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或許,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1/164082.shtml

或許,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
青竹新消費 青竹新消費

或許,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

共享戰爭,一直沒停止過。

來源 | 青竹新消費

作者 | Momo

本文為青竹新消費特別策劃的共享雨傘專題第一篇,我們將聚焦於探究和回答這個問題:雨傘供不應求,我們能從共享雨傘里看到什麽樣的機會?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後續,我們會圍繞該品類持續產出高質量文章,敬請期待。

本文為6850字,閱讀約需7分鐘,建議先分享再閱讀。

共享戰爭,一直沒停止過。

去年,共享單車賺足了眼球。項目不斷湧現,投資人頻頻布局,媒體大肆報道,先是被唱衰接而是一片叫好。風波漸息,共享充電寶又一次神助攻,項目融資額拿到手軟,共享熱何等瘋狂。

但這一次,市場理性下來了,打著“剛需、高頻”旗號的共享雨傘爆冷,拿到的融資項目只有5個。總結各媒體的分析原因,主要有:

1. 服務被限制在特定地點,公司難以實現擴張

2. 需要看天吃飯,屬於低頻需求

3. 盈利模式模糊不清

4. 雨傘亂扔亂放,難以管理

低成本、低門檻、輕運作,似乎也不能阻擋大眾對共享雨傘的偏見,它還是背負上了“偽需求”的罪名,整個局面甚至有些失控,缺乏思考。有種未脫褲子就開始抓奸的即視感,當然我們今天不是來討論打臉問題,而是認真聊聊共享雨傘這事。

為什麽我認為,共享雨傘或許會成為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呢?

一方面,出行是強需求,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短途出行到長途出行,資本逐鹿,共享出行需求不斷拓展。2016年,光是共享出行這塊就吸引了700億元的融資,參與者人數達到3.3億人,共享出行成了最重要的經濟共享方式。

而共享雨傘被賦予了出行的使命,它將共享效益最大化,也符合當下消費升級的特點。過去,雨傘資源多集中在小販、便利店、各大超市手上,一到雨天雨傘賣到斷貨,使用率高達300%。但傘買了回來對消費者來說,也存在不易攜帶、形成物品閑置等問題。

對於傳統的雨傘,共享雨傘的想象力更大,同時這種新型的租賃模式更能引發關註,甚至可能會成為共享出行時代的一個標本,不容小覷。

本篇文章我們將聚焦於探究和回答這個問題:雨傘供不應求,我們能從共享雨傘里看到什麽樣的機會?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我們將按以下三點的順序來探討這一命題:

1.  共享出行體量究竟有多大?

2.  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3.  共享雨傘能否誕生下一個共享單車的關鍵要素是什麽?

1.共享出行體量究竟有多大?

從目前市場上的所有共享經濟項目當中,我們發現它們主要來自交通出行、金融(P2P、眾籌)、物流、硬件、房產、知識分享、生活服務等領域。

在這些項目當中,交通出行占比了27.06%,成共享經濟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巴士、共享汽車、共享雨傘等不斷湧現,近百個玩家躋身共享出行領域,試圖爭奪這塊大市場。

2010年,共享出行開始起步,易到用車和滴滴打車等企業紛紛獲得巨額融資。網約車在補貼大戰中迎來了春天。2016年,共享單車熱潮來臨,資本追逐,不久共享汽車也進入用戶視野。共享出行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全球共享經濟十大獨角獸企業名單中,共享出行占據了4個,可見其影響力。

這也因此引來BAT的關註,阿里投資ofo,騰訊投資摩拜,共享汽車領域先行者易鑫金融獲得騰訊、百度、京東5.5億美元融資,共享出行巨頭Uber、滴滴加快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規劃。巨頭頻頻布局,出行領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

目前,僅是共享單車與共享汽車的玩家就有超50家,共享出行項目累計完成700億元融資,參與者人數達到3.3億人。在中國,約2.5億用戶每周至少使用1次共享出行軟件。

共享出行正在不斷刷新我們的觀念,根據羅蘭貝格消費者調研情況,71%的居民表示未來願意為了優質的出行服務繼續增加支出,其中74%認可的開支增加幅度為0-50%,21%認可的開支增加幅度為51-100%。

從各行業共享化需求及成熟度來看,共享出行站在領先位置,Uber滴滴的入局與爭奪將該領域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度。這無疑為共享雨傘提供了必要條件,消費習慣的變遷也成為了其發展的助力。

75.webp

共享化需求及成熟度趨勢圖

2.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為130萬人,預計到2017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將突破400萬,增長率為269.2%。

這與剛步入市場時的共享單車相近,2015年共享單車整體用戶數量為245萬人,後以迅猛之勢不斷占領市場。而後浪者共享雨傘,也在奮起比拼,如今國內玩家十余個,主要陣地集中在深圳、上海。

一直以來,雨傘都是一個巨大剛需,一到下雨天小販們就搶先守在地鐵口販賣雨傘。有媒體報道,小販們雨傘進貨價不到5元,正常一把傘賣15元。尤其是在火車站地鐵口蹲守的小販,一晚一個小時甚至可以賺到2000塊,簡直暴利。

從近半年的阿里指數上看,今年2月初開始,雨傘的采購量逐步上升,需求也不斷被刺激。作為一個占據全國雨傘行業80%市場份額的品牌,天堂傘一年銷售額高達20億元,可見需求之大。

阿里一年的采購指數

73.webp

而國外早已有人窺見其商機。

據媒體報道,溫哥華一家公司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自動化傘式共享服務,會員外出時可以借用,這是共享雨傘的萌芽階段。不久,島國在各大公共場所也為市民提供了共享雨傘,主要放置在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如車站、商場、公交等,方便市民的出行。

日本雨傘販售機附帶及募捐

國外在不斷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尤其加拿大、瑞典、挪威顯著。作為代表品牌,“UmbraCity”是目前實施比較成功的,它占據了加拿大主要的大學市場份額,和大學的校園卡打通,用戶刷卡即可借傘,還傘也是通過設備自動歸還,極其方便。

UmbraCity雨傘圖

作為先行者,“UmbraCity”向市場證明了共享雨傘發展的可能性。而反觀發展緩慢的中國,如今仍是一片藍海,消費習慣有待培養,共享雨傘也迎來一場市場對它的檢驗。

首先,中國的降水城市仍舊占據大多數。如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區,據統計,2016年中國45座主要城市,10mm以上降雨的天數超過50天,深圳的降雨天數則為136天,廣州為143天。

其中,降雨最大的城市,一年的2/3都在下雨。作為我國最有名的雨城,雅安全年有230-260天都在下雨,年平均降雨量達1800毫米—2200毫米。

看似低頻,設想一個城市近半年時間都在下雨,且使用率高達300%,算一筆賬,保守估計市場投放量100萬把,一把傘帶來2個用戶,那總共帶來200萬用戶,用戶每月使用一次,單次使用費用1元/次的話,那麽月收益就是200萬,年收益就是2400萬。

光是布局中國的一小片城市,便可以分羹不少。從使用需求、使用頻次、使用習慣、降雨城市這些方面來看,共享雨傘不見得會是偽需求,或許它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只是還需要時間來見證。

3.共享雨傘能否誕生下一個共享單車的關鍵要素是什麽?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單從市場規模、體量的角度而言,共享雨傘目前的市場大小相比共享單車市場仍相差不少量級,但其增長動力十足,尤其是通過再分配增加產品周期,同時對用戶勞動力的自我解放,其增量想象空間巨大。

雖然,我們用以上篇幅論證了共享雨傘的規模和潛力,可市場存在往往並不一定代表著這個行業里就會有壟斷的寡頭產生——也有很多市場巨大的行業,例如中式餐飲行業,會由於其分散性和其他的特殊屬性導致其行業無法產生巨頭。

那麽,共享雨傘究竟能不能誕生下一個共享單車?這個市場最終將是分散還是集中?最後會不會有“贏者通吃”的壟斷局面產生呢?

通過分析推論,我們認為,上述問題的答案很可能和以下四個核心要素相關:

a)   供應鏈(即雨傘體驗是否好背後的核心決定要素)

要打造像共享單車一樣火熱的出行工具,產品的使用頻次是否重要?非常重要。使用頻次決定了市場份額,它是資本的投資標準之一。

但和使用頻次相比,我們認為供應鏈才是共享雨傘穩定的真正壁壘。這其中的原因有三點:

1)   雖然下雨天的頻率不高,但並不影響雨傘的使用。如今雨傘兼具晴雨兩用的功能,尤其在南方地區。比如在廣州,有1/3的時候在下雨,2/3的時候是暴曬,人們對傘的依賴還是極強;

2)   使用頻次高用戶基數大,但也因此門檻低。而強供應鏈則能支撐起規模化的品牌,且供應鏈無法輕易模仿;

3)   和共享單車類似,共享雨傘從生產到送到用戶手上,是一個配件變成出行工具的過程。共享雨傘經歷了開布、拉邊、裁布、印刷、合片、加鎖等過程,雨傘的使用穩定性在工業化的生產過程中完成的。

生產主要流程:

開布

絲印

合片

換言之,只有穩定的後端供應鏈,才能成就面向用戶時,穩定發揮的產品質量和體驗。

那麽,共享雨傘的供應鏈壁壘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1)   產能優勢可加速擴張

行業公開數據顯示,魔力傘自主研發設備,每臺終端設備成本約7000元,每把雨傘成本約30元;JJ傘的雨傘成本為30元;oto共享雨傘成本為15元;而共享e傘的傘成本加運營成本則高達90元。從雨傘硬件成本上看,oto共享雨傘成本比共享e傘的成本要低6倍,這意味著共享e傘造一把傘,oto可以造6把傘。

共享雨傘服務的本質是滿足大眾出行需求,而大眾看重的除了無樁共享外,更看重的是能否隨時隨地有傘可用,這時候就看哪個品牌能更密集覆蓋一座城市。當然,這還要看哪家品牌的產能更大、更快。

供應鏈產能方面,魔力傘的傘是由各生產廠家提供,共享e傘是由“深圳四野創投會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制造,據了解工廠仍未形成大規模。而oto目前是與中國第二大制傘品牌紅葉傘合作,占據著行業極大的產能。春筍雨傘則是家族傘企,具備完善的產品研發和供應鏈體系。

目前來看,魔力傘、oto占據更大優勢,可以更輕、更快的擴張,而共享e傘則是被重資產包袱拖累,且更多依賴資本的註入。

2)   上遊需要把控品質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目前銷售收入低於500萬元的中小型制傘企業占到國內制傘企業總數量的90%。它們主要運用傳統工藝,使用傳統材料生產一般用途的晴雨傘,產品同質化嚴重,品牌效應不明顯,銷售手段普遍為低價傾銷。

雨傘品質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用戶體驗,且同質化嚴重等問題需要對上遊進行品質把控。

普通雨傘結構流程圖

比如魔力傘,其功能與普通雨傘並無太大區別。但它在材質上與其他雨傘不同,傘面為纖維布料,傘柄是ABS柔軟材質,傘骨由玻璃纖維制成,玻纖雨傘往往比傳統鐵質支撐要好,更加抗風,有著塗層傘面的雨傘防雨防曬功能更強,整體來說雨傘的堅固度和耐用性不賴。

如此一來,與各大傘廠合作質量有所把控,風險性降低,可控性更強。這對魔力傘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3)  技術模式決定了門檻高低

如今,市面上的共享雨傘主要有兩種技術模式,傘架設備與鎖。傘架設備則是以魔力傘為主的有樁雨傘,借助機器通過掃碼來取傘。而鎖則分兩種,一種是智能鎖、一種是機械鎖,都是無樁使用。機械鎖是以共享e傘為主的無樁雨傘,用戶需要手動輸入密碼用傘,智能鎖則是通過掃碼支付便能開鎖使用,但目前仍沒有形成代表品牌。

技術成了玩家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開銷最大的部分。像魔力傘,一臺傘架設備需要7000元,可以放置55把傘,不算重複使用,一把傘耗費的開發成本與運營成本共157元;而共享e傘的傘開發成本與運營成本也達到90元。玩家們耗盡心思在雨傘智能化上,以共享單車之原理在共享雨傘上註入,定位導航成了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備,也因此價格遠遠高於買一把傘的價格。

但技術仍未滿足用戶需求,不少用戶吐槽現在的共享雨傘存在定位不準問題,再加上人工鎖只要記住密碼,就可以多次使用,存在巨大漏洞,長此下去並不利於企業實現盈利。

反觀市場,共享e傘開創了無樁模式,更看重共享雨傘商業模式本身,即無樁、聯網,意圖用足夠多的供給來覆蓋區域網絡,布局到比魔力傘更多的城市,但共享e傘硬件成本本就不低,再加上人工運營調度成本高,資金鏈有些重;而魔力傘率先進入城市,註重產品的引領,即發力傘架設備以及雨傘工藝以領先競爭一個較長的產品周期。其運營成本低,但硬件成本高昂。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產能優勢力、上遊品控能力、技術能力,是判斷一家公司能否構築其雨傘供應鏈的核心要素所在。

我覺得,用摩拜創始人胡瑋瑋的一句話表示挺恰當的,“最重要的是產品,要讓用戶用得爽。”

b)  十傘爭鳴,何去何從

一個資本唏噓,不被看好的創業項目,出現在群狼環伺的中國市場,也不由得掀起一番波浪,前有百團大戰,後有十傘爭鳴。

僅媒體報道的共享雨傘後來者,不到兩個月就多達十余家。除了魔力傘、共享e傘兩大勢力,還有JJ傘、oto傘、春筍、來把傘、有把傘等眾多新生勢力單位。

這麽多共享雨傘迅速出現在這個市場上,留給大家的疑問是,共享雨傘是否存在區域性或者共存性的可能?

能圖資本創始人熊芬認為,“共享雨傘門檻比較低,這樣的項目更需資金去占領市場。但資本是否願意買單,還要看具體的項目及其切入點,而且不同的投資機構在投資原則和邏輯上也會存在差異,但不管怎樣,共享應該方便了百姓,並且對雨傘制造商也是消化產能的機會。”

有投資人表示,“中國互聯網的競爭非常充分,基本就是一家獨大,然後第二,第三就沒位置了。”

那麽,想要成為下一個共享單車,玩家們的資質怎麽樣。我們從3個方面來看,並挖掘出其關鍵因素是什麽?

1)用戶

前面已提到,2016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為130萬人,預計到2017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將突破400萬,增長率為269.2%。

如今,JJ傘已在廣東、福建的一些城市累計投放了3萬把雨傘,平臺註冊人數已達到16萬人,傘和用戶的比例大約1:5,其中有 30% 以上的借還行為超過 12 小時。

據了解,共享e傘目前用戶將近50萬,共投放了30萬把雨傘,用戶留存率高達80%。先行者魔力傘雖未透露數據,但其主要投放於廣州各主流地鐵站,人流之大不可估量。縱觀市場,保守估計,共享雨傘投放市場近百萬把傘,用戶規模已突破200萬。

由此看來,極高的用戶留存率也證明消費習慣正逐漸養成,但接下來玩家怎麽比拼留住用戶,這是需要思考的一大難題。

2)市場滲透率

如果說共享單車挑起了互聯網的下半場戰爭,那麽共享雨傘則是預示著共享出行新形態的誕生。

“雨傘相較於單車和充電寶,低成本而不低頻,可覆蓋室內室外雙場景,可以通過雨傘租賃、廣告收入、雨傘定制、數據增值等方式獲得盈利。”春筍創始人李永秋說道。

如今為了爭奪這塊大市場,玩家不斷跑馬圈地,試圖把全國下雨城市都搶占完畢。根據最新公開數據,魔力傘目前主要投放廣州,鋪設點為地鐵、商場、寫字樓、學校、醫院等;共享e傘已在上海、廣州、深圳、南昌等11個城市投放,沿街投放;JJ傘在深圳、福建、海南等城市也陸續投放;oto傘主要投放於上海;春筍則是投放上海、北京。

據青竹君了解,共享雨傘目前主要投放了15個城市,多集中在沿海一帶,其中以深圳、廣州、上海為主。

與共享單車比較,共享雨傘遠沒有其滲透率高,但用戶轉化率卻不低。晴天,雨傘的使用率為30%,而雨天使用率高達300%,需求一旦被刺激,屆時百團大戰指日可待。

3)資本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把資本此後的驟然堆積看做是一次次脈沖的話,共享雨傘算是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蟄伏,目前為止只有5家品牌獲得資本青睞,且都處於天使輪階段。

比起資本對共享充電寶的狂熱,共享雨傘顯得落寞不少。目前主要投資方是雨傘生產制造商,他們擁有豐富資源,能在供應鏈上提供幫助。從整個布局來看,大多數資本仍在觀望。

但現在給共享雨傘判死刑為時過早,畢竟共享雨傘接受市場的檢驗還需時日。昂若資本創始合夥人王磊認為,目前共享雨傘主流的價格標準,半天收費1元的價格還有提升空間,在初期需要開拓市場,優惠用戶。而雨傘的銷售也是一個收入途徑。

魔力傘創始人沈巍巍認為,投資人一方面肯定晴雨傘在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地位;另一方面認可魔力傘終端設備式投放形態,更合規且丟失率低。

網約車之戰,阿里力挺“快的”,對抗騰訊支持的“滴滴”,最後因燒錢無數,被迫整合。共享單車之戰,仍然有阿里、騰訊的影子。摩拜的投資人中有騰訊,騎唄、永安行的背後有阿里,而ofo的背後是阿里、騰訊共同投資的滴滴。

這次的共享雨傘,巨頭們會否入局呢?我們拭目以待。

c)宏觀消費習慣的走向(用戶消費心理的變化,消費習慣往往能給產品帶來巨大的增量)

了解完資本對共享雨傘的態度後,我們還想探討最後一個問題:它的出現會是曇花一現,還是可以持續發展?

要論證這一問題,我認為最好的切入點是研究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將走向何方,共享雨傘是否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個發展趨勢。

作為現階段的主力消費人群,80、90、00後群體成長於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人們急於找到一種更新的、更好的解決之道。這些現實需求可能是省錢或省時、享受更好的服務、生活得更經濟、或者希望與某個人而非某個品牌建立親密的紐帶等等,這是一種協同消費方式,它更具有前瞻性。

從消費心理來說,從社會化大生產中脫離出來,成為分享經濟當中的“自由人”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人都渴望的,而恰恰也是這種模式為共享經濟註入了大量活力。

1. 出門不想攜帶東西,花一兩塊就能解決一時之需;

2. 分時租賃習慣養成,消費者認為與其購買不如租賃,隨用隨扔,沒有任何負擔;

3. 閑置物品的堆砌,家里放著十多把傘,占據著一定空間,但又不能租出去,極為煩惱。

而共享雨傘則是依托共享經濟的誕生,以“對等供應者”的身份為用戶提供共享產品,使得使用價值最大化。

oto創始人曾聊到用戶的消費習慣,“傘到用時方恨無,用戶由於懶或者疏忽經常忘記帶傘,需要用時不得不購買,這就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從使用場景來看,共享雨傘除了擋雨外,夏天高溫天氣頻發,用戶在戶外如果沒有遮陽傘很容易被曬傷曬黑。未來,如果滿街都是太陽傘的話,我想用戶應該會使用。”

“拿來”時代,當所有人都可以把東西丟掉、輕裝出門時,這是共享盛世。出行有共享單車、共享汽車,住宿有Airbnb,洗漱有一次性衛生用品,只有所有資產最大化,這才算是協同消費時代。

或許共享雨傘是這個時代下有抱負的實幹家,也許一將功成萬骨枯,但若能成為共享出行里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本,也不失為一種偉大嘗試。而我們能做的,是給它點時間

共享雨傘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23

資本已經成動漫行業春藥 國漫雄起表象之下潛藏隱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8/165189.shtml

資本已經成動漫行業春藥 國漫雄起表象之下潛藏隱患
歪思妙想 歪思妙想

資本已經成動漫行業春藥 國漫雄起表象之下潛藏隱患

資本是外力,原創才是動力,當外力淩駕於動力之上可能也就意味著話語權的喪失。

來源 | 歪思妙想(ID:wddtalk)

文 |  歪道道

一朝退步,數十年追趕,我國動漫曾錯失自由生長、大國競逐的黃金時期,以致於整個產業長期陷於一種難以名狀的萎靡和困頓,也正是因為如此,現在借力互聯網和資本澆灌所帶來的些許起色才顯得彌足珍貴。

客觀上講,巨頭扶植和資本湧入確實是驚醒國漫市場的一個引爆點,很大程度上改觀了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僅此一點就足以成為國漫重新起航的最大功臣。

不過在頻繁商業炒作、資本運轉以及IP熱潮下,動漫產業的“崛起”除了有幾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作為支撐,其興盛局面又有幾分真假呢?尤其是原創能力、作品產出和產業鏈協調運作等根本性問題,在資本的刺激下真的找到了解決之法嗎?

這個答案很可能是不。

衍生品公司成主導,動漫正成為副業

通常一個產業鏈的上中下遊環節雖彼此協調,但所起到的作用差別不言而喻,尤其是上遊公司通常占據主導地位而獲得極高的話語權,然而我國近幾年動漫產業鏈的變化走向,卻呈現出相反的結果。

據動漫產業的定義所述,狹義概念通常僅僅指動漫產業的內容模塊。在產業鏈上,動漫設計、制作公司為上遊,版權代理公司、動漫發行公司為中遊,與龐大的動漫受眾和消費群體直接接觸的動漫產品銷售和播映渠道,則構成了內容產業鏈的下遊。

而動漫衍生品的產業鏈與之並行不悖,是廣義上動漫產業延伸的部分。雖然這部分產品的設計、開發與銷售是一條新的產業鏈,但不可否認其圍繞的核心依然是內容模塊,基於這種根與源的固有關系,也可以將衍生品歸屬於動漫產業的下遊領域。

因而,按照理論來講,動漫設計和制作必然是整個產業的核心,對中下遊及衍生品產業鏈的正常運轉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我國顯然是個例,漫長的“中世紀”黑暗籠罩導致動漫制作和發行停滯不前,反而衍生品鏈條憑借自主設計或是海外授權漸趨壯大,奧飛娛樂、美盛文化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這種相對畸形的發展形式在資本助推下進一步放大,並集中表現在產業鏈上的變化。

1460625003867

其一,產業鏈下遊企業成為上市主體的中流砥柱,傳統動漫制作公司的地位被取代。數娛夢工廠近日統計了30家在A股、新三板掛牌的動漫公司的業績情況,根據這份表格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半以上的公司皆由動漫衍生品起家,而且這部分業務撐起了公司主要的盈利,致使以奧飛娛樂為首的衍生品公司成為動漫產業最有實力的一批企業。

與之相反,像河馬股份、銀河長興等最初聚焦原創作品的老牌公司,基本上都陷入了長期虧損的困境,而逐漸擴增新業務的嘗試也正是集體掙紮的寫照。

其二,上遊公司逐漸淪為附屬。一方面,眾多衍生品公司擴大後,開始布局全產業鏈運作,為此大量並購上遊公司,包括漫畫公司、平臺以及新興的專業動漫制作公司,這點在奧飛娛樂的泛娛樂化擴張中尤為突出。而另一方面則是巨頭瘋狂砸錢,通過持股的方式以更大範圍、更強力度控制中上遊公司,甚至與其長期合作的動漫制作公司,也將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巨頭的威壓。

其三,中遊的專業版權代理或發行公司本身在我國就極為稀少,如今在IP熱潮的驅動下,主流動漫公司和幾大巨頭都開始積累各自的版權,使得相關公司生存堪憂、開始插手上下遊及衍生品開發。比如傑外動漫,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增加動畫節目的投資制作業務,加大自有版權的項目投入。至於動漫發行,光線傳媒以此為突破口並購了大批動漫公司,成為該行業的又一有力競爭者。

Img279287495

純動漫制作或發行公司的利潤不足以維持運營,是我國動漫產業鏈有如此演變的根源,如今資本的驅動使得這種趨勢進一步強化。雖然大體上只是特定時期的特殊狀態,但如果為目前過度吹捧的行業繁盛所蒙蔽而忽視其中的潛在威脅,那麽這一波資本青睞顯然並不能解決國漫的頑疾。

為什麽說是畸形:過度屈從於資本

承認資本引導動漫市場重振的前提下,不得不提防其中的隱患,就像以上提及的產業鏈演變,一定程度上是畏於生存壓力下的不得已做法,但從長遠來看,會對整個動漫行業的良性發展產生負面效應,這也是為什麽稱之為畸形的原因。

基於現有產業鏈的一些基礎性變化,有兩個相當明顯的要素不容忽視。一則,內容模塊產業鏈和衍生品產業鏈、上中下遊公司之間的錯位,使得整個行業的運作依舊不協調。相較於衍生品制造公司逐漸確定主導地位,內容創作在整個行業中的話語權進一步式微。更重要的是,這種獨特的現狀並不是因為兩者營收的差距決定,而更多的是內容開發和制作的發展步伐,本來就是長期落後於衍生品生產,資本的介入並沒有改變這個癥結。

據日本動漫產業協會的相關數據顯示,動漫核心內容產值和衍生品營收的差距是這一產業的特色。比如,2011年日本動畫播映市場的規模為1581億日元,而廣義的動畫產業市場規模則達到了13393億日元,美國也是如此。

這說明上下遊利潤差距並不是造成內容創作核心地位喪失的原因,就像日本的產業化運作,因為各個環節同步發展、彼此利益相關,因而衍生品制造公司即使貢獻了行業大部分收入,依然離不開上遊企業的持續供給。

我國則與之相反,衍生品制造公司在動漫創作尚未成熟之時,就已經獨立發展,盡管如今它們普遍加碼上遊的內容模塊,但原始基因一定程度上使得這條路進展緩慢。

二則,整個產業鏈條上的動漫公司在資本的驅動下,都開始了業務相互延伸、跨界的趨勢,再加上互聯網巨頭和影視娛樂企業紛紛將觸角延伸到動漫行業,這種表面看似興盛的狀態,實則是一種同質化走向。更關鍵的是泛娛樂戰略下的全產業鏈布局,正在使每個大型動漫公司形成一座座孤島、閉門造車,從而導致難以形成產業鏈條上的各司其職、相互協作。

關於這方面,日本動漫是個很好的例子,制作委員會引導下的各產業環節的公司,在其專業分工領域精耕細作,通過市場互動和快速回收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國,一個動漫公司囊括了漫畫創作、發行平臺、動畫制作、衍生品開發甚至是影視化業務,是極為普遍和平常的狀態,但實際上風險急速增加。

如今不管是有實力的還是沒有實力的動漫公司,都開始趨向這個戰略發展,這本身已經有些盲目屈從,而過度分散的業務未來很有可能使整個行業陷入無序競爭,畢竟每個環節都因為彼此插足而構成競爭關系,何談合作共贏、風險與共。

資本逐利,動漫公司只滿足於賺快錢?

資本帶動的直接效益是近幾年國漫重煥生機的核心要素,與之相應地,動漫產業也要承擔資本加持背後的風險和壓力。

一般情況下,輿論對國漫發展的宏觀認知很大程度上受媒體渲染的影響,即使通過某些代表性作品來直觀感知國漫崛起的趨勢,也往往因為從零到一的跨越而產生過度期待,尤其是巨頭投資帶動各方主體頻頻動作,以致於似乎營造了無限生機的成長環境。

但實際上這是某種信號誤導,一個公司並購或投資動漫產業,就可以以此為噱頭宣布進行業務重組、資本操作,某個玩具廠商擴展了動漫制作的業務,就敢美名其曰動漫公司去拉投資,跨界搞動漫創作、影視化運作的企業,照樣打著泛娛樂的大旗忽悠投資人,這足以說明動漫產業的泡沫化日趨嚴重。

與依舊受追捧的熱潮相反,通過上半年30家動漫上市公司的財報來看,四成虧損、21家企業的經營現金流量凈額為負。如果這種狀況長期得不到改善,一旦資本退潮,動漫產業很可能重新陷於停滯。這不是不可能,畢竟動漫獲得資本青睞的主要原因在於IP運作的商業前景,而目前經典IP的影視化或遊戲化,已經顯現出過度消耗IP價值、精品難出等弊端。

作為經典IP源頭之一的動漫,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盲目逐利所造成的負面作用影響,且不說大規模擴張給動漫企業帶來負債危機等問題,就連因作品貢獻而備受贊譽的動漫制作公司,也逐步在資本裹挾下有淪為賺快錢工具的可能性,以繪夢動畫為例。

jp5

繪夢動畫的生產模式幾乎都是本土做動畫前期、企劃,中間的原畫、動畫外包給日本的動畫制作公司,而IP則來自閱文集團,由此可以實現中日市場同時盈利。短時期內,繪夢動畫的產能和作品質量大大提升,這種切實有效的模式也得以適用於其它公司。

但是從過程運作來看,可以明顯看出其中的問題,就是中方由制作者變為了所謂的監督方,而國人最在意的原畫、動畫創作能力依舊被轉嫁到日本公司手中。這種類似買辦的形式,實際上造成了諸多隱患,最關鍵的是培養我國優秀的制作團隊淪為一句空話,同時意味著真正的技術和實力積累遠沒有得到歷練。

另外,從資本層面講,一旦投資方熱衷於繪夢模式、調轉投資方向,很有可能引起大批國內動漫制作公司效仿,屆時只會用錢收買日本動漫制作公司效力的國漫,又何談崛起?總而言之繪夢依靠的這種商業模式毀譽參半,在資本刺激下更有可能喪失對長遠利益的考量。

對我國動漫產業而言,資本是外力,原創才是動力,當外力淩駕於動力之上可能也就意味著話語權的喪失,換句話說,在利用資本助力的機遇之時,也應當適當考量盲目逐利給整個產業鏈及各環節主體帶來的隱憂。

國產動漫 資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