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最大科技業「軍火商」 苦等晶圓油水


2011-12-12  TCW

 


十一月中旬,美商應用材料 (Applied Materials)董事長暨首席執行長史賓林特(Mike Splinter)特別來台四天,參加台積電供應鏈論壇。大家特別期待的是,在全球經濟能見度不高,而半導體產業具有龍頭的指標意義,應材做為半導體設備 最上游,更是最能描繪出未來景氣輪廓,市場對應材的看法也格外期待。

位居最上游大廠擴產,它先知道

史賓林特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不認為明年歐美將出現經濟二次衰退,也不認為總體經濟會比○八年更糟,「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新型電腦與電視的需求仍殷切, 明年半導體總產值將比今年略增一%至五%,全球太陽能裝置量也將比去年增加二五%,達到二十三GW(十億瓦),」他說。

然而,半導體、面板、太陽能設備卻因為先前的高速擴張,在明年將全面衰退。史賓林特估計,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將比今年減少一○%至二○%,不過應材因為市 占率持續提升,跌幅將小於業界平均。太陽能則因為龍頭廠保利協鑫集團(GCL)總裁朱共山日前宣布,明年將停止擴產而熄火,史賓林特預期,應材明年來自太 陽能的營收可能將大減五成。

預報一明年營收靠台積電、三星

明年,唯一能教設備商期待的「世界大戰」,就是台積電與三星電子(Samsung)晶圓代工部門的競賽。

而在這種世界大戰級的局勢中,有一類公司,全球戰事越是緊張激烈,越能夠從中得利。它,就是軍火商;而當今勢力最強大的高科技「軍火商」,莫過於應用材 料。

應用材料從半導體設備業起家,接連跨足面板與太陽能設備,現在,它在這三個市場都高居龍頭地位,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台積電、保利協鑫、友 達、奇美電等大廠,都得向應材採買「軍火」、也就是生產設備,才能在全球市場上廝殺。

也因此,每當應材的營運績效創下新高,就代表著高科技業裡剛進行過一場激烈的產能軍備競賽。二○○七年,應材年營收高達九十七億美元,就是全球記憶體廠 (DRAM、儲存型快閃記憶體為主)瘋狂擴充產能、競相追逐的結果。

但隨之而來的,是記憶體在供過於求與電腦成長停滯的夾殺下,連年價格崩盤,資金耗盡後,轉型求生者比比皆是。例如力晶轉做晶圓代工;南科為解決財務難關而 大舉增資,成為台股僅次於台積電的第二大股本公司;茂德的銀行總借款超過五百億元,還因而讓台灣金融圈大地震。

預報二需求不振,太陽能大砍單

今年(會計年度為去年十一月至今年十月底),應材再度改寫營收新高,以一百零五億美元的新紀錄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這一次的功臣,是史賓林特在○三年出 任應材董事長暨執行長後,積極往太陽能設備多角化的結果。應材太陽能業務○八年營收還不到八億美元,但近年受惠於保利協鑫等中國業者猛烈的產能軍備賽,今 年已拉升到近二十億美元,成長率躍居三大產品之冠。

但肆無忌憚的擴產所帶來的後坐力,是今年第二季開始,供過於求的太陽能從上游到系統產品所有價格崩跌,以大同集團的綠能為例,年初宣布今年每股獲利可望達 十五.八二元,十月底卻二度調降財測,改為每股虧損七.七八元,前後落差超過二十三元。

百億美元的營收,是應材早在二○○○年就訂下的目標。苦等十年終於達成,史賓林特接受專訪時,臉上卻沒有太多的欣喜,內部除了十二月即將發放的紅利獎金 外,也沒有特別的慶祝活動。如此低調又平靜,因為應材已意識到,接下來得準備過冬了。

景氣的嚴峻已反映在應材第四季的訂單上,顯示器與太陽能設備的新增訂單比前一季分別銳減九一%與七三%,就連營收主力半導體也減少了二五%,反映出客戶仍 在消化先前積極的資本支出所帶來的供過於求。「產業並非不健康,庫存不是議題所在,真正的問題是需求不振,才導致產能過剩,」史賓林特說。

預報三中國加持,面板會反彈

至於面板,史賓林特認為,面板的產能過剩問題較小,且電視、顯示器的尺寸不斷增加,中國業者又展現旺盛企圖心,對新設備的需求可望在明年下半年率先反彈, 「不過產業供需回復平衡,一般需要十二至十八個月的調整期,」他說。面對混沌的景氣,就算是全球設備大廠的領導者,史賓林特也只能且戰且走。

呼應史賓林特的看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在十月底法說會上,將今年半導體產值成長率從五%降為一%,對明年的預估則為成長三%至五%;指標太陽能廠如中 美晶悲觀的認為,需求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有效復甦;友達顯示器事業本部總經理彭双浪雖然認為第四季旺季落空,但明年有奧運 加持,液晶電視市場成長率可望重回一成以上。

今年才創下營收新高,來年卻是無可避免的衰退,史賓林特大笑說:「這就是人生啊!」他解釋,設備業訂單往往在一段時間裡蜂擁而至,之後買氣又整個潰散,劇 烈的反映景氣的高低起伏。

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也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將以六百一十八億美元創下新高,三星與台積電是其中兩大推升力量。兩家公司從蘋果 (Apple)的處理器代工訂單一路搶到高通(Qualcomm)等手機晶片客戶,利用景氣蕭條之際逆向投資,已經不是三星超越對手的獨門策略了;外資報 告指出,三星與台積電明年在晶圓代工的資本支出水準相當,均在七十億美元附近,兩家公司互不相讓,最大贏家就是應用材料了。

「景氣走下坡時,正是投資的好時機,」史賓林特這句話,不僅是對應材明年持續高額研發的決策注入強心針,同時也對台積電、三星等客戶信心喊話。剩下的,就 看低谷何時結束,印證逆勢投資的成效。

【延伸閱讀】十八吋晶圓廠訂單,設備商又愛又怕

未來三至五年,對英特爾、台積電、三星這三家重量級半導體公司而言,有一個重要的趨勢將決定他們是否能徹底擺脫對手糾纏,就此三分天下,這就是十八吋晶圓 廠。

八、九年前,半導體從八吋廠轉進十二吋廠,每片晶圓產出面積是原來的二.二五倍,單位成本下降,競爭力提升。但一座十二吋廠要價一千億元,在當時已引發一 波淘汰潮。

現在三雄想藉著轉進十八吋廠,追求單位成本的進一步下降,以及十八吋晶圓廠數千億元的龐大建廠成本,把其他業者隔絕於外。

然而,十八吋晶圓廠雖是英特爾、台積電、三星眼中的核武,卻是設備廠眼中的大毒藥。原來,晶圓廠從八吋轉進十二吋、十八吋,產出面積倍數增大,需要的設備 機台數量因而減少,但設備商投入的開發費用卻得大幅增加,「除非晶圓廠也能讓我們漲價為二.二五倍,否則每前進一個世代,我們的獲利只會變得更少,」應用 材料行銷經理張慶璋透露。

現實是,新世代機台價格漲幅約三○%,絕非設備業者夢想中的倍數調漲,加上十八吋廠目前只有三雄表態,讓設備業者一想到訂單風險、投資回報率,就裹足不 前。

所以儘管三雄希望十八吋晶圓廠能在二○一五年前試產,但史賓林特卻認為,時點將落在「二○一五年至二○二○年間」,顯然雙方的期望值有所差距。

「大客戶不斷給設備廠施壓,應材遲早會把十八吋設備開發出來,」英特爾內部悠悠的說:「現在太陽能、面板什麼都慘,只能抓住半導體了。」這一波景氣急凍, 似乎讓客戶端在這場拉鋸戰站了上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17

頁岩火熱獲利難,沙礦冷門油水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329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頁岩油氣儲備國,其國內頁岩油氣開發火熱,但因開採成本加大及競爭對手大量湧入,能源公司獲利漸難。沙子是開採頁岩油氣」水力壓裂法「的關鍵原料,沙礦開採工業出人意料地順勢而起,油水豐厚,沙礦公司獲利頗豐。

自從2005年以來,美國頁岩油氣開採發展迅猛,可如獲利愈難。華爾街見聞之前已有相關報導。

PacWest諮詢公司向WSJ表示,預計能源公司今年將使用563億磅沙子,沙子的作用在於利用它們擊破岩層達到開採油氣的目的,自2011年來,沙子使用量已增加25%,並且將在未來兩年繼續增加20%。

威斯康辛州所產的白沙最適合水力壓裂法。該州官員估計目前已有100家沙礦已獲裝運和加工許可證,在2010年,這一數量僅為5家。

在公開上市交易的公司中,處理沙子業務的公司股價已上漲迅猛。位於休斯敦的Hi-Crush Partners LP股價 暴漲59%。位於弗雷德里克的U.S.Silica Holdings Inc自2012上市以來股價已翻倍,股票總市值達19億美元。

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已裝運94000車次用於水力壓裂法的沙子,裝運量同比增長20%。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在過去三年內,在威斯康辛州投資6800萬美元升級和修復超過100公里的軌道,以促進沙子的外運。

Wells Fargo公司分析師Matt Conlan認為,各大公司都準備加大沙子使用量,把800萬磅沙子注入油井,相比400萬磅而言,能夠增加約60萬美元的成本。但是卻能使產量倍增。

沙礦開採卻同時引發了人們對於工人安全和當地空氣環境的擔憂。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指出,在沙礦,從石英中釋放出的可被吸入的細小顆粒和硅肺病、肺癌關聯緊密。在特倫珀洛縣,目前官方已決定在一年之內不再頒發新的開採許可證。

即使如此,許多州議員更擔心就業方面的問題,並期望官方能夠放寬沙礦開採限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18

監管太嚴交易油水少怎麽辦?唱歌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64

外匯,匯市,美元,投行,Deutsche Bank

隨著監管力度加大,外匯市場獲得高回報越來越難,近幾年不少業內人士紛紛轉行。德意誌銀行的一位交易主管離職才幾個月又登上了倫敦的歌劇舞臺,成為火速跨界轉型的典範。

三個月前,Kevin Rodgers還在德意誌銀行的倫敦分行當外匯交易的負責人。如今,他已經在北倫敦劇場出演奧芬巴赫的輕歌劇代表作《霍夫曼的故事》。演出當天,可容納300名觀眾的劇場內座無虛席,謝幕時既有人叫好也有人向他喝倒彩。

那些朝Rodgers發出噓聲的觀眾也許根本不知道,三個月前他還身處一個日成交額5.3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2004年以來外匯交易額翻了將近三倍。就是這樣一個看似黃金遍地的市場,交易的銀行收入卻急劇減少,越來越無利可圖。

倫敦咨詢公司Coalition追蹤高盛、德意誌銀行、巴克萊、摩根大通等十大投行業績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G10國家貨幣的投行營業收入減少35%,降至27億美元。同期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外匯等所有產品與服務的收入降幅也達到13%。

為什麽連頂級投行的生意也這麽難做?彭博報道提到一些原因,包括金融危機以來更嚴厲的監管新規陸續出臺;監管機構不斷擴大對金融機構涉嫌操縱價格的調查範圍,電子交易趁勢興起也影響了投行的經紀業務。

行業不景氣自然產生了人才流失。Coalition數據還顯示,今年上半年,從事G10貨幣交易的銀行家比2010年同期減少了651人。Rodgers和兩位知情者透露,他轉行與任何政府的非法活動調查無關。

這樣看來,Rodgers是這種改行風潮的最新實例,只不過他選擇的領域顯得更有人文氣息。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消息聽起來類似於:讓今年專心炮制《12道鋒味》的謝霆鋒去頂替何老師教阿拉伯語。

上述彭博報道稱,近年來,數百名交易員、銷售代表和分析師都紛紛舍棄了華爾街的“金飯碗”,有些人進入了比Rodgers更接地氣的制造業,有的生產滑雪設備,有的制造吹玻璃的工具。

現年52歲的Rodgers為德意誌銀行效力15年,在金融服務業幹了24年,今年6月選擇離職。當時他接受采訪時說:

“我是不是還想念交易場地?其實沒那回事。幹那行的時候我真的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可我也已經幹夠了。”

最近他還向彭博記者表示:

“其他幾家銀行打過電話邀請,可我告訴他們,我要離開這一行了。從事金融服務業給了我一段精彩的人生,快25年過去,我覺得生命中還有其他事要做,我還年輕。”

對華爾街見聞的讀者來說,這種厭倦投行工作的評價聽起來可能有些耳熟。因為本周華爾街見聞文章就提到過,高盛的倫敦股票衍生品交易部門執行總監Rahul Parekh辭職後做起了外賣生意。

Parekh當時說,“這樣的生活讓人感到不一樣的興奮:每天都有新鮮的事做”,他覺得那是“一種全面的商業體驗”,而“在高盛上班你會感覺自己像是巨大機器上的一顆小螺絲釘。”(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