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萬億應急產業正啟 業界呼籲提高公民應急意識與能力

對一個國家而言,防災減災、“未雨綢繆”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政府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

自2003年抗擊非典以來,中國建立了以“一案三制”為核心內容的應急體制。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和公眾安全意識和風險意識的提高,社會各方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應急產業顯露出極大的發展潛力。

以國務院辦公廳2014年12月印發的《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為標誌,作為為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應急產業發展正在提速。

盡管中國的應急產業剛剛起步,仍存在產業體系不健全、市場需求培育不足、關鍵技術儲備和應急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但在政策扶持和市場前景的多重利好之下,政府、行業組織、各類企業正在共同發力,推動應急行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勢能。

快速起步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嚴重、重大突發事件頻發的國家。

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記載,2015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1.9億人次不同程度受災,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704.1億元。

2003的“非典”危機,開啟了中國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政策之窗”。

2003年以後,我國逐步建成了以“一案三制” (“一案”是指制訂修訂應急預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應急的體制、機制和法制)為代表的現代應急管理體系。

2007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正式頒布實施,為應急產業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2014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應急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這份被業內人士稱為“63號文”的《意見》,是我國首次對應急產業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成為推動應急產業發展壯大的標誌性文件。

《意見》提出要加大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對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的應急產品和服務,在有關投資、科研等計劃中給予支持。探索建立政府引導應急產業發展投入機制,帶動全社會加大對應急產業的投入力度,落實和完善適用於應急產業的稅收政策,建立健全應急救援補償制度,對征用單位和個人的應急物資、裝備等及時予以補償。

為促進應急產業發展,《意見》明確加大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資政策等5項政策支持。

值得註意的是,財政部、央行、發改委、國資委、銀監會、證監會等部門分工負責鼓勵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及創業與私募股權投資投向應急產業,支持符合條件的應急產業企業采取發行股票、債券等多種方式,在海內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意見》發布後,廣東、四川、湖北等多地陸續發布地方意見和實施細則,鼓勵壯大應急產業。

良性產業發展格局

應急產業涉及的範圍廣、跨度大、產業上下遊帶動性強。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2013年,消防、安防、安全應急、信息安全、應急通信裝備、反恐裝備、食品安全監測設備等領域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值達到近萬億元規模。

基於政策、市場等諸多利好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積極布局應急產業。

據了解,央企方面,目前包括新興際華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企業已經在應急產業發力。

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由解放軍總後勤部原生產部及所轄軍需企事業單位整編重組脫鉤而來。目前作為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目前已具備較為齊全的應急產業基礎。

該集團旗下新興重工自主研發了智能化輕型高機動應急救援系列裝備、遠程大功率供排水系統、消防泡沫液遠程輸送系統等應急救援裝備。

其中遠程大功率供排水系統曾在北京“7·21”暴雨等突發事件處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隨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調研組走訪了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

新興際華應急裝備技術公司執行董事鄭明江向記者表示,輕型高機動應急救援裝備的研制成功標誌著我國在地震等自然災害領域的應急救援水平邁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新興際華還將這自主研發生產的19臺(套)智能化輕型高機動應急救援系統裝備交付給北京市地震局使用,作為豐臺區應急救援誌願者隊伍的主戰裝備,為北京市應急救援提供服務保障。

民營資本方面也早已布局應急產業。例如,鹹亨國際應急裝備中心於2014年11月就落戶杭州。

記者了解到,國際應急裝備中心是集產品展示、救援培訓、綜合體驗、技術交流、文化傳播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由鹹亨國際與國際應急管理學會、北京大學數字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國際應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並聯合國內應急救援相關企業合作搭建。

這一平臺,集合了國內外知名應急救援裝備品牌,包括無人飛機、各類特種救援裝備、衛星通信設備、水上救援裝備、特種車輛等,免費向公眾展示國內外應急救援裝備,並開展應急培訓。

產業的良性發展需要大、中、小、微企業的協同發展格局。

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在8月印發的《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力爭到2020年,形成若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發展一批應急特色明顯的中小微企業,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充分發揮我省軍工、裝備制造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催生市場化應急服務新業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在今年6月發布的《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則提出,到2020年,建立3個—5個國家級應急產業示範基地,建成一批初具規模的應急產業集聚區,形成若幹具有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骨幹企業集團,發展一批產品特色明顯的中小微企業,以珠三角為中心,帶動粵東西北,輻射全國市場,形成具有廣東特色的應急產業體系。

社會應急意識與能力仍需提高

盡管前景光明,但應急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瓶頸。

比如,加強應急裝備技術的科學研究與創新,加強應急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等,

更重要的是,盡管公眾對於應急救援意識日漸提升,但多位業內人士仍然呼籲:全民公共安全和風險意識宣傳教育還應該加強,提升公眾應急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應急不僅是政府、醫院、學校的事情,更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鐵民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公民既要有風險意識,也就是感知風險的能力;同時也需要具有相應的救援能力,也就是說當出現某種災難的時候,公眾具有一定的自救、互救、逃生和保護的基本技能。公眾有時候有僥幸和麻痹心理,這可能是造成災害增加傷亡風險的原因之一。這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與此同時,新興產業的培育需要過程和時間。

對於應急產業而言,社會潛在需求如何轉化了現實市場需求,培育個人、家庭、單位等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