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殷飛: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對“上海服務”舉足輕重

4月2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力打響“四大品牌”推進大會,並下發了一個《實施意見》和四個《三年行動計劃》。這意味著,“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構想的落地實踐邁出了重要一步。作為四大品牌之首,上海服務是推動其他三大品牌建設的保障,能夠推動城市能級提升、更好發揮中心城市作用。發展現代物流業則是提升上海服務能級的重要方面。

上海市發改委制訂的《上海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上海物流十三五規劃》)提出,上海要抓住建設“開放度最高的自貿試驗區”重大機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全面提升物流業對內、對外的開放深度與廣度。支持國內外企業以上海為基地開展全球物流整合運作,吸引國際領先的航運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供應鏈管理企業、跨國公司采購分撥區域總部落戶,培育一批具有亞太供應鏈運營功能的高能級物流總部等。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水利設施、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首次將物流定義為基礎設施。筆者認為,上海在推進“四大品牌”和建設全球卓越城市的過程中,一定要真正把物流業定位於基礎性、戰略性產業,並以物流業為基礎,推動上海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

優越的海鐵空聯運條件

近年來,中國物流行業發展迅速。目前,中國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營業里程位居世界第一,7個港口位列全球十大港口,物流園區超過1200家,冷庫庫容超過1億立方米,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物流服務網絡。2017年社會物流總額、物流業總收入達到252.8萬億元、12.1萬億元,分別比2014年增加了18.4%、24%。

上海作為中國第一大港口城市和華東航空中心,在對外物流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從產業規模來看,根據初步統計核算數據,2016年上海物流業增加值達到3255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11.8%,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6.7%,物流業對全市經濟增長和服務業增長貢獻率分別為8%和12.6%。2017年,上海物流服務體系完成了港口7.5億噸貨物吞吐量,4023萬標準集裝箱吞吐量,423萬噸航空貨郵吞吐量,口岸進出口貨物總值7.9萬億元,在全國占比為29%。

特別是中歐班列開啟後,上海進一步完善了交通運輸結構,實現海鐵空聯運,打通“海上絲綢之路+陸路絲綢之路”閉環,有利於上海成為供應鏈的全球樞紐節點。

良好的物流條件對跨境電商有很大的吸引力,2017年上海跨境電商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全年跨境電商口岸進出口交易額達41.8億元,同比增長74.8%,其中直購進口交易額同比增長2倍,跨境電商已成為助推上海外貿和消費增長的新生力量。小紅書、洋碼頭、eBay、Wish等跨境電商平臺企業紛紛落戶上海。

除了帶動貿易業外,由現代物流所支撐的現代供應鏈對實體經濟起到很大推動作用。隨著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我國社會物流成本水平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13~2016年,工業、批發和零售企業物流費用平均增速為49%,較2008~2012年平均增速下降12.1個百分點。2016年,工業、批發和零售企業物流費用率為8.1%,較2012年下降0.5個百分點;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從2012年的18%下降到2017年的14.6%。

雖然物流業已經有了巨大發展,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國物流業發展還面臨著困難與挑戰:第一,物流業大而不強,行業集中度低,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第二,物流基礎設施布局不合理,網絡化、系統性不強;第三,物流信息不聯通,信息“孤島”仍很普遍;第四,低能耗、低排放的設施設備和技術應用不足,綠色物流發展滯後。上述問題表明,我國物流業的現狀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提高物流活動的組織化、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推動物流與上下遊的制造、商貿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全鏈條資源配置效率,也成為上海發展現代物流的要求。

提高物流行業集中度

上海聚集了大量物流行業的龍頭企業,有代表性的包括DHL、UPS、“三通一達”、德邦等,在上海運營的還有支付寶、盛付通、銀聯等跨境支付企業以及一批有實力的物流服務企業。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一達通”等也落戶開展業務。從全國來講,上海在物流公司量的布局上應該是最好的。但與國際上相比,我們最大的問題是物流企業集聚度還不高。行業集中度低造成行業參與者沒有品牌意識、惡性競爭。

目前中國物流行業本身的運輸成本並沒有高於美國或歐洲國家,只是中國物流產業鏈條長,過程不透明,中間層層分包造成需求端感受到的最終運輸成本高企,這其中包含了很多無效成本,對實體經濟和物流公司都造成很大壓力。

筆者認為,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把這些不透明的環節打通,讓整個市場規範起來,通過公開透明的流程,降低中間的交易成本和交易費用。小散物流企業可以通過聯盟化或用物流信息平臺整合的方式,讓運輸能力和需求匹配起來,提升整體效率。

通過建設上海物流服務平臺,上海可以打造出幾個在物流服務方面的品牌企業。這就需要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設立政府部門間物流信息共享、物流大數據的管理、城市配送信息的管理、企業之間物流信息的標準;在信息互聯互通和物流大數據管理方面,需要不同企業、部門間設立信息統一標準和共享機制,打破信息孤島現象。目前比較好的例子是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按照“一個平臺、一次提交、結果反饋、數據共享”理念,在口岸監管和國際貿易管理各重要環節,實現貿易和運輸企業通過“單一窗口”一次性提交申報,監管部門一次性反饋辦理結果。

除此之外,營改增實際上對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有促進作用。營改增以後,增值稅可以抵扣,這有利於專業物流公司的發展。營改增之後物流產業呈現出社會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的現象,制造企業加速分離外包物流業務,第三方物流加快發展,制造業供應鏈物流、快遞物流、冷鏈物流等專業物流發展迅速。

探索長三角物流一體化

上海物流行業的集聚還面臨著土地不足的問題,剛性物流需求增長與物流用地難的矛盾是上海面臨的一大難題。根據普洛斯研究數據,2017年上半年電商第三方物流和制造業對上海物流倉儲需求保持強勁,租金漲幅較大(平均1.3元),呈現一庫難求的情況。松江、嘉定、虹橋、青浦地塊倉儲空置率接近於零,寶山、浦東地區和浦東西南地區成為新的熱點地區。

而上海各區、鎮政府通常以投資強度和稅收強度作為項目篩選標準,部分物流業態由於直接稅收相對偏低,不受重視和歡迎,導致上海目前物流設施分布較為散亂,尤其是能提供社會化公共服務、實現產業集聚發展的物流園區、貨運樞紐等布局缺乏可落地規劃,不利於物流資源整合、規範和提升。

因此,上海物流行業的發展需要實現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的聯動,充分發揮長三角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筆者建議,上海應利用長三角區域合作的機會,實現長三角地區物流設施共建共享,發揮上海作為核心城市的引領帶動和集聚輻射功能,在長三角三省一市區域範圍內來統籌規劃,建立跨行政區劃的物流中心,服務整個長三角地區。

《上海物流十三五規劃》也提到,鼓勵本市港口、機場、物流園區與沿江和長三角地區開展物流合作,支持上海物流企業“走出去”,以資本、管理、技術輸出等方式,構建跨區域物流網絡。深化完善長三角地區物流合作機制,支持社會組織開展跨區域合作,搭建物流業合作交流平臺。加快長三角地區物流市場一體化,推動物流跨區域協同監管,開展物流標準共推、物流信息共享、物流誠信共建。

筆者認為,打破物流行政區劃的限制首先要通過各地的合作做到交通暢通,據筆者了解,長三角地區行政區交接的地方有很多“斷頭路”,這需要相關部門盡快加緊修繕;其次要實現物流信息互通共享,制定跨長三角地區的物流大數據目錄,促進物流數據開放共享。

解決物流配送與城市管理矛盾

城市配送、快遞車輛通行管理矛盾長期積累。目前,貨運車輛通行管理方式較為粗放,亟須通過精準施策提升政策的有效性。

賣場、超市、商區、社區需要大量的物流配送場的物流配套設施,但往往並沒有同步規劃考慮,產生了停車難、裝卸難、占路操作等問題。“一停車就罰款、扣分”是普遍現象。

對於如何優化車輛通行管理,筆者建議優先給予新能源物流的貨運車進市區通行證,推廣貨車ETC,研究實施貨車ETC通行費優惠,探索分時段通行費優惠,對電動物流車、醫藥、冷鏈配送車輛通行、臨時停靠等給予便利。

此外,隨著社會物流規模的擴大、能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形勢的加重以及城市交通壓力的加大,以貨運車輛為例,根據2014年環保部門測算,上海貨運車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市機動車排放量的66%,顆粒物排放量占全市機動車排放量的77%。“高耗能、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物流運作模式已難以為繼,推動節能減排任務緊迫。

筆者認為,城市物流要實現精細化管理和汙染物零排放。目前,很多物流車排放很大,汙染嚴重;快遞末端攬投車輛類型各異,沒有統一標識規範,存在裝載效率低、安全隱患大、形象差等問題。我們應該對快遞車輛推行統一標準,鼓勵使用電動車代替燃油車,推廣應用多溫層冷藏車等設施設備,加強面向城市消費的低溫加工處理中心和冷鏈配送設施建設。

根據國家郵政總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國快遞業使用30多億條編織袋,99.22億個包裝箱,169.85億米膠帶,按照平均每票快件使用1米長膠帶計算,可繞地球425圈。

對此,筆者建議大力發展綠色物流和逆向物流,加快建立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體系,推動物流包裝物等標準化器具的循環利用,推廣使用包裝單元化技術。目前,不少快遞公司已經開始了紙箱的再回收。

(作者系上海市發改委經貿流通處處長。本文由記者孫維維根據采訪整理而成,經作者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