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苦守十三年的駐中國代表第一手告白 登陸終露曙光 台券商:我等不下去了

2012-02-27  TWM




台資券商前進中國終於露出了一線曙光,但,對於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前進入中國蹲點的首代(首席代表)們來說,聽到這個等待多時的訊息,非但沒有欣喜之情,話 到深處,甚至還語帶哽咽……。

口述‧周華美 整理‧許瀞文編按:苦守多年,二月中旬終於傳出金管會有意「繞道」開放,台灣券商可能得以百分之百轉投資的子公司先行登陸,消息聽在已經到中國蹲點多年的 券商耳裡,真是無語問蒼天。

事實上,一九九七年政府開放台資券商到中國設立代表處,許多券商紛紛派出優秀人才進駐中國,當地台資券商負責人稱為首代(首席代表)。但十五年過去了,法 令遲遲沒有再進一步開放,首代還是首代,他們滿腔熱血被澆熄,除了失望與逝去的青春,還剩下些什麼?

本刊經過多次聯繫,找到當年由威京集團主導的京華證券派駐上海第一任首代周華美,她曾經擔任財經記者,以及有日本股神稱號的邱永漢特助,一九九四年轉到京 華證券後,便被派駐上海擔任首代。殷殷企盼十三年,她失望地離開京華山一證券(一九九八年香港京華證收購日本山一證券,改為京華山一證券),現在從事輔導 中國台資企業在上海A股掛牌上市的財務顧問工作,以下為她的心路歷程。

一九九四年京華證券就派我到上海設立據點,擔任首席代表,那一年我才三十歲,還未婚,雄心壯志地想開拓中國證券市場,然而政策遲遲未開放,這一等就是十三 年,現在,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如果我在二○○七年時沒有死心離開,也許現在還只是個首代,但人生又能有幾個十三年呢?

回想初到上海,那時政府還沒核准券商到中國,連透過香港第三地間接投資都不行,開放只是未來的趨勢。

為早一步踏入中國市場,一開始威京集團只能用轉投資名義,在上海設立「金華」諮詢公司。當時去拜訪中國客戶時,還被人誤以為和金華火腿有關(無奈),直到 九七年政府開放後,京華證和群益證才第一時間在上海設立代表處。

登陸十餘年「幫老闆提袋」雖然可以在中國設代表處,但兩岸沒簽證券監管合作備忘錄(MOU),導致券商無法投資中國證券公司,沒執照就不能有營業收入,再 加上上海A股台灣人不能買,我們只能做B股的研究報告,但B股當時量很少,還被戲稱為「冷凍櫃」,工作完全沒有成就感。

在證券市場發展上,台灣早了中國三十年,我們對股票承銷、經紀、自營業務相當熟悉,有技術也有人才,因此為和中國建立良好關係,九七年開始,京華證券不斷 派人去幫中國證監會的官員上課,包括如何輔導承銷股票上市,還有中國各地證券邀請我們去上課,並辦交流研討會。

那時我們的技術、人力、業務訓練手冊,完全無償讓中國券商使用;不只我們,也處心積慮想進入中國市場的歐美券商,更大手筆出錢、出力請中國券商或主管部門 到海外培訓。

當時很多中國的證券業人才到台資券商學到技術後,跳槽回中國當地券商,同樣職位但薪水至少翻一倍,那些人現在在當地市場發光發熱,薪水、職級都比我們高出 許多。

「等待」很消磨一個人的意志,我們雖然掛首席代表的職稱,但說穿了只是老闆的高級公關,做一些溝通聯絡、接待外賓的工作,我們常自我解嘲,首代就是「幫老 闆提手提袋」,這樣的情況直到九八年香港股市活絡後才稍稍好轉。

人生最精華歲月都耗在等待九八年後,我們在中國各地尋找想要到香港掛牌的台資、陸資企業,再轉介紹給香港京華山一,上海代表處充分配合香港公司共同開發業 務的模式,在當時獨樹一幟。

從九九年到○四年,我們幫四十多家企業在香港的主板及創業板成功上市,例如台資的上海乾隆軟件公司、上海自然美公司,陸資的杭州新利軟件、南京三寶科技 等,我們在業界名列第一,還有「保薦王」(香港稱承銷業務為保薦)的稱號。

看似風光,但其實是夾縫中求生存,上海代表處只能扮演中間牽線角色,且好景不常,○四年後,香港的創業板市場逐漸沒落,我們的業務大幅萎縮,後來根本做不 到任何案子。

雖然在○二年時,中國法令開放能成立中外合資券商,但外資最多只能持股三三%,且限經營投行業務(意即承銷),我們缺乏歐美券商配銷全世界的優勢,不開放 經紀業務,對台資券商來說根本無利可圖。

同時我也發現,那些從我們券商訓練出去的中國人力,現在的薪資都比我們高許多,去年我才碰到一位京華山一的前員工,他現在已經是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門主 管,年薪有人民幣七百萬元,且中國券商工資連年升高,整體行業平均年薪有人民幣十六萬元,這還不含獎金,現在就算真開放,台資券商能付得起這麼高的薪水 嗎?

○八年馬總統上任後,才開放台資企業回台上市或發行TDR,這些到中國的台資券商才稍微有點事情做,不然沒辦法經營任何業務,只能消耗青春,真不知道有什 麼意義。

雖然我已經離開,但看到那些和我一樣,奉獻人生最精華歲月給中國的首代,我心裡不勝唏噓,未來三、五年內真有機會開放嗎?開放後台資券商還有競爭力嗎?我 心裡有無數個問號。

蹲點超過10年的首代心聲券商首席代表心聲時間群益金鼎刁維仁等到頭髮都白了。15年元富證券翁基能 我的資歷完整,本想到大陸好好拚一場,現在弄成這樣,真是有志難伸。13年日盛證券成自龍 就像雲霄飛車一樣,從有希望到失望不斷循環,現在已經不敢奢望了。13年元大證券郭耀成不評論10年寶來證券張秉熙唉…我不想說。1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5

雲霧的曙光 艾薩 Isaac Sofaer

2013-05-16  NM
 
 

 

有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如果得不到中國新一屆領導層快速處理,隨時令這個國家倒退十年!走向消費型經濟

我說的是,把經濟由製造業、基建帶動的舊模式,轉型為消費主導的新模式。在過去很多年,舊模式促使中國人均收入及本地生產總值(GDP)實現高速增長;不過,由於科技進步,生產力上升,經濟增長卻未能創造足夠的職位。因此,中國增加就業和滅貧的首要目標仍未實現。而且,舊模式消耗太多資源,破壞環境。相反,每單位的GDP,消費主導型經濟需要多三分一的勞動力,花費的資源卻較少,是一個更持久、更環保的經濟結構,讓中國可以減慢增長步伐,仍創造更多就業。前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Stephen Roach就指出,消費主導型經濟是中國唯一可走的路,皆因發達國家自身難保,假如中國繼續依賴製造業,愈加要面對外圍需求疲弱、出口減少的困境;這亦意味着,要付出更沉重的資源及環境成本。依我之見,假如舊增長模式繼續下去,內銀貸款飆升、壞賬撥備不足、不可持續的資本投資及企業管治等問題,最終會動搖中國的經濟基礎。相反,走上新經濟模式之路,中國將有機會規避這些問題,避免出現災難性的後果,觸發本欄上週提及的次級銀行危機。

只買優質股

不過,我與Stephen Roach同樣樂觀,中國很快會採取行動,追求新經濟模式;但我認為,此舉對股票市場未必有建設性幫助。事關,太多公司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它們過度借貸,把錢投資在成效可疑又不賺錢的項目上。「阿爺」可能會打救他們,但不會是股價。況且,這些企業還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管理質素差勁。中國必須繼續為經濟「落藥」,劑量較過去六年使用的還要多,但雲霧裡,仍露出一絲希望!一如七十年代初美國出現的「亮麗五十股」一族("nifty fifty"group),由於投資者充滿猜疑,情願支付較高溢價買入管治一流、盈利穩定和持久的公司。所謂「較高」,我不是指二十或三十倍的市盈率,而是六十至一百倍不等!投資不惜一切湧向可靠的公司,絕對有可能。假如有人肯用六十至一百倍的「市盈率」投資香港物業,我情願用這筆錢,買入可靠的企業,賺取增長前景和股息。各位讀者,不妨以本倉成分股作為你投資的起點,若想得到更多選擇,請留意我在華富的投資日誌。祝君好運!艾薩 [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95

港交所或考慮放寬上市規定 阿里巴巴赴港IPO再現曙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518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簡稱“港交所”)將在未來幾周就放寬首次公開募股(IPO)股權結構的範圍展開公眾咨詢。此前,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希望以合夥人架構赴港上市,即少數高管可提名董事會大部分成員,但香港方面表示無意為其改變上市規則。此後便傳出阿里巴巴擬轉向倫敦、美國、新加坡上市等各種傳聞。據預計,阿里巴巴IPO的融資規模可能會超過100億美元。該公司希望,即便在公司上市後,包括創始人馬雲和一些高管在內的合夥人仍擁有董事會內多數董事的提名權。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只持有10%多一點的公司股票,但是他們仍然想通過雙重投票權的股份方式控制董事會的組成,以掌控阿里巴巴的戰略方向、捍衛公司文化,這種方式和科技巨頭Google類似。但香港證監會此前均以違反香港“一股一票”的原則為由拒絕了阿里巴巴的這一要求。此前港交所的態度一直較為糾結,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曾發文提出港交所“需要作出最適合香港、最有利於香港的決定”,並呼籲就該交易所能夠允許的股權結構類型展開討論。華爾街日報援引一些分析師的評論稱,這一策略明顯是想確保阿里巴巴最終在香港上市。香港交易所去年10月表示,將考慮進行公眾咨詢,但未給出具體時間表。知情人士稱,一份咨詢文件草案已在近幾周完成,並已在正式發布前提交給香港證監會。預計正式的公眾咨詢將於未來幾周啟動,咨詢過程可能會持續數月,之後監管機構將對公眾提交的意見進行評估。雖然擬定的公眾咨詢不一定會為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掃清道路,但分析師認為,這顯然會促使香港交易所放寬上市規定,從而使雙方最終達成妥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63

「合資就像吸鴉片,吸了一口就戒不掉了」 合資車企股比解禁漸露曙光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872

外資在合資車企所佔股比不得超過50%的政策限制正在鬆動。圍繞這一話題,坐享紅利多年的國有車企宣稱不能放開,吉利這樣的民企則疾呼早就該放開。雙方的理由都是為了中國成為汽車強國,但各自主張的路徑截然相反:一條是繼續保護,一條是放開競爭。

放開一根拄了30年的枴杖有多難?看看中國國有汽車企業集團代表們對於放開合資車企股比限制的態度就知道了。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2014年2月底組織的一次「建設汽車強國戰略研討會」上,一汽集團副總經理吳紹明、長安集團副總裁杜毅、廣汽集團總經理曾慶洪都表達了一個相同的意見:合資股比限制(外方在合資車企中的股權比例不能超過50%)現在肯定不能放開。

三個多月前,商務部對外投資與合作司商務參贊陳林的一番公開發言,讓「放開合資股比」的話題再度被熱議。陳林表示,「考慮到與貿易國的雙邊關係,合資股比放開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2014年3月4日晚,在汽車界「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鑑於中國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的談判,汽車合資股比開放面臨壓力,在工信部所管轄範圍內,如鋼鐵、化纖等,會分時段有序放開合資股比,「汽車業會往後放一放」。

至此,從2013年10月開始發酵的這一波關於「放開合資車企股比50︰50限制」的討論終於有了說法,只待政策正式公佈時間。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它很有可能會在新版《汽車工業產業政策》裡出現。

合資公司就像金礦

合資股比限制政策,對中外雙方股東究竟意味著什麼?

2003年11月,日產總裁卡洛斯·戈恩在東京車展上直言,合資車企外方提供產品和技術,而中國合作夥伴除了提供低成本勞動力和銷售渠道外,對實際經營和管理的貢獻幾乎為零。這句話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

在汽車評論員張志勇看來,「中國合資企業雖然中方是50%或者更多股份的股東,但實際是代工廠,與富士康之類代工廠的不同在於獲得了持股分紅。中方只是因為政策,而非實力獲得權益,本質上我們是沒有話語權的」。

合資直接引進產品生產銷售,風險小利潤高。以2012年為例,根據財報披露,長安汽車(股票代碼:000625)淨利潤為14億元,這其中長安福特貢獻的淨利潤為16億元,這意味著若沒有長安福特輸血,長安汽車的淨利潤為負數;華晨中國(股票代碼:01114.HK)也是如此,2012年淨利潤為22.37億元,其中華晨寶馬貢獻純利潤23.25億元;一汽和上汽並未披露其合資公司盈利情況,不過大眾集團年報披露,其2012年在華業務利潤為36.78億歐元(約合339億人民幣),這大致佔到了一汽(406.0億元)和上汽(207.52億元)當年利潤之和的一半。

談定一家合資公司等於找到一個金礦,各家國有車企爭相合資,但是在自主品牌方面缺乏動力。「這麼多年了,我們一個能在世界上有競爭力的汽車企業品牌都沒有,可我們起步並不比韓國晚,為什麼?」2012年9月,原中國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在一次公開活動中接受媒體採訪稱,「合資就像吸鴉片,吸了一口就戒不掉了」。

當桑塔納實現百分百國產化後,中方提出要聯合開發下一代產品,被告知無須開發,同期海外市場已經有桑塔納5了,這時國人才意識到汽車研發的問題;而直到加入WTO,才認識到股權的重要性。

1994年和2004年的汽車產業政策,都沒有自主品牌的說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中國對於合資的認知是一步步來的。「1980年代那些領導人都說了,合資要以我為主,技術要為我所用,同時開發問題要考慮。但是企業都是一幫逐利之徒,利益最大化,哪有好處往哪裡走,對長遠問題很少關注。」

「一種非常自然的演進」

多年來,合資車企的股比問題,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引發無限聯想。

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中歐汽車產業高峰論壇上,回答合資車企股比是否放開的提問時表示,「大家都在共同、公平的市場上競爭,對大家最終都有好處。」這被解讀為「支持合資股比放開」。儘管事後遭到他本人的否認,關於股比調整的討論卻早已蔓延開來。

剛開始合資的時候,股比意味著利潤與風險並存。但隨著中國市場的擴大,股比僅僅意味著利潤。最希望放開股比限制的,自然是外方,但是最終決定權在中國政府。

一汽大眾是目前合資車企中延續最初60︰40持股比例的一家,大眾多次試圖增持股比至50%,並不斷向媒體放風。2013年9月,大眾集團的CEO馬丁·文德恩首次對德國媒體表示要增持一汽-大眾股權至50%。

2013年10月,在一汽-大眾佛山工廠一期項目投產儀式結束後,大眾集團董事會成員、大眾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向媒體確認了大眾汽車正在同一汽進行股比重置談判的消息。

中國的車企股比限制政策也頻繁受到外部的壓力。2013年9月,中國歐盟商會發佈《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13-2014》,第10次就中國合資車企的股比提出異議,建議中國允許外商突破在合資企業中股份不超過50%的限制,並取消「2+2」政策法規(國外投資者最多只能設立兩家乘用車和兩家商用車合資企業)。

歐盟商會於2000年10月19日成立,是歐洲在中國的重要非政府性遊說組織,其創始成員包括大眾、戴姆勒等車企。歐盟商會認為,從管理角度來看,強制性50對50的合作關係不利於生產效率,也違背了市場經濟發展原則。

在2013年秋天召開的全球汽車論壇上,福特首席執行官穆拉利認為,股比開放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演進。「我們希望看到放開的資本市場,我想,這對中國消費者是件好事。」在眾多贊成或反對股比開放的聲音中,穆拉利是唯一一個提到股比開放對消費者有好處的。

新近這一輪關於合資股比調整的討論,出人意料地來自中國政府,最早是由商務部引爆的。

2013年10月,商務部對外投資與合作司商務參贊陳林在全球汽車論壇上第一次公開談到整車合資股比問題,「考慮到與貿易國的雙邊關係,合資股比放開的可能性完全存在。」隨後,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將進一步放開鋼鐵、化工、汽車等一般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包括外資在註冊資本、股權比例、經營等方面的限制。

在賈新光看來,各個政府部門都在積極研究怎麼更快推進全球化融入全球經貿體系,而汽車業的國有企業代表還沒研究就說不能放開,「我覺得汽車工業一點改革氣氛都沒有」。

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這次改革不是你想不想放的問題,你說股比不能放開,就是表示你不能擺脫合資,擺脫不了合資又不想放棄主導權,哪那麼容易?」

商務部的主動,與中國正在進行的區域貿易協定談判相關,同時還因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第24條指出:「放寬投資准入。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

2014年2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肖春泉在答記者有關汽車合資股比問題時也表示,「落實好三中全會精神(開放一般製造業),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快研究制定具體辦法,科學修訂汽車產業發展政策。」

十天後,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慶洪在中汽協組織的建設汽車強國戰略研討會上透露,據可靠消息,合資股比開放的具體措施已上報,正等待國務院審批。目前確定的方案是開放部分合資股比,比如在新疆等地率先開放。

張志勇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放開合資股比的大背景,不是汽車業本身,而是國民經濟發展、改革開放深化、國際經濟合作深化的需要,要讓中國資本更容易地走出去,也得讓外國資本更好地走進來,這也許需要汽車業做出犧牲,但最後還是為了更大的國民經濟利益。

從1983年中國第一家合資車企北京吉普誕生起,中國合資汽車的歷史已逾30年。 (CFP/圖)

「誰說要放開股比, 誰就是大漢奸」

「誰說要放開股比,誰就是大漢奸。」2013年10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副秘書長董揚在2013全球汽車論壇上說。

「他們是愛國者,吉利是漢奸嗎?」這是民營汽車企業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2014年3月初就股比開放問題的回應。

在「漢奸論」之後,董揚在中汽協的個人博客中接連更新了三篇文章(《汽車不能再放(2014年1月2日》、《再談股比(2013年12月2日)》、《中國品牌是核心利益(2013年11月18日)》)。

2014年2月13日,中汽協在每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發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不同意放開汽車整車生產領域外資股比限制的意見》。兩週後,中汽協再度組織召開「建設汽車強國戰略研討會」,就放開合資股比提出反對。中汽協在反對汽車合資股比討論中可謂不遺餘力。

「汽車召回他們反對,汽車三包他們也反對,合資股比調整他們還反對,協會只代表大國有集團說話,並不能代表汽車行業,還以二政府自居。」一位汽車業內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作為2014兩會政協委員,李書福此次遞交的一份提案是關於出租車業改革。他認為,當前北京、上海等地出租車採購偏向本地合資品牌,而不首要考慮本土品牌,根本原因在於維持多年的50︰50汽車業合資模式。政府傾向於投放當地生產的出租車,因為當地企業有50%股份。在李書福看來,如果放開股比限制,本土企業和外國企業沒有關係,屆時出租採購將把外國企業的利益先排除出去,只留本土企業相互競爭。

在中國,合資車企享受了16年的「超國民待遇」,譬如可以在《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開發區內生產型企業外資政策等框架下享受企業所得稅、進口設備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直到2010年才實現內外資統一)。但同為車企,民營代表吉利曾經遭遇各種政策壁壘。

1998年吉利第一輛吉利豪情下線的時候,因為中國政府明確建設中國汽車工業「3+6」的產業格局,不允許民營資本造車,他們拿不到合法的「出生證」,當時外資卻可以通過合資的方式在中國造車,大型汽車公司幾乎全部進入中國。

2010年吉利集團在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100%股權之後,沃爾沃仍被認為是外資,作為沃爾沃國產化的前提條件,吉利控股和其全資子公司沃爾沃汽車必須要組建合資公司,這一合資項目的審批耗時三年,李書福自嘲為「自己跟自己結婚,自己跟自己簽合同,自己跟自己合資」。

外資選擇的合資對象都是大型國企,合資與民企無關。為什麼李書福作為民企反而主張放開合資股比?

汽車媒體人程遠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因為合資中方股東有強大政府資源,可以搞政府公關把政策變了味。」本來合資自主品牌是真正要跨國公司拿出核心技術來做研發,但是由於有合資中方的幫忙,現在合資自主品牌全都變了味,它們都拿一個落後的被市場淘汰的產品稍微改頭換面冒充合資自主,然後放手發展跨國公司品牌。

程遠分析,李書福競爭不過國有大集團,與其讓合資中方幫著跨國公司打他,還不如放開股比讓他單槍匹馬和跨國公司競爭,他覺得他還未必會輸。

要合資還是要自主?

在2013年慶祝一汽建廠60週年的一個座談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提出,實現汽車強國需要具備三個要素:第一,要掌握世界領先的關鍵核心技術;第二,要有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第三,學會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現在看來,這個目標還很遙遠。

2014年前兩個月,中國乘用車的銷量達到315.9萬輛,比歐洲最大的汽車產銷國德國2013年全年的銷量(295.2萬輛)還要多。不過,德國這一銷量中72%來自其本土汽車製造商,而中國這300多萬輛裡本土品牌只佔到38.4%。

2014年3月10日下午,中汽協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兩個月裡中國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了11.3%,其中中國品牌卻同比下降了1%、市場佔有率更是同比下降了4.8%。自2013年9月以來,中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同比出現4%左右的降幅,已經持續6個月。

原定在2006年面世,但最後並未出台的《中國汽車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曾在討論稿中明確提出「自主品牌乘用車國內市場佔有率要提高到60%以上」。如今市場情況正相反,合資汽車品牌佔據了約60%的市場份額。

苗圩雖然表態汽車「還是要再保護一段時間」,同時也表示「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自主品牌也必須盡快培養能與跨國公司競爭的能力」。

賈新光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還要保護到什麼時候?想要在保護中讓自主品牌長成,不可能。競爭力只能在競爭中形成。」

在此前的汽車強國戰略研討會上,參會的四家國有車企代表都表達了延緩放開股比時間的願望。張志勇則認為,反對與支持股比開放的兩方都說是為了自主品牌崛起,可兩方都錯了。自主品牌弱勢的原因很多,但絕不是因為合資的存在。如果把國企改革完成,那麼合資車企的存在反而是個利好,因為有利潤來源,對發展自主品牌如虎添翼。

三年前,程遠是反對合資股比放開的,現在他卻認為不放開股比,除了合資企業中方能得到利潤外,對建設發展所謂汽車強國沒有幫助。過去合資是為了要技術、人才、資金。現在,資金對中國並不是難事,而過去30年中國從合資公司得到的都是一般通用技術,現在從很多途徑都可以得到,「合資沒有什麼用了」。所以,問題的要害不在股比,而在是否終止合資。

目前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靠合資車企輸血的國有汽車企業集團的自主品牌汽車;二是完全靠自主發展起來的民營車企,如長城、吉利、比亞迪等;三是合資車企推出的「合資自主品牌」,如廣汽本田的「理念」、東風日產的「啟辰」以及上海通用五菱的「寶駿」等。

國有車企的自主品牌和外資品牌競爭,恐怕很難勝出。程遠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一汽聲稱投資一百多億建設自主品牌,紅旗能和奧迪競爭嗎?

儘管上汽也號稱400億投入自主品牌,但其自主品牌2013年只賣出20多萬輛,而上海大眾同期銷量就增加了30萬-40萬輛。照這樣勢頭髮展,合資企業會越跑越快,大眾已經在中國建設了13個廠,目標是2018年規模增長到400萬輛。

「一個品牌一旦到了400萬輛規模,它的平台、成本優勢會到何種地步?中國自主車企怎麼能趕得上呢?」程遠認為,在合資繼續的情況下,自主品牌幾乎沒有發展空間。而沒有自主品牌,就談不上汽車強國。中國汽車工業有兩條路:要麼終止合資、全力以赴扶持自主品牌,要麼不再提汽車強國。

鏈接

合資車企股比限制政策的由來

中國汽車工業起步於手工敲打出仿製品。在合資之前,中國本土只有紅旗和上海兩款轎車,主要依賴進口,消耗了大量外匯。

1978年,通用汽車董事長湯姆斯·墨菲率代表團訪華,中方第一次從他那裡聽到「合資經營」一說。在缺錢、缺技術、缺人才的年代,這無疑成為了中國發展汽車工業最好的選擇。

1980年代,第一批合資車企陸續成立,中外股比各不相同,譬如北京吉普中外股權分別為68.65%和31.35%,上海大眾為50︰50,一汽-大眾為60︰40,神龍汽車為70︰30,廣州標緻為66︰34。在中外合資車企談判過程中出台的中國第一部外資法——1979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對外方的投資只設定了下限,即不低於25%。

作為一項強制執行的政策,合資車企股比50︰50的規定,最早可溯源到1994年頒佈實施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它規定:生產汽車、摩托車整車和發動機產品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中方所佔股份比例不得低於50%。

2004年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以及2009年修訂後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又與時俱進調整為:汽車整車、專用汽車、農用運輸車和摩托車中外合資生產企業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於50%。股票上市的汽車整車、專用汽車、農用運輸車和摩托車股份公司對外出售法人股份時,中方法人之一必須相對控股且大於外資法人股之和。

1995年首次頒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轎車、摩托車、輕型車、汽車、摩托車發動機都被納入「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要求「由國有資產佔控股或主導地位」。在1997年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調整為汽車及摩托車整車、發動機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要求「中方控股或佔主導地位」。在隨後的2002、2004、2007修訂版中,汽車、摩托車整車製造納入了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同時要求外資比例不超過50%。

這兩個政策,決定了此後所有合資車企的股比結構,基本框定了合資車企中董事會成員人數、決策機制,以及利潤分配。

(黃金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48

核保險期待政策曙光

2014-03-24  NCW
 
 

 

福島事故三年後,中國核電重回大發展局面,但過時的政策框架及立法缺位,制約著核保險機制發揮巨災防範作用◎ 財新記者 王力為 文wangliwei.blog.caixin.com 多種跡象顯示,中國在日本福島核事故過去三年後,將重回核電大發展的局面。

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向霧霾開戰」的背景下,將「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 。

湖南代表團更是以全團名義呼籲儘早啟動桃花江等內陸核電項目建設。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局副局長王禹民則表示, 「目前,首先啟動的是沿海核電站,內陸核電站則會列入到下個五年規劃。 」針對核安全的立法工作也在快速推進。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就《核安全法》立法問題調研時表示,核安全立法目前已經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全國人大環資 委已經專門成立了《核安全法》起草領導小組,制定了立法工作的相關規劃並開展前期準備工作。

中國核保險共同體執行機構總經理左惠強估計,該法將很有可能在一到兩年內出台。

「在核電發展初期,就設計好了出了事怎麼辦,是負責任的表現。 」左惠強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核共體使命

「巨災保險是個世界級的難題。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全國「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坦言。

原因是巨災保險具有准公共產品的特性,如果按照商業化運作,保險價格往往過高;但是如果價格過低,保險公司又賠不起。與此同時,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歷史不長,行業實力、巨災風險的承保能力有限。此外,災害管理體制主要還是由政府主導,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

在核電領域內,國際通行的核保險機制已有效應對了這些現實困難。在大多數國家,由於核電的准公共性,核電運營商都被要求做出最低的財務保證。

「在大多數、幾乎所有的情況下,這一財務保證都是以購買商業保險的形式來實現。 」國際核保險共同體體系GPC 委員會秘書長雷茨瑪(Sebastian Reitsma)對財新記者表示。

隨著「二戰」後發達國家逐漸和平地使用核能,核保險共同體(下稱核共體)應運而生。雷茨瑪稱,任何一個國家在擁有核電站後,該國的保險業就會相應地成立核共體,其成員包括該國的財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

目前全球範圍內,已有26個核共體,覆蓋所有27個有核電的國家。中國核共體的成員公司數量已由發起設立時的4家增加到目前的25家,包括20家保險公司和5家再保險公司。

在此基礎上,各國的核共體進一步組成國際核共體,目的為相互承保各自的業務,共擔風險,此外還分享發展核電的技術經驗。

國際核共體體系 GPC 委員會主席荷馬(Eero Holma)告訴財新記者,這樣一種機制的好處在於,在全球範圍內 分攤風險,因此即使是在核事故極端偶發的情況下,也能滿足保險的「大數法則」 ,同時更好地應對往往數額巨大的核損害賠償。

在這一機制下,各國核電的巨額風險,都能夠通過核共體體系在全世界範圍內的272個財險公司得到分散。

在這樣一種風險共擔機制存在的情況下,中國核共體的境內直保業務承保能力在2014年已達到8.98億美元,承保能力僅次於日本核共體、英國核共體和瑞士核共體 ;境外分入業務承保能力達3.67億美元。

荷馬稱, 「經過幾十年的國際實踐檢驗,核共體體系是分散公共性巨大的核風險的最佳方式。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內,國際核共體已成功賠付了超過1000個核損害案例,包括規模較大的美國三里島核洩露事故和日本東海村事故,都從國際核共體體系得到了保單限額的全額賠付。

荷馬還表示,目前出現的少數核賠償爭議和糾紛,主要在各國核共體(保險公司)與客戶(保險人)之間,而不在各國核共體間如何分攤賠付份額上。

賠付限額過低

目前,中國的19家核電運營廠商都投保了中國核共體提供的核賠償責任險,但投保額均為3億元,遠未達到中國核共體約50億元的承保能力。原因何在?

目前國內核損害賠償的主要依據為2007年出台的國務院64號文( 《國務院關於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覆》 ) 。該文件規定,核電站營運者對一次核事故所造成的核事故損害最高賠償 額為3億元;當賠償總額超過規定的最高賠償額時,國家將提供最高限額為8 億元的財政補償;更高金額的賠償將由國家另行確定。

「也就是說,3億元以內的償付由核電運營商承擔,政府負責賠付再往上的8億元 ; 11億元以上雖說沒有明確,但由於核事故公共性風險較大,幾乎肯定就是政府承擔了。 」左惠強稱。

根據該文件,理論上國內核電運營商需向中國核共體購買賠償限額不少於3億元的保險,來保障第三者在核事故中遭受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

但現實中,該文件無疑給了核電運營商只購買賠償限額為3億元的保險、更高的賠付額由政府埋單的制度激勵。

「一旦出現狀況,這樣的賠付限額肯定是不夠的。 」中國核共體執行機構副總經理劉玉波表示。日本福島核事故預計將支付賠償金額640億美元。美國的三里島核事故,光是後期清理成本也達到10億美元。

而在橫向比較下,中國也是核損害賠償限額最低的國家。國際上的核損害賠償責任分為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兩類,德國、瑞士、日本、比利時、美國、俄羅斯等國採用無限責任,其他國家採用有限責任。

實行有限責任制的國家,核電站運營商的賠償責任限額一般介於1.5億美元至10億美元之間。西班牙的賠償限額達12億歐元 ;英國也即將修改該國的核損害責任法,將賠償限額從1.4億英鎊大幅提高到10億英鎊。2004年修訂的《巴黎公約》規定,核電站運營商對於一次核事故造成的第三方賠償責任為7億歐元。

而那些規定核電運營商需要無上限地承擔核事故對第三者帶來損害的國家, 「大多數的實質賠償限額都是與該國核共體的承保能力相適應的。 」雷茨瑪表示。這些國家中賠償限額最高的是比利時,達15億美元,日本、瑞士緊隨其後,分別為12億美元。

國際核共體的數據顯示,中國3億元(約4500萬美元)的運營商賠償限額為所有擁有核電國家中最低,與限額最高的國家差距約為35倍。 「這顯然是和中國在建核電站數量為全球最多、規模為全球最大,即將邁入核電大國的現實不相稱的。 」左惠強稱。

對於中國從較低的賠付限額水平起步的客觀情況,荷馬錶示理解,但他認為,其他國家的經驗對於中國有一定借鑑意義。他以瑞士為例稱,該國的賠付限額起初也很低,但制訂核保險法時,較廣泛地徵求了保險業的意見,現在該國法定的賠償限額已是全球最高之一。

根據中國核共體的建議,中國核電運營商的核損害賠償責任限額應該先行提高到3億特別提款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給全體會員國的一種國際貨幣 儲備單位,1個特別提款權約合人民幣10元) ,與現行國際公約的基本要求一致 ;未來,再根據經濟發展狀況,逐步提高該限額。

「現在有《核安全法》立法的契機,中國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提高賠償限額。 」左惠強表示。

立法與基金

過時的政策框架以及立法缺位,已成為核損害巨災應對的摯肘:全球最低的運營商賠償限額,阻礙著核保險這一國際通用的風險防範機制發揮作用。

在有核電的國家裡,中國是惟一一個沒有核安全立法,或是單獨的核損害賠償立法的國家。與此同時,也沒有加入任何核安全方面的國際公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將於3月24日至25日在荷蘭政治中心海牙召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

正在準備的立法應該對一些重要問題做出明確規定,中國核共體的報告建議,其中包括核損害的定義和範圍、賠償資金來源、賠償限額、訴訟時效等。

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中,由於日本的相關法律明確規定,政府在一次核事故中最高只能負責賠付30億美元,東京電力公司不得不以國有化的形式承擔了絕大部分的賠付責任成本。

除了立法,建立巨災責任基金也亟需提上議事日程。

巨災保險具有高風險、高賠付、低發生率的特點,儘管中國成立了核共體,並能向國際核共體分保,但是,中國核共體的資金充足率應該引起重視。

據瞭解,日本的核共體每年都會從保費收入中提取一定額度,作為巨災準備金,無限期保留,而中國尚無這方面的規定。業內人士建議,應該每年從保費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巨災準備金,為應對潛在的巨災損失做好充足的準備。政府可以對提取的核電保險巨災責任準備金予以免稅優惠,支持核電保險巨災責任準備金的提取。

中國核共體建議,

核電運營商的核損害

賠償責任限額,

應從現在的3億元

提高到30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38

阿根廷避免違約再現一絲曙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780

阿根廷主權債務違約生死大限即將來臨前,一絲避免違約的曙光出現了。(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周三,一些此前接受債務重組的債權人表示願意放棄重組合約中的部分條款。這將幫助阿根廷政府與拒不接受重組的“釘子戶”債權人達成償債協議從而避免主權債務違約。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那些持有阿根廷折扣和面值歐元債券的債權人向阿根廷和美國“釘子戶”債權人的調解人Daniel Pollack發信稱,可以放棄未來發行權利(RUFO:rights upon future offers)條款以幫助阿根廷解決違約困境。RUFO條款禁止阿根廷按照比接受重組的債權人更優惠的條款償債。該條款被視為阻礙阿根廷政府與“釘子戶”債權人達成協議的主要障礙。這些債權人以40多億美元的成本持有面值為110億美元的阿根廷債券。按照美國最高法院的裁定,阿根廷必須在7月30日前向美國“釘子戶”債權人——一批對沖基金償還15億美元。阿根廷政府表示,若政府在RUFO條款今年年底到期前這樣做,那麽這將觸發1200億—5000億美元的訴訟。因此前接受債務重組的債權人有可能追索債務。阿根廷內閣首席部長Jorge Capitanich表示:“阿根廷將尋求恢複延期。”他提及一項可以延期執行法院裁決令的措施,試圖以此避免阿根廷周三發生主權債務違約,以擁有更多的時間繼續與“釘子戶”債權人談判。Jefferies分析師Siobhan Morden稱:嚴格的截止日期、(阿根廷和債權人立場的)兩極分化暗示著沒有解決辦法。對阿根廷缺乏彈性限制的RUFO條款是(達成協議的)主要絆腳石。避免違約的唯一機會就是這批債權人申請一項無條件的裁決令延期,而他們曾公開對此表示拒絕。路透社報道稱,6月末時,阿根廷將5.39億美元存於紐約梅隆銀行,但地區法官Griesa禁止其將這筆錢支付給債權人。一位專攻主權債務重組的資深律師表示:“大多數律師認為,如果將款項打入法庭指定的第三方托管賬戶,就不會構成違反RUFO條款的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91

供給端沖擊很快消散 國際油價難覓曙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85

oilprices

原油價格周四再度承壓,因此前籠罩在沙特和利比亞的供給端受沖擊的陰影消散,且美元再度大幅走強。

昨日有消息稱沙特輸油管道爆炸,同時利比亞最大油田——El Sharara油田被武裝分子占領導致停產,這兩個消息一度導致國際油價走高。

但是漲幅很快就被抹去,因有報告顯示利比亞Sharara油田很快就能複工,同時投資者還發現沙特發生爆炸的管線並不是出口原油所用,所以對國際原油供給不會產生影響。

布倫特原油12月期貨合約周四下跌50美分至82.4美元/桶,接近周三創下的4年低點81.63美元/桶;美國WTI原油12月期貨合約下跌1.33美分,至76.33美元.桶,周三時曾創下75.84美元/桶的三年多新低。

“考慮到市場負面情緒的強度,我們預計利比亞的供給沖擊只能對油價產生有限的支撐,任何Sharara油田將複工的消息都將再次施壓油價。”Energy Aspects分析師Richard Mallinson表示。

此外,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周四表態應做好必要時支持更多刺激措施的準備,並暗示歐洲央行有近萬億歐元刺激空間。同時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低於預期。上述消息導致美元大幅走強,美元指數大漲0.7%升破88關口,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承壓。

本周早些時候的數據顯示市場炒家已經將美國原油多頭押註削減至2013年初以來最低水平。因擔憂供給不斷上升而需求增長不斷下降,原油價格自6月中旬以來下跌超過四分之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59

2014年投資總結-曙光初現 歲寒知松柏

來源: http://xueqiu.com/1272530506/34703496

 
回顧2014年,我認為自己執行得最好的策略是堅定地做了減法,包括把關註的行業減少到TMT、醫藥、能源(含節能環保、汽車及運輸)這3個、網上關註的人減少到30個、關註優秀公司放棄便宜的普通公司;我同時也做了加法,包括不斷加強財務分析的學習突出個人的專業優勢、到PE工作(主要投節能環保,也有醫藥和TMT)以加強對產業和企業認識理解的穿透力、向更多高水平的前輩學習等。以前我做加法是為了正確地做減法,現在我做減法是為了有效地做加法。

2013年我的投資總結是《方向漸明》,結尾是這樣的:“只要我每年都能有所進步,功夫到後,很多東西會是自然而然的,我不必過於苛求,不必太在意一時的得失。為人處世做投資,都是一場馬拉松,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歲寒知松柏。”2014年,我在多空兩個方向都有進步也得到了證明,轉型職業投資已經沒有問題,但要實現做合格的資產管理者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夯實基礎,主要是投資體系的持續穩定性和能容納大資金。

2014年我仍然犯了很多錯誤,比如港股重倉206TSC集團,最高跌幅達60%,包括情緒心態、倉位、組合配置、估值和買賣時間點等全都有錯誤,這也反證了我的投資體系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完善。2014年很多重大事件和投資或投機機會我完全沒有把握或參與,比如港股的滬港通、A股的定增並購、油價下跌受益與券商股行情等,這也導致了我今年的收益率遠不如朋友們及遍地的股神。

賬戶表現




持倉分析與操作

2014年我在操作上最大的變化是做了減法,持股專註在能源和醫藥兩個行業(TMT特別是互聯網行業雖然增長最快但估值太貴,所以只關註沒有持倉),清倉了管理不好和大股東不靠譜的公司,包括A股000572海馬汽車、港股111信達國際和959奧馬仕國際,這類股票以後我堅決不會再碰。

我還在年報後將600863內蒙華電換成了600861國投電力,海馬汽車換回了000550江鈴汽車,600060海信電器換成了000651格力電器,盡管海馬汽車、內蒙華電、信達國際都曾有過很大的漲幅,但我認為自己的操作完全正確。

我認為,公司價值的源泉是管理,如果管理不好,那麽長期來看不會有真正的護城河。大股東和管理層的誠信,是價值前面的1,能力只是後邊的0,大股東和管理層若對小股東不厚道,那再低的估值再多的誘惑,也應該一票否決。

我對關註的行業做減法,是想提高對行業和個股的確定性,畢竟我的精力能力有限。一筆買賣要成交,必須有兩個單價金額完全相同,但對方向的判斷正好相反的人才行。那麽,在同一個時刻,面對同樣的信息,我憑什麽能保證自己大概率會比對手正確?除非我理解得更全面、透徹、長遠,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只能更加專註。

能源

做為一個在工廠打工超過15年的會計,我基本沒有行業方面的專業知識可以利用。過去5年,我因為關註風電運營企業,看過很多風電方面的資料,進而拓展到整個發電行業及其它的能源行業。我認為投資能源和大部分公用事業項目一樣,要理解它的生意模式不難,它主要是玩一個財務杠桿的遊戲。我們用財務模型測算一下內部收益率就可以基本確定項目是否可以投資,當項目IRR大於貸款利率時,就可以利用銀行貸款杠桿放大資本金IRR並取得較好的投資回報或ROE。當然,不同的運營管理團隊,實際的回報水平會有差異(像816華電福新就比956新天綠色好,中廣核更好),但比起一般的競爭性商業項目來說,確定性高多了。

能源資產的共同特點是物理壽命很長,即折舊時間很長,相應地會在財務上體現為前期投入大,資產周轉率低,現金回流慢,即重資產慢周轉低回報。為了吸引投資,政府一般會進行管制並形成壟斷而使得項目在未來能有較高的確定性,這樣投資方才能利用財務杠桿來提高回報率。

如果從ROE來展開進行杜邦分析,重資產的公司一般都會低周轉高利潤率,然後通過高杠桿來提升ROE水平,電力包括電源和電網是典型。如果能源價格已經完全市場化而波動劇烈,那麽利潤率和ROE就會大幅波動,行業會有很強的周期性,比如煤炭和石油。

我之所以選擇關註能源行業,還有一個原因是能源長期如同醫藥行業一樣,是個需求非常剛性的行業,基本上只會增長不會衰退。又由於下邊的子行業很多且周期不同步,所以可以長期在各子行業之間波段操作。

2014年,我A股換入了國投電力,換之前我對它不太了解,又懶得去研究,就在雪球上發了幾個帖子質疑它存在的一些問題,結果惹得一群國投粉對我口誅筆伐,但我也因此而很快理解了它的投資邏輯:裝機造價與同行差不多,但年發電4777小時比全國平均的3300小時多近50%,上網價格0.32元比長江電力高20%多,這相當於收入高了50%還不止,利潤和回報水平比同行高出數倍,它的電站於2013年下半年開始起集中完工並網,買入時2014年PE僅5倍。國投電力我買入成本4塊多,11塊全部清倉換了股。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自年初開始學習了解核電行業,看了不少資料,並持有2302中核國際,初始買入成本1.7多,過3塊後賣掉了一半。它的核心邏輯是核電比例的世界平均水平超過10%而中國僅2%,習李明確表態要恢複核電建設,既可以減少霧霾又可以帶動裝備制造業,中核和中廣核也確定要上市,鈾礦價格自07年的140美元一磅跌到了30,日本恢複核電站和中國核電大躍進一定會刺激鈾價反轉。

港股我曾持有816華電福新能源、1829中國機械工程,這兩只能源股都被我先後賣出,816是覺得估值不如2302和206有吸引力,後來的一波大漲我沒吃到。1829是因為中報業績一般,國際地緣政治不穩定,市場難給高估值,結果錯過了一路一帶概念。這兩家公司的管理都不錯,以後我可能會擇機再買回。

1292長安民生物流我在年中有賣出,年底前又再度買回,賣出是這公司包括長安集團的管理有些問題,連續幾期財報都顯示長安汽車特別是長安福特持續大幅增長但1292幾乎原地踏步。買回是因為福特3工廠年底投產、杭州福特2015年初將投產、油價大跌受益及估值實在是太低,我想再觀察一年,看看去年換管理層後公司會不會有些變化。

像我8月底追入的3399粵運交通,就是以前管理爛,換管理層並進行資產置換後變成了大牛股。但我研究太晚,近4塊錢才追入,沒敢上太重的倉位,可惜了。

至於000550江鈴汽車,因為以前帖子寫過很多,這里就不再重複了。我原始成本折算下來估計只有10塊出頭,2013年曾在27塊左右賣出並在23塊買回,2014年在30多塊又賣掉了一半之後買回了部分。它目前的估值水平一般,得等2015年下半年撼路者上市及2016年新全順等車上市。2014年如果我買入長安汽車、上汽集團、長城汽車等,可能收益會好一些。

醫藥

醫藥我一竅不通,去年才慢慢了解一些基本的行業知識,我關註它完全是因為行業好,包括長期剛需、現金流強、整體回報好等。但過去幾年醫藥股的估值一直不便宜,可選的標的很少。

我持有8058羅欣藥業近5年,2013年總結時專門向朋友們道歉,好在今年終於揚眉吐氣,股價從不到7塊漲到17塊多。在年報出來後,因為覺得一年內業績不會有驚喜,我減了一些倉位。結果我減倉後股價高歌猛進,很多次和股友們聚會時都有人向我推薦羅欣,搞得我很尷尬。

在年報出來前一天,李振福增持到5%而舉牌,當時我沒搜索到他有超強的背景,否則我不會減倉。好在手上還有一成倉多點,一直拿到過17塊才全部清掉,因為估值確實不再有吸引力。通過這個事可以看出股價這東西,短期內受市場估值變化的影響遠大過公司自身的業績變化。如果我們對行業企業的穿透力不夠,持有時間不是很強,那麽在判斷業績的同時,也應該適當考慮或利用市場的情緒。

醫藥我重倉了570中國中藥,原因是國藥系在資本市場口碑不錯,管理靠譜,570業績在高速增長,手上中藥品類極多,其中有不少獨家品種。另外就是國藥把570定位為中藥平臺,未來會通過自身增長和並購把它不斷做強做大,我買入時2014年PE大約有15倍出頭,估值有吸引力。

我還盲從朋友買了一些8049吉林長龍藥業,它的獨家藥海昆腎喜膠囊銷量不錯且有持續性,買入2014年PE不到15倍。但8049的股權架構不太理想,國資與管理層持股並存且占比都不高,公司又長期不分紅。適當的時候,我會減掉一些倉位或逐步放棄它。

TMT及其它

我在年初清掉了947摩比發展,這公司質地很一般,我買它純屬投機4G概念,當然947的業績確實也會大幅增長,但只能持續一二年。有趣的是,我們在討論這個港股時,提到對標A股300134大富科技時被小小辛巴關註到,他說大富可以買。果然,947摩比漲幅不到1倍,大富瘋漲了2倍,A股不服不行。

由於傳媒和互聯網類雖然增長很快但估值都很貴,加上我自己對互聯網完全不懂,所以我一直只是關註學習,沒有買賣。

A股我在下半年先後買入了000651格力電器、601318中國平安和600585海螺水泥,這三個票不屬於我前邊提到的3個行業。

買格力是因為它質地好估值低,PPI與CPI的剪刀差導致它毛利率大幅上升。我發現過去幾年格力都是夏天股價低迷冬天開漲,這可能是因為格力對渠道的掌控力強,在淡季壓貨以平均產能利用率而降低生產成本。在銷售端就會顯示出上半年市場份額下降被媒體質疑,下半年行業轉淡後格力份額上升,空調同行都是2季度業績最好4季度最差,格力卻是3季度最好,4季度不差,所以到年底時股市又會重新看好它。

買中國平安是因為滬港股開通和降息後,A大盤股估值低並且相對H整體折價,低估加上財富效應引發了牛市行情。保險股因為大部分資產是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降息會導致這些產品價格上揚。另一方面保險股還投資了一成以上的股票,市場利率下行PE估值提升致股票走牛也會導致保險股的投資收益大幅上升。中國平安的H股一直比A要高,以及它還有陸交所等很多的可炒作點,也是買入原因。

買入海螺水泥,一方面是因為它估值低,PE只有9倍左右,並且H比A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政府仍然在救地產刺激投資,水泥有運輸半徑限制,價格競爭沒有鋼鐵激烈,4季度水泥價格也有所上揚。而海螺水泥本身是個不錯的公司,行業龍頭,鋼鐵和工程機械股都大漲,海螺理應擡高估值。

應該說,買中國平安和海螺水泥都帶有明顯的趨勢投機成份,只不過它們本身質地不錯,是行業龍頭,估值也低。

主要錯誤

206TSC集團的慘敗全方位地反映了我投資體系所存在的問題,這票我大約3年前就有關註過,當時覺得雖然行業前景陽光,但公司業績看不出有任何拐點跡象,所以後來一直沒深入研究它。去年年底有前輩高人向我推薦206後,我重新看了它的財報,發現訂單大幅增長,業績拐點跡象明顯。

自我關註時開始,206的股價就開始快速拉升,因為對自升式鉆井平臺大規模重建、對標企業國民油井高華市值高300倍、206產品有競爭力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管理層熱愛工作並有增持股票、業績出現拐點等邏輯的認可,以及對前輩推薦的盲從,我在股價不是太滿意的情況下追高買入(2013年PE近20倍,2014年PE預估10倍)。

自買入後,206股價表現不負我所望,至4月底已經從年初的3塊拉升到了近5塊。因為憧憬2016年收入達10億美元的目標即增長400%,以及對5月份休斯頓石油大會獲得大訂單的期望,在股價不斷上漲迅速浮盈近5成的情況下,我不但沒有逢高減倉還在4塊多時加了倉,最高倉位接近40%(原始倉位30%),2013年PE達30倍,2014年PE也有15倍。

5月初206並沒有獲得大訂單,股價從高位下跌了近3成,我的賬面浮盈被全部抹平,在了解到公司並沒有實質性利空,經營情況正常後,我選擇了堅守,認為中報業績會倍增,到時候市場會再次認可206。

8月底的中報如我預計的一樣增長了100%,但206的股價在沖過4港幣後就開始掉頭向下了,這個時候,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從6月份的平臺位置100美元跌到了90美元,處於跳水前夜。

自10月份開始,原油價格跌幅開始加速,油價單月跌幅超過10%,趨勢很不好,206股價急劇下挫,10月跌幅達30%。而自8月份後,因為我持有的其它幾只股票,包括8058羅欣藥業、2302中核國際、570中國中藥、3399粵運交通等都開始大幅上漲,特別是10月份,雖然206大跌30%,但我的賬戶凈值基本沒有減少,這讓我有點沾沾自喜,對206的大跌很麻木,光想著206若回到高位則我2014年港股收益會很不錯。

11月份,我持有的其它票不再上漲,原油加速下跌達20%,這段時間有朋友開始勸我斬倉。我搜索了一下過去40年原油價格走勢,發現1975年到1980年,油價從10美元漲到了40美元,而目前全球的自升式鉆井平臺近一半是這5年建造的。這一點清楚地說明,海工行業的訂單或石油公司的資本支出與原油價格走勢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果我在年初買入206時能多花半小時去搜索這些資料,我就不會在油價處於100以上的高位買3成重倉,也不會在股價過4塊PE25倍還加倉。在我明白原油價格與海工行業有密切關系並會影響206的市場估值時,股價大約在2.7左右,賬面浮虧2成。由於當時手上的其它股票都處在高位,賬面整體市值受損不大,我以為206下跌空間有限(2014年預計PE8倍出頭),加上對第一重倉股高位下跌過4成的不甘心,我在猶豫中沒有認錯減倉,結果幾天後206再次大幅跳水,短短一周時間又跌了30%,導致我整個賬戶一周回撤了1成。

11月初,我在中報後認為短期業績無驚喜而斬倉的1829中國機械工程因為“一路一帶”概念大漲了50%;11月底,滬港通行情讓券商、中字頭相關個股及A50的ETF2822、2823大漲。如果我206能及時認錯減倉,或者一開始就不是建30%的重倉而是15%的倉位,那我的港股操作選擇會靈活很多,而整體收益率至少會高出30個百分點以上。

概括起來,我在206上反映出來的錯誤至少有:

一、情緒過於樂觀,心浮氣燥,盲從別人缺乏獨立思考;

二、上半年我曾寫過《投資組合與收益率》,以206當時的估值我不應該買30%的重倉,在組合配置上沒有買一些原油下跌受益股進行對沖(比如航空股,盡管實際因為燃油套保而受益不明顯但股價卻有翻倍上漲)。我一直滿倉而沒有留出現金,這導致市場整體下跌時我無力加倉進退失據。另一方面,港股時常會出現瞬間巨幅振蕩的案例,比如前不久1211比亞迪單日下跌近50%,如果手上有現金迅速抄底,一年做一單其實都能有不錯的收益;

三、靜態PE高達20倍、原油處於100以上的高位時不該重倉買入,對原油歷史走勢與市場估值的變化完全沒有做出充分的預計,操作上沒有留出容錯的空間。

收獲與展望

2014上半年,我花了大量精力處理私人事務,在股票上花的時間沒有以前多,下半年我進入廣東省政府下的一家PE,工作內容與二級市場無關,與一級市場關系也不大,所以在股票上投入的時間也很少。

我曾先後接到多位朋友的邀請,包括券商和一些私募基金的研究類職位,但我都委婉地拒絕了。下半年又有兩位朋友推薦,一家是複星國際下的PE,另一家是我現在工作的國資PE。前不久我曾發表過3篇個股分析,都是面試時的題目。複星是很優秀的公司,過去20年年複合收益率超過30%,複星最強的還不是投資端而是融資端,比如年初收購葡萄牙保險公司帶來1000億的資金,成本不到3%,只要把它配置在中國相關的資產上,賺利差就會有很好的收益。我個人認為,融資端而非投資端的差別,是中國PE公司優劣的關鍵所在。複星的機制很好,他們在我通過面試後一直熱情地邀請我,但最後我還是選擇了現在的PE,盡管國企的機制遠不如複星。

我這樣選擇,原因之一是我沒有政府和國企的從業經歷,我想,做為中國市場中的重要影響力量,我有必要知道他們的基本思路,正好現在國企混改又如火如荼;原因二是邀請我來的朋友也就是我的直接上司,他曾在2012年邀請過我(最初曾在2011年問過我,但我沒理睬),2012年時因為我沒有文憑而被董事長攔下。我與他非親非故,但他一直惦記著我並多次給我推薦工作,也如實告訴我目前公司的問題,他說如果不同我講實話我以後會罵他,而他介紹我進來相信也會面對一些壓力。我想,今天複星邀請我,和我現在的上司在3年前就邀請我,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過去3年我自認為進步不小,他對我有知遇知恩,我應該過來幫他做點事情;原因三是我見了幾個同事,他們人品都很厚道,能力也很優秀,和他們一起工作,雖然公司機制上有限制但我們團隊內部不會有不確定性。

我能來現在的PE工作,一方面是因為我財務分析能力比較突出,團隊內有差異化優勢,另一方面是公司當時正準備與中廣核合作搞一個50億的新能源基金(風電為主),我對風電也算有點紙上談兵的能力,臨場可以救救急。

公司總共有近10個基金,我們團隊目前主要負責節能環保板塊,也有關註醫藥和TMT,這和我個人的關註面正好吻合。工作4個月下來,我接觸各類項目超過20個,包括新能源(比如風光生物質發電)、傳統能源改造(比如煤化工、鍋爐改造、建築節能)、空氣汙染治理、水處理(包括監測和處理設備、EPC、服務、PPP等)、固廢(再生資源、垃圾處理和發電、危廢)等等,但看得上眼的也就2個項目。

PE現在真是人傻錢多,稍好點的項目一堆人圍著,估值20pe、3pb起不如炒股票,客戶虐我千百遍我還要待她如初戀。好不容易談判完立項盡調寫好投資建議書資料整上十萬字,國資基金各種過會差不多還得搞18輪,領導們個人嗜好又互不相同,直把人弄得欲仙欲死,一個項目從接觸到簽協議打款至少得搞一年半載。當然,我從中也學到了不少東西,日子過得很充實。

2014年我新認識了不少朋友,其中最值得提的是受高瓴資本張磊先生之邀,去北京和高瓴的全體團隊成員做了一天的交流,張總完全沒有架子,他單獨請我午餐並問了我一些問題。他說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受過如耶魯的高等教育,所以對很多投資理論有理解,他很奇怪我沒有受過正規投資教育,為啥會有一些自己的見解,他想了解草根的生態環境。

我大概講了幾個方面:一是進取並註重聲譽,做人真誠;二是專註但不自閉,個人做差異化定位;三是獨立思考同時也有包容,利用好奇心並註重常識和邏輯;四是經驗的積累就是參照坐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避免刻舟求劍;五是堅持也常反省,相信時間會是價值的朋友。

張總說以前曾看過我的文章,並且勸我不要在雪球上與人爭執及浪費時間,他閱讀面如此廣泛,著實讓我驚訝。那天我光顧著回答問題,都忘記請教他,很是可惜,好在有了他的聯絡方式,希望以後能多向他及高瓴的朋友們學習。

邱國鷺先生告訴我,高瓴過去10年年化收益率超過50%,現在規模過1000億元團隊成員才30人但仍然有很高的收益率,並且年換手率只有15%,這意味著每7年才換一次股票。很難想象,張總和高瓴對行業和企業的未來有多強的穿透力。

我想,既然高瓴規模高達1000億持股長達7年都能取得如此高的收益率,那我學習他們已足夠在這個市場生存得很好,只要資金來源端認同理念不給壓力,那麽我只需要努力提高看企業的穿透力,根本不必在意市場短期的波動,也不必去羨慕或學習趨勢和波段操作者。

在清科集團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複星被評為年度最佳募資PE,高瓴被評為最佳退出PE,張磊先生被評為中國最佳PE投資家。2014年,有幸與這兩家PE交流溝通,應該是我最大的收獲。

2015年,我會繼續提升自己的財務分析水平,希望在某些方面逐步做到業內最好;我會加深對能源行業的學習理解,努力成為節能環保行業的專業投資者;我也會繼續關註學習醫藥和互聯網行業,但多看少動。

2014年下半年,原油價格崩盤,能源相關股票都跌得很慘。但原油不可能長期低於60美元,能源類股票應該會有不錯的介入機會,我相信自己在206TSC上交的學費,會有連本帶利收回的一天。當然,我的投資體系還需要不斷修正完善,包括提高研究的確定性、增加容錯空間、降低換手率、適應大資金運作等。

前幾年,因為家庭經濟非常困難,我自己的前途又完全看不清方向,對比身邊的人後心態失衡有些急躁。現在,我已經能看清自己未來的方向,也知道只要不斷學習和進步,我早晚會走向成功,所以我已經不著急了。

我沒什麽文化,智商不高,起點低覺悟慢,在競爭激烈的金融圈內,我沒法比別人更高更快更強,我能做的只能是真誠、勤奮、堅韌、守拙。我想,只有甘於做烏龜,我才有機會跑贏兔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14

足球改革首推中甲,市場化運作曙光初現!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486

足球改革首推中甲,市場化運作曙光初現!

作者:格隆匯 李音臨  

核心觀點

(一)足球產業改革箭在弦上,中甲潛在價值有待挖掘

隨著我國體育產業改革的不斷推進,足球作為受眾最廣的體育項目,其活力正在被不斷激發。我們在上一篇深度報告《體育產業系列深度報告之四:體育改革足球為先,中超價值潛力無限》中對中超聯賽的經營現狀及巨大空間進行了詳盡闡述。中甲聯賽作為我國足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雖然競技水平不理想,但受行政幹預較少,有利於推進市場化改革。同時,中甲名片效應遠超國外足球產業發達的國家,其蘊含的商業價值將有待挖掘。


(二)中甲聯賽坎坷探索前行,商務開發權幾經易手

中甲聯賽正式成立於2004年,其前身是甲B聯賽。成立至今,中甲經歷了多次變革,球隊規模經歷了“縮減—擴充—穩定”三個階段,其探索前行之路可謂坎坷不斷。目前,中甲聯賽實行的是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足協、職業聯賽理事會分級管理體制。由於對於中甲聯賽商務開發權的歸屬沒有明確界定,加上聯賽長期表現不佳不受關註,中甲商務開發權幾經易手,至今依舊沒有明確的歸屬。我們認為,中甲市場化革新阻力較小,改革將勢在必行。


(三)中甲聯賽慘淡經營,商務開發一片荒蕪

目前中甲聯賽的經營情況不甚理想,聯賽整體的商務開發無人牽頭,俱樂部常年入不敷出。轉播權收入方面,全國性的電視、網絡轉播一片空白,各俱樂部的地方性的轉播也不容樂觀。對於商業贊助與廣告,聯賽仍未找到總冠名商與戰略合作夥伴,俱樂部各自招商,經營艱難。人氣不佳使得俱樂部門票收入較少,球隊支出只能依賴投資人投入,這樣的局面迫使中甲聯賽迎來一次深刻的變革,我們也可以從其經營現狀中看出中甲潛藏的巨大潛力。


(四)放眼海外二級聯賽,英冠運營成熟為標桿

英冠憑借其成熟的運營體制和超高的人氣基礎而被評為全球商業價值最高的二級聯賽。2013-2014賽季英冠的總收入約5億英鎊,轉播權收入和門票收入各占三分之一左右,遠超其他次級聯賽的收入水平。在英國足球聯賽體制中, “降落傘”條款以及升級附加賽賽制等特色制度都在不斷地為英冠註入活力,其制度創新可供中甲參考借鑒。


(五)堅定看好中甲前景,市場化改革迎來轉折點

盡管中甲聯賽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但我們堅定認為其擁有巨大的潛力,即將迎來一次爆發性成長。不可否認,競技水平的提升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然而球隊成為足球稀缺資源能極大聚集人氣,足球聯賽市場化改革也將改善中甲的商務開發狀況。從長期看,人才培養的改善必將提高聯賽水平,在此條件下中甲有望重新煥發活力,形成良性循環。在中甲聯賽改革的驅動之下,雷曼光電、天津松江等上市公司有望成為最受益的投資標的。


一、中甲沿革:摸索前行歷經波折,商務開發幾經易手

我們在上一篇深度報告中詳細介紹了中超聯賽的歷史沿革、運營現狀,並結合了國外的經驗,深入探討了中超聯賽未來市場化改革的大趨勢及其蘊含的巨大價值潛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繼續緊跟國家發展體育產業的大趨勢,進一步將研究視角投向百廢待興的“中甲聯賽。


中國足球甲級聯賽,簡稱為中甲聯賽,是由中國足球協會組織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次級聯賽,其前身是全國足球甲級隊B組聯賽(簡稱甲B聯賽)。中國足球甲級聯賽自成立至今,經歷了20多年的變革與發展,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以及極大的發展潛力。在國家高度重視體育產業特別是足球事業發展的背景下,了解中甲的發展史將有助於投資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蘊含的商業價值。


(一)發展歷史

1.1987-2003:迎時代發展要求,甲B聯賽摸石頭過河

中國足球甲級聯賽正式成立於2004年,其前身是成立於1989年的中國足球甲級B組聯賽。1987年中國足協試行將全國足球甲級隊聯賽分成兩組,即甲級A組和甲級B組分別進行,其中甲B聯賽采取賽會雙循環制進行,沒有升降級制度。


1992年的“紅山口會議”,提出了把足球作為體育改革的突破口,確立了中國足球要走職業化道路的改革方向。1994年中國足球全面推行俱樂部制,當年4月16日,首屆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甲B聯賽正式開始。


1994年開始,甲B聯賽采用主客場雙循環賽制。1994至2003年間,甲B聯賽經歷了近10年的發展。在這段時間內,甲級B組列前者升級為甲級A組,甲級B組名次最後的若幹球隊則降入乙級,具體的升降級名額按照甲A聯賽擴充需要,歷年多次出現變化。


在這段時期內,發生了一起假球事件,即“甲B五鼠”的假球事件。2001年,為了趕上升入甲A的末班車,浙江綠城、成都五牛、長春亞泰、江蘇舜天、綿陽太極聯手上演了中國史上的假球之最。當年賽季最後兩輪比賽中,成都五牛對綿陽太極打出了11:2 的懸殊比分,創下了中國次級聯賽比分和絕對進球數之記錄。經過調查,10月16日足協取消了上述五家俱樂部的轉會資格、升級資格、註冊資格等。


2.2003-2004:中甲聯賽開啟新篇章,甲B聯賽時代宣告終結

2004年,中國足協正式推出“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品牌,與此同時將甲B聯賽改制為中國足球甲級聯賽,開啟了中國甲級聯賽的新篇章,這也意味著甲B時代宣告結束。


首屆中甲聯賽於2004年3月21日展開,參賽隊伍達17支,為中國足球職業化後最高兩級聯賽中迄今為止參賽球隊最多的一個賽季,球隊參賽熱情高漲。武漢黃鶴樓奪得冠軍,和聯賽第二珠海中邦參加2005賽季中超聯賽。


3.2005至今:球隊數量幾經增減,整體規模仍需擴充

自成立以來,中甲聯賽參賽隊伍一直保持在13—16支的水平。期間,經歷了規模“減少——擴充——穩定”三個時期。


2004年以及2005年,出於中超聯賽進行擴充的需求,這兩年的時期內沒有球隊降級到中甲聯賽。同時,2004年中甲聯賽的深圳科健隊解散,因此2005年中甲聯賽降低到14支球隊參賽。2005年中甲聯賽哈爾濱國力因違反足協規定而被罰降級,因此2006賽季中甲聯賽只有13支球隊。


隨後,從2007賽季開始,中甲聯賽采用“升二降一”的規則。在中超聯賽中,每賽季最後兩名也會降級到中甲,因此,2007賽季中甲聯賽參賽隊伍保持13支不變。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2010賽季。


中甲聯賽的擴充階段是從2011賽事開始,而推動中甲聯賽隊伍規模擴充的標誌性事件,是2011年2月份在中國足協香河基地召開的香河會議。經過足協的研究,最終推出新的升降級制度,從2011年賽季開始,中甲實施“升2降1.5”的制度。對於半個降級名額,足協的具體規定是,在中甲聯賽的倒數第二與乙級總決賽的第三名進行新一輪的附加賽,勝者將獲得明年的中甲聯賽參賽資格。制度的改變使得2011賽季中甲球隊增加到14支。這一擴充也終於改變了7年單數球隊聯賽的畸形局面,成為偶數球隊聯賽。2012賽季,中甲聯賽的參賽隊伍擴充到16支隊伍。


2013賽季開始,中甲聯賽參賽隊伍進入穩定階段,一直保持“升二降二”的制度,即中甲聯賽前兩名升入中超聯賽,而中乙聯賽中的冠亞軍晉級為中甲聯賽。這一制度使中甲聯賽參賽隊伍至今一直保持16支的規模,穩定至今。


然而,中甲的參賽隊伍相比起中超,處於較低的水平。按照國外足球較為發達的國家情況來看,足球聯賽是呈現正金字塔的局面,聯賽水平越高,參賽隊伍越少。然而,我國卻長期呈現倒金字塔的局面。2005-2011賽季,中甲聯賽參賽隊伍的數量均低於中超聯賽,2012賽季開始中甲聯賽參賽隊伍和中超聯賽持平,但是依舊沒有呈現出正金字塔的局勢。因此,中甲聯賽的參賽隊伍規模還有待進一步擴充。



(二)組織架構

根據2012年2月10日由中國足球協會審議通過的《足球職業聯賽管辦分離改革方案(試行)》的規定,我國的中甲聯賽實行的是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足協、職業聯賽理事會分級管理體制。其中,國家體育總局充當整個架構的領導者,制定整個體育產業的發展政策,引領整個組織的發展方向。足協是政策的細化者和賽事的監管方,規範理事會的運作,並監管賽事的運作。職業聯賽理事會是賽事的辦理者,制定賽事的運作流程和制度,保障賽事的正常運作。在職業聯賽理事會中,共有19名代表,其中足協代表三名、地方協會代表四名、中超俱樂部代表五名、中甲俱樂部代表二名、中超公司代表一名,特邀專家代表四名。中甲聯賽分為13個賽區,每個賽區派設一個負責人,負責賽區運作一切事宜,保障賽事的正常運作。



在這個架構中,雖在辦賽和監管方面有明確規定,但商務開發權的歸屬卻模糊不清,加之中甲聯賽競技水平較低,關註度不高,導致中甲聯賽問世近10年來,商務開發權一直處於無人認領的境況,幾經易手,數度輾轉。從足協到福特寶,隨後又被足協收回,再劃撥給中超公司代理,現今又有雷曼光電介入中甲聯賽商務運營合作開發,可謂歷經坎坷。


2003年,在中甲聯賽成立前一年,足協曾意欲把中甲、中乙和中丙聯賽捆綁銷售,即獲得2004年中甲冠名商的企業,可同時獲得中乙和中丙的冠名權。不過,最終冠名權未能賣出。


2004年,中國足協將甲B聯賽改制為中國足球甲級聯賽,中國足協亦將中超聯賽和中甲聯賽的商務開發權交給了其下屬的福特寶公司。然而,中甲聯賽的招商情況並不樂觀,一方面,福特寶將中甲聯賽的轉播權幾乎以零收益的價格轉讓給廣東衛視。另一方面,福特寶未能談攏中甲聯賽的總冠名,足協只好讓各俱樂部進行地區冠名(無總冠名)。由於福特寶公司經營能力有限,2005年足協收回福特寶公司的商務開發權,招商情況依舊未見起色。


2012年,中國足協正式將中甲與中超一起並入職業聯賽理事會管理,中甲聯賽的商務權益由足協統一管理,交給中超公司代管,一直延續至今。但由於時間倉促,其招商仍基本維持在停滯狀態,中超公司便將全部中甲廣告板及聯賽附屬商務權益開發撥給各俱樂部自主經營。


至今為止,雖然中國足協掌控著中甲聯賽的開發主導權,但沒有組織機構對各個中甲俱樂部的商務權益進行統一開發。而在2014年6月,上市公司雷曼光電與中甲聯賽達成合作,先後與12家中甲俱樂部簽約,獲得近1/3的商務權益。在不久前召開的中甲商務研討會上,雷曼光電也表達了成為中甲商務開發統籌者的意願,並嘗試從足協手上獲得冠名與全國性轉播的開發權。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甲聯賽長期不受關註,而有關規定對於中甲聯賽的商務開發權界定存在較大的模糊性,致使這一開發權幾經波折,卻始終歸屬不明。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中甲聯賽帶來的經濟利益較少,足協對其關註程度遠不如中超,使得中甲在經營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我們認為,商務開發權歸屬不明決定了中甲聯賽改革的迫切性,而市場價值較低使得中甲的改革面臨較少的阻力,因此未來足球領域的改革很有可能在中甲率先推進。


二、中甲現狀:收益慘淡入不敷出,商務資源亟待開發

中甲聯賽的商業模式與中超類似,收入來源主要分為三大類:轉播權收益、商業贊助與廣告、門票與衍生產品。


根據最新的中甲聯賽規程,全國性轉播、聯賽冠名的開發權歸屬於中國足協,中甲聯賽並未組建聯盟公司,由中超公司進行代理,但中超公司的代理未能帶來全國轉播商與冠名商,因此這兩部分的權益仍處於真空狀態。除這兩項外的其他權益均由各個俱樂部自行經營。


(一)轉播權收益

轉播收益的來源可以分為:全國性電視轉播、地方性電視轉播和新媒體轉播。全國性電視轉播是全國性電視臺對所有中甲比賽在全國範圍內轉播,而地方性電視轉播是指各俱樂部與地方電視臺合作,由地方電視臺轉播該球隊的主場比賽(可擴展至客場)。新媒體轉播是指通過網絡來進行部分或全部比賽的轉播。


根據中甲聯賽規程,全國性電視轉播與互聯網由中國足協及其授權機構負責統一經營,而俱樂部主場的地方電視轉播權由主場俱樂部自主經營,但與主場電視臺簽訂的轉播協議不得對中國足協及其授權機構制定的全國性電視轉播、境外電視轉播、轉播戰略合作單位有排他性。根據中國足協在2012年推出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管辦分離改革方案(試行)》,中甲聯賽的商務開發交由中超公司進行代理,因此中甲公司的全國性轉播權由中超公司負責經營。然而事實證明中超公司無力開發中甲,隨著廣告板權益撥回各俱樂部經營,轉播權招商最終不了了之,目前處於無人負責的狀態。


中甲聯賽的電視轉播權開發程度較低。由於競技水平較差、缺乏關註度、商業價值較低,目前沒有電視臺或相關媒體願意為中甲聯賽進行全國性的電視轉播或互聯網轉播。盡管在2004年廣東衛視與中甲簽署了三年的全國性轉播協議,但中甲俱樂部並未從中獲得收益。雙方約定中甲向廣東衛視補貼每輪9場從全國各地向廣東衛視轉輸信號所需要的傳輸費用,而廣東衛視則以每輪直播比賽時插播的廣告時段作為購買直播版權費用。然而在轉播的第一年,由於直播節目的廣告招商不理想,俱樂部幾乎沒有獲得轉播收益。盡管中甲向廣東衛視補貼了信號傳輸費用,但後期節目的素材編輯、畫面加工、特效運用、解說等帶來的成本也讓廣東衛視虧損了300萬元。2006年合約結束後雙方不歡而散,中甲不再有全國性轉播。雖然到了2012年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曾對北京理工隊的保級大戰進行轉播,但這更多地是出於支持校園足球的動機,也並未支付任何轉播費。


中甲的地方性轉播情況也並不理想,在2013賽季有8支中甲球隊的比賽有地方電視臺轉播,4支球隊的比賽通過網絡轉播,還有4支球隊的比賽沒有任何轉播。4支隊的網絡轉播當中還有1支是由球迷利用業余設備進行現場直播,而由專業電視臺進行轉播的球隊也並未獲得多少轉播費,部分球隊還要向電視臺支付制作費才能獲得轉播。由此可見中甲的轉播權收益幾乎是一片空白。


公開資料並未統計地方電視臺中甲比賽的收視率,根據湖南湘濤隊的網絡轉播商益陽在線網的數據,2014年益陽在線直播了湖南湘濤的5場賽事,2013年為13場。所有直播賽事收視最高為10338人,最低僅有1100人,2014平均每場賽事網絡收看人數為1681人,2013年為4455人,與現場觀眾人數相差不遠。湖南湘濤在中甲征戰五年,其收視情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甲轉播的慘淡情況。



可以看出,與中超情況類似,中甲的轉播情況同樣不容樂觀。首先是聯賽商務開發統籌者的缺失使得全國性的電視轉播、互聯網轉播一片空白。各個球隊尋求地方性轉播,結果也不甚理想。專業電視臺的轉播需要倒貼,網絡轉播依靠地方性的小型網站,流量低,節目質量也缺乏保障,與優酷、土豆、愛奇藝這樣的大型視頻網站難以相比,最後甚至有四家球隊完全沒有轉播。然而,正是基於目前聯賽青黃不接的轉播情況,這也意味著中甲的轉播收益未來的增長空間十分巨大。


(二)商業贊助與廣告

商業贊助和廣告可以分為冠名類和廣告類兩種,冠名類包括聯賽冠名、球隊冠名和聯賽戰略夥伴,而廣告類則包含場地廣告、球衣廣告等各種由賽事活動產生的廣告資源。無論是中超還是中甲都習慣於將比賽的商業資源進行細致分割並混合銷售,如冠名商通過對整個聯賽進行贊助來獲得聯賽冠名權,同時也能獲得包括場地廣告時間在內的部分廣告資源。


根據中甲聯賽規程,中甲聯賽標識及甲級聯賽冠名贊助商由足協及其授權機構進行統一經營,中甲聯賽的杯名、賽場內圈正面兩塊廣告板、球場兩側四塊廣告板、外圈兩塊廣告板的內容由中國足協指定。其他廣告板、橫幅、背景板、球票、相關印刷品上的廣告內容則由各個俱樂部自行經營。


自中甲成立以來,聯賽的整體商務開發權幾經轉手,但始終未能成功地找到聯賽層面的贊助商。在上一篇報告中我們提到中超將贊助商分為冠名合作夥伴、官方合作夥伴和官方供應商,而在中甲成立初期足協也將中甲贊助商分為三級,希望找到1名總冠名贊助商、5名次級戰略合作夥伴和4名指定供應商,但至今為止各個級別的贊助商都處於“真空”狀態。


對於俱樂部層面,在2014賽季16支球隊中只有3支隊有正式的冠名商,10支球隊為投資人冠名,還有3支隊沒有任何冠名。對於有冠名商的3支球隊,延邊長白山冠名費為每年1000萬元,達阪城納歡酒業投資3000萬元,承攬了2014賽季新疆隊的賽事推廣和冠名權,而深圳紅鉆並未披露冠名費。可以看出中甲球隊的冠名情況並不理想,大部分球隊仍以投資人冠名為主,這些球隊的冠名費應視為股東的投入,因此多數球隊並無冠名收入。


廣告方面,中甲可開發的廣告資源與中超類似,具體包括場地廣告、球衣廣告、主場冠名廣告、球隊大巴廣告等等。在各類廣告中,場地廣告是宣傳效果最好、價值最高的品類。傳統的場地廣告是簡單的固定A字板,尺寸一般為1M×6M,比賽中不能更改廣告板的內容,球隊會按照需求提前在主席臺正對面、兩側球門後面布置廣告板,數量一般為正面14塊、兩側14塊。然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球隊開始使用LED廣告板來替代傳統A字板,LED廣告板同樣分布在主席臺正對面與球場兩側,但廣告板內容可不斷變動並循環播放,因此一般按照廣告出現時間進行計價,不再劃分板塊出售。部分中甲球隊在采用LED廣告板的同時會將A字板放在LED板後形成二圈廣告牌,借此增加球隊廣告收入。


2014年2月,雷曼光電與12家中甲俱樂部簽約,為俱樂部贊助賽場LED顯示屏,並獲得所有俱樂部30分鐘的場地廣告資源。10月22日,雷曼光電將2015賽季中甲聯賽5分鐘球場LED廣告及其它配套權益出售給華創證券,作價500萬元。若按此計算,整個中甲聯賽比賽時間內每年的LED廣告總價值將高達數千萬元。



中甲俱樂部關註度較低,公開資料並未披露各俱樂部的整體廣告收入。因此我們將通過公開了招商手冊的個別球隊的情況來估計中甲俱樂部大致廣告收入情況。各個俱樂部一般采用混合銷售的策略來增強招商吸引力,以中甲球隊湖南湘濤為例,球隊在出售球衣胸前廣告的同時附贈LED廣告、A字板廣告、背景板廣告等。按照湖南湘濤的標價,假如所有廣告資源均成功按原定價格出售,球隊將獲得約2700萬的廣告收入。然而,目前中甲俱樂部的廣告招商大多處於“有價無市”的狀態,我們估計俱樂部實際獲得的廣告收入與2700萬有較大的差距。前面提到華創證券以500萬元的價格獲得所有俱樂部5分鐘的LED廣告,據此計算每個俱樂部的LED廣告總價值為562.5萬,每單位(5秒一單位,每175秒輪回一次)價格為15.625萬,和湖南湘濤開出的30萬相比,折價將近一半。


與轉播收益類似,由於聯賽統籌經營者的缺失,聯賽層面的廣告贊助招商只能不了了之。俱樂部層面的廣告贊助收入具體有多少還有待觀察,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實際收益與俱樂部自身開出的價格有較大差距。在轉播權收益、門票收益慘不忍睹的情況下,盡管廣告贊助收入並不理想,但也成為了俱樂部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三)門票與衍生品

門票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觀眾對比賽的關註情況和滿意程度,是衡量俱樂部經營優劣的重要標誌。在英國,門票收入是俱樂部總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我國中甲俱樂部的門票收入卻相當不盡人意。由於中甲比賽技術水平低,關註度不高,中甲聯賽少有滿座情況發生,一場比賽只有數百人觀看的情況比比皆是,而各地的門票價格也普遍呈“白菜價”,難以為俱樂部帶來多少門票收入。正是由於上座人數低,且門票價格也低,中甲聯賽的門票收入顯得較為慘淡,還存在著很大的開拓空間。


目前,中甲聯賽的票價偏低,中甲俱樂部尚未將目前本就相當有限的球迷群體轉化為有效收入。中甲聯賽的門票分為年票、散票和贈送票,散票的價格從5元至120元不等,有的球隊甚至不收門票錢以吸引球迷前來觀賽。購買了年票的觀眾可以憑年票觀看該球隊本賽季所有主場比賽,各俱樂部年票價格從120元至1000元不等。通常來說,購買年票的單場所需花費比購買散票的費用更低。而事實上,由於中甲聯賽的關註度比較低,觀眾的興趣和熱情程度較低,因此,觀眾應更傾向於購買散票而非年票;另外,由於中甲比賽上座率低,體育場內的座位遠遠不能坐滿,因而球迷只要購買普通散票就能到最好的位置上觀看,這使得貴賓區球票難以銷售。


由於未能從公開資料中獲取中甲聯賽的門票收入數據,我們用2014年中甲聯賽各個俱樂部的門票價格和觀眾人數數據,假定全部觀眾均以最低散票價購買門票,大致估算出每個俱樂部在2014年的門票收入。以2014賽季觀賽人數最多且只有一種散票價格的重慶力帆為例,照此方法估算的全年門票收入也只有500多萬元,北京理工和湖南湘濤由於免費贈票而基本上沒有門票收入。測算出來的其他中甲俱樂部的門票收入大致僅僅在幾十萬至兩百多萬元之間,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超俱樂部去年除了兩大巨頭廣州恒大和北京國安分別有1.28億和3700萬元門票收入之外,其他俱樂部的票房均在1000~2000萬之間。而整個中甲聯賽測算出來總的門票收入也不過2500萬元左右,這與去年總共3.3億元門票收入的中超聯賽相比顯然不能望其項背。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甲上座人數較低,門票價格低廉,並未給俱樂部帶來多少門票收入,少數俱樂部甚至采取了零票價的措施來提升球隊人氣。然而另一方面,各俱樂部的門票收入情況也表明了中甲聯賽存在著“粉絲經濟”效應,如武漢卓爾票價較高但上座人數高企,北京理工、湖南湘濤門票免費,卻沒有吸引到多少觀眾。在“粉絲經濟”下,價格並不是球迷消費的主要考慮因素,球迷的消費行為更多是出自對喜愛的球隊的支持,這意味著中甲球隊只要能培養出自身的球迷群體,加上良好的商業運作,就能在收入上有極大的改善。


(四)球員薪資與轉會情況

中甲俱樂部主要成本支出為球員工資與比賽獎金。目前公開資料未有中甲球隊的工資薪酬數據,但根據業內信息,中甲球員薪酬支出遠低於中超,一般一線隊成員年薪約為20萬,最高達到50萬左右,年輕球員的年薪一般不足5萬,最低只有3000元左右的月薪,而外援年薪一般超過100萬元。相比之下中超一線主力球員薪資基本在50萬以上,而國足級別的球員薪資更是在200萬以上,外援薪資甚至能高達數千萬,可見中甲和中超球員收入的巨大差距。


盡管兩個聯賽的球員收入差距懸殊,但兩者的球員背景並無太大差異。除北京理工外,其他中甲俱樂部球員均為職業球員。而北京理工原為大學校隊,球員均為在校生,在足協的特批下以業余隊的身份參加職業聯賽。但隨著聯賽競爭激烈程度加劇,北京理工也不斷引入職業球員,目前首發陣容以職業球員為主。此外,根據專業足球數據網Transfer Market的統計,中甲球員平均年齡為25.1歲,中超為25.3歲,可見年齡也不是造成兩者薪資差距的原因。


從資金投入情況來看,除去未披露的三支球隊,13支中甲球隊中投入金額最低為北京理工的600萬元,最高為冠軍重慶力帆,達8000萬元,13支隊平均投入為4300萬元左右。而中超2014年球員薪資總額為17.81億元,平均每家球隊薪資支出超過1億元,是中甲球隊每年投入的兩倍多。再考慮到中甲投入數據為賽季初預算,實際支出一般低於預算,因此中甲和中超球隊的實際差距更大。


球員轉會方面,由於大部分轉會球員身價較低,公開數據只披露了少數價值較高的球員的轉會費情況。2014年隸屬於青島中能的鄭龍轉會廣州恒大,轉會費高達約2400萬,而披露轉會費的10名轉入球員的轉會支出共有2200萬左右。中超2014年披露的轉會收入有2.4億左右,轉會支出為7.2億,相比之下中甲的轉會市場遠遠小於中超。2012-2014披露的中甲轉會凈收入分別為1541萬、4670萬、237萬,而中超轉會凈支出分別為3.2億、3.9億、4.8億,可見中甲整體轉會處於盈余狀態。盡管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中甲轉會收入大於支出,為中甲俱樂部擴大了收入來源,但我們認為轉會收入難以成為俱樂部經營的支柱,其原因在於球員轉會有很大的偶然性,只有少數俱樂部的個別球員能帶來較多的轉會收入。2013年中甲轉會凈收入達4670萬,而2014年只有237萬,說明其穩定性沒有保障。


由此可見,中甲球員和中超球員均為職業球員,但中甲聯賽的薪資水平遠低於中超。盡管如此,俱樂部的微薄收益仍不能支撐球隊的薪資支出,要大幅依賴於投資人的資金投入。球員轉會能為俱樂部帶來一定的收益,但其不穩定性使得轉會收入難以成為俱樂部經營的支柱。


(五)人氣基礎

由於目前中甲聯賽沒有全國性轉播,因此我們主要通過現場觀眾人數來了解中甲的人氣情況。2014年中甲觀眾總人數約為128萬,場均上座人數5331人同比增長13.23%,上賽季觀眾總人數約113萬,場均上座人數4708人,同比增長18.89%。相比之下中超2014年場均上座人數為19361人,是中甲的3.6倍左右。2009-2014觀眾總人數複合增長率為13.75%,場均觀眾人數複合增長率為4.36%,總人數增長較快的原因是中甲比賽場次從2009年的156場增加到目前的240場。中超2009-2014的場均觀眾人數複合增長率為3.81%,比中甲的場均觀眾增長率低0.5%左右。


在所有俱樂部當中,2010年從中超降級的重慶力帆人氣最高,場均觀眾為13254人,相比之下從未升入中超的廣東日之泉人氣最低,場均觀眾只有1383人,約為重慶力帆的十分之一,相比之下中超人氣最高的球隊上座率是最低的4倍左右。由此可見雖然同在中甲聯賽,但不同球隊的人氣情況有著巨大的差異。值得註意的是中甲俱樂部的人氣差距不完全是由技術水平所決定的,部分積分排名較高的球隊上座率遠低於積分排名靠後的球隊,這是由於不同地域的足球資源稀缺程度不同,使得俱樂部對人氣的爭奪程度不同,具體我們將在下文進行詳細分析。


可以看出,目前中甲聯賽的人氣狀況仍處於較低水平,和國內頂級聯賽中超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但近年來中甲的關註度不斷提升,發展速度與中超相當。從中甲內部比較來看,不同俱樂部人氣的差距遠超過中超,除了技術水平外,球隊在當地的稀缺性也是影響俱樂部人氣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中甲聯賽目前的經營狀況不甚理想。在聯賽層面,由於缺乏牽頭人統籌商務開發,轉播權收益、冠名贊助收入始終是一片空白;在俱樂部層面,各個球隊施展渾身解數卻也難以獲得滿意的轉播、贊助收入,人氣不佳使得門票收入較為慘淡,在此情況下球隊支出只能依靠投資人的投入。我們認為,中甲商務開發一片荒蕪的“處女地”現狀將迫使中甲聯賽迎來一次深刻的變革,帶來無限商機。


首先,與中超聯賽25億的收入相比,中甲商務開發可謂百廢待興,但其人氣情況和中超的差距相對較小。中超平均上座人數是中甲的3.6倍,盡管未有權威的中甲收入數據,但從目前經營現狀來看中超收入遠遠超過中甲的3.6倍,這意味著中甲球迷身上的價值並沒有被很好地開發出來。前面提到中甲依然存在“粉絲經濟”效應,價格因素不是球迷消費的主要考慮因素,可以預期中甲聯賽能夠通過成熟的商業運作來挖掘球迷價值,改善整體收入。其次,從中甲俱樂部的上座人數和所在地比較中可以看出,足球聯賽的人氣狀況存在地域效應,俱樂部在競技水平短時間內難以提升的前提下,可以通過遷移的方式成為城市的足球稀缺資源,避免與同城球隊爭奪人氣,從而增加“粉絲”數量,在增量球迷身上挖掘價值。最後,目前中甲創造的經濟利益較少,並未形成既得利益群體,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阻力小於中超。國家監管頂層改革思路堅定,足球改革是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選擇改革阻力更小的中甲進行試點創新,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角度看都更具可行性。綜合上述幾方面的因素,我們認為中甲潛力巨大,極有可能在體育產業改革上一馬當先,具體內容我們將在報告的第四部分進行詳盡闡述。


三、英冠借鑒:運營成熟造就典範,制度設計激發活力

英冠聯賽與中甲聯賽同屬於國家第二級別的足球聯賽,但其群眾基礎、比賽競爭激烈程度和運作管理模式遠比中甲聯賽發展得好。本節將對英冠聯賽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為我國中甲聯賽未來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聯賽簡介

英格蘭足球冠軍聯賽,是英格蘭國內足球聯賽體系排第二級別的英格蘭足球聯賽。英冠聯賽共有24支球隊組成,采取雙循環賽制。英冠聯賽每個賽季排名前2名升入超級聯賽,排第3至第6位的球隊作附加賽決定最後一個升級名額,榜尾的3支球隊則降入英甲聯賽。


英國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足球在英國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英格蘭足球聯賽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足球聯賽,一開始分為甲乙丙丁四組,1992年甲組球隊脫離聯賽體系成立新的英超聯賽,但仍與次級聯賽保持升降級關系,原來的乙組、丙組和丁組改名為甲組、乙組和丙組。2004年原來的甲組、乙組、丙組再改名為英冠聯賽、英甲聯賽和英乙聯賽,分別對應英國的二級、三級和四級聯賽


(二)經營現狀

1.整體經營狀況

英超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聯賽,其下一級的英冠聯賽雖然在競技水平、人氣、收入方面和頂級聯賽有一定的差距,但仍有著極高的商業價值。根據著名體育咨詢公司PLURI發布的2014足球聯賽市場價值排行榜,英冠聯賽商業價值為6.5億歐元,在所有聯賽中排名第11,高於中超聯賽的2.13億歐元,同時也是商業價值最高的次級聯賽。此外,參考五大聯賽與其二級聯賽的市場價值之比,英超和英冠的差距也是最小的。英超市場價值是英冠的5.56倍,而西甲是西乙的8.73倍,德甲是德乙的7.91倍,意甲是意乙的7.18倍,法甲是法乙的6.75倍,五大聯賽平均是其次級聯賽的7.23倍。由此可見英冠聯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最好的次級聯賽”。


英冠聯賽2013-2014賽季總收入約為5億英鎊,和上個賽季的4.4億英鎊相比增加了約6000萬英鎊,同比增長14.23%,2007-2014賽季複合增長率為6.82%,高於英超收入的增長速度。英超聯賽2013-2014賽季的總收入約為30億英鎊,據此計算英冠聯賽的總收入是英超的六分之一。


2.轉播權收入

轉播權方面,英冠聯賽的轉播權一般與英甲、英乙聯賽一起銷售,並按照80%、12%、8%的比例在三個次級聯賽之間進行分配。2011年英冠與天空體育簽訂了最新的三年期轉播合同,合同總金額為1.95億英鎊,和上一份轉播合同相比減少了6900萬英鎊,下降幅度達26%,原因是英國經濟蕭條,國家廣播電視臺放棄轉播英冠聯賽。按此計算英冠國內轉播費占總收入的10%左右,而英超國內轉播費占比約為三分之一,遠高於英冠。除國內轉播外,Fox體育、ESPN等轉播商會在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進行轉播,Betfair公司則會通過網絡進行轉播。


3.冠名收入

和轉播權相同,英冠冠名權與英甲、英乙一起進行打包銷售。英冠最新賽季的冠名贊助商為英國博彩公司Sky Bet,冠名合同總金額約為3000萬英鎊,合約期5年,平均每年600萬英鎊,和上一個冠名贊助商相比每年下降了100萬英鎊左右,下降幅度約為14%。假設冠名贊助收入全部歸英冠所有,冠名贊助費占比也只有1%左右,相比之下中超冠名收入占聯賽總收入的6%左右。


4.門票收入狀況

門票收入方面,英冠憑借著良好的人氣基礎獲得了可觀的收入。2012-2013賽季英冠平均每場上座人數為17660人,同期英超平均上座人數為35921人,大約是英冠的兩倍。英冠近五個賽季上座人數處於穩定狀態,五年複合增長率為-0.39%。與中甲相比,各個俱樂部上座情況差距較小,在2012-2013賽季,英冠上座人數最低的是皮特堡聯,場均8215人,最高的是布萊頓,場均26236人,大約是皮特堡聯的3.2倍,而中甲上座最高球隊是最低的9.6倍,由此可見英冠的人氣情況較為均衡。


英國足球氛圍濃厚,擁有廣泛的球迷基礎,作為次級聯賽的英冠的人氣情況受地域分布的影響並不大。由於國土面積較小,英國的郡(county)與中國城市面積相當,因此可以考察英冠球隊是否與英超或另一只英冠球隊位於同一個郡,以及他們的上座情況。據我們的分析,2012-2013賽季英冠24支球隊中有7支球隊和英超球隊同郡,有13支球隊和英超或英冠球隊同郡。與英超球隊同郡的英冠球隊平均上座人數為16674人,而無同郡英超球隊的則有17834人,後者高7%。與英超或英冠球隊同郡的上座人數為16584人,無同郡的為18573人,後者高12%。兩種比較均說明英國球隊之間的同城人氣搶奪效應並不明顯。


公開資料並未統計英冠整體的門票收入,但根據部分俱樂部披露的財務數據,可以推斷出門票收入在英冠中的占比較大。近五年披露財務數據的英冠俱樂部有伯明翰、博爾頓、沃特福德和利茲聯,由於伯明翰、博爾頓分別在2011年、2012年從英超降入英冠,降落傘制度(下文介紹)使得其收入結構與一般英冠俱樂部差異較大,因此可根據近五個賽季一直留在英冠的沃特福德、利茲聯的收入結構來估計英冠整體的門票收入。沃特福德退市前的最新財報顯示門票收入占比為39%,利茲聯最新財報顯示門票收入占比33%,兩者都對門票收入依賴較大。據此我們估計英冠整體門票收入占比為30%-40%,略高於英超,對應1.5億到2億英鎊左右。


(三)制度特色

鑒於英冠聯賽是世界上經營得最為成功的二級足球聯賽,其現有制度有非常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1.降落傘保護條約

根據英超的降級規則,每個賽季後三名的球隊降級進入英冠,降級對球隊來說是重大打擊,因為次級聯賽關註度較低,會導致球隊收入驟減。為了給英超俱樂部降級球隊提供一個軟著陸平臺,亦稱“降落傘”保護條款,每支降級的俱樂部將在降級後的幾年內每年獲得一定數額的資助,以讓球隊維持住陣容內大半主力,來年卷土重來就有底氣。英超通過這樣的條款給予降級到英冠的球隊補助,為英冠球隊“輸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彌合英冠球隊和英超球隊之間的差距,提高英冠球隊的競技水平。


降落傘制度的好處就在於在一級聯賽與二級聯賽之間建立一種聯動性。英超向英冠“輸血”使得次級聯賽能獲得更多的資源並發展起來,避免出現強隊越來越強、弱隊越來越弱的局面,提升整個聯賽的競爭激烈程度。與此同時次級聯賽也能向一級聯賽輸送人才,在過去的三個賽季里,共有17家英冠俱樂部通過轉會向英超輸送了31個球員,反觀中國,過去的三個賽季里僅僅只有6名中甲球員轉入中超,可見降落傘制度讓英超和英冠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這有利於整個足球聯賽體系的長遠發展。


2.升級附加賽賽制

升級附加賽是英格蘭足球聯賽賽制的一大特點。冠軍聯賽前兩名球隊直接升上超級聯賽,余下第3名至第6名的4支球隊會采取主客場兩回合淘汰制的升級附加賽,由第3名對第6名,第4名對第5名,經抽簽決定哪隊首先作主場,獲勝的2支球隊將另外在中立場以單場定勝負的形勢來爭奪冠軍,奪冠的一方可升上英超聯賽。


升級附加賽制為英冠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一方面,這樣的賽制增加了比賽的場數,亦增加了門票和轉播權收入,俱樂部能夠獲得更多的分成。另一方面,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附加賽具有更為重要的象征意義,進入附加賽的英冠球隊為爭奪英超聯賽的最後一個名額,必將使出渾身解數,競爭的激烈程度和觀賞性相對會提高,且晉級結果具有一定的懸念,極具制造噱頭的話題性,相當於一個天然的宣傳平臺,能夠帶來強烈的宣傳效應,從而提升整個聯賽的關註度。類比於娛樂圈,提升節目關註度的一大法寶便是“炒作”,制造出全民參與的討論話題,相當於免費的宣傳廣告,可以快速打響節目的名號。


從下圖五年英冠聯賽的數據可以看出,每年的英冠附加賽決賽都能吸引至少8萬名左右的球迷到場觀賽,幾乎相當於該賽季平均上座率的四倍,足以證明球迷對附加賽的關註和熱情程度遠超其他場次的比賽,同時,英國各大知名媒體,如BBC、,《泰晤士報》、《衛報》等都報道了升級附加賽的賽況,對提升英冠聯賽關註度的好處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英國足球經過歷史長期的積澱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經營體系和賽制設計,英冠聯賽作為二級聯賽,雖與英超聯賽仍有較大差距,但也有著非常高的商業價值,人氣基礎甚至不輸其他歐洲聯賽。有了英冠作為標桿,我們接下來將展望我國的二級聯賽——中甲聯賽的前景,並從英冠借鑒可行的經驗。


四、中甲前景:名片效應彰顯中甲前景,市場化改革迎來轉折

盡管中甲聯賽目前處於商業開發遠遠滯後的狀況,但我們認為中甲聯賽有著良好的潛力,隨著發展條件的成熟,中甲聯賽必定會迎來一次爆發性的成長。


(一)名片效應彰顯潛力,稀缺資源決定價值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足球俱樂部的人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同城球迷的本土情節。足球俱樂部以當地城市為名,在球迷心目中逐漸成為一種城市名片,成為城市足球實力的象征,俱樂部的勝敗也緊緊聯系著本土球迷的榮譽感。特別是當某個城市只有一只聯賽球隊時,球隊則成為唯一的城市名片,即使球隊表現不佳也能獲得球迷的大力支持。然而當城市有多支聯賽球隊時,名片效益就被大大削弱,球迷也更傾向於選擇水平最高的球隊作為城市的代表。這樣的效應可以從中甲俱樂部的人氣差距中反映出來。


將球隊的人氣情況與積分排名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球隊的競技水平與其受歡迎程度不完全呈正相關關系。積分排名第四的北京八喜隊場均觀眾只有1668人,是人氣最差的三支球隊之一,而從未升入中超、積分墊底的延邊長白山場均觀眾卻達到了7992人,人氣排名第四,高於曾升入中超的成都天誠、深圳紅鉆和青島中能。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中超和中甲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重疊,中甲球隊受到擠占,名片效應被大大削弱。積分第四的北京八喜與北京理工、中超的北京國安同城,因而人氣被擠占。北京理工所有比賽免費觀看,人氣情況卻為倒數。而延邊長白山雖然戰績不佳,但作為當地唯一的聯賽球隊也獲得了球迷的大力支持。16支中甲球隊中,有11支無同城中超球隊,有5支有同城中超球隊。無同城球隊的平均上座人數為6541人,有同城球隊的平均上座人數為2669人,前者大約是後者的2.5倍,足以證明有無同城中超球隊會對中甲球隊的人氣產生重要影響。




前面提到,英國足球氛圍濃厚,同城球隊人氣搶奪並不激烈,無同城的球隊上座人數比有同城的高7%,相比之下中甲的城市名片效應十分明顯,無同城的人氣要高150%。這表面上反映出中國與英國足球基礎的差距,但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了中甲球隊可以遷移到無中超球隊的城市來大大提升自身的人氣基礎。中國2013年GDP排名前30的城市中有11個城市沒有中超或中甲球隊,排名前50的城市中有31個城市存在空白市場。這些經濟實力強、人口數較大的“市場空白”包括蘇州、西安、寧波、福州等城市。假如一些受中超擠占的中甲球隊,如北京八喜、天津松江等,能遷移到這些球隊貧乏的城市,那麽即使在技術水平短時間難以提升的情況下也能極大地改善其人氣狀況。


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相比起足球產業較為發達的英國,中甲聯賽的名片效應要明顯得多。當城市球隊有且僅有一支時,該球隊將成為該城市稀缺的足球資源,而稀缺性決定了這支球隊的價值,即使表現不佳,亦能獲得大量的支持。我們預測,未來中甲球隊通過遷移的方式來改善其人氣狀況,利用城市名片效應,提升整個中甲聯賽的影響力是必然趨勢。而事實上,近期已經有球隊開始了這樣的轉移計劃。2014年11月廣東日之泉俱樂部董事長與西安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簽訂了產權轉讓協議,以3500萬的價格轉讓球隊。從2015賽季開始廣東日之泉將遷移到陜西西安,從而填補西安足球的市場空白。


(二)架構改革勢在必行,市場化運作指日可待

如前所述,根據《中國足球協會甲級聯賽規程》,中超公司負責代理中甲聯賽的轉播權、聯賽冠名權以及部分場地廣告。然而在此期間中超公司始終未能找到聯賽冠名商與全國轉播商,最終只能把全部中甲廣告板及聯賽附屬商務權益開發劃撥給各俱樂部自主經營。


我們認為中超公司開發中甲聯賽不理想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首先,由中超公司來經營中甲聯賽存在著嚴重的委托代理問題。中超公司股權結構為中國足協占36%,16家中超俱樂部占64%,16家中甲俱樂部並無參股。除了作為中甲聯賽舉辦人的足協外,16家中超俱樂部與中甲沒有利益關系,因此中超公司缺乏足夠的動力來改善中甲的經營情況。其次,中甲聯賽競技水平和中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人氣狀況不佳,媒體關註度較低,使得中甲聯賽在招商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議價能力,大大增加了招商難度。一家中甲俱樂部的招商手冊中提到,中國足協沒有向俱樂部提供官方的中甲聯賽電視轉播收視資料,僅用中超收視數據的10%來估計。由此可見中甲的商業運作連基礎的數據統計都無法提供,招商條件仍十分惡劣,談判難度大大增加。最後,行政力量的幹預壓抑了市場化運作的可能性。從英冠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成熟的市場化環境下聯賽經營主體能發揮出自身的潛能,使用創新性的經營手段提升人氣與收入,英冠附加賽便是很好的例子。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中甲的整體招商難度大、缺乏動力,一直處於停滯的狀態。


無力開發中甲的中超公司將權益劃撥給俱樂部自行經營,中甲又變回一盤散沙,整體轉播、聯賽贊助一直處於“裸奔”狀態。2014年2月雷曼光電與12家中甲俱樂部簽約獲得了聯賽約三分之一的商務權益,而在2014年11月28日雷曼光電召集11家中甲俱樂部召開商務研討會,探討新的運作模式。盡管目前中甲的轉播權和冠名權仍在足協手中,能否拿到這兩項權益仍存在不確定性,但根據體育產業改革的大方向與我們的調研結果,我們堅定地認為未來中甲聯賽組織架構改革是大概率事件。


公開資料顯示,由於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競技水平一直下滑,監管層表現出強烈的改革決心。2014年10月出臺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提到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體育總局領導對文件的解讀中也表明頂層思路是防止權力固化,市場化改革是大趨勢。目前體育總局已逐步開始組織結構的改革,以18個協會作為試點將協會與運動管理中心分開,實現政企協分離、理清產權關系,文件中提及的體育產業資源平臺將成為體育資源市場化流轉的重要途徑。


我們預期,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舊有的中甲聯賽組織結構也將煥然一新。無論是新設立中甲公司抑或是將聯賽整理商務開發權交給第三方公司,上述幾個方面的招商困境都將獲得極大地改善,讓中甲聯賽的商務開發迎來曙光。


(三)青訓體系發展落後,政策助力人才培養

從長遠來看,中甲聯賽競技水平的提高也依賴於足球人才的培養。盡管長期以來我國的青訓體系存在諸多弊端,但隨著國家重視程度加大,相關支持政策逐漸出臺,未來我國足球競技水平將有顯著提升。


投入水平不足、參與程度較低、全運會突擊式青訓不可持續發展阻礙了青訓水平的提升。我國足球俱樂部對青訓的投入呈現兩極分化,達標率較低。另外,由於我國的足球競技水平較低,足球人才後備保障體系相對缺乏,許多家長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走足球體校的發展道路,青少年參與足球的程度不斷下降。


隨著我國對發展體育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而足球作為受眾面最廣的一個項目,國家對其的關註程度也將不斷加強。近期國家也提出了發展校園足球、建立足球實驗學校等戰略,全面提高我國的足球後備人才實力。


2014年11月26日,國務院召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校園足球。這一舉措,讓足球走進校園,使得足球訓練和文化課學習緊密結合起來,提高了足球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水平,即使無法成功晉升進入職業球隊,也具備了求職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營造了良好的足球的氛圍,提高了足球的參與度,為我國的足球後備軍建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目前,我國的校園足球處於探索的階段,我們認為,隨著國家政策層面對足球產業的不斷支持,未來校園足球將會有很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中甲聯賽將迎來一次爆發性的成長機會。從短期來看,雖然中甲的競技水平在短時間內難以有明顯的提升,但由於城市名片效應的存在,無同城對手的中甲球隊將成為一個城市的稀缺資源,極大地聚集當地人氣。監管層的改革決心也表明未來中甲聯賽的市場化改革是大概率事件,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市場化運作,將有效提升聯賽的影響力與收入狀況,進而逐步改善競技水平,形成良性循環。從長期來看,國家大力支持校園足球的發展,必將使得足球青訓水平快速提升,為職業聯賽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五、關註中甲市場化改革,投資標的逐一挖掘

2014年11月28日,雷曼光電召集11家中甲俱樂部召開商務研討會,探討中甲商業運作改革的方案,未來可能設立中甲聯盟公司或委托第三方公司進行商務開發,足協手中的轉播權與聯賽冠名權也有望下放,這標誌著中甲聯賽開始進入變革期,潛在的投資機會不可忽略。我們認為,體育產業的投資機會將是改革紅利釋放帶來的長期價值修複,雖然中甲地位不如中超,但二級聯賽受到的管制更小,更有可能成為市場化改革的先鋒隊。在這股改革浪潮的驅動之下,雷曼光電、天津松江等上市公司將成為最受益的投資標的。


(一)雷曼光電(300162.SZ)

雷曼光電是國內領先的專業化、國際化、高品級的LED制造商,同時也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市場有影響力的廠商之一。公司始終致力於為客戶提供高效、節能、穩定的LED封裝器件和應用產品,其超高亮全彩系列、大功率多規格LED產品,涵蓋全彩色顯示屏、景觀照明、交通信號及信息顯示三大領域。


自2011年起,雷曼光電就開始布局體育產業,成為2012-2016年中超聯賽LED設備制造類唯一合作夥伴。根據公司與中超公司簽署的協議,雷曼光電在此期間為中超聯賽提供賽場全彩廣告顯示屏設備及相關服務,通過提供LED顯示屏設備置換每次中超比賽12分鐘的廣告時間。2013-2014賽季,公司將可對外出售的10分鐘廣告時間銷售給中超公司,剩余2分鐘用於自身品牌推廣,共獲得1800萬元的營業收入(廣告收入1500萬元,附加服務費300萬元)。


目前,公司已經開始銷售2015賽季中超足球聯賽商務權益。2014年9月22日,雷曼光電與山東愛達傳媒有限公司簽訂了中超廣告資源銷售合同,將公司擁有的中超足球聯賽2015全賽季16家俱樂部240場中超比賽2分鐘的球場LED顯示屏廣告展示時間對外進行了銷售,交易金額800萬元,價格較之前明顯提升,標誌著公司在體育傳媒領域的商業價值得到進一步確立並獲得認可。雷曼光電總計擁有2015賽季中超足球聯賽的12分鐘商務權益。


除了與中超公司現有的戰略合作之外,公司堅信中國足球聯賽的商業價值處於持續上升趨勢,積極開發體育傳媒領域的商業價值。公司在中超合作運營的經驗積累基礎上,已成為超過12家中甲聯賽俱樂部成員的贊助商和合作運營商,並將通過廣告運營等商務開發方面獲得更高的話語權,正在複制中超模式,戰略性前瞻布局。公司將進一步打造優勢體育營銷平臺,與贊助商、合作夥伴共同開發足球聯賽的商業價值,同時贊助商借助足球聯賽的營銷平臺,獲得比賽現場的顯示屏廣告推廣時間、比賽的電視和網絡轉播宣傳、比賽球票上品牌LOGO的推廣機會。


(二)天津松江(600225.SH)

天津松江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房地產綜合開發為主導的企業,2000年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致力於全國化發展戰略,現已形成了“以天津為核心,業務輻射全國”的理念。


2007年,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天津松江體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成立,這也意味著天津松江足球俱樂部成立。2008年,天津松江俱樂部開始了自己的中乙征戰之旅。2010年,天津松江以亞軍的成績成功升入中甲聯賽。然而,之後一直成績表現一般,處於中等水平,未能升入中超聯賽。2010年12月天津松江將俱樂部資產剝離出上市公司,目前俱樂部所有人為上市公司的母公司。


2013年天津松江主營業務收入為28.41億元,同比增長5.49%。其中房地產銷售、在建項目轉讓收入、建材銷售收入分別為24.70億、2.88億、0.03億,占比分別為88.57%、10.32%、0.12%。



六、風險提示

1. 國內體育產業市場化仍處於初級階段,行政幹預風險較大;

2. 國內足球聯賽還沒有十分成功的改革先例,探索過程中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482

互聯網彩票行業最新投資邏輯:否極泰來,曙光初現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04

互聯網彩票行業最新投資邏輯:否極泰來,曙光初現
作者:格隆匯 李音臨 港股那點事


編者按:進入5月下旬以來,彩票板塊多空交織,分化嚴重,美股的500彩票網、A股的互聯網彩票概念股大幅上漲,而港股的華彩控股卻遭遇黑天鵝一度大跌。從4月初以來,彩票行業一些政策利好逐漸落地,互聯網彩票是否否極泰來,迎來曙光?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格隆匯會員、廣發輕工彩票行業資深專家李音臨對互聯網彩票行業最新投資邏輯的梳理,供大家參考。

我們廣發輕工團隊對於大體育產業以及體育產業最有效的變現渠道互聯網彩票行業,過往研究心得和行業觀點經常在格隆匯上分享。
4月8日我們在格隆匯發文,分析當時八部委聯合對互聯網彩票行業最新政策,並指出:互聯網彩票行業進入政策落地的新時期,投資機會與企業的合法合規性關聯巨大,資金會根據已有信息,流向最安全且最稀缺標的,行業關停是現在,資本看中的是未來,合規才有未來,而是否合規可以根據公開信息合理推斷。從下面我們推薦研究的標的(個別標的我們暫時不能寫明公司名字)、行業指數以及海外龍頭的走勢來看,海內外資金的流入是毋庸置疑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在4月底財政部公告批準江蘇手機即開型彩票遊戲試點運營之後,也就是5月初到現在,整個行業板塊和龍頭個股,均呈現更強烈的漲幅;而4月初八部委發文後到4月底,市場的反映並不明顯。

我們對這一現象的研究,依舊是根據行業邏輯,並結合我們一直強調的稀缺性資源研究框架,進行分析 。

首先,4月底的江蘇手機即開型彩票遊戲的批複,結合4月初八部委的發文,才真正形成了對行業監管的大趨勢向好的預期——為什麽這麽說?因為4月初八部委發文後,盡管我們和彩票業內從業人員旗幟鮮明地認為這是監管層希望行業有序健康發展的利好,但依舊有不少賣方同行認為政策前景不明朗,對政策的解讀依舊持偏負面保守。而4月底的手機彩票遊戲批複,和上一輪嚴厲的互聯網彩票行業整頓(2012年)比較,就讓市場看到了監管的思路大為不同——上輪整頓,在關停期間財政部從未批準任何一款新彩種,這是非常嚴厲的整治思路;而本輪整頓,全行業主動關停後不到兩個月,財政部就批準江蘇手機彩票遊戲這一里程碑式的創新。監管部門,已經用實際行動,向從業人員展示了行業監管大趨勢向好,在合規前提下積極探索互聯網銷售新渠道,不是口號,已是事實。也正因為事實,才引發實業界和資本市場的雙雙振奮。當時廣發輕工在第一時間發布深度分析《江蘇手機即開遊戲試點批複,監管層積極探索合規新渠道!》,有興趣的投資者可以再去讀一下。總結就是,行業政策趨向正面,但依舊只有合規公益龍頭能獲得合法性背書。

其次,互聯網彩票特別是體育彩票,作為目前大體育產業唯一的變現通道,其對體育改革的作用和地位也同時得到市場重新認識。市場對於大體育板塊的資金流向,去年和今年大不相同。去年任何公司只要一粘上體育概念,必然飈升。今年資金則流入兩大方向,一個是資本運作不斷的企業,比如貴人鳥,我們在今年1月20日發布體育產業系列深度之六《借鑒海外體育巨頭轉型經驗,挖掘體育板塊新一輪驅動力!》中強調,A股2015年體育板塊的新一輪投資驅動力,已經從2014年下半年單純的政策預期轉換到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資本運作將體育業務做強做大。


今年資金流入的另一個方向,就是目前體育板塊唯一的變現渠道,彩票
。上述資本運作的結果,是擴大用戶基數、打造自主品牌內容、拓寬營銷渠道,為未來盈利打下基礎。但始終還是只有盈利或潛在盈利的企業,才會受到越來越理性的資金親睞。而無論實體用戶流量還是互聯網用戶流量,傳統流量變現的三大途徑(廣告、電商、遊戲)在體育產業,目前效果都不顯著。而最容易引發體育受眾購買意願的,就是體育彩票,且由於專業性用戶對於競猜型彩票關聯的比賽熱忱,需要互動討論的環境來營造購買欲望,反而是BAT之類流量巨頭無法營造的(當然目前他們也沒有合法性銷售資格),在未來互聯網彩票銷售放開給合規合法的企業後,除了原有的彩民群體,體育產業火爆催生的體育受眾,也可能成為新的增量用戶,並直接變現。

綜合來說,我們對於未來互聯網彩票行業的觀點是:監管層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政策趨向正面,而合規合法公益性,依舊是企業獲取合法性背書的關鍵;同時市場資金也意識到大體育產業改革的資金來源和變現渠道,目前只有體育彩票一種方式——這就促使資金,加速流入通過公開信息,展示過合規合法屬性的龍頭公司。我們認為,以下互聯網彩票標的值得重點關註:A股唯一公告過地方中標資格和銀聯合作資格的企業(暫時不能寫明公司名字)、中體產業(股東背景最強,體育業務和彩票業務管理改善)、綜藝股份(互聯網彩票產業鏈布局最廣);美股的500彩票網(再次被財政部點名肯定試點資格合法);港股華彩控股(最專業精深的彩票終端系統服務商)

(作者供職於廣發證券)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