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1068雨潤食品財報利潤有假嗎?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t1k.html

我N多次聽到別人對1068的財務報表提出質疑,特別是今年股價大跌後,很多人直接了當的告訴我,1068股價大跌已經證明它的財報作假了。我不斷嘗試用 自己的財務分析理論和經驗,一遍遍的同人解釋,但大部分人的結論是我太固執,市場永遠是對的,而我卻死不改悔認錯,他們甚至認為財務分析根本就沒有用,儘 管很多自己並不懂財務。

 

過去10年(1068是05年上市的),1068一共獲利92.5億(截止今年中報),一共派息20.7億,一共從股市融資74.6億(淨融資55億)。 而目前1068總資產243億,其中固定資產100億,預付租賃款35億,手持現金79億。它有付息負債53億,淨資產159億。

 

假設我們認定1068的利潤是假的,那麼虛增利潤的結果一定是某項或某幾項資產虛增了。從資產負債表來看,1068只能在固定資產或現金兩處可以作假,因 為其它項目的金額都太小了。假設它的現金是假的,根本沒有錢或很少錢,那麼,大家質疑大股東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的問題將不存在,就好像你質疑你們公司的出納 挪用或偷盜保險櫃的現金一樣,如果你保險櫃裡壓根就沒有放錢,那挪用和偷盜又從何而來?

 

又假設1068的現金是真實的,但固定資產是虛構的,那麼,沒有產能的1068,銷售額或市場佔有率數據又怎麼來的?媒體對它財政補貼和負商譽的質疑也就矛盾了。

 

1068上市已經有6年,並不是一個新公司,而有據可查的收入利潤年度已經有10年了,一個有10年歷史數據的公司,一是它的收入利潤數據有很強的線性趨勢,二是要連續10年造假幾無可能。

 

02年雨潤的收入15億元,利潤0.55億,2010年收入215億,利潤27億,預計今年收入將達到330億,利潤30億。10年來,它的收入複合增長率為41%,增長22倍;利潤複合增長率為56%,增長54倍,典型的快速成長公司!

 

有人說它的收入增長波動很大,不規律,我倒是覺得它的收入增長非常有規律,豬肉價格大概是每隔三年上一個台階,我們看1068的收入數據,每三年裡有2年是高速增長的,超過50%,有一年是低速增長的,基本在個位數:
02年收入15億,03年19億;05年45億,06年47億;08年130億,09年140。2011年預計330億,那麼2012年的收入,極可能低速增長,也就是說,明年的豬肉價格可能會有一個較大幅度的下跌。


但是,雨潤的利潤卻基本保持了50%以上的穩定增長率,從這裡我們完全可以看出,雨潤有著良好的轉移定價能力。在豬肉降價的03、06、09年,我們發現 它的淨利潤率比之前的一二年要高,所以,價格下降銷售上漲,收入增長較小的情況下,它的淨利潤仍能保持高速增長。詳細的數據,請看下表:

1068雨润食品财报利润有假吗?

有股友讓我對比雙匯的收入和利潤,過去9年(今年情況特殊不算),雙匯的收入從2002年的47.6億增長到2010年的367.5億,增長7.7倍,復 合年增長率為29%;利潤從2002年的2.01億增長到2010年的10.89億,增長5.4倍,低於收入增長,年複合增長率為24%。基本上,收入和 利潤的複合增長率只有雨潤的一半,由於雙匯發展一直沒有整體上市,上市公司的業務主要是深加工品,與雨潤主營的冷鮮肉不同,所以兩者可比性還是比較差的。

 

雙匯2010年收入367.5億,總資產僅67.1億,周轉率達到5.5倍,速度驚人!如此高的周轉率,我們幾乎可以把它當流通企業看待。雙匯除去少數股 東權益後的淨資產為34.2億(少數股東佔20%,比例較大),資產負債率為36%,槓桿倍數為1.56,雙匯的淨利率比較低,含少數權東股益為 3.7%,三者相乘,ROE為31.8%,非常之高。

 

相比之下,雨潤食品雖然淨利率高達10%左右,但由於總資產周轉率僅僅是1.5倍左右,而負債率還低於雙匯(約30%),即槓桿略小於雙匯,約1.41倍,所以雨潤的ROE反而只有20%左右。

 

從這兩個公司的ROE構成來看,我們明顯可以發現業務模式的區別,其中資產周轉率區別最大。雨潤會不會虛增了利潤,同時虛增了資產呢?我認為不可能,因為 大家都認為雙匯發展有輸送利潤給大股東的嫌疑,虛減了利潤,而不是懷疑雙匯發展虛增了利潤,這說明這個行業確實是很賺錢的,雨潤做為雙巨頭之一,ROE已 經比雙匯低了30%,沒可能還有水分,否則雨潤根本不可能成為雙巨頭。

 

雨潤自05年上市起,到08年時,平均資產周轉率約1.5倍左右,09年和10年急降到1.06倍,今年回升到了1.35倍。周轉率的下降,會不會是資產 虛增了呢?我認為不是,因為09和10年雨潤增發了53億元,增發額與08年52億的淨資產差不多,是08年總資產83億的60%多。這兩年的財報也披 露,雨潤產能大幅上升,同時補貼和負商譽大幅增加,說明雨潤的總資產周轉率下降,不是因為資產虛增,而是因為增發的融資沒有用到主營上,而是去跑馬圈地 了。

 

我們從另一個數據上,也可以看出問題來。雙匯發展過去10年基本依靠自身的利潤滾存成長,所以雖然ROE高達30%,但利潤增長率只有24%,中間的差額 是因為雙匯發展分紅一向很慷慨,分紅率達到68%!所以儘管它ROE非常高,但收入和利潤增長還不如雨潤快。(收到分紅後的雙匯發展的大股東發展速度如 何,我不知道)

 

而雨潤則相反,分紅率只有23%左右,並且中間增發了三次,雨潤充分利用了資本市場這對翅膀,雖然ROE遠低於雙匯,但收入和利潤增長卻達到了2倍於雙匯 的速度。雨潤手段確實很激進,這一點,也正是大家認為祝義材不厚道的地方。但是,這確實也是雨潤食品比雙匯發展增長快的原因。

 

下邊我再把雙匯的數據簡單的列示一下:1068雨润食品财报利润有假吗?

今天,以大摩為代表各大投行及券商紛紛大幅下調雨潤的利潤及估值,幅度下調之大,對比年初時的強烈推薦,完全可以用不要臉來形容。不論雨潤怎麼跌,我個人 對雨潤的估值基本不變,今年上半年利潤16億元,下半年我估14億,明年增長3-5成,即2012年淨利潤40億左右,EPS2.2元,按20PE估值, 目標價44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6

證所稅方案出爐 有假公平沒正義

2012-5-7  TCW




證所稅,在贊成、反對、質疑聲浪中,行政院版的方案出爐了。

證所稅,是馬政府繼奢侈稅後,縮小貧富差距的方案之一。財政部長劉憶如明確表示,課證所稅,就是要達到總統馬英九說的,「量能課稅、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差距」三大目標。

稅改落實公平正義台灣應該要做三件事

但,檢視目前行政院版本,除達到「形式上」的公平外,距離政策目標,還很遙遠。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副教授黃耀輝批評,政院版只對「公平面」有交代,比原來什麼都不做好一點,算踏出了一步。

然而,從證所稅能否達到縮小貧富差距來看,全世界課證所稅的國家(見五十六頁表),如美國、英國,代表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數字越大,代表貧富差距越大)比台灣高,但,同樣有證所稅的日本、韓國,吉尼係數卻又比台灣小,未有證所稅的台灣,吉尼係數介於這些國家之間,顯示有沒有課證所稅,和貧富差距關係不大。

因此,透過課證所稅,達到縮小貧富差距,從各國經驗看來,實屬不易。

一個對縮小貧富差距毫無助益,卻得付出不小稽徵成本的方案,未來,還得經過立法院關卡,最後到底會長成什麼樣子?一位學者憂心的說,證所稅再經過立法院「馬殺雞」一下,最後核定版本,一定會進一步放寬,最後,兩年後正式申報的證所稅,將是一個財政部預估只有一百億稅收,只建立了「租稅公平」表象的法案。

證所稅大陣仗完成草案之後,卻未見財政部下一個稅改菜單,讓學者有些擔心。黃耀輝說,此次稅改,以大家共識度最高的證所稅先行,但是,房地產相關的稅改應該要接著討論,政府要改善貧富差距,不是只有證所稅而已,土地問題更應該提出來討論。

應降門檻與稅率擴大族群對股市衝擊小

台灣稅改,要落實真正的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差距,應該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證所稅要公平,才能課到稅。行政院版打算針對證券所得四百萬元以上的大戶,課證所稅一五%到二○%,但,「稅率太高,大戶、大實戶不是跑掉,就是不玩。」一位中實戶說,大家都跑光,市場如一攤死水,不但課不到證所稅,甚至連證交稅,都會流失。

因此,要達到公平、又有稅收、又不會影響市場太大,最好的課稅方案,應該將免稅門檻、稅率「雙降」。免稅門檻,應從四百萬調低為一百萬元,擴大課稅範圍,因為,一年能在股市賺一百萬元,「已經很厲害了,」該位中實戶說;但稅率,應該降為五%,「賺一百萬元,繳五萬元所得稅,我願意繳。」中實戶進一步表示,何況,所得淨額一百萬元,要繳十幾萬元所得稅,證券所得繳五萬元,並不為過。

此方案,因為稅率低,資金不會出走到國外市場,大戶也不至於將資金匯到國外,再以「假外資」回台灣,在低稅率情況下,大家甘心繳稅,政府一定課得到稅,股市也不會因為資金外流,結構大幅改變,影響台股的高週轉率、高本益比,較其他國家股市具吸引力的特質。

應取消兩稅合一股利多的大股東逃不掉

另,基於公平原則,外資也要課稅。由於稅率只有五%,只要台灣高週轉率、高本益比特性在,外資沒有必要因為五%稅率,而捨棄台股。

二、取消兩稅合一。台灣實施兩稅合一十多年,政府每年至少流失上千億元稅收,而真正受惠者,以大股東居多。

所謂兩稅合一,是指上市公司繳交營利事業所得稅後,股東分到股息,可以在所得稅裡扣抵。

舉例說明,假設某一家上市公司已繳了一七%的營所稅,股東分到的股利,原本應該納入所得稅中課稅,但因為上市公司已繳一七%營所稅,因此,如果該股東的所得稅率是二○%,那股利只須繳三%所得稅。

兩稅合一,對小股東影響不大,但對股利收入龐大的大股東而言,影響甚大,可減免的所得稅相當驚人,舉例來說,如某大股東適用的綜所稅率是四○%,但投資某上市公司所領的股利,因為上市公司已繳一七%營所稅,因此,股利只需要繳二三%,至少省下一半所得稅。

當然,如果取消兩稅合一,為降低衝擊,則應有「落日條款」,即,逐年將扣抵的營所稅率下降,最後再完全取消。

應依市價課土增稅避免漲價利益全歸地主

三、土地交易市價課徵土增稅。房地產是貧富差距的元凶,立委曾巨威指出:「股市有漲有跌,但是,房地產幾乎一路上揚。」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土地交易,過去由於養地不用空地稅,造成養地風氣盛。台北市決定民國一百零三年開徵空地稅,讓養地成本提高。

然而,「土地交易,更是暴利。」一位不動產業者說。土地漲價,是社會全體努力而來,但因市價與公告現值差距過大,造成漲價利益全歸地主一人,極不公平,因此,實價登錄制度上路後,土地交易按市價課土增稅,應該率先實施。

不過,一位財經學者透露,要改善貧富差距,藍、綠兩黨心知肚明,房地產交易所得,才是首要改革標的,但卻都戒慎恐懼,原因無它,營建業是兩黨的政治獻金大戶。敏感的房地產課稅問題,才是考驗馬政府改善貧富差距的決心。

【延伸閱讀】課證所稅無益改善貧富差距

國家:美國是否課證所稅:是吉尼係數:0.378

國家:英國是否課證所稅:是吉尼係數:0.345

國家:台灣是否課證所稅:否吉尼係數:0.342

國家:日本是否課證所稅:是吉尼係數:0.329

國家:南韓是否課證所稅:是吉尼係數:0.315

註:吉尼係數為2010年資料資料來源:OEC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12

廣告公司留人才 生日有假放

1 : GS(14)@2015-10-30 00:50:05

【本報訊】香港人工作時間長「揚名國際」,不過仍然有良心企業為員工提供額外假期。其中市場推廣及廣告公司Ogilvy& Mather Asia Pacific(Ogilvy)的員工,除了享有一般的年假、婚假之外,更可以額外享有生日假(Birthday Leave)及入職周年紀念假(Anniversary Leave)。



「清潔阿姐都有得放」

要打工仔為公司搏命,部份僱主選擇額外發放花紅,但亦有企業就提供假期挽留人才。主要負責市場推廣、廣告業務的Ogilvy公司,其市場推廣及傳訊主管Greg Carton接受訪問時表示,全公司的員工可額外享有生日假及入職周年紀念假,另外也會有侍產假、婚假等。
Greg Carton又表示,公司還有獎勵資深員工的假期,俗稱「老鬼假」(Sabbactical Leave),入職每5年可享有兩星期額外假期、10年則會有一個月假期。在Ogilvy任職的員工更透露,連同生日假及入職周年紀念假,今年全年將會享有額外7天半假期,如農曆年三十(2月18日)、初五(2月23日)、初六(2月24日)、平安夜及除夕夜。該名員工表示:「呢啲假全公司包括清潔阿姐都有得放。」畢馬威(KPMG)中國人力資源招聘總監蘇惠英則表示,該公司業務有淡旺季之分,因此多年前已推出,在淡季時員工可申請原有年假以外的20日半薪假期。為讓員工可達至工作與生活平衡,辦公室特別設有休息空間,公司更不時組織員工活動,包括瑜伽班、品酒班等,也會有足球、籃球等運動比賽。■記者譚靜雯、馬志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029/193517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547

歐盟輿論:英只有假籌碼

1 : GS(14)@2017-06-23 02:58:14

英國脫歐首場談判周一舉行後,歐盟各國官員和輿論認為英國已暴露了其弱勢,手上僅有一拍兩散這個假籌碼。意大利《新聞報》甚至揶揄英國代表戴德偉首日便「拋毛巾投降」。英國《泰晤士報》引述一名有份參與籌備的德國政府高官透露,「我的感覺是歐盟形勢遠為佔優」,並指「當你預期倫敦政府支持不了12個月,你為何還要有彈性?」有消息人士透露會場內「雙方沒有激烈爭論,會議室內泛着奇怪氣氛,歐盟代表巴尼耶有點不耐煩」。首輪談判按照歐盟的劇本進行,英歐雙方同意優先討論歐盟提出的三個棘手議題,英方未有力爭之前強硬要求的脫歐安排和經貿談判同步舉行。德國報章《南德意志報》一篇評論說:「只須一日便能找到英國對歐盟的弱點……英國的唯一王牌──在沒協議下脫歐──根本不是真的籌碼。」據英媒報道,逾30名保守黨議員認為大選失利加上沒有協議下脫歐經濟衝擊巨大,要檢討文翠珊「沒協議比壞協議好」的立場,有前部長更指「沒協議已死」。他們說必要時會在脫歐法案投票倒戈阻止這情況出現,並主張有一個5至10年留在歐洲經濟區的過渡期。英國《泰晤士報》/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2/200645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5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