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人民幣或進入IMF特別提款權 離儲備貨幣更近一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87

IMF將於2015年年末對特別提款權(SDR)一籃子貨幣的構成進行每五年一次的複核。這意味著人民幣很有可能和美元及歐元一樣,成為全球儲備貨幣。

特別提款權一籃子貨幣的構成進行每10年複核兩次。如果人民幣希望成為儲備貨幣,中國必須達到IMF的基準經濟指標要求,並需要獲得其他187個成員國的多數支持。 2006年前一直在IMF任職的Eswar Prasad表示,中國可能能夠通過這兩方面的考驗。

把人民幣納入貨幣籃子意味著IMF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崛起的認可,同時中國削弱美元在全球貿易、金融中統治地位的努力也將因此獲得援手。

康奈爾大學貿易政策教授兼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的Prasad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這肯定有助於中國實現擴大人民幣使用範圍的目標。人民幣獲得儲備貨幣地位將使其他國家的央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央行,擁有更強烈的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願。由此使其儲備資產在美元、歐元、日圓和瑞郎之外又多出了一種選擇。”

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帳單位,亦稱"紙黃金"。它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會員國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它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的貸款,還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作國際儲備。但由於其只是一種記帳單位,不是真正的貨幣,使用時必須先換成其他貨幣,不能直接使用於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因為它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有的普通提款權以外的一種補充,所以稱為特別提款權(SDR)。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98

要和中國建最強經濟聯系:退歐後的中英黃金時代更近了

英國退歐,是否意味著從即日起英國會喪失例如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的投票權?英國駐華大使館臨時代辦羅廷(Martyn Roper)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不會”。

“在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並度過兩年談判期之後,英國才會真正退出歐盟。”羅廷表示,“在那個時刻我們將置身於歐盟之外,直到那一天前,我們還是歐盟成員,我們還要受到歐盟法律的約束,還會在討論中有一席之地。”

6月30日,羅廷在英國駐華大使館官邸舉行小型記者會。他表示,英國退歐之後,“在中英‘黃金時代’的框架下,中英可以越走越近。”

他還表示,雖然英國希望留在歐盟單一市場,但英國希望看到歐盟在人口自由流動方面的改變。

要與中國建立最強經濟聯系

羅廷表示,英國人民已經投票決定將脫離歐盟的政治機構。正如英國國內的留歐派和脫歐派領導人所說的,現在該決定什麽是對英國最好的了——這其中就包括英中關系。

羅廷說,雖然目前正就英國脫離歐盟的過程進行談判,然而中國和英國的雙邊關系不會被改變,中國的商人、學生和遊客訪問英國的方式也不會被改變;商品及服務照常向中國運輸和提供;專業知識依舊和中國共享。英國依然向中國開放——無論是對中國人民、貿易及投資,還是對雙邊合作和未來都提供絕佳的機遇。

英國首相卡梅倫已經註意到,英國人民想和中國這樣的重要合作夥伴建立最強的經濟聯系。

羅廷表示,英國將全力實現去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時雙方達成的目標——兩國齊心提升為21世紀全球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特別是攜手解決全球議題、發展兩國未來的經濟、加強我們兩國的貿易和投資聯系。

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退歐公投之後,中英兩國都很清晰地表達了中英兩國政府之間對於“黃金時代”的承諾,“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尋求同中國增強合作的機會,我不覺得這有任何改變。而且中英在貿易和投資方面也可以繼續得到改善。”

在此次采訪中,羅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澄清,盡管英國公投出現脫歐結果,然而例如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英國仍有發言權。

英國是中國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的支持者:2015年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訪華期間,英方重申支持歐盟及早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英國訴求歐洲改變人口自由流動政策

羅廷表示,卡梅倫近日參加峰會時表態,英國希望留在歐盟的單一共同市場之中,但是目前在人口自由流動方面的情況必須有所改變。

“這些談判還沒有開始,所以我不願太深入討論,但是我們相信歐盟應當在此方面有所改變。”他表示。

此前在6月2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面對德國議會的發言中則給出了更進一步的談判立場,即德國會確保英國不能在談判中隨心所欲,只挑選權利不打算履行義務,其中核心的一點是:如果想要留在歐盟的單一共同市場,就必須接受歐盟的移民自由流動義務。默克爾還罕見地嚴厲指出:“不可能希望留下特權,卻不承擔所有的義務。”英國人在談判時,“專挑最好”的日子結束了。

針對英國退歐後出現的市場動蕩,羅廷表示,相信英國經濟非常強勁,奧斯本和英國央行已經出臺了應急措施來支持英國經濟的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36

終端營收同比增四成 華為離蘋果、三星更近了

華為全面趕超蘋果還要多久?余承東再一次用業績回答了這個問題。

7月26日下午,華為在深圳發布了2016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上半年華為消費者BG完成銷售收入7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智能手機發貨量6056萬部,同比增長25%,其中,中國市場份額已經增長至18.6%,海外市場增速更是國內市場的1.6倍。

“去年華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9.9%,今年上半年已達到11.4%,中國市場份額仍位居第一。”華為消費者BG掌門人余承東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今年完成全年1.4億部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並沒有壓力,下半年華為會在渠道等“戰略盲區”下功夫。

華為線下實體店

從數據上看,目前華為距離三星、蘋果的差距已越來越小。來自調研機構GFK發布的數據顯示,華為智能手機憑借11.4%的全球市場份額穩居全球前三,三星、蘋果則分別是24%和17.9%。而中國手機市場洗牌正逐步走向白熱化,強勁的渠道力讓OPPO和vivo這樣的廠商開始小露頭角,但絕大部分中國手機企業都將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未來3至5年,我們必定是全球市場能存活下來的2~3家手機廠商之一,也是中國市場能活下來的1~2家主流手機廠商之一,而且會活得越來越好。”余承東說。

1.4億部無壓力

“我們並沒有特別追求銷量,但任總(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提出的五年華為消費者BG要做到1000億美元,意味著我們不做到全球份額第一是不行的,否則哪來的1000億美元。”三個月前,余承東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雖然華為的高端機占比一直在提升,但實際上今年增長300億美元的目標仍是非常大的挑戰,“這是在2015年的基礎上增長50%,是非常非常難的,但我們會勇於迎接這個挑戰。”

但現在的他也許可以稍微“放松”一些。在上半年中,華為智能手機發貨量達到6056萬臺,下半年一般是手機銷售的旺季,從整體上看,華為完成目標壓力不大。

從細分數據來看,支撐華為智能手機快速發展的是海外市場,整體銷售收入增速是中國區銷售收入增速的1.6倍。

調研機構GFK報告,華為智能手機已經在多個歐洲國家市場份額超過15%,而在埃及市場,華為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突破20%,新西蘭突破15%。

而對於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余承東坦言仍有“進步”的空間。

“我們從來不給團隊壓任務,而是讓能力的延展去支撐市場份額的提升,雖然中國市場競爭依然非常激烈,不是那麽容易,但我還是有這個耐心,未來華為在這個市場的份額會超過30%。”余承東對記者說。

今年上半年,國產手機“集體發力”中高端市場,OPPO和vivo這樣的傳統品牌開始以“渠道力”優勢發力市場。數據顯示,在6月份的國內手機市場,OPPO拿下約23%的市場份額,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閆占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OPPO等終端品牌在對華為構成挑戰。

“P9及P9 Plus上市三個月銷量超過450萬臺,不論是在海外還是國內,P9銷量均較P8同期增長超過120%。”余承東表示未來華為品牌仍會聚焦3000元以上主力市場,但對於2000元檔位也不會放棄,秋季將會上市輕旗艦產品,主力攻占2500元檔位。

渠道是戰略盲區

在業績發布會上,余承東表示年度業績目標沒有調整,而在策略上,產品繼續聚焦中高端市場,並努力提升全球影響力,加強渠道建設以及品牌投入。

但提到不足之處,他表示目前最大的問題仍是與消費者的距離,這包括渠道滲透以及後端服務鏈的能力問題,這也是國產手機廠商的通病。

資料顯示,華為去年公開渠道(含電商)收入同比增長130%,占比超過58%。但這樣的增速對於華為來說,也許並不夠。

“渠道問題是一個複雜而專業的問題,會有競爭對手的惡搞,也會有各種複雜的挑戰,我們需要有專業能力的人加入華為。”余承東表示,華為2015年開始在終端渠道上全面布陣,目前與華為直接合作的公開渠道客戶目前達1400家,覆蓋全球135個國家,但從實際落地上,華為在五六線鄉鎮級市場的渠道覆蓋還不夠。

“在我的安徽老家,一些渠道中一家華為店都沒有,別人的店早在那里了,我們的零售覆蓋還沒有做好,所以未來我們這塊還是有信心,銷量自然會上去。”余承東對記者表示,目前vivo和OPPO的線下覆蓋每家都十倍於華為,兩家加起來是二十倍。

“但未來在渠道上我們和藍綠廠(vivo、OPPO商標的顏色分別為藍、綠)的方向不一樣,重資產性的投入風險是比較大的,我們不會完全照搬其他人的路子。”余承東表示,華為目前在渠道策略上很大程度是“讓利”渠道商,讓渠道零售商掙到錢。“可以透露的是,像國美、蘇寧等渠道廠商,手機的第一利潤貢獻者是華為,所以我認為他們應該給華為更多的位置資源。”

他表示,在2016年,華為的重點計劃是要把專賣店覆蓋到至少1000個縣,投資金額達到億元級別。

而對於新產品系列對終端的貢獻,余承東坦言目前仍然在初期階段,“目前華為Matebook已經進入全球十幾個國家,銷量不夠大,但消費者的口碑體驗比較好,而智能穿戴設備,不僅我們銷量不夠大,友商也不夠大。”余承東笑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167

離用戶更近 大陸集團擁抱聯通

今年上海車展期間,車聯網的發展愈加勢不可擋。為了不落伍,傳統供應商正在選擇以積極的姿態擁抱變革。

整車一級供應商大陸集團在車展首日宣布與中國聯通旗下全資子公司智網科技成立合資公司,發展智能交通系統(ITS)解決方案,雙方將各持有合資公司50%的股份。合資公司將提供擁有全球標準的產品,以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不過,大陸集團未透露合資公司的具體投資規模。

在汽車行業瞬息萬變的今天,大陸集團把自己定義成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傳統的汽車供應商。大陸集團全球CEO艾爾馬爾-德根哈特博士(Elmar Degenhart)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通信技術對於汽車行業日趨重要。車與外界的聯系,車與車的聯系也越來越重要,這單靠我們一家公司的實力是無法完成的,將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我們很高興與三大運營商之一的聯通合作,聯通不僅有著豐富的汽車行業經驗,同時能夠有效連接到客戶,他們會做數據分析,分析用戶的行為,我們希望通過合資公司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德根哈特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道,合資公司已經拿到第一批智能交通系統的訂單。未來,公司將結合股東雙方的資源與在行業內的積澱,聚焦在汽車應用和數據服務及智能網聯汽車軟硬件整合解決方案之上。

中國已經成為移動出行服務的一個重要市場,加速聯網汽車的發展,無疑將進一步推動未來汽車的發展。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姜正新在簽約儀式上表示:“中國聯通專註於汽車信息化領域的專屬運營,並且借助合作夥伴的國際化優勢,正在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的全球化連接服務能力。”

2014年,大陸集團在矽谷組建了一支全新的智能交通系統(ITS)業務團隊,由前谷歌無人駕駛負責人Seval Oz領導,致力於E-horizon和3D實時路況顯示等軟件技術的研發。不過據公司透露,去年10月Oz已經離職,新接任的是Ralf Lenninger博士。對於Oz的離職,公司未向第一財經透露原因。

德根哈特向第一財經記者說道:“大陸集團和聯通在中國的合資公司所做的事情和美國矽谷的ITS團隊協同,雙方也會共享工程師人才,進行技術互補,並且針對不同的市場開發適合當地用戶的產品。”

德根哈特承認,由硬件轉向軟件平臺的開發,對於像大陸集團這樣的傳統汽車供應商意味著挑戰和機遇。“挑戰是我們在接觸全新的技術,進入一個我們並不熟悉的領域,機遇是我們能夠憑借100多年的造車經驗,進行好的判斷和決策。”

大眾汽車(中國)兩周前與中國初創公司出門問問建立合資公司,並投資1.8億美元。這也意味著雙方的合資公司將能夠直接向大眾提供特定的零部件。這也暗示著傳統的車企和供應商之間的供應鏈將被打破。

對此,德根哈特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車商和供應商的關系是共贏的,現在很多初創公司直接面向客戶,這對整個供應體系的改變是巨大的,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這也是我們為什麽要和聯通合作,在美國我們和思科合作,就是為了更加接近用戶。”

此外,大陸集團今日宣布的中國公司的重大人事變動,今年6月1日起,底盤與安全事業部及動態控制系統業務單元中國區領導人湯恩將接任現執行董事會成員康睿凡博士,成為中國區總裁。康睿凡對此未作出回應。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自己仍在尋求大陸集團外的機會。

對此,德根哈特告訴第一財經,康睿凡任職期間,大陸中國的發展迅速。現在即將迎來一位中國籍的總裁,意味著集團對本土化更加重視。“5年前,我們本土的管理層占比都不到10%,現在已經有超過50%,並會不斷增長。”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本土管理層的好處釋放了我們的清晰的信號,他們更懂中國、更懂中國消費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294

滬倫通落地更近一步:“產品”跨境發行,投資者本地交易

8月31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常德鵬在證監會例會上宣布,證監會就滬倫通存托憑證上市、交易、跨境轉換等業務規則,起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與倫敦證券交易所市場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試行)的征求意見稿(下稱“監管規定”)。其中,將對參與滬倫通的市場主體行為提出了規範性要求,即日起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反饋截止日期為今年9月15日。

形象地說,滬深港通是兩地的投資者互相到對方市場直接買賣股票,“投資者”跨境,但產品仍在對方市場。而滬倫通是將對方市場的股票轉換成DR到本地市場掛牌交易,“產品”跨境,但投資者仍在本地市場。

此次《監管規定》的意見稿共擬定樂30條,其中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內容。

一是明確滬倫通中國存托憑證(CDR)發行審核制度。規定滬倫通CDR應當符合《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下稱“管理辦法”)關於公開發行CDR的規定,明確了申報文件、核準程序、保薦盡調、會計審計安排和CDR數量上限等要求。

二是明確CDR跨境轉換制度安排。銜接《管理辦法》,規定了跨境轉換業務類型(生成和兌回)和境內證券公司參與此項業務的基本條件及備案要求,以及跨境轉換機構資產托管、境外投資管理等行為規範。

三是明確CDR持續監管要求。原則上援引適用《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上市後持續監管實施辦法(試行)》中對已在境外上市紅籌企業的規定。不再強制要求基礎證券發行人披露季度報告;基礎證券發行人開展重大資產重組如不涉及在境內發行CDR,按境外規則同步向境內投資者披露即可。

四是明確境內上市公司境外發行GDR的監管安排。納入境外上市框架進行監管;鑒於GDR可轉換為A股在境內市場流通,為防範監管套利,兼顧商業可行性,對GDR發行條件、發行價格、限制兌回期以及參與GDR跨境轉換的境外券商和存托人作了規定。

五是強化監管執法,明確法律責任。銜接《管理辦法》,重點明確對跨境轉換機構的監管。在《證券法》框架下,對相關市場參與主體的法律責任作了規定。

同時,上交所也表態稱,目前,其在中國證監會的部署下,已經完成滬倫通業務方案的制定,相關業務規則和業務安排也在有條不紊的準備過程中。下一步,上交所將盡快發布業務規則,牽頭開展市場就緒準備工作。

根據上交所的介紹,滬倫通東向業務遵循中國證券監管法律法規,適用中國證監會和上交所關於滬倫通下CDR發行上市、持續監管、本地交易和跨境轉換的相關規定。境外基礎證券發行人應當符合《證券法》、《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幹意見》《管理辦法》、《監管規定》關於公開發行存托憑證的相關要求,並符合上交所規定的滬倫通下CDR的上市條件。

而西向業務GDR發行上市、持續監管、本地交易適用英國市場相關規則。境內上市公司發行GDR還應當符合《證券法》、《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監管規定》等法律法規以及中國證監會關於境內企業境外發行或上市證券、滬倫通存托憑證業務的相關監管規定。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杜卿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