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是機遇是抽水是場夢


2014-09-04  NM  
 

 

初秋週日,時晴時雨,風吹動雨水,打在窗上,是風聲還是雨聲?天空藍的、白的、灰的,是灰多一點?想起企業負債看似負擔,但可推動發展,增加收入,是多還是少好?

「滬港通」公布後,市場各方密切準備並找尋機遇,相關股份亦群龍亂舞,港交所(388)由公告以來上升接近四成,證券商股份,如國泰君安(1788)和海通國際(665)有內地資本和背景,也備受關注和推介。互聯互通未通抽水行動已動

4月10日早上,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提到將為「滬港通」創造條件,以繼續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港交所隨即急急停牌,到收市時發出內地原則性批准開展「滬港通」的公告。

港交所停牌,其他股份卻不用停牌,國泰君安和海通國際當日上升超過一成,成交對比早一日更分別上升30倍和16倍。投資者在找尋機會,企業也爭取機會,迅速進行「抽水」行動。

國泰君安在「滬港通」公告後4天,就公布配售1.6億股,集資約7億港元(下同),而在8月中再公布5股供1股,集資約20億。海通國際在「滬港通」公告後兩星期的4月23日,公布大比例供股:2股供1股,集資27億。

以債放債增收入

國泰君安8月公布中期業績,收益和溢利都上升超過一倍。收入上升除因經紀業務增加46%外,孖展貸款及融資收入上升92%是主因。孖展貸款及融資收入上升,明顯是客戶貸款、應收款項及客戶信託銀行結餘的增長所帶動,相關貸款總數由去年底149億,上升3成至191億。負債支撐貸款上升,國泰君安除在4月配股獲得7億資金外,計息借款及債務證券也由去年底37億,上升約5成至55億元。僅以上述計息借款計算,權益對計息負債比率由去年底94%,上升至114%;如以總負債計算,權益對總負債比率更達349%。國泰君安5股供1股供股集資後,權益對計息負債比率將下降至80%,權益對總負債比率將下降至246%,資金壓力將減少。

結構性投融資收入大增

同是8月公布中期業績,海通國際的狀況看似和國泰君安接近,但事實並不盡同。海通國際收入和溢利上升超過5成,收入上升4億主要包括孖展及結構性投融資活動收入增加約2億,及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財務資產收益約1億,反而經紀業務收入卻增加不到2千萬。現金流量表披露海通國際給予客戶的孖展融資、其他墊款和應收賬款增加達62億,故經營業務所用現金達75億,資金來源除供股外,就是借貸。以計息借貸來計算,權益對計息負債比率在供股後,仍與去年底接近,達208%。若以總負債計算,權益對總負債比率更達361%。在資金緊絀下,為什麼海通國際仍增加購買「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財務資產」接近23億?經紀業務收入不前,在融資未必可再大增以支撐更多貸款融資下,收入增長是否仍有更大空間?「滬港通」公告後,國泰君安和海通國際單日上升超過一成;但此後至上週五,恒生指數上升7%,國泰君安上升12%,海通國際下跌10%。負債和負債比率多寡?什麼是負債?甚至用什麼負債比率來計算?市場從沒有劃一定義!市場的反應,可否用以斷定企業負債多寡或功過?

林智遠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50

投资是场马拉松。。。 ruibeier

http://xueqiu.com/7106608333/42358533特别说明:
1、本文是我对一球友的答复,谈的只是战略问题,而作为投资人,是高抛低吸?还是长期持有?那是战术问题,而战术问题不在我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2、对这行业是否看好,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也有我看好的逻辑,但对恶意抬杠子者,我一般不警告,会直接拉黑。
3、以下为正文:
老船长S:
      锐大好,去年就一直看您的帖子,受益匪浅,有如下问题请教:刚看到招行的一季报,净利润172亿,如果简单乘以四的话,是680亿左右,招行员工8.5万人,平均每个人每年创造的净利润是80万左右,这利润顶得上一个小企业一年的利润了,(就我周边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的小型民营制造业人均利润2-5万不等,在我眼里最牛最值得尊敬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华为今年3月31日公布的14年净利润279亿,员工数160000,算下来人均利润17万左右)难怪说银行利润太高,请教锐大,招行这样的人均产出就全世界的银行业来说是高是低?对比制造业或者说实体企业来讲是不是银行业就该享有如此高的利润差距?或者说金融行业有如此高的利润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我的答复:
      正常,这也是为什么世界级投资大师很多选择重仓金融行业(银行+保险)股票的原因。春节前后,在某次高端人士聚餐会上,景林资产的某位高层人士(此前他曾负责香奈儿家族在亚洲区的资产理财工作)在聚会上聊过:全球富豪的家族产业很多想传承给后人,但这些家族的后人很多不愿意子承父业,所以很多家族企业选择了把盈余资产投入金融和地产行业(主要是股权投资)。当时听罢我也觉得确实有道理,因为我这和“豪”差之万里的庸人都开始琢磨投资在银行业上。那么银行业的长期发展到底呈什么态势?我们已经看到中国银行业这些年来快速发展壮大的事实(恒生银行2004年投资17亿人民币于兴业银行上,这11年间合计领取44亿港币的股息,于此同时投资本金也已经增值至超过250亿人民币),包括香港恒生银行这几十年来也是茁壮成长,而欧美银行业则更是如此,如富国银行这百来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富国银行的发展历程大致是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2年至上世纪80 年代:脱胎于快递公司的社区银行。
  富国银行的前身是1852 年成立的富国公司,主要在美国西部提供银行业务和快递服务。1905年,富国银行正式从富国公司分离。1960年起,富国银行逐步将网点由加利福尼亚北部向南部延伸,到上世纪80 年代已成为加州最大的社区银行之一。
  第二阶段,上世纪80 年代至1994 年:跨州经营的地区性银行。
  1982年,美国银行业跨州兼并政策开始松动。为适应监管政策变化,拓展业务收入来源,富国银行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及邻近州并购经营。在整个80 年代及90 年代初,富国银行收购的金融机构超过了100家。
  第三阶段,1995年至2008年:全国性银行。
  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进一步放松了银行业跨州经营监管政策。为抓住政策机遇,提升在美国市场的地位,富国银行相继并购了第一州际银行、西北银行、美联银行等中大型银行,将经营范围扩展至全美。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全国性银行的整合提升。
  2009 年开始,富国银行开始与美联银行进行整合,包括整合业务系统、撤并重叠网点、重新安排撤并网点员工等。2011 年年末,富国银行机构数量为9112 个,较并购美联银行初期减少了近2000 个,净利润也实现了连续攀升。
       我一个朋友,她有亲属在毛里求斯,是当地华侨。2015年春节期间我那朋友去毛里求斯游玩,亲属接待。待我那朋友回来后告诉我,她说她那客居毛里求斯的长辈,在这20年来一直买当地一家银行的股权,并且是只买不卖,现在就靠这20年对银行的投资,亲属已经成为当地富豪。而从我们能了解到的范围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银行业都是国家政权、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并且银行业的发展增速普遍高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速,也既银行业的发展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之间是非线性关联关系。那么银行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何可以取得高额利润,我们那16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已经给了您答案,对此我已经无需再做深入解释了。
       最后,您看下这篇文章,也许会加深您对银行业发展的认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1ta

       《戴维斯家族为何独喜银行与保险股vs永不过时的行业》
                                                  作者:齐建林
       加里斯洛夫斯基在投资丛林里闯荡50年的经验,总结出值得长期投资的几个行业,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投资收益,这种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确实对我们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我们投资哪些行业很有借鉴意义。加里斯洛夫斯基的50年是一个人的经历,而另一个50年的经验则来源于一个延续三代的家族,那就是很多人熟悉的戴维斯王朝经过三代人成就的投资神话。
         戴维斯王朝靠什么成就伟业呢?保险和银行其中主要是保险。
         我继续抄书,这本书是《戴维斯王朝》,我以前粗略读过一回,迟钝的脑袋没有得到什么启示,这次重读,则感受良多,它展现了一个伟大投资者需要的眼光和坚持,以及什么样的行业会蕴藏着投资的金矿。
        在选择什么样的公司上面,有一句话我觉得需要铭记于心:“所售产品或服务永不过时。”
        非常简短的一句话,其实蕴含深意。在人类社会中,哪些东西会永不过时呢?那就是只要人类存在,人类就需要的东西,最基本的是生老病死性健寿娱,次一层次的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类进行的生产物质或获得资金的活动或服务。具体一点讲就是饮食、医药,当然随着人类的进步,现代人有一些古人所没有的必需品,比如金融、家庭和个人用品之类,也成了生活的基本需要。正因为这些东西是与人类存在相始终的,那么,其中的优秀公司必定能持续稳定地提供收益,在复利的魔术变换中积累成一个巨大的盈利数字。
         在50年的试验、犯错和改进中,戴维斯家族最终选择了保险和银行业作为自己主要的投资行业,尤其是保险行业给了戴维斯第一代1700多倍的收益。戴维斯以15万美元原始资金,通过50年的积累,在12只股票上积累了2.61亿美元的财富。这12家公司中,有11家是保险公司,剩余的一家房利美,也跟保险相似。
        在人们大肆买进债券的年代,“戴维斯并不关心债券市场的动荡,他为保险股票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是那些小的、势头强劲的品种。1954年,他结束了7年的自营职业,进入了富人行列。市场的每一个领域都有钱可赚,让人垂诞,但戴维斯偏偏瞄准了最香甜却无人注意的那部分。毫不夸张地说,人寿保险公司收益的增长速度就如同日后的电脑行业、数字处理行业、医药业,以及知名零售商麦当劳和沃尔玛那样。”
        戴维斯认为,“保险公司同生产商相比,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保险商的产品总是推陈出新,将客户的钱投资以获取利润,无需昂贵的工厂和实验室,也不制造污染,还能抵御经济衰退。经济低潮来临时,消费者推迟大宗购买(房屋、汽车、家用电器等等),但他们不能推迟交纳住房、汽车以及人寿保险费用。”
       相对于保险业,戴维斯对铝、橡胶、汽车或混疑土公司丝毫不感兴趣。因为“诸如此类的生产商都需要造价很高的厂房,修理和不断革新会让他们的现金所剩无几。他们会在经济萧条期赔钱,因此股票收益也不牢靠。他们总要引进新工序或新发明,这会使他们面临破产危机。纵观生产制造业的历史,没有几个公司能够长寿,只有那些不断革新改造的公司才能不被淘汰。”
       保险业就不一样了,它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度过了他们200岁生日,而销售的产品基本上没变,还是开创者活着时候的那些。他们把客户的钱用于投资,从中渔利;而生产商永远得不到这样的机会。”
         但是保险业本身却并不是一个包赚不赔的行业,由于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保险业是一个低利润行业,同时,由于保险产品本身没有差异性,竞争激烈,购买者对品牌的价值不像其他行业那么重视,因为他们购买保险的时候主要是从当地代理商那里购买,他们推荐什么就买什么,对任何一个保险商同样的怀疑和憎恶。这也就是多尔西在《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中,认为保险业没有护城河的缘故吧。但是,仔细思考巴菲特投资保险业的经验,我发现,也许保险业的护城河不在保险业自身而是在保险业之外,即谁更有投资优势,谁能让浮存金获得稳定而持续的收益?这是题外话,以后再谈。
         那么戴维斯为何能从这样一个低利润、竞争激烈的行业获得巨额收益呢?书中总结了几条原因:
      1、保险商掩盖了真正的盈利能力……,利润不高很可能是,至少部分是,保险精算的假象。
       2、戴维斯以低价格为入手点,在他最初的投资组合中,有很多都是小本经营的保险商;当这些小公司被大公司并购,戴维斯就可以坐享其成。
       3、他抓住了二战过后房屋、汽车和人寿保险的高峰期。
       4、他并没有选择那些始终未能发挥潜力的公司,比如安泰公司,股东的忠诚在那里往往得不到回报。他寻找那些富有冒险精神而又低成本运营的复利机器,例如日本的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AIG,它们都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使股东获得满足感和信任感。【注:AIG在08年金融危机中差点破产,记忆中其股价当年从接近100美元高位暴跌到最低的0.33美元,暴跌99.70%!】
        5、一家经营得当的科技公司常会被聪明的对手或尖端发明所击倒;但一家同样经营得当的保险公司却能够在竞争中以计取胜,且永远不用担心产品过时。
        戴维斯王朝的第二代斯尔必则选择了银行业作为自己的主战场。他认为,银行和保险业都倾向于一种场外运转方式,冠冕堂皇的总部不过是一座巨型坟墓。银行业永不过时,因为金钱永不过时。
        “银行不制造任何产品,因此不需要昂贵的工厂、精密的机械、仓库、研究室或高薪博士。银行不会造成污染,所以不用花钱购买控制污染的设备。它不出售小器具或成衣,因而毋须聘用销售人员。它不用装运货物,因此没有运输费用。银行惟一的产品就是货币,从储户手中借款再贷给借款人。货币表现为多种形式(硬币、纸币和证券),但永远不会过时,银行之间相互竞争,但银行业本身永远时兴。”
        “因为银行不会过时,所以也不能引领潮流,那么投资者就不会情愿花大力气购买银行股票。这样一来,你可以总是以较低价格买到银行股票,不用花许多钱,就能为银行的发展投资。”
        戴维斯家族集中投资于“金钱永不过时”的主题,不管是保险和投资,其实内核都是用钱生钱,只要谨慎配置资金,不让自己利欲熏心,长期下来一定是硕果累累。从股东权益报酬率的组成来看,保险和银行都有很高的杠杆率,这个杠杆率表示的是用别人的钱来赚钱。
        不管是保险业还是银行业,其特点是永不过时,但要获得丰厚的收益,一定是在它们被大众投资者忽视的时候,戴维斯投资保险股的时候,很少人关注这个行业,他能以很低的价格买入,等到1965年时,大家都意识到了保险的魅力,这时候,保险的业绩增长了四番,而投资者要多花上3倍的价格才能买到这些股票,利润增长和市盈率上涨造就了戴维斯双击的暴利。【注:典型的投机思维,期望股价吹泡泡来暴赚,是严重的投机心态!可有投机思维,但不要太期望!】
         这让我想到杰里米西格尔在《投资者的未来》中提到的投资者收益的基本原理:
       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注:这不是投资思维!是典型的投机思维,期望股价吹泡泡来暴赚,是严重的投机心态!可有投机思维,但不要太期望!概率总是很低的!】
        投资者过高的预期炒高了股价,在高股价时无法获得超额的收益。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要获得稳定持续的高收益,找到永不过时的行业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个行业处于市场预期低估或被大众忽略时买入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根据以上的经验,看看今天A股上的银行股和保险股吧,尤其银行股,难道不值得我们花点时间研究和思考吗?

$浦发银行(SH600000)$      

附注:扑克先生-AQ5J对银行业利润居高不下的数据精算:

@扑克先生-AQ5J:为什么银行业人均利润比工业企业高出很多?

      因为这不是一个以人力生钱的行业,而是一个以钱生钱的行业。
      一个万人工业企业去年赚了一千万,人均利润才1000,你心中最牛的华为人均利润17万,而题主所问的ruibeier,最近一年实现的人均利润是接近2个亿?顶的上一个大型国企了[大笑]对于以钱生钱的行业,去数他的人数计算人均利润,是一种简单粗暴行为,
      中国银行业的人均产出是高于世界平均的,优秀银行则更高,根源在于中国超高的储蓄率,超高储蓄率意味着更海量的钱,更海量的本钱生出了更海量的利,就是这么简单。比较下两个企业,华为总资产2100亿,招行总资产5万亿,那么招行总利润比华为高,你觉得不合理吗?那么是否题主认为只有人力才有其价值,而资本本身毫无价值?
      不比人均利润额,也不比总利润,我们看看净资产收益率,华为较好的年份好像是超过50%的,这是对他技术实力 经营努力的最大褒奖,让投资人取得了最大回报,而招行作为中国最优秀银行之一,从来也没到过40%吧,现在稳定在20%,经营较差的银行未来可能全面回到15%以下。因为你NB你技术强,所以你赚50%都是合理的,银行的IT技术不如华为,所以赚15%也太高了?再说,如果拿银行和华为比it技术,你有没有觉得有点过分(其实招行的it也不算差了)?难道放贷的风险控制不是技术?应付金融市场的波动不是技术?是个人就具备风险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华为的NB工程师具有这能力吗?我知道一个NB的叫牛顿的家伙,反正他是不具备这些能力的。
      拿银行的ROE和工业平均来比,15%比10%要高一截,那么这个合理吗?这要看看杠杆率,银行的杠杆率95%,决定了这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银粉银黑这些年吵吵的银行全面破产不就是对此的最好注解吗?一个投入本钱如此巨大的行业(没比他更高的了),带有这么高的杠杆,被大家一致认为随时可能破产的行业,多赚个3%-5%难道也不合理?高投入高风险还不许多赚一点点钱,把投资人当猪吗?还是想把已经投资其中的老投资者当猪宰?
      所谓的银行利润太高,只是民生行那个没见过钱的sb行长,根本不知道那些赚100%和50%以上的nb企业,仅仅取了15%的市场平均利润,加上激进冒险行为带来了5%-10%的利润溢价,然后大嚷大叫显示自己NB而已,其实那10%溢价其实也是幻觉,民生行前几年冒的险,因为坏账爆发,近几年一直在还账。
      但是这些道理P民是不懂的,(没时间了解,不需要了解也没机会了解)包括那个镀金的博士总理(这可以算渎职吗),于是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银行利润太高了,但是作为投资者,如果不仔细分析其中的逻辑,把自己的智商满足于党报读者的水平,那在这个市场怎么长期混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22

南海仲裁案不過是場政治鬧劇 雙重標準是對國際法治的褻瀆

在國際法治問題上,美國等少數國家不僅沒有資格做中國“教師爺”,反倒應徹底反躬自省,擯棄自身由來已久的霸權主義、利己主義、虛偽主義和雙重標準

菲律賓南海仲裁案所謂裁決宣布後,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頗顯亢奮,打著“尊重法律”之旗號企圖施壓中國。這種罔顧事實、為非法無效裁決張目的行為,本身就不符合法治精神,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不僅讓更多人看清這些域外政治力量在整出鬧劇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而且給南海問題相關各方妥善管控海上局勢、和平解決爭議制造了障礙。

自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一手炮制南海仲裁案以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就頻頻借此明里暗里指責中國不遵守國際法,破壞國際規則體系,口口聲聲要求中國必須執行所謂裁決。這樣的賣力表現,無非是其不可告人戰略目的的自然流露,絲毫掩蓋不了中方相關立場的合理合法性,也改變不了國際社會正義力量對中方立場的支持。

值得指出的是,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西方國家在南海仲裁案問題上堂而皇之打出國際法大旗,同其自身在處理國際法治相關問題時的現實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充分暴露了其虛偽與蠻橫。

長期以來,西方一些國家在國際法適用上采取雙重標準,合則用,不合則棄,打造了一個又一個違法“樣板”。作為世界頭號海洋強國,美國一直享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項下海洋權利,卻因不甘心海洋霸權受約束而遲遲不加入,規避履約義務。美國《外交》雜誌日前在文章中不無戲謔地指出:“美國從來沒有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遭到起訴,這是因為與中國不同,華盛頓根本就沒有批準這部法律。”上世紀80年代,尼加拉瓜在國際法院起訴美國在尼境內非法實施軍事和準軍事活動侵犯其主權並最終贏得了這場官司,但美國卻采取強硬姿態,拒不接受這一聯合國最主要司法機構關於管轄權的判決,拒絕參與實體訴訟程序,拒不承認、不執行法院的最終判決。時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柯克帕特里克將國際法體系描述為“半合法、半司法、半政治性的實體”,其邏輯則是涉事國家可以對其決定選擇接受或不接受。

總想當上“國際副警察”的澳大利亞也是如此。在與東帝汶締結海洋權益條約時,它強行塞入不得進行劃界、不得訴諸第三方爭端解決程序等內容。東帝汶無奈之下提起仲裁,要求判定有關條約無效。為阻止東帝汶提起仲裁,澳情報機關被曝采取搜查東帝汶在澳法律代表處、扣押文件、阻止證人作證等卑劣行為。

日本也是“爭先恐後”在違背國際法的問題上展示作為。在南極捕鯨活動被國際法院認定為違反《國際管制捕鯨公約》。國際法院判令日本停止核發南極捕鯨許可證。日本口頭表示尊重判決,實則並未收斂,也未采取切實措施規範國內捕鯨行為。對此,連作為盟友的澳大利亞也看不下去,譴責日方違反國際法。

與這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國一直堅定捍衛國際法尊嚴。習近平主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曾指出,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推動各方在國際關系中遵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用統一適用的規則來明是非、促和平、謀發展”。這不僅是中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的致力於維護和建設國際法治的鄭重承諾,而且深刻闡釋了建設國際法治,歸根結底是要在國際關系中用普遍適用的規則明辨是非、定分止爭、協作共贏,而非借國際法助長霸權強權,也非調詞架訟、挑動爭端,將國際法治引向歧途。

徒法不足以自行。與西方國家選擇性適用國際法不同,中國一貫堅持將國際法治融入外交實踐。迄今,中國已締結23000多項雙邊條約,加入400多項多邊條約,參與幾乎所有政府間國際組織,與14個陸地鄰國中的12個通過談判協商劃定和勘定了近90%的陸地邊界。對外交往中,中國一貫主張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一律一視同仁,不搞以大欺小,也不會以強淩弱。

在國際法治問題上,美國等少數國家非但沒有資格做中國“教師爺”,而且應該徹底反躬自省,擯棄其由來已久的霸權主義、利己主義、虛偽主義和雙重標準,以實際行動踐行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82

陳一舟:人人翻盤是場打不贏的仗,我們現在做的是特種金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1/159538.shtml

陳一舟:人人翻盤是場打不贏的仗,我們現在做的是特種金融
中國企業家雜誌中國企業家雜誌

 陳一舟:人人翻盤是場打不贏的仗,我們現在做的是特種金融

外界對他最熟知的身份認知還是中國版Facebook人人網的締造者。鮮少有人對這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轉型進行梳理,陳一舟已經悄然在二手車信貸領域做到行業前列。

本文由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授權i黑馬發布。

文 | 翟文婷    編輯 | 米娜    攝影 | 史小兵

陳一舟還是那麽一如既往的愛笑。

他剛從美國回來,被問及去那里的使命,他神秘一笑,“招人”。人人公司在海外有不少投資業務,同時公司自營一家服務地產經紀的軟件服務業務公司,運營幾個月的時間已經開始有收入。從2011年關註互聯網金融至今,人人公司董事長兼CEO陳一舟在中美兩地已經投資超過20家公司,人人公司現在的主營業務已轉為互聯網金融。

外界對他最熟知的身份認知還是中國版Facebook人人網的締造者。鮮少有人對這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轉型進行梳理,陳一舟已經悄然在二手車信貸領域做到行業前列。

“我們做的是特種金融,這是我發明的一個詞”。陳一舟還是穿著標誌性牛仔褲、人字拖,他難掩興奮地告訴《中國企業家》,這種業務市場稱不上海量,但其實不小。大銀行和互聯網巨頭看不上,小公司摸不著邊,適合懷揣一定資金並且有金融經驗的互聯網人去做。

簡單來說,陳一舟已經打進全國大部分城市的二手車商網絡。他們把車抵押給人人,拿到貸款。他沒有做過詳細的統計,但是他認為這個領域沒有公司比人人做得更專業更上規模,這個業務已經成功進行了兩次資產證券化的公開發行,在這個行業是個小小的奇跡。

自從移動互聯網大爆炸,人人一直在尋找新的出路。頂著中國版Facebook的光環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沒多久,就遭遇微博、微信的雙重夾擊。陳一舟試圖翻盤,但是一年後他意識到,這是打不贏的一場仗。因為人人距離微信這個黑洞太近,既有的人人社交通訊產品很容易被吞噬。

但陳一舟從來不缺少機會,相比大多數企業家他總是能敏銳地捕捉到新鮮事物。他學物理出身,喜歡理解和研究這個客觀世界,並希望找到客觀世界最根本的規律,然後去造就一些新的東西。這種好奇心和對事物本質的追求,總是能讓他在紛繁複雜的互聯網發展進程中發現一些前瞻性的東西。他曾說,“我不願意被規則所束縛”,“而願意在滿足最重要的幾個客觀規律條件下尋找沒有被人充分發掘的可能性”,他總在不斷進化。

所以,人人網在輝煌時期,公司業務四處開花。人人遊戲差不多是國內頁遊的引導者,糯米在團購鼎盛時代能進行業前三。即使不能親自操刀,他也能以投資的方式占據某個熱門行業的位置。陳一舟手里總有出不完的牌。

與陳一舟曾經共事的人評價他,他經常有一些改變世界的想法,在投資方面有超出常人的天分。

所以社交業務陷入困境之後,陳一舟為公司尋找新的出路,他理性分析金融加上互聯網工具會是未來的趨勢。他以投資的方式近距離了解這個新興行業,SoFi、買單俠、票據寶等公司都是人人公司的被投項目。他對新公司的嗅覺甚至強於一些專業投資人。

但陳一舟似乎不願意被外界關註太多投資業績,他認為巴菲特是偉大的金融家,卻不願追隨巴菲特的軌跡。投資對他而言只是在公司走到平庸和瓶頸時,反彈轉型的一個方式。“每家公司碰到瓶頸突圍的方式不同,我們喜歡靠投資來摸索前進。”

事實上,他對企業家的身份認同感非常強烈,對做實業有天生的責任感和進取心。人人公司主營業務很快轉型做互聯網金融。起初陳一舟借助人人網在校園的影響力,學生信貸產品做得風生水起,但是一年後就放棄了。

“我們不夠野,風控要求太高,錢放不出去。當時有不少公司融了很多錢,沖得很猛。我不喜歡這種燒錢的新規則,幹脆就轉做別的。燒了那麽多錢之後,我不喜歡燒錢的業務。”陳一舟說。轉做二手車信貸讓他找到想要的感覺。

陳一舟有個固定的習慣,每天上班的路上他會思考一個命題,然後把大概的想法列幾條核心要義用郵件發給自己——都是英文。有時候一天會發三條。他會不定期翻出來,如果想法有變化隨時校正,直到真正思考清楚為止。

他還要求自己保持閱讀的習慣,每晚10點離開辦公室,回到家閱讀1個小時左右。他剛剛看完美國作家麥克萊恩所著的698頁厚度的《日本史》。

陳一舟還對人工智能愛不釋手,有相關主題的論壇都喜歡邀請他坐而論道。早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期間,他就對人工智能表示出濃厚的興趣,現在更是花大量的時間研究。他說,一定會想辦法參與這個真正影響未來的事情。

這一切都源於他要求自己時刻保持大腦的靈活度,為此最近他準備重新學習幾何學和拓撲學。作為一名互聯網老兵,他深知被裹挾其中,不進則退。

不過,眼下他倒不急於擴張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我現在越來越保守,當我手上有幾只鳥的時候先把它煮熟再說,而不是再去抓新的鳥。也許去抓那只鳥的時候,手里這只就飛了。我一定要先把手里的煮熟了吃到嘴里。”

以下為陳一舟接受《中國企業家》的專訪內容:

你為什麽要涉足互聯網金融?在很多人看來,這似乎與人人公司的基因關聯性不大。

陳一舟:我們剛開始接觸互聯網金融是在2009年,那時候就想申請銀行牌照。原因很簡單,那幾年很多國內銀行、信用卡為了拓展大學生、白領用戶群在人人網做廣告,每轉化一個用戶人人能拿到一兩百塊。當時我們內部討論,對銀行來說一個信用卡客戶價值幾萬甚至更高,因為這種關系會維護很久,但是分給人人的收益太少。跟幾個銀行客戶試圖談分成,沒有成功,我們就想拿一個銀行牌照,只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拿牌照並不容易,所以後來這個事就擱置了。

但涉足金融的想法我一直在琢磨。人人社區有海量的用戶,如果在與他們親密接觸的這幾年發展成我們的金融用戶,這是代表未來的一個模式。2011年,美國的一個同學介紹了斯坦福幾個MBA學生,他們做了一家校園信貸的公司SoFi,就在Facebook上投廣告。這正是當時我們想做的事情,所以就投資了SoFi。這是我們投資的第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

其實這也跟我當時的一個思考有關。純互聯網業務越來越難做,過去10年,除了Facebook放眼全球沒什麽純互聯網巨頭公司出來,即使是Uber也是把互聯網作為工具,本質是在改造傳統行業提高效率。尤其在中國,想做純互聯網更難。在這個背景和思考下,我覺得金融是最容易被波及的,想清楚後就開始在中美兩國布局。

從中美兩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看,互聯網對其影響的過程呈現出怎樣的異同?

陳一舟:2011年那時候我並沒有在中國看到特別創新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大部分還是在美國。

我覺得有幾個原因:一,2007年次貸危機使很多美國傳統金融公司收縮業務,比如學生貸款,但是需求擺在那里,於是給了新入場者機會;二,美國JOBS Act眾籌法案的通過,可以讓企業或個人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眾籌資金和股權;三,什麽可以幹、什麽不可以幹,美國的法律法規對此的界限非常清晰。基於這三個因素,我們最先投資了美國公司,我們對美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理解可能要比國內深刻。

我們的出手邏輯也很簡單,就是在各個細分領域找資產規模能累積到最大的行業,然後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改良。學生貸款、房地產抵押貸款、個人信用貸款、商業地產、投資管理和特種金融,在我給互聯網金融定的這幾個子賽道里,希望能出現一兩個全球巨頭。不一定要投行業第一名,性價比高、成功率比較高的公司更適合我們。

在國內你是如何切入互聯網金融的?為什麽後來又做自營業務?

陳一舟:我們大概兩年前在國內投了第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雪球。我是搞社區的,最大的經驗教訓就是即使有流量,也不一定賺得到錢。雪球也是社區,但它是一個投資理財社區,用戶收入水平和付費能力更高,不存在賺不到錢的問題,所以就投了他們。

但我們畢竟是一家企業,投資只是幫助公司轉型的輔助工具。通過投資學習的方式對這個行業有所了解之後,找到好的機會我們還是要親自實踐。

2011年你就已經開始思考金融業務,為何兩年前才在國內出手?

陳一舟:2011年到2012年那段時間我們還是挺焦慮的,人人剛上市有業績壓力,同時抵禦微博、微信的進攻,公司還要轉型無線拿“移動互聯網船票”。一年之後,我想明白這個仗就不應該由我們來打,這是一場不可能打贏的戰爭。判斷的依據就是網絡效應,微信的用戶數比你大十倍,根據網絡效應,我們建立的壁壘,只有騰訊的百分之一,怎麽打也很難贏。這時候當然要思考未來,尋找新的價值點。

微信崛起後,微博也曾經遇到跟人人一樣的困惑,也一度發展低迷。但是最近的財報釋放出信號,似乎他們找到另外一條路走出頹勢了。

陳一舟:微博和微信的社交圖譜是相反的兩條路徑,微信非常私密,微博非常開放,人人正好夾在中間,而且離微信更近。如果微博的開放度是10,微信是1,人人是2或3。這意味著,我們離一個巨大的黑洞太近了。假如我們一開始就把人人開放,也許後面還有翻盤的可能,但是換作誰都很難在公司做得最好的時候去做一個開放式媒體平臺,做互聯網的都想擁有通訊網絡。

等到微信這個最強大的即時通訊網絡崛起,人人比較困難了。你是更靠近微信還是微博?雖然它們定位有所差異,但哪一邊都是強大的網絡效應。微信的壁壘是用戶的平方,幾億乘幾億的效應,微博是大V數乘以用戶數量,幾萬乘以幾億的網絡。

即便社區業務被擠壓,在當時的時間點你面臨的選擇還是挺多的。比如本地生活,當時人人公司有糯米,做得也不錯。為何一定走金融這條路?

陳一舟:其他的燒錢太狠。我們上市確實融了一大筆錢,但是主業還在巨額虧損。你身上有一個大傷口在流血,雖然有儲備,但還是挺危險。這時候我們每做一個新業務,面臨的競爭對手都是專註一個領域的公司。比如團購,我們跟美團、點評不一樣,他們比我們更容易融資,融到後一定會拼命地燒錢,不燒就會死掉。我們不能這麽玩,也不願意,如果把這筆錢放在別的地方可能回報率會更高,所以我們選擇了比較穩健的步伐,從燒太多錢的業務里撤出來。

但金融是個慢生意,比如風控可能需要5年才能看到效果,轉型的過程會變得漫長,你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幾年?

陳一舟:那沒辦法,我不能違反客觀規律。這不是一個純互聯網業務,不可能很快起來。它該長多快就長多快,我沒有定目標。我們每天就是拼命地做事,能跑多快就多快,跑不快也沒辦法,做任何事情不能拔苗助長。

BAT在金融領域也做了不少布局,如果未來跟他們短兵相接,如何應對?

陳一舟:如果只是看信貸類金融,其實就看兩個環節。一,融資成本,就是你通過什麽辦法融到很便宜的錢,國有金融機構可以,因為有牌照和線下機構;阿里騰訊也有可能,因為它的互聯網獲客成本低;二,風控,這點做得好就可以在貸款端獲取超額利潤。普適性的金融產品,可能大家都做不過螞蟻金服和騰訊金融。

不是所有領域BAT都占據絕對優勢,在非優勢領域他們是打不過創業公司的。比如二手車貸款,在這些方向我們一點都不怕BAT。對他們來說可能是雞肋,對我們而言卻是一塊肥肉。但是在BAT的優勢市場,以前我們怕得不夠。理論上,這種情況,創業公司完全應該躲避掉,進都不要進去。

在這樣的領域可以賺到錢,但是你要想做得很大,做成像以前人人網一樣的平臺公司就比較難了。

陳一舟:做不了,但是足夠了,也許能夠產生十億、幾十億美金的市場價值。

這個是你目前想要的嗎?

陳一舟:一個單一業務有這麽大可以了,多搞幾個這樣的業務不就湊成一個更大的嗎?這種業務只要證明我們能從頭到尾做成一個,就能做更多,而且中美市場我們都會做,也都有這個操作能力。這些領域巨頭都不願意或不太容易進去,費力,還吃不到多少肉。他們只會打一些特別大的仗,比如移動支付,砸再多錢也要贏,因為這是他們身家性命的事,但這種業務我們碰都不會碰。

如果我能造出一個特種的武器賣給他們打仗,也許我會去造,然後賣武器給世界大戰的兩方。團購和打車類服務這麽火,部分原因就是這兩家在打移動支付的戰爭,需要高頻度支付場景的APP來助陣。

對人工智能方向最近有哪些新的觀察?

陳一舟:有觀點認為人工智能存在泡沫,我倒不覺得。現在的人工智能相當於1996年的互聯網,剛剛開始。具體到應用層面,第一波應該是無人駕駛汽車;第二波是智能手機,以後會越來越智能;第三波是家庭機器人。

我曾經說過,30年之後的發達國家每個人後面都有10個機器人在給他幹活,基本上80%的人不需要工作。那時GDP會漲得很快,很多服務業和制造業基本就被機器人替代了。

你這麽看好人工智能行業,有參與或投資嗎?

陳一舟:當然會參與,但現在的任務是把公司做得更強,到時候碰到機會我們才有能力參與。到時可能還是會沿用我們的老辦法,用投資的方式跟進和參與,因為從頭開始做太慢。

陳一舟人人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675

    今年,萬達狠抓7件事!最後一件是場硬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09/161115.shtml

    今年,萬達狠抓7件事!最後一件是場硬仗
    萬達集團萬達集團

    今年,萬達狠抓7件事!最後一件是場硬仗

    在王健林今年的工作報告中,這幾點你一定會感興趣。

    本文由萬達集團(微信ID:guojiwanda)授權i黑馬發布。

    第一件:主要工作目標

    集團2017年資產9000億元,營業收入2658億元。這里做一個說明,因為旅行社公司今年上半年要註入同程網,所以收入計劃不含旅行社,如算上這200億元收入,集團營業收入計劃超過2800億元。

    萬達商業2017年收入1486億元,其中地產收入1121.9億元。新開業50個萬達廣場、2個萬達茂、4個酒店,租金收入253.7億元。萬達商業租金收入這幾年保持年均30%的高增長,可以說創造了世界不動產行業的奇跡。我給萬達商業定一個小目標,從2017年到2025年,租金年均保持25%的增速,如果實現這個目標,不僅是創造世界紀錄的問題,萬達商業的市值也不可估量。不用到2025年,再有五六年,地產銷售利潤在萬達商業凈利潤中就只占很小的比重了。輕資產轉型後,萬達商業租金的含金量還將進一步提高。重資產一塊錢租金我們拿到的凈利潤也就四毛錢左右,因為要扣除管理費,繳17.55%的稅金,再繳所得稅。輕資產分得的凈租金除了25%所得稅,全部是凈利潤,所以今後萬達商業租金含金量更高。

    2017年文化集團收入699.3億元。其中:

    影視產業收入589億元,全球新增屏幕2000塊,其中中國1200塊。

    體育產業收入69億元。

    旅遊產業收入20億元。同比去年大幅減少主要因為剝離了旅行社,也不含萬達商業收的租金。

    兒童娛樂收入15.3億元。

    網絡集團收入65億元。

    金融集團收入265億元。

    第二件:持續做大文化產業

    1、電影產業。一是繼續擴大市場份額,實現2020年全球20%的市場份額這一偉大目標。我在四年前提出這個口號,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們現在已經做到12%,還差8個百分點,要靠大家的努力。二是發揮完整產業鏈的優勢,提升整體效益,整個電影產業2020年要實現100億人民幣凈利潤。三是電影制作、發行、放映都要成為全球領軍企業。四是東方影都力爭今年底提前竣工,部分投入試運行。五是探索全球電影發行的可能。這句話帶限制詞,探索全球發行的可能,就是這件事想做,但還要研究怎麽做。全世界電影公司好幾萬家,有全球發行能力的只有好萊塢的6家,所以這6家也號稱“六大”,所謂大就是他們有全球發行能力。如果萬達到2020年占全球放映市場份額的20%,自己還不能在全球發行電影,那說明萬達電影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所以我們現在就要探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把全球發行這件事做好了,不僅使萬達電影走向世界,還能助力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2、IP產品公司。這是萬達文化產業的短板,也是必須要補的短板。一些人說萬達旅遊雖然投資大、建得快,但IP不多。我們進入旅遊產業剛幾年,哪來那麽多IP?IP是積累的過程。幾家大的百年電影公司,有上千個IP,這是創造和積累的過程。萬達進入文化產業首先是把規模和收入做上去,做的過程中慢慢研究積累IP,不做生意的人根本不懂得這些道理。怎麽補IP短板?還是兩條腿走路,自己研發和並購都要搞。並購也不是說一下子並購多大的IP公司,可以並購一個一個的IP,組合起來也是一個大IP公司。這個任務已經給文化集團張霖和高群耀了。萬達整個集團只能搞一家IP公司,不能兒童娛樂、主題娛樂、影視公司都在搞,要集中資源。

    3、打造自有IP賽事。代理別人的賽事和打造自有賽事有著本質區別,區別就在於風險。當然在自有IP賽事不足之前,代理賽事和創造自己的IP賽事兩方面都要搞。體育公司我下個任務,今年要在中國新打造一個自有IP賽事,要在中國新落地兩個國際賽事,新簽約一家國際體育組織的商業合作。

    4、要加大旅遊投資。今年計劃新開工3個“萬達城”;開業哈爾濱“萬達城”;新簽約三個“萬達城”,力爭兩個是輕資產模式。還要做好已經開業的項目,特別是哈爾濱“萬達城”的運營管理,為什麽單獨點哈爾濱?因為東北經濟近兩年比較困難,哈爾濱又在中國的最北邊。項目是很好的,地理位置在市區,而且擁有全球最大的室內滑雪館,但運營不容易。今年要確保完成文化旅遊項目的運營指標,不但和主題娛樂公司、也要和文化集團考核掛鉤。

    第三件:萬達商業加快轉型

    萬達商業是集團轉型的重點公司,力爭2018年提前兩年完成轉型目標,成為商業服務型企業。

    一是逐步減少地產投資。2017年新開業50個萬達廣場,因為前期投資開工的原因,今年還有11個重資產項目,39個是輕資產項目,以後每年重資產項目要減到5個左右。2020年以後原則上不再搞重資產,全部為輕資產。除了萬達城配套的住宅外,萬達原則上也不再新增住宅開發。等萬達城全部開發完以後,萬達商業就逐漸從地產開發這個行業退出。萬達商業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不當地產商,這個公司更值錢。其實市場已經回答了,地產的PE也就10倍左右,但商業租金的PE是30倍甚至40倍。

    二是輕資產運營。萬達從地產開發退出不是對中國房地產看空,主要在於兩點:首先是中國房地產開發的周期性太強,這個周期性可以說全球罕見。我從事地產行業28年,再兩年就30年了,被調控了十來次。中國地產好年景沒有持續四五年的時候,基本上三年左右來一回調控。行業周期性太強,造成現金流不穩定,預期也容易經常發生變化。其次更重要的是萬達已經可以靠品牌掙錢了,過去靠賣住宅、商鋪的錢來建萬達廣場,現在設計運營就可以分得很大一杯羹,何樂而不為?合作類萬達廣場,兩個就頂一個重資產萬達廣場,投資類萬達廣場大概不到三個頂一個重資產萬達廣場。現在把輕資產廣場的量做上去,和我們自己每年開發20個重資產廣場有什麽區別?而且這樣做的話風險還小。從2017年開始,在輕資產模式中,主推合作模式,每年確保簽約20個以上,上不封頂。如果合作類萬達廣場上多了,就減投資類萬達廣場的數量,因為每年開業50個萬達廣場可能是極限了。

    三是提升租金利潤占比。萬達商業從現在開始,既不追求收入規模的擴大,轉型期也不追求凈利潤的高速增長。我對收入不是看得很重,2016年就主動下調了600億元銷售額。追求什麽呢?追求凈利潤結構改變,就是租金在凈利潤中的占比提高,租賃業務在凈利潤中占比從2017年開始每年提升5個百分點。輕資產項目分成來的租金含金量更高,分一塊錢,7毛5是凈利潤,所以租金業務增長再高也不怕,地產開發利潤就不要增加了,還要逐年減下來。這種租賃業務的增長是安全可持續的,和房價關聯度不大。這個樓就落在這兒,消費者就在消費。房價漲50%難道商場里的銷售就漲50%嗎?房價掉下去20%,消費就減少20%嗎?肯定不是這樣的,商業中心是基本穩定的。一個廣場其實就是半徑五公里內人們的活動中心。

    第四件:飛凡網絡要有突破

    飛凡網絡成立這一年,主要是搞研發、簽約合作,運營端的推廣發力不夠。今年要在運營推廣方面有突破。

    1、落實今年的發展任務。集團已經批準飛凡的五年發展計劃。今年是關鍵一年,為什麽這麽說?今年任務完成,明年才有可能整體盈利。所以,我每次都叮囑這個事,你們誰都可以忽悠,你別忽悠我。他們說收入、利潤目標是經過精確計算的。我說好,我考核你們的目標,在你們上報的基礎上再給你砍一半作為考核目標。所以要確保把今年任務完成,只要今年任務完成,明年整體盈利就靠譜了。把今年的任務分解到周,每周來考核。

    2、擴大合作範圍。2017年新簽合作大型購物中心2000個,累計占全國開業大型購物中心的三分之二以上。還要新簽約中小商家15萬個,新簽約中小城市70個。

    3、開展國際合作。在技術、資本兩個方面去落實。

    4、飛凡A輪私募。計劃募資100億元,上半年要完成示範項目和估值評估報告,三季度開始私募。要找好的投行和投資人,不是完全找“朋友圈”,不能完全找財務投資人。我年會上把飛凡的發展目標說了,明年要盈利,2020年要利潤過百億,飛凡私募估計不愁找投資人了。

    第五件:堅持萬達國際發展

    中國目前的形勢對萬達國際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萬達要求變發展。

    1、啟動海外兩個文旅項目。印度、巴黎這兩個項目歷時多年,得來實在不易,對萬達國際化,特別是對“萬達城”品牌國際化具有極端重要的意義。這兩個項目今年要繼續推進,要正式啟動。財務中心和海外中心要聯手,做好多種解決方案。

    2、海外新簽約一個“萬達城”,力爭輕資產模式。集團要對海外落地正式啟動的文化旅遊項目進行重獎。印度、巴黎兩個項目雖然簽約了,都還沒拿到土地。拿到土地,集團要重獎,就是要把“萬達城”推到海外去。如果今年新簽約,也比照這個標準來獎勵。

    3、鼓勵萬達海外企業進行並購。就像AMC埃德蒙,主動去並購。而且要註意好平衡點,不能光關註並購,負債率也不能擡升太高。其實資本市場很聰明,會進行精確分析,看你各方面的數據。

    第六件:通過管理提升效益

    效益的增長不能只靠規模擴大,特別不能使重資產無限擴張,要通過管理提升效率。

    1、抓好輕資產成本管控。輕資產就是看投資回報率,算得再好,成本超支,回報率就不靠譜了。萬達商業去年輕資產成本管控很成功,20個萬達廣場無一超支,有的還略有結余。今後,輕資產項目在對外簽約條件下留余地做內部考核,要建立更高的考核標準。

    2、向管理要效益。去年丁本錫總裁對商管的停車場、廣告牌管理進行改革,僅此一項,萬達商業就多了4億的收入。這4億可不像租金還有管理費,這4億是在原有基礎上新增的,沒有增加其它成本,人員也沒有增加,相當於多建了4個萬達廣場。去年集團人力資源調控到位,經過統計,去年一年光是人員績效考核所節省的成本就接近10個億。這兩個例子說明萬達企業大、人多,在管理上只要稍微下點工夫,就相當於中小企業幹好幾年。

    3、源頭抓好成本管理,一說管理成本,各公司總是從中後期看到的抓起,其實不對,要學會從前期、從源頭上管成本。一是設計管理。主題樂園、演藝等創意設計成本沒把控住,中後期怎麽管成本都控制不住。所以,我總講規劃、設計、創意這些人是第一成本控制人。所有設計、創意一定要和成本套在一塊,別光讓老板高興,結果成本增加了。二是人力成本要控制。特別是萬達轉型服務業以後,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人可能要增加。如何管控成本?要靠科技手段,盡量減少人員成本。三是堵漏洞。企業再創新,效益再好,漏洞大也得完蛋。所以制度也要不斷完善,靠制度管人。四是強化審計和反腐。

    第七件:全球打造萬達品牌

    現在萬達不光是創造商業成就,還要著力打造民族企業品牌。

    1、萬達電影品牌。現在中國、甚至世界上也只有萬達擁有全球電影院線連鎖渠道,而且也只有萬達在中、美兩個大電影市場都擁有內容公司。很多方面我們都是獨有的,所以打造中國電影品牌的擔子,萬達應該主動承擔起來。我們要從合作拍片、全球發行、電影內容等幾個方面入手,把萬達電影品牌在世界上打響。

    2、文化旅遊品牌。文化旅遊全球品牌只有美國三家,萬達要努力要成為第四家,也是中國第一家全球性的文化旅遊品牌。若幹年後,我們還要爭取後來居上。到2025年全球開業25個“萬達城”,其中海外開業5個“萬達城”。只有首先從規模上做到了全球第一,才有可能通過慢慢地積累,提升到品牌領先,甚至說品牌第一。上來就要做品牌第一,怎麽做?先得把規模做上去。有些人不相信中國文化企業能夠對抗美國企業,很多人是崇洋媚外的,覺得好像除了美國人行,中國人肯定不行。那萬達就用實踐、用時間來證明我們是可以的,而且做到後來居上。清初詩人趙翼曾經說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那是古代,現在說各領風騷十幾年,甚至各領風騷三五年,趙翼的意思是說新的事物一定取代舊的事物,就看萬達能不能成為這個新事物。

    3、高端酒店品牌。全球眾多高端酒店品牌,沒有一家來自於中國,即使有的中國公司收購外國的高端酒店,那也不是民族品牌。現在,在中國前50名城市中,有一半左右的城市,萬達酒店的收入處於領先地位。全球酒店業聯盟連續三年把全球最佳酒店獎給了萬達。而且去年評了一個全球唯一最佳設計機構,以前沒這個獎,也給了萬達酒店設計院。萬達酒店品牌開始走向世界,在海外地標城市簽約了一批萬達文華酒店。幾年以後,萬達酒店在海外開業十幾家,在國內開業一百幾十家,到那時,萬達的高端酒店品牌在全球一定會樹立起來。

    4、企業管理品牌。萬達要把創造、總結、傳播中國企業管理思想作為己任。目前,企業管理思想以美國為主,日本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我相信隨著中國企業逐漸發展、強大,中國企業管理思想在世界也應該有一席之地。所以萬達決定推出企業管理三本書:第一部《萬達哲學》,講管理之道,已經在海外發行了四種語言版本,不到一年發行21萬冊,說明還是受到認可的。第二部書名為《萬達管理》,講萬達管理之術。經過半年多討論,我親自選定了25項管理的具體內容和核心要點,有論有據來講解萬達如何打造全球超一流的企業執行能力。這本書準備今年把它寫完,明年上半年出版發行。第三本書的內容還在研討。這三本書在邏輯上肯定是有關聯的,都是講萬達的企業管理。我相信這三本書全球出版發行後,萬達為中國企業管理品牌的建立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萬達集團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