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女股神」劉央的財富之旅:「我也只是一枚棋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390

在香港打拚了十多年的「中資女股神」劉央,認為眼下港股前所未有的糟糕。 她被評為亞洲「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但她說,「在華爾街強大的系統與預測能力面前,我們都是小學生。」

西京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西京)主席兼投資總監劉央的丈夫認為,女性的頭髮具有「某種天地合一的神力」,象徵著財富之源。但2011年劉央還是嫌留了19年的頭髮「太麻煩」,於是給剪短了。

結果過去的一年,西京的投資業績果然不理想,劉央本人頻頻被媒體爆出「洗倉」、「清倉」、「改口唱空」等新聞。

劉央是在香港撈世界的北京人,她鍾愛中資民企股,現在管理的基金規模約39億美元(合245億元人民幣),比爾·蓋茨基金作為非銀行機構QFII(境外投資機構)在中國的投資,2/3由西京打理,也就是說劉央是這位世界首富的「管家」之一;在2011年之前,她的出色表現為其贏得了「女股神」等稱號。

2012年3月31日,劉央在深圳接受南方週末記者獨家專訪,「這幾個月香港比2008年還慘。」劉央說。此前三天,香港恆生指數暴跌500點至20555點。而在整個2011年,西京旗下的旗艦基金虧損了約30%。

流年不利

2011年9月9日,香港各大媒體不約而同刊登了同一條消息——「西京劉央『清倉』,12只股票一股不留」。報導稱,港交所的股權披露資料顯示,西京於日前大舉拋售,「將原先持有的12只股票一次性清倉」。

劉央重倉民企股不是秘密,其中25只股票的持股量由於持有比例超過5%而必須披露。因此這條消息非常勁爆,當天港股大盤暴跌345點,跌幅1.71%,劉央名下持有的股票更是慘不忍睹。

然而實際的情形是,先前劉央的公司是西京中國,母公司是西京集團。她以個人出資收購了母公司並更名為西京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於是按照交易所規定,原西京中國持有的股票須將持股人變更為劉央及西京資本控股有限公司。

而變更程序是,由交易所先將西京中國的持股數清零,然後進行備案變更。由於時差原因(母公司總部在倫敦),變更期間又恰逢中國的中秋節假期,港交所沒有同步變更。然而就在短短兩三天中,香港媒體紛紛報導了劉央清倉的新聞。

消息見報的當天,劉央的手機被人打爆了,朋友、被投企業紛紛想一探究竟,「我怎麼可能一下拋得掉那麼多股票,交易量在哪兒?誰接盤?」劉央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後來我明白,有人就是利用香港散戶比較易受蠱惑的特點,專門造謠來打壓股價獲利。」

劉央不敢再接受採訪,「有人天天編排我,說西京被大鱷『吃了點心』(指小基金成為大的對沖基金的盤中餐),拿我的話去打擊我投的股票。」

還有一件同樣發生於2011年的小事,也使劉央深受觸動。一天她去香港一餐廳吃飯,遇到一位老人過來找她合影,拍完照後老人對她說,「我跟著你買了好多股票,虧了很多錢,但我還是支持你。」

性格開朗的劉央常在媒體上唱多個股或大市,這件事使她反思自己的角色,「我是基金經理,我的本職是向自己的投資人負責,給他們回報,我的投資人也不在香港,所以我沒必要說太多。」

2011年,香港股市如坐過山車,西京投資基金因此虧損了近三成。「我最大的失誤,」劉央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是在8月份中國不再升息、巴菲特50億美元買進美國銀行時,錯誤地判斷港股已見底並進場大幅加倉,其實那才是歐債危機引發一輪大跌的開始。」

本來截至2011年7月份,西京中國還微幅盈利並跑贏大市,但8月下旬至10月初短短不到兩個月,恆生指數從約20000點跳水至17000點,最低點曾跌至16100點,劉央損失慘重。而巴菲特投資美國銀行後,後者股價也繼續跌了25%。

如今整個西京控股管理的基金規模現值約39億美元,其中除了約5億美元的西京中國基金,和西京健康、西京財富等幾個小規模定投基金外,劉央還管理著約29億美元的專項委託理財賬戶,客戶包括挪威中央銀行、比爾·蓋茨基金會和羅斯柴爾德家族等。

亞洲「最有權勢女性」之一

不過,2011年確是劉央職業生涯中實現龍門一躍的一年——她出資逾億元,從創始合夥人手裡買下了有著20年歷史的英國資產管理公司西京集團的全部股份,成為首位掌舵英資資產管理公司的華人。

2002年4月,劉央獲西京三位創始合夥人之一Peter Irving的邀請加盟西京。次年3月19日,她獨立募資1900萬美元成立西京中國基金,從基金規模看可謂白手起家,「就這點錢還募了近一年,那時候投資人都不相信中國經濟的潛力,認為中國的銀行都做假賬。」

西京中國在香港成立伊始便遭逢SARS,而劉央入市抄底一戰成名。2006年-2007年香港兩年大牛市,恆指由15000點衝至31000點,劉央為投資人賺得兩倍收益,成為西京的王牌基金經理。她把自己賺的數千萬美元的管理費和獎金,也全部投資於基金中。

據劉央稱,9年時間,這只基金的規模達到5億美金,增幅超過摩根士丹利中國自由指數200%。其間劉央只有兩年跑輸大市,即金融風暴肆虐的2008年和2011年,也唯獨這兩年裡恆生指數第四季度為負增長。

這些成績為基金經理劉央贏得了包括「女巴菲特」、「女股神」在內的各種光環,2012年3月還被《福布斯》雜誌評為50位亞洲「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

2006年,Peter Irving在一次遊艇事故中遇難,根據他的遺囑將其在西京的部分股權,贈與「對公司貢獻達到一定比例的明星基金經理」。當時劉央因對西京的收入貢獻高達80%而獲得了股權,與另一創始人Tony Jordan成為聯席主席。

三年後,Tony Jordan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後決定退休,劉央買下他的股份。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使三位創始合夥人中的最後一位——專注日本市場的70歲老人Ed Merner雄心不再,他主動提出將自己掌管的日本業務剝離,由劉央繼承西京並希望她能將之發揚光大。

劉央買下母公司於是水到渠成。她信上帝,於是把自己擁有的家庭抑或事業,都歸之於「上帝的賜予」。她的野心極大,希望自己能夠發現「中國的可口可樂、卡特彼勒和微軟」,並使西京有朝一日如巴菲特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一樣聞名。

劉央是個工作狂,每天深夜才離開辦公室。她對中資股情有獨鍾,5億美元西京中國基金的七成均投向了營收規模在百億港元以下的民營企業股,自稱「靠專業吃飯」的劉央對所投公司的管理層、業務狀況、財務數據等瞭如指掌。

「我們都是小學生」

香港股市在2012年3月底爆發了一輪「民企風暴」,博士蛙(01698.HK)、大慶乳業(01007.HK)等數隻民企股因財務醜聞而致股價暴跌(參見本報3月30日「港股起『風暴』,內地民企遭遇誠信危機」一文),香港人稱買了這些造假公司的股票為「踩了地雷」。

「得以慶幸的是,這幾年我一個地雷也沒踩到。」劉央說,不過,2011年至今,她所持有的雨潤食品(01068.HK),股價也從28港元跌至10港元;中國建材(03323.HK),股價從27港元跌至不到9港元;威高股份(01066.HK)從22港元跌至8港元;人和商業(01387.HK)從1.3港元跌到0.45港元,並曾三天跌去44%。甚至劉央名下的某隻股票近期盈利增長超過50%,也被券商稱為「盈利未達預期」而股價暴跌。

作為聲稱「永遠買被賤賣的或錯誤拋售的優秀民企股」的價值投資者,劉央很容易被空方盯上。「只要我持有的被披露出來的股票,幾乎都被阻擊,我成了港股第一大賣空對象。」

她認為,「民企風暴」是空方勢力發動的新一輪阻擊,港股正處於一場金融戰役中,她堅信阻擊者是大洋彼岸的華爾街。華爾街對沖基金的套路是,用「裸空」手段先建好賣空的倉位,到季度末使由券商發佈相關股票業績低於預期的報告吹響集結號,其間「渾水」這類調查公司發佈看空報告,穆迪、標普等評級機構調低股票的評級,投行炒作行業風險,媒體再跟進集中進行負面報導,在市場營造恐慌氣氛引起大面積的恐慌性拋售。這套戰法使香港股市近一年來幾乎每到季度末就有一輪暴跌。

「這是一個強大的系統。」劉央說,2011年下半年對沖基金云集香港,總規模估計達到數百億美元,「就像一隻大老虎進入羊群中,跟人家強大的系統和操作預測能力相比,我們就是小學生。」

她甚至通過追蹤西京存在託管銀行裡的股票被誰借走(賣空者需要先從託管銀行借股票),追查到這場金融戰役的「總指揮」,是華爾街一家赫赫有名的對沖基金。劉央稱自己非常佩服這些老牌基金,「他們選擇的切入點,無論是題材還是時機,都無懈可擊。」

早在一年多以前,對沖基金就選擇和食品、農業及地產、建材相關的股票大舉建空頭倉位。果然,隨後內地食品安全問題的頻發和房地產調控,使得多只股票在遭受攻擊時幾無抵抗之力。而2012年3月份新一輪的攻擊恰恰發生在內地政治風雲變幻、香港特首選戰正酣的當口。

在2011年港股的慘烈大跌中,多家香港本土基金破產清盤,劉央說,如今在香港有十年以上歷史的資產管理公司,就剩下西京和惠理兩家。2011年底和2012年初,西京獲得了兩筆共3億美元的投資,其中一筆來自美國第一大保險公司。最近,西京還將有2億美元的新投資流入。

為什麼這個時候來自西方的資本開始拿錢給她,「他們是熊市牛市兩邊通吃的,往下砸的時候把錢給對沖基金,知道市場觸底的時候,就把錢拿給價值投資者。所以我是春江水暖『央』先知。」

「咱也不過只是人家一棋子兒,我這十年,就悟到這麼點東西。」劉央嘆了一口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5

上市公司「雙重關聯交易」的秘密 海航關鍵「棋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133

短短兩年多,海航集團以左手倒右手的方式,套現上百億元,獲利數十億。其中一顆關鍵棋子,正是上市公司渤海租賃。

2013年10月15日,海航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渤海租賃(股票代碼000415)發佈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告,到會股東高票通過一項重大收購案。

當天,渤海租賃的股價經過一番上下波動後,以十字星的形態收於8.74元,交易記錄顯示有近7000萬元資金流出。

這與一樁「雙重關聯交易」有關。

十一假期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渤海租賃發佈重大資產重組報告,宣佈以其境外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向海航集團控制的境外下屬公司收購集裝箱租賃企業seaco SRL(簡稱seaco)100%股權,價格81億元,其中72億元為現金支付,承債金額約為9億元。

公告顯示,在81億元的收購資金中,海航集團旗下的海航資本承諾出資15億元參與定向增發,另有20億元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其餘46億元則由上市公司以自有資金或其他融資方式解決。

公告同時聲明,由於承諾出資方海航資本及所收購資產均屬於海航集團旗下,因此構成雙重關聯交易;同時由於所收購資產及營收佔比均超過上市公司50%以上,因此構成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需提交證監會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核。

看起來,渤海租賃是這樁交易的贏家,一些券商研究機構據此給出了「買入」建議——據公告中以其2012年財務數據測算,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總資產將增長50%,營業收入增長119%,淨利潤增長112%,每股收益劇增52%。

但市場反應卻有些蹊蹺:在經歷了長假前後兩天漲停後,10月9日開始便出現了機構高達1.8億元的大單拋售,此後股價連續數日陷入縮量盤整,顯示出投資者信心不足。

讓投資者們擔心的,是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海航集團那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短短兩年裡,這些運作已經讓有著中國「融資租賃第一股」之稱的渤海租賃面臨著尷尬的處境。

左手倒右手,一賺12億

海航集團2011年底耗資10.5億美元(約69億元人民幣)收購集裝箱租賃企業seaco,兩年後便以81億元賣給旗下上市公司。

這是一次左手倒右手的收購,但只是一轉手,海航集團就獲利上十億。

此次渤海租賃所收購的seaco,為全球第六大集裝箱租賃企業,是海航集團於2011年底以10.5億美元(約69億元人民幣)從GE(通用電器)手中所收購而來。短短兩年之後,便以81億元轉讓給了上市公司,海航集團獲利近12億元。

對此收購,報告書中的解釋是,由於過去兩年多內seaco有12億元淨利潤未分紅,因此形成了企業增值。

在交易的另一端,上市公司渤海租賃雖然營業收入預計將因此大增,但同時將背上巨額負債:

收購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7月底,seaco通過貸款和發債等項目共融資20.5億美元,並以集裝箱、集裝箱租賃收入及公司股權作為相應抵押和擔保,按賬面價值計算其集裝箱抵押率高達97.91%——這也就是說,seaco的資產已經幾乎被全數抵押。

同時,seaco用於租賃運營的長期借款達112億元,2013年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便達16億元。這將導致收購完成後,渤海租賃負債總額由204億元劇增至362億元。

公告同時解釋說高負債是集裝箱租賃行業的特性,並列舉出國際同類企業更高的負債比例。不過,seaco的現金流情況公告並未列出,也沒有說明現金流是否足以覆蓋其相應負債。

更讓投資者們難以接受的是,這一代價不菲的收購,雖然可能會給公司帶來更多的收入,卻不會為股東帶來多少分紅——從收購公告及獨立財務顧問報告中可以看到,在未來幾年內,seaco的企業盈利將「主要用於滿足自身業務發展需要及支持香港租賃進行海外併購」,上市公司不會把這塊利潤拿來分紅。

根據渤海租賃此前的公告,由於公司經營現金流已經連續兩年下降,需要發行35億元公司債來緩解。此次公司又要真金白銀掏出近38億元(46億元減去9億元債務),資金鏈無疑一緊再緊。

這樣的交易,為什麼要做,成為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而這一樁收購,最直接的交易環節均是境外公司,投資者難以監控。

在一系列蹊蹺下,投資者們有疑慮的另一個問題是,海航集團是不是當時借錢收購seaco,再轉手賣給旗下上市公司套現?

這是因為,當年海航集團收購seaco的錢從何而來,外界並不知曉。此次收購公告中只提及「向國家開發銀行申請了貸款」,對於貸款數額、還款期限及抵押擔保情形,均未提及。

同樣的戲碼,同樣的主角

兩年前海航集團將旗下的海航香港賣給上市公司渤海租賃,幾乎是一個一模一樣的故事。收購完成至今,獨立財務審計機構依然無法審計並評估海航香港的運營及盈利狀況。到現在,這個外界難以搞清楚的海航香港,又突然宣佈和它的子公司互相換名字,這無疑會讓外界更加搞不清楚。

路徑相同的故事,其實兩年前就已經上演過,也同樣是在海航集團控制之下。

此次收購seaco的獨立財務顧問報告顯示,根據規定,本次重組應編制上市公司盈利預測,但因渤海租賃資產體量較大,「其中海航香港直接及間接控制近70家下屬公司,其註冊地及主要經營地均在境外」,因此未編制上市公司盈利預測報告。

這意味著,獨立財務審計機構至今仍然無法審計並評估海航香港的運營及盈利狀況。

海航香港即海航集團(香港)有限公司,是渤海租賃2011年底從海航集團旗下收購而來。

當時收購海航香港,與眼下收購seaco,頗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樣是轉手之後,海航集團就賺了6億元;同樣是承接海航集團對被收購公司債務7.8億元;在收購前被收購公司的資產及相關收益同樣早已被抵押和質押;被收購公司同樣負債率高企但被評估為「與國際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處於較低水平」,收購完成後令渤海租賃資產負債率由50%左右上升至70%。

在完成收購後不久,海航集團以增資為由,將所持海航香港3.9億股股權向進出口銀行抵押貸款1.75億美元。至此,海航香港資產與股權已基本全數被抵押。

對於投資者來說,那樁巨資收購的可見「收益」是,在2012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的同時,歸屬上市公司的股東淨利潤同比下降2.57%。

到現在,就在收購seaco即將進入臨時股東大會投票之前,這個運營和盈利狀況均難以被搞清楚的海航香港,又更讓人搞不清楚地和其子公司互相換了名字。

2013年10月9日,渤海租賃公告,海航香港與其子公司「香港航空租賃有限公司」(簡稱香港航空租賃)「對調名稱」。

一位法律界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分析,如果海航香港因債務等問題在香港被起訴,可能會影響到母公司渤海租賃的收購計劃。而在更改名稱後,起訴方要更改起訴資料至少也需要一段時間,「這就為資產重組贏得了時間」。

這種打時間差的手法,海航已經不是第一次運用。此前海航集團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天津海運在資產重組中就曾使用過(參見南方週末2013年9月19日《海航金「船」脫殼》)。

在海外經營及盈利情況均缺乏審計評估的情況下,海航香港此次突然更名,是否意味著其海外業務或關聯企業面臨債務糾紛甚至相關訴訟,投資者依然無從知道。

上市公司「棋子」

渤海租賃借殼上市不過兩年,便分別以24億和81億的代價從海航集團手中收購了兩家公司,出資額高達105億元。

這時候,距離渤海租賃2010年借殼上市,不過兩年。

短短兩年多便分別以24億和81億元代價從海航集團收購了海航香港和seaco,出資額總共高達105億元,其中奧秘何在?

早在2007年高調進軍航運物流領域之初,海航集團便有意將物流業打造成其旗下航空旅遊、金融服務之外的第三大核心板塊。在短短數年之內,其物流板塊的中樞公司大新華物流公司便通過各種金融槓桿,迅速擴大到90億元淨資產和600億元總資產的驚人規模。

在物流業板塊中,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船運業務——核心是2008年成立的大新華輪船與2009年收購控股的金海重工,打算五年內通過購置、租賃等方式使船隊規模達到200艘:二是集裝箱業務——seaco便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這兩個環節互相支撐,船隊為集裝箱租賃帶來龐大客戶群,而集裝箱租賃業務中充沛的現金流和靈活的融資模式又能帶來寬闊的資本騰挪空間。

打造這個龐大板塊所需的巨額資金,原本寄託於推動金海重工上市募資。

金海重工本是一家民營造船企業。2009年海航集團入股時,金海重工的創立者黃善年便因行賄當地官員突遭「協助調查」,讓這家背負巨債的民營企業幾乎陷入被銀行清盤的命運。此後數月內,金海重工原股東舟基集團一面繼續轉讓股權給海航集團旗下大新華物流公司,令其持股比例上升至70%;另一方面則將自己控股的上市公司新疆匯通股權轉讓給海航集團。後來,海航集團向新疆匯通注入其租賃融資資產,成為今天的上市公司渤海租賃。

當時,金海重工陷入危機,海航集團一方面給出大手筆的造船訂單,穩住貸款銀行,另一方面則展開私募融資。

在大筆訂單的刺激下,2010年展開首輪私募融資時,金海重工總估值已經高達118億元,比海航一年前進入時的23億元升值超過5倍。當時,大新華物流以30%的股權融資45億元,並承諾如果在2013年底之前金海重工不能實現上市,將按照不少於12%的年化利率水平回購本次股權投資。

不過,眼下2013年即將過去,而金海重工的上市計劃尚未實現。由於海航旗下其他公司香港上市遇阻,以及內地A股市場暫停IPO等因素,被視為關聯企業的金海重工,兩地上市計劃均落空。

海航集團物流板塊的資金鏈條,由此繃緊。

除了因為國際航運業整體不景氣帶來的壓力,海航集團還面臨著上述那筆急待支付的巨額款項:45億融資加上每年12%的利率回報。

此次渤海租賃81億元的收購資金,或許能夠為海航集團解此燃眉之急。然而對於希望分享上市公司成長的投資者們而言,他們的投資得到的是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83

棋子?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14.html

隨著本交易日結束,本港及內地資本市場進入新一頁。

九三年,青啤上市揭開央企走出去道路,廿一年後今日,本港市場身負協助內地企業、協助內地資金,協助人民幣走出去,兼且同時協助境外資金去進內地。

最少,本港身兼四職。

同美資行傑富瑞說法,本港在全球二次大戰以來資本帳開放事件上,身負重任。誰說香港毫無功勞,價值減退?

近一星期,有關滬港通啟動有期,有關人民幣兌換上限放寬,聽最多為:
多謝中央支持,每每亦被解讀為國家再為香港送禮。

Well,放寬兌換上限事宜上,與事實不符,而滬港通一事上,亦似未有了解是次全球觸目資本市場盛事背景。

跟Cepa、自由行不盡不同。中環人透露,滬港通絕不是由中央構思,下達執行的由上而下政策。

滬港通其實屬於由下而上,兩地市場單位構思,再上達中央的藍本,呢方面外界可能所知甚少。

中環消息透露,話說二零一二年十月某日,內地某處地方,滬港兩財經單位主事人碰面,言笑晏晏,似有說不完的話。

二人決定再荼敘詳談,互惠互利,要進一步協助人民幣國際化及資本帳開放,亦可為本港資本市場帶來新機遇成為茶敘主題,並從而得出滬港通藍圖。

主事人會面後,滬港雙方火速商談細節,並獲中央首肯讚許。有參與討論中人透露,上海邦難傾,主題細節經常有變,有幾甚至要會到洗手間講數!!

上海及中證監明白,滬港通受益最大,例如入摩指、例如有新資金,例如提升機構戶結構,更重要為,任何敏感市場提升政策,包括T+0,註冊制,通通可以用滬港通為名,令整件事變得理直氣狀。

阿爺亦了解,零七年直通車行不通,人民幣開放,資金形成並要強化進出管道後,有需要在個人投資者層面開放,所以由始至終,爺爺絕對支持及配合,絕不構成有人成功爭取之說!!

了解滬港通背後的賓卡及市場人士一致認為,一二年由構思到落實,香港絕對可以企直做人,若由原本互惠互利,真正發揮香港優勢政策,變而成為工具棋子,屬於遺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294

過去一年,阿里巴巴都布下哪些“棋子”?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33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5 09:02 編輯

過去一年,阿里巴巴都布下哪些“棋子”?
作者:李清樂

2014對阿里來說當然意義非凡。2014年9月19日,八位阿里生態代表同臺敲響了阿里上市之鐘,當日市值突破2000億美元。除了在資本市場上,阿里以15年時間贏取了一個大滿貫;2014,阿里在產業領域里的動作也繼續讓人眼花繚亂,節奏頻密、出擊的方向很多、層次複雜。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看上去更像是“要做天下人的生意”。

阿里最終是否能消化與盤整好這些投資並購來的“棋子”,答案只能交給時間。而旁觀者需要梳理的是,阿里到底在布一個什麽“棋局”?每個業務板塊之間的邏輯是什麽?機會與隱患何在?

本文梳理了阿里巴巴在2014年的重點動作。這些動作的主要背景是:騰訊聯姻京東用移動電向阿里施壓;垂直化本地服務O2O百花齊放;互聯金融模式創新如雨後春筍,但監管形勢複雜……

基礎電商——生態凈化,尋求增量



還記得2011年的“淘寶十月圍城事件“吧?當時阿里出臺”淘寶新規“大幅提高商家年服務費與保證金,此舉引起中小商家不滿而奮起反抗。2012年中旬,淘寶小二腐敗現象被曝光之後,阿里進行了防腐整頓。2013年歲末,阿里對天貓、淘寶商家刷單和售假行為,嚴查虛假交易,不加預警的方式將諸多店鋪關閉,商品下架,導致一部商家“誤傷”,從而引發小範圍騷動。

另一方面,商家對流量的投入成本增加,交易轉化效果卻遠不如從前,而商家兩極分化情形明顯。

綜合上述情況,足以反應出阿里基礎(零售)電商生態已告別流量紅利期的真實情況。

在過去的2014年,阿里一直沒有停止對其電商生態的凈化,但在方式上有所轉變。

比如,阿里“打假”,已不再是單方行動,聯合執法機構借用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從商家售假交易行為擴展到源頭,供應商制假打擊。淘寶“擴大保證金繳納範圍”主要從C2C新品交易到二手交易,品類細分至數碼3C。動態制考核“金牌賣家”的推出,意在讓商家跳出拼流量、直通車燒錢的困境。但事實上,商家不可能因為一個政策的調整,而擺脫流量轉化困境。據阿里2014Q3財報顯示,50.46%的收入來自800萬商家的廣告費和服務費,所以根本上阿里基礎電商盈利模式不會有大的轉變。

除了打擊、規範,阿里力推開拓需求增量市場,以圖打破“僧多粥少”。需求增量,虎嗅概括出阿里兩大動向,其一是品類梳理深挖,其二是渠道下沈,重推農村電商。

先看類目梳理,阿里挖來了GXG“千萬姐”李淑君負責服飾類目,樂蜂網前CEO王立成負責生活家居業務(現聚劃算負責人),另據阿里內部人士透露,還有不少傳統企業的電商負責人加盟,這部分人對品類經營管理有豐富的經驗。生鮮、汽車成為2014年阿里重推的兩個品類,其中戲劇性的一幕出現在天貓高調宣稱特斯拉參加雙十一後,被美國特斯拉總部叫停。

在農村電商方面,除了與眾電商下鄉“刷墻”外,阿里還在“淘寶村“的基礎上,力推“遂昌模式”,根據農村本地資源優勢發展電商。2014年11月,阿里啟動的“千縣萬村計劃”,釋放出未來幾年阿里對農村電商的投入力度只增不減的信號。

物流是阿里電商生態的基礎設施。在整個菜鳥網絡中,阿里已聯合了順豐、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也自建跟整合了一些倉儲,可還缺中間的幹線環節,因此無論是投資日日順、卡行天下、全峰快的以及與中國郵政合作,都是菜鳥網絡幹線的完善。當然,與海爾合作的日日順也有大家電配送難“倒逼“阿里擴建的因素。

國際業務——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根據阿里2014年Q3財報顯示,阿里集團收入168.29億元,同比增長53.7%;其中國際零售業務(B2C)收入4.19億元,同比增長100%,增長主要來自於速賣通交易額的大幅增加。而阿里國際批發(B2B)業務在2014年第三季度的收入也達到11.98億元,同比增長24%。

今年天貓雙十一提出“全球化“概念,第一次向其他國家開放購物狂歡節,最後公布的結果顯示,在雙十一當天,共計217個國家/地區的人在天貓上產生交易,但具體交易額並未公布。

在《央視對話》節目中對海外用戶調查顯示,大部分消費者更願意選擇亞馬遜,而非阿里巴巴。對此,馬雲表示,自己更希望有更多的海外商家到阿里的平臺上賣貨。

那麽,“海淘”就成了阿里國際業務的對內部分。這也迎合了2014年,跨境電商蓬勃興起的大背景。而阿里海外建站、建倉、打通支付、通關退稅等環節,也都是緊扣跨境電商的業務流程展開的。地域方面,阿里則選擇亞洲為突破重點,歐美抓典型。與其它“海淘”對手不同,阿里在與各國政府的關系上優勢領先,馬雲能受到英國首相卡梅倫、韓國總統樸槿惠等國家領導人接見,足以說明這一點。

除了“海淘”或者招徠海外用戶,回顧2014年阿里在世界各地的動態,無論是支付寶國際化、阿里在美俄建站、投資新加郵政等,其實都還是阿里國際業務基礎性建設。

2014年阿里國際業務還處於“修路搭橋“階段,這樣的過程還會持續兩三年,在這個過程中,阿里電商除了當地建站外,投資並購當地電商龍頭企業或創業團隊會是主要手段。印度,這個僅次於中國人口數的國家,會是阿里國際業務的最新看點。

O2O——揮之不去的平臺邏輯



“衣食住行“中,“衣”主要在阿里基礎電商部分,“食住行”可籠統概括在O2O業務布局之中。2013年底,淘寶推出移動餐飲服務平臺“淘點點”,2014年10月底,淘寶旅行分拆獨立“去啊”。除了以上兩者是阿里親自操刀外,其他O2O業務都是通過戰略投資或收購來進行。

2014年,O2O炒得很熱,已滲透家政、洗滌、美甲等細分本地化服務領域之中,不難發現阿里的O2O業務布局偏向大眾用戶、高頻次消費領域。收購高德、投資北鬥導航以及投資銀泰,是阿里在服務O2O與零售O2O布局中的基礎建設。滴滴打車、美團、基石信息等所投企業都是各領域的佼佼者,除了業務擴展需求外,也有戰略防禦意味,以之對抗騰訊、百度兩大陣營。

也不難發現,無論是阿里自建抑或所有O2O公司,他們的共性都是“平臺邏輯”,這些平臺自建的又會形成一套業務鏈,比如,阿里獨立在線旅遊“去啊”之前,已經以28億元戰略投資基石信息,後者在國內五星級酒店管理系統中占90%的市場份額,旅遊和酒店業務是可以互通的。所以,條條業務鏈鑲嵌就會形成阿里O2O大平臺的閉環。

此外,用戶在“衣食住行”中的消費行為會產生大量原始數據,源源不斷的數據沈積,奠定了阿里大數據業務的基石,最後阿里大數據業務又會反哺電商、O2O等業務,以此類似的方式循環不斷。

以實物電商為主的阿里,在轉向以服務為重心的O2O時,後者除了繼承了前者的平臺邏輯,二者如何有效結合是目前的“盲點“。

將醫藥放在O2O環節,除了阿里“未來醫院“計劃外,看不出其他相關聯的地方,但隨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放開網上藥店的處方藥銷售出臺臨近,會打破醫藥、醫療器械線上化拘束,在O2O方向上探索,包括結合智能穿戴設備,BAT都會虎視眈眈。阿里戰略投資全國中信21世紀(已改名為“阿里健康”)拿到第一塊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證的試點牌照企業。可見,阿里在醫藥交易平臺方向已有卡位,今後兩年,趕上醫藥電商政策紅利,垂直細分領域的醫藥電商企業會是阿里的“獵物”。

移動業務——壓力來自用戶逐漸養成的“去中心化”購物習慣




從上圖阿里2014Q3財報可以看到,移動交易占比增幅同比已超過200%,Q4在雙十一的刺激下,增幅肯定會更明顯。如果在結合其他第三方調研機構報告,都能說明阿里在移動端交易體量和占比都是名列第一,且甩開第二、第三的舉例不只一兩個身段。

阿里即便是移動交易量穩居第一,但來自移動端的壓力卻日益增大,表現最為明顯是來自微信的沖擊。外部因素很大的變數來自2014年3月份騰訊戰略投資京東,將拍拍、易迅轉交京東後,微信和QQ還給了京東一級入口。11月份,騰訊再次出手投資移動電商公司口袋購物。

移動電商層面,阿里面臨來自微信小店、拍拍微店、京東微店、口袋購物、口袋通等一系列微商的夾擊,盡管後者還未在移動電商形成排山倒海之勢,但這種基於移動、社交、碎片化的趨勢,正在打破阿里電商生態中依賴搜索的中心化結構。用戶在移動購物習慣正發生轉變,口碑、分享、推薦疏通了關系鏈和交易鏈。一旦這樣的用戶習慣普遍形成,用戶購物體驗和海量商品需求比淘寶(天貓)優質時,阿里移動電商的優勢地位將不複存在。

當然這些問題阿里早已意識到了。投資新浪微博除了看重1.5億的月活用戶外,70%的移動日活頗有吸引力。阿里也試圖通過打通淘寶與新浪微博用戶數據,推出新浪微博淘寶版、微博櫥窗\閃購等優化阿里PC電商生態,效果卻不盡如意。同樣,阿里在陌陌創立早期就已跟投,但上市後的陌陌已先與58同城進行本地信息服務電商的合作,阿里還未出招。不過,從財務層面,新浪微博與陌陌在2014年的上市給阿里帶來不菲的回報。

反擊微信,阿里在2013年10月推來往時,馬雲曾多次出來站臺,時至2014年,來往卻在遊戲、在線教育上進發力一番,並未突出移動社交的屬性。而雙十一當天,阿里集團CEO陸兆禧說:“來往是阿里戰術性產品,已達到聲東擊西的作用” 已經透露出來往未來在阿里的戰略地位下降,或成為雞肋產品。而阿里投美國社交應用Tango會是一場移動社交的曲線救國,謀求海外移動社交領域的話語權。

如果細數投資數量,2014年阿里在移動領域投資案例少於前兩年,最大手筆投入在UC和高德的兩次全資收購上,兩者並入阿里後成立新的移動事業群區別於此前阿里無線事業,移動事業群偏向移動(端)入口的布局。

那為什麽阿里還要在現象級移動應用進行投資布局?虎嗅的理解是移動入口的布局是為阿里電商、O2O等業務做基礎建設,手機淘寶、天貓無線這些APP除了交易本身,其產生的附加值是有限的,用戶使用頻率和時間不足以支撐阿里業務層次的延展。

金融業務——大而不倒



“有時候,打敗你的不是技術,可能只是一份文件。”這句話是馬雲在2014年3月份間接回應央行叫停支付寶虛擬信用卡產品及二維碼支付時所說,而此前四大行陸續下調支付寶快捷支付轉賬限額。遠一點再到三年前的支付寶VIE事件,無不體現阿里金融業務壯大的一路上,各方博弈伴隨而來的現狀。

但無論如何,今天阿里的金融業務(現已統一整合更名為“螞蟻金服”)已發展到了難憑一紙文件就封殺所有出路的規模與影響力了。其成長只是時間問題、速度問題。

2014年,余額寶的散戶理財霸道地位已經鞏固,天弘基金已成為國內最大額貨幣基金。娛樂寶以保險理財之名,做影視眾籌之實先後推出四期。小微金服更名“螞蟻金服”後,業務梳理正向多元化方向嘗試,推出賒賬消費產品“花唄”PK京東“白條”,而之前小貸業務只面向商家。定期,約定年化收益的個人理財產品招財寶批低風用來吸引一批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

支付寶加快了向線下便利店、停車場、醫院等滲透,不斷豐富線下應用場景,搶占市場份額外,獲取線下交易行為數據,為O2O業務埋下伏筆,可以預見2015年還會加速。

阿里金融業務在用戶和商戶兩端滲透之外,2014年在第三方金融機構方面布下棋子,33億收購恒生電子,馬雲是背後實際控股人。恒生電子的角色類似金融TI信息服務民工,80%的市場占有率,可見阿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的角色正變得舉足輕重。此外,在2014年9月29日,螞蟻金服牽頭籌建的浙江網商銀行獲得了銀監會第二批發放的民營銀行牌照,第一批中的騰訊銀行(微眾銀行)在12月28日上線,“阿里銀行”會成為2015年一大看點。

關於阿里螞蟻金服的上市問題,馬雲2014年雙十一做過回應,“由於多種原因,阿里巴巴沒有辦法在A股上市,希望未來支付寶能夠在中國A股上市。”不過,應該不在2015年。

雲生態體系——“雲”積“端”發



數字娛樂、智能硬件與阿里雲平臺之間有什麽關系?因為這三者是阿里“雲+端”的戰略布局重要組成部分,一同構成阿里整個雲生態體系,而這里將馬雲投資恒大足球劃分進“泛娛樂”是非嚴謹的做法。

阿里雲也並非2014年的產物。從上圖可看出,在過去這一年,阿里雲架構體系進一步完善,在雲儲存、數據中心的基礎服務,提升了商業化服務能力,如在彈性計算機服務、開放存儲服務、開放數據處理服務及關系型數據庫服務等配備全套行業解決方案,處在商戶、業務方向上的後端積累。

前“端”在用戶層面接觸,多體現在移動應用和智能終端產品方面。拼移動用戶數量和體量,自建移動應用阿里取勝微信、手Q已經不可能。所以2014年阿里投資優酷加上天貓盒子,目前能看到阿里雲為基礎的端布局在視頻、購物、音樂、遊戲、閱讀。

以阿里雲與魅族的合作來說,“雲”積累的勢能,需要在“端”的層面爆發。2015年向“多端多屏”布局的趨勢十分明顯,智能硬件和物聯網會是新的發力點。

總結:

阿里2014年的“棋”,基礎電商仍以自建更新為主,業務範圍從本土大步邁向全球。投資並購偏好已從移動應用轉向傳統企業中有互聯網產生交集的公司,迎合了互聯經濟與線下實體經濟融合的趨勢,對於入口型卡位作用的企業,阿里入股後合作消化,最終實現控股。

阿里2014年“棋“的主線可概括為電商、數據、娛樂、健康、教育,這也這是阿里2015的開篇之“局”。(文章源自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63

東南國際(726):中民投布下的地產棋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83

東南國際(726):中民投布下的地產棋子?
作者:格隆匯 Tony

導讀:東南國際(726)本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公司。但配售65億新股引入中民投旗下的中民嘉業,這是個值得關註的信號。公司複牌後股價一度大漲近40%,收盤漲18%。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格隆匯會員Tony對公司的解讀,供大家參考。

東南國際本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公司,市值就幾個億,一年營業額也就幾十萬,賬上大量流動資產,一個標標準準的殼。

在停牌幾日後,今日東南國際集團複牌。

簡單總結今日的複牌公告如下

1)增發65億新股,每股0.2港幣,總價13億港幣。占發行後63.67%,認購方為中民嘉業。
2)發行可轉債 1億份,每份0.2港幣,總價2千萬港幣,一份可轉一股。認購方為第三方鴻鵠集團。

在增發和轉股完成後,公司的股權結構如下:

可以看到股份增發的認購方未來會成為公司的絕對控股股東。這個第一大股東是中國民生投資旗下的房地產附屬企業中民嘉業,其中中民投持股90%,剩余10%由興業國際信托持有。可見東南國際集團就是妥妥的中民投的控股殼公司了。

中民投相信我就不用多介紹了,中民投是首家“國字號”民營大型投資公司,公司註冊資本500億元,59家參股股東均為大型民營企業,涉及機械制造、冶金、信息科技、資產管理、環保、新能源、電力、電子商務等領域,參股企業資產總額高達近1萬億元。 在股權結構方面,中民投單一股東持股比例最高不超過2%,即10億元,最低不少於0.6%,即3億元。中國民生投資將通過資本投入和杠桿撬動,圍繞產業整合和金融全拍照兩大特色,集聚資源,將形成特色鮮明的商業支柱和重點業務板塊。在具體實現路徑上,中國民生投資將以產業整合,產業戰略投資,混合投資,打造金融全牌照平臺以及拓展海外投資市場為依托,積極開展相關業務。

中民投公司的材料上顯示,未來公司會下設9大板塊,分別為中民新能源,中民鋼鐵聯盟,中民礦產物流,中民嘉業,中民物業,中民國際通航,中民國際,中民投資本和中民歐洲資本,分別對應不同業務。而這次的認購方就是9大旗艦之一的中民嘉業。按照中民投的板塊設計,中民嘉業主要是做不動產的,也就是地產。那麽未來東南集團可能就是中民投旗下地產項目的上市平臺。

翻看中民投最近的動作,他們在地產項目上出手闊綽,比如去年11月中民投5分鐘閃電奪下的上海地王“董家渡”就是中民嘉業下面的項目,“董家渡”項目光拿地就花了248億人民幣,而東南國際集團今天收市的市值是15億港幣,如果未來東南國際這個殼果真是有中民嘉業入駐,那麽翻個幾倍都不為過吧。

一般來說,購殼成功後的大量資產註入需要等兩年,否則註入資產過大會被認定為IPO,而IPO則有很多條條框框,如需要公司幾年內產生多少盈利等。按照地產的建設,比如”董家渡“這個項目怎麽說也要個幾年吧,現在董家渡還要先拆遷,產生收入怕也是要好多年之後了,那麽按照一般流程上市就會有問題,所以借殼上市自然是最佳選擇。不過這當中也有不確定性,那就是A股的註冊制,在註冊制下,上市公司不強制要求產生盈利,只要資料披露完善,就可以上市,這可能成為把資產註入東南集團的障礙之一。不過對於中民投來說,這都不算事,花個幾個億買個殼多個上市選擇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17

颠覆者恒生电子 阿里金融云的关键棋子?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11/t20151105_760626.htm

 一场股市大动荡,让市场参与各方见识了“杠杆”的杀伤力,也造就了恒生电子麾下HOMS系统“颠覆者”的形象。随着监管部门对配资的清理,以及HOMS系统新账户开设功能的关闭,恒生电子在证券市场的“颠覆”步伐暂时停顿了。但其在阿里系内部,在马云的金融大棋局中,逐步呈现出一种新的颠覆效应。当然,恒生电子能否助推马云成就金融霸业,还尚需时间检验。彭娟娟/文 

  在被马云收购、风头一时无两之后,恒生电子(600570)再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其根源就在于恒生电子所开发的HOMS系统,而监管部门清理配资的行为又与该系统密切相关。


  其实,仅从HOMS系统本身所能实现的功能来讲,它本质上不过是一个投资股市的平台和通道。但由于其独特的行业地位和设计,放大了投资的风险,加剧了股市波动的幅度,成为“千夫所指”的焦点。


  HOMS系统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马云收购恒生电子的动机和出发点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从2014年初的那场并购案开始说起。


  恒生易手


  恒生电子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以开发金融业务应用软件为主的公司,在此次股市动荡中获得广泛关注的HOMS系统就是其产品之一。2003年于上交所上市之后,恒生电子获得稳步发展,资产由上市时的4.45亿元增长到2013年末的23.39亿元,增幅5倍有余,收入由当时的2.15亿元增长到12.1亿元,利润更是由0.37亿元增长到3.68亿元,体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恒生电子的控制权也牢牢掌握在黄大成等创始人团队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黄大成等创始人却将掌控近20年的恒生电子让渡给了马云。根据公开信息,原股东让渡控股权的原因有二:一是创始人获得变现收入,有些“改善生活”的意思;二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应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以及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为获得恒生电子的控制权,马云也是颇下本钱,耗资32.99亿元。


  除了价格之外,此次收购的交易安排也彰显出马云拿下恒生电子的良苦用心。恒生电子的控股股东是杭州恒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集团”),恒生电子的创始人通过恒生集团间接持有恒生电子20.62%股权,并另外直接持有9.26%股权。马云通过其持股99.14%的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融信”),收购恒生集团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恒生电子20.62%股权。而恒生电子创始人直接持有的恒生电子9.26%股权还予以保留(图1)。



  恒生电子约6.18亿股总股本中,恒生集团大约持有1.28亿股,若不考虑恒生集团其他资产,马云出资近33亿元,相当于对恒生电子每股作价25.8元。而收购行为发生时,恒生电子停牌价在20元/股左右,马云给出的溢价水平在30%左右,溢价率比较高。


  不仅如此,马云以收购恒生集团的方式完成对恒生电子的收购,也意味着在收购恒生电子的同时,马云也将恒生集团的其他资产进行了收购。在获得控制权后,恒生集团相继处理了一批非上市资产给恒生电子创始人团队控制的公司,比如处置了恒生世纪实业公司51%股权、恒华科技15%股权等。有意思的是,在这些资产处置完成后,恒生电子在这些公司里面仍然保留了一定股份,在个别公司甚至还是控股股东,恒生电子与这些公司将保持持续的关联交易。为什么不趁此机会将非上市资产直接转让给恒生电子以消除关联交易?个中缘由令人琢磨。


  在这起收购案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马云为何只收购恒生电子20.62%的股份,对其创始人持有的9.26%股份不予以收购呢?即使马云对创始人持有的恒生电子股份一并收购,收购的股份之和也只有29.88%,仍未超过30%的要约收购义务触发点。从收购前后恒生电子董事会、高管团队基本保持稳定,大力实施员工激励计划等情况来看,熟谙人性的马云也许是有意为之,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收购成本,也便于收购后的业务整合。至于控制力,对于一般事项,双方实质上已形成一致行动人关系。


  综合上述信息来看,为收购恒生电子,马云不仅继续保留了主要的恒生电子创始人和管理人员,而且还允许上市公司继续与其控制的其他企业进行关联交易,给了恒生电子创始人团队一个厚厚的“红包”。


  此时,大家关心的问题是,马云收购恒生电子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接着看看恒生电子的业务及商业模式。


  金融IT“翘楚”


  恒生电子是横跨证券、基金、保险、银行、信托等领域的全牌照金融IT龙头厂商,其开发的金融应用系统几乎渗透到中国金融市场的每个领域,其中就包括了声名赫赫的HOMS系统(表1)。换言之,资本市场的大部分IT系统和软件都是恒生电子提供的,如果把中国全部金融机构看成是一家大公司的话,恒生电子就是这家公司的IT部门。



  从本质上而言,恒生电子是一家软件开发商,主要开发后台支持软件和接口软件(典型者就是HOMS),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为金融机构开发适用的软件系统,并提供后续服务。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恒生电子近年业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实现收入14.22亿元,同比增长17.45%,实现净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11.51%。


  从业务构成来看,恒生电子为券商、基金、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收入占主导地位,占全年总收入的65%左右,毛利率也高达95.52%,超过企业整体毛利率。如果加上银行市场的业务,二者收入之和为12.2亿元,占总收入的86%。可以说,恒生电子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传统软件服务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和利润增长点。但从收入增长来看,恒生电子来自互联网行业的收入增长迅猛,虽然在2014年整个收入不到1亿元,但较2013年增长一倍有余,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恒生电子战略发展重心的转移(表2)。



  从恒生电子的产品结构来看,软件开发收入提供了主要的收入来源。2014年恒生电子软件开发收入为13.1亿元,几乎贡献了全年收入的92%(表3)。



  恒生电子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金证股份(600446),二者对峙使得中国金融IT市场呈现双寡头格局。虽然就收入规模而言,恒生电子要弱于金证股份,但金证股份的盈利能力则要弱于恒生电子。2014年金证股份实现销售收入23.68亿元,但营业成本高达18.56亿元,毛利率仅为22%左右,与恒生电子90%以上的毛利率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从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是否能覆盖投资、筹资活动所需现金流量来看,恒生电子的财务状况更为稳健,发展后劲似乎也更强(表4)。



  金证股份的优势在于大客户,而恒生电子则在于用户多,市场占有率高。恒生电子2012年年报披露,其在基金、证券、保险、信托资管领域核心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3%、80%、90%、75%,在证券账户系统、证券柜台系统、银行理财业务平台、信托核心业务平台、期货核心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7%、43%、85%、41%、42%。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几乎所有的基金、券商、信托机构、保险机构都使用类似的后台支持软件,相互之间互联互通,然后恒生电子自己再开发一个软件平台与这些机构进行对接,那将是一个怎样的场景,这些机构会不会沦为恒生电子的通道?其实,这个端倪已经出现,HOMS系统的形成、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详见附文《HOMS的绽放与陨落》)。而且后台支持软件一旦采用,更替的成本将会很高,恒生电子无形之中建立了较高的竞争壁垒。


  在马云入主后,恒生电子加快实施了被称为2.0版的“七彩祥云”计划,重点推进恒生网络和恒生云融,充分融合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这种尝试和业务探索成效如何尚不得而知,其根基还在于其现在应用广泛的IT支持系统。


  其实,金证股份早在2013年就参与了阿里巴巴余额宝的建设,为余额宝定制了直销系统。马云为何不选择收购金证股份,而选择了规模稍小的恒生电子?这需要接着分析马云的金融梦。


  蚂蚁金服的棋局


  马云曾经讲过,如果银行不改变,那么我们就去改变银行。此话虽然颇具鼓动性,但也彰显出马云深度介入金融领域的决心。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金服”)便是承担这个角色的核心平台。


  蚂蚁金服脱胎于支付宝的母公司,由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更名而来。在历经多次增资后,现股东包括全国社保基金、新华人寿、国开金融、中国太保、中国人保等14家颇具实力和背景的投资者,可谓冠盖云集。蚂蚁金服的控股股东是由马云和谢世煌控制的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杭州君瀚”),持股比例为53.2507%。


  在完成收购恒生电子一年之后,马云左手倒右手,将浙江融信的全部股权转让给了蚂蚁金服,后者同时增资16.52亿元,恒生电子从此纳入蚂蚁金服体系。


  根据蚂蚁金服官网介绍,在收购恒生电子后,蚂蚁金服旗下的产品品牌主要包括:支付宝、芝麻信用、蚂蚁小贷、蚂蚁金融云、余额宝、招财宝。各种金融产品都有相关的平台承载,比如蚂蚁金融云的运作平台是恒生电子。如果加上正在培育中的银行、保险、担保、保理等业务,除了期货、证券经纪等业务外,蚂蚁金服几乎涉猎了所有的金融业务(图2)。



  蚂蚁金服的产品种类虽多,纷繁芜杂,但基本可以归为三大系列。


  一是蚂蚁金服金融帝国的核心和基础—支付宝业务。支付宝是马云金融版图的主入口,马云后续的金融运作都发源于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众所周知,马云是从阿里巴巴的B2B模式起家,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淘宝、天猫等B2C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解决买家与卖家之间的支付问题,马云参考易趣的贝宝支付模式开发出了支付宝。


  在买卖双方的交易之中,总有一笔沉淀资金留在支付宝体系内,而该沉淀资金的利息是由支付宝公司无偿享有的。如果交易量足够大,比如,按照阿里巴巴2014年公布的2.3万亿元成交额计算,即使资金沉淀时间比较短,其收益还是十分可观。


  这个模式其实就是相当于蚂蚁金服以淘宝等为依托,通过网上交易,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只要卖家不集中提现,不出现挤兑,这个模式一直能运转下去。这就给了马云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的机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产品设计,来引导这些资金的流向,形成蚂蚁金服的第二大类产品。


  第二大业务是在支付宝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理财业务,典型者如余额宝和招财宝。


  余额宝的本质是货币基金,相当于客户用支付宝里面的钱购买天弘基金发售的货币基金份额。而客户从余额宝消费或者提现时,相当于赎回基金。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支付宝公司将本可以通过沉淀资金自己获得的收益转移了一部分给支付宝用户。由于支付宝用户规模庞大,造就了天弘基金的地位和名声,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基金公司一举推到行业排名前列。招财宝则相当于一个金融产品超市,陈列出很多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供支付宝用户购买,由于支付宝广泛的用户基础,其销售也非常火爆。


  马云创建余额宝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央行出台了《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根据这个管理办法,蚂蚁金服应按季计提风险准备金,最低提取比例为备付金(客户预先支付的资金)利息收入的10%。这意味着支付宝暂存的资金越多,蚂蚁金服需要准备的保证金也就越多。这无疑将对蚂蚁金服的资金量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马云通过引入余额宝不仅有效化解了自身的资金压力,还获得了代销收入,一举两得。


  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蚂蚁金服开展了理财业务。在这个模式中,蚂蚁金服更多的是起到了销售通道的作用。不过,蚂蚁金服在这个体系中赚取的仅仅是通道费和代理费,收益不会很高。因此,也就不难理解马云控股天弘基金、创设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的原因所在。显然,马云想通过金融机构和淘宝用户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一鱼二吃”。不过,这又会反过来制约其他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产品进入蚂蚁金服体系,因为用户选择产品的标准就是看成本与收益之比。如果蚂蚁金服自己所设计产品的收益率低于其他公司的产品,将很难实现销售,这也对蚂蚁金服的产品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初步观察,目前还没有第三方设计的金融产品在招财宝上进行销售。


  如果说招财宝和余额宝这两种产品主要是依靠淘宝、天猫等用户的规模资金,借鸡生蛋形成的话,蚂蚁金服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小额贷款等业务,则意味着马云开始依靠自身力量真正踏入金融领域。这也是蚂蚁金服正在大力开展的第三类业务—贷款业务。


  经过几年的耕耘,蚂蚁金服的贷款业务初成体系,形成了一个由银行、小额贷款和保理公司、征信机构以及担保机构构成的贷款业务网络。尤其是在获得银行牌照,设立了浙江网商银行之后,蚂蚁金服可以吸储,一改过去小额贷款公司仅能依靠注册资本放贷的局面,蚂蚁金服的贷款规模有望获得快速增长。


  设想一下,蚂蚁金服在设立银行之后,可以与支付宝、招财宝等业务联系起来。对于支付宝业务而言,无非是将其与其他银行的业务转移部分到网商银行。对于招财宝业务来讲,未来的结合点或许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蚂蚁金服将网商银行、小额贷款及保理公司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设计成金融产品进行销售,由此在三大类业务之间形成协同。


  综合来看,蚂蚁金服现有三大业务,涵盖了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投资、融资、消费、支付、保险。其中,支付宝是根,起支撑和基础作用;理财业务是茎,起管道和输送作用;银行类业务是果,是利润的最终体现点(图3)。



  蚂蚁金服官方数据显示,其年度活跃用户已经超过4亿,海外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700万,每天的支付笔数超过8000万笔。活跃用户中,移动用户占比已经超过80%,理财(余额宝、招财宝和开放的理财平台)用户超过2亿。在过去5年里,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小贷已经为160多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解决了融资需求,业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或许,马云是想把蚂蚁金服下属的支付宝平台做成法律、法规、政策允许下的全牌照金融服务平台。


  更通俗地说,资金只要进入支付宝,就没有必要再出去了。消费有淘宝、天猫,投资有宝类,融资有小贷、银行,最终涵盖资金循环的大部分环节。马云之所以有此雄心,还是基于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上海量如同蚁群般的用户,正是这些用户构建了马云金融帝国的核心基础,同时也是马云金融帝国的主要服务对象。


  蚂蚁金服的困境


  但凡事皆有两面,如果上面的分析成立,蚂蚁金服将需要解决诸多由于版图扩大而逐渐衍生出来的内生矛盾。


  首当其冲的就是网商银行的资金成本。


  现在余额宝的收益率虽然在下降,但仍在3%左右,大致相当于3年期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如果网商银行主要的存款来源是余额宝的话,其承担的资金成本是比较高的。再加上各种经营成本,这也就从另外一方面对网商银行的贷款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外,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存款保险制度的执行,国有大中型银行的信用将远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最终的结果是国有大银行的资金成本相对更低。如此,网商银行的资金成本、资金规模能不能比得过传统渠道?而且随着银行的“觉醒”,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支付软件,其便捷性、时效性不比支付宝差,支付宝的用户存在流失的风险。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这样的背景下,蚂蚁金服除了进一步巩固支付宝用户之外,势必还要在贷款规模、坏账控制水平之间取得平衡,获得收益,弥补成本缺口。蚂蚁金服是否能做得到,能够做到多大,是否能超出阿里巴巴现有的业务领域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都需要时间检验。


  其二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众筹产品,在招财宝等平台上的销售业绩估计很难提升。


  淘宝、天猫用户虽多,但真正具备投资实力的人较少。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只是在购物的同时顺道赚点买菜钱。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众筹产品,其风险无疑要高于货币基金、保险等稳健型产品。除非蚂蚁金服能对以后推出的高风险产品在收益上给予积极的保障,否则,要一群主要以消费为目的的人群去承担投资风险,将是一件比较难以实现的事情。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测,蚂蚁金服想把其旗下金融业务融为一体的蓝图恐怕很难实现,最终的结局有较大可能是分别形成两个独立的体系。一个体系以低风险金融产品为主,比如余额宝、招财宝,另一个体系则以相对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为主,比如贷款、众筹、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二者之间的通道打通难度很大,很难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


  其三,征信业务发展前途受限。


  金融是一个建立在高杠杆之上的行业,这就决定了金融的核心是风控,讲究的是稳定和平衡。而开展征信业务,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是风控的手段之一。通常情况下,征信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个人或企业建立信用档案,通过采集、记录其信用信息进行信用评级,并将其结果销售给贷款等授信机构。就根本而言,征信机构就是一家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其产生的信息要为所有的授信机构所信任和共享,关键就是要保证独立性。


  原本蚂蚁金服可以基于用户在阿里巴巴、淘宝等平台上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各种数据,比如口碑、交易量、交易规模、客户评价等,结合外部宏观经济数据对个人和企业进行信用评价,从而判断是否可以给予授信、确定授信额度并将这些信息销售给贷款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阿里巴巴庞大的交易数据库为蚂蚁金服做小微贷款的信用评价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但如果蚂蚁金服的征信业务也向第三方提供服务,是否能取得第三方的信任呢?征信业务如何向外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为自身服务,也是蚂蚁金服面临的挑战。


  马云想建立一个全牌照、全系统的金融业务。但实际上,很多业务之间有着天然的冲突。甘蔗不可能两头甜。如何进行取舍,将是马云和蚂蚁金服在日后运营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蚂蚁金服实质上从事的还是传统的金融业务,只不过是利用了互联网的渠道和数据处理优势,披上了一件“互联网”的外衣。蚂蚁金服现在的立足点是淘宝、天猫上如蚁群般的用户,这或许是马云将自己金融帝国取名蚂蚁的奥义之所在。随着其介入金融领域的深入,势必面临升级和挑战。对此,马云在不断布局金融产业,扩大蚂蚁金服金融版图的同时,也提出了“金融云”战略。马云收购恒生电子是不是基于此呢?


  恒生电子的角色


  在马云收购恒生电子后,对马云收购的目的有诸多猜测,有的认为是为了恒生电子的大数据,有的认为是为了借壳上市等等,莫衷一是。仔细分析,这些猜测都站不住脚。以大数据为例,虽然恒生电子是金融IT系统的王牌供应商,但其并不掌握所服务机构的数据,这些核心数据都掌握在机构自己手中。恒生电子不可能拿到这些数据,大数据之说自当不能成立。借壳上市只是有这个可能,但为何不直接注入资产,反而还要花费33亿元的代价,真要借壳上市的话,一个壳的代价也不至于此。


  马云收购恒生电子的动机其实早已显现。2014年2月28日,春节之后,马云发布了一封内部邮件《云端将是移动互联网关键》。在信中,马云清晰地表示,阿里未来10年的目标是“建立DT(data technology)数据时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为实现这一目标,阿里将重兵布置“云(云计算和大数据)”,“成为金融、医疗、政务、交通、气象等行业以及海量互联网用户的基础服务和应用”,实现全面从云打到端。


  首先说“大数据”。在大数据上,马云已经有阿里巴巴、淘宝及天猫等业务产生的数据库,并且在不断的生长中。再看看“云”,笔者理解,所谓的“云”就是能够提供资源的网络,比如马云提到的金融、医疗、政务等资源,如果各种资源能够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将是一片又一片的“云”。提供的资源越多,“云”就越厚,产生的大数据也就越多,“云”和大数据是伴生伴随的关系。


  基于上述理解,可以将马云制定的战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如果马云这一设想得以成立,阿里将成为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任何人有需要了,只要打开水龙头或开关,即打开应用端,就可以使用,就可以从“云”中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和资源,阿里也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用户不可或缺又不用费心的基础设施供应商。


  具体到金融行业,就意味着基金、保险及证券等金融行业企业可以通过使用马云的“金融云”来实现处理海量业务和数据的能力,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而恒生电子已经占据了基金、保险、证券等领域IT系统的大半壁江山,实施马云的“金融云”战略,只是等于自身转变了一个方向,从帮助建设别人的金融IT系统,转型和提升到建设自己的“金融云”。恒生电子凭借其雄厚的技术积累、深厚的客户资源、超强的客户黏性,再通过互联互通和平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想必将对马云实施“金融云”战略起到非常有益的帮助。恒生电子将是马云打造“金融云”的核心支持企业。


  此外,马云收购恒生电子,还起到了间接介入证券业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蚂蚁金服的金融版图缺口。


  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其实就是一个通道。钱在第三方托管,券由登记公司登记,证券交易所则帮忙撮合交易,券商所做的事情就是帮客户把各方融合起来,提供通道给客户炒股,客户只需要连接券商提供的终端就行。券商除了有客户的相关交易数据,其他实质的东西,一概没有。券商牌照值钱的地方,就是这个交易通道。


  但是证券公司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发挥通道作用的呢?其依靠的就是恒生电子为其定制的恒生系统。可以设想一下,由于券商大部分系统都是恒生电子设计的,恒生电子完全可以再设计一个平台与券商的系统进行对接。在这个平台上,恒生电子也能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额外服务,比如资讯、行情等。因此,此时的用户只需要连接这个平台,在参与炒股的同时,还能享受平台的其他服务。届时,券商只能收取一点通道费用(也就是现在的交易手续费),而真正的利润,比如客户服务,将会都进入平台。券商牌照的意义将会大大降低,HOMS系统的发展就是明显的例证。


  未来,随着程序化交易、高频交易、量化交易在中国的发展,对金融IT系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个平台在恒生电子的技术支持下,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诸多实力较弱的中小型券商为求得生存,或许将不得不依附于这个平台,甚至有可能将自己的客户主动贡献出来,将自己的柜台系统和IT系统与恒生电子的平台系统彻底绑定,沦为蚂蚁金服的金融销售渠道。证券公司如此,其他金融机构又会怎样呢?


  至于马云收购恒生电子后一些显而易见的协同效应,已经通过双方大量的合作开始显现出来。通过这些交易,恒生电子不仅在现有业务上产生一定增量,而且还进一步拓展了业务范围和领域(表5)。



  马明哲曾经说过,20年后,所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中后台都会消失。金融机构的很多事情,比如会计业务、IT业务等,只要是可以标准化的,最终都可以由云端的服务解决,金融机构只需要保持最核心的能力,例如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马云收购恒生电子或许就是“颠覆”的开始,但资金成本、风控能力、系统稳定性、研发能力等等的构建都需要时间,不是仅靠庞大的用户群就能一步到位解决。蚂蚁金服究竟能否实现这个目标,“金融云”战略是否能实施成功,如何平衡版图内各种金融牌照,实现均衡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外部监管政策的挑战和压力,都将是马云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任职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68

棋子落定!京東剛剛宣布收購1號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1/156726.shtml

棋子落定!京東剛剛宣布收購1號店
王亞奇王亞奇

棋子落定!京東剛剛宣布收購1號店

沃爾瑪獲得京東5%股權,1號店打包並入京東

i黑馬 6月21日消息,今日,自營電商企業京東(納斯達克股票代碼:JD)和沃爾瑪(紐交所股票代碼:WMT)宣布達成深度戰略合作。

雙方的合作協議將涉及廣泛的業務領域,並覆蓋線上線下零售市場。對於沃爾瑪而言,此次合作將是其收購一號店後,再次進軍中國電商市場的新一輪嘗試。與此同時,京東海量的線上用戶及強大的物流網絡將為沃爾瑪拓展中國電商市場提供重要支持。

對於京東而言,盡管一號店已經退居上海,但華東市場實際是長期雄踞北京的京東亟需鞏固的市場。深耕華東市場多年的一號店在此區域內,仍然擁有相對龐大的高粘性用戶群,這些用戶群在收購完成後可以維持並實現向京東電商體系的轉化。因此,這次合作對於大幅拉高快消品、百貨類目對於京東的戰略意義及增強京東在重點區域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作為此次協議的一部分,沃爾瑪將獲得京東新發行的144,952,250股A類普通股,約為京東發行總股本數的5%。同時各方將在多個戰略領域進行合作,包括:

京東將擁有1號商城主要資產,包括“1號店”的品牌、網站、APP。沃爾瑪將繼續經營1號店自營業務,並入駐1號商城。

沃爾瑪將借助其全球供應鏈優勢向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的商品;“1號店”將繼續保持其品牌名稱和市場定位,並且京東和沃爾瑪將攜手支持“1號店”不斷加強其品牌影響力和業務增長。

“山姆會員商店”在中國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將在京東平臺上開設官方旗艦店;京東物流倉儲體系當日達/次日達商品配送服務已覆蓋全國6億用戶,山姆會員商店將使用京東的倉配一體化物流服務,從而能夠在中國更大範圍地推廣其高品質進口商品,並為其顧客提供全中國最高效的商品配送服務。

京東和沃爾瑪將在供應鏈端展開合作,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產品選擇,包括擴大進口產品的豐富度。

沃爾瑪在中國的實體門店將接入京東集團投資的眾包物流平臺“達達”和O2O電商平臺“京東到家”,並成為其重點合作夥伴。

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包括吸引更多線上客流到沃爾瑪實體門店,以及為“京東到家”的用戶提供沃爾瑪實體門店極為豐富的生鮮商品選擇,為更廣泛的用戶群體提供2小時超市生鮮配送到家的服務。

1號店沃爾瑪京東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294

棋子落地!阿里剛剛宣布收購豌豆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5/157181.shtml

棋子落地!阿里剛剛宣布收購豌豆莢
黑馬哥黑馬哥

棋子落地!阿里剛剛宣布收購豌豆莢

豌豆莢和高德、UC一樣,躋身成為阿里軍團的一員。

一向走小清新路線的豌豆莢恐怕再難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了。當然,受到威脅的不只是豌豆莢,而可能是整個獨立第三方應用商店。

7月5日,第三方應用商店“豌豆莢”宣布,其應用分發業務並入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雙方已正式簽訂並購協議。

豌豆莢創始人王俊煜表示,豌豆莢的應用分發業務目前在盈利狀態,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豌豆莢以幫助用戶發現高品質的應用和遊戲為目標,譬如手遊皇室戰爭等等。

至此,豌豆莢和高德、UC一樣,躋身成為阿里軍團的一員。

豌豆莢緣何終被“收購”

令人唏噓的是,豌豆莢曾經在B輪融資後估值高達10億美金,而當時媒體也曝出阿里巴巴欲以15億美金的價格向豌豆莢伸出了橄欖枝。三年之後,豌豆莢還是選擇了阿里巴巴,而網傳價格為2億美元。

近年,豌豆莢被賣身的消息層出不窮,2013年,阿里巴巴有意向要收購豌豆莢,2015年初,有消息稱騰訊和聯想旗下的神奇工場將要收購豌豆莢。最終這些傳聞都沒有得到證實。

其創始人兼CEO王俊煜也一直對被巨頭收購不感興趣,“我們除了抱抱貓以外也還真的沒有什麽別的愛好,退休也不知道該做什麽。除此之外,我們也希望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能養幾只萌貓,想花40萬裝空氣凈化器的時候,不用被人批準。這是創業的樂趣,及其中非理性的一面。”

然而,第三方應用分發市場的式微卻讓豌豆莢的市場地位愈發尷尬。

前段時間,荷蘭數據研究機構Newzoo公布了國內安卓應用商店Top10,排名顯示,騰訊應用寶繼續以24%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並實現連續兩個季度領跑,保持穩固的領先優勢。小米應用商店、360手機助手緊隨其後。

而豌豆莢作為排行榜中唯一的獨立第三方移動應用商店已經從去年年底的第五跌至第十。

即使豌豆莢在業內仍擁有不錯的口碑,但不得不正視的一個事實是,在BAT和手機終端廠商的夾擊之下,豌豆莢的市場份額在縮減,前景堪憂。此時如果能夠找到阿里這棵大樹,先不說其它方面的幫助,至少可以借助YunOS成為內置軟件,從而提高豌豆莢的裝機量,提升一定的市場份額。據了解,阿里YunOS手機操作系統裝機量截至5月已突破7000萬。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點評,豌豆莢情懷太深,開創了太多產品和先河。即便豌豆莢進了阿里系,但依然會面臨很大挑戰,因為阿里的“兒子”太多。的確,融入阿里軍團能數得上名字的就包括高德、UC、優酷等企業。

另外,有分析指出,從資本的角度來看,阿里此次收購也可能是在幫助大股東軟銀緩解負債壓力。根據軟銀最新財報顯示,目前軟銀的負債已達到1080億美元。近段時間以來,軟銀接連通過拋售阿里巴巴股票、出售Supercell和GungHo來緩解債務危機。

當然,對於1985年出生的豌豆莢創始人王俊煜而言,無論豌豆莢的價格和命運如何,這都不是一個創業失敗的故事。正如前3G門戶總裁、700bike創始人張向東所言,豌豆莢出售是王俊煜的失敗嗎?像我第一次創業才是失敗,清算的時候股東都不願到場。俊煜青年才俊,再起爐竈,起步估值都能以億美元計,人家哪里失敗了?

應用市場走向消亡?

從巨頭在應用分發市場的布局來看,百度收購了91無線,騰訊自己做了應用寶,唯獨阿里稍微薄弱。

去年,阿里就看重移動流量入口,開始對應用商店進行布局,於2015年10月份發布自家應用分發中心PP助手。然而,今年以來PP助手在國內市場的表現一直不算出色,排名也從前五跌出前十。豌豆莢的加入無疑會讓阿里重新進入這一戰場,畢竟在移動應用分發市場的早期,豌豆莢曾具有絕對的占有率。

由於入行門檻較低,在2013-2014年的應用商店市場上,一度出現數百家獨立的第三方應用商店,但隨著BAT和手機廠商在此領域的強勢崛起,蛋糕逐漸被巨頭們瓜分完畢。

獨立的第三方應用商店在沒有任何競爭力的情況下已經“無路可走”,大多面臨被收購的命運。

91無線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13年7月,百度宣布以19億美元的價格完成收購91無線,91無線將成為百度的全資子公司,並作為獨立公司運營。然而據媒體報道,在被百度收購之後91的業務卻出現下滑。

2014年,另一家渠道網站機鋒網也因業績不佳被收購,作價4700萬元。當時,A股上市公司愛施德與機鋒達成的收購協議並沒有獲得外界太多“祝福”,甚至被指是附加條件太多的“賤賣”。

2015年1月,移動應用分發平臺為愛普6億元賣身的消息傳出。科冕木業披露重大資產購買報告書草案,擬通過全資子公司天神互動以6億元現金收購深圳為愛普100%股權。

2015年9月,孵化於創新工場的移動應用商店應用匯,作價4687.5萬元被賣給A股上市公司,估值減少6千萬。

另據媒體爆料,2016年4月,安智市場也已賣給A股公司巨龍管業。

以上這些一次次的“被賣”不難看出第三方應用商店的尷尬地位。

隨著智能手機市場增長的觸頂,廠商們需要尋找更多硬件以外的生意來賺錢,於是,他們瞄準移動應用商店這塊大蛋糕,逐漸將獨立第三方應用的市場空間蠶食殆盡。而對於第三方應用商店來說,也許只有像豌豆莢一樣抱住一棵足夠大的大樹,才可能會有翻身的機會。


收購阿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63

馬雲落下全球化關鍵棋子:將中國物流公司帶出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24/162114.shtml

馬雲落下全球化關鍵棋子:將中國物流公司帶出去
羅超羅超

馬雲落下全球化關鍵棋子:將中國物流公司帶出去

e-Hub是阿里巴巴的一小步,卻是全球中小企業實現自由貿易的一大步,馬雲eWTP的構想正在成為現實。

去年聖誕我去泰國觀察到,阿里和騰訊在泰國熱戰正酣,針對此現象我得出的結論是,馬雲和馬化騰要打世界大戰,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謀劃全球。就在3月23日,阿里巴巴在全球化戰略上又有新動作:攜手十多家中國物流夥伴與馬來西亞官方合作,在吉隆坡機場打造中國境外首個服務於eWTP(電子世界貿易平臺)的國際超級物流樞紐e-hub,預計將在2019年投入使用。這一動作體現出阿里巴巴全球化戰略“物流先行”的思路,對於阿里全球化、中國物流行業和馬來西亞企業意義重大。

e-Hub是eWTP物流層面的頂層設計

在2016年的G20峰會上,馬雲提出eWTP倡議,希望建立一個全球買、全球賣、高效率、全透明、無障礙的全球電子商務平臺,讓全球中小企業隨時通過手機做全球的生意,全球買全球賣,這一倡議得到了國內外與會者的支持,此次得以在吉隆坡建立物流樞紐,正是因為eWTP倡議得到馬來西亞響應。

eWTP是一個龐大的構想和頂層設計。它並不只是一個貿易問題,而是一個綜合問題,需要跨越語言、金融、支付、物流諸多門檻,而在吉隆坡設立物流樞紐的核心目標就是解決跨境物流以及跨境物流周邊問題。阿里巴巴也宣稱,吉隆坡e-Hub不只是航空貨物倉庫和配送中心,它是一個綜合的eWTP園區,包括物流、通關、貿易、金融等一系列供應鏈設施和商業服務。

從理念來看,e-Hub屬於跨境物流的頂層設計。事實上,在阿里巴巴上市明確全球化戰略之後,其就已經開始在跨境物流上布局。2014年,阿里巴巴以2.49億美元投資新加坡郵政,之後菜鳥網絡開始與全球各地的郵政和物流供應商對接,搭建全球化的物流服務網絡,為電商全球化打基礎。但是這些均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合作,e-Hub則是連接世界與世界的模式,且是屬於菜鳥開放物流架構的一部分。圓通、中通、申通、百世、韻達等在內的中國快遞企業,以及心怡、北領、萬象、晟邦等中國倉儲和落地配公司,均被納入其中,換句話說,菜鳥模式被搬到了海外。

阿里巴巴電商全球化選擇以馬來西亞為橋頭堡、東南亞為跳板,吉隆坡eHub必將被複制到全球。馬雲當初做菜鳥網絡時,沒有人會想到菜鳥到底會在阿里電商生態中會扮演什麽角色?如今,它通過開放式的模式和基於大數據技術的規劃調度,用阿里的“平臺思維”逐步完善物流體驗。2016年,菜鳥日均處理包裹量已經達到5700萬個,去年雙11期間菜鳥處理了6.57億個包裹,已經可以為超過1000個區縣提供當日達次日達服務。在跨境物流上,菜鳥已探索近4年,根據其官網數據,已覆蓋224個國家/地區,引入e-Hub模式之後,阿里有望將菜鳥的“平臺”模式複制到跨境物流上,大數據技術和全局規劃優化能力將成為致勝關鍵。

菜鳥在努力將中國物流企業搬出去

2016和2017年,國內快遞公司陸續上市,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電商對於中國物流行業的關鍵貢獻。15年前,中國每年的包裹數量才過1億個。到2016年,這個數量達到了300多億件,300倍的增長速度背後是電商興起的紅利,為物流企業帶來了大量訂單,在吉隆坡e-Hub啟動儀式上馬雲演講也提到,“電商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們的另一個業務——物流。在中國,菜鳥網絡的物流合作夥伴承擔了70%的包裹遞送。”

馬雲所提到的這些物流快遞公司均在菜鳥網絡協同下參與了國際超級物流樞紐項目。國家郵政局在2014年年初就提出推動快遞企業“向下”、“向西”和“向外”拓展的號召,推進中國物流公司出海。2014年,圓通等紛紛啟動國際化戰略。但中國物流公司海外拓展卻面臨諸多困難,比如單打獨鬥缺乏國際競爭力、國際物流企業主導市場規則,還有語言文化等差異。因此,中國物流的國際化程度一直不高,沒有誕生類似於UPS這樣的全球性巨頭。

不過,隨著中國市場消費升級的勢不可擋,全球買全球賣成為必然,跨境電商崛起成為物流行業新的增長動力,可以預見,在eWTP助力下2017年中國物流企業出海之路將會更加順利。

一方面,正如菜鳥網絡總裁萬霖所言,中國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基於信息化管理手段和中國本土的管理經驗,中國物流在效率、速度和成本上優勢明顯;另一方面,在阿里巴巴e-Hub構思之下,組團出海有利於克服此前物流國際化的諸多問題。菜鳥網絡可以組織當地物流企業,此前其跨境物流合作夥伴數量已有50多家,現在e-Hub戰略會讓其拿下更多當地物流企業;而隨著eWTP構想被更多國家接受和加入,阿里巴巴則會有更多當地政府關系和跨境物流訂單。菜鳥網絡的物流大數據、全局規劃調度能力將會進一步提升中國物流在海外的競爭力。

當地中小企業將受惠於e-Hub模式

阿里巴巴建立馬來西亞e-Hub超級國際物流樞紐的消息,成為馬來西亞當地物流企業的利好。提前曝光的消息,讓超過6家物流企業的股價上漲2%—13%,其中規模最大的馬來西亞郵政股價創下新高。全球化一定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因此跨境物流也不是中國物流企業能獨吃的蛋糕,e-Hub模式也將讓當地物流公司受益。事實上,e-Hub的終極目標是將菜鳥在中國所構建的開放式物流平臺,複制到全球,讓全球物流公司在菜鳥的物流大數據之下接受全局調度和規劃,實現馬雲“未來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都將實現快遞72小時可達”的物流目標的同時,讓全球物流公司享受電商紅利。

eWTP是一個宏大的構想,要落地最關鍵要解決的是貿易三大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商品流。菜鳥e-Hub解決了物流問題。在互聯網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信息流已不是問題。在資金流上阿里巴巴也有動作頻頻。螞蟻金服早已啟動全球化戰略,其已投資印度版支付寶Paytm、韓國互聯網銀行K-Bank,更早之前則與日本最大電商平臺、美國在線支付公司Stripe、歐洲退稅機構瑞士環球藍聯達成合作,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建立超級物流樞紐的同時,螞蟻金服也與馬來西亞兩大銀行聯昌國際銀行及馬來亞銀行分別簽署諒解備忘錄。當信息流、資金流和商品流三大跨境電商的根本問題都得到解決之後,跨境電商也將發生從量變到質變。

由此可見,e-Hub實施之後,馬拉西亞當地中小企業都將迎來利好,東南亞的優質商品將更加便捷、高效地銷往全世界。更值得期待的是,當e-Hub從馬拉西亞複制到東南亞乃至全世界,eWTP體系也將進入全球化時代,不再是點對點的跨境貿易,而是一張四通八達的多對多高效跨境貿易網絡,當地中小企業的商品也將迎來銷往全球20億消費者。e-Hub是阿里巴巴的一小步,卻是全球中小企業實現自由貿易的一大步,馬雲的理想正在成為現實。

菜鳥聯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21

無奈的棋子 兩派武鬥成政治犧牲品

1 : GS(14)@2016-05-19 02:16:39

「照計有咩仇恨呢?大家都是同班同學。兩派打起來,都認為自己才是維護毛澤東革命路線。兩邊都死人。」老羅(圖)嘆息當時身不由己,後來才明白實際兩派都被利用,成政治犧牲品。



「政治狂熱誰能逃避得了?」

1967年廣西城市到農村,單位到學校,無不分裂成兩大陣營,支持原省委書記、軍頭韋國清者稱「聯指」,反對者稱「4·22」(1967年4月22日南寧萬人遊行靜坐被壓後組成的群眾組織)。又以紅黑劃分,根正苗紅的革命子女多加入「聯指」,老羅和多數黑五類子女一樣加入了「4·22」。「我校四個學生兩個老師死了,聯指的也死了兩個。」從寫大字報、到拿木棍石頭、到用槍炮,老羅沒想到會發展到武鬥死人的地步,「更唔明點解解放軍會打我們。」時值1968年,劉少奇已倒、新的權力機構「革命委員會」已遍佈全國,毛中央不再需要「造反群眾」,針對廣西造反派的「七·三」報告成了圍剿「4·22」的尚方寶劍。老羅說要趁頭腦清醒,將經歷講出來給後人了解文革,其中一篇寫「禽獸展覽」:「只是行街經過,就被抓困木籠,一展就幾日。一幫人是人,另一幫人被當禽獸。其實都是普通人!」子女不感興趣,他感慨:「講他也不信,還笑點解你們咁笨要參加。不參加就被認為對毛主席不忠實、不積極,當時政治狂熱,誰能逃避得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6/196140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1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