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橋水內部——宏觀研究框架,讓你徹底搞懂經濟機器 我懂個P

來源: http://xueqiu.com/1921736480/36211682

導讀:這是一篇近15000字的長篇文章,需要時間和耐心才能讀完。本文作者是橋水公司創始人雷·達里奧,此文是其最著名的文章之一。作為一篇視角比較獨特的宏觀經濟研究論文,1萬多字並不算多,文章幹貨很多,詳細解析了橋水公司的宏觀研究方法論,對國內機構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我們強烈推薦您仔細閱讀並收藏。(文章後面,還有視頻講解的鏈接,請小夥伴們自行取之)
——————
經濟的運行如同機器的運行,而且本質上來說是經濟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機器,然而並不總是非常好理解。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經濟這臺機器是怎麽運作的,跟傳統的經濟學家們描述的不一樣,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斷並吸收利用。下面跟跟隨我描述這座簡單的經濟機器。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讀完,你會更好的理解經濟的運行。

經濟如何運行:“基於交易的理解方法”經濟是大量交易的總和,而每個交易都很簡單。交易包括買方和賣方,買方支付貨幣(或者信貸)給賣方以換取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交換同一種商品,這就構成了市場,例如:小麥的市場包含了各種持有不同目的的買方和賣方,他們進行不同的交易方式。各種交易的市場便組成了經濟。因此,現實中難以理解看似複雜的經濟,其實僅僅是大量的簡單的交易組合在一起而已。

對於一個市場(或者對於經濟),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貨幣以及信貸的總額、所賣商品的數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經濟的所有的事情。比方說,既然任何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價格等於所有買方花費的支出(total $)除以賣出的總產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預測商品的價格,你只需要預測出總支出($  )以及總產量(Q)。然而,每一個市場有都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並且這些買方和賣方交易的動機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買賣動機總是很好理解,這樣考慮理解經濟就變得不那麽困難。可以用下面的一個簡單圖表來說明。這種解釋經濟的視角比傳統的解釋方式要更容易理解,傳統的解釋視角是基於商品的供給、需求以及價格彈性。


這種經濟框架你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是:支出($)來自兩種方式——貨幣(money)或者信貸(credit)。例如,你到商店去買東西,你可以付錢或者用信貸卡付款。如果你用信貸卡付賬,你就創造了延期支付的信貸(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就可以立即產生信貸,傳統的關於貨幣的流速,名義GDP,繞來繞去,容易讓人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麽),若直接付現金,則沒有創造信貸。

簡單的說就是:不同的市場、不同類型的買方賣方以及不同的支付方式構成了經濟。為了方便,我們把他們分組以便概況經濟運行框架:

·所有經濟活動的變化以及金融市場價格變化都來自:1)貨幣以及信貸總量的變化(total $  )2)所賣產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數量的變化(Q),其中前者($)的變化比後者(Q)的變化對於經濟的影響要大,因為改變貨幣以及信貸的供應相對其他來說顯然要容易得多。

·簡化分析,把買方分幾大類: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私人部門包括家庭和企業,無論來自國內還是國外;政府部門主要包括:聯邦政府(同樣花錢在商品或者服務上)和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唯一能夠創造貨幣並且用之於購買金融資產。

與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相比,貨幣以及信貸更容易由於供求關系而增加或者減少,因此有了經濟和價格的周期。
資本體系(The capitalist system)經濟的參與者買賣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並且支付貨幣或者信貸。在資本體系里,這種交換是自由發生的,在這個自由的市場中,買賣可以基於各自利益和目的。金融資產的產生和購買(即貸款、投資)稱之為“資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之所以能夠完成資本形成,是因為買賣雙方都認為達成的交易對於各自都是有好處的。那些債權人之所以願意提供貨幣或者信貸,是基於預期能夠收回更多。因此,這個體系良好運行的前提是有大量的資本的提供者(投資者/貸款方)以及大量的資本接受者(借款方、權益的賣方),資本的提供方相信他們能夠獲得多於投入的回報。而中央銀行則控制著貨幣的總量;信貸的多少受貨幣政策的影響,但是信貸量可以輕易產生,只需要雙方在信貸上達成一致。泡沫的出現,是因為信貸創造多了,難以履行償還義務,進而導致了泡沫的破滅。

當資本縮減出現,經濟也跟著萎縮,因為沒有足夠的貨幣和信貸來購買商品。這種縮減的出現常見的形式有兩個:衰退(比較常見)和蕭條。衰退出現在短期債務周期中(short-term debt cycle),而蕭條發生在去杠桿(deleveragings)過程中。衰退很好理解,因為經常發生,大部分人經歷過;而蕭條相對比較難理解,因為不經常發生,經歷得不夠。

短期債務周期:也稱為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周期產生於:a) 消費支出或者貨幣和信貸($  )的增長快於產量的增長(Q)的增長,,導致價格上升。b) 價格上升促使貨幣政策緊縮,減少貨幣以及信貸,這時候衰退就開始了。話句話說,衰退是由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緊縮(往往是為了抵抗通脹)打壓了私人部門負責的增加而導致的經濟放緩,隨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放松,衰退也相應結束。為了終結衰退,中央銀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增長和信貸增加,因為低利率可以:)降低償貸成本。2)減少每月償付額,從而刺激相關需求。3)由於利率降低,預期現金流折現效應,將擡高產生收入(income-producing)的資產價格,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從而產生財富效應,刺激消費支出。

長債務周期:是由於債務增長快於收入以及貨幣的增長,直到不能再增長為止,因為債務的成本已經走向極端了,典型的是利率不能再降低了。去杠桿就是降低債務負擔(debt/income)的過程.,如何完成去杠桿呢?主要是通過以下組合:1)債務重組,減少還貸 2)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 3)財富的重分配 4)債務貨幣化(政府購買債務,增加信貸)。蕭條正是去杠桿化過程帶來的經濟減慢。蕭條的發生是由於中央銀行不能通過降低貨幣的成本來對抗私人部門的需求萎縮以及支出的縮減。在蕭條時:1)很多債務人償還的貨幣量,比實際承諾的要多。2)通過改變償貸成本以及刺激信貸增長的貨幣政策,都不管用。其一:利率不可能無限降低,也就不足以鼓勵消費支出和資本行為(產生通縮性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s),其二增長的貨幣會湧向抗通脹資產,而不能增加信貸(產生通脹性蕭條inflationary depressions)。蕭條的結束一般都是通過央行印鈔票大量的貨幣化債務以及彌補私人部門支出削減產生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蕭條是去杠桿的經濟緩慢階段,如果控制的好,去杠桿不一定會引起蕭條。(可以參考前期文章 “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

政府在經濟衰退以及蕭條時的表現可以作為我們判斷當下經濟運行情況的風向標。例如,在蕭條時,央行典型的表現是印鈔用以購買大量的金融資產以彌補私人部門信貸的萎縮,在衰退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同時,在蕭條時,政府也會消費支出得更多以彌補私人部門消費支出的縮減。

以上兩種類型的周期是經濟運行框架的兩個重要部分,下面更全面的介紹經濟運行框架。

經濟運行框架:三大驅動力(The three big force)

我認為經濟運行驅動力主要來自:
1)生產率的趨勢性增長
2)長期債務周期
3)短期債務周期(商業周期)。

如下圖:




後面內容主要是解釋這三種驅動,主要結合兩種周期分析,以及兩種周期與生產率趨勢線結合分析,通過這種分析可以理解經濟運行的邏輯。這三種驅動適用於所有國家的經濟,但是這里我們講的是美國過去100年的例子。如果需要了解其他國家,可以參考前期兩篇文章“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 and“Why Countries Succeed and Fail Economically”。

1) 生產率的增長

如下圖所示,過去100年,每單位資本產生的真實GDP的增長平均保持在略低於2%左右,並且沒有波動太大。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在增加,致使生產率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上升。在圖中可以看出,從長期來看,生產率趨勢線波動非常小,即使是在1930s大蕭條時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時間會把經濟拉回到正軌上來。然而,往細里看,與趨勢線的背離波動短期卻比較大,比如說,在蕭條時期,經濟在高峰和低谷相差20%,金融財富的損失超過50%,股價下降甚至超過80%。對於蕭條的起始階段的持有金融財富的損失比圖中的顯示的更大,因為財富還有一個轉移的過程(政府通過稅收等政策財富轉移)。


圍繞著趨勢線的波動不是由於知識的增加或者減少。例如,大蕭條的出現不是由於人們忘記了如何有效生產,也不是由於戰爭和幹旱。所有對經濟產生噪音的因素都在那,然而經濟就是停滯不前。那為什麽閑置的工廠不簡單的雇傭一些失業者來利用充足的資源,以便拉升經濟呢?問題在於這些周期不是由於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件引起的(比如自然災害),真是的原因是人的本性以及信貸系統的運作。

背離趨勢線的波動最主要是由於信貸的擴張以及收縮,也就是信貸周期:1)長債務周期(50-75年)(the long wave cycles)2)短債務周期(5-8年),又叫商業/市場周期。

債務周期

我們發現不管什麽時候我們說起周期,特別是長周期的波動,總是皺著眉頭產生這樣的想:預測經濟周期就像是算命。因此,在解釋兩種債務周期之前,先簡單的解釋下周期。

周期不過是由按邏輯順序發生的事件,導致重複出現的形態。在資本經濟中,信貸擴張與收縮帶動經濟周期,並完全可以根據邏輯推理出來。雖然每一次方式和時間未必完全一樣,但形態與邏輯都很相似。如果你玩過大富翁遊戲(game of Monopoly),你就明白信貸和經濟都有周期,一開始玩的時候,大家手里有很多現金,旅館很少。所以誰擁有的旅館多,誰賺的錢就多。於是玩家紛紛將現金轉換成實物資產,隨著越來越多的旅館被收購,對現金的需求增多,但此時很多玩家現金都很少,於是不得不折價出售手中的旅館。在這場遊戲中,最初實物資產持有者占優勢,玩到後來則是現金為王。高手是那些懂得在實物資產和現金之間保持最佳比例的玩家,不過所謂的最佳比例也在不停變換之中。

現在設想可以改變“大富翁”的遊戲規則,允許遊戲中的銀行接受存款,也可以發放貸款。這樣玩家就可以借明天的錢來購置旅館,也可以存款掙利息,而不是讓手中的現金閑置。如果“大富翁”可以這樣玩,那就更接近真實的經濟運行方式了。相比沒有借貸的情況,更多的錢會投入實物資產旅館,欠款的總量會是實際流通量的很多倍,而依靠貸款成為旅館擁有者的人現金缺口量更大,周期會顯得更加突出。當出現大量提現需求時,銀行和存款者會遇到麻煩,而此時往往出現無法拿出現金的情況。基本上,經濟和信貸周期就是這麽回事。

那麽現在我們討論兩種債務周期是如何驅動經濟周期的。

經濟體系的運行(How the system works)

當經濟在產能利用率高時就出現繁榮,換句話說,就是需求能夠容納現有的生產能力。這種情況下,企業盈利狀況好,失業率低。但這樣的情形持續時間越長,越多的生產力會在信貸的幫助下加入進來。此時需求降低會導致生產利用率降低,企業盈利出現問題,失業率升高。這樣的情形持續得如果很長,企業只能通過債務和權益的削減來降低成本。所以,經濟繁榮等同於需求好,在信貸為基礎的經濟中,經濟繁榮相當於實際信貸和需求強勁增長。相反,去杠桿等同於實際信貸需求疲軟。這與很多人的認識相反,經濟出現衰退或蕭條並不是由於勞動生產率出現問題,而是需求出現下降。

很多人會說,既然需求變化領先於產能變化,是決定經濟走向(繁榮or衰退)的風向標,那如果出現生產利用率下降,盈利不佳,高失業的問題,政府只要刺激需求不就行了。為什麽政府不簡單的通過刺激需求來解決經濟疲軟問題,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你就會明白難在哪里。

貨幣(money)

貨幣其實就是用來解決你的支付問題。很多人錯誤的以為任何能用來支付的都是貨幣,不管是美元支票或者是簡單的承諾支付(credit)。當你用簽字支票從商店買東西,這是貨幣嗎?其實不是,實質上你還沒有完成交易,相反你只是承諾付款,創造了信貸。

美聯儲帶有誤導性地將貨幣定義為M1,M2等的總和,而其實這里定義的貨幣幾乎都是信貸,或者說保證提供貨幣的承諾,而不是貨幣本身。比如美國債務總額有50萬億左右,實際流通中的貨幣只有3萬億而已,那麽信貸實際上是貨幣的15倍左右。問題在於很多人買東西創造出信貸而不去關心他們怎麽去償還信貸以及如何獲取信貸能力。因此,實際上貨幣遠遠小於實際應該支付的。

信貸(credit)

如上所述,信貸是承諾的支付,可以跟貨幣一樣用來買商品。信貸和貨幣一樣支付起來都很容易,但是與貨幣支付不同的時,信貸支付,支付行為並沒有完成,後續你需要償還。

有兩種方式可以刺激需求:利用信貸或者不用信貸。用信貸刺激需求顯然更容易。例如,在沒有信貸的經濟中,購買商品和服務必須交換同等價值的商品或者服務,因此唯一能夠提高自己消費以及經濟整體的增長的方式是提高生產能力,這種增長方式必然受到限制,不過同時也會較少出現過度繁榮和極度蕭條,生產增長率可以維持在2%左右,波動較小。

然而以信貸為基礎的的經濟則不一樣,以現有資產和未來收入作為抵押就可以獲得信貸。這種方式下,信貸和消費顯然要快於貨幣以及收入。為方便理解,舉下面一個例子:

我請你為我的辦公室刷漆,並承諾未來數月內付酬勞。你的收入和個人凈資產增加(我用信用卡支付給你),這樣我們的這單交易在我的資產負債表上各多出一項(我欠你的債務以及我的辦公司資本的增加)。你可以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也會很高興,因為他的銷售額和資產負債表也得到提高,隨後你會將盈利用於消費。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相對於貨幣和收入,債務、消費支出要更多。

同時,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強化的過程。更多的支出帶來收入和個人凈資產的增長,又反過來提高借貸能力,並鼓勵更多的消費支出。所以通常貨幣擴張是為了支持信貸擴張,因為體系中流通的貨幣多了,才能更好地償還貸款,我收購的資產也可以因受到更多貨幣追逐,而以更高價格出手。所以貨幣擴張會提高信貸評級和抵押物的價值。

在上述經濟環境中,唯一對增長構成障礙的是借貸雙方的意願。當信貸容易獲得,且成本低時,才會發生發生借貸和更多的支出。反之則會減少。在短期債務周期中,央行通過控制信貸成本(利率)來控制私人部門的信貸量,而在長達幾十年的長期債務周期中,信貸增長快於收入增長,而超額信貸增長總有限制,屆時去杠桿將會出現。

在資本體系中創造信貸最基本面的要求是借貸雙方都相信這筆交易對自己有利,因為借方的債務就是貸方的資產,貸方需要相信扣除稅率後,根據約定得到的還款能跑贏通脹;同時,借方為了獲取信貸,需要抵押資產,因此借方至少需要對抵押的價值有信心以便按期還款。

對投資者而言,另一項很重要因素是流動性,就是能夠賣掉投資的資產換取貨幣以及用貨幣購買相應商品和服務。我手上有10萬的國債,我會假設這些能換來10萬現金,並用來支付價值10萬的物品和服務。但由於金融資產價值相對實際流通貨幣比例過高,如果很多人同時需要轉換成現金,則央行要麽印鈔(通脹風險monetary inflation),要麽容忍大規模違約(通縮性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

貨幣體系(monetary systems)

政府最想控制的權力是能夠創造貨幣以及信貸,以便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系統,掌握增加和減少貨幣和信貸的杠桿。貨幣體系隨著時間不同而不同,不同國家也會不同。在很早的年代,貨幣體系是物物交換,就是同等價值間的商品互換,比較常見的是以金銀為媒介。當你交易時以金幣支付,那麽你支付了同等內在價值的商品。如果你承諾你講交付金幣,那麽實際上信貸產生了,而信貸並沒有同等的內在價值。

貸方願意提供信貸是期望將獲取更多的貨幣,相比借出的貨幣,最後收回的能夠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他們放棄現在的消費用信貸來交換未來更多的消費。信貸產生後,貸方接著可能會問:誰控制貨幣體系呢?我怎麽知道更多的貨幣不會發行出來,保障未來我能夠買到比現在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在不同的時期,這個問題有不同的回答。

一般來說,貨幣體系有兩種:一種是以基於商品(通常是黃金)的貨幣體系,同時包括現金(與黃金掛鉤)和信貸的體系,另一種是法定貨幣體系,即只有現金和信貸。第一種很難創造信貸或者推動信貸增長。因為公眾會對沖政府行為。隨著貨幣量的增加,貨幣價值降低,換句話說,用貨幣兌換的基礎商品的價值提高,當其價格升到固定水平之上,出現套利空間,持有信貸的人會將債務賣給他人,換回現金,以低於市場價格從政府那里兌換基礎商品。這樣流通中的信貸和現金都減少,貨幣的價值又會提高,同時所有商品和服務價格都降低。最終的結果是通脹降低,經濟放緩。

因為時間的原因,貨幣的價值相對與其他任何的商品都會貶值,我們可以把貨幣與任何商品綁定以便理解貨幣體系是怎麽運作的。舉例來講,1946年1塊面包賣10美分,如果政府將美元綁定面包,今天一塊面包2.75美元,如果政府遵守承諾,所有人都會把全部現金從政府購買面包,在市場以高價賣出。這樣流通中的貨幣減少,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降低,流通中的面包數量增加,面包的價格會降得比其他更快。如果實際面包的供求沒有因為面包可以兌換貨而發生大的變化,那麽這種綁定將顯著的降低經濟的活力。

換個例子,如果政府不是綁定面包,而是雞蛋,1947年一打雞蛋賣70美分,今天賣2美元。如果是這樣,信貸增長相比於面包來說受限程度要低些。所以商品為基礎的貨幣體系里,最理想情景是選擇供需波動不大的標的。當然,如果選定的真的是面包,則面包坊就擁有了發放貨幣的實際權力,結果會導致通貨膨脹。金銀相對來說則是更好的標的,盡管也不是絕對的完美。

而法定貨幣體系則是另外的情景,這時貨幣和信貸的增長不會受到貨幣兌換商品的能力的限制,而是受到央行的控制,也會取決於借貸雙方創造信貸的意願。

政府一般更傾向與法定貨幣體系,以擁有更多的權利印鈔以增加信貸、改變貨幣價值和重新分配財富。人類的本性是即時享受,所以政策很難會去考量長期收益,出現信貸自由增長,債務危機也就不足為怪了。政府只有在貨幣體系失去控制,為了緩解債務負擔過度印鈔,導致貨幣過度貶值的情況下,才會回到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當貨幣的創造變得非常困難時,政府便會放棄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縱觀歷史,由於兩種體系各有“苦衷”,政府總是在兩種貨幣體系之間變換,而一旦選定通常會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一般都持續幾十年,央行可以采用降低利率以及貨幣的供應量等方式來控制信貸的增長,因此必須轉換的轉折點並不會很容易就會來臨。

2) 長期債務周期(i.e long wave cycle)


前面提到,如果債務和支出比貨幣和收入增長更快,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強化的過程。更多的支出帶來收入和個人凈資產的增長,又反過來提高借貸能力,並鼓勵更多的消費支出。然而,債務不可能一直增長下去,就像你潛水時不可能靠著氧氣瓶里的氧氣供給來永續地生存下去。在借債是,你需要做到能借也能還,你現在借的債,將來需要償還的。然而往往現實中借款時並沒有考慮太多,當你借來消費,給人你富有的表象,貸款方認為你的信用會非常好,這時候貸款方願意提供信貸給你,並不太多考慮將來還款時會怎麽樣。當債務不能繼續增加時,這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就會反過來。這是一個動態的長期債務周期。只要信貸沒有消失,這樣的長債務周期就會存在。

下面的圖標可以用來說明美國從1916年開始長債務周期中的債務/GDP的變化。


周期處於上升時,會出現自我強化過程,貨幣的增長對應著更高的債務增長,借助債務消費支出增速、購買更多的資產。支出和資產價格的上升反過來促使更多債務的增長。這是因為貸方提供信貸是依據借方:1)收入或者現金流 2)財富或者抵押。這兩者持續向好,就會自我強化來增加債務量。

比如你的年收入是10萬,沒有債務,於是銀行允許你借1萬,現在你的消費能力是每年11萬。對於整個經濟來說,這樣的消費支出的增加會產生更高的收入,同時股票等資產價格上漲,帶來更高的財產收入以及抵押能力。在整個經濟債務周期的上升階段,債務額和還債部分都會上升,可持續數十載,中間會伴隨央行的緊縮和寬松政策(導致商業和市場周期)。但這一過程無法永續,因為總有一天還債部分會等於甚至大於可貸款額,屆時支出必然下降,也就是去杠桿,你花了多少年11萬,就得花多少年9萬。

高的債務水平綁架了經濟, chart 2中的的債務比率(DEBT/GDP)更準確的說,不是債務水平本身,而是需要支付的現金流,包括債務本金與利息。當債務利率足夠低時,債務水平本身增長實際上沒有導致償付現金流大量的增加,因此沒有引起經濟下行(從1944年後可以看出)。下面的圖可以更好的說明這個動態的過程。圖中三條線分別是利息支付、本金以及債務償還現金流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家庭部門是美國重要的經濟部門,可以擴展到其他部門),從圖中可以看出,大蕭條之後債務負擔達到了最高點,那麽是什麽引發了這種趨勢的逆轉呢?


長期債務周期的高峰發生在:1)債務收入比例非常高 2)貨幣政策不能繼續創造信貸增長。達到這個點後,債務不能夠繼續增長,這時候就開始了去杠桿化過程。去杠桿的促發是由於債務人不能支付他們的到期債務和利息,這將導致私人部門大量的債務違約以及削減成本,結果帶來大量的經濟問題,比如失業率高。債務危機的促發是來自多方面的原因,最常見的原因是投資者利用杠桿在高的價位上購買資產,預期資產價格會繼續上升,而實際上他們預期過於樂觀。結果就是缺乏足夠的現金流去償還債務。諷刺的是,在開始階段,資金的短缺是由於貨幣政策的緊縮以對抗資產泡沫,因此緊縮的貨幣促發了債務危機。還有就是,利用杠桿購買金融資產,預期金融資產繼續走高,這比利用杠桿操作一般商品、服務更加危險,因為只是表面上提高了生產產能,這樣更容易促發債務危機。因此,在現實中,如果出現金融市場呈現繁榮景象但是伴隨著低通貨膨脹,很可能這是泡沫破滅的前兆,比如1920s的世界各國,80年代的日本,以及近期08年的金融危機。

一般來說,當經濟放緩時,貨幣政策傾向寬松以降低信貸成本,比如降低利率,但是當利率接近於0時,下降的空間就沒有了。因此通過降低利率來對抗債務危機就失效了。這種情況下,金融資產的持有者會擔心投入的成本收不回來。因此貨幣政策不能糾正債務帶來的不平衡了。

在去杠桿的過程中,債務比率(相對於收入)的減少主要通過四種方式:1)債務重組,免去或減少債務 2)勒緊褲腰帶、減少消費支出 3)財富的重新分配 4)債務貨幣化。每一種路徑都可以減少債務比率,但是他們各自對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增長有不同的影響。債務重組和減少消費的途徑會導致通縮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而債務的貨幣化則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財富的重分配以多種形式出現,但是對抗去杠桿過程中大量的運用,不能起到實質上的作用。去杠桿的完成情況取決於這四種方法的運用。


蕭條是去杠桿的引起的經濟放緩的一個階段,特別是在去杠桿的早期,這階段債務違約和減少消費支出現象明顯,這時候借款方不能通過收入以及新的信貸來償還到期債務,因此借款人需要變賣他們的資產以彌補現金的不足,這就導致資產價格的下降,同時抵押物價值下降,因此更加減少了收入來源。收入的引起的信用下降降低了借貸能力,因此產生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借款的信用依據:1)抵押物的價值 2)相對於債務,收入的水平)。這個過程中,債務比率會繼續上升(債務/收入或者凈財富),經濟下行也自我強化:一是由於債務人和債券人都受到了損失,二是消費支出減少,導致收入會減少。

去杠桿過程中,經濟和信貸下滑的同時,債務負擔會上升(chart 2、chart 3),圖中的垂直線是1929年。圖2顯示DEBT/GDPcong 1929年的160%上升到1933年的250%。圖3同樣可以看到,債務比率繼續上升,是由於收入更大的下降。Chart 4 顯示的是家庭部門的債務與凈財富的關系,可以看出由於股市的下行以及房地產價格的增加,目前家庭部門杠杠比率目前已經非常高,與30年代大蕭條時期類似。

前面提到過,在基於信貸的貨幣體系利率,經濟的擴張依賴於借款能力的上升。借貸發生的條件是:a) 在減輕稅收和通脹的影響下,貸方能夠獲取比貸出去更多的回報 b)貸方能夠把債券兌換貨幣。在去杠桿過程中,這兩個條件都不能得到滿足。

衰退時(recessions),可以通過降低利率和創造更多的貨幣來解決債務收入不平衡,換句話說,貨幣政策有效時,這種不平衡可以通過降低足夠的信貸成本來糾正:1)減輕債務負擔 2)激發經濟活力 3)產生財富效應。但是在去杠桿過程中,貨幣政策實現不了這樣的目的,失去了創造信用的功效。利率接近於0,沒有下降空間;信貸難以增加,因為債務人已經過度負債。在通脹性蕭條中(inflationary deleveragings,通過印鈔票方式)過程中,信貸也不能增加的原因是:投資者擔心他們以後獲得的償還貶值,貨幣兌換成了其他貨幣以及流向了抗通脹的領域。

為了緩和這種不平衡,政府不可避免的需要做:1)創造動力、鼓勵信貸的產生 2)減輕債務人償付 3)印發更多貨幣購買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最重要的方式)。央行印發貨幣購買金融資產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擴張,政府支出增加,財政赤字明顯。接下來三張圖 可以說明。

如圖所示,1930/32和 2007/08年,短期利率接近0:


聯邦政府印發貨幣增加:


財政赤字增加:


你可以通過這三個現象來判斷經濟是否處於去杠桿化過程中。

通常情況下,政府組合拳性的政策的推出經常不能夠扭轉去杠桿化的過程,但是確實可以在熊市時引起階段性的反彈,並刺激經濟的活力。例如,在大蕭條時期,就有過六波反彈行情,反彈幅度在21%至48%不等。這些反彈都是由於政府大力度的給經濟吃猛藥,以對抗去杠桿帶來的經濟下行。債務與收入的不平衡的打破,最終還是需要回到借貸雙方信心的恢複上來,只有借貸雙方都認為對自己有好處才會產生新的信貸刺激需求、經濟回到正常的資本運作軌道上來,這過程中,政府發行貨幣或者債務貨幣化起著重要作用,來對抗在去杠桿過程中的消費支出不夠、債務負擔過重。當債務收入的不平衡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消費支出開始增加以及債務貨幣化充分,那麽經濟則走上轉好的軌道。在美國,去杠桿化的過程發生開始與1930s,1933-37年左右。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問題出現在心理層面,投資者由於恐慌將投資轉向更加安全的資產類別,於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就是引誘他們。這種邏輯錯在兩方面:首先,跟大眾普遍認識相反,去杠桿過程並不是心理驅動,而是由於信貸,貨幣,商品和服務的供需發生變化。難道我們一覺醒來,所有痛苦的記憶就都忘卻,收入一下子多了,債務缺口堵上了,政府也不用在救與不救之間徘徊了麽?不是這樣的。如果央行希望用更多的貨幣緩解錢的缺口,只會使債權方擔心錢更貶值,解決不了放貸意願低和償債能力差的問題。其次,不能說同樣數量的錢從不安全轉向安全,不存在這種路徑轉換。很多人心目中的“錢”其實不是貨幣,而是信貸,而信貸是可以就這樣“消失的”。我今天刷一下信用卡,產生了信貸的資產和負債,你說這些錢是從哪里來的?沒有源頭。如果我是商店店主,有理由相信消費者不會償還信用卡公司,信用卡公司也不會跟我結清帳,壓根就沒有所謂的“資產”。

正如上面所說,去杠桿化過程中,所謂擁有的財產經常根本就不存在,當投資者希望把他們的投資性資產轉化成貨幣時,如果轉化過程遇阻(即流動性問題),那麽會引起恐慌性的拋售,因此資產價格下降,導致收入不足以滿足需求,特別是實體企業中,很多企業對短期借款依賴性大,就產生了嚴重的資金缺口,導致企業運行遇到大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政府就被迫決定是發行大量貨幣還是增加政府支出讓財政赤字加大,現實中,這兩種措施都會不同程度的實施,至於這個過程中是通脹性的還是通縮性的,取決於央行創造出來的信貸是否能夠對抗信貸的萎縮。

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發揮貨幣發行權,政府顯然青睞於法定貨幣體系而不是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央行希望提供更多的貨幣和信貸,因此經常往往貸款抵押的條件就降低,借款給一些重要的銀行,有必要的話向實體的部門放款。

央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加上投資者青睞風險更低的資產,導致短期的政府債券利率降低,而利率期限結構曲線變陡、風險溢價水平更高。那些沒有得到信貸支援的私人部門依然不能彌補資金缺口,還是債務不能按期償還導致債務違約、甚至走向破產。

在蕭條時期,信貸萎縮、大部分人失業,儲蓄不足,因此需要獲得支援。政府除了需要不僅貨幣去支持信貸系統,還需要去救助處於財務困境的私人部門,而私人部門由於消費支出削減,政府還需要花錢去彌補私人部門的消費。這個時候,政府的稅收降低,導致政府財政赤字更加嚴重,盡管短期政府債券由於安全性相對較高獲得投資者青睞,但是政府還是沒有足夠的貨幣去彌補資金的不足。這樣的結果就是,政府再一次被迫決定印發貨幣或者與私人部門去競爭有限的貨幣量而導致極端的貨幣緊縮。

在這種去杠桿過程中,采用法定貨幣體系相對於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政府的財政赤字會更嚴重,貨幣政策也會更寬松,但事實上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最後還是發行了更多的貨幣,要麽是放棄了這種貨幣體系轉為法定貨幣體系,要麽是提高了商品的價格以獲取更多的貨幣,變相的發行更多貨幣。政府通過多發的貨幣購買政府債務或者公司等非政府資產,也就是政府通過發行貨幣來對抗信貸萎縮。發行貨幣的速度很快,但同時信貸還在萎縮,實際經濟也在下行,也就是貨幣乘數或者貨幣流動速度實際上是萎縮的。如果貨幣的發行足夠的多引起貨幣貶值,實際利率下降那麽會驅使投資者從金融資產轉向抗通脹資產,這時候貨幣持有者可能把貨幣轉移到國外,短期政府債券也不再是一個安全的投資選擇。

政府缺錢,而財富和收入又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所以政府自然會向富人征收更多的稅。在去杠桿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會非常遭人恨,他們就是在危機前繁榮階段大撈一筆的人,那些在金融領域制造債務的人,特別是將自己的財富建立在別人利益受損基礎上的人(做空)。窮人和富人之前關系會異常緊張,輿論(導致政策)會從右轉向左。不是有句話說道:“經濟繁榮,大家都講資本主義;泡沫破滅,人人都講社會主義”。不管借由何種原因,富人的稅率會被大幅提高,通常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提高收入和消費稅,這也是提高財政稅收好辦法。但這種做法收效甚微,理由一,這樣的財富通常都是非流動型資產,即便是流動性強的金融資產,迫使納稅人賣出流動性強資產用來繳稅,並不利於資本增加。理由二,由於個人收入和資本收入銳減,多收取的稅收遠遠不夠。

但富人還是會經歷真實財富的“損失”(組合資產價值降低,高稅率,通脹等等),於是他們會變得異常保守,甚至會將財富轉移到境外(可能引起匯率走低),或者各種方式避稅,或者投資流動性強且對信貸評級依賴較低的品種。

債務國為了保護就業,通常會采取保護主義的政策,青睞貨幣貶值,但保護主義會削弱經濟活力,貨幣貶值更是滋生資本出逃現象。

當貨幣離開本國時,央行又一次面臨選擇:印鈔會導致貨幣貶值,不印會導致貨幣緊縮。最終他們還是不得不選擇印鈔。貨幣貶值對於政府來說可能是好事,一方面貨幣貶值刺激經濟增長(出口增加)緩和緊縮性的壓力,而經常赤字的國家就在資本外逃過程中(貨幣貶值、投資環境前景不樂觀)受傷害就會比較大。但美國情況不同,因為他們的債務是以自己國家貨幣計價,這樣會產生大量需求。但是畢竟債務是承諾要償還貨幣,而又沒有那麽多貨幣,所以通常會以三種方式結束:第一違約,做空的空間被完全擠壓。第二發行大量貨幣,足以緩解危機。第三償還債務量大幅減少(債權方放棄)。

在此階段最大的風險就是,由於貨幣走軟外加貨幣供應量加大,導致短期信用品種(甚至包括政府短期國債)被市場拋棄,不但沒有達到創造更多信貸的目的,反而出現資金湧入抗通脹資產,以及資產出逃。海外投資者面臨零利率和以該國貨幣存款資產回報為負的前景,而國內投資者也希望將存款轉為其他貨幣。此時投資者會加速出售金融資產,特別是債務資產,轉化為現金後購買抗通脹資產。同時盡可能地利用當地貨幣貸款。於是央行又一次面對加大印鈔的要求,要麽支持這種需求,要麽允許貨幣和信貸緊縮導致實際利率上升。此時,政府會建立外匯管控力圖阻止上述資本流動,甚至禁止持有黃金,偶爾還會出現價格和工資管控的措施,但所有這些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不過是經濟“扭曲”舉措而已。

去杠桿過程的確很可怕,很痛苦,甚至會引發貨幣戰,但這是自由市場自我修複的方式。換句話說,經過對失衡的基本面的改正,可以使經濟進入更加健康的狀態。通過破產或其他形式的債務重組,債務得到降低;通過降低成本等方式,企業的盈虧平衡點也被降低。金融資產價格降低,同時購買資產和償還債務的貨幣供應量增加(拜央行所賜),資本正常流動得以恢複。

去杠桿過程的終結采用的一系列組合:1)債務重組,減少債務 2)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 3)財富重新分配 4)債務貨幣化。 這個過程,企業通過削減成本盈虧平衡點降低,投資活動慢慢恢複,利率較低,因此經濟開始增長。

蕭條階段,經濟下行和信貸萎縮非常快,一般持續兩到三年,但是隨後變陷入漫長的恢複期,甚至需要十年才能恢複到之前的高點(因此稱之為“失去的十年”),而股票價格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會反複到之前的高點,因為風險溢價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恢複到之前的低點。在這個過程中,名義利率必須低於收入的名義增長,以減輕債務負擔,如果利率已經為0了而且還有處於通縮階段,央行就必須發行更多的貨幣來提高收入的名義增長。

綜上所述,這些周期都是由於人的本性和經濟系統的內在運行,每個人會更加的追各種的利益最大化,甚至比你想象的更加嚴重,因此經濟周期的運行邏輯、經濟機器怎麽運行也跟著發展變化。

3)  短期債務周期

短期債務周期,也被稱為商業周期,主要由中央銀行的政策控制。主要是兩種狀況:a)因為經濟中的一些指標良好(用GDP缺口、資源可利用容量、失業率等指標衡量)使得通貨膨脹上升到不合適或者太高時,緊縮政策;b)當相反的狀況出現時,政策放松。美國自1960年以來的短期債務周期如下圖:


人們對這些周期的描述大同小異。這些周期中有六個階段:四個擴張階段和兩個衰退階段。

短期債務周期中的擴張階段:(更準確的理解是前兩個階段複蘇,後兩個階段擴張)

“早周期”階段(early-cycle)(通常持續5-6個季度)一般開始於,低利率和大量可獲得的信用使得對利率敏感的項目(例如,房地產和汽車)和零售銷售的需求好轉。前期存貨的清除結束和存貨重建的開始也給需求的好轉提供支持。這些需求的增加和生產的上升拉高平均周工作時間,就業率上升。通常,信用增長速度很快,經濟增長強盛(超過4%),通貨膨脹率低,消費增長旺盛,累計存貨的比率上升。由於高增長和低通脹使得低利率得以保持,美國的股票市場是最好的投資標的。而抗通脹資產(inflation hedge assets)和大宗商品是表現最差的投資標的。(關鍵詞:低通脹,需求增速快,補缺口)

“中周期”(mid-cycle)(平均持續3到4個季度),伴隨著經濟增速下降(大約2%),通貨膨脹率保持在低位,消費增長下降,累計存貨比例下降,利率逐漸不再下降。股票市場的上漲逐漸減慢甚至終止,而抗通脹資產的收益率下降減慢。(關鍵詞:低通脹,缺口逐漸補完,需求增速短暫放緩,醞釀下一階段產能擴張)

“晚周期”(last-cycle),通常開始於擴張階段的兩年半,具體取決於上一個衰退周期形成的經濟下滑的缺口的大小。在此刻,經濟增長上升到一個平穩的水平(大約3.5-4%),可利用資源容量約束出現。但是信用和需求的增長依然強勁。因此,通貨膨脹率開始趨勢向上,消費增速上揚,存貨水平也提高,利率上升。股票市場進入其上漲的最後一步,抗通脹資產成為表現最好的投資品種。(關鍵詞:補缺完成,產能擴張階段,需求旺盛,價格擡頭上漲)

“緊縮階段”(tightening phase)。在這一階段,實際通貨膨脹率和預期通貨膨脹率的加速上升推動著美聯儲轉變政策為約束。具體顯示為流動性的下降,利率水平上升,利率期限結構曲線變平甚至逆轉。這些轉變導致貨幣供給和信用增長下降,股票市場先於經濟下行之前下降。(關鍵詞:政策緊縮,抗通脹,產能擴張結束)

短期債務周期的衰退階段分為兩部分:

衰退前期:由於美聯儲維持緊縮的政策,經濟合同減少,一些經濟指表向下(GDP缺口、可利用資源和失業率等作為指標度量),股票價格下降,大宗商品和抗通脹資產價格下降,通貨膨脹率也下降。

衰退後期:由於通貨膨脹的擔心下降而衰退減緩增長的擔心上升,中央銀行寬松貨幣政策。因而,利率下降,盡管經濟還沒有開始恢複,更低的利率水平導致股市價格上升。相對的,大宗商品和抗通脹資產依然保持弱勢。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股市價格使得擴張階段的開始。

以上分析的周期中不同階段,我們給定了一個平均時間,但是正如文章開始時提到的需要考慮特殊事件的影響,而不是局限在時間上。例如,對於之前描述的的邏輯(擴張階段)在經濟中的缺口已經很大部分給消化前,通貨膨脹率通常並不會迅速上升,美聯儲也不會隨便緊縮政策,除非通貨膨脹迅速上升。衰退得越嚴重(產能缺口越大)經濟擴張持續時間越長。類似的,經濟周期各階段的運行使一系列事件的結果,而各階段時間的長短、進程又受一系列的外在事件(比如政策)的影響。比如:在經濟擴張周期中,與沒有政府貨幣政策的刺激相比,給予貨幣政策的刺激顯然要擴張得更快,另外,中國進入世界經濟、戰爭和自然災害等外生影響可以改變這些周期的進程。在此討論的是對經典模板的描述,並非對所有因素進行精確的進行描述。

限於篇幅,我們在此將不會進一步深入商業周期。

宏觀經濟運行的三大驅動之間的關系(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hree forces)

相比我們提出的模板,現實經濟複雜的多。我們把長債務周期(long wave)與短債務周期(或者商業周期 business cycle)結合起來,並且把這兩個周期加到生產率趨勢線里去理解,那麽我們比較好的理解資本系統的運作,並判斷我們所處的階段以及將會走向什麽階段。簡明起見,我們不詳細解釋,我們給出一個例子:

例子:下面的圖表展示自1919年以來每個周期,聯邦基礎利率的頂峰和低谷及其波動的幅度。這些利率的變化導致過去了90年的全部的衰退和擴張。圖表中顯示了15個向上的周期和15個向下的周期,但這些波動是圍繞著一個大的上升趨勢和一個大的下降趨勢。仔細看,從1932年9月低谷(利率為0%)到1981年5月頂峰(利率為19%),每一周期利率的低谷都比之前的周期的低谷高,頂峰也如此。所有利率上升和下降的周期都圍繞著這個長達50年的上升趨勢。然而,從1981年5月的聯邦基礎利率高達19%的頂峰直到2009年3月利率為0%的低谷,每一周期的低谷都比前一周期的低谷利率來的低,頂峰也如此。這些上升和下降周期圍繞著一個為期27年的下降趨勢。每一個利率下降的周期,利率的降低逐漸減少債務服務的支付額,降低通過信用購買的物品的價格,使得物品更加容易支付得起,推動資產價值的陡然向上(notch)(具有正的財富效應)。因此,盡管債務服務的支付額基本持平,但是相對於收入和貨幣,債務繼續上揚,直到利率達到0%不能繼續下去下降為止。此時政府必須印鈔和加大支出貨幣以補充私人部門的信貸減少和支出削減。

再次說明,簡明起見,在此對三大推動力的相互影響作用不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正如文中開頭提到的,我寫下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介紹我對宏觀經濟運行機制的一個簡單的想法(見解),你可以在此基礎上判斷取舍並吸收利用。、對於那些傾向於學習更多關於去杠桿化過程以及長期周期如何運作的人可以去看我前期的兩篇文章:“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和“Why Countries Succeed and Fail Economically”。

《全球第一對沖基金教你30分鐘看懂世界經濟規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5NjE0OTky.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615

解構神秘的橋水對沖基金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已在上海註冊,Bridgewater目前是iShares MSCI新興市場ETF最大的機構投資者。截止2015年底,橋水基金成為超越索羅斯、成為規模及盈利最多的基金。

Ray Dalio不像一般的對沖基金公司,Bridgewater不為富人管理資產,它的服務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包括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國外的政府以及中央銀行等。現在,它有超過270家機構客戶,一半在美國,一半在海外。Bridgewater是多種創新投資策略的先鋒者,如貨幣管理外包、分離AlphaBeta策略、絕對收益產品以及風險平價等。

2000-2005年期間,Bridgewater己經成為了資產增長速度最快的基金管理公司。在2005年,由於資產規模的限制,Dalio決定停一停,冥想一下,暫停接收新的投資者。過去的10年裡,公司的管理資產以每年25%的速率增長,公司員工數量也足足比2000年增長了11倍,點管?大家都知道複息的威力。

現在,Bridgewater管理著大約1200億美元的資產以及擁有1200名員工。他的Daily Observation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大央行高管以及養老基金經理的必讀內容。



我成日都想問問佢,Bridgewater這個名稱是不是來自Simon and Garfunkel的驚世名作”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Bridgewater對沖基金的投資歷史主要分為兩大階段。

Milestone 11975-1990)是以投資顧問的身份開展諮詢業務;
Milestone 21991至今)是開發各種投資策略與投資工具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投資。
  
Milestone 11975-1990):諮詢與資金管理
1975Ray Dalio成立Bridgewater時,公司只從事兩種業務,一種是為機構投資者提供諮詢服務,另一種是國內外貨幣和利率風險的管理業務。之後,公司改變了其戰略,開始向政府以及像麥當勞這種大型企業銷售經濟諮詢報告。

20世紀80年代初期,公司開始發行付費的調查報告Daily Observation。這份報告得到了很多大型公司以及銀行的青睞。業務重心放在了機構投資者的債券和貨幣管理。1990年,開始正式為其客戶提供貨幣管理外包產品。1987年,公司獲得了第一筆投資基金——世銀50億美元的固定收益投資。

Milestone 21991至今):創新投資策略
20世紀90年代,Bridgewater公司開發了多種創新投資工具,如通貨膨脹聯動債券、貨幣管理外包、新興市場債務、全球債券以及超長期債券。

1991年,Bridgewater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旗艦基金Pure Alpha,這個基金在2000-2003年的市場低迷期表現十分出色。1992年公司引進了環球債券風險投資專案。

1995年,公司發行了All Weather對沖基金,並且於1996年開創性地運用風險平價技術去管理投資組合。


2006年,公司的旗艦基金Pure Alpha為了保持其投資策略以及增強容量限制,它開始返還部分資金給其投資者。同時,Bridgewater開始讓其投資者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投資策略(如絕對Pure Alpha基金和All Weather基金),改變了其傳統的投資組合模式。僅僅在過去的5年時間裡,Bridgewater就已經獲得了多達22項的行業榮譽,被公認為業界領先的資產管理公司以及行業先鋒。在20102011年,Bridgewater 已經連續兩年成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和業績最好的的對沖基金公司。

公司員工
Bridgewater公司的員工數量從2003年的100人增長到2011年的1200人。公司願意雇用應屆畢業生作為它的分析員,這在對沖行業裡面是不多見的。Yale, Harvard, Princeton等美國常青藤學校源源不斷地為Bridgewater公司提供優秀的貨源。Scrum就是每年大家都要參予的公司活動。類似野外求生的濕身食蟲真人Show



Ray2011年的7月份辭去了CEO的職位,在公司擔任導師的職責。公司有3CEOGreg JensenEileen MurrayDavid McCormick,以及3位投資總監:DalioBob Prince Jensen。今年三月,Ray Dalio親自邀請了Apple老將Jon Rubinstein加盟,成為聯席CEO魯賓斯坦花了近16年和Steve Jobs工作,先在NeXT,然後在蘋果。他是iPodSenior VP。接著,他帶領公司智能手機的Palm,這是由惠普公司收購。他在五月將加入Bridgewater,將會主宰今後5-10年的發展,發展什麼?唔洗我畫公仔畫出腸嘛。


Bridgewater的投資策略和投資理念
公司運用的投資策略主要是全球宏觀策略。全球宏觀策略是根據全球經濟指標的變動對股票、貨幣、利率以及商品市場的價格波動的影響進行杠杆落注,來嘗試獲得盡可能高的正投資收益。基金經理運用各種投資技術,包括人為決策和系統決策,結合從上往下和從下往上宗旨,數理或者基本面分析,長短持有期結合。

主要投資理念主要有以下三種:AlphaBeta的分離投資、系統風險高度分散化以及D-Process………(未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463

解構神秘的橋水對沖基金(二)


橋水基金進軍中國意欲何為?這家神秘的對沖基金又如何保持金身不敗?靠的主要投資理念有以下三種:AlphaBeta的分離投資、系統風險高度分散化以及D-Process

什麼是AlphaBeta,簡單來說,Alpha是主動投資取得的超額收益,可以簡單理解為股票型基金。Beta是與市場整體保持一致的投資組合,可以理解成指數基金。在Bridgewater基金有三個不同的策略,一種完全是Alpha,一種完全是Beta,第三種就是AlphaBeta結合。這是橋水的創意。

橋水做的是,多資產配置,有流動性的地方都配置。所謂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橋水基金的投資理念是,資產配置越分散越好,越沒有相關性越好。

如果能找到10個到15個相關性在10%~20%的產品,那麼組合就非常完美,極大降低風險。

在橋水基金,有一個投資理念,就是所有事物的基本面都可以拆分。


當年麥當勞找到橋水基金,因為不滿雞塊供應商要求簽訂長期訂單,希望尋求解決之道。橋水基金在拆分了雞塊構成後發現,原來幼雞的價格佔比非常低,雞塊的成本主要是飼料價格,包括玉米和豆粕。只要把兩個商品做成期貨,就能實現對沖實物風險。為了此事,我特意請教了嘉美雞強哥,強哥的故事可見於。「強哥,可有此事?」


AlphaBeta分離的投資策略最開始是Dalio1990年引進的,然後在2000年初逐漸被各大基金經理認可。Bridgewater公司是第一個運用AlphaBeta分離的投資策略的對沖基金,並且為這兩個投資模式各自設立了相應的投資基金:Pure Alpha 對沖基金和All Weather對沖基金。

Beta投資的收益和風險幾乎完全與市場的整體表現一致,並且投資產品的成本小、流動性高。這類投資主要集中在被動型的收益產品,如指數基金、固定收益產品等。通過Beta投資,投資者可以以高流動性以及高透明度獲得市場收益率,同時只需要承擔比較小的風險和費用。

Alpha投資是一種主動型的投資方式,目的是形成與市場相關性低的超額收益回報。Alpha指標刻畫了主動投資所帶來的超額收益的大小,高的Alpha值反映了該資產(或組合)與市場相比有較高的超額收益,同時表示一個積極的基金經理有較好的投資管理能力。這類投資主要集中在包括私募股權基金、商品基金、期貨基金等。通過Alpha投資,可以尋求一些難以發現的、對投資技巧要求很高的超額收益專案。

Bridgewater公司認為傳統投資組合中,股票的風險過大,組合收益對股票市場的表現過於敏感。它通過各種金融衍生品,如期貨、期權和互換等,把BetaAlpha的收益分離開,同時通過大範圍的分散投資,大大縮小投資的風險。在這個投資理念下,Bridgewater公司設計了一個叫Alpha Overlay的策略。

D-Process
Ray認為,任何經濟體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週期:大眾借錢融資,債務相對於收入快速上升,意味著債務清償相對於收入也在快速上升。在頂峰時期,大家都是以足夠高的價格借錢購買資產,收入和現金流開始無法滿足償債的需求。於是人們開始進行減少債務等一些反向操作。Dalio稱這個債務增加和減少的過程叫D-Process

他認真研究了美國大蕭條等一些極端經濟現象,他發現極端超額借債的結果都會是一次劇烈的影響範圍極廣的市場調整,直到經濟環境回到常態。因此,正是深刻認識到D-Process的普遍性,Bridgewater公司經常能夠通過準確預測市場的走勢,賺取驚人的收益。

以下就是Keynotes

1.對沖基金是希望能夠掙到高於市場的回報。
2.大部分對沖基金賺的錢都是Beta,大部分人很難賺到Alpha
3.我們賺的錢是零值博弈,也就是人家虧的錢。
4.風險調整之後的回報是最重要的。
5.能掙到α的人非常少,索羅斯是一個,因為你區別不了一個人是行運,還是有眼光的。
6.做金融投資中,一些創新的東西,可能使你立於不敗之地。
7.我們非常注重剖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無限分解基本面,並且看各類資產之間在市場中的相互作用。
8.第一,基金經理的過往紀錄是最值錢的,第二其在危機中的表現非常重要,我們並不是每個危機都賺錢。
9.如果你能夠把各類資產按照風險來平衡分配,你的投資回報會非常穩定。
10.市場明天發生什麼永遠無法預測,但有些事情是能預知的,就是市場的回報,長期來看會打敗現金。
11.一旦市場開始下跌,幅度和長度比預期要長的多。
12.資產相關性低,會大大降低風險。如果能找到10個到15個相關性在10%~20%的產品,那麼組合就非常完美,極大降低風險。
13.各類資產有一個特性,按照風險調准到一個水準,風險之後的回報就會差不多。
14.價格是由意外決定的,就是事件實際發生的情況,和市場預期的差異決定了投資回報。
15.市場規模足夠大,就會出現非常傑出的人。很多人眼光並不比馬雲差,差就差在市場規模。

Bridgewater三個首席CIO, Greg, Eileen, David至今為止沒有換過,統領300個研究員,100個交易員。如今加上Jon,更加天下無敵。

那麼,如何能夠加入橋水基金?讓我告訴你……..(未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681

橋水對沖基金倒底如何揀人?

如何能夠加入橋水基金?Ray要求員工做到以下幾大原則:

1.          共同價值觀,基本文化,對風險容忍程度和一般人不一樣,
2.          與生俱來的能力: 具備逆向思考。
3.          技能最不重要,是可以學的。
4.          為自己工作而不是為別人而工作;
5.          能獨立提出最優的解決方案來達到自己的目標;
6.          找最有經驗最有能力的人去挑戰自己的想法和方案以發現不足;
7.          保持謙虛,善於無知;
8.          用現實檢驗自己決策的結果,並努力思考如何得到提高。

很重要的是,橋水基金不太招金融學畢業的,1年面試200-300個,哈佛去年100個人才招了2個。進入橋水意味著拼命學習,每週都在70小時以上,咁辛苦,是不太容易留人

Bridgewater每年有將近30%的離職率,這對於一個大型的對沖基金來說是很不正常的。很多離職的員工都反映,BridgewaterD也不易做,很容易令人喪失鬥志。

公司文化
Bridgewater公司,最重要的目標是追求卓越、準確無誤和持續改進,橋水非常注重獨立思考以及創新,因為獨立思考可以帶來思想的碰撞,而創新則需要不斷犯錯誤。為了推動這種思考和創新的文化氛圍,他們營造了一種徹底開放的工作環境。爭論和犯錯在公司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它們是持續學習的動力,能最大化激發員工的潛能。

公司要求員工經常做出直言不諱的回饋,包括召開批鬥大會,即是肥佬黎當年的「鋤書會」,大家討論員工沒能完成任務的原因,但是絕對不允許員工私底下說長道短。同時,每當出現問題,員工都必須在所謂的「問題日誌」裡寫一份備忘錄。公司實行全透明的管理模式,任何會議都需要錄音,並且對所有員工開放。

美國有錢人總覺得金融、電腦、工程、醫學這種技術性很強的學科,是中低階層的孩子,還有很多亞洲人及蝗蟲愛學的,他們的孩子以後要做高管,要去政府,要做Congressman,就必須學英文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政治、法律這一類的富人才敢學的專業,因為本科畢業不用急著養家糊口,還可以體驗幾年社會,再繼續深造,接著進入商界和政壇。


這是我與很多美國有錢人交流之後的的總結,還是那句話,你必須去學你熱愛的東西有價值的專業,強國的富人們也開始慢慢轉變思維了,開始避免讓孩子選擇會計、工程等類似什麼教育大學也可以學到的專業,而讓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Bridgewater的員工,必須懂得識別問題的癥結所在。通常需要經過對人和產品設計方面識別,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識別問題需要問以下幾點:問題帶來了什麼不良影響?誰要對這次的問題負責任?理想狀態下工作的產出是怎樣的?實際發生的與理想預期的差別在哪裡?是設計方面的問題嗎?為什麼這樣處理問題?這樣處理的結果會是怎樣?應該由誰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如何讓事情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在繼續向前推進時,需要回顧一下以往的工作,通過識別哪些地方在正確地運作,哪些地方出現問題,就會發現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香港的教育就是這樣,中學時代的孩子乜都不懂,不知道各個專業到底是什麼意思、社會上各種職業到底意味著怎樣的工作狀態、他們到底擅長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終生的追求是什麼,通通不知道,於是在某一晚在飯桌上和家長合計了一下,就胡亂報個金融、報個電腦、報個會計,可是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可以在飯桌上花一兩個小時決定呢?

每個父母都會不知不覺地把他們認為最正確的一套是非觀和為人處事的辦法教給孩子,如果他們認為不正確,他們也不會那麼做,結果就是孩子們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維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輩子辛勤工作,卻仍然無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在美國的大學畢業要求裡,每個學生通常都必須修滿定量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課程,這三個領域也是構成一個人知識系統的基本分類,如果任何一個人,沒有在這些領域都有過較好的教育,都很難稱為一個成功的Leader

所以,不管你學的專業是什麼,都應去關心政治、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地理、天文、生物、數學、美術、音樂這些學科吧,為什麼猶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為它們對待各種學科的知識貪得無厭,我猶太朋友聚會時不怎麼愛談生意,話題通常會非常的廣闊。

一個人的視野決定了他的高度,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一個多好的領導,其實你永遠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門知識就會在一個重要的時刻派上大的用場!Jobs不就是從他感興趣的大學Calligraphy, Typography課中獲得蘋果獨創字體的靈感的嗎?


橋水擅長尋找並培養優秀的人才
1.          匹配不同的員工到不同的責任方,責任關聯的員工之間需要擁有相似的價值觀。員工需要清楚誰是為自己的目標、產出以及整個工作流程負責的。
2.          招聘合適的員工,否則代價會非常大。在招聘前,公司得明確需要怎樣的人,個人的價值觀以及綜合能力要比專業技術更加重要。
3.          正確地評價別人,而不是善意地評價。公司意識到,大部分員工都喜歡恭維,而不是批評時,所有,沒有什麼比正面的批評更有價值了。
4.          以經驗培訓和測試員工。在員工培訓的過程中,公司要持續提供回饋,幫助員工以正確的方法、以明確的目標學習。培訓的目的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這點FDT盡得其真髓。
5.          當發現員工不適合此份工作,一係調離,或者直接炒。要知道,員工處於不適合自己的位置,要比死更難受。

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有成功的人,無一例外,都在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歡金融,但是覺得金融好就業就填報金融,那大學四年會非常的難過。哈佛大學的校長Faust曾在畢業典禮上說:你可以選擇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長,先去做你最熱愛的事情,不要一開始就選擇退路。

我們的教育,正在培養一大批利己主義者,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吹水,懂得配合的年輕人,各位肯定能深有體會,身邊很多人是這樣的吧,Sorry,這樣的人,Ray Dalio及橋水一定不會要! 我們當然也不會要。(全文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16

「比聯準會更可靠」的橋水基金創辦人 達利歐用矩陣思考法 賺贏索羅斯

2016-06-06  TCW

相信投資99%皆有系統,投資標的遍及整個市場、從不預測漲跌,他獨特的投資哲學連美國前財長都推崇。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日前在上海自貿區註冊成立分公司,該基金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o)是否看多中國,以及他獨特的投資哲學都引起關注。

重視邏輯

用兩變數思考投資策略

達利歐旗下的純粹阿爾發(Pure Alpha)基金,超越索羅斯的量子基金,是史上最賺錢的對沖基金。

他在行家間大名鼎鼎,聯準會前主席沃克(Paul Volcker)、前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都稱達利歐的經濟模型「比聯準會更可靠。」美國前財長桑默斯(Larry Summers)也推崇達利歐的經濟理論,邀他去哈佛大學授課;《經濟學人》亦稱達利歐的看法「須認真看待」。

達利歐的投資哲學有兩大特色,一是重視邏輯。「我會把做每筆交易的邏輯寫下,」他將其投資理念公開,鼓勵人人吐槽,即使下屬亦可和其當面辯論,「我不在乎結論,我重視的是思考邏輯」。他力行有話直說,公司任何人犯錯都須當面指出,背後議論者一律開除。一位經理曾直接寫信給達利歐,批評他在某次會議二毫無準備,你的表現只有D。」後來達利歐將信轉發給所有員工,讓己過大白於天下。

達利歐投資時慣用「炬陣思考」,用一個2 X 2矩陣,以「經濟成長率」與「通貨膨脹率」兩個變數,分為成長加速、成長減速、通膨率提高、通膨率下降四種情況,各自對應不同投資組合。例如當「成長減速、通膨率下降」,達利歐就增持黃金減持股票。他的投資組合在四種情況間平均分配,這意味著其投資有四分之一是壓在「成長減速、通膨率提高」的經濟體,這和一般人看好某國家前景的邏輯大不相同。

分散風險

每個組合至少15種資產

這就是達利歐投資哲學的第二大特色「分散風險」。他的每個投資組合至少有十五種資產,因為他認為這可將風險降低八成。他的「純粹阿爾發基金」,投資標的遍及整個市場,每次進行三十王四十種資產交易。他自稱無法預知哪項單一資產會漲或跌,「所以我不會在單一標的上孤注一擲。」這源自他初出道時做多豬肉、連續多日無量下跌的慘痛經驗,「我不想惡夢重演。」達利歐稱其投資「九九%都是有系統的」,他買進或賣出某檔股票,不是單純看好或看衰該公司,而是不同狀況下整體投資的調整。這就是為何達利歐用電腦交易:預先設定各種條件,由電腦程式買進或賣出。今年三月他選出橋水新任聯合首席執行長,乃是曾與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ne Jobs) 共事過十六年的魯賓斯坦(Jon Rubinstein),因為「他是科技專家,這正是我們需要的。」

不信明牌

「只看漲跌,必輸無疑」達利歐的系統化策略,不重視公司經營者素質,和股神巴菲特大異其趣。巴菲特曾說:「我們尋找的是那些擁有一流管理水準的公司。一家公司有優秀的經理人,最後必能取得輝煌成就。」

巴菲特和達利歐的差異有

二,一是巴菲特的策略更易讓一般人模仿。股神買進或賣出個股,反映的是他對該公司未來看法,這等於巴菲特挑出「明牌」,一般人只須「無腦照搬」即可。

但達利歐買賣個股,卻是其整體投資策略的一環。據美國證管會最新公布的報告,達利歐今年第一季賣掉亞馬遜,減持蘋果三分之二及臉書近半持股,買進「字母」(Alphabet,Google母公司)及麥當勞,這不能解釋為他看好或看衰這些公司,而是他整體投資策略的調整,他在上海自貿區設分公司亦是類似邏輯。一般人若無達利歐的整體策略,只仿效他買賣單一資產,是很難賺錢的。這也

是為何達利歐對所

謂「明牌」嗤之以

鼻,「如果投資只

想知道哪檔股票會

漲或跌,你必輸無疑。」

另一差別在於投

資的「藝術」與「科

學」之分。人人都想學巴菲特的策略,但他出過無數本書,

世上仍只有一個「股

神」。因巴菲特的投資眼光,就如畢卡

索等偉大藝術家天分一

樣,是無法複製的。

達利歐視投資為科學,他說:「宇宙萬物皆有規律,經濟也是一樣。」因此他重視投資邏輯而非經營者素質,他的投資策略就和科學一樣,理論上是可被複製的。

兩者立足點不同,卻都是投資大師。他們各自用其人格特質,為不同的投資理念做了最佳注解。

達利歐

出生:1949年

學歷:哈佛商學院

經歷:紐約證交所交易員、

橋水創辦人

現職:橋水首席聯合執行長地位:《富此世》全球富豪

榜48名’個人資產

156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82

剛入華的橋水遭巨虧 “詭異新常態”重創對沖基金

今年以來,神秘、高高在上、追求純收益的對沖基金紛紛遭遇業績的“滑鐵盧”。全球低增速、流動性泛濫、市場波動頻繁、“黑天鵝”事件頻發,這一“詭異新常態”正在重創對沖基金行業。其中,全球最大的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下稱“橋水”)便是一例。

截至6月底,橋水旗下核心基金產品純阿爾法策略基金(Pure Alpha)今年以來跌幅超12%,這是自1995年以來,橋水遭遇的最大下挫,同時也是自2000年以來,該基金首次未獲正回報。今年5月,橋水剛剛在上海註冊投資公司。

在CFA協會舉辦的“2016中國投資峰會”期間,道樸資本董事長、在美國從事量化投資工作長達16年之久的王紅欣博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眼下,全球環境已經截然不同,全球央行的貨幣寬松使得資本市場重新定價,對沖基金的操作模式、價值公式都面臨挑戰,需要重新適應。但是,轉變需要新的穩定環境才能進行。”

對沖基金紛紛虧損

截至6月底,純阿爾法策略基金今年以來跌幅超12%;此外,傳奇對沖基金Tudor今年上半年遭撤資17億美元,已經裁員近15%。

在英國脫歐公投前後,盡管橋水的純阿爾法策略基金正確做空了英鎊,但同時也做多了歐股和日股,兩市在脫歐結果宣布後相繼下跌。“這只基金只看到了央行寬松,但並未看到這兩地區貨幣寬松的邊際效應已經減小。”鉅派投資集團鉅派研究院研究員畢良寰對本報記者稱。

就橋水的純阿爾法基金而言,其采用的是傳統的對沖基金策略,“通過預測宏觀經濟走勢,積極押註各種證券的方向,包括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和貨幣。該基金管理規模超過800億美元,且策略基礎建立在將歷史細分為非常多的因素研究其規律,在一定程度上相信歷史重演。因此對於上半年頻發的‘黑天鵝事件’,並無過多‘規律’可循。”畢良寰告訴本報記者。

一般而言,投資組合的收益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市場的收益,另一部分是超越市場的收益,也就是對沖基金追尋的阿爾法(Alpha)收益。然而,在這輪牛市中,相比標準普爾500指數,對沖基金的似乎並不理想。

早在今年前3個月,對沖基金的投資總額下滑至2.86萬億美元,這是自2009年以來該行業首次遭遇連續兩個季度的凈流出;此外,由於對沖基金收取較高傭金(2%的管理費以及20%的收益分成),對此收益極度不滿的投資者撤出了逾150億美元資金。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橋水的倉位也變動劇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此前公布的季度持倉報告F13文件顯示,橋水在一季度大幅調整科技巨頭的股票,其不僅幾乎清空了亞馬遜的股票,而且狂減蘋果持倉達2/3,並將Facebook倉位腰斬。同時,橋水選擇大量買入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票,並大幅增持英特爾公司股票。

“詭異新常態”的挑戰

不難發現,今年市場的詭異事件之多令人措手不及,極端事件甚至被正常化,這也向對沖基金行業提出了空前的挑戰。

例如,在去年12月預計2016年加息4次的美聯儲,至今沒有任何動靜;1月29日實行負利率的日本央行沒能打壓日元,反而使得日元狂飆,成了今年全球表現最強勢的貨幣,美元/日元更是一度跌破100,央行貨幣政策邊際效益遞減的後果令人匪夷所思;6月23日英國脫歐可謂是今年的一大“黑天鵝事件”,英鎊因此而產生的波動百年難得一見,而後央行提供流動性的預期竟又使得全球股市歸於平靜,美股甚至連連創出歷史新高。

“一般而言,市場波動性擡頭之時,對沖基金反而應該盈利。然而,基金的模型都是建立在各種歷史因素之上,但今年的市場走勢和歷史完全無法匹配,這的確對這些基金的策略調整提出了巨大挑戰。”擁有20年華爾街交易經驗的投行交易員馮磊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今年以來,對沖基金人員流動較大,如Tudor的全球利率研究主管Tiffany Wilding就跳槽去了前全球最大共同基金PIMCO,上半年Tudor的客戶贖回投資合計約17億美元,而其管理資產規模不過110億美元,Tudor裁員近15%裁員也是受到客戶贖回影響。據悉,橋水今年也出現了一定的人員流動。

CFA協會亞太區金融分析研究總監曹實則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一般做基金調研時,要了解其投資過程以及投資團隊每個人在過程中的作用,所以一旦有人員流失就可以相應估計對基金的影響。”

永恒的“規模詛咒”

對於諸如橋水等大型知名對沖基金,要長期守住自己的“皇冠”實屬不易,該行業往往會面臨一種“規模詛咒”。

交銀國際宏觀研究部主管、首席策略師洪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當基金初露鋒芒之時,投資者甚至會搶著向其砸錢,但當市場規模擴大後,基金本身就好比成了一個市場,隨後的超額收益就會越來越少。”一般而言,基金越大便會越發保守,被動型指數成分可能就越高,而把基金的整體收益再扣除管理費和收益費後,這就註定了對沖基金會跑輸市場。

數據也可以證明,在動蕩的市場中,海外對沖基金業績分化明顯,小型對沖基金跑贏大型對沖基金。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李海濤分析稱,全球對沖基金行業2016年上半年平均月度收益率從2015年的0.07%提升0.15個百分點到0.22%,但加權平均月度收益率從2015年的0.12%降低0.08個百分點到0.03%,兩個指標走勢明顯背離,表明上半年全球對沖基金行業業績分化明顯。

此外,執行單邊做空策略的對沖基金表現不佳,CTA策略贏得了最高的超額收益。而投資的主要區域在動蕩市中重要性凸顯,上半年表現靚麗的大型基金多投資於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而墊底的大型基金主要投資於日本和歐洲市場。

相比主動型管理,近十年來,被動型的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飛速發展,“有時哪怕股市下挫,海外ETF仍保持增長。當前與其把資金交給毫無特色的對沖基金經理,投資者還不如投資ETF。”東英金融集團總裁張高波告訴本報記者,考驗對沖基金經理搜尋阿爾法能力的時候到了。如果市場趨勢很好,投資者並不會對高傭金如此敏感,但現在卻截然相反。

張高波稱:“近年來更是出現了‘Smart Beta ETF’ (智能貝塔),顛覆了ETF被動型的印象,投資者為此付出的代價比一般對沖基金傭金小得多,可見對沖基金競爭壓力加劇。”智能貝塔是一種介於主動管理和被動投資之間的新的基金投資策略,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關註。

盡管對沖基金行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王紅欣對本報記者稱:“需要謹記的是,任何一只基金都不可能一直賺錢,總有一些策略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會被淘汰,投資大鱷索羅斯也遇到過類似情景。”他表示,不能偏重短期收益,更不要迷信大機構,關鍵在於基金經理的視野和不斷創新、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否則再知名的基金也只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70

橋水逆勢凈賺49億美元 :2016全球對沖基金之首

那個神秘、企業文化獨特、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的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交出了2016年的成績單。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2016年橋水錄得年收益49億美元,榮登全球二十大頂尖對沖基金榜首,超越如索羅斯(10億美元)、保爾森(30億美元)等同行。自橋水基金於1975年成立以來,其總計錄得接近500億美元的收益,亦跑贏所有同行。

(全球20大對沖基金管理資金總規模和業績表現。來源:LCH)

然而,在2016年這個以全球恐慌性拋售開頭、波動性史無前例、黑天鵝事件貫穿全年的困難年份里,對沖基金要斬獲理想收益絕非易事。對於2016年的成績,橋水創始人雷·達利奧(Ray Dalio)作出了這樣一番簡潔卻意味深長的評論:“我們獨一無二的成績源自於我們獨一無二的公司文化——我們追求智慧、共同獨立思考、鼓勵深思熟慮的分歧,並且確保以觀點至上的原則來做出每一個決定。”

(橋水創始人雷·達利奧)

以橋水的純阿爾法基金而言,其采用的是傳統的對沖基金策略,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該策略“通過預測宏觀經濟走勢,積極押註各種證券的方向,包括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和貨幣。策略基礎建立在將歷史細分為非常多的因素研究其規律,在一定程度上相信歷史重演。因此對於頻發的‘黑天鵝事件’,並無過多‘規律’可循。” 當然,其他對沖基金也面臨同樣的挑戰。

(全球對沖基金業績表現。來源:LCH)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前後的市場走向出現了驚人反轉,不少對沖基金大佬也因此宰了跟頭。例如,有知情人士透露,索羅斯對特朗普當選後的市場持看空態度。特朗普勝選後,索羅斯立即加大了看跌美股押註,此後美股開啟了一波創紀錄的上漲行情,索羅斯的一些倉位由此損失近10億美元。

而早在11月,達里奧本人對於特朗普提振經濟的前景表示樂觀,但近期他也開始轉為謹慎,其認為特朗普的民粹主義政策可能會抵消其重商主義主張對於經濟的提振。觸發點在於,1月27日,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令,稱今後90天內禁止向伊拉克、敘利亞、伊朗等七國人士發放簽證,原因是“阻止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入境美國”,該事件引發美國各城市抗議遊行不斷。

在達里奧看來,相比多年來的全球央行貨幣寬松,對於經濟、市場以及全民福祉而言,更重要的就是需要打破這一種平衡(即重歸財政刺激、結構性改革)。他表示,特朗普究竟是一個激進(aggressive)但深思熟慮(thoughtful)的總統,還是一個激進但無節制(reckless)的總統,一切都還有待時間來證明。一切來自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向2017年的金融市場提出挑戰。

近年來,橋水的另一大特點就是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如何在技術革命的浪潮中順勢而上,這似乎已經成了主流企業應對未來的關鍵方式。

例如在2016年12月,有外媒消息稱,橋水正在緊鑼密鼓地開發一個秘密人工智能項目,希望實現大部分公司管理工作的自動化,達利奧將該項目稱為“未來之書”。

具體而言,橋水公司的大多數會議都存有記錄,公司期望員工間提出相互批評意見,不斷探索自身的弱點。他們在達里奧的監督下,采用多項指標進行個人績效評估。橋水開發的新技術將把達利奧的非傳統管理方法納入軟件系統。該系統能夠像GPS一樣向員工派發指令。

早在2015年,就有消息稱橋水正在組建人工智能團隊,該團隊將設計交易演算法,通過歷史資料和統計概率預測未來。其實,許多量化投資公司都在招聘工程師和編程人員來擴展人工智能團隊,其中包括管理著240億美元資產的Two Sigma Investments和管理著250億美元的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橋水是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為350家全球最大型和最複雜的機構客戶管理超過1600億美元資產。橋水早前已在中國成立了首家外資完全持股投資管理公司,且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公告,橋水已經獲批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244

【公司】達里奧與他的“極度透明”策略:世界最成功宏觀對沖基金——橋水的另類管理風格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677&summary=

【公司】達里奧與他的“極度透明”策略:世界最成功宏觀對沖基金——橋水的另類管理風格

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本月發生管理層大地震,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達里奧(RayDalio)宣布將於4月15日退出聯席CEO一職,但他仍會繼續擔任公司的聯席主席和聯席首席投資官(CIO)。而10個月才加入的另一位聯席CEO、前蘋果高管JonRubinstein也將離開該職位,但將繼續出任橋水的顧問。

達里奧表示,他和Rubinstein雙方都認為Rubinstein不適應這家對沖基金的文化。Rubinstein曾在蘋果服務16年,因創造了iPod而被譽為“iPod之父”。

取代Rubinstein位置的是DavidMcCormick,此前DavidMcCormick擔任公司總裁。另一個聯席CEO職位則由EileenMurray接替。

提到橋水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絕對透明”和“絕對真實”,這是達里奧所推崇的。但事實上,橋水公司的特殊文化令不少員工感到苛刻。25%的員工會在一年半內請辭。達里奧本人則表示,員工可能需要18個月時間才能習慣橋水的生活方式。

除了所有會議都要被錄像,每個雇員必須實名制給其它同事的工作表現打分,同時可以看到別人給自己的打分。而背後議論是非的後果就是被開除。

橋水創始人達里奧把這些條例都清清楚楚寫在基金的“基本原則(Principles)”中。這些基本原則包括:“不要嘗試取悅所有人”以及“不要在任何事上下太多賭註”。

達里奧認為,事實上人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是否真正適合於一個透明化的環境。而那些決定留下來的人是下定決心要在橋水基金發揮作用的人。

紐約時報的一則周末報道,讓我們能進一步了解所謂的橋水文化……

五年前,橋水管理委員會成員、聯席CEOEileenMurray遭到當時的公司法律總顧問(generalcounsel)JamesComey的調查,後者目前已經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Comey的調查是針對Murray的電子郵件,即電子郵件是Murray本人寫的還是由她的助手操刀。因為是橋水,所以調查全程被拍攝下來並傳播給每一個橋水員工看。在層層質詢過程中,Murray堅稱郵件是她本人寫的,但Comey和多名其他高管都認為她在撒謊。這則視頻則成了公司聞名的“EileenLies”。而這僅僅是關於Murray有沒有親自寫那些電子郵件。

紐約時報援引橋水前員工稱,這則Murray遭質詢的錄像隨後被剪輯,並分了好幾集,成為橋水版本的電視真人秀節目。錄像也成為員工進行案例分析的一部分“家庭作業”。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聯席CEO被一個後來成為FBI局長的男人質詢,並全程被錄像分發給所有員工當做家庭作業,這個事件本身就足夠奇怪了,但接著發生了更詭異的事情。

有一些員工並沒有完成橋水布置的家庭作業,於是達里奧向全公司發郵件,稱開除了至少一名“不做作業”的員工,報道援引三名見過郵件的前橋水員工說。

除了橋水基金的“基本原則”之外,達里奧的非官方企業手冊還強調說,“開除員工不是什麽大事”。

而這則奇葩的故事還沒結束……在達里奧開除了“不做作業”的員工後,幾名橋水管理層抱怨稱達里奧的決定很倉促。之後達里奧回溯了整個事件,稱自己只不過是想要嚇他們一下,並沒有人被開除。

而當紐約時報詢問起此時,橋水回應稱:

“管理層把這則五年前的’新聞’在公司內部傳播是希望給所有員工提供內部視角,讓他們知道管理是怎麽一回事,也旨在展示,即便是細碎的誤傳,我們也嚴肅看待。謊言一說針對的是一樁小事,Eileen說她寫了一封助理已經寫過的電郵。如果這真的是件嚴重的事,我們也不會繼續讓Eileen留在橋水。事後管理委員會向Eileen道歉,我們也感激她接受了道歉。由於媒體的曝光,事件持續發酵升級,紐約時報的報道損害了Eileen的人格形象,也是對事實的誤讀。EileenMurray的人格和成就都是被業內廣泛認可的行業標桿。”

至此,名利場(vanityfair)專欄作家BessLevin評論道,一個後來成為FBI局長的男人質詢公司女高管,這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模擬試驗,不是什麽大問題;而後公司聯席CEO向全公司發電郵,以不觀看女高管被質詢的視頻為由開除員工,隨後又收回決定稱自己只是想嚇他們一下。

“為什麽有人會費筆墨複原這出鬧劇?這可能超出橋水的理解範圍,但那些人應該要知道,他們損害了一名女性的正直人格。對達里奧來說,以沒有觀看一則關於瑣碎問題的視頻為由開除員工,隨後又收回決定,稱自己對開除員工一事不是認真的,即便他口中的小意外還被攝錄下來並廣為傳播。”Levin嘲諷道。

那麽,達里奧治下的橋水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61歲的Dalio是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的創始人,身材高大,憔悴的面容上灰藍色的眼睛表情豐富,一頭稍長的灰白的頭發向左側偏分。他的團隊每周都在位於康涅狄格州西港市郊外的辦公室里舉行會議,探討全球新聞。

這一會議大概有50人參與,大部分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Dalio坐在會議室的前面,一位同事正在介紹歐洲銀行剛折價買入了希臘的債券,這被認為是希臘巨額債務有望重組的前兆。Dalio認為他說的不夠明確,打斷了他並詳盡地介紹了債務重組可能引起的後果,認為歐洲央行此舉是緩兵之計。

Dalio是宏觀投資者,他關註的都是經濟趨勢,像匯率、通貨膨脹率、GDP增長率的變化。為了尋找獲利機會,橋水基金買賣全球100多種金融工具,從日本債券到倫敦銅期貨再到巴西貨幣合約——這也是為什麽Dalio會關註希臘的情況。在2007年,Dalio預測次貸危機將爆發,他向布什政府發出警告,全球的大銀行瀕臨破產。2008年對橋水基金的競爭對手來說是災難的一年,但橋水基金旗下的PureAlpha對沖基金在扣除了費用之後收益為9.5%,2010年收益上升至45%,笑傲全球對沖基金。

辦公室里的討論還在繼續,大家已經從西班牙、英國討論到了中國。中國央行試圖通過提升利率抑制通貨膨脹。Dalio認為中國經濟過熱,有人提問如果中國經濟降溫會對油價和其他商品價格產生什麽影響。橋水基金聯席首席執行官36歲的GregJensen後認為中國經濟即便降溫,也仍會快速發展推動全球商品價格上漲。Dalio向大家征集不同意見。在會議室後排的一個年輕人認為這會對全球供需產生巨大影響。

Dalio打斷他,認為他是在瞎猜,盡管年輕人想要為自己辯解幾句,但最終還是承認自己需要更周密的思考。這樣的情況在橋水基金很常見,Dalio鼓勵大家對其他人的想法提出質疑,不管對方的職級高低。這是橋水基金的“極端透明化”的文化。Dalio也不覺得在那麽多人面前指責一個初級員工有什麽不妥。只要有疑問,就應該討論清楚。

2010年一年Dalio賺了20-30億美元,在福布斯排行榜中位列第55。但他和其他基金經理最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對經濟分析的深度和他的誌向。他希望像GEorgeSoros一樣成為一個哲學家。在2008年10月,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Dalio發表了一篇20頁的報告“ATemplateforUnderstandingWhat’sGoingOn”,介紹目前經濟面臨的不是一次普通的衰退,而是“去杠桿化”,這會影響一整代人。這樣的分析在三年後經濟再次停滯時來看仍舊不過時。

投資哲學:看電腦屏幕VS看世界的方式

許多基金經理整天坐在電腦前盯著屏幕看市場變化。但Dalio不同,他花許多時間在研究經濟和金融事件構成的框架。對他來說,世間萬物都像是一臺機器。他一直以來的目標是弄懂經濟這臺機器是如何運轉的。Dalio堅信他在市場中學到的準則可以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橋水基金新進員工都需要通讀他的100頁的《Principles》。這本《Principles》既像員工自助手冊,也像管理培訓手冊,還像是一篇將自然界法則運用到商業中的論文。這本書分為三部分:“個人進階5階段”、“個人決策10步走”和“管理準則”。

Dalio的哲學造就了這樣一個瘋狂又殘酷的工作環境。2011年3月一份財經雜誌引用了Dalio前同事的話:“橋水基金像一個邪教組織,一個有魅力的領袖加上一整套信條。

雖然Dalio從不認為橋水基金是一家傳統公司,但他對批評很敏感,媒體這樣的評價讓他很生氣,因為媒體誤讀了橋水基金成功的核心也就是他們的公司文化。在金融危機時期其他競爭對手都在破產邊緣,只有橋水基金還能賺錢,是因為公司員工明白“不知為不知“,能夠承認錯誤並從中學習。Dalio讀過《愛因斯坦的錯誤:天才的人性弱點》,二十世紀最聰明的人也會犯許多錯。在他的準則里,認識錯誤、研究錯誤,並從中學習才是成功的關鍵。”痛苦+反饋=進步“,橋水基金將這一公式運用到評價機制里,所有的員工必須正視他們犯的錯誤。

和年輕人探討完全球新聞後,Dalio將和兩位聯席首席執行官開會。橋水基金的所有會議都將錄像或者錄音,高層會議也不例外。這些資料客觀記錄一切,將來可以用來培訓,也可以讓公司員工知道公司發生的一切。達里奧說:“所有員工都可以看到我犯的錯誤,我的缺點。“

錄像開始後,Dalio、Jensen和另一位聯席首席執行官DavidMcCormick開始討論一名員工是否能晉升到高級管理層。McCormick認為這位候選者之前在華爾街一家大公司的經歷證明他可以勝任。但Dalio不同意。Dalio認為投行和橋水基金完全不同。但他們沒有爭論下去,Dalio讓助理直接請那位候選者一塊參加會議。這也是“極端透明化“的一部分,沒有什麽話是不能當面說的。候選人到來之後,Dalio向他介紹了先前的爭論,並繼續和McCormick討論。候選人解釋了先前的經歷,但沒能贏得Dalio的信任,最終沒有得到晉升。

投資法則:跨市場的全球多品種對沖

Dalio愛好戶外運動,在加拿大釣魚、在蘇格蘭打松雞,在非洲狩獵野獸,比如南非重兩千磅的黑色大水牛,這些家夥以脾氣暴躁著稱,會用巨大的角去頂狩獵者。Dalio認為狩獵和投資相似,都要控制風險。只要控制好了風險,也就沒什麽危險了。但如果輕易草率行為,那就會非常危險。

Dalio控制風險的一個方法是,在任何時候,PureAlpha基金都會持有30到40只不同的交易。

這種做法和對沖基金行業的傳統做法正好相反。比如索羅斯在1992年動用100億美元做空英鎊。JohnPaulson狙擊美國住房抵押債券獲利數十億美元。2010年PureAlpha做多美國國債、日元和黃金,做空歐元和歐洲主權債券。但這種全球投資可能會同向變動,沒有達到真正的分散風險。橋水基金的解決方案是投資大量不同的產品,買入低估的股票,賣空高估的股票。舉個例子,橋水基金可能同時買入鉑金和賣空銀,或者買入英國30年國債,賣空10年國債。

Dalio的另一個方法叫做“PortableAlpha”,許多對沖基金想模仿但無一成功。這個策略極其依靠持續戰勝市場的能力,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不可能做到,但Dalio似乎可以。2011整個對沖基金行業苦苦掙紮的時候,橋水基金通過賣空美國債券盈利超過10%。很多人誤以為Dalio是債券投資者,因為他從20年國債回升中獲利良多。但其實Dalio從不針對某項資產或者某個市場,做多或做空都有可能。

許多經濟學家的研究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他們關註通脹率、失業率、貨幣供給量,然後找出每個數字對行業的影響。

但Dalio不同,他從感興趣的行業著手,觀察買賣雙方對供需的影響,再觀察他的結論是否已經從市場價格中反映出來,如果還沒有,那麽就有賺錢的機會。比如美國債券市場,橋水基金每周都會研究美國國債拍賣,看是誰購買了國債,是美國銀行、外國央行、退休基金還是對沖基金?同樣,在大宗商品市場,公司也仔細研究來自公司的需求有多少,來自投機者的需求又有多少。所有的研究歸根結底就是看誰會買、誰會賣以及買賣的原因。

橋水基金有100多條決策原則,有點像Dalio《Principles》的金融版本。過去Dalio將這些決策原則寫下來裝進文件夾里,現在這些原則寫入了每個員工的電腦里。有些原則很粗略,比如如果某國實際利率下降,它的貨幣也可能貶值。有些原則就很具體,比如長期來看黃金價格接近於流通貨幣除以黃金儲備,如果實際黃金價格過高或過低就有套利機會。

在任何一個市場里,橋水基金都有十幾種以上的指標。但Dalio並不會完全聽信指標,哪怕這些指標都指向一個方向。除非他和Jensen、Prince都同意一宗交易,不然公司不會去做。這可能不可避免地在投資過程中摻雜了人為因素,但Dalio認為這是他一直以來堅持的投資框架。他們在思考的時候不只考慮現在發生的事情,還要將這些事情和他的投資框架結合來看。這是橋水基金和其他對沖基金的區別。許多人並不考慮歷史環境和經濟環境對目前形勢的影響。

Dalio一直關註銀行和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總額,這是影響整體支出的重要因素。這些現在看起來是常識,但2008年以前很少有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會去關註貸款增量。

2007年7月,在金融危機爆發前Dalio就在每日簡報中寫下“我們應該阻止瘋狂的借貸和不斷放大的杠桿。”橋水基金還研究了德國魏瑪時期以來的信貸危機,預計所有主要金融機構的政府賬戶即將虧損8390億美元。得到這一結果之後,Dalio在2007年12月去拜訪了美國財政部,卻沒能引起重視。Dalio接著拜訪了白宮,然而當時所有人都在討論流動性,只有Dalio在談償付能力,白宮依然沒有重視此事。

2008年1月Dalio提醒客戶,一旦經濟下行,這不會是一場普通的衰退,去杠桿引發的金融危機將導致經濟整體崩潰,直到恢複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政府擔保金融機構。危機爆發後,Dalio的看法依舊比許多資深政策制定者要深入。當政府看著雷曼兄弟倒臺,Dalio非常失望,他在2008年9月15日的每日簡報中寫下:“讓我們等著瞧吧,政府這麽做到底還有什麽後招,還是根本沒考慮過後果。”直到經濟發生了嚴重衰退之後,Dalio的分析才被重視起來。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LawrenceSummers還在白宮任職時經常和Dalio通話,他認為Dalio對經濟有清晰的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至少在特殊時期非常有用。

在金融危機時,Dalio預期美聯儲會印大量貨幣拯救經濟,因此橋水基金買入國債,賣空美元,買入黃金和其他大宗商品。這些交易在2008年為橋水基金賺了許多錢。但Dalio的悲觀預期讓他在2009年付出了代價。當美國經濟複蘇超出預期時,道瓊斯指數在2009年上漲了19%,而橋水基金只有4%。但到了2010年經濟複蘇放緩時,橋水基金再次大賺。

Dalio的《Principles》受到了很多嘲笑,他很驚訝有那麽多人會去爭論一套真實、透明的準則。很多人並沒有讀過這套《Principles》,他們只是想當然地認為只有邪教才會有這麽多教條。但其實Dalio不必太在意。邪教本身就不可能用來形容一家員工拿著高薪且隨時可以離開的公司。橋水基金和其他金融機構不同,員工有一套自己的交流方式。這可能對外人和新進員工來說很難接受。公司獨特的文化加上巨大的壓力使得兩年里新入職的員工,四分之一都離開了。

橋水的秘密

1949年,RayDalio生於紐約皇後區傑克遜高地的一個意大利裔家庭,是家里的獨子。

他的父親是爵士樂手,母親是家庭主婦。8歲那年全家在曼哈西特買了房,並把Dalio送進了當地的公立學校。然而Dalio並不是一個好學生,他不擅長死記硬背也不喜歡學習。十二歲那年,Dalio去做球童,有許多華爾街的投資者在那里打球,經常會給Dalio小費。Dalio買的第一只股票是東北航空,買下後不久東北航空就被達美航空收購,股價因此翻了三倍。很快Dalio就進入了長島大學,在校園里他用幾千美元開始了第一個投資組合。在學習了幾門金融課程之後,Dalio終於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

長島大學畢業之後,Dalio去了哈佛商學院,並開始交易大宗商品,哈佛畢業後去了ShearsonHaydenStone,在商品期貨部門工作,給養牛的農場主和谷物制造商們提供風險對沖的建議。1974年的聖誕夜,Dalio和部門主管喝酒時發生了沖突,他打了老板一頓。被解雇之後Dalio說服了幾名客戶雇他做顧問,在他的公寓里成立了橋水基金,那一年他26歲。

隨後他結婚生子,搬去了康州。他仍舊為企業提供風險對沖的建議,同時還發表經濟類文章。橋水基金的首席投資官BobPrince年輕時在銀行做分析師,他看到了Dalio的文章,並推薦給了老板DavidMoffett(後成為房地美CEO)。據Prince回憶,Moffett認為Dalio的文章闡述了經濟如何運作,是他讀過最好的文章。

1985年,Dalio說服了世界銀行將他們的部分養老金交給橋水基金打理。1989年,柯達的養老金也交給了橋水基金管理。當時柯達的養老金多投資於股市。Dalio接手後使用杠桿將它們分散到了各個領域,比如美國和國際債市等。橋水基金在降低了風險的同時,達到甚至超過股市回報率。

橋水基金有兩個主要的基金。一個是“AllWeather“,用較低地費用達到市場整體收益,也就是我們知道的β收益。另一個則是前文提過的”PureAlpha“,收取2/20費用,通過有限的風險達到超過市場的收益率。

Dalio的創新中有一項是他的對沖基金募集對象主要是機構投資者,而非有錢人。橋水基金管理的1千億美元中,只有一小部分來自富人,大約三分之一是公共養老金,另外三分之一公司養老金,還有四分之一是主權財富基金。

有一些對沖基金的客戶服務只能算是“馬後炮”,但橋水基金不同。投資人每天都會收到一份簡報,每月有業績更新報告,每季度有回顧。Dalio看到了信息公開的價值,這能吸引大量資金。之前對沖基金行業受到內幕交易的沖擊,許多公司被起訴,但橋水基金沒有收到任何傳票,Dalio自信公司不可能與此沾邊。

橋水基金發展迅速,在2011年的時候員工有超過1000人,挖來了不少管理人員。在一次管理會議上,Dalio對下屬說“我們努力在營造一個環境,讓大家沒有自我負擔,不會對錯誤感情用事,如果我們可以消除這些問題,我們會進步地更快。不像其他公司要求你只是接受命令,在這里你不用隱藏自己,有什麽意見你應該說出來。”在橋水基金,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使命是營造一個公開透明的環境。

橋水基金的成功,管理層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個傳統的公司人們都習慣在別人背後批評。很可能橋水基金的方式更好,但大部分員工很難難接受這樣的環境。

很多資深管理人員在橋水基金工作都覺得充滿希望。在華爾街工作了25年的EileenMurray曾猶豫過去橋水基金會不會成為一顆螺絲釘,但和Dalio接觸過之後她就發現沒有一個CEO會像Dalio一樣,花那麽多時間在培養自己的員工上。另一個橋水基金管理層的新成員是JamesComey,公司的首席律師。他回憶道:“我剛加入橋水基金的時候,周圍的朋友都認為我遇到了中年危機。其實我是厭倦了辦公室政治,希望能說真話。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橋水基金的文化。

有次Dalio寫了封郵件告訴我我今天對他說的話不對。我按照傳統的思維想了半天他到底什麽意思,我是不是站錯隊了。花了3個月我才適應,Dalio說我做錯了並不是一種暗示,只是簡單地表達我確實錯了。”James一開始很驚訝,橋水基金做一個決策要多長時間,因為內部總是不斷爭論。但其實長期來看,這種決策程序減少了無效的工作,避免了錯誤的決定。

橋水究竟為何成功?

這又引起了一個問題,橋水基金的成功到底是因為極度透明化的公司制度還是因為Dalio的個人投資能力?

盡管橋水基金投資於100多個市場,但最賺錢的還是主要工業國的債券和貨幣市場,這也正好是Dalio最擅長的。而一般對沖基金多投資於美國股市,橋水基金卻很少從中賺錢,因為Dalio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只要Dalio健康,他肯定會在橋水基金的投資決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這從市場的角度而言一家公司的成功僅僅依靠個人的能力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但Dalio並不認可這一說法,他只是3個聯席首席投資官中的一個,並且隨著公司的發展,Dalio已經放手了部分日常管理工作,在2011年7月正式辭去了CEO的職位,開始在公司擔任“導師”。Dalio的退位加上他消瘦的身形讓外界猜測他的健康狀況不是很好,但是Dalio否認了這一猜測。他是為了將來公司可以更好地發展下去。橋水基金已經發展壯大了,PureAlpha和AllWeather已經不再接受新的投資人。公司又新發行了PureAlphaMajorMarkets。

2010年,Dalio將20%的橋水基金股份賣給了部分員工,他表示,最終他會把所有股份都賣給公司的同事們。不像其他對沖基金經理,Dalio對公司上市沒有興趣,他不希望將公司交給外人來做主。Dalio強調賺錢從來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生活優渥,但並不沈湎於奢侈的生活中。除了打獵和戶外探索,他的主要興趣愛好是聽音樂:爵士、藍調和搖滾。2010年他簽署了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發起的慈善活動,宣布將捐出至少一半財富用於慈善事業。在公開信中Dalio和妻子BArbara表示:“擁有超過生活所需的金錢當然好,但這不是最重要的。”

Dalio自認是一個寫實主義者,他認為社會系統要遵循自然法則,金融市場也不例外。Alpha是零和博弈,要超過市場收益,必須從其他人口袋里賺錢。Dalio說的可能對,卻是自私的。如果對沖基金經理在玩的是個零和遊戲,那產生了什麽社會效益?如果沒有產生社會效益,那基金經理憑什麽獲取高額酬勞?Dalio表示,通過養老金基金,他為老師、國企員工2010年賺取的收益超過了亞馬遜、EBAY和雅虎的總和。當然基金經理為客戶賺錢是一回事,為整個社會創造價值是另一回事。但總的來說,對沖基金提高了資本配置效率,這很重要。

像其他的金融家一樣,Dalio將資本主義看做是達爾文進化過程,像他在《Principles》中寫的一樣,弱肉強食是好事還是壞事?但至少這個過程使得我們長期以來生活的這個複雜但有效的系統更加完整。當然這一論點忽略了對沖基金帶來的投機泡沫,MIT的經濟學家AndrewLo認為對沖基金對經濟是否有正面影響必須要考慮對沖基金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因為對沖基金借入大量資金放大杠桿,所以業績常常遭到快速反轉,對沖基金行業的歷史上就充滿了這種例子。對沖基金的影響又會蔓延到經濟的其他方面。

2008年投資銀行作為對沖基金的經紀人和交易對手,擁有其數千億美元保證金。然而當華爾街陷入困境的時候,大量對沖基金迅速要求撤回資金。這一舉措對銀行來說是致命的,直接打擊了貝爾登斯和雷曼兄弟。橋水基金也從華爾街中撤出大量資金,但Dalio並沒有其他選擇,他必須對客戶負責,將資金從風險中撤出。

對沖基金還導致了收入不均,15年前,華爾街一年總收入500到1000萬美元的人還寥寥無幾。現在,CEO們和明星交易員為了跟上對沖基金的收入,薪資要求遠高於此。還不僅如此,高額的獎金讓許多最聰明的計算機和數學畢業生投入到了對沖基金行業。真的有必要讓那麽多天才去玩一個零和遊戲嗎?

當然除了這些問題,Dalio更關註的未來的市場和全球經濟發展。2011年春天,Dalio認為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將增長緩慢。有一個原因,一是某些緊急政策將告一段落,比如奧巴馬的經濟刺激計劃;二是部分地區仍受長期債務拖累;三是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即將采取激烈措施抑制通貨膨脹。Dalio認為未來至少10年,我們都將處在去杠桿階段。包括美國在內的高債務國家最終都只能選擇印鈔來處理債務問題,而這會導致貨幣和債券市場的暴跌,歷史上還沒有例外出現。另一些歐元區的發達國家沒有印鈔權,因此將不得不經歷蕭條。盡管當時希臘剛避免了短期債務違約問題,但Dalio依舊對前景悲觀,他認為人們只關註某個特定時點的事件,卻忘了背後更重要的原因,這才導致了債務危機。

Dalio的判斷聽上去可能可信,但對全球金融市場作出全面的分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時機的判斷。Dalio認為2012年末到2013年初可能會迎來一個更加艱難的階段。



(完)




掃描下載新財富APP,深度投研,大咖講座,盡在新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23

橋水達里奧:我擔心兩三年後的經濟形勢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Ray Dalio)表示,他擔心未來兩三年的經濟形勢。“我擔心下一次經濟衰退的情況。”達里奧稱。

11日達里奧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訪時說:“所有的沖突將會惡化,各個階層之間的財富差距和沖突將會加劇,刺激經濟的貨幣政策所將能產生的效果已經不如過去。”

達里奧還補充說:“註入流動性後,資產價格受益,目前已經處於高位。我們已經接近最好的情況了。”

不過,他表示,“目前沒有馬上會出現的駭人情況,但我擔心兩至三年之後的情形。”

橋水基金是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截至2016年年中,該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達到103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64

橋水達里奧:破產教會我“恐懼和謙虛”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在1982年曾失去過一大筆財富,而這件事完全改變了他做生意的方式。

13日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訪時,達里奧表示,破產教會了他“恐懼和謙虛”,從而讓他得以打造了管理1030億美元資產的對沖基金巨頭橋水。

那一年是1982年,橋水遷入康涅狄格洲Westport第一家像樣的辦公室一年左右時間。

7年前,達里奧在自己的公寓中創辦了橋水。當時他認為,美國的銀行向新興拉丁美洲國家貸出了太多款項。在回顧這一判斷時,達里奧表示,當時這一分析在一眾看漲的投資者中“十分具有爭議”。

1982年年初時,美國銀行家們依然希望,自己手中的資金能夠“啟動”這心新興經濟體、產出巨額回報——盡管當時拉丁美洲國家已經向美國幾大銀行欠下了3270億美元債務。

當年8月,墨西哥財長在紐約聯儲和100名國際銀行家會面,告知後者墨西哥無力償還800億美元債務,其中200~300億美元是欠美國幾家銀行的債務。由於石油價格意外下跌、墨西哥比索貶值、利率上升等原因,墨西哥的經濟夢在那時已被無情碾壓。

墨西哥將重制債務計劃表,這將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15個拉丁美洲國家將相繼效仿。

“我當時認為經濟和股票行情將大幅下跌,”達里奧說,“然而經濟和股票行情卻大幅上漲了!”

同年8月,美聯儲降息引發市場火爆行情,達里奧的大筆押註失敗了。

“我失去了自己的錢,也失去了客戶的錢,”達里奧說,“我輸得很慘,不得不從父親那里借了4000美元。當時真是太痛苦了了。”

但時至今日,達里奧回憶起那一刻時,卻把它看作是“在我身上所發生過的最好的事,”他說,“因為這改變了我的想法。”

他把自己的投資思維乃至做生意的方式從“我知道abc”改成了“我怎麽知道abc?”

“這讓我抱有一種開放的心態,讓我有一種敬畏之心,平衡了我的激進作風。”他說。

“我這一生所獲得的成功之中,有許多是因為我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無知(才得來的)。”達里奧如是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4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