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良食商機 一張食材身分證 掀起貴20%的大生意

2016-07-25  TWM

「不能解決食安問題的政府,就是一個不及格的政府。」 這是蔡英文在競選時所做的宣示。520國宴中,蔡英文用一張張食材履歷身分證, 悄然地掀開英世代的食安革命。 在食安恐慌的時代,打著溯源當道的食品身分證, 身價鍍金多兩成,成為農業顯學,也造就了台灣新一波的良食商機。

「四月接到電話,對方問我們家的芭樂是不是有身分證?說是一些重要人士要吃的,叫我先寄一箱過去試試看,以後再付款,我聽得霧煞煞,乾脆說,這麼麻煩,這一箱送給你們吃啦!」張厚深後來才知道,芭樂是要送進國宴主廚,就在「花園寶島繽紛盤」中。

二十七歲的張厚深憨笑起來,頗有網路名人蔡阿嘎的喜感,斗大的「芭樂哥」Q版漫畫,就貼在包裝正中央。他的芭樂在通路貨架上,也在國宴餐桌上,全憑的就是一張產銷履歷。

蔡英文總統五二○國宴上,與往年不同,八道菜色中,共採用十五種食材,每一種食材,都有一張身分證 。

這些貼著「產銷班」、「合作社」、「驗證機構」看似細節繁瑣的生產者資料,卻是宣告小英政府在食安政策的啟動密碼。

「『食品追溯』是一個新名詞,幾年前,甚至在課本上還很少看到。」台大食安中心執行長、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許輔說:「二○一一年台灣爆發塑化劑事件後,食安開始連環爆,死豬肉、飲料、農藥等,每次發生時,消費者就會恐慌,對政府信心下墜,產業受創。有些人就在想為什麼不在事情發生之前,花小錢做些食品追溯,這樣反而最經濟。」其實,許多深陷食安風暴的國家,都是透過溯源制度的建立,才擺脫食安連環爆的噩夢。

國際新顯學》

沉睡十年,食安風暴後重視溯源機制例如,一九九六年英國發現狂牛症,當時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每年七百億英鎊的牛肉出口瞬間停頓,產業受創嚴重,英國開始推動最嚴苛的牛隻追溯體系,從每頭小牛在哪裡出生、其父母親的狀況是如何都詳細記錄。

後來才追查出,原來是飼料中一種蛋白質骨粉所致,英國當初的「小牛生產履歷」也是最早的追溯體系。

而日本廣島縣在○三年出現疑似狂牛症感染牛隻,消費者信心崩潰,連著名的蓋飯「吉野家」都宣布停止賣牛丼。當時的首相小泉純一郎把「在一○年前,實現所有食品的生產履歷」當作首要目標。第一步就通過國會立法,並編列十一億日圓預算,針對日本國內生產的牛隻(約四五○萬頭),每一頭牛出生、品種、移動紀錄等都列管。

同樣的,台灣在近二十年來的國際食安風暴中,並非毫無知覺,農委會在○七年就從日本的「生產履歷」取經,更名為「產銷履歷」。

但,這張立意良好的追溯身分證,卻是出師不利。推出九年來幾乎是一攤死水,直到近年來因為食安風暴,才開始快速攀升,至今也才二%左右的農民響應。

「履歷乏人問津,講白了,是政治因素,因為這是扁政府推出的政策,馬政府上台後,打入冷宮。」台大公衛學院教授吳焜裕因為毒物研究,參與過多次食安事件提供意見,被民進黨政府列為不分區立委名單的第一位,也是負責蔡英文食安政策的主要操盤手。

吳焜裕說,小英在選前,公布她的食安白皮書,針對台灣近年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提出食安五環政策,其中第二環「重建生產管道」,指的就是從產地到餐桌,透明安全的遡源機制。

新政府上台第一天,就讓沉睡多年的「食物溯源」在國宴餐桌上,甦醒過來。

除了政黨輪替導致政策中斷之外,農民的參與意願不高,才是主因。

難題一》

增加小農支出,標章浮濫又缺公信力「芭樂一斤才多少錢?產銷履歷申請一年要二萬多元,農藥檢驗一次費用六千元,而且貼了履歷標章的芭樂,也不見得比較好賣,要說服老人家們參加認證標示,非常困難。」張厚深所處的高雄燕巢農會有八十幾位芭樂農夫,三年前他申請產銷履歷,僅能說服八位農夫跟他一起投入。「三年下來,還是僅有我們這一個產銷班。」芭樂哥苦笑著:「這次看我的芭樂因為有身分證,上了國宴,其他農民們才開始考慮跟進。」「以前,一包小白菜二十元,有履歷的是二十四元,大家會去買便宜的那一包,食安風暴後,大家開始重視,我吃的東西是誰種的?怎麼種的?願意多花點錢買履歷產品。」全聯生鮮副理王志偉說:「全聯計畫在年底之前,希望所有上架的蔬果,都要有溯源標示。」問題是,台灣目前不是沒有標章?而是標章太多了,眼花撩亂。根據記者在通路上看到,除了政府發給的「CAS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吉園圃」等標章,農畜產單位也各推各的品牌水產、畜產品牌,光是市面就有十八款標籤,規格不同,揭露的訊息也未必一致。

有些標章的核發單位,是食品業者組成,缺乏公信力;有些標章核發後,缺乏管控,例如年紀高達三十多歲的「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前幾年因為仿冒嚴重,標章公信力快速下降,雖又推出二.○版,在市場上已是欲振乏力。

而年紀最輕的「產銷履歷」也傳造假, 去年發生嘉義東石鄉合法的履歷水產業者, 實際認證牡蠣出貨八百斤,卻印了一一二○斤的標籤,盜印了三二○張,偷渡上架,直到在超市才被稽查員查獲。

水產業者透露,產銷履歷的產品價格比較高,但因為驗證費用高與面對現場稽核,投機的業者都由一家出面申請,再拿其他未申請生產者來填充,一來逃避稽查;二來降低成本,偷印履歷「電腦養魚、電腦種菜」的狀況,只要沒被查獲,就蒙混過關。

最後這樁履歷仿冒案,僅以罰款六萬元,停權、下架收場。

難題二》

偷印履歷只罰六萬,食品詐欺難重罰同樣是履歷造假,反觀歐盟,一三年愛爾蘭超市發生進口牛肉混有馬肉事件,由於代理商是瑞典、製作商是法國,原料提供者在荷蘭,錯綜複雜的多邊貿易,外界推想應該追不到元凶,結果歐盟只花了一星期時間,就靠著食品包裝上的追溯流水碼,查到荷蘭供應商是禍首,一二年自南美洲進口馬肉摻雜在牛肉中,這位荷蘭商人一審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

為什麼「標示不實」、「拿他人貨來頂售」這種食品詐欺行為,在台灣無法根除?一來是業者標籤造假的罰則輕,譬如牡蠣業者偷印履歷,不過罰六萬元了事;其次是,法律的基礎太過薄弱。

「台灣的食品詐欺無法重罰,因為我們缺乏『食品身分標準』來釐清食物的真正長相。」吳焜裕說,在WHO與聯合國共同成立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 有二三一種食品身分標準。

吳焜裕表示,「例如豬油,在國際間,就是九○%從豬隻的自體組織中取出的,才能叫豬油。」但是台灣並沒有這種制度,上回頂新出事的黑心油,包裝標示「精煉豬油」,從越南進口飼料油 ,透過精煉設備榨取,用「豬油」名義來賣,雖引起爭議,但因為台灣食品規範根本沒有定義「豬油」的長相,法律上要認定詐欺,相當困難。

吳焜裕說:「食安風暴的過程,我們花太多時間人力,去推敲包裝上標示不清,質疑廠商做了哪些非法添加?曠日費時,也難以掌握。正本清源,應該跟國際接軌,直接規定「食品身分標準」規範,例如番茄醬要有九○%的番茄,一百公斤食材只能出九十罐成品,廠商卻做出一二○罐,從進貨資料就可以推算出來廠商造假與否、一追到立即處分,不用再到通路端去下架、回收,讓消費者埋怨早已吃下肚。」目前「食品身分標準」已經增列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二十二條中, 交付衛環委員會,預計在年底會修法完成。

食品遡源制度的建立,除了後端的認證、稽核之外,還是要回到源頭風險管控,就是田間管理,尤其是台灣食安中,令人聞之色變的農藥殘留問題。

難題三》

老農夫耕法難改,過度依賴化學農藥因為農民的用藥不當,台灣人每年吃掉三.七萬噸農藥,平均每人吃掉近一.六公斤的農藥。每次農藥檢出的新聞一出來,又是造成消費者一陣恐慌。

「產銷履歷除了讓消費者知道食物的源頭之外,整個種植過程,都得在安全使用農藥的管控中並上傳到雲端,這對一輩子實施慣性農法的老農而言,是很大的壓力。」農委會企畫處長傅子煜表示,台灣的農業從業人口平均年齡是六十二歲,很多人一輩子依賴化學農藥耕田,不但作物殘留農藥,對身體也有很大傷害。」「很多耕田阿伯不識字,田間有蟲害,捉著去問農藥行,這隻蟲要噴什麼藥?有些沒良心的農藥行當然推銷越多越好,其實芭樂只要噴三、四種藥即可,甚至有阿伯噴了十五種,其中一半都是重複的化學肥料藥,只是包裝不同而已。」張厚深說,加入產銷履歷必須逐一登錄並定期受農藥使用抽檢,農民自己要嚴守田間管理,才能重建消費者的信心。

終結食安噩夢》

通路不能只當收銀機,須自主把關「要找到合格的農家,非常困難,家樂福推出﹃嚴選生鮮﹄標章十多年下來,也只有十三家農戶,可以符合我們的規定,穩定供貨。」家樂福全國公關經理何默真說:「農藥殘留問題,一直都是通路之痛,我們也曾經在賣場設置快篩站,讓消費者可以自己檢驗,但後來想想,也不是長久之計,應該從農民的田間管理就開始管理、追蹤。」親自跑到產區看芭樂的何默真說,張厚深因為有了產銷履歷標章,才能選為家樂福的契作(契約合作)農戶。

「對於農民而言,消費者是看不到的非專業買家,通路才是有制約性的專業買家,只有通路的施壓,農民才會徹底的更改耕作方式。」綠色和平食品安全專案主任羅可容說:「消費者踏入賣場,就是信賴你的招牌才來,對於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通路應該要更積極,而非只是一台收銀機的功能。」綠色和平從一二年開始,針對國內六大通路展開農藥殘留的調查,持續四年,雖有改善的趨勢,但根據一六年「超市及量販店農藥管理評鑑」資料,還是有將近七成蔬果被驗出農藥殘留檢出率。

「我們要通過二五一項農藥檢驗,才可以上架,公司也有四十幾位田間管理員,去實地觀察契作農戶的種植狀況,但我們還是曾經碰過貼著產銷履歷的檸檬,被抽到藥殘過高,結果是農戶偷偷收別人家的檸檬來交貨,事後遭取消契作身分,下架懲罰。」全聯生鮮中心副理王志偉說﹕「我們也開始在賣場上與消費者溝通,例如檸檬晶瑩油亮的外表很多都要靠噴藥出來的,而不噴藥導致外皮鏽色的檸檬,風味不減,卻乏人問津,通路在這方面,應該給消費者更多的教育,讓他們知道醜蔬果也是健康好吃的。」「拿到政府發的履歷,就等於解決食安問題?一張紙,或許可在信任破裂的食安縫隙中,稍作彌補,但長久之計還是要建立農民與消費者的信任基礎。」一直在推廣社區共同採買的好食機創辦人謝昇佑說,台灣有許多努力又友善的小農,他們種植的產品沒問題,但市場上,若主張履歷當道,逼大家都得花錢去搞驗證,「一包認證小白菜二百元,一條認證魚八百元。」只會肥了一堆認證單位,搞出一堆履歷貼紙,對認真守分的小農並不公平。

所以除政府推動「第三方認證」由驗證機構出示標籤之外,謝昇佑認為,市場上也應該並存「第二方認證」的機制,也就是自主管理能力的中小型通路。

「你看里仁、主婦聯盟等商店,他們並沒有貼農委會的產銷履歷標章,消費者對其選購,仍是充滿信任,這就是友善通路可以做的事情。」謝昇佑說。

越來越多通路體認自己不只是販賣食材的一家店,應該也要肩負起生產端與消費者溝通橋樑的搭建。

「例如,年初我們預購了四百箱葡萄,結果天氣異常,六月要交貨時,果農苦惱,今年葡萄受水害,轉色不足,他無法如期供貨,而且顏色也不如以往漂亮。」謝昇佑後來把果農的困境po 給共同採買者知曉,「大家要繼續等葡萄處理好再出貨?還是直接退掉訂單?」結果四百箱葡萄中,只有一人退貨。

「如果是以往,果農就把藥噴一噴,漂亮出貨,消費者只要漂亮蔬果,不了解先前歷經的天候干擾,沒人幫農民承擔這些風險,他就會僥倖闖關,雙方的互信裂縫就越來越大。」謝昇佑說。

回歸終途,食安拆炸彈,不光是探討要貼幾張標籤,而是從「生產者友善耕作—通路自主把關—消費者自覺權利」 三方共同付出,才能重建起信任與誠實的文化。

從小英國宴餐桌上,看出了新政府針對千瘡百孔的食安漏洞,已經有了捉漏準備,而台灣是否能從食安困境中,翻轉出新食力,也是台灣國民素質的大考驗。

產銷履歷

農產品自生產、加工、分裝、販賣之可追溯的完整記錄。並經「第三方認證機構」檢驗,藥物殘留符合標準後,由農委會依產量核發「TAP」的標章。

從不被看好到被國宴「花園寶島繽紛盤」(左圖)選上,27歲張厚深(上圖前排者)與27年次的老農們一起種出的產銷芭樂,為農村注入另一股新食力。

重新學買菜,

學會看食品身分證

1.看標籤

2.掃描QR Code

3.檢視完整履歷及生產紀錄到賣場選食材,

必問關鍵六題

1.這蔬菜有定期檢驗嗎?

2.「無毒」、「安心」、「嚴選」是什麼意思?

3.「有機驗證」是去哪裡驗證?

4.通路有沒有自主抽驗蔬菜?

5.有沒有快篩站,我要去試試看?

6.蔬果農藥的檢驗報告多久做一次? 要去哪裡看?

追蹤食品源頭,看先進國家怎麼做!

——台灣與歐洲、日本官方標章比較由歐洲主要超市通路集團聯合農產品生產者,採取B2B(企業與企業間的電子商務)機制。為全球最普遍認證單位,遍及超過100個國家。若查出有不合格事項或生產者變更, 將遭制裁 (警告、中止或註銷)。

原產地標示不符將對該公司相關從業人員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易科百萬日圓罰金。

註:1.「CAS」與「產銷履歷」標章行政裁罰,依據《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

✽擅自使用或繼續使用遭停用標章,最高處100萬罰鍰。

✽足使他人誤認產銷履歷之文字與標章,可處6萬元~30萬元罰鍰。

✽標示不完整,可處3萬元~15萬元罰鍰。

2.「吉園圃」標章依據「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管理作業規範」。

✽使用於未經核准或擅自套印標章,限期一個月內改善,若未改善,終止標章使用。

資料來源:農委會、GLOBAL GAP、日本農林水產省 、JAS協會多數通路還是不及格!

——神祕客對產品資訊透明度大調查調查說明:台灣綠色和平邀請400位消費者匿名去八大通路(大潤發、全聯、家樂福、頂好、愛買、7- ELEVEn、COSTCO、全家),針對「產地標示」、「生產者標示」、「生產日期及上架日期標示」與「賣場人員對產品農藥殘留資訊完整度」等四項資訊透明度進行調查。

33%祕密客表示,

產地資訊標示不清楚

56%祕密客表示,

生產者標示不清楚

45%祕密客表示,生產與上架日期標示不清楚85.6%賣場人員,無法回答農藥殘留資訊完整度調查日期: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資料來源:台灣綠色和平提供

國際範例》

台茶除了要身分證 更須借鏡法國葡萄酒制度台灣食品安全透過產銷履歷,可以監控管理本地生產者的產品品質,但對於來自世界各國的進口產品或原料的管理,以及來源的產品標示,卻仍有改善空間。

就以台灣茶葉為例,每年的茶葉市場需求超過四.五萬公噸,但去年國內自製的茶葉產量僅一.四萬公噸,等於將近三萬噸的茶葉須仰賴進口,其中又以進口越南茶為大宗,總計一.七萬公噸,占總進口量五四.五二%。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茶葉主要四大進口國(越南、中國、斯里蘭卡及印度)的農藥不合格率就高達一一%。由於台灣茶形象鮮明,成為許多國際觀光客的伴手好禮,不肖業者為了牟利,常混入低價越南茶銷售。越南茶葉曾被查驗農藥超標嚴重,混茶的結果,也損及台灣茶葉形象。

為了杜絕混茶現象,去年四月起,食藥署已連續六個月,針對四大進口國採取「逐批查驗」的管制措施;每次連續抽驗三批,若發現某業者的不合格產品過多,會機動調整產品的抽驗機率,最高可至百分之百逐批抽驗。如此施行下來,截至去年十月為止,不合格率已下降至二%。

同時,為了強化食品業者自主管理責任,自一五年七月開始,食藥署針對輸入茶葉業者實施強制性檢驗,每季或每批須至少對農藥殘留檢測一次,並納入食品追溯追蹤制度管理。

在商品標示方面,食藥署已修訂︽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要求不論是包裝食品或散裝食品,皆須標示出原產地(國),標示不實者最高可處四百萬元罰鍰。若是混裝食品,則應依各食品混裝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標示各別原產地(國),以利消費者辨認茶葉之真實來源。

此外,農委會則實施「產地標章」及「產銷履歷」兩項國產茶葉認證制度,提高國產茶的辨識度。

儘管如此,還是有商家為了抬高標售價格,企圖以標示不實的產品蒙混過關。譬如,標示為高山茶,但茶葉內涵實際上卻非高海拔的茶葉,消費者付的卻是高山茶的價格,類似標示不實的情況,仍然造成消費者荷包損失。

去年十月,立委丁守中就曾針對混茶情況質詢,認為台茶應向法國葡萄酒制度看齊,進行分區、分等分級制。

其實,針對產地標章,法國政府早在八十一年前,就幫葡萄酒做好了「身分證」標示。

法國一九三五年就為葡萄酒設立規範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ée),這組法文的意思是「原產地控制命名」,用於管理葡萄酒的製造。一○年起,則進一步改革分級名稱,把AOC改為AOP。

此標章由第三方公正機構INAO所發行與認可,其內容包括葡萄酒的地理生產區域、葡萄品種、成熟度、酒精度、葡萄種植技術、採收方式、產量和釀酒技術等。若標示不實,罰則可能處以兩年監禁、四萬歐元(相當於台幣一四○萬元)的罰鍰。在規模較大的食品批發市場,法國農業部甚至設置專人,每天二十四小時抽查各種商品。

經過明確分區、分級後,只有法國香檳區的氣泡酒類的產品,才可以叫香檳,其他區只能叫氣泡酒。

法國農業部這整套分級與產銷履歷制度,讓法國的葡萄酒乃至於相關的起司、蔬菜等產品,能受消費者信賴,而成為法國葡萄酒行銷國際市場的利器,甚至是中國推廣普洱茶師法的對象。中國仿照法國作法,也為普洱茶大推產區履歷與分級,進而帶動了普洱茶的市場與身價,這不失為小英政府想推動國宴身分證時,可思考的方向。

(陳前康、洪依婷)

法國葡萄酒等級劃分

AOP法定產區葡萄酒

IGP優良地區餐酒

VDF非法定產區酒 酒標上沒有產區提示的葡萄酒AOP:Appellation d'Origine ProtégéeIGP:Indication Géographique ProtégéeVDF:Vin De France

撰文 / 陳玉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