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我屋企有十個巴斯光年 蔡東豪Tony Tsoi


2009-12-10  NM
 
 

 

把企管當作一門學問,我認為企管詞彙中最廢的廢話是Synergy(協同效應)。不幸地,這個字在會議室出現的頻率是芸芸企管廢話之冠。一加一等於二是眾所周知,若有人告訴你不等於二,你要小心此人,他懂得故作認真講廢話,在充斥廢話的企管環境裡此人非泛泛之輩。

Synergy最風光的日子是科網年代,那時一加一起碼等於三。最具代表之作,是時代華納和AOL合併,實體和虛擬媒體結合,兩個集團旗下各媒體發揮Synergy,把科網狂潮推上頂峰。謊言總是短命,AOL早已從時代華納的名字中消失,現任時代華納主席幾年前接任時,對時代華納的Synergy策略作出了簡而精的結論:「Synergy is bullshit」。

迪士尼宣布在上海興建主題公園,中港股市熱炒「迪士尼概念股」。每聽到概念股出現,我總有興趣稍作了解,因為「概念」在股市中多數是騙局。我不懷好意去了解迪士尼的情況,誰不知竟不能自拔,沉醉在迪士尼世界中,原來Synergy不完全是廢話,它是一種極難掌握的企管技巧,世上起碼有一間公司能夠把Synergy發揮得出神入化,這間公司就是迪士尼。

過去幾年迪士尼賺最多錢的主角跟動畫無關,讀者家中若果有12歲女孩就一定清楚。近年迪士尼最當紅出品是Hanna Montana 和 High School Musical兩套以年輕人為中心的電視劇,更重要的是由此衍生的舞台劇、演唱會、冰上表演、電視真人Show、遊戲機、DVD和書籍所帶來的龐大收入。

迪士尼06年收購動畫公司Pixar,這宗收購被譽為近年最成功的併購,因為Pixar管理層可在大集團的環境中天馬行空,發揮創意,繼續拍出一套又一套精彩動畫,而迪士尼可利用Pixar 動畫在不同媒體發揮Synergy。以Pixar近年票房最差的《Cars》為例,迪士尼售出逾一億輛《Cars》的玩具車,並正在美國興建《Cars》的主題公園。拍一套電影對迪士尼來說,是整體策略的一部分,即使票房稍有差池,也有機會在其他平台賺錢。

這一切關於Synergy的成功故事對迪士尼非理所當然,是現任管理層在幾年前接手後進行了一連串改革後的成果。管理層最重要的一步,是把管理思維作翻天覆地轉變,改以「搖錢樹」(Franchise)來作為公司的定位。即是說,迪士尼不再以主題公園部、有線電視部等不同業務來把公司策略分門別類,而是把管理策略環繞着不同搖錢樹,讓15萬員工在新思維擦出Synergy火花。迪士尼的搖錢樹定義,是在一段長時間內,在不同地域,在不同媒體平台上製造有價值的角色。米奇老鼠和Winnie the Pooh依舊是搖錢樹,但新管理層接任前,這些品牌已露疲態,並且出現過分曝光的危機。新管理層把搖錢樹的表現平台擴闊至新領域,今日消費者可繼續在沃爾瑪買到5美元一件的米奇老鼠T恤,也可用一千美元在Dolce & Gabbana購買米奇老鼠T恤。

今年8月迪士尼收購Marvel Entertainment,這收購被譽為另一宗天作之合的併購,因為迪士尼一下子增添Marvel 旗下的蝙蝠俠、變形俠醫等人物,有望塑造成新搖錢樹。早前迪士尼的出品被批評為娘娘腔,失掉男孩市場,管理層立即對症下藥,填補陽剛氣,反應快而準。

迪士尼過去一年在金融海嘯中受創但並不算嚴重,剛公布全年(9月底年結)盈利雖然下跌兩成,但由於下半年業績明顯好轉,相信明年業績可繼續下半年的勢頭。迪士尼業績最吸引之處,是它製造現金的能力。每年迪士尼從業務賺取現金,減去投資在主題公園和電視台等業務的資本性開支,淨現金流(Free Cash Flow)逾30億美元,這筆龐大現金可用作派發股息、回購股份,或用作併購——迪士尼是一部印現金機器。以去年盈利計算,迪士尼市盈率18倍,明年盈利預計上升一至兩成,估值吸引,我推介最值得投資的「迪士尼概念股」,就是迪士尼。

香港迪士尼是否賺錢?上海迪士尼幾時開幕?這些事情對迪士尼整體盈利的影響微不足道,迪士尼的策略是環繞着不同搖錢樹發揮Synergy,最重要是它真正做得到。我數一數家中有10個巴斯光年的迪士尼產品,這不算大鑊,最大鑊是兒子已經不再喜歡巴斯光年,新歡是小愛因斯坦,同是迪士尼出品。

蔡東豪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644

「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種,全國得有三十多種」 北京發明了多少種房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538

從早期的房改房、外銷商品房、央產房、軍產房,到後來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限房,以及「京七條」創造的「自住型商品房」,至少有十七八種住房品種並存於北京普通商品房的體系之外。但這麼多創造發明,卻既沒有遏止房價高漲的走勢,也沒有改變普通人住房難的困境。

就在國家統計局宣佈北京房價再度領漲全國的第二天,2013年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出台了地方版的樓市調控新政「京七條」,意圖穩住房價。

新政最大的創意是製造了一種新的住房品種——「自住型商品房」。它比周邊的商品房便宜三成,所有符合限購資格的市民都可以購買;當然,已經在保障房那邊排著隊的家庭有優先權,並且5年內不能上市交易,賣的時候也得補上這一部分差價。

儘管2013年只剩下最後2個月,北京市政府依然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放出足夠建造2萬套「自住型商品房」的用地,相當於一般年景下北京新房總成交量的1/5;明年的計劃更為龐大,5萬套。

其實「自住型商品房」並不稀奇,北京的住房品種本來就琳瑯滿目——從早期的房改房、外銷商品房、央產房、軍產房,到後來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限房,一大批名目繁多的住房品種並存於普通商品房的體系之外。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早在2005年就做過統計調查,「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種,全國得有三十多種」。

如今又添了「自住型商品房」這個新成員,試圖為一個新的群體解決住房問題。相較之前兩限房、經濟適用房的購房標準,其家庭資產審核門檻有所放鬆,更多人群被納入到低價購房體系之中。

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同樣面向中低收入或者不同夾心層的保障房、兩限房等推出經年,卻並沒有阻擋北京房價一騎絕塵地高漲,也沒在多大程度上解決這些群體住房難的問題。其癥結何在?為什麼還要創造出一種實質上並無新意的「自住型商品房」?

「不得不做點事情」

10月25日,北京樓市新政發佈後兩天,放出了兩個需要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地塊,一個在密雲縣,一個在門頭溝區,都屬於北京的遠郊區。

「逼出來的。」10月29日,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京七條」的出台背景時,任志強迅速給出這四個字。

自從2012年6月份被限購政策壓抑許久的剛需爆發之後,北京的新房價格已經實現了連續16個月的同比上漲,最近6個月領漲全國,9月份依然是以高達20.6%的同比漲幅位居首位。

鏈接

北京的部分住房種類

外銷商品房:取得了外銷商品房預(銷)售許可證、可出售給國內外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的房。

內銷商品房:取得了商品房銷售許可證、可以出售給當地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房屋。2002年內外取消,統稱商品房。

房改房:城鎮職工按照成本價或者標準價購買的已建公有住房。

央產房:全稱為「中央在京單位已購公有住房」, 2007年央產房正式進入二手房交易市場。

軍產房:軍產房是指由軍隊管理、使用的房屋,其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歸軍隊所有。

校產房:原產權屬於公辦學校的房產,不可買賣或經校方同意買賣的房子。

鄉產房:以鄉為單位集資建設的房產,沒有真正的房屋產權,包括在農民宅基地上建造的房產。

使用權公房:只擁有使用權的公有住房,又可分為自管公房、直管公房、託管公房。

經濟適用房:指政府提供優惠政策,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向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出售的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住房。

廉租房:政府以租金補貼或實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住房困難的家庭提供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

兩限房:限房價、限地價的「兩限」商品房。主要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公租房:由政府或公共機構所有,用低於市場價或者承租者可以承受的價格,向新就業職工出租的房子。

私房:也稱私有住宅,私產住宅。它是由個人或家庭購買、建造的住宅。公有住房通過住宅消費市場出售給個人和家庭,也就轉為私有住宅。

安置房:政府進行城市道路建設和其他公共設施建設項目時,對被拆遷住戶進行安置所建的房屋。

小產權房:指在農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其產權證不是由國家房管部門頒發,而是由鄉政府或村委會頒發。

自住型商品房:主要供應給京籍、非京籍符合限購條件的家庭,房價較周邊房價低30%。

「壓力太大,他們不得不做點事情,最起碼要有一個政治表態。」一位接近北京住建委的業內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13年年初,北京市承諾的房價控制目標是「新建商品住房價格與2012年價格相比保持穩定」,如果「穩定」等同於「不漲」,這個目標顯然已經很難完成。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北京住建委副主任王榮武坦承環比漲幅雖然低於同比,但也已經超過了6%。

一邊是熱度不減的房價,一邊是咄咄逼人的住建部年底考核問責,整個2013年,北京住建委倒是一直在動用行政干預等手段來控制房價。在前端,控制預售證的發放、價格定得太高的樓盤拿不到預售證,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在後端,限制住一些地塊的拍賣最高價,讓開發商去競拍配建的限價房或保障房的面積,以控制土地溢價,進而調控未來的房價。

「自住型商品房」最終也是要通過土地競拍上的一些手段來實現。根據《關於加快中低價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設的意見》,自住型商品住房用地,由房地產開發企業通過「限房價、競地價」等出讓方式公開競得。

10月25日,北京樓市新政發佈後兩天,放出了兩個需要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地塊,一個在密雲縣,一個在門頭溝區,都屬於北京的遠郊區。位於密雲縣的44萬平米的地塊給出的配建要求是「25000平方米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房屋銷售限價為10500元/平方米」,相當於該地塊不到6%的面積。

毫無疑問,建在該地塊上的「自住型商品房」最早也只能在一年後面市,即便有效,拉低的也是一年後的房價。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張旭認為,本次新的調控措施中,既帶有表態性質,也有增加市場引導能力的實質行動。但整體來看,更多的是穩定房價預期。比如,或許能引導一些急於購房又資金緊張的剛需階層放緩入市計劃。

難解供需矛盾

統計意義上的房價存在拉低的可能性。2013年的北京房價調控目標明確剔除了保障性住房的價格,而實質上歸屬於保障性住房名字中卻包含「商品房」的自住型商品房,很大可能將進入房價體系。

一年後,那些沒有保障房購買資格、買商品房又捉襟見肘的「夾心層」能否真正受惠於這個新的住房名目,一路向前的北京房價能否真正被拖住步伐,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表示悲觀。

高策地產董事長陶紅兵肯定了「京七條」為夾心層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購房路徑,但他仍然認為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北京住房供需失衡的狀況,也就不可能真正拉低房價,反而可能加劇改善型住房的供需失衡。高策地產是一家浸淫北京市場多年的一手房代理公司。

「北京的土地就那麼多,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地增加了,普通商品房的供地就會更加緊張;而近幾年北京的戶均成交面積在逐年加大,這說明改善型住房的需求佔比在不斷上升。這就會帶來一種新的結構失衡和價格上漲。」他說。

即便是「自住型商品房」試圖覆蓋的中低收入購房者群體,其供需矛盾也很顯著。北京目前約有13萬戶家庭在輪候保障房,按照一般情況剛需佔比八成計算,每年約有8萬戶不享受保障資格的首次置業群體,遠遠超過北京計劃推出的每年5萬套「自住型商品房」數量。

興業證券分析師劉建剛根據北京新增常住人口測算出的住房需求約1500萬平米,但近3年北京平均新增住宅類用地997萬方,「供求矛盾是北京市房價持續上漲的根源」。

「如果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地特點比照剛剛推出的兩塊地,那麼這項新政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前述接近北京住建委的業內人士表示,「即便是夾心層,恐怕也很難接受門頭溝和密雲這樣的遠郊住房;況且這兩塊地的配建比例只有5%左右,遠低於20%-40%的配建總計劃。」

統計意義上的房價反而存在拉低的可能性。2013年的北京房價調控目標明確剔除了保障性住房的價格,而實質上歸屬於保障性住房名字中卻包含「商品房」的自住型商品房,很大可能將進入房價體系。這是北京市政府所樂見的。

「政府把自己該做的事推給了市場」

保障房的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實實在在落地的房子卻總是搶破了頭。

夾心層最擔心的是,「自住型商品房」看起來跟前些年北京推出的兩限房類似,實質上可以視為一種變相的帶有保障屬性的住房產品,將來會不會僅僅是在建委系統中又多了一種房屋的權屬性質而已。

任志強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根據土地性質、建房名目、建設單位的不同等因素,北京前前後後出現過的房屋權屬名目至少十七八種。比如,「房改房」就有「97」、「93」之分,分別擁有97%和93%的產權;經濟適用房也分成新老兩大類,老的經濟適用房沒有上市交易限制;甚至「私房」也有三四種不同前綴的分類。

具化到產權證上時,這些名目減少了一些,但也有近十種不同的證件。地方建委分管的有商品房、經濟適用房、私房、房改房、廉租房、限價房、安置房等,還有不歸地方建委處理的央產房、軍產房。

寄望於保障性住房解決住房難題的人們,普遍的感受是「雷聲大雨點小」,保障房的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實實在在落地的房子卻總是搶破了頭,更不用提那些常年見諸報端的保障房尋租案例了。

在中原地產研究部看來,新出台的「自住型商品房」銷售價格比市場價低30%,即使5年後再上市上繳30%的增值收益,依然會比以市場價購買的普通商品房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如此同質的房源卻有兩套截然不同的操作體系,明顯的利益驅使極易造成權力尋租。之前經濟適用房與限價房管理過程中就頻現腐敗。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業內人士還特意指出,「京七條」事實上為部委、央企等建設福利房開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口子。文件中有這樣一段話: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相關機構將自有用地用於自住型商品住房的開發建設,或者將尚未進入銷售環節的房地產開發項目轉化為自住型商品住房建設項目。「兩年之後,你會發現,這個看上去很美的自住型商品房很有可能就是一場沒有開始的結束。」

「採用這種土地出讓方式讓開發商配建自住型商品房,實質就是政府把自己該做的事推給了市場。」任志強指出,破解住房僵局,還是那句老話,「保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南方週末實習生王萍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08

姚勁波:58同城依然有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長空間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9/149124.html

黑馬說:“我預測到生活服務O2O會是風口,卻沒有料到它是臺風口。”2月8日,姚勁波在58同城的10周年年會上感嘆,生活服務O2O的大熱讓58的緊迫感迅速增強,同時也讓58的邊界變得富有想像空間。
\口述/58同城創始人兼CEO 姚勁波

編輯/婁月

很高興我們3000多人又相聚在一起慶祝十周歲的生日,同時迎接新的一年。在我的印象里,能在體育館開年會大Party的就是大公司,我也曾經期待過,感謝年會的籌備者團隊把我這個願望實現了,今天的場面精致宏大。但人老了總容易懷舊,我特別懷念當年創業時最早的兩個辦公地點,那時候我們只有五六十人,從公司前臺到掃地阿姨,我認識公司的每一個人。

去年流量增長80% 遠超預想

過去的一年,是我們大踏步前進的一年,也是我們IPO以後經歷的第一個完整年度。2014年,我們的流量增長了80%左右,遠遠超過年初時的設想,是過去三年里增長最快的一年。同時,今天早上我還接到兩個消息,第一個是今年1月份的獨立用戶數接近3個億,而IPO時是1.3個億,短短一年多獨立訪問數已經成功翻了一倍多;第二個是連續四個月58發布的信息已經超過一億條,大家知道每一條信息都是用戶的一個願望,每一條信息都會連接兩個人,有人要出租房子,就有人要租房子,有人要賣掉二手車,就有人要買車,有人要找工作,就有人要招聘……如果他們都是在58上找到答案,這一億條信息就可能是解決了兩億人的問題。

在商業客戶層面,我們同樣是大踏步前進的一年。現在每個季度向58付費的客戶數超過一百萬,其中一大半客戶已經是自主向我們付費,這代表了我們的信心和決心。年底我們把網站從會員制升到了“會員加cpc廣告”的模式,我們相信客戶會自發購買我們的廣告,我們希望客戶自己來定價,自己來設定你願意花多少錢。我覺得這是基於我們對網站、對未來、對客戶的了解。我希望每一個客戶都是滿意的,我希望每一分的收入都是可以持續的。我們的收入已經連續五個季度超過了我們給資本市場的承諾,我們希望再持續五十個季度!

在過去一年,我們啟動了“星火計劃”,渠道下沈到很多三線、四線城市。我相信現在絕大多數58員工的家鄉都已經可以使用58同城。我們會長期堅持渠道策略,長期堅持服務好合作夥伴,讓他們下沈到越來越小的城市,服務好我們的客戶。 前兩天的渠道大會上,58向渠道員工發了一些奔馳。以前,媒體總說我們幹的是苦活、累活、臟活;以後,我們就是要讓合作夥伴們開著奔馳去幹苦活、累活、臟活,讓你們的業務再次奔馳起來!

2014年也是我們All in無線的一年,我們停掉了絕大部分的PC項目,專註無線端。結果是:2014年我們的無線增長速度超過了300%,現在我們絕大部分的流量已經來自於手機APP、手機瀏覽器,以及手機合作夥伴。所以,“一個神奇的網站”還能不能用,市場部該考慮下了,現在我們也是一個神奇的APP。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都來自於在座的每一位,包括今天沒有來到現場的六七千位全國各地的同學們,源於你們所付出的辛勤!

58帶火了“臟活”、“累活”幾個詞

那麽,這些成績我們是怎麽完成的?是什麽讓我們在2014年奔跑得這麽完美,這麽神奇?

我覺得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58同城是每個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是像社會基礎結構一樣的平臺。有一些服務,可能用戶每年只用一次,甚至兩年才用一次,例如租房、找工作、買二手車……所以,我們的成長真的是從2005年開始一點一滴累積和培養起來的,尤其是用戶的信任,我們用了十年時間構建起來現在的優勢,任何人想要打擊我們一樣需要十年。當然,十年以後我們也不再會是今天的我們。所以,取得成績的第一點就是平臺優勢,我們是真正有網絡效應的平臺,平臺的強效應是我們前幾年越跑越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我們凝聚了整個業界、甚至整個中國對分類信息和本地服務最了解、最有熱情、最有激情的一群人。這些人也許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我們一點一點堅持下來,一點一點挑選和我們氣場相同,和我們有相同激情的人,我們聚集在一起誕生了巨大的能量。

第三,十年來,不管外人怎樣理解58,58培育了自己的文化,我們每個人都相信用戶第一,把用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每個人都相信我們要簡單、高效地響應客戶的需求,我們必須始終保持一顆創業的心。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每一次上線、每一個打給客戶的電話、每一個拜訪,以及信息審核部門每一天的審核都是分不開的。現在我們不只是同行里面的第一和分類信息里的第一,在跟垂直網站的較量中,我們也在慢慢趕超成第一,而曾經我們認為他們是老大哥,是很難追上的。例如,我們的房產收入已經連續幾個月超過一家也是搜房子的網站;我們的招聘流量已經連續幾個月超過獨立的招聘網站;我們的二手車、寵物等各個頻道在所在領域都已經成為或者正在奔向第一的路上。

前幾天我看了《神雕俠侶》,感覺有一個劇情和我們很像:我們被迫躲到山谷時在,遇到一只大雕,苦練了幾年武功。當從山谷里出來,忽然發現我們是可以打敗江南七怪和金輪法王們的,這種感覺很奇妙。

過去的十年里,我們影響了哪些行業?

我們讓街邊的傳單越來越少了,讓電線桿上的廣告越來越少了,每家有招聘需求的企業、餐館、服務場所在門上貼出“誠聘”字樣的行為越來越少了,我們讓很多報紙變得越來越薄了……大家想想看,原來都市報紙里面夾著一疊疊的二手房、招聘廣告這兩年是不是都不見了。我們讓報紙變薄,會少砍多少樹,這難道不是我們的功績嗎?

我們也是這個領域第一個大規模在線下鋪設銷售服務渠道的公司。在IPO後,媒體對58的報道直接帶火了“臟活”、“累活”和“苦活”幾個詞。今天所有在生活服務領域做O2O創業的公司,他們不再害怕線下,不再害怕招人。我保守地估計,在O2O平臺就業的人口現在可能會達到100萬。原來是沒人敢招這麽多人的,而現在,所有人都在說要幹臟活、累活來樹立門檻。

還有人問我:“老姚,那麽多人質疑你,你是怎麽堅持十年的,你是怎麽堅持到上市的?”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我都要暈倒,因為我沒有覺得自己是在堅持,整個過程我是很快樂的,可能外面的人體會不到。我們的流量在增長,用戶在表揚,客戶在滿意,這就是我們自然而然一路做出來的。所以,未來十年我依然會在58,我應該可以確信58同城是我創辦和做CEO的最後一家公司!不管是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直到把我們的願景實現,成為人人信賴的生活服務平臺!

生活服務O2O是臺風口 與初創公司拼速度

三年前,當時最被關註的領域是SNS、視頻、遊戲等等。我當時預測三年以後,生活服務和本地服務會成為一個大品類且是熱門品類。很不幸我預測到了開頭,我沒有預測到結尾,那就是我沒有想到它這麽火!

過去的一年,當投資人被問到要投什麽的時候,都在投生活服務O2O。太火的好處和壞處同在:我預測它是一個“風口”,卻沒有預測到它是“臺風口”,太火的話就會讓我們的緊迫感迅速增強。原來我們可以慢慢地構建優勢,但是在這種環境中,基本上每三個月就是一個時代,三個月就是一輪融資。

未來十年也是整個生活服務領域大變革、大顛覆的十年,今天我們看到生活服務領域有很多的知名品牌,有幾百家店,有上市公司,有數萬員工的各類公司。如今,就像我們不再會認為當代商城和王府井百貨是大公司一樣,今天絕大部分服務類知名品牌在十年以後可能80%都不會存在。我們所有的大客戶、中客戶、小客戶都在不知所措,他們只知道O2O一個詞,他們會想“我要做什麽“。反過來,我們58同城應該怎麽做,我想了想,這個問題還要從我們的價值觀里面找答案。我們現在是生活服務領域里最大的用戶平臺,每個月有接近三億的用戶訪問量,用戶在58解決問題。如果他的問題都能夠被解決,那我的用戶還能再翻倍,用戶的使用頻率和好口碑還能繼續增長。

回到我們的價值觀,第一就是用戶第一,我們掌握了生活服務領域最全的數據,我們知道什麽品類點擊量高,什麽品類開始下降,並且知道它為什麽會降。我們也是跟客戶溝通最密切的,用戶的每一份舉報和期待都是我們的方向。大家始終把用戶第一放在第一位,敏感地去發掘可以改善的點。

第二,敏捷、高效是我們企業文化和價值觀里重要的一點,我們跟初創公司比速度,我們在幾個部門嘗試了“996”辦公制度,但創業公司除了睡覺都在工作,睡覺做夢依然在工作,我們怎麽能跟他們比速度,這是我們所有人的挑戰。

第三,創新。偉大的公司之所以可以成為偉大的公司就要做到三件事情。一是找到未來的方向,二是打一場硬仗,三是打贏這一仗,然後擴展方向、地盤和邊界。我相信58的邊界依然有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增長空間。

10億美元構建新生態體系

分類信息業務作為十年的老業務,作為占員工數80%、幾乎占收入100%的老大哥,要把收入和變現提高、要不斷地向創新業務輸出人才、要在分類業務中孵化出可以立得起來的模式。我們看到這個部門做得很好,輸出人才到58到家、58陪練這樣的新體系。所謂“老樹發新枝”,我們在另外一個領域迅速地幹,用的是全新的棋。

58到家已經是一個O2O現象級公司,今天58到家的阿姨勞動者代表也來到了現場,歡迎你們。我們在每一個環節盡可能詳盡和努力地培訓我們的阿姨,同時希望通過技術把服務和被服務者更好的連接在一起,讓她們有更高的收入,更高的尊嚴,讓她們有技能。我相信58到家今年是十億美元級的公司,我們稍後可以來驗證這一點。陳小華的夢想是通過58到家連接起一千萬的阿姨,讓每一個58員工的老家都有人可以在這個平臺工作。如果你們老家還有人去大城市的工廠里面打工,就勸他別去了,來58到家吧,收入遠遠比打工高!

同時,58金融也正在成為我們下一個戰略級產品。58具有最多的消費場景,租房,買二手車,買二手房,裝修,結婚……每一個需求背後都蘊含著金融的需求。所以我對58金融寄予厚望,58金融要讓百萬商戶以更低的成本獲得資金,支持他們的發展。

我們其他的創新業務正在醞釀,我相信在明年和後年會有一兩個像58到家一樣的創新業務建立起來。一年前我講過,我們準備用三年的時間在生活服務領域投10億美元。在時間上我還是保守了,雖然目前我們的投資部門人最少,但他們在短短的一年以內把我們預計投資的錢就花掉了一半。所以我現在有點後悔買新辦公樓,不是說它不好,是因為我們有可能會在業務投資上面也需要資金。當然我們買了這個樓以後,可以將分布在全北京七八個辦公地點的夥伴都匯聚在一起辦公,我們的效率會更高,我們的工作條件、休閑條件和耍酷條件都會更好。

我們正在通過投資10億美金甚至更多的資金構建一個新的生態體系,現在大家看到的58同城只是冰山一角,未來會慢慢地露出更多的部分。說到投資,我只以汽車行業舉例說明我們做了什麽,我們投資了最大的二三線城市二手車網絡“273二手車”、汽車拍賣平臺卓傑行、O2O租車企業寶駕租車、最大的O2O上門洗車平臺、e代駕等公司,內部孵化了58陪練和58違章查詢。就在幾個小時之前,我們簽約收購了最大的駕考網站“駕校一點通”。雖然大部分投資我們對外比較低調,但我們會一個一個梳理我們的優勢行業,像汽車一樣,在房產、招聘、服務等領域我們要完整地布局。除了58同城內部,我們通過資本的力量,把很多人團結到58的身邊來,最後打造一個更大、更全面的生活服務平臺,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同時,我們也相信未來,也投資於我們的未來。今年校招的產品技術隊伍首次超過300人。今年大家回家過年,或許會在火車站、戶外、電視上看到我們鋪天蓋地的廣告。大家不要奇怪,我們又任性了,花錢了。

我們會用全新的激勵模式,從獎金、期權到股權綜合運用鼓勵我們新業務的發展,我們會再次變動我們的組織結構,我們把人才推送到創新業務中去,讓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力量,我們讓年輕人能夠真正地在58發揮最重要的責任。

我們處在一個臺風口的行業,我們也是在臺風口最快、最有資源的公司。我們的使命是通過互聯網讓每一個人的生活變得更簡單,在座的各位絕大部分不是北京人,大部分都是“北漂”。你們畢業以後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無論是找房子還是買車,58正在成為每個人需要依賴的平臺。我們就是要讓58成為每個人都信賴,每個人都高頻使用的平臺。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迷思篇》東協十個國家有十種考驗 接地氣對策:別再想亞洲四小龍了

2016-06-20  TCW

二○○八年,二十五歲的高通(Qualcomm)工程師周靖棠眼中看到的印尼,還是一個用撥接上網的網路蠻荒地。兩年後他再次前往,驚訝的發現光纖速度超越台灣,中產階級快速崛起,白領菁英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

他評估,印尼人口數達二億五千萬,在全世界僅次於中、印、美。如此大的市場,進步這麼迅速,網路卻才剛起步,「做電商一定有機會!」二○一二年,他與太太決定,代理台灣母嬰用品大廠Mamaway的產品到印尼,從電商做起,短短四年,開出近十家門市,虛實整合,如今年營收近新台幣一億元。中國電商平台京東商城今年初打入印尼市場,母嬰類別第一個找他合作,直接買斷上架。

他的成功,是繳了大筆學費後,才有今日一席之地。不只他,《商業周刊》採訪十位熟悉東協的電商業者,發現若缺乏正確心態與充足準備,貿然前往恐怕不僅賺不到錢,還可能慘賠而歸。

迷思一:東南亞是落後地方?

錯!國際化更勝台灣,M-T是C咖第一個迷思,是台灣人自以為是的優越感,認為東南亞發展遠落後台灣。

自二〇一一年起幾乎年年帶台灣電商拓銷團前往東南亞,資策會資深規畫師郭雪芬表示,五年前大家一窩蜂往中國跑,不想去東南亞,「因為瞧不起。」但事實上,「東南亞的國際化程度超乎你想像,有錢人比我們還有錢!」郭雪芬說。各國大城如吉隆坡、雅加達等,早已是歐美日韓等國際品牌爭相進駐的一線戰場。打入亞洲十一個市場、星球爆米花執行長李佳祐認為,亞洲四小龍已經是過去式,東南亞正在快速崛起,不調整心態很快就會被超越。

在淘寶擁有超過十年化妝品電商資歷,兩年前跨入新加坡的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秘書長陳宏欣觀察,東南亞市場最愛的是歐美品牌,其次則為日韓,「口灣只能排到第三線!」大

部分當地人連台灣在哪裡

都不知道。

反觀韓國品牌,近年來挾著韓劇的威力,大量做置入性行銷,「韓流」幾乎席捲了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主要市場。只要能讓金秀賢、全智賢等韓星代言,「業績馬上成長二〇%以上!」星球爆米花印尼代理商薇蒂娜塔(Rosalyn Widynanta)說。

對策:先攻對台灣好感度佳的區域該如何應對?可先找對台灣好感度較高的國家做為灘頭堡。

例如,郭雪芬認為,馬來西亞華人比率近三成,來台僑生多,對台灣品脾親近度高,台製綜藝節目如《女人我最大》、《食尚玩家》等,在當地頗受歡迎,可利用此文化優勢切入,在該國站穩腳步,再想辦法擴散到其他國家。

新加坡也有類似情形。陳宏欣指出,新加坡語言混雜潮州話及閩南語,民視的八點檔戲劇如《意難忘》、《娘家》等收視率高,若善用其劇情與演員做為行銷的梗,較能用最短的時間打開知名度。

或者,不要主打台灣品牌。像周靖棠在印尼操作Mamaway的哺乳衣,就是用白人面孔的模特兒,塑造出歐美品牌的質感,馬上一炮而紅,從第一個月起損益表上就呈現正數。

迷恩二:台灣貨全球通行?

錯!宗教、習俗差異大,當心踩雷第二個迷思,是以為台灣產品能適用世界各地。

郭雪芬指出,東南亞市場與台灣存在許多差異,十國各有歷史背景、種族多元,若未對當地宗教、文化、節慶、禮俗下功夫理解,產品迎合當地需求,根本不可能做成生意。

以食品來說,若要打入穆斯林比率高達六成以上的馬來西亞、印尼、汶萊等地,一定要取得「清真認證」(又名哈拉認證,Halal Certifcation)。

一般人只知道伊斯蘭教禁食豬肉,卻不知連牛羊雞鴨等肉品也必須要在符合清真認證的屠宰場中處理。其他如植物與微生物抽取物等,也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要在東南亞賣吃的,不只口味要符合當地,要打到最大的伊斯蘭市場,從上游原料到下游供應鏈與加工廠,都要重新調整。

對策:親自前往當地,了解喜好即便抹在臉上的化妝品,也受清真認證的規範,不能含有酒精、血液、豬、兩棲動物如青蛙、蜥蜴等來源萃取物。曾有一位台商進口含有上述膠原蛋白成分的面膜到印尼,被抽查檢驗出,將近新台幣干萬元的貨被海關全部沒收。

就連衣服、配件等,都得考量到當地的時尚偏好,以及穆斯林女性不得裸露上臂、小腿等風俗。

氣候是另一個問題。東南亞氣溫高,產品配方與包裝若未跟著轉換,很容易壞掉或熱融掉。

以東京著衣為例,二〇一三年剛前往馬來西亞時,將台灣官網與當地最大本土電商平台尸Lelong對接,因在台灣名氣響,頗受當地華人喜愛,第一年營收達六千萬。

但因為沒有貼近市場,在產品選類上隨時做調整,隔年新鮮慼消退後,成長動能就不若先前強勁。

周靖棠認為,台灣產品在東南亞絕對有商機,但一定要親自前往,了解市場,「你都沒去過,沒有落地,怎麼知道當地人的

喜好?」

迷思三:東西放上網就能賣?

錯!各地「鄉民語言」差很大第三個迷思,以為把產品做好放在網路上就能賣,沒有用當地語言文化重新擬定行銷策略。

郭雪芬觀察,很多台灣業者為了省事,連最基本的網頁英文化都用免費翻譯軟體處理,這樣不可能打動消費者。

早在二〇一三年就打入菲律賓市場、台灣老牌美妝電商平台ShoPPing 99耐德科技總監彭思齊觀察,台灣人做生意普遍偏向製造業思維,會做「產品」但不會做「商品,產品做好只是第一步,後續的行銷、包裝都須用在地人的眼光找賣點。

對策:聘在地年輕人操作社群光是色彩的意義就各地不同。在香港、新加坡,黑色系是高雅、質感等象徵,在印尼卻會被聯想到死亡與喪禮。在台灣清明祭祖常用的菊花,到了菲律賓卻成為男女互訴情意的表徵。

以網路文案來說,台灣人習慣用華麗的文句包裝產品,但東南亞消費者普遍不耐煩讀長篇大論,一張精美圖片加上明星代言,更容易增加購買意願,所以照片社群平台IG(Instagram)比臉書更具影響力,「行銷效果高出八〇%!」薇蒂娜塔說。

最好的做法,是聘請當地年輕人操作社群,用當地鄉民語言與網友互動,才能打中消費者的心。

迷思四:物流、金流很便利?

錯!刷卡不普及,貨到沒錢付很常見台灣電商環境成熟,各環節都有業者可以一條龍搞定,甚至開創二十四小時到貨的驚人服務。但東南亞的基礎設施較差,物流、金流都不發達,加上政府政策多變,索賄風氣盛,增加不少隱形成本。

周靖棠就曾有過一貨櫃產品毫無預警的被印尼海關扣住,對方開口就是要新台幣二十萬元。「你不付,就沒有貨賣,消費者就會質疑,好不容易建立的品牌就毀了,」他只好付錢拿貨。

類似上述黑錢,以及政府變相索賄,三不五時制定法令,要求外來業者必須申請各武准證,都星高額的隱藏成本。

以物流來說,在台灣,一家宅急便業者可以統籌上萬張訂單,從出貨、收款到匯款可以一條龍包辦。但彭思齊說,在菲律賓,訂單必須分散給上百家不同的物流所。而且資訊系統不健全,物流業者的出貨與入帳往往對不起來,這代表業者必須一個個去確認每張訂單的細節,耗掉大量人力。

戶政系統與管理制度是另一個問題,一張訂單進來,消費者地址可能寫在某某大樹下,某某公園旁,連當地人都不見得知道確切位置。委託物流業者出貨,但司機可能嫌遠、不想送,或是送了卻沒把錢收回來。

金流同樣麻煩。東南亞信用卡普及率並不高,例如菲律賓僅六%,印尼甚至五%不到,大部分都以貨到付款等現金交易為主。但由於當地人消費習慣並不像台灣一樣會量人為出,常常貨送到家才說沒有錢付,只好算成退貨。

對策:隱形成本應反映在售價上述成本若未反映在終端售價上,就可能不賺反虧。

印尼台灣青商會會長劉仕豪說,台灣人做生意都想賺easy monwy(快錢),以為找代理商授權,這樣就能賺。事實上,人不來當地,最後不是東西賣不動,就是被代理商騙。

十個國家,十個市場,「在地化」這門功夫少不了。這準則,不只適用雲端上的電商,也適用所有想布局東南亞的企業。

撰文者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