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苦戰告捷 複星贏得法國史上最久收購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703

意大利投資大亨Andrea Bonomi昨日宣布,放棄對法國假日酒店集團“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收購權的爭奪,法國史上歷時最久的收購戰宣告結束,複星國際苦戰告捷。

Club Med成立於1950年,是全球最大的度假酒店連鎖集團。Bonomi在距提高收購報價最後期限還有五天時做出了該決定,使得複星國際及其合作夥伴成為Club Med唯一的競購方,複星自2013年5月開始的漫長收購終於塵埃落定。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Bonomi發言稱,他和他的搭檔之所以認輸,是因為“目前的形勢和估值水平已經無法保證,收購Club Med從長遠考慮仍是投資機會。”

複星集團於2013年5月首次對Club Med提出收購要約,報價每股17歐元,後提價至17.5歐元,但仍不敵Bonomi於2014年6月首次提出競爭要約時的報價21歐元,最終決定放棄收購。2014年9月,複星殺出回馬槍,在競價最後期限前出手,發起新一輪收購,將報價提高到了每股22歐元。

2014年12月5日,Bonomi將每股收購報價提至24歐元。12月19日,複星國際集團與其合作方決定再次提升收購報價至每股24.60歐元,對Club Med估值9.39億歐元。Bonomi最終決定不再提高收購報價。

華爾街見聞文章此前介紹過,複星國際曾表示,收購Club Med後,將推動其在中國、俄羅斯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樹立品牌,以搶占新興市場份額,同時擴展自身的全球旅遊業務。複星近日還確認,如競購成功,巴西億萬富豪Nelson Tanure將成為Club Med大股東,推動該品牌在拉丁美洲發展。

目前,複星國際持有Club Med約18.4%的股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05

說史150724 法國史(一):高盧戰爭與墨洛溫皇朝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7/24/%e8%aa%aa%e5%8f%b2150724-%e6%b3%95%e5%9c%8b%e5%8f%b2%ef%bc%88%e4%b8%80%ef%bc%89%ef%bc%9a%e9%ab%98%e7%9b%a7%e6%88%b0%e7%88%ad%e8%88%87%e5%a2%a8%e6%b4%9b%e6%ba%ab%e7%9a%87%e6%9c%9d/

說史150724
法國史(一):高盧戰爭與墨洛溫皇朝
執筆人:蟬

今日的法國面積約55萬平方公里,處於西歐邊陲。東北部與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接壤;東南邊是瑞士和意大利;南邊與西班牙接壤,西北邊則與英格蘭隔海相望,中間夾著著名的「英吉列海峽」(法國稱為「芒什海峽la Manche」)。法國海岸線長達3300公里,並擁有包括 科西嘉等150個島。

現在法國地圖

現在法國地圖

鐵器時代的法國住著不同的人種,而最早在法國地中海沿岸出現的是 腓尼基人,他們在今天的 摩納哥等地建立了商棧和港口。BC 600 希臘人開始與居住在 普羅旺斯的 高盧人和 伊比利亞人建立關係。
相傳一位高盧公主在眾求婚者中挑選了一名希臘人作為丈夫,並獲得高盧領袖將希臘人船隻停靠的地方作為嫁妝。 希臘人在這個地方建立了法國最古老的城巿,名為 馬西利亞Masalia即今日的 馬賽Marseille

「波希戰爭」令致大量富裕的希臘人逃亡到馬西利亞,使當地變得更為繁榮。
與此同時,克爾特人Celts侵入法國,Celts是希臘人對他們的稱呼,羅馬人則按照他們的居住地稱之為 高盧人Gauls克爾特人屬印歐語系,身材魁梧,與希臘人和意大利奧特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原居於中歐地區,經多次遷徙進入比利時、瑞士、法國、不列顛和西班牙地區。

〈高盧戰爭〉
「高盧戰爭」 指BC 58  – 51 年由 凱撒領軍的羅馬入侵高盧地區的一系列戰事。當時高盧某個地區被 日耳曼人入侵,向當時身為 羅馬行省總督的凱撒求援。 凱撒成功將日耳曼人驅逐後並沒有撤走,反而進一步征服高盧。然而高盧人以臣服他人為恥,於BC 53 在東北部發起抗爭,凱撒花了一整年時間成功鎮壓,並放火和屠殺居民作為威嚇。

羅馬對高盧地區的分區和命名

羅馬對高盧地區的分區和命名

BC 52 年輕領袖 韋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將幾乎所有高盧人團結起來,並以一種全新戰略對付羅馬人:拒絕交戰、敵後騷擾、燒掉周圍城鎮,甚至在城巿裡製造荒漠阻止敵人補給,成功將羅馬人趕出佔領區。

然而高盧人的戰略錯誤挽救了凱撒。高盧人在 第戎Dijon 附近與羅馬軍團交戰失敗,被驅趕至 阿萊西亞城Alesia,羅馬人以雙重防禦工事困死韋氏的軍隊。 韋氏遂以個人名義向凱撒投降,並在數年後遭到處死。 凱撒只花了8年便征服了高盧,直至5百年後才給法蘭克人取而代之。

描繪韋辛格托里克斯向凱撒投降的畫

描繪韋辛格托里克斯向凱撒投降的畫

〈墨洛溫王朝〉
高盧被羅馬統治了近五百年,城巿裡的人都接受了羅馬風俗習慣和語言,不再是純高盧人,而是高盧–羅馬人。 拉丁語逐漸取代高盧語成為富人中的通用語言,然而此時的拉丁語由士兵和商人傳來,與純正的羅馬軍團語言頗有差異,這種語言後來逐漸衍生成「羅曼語」,即最早期的法語。***

羅馬統治期間高盧人不斷作出反抗,例如推翻「暴君尼祿Nero」的起義由高盧人Vindex號召,並得到十萬民眾響應。及後的多次叛變都曾令高盧短暫脫離羅馬管治。

AD 200 基督教已經傳入高盧,建立起 里昂教會。此時基督教受到羅馬當局迫害,高盧地區有大量教徒殉教,使基督教在低下階層間傳播甚為快速。AD400 ,高盧的教區已達70個之多。

AD476 西羅馬滅亡,羅馬只剩下以君士坦丁堡為都的東羅馬,即拜占庭。西部陷入蠻族之手,屬於日耳曼人的 西哥德人佔領了西班牙和高盧南部;而另一支日耳曼人則在北高盧建立起「法蘭克王國」。
北高盧法蘭克人分別為來自現時德國北部的 里普安法蘭克人Ripuarian Franks(即河流的法蘭克人)和來自現時荷蘭和比利時的 撒利克法蘭克人 Salian Franks(即同盟的法蘭克人)。

AD470  一支撒利克法蘭克人的首領 希爾德里克Childeric出任羅馬行省 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 的總督,在西羅馬滅亡後成為該地區的霸主。希氏是一名對基督教表現出極大好感的異教徒,這種好感深深影響他的兒子克洛維Clovis

AD481  克洛維繼承王位,並透過不斷征戰擴濶了版圖。***
AD496  克洛維在今日 科隆附近協助里普安法蘭克人對抗 阿拉曼人,戰鬥相當慘烈而法蘭克人處於下風,克洛維在危急時刻向信奉基督教的妻子的神起誓,若能戰勝敵人便會信奉祂並受洗。 果然法蘭克人擊敗了阿拉曼人,而克洛維也就成為了基督徒。
直至AD511 他逝世時,整個高盧地區,除了 勃艮地王國與地中海海岸地區外,都已經成為他的領地。

法蘭克人擴展領地的進程

法蘭克人擴展領地的進程

由於克洛維在勝利後並沒有沒收戰敗者的財產,而且對戰敗的希臘羅馬人和法蘭克人一視同仁,因而得到高盧人民的愛戴,稱他為「法蘭克人的國王」。於是由克洛維的祖父 墨洛溫Merovech算起,其繼承者被稱為墨洛溫家族,他們統治高盧達兩個半世紀之久,史稱「墨洛溫皇朝Merovingian dynasty

參考:
《法國史》 (2010) 劉增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68

說史150810 法國史(二)查理曼 與 加洛林王朝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10/%e8%aa%aa%e5%8f%b2150810-%e6%b3%95%e5%9c%8b%e5%8f%b2%ef%bc%88%e4%ba%8c%ef%bc%89%e6%9f%a5%e7%90%86%e6%9b%bc-%e8%88%87-%e5%8a%a0%e6%b4%9b%e6%9e%97%e7%8e%8b%e6%9c%9d/

說史150810
法國史(二)查理曼 加洛林王朝
執筆人:蟬

墨洛溫王朝的版圖雖然在統治高盧的兩個半世紀之間大幅擴張, 但日耳曼人習俗的缺點卻在親族之間的行徑中表露無遺:背信棄義、殘暴野蠻、爭權奪利,為日後王朝衰敗埋下伏線。

墨洛溫家族按照日耳曼人習俗,國王去世時由兒子將領地瓜分。 克洛維四名兒子輾轉爭鬥,最後只剩下 Chlothar,而王朝版圖亦在他手上達至頂峰。他死後王朝開始走下坡,即使後來頗有成就的Dagobert II也無法阻止國運衰頹。 王室領地本已極為分散,加上無所事事的「懶王」,還有權勢日漸提升的 宮相Mayor of the Palace」,權相虛君令墨洛溫朝早已名存實亡。

AD719西班牙穆斯林越過 庇里牛斯山入侵高盧, 攻占了 納爾榜Narbonne城;兩年後進攻 阿基坦Aquitaine並圍困 土魯茲Toulouse,卻被巴斯克人和阿基坦人擊退。
AD725穆斯林再度入侵,攻入 勃艮地Burgundy,進擊 普羅旺斯Provence不果,遂轉攻阿基坦。 當時的巴斯克領袖 向墨洛溫朝廷求救,並向宮相 查理馬特Charles Martel表示願意成為其封臣。 穆斯林入侵已使整個歐洲深感威脅,查理馬特決定向已進入 圖爾城Tours的穆斯林發動總攻擊, 雙方在Poitiers展開決戰,穆斯林大敗而逃,其首領Abdul Rahman Al Ghafiqi亦被殺。 「圖爾戰役」在歐洲史上被視為關鍵事件,決定了日後歸屬基督教而非伊斯蘭教的版圖。***

〈矮子丕平與加洛林王朝〉
穆斯林雖然連連敗仗,但始終守住 納爾榜城。 查理馬特的兒子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成為宮相後改變戰略,圍城七年而不攻,終於迫使穆斯林出城投降,永遠被逐出法國。

那邊廂,東羅馬在意大利半島僅餘的領地在穆斯林和 倫巴底人爭相搶奪下捉襟見肘,倫巴底人在AD751攻陷 拉韋納Ravenna 標誌著東羅馬在半島中部的領地已全被奪走。 當時的教皇Stephen II由於與東羅馬皇帝積怨甚深,轉而求助於 矮子丕平。 教皇首次越過阿爾卑斯山訪問法國,並承認矮子丕平是法蘭克的王。
丕平向倫巴底人開戰並在756年奪回拉韋納, 但他並沒有將該地歸還給東羅馬,而是將之“捐贈”於教皇,史稱「丕平的捐獻Donation of Pepin
La_donacion_de_Pipino_el_Breve_al_Papa_Esteban_II
「丕平的捐獻」除了確立了法蘭克人與教庭的親密關係,更令教庭在其原先擁有的具爭議性土地上面加添了重要的部分,成為像世俗國家一樣擁有土地、子民的「教皇國」。**
丕平為了建立具基督教特性的朝代,模仿古代希伯來王實行的宗教加冕儀禮。 AD754教皇Stephen II為其抹聖油,這樣丕平就不僅是法蘭克人的國王,還是上帝承認的國王,君權神授從此在法國領土開展***,並持續了一千年。

〈查理大帝〉
矮子丕平的加冕亦象徵著 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的創建,丕平與教庭加深關係的政策令雙方的地位更加鞏固,而丕平的繼任人 查理曼更是加洛林朝最出色的國王。
查理曼身體壯健,生活樸實,喜愛遊泳和打獵。 他擅長管理莊園,而且事必躬親,經常在莊園間遊走短駐。 作為虔誠的教徒,他要求部下也要虔信基督,並以教化異教徒為己任,稱對異教徒的戰爭為「聖戰」。
Aachen_Domschatz_Bueste1

查理統治的一個特點是重視教育,他塑造出一批有教養,能讀懂聖經的神職人員。 他也要求官員接受良好教育,當時官方文告皆以拉丁文書寫, 查理為了豎立榜樣,晚年學習拉丁文,並在皇宮建立一所模範學校。 文化和宗教的推展令法國在公元九到十世紀期間催生了一次小型的文藝復興

查理曼驍勇善戰,在統治帝國45年間進行過60多次遠征。 他要求大領主都必須加入軍隊,而且帶領一定人數的農民士兵, 愈富有的領主帶來的士兵就要愈多。查理曼在AC774打敗倫巴底人,廢黜其國王Desiderius,並奪走著名的鐵皇冠,成為倫巴底的國王。

著名的英雄史詩《羅蘭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便是描述查理在778年遠征西班牙的歸途中,後衛將領 羅蘭Roland在Roncesvalles戰死的事跡。相傳羅蘭在死前用配劍劈開一塊大巖石,想藉此毀掉寶劍使之不致落入敵人手中,豈知配劍卻絲毫無損。 現在穿過庇里牛斯山,途中還可以看到被稱為「羅蘭的裂口」的巨大豁口。

參考:
《法國史》 (2010) 劉增泉
《A History of Franc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2012) William Stearns Dav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52

說史150824法國史(三)從加洛林到卡佩王朝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24/%e6%b3%95%e5%9c%8b%e5%8f%b2%ef%bc%88%e4%b8%89%ef%bc%89%e5%be%9e%e5%8a%a0%e6%b4%9b%e6%9e%97%e5%88%b0%e5%8d%a1%e4%bd%a9%e7%8e%8b%e6%9c%9d/

說史150824
法國史(三)封建主義的深化:從 加洛林到 卡佩王朝
執筆人:蟬

查理曼雖然被尊為大帝,但其實際權力與極權主義的君主實在無法比擬。 歸根究底是社會早在 墨洛溫王朝便實行「封建附庸制度」,即「封建制」。
封建制原先建立在民間自由的私人協議上面, 附庸承認對方為主人,願意為他提供服務;主人則為附庸提供保護。*** 社會由從上而下的“主僕關係” 鏈條所串連組織,原則上附庸只對其直屬主人負責,地區的武士或農民對於所謂的國王並無任何義務。

其時社會秩序混亂,自由民紛紛依附地區內有力量的主人尋求保護。 而主人為了加強附庸的忠心,往往將“恩惠”賜給附庸,主要的形式是「封地」。早期封建制的封地並非永久性,而是主人暫時將土地利益讓渡給附庸。作為懲罰手段,主人任何時候都可以因故將封地收回。

王室處於封建制的頂層,王室附庸提供的最主要服務形式是 “重裝騎兵”,而王室領地則是恩惠的主要形式。 加洛林時期王室的主要收入是王室領地的稅收,即使在查理曼時代附庸地區間的貨物運輸交易稅逐漸增升,成為次要的收入來源。
王室為了鞏固武力供應來源,持續分割封地以維持本身的優越地位,以致加洛林王朝的財政問題逐漸惡化,成為法國日後政治更叠的條件。***

《凡爾登條約》
查理曼於AD814辭世,三名兒子其中兩名已比他更早離世,只剩下幼子 「虔誠者路易Louis the Pious繼承王位。路易在位其間曾多番推行強化基督教信仰的政策,因而得到 “虔誠者”的稱號。
路易即位不久即宣佈長子Lothar為繼任人,並頒布法令確立帝國的不可分割性,此舉引起貴族的不滿。加上次任妻子 朱蒂特決心要為兒子,即後來的禿頭查理爭取領土,令致國內發生一系列騷動。動亂的結果是力量都握在諸候手中,王權消減至瀕臨滅亡。

AD840虔誠者路易 四名兒子之間的爭鬥進入白熱化階段,兄長 「羅泰爾Lothar of Italy認為自己既然是父親欽點的繼承者,有權得到全部領地。但其弟弟 「日耳曼路易Louis the German及 「禿頭查理Charles the Bald 」則不以為然,並結成同盟與長兄抗爭。 至於另一名兄弟 丕平Pepin 已於兩年前去世,兒子 丕平二世 Pepin II繼承其位,加入爭奪戰。

AD842年「豐特努瓦之戰Battle of Fontenoy羅丕聯軍戰敗,各方在軍前通過著名的「 斯特拉斯堡誓約Oath of Strasbourg,次年簽訂歐洲史上極其重要的 《凡爾登條約 Treaty of Verdun》。***
Traité_de_Verdun_843
根據凡爾登條約,加洛林王朝的領地分成三份:高盧西面包括與西班牙接壤的土地由 禿頭查理所有;高盧中部南至意大利北部為 羅泰爾擁有;東部則為 日耳曼路易所得。此分割構成現代法國與德國的起源。***

《諾曼人與封建主時代》
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 諾曼人在公元8世紀開始循水路入侵法國,至9世紀上半葉寇掠更為頻繁。 諾曼人並非像法蘭克人那樣征服並占領土地,而是按照傳統海盜行事方式:透過小船組成的船隊進行快速襲擊劫掠。 法蘭克人雖然被稱為歐洲的征服者,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裝備精良,但卻並不擅長應付講求機動性的海路劫掠。

禿頭查理的應對方法非常簡單:支付獻金,但他清楚知道這只會令諾曼人愈加猖獗。 他同時下令諸候們必須在河流的要點上建立防禦工事,尤其是在架有橋樑的地方。*** 這政策的確有效地遏止諾曼人的入侵,但對於沒有防禦工事的地區,居民便逃跑往有保護的地區。 故此諾曼人入侵令當時不少奴隸及佃農獲得解放。

防禦體系的發展令法國出現強而有力的地區首領,如後來 卡佩王朝Capetian Dynasty羅貝爾Robert the Strong,令本已衰弱的王權更形低落。

AD877西法蘭西亞的禿頭查理在主教議會上承認“恩惠”可以合法繼承***,意味著王室承認諸候的權力已不受其操控。 封建制度令權力碎片化,王室的優越地位自此面目全非。
王室和大領主的主僕關係雖然有名無實,但封建制作為社會價值及行之已久的制度仍然穩固,只是王室的光環不再,法國亦進入一個新時代,即「封建主時代」。***

AD987法蘭西王國的大貴族們聚會,排除加洛林家族的 「洛林的查理Charles of Lorraine」登基,選舉法蘭西公爵 羅貝爾的後裔 幹格.卡佩Hugh Capet 為君主,國王的尊號轉歸 卡佩家族,卡洛林王朝正式終結。***

參考:
《法國史Histoire de la franc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上卷》(2006) 主編: Georges Dub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252

說史150831法國史(四):卡佩王朝的整合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31/%e8%aa%aa%e5%8f%b2150831%e6%b3%95%e5%9c%8b%e5%8f%b2%ef%bc%88%e5%9b%9b%ef%bc%89%ef%bc%9a%e5%8d%a1%e4%bd%a9%e7%8e%8b%e6%9c%9d%e7%9a%84%e6%95%b4%e5%90%88/

說史150831
法國史(四):卡佩王朝的整合
執筆人:蟬

現代史家對於 卡佩王朝的發展一般給予肯定的評價,其原因在於卡佩王朝雖然誕生在王權極度脆弱的背景之下,但經過其接近350年的“統治”,法國在西歐的影響力日漸膨脹,而王權則大幅度強化,成為史家所描述的偉大王國。

於格即位後從 加洛林王朝學習了王位繼承制度,當選後僅數個月便選定長子 羅貝爾為繼承人,並給他行了祝聖禮,這個制度一直維持到 奧古斯都。國王在生便在高級貴族認可下與長子一起處理政務,以至在每任國王的末期,一老一幼兩王並肩的雙重人格特徵逐漸成為一種規則法國國王不再由選舉產生,而是在卡佩王室內部由長子繼承。

在這種規則下,卡佩家族的私產便成為王家產業, 世襲制令國王覺得自己只是家產的代理人而非擁有人***,抑制了他們削減家產的行為。 實際上從於格開始,後繼者們力戒揮霍浪費,除非對教堂贈與,否則不能指望國王將領地賞賜給貴族來換取威望。

同樣地,前朝為了彰顯王權,常為大型貴族會議打造豪華宮廷,邀請高級教士和伯爵參加盛會。 相反,卡佩王朝的會議則有一種變為“家務”的傾向,省卻不必要的奢華和人員,只將核心相關的親戚和地方貴族納入,放棄追求表面風光,轉成穩打穩紮的風格。

〈階級變化〉
其時大大小小的領主分佈高盧各地,對於 “邊界”的概念極為模糊,原因是領地一般以城堡作為單位,領主的權利施行範圍一般要少於一天的騎馬行程,所以當時的封建社會是在獨立的城堡領地框架內完成治理的。
堡主可能是公爵或伯爵的代理人,亦有可能是封建主本人。 活在城堡輻射範圍的人民便成為受保護人,地主也受到堡主的保護而負有繳納稅項等義務。 故此堡主管治形式程度上令地主和農民的社會地位拉近,實現平等化,令社會階級出現根本性的重組。

在11世紀初,高級教士便宣稱,神從一開始就將人分成三個功能各異的類別:地位最高的等級是教士,他們受神法管理;其次是精英等級的戰士貴族,負責維持塵世的秩序;最後是專心於勞作的大眾。此三者為一整體,不可分離。*** 大眾的地位雖然處於被勞役的一方,但以往動輒使用奴隸字眼的做法已不復見。

所謂戰士,亦即在後期成為重要社會文化的「騎士chevalier」。 他們既不須繳納稅金,亦不必服從堡主執法代理人的司法權, 是城堡中豢養的一群年輕專業戰士。 作為保護人的主要武裝力量,他們透過戰爭和共同的道德準則(榮譽、無畏、驍勇),在階級上共同面對教會和農民,成為一個群體意識強烈的集團。
「騎士文化」令11世紀的法國成為更加嚴格的男性社會。當時的社會生活幾乎看不到婦女參與,教會則把女性視為腐敗和混亂的誘因,甚至許多女性諸候也被懷疑為巫師,即使藝術作品也鮮見女性的身影。

青年男性貴族自小接受軍事訓練,到了18或20歲便會舉仿一項重要的儀式「授甲禮」。 騎士通過一項名為“效忠”的儀式正式成為從屬別人的人。 在晉見主人時,他須免冠並解除武器,雙膝跪倒,擺出一副任人支配的姿態,象徵著 「封臣vassal」與 「封君seigneur」的關係。著名歷史學家 布洛赫Bloch指出,「封臣制」是一種延伸的親屬關係。****

〈12世紀的經濟發展〉
卡佩王朝世襲制的成功大幅度減少了繼承混亂的問題, 加上王室的發展一反以往追求短期功績的方針,轉而韜光養晦, 令到國力充盈強化。 尤其1060至1180期間只有三位在任君主,家族內部矛盾較少,使王權得以穩定養成。

法國在11世紀開始出現相當顯著的人口增長,以 庇卡底區為例,擁有8個孩子以上的家庭的比例,由1120年占9%,增長至1150年的12%、1180年的33%和1210年的42%。這種程度的增長在擁有良田的地區較常看到。

農業技術的進步在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水磨雖然早在羅馬時代便出現,但要到11世紀才開始在法國普及。另外,當時最具生產力的新工具:竪犁的使用, 伴隨著挽具和馬蹄鐵的進步,使人們可以利用馬匹來牽引農具,效果比牛更好。 土地的耕耙更深更頻繁,加上小麥黑麥和大麥燕麥的交替播種,令農地的使用得以最大化。

教俗領主們鼓勵人民到荒地開發的舉措大幅增加了農地面積,政權穩定也令城巿迅速發展。以當時為王家領地的巴黎為例,法國在 奧古斯都之前並沒有首都的概念,國王仍然居無定所,反覆地在宮殿和各領地城堡間遊走。*** 但從路易六世開始,王室對巴黎的偏愛增強,直至後來定為首都。各地領主紛紛在巴黎設置公宅,拉動各種需求使之加速發展,為卡佩王朝成為一個真正臣服於王權的王國打好基礎。

參考:《法國史Histoire de la franc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上卷》(2006) 主編: Georges Dub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88

說史151006法國史(五):百年戰爭 上篇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0/06/%e8%aa%aa%e5%8f%b2151006%e6%b3%95%e5%9c%8b%e5%8f%b2%ef%bc%88%e4%ba%94%ef%bc%89%ef%bc%9a%e7%99%be%e5%b9%b4%e6%88%b0%e7%88%ad-%e4%b8%8a%e7%af%87/

說史151006
法國史(五):百年戰爭 上篇
執筆人:蟬

1328年加佩王朝因男嗣斷絕而告終結,繼任的是美男子查理四世的堂兄弟,出身 瓦洛亞家族Valois的 菲利普六世Phillip VI,法國因而進入了 「瓦洛亞王朝」。菲利普擁有典型法國騎士的氣質,沈迷於意大利的冒險活動,對排場極為講究,他的宮廷成為歐洲最輝煌的會所與騎士聚會之地。

即位當年,菲利普率領騎兵應 法蘭德斯Flanders伯爵要求出戰,並取得首勝。騎士特質讓他繼承卡佩末代君主的雄心,意圖擴充法國在東方及南方的屬地。 在位期間,菲利普完成了三次重大土地兼併:兼有 Montpellier;為合併 Dauphiné訂立協定;並在 勃艮第末代公爵之子死後將其合併。種種事件可以說明菲利普擁有強烈的政治野心,為即將來臨的百年戰爭提供了條件。

英國時為「安茹Anjou王朝」 (ie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國王為年輕的 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 諾曼和安茹兩朝的英國君主都是法國封建領主,在法國擁有大片領地,也一直想擴大該等領地。 隨著英國國力漸強,想將法國兼併的野心也就越大。

早在14世紀初始,英法便為了 法蘭德斯Flanders交惡。 法國北部的法蘭德斯為當時歐洲最富庶的地區之一,以毛紡織業著稱,其羊毛原料多由英國輸進。 由於與英國的貿易往來,故一直在政治上向其傾斜。 法蘭德斯在1302年的 「金馬刺戰役Battle of the Golden Spurs 」中戰勝法國,曾短暫脫離其統治,然而很快便被法王收復。 英國為了報復,宣佈終止對法蘭德斯的羊毛出口,而法王亦宣佈沒收英王在法國的領地,加深了雙方的裂痕。***

〈百年戰爭的肇始〉
菲利普六世登基的同時,英王愛德華三世提出了繼承法國王位的要求,但遭到法國三級議會拒絕。*** 其實若論親屬關係,愛德華母親 依莎貝拉是菲利普四世的女兒,即剛離世的國王 查理四世的親妹;而菲利普的理據只是其堂兄為五任以前的法國國王,故論親疏愛德華是比菲利普較具合法性的。 然而按照當時的修士 維內特指出,法蘭西國有一條原則,便是婦女不得執掌王權,故伊莎貝拉根本沒有任何繼承權利,更遑論他兒子愛德華了。 再者,愛德華實際上曾於1331年以法蘭西封建領主的身份向法王菲利普行過「效忠禮」,故此不能忤逆其君主的意願。

1337年,菲利普宣佈收回英王在法的領地 基耶內Guyenne(可理解為 亞奎丹Aquitaine),此舉被現代史家視為比繼承權更加直接的導火索。*** 亨利二世在英國王位之時,安茹王朝的法國領地比法王還要多,然而隨著 菲利普四世的軍事和法律行動不斷成功,英王於法國的領地已縮減至Gascony區域的幾處。 菲利普六世要收回的基耶內,其範圍包括Gascony的英國領地在內,如果愛德華不作出反抗,便需承認法王在區內的絕對司法權,等於把最後一塊在法國的領地也放棄。

1337年11月,英國向法國宣戰,掀開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帷幕。
觀乎國力,一般會認為弱小的英國無法與強大的法國相爭,愛德華也很清楚這形勢,故先與西班牙和挪威等國家組成聯盟,並在戰役中善用英國強勁的長弓手,加上在 布列塔尼繼承問題上大造文章,英國在戰爭初期取得相當優勢。

英國憑著海軍的優勢控制了 英吉利海峽,並在1346年於 克勒西戰役中大敗素稱「法蘭西之驕傲和花朵」的法國騎士團,一舉佔領了重鎮Calais。 正當此時另一重大事件發生:黑死病傳入歐洲。

1348年的黑死病是兩種形式的傳染病的組合:腺鼠疫和肺鼠疫。 只有後一種是可以人傳人的,而且它的潛伏期短,病變迅速,患病者的存活機會比腺鼠疫還要小。 由於當時社會瀰漫著恐懼與悲傷,對黑死病的死亡率高估至9成。雖然各地的死亡率差異很大,但現代史家根據不同史料作出估計,法國整體的死亡率介乎1/8至1/3之間。***

黑死病帶來的衝擊除了直接殺傷人口,還打亂甚至中斷各種社會活動。 舉例在黑死病前,佩布里昂的猶太人每月平均有20筆放款,而在1348年直至四月只有8筆;負責巡查地方的官差工作停頓一年半;葡萄酒豐收的1336年在 波爾多港共出口16,557桶,而在1348年則不到6,000桶。
有趣的是,在疫情稍為緩解的時候,人們最急不及待做的事便是結婚。*** 日夫里區的證記簿顯示,黑死病前每年約有15對男女結婚,而在1349年卻有86對之多。
瘟疫及其破壞使英法兩國在1347年締結為期一年的停戰協議,但後來不斷延長至1351年。

參考:
《法國史Histoire de la franc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上卷》 (2006) 主編: Georges Duby
《法國史》(2012) 劉金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61

說史151013法國史(六)百年戰爭 下篇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0/13/%e8%aa%aa%e5%8f%b2151013%e6%b3%95%e5%9c%8b%e5%8f%b2%ef%bc%88%e5%85%ad%ef%bc%89%e7%99%be%e5%b9%b4%e6%88%b0%e7%88%ad-%e4%b8%8b%e7%af%87/

說史151013
法國史(六)百年戰爭 下篇
執筆人:蟬

〈屈居下風的法國〉
1347年的停戰協議一直維持至1351年,在戰事重啟初期只發生零星的戰鬥或掠奪。 例如 愛德華三世的長子「黑太子Black Prince」在1355入侵Languedoc,為的只是搶掠和破壞,完成後便帶著戰利品返回 波爾多,反映出復戰初期雙方都不願意全力投入。同年10月底,愛德華在 加萊Calais登陸,但不到兩周便又退回海上,放棄戰鬥。 法王 好人約翰John the Good也沒有重投戰爭的意欲,當時沒有任何領主還有充足的財政能力來支撐持續的軍事行動。

連年戰事加上黑死病肆虐令法國王室深陷財政困境。 英法在財政上有一重大分別:英國當時已經擁有一套成熟的借貸系統,但法國還沒有。*** 法國皇室每每在緊絀時便向貴族和人民 “借貸”,然後過橋抽板,以各種罪名將債主拘捕,或巧立名目將貸款轉變為稅金抵銷。 故此當時法王已經無法找到新的債主。

約翰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在巴黎召集 「三級議會Estates General 」(註:由教士、貴族和平民三個階級的代表組成, 這裡 “平民” 指的是城市中產而非農民。)尋求支持。議會提出條件:法王必須承諾重建幣制,減少重鑄,才願意為規模日漸擴大的戰爭提供資金。 約翰無可奈何地答應。議會深諳自己的政治優勢,故將戰爭資金牢牢地控制在手,由議會監督稅基、征收與仲裁,以至部隊巡查和裝備審核等等。反映出當時各階層對王權的不信任感,與及監察王權的強烈意願。***

〈普瓦提埃潰敗〉
1356年黑太子再次進犯法國,兩軍在 普瓦提埃高地Poitiers 遭遇,黑太子軍約有2,000名長弓手、3,000名重騎兵和1,000名步兵;而約翰則約有8,000名重騎兵及3,000名步兵。在兵力相當懸殊的情況下,黑太子卻取得大勝。英軍在只有數百傷亡的代價下重創法軍,造成2,500死傷,生擒約翰及大批貴族。*** 一般認為黑太子以高明的戰術擊倒對手。英國對約翰頗為禮遇,而法國的攝政之位則落在只有18歲的 查理五世身上。

法國戰敗連連,國力衰弱,令人民對貴族產生極大的不滿。人民認為貴族雖然收取稅金但卻沒有能力保護他們。 在太子為了贖回國王和籌集戰爭經費而召集會議時,巴黎三級議會趁機提出,國王之所以將國家帶領至如此不濟的境地,是因為身邊的顧問們無能,因而要求太子按照議會的意願罷免並懲罰他們,再按照議會要求重組 “議政會”。 太子次年在壓力下頒布了限制王權的「三月大敕令」,但又隨即反悔。

巴黎商會會長Etienne Marcel為此領導巿民武裝起義,迫使 查理逃離巴黎。騷動蔓延至鄉間,生活困苦的農夫在Beauvais由Cale領導起義,是為「紮克雷起義」,紮克雷為法語的Jacquerie,即鄉巴佬。數千義軍攻打城堡,殺死領主。領主們慌惶地聯手對付義軍,一輪鎮壓行動造成農民傷亡不下兩萬人,Marcel也在巴黎失守後被殺。

〈聖女貞德與百年戰爭的終結〉
好人約翰於1364年病逝,查理五世即位,隨即進行一系列改革,整頓經濟秩序和加強軍事力量。 平民與貴族的衝突令貴族與王室合作更加緊密,加強了國王的統籌能力。
查理五世的近臣中有不少思想較開放的政治家,令查理對國王的義務和責任有較合乎時勢的認識: 王權的施行應服從於公共利益。*** 而查理對羅馬法的素養和應用,也令君主權能透過法治的面目得到鞏固和彰顯。

軍事方面,查理責令軍官們採取避免對陣戰的策略,只在有利的局勢下才投入戰鬥。以精心佈防,巡邏嚴密的堡壘為依托。 這種戰略在1368年戰爭重啟後收到成效,屢屢挫敗了英軍的進攻。***

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繼位的 查理六世未能承傳這優勢,並與封建領主再起衝突。 由勃艮第Burgundy公爵為首的勃艮第派,與奧爾良Orleans公爵帶領的阿曼雅克派Armangnac為爭奪權力而展開長期鬥爭。英國伺機加強攻勢,一舉佔領了法國北部並拿下了巴黎,進而圍攻南部重鎮 奧爾良。
151013在國運生死存亡之際,法蘭西民族英雌 聖女貞德Joan of Arc 登場。年僅17歲的她主動請纓,率領一支數千人的軍隊於1429年4月29日到達奧爾良解圍,經過數天血戰成功將圍困奧爾良209天的英軍擊退。 貞德乘勝追擊,連克數城,解放了 蘭斯Nantes。百年戰爭進入轉捩點。至於貞德的悲慘下場,請看《說史131230聖女貞德之死》或1999年由Jovovich演出的電影。

貞德雖然含冤而死,但她忠勇愛國的精神大大激勵了法國軍民的愛國熱枕。 加上英治地區的人民逐漸發現英國人只懂壓榨, 比較雖然討厭但起碼追求地方發展的舊領主更讓人難以忍受,故而地方的反抗力量漸大。 法軍踏著貞德的腳印把 巴黎、里昂、諾曼等地方一一收復。到了1453年英法簽訂條約結束戰爭時,法國收回了除 加萊港以外所有的領土。從結果上看,英國無疑是失敗者,英王失去了原有的所有土地,從此與法國再無瓜葛。

百年戰爭正好發生在時代的交點,它被視為陳舊的「封建觀念」與新生的近代「民族主義」之間的衝突。**** 封建觀念將封地利益 置於民族主義的考量之上。但英王在開戰時仍是法國不少領土的領主,作為法王的封臣,實無必要以奪取法國為策略目標。他的非份行動激起了法國人的民族主義情感,將之投射在 貞德的聖女形象上面,並且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百年戰爭對封建觀念提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而是對中世紀精神的一次清算。***
參考:
《法國史Histoire de la franc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上卷》 (2006) 主編: Georges Duby
《法國史》(2012) 劉金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