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油荒不再 地方炼厂面临整合棋局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3-17/110122952.html


地方炼厂在“油荒”时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供需情况逆转,政府重新“梳理”地方炼厂的基调已定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杨悦】供需失衡之下,中国的地方炼厂正迎来新一轮的淘汰整合。
3月初,山东省经贸委在一份名为《山东省炼化工业调整振兴指导
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将申请1000万吨原油/年原油非国有贸易进口资质,并在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基础上,成立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山东石化)。
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在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的基础上,由地方炼油、石油化工企业自愿参股组建,共有22个股东单位。此番组建集团公司,其整合地方炼厂、集中资源的意图愈发清晰。
    山东是中国地方炼厂较为集中的省份,其炼油能力约4500万吨/年,是除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之外的第三大炼油板块,成品油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山东率先开启整合地方炼厂的大幕,或许意味着整个中国的地方炼厂正迎来新一轮的淘汰整合。
    2008年下半年起,成品油市场供不应求局面出现逆转,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去年年底的成品油库存增至历史高位,炼油能力吃紧的局面顿然消失。
    易贸资讯分析师刘传军告诉《财经》记者,地方炼厂在“油荒”时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供需情况逆转,政府重新“梳理”地方炼厂的基调已定。“技术落后的地方炼厂会倒闭,而硬件条件好、实力较强的企业,会是被收编的对象。”他说。
    今年2月出台的石化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则明确提出,中国将继续加强大型炼化基地的建设,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产能。“这对地方炼厂是不利的”,刘传军告诉《财经》记者。
    工商东亚调研部分析师花开玲表示,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系统的落后产能,通过扩容升级方式,基本已改造完毕。目前,国内再要淘汰落后产能,只能向地方炼厂“开刀”。
    花开玲称,由于地方炼厂没有加工、进口原油的资格,多以燃料油加工为主,今年开征的燃油税,进一步增加了地方炼厂的成本。“燃料油作为加工成品油的原料,比用原油加工增加了约800元/吨的成本。”她说。
    刘传军告诉《财经》记者,截至3月中旬,广东、山东两省地方炼厂开工率不足15%,创历史新低,地方炼厂普遍出现亏损,山东地方炼厂平均每吨油大约亏损1000多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不能保证油源,山东的炼油能力就不能完全释放,肯定要关停一部分炼厂,这是地方政府不愿看到的。这也是成立山东石化来整合地方炼厂的主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73

陈晓短期不会离开 国美正按“贝恩棋局”演变?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12/2052574.s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郎振 发自北京
没有任何明显的征兆,黄光裕和陈晓“言和”了。
11月10日,国美电晚间发布公告称,将在即将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委任邹晓春和黄燕虹进入国美董事局,这被外界看来,国美控制权之争或将暂时告一段落。
对何时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国美方面人士表示,双方希望尽快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但仍有一些上市公司的流程需要进行,也需要股东进行登记,正常的情况下,会在今年内召开。
对黄光裕方面此前一直强调 “陈晓退出”一说,国美方面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陈晓在短期内不会离开。”
大股东调整战略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端。”针对国美发布公告函将委任邹晓春和黄燕虹进入国美董事局一事,邹晓春表示。
11月3日,邹晓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如果在合理的期限内未达成有效决议,大股东方面将启动剥离非上市门店和再次提起特别股东大会。
然而,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根据国美公告内容,将寻求在特别股东大会上获得股东批准,将许可的董事最高人数从11人增加至13人,邹晓春将被委任为董事会属下提名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成员,黄燕虹将成为董事会下的薪酬委员会成员。
此前,邹晓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谈判可以达成某种“智慧型的、符合国美长期发展的‘一揽子方案’”,而不是就某一个方面达成共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双方谈判只是针对创始大股东在董事会的合理席位一项达成了一致意见,大股东方面对谈判的底线在于提交“一揽子”方案,其中包括重组董事局、国美今后的经营发展战略、创始非上市门店的统一经营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对此,黄光裕方面人士表示,大股东提名的两名代表进入董事会,意味着对方无条件接受了大股东方面的部分要求,同时,大股东方面还将保留非上市门店是否分拆以及再次提请召开特别股东大会的权利。
针对具体的谈判细节,双方均表示,不便透露。记者从接近国美内部的知情人士获知,针对此次谈判的法律协议,黄陈阵营均签署保密协议。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此前双方谈判数次,均未达成协议,主要在于增加董事局席位需要同陈晓去留等其他问题捆绑在一起,而此次无附加条件增加董事局席位上达成一致协议也是黄光裕方面乐见其成的。
上述知情人士认为,“9·28”特别股东大会黄光裕方面取消国美董事局增发权,此次又顺利让邹晓春、黄燕虹进入董事会,这意味着黄光裕方面的战略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不再强硬。
似乎在按贝恩的方案发展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黄光裕方面还拥有提议开股东大会和解除非上市业务托管两张王牌,现在又进入了国美董事局,这意味着所谓重组董事局、国美今后的经营发展战略、创始非上市门店的统一经营等问题将分阶段的谈判完成。
“大股东代表进入国美董事局是实行一切行为的前提。”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然而,国美管理层不认可所谓的“一揽子方案”,国美方面的人士表示,大股东曾经在很多场合提出,谈判要在“一揽子计划”的前提下进行,但是董事局方面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计划。
在著名并购专家冀书鹏看来,双方达成的这个协议是黄光裕的底线,“大股东的妥协不会再低于现在的局面了。”
对现在陈晓的去留问题,上述国美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明确表示,“陈晓在短期之内不会离开,现在大股东也已意识到一个问题,现在的国美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早在9月25日,黄陈谈判时,贝恩方面提出的和解方案是,希望先引入一个各方均能信任、且具备公信力的独立第三方进入国美董事会主持 大局,黄燕虹、邹晓春作为黄家的代表进入董事局参与公司经营,将董事局席位增加到13名;董事局放弃增发授权;陈晓在1年后沽货全退,贝恩选择合适的时机 获利离场,黄家继续拥有国美的控制权。
“似乎一切都在按照贝恩的和解方案发展,可以说今天的局面,贝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邹晓春、黄燕虹“分工”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邹晓春和黄燕虹也有明确的分工。国内知名公司治理专家仲继银认为,邹晓春作为执行董事将参加公司日常的运营,黄燕虹作为非执行董事担任薪酬委员会成员也会对公司的战略发展提出建议。
就在此前,大股东方面曾表示,如果大股东方面进入董事局,将建议董事会优化和延展股权激励方案,并分期适当扩大激励规模,这意味着黄家可借助此机会获取更多谈判筹码。“从某些方面说,黄家是在缩小国美董事局的权利达到某种制衡。”仲继银表示。
原国美电器决策委员会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胡刚认为,“双方出于利益高度一致化而理性达成妥协,创始大股东利益得到一定体现。虽此次未提到陈晓的去留问 题,但有两种可能,一是双方未对陈晓去留达成一致,暂时求同存异;二是已达成陈晓逐步退出的共识,我认为前者可能性更大一些。另外,‘9·28’是第一 步,现在是第二步,双方取得中期均势,下一步是陈晓何时体面离开;最后是国美董事会席位与股权比例合理性匹配的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5

蒙牛棋局:并购君乐宝,布控奶源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3/2NMDAwMDIwNzI2NQ.html

11月22日,蒙牛集团联合河北君乐宝乳业宣布,蒙牛投资4.69亿元收购君乐宝乳业51%控股权,从而将国内第四大酸奶品牌纳入麾下。

在联合重组君乐宝的同时,蒙牛战略参股的现代牧业即将于26日在香港上市。

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表示,“有机会也会继续收购其他品牌,也不排除会到海外收购。

蒙牛另一项资本运作也在展开,其战略参股的现代牧业即将于本月26日挂牌上市,届时蒙牛将控制国内最大的牧场奶源。

在加入中粮集团1年后,蒙牛似乎正在演绎一场上游控制牧场奶源,下游整合区域品牌的大戏。

与此同时,乳业竞争的核心是奶源,原材料原奶、糖等价格不断攀升,乳品行业又将掀起新一轮涨价。


控股君乐宝布局河北

君乐宝是河北当地最大的乳品生产企业,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酸牛奶生产基地。

君乐宝乳业成立于1995年,目前拥有9家企业,其中河北4家、江苏1家、黑龙江2家、陕西1家。在河北当地市场,君乐宝液态奶市场占有率已位居第一。

而在国内市场上,君乐宝的系列酸牛奶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四位。紧随蒙牛、伊利、光明之后。君乐宝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2.6亿元,主营收入的84%都是来自酸奶收入。

君乐宝原为河北三鹿集团旗下核心子公司,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后,三鹿集团陷入破产重整,此时,君乐宝脱离三鹿集团,重新启动自有品牌“君乐宝”独立发展。

君乐宝乳业董事长魏立华告诉记者,今年9月份的资料显示,君乐宝在国内酸奶市场的份额为8%-9%。

根据双方签订的收购框架协议,君乐宝股权评估值为9.2亿元,蒙牛收购其51%的股权,价格为4.692亿元。

杨文俊告诉记者,出面收购是内蒙古蒙牛,将会由蒙牛集团出面管理,这块资产目前将不会并入到上市公司中。

君乐宝董事长魏立华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借助蒙牛的奶源管理经验,把河北的奶源做扎实,同时借助蒙牛的研究技术、管理经验,提升市场竞争力”。

魏立华表示,我们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把君乐宝做大做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也遇到瓶颈。希望借助蒙牛的力量,从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迈进。

河北为国内第三大奶源基地,拿下君乐宝,蒙牛在奶源控制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不过,纳入蒙牛大家族的君乐宝的品牌将独立存在,经营层维持不变,独立运营。

蒙牛棋局

拿下君乐宝后,蒙牛在国内酸奶行业将领先,而在整个乳品行业也将继续稳坐第一把交椅。

蒙牛数据显示,国内市场低温产品市场容量已达130亿元左右,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8.2%,其中酸奶产销量增长速度超过20%以上,大大超过其他乳品品类增长。

蒙牛方面预计,此次合作完成后,蒙牛集团旗下公司的酸奶市场份额将超过30%以上。

不过,蒙牛胃口并不仅止于此。

杨文俊告诉记者,“未来5年,蒙牛的战略目标是进入世界乳业10强,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君乐宝的营业目标也将较现在至少翻一番,达到30亿-40亿元。”

蒙牛乳业半年报显示,蒙牛201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4.342亿元,同比增长19.31%,净利润达到6.188亿元。蒙牛今年营业额将达到300亿元。但是离500亿元还有一定距离。而这次并购君乐宝,只是蒙牛战略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蒙牛还将继续并购。

东方艾格乳业行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中粮集团正在全国内准备收购奶源企业,而且正与多家企业洽谈。拿下君乐宝,中粮旗下蒙牛终于向前迈进一大步。

杨文俊告诉记者,只要有合适机会,蒙牛还会继续并购,也不排除到海外并购,“国内奶源供不应求,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需要用全球资源来满足国内市场”。

在稳固国内霸主地位之后,蒙牛抽身谋求原奶资源的控制。拿下君乐宝,蒙牛从而掌控了河北这一地区奶源。除此之外,蒙牛也借助即将上市的现代牧业来布局国内奶源。

现代牧业26日登陆港交所,蒙牛已经认购总额为1.5亿港元(约1940万美元)股份,而其蒙牛子公司内蒙古蒙牛和马鞍山蒙牛分别持有1.55%、0.77%股份;作为蒙牛的大股东中粮集团认购2.34亿元的股份。

尽管现代牧业只是蒙牛战略参股的企业,但是蒙牛众多高管在其中持有股份,一定意义上,现代牧业就是蒙牛的牧场奶源。

现代牧业已经陆续投资建成现代牧业安徽马鞍山、四川、河北、陕西、黑龙江等10个现代牧场,在建牧场5个。现代牧业雄心极大,按照该公司规划2015年牧场数量超过30个,奶牛存栏25万头以上。

2008 年,现代牧业与蒙牛签订长达10年的原奶供应协议,规定现代牧业所产70%牛奶要出售给蒙牛,其他30%牛奶由现代牧业自己加工或者出售给其他乳业企业。 该公司于2008、2009年及2010年度,对蒙牛的牛奶销售占公司产量的97%以上。根据协议,但其中不能出售给伊利和光明两大竞争对手。

杨文俊表示,目前现代牧场提供的原奶不到蒙牛原奶总需求10%,明年希望能达到15%以上。

终端产品提价

而在蒙牛并购君乐宝的同时,蒙牛、伊利等大企业也在准备提价,国内乳品涨价路径渐渐清晰。

本报记者从一些乳品经销商处了解到,蒙牛、伊利、光明等企业已经提价,平均涨幅在4%~10%,其中蒙牛特仑苏每箱从50元涨到53元,200ml袋装蒙牛纯牛奶每箱涨了2元;伊利金典每箱从40元涨到42元、红枣奶每箱上涨2元。

本报记者在超市看到,蒙牛、伊利、君乐宝袋装酸奶虽未提价,但是都已通过缩量变相提价,大多每袋150克-160克,而之前每袋180克或者200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君乐宝副总经理仲岩告诉记者,君乐宝产品还没有涨价,但她认可目前酸奶通过瘦身来变相涨价,来应对原料价格上涨这一事实。


受饲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今年以来原奶收购价一直在攀升,原奶价格已经于2月、5月、8月和10月分别出现了四次上升。

从年初的每公斤2.5元左右上升到目前的3.3元/公斤,涨幅达到30%左右。

对于终端产品提价,蒙牛官方告诉记者,“上个月由于成本原因,有个别产品提价,之后没有其他提价打算。”

蒙牛一位人士表示,“从理智上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乳品涨价能提高奶农收益的话,我们更应该建议涨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48

暴風迅雷排名之爭背後:座次決定上市棋局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8/xMNDA3XzM2OTExMg.html

日前,迅雷公佈的由艾瑞發佈的電腦視頻播放器最新數據顯示:迅雷看看播放器從八月中旬起每週日均覆蓋人數已經超越暴風影音躍居播放器次席。對此,暴 風影音表示,作為播放器領域的領頭羊,暴風一直穩固地保持領先位置,迅雷用戶的增加是通過了捆綁安裝等手段短期衝量。但迅雷方面隨即反駁,不存在所謂「短 期衝量」的說法。

在雙方對用戶量的座次之爭背後,是視頻客戶端隱藏的行業邏輯,能否排上首席也許意味著誰能獲得資本的青睞。

排名之爭

根 據艾瑞最新公佈數據,迅雷看看播放器從八月中旬起已經憑藉每週日均1958萬的覆蓋人數,以29.60%的市場份額成功超越老牌播放器暴風影音,躍居視頻 播放器行業次席。與此同時,在視頻軟件覆蓋用戶數方面,迅雷看看播放器同樣位列前三,與QVOD、暴風影音一道組成了中國視頻播放軟件的第一軍團。

對此,暴風影音公關部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暴風影音以60%的市場佔有率,及1.5億的軟件裝機量,在行業中持續保持著較強的競爭優勢。在新版本軟件發佈後,暴風影音開始全面佈局線上業務,目前在線視頻每月均以超過兩位數的速度實現增長,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事實上,在推出新版本後,暴風影音的在線視頻業務,劍指高清播放內容,使得迅雷看看、QVOD等軟件不得不面對新的競爭,這也使得視頻播放軟件間的競爭趨於白熱化。

「迅雷看看通過捆綁安裝等手段,使得日均覆蓋人數在短時間內大漲了20%,這只是一種短期衝量的競爭手段。」該負責人稱。

對於暴風影音的以上說法,迅雷副總裁王珊娜表示,目前來自第三方的監測數據足以說明問題,「從八月中旬開始,迅雷看看播放器的覆蓋人數已超過暴風影音,據第三方的數據統計顯示二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迅雷不存在所謂的短期衝量的說法,因為時間和數據會說明一切。」

針 對迅雷看看捆綁安裝的問題,王珊娜認為,捆綁安裝這是互聯網企業常用的一種推廣方式,暴風影音也經常採用這一方式,而產品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在於用戶是否滿 意。她同時引用艾瑞公司日前發佈的高清視頻的用戶滿意度調查,相關數據顯示,迅雷看看播放器在清晰度、播放流暢度等指標上優於優酷、奇藝等主要競爭對手, 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艾瑞分析師趙旭峰表示,根據艾瑞7月份對用戶軟件使用頻率的監測,在日均覆蓋人數指標上,迅雷看看已趕超暴風影音;但在月均覆蓋人數上,暴風影音仍然領先於迅雷看看,證明暴風影音對用戶仍然具有較強的使用粘性。

搶食蛋糕

根 據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最新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為4.85億,其中網絡視頻用戶規模為3.01億,是使用最多的互聯網服 務之一。在視頻網站眾多的播放內容中,影視劇始終是用戶最大的內容需求,也是廣告主最樂於投資的項目。因此,影視劇市場一直是視頻網站的必爭之地。

目前,國內網絡視頻行業已有4家上市公司:優酷、土豆、酷6和樂視網,這四家企業2011年二季度共實現營收約7094萬美元,同比增長118.4%,在線視頻點播已成為互聯網領域營收增速最快的細分行業。

面 對有巨大潛力的在線視頻市場,眾多互聯網企業紛紛加入戰局,甚至不惜燒錢競爭。近期,百度表示將加大對旗下視頻網站奇藝的投入力度,騰訊則發佈新的視頻戰 略,搜狐也正在加大對視頻業務的投入力度。根據二季度財報,在線視頻是搜狐所有部門中增長最為強勁的部分,同比增幅超過150%。此外,新浪8月份宣佈入 股土豆網,並持有其9%的股份,網易也啟動了公開課項目,參與網絡視頻業務競爭。

「眾多新的加入者,使得視頻行業陷入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在與競爭對手拼流量、拼內容、拼搶用戶上頂住壓力,盡快上市拿到融資,才能不被行業淘汰。」趙旭鋒稱。

上市未明

在這樣一個燒錢的行業裡,誰能盡快上市拿到融資,誰就掌握了主動。今年6月9日,迅雷向美國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上市申請,計劃在納斯達克IPO。然而,7月20日,就在登陸納斯達克前夜,迅雷突然宣佈暫緩IPO,將上市時間推遲一天至7月21日。

然而,迅雷上市的號角至今仍未鳴響。昨日,王珊娜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美國股市表現欠佳,迅雷估值無法體現企業價值,因此選擇暫緩募資,並將等待更加合適的上市時機。對於具體的上市時間表,她明確表示,「只是時機的問題而已。」

無 獨有偶,在此之前,暴風影音也一直計劃在海外上市。2008年,暴風影音CEO馮鑫曾表示,暴風影音預計2010年登陸港交所。去年10月,馮鑫又曾明確 表示,預計將於2012年選擇在納斯達克上市。對於上市的最新進展,暴風影音市場經理丁俊云表示,暴風影音目前對此不便評論。在趙旭峰看來,目前迅雷、暴 風影音等公司赴美上市形勢仍未明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0

阿里私有化:大棋局or大謎局

http://news.imeigu.com/a/1330665900161.html

imeigu.com 2012-03-02 13:25:00 來源: 南方人物週刊 原文鏈接 

馬云

私有化消息公佈後,引發外界諸多猜想,焦點重回去年阿里巴巴與雅虎的控股權角力,更有預測,隨著阿里B2B私有化成行,整個阿里集團將會進行全面重組甚至整體上市

本刊記者 李超 發自北京

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團」和「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聯合宣佈,由阿里集團向阿里巴巴B2B董事會提出私有化要約,價格為13.5港元/股。據估計,如果私有化成功,阿里集團將耗資190億港元左右。

私有化消息宣佈後,馬云關於此事的一封內部郵件也對外公佈。郵件中,馬云表示,2012年,將是阿里巴巴集團實施「修身養性」戰略的第一年,為了在新形勢下更好地服務和幫助好中小企業客戶,集團必須調整各子公司之間的關係,出於對客戶和B2B股東負責,遂作出私有化決定。

2007年,阿里B2B在香港上市時,馬云曾在馬路上向投資者演講說,「錯過了谷歌,不要錯過阿里」,並且表示,「不會對股價高有任何壓力,自己也對阿里巴巴的未來充滿信心。」

阿里B2B於2007年11月6日上市首日,便從每股13.5港元的發行價上漲到39.80港元,當年年底更是達到歷史最高的41.80港元,但此後,其股價逐漸滑落,2008年10月底跌至最低3.46港元。

2011年是阿里巴巴集團的多事之秋,阿里B2B業務爆出欺詐醜聞,被指部分供貨商銷售假貨和欺詐買家,旗下另外兩面旗幟淘寶和支付寶,也遭遇賣家「十月圍城」和與雅虎的控股權大戰,阿里B2B股價從年初每股17港元跌至不足7港元。

私有化消息公佈後,引發外界諸多猜想,焦點重回去年阿里巴巴與雅虎的控股權角力,更有預測,隨著阿里B2B私有化成行,整個阿里集團將會進行全面重組甚至整體上市。

控股戰續集?

2011 年7月29日,經過兩個多月的談判後,阿里巴巴集團、雅虎、軟銀終於達成三方協議,同意支付寶獨立運行,雅虎將在支付寶IPO後一次性獲得8.6億至 25.8億美元的現金賠償,日本軟銀則將獲得6.6億至19.8億美元的賠償。外界普遍認為,在這場大戰中,雅虎、軟銀拿錢走人,馬云大獲全勝。

阿 里巴巴與雅虎的交集始於2005年,當時,阿里巴巴集團與雅虎簽署合作協議,雅虎以10億美元加上雅虎中國的全部資產,獲得阿里巴巴集團接近40%的股 權。根據媒體報導,雅虎的10億美元中有3.6億美元用來收購軟銀全資子公司SB TB持有的淘寶網股份,並全部換購為阿里巴巴股份,另外3.9億美元用於直接購買阿里巴巴股份。雅虎入駐後,投票權佔到35%。

阿里巴巴與雅虎聯姻後,一直分歧不斷,尤其在卡羅爾·巴茨接替楊致遠成為雅虎CEO後,雙方矛盾逐漸公開化。2009年,阿里巴巴先後將旗下口碑網和分類信息業務從中國雅虎剝離。

根據2005年定下的股權-投票權匹配協議,從2010年10月開始,雅虎投票權將從原先的35%增加到39%,而以馬云為主的管理層投票權則從35.7%降為31.7%,這也就意味著,雅虎將會成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

將支付寶獨立運營後,阿里巴巴曾在匹配協議生效前,向雅虎提出回購其所持股份,但被果斷拒絕,甚至傳聞馬云面臨「下崗」的尷尬,雙方談判至今仍在僵持。

這些故事不由讓人將阿里B2B私有化同其與雅虎的股權爭奪戰聯繫起來。儘管阿里B2B公司CFO武衛隨即表示,本次私有化與集團和雅虎之間的談判以及與集團內其他子公司沒有任何關係,但外界仍然普遍認為,這次私有化是阿里巴巴「去雅虎化」的另一項舉措。

在某網站進行的民意測驗中,有將近八成參與者認為,私有化決定是在為全面回購雅虎股份做準備。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評論,無論私有化與回購雅虎股份有多大關聯,根本目的是為了讓阿里這盤失去控制權的大棋局重新由自己掌控,這是阿里巴巴管理層當下第一要務。

一位行業知情人士向本刊表示,阿里巴巴對於私有化的決定,很有可能是在去年支付寶爭奪戰時萌發,並且接下來還會有一連串相關舉動,但他同時指出,目前任何外界結論都只是猜測,確切意圖只有其管理層才能知曉。

走出商業困局?

上 市公司阿里巴巴公佈的最新財報顯示,儘管2011年度收入保持穩定,但會員數量出現下滑。在內部郵件中,馬云說:「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進一步嚴峻,特 別是中小企業在面臨原材料、匯率、勞動力成本等巨大壓力下,B2B的業務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加快轉型和升級。在這方面,我們思考過,痛苦過,也一 直在努力。但受限於上市公司的架構,升級的決心不夠大,動作也不夠徹底。」這或多或少解釋了私有化的部分原因。

有分析人士向本刊指出,整個 阿里集團布了一盤電子商務棋局,因為京東商城的崛起,第三方支付業務又受到央行的各種控制,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帝國其實已經受到威脅。問題來自其電子商務 模式,阿里B2B本質是一門黃頁的生意,而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已經不需要在阿里巴巴上完成這個工作,B2B已經是個過氣的商業模式,其價值在上市時就已經 被完全套現,而B2B長期走低的股價和雅虎的利益糾葛,直接影響到了阿里集團的其他業務。

該分析人士還表示,阿里集團現在最有價值的公司實際上是淘寶,但淘寶是依靠媒體思路盈利而非電子商務,隨著京東商城獨立B2C模式的興起,並且能夠同時解決物流、信用等淘寶「原罪」,導致淘寶的盈利效應同樣在下降。

實際上,從2009年開始,阿里巴巴已經公開宣佈要將「大淘寶」戰略升級為「大阿里」戰略。目前,阿里巴巴集團旗下資產已經細化為阿里巴巴B2B、淘寶網、天貓(淘寶商城)、一淘網、支付寶、阿里云、阿里云手機7家公司。

外界普遍認為,阿里B2B私有化,實際上是要把作為上市公司的壓力全部解脫出來,便於進一步重組阿里集團,應對目前出現的商業困局,一旦雅虎退出和私募基金加入,未來3年,阿里巴巴的整個電子商務版圖還會出現重大調整。

調整後的阿里集團是否會整合上市尚存疑問,上述分析人士指出,阿里集團的業務和商業模式過於複雜,很難集中到一點,短期整體上市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

透支理想主義?

在2009年阿里巴巴10週年慶上,馬云曾說,未來10年阿里永遠是家理想主義公司,一定會腳踏實地,如果不充滿現實主義地去做任何點點滴滴的事情,相信不會活到現在。他表示,阿里永遠會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阿里的神話其實已經不再了,越來越多的人會清醒,原來是信息不對稱,現在信息對稱,再說一套做一套大家就不會相信了。但對馬云來說,他已經在一個慣性的軌道上,不得不這樣說這樣做,他停下來就意味著自我否定。」一位阿里知情人士對本刊表示。

馬云在內部郵件中宣稱,阿里B2B上市時只融了17億美金,但私有化要花出去二十多億美金,自己可以用低一點的價格把股票買回來,但這不是阿里巴巴的風格。有人指出,阿里巴巴用同樣價格收回股票,實際上是白借股東的錢玩了5年。

雪 球財經創始人方三文公開發表評論認為,首先,在IPO定價上,買賣雙方達成交易就是合理,此外,上市公司及管理層無需對在任何價格買入的投資者的回報負 責,如果阿里願意回購以及私有化,對於股東來說,要強於資金閒置。更有評論認為,阿里巴巴的這項決策恰恰表明其應對市場變化時成熟的一面。

「阿里實際上一直在造神,所有的神都是在天上的,對馬云來說,你不能說這樣做是實現他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就像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個大夢想,為了這個大夢想所有人都可以犧牲,而且是必須被犧牲掉的。」前述知情人士說。

作為中國互聯網的超級企業和道德模範,阿里B2B私有化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似乎很難簡單用對錯來評判,但可以肯定的是,經歷了與賣家、股東幾番火並的阿里巴巴,還會給中國互聯網帶來更多故事。

(責任編輯:姜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04

SMG整合大棋局:百視通、東方明珠合體 造A股首家千億級傳媒航母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03/145395.html

i黑馬:被稱為國有文化傳媒行業整合“第一局”的上海文廣(SMG)重大資產重組大局已定。除了擬將A股文化傳媒板塊中市值排名第一第二的百視通、東方明珠公司合二為一外,尚世影業、東方購物等文廣旗下諸多優質資產亦將註入,A股首家千億級文化傳媒上市公司即將誕生。
 
 
值得關註的是,此次重大資產重組,恰逢中央著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之新政,內外因疊加所產生的能量,或許超乎市場預期。
 
SMG整合大棋局:合並+註入
 
作為國內廣電系唯一有兩家上市公司平臺的上海文廣,如何規避同業競爭、做大做強,一直是業界及資本市場關註的話題。

整合猜想大致有二:

猜想一認為將同時保留兩個資本運作平臺,但調整各自的定位、方向;

猜想二是將兩者合並,打造統一資本平臺。
 
一位深諳國有文化傳媒企業資本運作的投行人士向表示,第一種方案不僅涉及證監會對同業競爭和獨立性問題的嚴格審查,而且還會導致誰是文廣核心資產優先註入平臺之爭,不利於整合資源,規模化發展。“應是合並方案——不存在誰吸收合並誰的問題,百視通與東方明珠合並為新的上市公司平臺,將文廣集團優質資產批量註入,從子公司上升到集團戰略層面,打造新上市公司的嶄新格局。”如此一來,市場對SMG重大資產重組的關註點就自然聚焦於註入什麽資產和新公司的新戰略上。
 
百視通和東方明珠的盈利能力在A股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中已是鶴立雞群。上半年財報顯示,兩公司凈利潤合並就已達9.95億元,按慣例全年合並應該超過20億。
 
而文廣旗下具備註入上市公司條件的優質資產在國內文化傳媒企業中也首屈一指。
 
去年才引入弘毅投資的尚世影業有望率先註入。資料顯示,成立僅三年多的尚世影業是國內首批轉企改制的國有影視企業。公司業務除影視劇投資制作和引進發行外,涉足整合廣告營銷、演藝經紀、衍生業務等眾多領域,拍攝的影視劇包括《蝸居》、《懸崖》、《十月圍城》、《龍門飛甲》等。2013年,尚世影業營收近6億元,近三年複合增長超過60%,2013年凈利潤超過8000萬,2014年有望破億。
 
“尚世影業證券化的進程,比外界預料的可能要快得多。”SMG尚世影業總經理陳思劼9月2日在上海舉行的東方證券傳媒及互聯網高峰論壇上表示。在該會議上,陳思劼高調宣布尚世影業即將與迪士尼展開合作拍片計劃,與好萊塢獨立制片公司STX成立合資公司探索影視制作新商業模式,並且將與華納兄弟和華人文化基金共同發起設立影視劇基金,可謂三箭齊發。“尚世影業的業務規模目前與剛剛借殼上市的長城影視類似,又有全產業鏈為依托,加上大張旗鼓的國際化戰略,資本市場的估值將會相當可觀。”現場的行業分析師表示。
 
除了尚世影業外,國內電視購物行業龍頭東方購物更是蓄勢待發。“東方購物2013年的銷售額已超過80億,凈利潤近5億元,而且現金流極其充裕。尚世影業、東方購物等優質資產足以讓重組後新上市公司的每股盈利大大增厚。”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此外,SMG旗下炫動傳播、東方娛樂、東方廣播等傳統廣播電視業務也潛力不小。據分析師估計,此部分資產盈利能力目前在10億元左右,但因政策因素,短期暫難註入。
 
千億傳媒航母“試水”文化新政
 
上海文廣資產大整合,恰逢中央關於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之新政出臺之際。
 
8月18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該新政被稱作是十七大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來最好的政策機遇。
 
“縱觀A股國有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能夠在資產規模、盈利能力和運營能力上引領市場的,可能就只有重組完成後的上海文廣集團旗下新上市公司了。”上述投行人士表示,該人士稱,重組完成後的新上市公司既有文化傳媒全產業鏈運營優勢,又依托SMG傳統內容和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和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等新興媒體牌照等資源優勢,其業務布局之全面,業務形態之多樣,堪與迪士尼、時代華納、NBC環球等全球傳媒巨擘比肩。
 
記者獲悉,上海文廣重大資產重組已進入最後沖刺階段,國內首個市值千億級的文化傳媒上市公司之誕生將指日可待。據悉,SMG將以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為契機,“積極響應並加快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和建成新型傳媒集團的號召和指示精神,大力推進實施互聯網轉型戰略,力爭成為中國文化傳媒行業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典範。”
 
除了政策之“天時”,“人和”因素亦不可忽視。集上海文化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和總裁於一身的黎瑞剛,還執掌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坐擁大量海內外傳媒資源,業界預計,黎瑞剛既然操刀文廣大整合,應該不會僅停留在傳統廣電業務的三分地上,其後續的資本運作也值得期待。
 
據悉,加大與國內外資本、傳媒和互聯網巨頭的合作,縱橫捭闔、並購擴張,進一步夯實內容、渠道、平臺、服務等全產業鏈布局,加快互聯網化轉型,有望成為黎瑞剛主政下的上海文廣新上市公司的戰略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79

國際視野(61):反恐大棋局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29704

obama-isis-iraq-terror

在911紀念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擴大空襲行動至伊斯蘭國(ISIS)在敘利亞的據點,除增派軍人到伊拉克,還尋求國會撥款5億美元以訓練及武裝敘利亞反對派。此源於兩名美國記者被斬首,片段還上載到網上,事件震撼美國以至全世界,最新民意調查指出71%及65%美國人分別支持對伊拉克及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較之前調查增加四成。

奧巴馬由最初堅持不再踏入伊拉克戰事泥潭,至上月初有限度空襲伊斯蘭國在伊拉克軍事據點,兩名美國記者被斬首片段可算是民意對介入敘利亞戰事的轉捩點,更是打開美國重新長期介入伊拉克戰事的予幕。

小布希年代,美國軍人在伊拉克執行任務時被炸死或誤踩地雷而死的人無數之多,也不及兩名記者被當眾斬首片段上載到youtube震撼,極其之張揚,驚死你睇唔到,或咋睇唔到,擺明扭打,而對象是世界最強的大國美國,美國叛徒斯諾登逃走的飛機,沒有一個國家敢讓他的飛機經過上空,美國勢力之強大,不言而喻,與美國為敵,簡直如同自尋死路! 這就是筆者覺得事件奇怪之處,為何殺人要殺得如此張揚?

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可算是土霸,要地有地、要錢有錢,他們侵佔的土地橫跨敘利亞和伊拉克,估計約與比利時相當,現金加資產估計達20億美元,財富來源主要來自販賣石油、掠奪歷史文物、綁架勒索、控制水電糧食、徵收稅項、收保護費,在中東地區橫行霸道,怎看也犯不著急需要尋死!那是疑點之二。

事件令我想起電影「Iron Man」第一集,那個生意夥伴編制恐佈襲擊,造就售賣武器藉口的橋段。是不是這樣就不得而知,但如此張揚斬首震撼世界,還要是操純英國口音的刀手,事件實際效果是各大國提升反恐警戒級別,個個增加軍費開支買武器備戰,對武器需求增加,帶動整體軍事工業!另方面,美國5億美元泵水武裝敘利亞反對派,武器最終流入誰人的手上?我看很大機會是伊斯蘭國,掠奪也好,偷取也好!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買定一些與軍火有關的股票?呵! 呵!

 

你們的讚好是我們寫作的原動力,請支持我的 facebook 專頁及筆與誌評的facebook 專頁。

我的Blog: http://luan-invest.blogspot.hk/

我的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uaninvestblog

notcomment facebook 専頁 www.facebook.com/plscomment

459 total views, 21 views tod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715

普京前親信:普京只是即興表演 根本沒有大棋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70

vladimir-putin-189

過去幾個月里,普京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但他的具體動機仍然讓很多人揣測不已。一直以來人們都在探討,在他一舉一動背後是不是在“下一盤大棋”,或者只是每天的即興發揮?

普京的前得力助手,曾被看作代表“克林姆林宮的銀行家”的謝爾蓋•普加喬夫(Sergei Pugachev)認為,剛當選世界最有影響力人物的普京只不過在隨性而為。

普加喬夫在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說:

“普京不是對未來制定策略制定計劃的那種人,他只生活在當下。”

普加喬夫曾一直莫斯科的風雲人物之一,直到最近幾年才情況才改變。他於1992年在莫斯科創立了國際產業銀行(Mozhprombank),並在接下來的四年里,成為克林姆林宮的“權利經紀人”,幫助政客們贏得選舉。直到2010年,事態急轉直下,克林姆林宮開始強勢地買下他的生意,普加喬夫於2011年逃到倫敦。

當普加喬夫還是克林姆林宮的紅人時,他與普京曾有很多接觸。事實上,當普京還是聖彼得堡市市長時,普加喬夫作為普京的顧問,他們幾乎每天都有交流。

作為普京的前助手,他相信普京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其實並沒有宏偉的規劃。根據Oliver Bullough早前的報道,普京最終成為總統只不過是因為“沒有其他選項”且他的前領導是聖彼得堡前市長,僅此而已。

普加喬夫補充道:

“他沒有任何計劃,他此前也沒有把目標定為當上總統。他也沒有想過。他甚至沒有想過繼續待在政府里。”

普加喬夫還暗示,這位俄羅斯的領導人也許在制定經濟決策上也沒有遵循什麽具體策略。

“普京不懂也不喜歡經濟。對他來說讀那些報告很枯燥很無聊。他喜歡明確的東西:俄羅斯繼續向前;事情發展有多好。他對正在發生的事沒有深入的理解。”

現在俄羅斯正面臨嚴重的經濟問題,更不用提盧布繼續大跌。但普加喬夫表示普京根本不關心。

普加喬夫最後說:

“普京身邊的人知道普京喜歡好消息,所以不管發生了什麽,他們總是給他帶去好消息。對他來說,這足以讓他有好的心情了。”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51

大棋局:中國借APEC完成了件大事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47

本文作者為華泰證券策略分析師、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徐彪。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最近一段時間,APEC會議成為毫無爭議的關註焦點,會議主題定為“亞太新願景:創新、互聯、融合、繁榮”。會議開幕後,大家對區域合作的討論逐漸升溫,甚至一度聽到“馬歇爾計劃”這種極富煽動性的描述。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腦子里一定充滿了疑問:互聯互通究竟是怎麽回事?一帶一路意味著什麽?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和一帶一路啥關系?

足夠了解情況的人,看習大大講話就好,答案都在系列講話里擺著呢。

11月8日,習近平主席發表《聯通引領發展 夥伴聚焦合作》主題演講,一天後,習近平主席發表《謀求持久發展共築亞太夢想》,系統闡述了亞太一體化和互聯互通這兩大命題。

對情況及來龍去脈了解不夠的,咱們就繞個大圈,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資本主義發展史開始聊起,喝一杯清茶,聽俺慢慢道來。

資本主義從它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貼著善於創造經濟奇跡的標簽。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句話,可以改頭換面套用到中國:引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主義中國,在不到35年的時間里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每個人,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在成長和變化,資本主義也不例外。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過程”,一方面它的發展導致了繁榮與蕭條的交替,改造了現存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這種由不斷創新而引起經濟增長的結果,卻不可避免地使它本身陷入困境,走向沒落;事實上,資本主義在它過往兩百多年生命里,歷經無數次內戰外亂,不斷以版本升級的方式在成長和蛻變。

美國,無疑是其中的典型。

對此,王健曾經有段很經典的論述:“一般而言,本國儲蓄不足會導致貿易逆差,如果沒有足夠的外資流入就必須動用外匯儲備,如果外匯儲備告罄就必須限制進口,強制實行貿易平衡。但對於擁有國際貨幣地位的國家來說卻並非如此,因為從理論上講,只要世界各國接受本國貨幣作為交換和儲備貨幣,即便是本國的凈儲蓄為負值,只要在全球範圍內儲蓄是穩定和增長的,就可以通過增發貨幣來滿足進口需求,而不會由於本國過度發行貨幣而引發本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實際是利用本國硬通貨的國際地位,向接受這些貨幣的國家征收“鑄幣稅”。在此條件下,必然是利用國際收支經常項下的逆差向世界輸出貨幣,購買本國所需要的商品。在美國,雖然90年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長達10年的高增長,但國民總儲蓄率卻從1990年的19%下降到1997年的16%。從居民儲蓄率看,1990年為6·8%,1995年已降到3·8%,1999年竟降到-1%。在此期間,貿易逆差也從1990年1200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4500億美元。在這一期間,由於美元的強勢沈重打擊了本國的制造業,進口消費品幾乎占到本國居民全部消費的40%,而自1995年以來,美國每年所吸納的世界凈儲蓄份額平均在三分之二以上,最高的1999年竟達72%!”

你看,以動蕩的70年代為分水嶺(親,還記得第四次中東戰爭麽?),最初以實物商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盈利模式,發展到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為核心的盈利模式。其最主要表征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變更,在實物商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時代里,國際匯率制度只是國家對外貿易的附著品,需要一個穩定的匯率環境,所以才會有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安排(布雷頓森林體制是集大成者)。在以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為核心利益的時代里,實物商品制造國需要盯住式的匯率制度安排(這也是過去三十年人民幣盯住美元的根本原因),但對於主導全球金融秩序的核心國家而言,固定匯率制度和官定利率制度無疑是不利於大規模國際資本流動及擇機獲利的,所以呢,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在歐美的聯手推動下,逐漸成為主流模式。

從商品制造階段到儲備貨幣階段,我們看到一條清晰的升級路徑。好了,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實現這種轉變呢?或者說,人家為啥要你把你家央行印出來的鈔票當成儲備貨幣呢?

答案就在你能影響和控制多大規模的經濟區域。

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戰後大規模重建計劃(包括馬歇爾計劃)的基礎上,歐洲和日本經濟區成為美元的最堅定支持者;

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歐洲一體化的基礎上,整個歐洲區都是歐元的最大支持者,法國和德國傳統的從屬國們也鼎力支持;

日元成為全球前四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70-80年代“亞洲經濟圈”的基礎上。甚至可以設想,倘若“雁行模式”的“亞洲經濟圈”順利誕生並成為全球第三大一體化區域的話,日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占比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僅為區區個位數;

為何各國都在不約而同地采取區域一體化作為增加影響力和控制力的路徑呢?

答案可以套用克強總理喜歡說的那句話:這是既利當前,更利長遠的措施。一方面,這是老路走下去的辦法,區域一體化有利於拓展出口市場和原材料來源;另一方面,這是新路走起來的措施,區域一體化到最後,一定是貨幣和金融一體化。

回顧歷史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中國,確切的說,是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中國當前所處的位置:對於尚處於初級階段,以實物商品制造和銷售為主要盈利模式的中國經濟體而言,市場才是生命線,當然,如果可以向上攀登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話,我們也舉雙手歡迎。

從走老路的角度(獲取實物商品制造帶來的利潤)看,過去幾年數據告訴我們,中國外部市場環境,不容樂觀。

以歐美為例,主要發達國家過去兩年經濟明顯複蘇:

1

但是,看起來,中國的出口一直沒有起色,考慮到出口數據可能存在水分,比如出口騙退稅的啊,比如各地為完成GDP目標註水出口的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廣交會的數據可能更加真實一些。而廣交會成交金額告訴我們,2011年以來,出口增速就陷入負增長的泥潭。

2

所以呢,從走老路的角度看(賺取實物商品制造帶來的利潤),對中國經濟體而言,只要你還想維持一個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如何開拓外部的基礎資源及市場,就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解決之道,應該就在區域經濟一體化。

從走新路的角度來看(謀求獲取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人民幣國際支付全球貨幣排名最能說明問題。算起來,我們已經連續9個月止步於第七名。更悲催的是,中間某個月一度回落至第八位。要知道,從2011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快速推進,最長一次裹足不前,也不過4-5個月而已。

3

日本上世紀70年代的經驗告訴我們,天上不會掉餡餅,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是古人說的那句話: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到蘋果園里摘蘋果的時候,第一輪摘掉的必然是低垂且成熟的果實。等到容易采摘的果實被摘完,輪到那些長的高你手夠不到的果實,這時候,就需要梯子。幾乎所有國家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從輕輕松松就把出口的錢給賺了,到費心費力到出口的錢給賺了。以日本為例,經歷了高速增長的60年代(年均GDP增速高達10.55%),進入70年代,初步完成工業化之後,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區間(年均GDP增速5.2%)。內需減弱的時候,日本朦朦朧朧地意識到,必須開拓外需和原材料市場,於是大規模的經濟援助應運而生:

1970年,年度對外“經濟援助”11.52億美元;

1973年,三年翻倍,年度對外經濟援助超過20億美元;

1978年,五年再翻倍,年度對外經濟援助超過40億美元;

這些錢被拿來幹嘛了呢?開路,確切的說是打開亞洲國家大門的買路錢。舉例而言,1970年,日本政府的雙邊“發展援助”近98.3%集中在亞洲。到1979年的時候,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發展援助”國,僅次於美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那時候柏林墻還沒倒下咧)。

你必須承認,通過國家經濟援助打開大門的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國家隊的作用在於攻堅克難,潮水般的私人資本才是開疆拓土的主力軍。70年代末,一個關鍵性標誌出現:私人資本長期輸出從1978年開始第一次超過了國家資本,占比跨越50%紅線。短短八年後,當1986年來臨的時候,日本私人資本輸出占比已然高達97.6%。

私人資本為啥這麽積極呢?還是為了市場。日本刊物《東洋經濟》1987年7月1日刊文統計:日本國外當地法人的調查顯示,投資的目的是擴大第三國市場銷路的動機占比最高,達48%。

從打開銷路這個初衷開始,幹著幹著,日本政府忽然發現,從經濟上統治亞洲已經逐漸成為可能。尤其是經歷了80年代大規模私人資本輸出之後,日系產業資本已經深深地滲入到亞洲各國的經濟血脈中去。於是,“雁行模式”被提出來,日本人開始憧憬“東亞經濟圈”的美好藍圖。

所謂雁行模式,說白了,就是把日本出面整合亞洲各國的產業分工,已經成為落後過剩產能(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等四小龍成熟後,再轉移至東盟諸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亞洲國家被人為分成等級鮮明的三類國家:

雁頭,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值產業:日本

雁身,資本密集產業:四小龍

雁尾,勞動密集產業:東盟諸國

當我深更半夜碼字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不禁產生出一種對宿命的敬畏感。或許,真有所謂國運的東西。倘若沒有1985年的廣場協議,日本就不會選擇飲鴆止渴式地吹起房地產泡沫;倘若沒有1992年地產泡沫破滅,日本倡導的“東亞經濟圈”或許早已成為現實,而在東亞經濟圈的框架里,中國永遠不可能獲得大規模產業轉移的機會,進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需要感謝美國。因為,沒有美國,就不會有92日本泡沫破滅和97金融風暴,也就不會有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更不會有今天的盛世。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需要警惕美國。因為,今天的中國,正在重蹈30年前日本的覆轍。30年前,當日本人經過十年準備,決心出手整合亞洲經濟版圖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它會成為被打壓的對象。因為,全球儲備貨幣王座上的那位,不會認為你僅僅想把老路(賺取實物商品制造利潤)走好,而是認為你在奔走相告積極走新路(謀求國際儲備貨幣份額)。而我們都知道,全球儲備貨幣份額,從來都是零和博弈。你每多拿走一個百分點,都意味著有人要讓出百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無論“一路一帶”還是“亞太經濟一體化”都很重要。他們共同構成一個宏偉的藍圖,我們設想從亞洲出發打造一條橫跨亞歐的經濟新版圖。但是,古人教導我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小的時候母親也告訴我們飯要一口一口吃,才不會噎著。

而這個“足下”和“第一口”,恰好對應著三個區域一體化:

東北角:中日韓朝俄對應的東北亞一體化,從中韓自由貿易協定開始突破。事實上,今年7月份,習大大打破外交慣例出訪韓國,其中很重要一個任務就是為了中韓自由貿易協定。APEC會議期間,中韓官員沒日沒夜商討相關細節,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和韓國總統樸謹惠舉行首腦會談,如果順利的話,雙方有望宣布談判成功。中韓自貿協定只是一個支點,從這個支點出發,我們可以撬開東北亞一體化的大局面(提示一下,以運貨的港口和運人的油輪線路為代表的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受益類公司或有機會)。

南邊: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中巴走廊、孟中印走廊、中新走廊。

西邊:重點落在在中國-中亞區域一體化上,涉及國家主要包括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吉爾吉斯斯坦。打好基礎後,再徐圖新歐亞大陸橋和中伊土走廊。

有了目標區域,如何發力呢?很簡單,三步走:

第一步,要想富,先修路。“路”泛指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電力和通信)先行,沒錢怎麽辦?亞投行給你貸款(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中國擬出資一半),考慮到亞投行畢竟是多邊機構,人多嘴雜意見紛繁難免怎麽辦?咱們再拿出400億美元來,搞一個絲綢之路基金。外匯儲備放在手里只能買美國國債,還不如拿出一小部分來紮紮實實推動區域一體化,認為這種做法是敗家子的,請自覺參閱前文日本當年做法。

受益標的:港口類上市公司、建築工程類上市公司、電力建設類上市公司、鐵路設備生產商、電力設備生產商、電信設備生產商、電信設施工程企業。

第二步,修好路,開工廠。大規模產能轉移的過程中,優先受益的一定是過剩產能產能行業,其次受益的是已經逐漸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未來不斷收緊環保標準和執法力度,汙染密集型企業也會加入產業轉移的大軍。

受益標的: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光伏、紡織服裝等輕工業、部分化工;

第三步,金融企業大規模對外擴張,中資銀行、券商、信托和保險的旗幟飄揚在幾大區域。

受益標的:券商、銀行、保險、信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63

火助風勢 “穹頂之下”背後的政策棋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99

本文作者為華泰策略分析師徐彪、劉晨明,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羊年春節剛剛過完,2月28日,大家還沈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沒有回過神來,估計還有不少朋友在休假咧,人民銀行一紙公告:降息!一時間,江湖震動。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第二天的朋友圈的話題將被降息刷爆,但有趣的是,意外發生了,3月1日,占據幾乎所有眼球的主題不是降息,而是柴靜的《穹頂之下》。

2月28日視頻出現在網絡上,一天後,視頻訪問量突破一億。這不是一個群眾喜聞樂見的片子,內容嚴謹詳實話題嚴肅甚至沈重,片長高達100多分鐘。在這個註意力嚴重短缺的時代,一天一億的背後承載著怎樣的一種民意?

老百姓對霧霾的痛恨毋庸置疑,我們可以簡單把問題歸結為民意的爆發。但是細想之下,忽然發覺有很多很多的疑點:

第一,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出現的時點與國家政策導向配合親密無間。14年10月20日,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大幅提高企業環保違法成本”,意味著環保執法將開始動真格。11月10日,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對全世界媒體表決心“希望並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APEC藍能夠保持下去”。2015年1月1日,“史上最嚴環保法”頒布實施。1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2月27,前清華大學環境系主任陳吉寧出任新環保部部長。2月28日,柴靜霧霾調查配合人民網專訪,出現在各大視頻網站的首頁。3月3日,兩會即將召開。你說,以上事件之間,有沒有聯系呢?

第二,霧霾調查人民網首發,新華社跟進,各大視頻網站同步重點推送,短短十個小時,點擊逾3000萬次。再牛的人,上馬都需要有人扶一程。再好的東西,都需要有人初期幫你推薦。你說,如果沒有一股強大力量的推波助瀾,很可能最終的點擊規模也會突破一億,但有可能這麽快創造奇跡麽?(不負責任地轉發一段微信上傳播的點評:顯然魯偉系統的審查通過,魯是習大大的新媒體審查負責人。既然是審查,不僅包括內容,還包括時機。因此柴靜的作品實際上成為推動朝野凝聚改革共識的突破口。)

第三,霧霾調查是柴靜個人斥資百萬的作品,103分鐘片子的內容卻絕對不是隨便一個人拿出一百萬就能拍攝到的。多次出現環保部相關領導、標委會領導、各大研究機構、其他部委機關領導、NASA的數據、美國環保部門、英國環保部門的身影,如果完全沒有官方背景,你說,光憑柴靜自己,怎麽可能獲取如此多的支持?

柴靜何許人?2014年從央視辭職的前節目主持人,僅此而已。

如果將政策決心比作弓的話,柴靜作品恰巧充當了環保攻堅戰中射出的第一支利箭。

老百姓自然可以聚焦《穹頂之下》本身,看完後該幹嘛幹嘛。作為分析師,則必須試著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很久很久以來,環境問題就是輿論的焦點。但是看起來,無論“氣十條”、“水十條”還是什麽“土十條”,都沒有解決環境治理中最關鍵的問題:執行。柴靜的霧霾調查里有一個片段,我印象很深:采訪企業主的時候,記者問:沒有工商證明,敢不敢開張?答曰不敢。沒有稅務證明,敢不敢開張?答曰不敢。唯獨環保準入沒有,就敢先開工再說。

算起來,過去這些年,我們已經出臺了無數的環保法律法規,《新環保法》是集大成者。相信所有看完霧霾調查的人都同意:環保問題的本質是體制問題,而不是法律問題。為啥會有體制問題?因為環保問題的背後是利益。有法必依將環保執法進行到底,意味著你要得罪很多很多人,擋多很多企業的財路。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誰也沒有魄力和動力去做此事。

但是,看起來,從現在開始,魄力和動力的問題,都逐漸有了著落。

1、上屆政府十年,對地方政府的考核以GDP為核心。考核指揮棒決定行為模式,各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增速,必須保護企業的積極性,只能在環保問題上睜只眼閉只眼。但是,2014年中組部頒布新的領導幹部考核辦法,大幅弱化和淡化對GDP的要求,增加對環保等民生變量的權重。

2、上屆政府十年,各地交經濟答卷就行,反正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有人戲稱“政令不出中南海”,未必準確,但表達的意思很清晰。出口見頂,地產過剩,本屆政府無法沿著老路蕭規曹隨走下去,只能啃硬骨頭。習李政府從2013年開始推動新型城鎮化,2014年開始的京津冀協調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只是新型城鎮化的樣板工程而已。無論新型城鎮化,還是三個一億人工程,亦或兩大樣板工程,本質上要做的事情都是同樣的:生產力布局的再調整。新型城鎮化是為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就需要企業從發達地區遷往欠發達地區。做成了,中國經濟延續五年中高速增長,順利完成兩個一百年中國夢。做失敗了,中國經濟斷崖式下跌,GDP翻一番的提法留在記憶里成為幻覺。這一切的關鍵,都要著落在生產力布局調整上。問題是,企業不願意遷怎麽辦?很簡單,環保倒逼。環保十三五規劃將在今年出臺,年初就有媒體報道,十三五規劃“四種汙染物總量控制指標並不是在所有的區域和所有的行業實施,而是在某些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分別實施”。分區域三個字道出了未來差異化環保的準則,這將成為發達地區企業外遷的強大推手。一句話概括:新型城鎮化的實現,離不開環保倒逼!

3、上屆政府十年,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只要扮演好實物商品制造商的角色就好。但是從這一屆政府開始,我們選擇“一帶一路”戰略。從世界工廠到一帶一路,中國經濟將迎來鳳凰涅槃的蛻變期:從實物商品階段到儲備貨幣階段。粗糙一點理解,中國以前是個苦哈哈的小作坊,每天辛辛苦苦流汗生產實物商品賺點小錢,一帶一路搞成後,就地升級成銀行,以後發人民幣的財咧。未來幾年,如果“一帶一路”戰略順利實施的話,修橋鋪路拉電線基礎設施建設只是第一步,隨後的產業轉移才是最關鍵步驟。產業外遷需要動力,一方面比較優勢喪失倒逼企業外遷至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另一方面,環保標準提高會倒逼重汙染企業離開大陸。你看,環保成為一帶一路的推手和抓手,中國大戰略的實現離不開環保倒逼!

天時地利人和俱全,只需東風起,環保攻堅戰將揭開序幕。風來自何方?來自人民群眾最強烈的呼聲,《穹頂之下》猶如一根火柴,點燃了熊熊烈火。只有火助風勢,才能沖破利益藩籬,別小看利益藩籬四個字,它的陣容極其強大,組成部分至少會包括鋼鐵、有色、水泥、化工、汽車等五大行業,還有全國60萬臺工業燃煤鍋爐背後的幾乎所有行業企業。可以預期,這將是一場異常艱苦的拉鋸戰。如果成功,我們將改寫歷史,這一刻,每個人都要選好自己的位置:站在歷史車輪的一邊,還是對立面。

華泰策略不用選擇,環保是我們唯一跨年度戰略看好的方向。去年底今年初以來,我們用連續三篇深度報告(《生態文明建設板塊再度起空間巨大》、《“碳”索新常態,排放大機遇》、《第三方治理一箭三雕,環保主題正揚帆》)表明自己的態度。

對於每個投資者而言,買不買環保股,這是一個問題。當你下決心去配環保股的時候,至少需要解決幾個疑問:

問題一:大搞環保,經濟怎麽辦?過去這些年,不知不覺中大家形成了一個概念,只要你搞環保,經濟肯定下去。不可否認,環保標準一旦實質性提高,整個工業企業部門的成本將水漲船高。不排除部分企業將無法生存下去,倒閉或者外遷。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會去關註,環保產業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事實上,從戰略的角度看,未來空間巨大的兩大產業,第一是養老健康,20萬億規模。第二個就是環保,近10萬億。經濟觀察網報道,浙江省發改委主任謝力群稱2015年國家將擴大有效投資放到穩增長非常突出的位置,國家層面已經建立了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進機制,即“七大工程包”,包含420多個項目,預計投資超過10萬億元。“七大工程包”中就有生態環保包,總規模逾萬億,包括大氣汙染治理工程、水清潔治理工程以及土壤生態修複工程等三大塊。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關口,環保投資成為穩增長的主力措施之一,為何一定要將環保和穩增長對立起來呢?

問題二:環保執法難的問題,可以解決麽?放在以往,的確很難。放在現在,至少已經變得有可能。中央決心無需置疑,新環保部長已經走馬上任,我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拭目以待環保部以一個嶄新的形象出現在中國政府的大舞臺。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基調敲定後,無非是如何演繹的問題,僅此而已。

問題三:到底買什麽?環保是個大方向,至少包含大氣、水和土壤治理三方面,都有投資價值。穹頂之下讓我們聚焦大氣治理領域,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對大氣治理板塊的股票的看法偏悲觀,認為脫硫脫硝之後市場空間將趨於萎縮。尤其是機構投資,持倉比例之低接近降無可降(環保股公募持倉比例不到1.5%)。但是從環保部跨年度的系列會議看,很有可能,傳統認知會被顛覆。因為,脫硫脫硝之後,還有大型燃煤機組的近零排放改造(所謂近零排放,就是燃煤機組需要達到或者燃氣機組的排放水平。一直有這說法,但爭議很大難以實施),還有60萬臺燃煤小鍋爐的綜合整治(這是一個以萬億為單位的市場,執法難度大所以步履維艱)。以前我們沒想過有朝一日會分區域逐漸推廣近零排放,至於最難搞的工業鍋爐綜合整治更是想都不敢想。以後還會是這樣麽?當然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7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