們的殺手鐧。一家位於中關村的山寨廠商告訴@龍真,同樣的配置,它的報價往往比國外巨頭們低上幾倍,而且與國內同行比,它們的技術並不差。「區別只在於一個牌子而已。」他反覆強調著這句話。更重要的是,山寨廠商跟PC主流品牌廠商實現了完全的差異化競爭,這對於這些品牌廠商的衝擊才是至關重要的。一家此前製作液晶廣告機的山寨廠商充分發揮了自己此前積累下來的定製模式,它可以做小批量、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顏色、LOGO都可以定製,搶奪了大量的行業客戶,這讓以大規模生產見長的PC巨頭們望洋興嘆。一些新的家用市場的切入者更直接跳出了IT渠道和3C賣場的傳統思維,直接把產品鋪進了便利店,有的則通過電視直銷等。從DVD領域切入的一家較大的山寨廠商則充分依賴在農村市場和三四線城市積累起來的海量用戶,它的知名度在很多地方甚至超過了渠道做得最好的聯想。

而標準的缺失也為山寨廠商打開了另一扇方便之門。作為一個「新興起」的市場,既有Intel技術的產品,還有AMD的產品,以低端著稱的威盛也正在積極進入這一市場。特別是Intel的Atom 處理器和AMD Yukon處理器的出現,給山寨的繁榮帶來了重要的支撐。通過採用Atom處理器,不但成本現在已經可以降到了2000元以內,很多產品也都已經可以做到跟台式機的成本相差無幾。Intel會不會像保護PC主流廠商利益,打擊山寨上網本一樣對山寨廠商進行打擊目前還是個未知數。但山寨廠商對此似乎並不擔心,在他們看來,這個市場並不大,且正處於培育期,遠沒有危及到Intel的利益,相反對於Intel的業務也是一個促進,而且這個市場並不是只有Intel一家獨大,AMD也同樣處於領導地位,市場處於平衡狀態,Intel也不敢貿然出擊。

不過,居於主流地位的高端廠商似乎並不準備妥協。惠普強調,它從來沒有因為成本控制或者價格競爭停止創新的腳步;即使山寨機將來會出現,也並不會對像惠普這樣的廠商產生大的影響,更很難成為市場的主導;它堅信創新與設計, 是惠普永遠追求的突破點。惠普表示,它並沒有採用ATOM處理器的低端一體機產品。而這也被解讀為惠普嚴守自己的高端路線的表現。方興東認為,和山寨手機和山寨上網本一樣,山寨一體電腦的衝擊將對國產中低端品牌形成致命影響,惠普、索尼和蘋果這樣的高端品牌遭受影響是必然的,但相對而言會小很多。

利潤驚人且不規範的市場毫無疑問是山寨廠商最熱衷的市場。任何力圖單方面滿足自己逐利需求的廠商和行業領導者,最終都將難以逃脫市場自發體制的懲罰,並可能徹底把這一新興行業引向未知的深淵。一定程度上也只能說,是這些品牌廠商的貪慾暫時阻斷了它們想利用這一市場鹹魚翻身的美夢。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新興市場山寨化現象不斷湧現,這是市場的宿命,還是品牌的宿命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95

傅格禮:pre-IPO模式在未來幾年將消亡

http://www.eeo.com.cn/2013/0503/243397.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慧晶 IPO市場的停滯拷問著PE的生存和轉型,對此,專注於德國和意大利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曼達林基金的執行合夥人傅格禮(Alberto Forchielli)在北京接受了經濟觀察報記者的專訪。

經濟觀察報:IPO暫停後,不少PE都陷入了困境,如何退出已經成為PE最熱的話題,您如何看這種現象?

傅格禮:這是中國PE市場泡沫的破裂的必然結果,市場被過度投資了。現在有700多家公司在排隊申請IPO,加上市場上已存在的8000多家PE的少數股權投資,這樣加起來近9000家。考慮到證監會一年最多處理300個左右的申請,那麼消化這些存量就要30年,所以我可以預期pre-IPO模式在未來幾年裡將會消亡。整個PE產業亟待變革,要轉變投資模式。

除了PRE-IPO外,PE的其他投資模式還有包括如全資併購、併購重組,二級市場轉讓和境外投資等四種。具體來看,對併購來說,因為企業主大多不想全賣,不想喪失控股權。很多PE只擁有企業的少數股權,併購實施的難度較大。

併購重組是在中國非常適合的方式,但在中國併購很難做,這裡有政策和法律的原因。收購不同的企業再把它們重組在一起是很難的過程。即便如此,這個方式也勢在必行。

二級市場也會逐漸成熟的,現在也有了專做二級市場的基金。當然,二級市場成功與否也取決於這些機構是不是還依賴於重啟pre—IPO模式。因為這是對未來的預期,否則就沒有人接盤了。

而海外投資的機會很多,但海外投資對機構的經驗要求更為嚴苛,最主要的是要有當地的資源,國內的投資機構需要在國外擁有當地的團隊和資源,但這些不是中國投資者馬上就能完成的。

因此,中國PE的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但每種模式都有很長的路要走。我認為,未來幾年中國的PE市場將會比較艱難,將會是一個緩慢的變革過程。

PE要有多種的退出方式,就必須要改變投資模式,因為還無論在什麼場合,少數派都沒有話語權。只要市場保持不變,少數股權投資就沒有未來,唯一的出路就是IPO。沒有任何其他的撤出方式,只能期待市場走高。沒有什麼辦法,少數股權投資本身就沒有任何價值,誰會接手?

經濟觀察報:很多PE機構採取的是項目制投資方式,就是有好的項目就投,這和海外的PE投資方式有很大不同,您怎麼看這兩種方式?

傅格禮:所有的投資在進入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好退出方式,如果沒有好的退出機制,那麼這個投資就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

項目制的投資方式涉及到專業性的問題,投資的行業不集中的話,他對這個行業可能不會十分的瞭解。另外,如果大家投資是對一個行業一擁而上的話,可能會對這個項目的價格抬高,從而大大縮減了回報。曼達林基金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我們認為比較有潛力,專業技能比較集中的領域。

經濟觀察報:今年的城鎮化戰略對投資帶來哪些機遇?可以關注哪些行業?

傅格禮:我認為所有和城市化進程相關的行業都已經飽和了,如建築、室內裝潢、家用衛浴產品等。因為在這些領域,中國早就下大力度投入過了。所以,即便我認為城市化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和市場,我也不看好現在外圍的投資者還能在這裡分一杯羹。

比如像我們是不會投資給在中國做與城市化相關事務的公司的,我覺得現在已經有很多這樣的公司了。

這個行業已經趨於飽和,公司間競爭激勵,雖然城市化是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但是由於已經有太多人在這個行業做投資,已是片紅海了,現在已沒有什麼利潤可言了。

經濟觀察報:那您認為現在中國哪些行業還有較大的利潤空間?

傅格禮:在接下來的20年裡,環境這一塊將會需要很大的投資,比如空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而這些投資遠遠不夠。其次是醫療保健,未來很多年這個行業在中國都會增長。第三個是油氣相關的行業。中國十分需要石油的代用品,而天然氣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中國將會增加對天然氣的進口量,這將會為油氣相關產業這一塊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機。

像環境和醫療這塊,已經熱了一些年,但我們認為在細分行業中門檻比較高,所以可能中短期內不會出現飽和的現象,但是長期來看,最終還是會出現投資過剩的情況。醫療行業現在是供不應求的,這樣的行業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投資,得到政府的批覆及執照,而通過這些批覆及執照也是需要一定時間過程的。我們在蘇州投了一家原料藥生產企業——蘇州天馬天吉生物製藥有限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03

《新聞週刊》或再易手,社會化時代消亡了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818.html

【導讀】權威的聲音正被你的好友推薦取代,這個趨勢在Facebook出現之前已經有了,伴隨社交網絡的出現,發展越來越快。

 

來源:華爾街日報 鳳凰網科技譯 i黑馬編輯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互聯網公司IAC/Interactive Corp董事長巴裡·迪勒稱,該公司正在探索出售《新聞週刊》。這距離《新聞週刊》放棄印刷版全面轉向數字版還不到6個月的時間。同時迪勒還稱,出售《新聞週刊》將使得IAC專注於旗下新聞網站《The Daily Beast》。

知情人士稱,目前已經有47萬用戶訂閱了平板電腦版《新聞週刊》,較去年年底時的4.15萬已經有了大幅提升,但遠不及《新聞週刊》轉向數字版時的140萬份印刷版發行量。

此前的讀者哪去了?《名利場》曾評價稱:

「考慮到你正在網絡上讀這篇文章,你已經知道一部分答案了。權威的聲音被你的好友推薦取代了,這個趨勢在Facebook出現之前已經有了,伴隨社交網絡的出現,發展越來越快。」

數字替代印刷還是有積極的一面,《新聞週刊》的巨額虧損已經得到控制。去年12月做出地放棄印刷版的決定幫助該雜誌削減成本4000萬美元,部分歸因於《新聞週刊》裁掉了270名員工中的一半。布朗和謝蒂週三在發給員工的備忘錄中稱,到今年第四季度時,《新聞週刊》將實現「不賺不賠」。

此外,《名利場》曾把時代雜誌的藝術評論大師Bob Hughes的追悼會跟《新聞週刊》停發紙質版連在一起,來論證這個時代權威的消亡。並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

「讓Hughes獲得成功的那種讀者群體已經基本消失了,權威的聲音也被好友推薦所取代,而傳統媒體為了追求有噱頭的封面而變得沒有定力:《新聞週刊》可以先因為奧巴馬承認了同性婚姻,一週內就在封面上讓他頭頂光環;三個月後,又發表文章猛烈批評他。想要把公信力毀於一旦,沒有比這更好的方式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14

《金融可以顛覆歷史》第五章:維京海盜消亡的貨幣迷蹤 北京時代華語圖書

http://xueqiu.com/8132516637/24393539
一個古老的「儲錢罐」,揭開了一段隱秘的金融史。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殘暴民族,卻對貨幣和金融體系有著深刻的理解。

2007 年冬天,專門探寶的大衛·惠蘭和安德魯·惠蘭父子,在英國約克郡哈囉蓋特發現了一個古代罐子。罐子已經有千年歷史,裡面儲藏了617 枚銀幣,及一個實心的黃金臂環,還有許多銀製飾物和沒有打造成形的銀塊。經過考證,這些財富屬於一個維京人的首領,不知出於何種緣故,他將財富深藏於此。如今歷史學家們對於流傳已久的維京海盜和維京人有了更加確切的瞭解。英國文化大臣霍奇說:「這種發現對我們的歷史而言是無價之寶。」英國此前只發現過一次維京海盜寶藏,在整個歐洲大陸的發現也不過六七次。因此,這罐寶物便成為大英博物館重要的館藏品。我們也因此有機會瞭解,銀幣是如何揭示一個民族的興亡與演變的。
查看原圖
史書上記載的維京人(Vikings) 生活在1000 多年前的北歐,即今天的挪威、丹麥和瑞典。當時歐洲人更多將之稱為Northman,即北方來客。維京人以遊牧和漁業為生,擁有當時先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維京人從6世紀以來就通過波羅的海不斷向歐洲大陸和俄羅斯進逼,從事海上貿易活動。不過,從8 世紀起,貿易就演變為商業掠奪和襲擊。維京人不斷突襲歐洲各國城市和宗教場所,掠奪財富,捕捉俘虜作為奴隸,甚至長期佔領土地和城鎮。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支維京人隊伍沿著西歐的大西洋沿岸向南挺進,在歐洲的心臟地帶掀起軒然大波。他們大肆劫掠大不列顛島,並且還向西歐進行了侵擾。英語中的「維京」(Vikings)一詞便帶有掠奪、殺戮等意思。

維京人都是很好的水手和船匠,他們用橡木製造船身和船槳,用松木製造的桅杆可以在大風中適度地彎曲。維京人總是先用整條原木加工成龍骨,以保證強度。彎曲的船頭和船尾單獨加工,然後用鐵釘固定到龍骨的兩端。在龍骨上架好橫樑之後,就完成了整條船的輪廓。沿著輪廓在船的兩側鋪上蒙板。這樣,輪廓上的整條木板層層相揳,上面一層剛好能覆蓋住下面一層的邊緣。在最上層的蒙板上開鑿出若干小孔,5 米長的木槳就能從孔中伸出。最後再鋪上地板,架上桅杆,在桅杆頂上裝上金屬製的風向標。櫓則安裝在船體後部的右側。船帆的兩側都掛上麻繩編制的網,防止船帆在強風中被撕裂。這樣製造出來的船,全長20 米左右,是維京人最常用的船。這種「龍頭船」份量輕、船身狹窄、吃水淺,足以保證在歐洲的所有航道中快速行動。相比較,別國的船,設計很笨重,去不了遠海。
查看原圖
維京人又極為擅長戰鬥,他們從孩童時代起就開始訓練,訓練內容包括馬術、划船、游泳,尤以摔跤為重點,哪怕是冬天躲在屋裡玩阿拉伯傳來的棋盤遊戲,也總是圍繞著攻守技巧。維京人數量相對較少,於是戰鬥中多依靠周密的策劃與出其不意的突襲取得勝利。戰鬥中他們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狂熱,從不畏死,讓人談之色變,被稱為「狂戰士」。

由於維京人行動快速,沒有明確的戰略意圖和可以談判的首領,加之掠奪的廣泛和殺戮的殘酷,歐洲各國深受其害,當時的大都市基輔、漢堡、巴黎、巴格達、君士坦丁堡以及英國所有城市都曾被洗劫過。8—11 世紀被稱為維京海盜的時代,至今仍在歷史和傳媒中不斷被渲染和神化。加勒比海盜和庫克船長的故事也都有維京海盜的影子。

不過,在橫行霸道了3 個世紀後,維京人陸續安頓下來,慢慢消失在歐羅巴大陸的版圖上。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版本描述維京海盜的去處:或者被英國國王鎮壓而臣服,或者被法國文化折服而同化,或者被基督教文明感化而放下屠刀,或者是發現了農業和商業文明更有利於生存和發展而轉型。所有不同角度都有自己的邏輯和歷史依據。

讓我們看看熟悉金融的歷史學者如何從銀幣中揭示維京海盜之謎吧。在確定這罐寶藏屬於一個離開的維京首領之後,學者們開始專注於銀幣的來源。當時英國的東北部被維京人佔領,西南部則是盎格魯—撒克遜a人的天下。罐中銀幣的大部分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發行的,那些銀條、銀塊也被維京人用作貨幣。

令人驚奇的是罐中居然有撒馬爾罕b、阿富汗和巴格達三個地區的銀幣。維京人的足跡遍佈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裡海、俄羅斯大陸、阿拉伯地區,我們可以想像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時代,全球貿易和貨幣已經發展到了何種便利和快捷的階段。如此廣袤的區域,各種貨幣交易都能積聚在這個海盜的罐中。

考古學家從北歐的墓葬群中找到了不少別的地區的產品與錢幣。不過,看得出來他們更加喜歡白銀,商人隨身帶著天平,用銀塊充當砝碼。石刻與傳說記載了他們的旅行:860 年,沿著伏爾加河順流而下的維京人來到了俄羅斯。他們同當地的斯拉夫人做交易,從諾夫哥羅德c 南下,沿河來到波爾加,用奴隸換取蜂蜜和毛皮;再順著伏爾加河進入裡海,換乘駱駝,一直來到巴格達,交易絲綢和香料。

據考證,維京人的另一條貿易路線是沿著第聶伯河到達基輔,進黑海,到達盛產葡萄酒、絲綢的伊斯坦布爾,出售精美的珠寶首飾。

根據維京人的貿易路徑和貨幣積累,可以推知當時被維京人佔領的俄羅斯的基輔是重要的中轉城市,來自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的貨物經過基輔和波羅的海到達北歐。從銀幣的多樣和磨損可以看出,這個貿易不是直接的,而是不斷接力的結果。

罐藏的銀幣中有幾枚是當時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阿瑟爾斯坦(Athestan,923-939) 製造的,年份是927 年。正是這個國王最終打敗了維京人,統一了英格蘭島,使得分裂了幾百年的英格蘭終於成為一個國家,從而得到其後歷屆英國國王的尊重。

另外幾枚銀幣上,聖徒彼得手中的劍被改成了錘子,這是維京人信奉的挪威教的標誌。由此可以看出,維京人正處於宗教皈依的過程中,但頑固地保留著歷史。從這個罐子保存得如此完好這個情況上也可以推測出,這個維京首領只是打算暫時離開信奉基督教的約克郡而已。

一部分維京人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他們基本遷徙到德國、奧地利一帶,與古日耳曼人融合。一部分維京人被法國國王用土地和爵位收買變成諾曼底公國居民。另一部分維京人進入伏爾加河流域建立起俄羅斯公國。當然,今天的無數英格蘭人也是維京人的後代。甚至歷史學者還指出,遠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維京人已經訪問並佔領過這個新大陸。維京人已經是一個消失在歐羅巴大陸的民族,但維京海盜卻始終是現代文明的夢魘。

關於維京海盜的故事和傳說還有很多,其中許多流傳很久,被大家熟知。但筆者最關注的是,如同任何一個人類族群一樣,貨幣成為維京人貿易和儲藏財富的工具,它們是如何幫助維京人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成為日耳曼人、諾曼底人、英格蘭人和俄羅斯人的一部分,並進入農耕社會安居樂業的,又是如何幫助維京人在近代歷史上扮演發現新大陸和殖民者的角色的。顯然,貨幣和金融體系對一個活躍了幾百年又融合於歐羅巴的民族的文明歷史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可惜的是,我們的現代史和人類文化對金融這樣的制度演化遠遠不夠重視,沒有像科學進步、技術發明、政治體制和語言學等一樣進行系統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維京人一樣具有遷徙意識的族群,如曾遠征歐洲的蒙古民族、今天的吉卜賽人等,都是沒有多少金融制度安排的族群。當年的蒙古人佔領中原地區直接照搬了宋朝先進的貨幣制度,而且賦予其更多的掠奪性,造成惡性通貨膨脹。不過,同樣是在全球遷徙的猶太民族,則最終建立了令所有民族望塵莫及的金融帝國,這真是值得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350

傳統發行渠道的消亡,是紙媒死亡的前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614.html

盛夏的北京,紙媒行業卻散發著冬天刺骨的極寒,蔓延到繁華街道、尋常巷陌。往年白天折射著陽光,晚上有點點光芒的報亭已淪落到靠賣水、飲料、電話充值卡來勉力維持的境地。那些隨處可見鏽跡斑斑、鋪滿塗鴉的廢棄報刊亭告訴我們:中國紙媒的寒冬一天冷似一天;那些在報刊亭中堅守的男男女女們的游移目光告訴我們,一個行業正在急速下滑。

如果你還在報紙工作,趕緊考慮一下跳槽的可能性吧。雖然中國還沒發生美國《新聞週刊》、《個人電腦世界(PC World)》、《德國金融時報》等著名紙媒停刊的標誌性事件,但那只是維持的表象,這種麻木的鈍痛對你未來的傷害更大;如果你還有身家壓在報刊發行的生意上,趕緊想辦法脫身吧。當報亭上時尚類雜誌不贈送禮品就一本也賣不掉,當攤主無奈地接受購買者對售價僅4元的當期《讀者》、4.5元的《知音》討價還價時,你似乎已無法等到這個行業的復甦。

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一直是紙媒行業最主要的基地。最高峰時,中央級部門就出版有報紙220種。而作為首都街頭的名片,北京的報亭在2008年奧運會前後達到了鼎盛時期,遍佈全市的鋼結構報亭風格統一,美麗大方,色彩明快。銷售著550多種期刊和110多種報紙,總數量超過了2000個,無疑是中國報刊亭領域的標竿與晴雨表。

然而因為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門戶網站、網絡視頻、微博、微信的相繼崛起,導致了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雜誌的衰落。即便是曾經的第一大媒體電視為例,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40歲以上的消費者成為收看電視的主流人群,電視觀看人群的年齡結構呈現「老齡化」趨勢。

雖然網絡對於紙媒的衝擊是普遍的全球現象,但在中國,由於知識產權與版權保護的現實環境與條件,紙媒的處境更為尷尬,這尤其表現在幾大綜合新聞門戶網站的強勢地位上。本來,由於特殊的國情,中國政策並不允許中國的商業門戶網站自採新聞,並對新聞來源作了嚴格的限定。商業門戶網站沒有採訪權,只有編髮的權利。然而隨著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中國大陸獨有的門戶網站借助強大的平台力量,很快在新聞傳播中佔有了優勢地位。幾乎是以零成本的方式從紙媒攫取寶貴的新聞內容與信息資料。許多媒體人慨嘆:網絡異化了中國大陸的紙媒,紙媒是用自己的內容資源喂養大了網絡門戶媒體——自己所屬行業的掘墓人。

內憂外患之下,紙媒的寒冬到底有多冷多漫長,已經不僅僅是媒體圈流行詞「報紙死亡」那麼簡單。筆者走訪了北京各區的多家報刊亭,切身體會到了紙媒的窘境。2013年北京的報刊亭日均營業額較去年下降超過50%,而報亭從業人員對行業前景的絕望,就像曾經的打字員與Call台傳呼員,這是一個即將消失的職業。

2013年以來,北京各報刊亭營業額均再創新低,日均營業額100元左右,即便是位置甚佳、人流量不小的核心地區,日營業額也不過300元左右。某些位置相對較為偏僻的報刊亭,日營業額甚至低於100元!報刊亭的主要收入早已不是賣報刊,而是依靠飲料、零食、電話充值卡等維持。即使在人流高峰期,各個報亭的常態也只是偶爾會有一名老年男性購買文摘報,更多的人只是購買飲料、礦泉水與充值卡。

報刊雜誌利潤微薄,各報攤售賣最好的是《環球時報》、《北京晚報》等價格極為低廉的報紙。一份報紙的利潤只有2分錢,一本雜誌賺不到1元錢,報紙雜誌本就是薄利多銷之物,日均營業額僅100元,其利潤讓人無法想像。

無利不起早,微薄的利潤讓大量的報刊亭相繼關門。在調查中發現,幾乎每一家報刊亭附近都至少有一個競爭對手退出,而多個受訪業主也計劃在近期轉行。

當問到報刊亭慘淡經營的原因時,業主們表示「主要還是受到了網絡的衝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獲取信息」而報刊亭比較穩定的消費群體是老年人和中小學生,但他們消費能力有限,20元以上的雜誌極少購買,甚至連購買4元的《讀者》都要討價還價。

慘淡經營之下,紙媒轉型,傍上網絡勢在必行。但紙媒的轉型並不是簡單的數字化,默多克旗下眾多報紙在數年前就轉向了互聯網,甚至與蘋果公司合作,IPAD推出定製版報紙,但在苦心經營後依然以失敗告終。

中國大陸的紙媒在應對網絡衝擊方面乏善足陳,更多地是只建立了一個官網。相比之下一些境外傳統媒體在網絡化生存方面取得了成功,重視年輕讀者的興趣與關注點,電子訂閱戶數的不斷上升,實現了更快捷、更方便地隨時隨地為讀者提供精彩內容。這些媒體以傳統品牌為平台,重新定義了傳統紙媒網絡化的方式、時間和互動形式。

由此可見紙媒網絡化轉型並不是簡單地建個網站,將報紙雜誌上的內容搬到網上就萬事大吉了。紙媒必須確定「數字優先」的發展戰略,以數據庫營銷為基礎,整合紙媒的內容優勢與網絡的渠道平台優勢,注重與讀者的互動性,才能實現「記者+小編」式的網絡和紙媒的成功跨界。

由於紙媒的衰退和網絡的興起,對於廣告主而言,報紙廣告不再是必需品,他們更需要的是整合了紙媒、網絡的一套整合營銷傳播。隨著媒體的碎片化,單一平台的傳播已經過時也不在有效。因此,從銷售層面而言,紙媒如何能打破部門限制,實現整合銷售也關係到報紙能否走出寒冬,因為紙媒的主要收入就是廣告。但由於銷售部門牽扯了太多利益的歸屬問題,如何解決整合銷售所產生的利益糾葛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01

膠片消亡的秘密:因為電影發行是唯一堅挺的利潤區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7/146149.html

i黑馬:經過近二十年的掙紮,全球電影產業已經幾乎全部完成了由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轉變,不但膠片生產商富士及柯達紛紛破產倒臺,美國94%的放映廳更是由膠片放映轉為數字放映模式。前環球影視總裁湯姆-波洛克表示,電影發行是行業中唯一堅挺的利潤區域,而電影的數字發行會將讓這其中的利潤翻倍。

當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星際穿越》今年年底與觀眾們在影院里見面的時候,這部精心制作的科幻史詩,將會是目前少有的同時以膠片形式制作和放映的大成本電影。
 
\經過近二十年的掙紮,全球電影產業已經幾乎全部完成了由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轉變,不但膠片生產商富士及柯達紛紛破產倒臺,美國94%的放映廳更是由膠片放映轉為數字放映模式。在這看似不可避免的潮流下,諾蘭大神的新片可謂反潮流又大膽,他不但采用模擬信號相機拍攝了《星際穿越》的絕大部分內容,還不遺余力地說服發行商派拉蒙以數字和膠片的形式發行該片。對於去年剛首次以全數字形式發行了《華爾街之狼》,並且一直在試圖“殺死”膠片這一昂貴載體的好萊塢發行商來說,難免是種諷刺。
 
諾蘭向來是膠片格式的公開支持者.他在2012年與美國導演工會的訪談中就曾說:“保留和堅持膠片格式是任何有能力有資源的人的基本義務”。而現在隨著一小股核心電影人的加入,諾蘭沒有失信於他的承諾。就像一個電影人的正義聯盟,在諾蘭與《星際迷航》導演J-J-艾布拉姆斯、昆丁-塔倫蒂諾、賈德-阿帕圖的帶領下,他們打響了挽救35毫米膠片的“聖戰”。
 
據華爾街時報報道,以上四位知名導演是最近促成柯達與幾家好萊塢大型制作公司新合作項目的背後推手,這不但避免了破產保護中的柯達公司關閉膠片生產工廠,還進一步保證了其他電影人可以使用膠片制作的權力。
 
對於普通電影觀眾來說,影片的制作載體與影院的放映方式,可能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但是只要關註數字技術在好萊塢發展的人們都知道,膠片這種看似過時的載體,現在仍得到了許多頂尖創作型人士的追崇。正在拍攝新《星球大戰》續集的艾布拉姆斯便是其中之一,他說,“膠片本身就代表了質量。無論是色域,感光度還是解析,膠片總是有那麽一種不可否認的美,非常自然與真實,像有機物一般。”有著同樣看法的還有以喜劇見長的獨立導演阿帕圖,“膠片的色彩感和顆粒里有一股魔力,是其他載體很難取代的。”
 
相比其他略帶主觀的看法,諾蘭對保存膠片的理由更實際,他說自己雖然非常支持電影制作技術創新,但在膠片的問題上,新興的數字技術並未達到並超越膠片所保持的標準。
 
而“膠片四騎士”中的電影狂人昆汀-塔倫迪諾更加誇張,他不僅喜歡使用膠片拍攝,還只看膠片放映的電影。他不但在洛杉磯買下了一家舊影院,專門供膠片放映,還承諾將會使用65毫米IMAX膠片格式拍攝他的新片《八惡人》。在今年年初的戛納電影節上他甚至抱怨:“我完全沒法忍受數字格式,對我來說,數字放映就是電影的終結!”
 
導演和創作型人士對膠片這種舊模式產生熱情並不奇怪,因為膠片和數字各有千秋,他們也不是必須在拍攝和放映載體方面考慮太多。而真正渴望電影數字化的是好萊塢制片商們,它們不斷推動電影技術發展,正是因為直接影響到公司與行業的利益關系。
 
前環球影視總裁湯姆-波洛克表示,電影發行是行業中唯一堅挺的利潤區域,而電影的數字發行會將讓這其中的利潤翻倍。早在1992年索尼影業就曾嘗試以光纖電纜傳輸放映來宣傳電影《豪情四海》,但因為技術問題,影片的圖像僅有35毫米膠片解析度的一半,觀眾反應也相當差勁。
 
七年後,《星戰前傳第一集:魅影危機》在洛杉磯及紐約分別進行了兩場數字放映,觀眾對新技術的反應大為好轉。因此在之後的十年內,數字放映逐漸進入各大影院,到2007年,膠片轉為數字的話題已經從個人喜好變為行業準則,美國國內電影院數字屏幕的數量也從1700個激增到4000個。為了與電腦與電視遊戲競爭,數字放映頓時變成了電影營銷的最大賣點。
 
而2009年的《阿凡達》更為數字格式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預測到影片會產生的巨大反響,影院紛紛在聖誕節前加緊安裝數字3D屏幕來吸引觀眾。25億美元的票房也讓數字制作及數字發行成為電影制作業最新潮、最火熱的技術。
 
數字技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以迅猛勢頭發展:2010年,數字屏幕占據了全球32%的電影放映廳;2012年,數字放映在市場份額中首次超出傳統膠片放映;業內人士推算2015年時全球數字放映廳將占到全球93%的份額,只有17%的影院放映屏幕屬於膠片。
 
經濟利益無疑是推動電影產業往數字化發展的最大動力。數字化的電影發行一般通過硬盤來操作,整個過程簡易且成本極低。相比之下,制片公司通常需要1500到2500美元來制作和運送每部膠片拷貝。如果以大概4200所影院發行的流量來看,光是膠片的發行成本就會達到1000萬美元。這樣計算下來,沒有一家制作公司不想把動輒上千萬的膠片拷貝,縮減成每塊只需要150到250美元的硬盤。
 
不過除了制作公司,行業內其他玩家卻對這樣的技術變革不那麽感冒,尤其是身為流通渠道的各大影院。雖然不像之前預測中的那樣慘烈,而且大多數連鎖影院現在已順利的完成了由膠片到數字的轉換,但巨大的改變還是影響到許多私人經營小規模影院的生存狀況。即使制片公司與影院分享了許多省下來的成本,無數小規模影院還是無法承擔大約7萬美元一塊數字屏幕的更新費用。“我們也想升級的,只不過資金實在是無法周轉,”一位加州影院老板在被迫關閉他家擁有的小劇院時這樣說。還有很多這樣的影院,現在開始轉向公共集資來籌集升級屏幕的資金,一家在紐約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影院就在網上公開尋求觀眾的幫助。
 
面對著如此一個“變則生,不變則亡”的難題,也有不少影院決定留下他們的35毫米膠片投影設備。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似乎變成了一個原則上的問題,“總是會有完美主義者會想看膠片的。”但想法雖好,現實卻無法支撐這些少數影院保留之前的經營模式,因為除了少數像《星際穿越》這樣有理想的影片,派拉蒙去年已率先結束了35毫米膠片發行,其他公司緊跟其後,也會在兩年之內徹底更新為數字發行。這無疑是很多電影發燒友都不想看到的情況。但對於去影院買票看電影的普通觀眾來說,膠片或數字又有什麽關系呢?
 
需要正視的是,現在關於膠片和數字格式的爭論,都還是紙上談兵。事實上,數字格式已經贏了。它的影響不僅僅反映在地方影院的投影設備上,在行業各個方面產生了連鎖反應:制作公司的更新促進了膠片生產的滅絕,也從而增加了膠片拍攝的成本與難度,加上數字相機日趨豐富的功能和超低成本,越來越多年輕電影人開始選擇後者。全美知名的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課程里,現在只剩下了一門教授操作膠片機的課程。
 
在電影這個多變的行業里,多數業內人士在為膠片格式而嘆息的同時,又不得不選擇讓自己進化,也有不少人擔心高額的成本會讓膠片拍攝變成一項“有錢人的運動”,例如只有像諾蘭這樣的大牌導演可以承擔,而普通電影人或剛入行的新人只能轉向使用方便操作、成本相對低廉的數字相機。
 
著名導演馬丁-西克塞斯得知柯達被救後,曾發表公開信說:“在電影發展的歷史上,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作品不是用膠片拍攝的,就連我們現在推崇的高清格式也是在努力的複制膠片的感覺,所以對柯達的保留是一件對保護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好事。”或許導演們所說的,只是一種單純的懷舊。但這種感情還是留住了膠片,哪怕只是這麽一小會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69

誰說實體書店要消亡了?亞馬遜都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207.html

誰說實體書店要消亡了?亞馬遜都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

一財網 下木 2015-11-04 15:33:00

亞馬遜的實體書店則有一個其他書店難以企及的優勢:依靠長期積聚起來的在線書籍銷售數據,亞馬遜能輕松找到已經被證明最受歡迎的圖書商品,然後再拿到線下來銷售 。

就在全世界的實體書店都在視亞馬遜為最大的洪水猛獸時,亞馬遜自己也開了一家實體書店。

這是亞馬遜創辦20年以來,開的第一家實體書店,地址就在西雅圖的大學區。這家書店在當地時間本周二早上九點半正式開張,名字就叫亞馬遜書店。

亞馬遜書店看上去跟shopping mall里的實體書店們沒什麽兩樣,只不過店里賣的許多書都是亞馬遜網站上最受歡迎書籍。

最早就矢誌要打敗實體店的亞馬遜,現在跑來開實體書店,聽上去有點諷刺。很多年來,亞馬遜網站上書籍售價一直要比書籍零售商的價格低得多,就是因為它不需要負擔實體店的租金。

但傳統實體書店也有亞馬遜網站不能提供的優勢,比如和博學多誌的店員聊天帶來的親切,以及想買時可以立刻拿到手的爽快感。

亞馬遜的實體書店則有一個其他書店難以企及的優勢:依靠長期積聚起來的在線書籍銷售數據,亞馬遜能輕松找到已經被證明最受歡迎的圖書商品,然後再拿到線下來銷售 。

用大數據來挑出本地讀者最喜歡的書目,可以解決長期困擾許多實體書店商的問題:怎麽預先判斷哪些書好賣,以免囤積庫存。

傳統書店里,一旦有書賣不出去,就只好囤積在書架上落灰,或者退還給出版商。

對客戶的使用習慣和購買意願,亞馬遜比大多數傳統書籍零售商都有著更深刻的理解,足以保證這種大量囤積書籍的事情不會發生。

所以在亞馬遜書店里上架的圖書,一定是已經被證明受到好評的圖書。比如新書店會有《禿頭、肥胖和瘋狂:兩個孩子的媽媽是如何打敗癌癥的》一書。這本由斯坦福妮·霍斯福德(Stephanie Hosford)寫的書在亞馬遜上賣出了62.29萬本。讀者們都超級喜愛這本書,56個在網站上寫評論的顧客全都打了滿分5分。

除了主打暢銷書外,亞馬遜也會搞一些顧客們評分極高的小眾書籍。比如書店有一些類目是:“最受歡迎的食譜”、“6~12歲閱讀的4.5星評分以上書籍”等等。

不過數據也不是萬能的,書蟲們喜歡將實體書店看成他們的一個情感基地,有一些甚至還很憤怒於亞馬遜和其他網上書店,正在逐漸毀滅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書店們。

亞馬遜的副總詹尼佛·卡斯特(Jennifer Cast),就非常謹慎地稱“書店也並不完全是根據數據來的”。

“至少這也是充滿溫情的數據”,卡斯特說,“數據只是輔助作用,用來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更好的實體書店。”

亞馬遜要開實體店的消息其實之前就已經傳出了,當時猜測滿天飛,都在想這個線上電商巨頭開的線下書店到底會是個什麽東西。

結果大概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亞馬遜開的就是一家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書店。

亞馬遜書店大概有510平方米的店堂和185平方米左右的倉儲區,和傳統書店最大不同是,所有的書都是封面朝外單獨擺放,而不是像傳統書店那樣書脊對外插進書架。

這種陳列方式讓書店可利用的空間大大縮小了。

但是卡斯特稱,亞馬遜希望能充分展示各個作者和他們的創作結晶,而不是把書都在書架上擠得滿滿當當。

亞馬遜實體店里的圖書會和亞馬遜網站上價格保持一致,這也意味著亞馬遜的低價優勢將繼續保持。

亞馬遜已經和西雅圖本地很多實體書店里的店員接觸,試圖挖人來新書店。新書店最後一共招聘了15個員工,包括圖書管理員、收銀員等等。

總之,亞馬遜希望大家知道,亞馬遜書店不是一個可以線上書籍取貨點,也不是一個亞馬遜的硬件展示廳。

雖然書店會展示一些亞馬遜的硬件產品比如kindle、fire平板和fire電視盒子之類,但最重要的業務還是書店。

我們的目標就是好好賣書,卡斯特說。

亞馬遜此前搞過一些“快閃書店”來銷售kindle設備,還在大學周邊設了很多取貨點,學生可以在網上下單,然後去這些點取貨。

亞馬遜選擇了西雅圖作為第一家實體書店所在,是因為這里離亞馬遜總部很近,而且西雅圖也是個有名的文化城市。

卡斯特拒絕透露關於亞馬遜書店的未來計劃,比如是否還會再開更多連鎖店。

“我們目前想先集中在把第一家書店搞好”,卡斯特說,“希望這不會是我們唯一一家實體書店,但以後怎麽樣還要再看。”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992

羅曼蒂克消亡史 ——細數2016年關停倒閉的那些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22/160993.shtml

羅曼蒂克消亡史 ——細數2016年關停倒閉的那些公司
IT桔子IT桔子

羅曼蒂克消亡史 ——細數2016年關停倒閉的那些公司

剛剛過去的2016年中,創業路上出現了眾多犧牲者。

本文系IT桔子(ID:itjuzi521),授權i黑馬發布。

自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資本寒冬、估值跳水、融資放緩等負面詞匯出現在資本市場中,諸如風靡一時的O2O類創業公司這類曾經聲名鵲起的明星公司,也在寒冬的沖擊下悄無聲息的倒下。

剛剛過去的2016年中,創業路上出現了眾多犧牲者,下面將從行業、輪次、地域等維度對這些公司進行盤點及分析。

一、創業公司成長性

572972794190999585

IT桔子數據庫會根據公司獲融資輪次及成長階段兩個維度來定義公司所處階段。首先明確IT桔子對輪次階段的劃分方式:初創期涵蓋獲種子、天使、Pre-A、A及A+輪融資的公司;成長期包含獲Pre-B,B,B+及C輪融資的公司;成熟期是指獲D,E,F輪及戰略投資的公司;上市公司則包括IPO上市、新三板上市兩類公司。

根據IT桔子收錄的創業公司數據顯示,截止至2017年1月初,數據庫中收錄的初創期公司以67%的占比占據主導地位,創投行業依然處於新興發展階段,與往年相比,隨著行業縱深發展,成長發展期占比占比逐年攀升,截止至2017年初,處於此階段公司已達11202家,占比24%。與此同時,D輪及之後的成熟期公司占比5%。

從公司成立伊始至IPO或新三板上市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數據庫中收錄的45969家公司中僅有3%完成了上市過程。

二、創業公司關停倒閉盤點分析

在進行創業公司關停倒閉盤點分析時,IT桔子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推斷,即通過公司URL進行技術解析,對無法打開或是解析出現錯誤的,判定為“已關閉”,但此種判斷方式會出現誤判及遺漏,因此IT桔子也會結合新聞及其他渠道信息,及時更新公司經營狀態。

據IT桔子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月中旬,共有1390家公司處於已關閉狀態,占據全部創業公司的3%,較於2015年增加401家公司。其中,2016年共有31家獲得融資且頗有知名度的公司倒閉,涉及到11個行業,8個階段獲投輪次,成立年份更是橫跨2003至2015年,下面將對關停倒閉公司從行業、獲投輪次等維度進行更為詳實的解析。

已關閉公司的行業分布

452990170476143371

2016年倒閉公司的行業集中分布於電子商務、汽車交通、本地生活三個行業,三者的行業占比超過六成。

【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倒閉的重災區,由於2016年倒閉公司涉及到的行業數目減少,行業占比由2015年的17%上升至25%,涉及到生鮮食品、同城配送、母嬰玩具及跨境電商子行業。

神盾快運將市場體量預計過大、拓展線下渠道投入過多,缺乏專業物流人才;最鮮到在業務模式方面缺乏創新;蜜淘網隨著京東、阿里、網易等巨頭在2015年紛紛涉足跨境電商,資本戰爭打響,在巨頭的夾擊下,蜜淘的優勢逐漸變弱,同時沒有迎來C輪融資,令資金鏈斷裂;果食幫在最高峰時曾擁有11萬公眾號用戶,但隨著O2O補貼及低價競爭的加劇,無法實現盈利。蔬菜的倉儲和物流成本過高,自提櫃取貨成本過高而效低下,青年菜君因模式硬傷而倒閉;荷花親子被收購後的團隊缺乏電商基因,供應鏈管理環節存在短板,融資金額不足,無法與巨頭及獲高額融資的對手進行長期競爭

【汽車交通】

近年來,汽車交通中的二手車和汽車後服務備受資本關註:

車易拍因盲目擴張帶來巨大資金壓力,以裁員關店的方式優化資源配置;博湃養車作為汽車養護界的佼佼者,通過補貼占據市場份額,再將產業鏈延伸,但事與願違,由於後服務市場多提供低頻次服務,令客戶轉化率遠低於預期,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平安好車的經營模式為需要付出成本極大的C2B,使得盈利困難,此外公司缺乏互聯網和線下基因,在廣告投放、運營、城市擴張等方面遇到了問題。汽車分銷是車風網的業務模式,平臺運營需要成規模的銷量及大量資金投入。大多公司的業務模式並沒解決消費痛點,令資本撤資,其投資方騰信股份在未完成5億元投資的前提下,向車風網追討前期投資款,最終導致倒閉。

【本地生活】

美食餐飲是本地生活行業中熱度最高的子行業,隨著餓了麽這類巨頭在2016年得到大筆融資,此領域競爭愈發激烈,愛私廚、小e管飯、大師之味這些互聯網餐飲從業者因獲取客戶成本高,難以找到盈利模式,品牌滲透率低以及發展定位不準,再次融資失敗導致資金鏈斷裂。一起唱:新一輪融資未能按計劃到位,同時公司采購大批硬件設備,用盡賬上現金,宣布倒閉。壹桌網走小眾路線,客戶定位為高收入人群。意味著集中度過低的訂單將拉高配送成本,不足的訂單數同時也導致後端服務成本過高。這對自建倉儲物流的壹桌網來說,虧損難以把控。公司目前暫停生鮮訂購服務。

【硬件】

大可樂手機靠營銷帶來的人氣,在產能不足和質量問題面前大打折扣,資本寒冬導致談妥的投資協議難以兌現。艾優尼IUNI在幾年間接連換帥,令品牌定位及發展方向頻繁更改。目前手機硬件企業壓低成本,期待在生態上獲得營收,同時拓寬線下渠道,但IUNI既不具生態,也因與金立撇清關系而缺少線下門店,最終因缺少資金倒閉。

【金融】

2015年底互聯網金融監管細則出臺,各家理財公司紛紛出臺措施,有的按監管條例整改,有的跑路,還有八戒理財這類暫停現有產品,並清償用戶全部理財資金,進行清盤。

銀率網這類第三方金融產品搜索平臺面對諸多困境:日益增加的行業競爭;接連攀升的獲客成本;同時承擔著新興金融產品的高風險;最重要的一點是銀率網連年不盈利令美國母公司決定停止中國區業務。

已關閉公司的輪次分布

513851577577566356

對倒閉公司的輪次分布進行觀察後發現,約有58%的項目夭折於發展初創期,且A輪公司失敗率高於天使輪,在解讀行業分布的章節中,已經對各個公司的失敗原因予以充分分析,就不在此贅述。在資本寒冬的影響下,項目獲融資的難度較之前有所上升,創業者所面臨的挑戰也更為嚴峻,公司能否在脫離新生期後尋找到令公司持久盈利的模式才是競爭的關鍵,19%止步於成長發展期,將公司所屬行業及其最新一輪融資輪次疊加觀察後,發現公司即使被並購,依然存在倒閉的風險,有13%的項目在成熟期倒下。

此外,隨著規範金融、跨境電商等行業發展的政策的出臺,部分公司因業務處於灰色地帶而受到影響從而關停倒閉的例子層出不窮,這實際上是一種良性的淘汰機制,將不合乎法規政策的公司在市場上逐步淘汰。要求創業者在良性競爭的環境中以優化服務模式和產品體驗方面進行角逐,這種腳踏實地的心態才是應對資本寒冬的關鍵。

已關閉公司的成立年份分布

776431484899727439

對成立年份進行觀察後發現,關停倒閉公司中,成立於2014及2015年的公司共有20家,以約65%的份額占據壟斷地位,這是由於隨著2014年創業熱潮的爆發,處在風口上的創業者容易從資本方獲得融資,但當熱潮退去,許多O2O類商業模式公司經過市場檢驗後,發現商業模式無法實現長期盈利而倒閉。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好項目需要沈澱,站在風口上並非成功的充分條件。

就生命周期來看,創業公司在成立三年內面臨生死考驗的概率最大,隨著近年來資本遇冷後的收緊和泡沫的凸顯,創業公司的關停倒閉、轉型及裁員動作,將會愈發頻繁,2014年~2015年間成立的公司的關停倒閉最為突出。其中12家成立於2014年,8家成立於2015年。寒冬中同樣充滿機遇,遇冷的市場卻是創業公司彰顯真正實力的絕佳機會。

部分2016年關停倒閉公司list

664620513082061860

盤點關停倒閉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