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的士大王月入千萬

2009-9-24  NM






金融海嘯至今整整一年,金、股、樓價均已重返海嘯前水平,部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一向有經濟寒暑表之稱的的士牌價,亦迅速反彈至三百七十萬元,貼近歷史高位。

的士牌價颷升,車主的荷包自然盆滿鉢滿,當中最飲得杯落,肯定是手握四百多個的士牌照的泰和車行老闆伍熀,其身家保守估計逾十五億元。伍熀四十年前在土瓜灣推銷汽車電池起家,及後轉營的士,每月穩袋近一千萬元租金。

今年以來,的士牌價一直有升無跌,根據的士聯合交易所資料,市區的士牌價由海嘯期間三百二十多萬,現已攀升至三百七十萬元以上。

的士行內規模數一數二的忠誠車行董事總經理鄭克和說:「金融海嘯期間牌價跌咗幾十萬,不過上年年尾開始升番,因為多咗人失業轉揸的士。雖然話經濟差啲,但自由行咁多,所以唔算太差,加上依家低息,都有影響。」

自從政府於九八年停發的士牌後,的士牌價便企穩在二百萬元樓上,加上的士是搵食車,有穩定租金收入,因此除了的士司機外,亦吸引不少投資者密密收集的士牌。全港現有一萬八千部的士之中,八成半屬紅的,但登記車主僅得一萬一千人,證明不少炒家持有多於一個的士牌。

截至八月底,擁有最多的士牌的一名車主,共有四百一十四部紅的,持牌數量較排第二的車主多一倍半,佔全港紅的總數約百分之三;以現時紅的牌價三百七十萬元計算,總市值逾十五億元。據悉這名疊水車主,今年以來密密掃貨,增持了六十四個紅的牌照,計及升值,賬面已賺一千萬元。

每區有的士判頭

儘管並無資料顯示這名的士大王姓甚名誰,但行內多個的士車行老闆及司機不約而同指是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會長伍熀,由他創辦的泰和車行更是行內一哥,有知情者說:「依家市區的士,基本上由佢(伍熀)獨大。」

位於土瓜灣的泰和車行,主要從事的士買賣及租賃,當中又以租車為主,有行內人說:「買賣淨係賺差價,唔係賺得幾多,但租車收入細水長流,所以好多車行都係靠租車為主。」

由於車隊規模龐大,的士又往往走遍港九新界,為了易於交更,車行會事先將所有的士分派到指定地區交更,每區並委派一名的士司機做判頭,負責代收車租,該名判頭每月可額外獲得千多元報酬,而每名司機在租車前,須向車行繳交數千元按金。

現時,市區的士兩更合共收到車租六百五十元,每部的士每月約可收兩萬元租金,以泰和擁有四百多部的士計算,每月車租加上司機所付按金的生息,每月便穩袋接近一千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全港有超過二十萬人持有的士駕駛執照,車行根本不愁出租:「近來的士司機多咗好多,所以好少車租唔晒,反而有時會有人無車揸。」

這 間億萬車行的掌舵人伍熀,衣著平實,身形矮肥,加上一頭白髮,表面看只是年逾七十歲的鄰家老伯,但附近街坊均知他來頭不小,「泰和車行喺度廿幾三十年,好 多年前係租鋪,不過業主加佢租,由五萬幾加到七萬,佢索性自己買鋪,間鋪成千萬o架!你唔好睇佢喺土瓜灣,佢身家億億聲。」

儘管伍熀貴為億萬富翁,車行亦已交由兒子伍海山打理,但他仍三不五時落鋪巡視。記者上週五早上在其車行門外遇到他,上前向他求證是否的士大王,他不發一言,便由兒子及多名下屬包圍坐上平治房車離去。惟街坊說他沒架子:「佢見到我哋都會點點頭打招呼,絕對唔係好高傲嘅有錢佬,佢都係由低做起,所以唔會睇唔起人。」

伍熀亦熱愛賽馬,馬場中人均知他是的士大王,他於九八年開始先後擁有四匹馬,為他帶來近六百萬元獎金。其中三匹已經退役,現時只剩與兩名兒子伍海山及任職牙醫的伍富山共同持有的「泰寶馬」,此馬曾四度奪冠,惟去年開始成績急轉直下,於剛開鑼的馬季更未見落場。

賣電池出身

在土瓜灣扎根逾三十年的伍熀,未做的士大王之 前,不過是一個普通小商戶,街坊指他最初僅住在土瓜灣的唐樓。有熟悉伍熀的人說:「佢以前只係開間鋪仔,賣汽車電池,成日同的士行推銷,俾佢識到做的士嘅 運通泰老闆黃兆麟,然後學吓學吓先開始買的士牌,之後就搭張枱喺門口做的士生意。」黃兆麟為運通泰創辦人,於七、八十年代是有名的士車主,更獲賭聖葉漢之 子葉圍洲等人入股運通泰,伍熀後來亦有入股,夾份做的士融資貸款。

有知情人士說:「當時流行供車會,每個月供,供滿十五年或者二十年就可以 有架的士,如果供到半路唔供,就要賣咗架的士贖會攞番啲錢。」不過,伍熀等人想出新招,成功出位搶了很多的士買賣生意,「佢首先收平啲,例如人哋賣一百萬 一架的士,佢可能收九十八萬,不過,供款嘅頭三期甚至頭六期叫做頭期錢,中途斷供嘅話,無得攞番頭期錢。其實佢個計法好似樓按咁,初期幾乎係只供利息,加 上頭幾年嘅供款係最多,之後越來越少,我哋俗稱做『大頭會』。」

當時伍熀等人借錢予司機,又或幫司機做擔保向銀行借錢,讓司機以極少首期, 甚至零首期出車,惟車行要承擔一定風險,「但大頭會可以俾佢哋快啲收番借出去嘅錢。當時大部分的士司機中學都未畢業,唔識諗咪貪平幫襯佢,唔知自己未必供 到咁多年,結果攞唔番頭期錢。佢袋咗筆錢,先捱過金融風暴。不過,有啲行家唔鍾意佢哋呢種做法,所以行家同佢關係至今依然麻麻。」

穩健作風渡難關

運 通泰九十年代中期淡出的士行業,轉營金融,「運通泰上市時,伍熀都應該有啲股份,跟住公司賣盤,變成大眾金融,黃兆麟而家人都走埋,運通泰應該得番好少的 士。」相反伍熀繼續專注搞的士,並越做越大,而他旗下更有一間公司仍然持有放債人牌照,方便替的士買家融資,惟近年已甚少提供這服務。

十年前的金融風暴,打殘不少車行,就連紅極一時的日昌車行李超凡亦破產收場,皆因當時的士牌價大跌,車行一邊要還自己購入的士牌照的按揭貸款,另一邊廂要應付車主斷供後的擔保,故此不少車行被銀行追債,損失數以億元。

但 伍熀憑着「大頭會」渡過此劫,而且他的經營手法較為穩健。的士牌動輒數百萬元,故車行買牌亦常做按揭,然後每月以車租來償還銀行貸款,因此是高槓桿的行 業。然而根據公司註冊處的資料,泰和車行拖欠的銀行貸款,多年以來一直維持在數千萬元,直到○三年才突然暴增至二億七千多萬元,原因極有可能是趁沙士期間 的士牌價暴跌至二百五十萬元,大手掃貨所致。

伍熀一直循序漸進擴張,去年亦只得三百多個的士牌,他趁金融海嘯撈底後才增至現時四百多個,惟銀行貸款也不過三億元,僅佔牌價總值的兩成。總括而言,伍熀是靠低槓桿避險,然後睇準機會趁低吸納的士牌,並靠收車租穩守。

外行人投資無着數

投 資的士看似收入穩定,但外行人參與的話分分鐘摸頂,因為的士牌價透明度極低,而且成交量不多,每月平均只有一百五十宗過戶紀錄。儘管的士聯合交易所定期提 供成交數據及牌價,惟其所謂的參考牌價,往往與車行售價不同,有業內人士直言:「基本上係幾間大車行話升就升,話跌就跌。」再加上買賣差價,外行人幫襯買 牌,肯定貴人一截。

聯友的士同業聯會主席梁澤生說,職業司機買牌投資尚可,「外行人買個牌番嚟,又唔熟呢行,去邊度搵司機租車呀?」

以買一輛三百七十萬元的士為例,一年車租約二十四萬元,表面看有六釐回報,惟要確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每天日、夜兩更都能全部出租,而且要路上平安,否則一次意外可能蠶食一年回報。

雖然投資者可以將的士交予車行代為出租,但車行每月要收取千多元的管理費,每日租金亦只有五百多元,遇有意外或要維修的話,仍要車主負責出資,七除八扣後,回報相當有限。

有部分車行提供買車兼代為出租的一條龍服務,並擔保在首兩年有五至六釐回報,但這些回報是按買車首期計算,一般而言首期是牌價的一成半,以現時計算即要五十多萬;六釐即三萬元多,若按牌價計算,回報其實不到一釐。

歷代的士大王

胡忠:合和主席胡應湘之父,原為豬農,後轉職的士司機,一九二六年與朋友合資買了首架的士,兩年後擴至八部,至六十年代有近五百部的士。六七暴動後,變賣所有的士,轉營地產。

曾榕:二十年代創立金邊的士,是九龍最大的士公司,並首創在的士引入無線電通話。除的士外,曾榕亦有投資物業,現於窩打老道仍有曾榕大廈,並有份創辦廣華醫院。

李 超凡:中五畢業後做信差,八○年考到車牌,轉職車行推銷員,三、四年後買入首部的士,隨着牌價升值,他不斷以加按形式購入更多的士牌,至九○年已達一百 部。九五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他深信新機場啟用後,的士牌價會升至四百萬,於是大舉掃貨,豈料金融風暴令牌價大跌,被銀行追債三億,於九九年破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27

找到消費者痛點 一人月入三十萬

2011-7-25  TCW




一間公司,除了一個執行長外沒有第二個員工,每天只工作六小時,一個月卻能入帳一萬美元,一年創造十二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四十萬元)的淨獲利!

這不是直銷業的宣傳手法,而是在台灣真實發生的App傳奇。

這家公司叫作聖星科技,執行長盧育聖,原本是竹科上市公司思源科技研發處處長。二○○八年,他厭倦一成不變的單調生活,放棄年薪兩百多萬的工作與配股,選 擇退休,專心投入Android平台的App研發,前後發表了八款應用程式,其中有五款下載數目都超過二十五萬人次。

由於成績單相當出色,工研院聘請他擔任Android系統顧問,Google甚至邀請他在今年飛到舊金山,參加全球開發者大會(Google I/O),現場展示他的作品。「他是全台灣唯一一個通過資格評審,獲選參加Google I/O的程式開發者,」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證實。

投入Android Market(線上市集)不過短短兩年就有這種成績單,盧育聖是怎麼做到的?

找商機!簡單程式滿足使用者

第一步,是找到消費者的痛苦點,用最簡單的方式滿足他們的需求。

綜觀盧育聖開發的八款應用程式,有的功能是追蹤流量,有的是簡單的匯率換算,還有的只是清除手機中的快取程式,看起來一點都不酷炫,但盧育聖神秘的笑著說:「最好的創意都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以他銷售最好的「App 2 SD」為例,當初只是盧育聖苦惱於手機中的程式越來越多,但容量有限,靈機一動就寫了一個可以把手機程式轉移到記憶卡上、清出手機本身儲存空間的應用軟體。

「這種類似的軟體在Android Market上不是沒有,但都很難用,我花了四天寫了一個簡單的使用者介面,讓消費者可以用一個動作就完成。」

盧育聖說,這個簡單的工具在上架的第一天晚上就賣出六百多套,幫他賺進新台幣一萬兩千多元,到目前為止,下載量高達一百五十五萬,也高居工具性軟體分類第一。

想行銷!用免費軟體提高知名度

再者,是要有清楚的行銷策略。盧育聖說,當你迸發出一個點子的時候,不要盲目的投入研發,最好先上線上市集看看有沒有類似的軟體,因為「你想得到的,別人一定也想得到,」先做好市場調查,才能判斷是要靠創意取勝還是靠優化勝出。

確定方向、做出產品後,下一步是要讓自己的作品浮出檯面。盧育聖觀察,現在很多App創業者的心都太大太急,幻想著一推出就要賺大錢,卻忽略了在基礎上扎根。

他建議,一開始最好先做幾款免費的程式,一方面測試作品的市場接受度,一方面累積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讓消費者認識你之後,再逐步推出付費軟體。「不要小看免費的力量,他是幫助你進入排行榜的重要關鍵,」盧育聖說。

事實上,如果你做出來的軟體夠優質、下載量夠大(超過二十五萬),免費帶出來的效益可能比付費更大。盧育聖分析,現在他的收入結構中有六五%是由付費下載 而來,但這個收一次就沒有了,反倒是另外三五%的免費軟體,每天靠著一千三百下的點擊次數與四十五萬人次曝光量,持續不斷的賺取廣告收入。「付費加免費, 就是最好的獲利組合!」盧育聖說。

許多人都羨慕能在大公司中力爭上游取得亮麗頭銜與高薪,但盧育聖的例子證實了,在App時代,只要有好點子與聰明的行銷策略,一個人也能成為百萬CE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6

移動開發者:從最初的月入五毛到現在的一萬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ushi2/226964.html

在各種移動應用開發者的創富神話鋪天蓋地的背後,大多數的「個體戶」才能真正反映這群移動應用開發大軍的從業行情。光腳的不跟穿鞋的比,沒有投資、燒不起錢的他們也摸索了自己的一套開發生意經。

移動開發者群體規模到底有多大?艾媒諮詢做了相關統計,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國手機應用開發者總數約100萬人,其中,針對iOS(蘋果平板與手機)系統的應用開發者約14萬人,安卓約75萬人,塞班約4萬人,其他約7萬人。據此,個人開發者以及小型團隊的數量大概是六十萬人。

個人開發者絕大多數是赤膊上陣的開發者。各路投資並未向他們伸出橄欖枝,零成本推廣成了不得已也要為之的事情;在維持生存都成為問題的前提下,他們並沒有「先追求用戶規模而不惜代價」的燒錢底氣,而是很早地就需要在用戶和盈利兩者間取得一定的平衡;當中,只是兼職或者「玩票」性質的人亦不在少數,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成了他們的戰術,有些開發者並不幻想著做大、融資這些從新聞上看到的事情,儘量撈快錢的思維推著他們邊做邊看。

這並沒有所謂的褒貶。而且,這些個人和小型開發團隊經過這番移動應用開發熱潮的洗練,還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論,他們嘴邊也不失「用戶需求」、「用戶體驗」、「引爆點」等等關鍵詞,仔細聽他們的故事,甚至會覺得很有趣。

不能否認的是,外部環境的成熟壯大給到他們很大的幫助。在怎麼樣把應用更好更快地送達用戶的問題面前,尤其在安卓這個開放的系統下,各類第三方應用市場成了他們的樂土。而收入上,「免費的App+植入廣告」成為最為普遍的盈利模式,IHS ScreenDigest公佈的2011年第三季度的數據顯示,近一半最賺錢iPhone的App是免費的,31%的最賺錢安卓、APP是免費的,此時,第三方廣告平台無疑是他們最依賴的金主。值得一提的是,廣告平台的客戶多為出於推廣需求的大腕級移動應用,有點索富濟貧的問道。

由此,他們更像是在第三方應用市場以及廣告平台的統領下一齊在移動互聯網掘金的螞蟻兵團。在他們不斷研究各類進場規則、分配辦法的同時,一場開發者與應用市場以及廣告平台之間的互惠和博弈戲碼也在不斷上演。在現階段,這群螞蟻兵團可以說享受著統領們廝殺帶來的「紅利」,即便與「穿鞋的」開發者相比的杯水車薪,也足以給光腳的他們帶來短暫的興奮。但對於未來,他們卻也有很多不確定性的擔憂。

手機廣告市場掘金者

AdMob移動應用廣告產業鏈

在為數眾多的個體戶開發者中,阿狸是其中普通的一位。這個號稱「技術小白」的開發者受論壇裡面各種開發者炫富帖的影響走進這個行業,通過自學和摸索的近一年時間裡,他的月收入終於從最初的五毛錢漲到現在的一萬元。他說,身邊和他一樣正在逐夢的同事還有不少。

自己上「夜校」

通過在應用裡嵌入廣告,這一款應用程序為他帶來的收入只有五毛錢。這意味著只有一個用戶點擊廣告欄而下載了其他的應用。

白天,25歲的阿狸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小白領;到了晚上,他則成為一名智能手機應用程序開發者。從去年至今,他已經推出了30多款移動應用。

據互聯網數據中心(DCCI)《2012中國移動應用開發者調查》,阿狸是佔據48.1%的個人開發者中的一員。從收入上看,阿狸每月通過自己開發的應用收入過萬,躋身年收入10萬-50萬的行列,這一區間佔比僅為10.9%。

阿狸毫不諱言自己是技術門外漢,「非計算機專業出身,一切從零開始自學」,甚至當時連一部安卓手機都沒有,開發測試全用的是電腦上的安卓虛擬機。

大概自學一個月之後,他炮製了第一款應用程序———「姓名婚戀解析」。「我開發的應用一般都比較古靈精怪,我想這樣才可以吸引用戶下載」,阿狸解釋道。這款應用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無非是做了一層APP的「外皮」,把用戶與婚戀解析網站的信息給對接了起來。

阿狸說得很實在,他自學安卓應用的開發就是為了賺錢。開發者論壇裡「小本起家」的創富神話一直是他的榜樣。但他的應用程序均為免費下載。程序收費沒人玩,完全免費,開發者就賺不到錢。國內的安卓應用商店,80%以上的應用程序都是免費的,開發者賺錢主要依靠手機廣告。「目前收入是在應用裡面嵌入廣告,中國的用戶普遍沒有付費的習慣,只能在軟件裡面嵌入廣告賺錢了。」阿狸無奈地說。

通過在應用裡嵌入廣告,這一款應用程序為他帶來的收入只有五毛錢。按照當時廣告平台的分成規則,這意味著只有一個「姓名婚戀解析」的用戶通過點擊應用界面上的廣告欄而下載了其他的應用。這個數字讓阿狸哭笑不得,與其他開發者的收入相比也少得可憐。他沒有停下來,第二款應用程序的收入好了些———每天1塊多,一個月30多塊。實際上,目前大部分開發者的月收入也不多,「一般都是幾百塊、兩三千」,阿狸說。

深圳播思通訊總經理龍世渚告訴南方都市報記者:「移動互聯網整體盈利狀況可以說很糟糕。開發蘋果的比開發安卓的狀況要好些,但60%也不賺錢。因為應用程序很多,你開發一個放上去很容易淹沒在應用程序海洋了。」為了不淹沒在應用海洋裡,開發者的辦法是為程序做推廣,「主要是通過論壇上啊,應用商店買位置啊,摩托羅拉、三星等內置推廣。像安智市場這些的應用商店,那些位置,一天就好幾千、幾萬,他們當然可以賺到錢了」。

然而,對於缺少真金白銀的個人開發者來說,做推廣是件奢侈的事情,他們往往選擇不做推廣。阿狸至今未曾花過一分錢在推廣上。他每開發一款新的應用,就不斷在各種開發者論壇中發帖為自己打免費廣告。

30多款應用的開發,阿狸逐漸摸索到一些適合他這種個人開發者生存的門道。首先,他設計「古靈精怪」的應用程序來討好用戶,然後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手機論壇發帖上,「推廣是最累人的,時間長,重複同一樣工作,要一直發評論,一直發。」阿狸解釋說,「比我技術好的人大把,但很多人的收入都不如我。比如一個人的技術很牛,開發了一個很厲害的軟件,但他不懂用戶需求,不懂運營,不懂推廣,這樣也賺不到錢。」

通過推廣,增加應用下載量只是第一步,想要賺到錢,還需要手機用戶點擊廣告條(banner)下載廣告主要求的內容。用戶每下載成功一次,開發者能夠得到約0.5元的分成。事實上,阿狸靠廣告條賺到的錢一直很少。「有廣告的應用,用戶是不喜歡的,要用戶給錢,用戶也不能接受,這個很矛盾的。用戶想免費,又想把個人開發者餓死,」阿狸告訴記者,手機用戶看到廣告避之唯恐不及,很少點擊廣告條(banner)。直到2011年底「積分牆」的出現,阿狸的收入狀況才大大好轉。

積分牆是手機廣告平台把推薦的應用程序集成後,以頁面的形式展現給用戶。應用程序上的功能,用戶肯定想用,開發者通過積分牆限制功能後,用戶為了開啟高級功能、購買特定內容、購買關卡道具等,需要下載積分牆的應用獲取積分才行。應用程序借此得到推廣,商業價值因此產生,開發者和手機廣告平台得到收入。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以每月2-3個應用程序的速度進行開發,技術水平、對用戶心理的把握、推廣技巧日益提升,手機廣告平台推出的「積分牆」等新的廣告展示形式,也為收入增長幫了大忙。阿狸告訴南方都市報記者:「如果不是積分牆的出現,我甚至考慮過放棄應用程序開發。」從今年年初開始,阿狸的月收入穩定在1萬元左右,均來自手機廣告平台的廣告分成。

阿狸選擇的手機廣告平台是有米廣告。2011年10月15日,在更新BannerSDK(廣告條軟件開發工具包)的抽獎活動中,有米的工作人員通知他獲贈一部小米手機。在用安卓虛擬機開發出多款應用之後,他終於擁有了第一款搭載安卓系統的智能手機。阿狸決定搭乘地鐵去廣州番禺的一個小島上領獎,那裡有清幽的環境,有一群和他年齡相仿的移動互聯網掘金者。

金主是誰?

所有人都在等待引爆點。這意味著爭奪的白熱化,不僅是對市場、對用戶的爭奪,還有對開發者、對投資機會的爭奪。

半小時車程,阿狸來到位於小谷圍島上的廣州大學城,穿過一堆包豪斯風格的教學樓、宿舍樓,他到達位於廣州中醫藥大學校區的有米廣告公司,從有米創始人手中接過小米手機。這個中國第一家手機廣告公司,由26歲的潮汕人陳第創辦。這位當年還未從華工畢業,害怕父母擔心就偷偷躲著他們創業的85後,在成立公司不到兩年的2011年,帶領團隊把收入做到了1000萬,實現了收支平衡。考慮到移動互聯網行業普遍的燒錢狀態,這顯得非常難得。

類似有米這樣的手機廣告平台,是移動互聯網行業的重要一環。阿狸們要靠有米廣告的分成取得收入。廣告商通過有米廣告對接應用程序,讓用戶看到廣告,甚至產生互動,達到特定效果。據有米產品總監馬少林透露,目前的廣告商主要來自移動互聯網行業內的應用開發商,有米通過積分牆和廣告條等展示形式,提升客戶的應用下載量,幫助擴充用戶數,這部分的收入佔到有米年收入的80%以上。

有米廣告和阿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圈內應用程序開發商希望做大用戶量的渴求。目前,整個移動互聯網生態圈都在燒錢,除了風投以外,很少有圈外的錢進來。

拿手機廣告來說,有米副總裁李展鏗承認,雖然他們也為行業外的品牌廣告商,如寶潔、平安保險等公司,提供移動互聯網推廣方案,品牌廣告商的錢好賺,按照展示量進行支付。但這部分收入只佔公司總收入的10%-20%。「目前多為中小企業,例如汽車4S店、醫院等客戶在做一些手機廣告展示」。

這樣的後果是錢都是在圈內流動,那麼移動互聯網生態圈會否因此玩不下去呢?

李展鏗認為,「錢雖然是在整個移動互聯網圈子裡轉,但用戶一直在增加。大家的目的都是賺用戶量。有了用戶量,相信賺錢不成問題。而且錢一直在往移動互聯網行業內流入,整個行業不存在資金鏈斷裂的問題。其實整個互聯網行業大家在做的事情都是聚集流量,然後變現流量」。

這位1987年出生的年輕人相信,隨著智能手機用戶量的快速增長,品牌廣告商重視手機廣告市場是遲早的事情。相比其他行業,這位副總裁的年齡折射出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特點:

年輕、有活力、有潛力、還未定型。

所有人都在等待引爆點。所有人都想在這個大金礦裡撈一把。這意味著爭奪的白熱化,不僅是對市場、對用戶的爭奪,還有對開發者、對投資機會的爭奪。

單說手機廣告平台,除了Admob等國外公司,有米廣告在國內就有多盟、架勢等30多家競爭對手。由於手機廣告平台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競爭主要集中在對廣告主、開發者的爭奪上。一些公司為此不惜犧牲長遠利益,例如為吸引開發者,當用戶每下載安裝積分牆的一個應用程序時,他們給予開發者3倍分成(應用安裝價格若為0.5元,就給開發者1.5元),對廣告主的爭奪則靠壓低結算價格、提升結算標準等手段。這樣的後果是一些手機廣告平台因承受不了高額運營成本,快速倒掉,行業格局變動劇烈。

有開發者還發現,一些手機廣告平台為了增加收入,存在著扣量的情況。比如開發者某天的真實收入是100元,廣告平台卻只給你90元。

阿狸說,他選擇有米廣告是因為它的客服和服務器相對較好,不過他也因為激烈的競爭遭遇過無奈。為了讓應用程序有更多的下載量,他會把應用上傳到儘可能多的安卓應用商店裡。然而,安智市場擔心有米廣告對自己網站的廣告投放形成競爭,利益衝突使安智市場阻止嵌入有米廣告SDK的應用程序進場,結果阿狸的應用只能撤下來,「機鋒同有米有合作,就可以上」。

手機廣告平台還面臨著吸引明星應用程序的問題,這些擁有百萬級乃至千萬級用戶量的明星應用程序,是有米等手機廣告公司的重點爭奪對象。然而,這些公司往往更加注重用戶體驗,相對於個人開發者,有風投支持的他們也不差錢。在南方都市報採訪過程中,有些明星應用程序的開發者對從手機廣告平台每月獲得的幾萬、十幾萬收入甚至更多,要求匿名報導。有些應用程序則乾脆退出了與手機廣告平台的合作。在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量之後,他們希望以不影響用戶體驗的非廣告的途徑實現贏利。

例如,開卷有益希望通過售賣電子書賺錢。開發出蜜蜂新聞、蜜蜂天氣等應用的深圳播思通訊,把與中移動應用商城等開展外包業務當作主要收入來源。「目前國內的手機廣告平台還不成熟,外面大品牌的廣告主還沒進來,通過手機廣告來賺錢還不現實,他們(手機廣告平台)也在想辦法」,龍世渚認為。

其實「很疲倦」

他們正在研發新的廣告展示形式,當手機廣告輪播一遍之後,會自動收縮成屏幕邊的一個小點,以減少對用戶體驗應用程序的影響。

而個人開發者想生存,必然會與用戶造成矛盾。「個人開發者不像一些公司拿風投。用戶不喜歡廣告,你卻偏偏加廣告」,阿狸說。不過,他認為用戶不能接受廣告的原因是,廣告來得太突然了,「之前大家用的都是塞班、MTK系統,這些系統都沒有像安卓,蘋果系統這樣的廣告,安卓用戶都是塞班、MTK系統過來的,看見廣告就接受不了」。

令阿狸不解的是,生活中,電視、收音機、地鐵、網站,廣告無處不在,用戶就偏偏無法接受手機的廣告。「你們報紙上面都有廣告的,一樣有人訂,也就是說用戶默認接受你們上面的廣告了」,看來用戶習慣的培養尚需時日。

手機廣告平台也在想辦法,儘可能降低廣告對手機用戶的騷擾。他們正在研發新的廣告展示形式,例如類似知名社交應用Path的菜單那樣,當手機廣告輪播一遍之後,會自動收縮成屏幕邊的一個小點,以減少對用戶體驗應用程序的影響。

有米副總裁李展鏗認為,隨著移動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手機廣告這塊蛋糕會越來越大,他預計今年有米的收入會突破6000萬,公司估值突破3億。這也意味著年僅二十五六歲的陳第、李展鏗的身家,已過千萬。藉著移動互聯網的東風,加上自身打拚的獨特經歷,他們比同齡人多了幾分成熟。

2012年4月1日是有米兩週年的紀念日,有米公司全體員工在華工隔壁的穗石村吃了頓慶賀宴,下午他們來到大學城中心湖附近放風箏。南方都市報記者向身著藍色有米T恤的陳第表示祝賀,他滿臉輕鬆說,「謝謝,還需繼續努力」,然後開心地繼續放風箏了。

阿狸可沒有那麼輕鬆,他的QQ簽名一直是「很疲倦」。即使每個月從應用程序裡賺到過萬收入,他的不安全感一直很強烈,這個行業變化太快,「感覺不穩定,前面的路還不算很確定,就是怕,突然有一天,廣告平台倒閉了,那就慘了」。他決定繼續一邊工作一邊開發應用程序,趁著形勢好,「能撈多少是多少」。

「那你現在有沒有拍拖?」

「還沒有啊。」

「沒有拍拖,會不會因為太多時間在做這個(應用程序開發)?」

「這個是有一點啊。」

記者注意到他的小米手機裡,其中一款應用程序名為「虛擬女友」。

開發者也會有春天

作為與網絡、移動終端並列的移動互聯網的三大支柱之一,應用程序使移動互聯網空間得以無限拓展。以iPhone手機的出現為標誌,基於Ios、 Android、WindowsPhone等系統的移動應用開發方興未艾,加之AppStore、GooglePlay等應用商店,日漸完善的合作流程與便利的支付方式降低了應用開發的門檻。

很多人夢想著AngryBirds式的奇蹟在自己身上發生,他們渴望自己開發的應用程序能夠一夜暴紅。於是互聯網巨頭、軟件服務提供商、個人開發者甚至是運營商和硬件製造商都準備在移動應用開發上大干一場。

據《2011年度移動開發者生存狀況調研報告》,移動開發者中,60.9%的年齡分佈在18-25歲之間,即高校學生或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78%的開發者來自20人以下的創業型團隊,且94.6%的開發者為男性,看來應用開發是「男人的戰場」。

這些開發者多分佈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46%的開發者月收入在4000-8000元之間。毫不意外的是,Android、Ios和 WindowsPhone是應用開發者選擇的主要開發平台,比例分別為79.9%、28.2%和10.2%。在前手機巨頭諾基亞放棄塞班和MeeGo系統之後,基於這兩個平台的開發者銳減至3.1%。管理類工具應用、電子商務類、遊戲類應用最為開發者所青睞。

5年工作經歷是應用開發者職業發展的分水嶺,在某一特定領域堅持5年後,無論是薪酬還是工作崗位均會有質的飛躍。開發者的自身素質也不容忽視,良好的自學能力、精通多種開發語言,依舊是開發者在職場獲得加分的重要砝碼。

給應用開發者的8大建議

1.和同行做朋友

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只會使你開發的應用離用戶越來越遠。和同行做朋友,以開放的姿勢融入到整個Android開發的圈子中去,不但能夠做到資源的合理共享分配,也能在圈子內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同時上傳自己的軟件到任何可能的market上,增加軟件品牌的曝光機會。如果你的英文夠強,國外的機會也不要放過。雖說官方的只有GooglePlay,但是國外類似於Orange的第三方商店還有很多。

2.關注用戶,知道什麼是他們需要的

要知道,產品最終的使用者是用戶。只有他們才是評判我們開發的應用是否有用的唯一標準。花更多的時間關注用戶,通過用戶調研、角色卡片等方式來確定用戶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拍拍腦袋,說「我覺得我們做這個對用戶很有用。」永遠記住,用戶一次不好的評價可能使你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品牌形象毀於一旦。

3.關注各大Android社區,解決用戶的問題

社區推廣絕對是品牌推廣最廉價也是最有成效的方式之一。每天都有無數用戶在安卓、機鋒等Android論壇交流心得尋求幫助。在這些社區註冊自己的品牌名,主動幫用戶解決問題,建立權威。

4.不要忽視網站建設

網站是建立品牌最好的地方,個人開發者可以用wordpress建一個博客網站,做些簡單的SEO工作,保證自己的網站在查詢自己的品牌名時排在搜索引擎第一位。每日堅持更新一些關於android的最新消息,使用自己獨特的品牌模板來分享自己的觀點。

5.借助QQ群和微博的熱潮

微博的迅速發展已經使它成為品牌推廣不可忽視的地方,一次成功的微博推廣給品牌帶來的知名度提升遠勝過傳統的推廣模式。而QQ群則是獲得用戶直接反饋的最佳選擇,多和網友互動,獲取最新應用試用的反饋,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記住,和用戶面對面的交流是品牌建設的最佳方式。如果想做外國市場,也可以通過建立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賬號進行推廣。

6.在應用中留下聯繫方式,讓用戶第一時間找到你

你的應用永遠不是十全十美的,用戶在使用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各種問題。在應用中留下聯繫方式,讓用戶第一時間找到你。不僅幫用戶解決了他們使用中的問題,也為自己進行免費的用戶調研提供機會。回覆用戶的郵件最好用事先準備好的模板,帶上你的品牌Logo和網址等相關信息。

7.參加各種行業會議

積極地參加諸如移動互聯網大會、Anroid開發者會議等一些正規的行業會議。主辦方往往會在會議中帶來關於Android和行業的最新動態。同時也能擴大與同行的交流合作。要記得,穿上屬於自己品牌的文化衫參加大會,也會引起不小的反響哦。

8.媒體永遠都是朋友

目前Android開發團隊不多,做品牌的就更少,在發佈了一些軟件之後,可以主動聯繫紙媒或門戶網站的科技板塊編輯,找些文筆不錯的朋友寫些測評,這些媒體都會很樂意幫你發佈。(整理自36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26

App個人開發者已死?月入僅千元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338.html

刷不起榜、被破解、被山寨、國內用戶不願付費……諸多問題困擾著國內的App開發者。創意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個人開發者吐槽App開發創業之難,月均收入僅千元;未找到商業模式,移動互聯網投資大幅放緩

「如果繼續下去,我可能某天死在電腦前,而我的搭檔可能就要離婚了。」手機遊戲開發者黃峻在微博裡寫道。

刷不起榜、遊戲被破解、找不到國內付費用戶……一年的創業非但沒有讓黃峻實現起初的夢想,賺不到錢的現實反而使他頭髮白了大半。

同黃峻一樣,大部分當初扎堆進入手機應用開發行業的創業者們,正在為「活下去」而掙扎。來自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底,僅有23.3%的開發者能從應用開發中盈利。

資本也度過了那段「為移動互聯網痴狂」的歲月。App開發者獲得融資的難度愈來愈大。「App開發已死。」作為國內最早App應用開發者之一的朱連興斷言。

 「個人開發者已死」

在創業的一年時間裡,黃峻「開發到凌晨4點,早上9點起床」,「一年內頭髮白了大半」。如此操勞換來的是平均每月1000多塊的收入。

1月23日,33歲的黃峻發表了一篇題為《個人開發者之死》的長微博。在這篇迅速引發眾多同行共鳴的文章中,黃峻傾吐了自己開發手機遊戲近一年來的消沉與絕望。

黃峻的創業故事始於2012年年初。那時,看到手機遊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後,已在上海做遊戲開發近10年的黃峻,決定辭去月薪1萬多的工作,與一個同處遊戲圈的朋友開始創業。

「每天蹲在家裡鼓搗」了近3個月後,黃峻推出了第一款App作品——《萌萌推金幣》。限免(限時免費,App應用常見的推廣方法之一)第一天裡上千個的下載量,一度讓黃峻歡欣鼓舞。

開始按每次2.99美元的標準收費後,《萌萌推金幣》的下載量開始銳減。不久,其他開發者的推金幣遊戲也陸續上線。

此時,一家找上門的App推廣公司跟黃峻達成了「四六分成」的協議。「他們就是發了幾條微博、上傳了個視頻,根本沒起到效果。」讓黃峻感到氣憤的是,如此一來,不僅推廣公司白白賺走了幾百塊錢,還耽誤了遊戲推廣的最佳時機。

不過,坦白地說,黃峻和他的朋友並沒有太多的推廣手段——他們只能在微博或遊戲論壇上發下帖子。但根據黃峻1月28日的監測,5個付費下載推金幣遊戲的用戶,無一來自國內。對於如何吸引捨得花錢的國外用戶,黃峻有些束手無策。

當時,也有刷榜公司「開價每天5000元並保證進入國內遊戲榜的前10」,但作為草根創業者的黃峻,覺得太貴了,刷不起。

經受過此次打擊後,黃峻又決定開發一款「求合體」類型的遊戲。當開發到一半的時候,他尷尬地發現,國內一個完全同類型的遊戲已經出來了。權衡再三後,不忍放棄的黃峻決定繼續開發下去。

2012年底,被命名為《Graveyard Keeper》的遊戲上線了。他為這款遊戲設定的盈利方式是「免費下載、賣道具、收廣告費」。

然而《Graveyard Keeper》的下載量依然寥寥。雪上加霜的是,國內一個網站發佈了該遊戲的破解版。

他向破解方懇求說,「拿掉吧,我代表一家老小感謝你」。破解方連著幾句「好」後,再無太大的行動。

對於黃峻,這意味著半年的辛苦又付諸東流。在創業的一年時間裡,他「開發到凌晨4點,早上9點起床」,「有時覺得頭暈到床上躺會兒後,又坐到電腦前面」,「一年內頭髮白了大半」。如此操勞換來的是平均每月1000多塊的收入。

「如果繼續下去,我可能某天死在電腦前,而我的搭檔可能就要離婚了。」黃峻說,他已經決定春節後告別遊戲開發,找個公司去上班。

開發中的「牆」

個別成功的案例使很多人萌生了一夜成名的幻覺,當這些懷揣夢想的開發者正式踏入App開發的大門,便會發現推廣困難、山寨成風、國內用戶不願付費等數道牆,橫矗在前方。

當前,像黃峻一樣的國內App應用開發者已達數百萬之眾。而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的觀察,部分開發者投身App開發,並非經過深思熟慮,而是基於非理智的衝動。

李易稱,「『憤怒的小鳥』等遊戲的爆紅以及媒體上連篇累牘地報導的創業成功者,使很多人萌生了一夜成名的幻覺,甚至是錯覺。」他所舉出的事例是,一個已做到上海某地產項目副總的年輕人,還沒找準開發方向,就「非要辭職來玩移動互聯網」。

對此,2008年App Store剛推出時就涉足開發的朱連興頗有體會:一個女記者採訪完朱連興後不久,就從他的團隊挖走幾個工程師成立App開發公司;行業外的公司或機構,看到App開發的如火如荼後,「一拍腦門」就找到朱連興做外包,「有個打算推出一款搭車應用的老闆,提出在應用裡再加上微博、微信等100多項功能。」

當這些懷揣夢想的開發者正式踏入App開發的大門,便會發現推廣困難、山寨成風、國內用戶不願付費等數道牆,橫矗在前方。

30歲剛出頭的張翮,正在推廣耗費幾十萬元的運動計時App——「益動GPS」。「推薦靠跪求。」張翮說,他最近幾天都在QQ上反覆向幾家App推薦網站的編輯們陳述應用的優點,以爭取應用被推薦,對方有的當天回覆,有的隔天回覆,有的直接不理睬。

1月25日,主打女性生理週期計算的「大姨嗎」創始人柴可,向200多位同行分享他「如何獲得用戶」的經驗。這位27歲的年輕人說,其團隊通過傾聽女性用戶的反饋、揣摩女性心理等方式,已獲得了500多萬的用戶。

但他最近也遇到了件讓自己煩心的事——應用被「山寨」了。此前不久,App Store裡上線了一款名字與「大姨嗎」僅一字之差、而且界面完全相仿的應用。「起先向對方發去律師函後,這款應用下架過一段時間。」柴可說,幾天後,山寨應用再次悄悄上線了,「我正準備與他們打官司。」

柴可打官司的底氣在於他之前為應用註冊了商標,「那些沒有註冊商標的應用,遇到被山寨的情況,基本無能為力。」

「這個行業裡已經沒有了道德底線。」朱連興說,除山寨、抄襲成風外,契約精神也屢屢被無視,「國內外包業務的違約率相當高。」

據朱連興回憶,他曾接過一家公司App開發的外包,價格為3萬元。他的業務員帶著寫完後的源代碼去交接時,對方要求業務員「先把源代碼放下,回去開張發票」。

而當業務員帶著發票返回,對方卻以源代碼裡有錯誤為由退貨。朱連興懷疑,在此期間內,「他們已經把源代碼複製走了。」

朱連興正在猶豫到底是否起訴對方,「取證非常困難,而且律師費可能花5萬元左右」。而這個合同的總價不過也只有3萬元。

資本市場的冷淡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App應用都沒有看清自己的商業模式。2010年、2011年兩年瘋狂的投入卻沒有換來回報後,投資人變得謹慎和理智。

「很多草根創業者和團隊,都缺乏商業訓練,就是不知道怎麼去掙錢。」21世紀天使資本投資總監楊海濤說,目前國內大部分的App應用都沒有看清自己的商業模式。

楊海濤認為,部分開發者仍然是拿著以前做互聯網的理念在經營App應用,「以為做大用戶規模,賺錢就自然而然地到來。但在移動互聯網上,如何把用戶轉換成利潤,現在很多開發者仍看得不是很清晰」。

這種情形與2000年前後的那場互聯網熱潮有些相仿,在那場「全民互聯網投資」的熱潮中,不少企業針對互聯網的投資打了水漂,其中包括聯想與TCL這種「傳統」科技業製造廠商。那場熱潮中,幾乎所有網站在起始階段都沒有看清自己的商業模式,甚至包括門戶網站。

個人開發者吐槽App開發創業之難,月均收入僅千元;未找到商業模式,移動互聯網投資大幅放緩

艾媒諮詢的調查顯示,2012年,16%的開發者選擇將付費下載作為主要的盈利模式,56.6%的開發者選擇的盈利模式為「免費下載+應用內嵌入廣告」。

「移動廣告的投放額呈增長趨勢,但投放分佈上,兩極分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艾媒諮詢CEO張毅稱,廣告商更加青睞那些擁有成千上億用戶規模的App巨頭,「那些只有幾萬、十幾萬用戶的應用,拿到的廣告正呈下降趨勢。」

沒有成熟盈利模式的情況下,部分中小創業者只能以「自己的積蓄和承接外包」等方式維持生存。而許多大型互聯網公司進入App行業後發動的人才爭奪戰,則加大了其經營難度。

據柴可透露,原本在他公司的一個工程師每個月工資8000元,但一家大公司直接開出2.8萬的月薪將其挖走。而張翮則稱,為了不漲工資就能留住人,他「給期權、管吃管住、放寬考勤、還會送一些廣告商提供的衣服和滑雪工具」。


國內創業環境的確很艱難,刷榜成為慣例了,特別在遊戲App上。為了一時好看,利用風投的資金做出樣子。資金一斷,名次就又掉下去。合合信息聯合創始人陳颯

艾媒諮詢的調查顯示,截至2012年11月,實現盈利的手機應用開發者的比例為22.3%,而2012年上半年時,這一數字僅為14.8%,「這種短期內的好轉是以惡意廣告、惡意扣費等方式犧牲用戶體驗獲得的。不代表行業發生好轉。」

同時,根據調查,2012年,30.9%的開發者預計其年收入低於1萬元,年收入在1萬—5萬之間、5萬—10萬之間的比例分別為15.5%和17.7%,而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則不足3.4%。

考慮到「真正好的應用很少、應用盈利能力不算太強」等因素,去年楊海濤看了100多個App應用,「一個都沒投」。

投中集團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移動互聯網行業披露案例46起,相比2011年減少37.8%;投資總額5.94億美元,相比上一年度增長17.4%——移動互聯網投資大幅放緩的趨勢一覽無餘。

「2010年、2011年兩年瘋狂的投入卻沒有換來回報後,投資人變得謹慎和理智。」李易稱,移動互聯網已屬於投資圈內一個炒濫了的話題,App應用的投資和開發已經開始去泡沫化。

有的開發者則感嘆稱,現在開發者向上獲得投資、向下獲得用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再考慮到手機新技術更新速度減慢導致的App幾無創新空間,已經轉向開發音頻二維碼技術的朱連興甚至斷言,「App開發已死」。

而張翮則說,他現在每天都在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活下去」。

訪談

在一些「成功者」看來,移動互聯網仍大有可為。雖然仍未找到清晰的商業模式,但他們已不再過多地去考慮生與死的問題,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用戶體驗及資本操作上面。10多年前的那場互聯網熱潮給了他們這種底氣——熱潮中不少依靠「燒錢」存活下來的網站,最終還是找到了合適的商業模式。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場新的移動互聯網熱潮?對於這個行業,他們如何評價?

陌陌王力:移動互聯需時間

陌陌科技聯合創始人、COO王力表示,目前暫不考慮盈利

從搭訕獲得靈感

新京報:創始人最初選擇做這個是什麼考慮?

王力:這個點子是CEO唐岩想出來的,有次在廣州的一個飯店,想認識不遠處的女孩,但搭訕不太符合性格,就想有個手機可以定位在那多好。後來瞭解了一下,國內沒有這個形態的產品。

最早的想法比較簡單,以前傳統互聯網上想認識一個人很難,需要在網站論壇上很長時間接觸,現在人壓力大,時間碎片化,需要一個更加輕量化的產品。

新京報:陌陌和微信、米聊等競爭者的差異化在哪,怎麼勝出?

王力:我們是2011年8月份推出,微信比我們早大概1年,最開始是做語音對講,沒有社交模塊。我們是走移動社交的路子。在這個領域還沒有競爭者。

不太想用傳統廣告模式

新京報:做到現在有考慮盈利嗎?

王力:畢竟才一年多,不太考慮這方面的事情。移動互聯本來就是新東西,需要時間。

現有的傳統廣告模式,不太想做。我們也預留了廣告位,今後可能放一些自己產品信息的宣傳。用戶規模做到一定程度再說吧。

新京報:現在App的創業環境和兩年前已經大不一樣了。

王力:我們當時氛圍還是比較寬鬆,沒有這麼多大的互聯網公司跳進來,現在這個階段再介入,已經非常激烈了。不過創業公司,最好的地方是可以頻繁試錯,做決策立即拍板,大公司做不到。

做著做著就有模式出來

新京報:對新進入者,有什麼建議嗎?

王力:方向比較重要,可做盤子、想像空間比較大。方向不對的東西,怎麼努力沒有用。比如社交是一直都存在的命題,每個人都需要。其他也沒法說,創業方向不一樣,起步時間不一樣,所以借鑑意義也不大。我們不是創業成功者,現在都還在起步階段,就開始給人家布道真挺傻的。

新京報:雖然模式還不清晰,你們自己對陌陌的未來,有沒有準確的構想?

王力:馬化騰做騰訊差點賣掉,哪能想到靠增值服務做這麼大,互聯網就是做著做著就有模式出來了。陌陌才開始,沒有很宏偉的構想。

我們倒是有一個文化理念上的想法,現在城市裡人與人比較冷漠,能夠讓這些人,和另外一個人建立溝通交流,恢復溫情的東西。

新京報記者 劉夏

合合陳颯:行內刷榜成慣例

合合信息聯合創始人陳颯表示,「極其痛恨反對」刷榜

盈利模式為收費下載

新京報:許多App都在盯著做名片這一塊,你們的名片全能王名氣好像最大,怎麼脫穎而出的?

陳颯:用軟件進行名片識別是一項很有門檻的技術,需要多年技術累積以及對上億的數據樣本進行分析。名片全能王創業團隊裡很多都是模式識別領域的資深研究人員,公司也已經申請了相關專利。

新京報:現在主要盈利模式是什麼?資金狀況如何?

陳颯:我們的產品從一上市就是收費的,主要在應用商店裡針對用戶下載收費,但也有一些免費的體驗版本。

名片全能王現在已覆蓋了大部分手機廠商,包括諾基亞、摩托羅拉、HTC、中興、華為。由於我們產品可為手機廠商增加賣點,預裝會向其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是收入來源一部分。

刷榜虛假不可持續

新京報:目前App創業環境並不十分乾淨,刷榜盛行,你怎麼看?

陳颯:國內創業環境的確很艱難,刷榜成為慣例了,特別在遊戲App上。為了一時好看,利用風投的資金做出樣子。資金一斷,名次就又掉下去。

雖然刷榜對我們公司的產品影響已經不大了,但我極其痛恨反對這種方式,因為是虛假和不可持續的。特別不希望開發者採用。

新京報:哪種App未來會有較好的前景?

陳颯:不僅僅侷限在移動上面的,可以把手機、平板、PC各個平台打通的產品,我比較看好。

我們現在也在這方面嘗試,剛出爐的掃瞄軟件,就可以覆蓋各個終端識別,正在和掃瞄儀廠商談合作,今後通過銷售進入企業端,幫中小企業進行日常管理。

新京報記者 劉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03

【每日一黑馬】小旭音樂:客戶月入數千萬 我只賺了八百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107.html

來源:i黑馬 作者:王根旺,寧悅

【導讀】「我們給《胡萊三國》做30秒長的曲子獲得的收入八百塊錢,我們改了二十多次,都快被逼瘋了。然後突然他們就一下子火起來了,但是跟我們沒關係,我們還是只收八百塊錢。」說到遊戲《胡萊三國》的爆紅,黑馬哥面前的盧小旭不無感慨的說。

盧小旭系小旭音樂創始人,也是黑馬營六期學員。提及小旭音樂,圈外人肯定知之者甚少,但談及《QQ斗地主》歡快的背景音樂,可能盡人皆知,而此音樂便出自該公司之手。此外,包括曾盛極一時的網絡遊戲《穿越火線》、《天龍八部》、《誅仙2》、《鹿鼎記》、《問道》等,以及最近頗為風靡的手游《我叫MT》《大掌門》等的背景音樂皆由該公司操刀。目前,其主要業務是遊戲音效設計、遊戲背景音樂製作和遊戲主題曲創作,據盧小旭介紹,公司所佔的市場份額在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與《我叫MT》《大掌門》這種躥紅的遊戲相比,作為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者,小旭音樂不管是在收入還是名氣上都只能望前者項背,《我叫MT》目前月營收在數千萬元,而小旭音樂在這個項目上的全部營收只有幾萬元,而這已經算比較大的項目了。

當然,在來的快和去的也快的遊戲行業裡,盧小旭撫平自己的心態新並不難。在日前GMGC全球移動遊戲大會上,當樂網CEO肖永泉透露,去年一年共有1200款手機遊戲發佈,而月收入超過一千萬的不到2%,超過100萬的只有10%。而這就意味著,有90%的團隊在虧錢,並可能會被行業淘汰。

「你看到的是吃肉的,沒看到挨打的,《我叫MT》火爆之後,起碼有四到十款類似《我叫MT》找我們做音樂。我們還曾一度做了二十款捕魚遊戲的背景音樂。我們遊戲外包的產業就是這樣,相對來說風險會小一些,但是你無法遇到像《我叫MT》這種投三百萬賺幾個億的遊戲。」盧小旭感嘆道。

以下為盧小旭口述。

青年小旭

我是1979年的,我自己從小學鋼琴和作曲,2002年從四川音樂學院畢業到了北京,剛開始給一些歌手寫歌,住地下室,跟「北漂」的音樂人沒有什麼區別。一個很偶然機會,2003年我幫別人做了一個單機遊戲的音樂,而隨著網絡遊戲《傳奇》引入了中國,網遊在中國開始流行起來了。當時,我認為這個行業未來希望比較大、比較有錢,對音樂的需求比較大,當時就選擇進入了遊戲音樂行業。但是沒想到,遊戲音樂一下能發展十年這麼紅火。

小旭音樂相當於是一個外包公司,因為遊戲公司一般都不設立音樂部這麼一個部門,他們需要遊戲音樂的時候,就把業務外包給我們。我們一隻腳踩著音樂行業,另外一隻腳是踩在遊戲和移動互聯網行業。小旭音樂剛起步的時候,資金來源都是自己前期的積蓄,到現在也沒有什麼投資。這個行業其實不需要太多資金,我們是現金流的公司,它對人才的需求和業務的需求更大,並且每個月的資金流周轉是很快的。

成長

在網遊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便進入了這個市場,這是我們的強項。因為專注,我們開始做遊戲音樂之後,其他方面的內容都沒碰過。就外包遊戲音樂行業來說,我們公司規模肯定是最大的,大概能佔整個市場的三分之一,能與我們競爭的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幾個人的小工作室。

我們的業務都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最早的時候,我們做的兩三部作品還比較成功,後來就有朋友介紹過來新的業務,然後慢慢的又往下面積累,又有一些知名的公司介紹過來新業務。

我們公司的業務構成變化也是整個遊戲行業變化的縮影,比如目前端游現在只佔我們業務的10%了,頁游佔20%,其餘70%是手游,而這基本跟整個遊戲行業的趨勢差不多。

端游對音樂的需求量很大,做的音樂需求量很少的都要幾萬塊錢,多一點可能十幾萬元,後來變成頁游了,頁游音樂需求量就會小一些,但是也得幾萬塊錢。而到了手游時代,音樂量需量就更少了,平均每個項目就幾千塊錢,我們現在相當於一個賣快餐的,就單子都特別小,但是量特別大,我們做過的手遊客戶都好幾千家了。

我覺得市場還可以繼續擴大,因為之前都是端游公司,全國可能只有幾十家端游公司,我們接幾個端游公司的業務,就夠養活公司所有人。而現在的手游公司有幾萬家,這就需要去對接,所以說我們就只能規模化,多招一些市場的人員。我們公司以前屬於產品型或者創作型的公司,而現在必須要變成一個市場型、以業務為導向的公司。

我們現在已經轉變成一個服務型的公司,有24小時的客服,若客戶有非常著急的需求時,我們特別擅長應對這種情況,這也是為了應對手游帶來的變化。以前,一個端游研發兩三年,而手游的製作進度都是特別趕,而且手游團隊又特別小,所以溝通成本比較大。

煩惱

現在看來,我十年前的遊戲音樂的定位還是挺準的,自己很幸運能找到這一行,但不幸是選擇了音樂這一行,因為音樂產業,沒有一個致富的先例。

遊戲有很多產業鏈,我們屬於那一條很小的鏈條。在遊戲行裡,遊戲音樂類似一個輪胎裡面的閥門,這個閥門不能少,少了就漏氣,但是你要讓一個人用一個知名品牌並且很貴的閥門,他就覺得不划算。

在遊戲行業裡,外包的最大好處是,風險性會小很多,但是它的利潤率不高,成長空間也有限。而且外包不可能無限的去擴大規模,不能簡單的去複製模式,音樂創作很難標準化,標準化了就會導致同質化。畢竟音樂創作涉及到人員的管理,包括內部的流程優化等等,這些都是商業模式的瓶頸。

雖說到了一定的瓶頸,但是我們還是會通過一些方法來擴大規模。首先,我們要穩住現在的市場份額,繼續擴大份額。第二,進軍其他音樂領域,比如說動漫和影視廣告領域。第三,演出市場,現在YY也在主動跟我們合作,讓我們去開一個頻道。第四,我們可能橫向的往視頻領域拓展,也就是單獨做音樂。第五,我還想走到C端去,目前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做演唱會或現場演出,但是想擴大規模也很難。

要想擴大規模,品牌深入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如果在老百姓之中,你有幾首像神曲這種特別有名的代表作,這樣一傳播之後,品牌價值會有很大提升。我們現在有一個媒介部,他們會去蒐集一些,跟遊戲相關的一些熱門話題,把它寫成歌或者做成一些病毒視頻,在網上推廣。但是,想讓一個視頻或一首歌人盡皆知,確實是要有一點的偶然性。我們一直是把利潤的一部分拿出來去做這個工作,因為我知道,如果一直做外包而沒有品牌的話,是沒有太大前途。

藝術領域,其實最終剩下來的就是知名度或者名氣,比如劉歡作一首歌可能要一百萬,我們只要五萬塊錢,其實品質上差異有那麼大嗎,沒有。但是劉歡的知名度就是他的金字招牌,對於一個公司和團隊來講,品牌就相當於一個藝人的的知名度,也相當於你的身價。所以,我們這幾年也是把很大一部分利潤拿出來做品牌推廣和建設。

見證

我肯定是遊戲行業的見證者,我們周圍的很多客戶,起起伏伏已經好多輪了。

對於遊戲企業來說,只要有一款遊戲成功了,可能就會帶來爆炸式的增長。比如我們與暢遊以及完美世界合作的時候,從來沒想過他們遊戲會非常火,當時完美世界的創始人池宇峰親自來錄音棚監督,但是遊戲火了之後他身價立馬就變成了幾十億元,心理落差特別大。暴富的神話在我們周圍太多了,所以我們的心態要特別平和。當然在遊戲行業裡,有大起也會有大落,比如說曾代理過《大航海時代》的盛宣鳴公司,當時僅僅在ChinaJoy展會上就砸錢一二百萬做了一個帆船,結果半年後公司就死了。

現在手游已經熱到了我這十年遊戲生涯從沒有遇到過的火爆程度。手游大會擠的水洩不通,像趕廟會一樣,而頁游大會就冷清多了。小開發者太多了,現在上萬家都是保守的估計,北京起碼有五千家,而且一夜暴富的神話太多。手游時代其實拼的是創意和偶然性,月營收過千萬的手游公司全是新公司,沒有一家公司是大家能叫得出名字的。比如日本遊戲《智龍迷城》的開發商Gungho成立才兩年,就把任天堂的市值給超越了,Gungho就靠那麼兩三款很小的手游把任天堂三十年的積累給打下去。所以,這個世界變化實在太快了,太瘋狂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45

【每日一黑馬】貝瓦網:一個80後父親的育女生意經 月入500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977.html

【導讀】貝瓦網,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名字。而作為一個定位0-6歲兒童早教市場的細分網站,上線三年的它卻有著一連串令人驚嘆的數字:註冊用戶1000萬以上、日活躍用戶超120萬、日訪問量突破1000萬、員工近200人、月收入在500萬-600萬之間。而它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做一款兒童專用的Pad去搶佔線下的早教市場。它能實現嗎?

京城一個細雨霏霏的春日午後,皮膚黝黑的貝瓦網創始人楊威坐在黑馬哥面前侃侃而談。2004年畢業於名校西安交通大學的楊威,按部就班的進入了IT名企騰訊,與他同時入職的還有現在已經上市的淘米網創始人汪海兵。此後楊在騰訊循規蹈矩做銷售和商務,一幹就是五年,不過2009年3月自己卻選擇了出走創業,理由很簡單,初為人父的他在給自己一歲女兒做早教的時候犯了困難,「翻來翻去看,當時給小孩看的動畫要麼是《黑貓警長》《葫蘆娃》,要麼是國外的作品;打開網站搜一下,也發現沒有什麼有用的資料。」

如果上面的創業因由歸結為「好父親」的話,下面有一個或更現實的誘因:上文中的汪海兵於2007年創辦了兒童娛樂網站淘米網,並且辦的風生水起,其旗下的網頁遊戲摩爾莊園2009年初註冊用戶已達到了4000萬人。不過與汪的5-15歲兒童互動娛樂產品定位不同,楊威選擇了0-6歲的這個年齡段的兒童,他的理由是這樣的。

「當時早教行業的從業者基本上是以幼兒園教師和書商為主,我就意識到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的互動功能或將改造整個早教行業,而也是我的優勢。」

線上和線下的結合

與好友汪海兵一樣,楊威也獲得了騰訊聯合創始人曾李青的天使投資,不久他就正式豎起了創業大旗。2010年7月,他的貝瓦網於上線,開始主要為學齡前兒童提供原創的兒歌視頻,家長還可以帶著寶寶通過貝瓦電台聽童話故事和兒歌,「它的定位主要是通過互動的多媒體形式為0-6歲學齡前兒童提供娛樂、學習、生活。」貝瓦網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5月份,其日訪問量突破1000萬,註冊用戶1000萬以上,付費會員20萬。雖與母嬰類媒體網站寶寶樹6000萬的日訪問量有一定的差距,但這對於一個上線不到3年的網站來說已經是一個驚豔的成績,而楊的的殺手鐧便是內容營銷。

「通常大家想到的提高流量的方式就是用錢去買廣告和關鍵詞,問題是除了錢還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可以換。互聯網缺就是好內容,傳統企業不願意好內容放到互聯網上去,但早期我們就提供了品質相對好的內容,這也就慢慢使用戶匯聚到了我們這裡,並保持了一定的黏度。」

當貝瓦網有了黏度很高的粉絲之後,楊威自然而然就考慮到流量變現的問題,首先映入其眼簾的實物便是早教包,它是一種包含書、讀本、父母用書和玩具等的線下早教產品。而這是一個競爭相當激烈的市場,2006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日本巧虎就主打早教包,其年營收達到數億元,此外,包括東方愛嬰和金寶貝等線下的早教機構也早已涉及這一領域。不過楊威還是於2012年4月推出了定位於0到6歲的早教包「淘奇包」,他有自己樂觀的理由,「就像小米的米粉一樣,貝瓦網的用戶都叫瓦絲,他們會主動組織活動買貝瓦的產品,有什麼買什麼。」

而事實也證明,楊威的樂觀也有一定的道理,目前淘奇包已為貝瓦網貢獻了近一半的收入。淘奇包每月每個早教包139元,半年起訂,每年以及每個月的內容都不盡相同。除了在線銷售外,貝瓦網還有40多人的呼叫中心支持用戶電話購買,此外,楊威還在北京成立了三家線下體驗店,並拓展了線下的傳統渠經銷商。

軟和硬的結合

就像團購之於2010年、O2O之於2011年、手游之於2012年,在2013年,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談論「軟硬結合」彷彿就已成為一個OUT的創業者。軟硬結合概念遠可追溯到APP Store,自2008年7月11日上線之後,它與硬件iPhone的搭配使蘋果公司一發而不可收。此外,谷歌也通過自己開發的安卓系統實現了對手機行業的顛覆,此後的各種軟硬結合的產品更是層出不窮:小米手機、谷歌眼鏡、iWatch、樂視盒子……

而楊威也趕起了這個時髦,於2013年5月推出了一款平板電腦「貝瓦Pad」,在他栩栩如生的描述中,這是一款兒童早教機,裡面搭載了貝瓦的各種兒童產品內容, 「本身是一個安卓ipad,系統是我們重新定製了的系統,生產成本就標準的安卓硬件的成。」而關於為什麼推出貝瓦Pad,楊並不認可i黑馬提出的流量變現的觀點,他是這樣判斷的,數字和實體在早教領域未來是會融合的,而提供解決方案的貝瓦網則需要Pad這種實物載體;此外,孩子需要自己的一個屏幕和終端。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貝瓦網之所以涉獵Pad硬件領域,主要出於三個目的:賣產品,每台1300元左右定價也能為其帶來頗豐的利潤收入;其次,實物的產品無疑是對自己品牌一種看得見的宣傳;再之,這也可以為網站引流,提高線上的用戶黏度。

顯然,楊威對貝瓦Pad寄予了很高希望,他認為,硬件只是一種載體,自己賣的是內容,「這是我們的核心,不光賣我們自己的,還要別人的內容,我們會用最新的技術來改造這個行業。」而未來,貝瓦Pad和淘奇包將成為一體的產品,「目前的貝瓦Pad就像小米手機的一代和iPhone的一代,而當未來成熟的時候,它和淘奇包將成為一體的早教解決方案。」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看好軟硬結合的策略,在啟明創投董事總經理童世豪看來,對於體量不大的創業者來說,手機和Pad領域並不如像想像中的那麼美好,而真正的機會則是在穿戴設備上。一位國內一線品牌手機製造商負責人也向i黑馬分析稱,iPad mini 2000元出頭的價格定位已經嚴重擠壓了國內平板電腦的生存空間,留下的利潤和市場空間已經很有限。而更為重要的是當一個家庭有了大屏手機、iPad和iPad Mini之後,有多少父母願意為另一塊屏幕去買賬,這是一個值得仔細打量的問題。

但楊威依然表現的頗為樂觀,「任何東西推出來都是有人買有人不買的,但未來的電子化趨勢是不可逆的。」

i黑馬點評:目前,貝瓦網月收入在500萬-600萬之間,這主要由四部分構成:20萬VIP會員的線上消費;淘奇包的銷售收入;兒歌等內容的授權收入;貝瓦網廣告收入等。貝瓦網有著清晰的商業模式:線上線下結合,在線上黏住用戶的同時,也拓展到了線下市場進行變現。但與K-12(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階段孩子剛性的在線教育需求不同,0-6歲階段孩子的在線教育的需求相對弱了很多,並存在一個很大的難題——怎麼教育家長以讓他們意識到這一需求。此外,線下早教市場的激烈競爭也是貝瓦網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25

月入不到五萬別存錢?所學與興趣不符怎麼辦?戴董接招 犀利八年級生 妙提十二問

2013-06-24 TWM
 
 

 

戴勝益被今年即將進入職場的八年級生,選為心目中成功典範,《今周刊》邀請全台大學生,對戴勝益提出他們最想了解的問題,透過採訪進行精采的紙上對談。

撰文‧許瓊文

編按:王品集團創立二十年,推升台灣餐飲服務業整體形象功不可沒,並因獨特的企業文化與良好的福利待遇,受到青年及大學生青睞。戴勝益還因此獲選台灣八年級生心目中最成功典範之一,同在榜上的還有五月天主唱阿信及知名導演李安。

因此,《今周刊》邀集台灣北、中、南、東各地的大學生,透過學生會組織,邀約學生對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提問,從收到的超過六十個問題中,篩選出十二個問題,由《今周刊》直接向戴勝益提問,進行一場「八年級生偶像戴勝益與大學生」的紙上對談。

由於戴勝益行程忙碌,在台北往台中的高鐵上,不到一小時,戴勝益受訪回答問題,就連引起熱烈討論的「月入五萬元不要儲蓄」,戴勝益也不厭其煩地說明原委。

全文摘錄全台六所大學、十二個問題,戴勝益的精采回答。

談把握青春

﹁年輕人不該在最關鍵時刻宅在家﹂1.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董事長在中興大學畢業典禮上,提及月入不到五萬元就別存錢,應多花錢和朋友交際,您有怎樣的看法是要對家長說的?

戴勝益答(以下簡稱答):在中國人的社會中,對剛出社會的人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要求他們儲蓄,又要寄錢回家,試想,只有兩萬八千元,光付房租、三餐、生活費,在台北就要一萬多元,如果還要儲蓄、寄錢回家,就只能節省與朋友出去聚餐、交友的費用,只會讓自己愈來愈退縮,走不出去。一個月五千元,十年六十萬元,只有存下六十萬元,但是消逝的青春卻永遠追不回來。

如果這十年你認真地與人互動,也許有朋友說,我老闆缺一位特助,你可能有機會,薪水馬上多六千、八千元;當家人有醫療需求,如果你平日不與朋友往來,他們會告訴你哪裡有好醫生嗎?我很勇敢地這麼說,因為覺得年輕人不應該在人生最關鍵的時刻,把自己封閉變成宅男宅女。

2.淡江大學統計系四年級王郁綺問:如果自己大學四年所學與興趣落差很大,該如何選擇?

答:這樣很好啊!恭喜他!因為這表示他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很多人大學畢業,連自己喜歡什麼都搞不清楚。通常所學與工作興趣都會不一樣,我們公司的高階主管中,沒有一位是念餐飲管理或是連鎖店管理的。在大學時期應該是拓展人脈關係,累積生活經驗,找到自己的興趣,如果大學畢業都茫茫然,不知道要做什麼,才是打擊,這位同學找到自己的興趣,值得恭喜!

談職場建議

﹁先在台灣磨兩年、

學好英文,較易成功﹂3.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國外打工旅遊是一個滿夯的話題,也是很多人畢業就想去做的事,對於剛畢業的我們,適合馬上去國外打工旅遊嗎?

答:我認為國外打工之前,先在國內打工吧。若沒經過工作壓力的試煉,年輕人到國外會受不了,所以先在國內打工兩年以上,再出國比較合適,否則一下子就出國,加上思鄉的情緒,會更辛苦。

4.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二許欣媛問:鼓勵台灣剛畢業的年輕人前往海外工作嗎?現在去大陸工作是時機嗎?

答:中國市場大,競爭也很激烈,今年中國的大學畢業生約六百萬人,是創新高的一年,當地人環境熟悉,又有人脈,你怎麼拚得過?我建議先在台灣磨練,經過兩年的養成期,扎實地學習,累積人脈後,再去海外工作。而且,前提是在台灣做得很好再去,若是在台灣被淘汰,到大陸「必定被淘汰」,淪為台流,沒有工作又不敢回來更慘。試想,如果在自己熟悉的場合,你都不能成功,在海外不熟悉的場合,怎麼可能會成功?

5.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二許欣媛問:關於台灣薪資結構,對於剛要入社會的畢業生,該如何合理要求理想待遇?

答:我認為先把英文弄好,這是關鍵,在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因為台灣正在走向國際化,不論什麼產業,英文好,就比較可以和雇主談到好的薪資條件,這可以讓你很快地提升待遇。

6.交通大學電機系四年級林東岳問:對於非餐飲本科系的同學想從事餐飲服務業,有什麼看法和建議?

答:其實這一行很辛苦,但這是有機會從小而大、自己獨立的一個行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能吃苦,每天八小時拿盤子、洗碗的磨練,要一萬小時,剛好五年,才有出人頭地的基礎。

我認為你如果對餐飲業有憧憬,那就來吧,年輕的時候來嘗試看看,一輩子不會遺憾,說不定因此喜歡服務業的種子萌芽。

但是,至少要待超過一年,因為到新場合,前半年都是磨合期,一定要經歷過這段時間,才能論定自己適不適合。

談王品經營

﹁好吃永遠存在,關鍵在新的服務感受﹂7.台灣大學園藝所碩一吳宗憲問:當顧客已習慣王品的餐飲模式,漸漸有喜新厭舊之感時,該如何因應?

答:關鍵就在於讓顧客隨時有新的服務感受,不會喜新厭舊。

在美國紐約,有一家超過一百二十五年的牛排館叫作「Peter Luger」,天天客滿,生意好到只收現金,不能刷卡,在美國是非常少見的,那證明好吃的東西會永遠存在,就像你的故鄉若在彰化,每次都會去吃的肉圓,就不會有喜新厭舊的問題,因為這就是經典。

8.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五年級辛曜宇問:現在的科技管理很盛行,王品集團有沒有什麼祕訣?

答:如果要做連鎖店,IT是很重要的基礎,一開始王品就用電腦記錄,慢慢地隨著品牌擴張,愈來愈成熟。現任的資訊部主管,很厲害,部門不到二十人,可以承攬公司所有的系統,別人ERP系統花一億元,我們只花五百萬元,很厲害吧!外面的人來參訪,以為我們IT部門至少要五十到一百人,結果我們不到二十人,他們的貢獻非常大。

談個人生涯

﹁若人生重來,我仍會選擇餐飲業﹂9.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董事長是一位喜歡旅行的人,想請您分享在旅途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答:到目前為止,我去了一○七個國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非洲肯亞,因為有很多野生動物保護區,每個幾乎有半個台灣這麼大。特別是在馬賽瑪拉部落保護區,可以看到馬賽族牧羊,另一邊看到獅子老虎,卻不會跑來亂咬人,人與動物協調地生活,大家彼此相安無事。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凶猛動物不是我們的敵人,只要用合理的方法對待牠們,彼此就能相安無事。人與動物可以結合得這麼好,這是一個很棒的典範。

10.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在旅途過程中帶給您的啟發是什麼?

答:每次旅遊,我都會寫超過五十則小故事,很多是我對餐飲的啟發,然後回來集結成書。例如前年,我去了印度洋的賽西爾群島,入住一家飯店,隔天電話morning call竟是一位中國女生,飯店因為知道是台灣人入住,特地找會說中文的人morning call,這樣細微的貼心,讓我很吃驚。

同一次旅行,我記得入住一家很差的旅館,清晨六點的飛機要離開,必須四點起床,沒想到飯店已經為我們準備很完整豐盛的早餐,我真的很感動,表示他們大概凌晨兩、三點就開始準備。當一個人很努力地表現出一個優點,其他缺點就不太重要;但是如果連一個優點都沒有,缺點就會被放大。

11.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董事長面對壓力,會如何處理?

答:我相信透過運動紓壓。運動的時候,腦內會釋放出一種腦內啡,可以讓你感到舒服。平時不能天天登山,所以我日行萬步,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每天會走很快,讓自己流汗,這樣的規律性運動,不但可以紓壓,還可以讓你平常想不通的事情想通。

規律運動很重要,同樣走路,我都喜歡繞學校或國父紀念館,因為沒有紅綠燈,就可以不中斷一直走,這樣腦袋想的事情才不會中斷。很多時候走路會產生靈感,稍縱即逝,所以要趕快用手機、紙筆立刻寫下來。

12.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如果人生可以重來,董事長還是會選擇餐飲業嗎?

答:絕對會!因為這是快樂的行業。

我向同仁說,下輩子我們還是選擇餐飲業,只是你們當董事長,我來當員工,這樣比較公平啦!(笑)餐飲業是面對人,比起面對死板板的機器、數字有趣;餐飲業可以磨練心志、鍛鍊意志力。第二個原因是,餐飲人都很快樂,因為每個人來用餐,都是抱著快樂而來,沒有人不開心。

王品不可思議

作者:陳芳毓

政大新聞系、英國史特林大學媒體管理研究所畢業。2004年加入《經理人月刊》,曾專訪60位領導品牌及上市櫃公司CEO,現任《經理人月刊》主編。

出版:巨思文化(2013年6月27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54

港人之苦: 產生被動月入一萬的例子(答) Home Blogger

http://homebloggerhk.com/?p=8930

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沒有明確表示個人擁有第二套房就不能借出九成按揭,只要第二套房都是自住的,就有批出九成上會機會。所以就算讀者自住擁有唐樓,是可以在第二套房九成上會,當然要申明為何有第二間自住樓。另外在你一拆二之策,即將現居屋由聯名轉單名,DSD(雙倍印花稅)是用你該次交易的從價印花稅徵收金額之雙倍計算。

 

 

還有一點就是,同學在課堂上問如果本身有一間工廈(總之係非住宅樓),如在港購買多一間住宅,是否要繳付雙倍從價印花稅呢? 答案是需要的。上述意見是本樣向教律師提問,惟要留意雙倍印花稅是2013年2月之新政策,在港熟悉此策的人根本未有。基於本BLOG希望提供資料不是純粹和大家解字面,本樣會力求將真確信息放上網,如大家有更多此方面資訊不妨傳送予我和大家分享。有所不當亦請提出,你可見之前有些文章會公開重要的修訂。

 

 

家庭總收入為$48000,已假設所收租金為可核實收入,租約處理清楚。借貸力為48000*50%/10000*2.59=6.2MIL。現已用借貸約為(1.5+1.6)MIL=3.1MIL,剛好是借貸力之一半。原本呢個「設置」做得不錯,買唐樓是要高息些少(2.75%年息)但用現價計收租回報都有5%(10950*12/2.6MIL),最正係可以提供成萬蚊正現金流。問題係首期要多點,現時估價都係1.9MIL,但市場做緊2.6MIL附近,此為讀者活生生提供的例子,說明唐樓有其投資好處,但在首期上,及租客加上維修上都要用點心力。如果用讀者當初買入價計,回報更有(10950*12/1.86MIL)=6%,不過不失。

 

 

現時老公要幫家人買樓,就係放棄第時市跌再買平貨的機會。既然係屋企人,那也沒從選擇。其實以你們人工只中等,小朋友出世後更要沒錢儲,難免要保留實力再乘下次跌市,買入物業善用槓桿才能改善下半世的生活。香港人就是就是這麼苦,人工已經唔高,仲要計好兼食盡個勢,再能用有限人工去改善人生。當然人工是可以靠努力去增加的,但是此等機會在香港你話有幾多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88

手游渠道成本激增 月入千萬仍難賺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777.html

導讀:「現在我們手裡有些底牌,如果國內渠道壓榨太厲害就出國。」邢山虎說。

樂動卓越旗下手游《我叫MT》在Android和iOS兩大平台的總註冊用戶已經達到了2400萬,日活躍量突破了230萬。樂動卓越CEO邢山虎表示,目前國內和海外手游市場的營銷成本都在增加,沒有好的產品以及運營經驗已經很難在國內市場立足。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手游邁入千萬(月收入)大軍,另一方面這個市場的陷阱和壁壘也在逐漸浮現,這個看上去很賺錢的行業,正在經歷著重重考驗。

只談流水不談利潤 整體毛利不足兩成

第三方數據監測機構Entbrains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已經有18款國產手游的月流水超過了千萬,而最新的說法是已經達到了23款。

其中《我叫MT》、《捕魚達人》、《時空獵人》、《大掌門》和《王者之劍》名列前茅,收入均在2000萬以上。

然而在行業的宣傳報導中利潤這一指標卻鮮被提及,事實上除了上述幾款優秀產品以外,還有大量產品已經死在了沙灘上。當樂網CEO肖勇泉介紹,去年共有1200款手游發佈,月收入超過100萬的只有10%。

千萬俱樂部只是手游金字塔的塔尖。

另一方面對大多數手游來說,華麗的流水下,利潤數字並不好看,GMGC全球移動遊戲聯盟秘書長宋煒介紹,現在做的好的手游毛利率在20%-30%之間,一些強勢的手游可以做到與渠道三七分賬,而弱勢的只能做到五五分,月收入不到兩千萬的,毛利率更低。

今年4月,《二戰風雲》開發商數字頑石的CEO吳剛在微博中說手游團隊月收入300萬是底線,扣除渠道、發行分成、服務器、帶寬、運維以及各項固定開支,結餘可能還不夠開發新產品。而在宋煒看來,隨著利潤率的降低,這個底線很快就會被提升到千萬。

渠道,正在成為手游難以承受之重。

高額營銷和渠道成本或將手游逼出國門

邢山虎介紹,樂動卓越兩個月內的廣告投入已經接近千萬,其中中國600多萬,海外市場300萬。

其中營銷和渠道成本佔了大頭。CP(開發商)與渠道的分成比例已經從七三過渡到了五五,未來則可能更多。

國內的手游渠道包括Google Play、應用和等應用商店,多盟、艾德思奇等廣告平台,360等應用內渠道和Openfient等社交遊戲平台,以及當樂網、UC等垂直網站和流量入口等等,邢山虎表示,(手游渠道)誰都不是雷鋒,雷鋒只在渠道之間發生惡性競爭的適合出現,但是現在江山已定,渠道與CP的衝突是必然的。

渠道商與CP分成,拿到錢後去做自身的推廣以保持用戶數量和影響力,隨之而來的是廣告費的增高,最後平台和PC聯合從玩家手裡拿錢,最終受傷的是玩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邢山虎說。

邢山虎介紹,目前《我叫MT》的每用戶獲取成本已經達到了5塊錢,且仍呈現上漲趨勢,《我叫MT》已經開始在海外市場有所布局,Google Play和App Store都還在堅持三七分,CP可以拿到7成的錢,如果國內渠道壓榨的太厲害,樂動卓越就將進軍海外。

藍港在線CEO王峰表示,三年內守住五五分賬就是手游的黃金分割線,可以讓手游企業研發出更健康的產品。藍港旗下《王者之劍》目前月流水已經突破了2200萬,而海外市場的年收入已經超過了1000萬美元。

不過海外市場也並不好做,邢山虎表示目前在美國,每用戶獲取成本已經高達20美元,而在日本甚至高達80美元。高回報也意味著前期的高額投入。

併購風將起 前十均已被盯上

本月初有消息稱國內影視巨頭華誼兄弟將收購《時空獵人》的開發商廣州銀漢,而事實上,被資本大鱷們看上的並不只有這一家。

「現在排名前十的都已經被盯上了。」宋煒說,銀漢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肯定會有很多併購案發生,不過併購的資源也是有限的,資本們看上的肯定是收入靠前的,如果月收入只有千萬,利潤只有百萬的很難被看上。

在手游展現了強大的變現能力後,各路資本都試圖往手游業務靠攏,華誼兄弟此前已經持有掌趣科技11.81%的股份,如收購銀漢,將是目前國內手游圈最大的併購案。

也有消息稱華誼兄弟該舉動是為了拉抬股價而進行的一次炒作,不過宋煒表示,接下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併購案發生。

渠道和營銷成本不斷增加,抄襲指責不斷,同質化競爭嚴重,已經成為國產手游揮之不去的陰影,不過各方面的壓力也在催促著手遊行業的洗牌,手游已經不是沒錢沒經驗的創業者玩得起的遊戲,同時業內也在呼籲手游精細化運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59

為媽媽打造專用包 月入四百萬

2013-11-04  TCW
 

部落客要賺大錢,只能靠接案?媽媽部落客CPU(周品妤)月入四百萬元營收的例子顯示,部落格的商機超乎一般人想像。

CPU的部落格人氣不是頂尖,但是,她卻是年收入最高的部落客之一。原因,就在於她跳脫部落客被動「接案」的紅海,利用網誌做為創業跳板,打造出市占率第一的本土媽媽包品牌「喜舖包」。當上老闆之後,月營收可達四百萬元,比起身價最高部落客花猴的月收入,幾乎高上七倍。

「我比其他廠商更懂這群人要什麼,這就是我的優勢!」三十四歲的CPU,自謙網誌文章如「小學生日記」,雖然文筆不比別人特別,但是,多了點「生意頭腦」,讓她找出比寫文章更賺錢的商業模式。

找到利基市場新手媽媽「腦波弱」,正中購物需求

二○一○年懷孕期間,初次當媽的CPU想添購用品,卻始終找不到重量輕、外型設計年輕、又相對便宜的媽媽包款,因此決定自己「做一個」,開啟她創業的契機。

CPU在包款設計完成後,首先在網誌上公布樣包、藉粉絲的回應測試水溫。確定有銷售潛力後,改採預購方式,先收錢、再交貨。第一次就賣出一百個包,創業不到三年,一個月最多竟可賣出五千個包。

不過正因反應出乎預期,新手老闆CPU根本跟不上企業成長的速度,從部落客轉當創業家,她花的學費比別人更多,「大家買喜舖包,就是認我這個人;賣得好大家眼紅,出了事就指名道姓被罵到臭頭。」

她回憶,因喜舖包幾乎和孩子同時「出生」,她每天除了學當媽媽,還得學當老闆,邊帶小孩邊處理訂單,一天工作二十小時都消化不完。也因為如此,在一次庫存管理不當、無法如期交貨的事件中,「詐欺」、「騙子」等批評幾乎讓她的聲譽毀於一旦。最後,她錄製影片,鞠躬道歉,才終於平息眾怒。

至於商人與部落客間的模糊地帶,她也想出方法應對:將喜舖包的資訊獨立成另一個網站,自己的網誌則專注於生活大小事的分享,以網址連結,如此一來,既可利益迴避、維持身為部落客的人氣與信賴感,也能將粉絲導入商品網頁。

CPU分析,新手媽媽通常都有資訊焦慮症,初期為了照顧小孩足不出戶,更加依賴網路上的知識討論。達摩媒體執行長許景泰也認為,○至三歲小孩的成長速度快,每天的問題、所需用品都不同,常讓新手媽媽手忙腳亂,成為消費力最強、腦波卻最弱,容易被銷售話術說服,有急迫購物需求的客群。

CPU身為網路世代其中一員,成為她搶先找出利基市場的優勢。

善用「鐵桿粉絲」利用心得文傳播,三年攻進育兒市場

其實,CPU能讓粉絲願意埋單,主要是基於「看她長大」、熟悉她的家庭成員而產生的信任感,因此,網誌雖不提及產品資訊,但照片中,一定可以看見她全家背著喜舖包的身影。「我要讓大家知道,我都敢讓我兒子用,這東西一定是好的!」

網路專家于為暢觀察,新商品上市,最耗時間的就是建立第一批顧客,但CPU卻善用原本的一、兩千人「鐵桿粉絲」,直接為這群人量身訂做商品;再讓這些人藉心得文分享傳播給其他新手媽媽,不到三年就從小圈子的試賣攻向整體育兒市場,目前熟客比率已降低到四成以下。

擁有鐵桿粉絲、贏在起跑點,也許是身為部落客的優勢或運氣,但能讓企業走出粉絲團的小圈圈,靠的就是努力。現在,為了做更稱職的老闆,CPU放棄全職媽媽身分,一人公司也擴充到十人,近半年來幾乎每月都自費出國參展學經驗。為了做好品質控管,她也學著和原料商議價、大量購買布料,減少對代工廠的依賴。

當其他部落客還在靠人氣吸引廠商、賺取「血汗錢」時,CPU卻做出讓粉絲掏錢埋單的商品,從部落客變身為企業家;誰能否認,部落格不是一門賺錢的好生意?

【延伸閱讀】賣包賺更多!—CPU月收入來源占比

喜舖企業給薪:50%網誌邀稿:40%粉絲頁廣告類貼文收入: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