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別把經濟復甦緩慢 怪罪於笨政府 金融海嘯是金融業自行崩盤的結果

2016-01-11  TWM

二0二年,有一派學者將政策不確定性,視為美國經濟復甦緩慢的原因。但近期,一群實證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金融體系驅動著實體經濟,也就是說,經濟衰退可能是由於金融體系崩盤,並非笨拙政府提出的政策所造成。

幾年前美國經濟尚未復甦,時,許多人好奇經濟為何停止成長。其中一派說法是,美國聯準會量化寬鬆做得還不夠,另一派說法則是國會必須增加財政支出。然而,自由市場派與保守主義派的學者,一向反對政府過度干預,所以不願意接受這些解釋。

這些人轉向第三種說法:政策不確定性。這派入主張:企業因為擔心政府可能干預而暫緩投資。

政府政策搖擺對經濟走向感到不確定這種觀點的主要提倡者,一位是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的經濟學家史考特.貝克(ScottBaker),另一位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史蒂芬.戴維斯(StevenDavis)。

二0一一年,貝克在彭博觀點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政策不確定性的文章,其中提到:「緩慢復甦與慘澹前景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搖擺造成了不確定的大環境,但這種不確定性並非不能避免。除此之外,政策不確定性,還反映著政府蓄意的政策決定、口頭上攻擊著企業與百萬富豪,卻無能處理福利改革、平衡財政,以及解決政治被邊緣化等問題。」貝克進一步列出幾項政策上的介入,並且把舉債上限與歐巴馬健保法 歐巴馬健保法.為歐巴馬在2010年簽署的《病患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目的是削減健保支出,並提供可負擔的醫療照譜。(Obamacare)視作重要政策不確定性的來源。

這樣的主張,是來自於貝克和戴維斯以及史丹佛大學的尼古拉斯.布倫(NiCholasBloom)所做的研究,這三位經濟學家竭力尋找更多相關的實例,並發現他們測量的結果,剛好與地緣政治與市場上的重要事件吻合。

他們的研究顯示,一旦不確定性(Uncertaintylndex)指數上升,投資、經濟成長、就業情形與股價都會緊接著下滑。他們甚至建立網站,追蹤其他國家的政策不確定性。

儘管如此,政策不確定性的假說,至今仍未被總體經濟專家視為影響經濟波動的主因。因為這個假說有個致命缺點!難以證明因果關係。就像太陽升起不是因為公雞鳴叫一樣(指政策不確定性可能是結果而非原因),政策充滿不確定性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政府對未來經濟定向感到不確定。

我們可以簡單看出這是如何發生的:假設股市與房市崩盤,威脅到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那 政策制定者顯然會嘗試做些什麼,而他們會採取的政策有無數種可能。他們可能決定提高赤字(增加財政支出)、監管金融產業;也可能對銀行紆困,或開始量化寬鬆。

但是相較於傷害經濟的主因來說,政府的反應只是一場餘興節目罷了。經濟衰退可能是由於金融體系崩盤,並非政府政策造成,只是笨拙政府做出的對策,讓經濟衰退更加嚴重。

自從貝克、布倫和戴維斯提出不確定性假說後,不確定性指數一直持續且大量地下降,但是美國的經濟復甦仍然相當緩慢,讓不少人質疑是否這種假說並不成立。

研究強化觀點

金融體系驅動實體經濟

近期,一群實證經濟學家更深入調查「不確定性」這個議題。紐約大學學者悉德尼.路德維森(SydneyLudvigson)和馬賽(SaiMa),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學者瑟琳娜。吳(SerenaNg)的最新論文中,試圖分析此因究竟是破壞經濟的主因,還是經濟破壞後產生的結果。

他們的研究發現,金融體系的不確定性,導致每種實體經濟的不確定性,強化了其他總體經濟學家自金融海嘯後的觀點__金融常常驅動著實體經濟。

在一般情況下,不確定性的確對經濟影響甚壞;但它同時也暗示,如果政策真的導致不確定性,那也必須是這項政策對金融市場帶來衝擊。歐巴馬健保法,或者是對飛機製造業者更嚴格的管制,都不太可能是造成經濟衰退的原因。

所以,0八年金融海嘯發生時,到底是什麼政策威脅到美國金融市場?金融海嘯發生前,沒有一位總統候選人重視過金融法規,金融法規並不是歐巴馬或約翰.麥肯(JohnMcCain)競選期間的主軸。同時,當一0年《陶德-法蘭克法案》(編按:金融海嘯後,美國為促進金融穩定而通過的金融監管改車法案)通過後,也末對資本市場帶來多少傷害。

因此,要將金融海嘯與緩慢的復甦,歸咎於歐巴馬的施政,或國會裡的民主黨是很困難的;更可能的原因,應該是金融業自行崩盤,而金融海嘯只是崩盤後的結果。

撰文 /林侃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