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現金股利才是硬道理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16090.html

花錢,能夠把人哄得開開心心的,本山大叔稱之為忽悠。其實,資本公積金或盈餘公積金轉增股本、送紅股,就是這類忽悠。

資本忽悠?

股東在上市公司的財富,存放在不同的抽屜中,這些抽屜有著不同的名稱。比如,股東認繳股票投入公司的資金,存放在股本和資本公積金中。公司賺取的利潤,顯然歸屬於股東,但沒有向股東分配,留在公司,就形成盈餘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

而所謂「轉」,即資本公積金或盈餘公積金轉為股本,資本公積金或盈餘公積金等額減少,而股本等額增加。所謂「送」,即未分配利潤減少,股本增加。大家可以思考,「轉」或「送」,其實質是不是將股東在公司的財富從某一個抽屜,轉移到另外一個抽屜?我們的賬面財富增加了嗎?

我們再來研究「送」和「轉」對股東財富市值的影響。假設「送轉」之前,一家公司每年的每股現金流量均為2元。10送10之後,原來的1股變成了2 股,每年的每股現金流量只能1元,只有「送轉」之前的一半了。如果我們要求的投資報酬率不變,比如為10%,那麼對於「送轉」之前的每股每年2元的現金 流,我們願意支付的價格就是20元,對於「送轉」之後每股每年1元的現金流,我們願意支付的價格就只有10元了,雖然在「送轉」之後,我們擁有了2股,但 每股的價格只有原來的一半,所以「送轉」前後,股東財富的市值是不變的。

既然「送轉」前後,股東財富的賬面價值和市場價值都不變,高「送轉」和低「送轉」其實是根本沒有區別的。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理解,「送轉」本質上是「忽悠」,低「送轉」是低「忽悠」,高「送轉」是高「忽悠」。

為什麼樂此不疲?

截至3月16日,兩市已有超過160家公司有「送轉」預案,佔全部已公佈年報公司的30%。其中10股送轉10股以上的公司多達77家 。

為什麼上市公司樂此不疲地、執著地「忽悠」?我想,這可能是因為A股市場上相對較為獨特的填權現象和散戶對填權的預期。其實,做投資,尤其在A股市 場上投資,實質上可能是機構和散戶的博弈。料「敵」先機者,更有可能在博弈中勝出。既然散戶有填權的預期,上市公司、機構為什麼不利用散戶的這一預期牟 利?這可能是上市公司樂此不疲的真正原因。

筆者曾經專門研究過填權期的主要影響因素。我們發現:

1.上一年末戶均持股數越高,並且本年度末戶均持股數大幅下降的公司,填權期更長。反之,填權期越短。戶均持股數越高,往往意味著有莊家或主力持 倉。上年末戶均持股數高、本年末大幅下降,是不是意味著有主力、並且主力在減倉?我們的結論是,如果莊家出倉了,股票價格「身輕如燕」,如果莊家沒有出 倉,填權期短,是不是表明莊家在利用散戶對填權的預期,拉升股票價格?

2.過去120個交易日,股票價格累計漲幅越大,填權期越長;反之填權期越短。這是不是也表明,如果主力在「送轉」之前,沒有將股票價格拉抬到足夠高,在「送轉」之後,利用散戶的預期來拉抬股價?

我們認為,正是因為散戶對填權的預期,反過來引致如火如荼的高「送轉」現象,也導致上市公司和機構利用高「送轉」來牟利的現象。

在2011年,機構除了利用填權行情坐莊獲益之外,機構和上市公司在「送轉」中或又有了新的利益,這些利益包括:限售股和發起人股份解禁之後,大股 東可能有減持的動機,尤其是估值水平相對較高的公司,這種減持動機越強烈。高「送轉」不需要公司運用真金白銀,如果能夠維持或拉高股價,配合大股東減持, 上市公司何樂而不為?

因此,散戶需要切記,高「送轉」有可能只是噱頭,要更深入地理解高「送轉」背後可能存在的利益。

不要噱頭只要現金

筆者強烈建議,監管部門應該建立強制性現金股利的分配政策。建立強制性現金股利分配政策,也是諸如巴西、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公司立法中的慣例。強制性現金股利政策,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好處:

第一,公司的現金餘額越多,管理層低效率使用資金的可能性越大。管理層的這些行為,將破壞公司的價值,危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如果存在強制性現金紅利分配政策,不正好可以加大管理層的壓力,促進他們以「如履薄冰」式的心態經營好上市公司嗎?

第二,強制性現金股利政策,可以提高利潤操縱的成本。不妨假設某公司實際只有100元的利潤。如果我們規定50%的最低現金股利分配比率,那麼它最 多也只能把利潤做到200元,因為超過200元這一水準,它對外支付的現金紅利將超過其真實利潤。強制性現金股利支付政策,不正好可以約束上市公司的盈餘 操縱行為嗎?

第三,股票投資者的收益,無非是現金紅利和股票價格增值兩個部分。如果投資者能夠獲得相對穩定的紅利,那麼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者追逐股票 價格短期增值收益的動機。強制性股利分配政策,不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股市場的炒作投機氣氛嗎?(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14

加人工才是硬道理!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6/blog-post.html

工資是經濟很重要的元素。收入包括打工所得,投資所得。有工做,有人工加,對前景有信心,自然可以消費。這份信心是很重要的,現在美國人消費減少了融資,同時我去了信心,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建立。

中國加人工加得快,理應是一個很有內需潛力的國家。然而,中國的工業結構側重簡單及依附性的生產,甚少有創新及有活力的企業推動經濟。國企佔據主要經濟命 脈,群帶關係嚴重,中小企難有發揮。出口轉內需的調結構過程,最大得益可能是在華的零售外資。他們有成熟的產品及手法,差的就只有地區性的管理,這些時間 可以解決。

財政刺激及印銀紙,錢都往銀行及到國企。互相累積著巨大的債務,內銀跟國企又不會追數,增添系統風險。銀行失去了對資金效益把關的能力,最終承受損失。財政刺激後,最後錢都跑到貪腐去。

人民沒錢,最好的辦法是給他們賺錢的能力,這必須有賺錢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因為壟斷或政府補貼而賺錢,而是透過提高競爭力去打開市場,有效率地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

希望中國盡快減低人民的房屋、醫療及教育開支,盡量減稅,提供公平的營商環境。不過說來不易呢,國企及利益集團已滲透資源、金融、房地產等核心資源,已經變得十分強大了。中國是否錯過了企業生態競爭的時機呢?

中國工資在不停上升,理想的話,企業可以消化升幅,以價值創造去抵消工資成本。要不就業出現問題,整體消費者收入下降。前者需要時及好的制度,如果環球經 濟下滑過快,則可能會出現後者的情況,中國經濟危機便會發生。當出現信心及流動性問題,變壞的速度可以很快,因為資金現在基本不到中小企,國家也總不能單 夠信貸去支持大量僵屍企業。

祝大家都有人工加!這才能推動經濟發展及改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12

鄧普頓:便宜才是硬道理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23m.html

鄧普頓資產管理為約翰·鄧普頓爵士創立的鄧普頓集團的旗下公司,約翰·鄧普頓一直被譽為全球最具智慧以及最受尊崇的投資者之一,福布斯資本家雜誌稱他為「全球投資之父」及「歷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之一」。

 

最近這兩年對我投資理念及投資策略影響最大的就是鄧普頓了,在閱讀及理解鄧普頓的過程中我有「靈犀相通」的感應,這種思維碰撞的震撼似乎已超過了巴菲特對我的影響,今年隨著港股投資的啟動及對港股市場的認識逐步深化,我認為港股可能是能夠適用鄧普頓策略的地方。

我對鄧普頓策略在港股的實踐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吸收融合後的自發衝動,為了更好理解、學習及消化坦普頓的投資理念我將關於鄧普頓的一些東西記錄下來以便時時回顧:

 

1、我認為鄧普頓不僅是價值投資的理論大師更是價值投資的實踐大師,鄧普頓對價值投資的闡述非常簡單:他將價值投資形象的定義為「搜索便宜貨」、將價值投資者形象的定義為「低價股獵手」,所 謂的便宜貨或低價股就是指那些市場價格遠遠低於其價值的股票,鄧普頓雖然沒有明確「安全空間」這個概念,但根據其描述或定義完全可以確定所謂的便宜貨或低 價股就是指那些具有充分安全空間的股票,安全空間越大(價值與價格的偏離度越大)便宜度也就越高。鄧普頓在回顧自己投資歷程的時候曾經說過:他年輕的時候 觀察到股票的價格表現可以和該股票所代表的公司價值相差很遠,正是這種觀察使他在1937年踏入了投資顧問這個行業。鄧普頓很早就明白股票和公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雖然其中一個的價格本應代表另一個的價值,但股票價格和正在運作的公司的價值彼此分離,並不一致的想像卻再常見不過了。正是在價值與價格極度背離的領域坦普頓展示了他卓越的實踐能力。

 

2、價值投資說起來非常簡單:就是買入價格遠遠低於價值的東西(便宜貨),但在投資實踐操作中難度相當大,比如便宜貨會出現在那裡?為什麼會出現便宜貨? 需要便宜到何種程度?買入便宜貨後繼續下挫怎麼辦?發現便宜貨並不便宜(誤判)的時候怎麼辦?鄧普頓用幾個很實用的策略來解決這些問題:

(1)極度悲觀的策略:極度悲觀之處會產生極度低估的便宜貨;

(2)分散投資的策略:可以解決誤判導致的後果;

(3)中長期限的策略:一般的投資週期4年-5年左右,解決短期與長期的矛盾;

(4)全球視野的策略:在全球範圍內搜索最悲觀的市場、在最悲觀的市場搜索最悲觀的行業、在最悲觀的行業搜索最悲觀的公司或股票。

 

3、上面的幾項策略中「極度悲觀」策略是核心,這也是一個說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困難的策略:何為「極度」呢?---- 這個問題無解,可能需要依賴投資者個人的感悟及投資實踐,鄧普頓大量的投資實踐給我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鑑的指引:

(1)1979年道瓊斯市盈率低至6.8倍,並在此後好幾年始終維持在這一較低水平。從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發現,對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購買沒有任何買家願意購買的股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這恰恰是買低價股的最好方法

(2)在買進股票之前絕對有必要徹底瞭解這家公司:它的運作方式、刺激銷售的原因、業績在一段時期內的波動狀況、應對競爭的方式等等,掌握這些信息是構建心理堡壘的最好方式,這樣你就可以在買賣股票時作出正確的決策。獵取便宜貨背後的核心思想是不要變成一個堅定的逆向投資者、而是做一個明智的「冷門」股買家,預先積累和分析各種商業信息會讓你在公司遭遇偶爾的挫折而使股價下跌的時候堅定不移的去購買股票,在價值投資中成功的代價往往需要提前支付

(3)通過買入大量股票而不是只買少量股票這種方式將風險分散化,必須理性承認並非我們所做的所有投資都會獲得回報,通過分散化將糟糕的投資分散到許多其他股票當中來降低風險。

(4)當市場被消極悲觀情緒所籠罩時公司價值與股票價格之間出現錯位的機會最大,做為低價股獵手可能獲得的回報與已經控制了股票價格的悲觀情緒成反比:前景越暗淡、回報越豐厚,前提是這個前景發生了逆轉,這是極度悲觀原則背後的一個基本前提

(5)要是先於別人投資低價股有時可能要等待幾年時間才能得到回報,買進的股票經常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跌價,所以耐心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成功價值投資者的一個關鍵特質;

(6)20世紀80年代初期鄧普頓在美國大量吃進「知名股」,因為這些股票的市盈率已經徹底跌到了長期平均水平線一半一下,儘管如此鄧普頓在多半情況下買入的股票要麼是大多數人並不熟悉的、要麼是人們避之惟恐不及的;

(7)鄧普頓當時投資日本股市的時候並不購買東證股價指數股,他要尋找價值更理想的公司也就是市盈率僅僅3-4的公司。越不為人所知、越不為人所瞭解的股票,其價格與其價值相比也會越低,這是一種常態而非偶然;鄧普頓認為在大多數時候普通投資者和偉大投資者之間的區別不在於他是否是個天才的選股高手、而在於他是否願意買下其他人不要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6

分紅是硬道理 RaymondJook祝振駒

網主按: 你如果知道大股東隻622幾老千,以後就唔會話你隱去名稱的1168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1b6bt.html


iMoney原文(簡體版),13-12-2012。

高息股在今年普遍大幅跑贏大市。無他,在超低息環境下,加上宏觀經濟前景不明朗,投資者皆尋求回報穩定及有保證的投資工具。從今年高息及點心債券的大受歡迎及賣過滿堂紅就可見一班。香港小型股中仍不乏年息高於5%的股票,皆因過去兩年市場一般採取避險策略,對缺乏成交的股票敬而遠之,促成偏低的市盈率,以致息率相對較高。但最近中國經濟谷底回升,市場回暖,筆者相信2013年市場對小型股的風險胃納將會重返。

價值陷阱僅紙上富貴
香港小型地產股股價一向相對資產值有極大折讓,主因有:1)盈利增長不穩定,業務過於週期性;2)公司只坐擁資產,缺乏鴻圖大志;3)更糟糕的是大股東永不分紅,資產值只代表紙上富貴。筆者最近拜訪過一家股價低迷的小型內房股,公司從2010年度開始終止分紅,現今的市值竟然要比手上淨現金還要低38%,市帳率只有0.28倍。這家公司十多年前曾經是香港首批及市值最大的內房股之一,但現在則變成最小的幾家之一。財務總監坦言說公司過去幾年策略保守,沒有積極在國內爭取土地儲備,項目銷售完畢寧願保留現金,兩年前對經濟前景看淡,所以連現金分紅也停止。對於將來發展,公司仍然會保持慎重,既不會高價競投土地,也不會分紅或回購增持。

那麼不如乾脆私有化吧?也不會!因為大股東想保持上市地位。上市代表身份地位,加上大股東日常開支都可向公司報銷,所以很多時他們都不願意退市,而小股東就只有嘆沒奈何。這種公司是典型價值陷阱,現在市場氣氛好轉,內房板塊大熱,所以間中也看到報章上有股評在推介。以往是零成交,現在一天有數百萬港幣成交,但當內房股一旦調整,成交一萎縮,就算是散戶也沒法跳船逃生。雖然現在股價是有所回升,但因公司缺乏發展大計及分紅,因此難獲長線基金垂青,所以估值升幅有限。

遠展過往派息率達40%
遠東發展(00035)是今年筆者頗成功的投資之一。從9月初算,股價升幅達40%,但現今市帳率仍只有0.41倍,相對每股港幣8.8元的市場淨資產值,折讓更高達77%。和其他三,四線地產股不一樣,遠展過去10年派息率高達40%,而且從不間斷。未來政策是保持派息率於25至35%之間。遠展的地產發展項目涵蓋香港,中國,澳洲,馬來西亞及星加坡,亦持有帝盛酒店(02266)73.25%股份。已預售及於未來4至5年可入帳的項目及現金流更高達66億港元,比她現今市值還要高83%。單是遠展持有帝盛股份的市值就相等於遠展本身市值的75%(約27億)。換句話說,假若不計及對帝盛的控股公司折讓,投資者只需付每股港幣0.51(相等於市值約9億)就可擁有遠展的所有地產發展項目(巿場價值約128億)。折讓大本身沒有什麼大不了,重點是遠展願意分紅,所以在業務上升週期中,小股東能一併分享公司成果,因此長線基金才願意進場並一直增持,以致最後公司內涵價值能得以體現。估計遠展2013年3月年度盈利可增長82%至港幣8.15億,市盈率只有4.4倍。按30%的派息率算,現今息率仍高達6.8%。

權益披露:筆者旗下基金持有遠東發展(00035)及帝盛酒店(02266),並會隨時買入及沽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168

「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沒道理」 ——爭議粵蘇賽跑30年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354

這是中國經濟最具份量的兩個地方。討論這兩地增長路徑,對未來深有意義。

2013年10月22日,江蘇省公佈前三季度GDP增長數據,同比增長9.6%,總量達到4.193萬億元。此前一天,廣東公佈的GDP初步核算結果為4.447萬億元,同比增長8.5%。這兩個中國經濟大省的差距,已經縮小到254億元。

在GDP排行榜上,廣東與江蘇多年來一直站在隊伍的最前端。

縱覽中國從1978年開始的歷年GDP排名史,江蘇曾是最初的「老大」,直到1989年被廣東反超,廣東盤踞主席位24年至今。此後多年,江蘇一直保持著第二的位置,僅在2004-2009年間被山東取代。

不過,自2004年起,江蘇的GDP增速一路領先廣東,差距逐步縮小。

為什麼從2004年起江蘇的增速就快於廣東?兩省經濟模式有怎樣的不同,作為影響經濟關鍵因素的政府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中國經濟最具份量的這兩個省份,他們各自走過了怎樣的路徑,又面對怎樣的共同挑戰?未來將會如何演變?

就以上問題,南方週末特邀一些長年觀察這兩地經濟的學者進行討論。他們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部研究員易鵬、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以及「廣東民間網友考察團」負責人胡剛、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建文、江蘇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遠鵬、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教授夏永祥。

為什麼兩省經濟增速不一樣

南方週末:為什麼江蘇的增速會連年高於廣東?

易鵬:我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廣東經濟先期進入了結構調整期。

服務業提升,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不可能像第二產業那麼快;廣東投資出口型的結構逐漸改變成內需驅動的結構,對GDP拉動效應減小;廣東的工業製造當年更多依靠輕工業,現在轉型投資重工業。但是「騰籠換鳥」以後,「籠」是「騰」出了一部分,換的「鳥」卻還沒有。

夏永祥:江蘇超過廣東,我覺得在於江蘇的後發優勢

整個國家開放格局發生變化。近幾年,江蘇省的實際利用外資已經超過廣東,排在全國第一位,2012年,江蘇實際利用外資357億,廣東235億。

科教興國,創新驅動。江蘇省科教排在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北京、上海。

第三是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的優勢。全國百強縣的前十名中,江蘇就佔到六個。

張遠鵬:從市場規模看,廣東開放得更早,以外銷為主;江蘇是內外銷聯動的,這是江蘇的一個優勢,規模大於廣東。

從產業結構來看,江蘇的新興戰略企業要優於廣東,像光伏(出口占到全國的50%-70%)、風電、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產業等。從我知道的高新技術增長率來看,江蘇18%,廣東10.7%。

第三看投資,江蘇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是20.5%,廣東是15.5%。

江蘇的投資要遠高於廣東,特別是民間投資。2012年江蘇民間投資的增長率雖然只高廣東0.1%,但是它的體量是廣東的一倍以上,高達1.5萬億元。

最後是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上江蘇比廣東強。2012年統計數據顯示,同是省內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地方,蘇中蘇北佔了全省GDP的43.5%,而粵東粵西粵北只佔全省GDP的26.37%。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江蘇增長快過廣東我覺得也是正常的。

南方週末:經濟增速發生變化,是否與兩省經濟模式有關?歷史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兩省經濟模式一直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胡剛:改革開放前,江蘇是超過廣東的。改革開放後,廣東超前了。

首先是地理和自然條件。長三角平原開闊,整個長江流域都是它的腹地,經濟發達;珠三角平原小,北邊是山地,珠江腹地主要是西江,到云貴高原、廣西,這一帶的經濟不怎麼發達。從氣候角度,江浙四季分明,廣東颱風比較多。因此長三角的農業基礎要比珠三角好,江南農業比較發達,而工業發展最早源於農業。

其次是歷史原因。近代洋務運動,西方國家進入上海,民族資本家聚集於江浙。新中國成立以後,「一五」到「五五」時期,江蘇和上海是國家重點工業佈局的地方;珠三角主要是輕工業,造紙、造酒,沒有大的工業項目。

改革開放後,廣東經濟地位上升。服裝、家具、輕紡工業滿足了人們需求。江蘇經歷了1980年代的滯後,1990年代才隨著浦東發展起來。

丁力:改革開放之後,珠江口西岸以本地企業為主,比如中山、珠海,有點像浙江,但與其又不同,我稱作是「內源外向」,指本土企業把產品賣到國外去。珠江口東岸是「外源外向」,廠商和訂單都是國外的。

江蘇最開始的時候是「內源內向」,後來也發展為「內源外向」和「外源外向」。最初是集體的、自主的、本土的,浦東開發後大量地承接外商投資。所以說,江蘇「前半截」是浙江,「後半截」是廣東。

南方週末:是不是意味著江蘇接下來也會遭遇廣東的問題,也會出現廣東式的放緩?

張遠鵬:有的學者講,廣東已經完成了工業化,江蘇還在工業化的後期,所以江蘇比廣東速度快,等到江蘇完成了後工業化,速度也會下來。

我覺得這個值得商榷,第一,江蘇在發展新興產業、服務業上,一直在學習廣東服務業的發展,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江蘇的民營企業發展很快。一般貿易的比重一直在上升,加工貿易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變化非常快。再加上產業結構調整和政府引導的因素,我覺得不會一下子就掉下去的。

政府與「鄰居」的作用

南方週末:在中國經濟最有份量的兩個省份中,政府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具有怎樣的影響?

林江:廣東和江蘇其實都是依靠固定資產投資這個「神器」來拉動GDP的,它需要強有力的政府支持。但廣東政府只有在中央有強有力牽引的時候,政府的行動力才比較強。可做可不做的時候,政府就會考慮是不是要應用市場機制。民資也不是太有熱情,就慢下來了。

楊建文:江蘇具有強政府的特質。比如在解決區域不平衡的問題上,前幾年中央批了江蘇的沿海發展戰略後,省政府就把蘇錫常這塊組織起來,讓他們到蘇中、蘇北地區,每家人家包一塊地,同時,把蘇南地區的財政收入轉移支付,支持蘇中和蘇北。

而且江蘇的地、縣級市,黨政領導真正做到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每人都有自己分管的一片領域和一些企業,發展中間遇到什麼問題馬上就能幫助解決。

目前江蘇強有力的政府對於經濟的作用還是正能量為主。成本代價是在上升,但還沒有超出它本身的有效性。

南方週末:這兩省的發展歷程中,都曾分別深受香港與上海這些相鄰「大哥」的幫助。怎麼看待這種重要的作用?在現在的情勢下,又將怎樣影響這兩地的未來?

易鵬:長三角有個當之無愧的老大:上海。大家有意識地不會跟上海爭,做產業的差異化,比如蘇州儘管經濟總量很大,但絕對不會提自己是金融中心,它就是現代製造業中心和生產服務業中心。

而珠三角現在香港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已經帶不動珠三角了。作為發動機不大可能,只能是催化劑的作用。廣東有兩個老大,廣州和深圳,定位不明確。廣州是廣東的長子,深圳是中央的計劃單列市,兩個城市伯仲之間可能會產生內耗。

所以未來珠三角要三個城市一體化,共同帶動。

楊建文:上海自貿區會再一次帶動江蘇經濟。它再度把上海拉回全球視野的焦點,在投資者看來,上海不是個城市,而是個區域,自貿區肯定會對周邊有帶動作用,至於帶動得怎麼樣,要看中央的決心下到什麼程度,上海乾到什麼程度。不管怎麼樣,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

從實際的角度講,就是鄰居有塊試驗田,你站在邊上看著,看到這個東西好,就會馬上回去學。舉個簡單的例子,人民幣國際化如果有實質性推進的話,崑山馬上可以進行人民幣和新台幣的可自由兌換。

南方週末:在2013年公佈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廣東企業21家,江蘇企業93家。如何看待這一差異?

丁力:統計上可能有問題,因為中國很多統計是很脆弱的,廣東很多民營企業的老闆不願意拋頭露面,不願露富。

第二是,廣東很多老闆是做外貿生意的,就像廣東企業除了電器,幾乎沒有在央視投廣告,知名度低,因為它的目標不是國內市場而是國外市場。以內貿為主的統計,很可能不算它們在內。

張遠鵬:江蘇是從鄉鎮企業發展來的,中等企業比較多,大型企業比較少。這個排名是按營業額來算的,我覺得不是太好的指標。

按2013年跨國公司跨國指數排名,前50江蘇只有沙鋼一家;廣東有四家,中興、TCL、中廣核、廣東粵海。說明廣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是很強的,不能單看民營企業的五百強。

數據來源:大粵網 (曾子穎/圖)

比GDP排名有沒有意義

南方週末:比較GDP排名,究竟有沒有價值與意義?

易鵬:還是有價值的。經濟學有「馬太效應」,都只記得老大,不記得老二。品牌效應、聚集效應都有關聯。

張遠鵬:我們江蘇沒有反應,好像沒有意識到。超就超唄,沒什麼稀奇。沒感到有什麼自豪,也沒有想法

林江:廣東被江蘇趕上沒什麼稀奇的,不要把它看做是廣東的大限。廣東的問題是結構轉型升級。再爭取一點時間,不要老是背著包袱。

丁力:GDP作為財富的象徵,應該多多益善,但是我們不能再追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增長速度了。我們省有人說「發展是硬道理,硬髮展沒道理」,這個話講得很好。

不能太迷信GDP,那麼迷信什麼呢?應該要提追求幸福。除了GDP,公平的社會是幸福的另外一個必要條件。首先基本公共服務要公平;二是要機會公平,不能說國有企業就是老子幹完兒子干,兒子幹完孫子干,這不行的!公平目前還沒有被放到足夠的高度上來。

夏永祥:GDP指標的好處是簡便易行好操作。弊病也很多,首先是與環保之間的矛盾;其次是會造成浪費,容易大拆大建,同一個建築物拆了建,物質財富沒變化,但GDP翻了幾倍;再次,只講財富生產,不講財富分配,江蘇GDP總量排全國第二,人均GDP排第四,城鄉居民收入卻排在第七八位。老百姓就問:GDP跑哪裡去了?財富誰拿走了?

GDP這個指標現在應當降溫,而且是自上而下的降溫,否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兩省的未來

南方週末:如何看待這兩省經濟的未來?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在哪裡?

林江:廣東的優勢在於民企。江蘇更強調政府,政府勢力強大的時候,民企空間就小。所以廣東可以在市場的資源配置上面去發力。開放了三十多年,我們商業意識比較強。

但劣勢也很明顯,比如人才劣勢,江蘇那邊的工人多是本地人,廣東的工人多是外來人口。這種PK立見高下,所以要想方設法把人才結構搞上去。

楊建文:我認為,整體效應長三角強,個體效應珠三角強。關鍵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哪些要素起到的作用會更大。

胡剛:從城市化的角度講,廣東需要進步。長三角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是平行的,但珠三角的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城市化的滯後,會讓產業升級遇到瓶頸。產業升級需要人才,人才不會到環境很差的地方去,而江蘇的配套生活環境優於廣東。

南方週末:這兩地未來最需要的調整分別是什麼?

丁力:我個人認為,改革是廣東的靈魂。還是要走「用開放促改革,用改革推發展,用發展帶紅利,用紅利讓百姓共享」這麼一條路。

胡剛:廣東要發展,潛力在於三個方面。首先是中心城市的帶動。廣、深、港可以融合成一個城市群。深圳有高新技術;香港有金融優勢;廣州有文化、教育、衛生優勢。人們的需求從最早的服裝家電,到汽車房產,未來應該集中在健康、醫療、旅遊等方面。而廣州每年有1.2億外省人來看病,醫療、教育、衛生可以進行產業配套。三城聯動就可以帶動廣東發展。

其次是對海岸線的開發。江蘇的海岸線基本上是淺灘,而廣東有三千多公里海岸線,而且有深水良港,這是最大的自然資源,現在還沒有開發出來。

還有就是山區農業。粵北山區不要再建工業園區了,可以搞風力發電、生態農業、提供養生休閒旅遊服務。

易鵬:未來決定廣東經濟發展有兩個要素,內需和產業升級。廣東有1億人口,內需潛力很大,從這個角度講,人是資本,不是成本;人均收入高,必須有產業支撐。從高新技術產業的角度講,大家都沒有破革命性技術這個題。

從江蘇的角度來說,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如何迎來革命性技術、更快完成產業轉換,是破題命脈;第二,要更好地定位和上海的區域協作關係,揚長避短,共生共榮;第三,要利用長江流域這條線,承東啟西。

兩個省對比,即使廣東在五年左右可能會丟掉老大的位置,但更長遠的角度我還是更看好它。

張遠鵬:我覺得江蘇要向廣東學習培養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整合全球資源,這才是真正有競爭力的;其次是要關注第三產業,廣東領先江蘇的就是在第三產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682

中門大開:民望才是硬道理

1 : GS(14)@2012-05-08 23:24:0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08/16316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2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