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藍皮書:有些文學作品既給讀者添堵,又給社會添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2013.html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藍皮書課題組11日發布的中國文情報告(2015~2016)稱,文學寫作的各種追求,似乎都無可厚非,但“疏離世道人心的作品,很可能既給讀者添堵,又給社會添亂。”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共同發布《文學藍皮書:中國文情報告(2015~2016)》。藍皮書說,當前寫作的分化,傳播的變化,閱讀的泛化,批評的弱化,給進入新世紀十五年的當代文學,增添了新的問題,提出了新的挑戰。

藍皮書分析,各種沖擊與挑戰給當下文壇帶來的問題與難點,主要是四個方面:

寫作的分化

“文學寫作日趨分化,已是不爭的事實。”藍皮書說,這種分化從大的方面看,有靠近嚴肅文學的,有偏於通俗文學的。深入底里去看,嚴肅文學中又有為人生的,為人民的,為個人的,還有為藝術,為評獎的;為評獎的寫作中,還分別有為“茅獎”的,為“諾獎”的。而以網絡文學為主的通俗文學寫作中,有為興趣的,為娛樂的,為出名的,為掙錢的,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藍皮書說,作為一種個人化的精神勞作,文學寫作的各種追求,似乎都無可厚非,但實際上卻是大可予以追問的。如果寫作只是個人宣泄,只是文字遊戲,沒有更高的目標,缺少藝術的品質,不考慮讀者的觀感和社會的效益,這樣的疏離世道人心的作品,很可能是既給讀者添堵,又給社會添亂。

“文學與藝術創作中之所以經常會出現一些庸俗現象與低俗亂象,蓋因一些寫作者秉持的理念只有基本的下限,不求較高的上限。”藍皮書說,文學寫作作為一種精神勞動,文學作品作為一種藝術成果,怎樣在追求個人性中兼顧公眾性,在信守自主性中兼顧社會性,在適從市場性中兼顧藝術性,在圖求藝術性中兼顧思想性,需要寫作者不斷檢省自己和校正路向,也需要文學從業者和關系人理清自己的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判斷尺度與健康的欣賞趣味。

傳播的變化

藍皮書說,文學傳播較之過去,既在紙質化的方式上新增了電子化的傳播方式,同時也借用和借重其他方式,使文學傳播進而趨於多樣化了。

傳播的變化帶來的,不只是在紙質形式之外又有了電子形式,它還打破了傳統閱讀的靜態方式,超越了紙質作品的背靠背的閱讀方式。它的動態型閱讀,尤其是跟著作者跟貼閱讀的方式,使電子形式的傳播充滿了一種讀寫之間的密切互動,作者留意讀者的跟帖,讀者介入作者的更貼,這使傳統的作者與讀者的關系,變為了偶像與粉絲的特殊關系。這種讀寫互動的共同體,也構成了網絡文學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最大特征。

文學傳播中的另一個新的現象,是影視改編作品對於小說原作的大眾化推廣。許多傳布於網絡之際的類型小說,通常先改編成影視作品,經由高水平的技術制作與藝術演繹賺取較高的收視率之後,再予出版紙質作品,進而占領出版市場,贏得更多讀者。前幾年的《後宮甄嬛傳》,《步步驚心》,近期的《瑯琊榜》、《花千骨》等,都是極為成功的典型例證。這種運作方式的叠獲成功,已使網絡小說作者把改編影視作品看成最為重要的傳播方式,而網絡小說也由此成為影視作品改編的主要來源。

閱讀的俗化

藍皮書說,現在的閱讀越來越趨於通俗,乃至低俗,是顯而易見的。

2013年間,廣西師大出版社作了一個“死活讀不下去的書”的網絡調查,數千名網友參與投票,把諸如《紅樓夢》、《百年孤獨》等已有定評的中外文學名著一概投了進去,而且還位列前茅。

藍皮書說,這里蘊含的問題,既有現在的一些文學讀者在觀念上疏遠經典的問題,也有一些青年讀者用電子閱讀的方式對待經典的閱讀錯位問題。

另一個實例是,2015年上半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所作的學生借閱文學圖書排行榜上,兩所大學都是《盜墓筆記》排第一。即便《盜墓筆記》屬於網絡小說中的力作,但仍屬於通俗性的類型文學,那麽多的名校大學生競相閱讀,不免令人為之驚愕。現在的大學生,應屬“90後”一代中精英,而他們在文學閱讀上的取向與口味,無疑偏向了通俗。精英閱讀尚且如此,其他人的閱讀可想而知,這確實讓人很不樂觀。

批評的弱化

藍皮書說,當下的文學批評,無論是與批評的過去時期相比,還是與創作的現狀相比,都明顯地趨於弱化了。這既跟文學批評的自身更新求變不夠,未能與時俱進有關,更跟文學創作的發展日益泛化,新的文藝形態層出不窮有關。

“可以說,現在的情形大致是,相對滯後的批評,面對不斷更新的創作,相對萎縮的批評,面對一個不斷放大的文壇。”藍皮書說,就批評本身而言,如何在共識減少的情況下重建基本共識,在多元多樣的狀態下彰顯核心價值,在文學的認知與批評的尺度上求同存異,形成合力,已是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藍皮書認為,更為嚴峻的問題,可能還是對於以網絡小說為龍頭的新媒體文學,現有的文學批評,介入的力量既很顯薄弱,又很不內在,基本上難以起到以有力的批評影響創作、生產和傳播的實有功效。這既跟現在的批評隊伍年齡結構偏大、知識構成偏老有關,又跟具有新的理論知識和文化視野的新型人才相對缺乏,理論與批評的後備力量都明顯不足有關。

“而這樣一些涉及全局和代際的問題,顯然是批評自身所難以解決的,需要有關領導部門進行全面布局和總體部署。這個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而它的解決,既關乎文學批評的重振雄風,也關乎整體文學的協調發展。”藍皮書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9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