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濟放緩對於中國全是壞消息嗎?未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39

中國政府在今年初所推動的“微刺激”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經濟環境和中國股市都因此受益改善和走高,投資者對於中國的信心也得到加強。不過這種依賴政府刺激的複蘇很難保持持續性,外力消退之後,如何調整經濟結構和轉型成為了關鍵。《金融時報》專欄則認為經濟放緩可能會給中國經濟改革帶來契機。

最新公布的中國8月工業產出增速創近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顯示出中國整體經濟在有惡化的跡象。數據公布之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創三年最大單日跌幅,在香港上市的中資概念同樣重挫。外資撤離在港的中資概念之後,同時在大陸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股價盡管依然存在倒掛現象,但是這種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李克強總理最新的表態(中國經濟增速比7.5%高一點或低一點都是合理的),則暗示中國GDP增長7.5%的目標可能無法達成。

市場投資者相信中國政府將竭力采取措施避免已經疲軟的房價出現崩盤。不過即便能夠避免“硬著陸”,低增長依然會對銀行業、地產業以及國企所主導的紅籌股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並且依賴於政府刺激的經濟增長本身也不具備持久性。

事實上,經濟增速放緩對於消費類公司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並且有機會促進經濟的平衡發展。當銀行不再大力支持地產業之後,消費行業會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一個明顯的跡象是消費類股票相對較多的深成指今年漲幅達到了26%,好於上證22%的表現。

學者李稻葵此前在“全球經濟最新動態”分論壇上表示,過去的兩個增長引擎是出口和房地產市場,這兩個增長引擎正在逐漸的淡出,讓新的增長引擎來替代,而新的增長引擎正在逐漸到位,這恰恰解釋了為什麽中國的經濟在減速。而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什麽呢?首先是基於消費的基礎設施投資,第二個是私人消費,私人消費正在逐漸複蘇,就GDP占比而言,私人消費每年增加0.7%的貢獻率,在今後3-5年當中,私人消費占比可能逐漸能夠上升到GDP50%。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達沃斯論壇上則強調,上半年中國經濟雖有波動但還在合理區間,中國政府最看重就業,截至今年8月已接近完成全年就業目標,未來要堅持結構性調控,靠改革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從相對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確有很多值得擔憂的問題。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如果合理利用這樣的機會做出產業調整並由此轉型改革的話,經濟放緩或成為一件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17

世紀末中國人口降破10億引熱議 "人少"是好是壞?

第一財經網上周刊發的報道《本世紀末中國人口會比現在少一半?》引發讀者熱議,僅在搜狐首頁就有上萬條評論。中國的人口多,過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如果人口數量真的如個別預測那樣下降那麽多,會給中國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人口枯榮決定國家命運

長期研究宏觀經濟與人口關系、從業於對沖基金行業的學者黃文政發現,人口的規模和結構與創新創業乃至經濟持續發展關系密切。他認為,中國近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得益於龐大的人口規模,特別是1960到1990年初出生的大量人口。人口眾多能促成細分、多樣化、競爭激烈的更大市場,也是龐大人才規模的基礎。

“中國高鐵就是憑借著世界第一的市場規模開發出了頂尖的技術;中國互聯網公司也憑借世界第一的市場規模走在了世界前列。但長期低生育率導致的人口快速老化和急劇萎縮將會嚴重削弱中國的優勢。”黃文政說。

人口枯榮往往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命運。有人口學者認為,東北地區目前在長期人口頹勢下出現的經濟停滯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

南京大學人口學者陳友華表示,從過去幾十年人口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看,中國人口正在從過去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變成一個重要的抑制因素。未來養老、適婚年齡人口性別比失衡等問題都是中國必須面對的挑戰。

認識人口新常態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位人口學者發現,對於中國人口在世紀末將會衰減這樣一個預判,人口學者基本認同,只是說到底衰減到什麽程度,還沒有統一定論。

陳友華認為,人口預測基於對生育率等因素的假設,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過去沒有一個學者預測準了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生育率的變化。人口預測的效應更重要的是警示作用,提醒我們提前應對,如果等到結果發生再去調整對策,那就太晚了。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譚克儉認為,預測人口數量需要註意的是,影響生育的因素很多,特別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力也不可小覷。但二胎是一個重要的點,就是說,生二胎可能有較大比例的人口,但生多胎的即使全面放開也不會很多。

“以這樣的思路,2100年的中國人口不會少到那個程度(註:即6億)。還有就是國家鼓勵生育政策的作用,如果力度大,對生育二胎也還是有作用的。”譚克儉說。

陳友華則提醒,要註意人口數量與結構之間不是獨立的因素,而是緊密聯系互相影響的。

“如果人口真的衰減到6億或者3億,並不是大家想象得那麽富裕祥和,到時候生育率水平會很低,人口出現嚴重的倒金字塔結構,老人很多,中青年人較少,孩子更少,經濟發展動力不足,養老壓力嚴重。”陳友華說。

人口與統計學者姚美雄也認為,人口數量的衰減不是同比例進行的,減少的更多是青少年人口,人口結構扭曲將更厲害。

就讀者評論中表達的對人口衰減的歡呼,姚美雄認為,這表明社會有一些人群中還存在舊的“人口是包袱,人多消耗資源多”的觀念,對人口結構扭曲及所產生的危害性認識不足。

“未來人類壽命會進一步延長,老年人口比例進一步增加,青壯年養老負擔進一步增加,他們就更不願意多生孩子,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老年人比重會更高,社會將演變成又老又窮。”姚美雄說。

人口越少越好?

從針對該報道的評論發現,讀者對世紀末人口衰減最主要的態度是歡迎。典型觀點包括:中國人口太多了,人口少點是好事,人口多對地球資源消耗得快。人口降到3億才能發達國家水平。表示擔憂的觀點則認為,到時候中國人口減少,同時老齡化又很嚴重,養老壓力會比較突出。

對本世紀末人口衰減表示歡迎的不光是普通讀者,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在報道發出次日致電第一財經,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如果本世紀中國人口真能減少到6億,那是“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他表示,看人口不要光看數量,也要看質量。一個大學畢業生的貢獻絕對高於一個農民工。一個農民工老了就幹不動了,但是技術人員和研究人員不同。他以自己舉例,目前雖然已經73歲,按年齡標準早就該退休,但是依然應邀到很多地方做演講和講座。

“老齡化確實是個問題,但是並沒有那麽嚴重。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差不多,但是美國只有三億多人。人口不光是勞動力,也是資源消耗者。依我看,中華大地如果能養活6億人是相當理想的了。”周世儉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程恩富是控制人口數量觀點的代表者。他認為,中國應該實行先控後減的新人口策略,將人口逐漸減至適度規模,即5億左右,才能有效緩解我國社會主要經濟矛盾和巨大就業的壓力。

適度人口論1888年由英國經濟學家E.坎南在《初等政治經濟學》中提出。他認為"適度人口"是處於"最大收益點"的人口規模。這一理論得到不少西方人口學者的贊同。中國也有部分人口學者認同此觀點,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人提出中國的適度人口在6至7億。社科院學者李小平則提出中國適度人口在3億。

但是該理論的弱點在於適度人口數量難於精確計算,也不可能實現。以美國的里賓斯坦為代表的一些人口學者多次對適度人口的精確計算作了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

譚克儉認為,適度人口只是一個概念,宏觀上人口與資源的適度有一個很大的彈性空間和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沒有規劃價值。局部的適度可能比較顯著,但也在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118

9月信貸究竟是好是壞? “債務置換”不可漏看

10月18日,最新出爐的金融數據初看令人倍感興奮——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22萬億元,較上月再增2700多億元,與房貸相聯系的居民中長期貸款仍為主力(占比達47.1%),但增量部分主要來自企業中長期貸款——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6182億元,比上月多增4973億元。

就數據而言,這意味著,萎靡多月的企業借貸意願顯著回升,這只要和“糟糕”的7月數據相比便可見分曉——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636億元,其中住戶部分中長期貸款(按揭)增加4773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減少26億元,這似乎意味著房貸占到了超過100%的比重,企業貸款增長則為負。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7、8月的金融數據看上去的真的有那麽糟糕?而9月的數據好轉又出於什麽關鍵因素?

“債務置換是最不可忽略的因素,”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高級研究員陳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例如,9月貸款新增量是本月和上月的兩個余額做差而得出的。債務置換的影響主要在於統計層面。債務置換計劃中置換的是原來銀行對地方平臺的貸款(可能還有其他形式的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貸款),而銀行再購買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其統計口徑是‘金融機構購買債券’,而不屬於貸款(雖然實質是對企業的貸款),因此結果就是,當月貸款余額減少了,最後導致信貸增量在統計上減少。”

地方債置換的本質是,讓地方政府通過直接發行長期低息債券,來替換對銀行的高息短期債務。置換的存量債務範圍為審計確定的截止2013年6月30日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中的銀行貸款部分。地方政府可以與信托、證券、保險等其他機構協商一致,采用定向承銷方式直接將其持有債務置換為地方政府債券。

數據顯示,9月地方債券置換規模為2447億元,較8月7134億元顯著回落。陳冀表示,由於排除了地方債務置換的幹擾,“總體而言,可以說9月的企業信貸數據更接近真實情況。”換句話說,7、8月的企業信貸數據可能並沒有這麽差。

無獨有偶,莫尼塔宏觀研究主管鐘正生也提及,9月表內新增信貸再超萬億,主要源於地方債置換減少,及與之相伴的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考慮到地方債置換與企業中長期貸款存在明顯的替代效應,9月企業中長期貸款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地方置換債券發行縮量來解釋:9月地方置換債發行減少約4500億,與企業中長期貸款的增量相當。因此,9月信貸支持實體的力度與上月相當,總體上資金投放力度依然非常大。”

鐘正生認為,考慮到前三個季度地方債發行量已超5萬億元,而全年發行額度為6萬億元,後續地方債置換對信貸讀數的壓制作用亦將減弱。

其實,針對這個統計上的問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便有所提及。他強調,其實上半年的實際信貸投放已然不低。數據顯示,今年1~7月信貸投放8.74萬億元,其中居民部門3.40萬億元、企業部門3.53萬億元。“然而這只是未考慮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影響下的數據。截至目前,今年已發行地方政府債券4.71萬億,保守估計,其中有約3萬億為銀行貸款。如此一來,今年的實際信貸投放已超過11萬億元。”可見,實際信貸增速其實並不低。

也正因為如此,連平此前也強調,今年進一步降準的可能性很低,因為進一步降準和釋放流動性非但不能很好地解決需求端的結構性問題,反而有增加部分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風險,未來總量寬松政策應當慎用。

總體而言,一季度以來,中國經濟企穩的跡象仍在持續。10月18日公布的GDP數據顯示,中國三季度GDP同比增6.7%,符合預期。

“經過8月份經濟數據轉好的預熱,市場對於與一、二季度持平於6.7%的三季度GDP增速並不意外。三季度投資和消費都相對平穩,而外貿出口也沒有明顯下滑,這導致三季度工業生產略好於二季度,此外,統計局制造業PMI在7月份短暫低於50之後,在7、8兩個月連續維持在50以上;並且最近兩個月發電量、鐵路運量等微觀指標也出現明顯改善,加上PPI在連續54個月負增長之後,9月首次轉正,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證三季度經濟的確有企穩的信號。”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章俊稱,本輪房地產價格上漲給帶來的賣地收入和房產交易相關稅收的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再加上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以及城投債發行加速,以及PPP在實際層面推進速度加快,都導致地方基建的資金到位率明顯改善。“而且我們預計,在房地產調控的大背景下,由於限購和觀望情緒上升會導致房地產成交量出現明顯下滑,因此新增貸款的結構會發生相應變化,其中按揭貸款的比率會從7、8月份的超過70%高位回落,更多的信貸可能會流向新開工基建項目。9月份非金融企業的中長期貸款已經出現大幅反彈。因此,整體而言,四季度中國經濟可能會維持慣性改善的勢頭,全年實現6.6%~6.7%的增速應該無憂。”

但章俊也強調,今年三、四季度經濟企穩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發力,明年中國經濟可能仍將面臨挑戰。例如,IMF在2016年的《世界經濟展望》中,把中國2016年的經濟增速從之前的6.5%上調至6.6%, 但依然維持2017年6.2%的預測。IMF也呼籲各國采取更積極的財政政策,推進結構性改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51

伊朗總統:選擇特朗普和希拉里 是壞與更壞的選擇

據俄羅斯衛星網消息,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日前在評論美國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時表示,"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間的選擇是壞與更壞的選擇"。

據新華社24日報道,魯哈尼23日在一次由伊朗國家電視臺轉播的講話中,首次對本次美國總統選舉公開發表看法。他說:“你們看了美國選舉辯論嗎?聽見他們說什麽了嗎?他們相互指責、嘲笑。我們的國家需要這樣的民主?需要這樣的選舉?”

“看,美國說自己有超過200年的民主歷史,舉行了50次總統選舉。但是,看看這個國家,哪里還有道德?”魯哈尼表示。

據悉,今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民主黨候選人、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和共和黨候選人、房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被美國民眾評為“最不受歡迎”的候選人。兩人的選戰充斥著揭短抹黑戰術。

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美斷絕外交關系。過去十多年里,雙方又因伊朗核計劃爭鋒相對、勢如水火。作為“溫和派”的魯哈尼就任伊朗總統後,伊美關系出現緩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2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