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什么样的管理层才是好的管理层?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2465/


  "Go for a business that any idiot can run – because sooner or later, any idiot is probably going to run it."                                        ——Peter Lynch      “找一个任何一个傻瓜都能管理的公司 — 因为迟早,某个傻瓜就有可能去管理公司。”    ——彼得·林奇      "A terrific CEO is a huge assetfor any enterprise ... But if a business requires a superstar to produce great results, the business itself cannot be deemed great."    ——Warren Buffett      “一个出色的CEO对任何一家企业都是巨大的资产...但是如果一个企业需要一个超级巨星来产生伟大的业绩,那么这个企业本身就不能被视为伟大的企业。”    ——沃伦·巴菲特         什么样的管理层才是好的管理层?在问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白管理层在投资一个企业中的重要性。就像林奇和巴菲特所说,管理层很重要,但是一个公司如果 只能依靠明星式的管理层产生业绩是靠不住的。因为,世事难料,迟早管理层会发生变化,难免会有一个政治上的高手,业务上的傻瓜接管公司。一个企业如果没有 “护城河”,或者护城河必须持续重建,有再好的管理层也无济于事,就像有着明君却无护城河的城堡一样脆弱。      如果企业本身很好,有着强大的护城河保护,好的管理层才会让企业锦上添花。什么样的管理层才是好的管理层呢?      诚信    在谈到具体的标准之前,诚信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诚信,再有能力的管理层也只不过是高水平的强盗。而且,水平越高,抢得越多。这样的管理层是不会给投资者留下什么好东西的。      远见     如果说巴菲特投资股票有三种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那么企业的管理层也要有相应的工具。远见,对于管理层来说就是望远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对于管理层来说,业绩的压力永远是每个季度,甚者是每天的都存在的。但是,作为企业的掌舵人,管理层必须要有远见,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我曾经近距离观察过 几个CEO,虽然在媒体面前他们都是滔滔不绝,风光无限,但是真论远见,他们都是善乏可陈。       在这方面,郭士纳堪称典范。当年的IBM曾经濒临倒闭,郭士纳临危受命,掌管全局。他力排众议,没有分拆IBM,而且定下了从硬件向软件与服务转型的战 略方向。这就体现了郭士纳的远见。今天,IBM的盈利大部分来自于软件与服务,历经金融危机,IBM的业绩仍然不错,股价受的影响也较小。      执行     好的管理层为什么难以找到?因为他们必须同时具备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如果说远见是望远镜,那么执行就是显微镜和放大镜。再好的战略,也必须依靠执 行来实现。根据我的亲身体会,凡是从基层打拼上来的CEO,一般执行能力都经过磨炼,都比较出色。但是,我也观察到有的CEO是政治上的巨人,执行上的矮 子。善于搞政治,拉帮结派,搞政治斗争,但是对业务则一窍不通,更疏于对执行的认真态度。       通用电气的执行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在GE,有一个非常不起眼,但却异常有效的制度。开会可以分为两种:通知沟通性质和解决问题作决定性质。每次开 会,尤其是解决问题的会议,必有一个人负责记录需要执行的具体事情的清单,称作“ActionPlan”。下次开会的议题第一项永远是追踪上次留下的 “ActionPlan”,上次的问题不解决绝不能不了了之。这个制度,看起来很小,但是作用却很大。保证了执行。反观某些公司,从董事会到基层,文山会 海,但是却从来没有对重要事情的追踪与跟进,执行力自然大打折扣。      《执行》一书的作者把执行的关键总结为“FollowThrough”,也就是一个字“跟”。凡事有没有跟进,跟的紧不紧,有没有跟丢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执行还是需要坚持。      客户导向     我曾经参加过某公司的上千次会议,从董事会到基层会议,我几乎从来没有听到过一次讨论客户。我们的客户有哪些需求,他们对我们的产品如何看,他们关心什 么,他们未来会如何变化,这些议题从来没有出现。而我却亲耳听到一位高级经理人说“产品差不多就行了,不用那么认真,只要打广告,卖得好就行了。”如此对 待客户,怎么可能成功?      一般来讲,研发出身的管理层容易技术和产品导向,销售出身的管理层容易销售和市场导向,而市场营销出身的管理层比较容易理解客户导向。      知人善用    许多公司都声称人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但是,实际上,公司都想的是如何用最低的钱让你干活。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居于庙堂之上的管理层总想的是裁员。在公司里,搞政治,溜须拍马的人往往得到重用,真正做事的总受排挤。      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GE不是一家生产飞机发动机,制造化学品,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而是一家发现并培养人才的公司。确实,当今优秀的国际企业家,有不少就是从GE这所管理的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      懂点财务     我敢打赌,当今中国的上市公司90%以上的CEO读不懂财务报表。很多人认为财务是CFO和财务部门的职责。但是,CEO不懂财务不行,至少要懂一点基 本的财务报表。不然的话,一个企业的决策必然无法考虑到可能的财务后果。曾经有一个企业界的教父级人物不明白财务报表中非现金部分的来源,百思不得其解。 而某国际CEO居然提出把不盈利的产品砍掉就能让公司盈利,全然不知固定成本与费用是由所有产品所分摊,减少了产品也就减少了分摊,盈利的也会变为不盈 利。      企业的CEO一般不应该由财务出身的人担当,因为他们缺少战略、执行、客户、产品方面的训练。财务虽然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管理,但是,完全由数字导向,缺乏市场与客户的导向是危险的。财务是工具,不能反客为主。      懂点英语     虽然国内的企业用不上外语,但是当今世界不会英语就意味着不能直接接触一些最新的信息。这对有国际业务的公司更是如此。虽然有人说只要有翻译就行了。但 是,管理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别人。如果只靠翻译,就好像是踩着高跷打仗,根本无法施展。更重要的是,通过翻译是无法真正了解一个外国人的,更无法了解 国外的客户。      这个清单还可以列下去。不过,完全符合的人肯定越来越少。人无完人,管理层也不例外。好的管理层并不能保证公司的业绩,但是,不合格的管理层却可以毁掉一个伟大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3

什么是好的薪酬制度?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lxzj.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28

節能減碳一定是好的嗎?

2011-6-13  TCW




Q:我工作的鎮公所響應節能減碳,冷氣早上十點才開,中午休息冷氣也關掉,空調溫度設很高,同事抱怨辦公室太熱,這樣做是對還是錯呢?

A:如果有人說,我們要盡可能節省汽油,所以人們開車時碰到塞車就熄火,晚上開車也不開燈以免浪費油(用電也會耗油),開車時即使酷暑也不開空調,上車前先去拉坨屎以減少載重,這樣實行下來,一定能把汽油的使用量降到最低。

但如果真有人這樣子省油,一定會被當成瘋子。因為這種「只顧省油」的行徑,完全忽略為了省油要付出的代價。也就是說,為了節省汽油,人們要付出的各種代價,遠比那省下汽油的價值還高,任何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這樣做。

奇怪的是,如果提到「節能減碳」,有些人卻都忘了「代價」這回事,這些人認為節能減碳是不用付代價的。所以我們看到,有些辦公室空調能不開就不開,完全不 管在悶熱環境工作的員工,可能因此生產力降低甚至生病;或是學校為了省電,關閉夜間照明,卻不管夜歸師生可能因視線不良而摔傷,這種只顧「節能減碳」卻無 視代價的行徑,和那「只顧省油」的瘋狂行為有何差別?

從字面上來看,「節能減碳」是一個沒有「經濟效率」的概念,因為它意味著要把單一資源(能源)節省到最大,卻沒顧慮到因此要耗掉更多的其他資源。也就是 說,我們可以把A資源的成本壓縮到最小,但這就意味我們得耗掉更多B資源,這些增加的成本,到頭來會比省下的A資源價值還高。

這就是「邊際成本遞增」的概念:我們可以把「節能減碳」當成一項產品,當「節能減碳」這項產品的產量逐漸提高,也就是我們節省的能源越來越多,我們就被迫 要把越來越不適合生產「節能減碳」這項產品的資源,從別的地方挪過來使用,因此每多生產「節能減碳」一單位,要消耗掉的其他資源就越來越多,增加的成本也 就越來越高。

因此,我們要問的是:「節能減碳」所節省下的能源,和因此多消耗掉的其他資源相比,究竟哪個價值更高?例如,今天我們用水把使用過的免洗筷洗乾淨,這樣就 少用免洗筷而不用多砍樹,但我們卻因此多用了水(也多耗了我們的時間),如果多用掉的水,比省下的樹木更有價值,那犧牲水來保留樹木,就是一種浪費。

「節能減碳」只是一個「技術效率」的概念,也就是只追求單一資源的成本最小,例如把燈泡做到最省電、把汽車做到最省油、把冷氣開到最不耗電,但我們更重視 「經濟效率」:為了燈泡更省電、車更省油、冷氣更不耗電,我們要負擔的額外成本,和我們節省下來的資源相比,是否值得?這才是在「節能減碳」口號滿天飛 時,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9

「從大局來看,這件事仍然是好的」 梁公偉登門求售晨星的兩個苦衷

2012-7-2  TWM




聯發科,一個纏鬥多年的死對頭,如今將變成了晨星的頂頭上司。一樁千億的購併案,結束了雙強競爭,開啟了全球IC設計產業的新版圖。回首過去的風風雨雨,梁公偉究竟打著甚麼算盤?這一切,要從一首歌開始說??。

撰文‧楊卓翰

「心愛的你甘也會諒解,阮會來離開是不得已。」十多年前,晨星董事長梁公偉在台積電的尾牙上高唱這首陳昇的〈鼓聲若響〉。那是梁公偉在台積電最後一次尾 牙,他原本的公司世大積體電路被台積電買下後,員工形容自己像是「二等公民」。從副總經理降為協理的梁公偉也遞出辭呈,唱完歌,他在二○○二年與世大員工 一同創立晨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無奈,造化弄人,如今晨星的每一位員工,都將經歷梁公偉當時所面臨的不安與惶恐。就在晨星上市短短一年半後,梁公偉將公司賣給另一家大企業,也是最大的敵手||聯發科。

晨星那股以小抗大的傲氣,一筆一一五○億元的公開收購,成交。

在晨星內部的購併案說明會上,幾位高層主管甚至難過的掉下眼淚。「上頭一直叫我們衝衝衝,結果卻私下把公司賣掉,直到最後一刻才跟我們說。」一位晨星的員工透露;而且,這樁交易還是創辦人梁公偉「求售」許久的結果。

「(出售晨星)當然會感傷,」梁公偉在電話上告訴《今周刊》。「但以大局來看,這件事仍然是好的。」在財報上,晨星是相當不錯的晶片設計公司。主力產品液 晶螢幕控制晶片,在全球市占率高達六○%,過去兩季每股純益都超越了聯發科。摩根大通預估晨星今年毛利率將達四二.六%,也優於預期。

「鐵四角」解散 梁難挑大局看上去很美,但骨子裡晨星「鬧空城」的情況,已經讓梁公偉不得不面對「形勢比人強」這樣的事實。

晨星過去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它的「鐵四角」領導團隊:德儀出身的總經理楊偉毅掌舵、研發副總史德立(Sterling Smith)、研發協理容天行,及負責對外溝通的董事長梁公偉四人。

靠著這批團隊各司其職,晨星屢創戰功,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到一舉拿到電視龍頭大廠三星的訂單,打敗美商捷尼(Genesis)在電視晶片稱王;也因此曾登上未上市櫃公司股王,創下一股八一○元的輝煌紀錄。

然而曾經叱吒風雲的鐵四角,如今只剩梁公偉「獨撐大局」。楊偉毅、史德立與容天行三人都在上市前以私人理由辭去董事,當時即已引起市場關注;晨星靈魂人 物,出身廈門的楊偉毅因身體因素辭去總經理轉任特助;而史德立也辭去研發副總,回美國投身宗教與公益事業;容天行則以顧問之位退居幕後。

不過,梁公偉並不像楊偉毅專精於技術。他還曾開玩笑地說,自己是因為沒有設計過晶片的經驗,所以才被推選為董事長。在晨星過去的幾次尾牙上,梁公偉也自嘲「一年三六五天,只有尾牙這天我說了算!」晨星的員工回憶說道。

雙子座的梁公偉過去在世大擔任發言人,本身擅長業務,私底下活潑、愛唱歌,喜歡與人交流;原本料想研發與設計都可交給能手楊偉毅,沒想到最後自己卻得親上 火線。也難怪今年以來,業界就已傳出梁公偉有意向包括聯發科等大廠討論出售事宜。據媒體報導,早在○七年他就找過蔡明介,但當時聯發科因產品線重複過多而 作罷。

○七年,晨星股價接近八百元的天價,比聯發科還要高出二百元。一○年晨星上市時的承銷價是三一○元,但至上周購併案記者會當天,晨星每股一八二元,已經比聯發科低了一百元。

3G產品落後聯發科一年

晨星無法再複製傳奇,問題就出在手機晶片的研發。雖然在電視晶片SOC有著壓倒性的市占率,但晨星的手機晶片卻一直苦於無法突破;面對高階手機市占率急速擴張,晨星擅長的第二代行動通訊(2G)手機晶片,最大的市場只剩中國山寨手機。

而在中國山寨市場,除了大哥聯發科以及二哥展訊外,晨星還得面對後進對手RDA的大幅殺價競爭。「RDA毛利率三○%以下都還可以活,晨星在2G手機晶片這一塊幾乎無利可圖。」晨星下游供應商說著。

不只如此,晨星今年的3G手機晶片下半年才能量產,產品線落後聯發科及展訊,背後又有RDA急起直追,梁公偉「進退維谷」,形勢比人強,讓他不得不思考晨星的未來。

另外,在晨星的老本行,電視晶片也即將面臨蘋果(Apple)智慧電視及國際大廠的夾擊;與聯發科這樁婚事,在梁公偉心中似乎已經沒有太多的選擇。而合併 後,一方面聯發科可從殺價競爭中解套,同時也合了梁公偉求售的意願,的確是合理、聰明的雙贏作法,外資及投資人都給予熱情的肯定。

然而在市場歡聲鼓舞中,晨星的員工卻為未來默默擔憂。前年才爆出一百多人離職潮的晨星,如今又有多少人,會像梁公偉當時一樣遞出辭呈?沒有人知道。「我們都會在,研發團隊不會走。未來晨星會在聯發科裡取得重要的地位。」電話上,梁公偉如此打包票。

接下來晨星與聯發科的內部整合,不只是當事人關心,整個半導體界也都目不轉睛,因為「新聯發科」光是在電視晶片市占率就有七成。梁公偉今年在尾牙上會唱甚麼歌?這次,觀眾們都正在等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63

混過去是好東西 蔡東豪

2012-8-2  NM




一班同事開會,處理近期出現的問題,你一句,我一句,大家嘗試找出解決方法,但所謂解決方法彷彿製造更多問題。事情總是不夠完美,環境總是不夠穩定,開會開到尾聲,散會時結論是無結論。這個會議是否浪費時間?

近期很多事勾起我任職傳媒時期的回憶。我記得當年有一次我接受報章訪問,我說了企管人不大敢說出口的八字真言:「見步行步,見招拆招」,上司看後有微言,嫌我自暴欠缺掌握形勢的能力,滅自己及公司威風。當時我沒有反駁,只怪責自己,因為我真的不懂怎樣以一招解決所有難題。假如今日再遇這情景,我會充滿自信地反駁上司:「見步行步,見招拆招」是此時最正確的策略。這些年我沒有增添解決難題的能力,但我增添了自信。

同樣地,無結論的會議不等於浪費時間。一班人認真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得不到結論,但很有可能為日後解決問題做了前期工作,事情發展下去,這班人或會想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法,而根據的論點來自這個會議的討論。

近 期流行一個四字詞語:「齊齊整整」,司局長宣誓要齊齊整整,開會、影相、食飯要齊齊整整,我又發揮包拗頸本能,為什麼要齊齊整整?不齊整有什麼不妥?在書 本理論上,這世界很齊整,但現實世界複雜兼多變,不如意事情總是在最不想它出現時出現。又回到開會的情況,我們一定努力想找出黑白分明的解決方法,但問題 可能困難至沒有這麼齊整的答案。

我不時聽到打工族埋怨,內容多是關於上司指令不夠清晰、公司方向不夠清晰……每聽到這些怨言,我總想插嘴:世事就是不清晰,都這麼清晰的話,可能不需要閣下存在。話到口邊收回,生活在齊整的世界有它的好處,因為齊整令人有舒服感覺。

現 實生活中,解決方法可能就是「見步行步,見招拆招」,但哈佛商學院、經濟大師、《10分鐘經理》企管書等不會這樣教人,他們對每件事總有齊整的解決方法。 管理企業,甚至做人處世,我較喜歡創業者的心得,這些人不相信齊整,不祈求清晰,他們字典中,最常出現的詞語,是混過去(Muddling through)。

在創業者的世界,有壞人、有蠢人、有最後一分鐘才落單的客戶、有騙人不眨眼的供應商、有練精學懶的員 工,他們接受世界很複雜。創業者沒有一本營商手冊,需要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不管前景怎混濁,都會向前行,行得一步就一步。創業者是生存者,問題的答案 永遠是「看情況」,或者他們會奸笑反問:「你想答案是什麽?」。對於創業者,向後退、「五時花六時變」、認衰、樣衰,通通是等閒事,所謂勝仗可能是一連串 的慘勝和險勝,而不是齊齊整整的光榮勝仗。政府永遠不適宜做生意,因為官員不能接受混過去,或準確一點,官員不能接受明刀明槍的混過去。官員相信制度和規 例,不喜歡不確定,所有事情都齊齊整整,方便向公眾交代。政府做生意不濟,原因是性格決定了結果,在黑白不分明的世界,政府硬要清晰和穩定,這是不可能的 配搭,注定失敗。很多企業偏離開始時的商業模式,發展過程中因應市場改變而不停變,變至找到一條成功方程式,而公司面 貌可能變至面目全非。要齊整、要清晰、要從一而終,李嘉誠今日從事塑膠工業,蘋果賣個人電腦。沒把握的勝仗打不打?對於某些人,所有仗都沒把握,但會打, 心裡想,或者環境會變至有把握,或者慢慢找到辦法可以混過去。與其坐着不動,等整齊的解決方法,等轟烈的勝利,不如接受混過去是好東西。混過去代表自信, 大聲指「混過去是好東西」的人是有自信的人。有自信的人接受這刻不清晰,眼前所有解決方法都不夠齊整,在動態環境中,這些人勇於作出妥協,不理書本和傳 統,因為他們相信環境的自然狀態是混亂。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44

什麼是好企業 聽風__春華秋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7ra.html

 

一、好企業的分類:

三等企業賣產品;

二等企業賣品牌;

一等企業賣標準。

 

二、好企業的標準

缺少甚至沒有競爭對手;

野蠻生長;

產品或服務供不應求;

傻瓜也能經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86

美髮連鎖是好的投資對象嗎? Ricky

http://xueqiu.com/6654628252/22239122
星期天去理髮,那個髮型師小哥初中畢業就開始做美發行業了,大概入行4、5年,挺能聊,多問了幾句這家美發店的經營情況,大家來看看這麼一家美發連鎖值不值得投資?

概況:目前在北京大概有30個直營連鎖店,收費中低端(男士普通剪髮20-30)。我去的這家在地鐵口,新開半年左右,目測面積大概80-100平米,髮型師10位,助理8位(髮型師小哥說助理不夠用,但是招不來人)。

初始投資:這樣規模的美發店,包括裝修以及各種設備,理髮師小哥說他們的初始投資大概50萬人民幣左右。

營業額:這個點每天的營業額大概6000人民幣左右,每月的營業指標是18萬人民幣(基本能完成),店租5萬人民幣。

成本:主要是員工薪水+店租

1、員工薪水:沒 好意思直接問髮型師小哥的工資收入,洗頭的時候問了下助理,說髮型師做的好的一個月能有1萬多,我們平均6000來算,這個店10個髮型師一個月就是6 萬;8個髮型師助理(其實就是類似學徒,幫忙洗頭、吹頭髮之類,一般要在店裡至少學一年以上才有可能成為髮型師,平時要靠自己勤快學,可以利用閒暇時間去 總部培訓)不夠用,想再招,我們按照10個髮型助理平均每月2000來算,髮型師助理的月開支是2萬;每個店配店長一位,按照薪水1萬計算。

以上三塊(髮型師薪水+髮型師助理薪水+店長薪水)合計每月約9萬。

此外,店裡給員工提供午飯和晚飯,按照20個人平均每餐15元計算,每個月開支1.8萬。

這樣每個月員工開支大概得10.8萬。

2、店租:每個月5萬

3、各種原料費以及水電費:按照每個月1萬計算

算算盈利情況:該髮型店單月營業額18萬人民幣,成本為1+2+3=16.8萬,按照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為1.2萬人民幣,利潤率為6.67%。

年營業額為216萬人民幣,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14.4萬人民幣,50萬的初始投資要3年半左右才能收回來。

按照這個美發連鎖30個店來計算,這個公司年營業額6480萬人民幣,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432萬人民幣(未扣除總部的行政管理費用、公司市場營銷費用等),EBITA大概6.67%,再扣掉稅收、折舊,該公司的淨利潤率大概只有1-3%左右。

未來可能的增長策略:一是靠開更多的店,髮型師小哥說今年他們公司在北京還會再開2-3家店(人才瓶頸很嚴重);二是提供收費更高的服務(有難度);三是服務提價(有難度)。

競爭力在哪裡:美發行業市場需求是足夠大,而且是剛性的終身需求,但是極其分散,而且美發這個行業標準化困難(拿人才培養來說,從助理到美發師,至少要1年以上),要樹立起品牌也很難。

投資美發連鎖是筆好生意嗎?大概這麼算下來以後,感覺投資這麼個美發連鎖還是比較苦逼的(當然這裡或許有不少誤差,比如這個店只開了半年多,成熟店或許規模和盈利都會更好些)。

全球最大的美發連鎖Regis情況如何?

目前國內暫時沒有上市的美發連鎖,相信以後會有,記得之前@放眼觀美股 做過一起全球最大的美發連鎖集團$Regis(RGS)$ http://xueqiu.com/2696872737/21807276,這個公司目前狀況不是很好。

截止2011年6月30日,Regis在全球範圍內共擁有7883家美發沙龍自營店,1936家特許加盟店,96家修發中心,2786家參股美發沙龍,2009-2012財年的營收分別為24.29億、23.58億、23、25億美元、22.73億美元。

Regis 的營收來源,對於自營美發沙龍店來說,其營收來源主要靠出售服務(包括剪髮、髮型設計、染髮和燙髮等)和專業護髮產品,這塊業務為該公司主要營收來 源,2011財年服務營收佔比達76%,毛利率42.5%;產品營收佔比22%,毛利率52.5%。對於加盟店來說,Regis的主要收入來源於收取的初 始加盟費和特權使用費,目前這塊營收佔比較小,只有2%。

近年營收失去增長並處於虧損狀態:Regis 近幾年營收一直在下滑,失去增長勢頭,而且盈利狀況不佳,處於虧損狀態。拿2012年的數據來看,該財年該公司營收22.73億美元,相比去年下滑 2.2%,總運營開支高達23.41億美元,運營虧損6731萬美元。由於增長欠佳且連年虧損,Regis近年股價低迷,目前股價19美元,總市值近10 億美元左右。
查看原圖
巔峰時期的Regis:Regis 的股價巔峰期出現在2004年-2006年,那幾年這家美發連鎖集團市值近30億美元,2004-2006年營收分別為19.23億、21.94億、 24.3億美元,淨利潤分別為1.04億、6463萬、1.09億美元,淨利潤率分別為5%、2.9%、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10

麥可‧波特啟示錄 好教練不一定是好選手 司徒達賢:破產的是大師,不是理論!

2012-12-10  TWM
 
 

 

全球策略大師麥可‧波特的顧問公司Monitor倒閉,可給了全球一個震撼教育,波特叱吒三十年來的理論也都被大肆檢討。然而,管理學權威司徒達賢卻當頭棒喝:「公司靈不靈和理論靈不靈是兩回事!」該檢討的,是我們長久以來看待「大師理論」的錯誤態度!

撰文‧楊卓翰

因人廢言,是華人社會一個常犯下的謬誤;在管理學界,更是如此。哈佛策略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創立的顧問公司Monitor十一月申請破產,在管理學界引起洶湧大浪。因為波特正是過去三十年的策略大師,如果他的公司都經營不善,又要我們怎麼相信他所提出的管理學理論?

價值鏈才是波特的真正價值因此波特最有名的「五力分析」最近被拿出來鞭屍,而長期發表波特論文的《哈佛商業評論》,甚至哈佛商學院都被拖下水。「可惜Monitor沒有早點破產,這三十年來管理學院的學生就不用再被五力分析給荼毒了!」︽富比世︾專欄作家丹寧(Steve Denning)除了數落波特,更主張全球商學院應該即刻停止教授波特的理論。顯然,波特現在不但公司不保,影響世界三十年的理論,也將毀於一旦!

不過,Monitor的破產與波特理論的價值,這麼就能輕易畫上等號嗎?「兩回事!在好的時候把他捧得跟神一樣;壞的時候,就把他講得一文不值,這種心態很不健康。」政治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司徒達賢直率地評論。他曾二度幫波特的書寫序,也曾在美國與波特會面;國內研究波特的管理學者中,就屬司徒達賢最具權威。

「教授與企業家的關係,就像拳擊教練與選手的關係。教練可以發揮你的所有潛能,讓你變成世界級的選手。」但是講到上場,又是另一回事,「我可以指導你,不代表我可以打敗你。你要我上場,兩秒鐘,砰!」司徒達賢指出,創業也有各種條件,例如執行力、產業專業知識這些成功條件,教授不一定會有。

「而且,波特推出五力分析時是一九七九年,他那個時候是三十二歲,怎麼可能有人三十二歲就寫不容質疑的聖經?會不會考慮不周?一定會。」司徒達賢早在波特《競爭策略》的序裡就強調,大師絕不是理論顛撲不破,而是他的「見人之所未見」。司徒認為,波特的原創價值不會被輕易磨滅,特別是眾人爭論的重點「五力分析」,只是波特理論架構中的一部分。

「大膽一點說,所有會說五力分析有用或沒用的人,就是沒仔細看波特。」司徒發出質疑:「大家都一直在攻擊他的五力分析,我就覺得好奇怪,五力是他的策略重點嗎?怎麼會呢?就是名字取得響亮,大家印象只知道這個而已。」波特當初以產業經濟學的角度切入策略管理,歸納出如規模經濟、進入障礙等企業獲得超額報酬的方式,取名為五力分析,寫成《競爭策略》一書。從來未曾有人將這些特性應用在企業策略上,波特也因此一炮而紅,成為多數人了解波特的終點。然而,這卻只是波特理論的起點。

一九八五年,波特出版了《競爭優勢》。在這本書中,他闡明五力分析也僅止於分析,不過是讓自己比對手了解五種競爭力。企業真正的競爭優勢,源自於「它能為客戶創造的價值」,並且導出一套用「價值鏈」來分析企業競爭力的理論。

價值鏈就是把企業創造價值的活動,切成一段一段的流程,確認每一單位的「價值」與「成本」,找出創造價值最具優勢的部分強化、捨棄賺不了錢的部分。最後決定企業價值鏈的,就是客戶,因此企業優勢也就在於能幫客戶降低成本、創造價值。

「這個架構,比起五力分析更深、應用更廣,用這個架構去解釋很多其他的事情。」除了司徒自己就延伸波特的架構建立了「策略矩陣」來分析公司的管理流程,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在一九九二年提出的「微笑曲線」分析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價值,也和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不謀而合。

不過司徒不邀功:「價值鏈是他的原創。沒有他,策略矩陣我也想不出來。所以,我們應去學別人的優點,不是去挑缺點。」

問題在硬套理論的那個人

「像很多人說五力沒辦法分析現在的網路產業,但是用價值鏈發展出來的策略矩陣就可以。例如Google做出Content(網路內容),廣告主就是他的顧客,Google一樣要用價值鏈分析市場,做出差異化,光套五力分析當然行不通。」司徒分析,波特還有許多例如群聚概念、企業社會價值(CSV)等實用的理論,也都能夠活用在網路時代的產業。

「問題不在理論,而是在硬套的那個人。」司徒最後指出,「所有的理論,當你只會硬套的時候,你會發現它都不好用,這不應該是國內企業學習的態度。」他呼籲學界和企業界,應該要將知識內化後,才能解決問題。再用自己的智慧「不因人廢言」,可能才是波特讓我們學到更重要的一件事。

麥克.波特的價值鏈是什麼?

企業基本設施

人力資源管理

技術發展 (差異化優勢)

採購

為客戶創造的利潤

採購原料

(可能有成本優勢) 生產作業

出貨後勤

(可能有差異化優勢) 行銷與銷售

售後服務

→挖掘並保持企業擅長的成本優勢及差異化優勢,才能比競爭者更能創造出客戶的價值資料來源:天下文化《競爭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95

IDG資本合夥人章蘇陽:什麼是好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465.html

第一作為一個好公司來講,什麼是最重要的?我感覺,它的創始人它的高層團隊人員最重要。重要在什麼地方呢?第一點:你是不是有一個商業底線的人,尤其在國內,在商業誠信方面,還沒有達到國際發達國家的水平你是不是能夠做到遵守商業基本規則,能夠力行你所講的東西 這個東西可能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一定會長期著影響著你。如果你不能做到非常遵守商業底線商業規則那麼你是很難成為一個大公司的。至於你是不是共產黨員或者民主黨派,或者你喜歡男人或者女人,不重要。

第二點,你必須是一個負責任的人,責任表現在哪裡第一,你必須對你的客戶負責任,沒有客戶,你就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第二,你必須對你的股東負責,因為有這些股東給你有這麼一個機會來做你喜歡做的事。如果他是最早投資你的,那基本上屬於你的衣食父母,所以你必須要向他們負責第三你必須向你的員工負責,新公司通常來講大家相處得比較不錯,你如果為他負責,為他創造機會,員工也會為公司做出更大的貢獻。第四點,你別刻意做,社會盡責前三點是必須要做到的,你做到前三點,你就一定做到第四點。

第五點:你還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概念,這年頭身體不好不行,IDG投資兩百多家公司,我們有三個公司的老總是死在淋巴上另外除了身體健康以外,你的心還需要健康。因為在創業那麼一種大壓力的情況下,人很容易產生焦慮、抑鬱。

第二:既然做為一個公司,你就變成了一個機構,所謂的機構是什麼?就是一個大齒輪和小齒輪粘合得很好,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之間相互是比較默契的,形成一個機構以後,你的任何的零件假如有問題的話,都有一個標準鍵替換掉它,而不是一個系統都換掉,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點是什麼呢?這個時候你要有一個最初的合作方組合在一起制訂一個公司的發展戰略那麼戰略有什麼用呢?我舉一個例子,假如我有一個好產品,然後這個產品我賺一塊錢,全國1%的人用我這個產品,那我就有160萬收入了,如果有2%那就有320萬了,但這個邏輯是錯的。你仔細想一想,你產品這麼好,為什麼99%的人不用你的產品?你也可以說,我這個是專門為1%的高收入人群做的產品,那為什麼你就賺富人一塊錢?

有了戰略以後,也有了錢,人也不錯,那麼企業就發展了嗎?接下來發展問題就大了,主要是組織問題。組織問題發生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說你原來管的人比較少你直接講什麼事情都可以。當20個人變成200人的時候,當中就必須有中層幹部,不像原來那麼有效率,你很難既然能保持規模,又保持效率。因為規模要大,你一定是犧牲效率的,你怎麼建立一個制度的時候,儘量提高你的效率,這一點需要你有技巧另外一個方面,你公司發展了,你會碰到老人怎麼處理,你怎麼辦?這都是一些組織的問題,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可能就需要新的一些人,你可能要引進一些人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五,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以後,你至少是一個中型以上的公司,那麼什麼公司才是最值錢的公司?比如說可口可樂,如果大家認為可口可樂十年以內一定活著,我估計我們這裡99%的人一定會舉手,如果我講了一個其他什麼東西,假如說富士康十年以後一定存在,那我估計可能就沒有可口可樂舉手的人那麼多。這反映了什麼呢?大家對有品牌的東西的公司大家非常具有信心,大家感覺到你是一個長期能夠存在的公司,你基本上不會倒的,你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就是人才的競爭。但是很少有人研究人才的競爭是什麼競爭。

人跟人之間學習能力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不要說你現在比他懂的少,你的能力就比較差,只要你有足夠的學習能力,你持之以恆下去的話,你一定會超過他,當然他如果也是保持強勁的學習能力,那可能永遠保持這個差距。如果從你的班組長開始,中層幹部開始,尤其你的高級管理人員都要保持著強大的學習能力,那你這個公司,就會從中型公司一直一直做到大型的公司,而且做到大型公司以後,你會在這個領域一直保持著你的競爭力,而只有這樣的公司才是一個成功的公司,最值錢的公司,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76

面板業是好生意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607200
從生意的角度,任何商業計劃,不管有多少的花樣,最終需要落實到一個簡單的公式:

盈利=銷售額-原材料成本-全部人工費用-綜合其他。

綜合其他這一項包括折舊、稅收、營運支撐費用等等。一般來說,讓這個公式具備真正意義的還在於:這項生意需要或能夠達到的規模,以及最終能打造的核心競爭力細節。下面稍作展開。

一、投資額與折舊

對於面板業,通常大家會對折舊過分關心,其實這是個誤解。一個工廠,無論投放在日韓台,還是大陸,只要購買的設備款大體接近,那麼對於同行來說,在這方面都是公平的。投資額過大,並不是缺點,反而是一種壁壘。三星2011年報顯示,當年折舊為116億美元。可見其歷年的投資,帶來了多大的競爭壁壘。

就規模而言,近年面板的總需求大約是2億平方米出頭,如果需要在行業裡站穩一席之地,那麼至少應該考慮10%的佔有率,這意味這二千多萬平方米的產量和投資。一條普通的八代線(2200mm×2500mm),設計月投產量9萬片,每片面積是5.5平方米,滿產後是594萬平方米總量,投資額大致需要250億人民幣。這意味這什麼?一家面板廠商,要進入世界前五,至少需要準備一千億人民幣。三星和LG各自市佔率在25%以上,意味著他們已經為此至少投資了400億美元。只要液晶面板的需求長期存在,這肯定是一種壁壘。

與半導體產業鏈相似,LCD 設備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複雜的設備系統,成為製造體系中最為複雜的工藝系統之一。面板產線的投資主要集中於設備,而設備基本上由第三方廠家壟斷。這使得投資額過大,或折舊壓力過重,都不構成競爭優勢的實質性差異。

綜合其他一項裡,其他名目就無需解釋了。

二、原材料

液晶面板上下游產業鏈如圖。
查看原圖
上游原材料,除了背光模組,其他大部分具備寡頭競爭壟斷的特徵,由這些第三方供貨,比如默克的液晶,康寧的玻璃或3M的膜。所以採購價格的差異大致有幾個因素造成:是否形成本地化配套、是否具備規模採購、是否有國內供應商競爭?等等。

可以說,在去年以前,國內面板商在這方面都是非常吃虧的。外資基本上沒有在大陸設廠,因此都需要遠程進口,且由於規模極小,即便如京東方也僅有百億營收,議價能力較低。最近一二年,情況有了改善。外資在不同領域開始陸續設廠配套華星光電或京東方,比如康寧或肖旭子。同時,在若干領域,國內廠家也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比如小尺寸的玻璃基板,或康得新的光學膜,可以構成價格競爭。最後,面板廠家的規模優勢和未來預期,也不可同日而語。

和日韓台其他面板廠家對比,由於原材料大多數基本上都來自於第三方國際寡頭的供應,韓國和台灣廠家也僅能在局部小有突破,因此國內由於材料科學與工藝技術方面的積弱,導致上游產業鏈的低能,並不實質構成面板廠家的劣勢。可以說,未來在原材料方面,不但會逐步改變之前的劣勢,甚至必然會構成優勢。畢竟配套在韓國,和配套在內地,人力成本是大大不同的。而且,考慮到未來的規模體量,上游寡頭的壟斷競爭也會稍加激烈。

三、銷售額

現在只剩下銷售額和人工費用了。

競爭戰略,有二個主要的分類,一是差異化戰略,一是成本戰略。前者涉及產品售價,後者關乎人工費用。本節先拆解銷售額。銷售額主要受規模量和單價所影響,其中,單價最值得分析,是體現差異化優勢或成本優勢最直接的環節。規模方面,除了產能總量外,產能利用率、良品率和切割效率也是影響因素。

內地產品和日韓台產品,在技術質量方面,總體上的差異肯定是仍然存在的,雖然不如以前這麼大。這可以從終端產品的狀況得到大致的側面驗證。1、現在85%的國內消費者選擇了購買國產電視,說明消費者對品質差異方面的敏感度已經非常低;2、京東方或華星光電的主要客戶是三星、LG、松下、索尼、聯想、華為等等,說明終端產業基本上已經認可內地產品。等等。

現在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哪裡呢?在以下幾個方面。1、產品規格差異。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京東方和華星在電視屏幕方面的產品,基本上是32吋。在這種局面下,韓台日的產品結構就變成以更大尺寸為主,而幾乎不生產32吋了。也就是說,全球所有品牌幾乎都使用內地生產的32吋屏幕,內地電視品牌或代工商,包括TCL自己在內,則需要購買日韓台的其他尺寸屏幕。2、產品技術差異。比如現在以智能手機為主的移動產品商戰中,主打「高清硬屏」的賣點,以大屏幕電視屏幕,則主推的熱點是4K電視。韓台日面板廠家目前在這方面的業務佔據優勢。3、外延技術。比如內置觸摸屏技術,目前日韓面板廠家率先提供in-cell或oncell的觸摸屏解決方案,無疑是一種優勢。4、品牌影響力差異。夏普或三星肯定有更高品牌溢價,這無需質疑。5、技術更新換代。比如OLED由於在柔性顯示方面的特出性能,被譽為下一代顯示技術。各個廠家在下一代顯示技術方面的不同能力,也是差異化策略的重要體現。

總體上,現在內地和國際面板巨頭在能力層面上的差距越來越小。上述的有些差異,有些並非內地廠家技術能力低下所致,而只是一種經營策略,比如產品規格差異或部分產品技術差異。加上良率過關和產能利用率高企,使得差異化方面的劣勢,已經並非是內地廠家的致命傷。但由於人工成本方面存在巨大劣勢,導致這種差異化戰略,對國際巨頭越來越重要,否則將越來越難以生存,幾乎等同於命門。明顯存在不對稱的現象。

四、人工費用

面板工廠有一個重要特徵,即除了資本密集外,還是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後二者需要巨大的人工費用。

以一家月投片9萬的八代線為例,大致需要4000~5000員工。看目前世界第四大面板廠商台灣友達光電的年報,可以發現,其在編員工數量是20566人(其主頁介紹宣稱全球僱傭4.3萬人)。由於其目前產值大約是華星光電的5倍,那麼,我們可以大致推測一條8代線在4000人。看京東方去年中報和年報,根據員工狀況一欄,可以分析出北京八代線大約是5000人。不同企業有不同的人力資源戰略,京東方由於高速擴張,因此崗位設置較多,以便異地調動,亦為合理。友達由於成熟運營,可能員工精簡一些。通過以上資料,我們可以大致得出這樣一家工廠,穩定需要中位數4500人左右。

二家公司的員工狀況披露,進一步顯示了人力結構分佈,其中大約52%為生產工人,7%是管理銷售財務,有38%是工程師隊伍,後勤等員工佔比3%。從學歷看,京東方的員工,高中以及以下僅佔比13%。大中專合計為56%,本科以上為31%。(你們瞭解萬華化學、福耀玻璃、歌爾聲學、歐菲光和格力電器的人力資源構成麼?)

從人工費用看,京東方2012年第三季度的現金流量表裡,相對於前一個季度,增加了2.9元的職工現金支付。這意味著,這家5000人左右的北京或深圳的八代線,產值約為150億,一年需要大約12億人工費用。北京和深圳的工資比較接近。

東京的人均收入是深圳的五倍。由此,韓國台灣企業的人均工資費用,可能是深圳北京的三四倍強。其中的人力成本差異,簡單測算可得:24~36億。這個數字遠遠超越了中國面板業盈利能力最強企業華星光電的全部淨盈利。鑑於台灣友達光電等等今年上半年仍處於盈利線上掙扎,可以大致得出一些推論:

1、中國面板企業的盈利,完全來自於人工成本優勢,盈利額低於人工成本差距的原因是存在一定的規模劣勢以及差異化劣勢,形成一定折扣。過去常年虧損,主要是因為規模以及差異化二方面的劣勢過大,導致人工費用的優勢體現不明顯。人工費用的差異,部分來自於生產藍領,部分來自於技術白領。

2、國際五家巨頭就三星盈利明顯(加上夏普),而其他四家為二贏二虧,是由於三星的差異化優勢最明顯,可以抵過人工成本劣勢以及關稅的影響,其他四家表現不明顯,導致難以盈利。

3、差異化優勢以及規模優勢帶給國外巨頭的的效率或溢價空間,大概是10%~20%的助益。這也是未來中國企業在規模提升和技術能力提升的空間。

這些分析以及推論,是支持「面板業是好生意」的主要理由。

五、規模

通常來說,在技術和產品基本成熟並定型以後,行業裡的產能,可以分為成本領先型和差異化領先型二類,隨著時間的推移,前者的佔比肯定會超過後者。

這意味著什麼?

現在的需求是2億平方米出頭,假設未來五到十年,需求增長到3億平方,那麼中國的產能,至少會有1.5億平方,即相當於30座八代線工廠,需要大概7500億的總投資。

目前中國僅有二座。未來三年,會慢慢增加到8座。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十年以後再來討論過剩,不遲!

這樣的規模,將進一步有助於強化國內廠商在上游採購的議價權,也有助於改善技術能力的不足。整個產業鏈在大陸的聚集,將形成更為長遠的核心競爭力。

結論:

綜上所述,面板業是好生意。

這是一個非常獨特而怪異的行業。設備類和上游原材料,小眾而高不可及,下游需求極為寬泛廣大,承上啟下的中游面板業,兼具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力密集為一體,注定是寡頭競爭壟斷的格局,當前最適合於中國內地發展。

當電視機、顯示器、筆記本、平板和智能手機都基本定型後,需求的增量更多的來自於新興國家市場,而中國產能的形成,使「物美價廉」成為可能。在發達國家的上游技術和新興市場的下游需求之間,必需要中國大陸,也只能由中國大陸做出中間環節的貢獻。這是產業的趨勢,也是投資的良機。

(本文需要和前文《大拐點》關聯閱讀。後文將再展開詳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9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