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90後織女】遊東南亞教藍曬賺旅費 替被遺忘的工藝轉型

1 : GS(14)@2017-11-05 16:41:05

Karen將童年時的菲林照,做成藍曬作品。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與黎嘉玲(Karen)在鬧市見面,她穿上一襲粉紅色馬來西亞娘惹上衣,配一條綠色印尼蠟染紗籠,都是旅行收集回來的傳統服裝。她是一個編織師與藍曬工藝師,在倫敦藝術大學修讀紡織畢業。今年二月,為探索東南亞的文化與工藝,她出發往馬來西亞,開展三個月的藝遊之旅。


Karen在倫敦選修織布,培養了對布藝的興趣。「小時候喜歡靚衫,讀紡織後才知道布也有很多款,那時才發現製作過程很珍貴。」當時接觸到歐洲的現代織女,原來她們很多紡織技巧都是從東南亞而來,令她萌生往東南亞探索藝術的念頭,並開班教藍曬幫補旅費。藍曬在1842年由英國人發明,是一種傳統顯影工藝。在未有菲林以前,人們在紙上塗畫感光液,經晾曬和沖洗便會呈藍色。放上物件隔絕陽光,便可用作大量複製記錄,例如一棵植物的紋理圖。去年她籌辦一個主題為「褪色的回憶」的作品展,想用童年的照片結合自己擅長的織布。「我想將攝影結合織布,而不用很大成本,在網路就無意找到藍曬,最後成功將菲林印在自己織的布上。」


藍曬介乎攝影與手工藝之間,不需昂貴器材或專業黑房。

Karen喜歡取材自然,留下花與葉的細緻紋理。



從此她就迷上藍曬,「藍曬與曬相有很多相似之處,不需要專業黑房或昂貴器材,介乎攝影與手工藝之間。」然而因攝影技術的進步,藍曬早被人遺忘。「我想學一些快將消失的工藝,學習如何將這工藝轉型。」於是,她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從零開始約場地和宣傳,在馬六甲、登嘉樓、檳城、印尼泗水開展藍曬工作坊。「我不在街頭表演,而做藍曬工作坊,我覺得也是賣藝的一種。」翻開她的藍曬作品,有的結合傳統布藝、有的融入皮影戲工藝、有的取材花草,清晰細緻的線條,展現手工的溫度。「藍曬對我來說,最大意義不在於記錄回憶,而是建立橋樑,讓我與任何人交流。一起創作,我可以在語言不通下,與任何年紀、任何國籍的人成為朋友。藝術本來就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事,不是有天份才做到。如果沒有藍曬,這段旅程也許不會這樣有趣。」


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專修紡織,從此愛上布藝。

每塊布有不同圖騰,代表不同宗教與家庭故事。

Karen在旅行途中收集民族服,她身穿馬來西亞娘惹服和印尼紗籠。



她視這次旅程為學習,「畢業後很迷惘,試過走入時裝界,又試過其他工作,仍覺不滿意。這時候我參加了一個『藝術大使』計劃,到敦煌考察,過後發現自己對藝術的認識太少。我最想做的,其實是學新事物。」與其再讀書,她覺得倒不如自己賺旅費,邊旅行邊試不同工種。「我想用自己的方法,繼續嘗試做『藝術大使』,為工藝代言。」村莊、小鎮成了她最好的課堂,「我有機會去拜訪織布大師,又見識了皮影戲和蠟染。馬來西亞是我探索藝術的踏腳石,我希望三十歲前可以到中南美認識當地工藝。」一星期前,她再次踏上東南亞,開展藍曬之旅下半集。「我給自己的時限是到明年中,希望到時能比現在多不同的工作機會。現時開班的確不足夠為生,但我知道只有繼續做,才會有更多工作機會。」


藍曬像一座橋樑,讓她與任何人都可真誠交流。

她從吉隆坡開始辦藍曬班,邊賺旅費,同時推廣工藝。



記者:洪慧冰攝影:許先煜、伍慶泉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01/202005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7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