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死於傲慢 蔡東豪

2010-1-14  NM





十年前的今週,一宗合併交易轟動全球,媒體覺得用「近年最轟動」這字眼好像不夠貼切,索性用「世紀最偉大」來形容AOL和時代華納的合併。按照兩間公司當時的股價計算,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合併,合併後新公司市值達1,600億美元。合併消息公布後,兩間公司股價急升,新公司市值最高升至2,400億美元。給讀者一個比較:2,400億美元等於19,000億港元,滙豐現市值是15,000億港元。

這宗合併被譽為驚天動地,原因是時代華納這舊經濟巨無霸也要投入新經濟小伙子的懷抱,為互聯網革命刻下銘記。這不是一宗「平起平坐」的合併:AOL股東佔新公司55%股權,新公司名字以AOL行先,新公司主席由AOL主席來擔任。合併消息傳出後,投資者一時適應不來,擔心AOL忽然「降格」至非網股,網上業務的快速增長可能被傳統媒體業務拖慢。時代華納那一邊急於變身為網股,CNN創辦人兼合併後新公司最大單一股東的端納(Ted Turner),他形容這宗合併的興奮程度媲美42年前他首次做愛。我可肯定的是,端納這次做愛的代價同樣是史上最昂貴——估計他輸掉70億美元。

上 週,前時代華納行政總裁李雲(Jerry Levin)接受CNBC訪問時作出一件企管人極少做的事,他為自己做過的事情向公眾道歉。李雲形容AOL和時代華納的合併為「世紀最差」的合併,感到羞 恥,並承認道歉來得太遲。從表面看AOL和時代華納的合併是多麼理所當然,AOL當時是全球最大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緊握逾千萬名用戶,數目並且不斷增加, 以AOL的「管道」加上時代華納的「內容」,這配合簡直天衣無縫、天下無敵。「從世紀最偉大」到「世紀最差」,當中發生了什麼事?

在科網泡沫期間進行的合併,公司的估值很明顯地不合理,泡沫爆破後股價崩潰,但股價下跌不一定影響實質業務。兩間公司合併後,因為文化差異而拆夥,就好像結婚後離婚屬頗平常的事。AOL和時代華納的合併徹底失敗,不是源自泡沫估值或文化差異,這些原因不足以致命,失敗是因為管理層傲慢。

 

管理層犯錯不是問題,錯而能改可能是寶貴的經驗,即使不即時去改,一拖再拖也未必致命,只要肯去認錯肯去改,始終有解決方法。相反,若果管理層不肯認錯不肯改,視固執為堅定,一錯再錯再三錯,傲慢可盡毀公司前途。

AOL 和時代華納合併的問題主要出在AOL身上。泡沫爆破,時代華納重返傳統媒體業務,遇上經濟不景氣,生意差了不少,但業務大致正常。AOL卻出現翻天覆地轉 變,它的主業一向是提供撥號上網(Dial-up)服務,這段時期另一種上網新技術「寬頻」冒起。寬頻上網優勢太過明顯,速度比撥號上網快得多,並且永遠 在線。

AOL可能是當時互聯網世界中最受人愛戴的品牌,許多美國人第一次接觸互聯網就是使用AOL上網,客戶對AOL有一份強烈歸屬感。AOL管理層也清楚客戶群是公司最貴重的資產,一向珍而重之,在客戶關係上做足功夫。AOL全盛時期擁有2,700萬名用戶,每十個美國人就有一個是AOL用戶。寬頻上網冒起,AOL管理層拒絕接受這技術,堅決以不變應萬變,認定撥號上網才是正途。

撥 號上網的下場是怎樣,不用我多說。AOL用戶數目如江河日下,從十年前2,000多萬跌至現在的600萬(平均每月流失20萬)。最令我驚訝是AOL仍然 有600萬撥號上網用戶,這600萬用戶大都是懶得去辦理取消手續或不想放棄現有的AOL電郵地址,所以繼續使用撥號上網。AOL用戶忠誠程度之高,它的 倒下令人更感惋惜。科網泡沫爆破不是引致AOL倒下的主因,致命傷是管理層不肯面對現實,不願放棄手握的東西,對自己也不誠實,最後被科技洪流淹沒。

泡沫爆破後,時代華納這一邊的管理層奪回管理權,AOL成為時代華納不想記起的惡夢,恨不得把它速速棄掉。AOL時代華納於03年把AOL從公司名字除下,進一步於09年底把AOL分拆上市。AOL今日轉型為一間中小型網上內容和網上廣告供應商。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22

融资向少数“领头羊”集中 深圳三成电商死于出生之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19/xMNDE4XzM3MjgxMA.html

在国内电商纷纷寻求资金 “烧钱”运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中小电商企业却陷入困境。据深圳电商行业协会统计,深圳有30%的电商企业死于出生之年。调查发现,对于当下的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能否融到资已经成为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不烧钱就死”仍是电商绕不过去的关口。

“电商领域的融资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在经历了一轮市场洗牌后,一些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2、3家领头羊式的B2C电商,资金纷纷涌向这些企业,而对于其他99%的中小电商来说,是注定拿不到钱的。”李成东表示。

中小电商“烧不起”

深圳电商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深圳市注册的3700家电子商务公司中,有近500家倒闭或转型,协会预计今年这一数字将有增无减。据统计,深圳30%的电子商务企业在注册当年就会死亡,人才、资金以及观念正成为越来越多电商企业的短板。

事实上,随着“中概股”在海外市场的大幅受挫,电商领域的投资也趋于谨慎,运营成本不断攀升、传统企业纷纷触网加入战局,进一步加大了缺乏业务根基的电商网站的运营压力。

乐淘网副总裁陈虎指出,目前国内许多电商网站都在亏本运营,通过不断的融资维持扩张速度,甚至对外虚报销售业绩。与此同时,其财务指标也不可避免地急剧恶化。“电商的竞争就是烧钱竞赛,现在没有人敢盈利,只能拼实力、争座次。”他说。

艾瑞咨询分析师苏会燕向记者表示,电商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投入期,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近90%的融资来自美元基金,而在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以及前段时间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频频遭遇诚信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如今电商企业的融资环境不容乐观。

她同时指出,对于一些 “纯电商”企业,后续的发展将面临许多困境,近两年将会成为电商行业泡沫加速破裂的“阵痛期”。

外贸电商优势或不再明显

不过,并非所有深圳的电商网站必须依赖风投。FocalPrice是一个只面向海外客户的外贸B2C网站,专营3C产品。卖3C商品的电商很多,但不靠从外部吸纳资金,仅凭自身的“造血”功能,迅速发展的电商,它却是独一家。

从 2006年起,李培亮就开始在ebay上卖电子产品,2008年6月,他创办了独立的B2C电商网站FocalPrice。在大举扩张的同 时,FocalPrice从未向外界吸纳融资,完全靠自有资金滚动并持续盈利。事实上,FocalPrice从2008年底就开始实现盈利,而每月的收 入,已由最初的20万美元,增长到了现在的超过200万美元。

与国内电商不同的是 ,FocalPrice主要面向全球消费者,它的访问者遍及北美、欧洲,以及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这家公司每天将深圳华强北制造的电子产品,由香港发往世界各地。

一 名业内人士表示,FocalPrice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叠加。首先,他们的团队自2004年开始做外贸B2C,对于时机的把握非常精 准。与此同时,利用香港的高效物流、出售华强北质优价廉的3C产品,有价格优势。然而,随着国内B2C的迅猛发展,外贸电商价格战已然打 响,FocalPrice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融资出现两极分化

但电商门户派代网分析师李成东认为,像FocalPrice这种不靠融资,而是利用自身资金,实现滚雪球式增长的电商不具代表性,目前只占极少数。换句话说,李培亮的创业经历对更多人不具有模仿意义。

据了解,FocalPrice所处的外贸电商高毛利并不是秘密。一个普通的苹果产品配件,出厂价约合人民币10元,在国内售价15~20元,到ebay上换价为美元,转眼可飙到9.99美元,即便如此,这样的价格仍令美国的消费者享受到了 “淘宝”的感觉。

但 是对更多无法直接面对国外市场,主要依赖国内市场的电商网站,几乎在网络购物能够覆盖的领域,已处处是红海。目前,有越来越多的B2C电商企业传出了裁 员、降薪的消息,派代网分析师李成东对此指出,今年年末对于众多中小电商企业而言,将是一个难熬的冬天,一些基于传统品牌的电商尚可苦熬,但对于大多数渠 道电商来说将会难以支撑,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根本就无法看到未来。

“电商领域的融资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在经历了一轮市场洗牌后,一些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2、3家领头羊式的B2C电商,资金纷纷涌向这些企业,而对于其他99%的中小电商来说注定拿不到钱。”李成东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29

微電影:生於「惡搞」,死於廣告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557

從當年惡搞視頻只賺眼球不賺錢,到今天微電影的投資熱潮,社交網站、視頻網站、傳統企業共同開啟、發掘了這一原創視頻內容的商業潛力

2012年3月23日傍晚,廣州突然降溫。但在冼村附近一家酒店平台上,卻是一副熱氣騰騰的場面。35歲的導演陳伯堅盯著眼前的攝像機。在他的對面,一個衣著單薄的男演員,正坐在平台的邊緣,眉頭緊皺,拿著一瓶啤酒做獨飲狀。

他們正在拍攝一部名叫《灰機灰機》的戲。這是最後一場。「OK了」,一個多小時後,當陳伯堅終於說出這個詞時,周圍的十幾個工作人員和演員都歡呼起來。

陳伯堅拍攝的正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微電影」。微電影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六年前開始興盛的網絡惡搞視頻,如胡戈在2006年炮製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及其後的《春運帝國》等,那是一個只賺眼球不賺錢的狂歡時代。

但近兩年來,從惡搞視頻演化來的微電影,終於成為諸多新媒體以及傳統影視機構著力發展的一項細分內容,也為陳伯堅這樣從未拍過電影的草根電影人提供了一個成長機會。企業的參與投資,則又為視頻廣告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

從自娛自樂到企業敲門

2006年這一年,除了當時32歲的武漢人胡戈在炮製惡搞視頻外,還有一個「筷子兄弟」組合,幾乎於同時推出了音樂微電影《男藝妓回憶錄》、《祝福你,親愛的》。這個組合的兩個成員是1980年出生的廣告導演肖央和比自己大11歲的商演音樂策劃人王太利。

這些視頻贏得了無數的點擊率。但它們卻並沒有為創作者帶來實際好處。

胡戈對南方週末記者分析說,當時一方面是因為視頻網站才剛開始發展,市場還處於接納階段;另一方面,盜版猖獗,網友們上網就能看到許多製作成本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大製作,他們的原創作品很快就被埋沒,根本就沒有機會盈利。

在此後的兩年間,胡戈靠著東拉一點、西拉一點的贊助,雖然也拍完了兩個新片,《007大戰豬肉王子》和《007大戰黑衣人》,但他仍然需要依靠自己的老本行——音樂網站的廣告收入來維持生活。那段時間,他甚至一度搞起了速度輪滑,成了半專業級的高手。

而「筷子兄弟」在拍完兩個片子後也已解散。肖央忙著拍他的廣告片,王太利依然做著他的小生意。

但就在兩年之後,轉機來了。2009年9月,以搜狐、激動網、優朋普樂為發起人的中國反視頻盜版聯盟,起訴優酷網的盜版侵權行為,並索賠人民幣5000萬元到1億元。差不多同一時間,廣電總局下令嚴厲打擊視頻網站盜版行為。同一年,版權價格也不斷飆升,視頻網站購買一部熱門電視劇的最新價碼是每集4萬元,而僅僅一年多前,這個數字還只是4000元。

與此同時,隨著3G網絡的日益完善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的概念也越來越熱。上微博,看視頻已經成了很多都市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據CNNIC統計,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已達3.01億,幾乎佔到網民總數的2/3。在新浪微博中,日均視頻播放量高達6000萬次,幾乎是日均微博發佈數的一半。

社交媒體的發達,為微視頻的傳播創造了難以想像的快捷和便利,從中看到實時效果的企業開始注意到這一現象,並將大量的廣告投入其中,一個「微視頻」市場由此誕生。至此,「胡戈們」——那些有心拍電影,卻無法打進院線的草根導演們——的機會才算真正到來。

2010年初,中國電影集團和優酷網共同推出了「11度青春系列電影」項目,筷子兄弟憑藉《老男孩》一舉成名。

《老男孩》的成功,讓許多投資人找上門來。其中,尤以廣告客戶為多。據肖央介紹,那時他經常同時操作兩三個廣告片,常常是這邊剛簽完約,馬上就要飛到那邊去開工。

而沉寂了幾年的胡戈也火了起來。先是阿里巴巴敲開了他的家門,隨後,七喜、家安空氣清新劑、威猛潔廁炮、和路雪綠舌頭、網易、騰訊等一個接一個的大客戶都排著隊找來。2012年1月,為了承接廣告,胡戈還專門註冊了自己的公司——巨雷文化傳播公司。

微電影投資潮來了

2011年底,陳伯堅拿著自己寫的一個劇本,找到了汕頭的一個名為「美嘉欣」的玩具企業,希望對方投資。他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此前一直在拍廣告。

「美嘉欣」是一個創建於30年前的珠三角玩具企業,最近兩年來,受嚴峻的外貿形勢影響,正打算開拓內銷市場。而子承父業的新老闆剛好又是位80後,喜歡上網,對陳伯堅所說的微電影頗為熟悉,兩人一拍即合。隨後,美嘉欣投資近30萬,陳伯堅則自組劇組,開始真刀真槍地拍攝。

美嘉欣的投資熱情,多少受到了一些先行者的激勵。橘子酒店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例——憑藉著12部微電影的推出,橘子酒店去年客房入住率直逼100%,為創立四年來最佳成績。

據橘子酒店集團市場總監陳中介紹,2010年底,公司在全國已經建立18家分店,他們沒有投放任何廣告,而是仿照正在熱播的《讓子彈飛》,推出了一部詮釋酒店品牌的微電影《讓火車叫》。整部片子只有4分51秒,但在一個粉絲量較大的朋友的微博上首發後,效果卻出奇地好,一個星期內播放量達40萬,轉發量超過1萬次。

嘗到甜頭的橘子酒店決定加大投入。2011年初,他們開始籌拍「橘子水晶星座電影系列」,到5月份,12部講述不同星座男特徵的微電影開始以每週一部的速度在微博、門戶和視頻網站上同步播出,

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這個系列同樣引來了網友們的熱捧,片中橘子酒店的搜索引擎指數以每天幾千的速度增長,12部電影首發完成後,橘子酒店的官方微博粉絲數就突破了10萬人。讓他們更為驚喜的是,這種關注直接兌現成了生產力——一些網友在土豆上看完《星座男》,隨後出差就到橘子酒店辦理了入住手續。

據陳中透露,嘗到微電影魅力的橘子酒店目前已經將廣告的重心放到了微電影上,今年將計劃繼續推出「星座女」系列,而且準備在微博上公開招募演員,進行更深入的營銷。

與橘子酒店一樣,不少傳統型企業也在嘗試利用這一新的傳播方式。就連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運用微電影這一新的營銷手段進行旅遊營銷。如四川拍攝的《愛在四川——美食篇》、張家界盛美達度假酒店拍攝的《超人音樂急診室》等。

視頻網站的新賣點

傳統企業的投資熱情,讓視頻網站也看到了微電影的美好前景,他們紛紛加大投入。受困於影視劇版權大戰帶來的財務壓力,視頻網站希望在原創內容上建立自己的優勢,並拓展網絡廣告之外的盈利模式。

據2011年8月份開始擔任土豆網原創中心總經理的劉思銘介紹,早在兩三年前,土豆網就建立了原創部門,但一直較小,去年下半年,原創事業部升級為原創中心,自制內容也從電視劇、紀錄片和娛樂節目擴展到了微電影。

在他的規劃中,土豆微電影走的將是一條高端路線,會選用名演員,大製作,「今年的計劃是,一個月推出一部,逐漸為行業探索出一個標準。」優酷網也請張亞東、包小柏兩位音樂人,以及羅永浩、呂惠洲等廣告名導,推出了《幸福59釐米》微電影項目。但優酷出品的視頻內容目前只佔其總流量的5%。不久前,優酷土豆兩家公司合併。

其他視頻網站同樣不甘落後,紛紛推出自己的原創網絡視頻拍攝計劃,比如,搜狐推出的由黃磊、張默等挑大樑的「7電影」計劃;而新浪則在去年7月宣佈了自己「門戶+微博」的微視頻戰略,計劃從「微視頻大賽、微視頻頻道、新浪出品/聯合出品」三個方面推動新浪視頻的社會化發展等。

而在這個領域,野心最大的要數華盛影視了。它是由盛大集團和湖南廣電2009年合資成立的一家公司(總投資6億元,盛大控股75%)。該公司最初的設想是將盛大文學中的一些好的作品變成影視劇,其已經推出的作品包括新版《還珠格格》、《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龍門飛甲》等。

但在去年初,趙雨潤擔任華影盛視CEO後,對公司戰略進行了調整,增加了一個重要部門:微電影部。趙曾任職於第九城市、搜狐、上海東方電視台、英特爾等多家公司。

其後,趙雨潤開始致力打造一個影視原創者平台——美我網。在這個網站上,編劇,導演,演員,都可以註冊(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隊),而華影盛視要做的,則是從中發現好的劇本和製作團隊,促成微電影的生產。

趙雨潤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例,在美我網上,如果一個劇本被採用,編劇將會獲得1萬元的稿酬,而生產製作的團隊則獲得一定的製作資金,完成之後,再由華盛影視投放到盛大旗下的視頻網站酷6等。

趙雨潤說,雖然他們現在輸出給網站的微視頻版權費全部為零,但在將來,這些都可以收費,屆時,就可以實現整個產業鏈的良性循環。

在他看來,當務之急是「做大市場規模,搶佔先機」。今年,華影盛視還將在美我網上發佈為蘇寧、格蘭仕、五菱汽車等近百個品牌定製微電影的任務,這些微電影的劇本、製作、演員等,均在網站的註冊網友中產生。除此之外,公司還將和盛大文學、榕樹下等網站合作,將其旗下暢銷的「微小說」拍成微電影。

被廣告的微電影

不過,就在微電影越來越熱時,人們發現,這些微電影雖然看起來像故事片,但卻又與傳統電影電視有非常大的不同。它們總是在有意無意地向你傳達著某個產品或者品牌的信息。

胡戈對南方週末記者介紹,目前市面上的微電影主要來自廣告商定製,「一種最直接的方式是:廣告商告訴你,我有這麼一個產品或者是品牌,圍繞這個,你來出一個劇本,拍一個微電影。」

企業看中的是製作微電影的低成本。據橘子酒店集團市場總監陳中介紹,橘子酒店集團的第一部片子《讓火車叫》的成本只有3萬多,時間只花了不到一週;此後推出的12星座男系列,總共花費也不過100多萬。前後加起來,也只用了五個多月。

廣告商定製的模式一方面帶來了微電影的繁榮,另一方面,也對這一新興傳播方式帶來了挑戰。

據胡戈透露,目前企業定製的微電影低的幾萬元,高的則在上百萬,對質量的要求也不盡相同。而製作團隊能否盈利,則通常取決於導演的平衡能力。

胡戈採取的策略是,很少用或者不用名演員。從拍第一部片子開始,他的核心團隊就只有三個人:朋友兼演員龔格爾,攝影師還有他自己。

據他透露,業內平均的利潤率為30%,「做得好的,可能更高一些;做得不好的,可能還要賠本」。

事實也是如此。第一次拍微電影的陳伯堅現在就遭遇了「錢荒」。為了儘可能地做好片子,他邀請了一些名角,比如柳岩、廣州的「口水威」、「筷子兄弟」中的肖央等參演。雖然這些都是圈中朋友,多是幫忙性質,但最後還是超了預算。他現在只好自己倒貼了一部分。「為了拍這部片子,我幾乎把這幾十年積累的關係全部用上了。」陳伯堅感嘆。

然而,更為重要的問題是,因為受制於廣告商定製,在內容和產品之間,導演常常沒有決定權,最終犧牲的還是「微電影」的品質。

在《灰機灰機》一片中,作為投資方,美嘉欣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片中的遙控飛機必須是「美嘉欣」牌的,且鏡頭不能太少。

但陳伯堅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最初的劇本結尾比較——重,但投資方看了之後,覺得不利於樹立品牌的正面形象,便做了修改。他也只好妥協。

而與胡戈合作的七喜,一開始是打算拍五部,成為一個系列。但在拍完第三部後,七喜停了下來,理由是:胡戈的「惡搞」不利於產品形象,要求其變換風格。兩者無法達成一致,最終只好停止合作。

顯然,對於投資和製作方來說,這都不是希望的結果。「現在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目前微電影的盈利模式太過單一。」早期的微電影製作者,《老男孩》一片的導演肖央對南方週末記者分析說。

他發現,這感覺其實和之前拍廣告片並沒有太大分別,「繞來繞去,還是繞到了起點」,所以,他索性決定「停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74

【敗局】MSN墓誌銘:生於創新,死於保守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30/56728.html

作為與QQ同一年誕生的IM(即時通訊)產品,MSN最終的結局,確實讓人喟嘆不已。想當年MSN稱霸的時候,一度佔據了全球IM市場60%的市場份額(2008年數據)。而今,微軟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除了中國內地)關閉了MSN業務,唯一殘存的中國內地MSN也即將入土。

11月24日,微軟正式接過Tom在線手中的Skype中國地區運營權,Skype中國回到微軟的懷抱。由於微軟在全球範圍內(除了中國內地)已經關閉了M SN業務,因此,中國內地M SN業務遷移至Skype中已成定局,MSN也將成為歷史。

作為與Q Q同一年誕生的IM (即時通訊)產品,MSN最終的結局,確實讓人喟嘆不已。想當年MSN稱霸的時候,一度佔據了全球IM市場60%的市場份額(2008年數據)。在中國內地市場,早年的MSN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高端人士、白領階層皆以使用MSN為榮,MSN成了一種身份認同的標籤,而當時的Q Q,則被視為屌絲產品--如果在交換聯繫方式的時候,人家給你留的是MSN,你給別人留的是QQ,那麼層次高下立現。

然而,如今的MSN早已是脫毛的鳳凰,MSN中國區負責人去年透露的數據是,中國MSN的月活躍用戶數為5000萬到6000萬,與QQ 7億多的活躍用戶相差甚遠。一年時間過去了,MSN的數據肯定更難看。筆者身邊的朋友幾乎已經沒有人使用M SN了。而Q Q早已從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其「兄弟」微信的發展也是一日千里。最新數據顯示,微信用戶數量已經突破了6億,其中國內用戶超過4億,海外用戶超過1億——— 這一用戶規模,已經與Skype處於同一水平。

MSN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裡隕落,一方面是因為微軟2011年5月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而Skype的功能與M SN有較大重合性,微軟不得不將M SN整合到Skype中去;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微軟在移動領域創新力度不夠,在其他IM技術創新、應用創新不斷的時候,MSN固守已有的成績,創新明顯不足。在功能強大的QQ、FACEBOOK、微信面前,M SN已經很難留住用戶。騰訊就曾直言不諱地指出,質量下降對互聯網產品有致命打擊,MSN的實例證明產品質量停滯不前導致用戶數量流失。

如今,MSN將被Skype完全取代,微軟也對Skype寄予厚望。但是,如果Skype不在創新上做足文章,以足夠的應用和服務來留住用戶,那麼,MSN的今天,很有可能就會成為Skype的明天。至少,從國內來看,微信、來往、易信等新一代IM所表現出來的活力,在Skype身上很難看見。除了那些對國際長途依賴比較大的用戶之外,很難有充分的理由讓用戶選擇Skype而不是使用微信等產品。

當然,Skype也並非前途暗淡。對於微軟來說,其移動戰略是一盤大棋。2010年,微軟公司發佈Windows Phone,成為智能手機時代與IO S和Android並駕齊驅的三大系統之一;2011年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去年,微軟推出Surface系列平板電腦和新一代Office辦公產品Office 365,在移動領域努力追趕谷歌和蘋果;今年9月,微軟又斥資72億美元收購移動設備製造商諾基亞,實現軟硬件的一體化。微軟的計劃,就是利用Skype穿針引線,盤活移動戰略這盤棋。這也是微軟能給Skype開出85億美元天價的原因所在。可以想見,微軟在整合Skype和M SN之後,如果能充分利用二者的用戶群和自身的軟硬件優勢,創新移動終端產品,提高移動端即時通訊服務質量,Skype未來在移動領域圈下一大塊地盤也並非痴人說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59

前車之鑒:滴滴可能死於發放許可證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3/148885.html

專車是否應該被劃到相關部門的監管之下?外界爭吵不休,我們先稍安片刻,看一個美國的案例。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長途貨運卡車出現後,鐵路業受到沖擊。後受鐵路商的煽動,卡車長途貨運置於州際商務委員會的監管之下。卡車貨運商和鐵路商的沖突像不像今天叫車應用和出租車的沖突?但接下來,發生了什麽呢?

來源:i黑馬

作者:鄒蔚

\首先得說一下州際商務委員會是一個什麽機構。簡言之,這是一個管理美國地面運輸的聯邦獨立部門,和大多數人熟知的中央情報局、證券交易委員會是一個性質。它最初是為了平息鐵路行業的惡性競爭而成立的。內戰後的三十年里,美國迎來大開發,鐵路從大城市修到了窮鄉僻壤。

盡管鐵路投資巨大,但由於運營鐵路獲利豐厚,各種投資者還是紛紛進入,競爭很激烈,以至於在紐約和芝加哥這樣人口稠密的地區之間修了好幾條鐵路,而距離相近的兩地卻往往只有一條鐵路。幹線上不同公司競爭激烈,大打價格戰,很多公司的幹線都陷入虧損,為了贏回利潤,他們往往利用自己在某條支線上的壟斷地位,將運費定到消費者能承受的最高限度。這麽一來,中間幾段短途運輸的運費可能比一段長途運輸的運費還高很多。

鐵路公司和消費者(尤其是農場主)都很不滿。很多消費者不滿,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承受了鐵路公司不公平的壟斷定價;一些鐵路公司也對情況不滿,因為他們認為在某些線路上的過度競爭使得競爭各方都陷入了虧損。1887年,美國通過了《州際商務調整法》,並根據該法案成立了州際商務委員會(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簡稱 ICC)。

消費者希望州際商務委員會能夠規範鐵路公司的定價,保護他們的權益,而一些有遠見的鐵路運營商發現,州際商務委員會可以為己所用,用來加強自己制定的固定價格、瓜分市場份額,來強化運營商內部達成的各種協議。慢慢的,鐵路公司們形成了寡頭壟斷,州際商務委員會則全方位管制了鐵路,該機構官員的政治前途也跟鐵路息息相關,它成了鐵路業的代言人。

州際商務委員會獲得汽車運輸管理權後,為了保護鐵路公司、維護運輸業穩定,它統一卡車運費標準,限定了運輸路線和可運貨品類別:一個被批準在納什維爾和費城之間運送紙張的卡車司機,完全不可以為了填滿空著一半的車廂而多運幾只輪胎或幾桶化學品;如果回程時沒有準運的貨物可以裝載,那他可能就只好空車返回了。最關鍵的是,要想從事州際運輸業務,運輸公司必須弄到一張許可證。該委員會收到了近9萬份申請,但最終只批準了27000份,而且自1935年來基本不再發放新的許可證。隨著美國州際高速公路網絡建成,公路運輸貨運量的增大,卡車運輸公司代表逐漸取代了鐵路公司代表的地位,發生在鐵路業的故事在卡車運輸業重演了,卡車運輸公司經過兼並、破產形成了新的寡頭壟斷。

卡車運輸公司要想做大,覆蓋更大線路,必須去租或者買運輸許可證,以繞過管制,據估計,到1972年,許可證總價值在20-30億美元之間,對整個社會而言,這是控制供給形成的損失。直到1980年,吉米·卡特政府通過新的《汽車管運輸法》(The Motor Carrier Act of 1980),解除了對公路運輸的管制,貨運公司又可以在全美任何地方提供運輸服務了,汽車運輸行業又迎來了新的發展。對於消費者而言,產品的運輸成本在物流總成本中下降了50%到75%。

\美國當年的卡車運輸業一度是新服務模式的代表,被州際商務委員會以發牌照的方式管理之後,逐漸變成了當初它所反對的那個利益集團。在今天,叫車應用提供了一種相對出租車而言的新模式服務,沖擊了嚴格管制下形成的稀缺卻穩定的市場,運管部門接下來的管理肯定會出現——考慮到目前強大而統一的輿論,以及對“專車”服務合理性的論證足夠多,倒不用太擔心叫車應用會被徹底叫停。怎麽管理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當我看到易到用車拿出80億儲備金準備建租車公司時,我理解它在政策下的無奈,它原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優化數據、提高線上管理能力、深入用戶行為分析上的輕公司,現在要玩重活兒,是資源的浪費。

如果對叫車應用的管理,又回到了向公司發放許可證、價格幹預的老路上(為了客運市場不產生“混亂”、保護乘客不被“宰”,這種做法是完全有可能的),那麽,這將是一個很不高明的決定:發放許可證、價格幹預,相對市場自發提供乘車服務,都可能減少供給,乘客的乘車需求還是不能充分滿足。而那些拿到許可證的公司,當然有可能變成現在出租車公司的樣子。

我們希望,有關部門對叫車平臺的管理,是真正基於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更容易打到車,更安全,享受更好的服務。市場會在價格刺激下提供相應數量和質量的服務。今年是美國州際商務委員會“關門”20周年,我們不希望“專車”重走美國卡車運輸業的老路,變成下一個利益集團。

技術的勝利,更是市場的勝利。

\

盡管如此,為了保險起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還是取消了當天的課程,2日恢複正常上課。但作為案發地,工程學院的課程預計要到6日才會恢複。

為了展開深入的調查,警方迅速封鎖了校園,並對教室進行了地毯式搜查,也對學生和現場的車輛進行了排查。成群的警察持著長槍在校園附近的街道上巡邏,以保護校園內的4萬多名學生。

目前,官方並未公布嫌疑人和受害者的信息。根據初步掌握的信息,警察認為受害人克魯格是被一名年輕的學生殺害。

受害人克魯格今年39歲,是一名研究力學和生物學間相互作用的教授,也是兩名年幼孩子的父親。他熱愛沖浪,經常帶著一家人去看洛杉磯道奇隊(Los Angeles Dodgers)的比賽。

在克魯格的同事眼里,他是一名聰明並且善良溫和的人。“你不可能找到比克魯格更善良、更紳士、更親切也更可靠的人了。”與他共事過的生物和生理學教授加芬克爾(Alan Garfinkel)這樣描述。

該校本學期的最後一場考試將在下周舉行,而3日,即案發後的第三天,就是本屆畢業生的最後一場考試。29歲的該校建築系學生特里(Nick Terry)對這場案件更多的不是害怕而是氣憤:“這毫無意義啊,原本兩天後就可以畢業了,要以這種方式結束?”

工程學院的聚餐原本預定在2日晚舉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將工程學院稱為“因特網的誕生地”,因為在1969年,第一個可能成為互聯網的傳輸信號是在工程學院的貝爾特廳(Boelter Hall)發出的。

今年至今121起槍擊案

一般而言,槍擊造成至少4人死亡的案件被視為大規模槍擊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美國記錄槍擊案的數據網站shootingtracker.com上發現,2016年1月~5月31日,共有121起槍擊案發生,在這些公開報道的槍擊案中,共有140人死亡,455人受傷。

再加上6月1日的這場慘劇,因槍擊案而死亡的人數達到142人。

在今年的所有案件中,死亡人數最多的為4月22日發生在俄亥俄州的連環槍擊案,共有8人遇害;2月20日於密歇根州以及2月27日於佛吉尼亞州發生的槍擊案均造成6人喪生。

根據《華盛頓郵報》今年4月的報道,去年僅在俄亥俄州Canton小鎮(總共7.3萬人口)的一個小社區里,就有772發子彈被射出,也就是每天至少兩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52

“C輪死”魔咒,90%獨角獸死於戰略和用人錯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3/156868.shtml

“C輪死”魔咒,90%獨角獸死於戰略和用人錯誤
李成東李成東

 “C輪死”魔咒,90%獨角獸死於戰略和用人錯誤

創業公司能否成功,最後比拼的就是少犯錯誤:一個是戰略錯誤,一個是用人錯誤。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坊間流傳一個創業魔咒叫做“C輪死”,90%的B輪公司拿不到C輪融資。最近的案例包括博湃養車,美味七七,蜜淘。所以,千萬別拿融資當成功!這篇文章不是寫給普通創業者的,而是那些看上去比較風光的已融資的創業公司、獨角獸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些創業的大道理都明白,但創業魔咒始終縈繞,躲都躲不過。而且還是反複犯的錯誤!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即使是那些C輪融資的獨角獸們。

東哥接觸了數十家獨角獸公司,也親自參與了十來個創業項目。總結下來,感覺創業公司主要是在兩個層面出問題:一個是戰略,一個是用人。

戰略錯誤:業務被資本綁架

能做到B輪C輪的創業公司,一般都會對業績有更直接要求,而不只是談模式,談小而美的創新。但做業績,大都會回歸傳統大公司的套路,尤其是電商。初始階段,可以小而美,談專註專業,長尾細分,個性化不以價格為導向。但如果要做業績,則必須多品類跨品類綜合化,熱賣爆品,低價策略。最後又回到了和大公司同等策略的消耗戰上,難有勝算。

而通過大量的廣告營銷預算,低價促銷補貼,還有刷單等等方式做大業績,有價值嗎?沒什麽價值,所謂的價值只是對融資估值吹牛逼有幫助。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B輪、 C輪融資的公司掛掉了,因為本質上它們都是to VC模式,一旦融資不順,就會打回原形。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這類錯誤歸類為被資本綁架的戰略錯誤,這里有一個根源問題——創始人錯把估值當身價,自我感覺良好,對業績過於樂觀了。自己承諾太高,而實際又不能完成,最後把公司作死!所以,東哥提醒創業者,切忌太樂觀,也切忌談對賭協議。盯著用戶,盯著需求,盯著行業的本質,而不是盯著資本。資本是創業公司成長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不是全部。慢沒什麽可恥的,構建公司的壁壘過程,是一個漫長的路。

最近了解的一個案例:某數千萬垂直社區APP,在融資時就向投資人承諾了年內實現數億流水。但因為現有廣告商業模式無法實現數億收入,支撐當下的估值,所以,電商則成了不二的選擇。但東哥以為,有流量並不等於有交易額,短期靠低價刷來的銷售額並沒持續性。沒有定位、沒有口碑、沒有複購,這樣的垂直平臺做了最終免不了死,沒有意義。還沒找到流量變現的交易場景情況下,急於承諾銷售業績目標,簡直就是自己作死的節奏。

另外兩個微信商業案例是自己參與的,有更直接的教訓和經驗,一個相對失敗的案例和一個相對成功的案例。2012年8月微信開通公眾號伊始,我就一直在鼓吹微信創業的巨大機會。也有幸參與了其中的一些創業項目。

2

2一個是2013年初,東哥幫助轉型,聚焦微信平臺,把線下流量用戶,通過微信固化的,也曾估值數億美金。依托傳統線下的流量入口資源,按說持續聚焦微信,到現在一兩千萬微信精準粉絲不在話下。實際上並沒有,因為,中間花了大量時間用於APP的開發。天然增加了轉移固化用戶的難度。去年在業務上遭遇了重大挫折,從2014年的盈利到2015年的巨虧數億,不能說是投資人的責任,但和融資計劃綁定的,投資人的戰略轉型建議起到了關鍵作用。然後去年底,又被迫把業務戰略回歸到我2013年給的建議。這個過程中不只是損失了資金,而且核心團隊骨幹也遭受了重挫。

還有一個電商案例是去年底開始接手合作的,現在月流水2億左右,投資人認為如果只是依托微信,一是不安全,二是微信開發限制非常多,第三對估值也不利,至少得對折,這事兒要提前著手準備。作為公司首席戰略顧問,我的意見是公司還處於早期,微信平臺的產品本身還不成熟,轉化率和業務流程還有太多的改善提升空間,貿然移植到APP,還會出現一樣的問題。導致新用戶轉化率低,老用戶留不住。自身的技術開發資源還有限,分散資源做APP,每個都做不好,最終得不償失。

從那時到現在才半年時間,在微信的轉化率已提升了兩三個點(轉化率比京東高,與天貓一致),日交易額已提升了近三倍。現在有了更多資源精力,才著手開發獨立APP!但我們仍然認為,微信平臺在未來一兩年內是公司的重中之重。而不會像絕大多數起家於微信,獲巨額融資後想脫離微信的創業公司。

京東自建最後一公里物流,投資人反對,劉強東做了。京東要做大家電業務,投資人反對,劉強東還是做了,這都是此後京東業務強健增長的基礎。總之,打算做基業長青的公司的戰略和經營節奏,肯定不能跟著資本節奏走。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而不是投資人認為正確的事情。

用人錯誤:管理不善,用人不當

如果你不是大牛,一般創業公司的團隊背景都不會怎麽樣,都是在後期不斷的融資過程中,加入一些大牛背景公司的人員。說白了,人家都是沖著錢來。未必是對業務的熱愛,更談不上對公司的熱愛。而這個過程,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新管理團隊和老創業團隊矛盾。打江山的時候靠老人,現在出成果了,卻是外來的和尚念經。外來的高管,要夯實自己的權力,會拉幫派,搞權力鬥爭、部門鬥爭了。每天不是好好做業務,而是天天勾心鬥角,搞自己的利益。

高速成長期的融資創業公司,急於擴張,疏於管理。作為獨角獸大老板,則每天接受采訪,參加論壇,還有投資公司安排的各種活動,忙得不亦樂乎。等到緩過神來才發現,內部已經分崩離析。公司沒了精氣神,錢再多也不管用了。

關於用人的問題,馬雲有過很好的比喻。“就好比把飛機的引擎裝在了拖拉機上,最終還是飛不起來一樣,我們在初期確實犯了這樣的錯。那些職業經理人管理水平確實很高,但是不合適。”。所以馬雲的用人之道:讓適當的人處在適當的位置上,承擔適當的責任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用人觀念並不高深,卻是阿里巴巴在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並在犯過許多錯誤的基礎上,才總結出來的。比如在創業早期,阿里巴巴請過很多“高手”,一些來自500強大企業的管理人員也曾加盟阿里巴巴,結果卻是“水土不服”,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離開了。能幹事的,還是自己的子弟兵。

最後,在公司完全上岸之前,東哥建議創始人最好還是專註一線業務,公司活下來都是問題,就別太折騰其它無關緊要的事情。多則是少,少則是多。公司戰略和業務節奏跟著用戶需求走,而不是跟著資本走。不能承諾的事情,別瞎承諾,自己作死。

創業公司能否成功,最後比拼的就是少犯錯誤:一個是戰略錯誤,一個是用人錯誤。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戰略錯誤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659

“C輪死”魔咒,90%獨角獸死於戰略和用人錯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3/156868.shtml

“C輪死”魔咒,90%獨角獸死於戰略和用人錯誤
李成東李成東

 “C輪死”魔咒,90%獨角獸死於戰略和用人錯誤

創業公司能否成功,最後比拼的就是少犯錯誤:一個是戰略錯誤,一個是用人錯誤。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坊間流傳一個創業魔咒叫做“C輪死”,90%的B輪公司拿不到C輪融資。最近的案例包括博湃養車,美味七七,蜜淘。所以,千萬別拿融資當成功!這篇文章不是寫給普通創業者的,而是那些看上去比較風光的已融資的創業公司、獨角獸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些創業的大道理都明白,但創業魔咒始終縈繞,躲都躲不過。而且還是反複犯的錯誤!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即使是那些C輪融資的獨角獸們。

東哥接觸了數十家獨角獸公司,也親自參與了十來個創業項目。總結下來,感覺創業公司主要是在兩個層面出問題:一個是戰略,一個是用人。

戰略錯誤:業務被資本綁架

能做到B輪C輪的創業公司,一般都會對業績有更直接要求,而不只是談模式,談小而美的創新。但做業績,大都會回歸傳統大公司的套路,尤其是電商。初始階段,可以小而美,談專註專業,長尾細分,個性化不以價格為導向。但如果要做業績,則必須多品類跨品類綜合化,熱賣爆品,低價策略。最後又回到了和大公司同等策略的消耗戰上,難有勝算。

而通過大量的廣告營銷預算,低價促銷補貼,還有刷單等等方式做大業績,有價值嗎?沒什麽價值,所謂的價值只是對融資估值吹牛逼有幫助。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B輪、 C輪融資的公司掛掉了,因為本質上它們都是to VC模式,一旦融資不順,就會打回原形。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這類錯誤歸類為被資本綁架的戰略錯誤,這里有一個根源問題——創始人錯把估值當身價,自我感覺良好,對業績過於樂觀了。自己承諾太高,而實際又不能完成,最後把公司作死!所以,東哥提醒創業者,切忌太樂觀,也切忌談對賭協議。盯著用戶,盯著需求,盯著行業的本質,而不是盯著資本。資本是創業公司成長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不是全部。慢沒什麽可恥的,構建公司的壁壘過程,是一個漫長的路。

最近了解的一個案例:某數千萬垂直社區APP,在融資時就向投資人承諾了年內實現數億流水。但因為現有廣告商業模式無法實現數億收入,支撐當下的估值,所以,電商則成了不二的選擇。但東哥以為,有流量並不等於有交易額,短期靠低價刷來的銷售額並沒持續性。沒有定位、沒有口碑、沒有複購,這樣的垂直平臺做了最終免不了死,沒有意義。還沒找到流量變現的交易場景情況下,急於承諾銷售業績目標,簡直就是自己作死的節奏。

另外兩個微信商業案例是自己參與的,有更直接的教訓和經驗,一個相對失敗的案例和一個相對成功的案例。2012年8月微信開通公眾號伊始,我就一直在鼓吹微信創業的巨大機會。也有幸參與了其中的一些創業項目。

2

2一個是2013年初,東哥幫助轉型,聚焦微信平臺,把線下流量用戶,通過微信固化的,也曾估值數億美金。依托傳統線下的流量入口資源,按說持續聚焦微信,到現在一兩千萬微信精準粉絲不在話下。實際上並沒有,因為,中間花了大量時間用於APP的開發。天然增加了轉移固化用戶的難度。去年在業務上遭遇了重大挫折,從2014年的盈利到2015年的巨虧數億,不能說是投資人的責任,但和融資計劃綁定的,投資人的戰略轉型建議起到了關鍵作用。然後去年底,又被迫把業務戰略回歸到我2013年給的建議。這個過程中不只是損失了資金,而且核心團隊骨幹也遭受了重挫。

還有一個電商案例是去年底開始接手合作的,現在月流水2億左右,投資人認為如果只是依托微信,一是不安全,二是微信開發限制非常多,第三對估值也不利,至少得對折,這事兒要提前著手準備。作為公司首席戰略顧問,我的意見是公司還處於早期,微信平臺的產品本身還不成熟,轉化率和業務流程還有太多的改善提升空間,貿然移植到APP,還會出現一樣的問題。導致新用戶轉化率低,老用戶留不住。自身的技術開發資源還有限,分散資源做APP,每個都做不好,最終得不償失。

從那時到現在才半年時間,在微信的轉化率已提升了兩三個點(轉化率比京東高,與天貓一致),日交易額已提升了近三倍。現在有了更多資源精力,才著手開發獨立APP!但我們仍然認為,微信平臺在未來一兩年內是公司的重中之重。而不會像絕大多數起家於微信,獲巨額融資後想脫離微信的創業公司。

京東自建最後一公里物流,投資人反對,劉強東做了。京東要做大家電業務,投資人反對,劉強東還是做了,這都是此後京東業務強健增長的基礎。總之,打算做基業長青的公司的戰略和經營節奏,肯定不能跟著資本節奏走。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而不是投資人認為正確的事情。

用人錯誤:管理不善,用人不當

如果你不是大牛,一般創業公司的團隊背景都不會怎麽樣,都是在後期不斷的融資過程中,加入一些大牛背景公司的人員。說白了,人家都是沖著錢來。未必是對業務的熱愛,更談不上對公司的熱愛。而這個過程,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新管理團隊和老創業團隊矛盾。打江山的時候靠老人,現在出成果了,卻是外來的和尚念經。外來的高管,要夯實自己的權力,會拉幫派,搞權力鬥爭、部門鬥爭了。每天不是好好做業務,而是天天勾心鬥角,搞自己的利益。

高速成長期的融資創業公司,急於擴張,疏於管理。作為獨角獸大老板,則每天接受采訪,參加論壇,還有投資公司安排的各種活動,忙得不亦樂乎。等到緩過神來才發現,內部已經分崩離析。公司沒了精氣神,錢再多也不管用了。

關於用人的問題,馬雲有過很好的比喻。“就好比把飛機的引擎裝在了拖拉機上,最終還是飛不起來一樣,我們在初期確實犯了這樣的錯。那些職業經理人管理水平確實很高,但是不合適。”。所以馬雲的用人之道:讓適當的人處在適當的位置上,承擔適當的責任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用人觀念並不高深,卻是阿里巴巴在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並在犯過許多錯誤的基礎上,才總結出來的。比如在創業早期,阿里巴巴請過很多“高手”,一些來自500強大企業的管理人員也曾加盟阿里巴巴,結果卻是“水土不服”,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離開了。能幹事的,還是自己的子弟兵。

最後,在公司完全上岸之前,東哥建議創始人最好還是專註一線業務,公司活下來都是問題,就別太折騰其它無關緊要的事情。多則是少,少則是多。公司戰略和業務節奏跟著用戶需求走,而不是跟著資本走。不能承諾的事情,別瞎承諾,自己作死。

創業公司能否成功,最後比拼的就是少犯錯誤:一個是戰略錯誤,一個是用人錯誤。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戰略錯誤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7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