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AIG断臂求生 友邦保险正式启动香港IPO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19/HTML_2HIV7TFMMR5Y_2.html


“期待独立IPO给AIA带来新的希望。”一位曾经任职于AIG的人士如是称。

5月18日,美国国际集团(AIG)宣布,将加快把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友邦保险集团AIA)定位成为独立法定机构的程序,若市场情况许可并获得监管机构批准,会将友邦保险集团在亚洲其中一个交易所上市。

AIG同时宣布,已经向相关机构“展开要求建议书的程序,为首次公开招股拣选全球协调人及配售经办人”,被视为正式启动IPO的序曲。

而独立的IPO对此刻的AIA意义非比寻常,对其自身价值的巨大提振不言而喻。

IPO“是最佳的决定”

自去年母公司AIG惊爆巨亏之后,从AIG最初计划出售AIA不超过49%的股权,到后来发布“独立宣言”,将AIA在亚太地区的多家企业组成“友邦保险集团”,到目前的单独IPO,AIA的命运一直一波三折。

AIG在其18日的声明中称,将AIA上市是AIG于3月2日宣布的重组计划当中重要的一环,亦将令AIA拥有独立于AIG的董事局及管理层。

AIG主席兼行政总裁爱德华·李迪(Edward Liddy)表示,公司将继续透过既积极进取而又有系统、有规范的程序,去考虑各种策略性的选择。“我们相信在此阶段,友邦保险上市对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美国纳税人、保单持有人、员工及销售伙伴,都是最佳的决定。”

“ 今日的宣布正式为我们的独立定出了清晰的路向。现在,我们对友邦保险的结构和未来都有明确的启示。友邦保险拥有超过二千万客户和25万代理人,资产超过 600亿美元,销售伙伴网络广阔。我们能够抵御经济动荡的冲击而仍然屹立不倒,足以证明我们营运机构的实力、客户对我们的信心和销售伙伴对我们的支持。” 友邦保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智信(Mark Wilson)18日说。

目前,AIG宣布已经向众多投行发出“邀请”,展开要求建议书的程序,开始为首次公开招股拣选全球协调人及配售经办人。该程序将由AIG重组计划的全球金融顾问及AIA的公开招股顾问——The Blackstone Group负责安排。

香港一家投行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已经开始相关的准备,而各家国际知名投行都对此项业务趋之若鹜,预计将在2-3周内见分晓,“毕竟这将是近两年内香港市场上最大的一笔IPO业务。”

该人士续称,为解资金的燃眉之渴,AIG计划将AIA25%以上最高可能至49%的股权让给公开市场进行融资,以AIA计划发行总规模为200亿美元的融资额计算,其计划从AIA的是次IPO中套现50亿-100亿美元。

“虽然100亿美元仍不能实质性的解决AIG的资金问题,但已是不得已为之,毕竟连日本总部的大楼都已经变卖了。”前述曾任职AIG人士称。

“ 该IPO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准备时间,在不考虑资本市场状况的前提下,也要在明年一季度或二季度才能正式完成上市的过程。”前述投行人士称:“世事难料, 是否能够成功融资200亿美元,取决于其上市时资本市场的状况,如果市场不能在明年一二季度成功转暖,200亿美元的融资难度相当大。”

除去资本市场的变数外,AIA的亚洲业务质量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一家国际知名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如是称。

据AIG声明称,AIA的分公司、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遍及澳大利亚、文莱、中国内 地、香港、印度、印尼、澳门、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坡、韩国、泰国及越南。而AIG亦计划将美国人寿 (ALICO)在台湾的业务,以及(若获监管机构批准)其在菲律宾的Philam Group of Companies全部纳入友邦保险集团旗下。

而目前,AIA是亚洲最大的人寿保险机构之一,拥有超过90年的经营历史,25万名营销员和2万名员工,并覆盖13个区域市场,为超过二千万保单持有人,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人寿保险、退休计划、意外及健康保险以及财富管理方案。

AIA在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的业务都是以个人营销渠道的业务为主,保单内涵价值较高,业务结构优良,对其估值会有很大提升。“相信200亿美元的融资计划就是在其高内涵价值的基础上做出的。”该分析师认为。

IPO提振AIA

而IPO正在提升AIA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从AIA频频高调宣布其计划的策略上亦可窥见。

在美国政府决定援助AIG后不久,为偿还美国政府开出的“救赎条件”,AIG第一时间启动了资产的出售计划,其中也包括出售AIA在亚洲的资产。

但最初出售49%股权的计划实在称不上“上选”。前述曾就职AIG人士认为,竞标的最终失败已经足以说明,应标者愿意拿出上百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收购AIA的股权,势必要取得其控股的权利。“如果这个愿望不能实现,试问哪家机构会如此无私?”

前述投行人士亦表示,包括中资机构在内的一些意向竞标者的确有这样的疑问。而对于中资机构来说,文化整合及驾驭AIA全部的亚洲业务,也的确有难度。

之前曾有传闻利,中投公司、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三家国内机构组成竞购团,共同参与AIA亚洲业务的竞购。

三家机构抱团,以解决巨额资金的来源问题,而若竞购成功的话,中国银行将取得AIA在中国国内的业务,中国人寿得到其在亚洲地区除中国本土以外的业务,而中投公司则作为单纯的财务投资分享收益。

但一位权威人士否认了上述传言,他告诉记者,以中国保险业目前的人才储备及经营管理能力而言,驾驭AIA本土及香港地区的业务基本相当,而对更大范围的业务则需要慎重考虑,甚至是不能驾驭。

除非是AIA将香港业务和中国内地业务单独打包出售,那么中资机构的竞购意愿会非常强烈,也更有希望得到监管机构的支持,毕竟已经有中国平安投资富通上的惨痛教训在先。该人士续称。

但这似乎又不在AIA的考虑范围之内。因此,是次通过启动IPO进行新一轮融资的方式,对于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会大大提升。

前述投行人士分析认为,之前的意向竞购者可以通过几种途径进入AIA股权,首先是在其IPO之前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例如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5%甚至更高的股权,锁定3-5年,分享每年AIA带给它的分红收益,锁定期结束后,可以长期持有也可以择机溢价出售。

“或者在一级市场上参与战略配售,这两种方式的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动用的资金量较少,并可以分享AIA成长带来的收益。”该人士续称。

他认为,如果以这两种方式进入的话,中资公司,尤其是中资保险公司一定会“很有兴趣”。

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就曾表示,中国人寿曾考虑收购AIA,而且中国人寿对AIA除内地以外的亚洲业务,包括香港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业务都很感兴趣。

但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投资机会也时过境迁。

杨超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时间长了,很多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包括业务情况、资产品质、内涵价值、品牌、队伍都较前些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跟当初中国人寿与AIA谈的时候有一定差距,所以决定退出竞购。”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今年一季度,友邦保险在中国内地实现保费收入18.6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0.64亿元,下降近10%。其外资寿险的“头把交椅”已经被中意人寿轻取。

一家合资寿险公司的高管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比较特殊,中意人寿的后来居上与其从股东那里获得的大单不无关系,因此还不能轻言“友邦外资寿险老大地位不保”,但以目前其在国内业务的下滑趋势来看,如不尽快加以改善,今年底或明年初,恐怕上述说法即将成为现实。

这位高管同时透露,虽然最初的退保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之后公司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这对于人才奇缺的保险公司来说打击更为严重。

“期待独立IPO能给AIA带来新的希望。”前述曾经任职于AIG的人士如是表示,他认为IPO会大大增加AIA的品牌价值,对公司留住人才大有裨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1

转型矿业 侨兴环球断臂止血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4/HTML_OHY64QVRQSYQ.html


计划之中的侨兴环球(Nasdaq:XING)剥离低端电话业务的战略,终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北京时间9月2日,侨兴集团旗下上市 公司侨兴环球对外宣布已与Dragon Fu Investment Limited (以下简称“DFIL”)签订意向书,计划将其实际控制的子公司Qiao Xing Communication Holdings Limited.(以下简称“侨兴通讯控股”)100%权益出售给DFIL。

侨兴通讯控股为侨兴集团主要从事室内电话和低端手机制造的公司,此番转手出售,再度彰显侨兴淡出传统手机业务的决心。此前7月底,侨兴环球副董事长吴志阳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亦表示:“我们(侨兴环球)计划把手机、电话机业务剥离出来,转做矿业。”

公开资料显示,2008财年,侨兴通讯控股亏损达2.91亿元人民币(约合4270万美元)。

关于此项交易受让方DFIL公司详情,侨兴环球方面并无更多披露,仅表示:“DFIL是一家独立第三方控股公司,该公司计划进军中国消费电子市场。”截至目前,此项交易的具体金额尚未对外公布。

DFIL执行董事表示,已经获得广泛认同的COSUN品牌和侨兴通讯广泛的分销网络是这一收购交易中最吸引该公司的因素。

但对于该项交易的出让方——侨兴环球。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其为转型矿业,断臂止血之举。

正是在7月27日,侨兴环球(NSDAQ:XING)首次对外宣布,公司计划进军炼焦煤行业,并启动规模较大的炼焦化工项目。与此同时,侨兴环球董事会已批准管理层放弃室内电话和低端手机业务的提议。

对于侨兴环球转型矿业,吴志阳解释原因之一,是原有的电话机、手机业务的产值、盈利规模有限,难以让投资人满意。

侨兴环球2009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期内营收5.133亿元人民币,相比较去年同期7.64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48%。净亏损达2150万人民币。其收入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即“受累于产品出货量锐减,及产品均价下滑。”

本报记者从多位熟悉侨兴手机销售的经销商了解到,受国内手机市场持续低迷和海外经济衰退的影响,近年来侨兴手机面临着较大的利润压力。

侨兴环球2008年财报显示,旗下COSUN品牌手机2008年净营收下滑61.7%,毛亏损达到2030万元(约合300万美元)。而此前的2007年,COSUN 品牌手机毛利润为人民币6000万元。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交易中侨兴环球欲出售的侨兴通讯控股,去年巨亏2.91亿人民币。其年报中披露,正是由于侨兴通讯控股出现重大亏损等因素,导致侨兴环球2008年净亏损人民币1.368亿元(约合2000万美元)。

在此背景下,作为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一度声名大噪的侨兴环球正式开始淡出手机制造业务。

“ 大约从2004年、2005年开始,侨兴就在全国各地陆续收购一些矿产。”一位接近侨兴集团高层的人士透露。公开资料显示,侨兴集团董事长吴瑞林,在新 疆、内蒙古等地有多处矿产。今年2月,吴瑞林旗下主营金矿的瑞金矿业(00246.HK)在香港成功上市,募资约10亿港元。

此前,据吴志阳介绍,将置入侨兴环球上市公司的包括部分金矿、钼矿、铜矿等资源。而据本报记者从侨兴集团内部获悉,侨兴环球转型矿业或许仅是侨兴集团战略转型的开局:“整个集团都将陆续从手机业务抽身,转型矿业等资源行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5

中联重科“断臂”事故结果或十日内揭晓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21/wNMzA3XzM3MzUwNw.html

“10天之内将有结果出来。”10月20日晚,酒泉市新闻办主任张克勤告诉记者,10月10日发生在华锐风电(601558.SH)全资子公司酒泉厂区的吊装设备断裂倾倒事故的调查结果已接近尾声。但他没有透露更多有关调查的信息。

这 起由于中联重科(000157.SZ)1000吨履带式起重机吊臂断裂倾倒引发的事故造成5死1伤。事故发生后,华锐风电和中联重科两家上市公司均通过媒 体称自己不应承担责任。不过,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事故现场分析材料显示,中联重科事故产品QUY1000在产品设计和工艺上可能存在问题。

与之相关,有关中联重科不同产品存在问题的情况近日被媒体披露出来。有分析认为,一连串产品事件的背后,是中联重科这家国内行业领先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焦虑。

多事之秋

事故发生后,华锐风电对外明确表示自己非责任方。随后,中联重科也对外释放信息,称事故原因是作业方涉嫌违规操作,近日更明确表示,事故调查的关键在于是认定为生产安全事故还是质量事故。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得的一份事故现场分析材料则显示,“从设计数据看,中联QUY1000在臂架设计上与国内外同类产品基本相当。”“但起重能力超乎寻常的强。”这种设计,似乎表明产品设计者“还没有掌握围绕臂架分析的起重性能表计算技术”。

记 者通过咨询专业人士获知,臂架工作半径和起重能力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如果一味放大起重能力,则意味着臂架变形或断裂的风险越大。而通过起重能力 曲线对比,中联QUY1000的起重能力大幅度超出了国内外所有的1600吨及以下履带起重机产品,其中超出德马格1250吨(CC6800)履带起重机 高达57.6%,甚至超出德马格1600吨(CC8800-1)履带起重机10.6%。

这份分析材料还显示,QUY1000上车转台与过 渡平台之间连接耳板的结构破坏、腹管与主弦管之间的焊接破坏等,全部是从焊缝处直接撕裂,不符合普遍性事故中表现出来的从焊接热影响区处破坏的破坏形式, 这可能表明该产品的生产商高强度板材、管材的焊接连接计算或焊接工艺不过关。

不过,目前最终的事故调查报告并未出台,上述分析是否成立还需有关方面最终核实。

QUY1000事件发生后,中联重科似乎陷入多事之秋。

近 日,有媒体报道了山东的混凝土搅拌车的底盘支架断裂事件,称有10辆中联重科混凝土搅拌车的底盘支架,几乎同一时间,在同一位置开裂,导致车辆无法正常使 用。事发后,承租方拒绝继续支付车辆租金,而中联重科指定的融资租赁机构———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中联重科”)则在9月13日 强行将车辆从济南拉走。中联重科方面至今未对此事正面回应。

在媒体和网络上传播的有关中联重科产品问题的信息还不止这些。

“这里面不排除有客户借机炒作,希望趁机解决问题的可能。但是,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中联重科应该出来作出明确的说明,如果任由这种负面消息继续集中爆发,对公司和行业都是不利的。”一位曾经在多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任职的人士评价道。

“焦虑症”

多事之秋,揭开了工程机械行业激进“追标”的冰山一角,也使中联重科的竞争“焦虑症”显露出来。

“国 内工程机械行业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最大的几家都对外宣称自己是龙头老大。”一位工程机械代理商在看到本报《中联重科“断臂”:行业盲目“追标”之殇?》的 报道后跟记者谈起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他同时表示,企业巨头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对客户有利,比如相互压价、延长付款周期、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等,客户都欢 迎。他的忧虑在于,这种激进式的“追标”是否能够确保产品质量。

行业中公认的三大企业是徐工集团及其上市公司徐工科技(000425.SZ)、三一重工(600031.SH)和中联重科,其中徐工是国内老牌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两家地处同城,一向竞争激烈。

一位曾在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任职过的人士向记者介绍,当中联重科体量还小于三一重工时,两家相安无事。但随着中联重科依靠自身国企的优势将湖南浦沅集团收归旗下,以及此后的一系列并购,体量和产品线都获得巨大提升,“两家的竞争进入肉搏阶段,中联的焦虑症也就产生了。”

2008 年,中联重科与战略合作伙伴联手收购意大利混凝土企业CIFA,当时其董事长詹纯新谈到收购理由之一就是不能让竞争对手得手,此话后来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 “意气用事”。外界普遍认为这笔收购在一段时间内拖累了中联重科。2011年中报显示,中联重科境外营业收入1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2%,同比下降 0.7个百分点,这表明并购CIFA至少并未在短期明显提升它的国际市场业绩。

“焦虑是可以理解的,难道三一、徐工不焦虑吗?”前述曾在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任职过的人士表示,中联重科资产包袱较重,加上外部市场逐渐转淡,“可能在市场拓展和产品开发方面走得比较急,但欲速则不达。”

他举例说明,不久前发布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崛起”2011年工程机械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中联重科测评没有一个“第一”,多个“第二”,这可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种焦虑的原因。

财务数据也让中联重科无法淡然处之。

2011 年中报显示,中联重科总资产为750.9亿元,远大于三一重工的497.5亿元和徐工科技的303.9亿元,而三家公司中,三一重工上半年营业收入为 303.6亿元,净利润63.5亿元;中联重科上半年营业收入241.5亿元,净利润46.5亿元;徐工科技上半年营业收入195.1亿元,净利润 22.3亿元。三家中,中联重科的总资产收益率最低,约为6.7%,其次为徐工科技8%,三一重工最高,为15.7%。

同时,中联重科上半年货币资金余额为227.7亿元,短期借款余额71.8亿元,较年初增加29.5亿元。存货周转率1.71次(未折算为年),远低于三一重工(2.79次)、徐工科技(2.72次)。

激进法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次酒泉中联重科产品吊臂断裂跟行业的激进竞争有关。

记者了解到,中联重科履带式起重机是按200吨、100吨、600吨、50吨、260吨、400吨、1000吨、3200吨的产品推出顺序,而行业内一般是遵从由高到低由小到大的自然顺序。

“很难理解从200吨到600吨的跳跃,再到50吨的迂回,然后是400吨和1000吨的穿插,终极跳跃是正在研制过程中的3200吨。”一位长期从事起重机研发的人士评价道。

同 时据该人士介绍,中联重科履带式起重机研发中采用研发外包,长期依靠高校设计及计算。“从表面上看,这种手段似乎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产品推出比较快捷。 但企业没有经历从小吨位到大吨位、从各核心技术分项分类攻关的技术积累,高校对产品实际经验和现场试验测试更为陌生,基本较难系统地进行理论研究与试验测 试相互结合的验证工作。”

本报记者获得一份《中联重科混凝土2010版协议三方协议书(2010版赠送设备)》,甲方(出租方)为北京中 联重科,乙方为承租方,丙方(出卖人)为中联重科。协议书显示,该版协议于2010年5月10日启用。协议约定:乙方通过甲方以融资租赁方式采购丙方设 备,在乙方按照《融资租赁合同》及其附件的约定连续定时足额支付前六期租金的前提下,丙方有条件赠送相应型号搅拌车设备三台给甲方,赠送设备金额为人民币 165万元(按丙方统一销售设备价格计算)。根据甲方委托,丙方将赠送设备直接交付给乙方使用。同时,赠送的设备丙方不予开具发票。协议要求乙方应对协议 内容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任何第三方,若泄密,则赠送设备条款自动失效。

“这种销售方式,结果一定是伤了行业更伤了自己。”一位行业内人士指出。不仅如此,该人士还指出,这种“促销”的背后,是否存在财务问题,从协议看,所赠送的产品既似已经有具体作价,但又无实际支付,这一情况在中联重科的财务上是如何处理的,从公开数据完全看不出。

2011年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应收账款为117.8亿元,应收账款余额较年初增长了69.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18

綠城賣股:「最受傷的開發商」斷臂求生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005

作為樓市調控下的風向標式開發商,綠城通過配股融資51億,又從懸崖邊上走了回來。

但是,一場綠城控制權的新賭局又開始了。

協議已經達成,綠城中國(03900.HK)將以5.2港元一股的低價向九龍倉配發24.6%的股份。

二十個小時後,疲憊的董事局主席宋衛平坐在了杭州玫瑰園酒店咖啡廳的老位置,剛剛開完漫長股東周年會的他需要休息一下。

這是2012年6月8日下午4點。窗外,是玫瑰園的游泳池和草坪,幾名老外在泳池邊曬太陽,一隻孔雀在草坪上散步。經過10天的艱苦談判,宋衛平卸 掉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壓力,他通過配股及可轉債,向九龍倉融得51億港元的資金,從而將淨資產負債率從148%降至100%以下,使得綠城這家樓市調控中因 資金鏈緊繃而一直處於風口浪尖的「風向標企業」平穩著陸。

咖啡廳桌子上,擺著一包萬寶路香煙和加冰的可樂,這是相伴他多年的老行頭,對面有兩位來自上海的女記者在等著;咖啡廳外不遠處的酒店會議區,從北 京、上海、廣州和香港陸續來到這個度假酒店的近百名記者,正排成五隊,焦急地等待著進入會場,見證這位地產大亨親自宣佈這個令人震驚的股份配售協議。

在體驗房地產業毀滅性的動盪與焦躁後,這家賭徒式的公司又從懸崖邊上走了回來——但代價是股權被稀釋,交出兩個非執行董事席位,話語權被部分削弱。 至此,選擇「斷臂自救」的宋衛平終於低頭承認,因為自身的偏執與激進,以及未能預測到宏觀調控的長度和深度,而將綠城帶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以前我認為速度不是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是我們做得不夠穩健。有充分閱歷和管控經驗的九龍倉的加入,將導致綠城另一個穩健發展階段的開始。」對 綠城危局反思已久的宋衛平對南方週末記者稱,綠城以後可能不再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公司,但它會變得更穩健,可以真正造出一些好房子。

「你再不簽,我就要死了」

宋衛平和九龍倉集團的牽手,在2012年5月底就初現端倪。當時九龍倉集團主席吳光正抱恙到杭州,連續兩天參觀綠城建造的農民安置房、商品房、學校、醫院,稱綠城為內地房地產業強勁而有價值的品牌,並最終促成雙方合作。

創始於1886年的香港九龍倉集團以發展內地、香港兩地地產業務而聞名,其在香港所開發的海港城及時代廣場為香港地標性物業。按宋衛平的解釋,在一 場促進香港和杭州經貿發展的座談會上,他與時任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的吳光正相識,雙方商量在杭州做了一個由香港政府主辦的建築設計展覽,此後吳光正又多次 來到綠城公司參觀,自此熟稔。

隨後綠城和九龍倉在項目層面有過多次合作。最為公眾所知的是2009年4月,綠城經歷4億美元債券危機之時,宋衛平曾把上海的新江灣城D1地塊 100%的權益和九龍倉杭州的藍色錢江地塊項目40%權益進行對調,獲得難得的喘息之機。後來,綠城中國以8.5折的價格,提前贖回4億美元的高息票據, 並依靠此後杭州市政府的「救市」,從金融危機的資本困局中,涉險過關。

但這一次,宋衛平需要付出更昂貴的代價,才能帶領這家負債纍纍的公司,從緩慢且深入的樓市調控中穿行出來。

在2011年9月第一次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宋衛平拋出了「三段論」:先努力賣房子,不行就賣項目,再不行就將價格一降到底,從此退出房地產。

從2011年底到2012年4月,宋衛平走的是第二段——連續轉賣六個項目,回流現金近60億元,才在生死線上緩了一口氣。這些項目包括杭州蘭園、杭州新華造紙廠地塊、上海靜宇置業、上海外灘地王項目、上海天山路項目和無錫香樟園地塊。

這其中,2011年年末的一天,因為一筆5億元的賬款必須在第二天支付,綠城中國行政總裁壽柏年對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說,「你再不簽,我就要死了。」

最終,SOHO中國在2011年12月29日以40億元對價收購上海外灘地王項目50%的股權,其中向綠城支付10.4億元。「這種情況在去年出現過好幾次,非常煎熬。」宋衛平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賭局再起

但6月8日這天下午4點半,宋衛平親自宣佈和九龍倉的配股協議,仍然讓在場所有媒體震驚。

此前業界盛傳,這位在此輪樓市調整中最受傷的開發商,2012年曾跟龍湖地產董事長吳亞軍促膝長談,並玩笑似的跟吳亞軍提出:「要不你把綠城買了吧。」隨後南方週末記者向宋衛平求證此事時,他不置可否,並打趣稱「抱團取暖,這也是一個好景象啊」。

只是沒人料到,這句看似玩笑的話語,卻在不久後成真,但最後買綠城的是九龍倉。綠城將以5.2港元一股向九龍倉配售4.9億股份,並發行價值約 25.5億港元的永久次級可換股債券。配售完成後,未計行使可轉債換股,九龍倉將可獲得綠城中國24.6%的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並獲兩個非執行董事席 位和一個綠城中國財務委員會席位。

經此交易後,綠城「三巨頭」宋衛平家族、壽柏年家族、羅釗明家族的股權,將稀釋至25.45%、18.09%和5.4%。此前,宋衛平家族佔股達33%。

綠城CFO馮征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談判在兩週前就開始了,宋衛平和九龍倉反覆就交易的價格和條件磋商,直到發佈會的前一天下午雙方才落定協議。

為了保證宋衛平對綠城的第一股東地位,協議最終羅列了多個約束條款。包括九龍倉向綠城中國作出不出售以及不收購之承諾;九龍倉3年內不可以把該批可 換股證券換股,因為綠城準備3年內贖回;同時,從第一批新股認購完成起為期五年,宋衛平及壽柏年必須作為董事及高級管理層向綠城提供服務,如果離職,將不 受2年限售協定的約束。

表面上看來,九龍倉不會成為綠城的第一大股東。發佈會上,九龍倉常務副主席吳天海面對記者稱,成為綠城的戰略投資者,源於對宋衛平為首的綠城管理團 隊的認同,以及對綠城專注開發高品質物業的欣賞,九龍倉希望借助對綠城的投資,成為金融界的另一個強勢品牌。不過,吳天海隨後又稱,希望除了這次投資,將 來還可能有針對綠城的更多投資。

6月11日,綠城中國與九龍倉發佈合作協議後的第二個工作日,綠城股價大漲32.52%,隨後略有回調。與此同時,瑞銀中國以及內地部分券商上調了 綠城的股價目標——來自花旗中國的報告稱,九龍倉是此次合作中的最大得益者,若5年後九龍倉獲得綠城中國的控股權,該行表示並不驚訝。

因為交易條款下面隱藏著一個對賭協議,這位好賭的地產大亨依舊在玩一個賭局。宋衛平稱,這個3年25.5億港元的可轉債協議,他跟九龍倉有一個基本的默契,是儘可能三年裡把債務贖回來——但如若綠城經營不善,九龍倉仍有轉股並取得綠城控股權的可能。

連宋衛平也承認,出售公司股份對他來說是一道不易踰越的坎:看著自己一手創立的綠城,變成一個公眾公司,又逐漸變成一個相對控股的公司,甚至可能將 控制權易手。「我已經破掉了第一大股東什麼的,這個對我已經不重要,如果人家認為你有用,我們就多做一些工作,沒用我們就去打麻將好了。」宋衛平看似無比 灑脫地說。

綠城系資產大騰挪?

過去一年,連宋衛平也承認,被媒體大肆報導的綠城的確是負債率第一,危險程度第一。

蜂擁而至的各種負面新聞,讓54歲的宋衛平遭遇來自公司內外的批評,股東們聲稱這家風雨飄搖的公司並沒有給他們帶來良好的回報,而高管們則抱怨他對調控視而不見。剛開始的時候,宋衛平看起來並不在意。

隨後糟糕的現實讓他的脾氣一度壞到了極點。以遏制房價為目的的調控政策絲毫沒有放鬆跡象。綠城不僅為現金流所困,更被各種傳言環繞,「海航收購」、「信託調查」、「綠城破產」、「中投控股」,甚至到「宋衛平被捕」。內憂外困,綠城彷彿站在懸崖邊上。

最焦灼的半年間,宋衛平常看一部叫做《懸崖》的電視劇,也常聽一首叫《愛拼才會贏》的閩南語老歌。當他聽到「一時落魄不免膽寒」的歌詞,便悲從中來:「這個市場環境,房地產企業的邏輯非常清晰,就是死路一條。」

宋衛平的處境被業界詮釋為中國房地產業的縮影——宏觀調控措施迫使行業洗牌,大開發商艱難過冬,小開發商舉步維艱。

對綠城集團乃至宋衛平個人來說,這同樣是個自我博弈的過程。不願服輸的宋衛平並非沒有反思。在經過18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宋衛平深知綠城已面臨難以踰越的內外瓶頸,戰略轉型已經成為綠城2012年的主題。

壽柏年在2012年6月8日稱,銷售是今年公司「圖生存」第一位的工作,努力爭取實現全年400億的銷售目標,第二是主動出售部分項目,通過騰挪加快公司的現金流回籠合理瘦身,目標是100個億。第三是引進戰略投資者,改善公司的股本結構和內控機制,迅速降低負債率。

不過,有分析人士擔心,在戰略轉型的口號下,潛藏的是綠城對內部資源管控權的大騰挪。過去集中於上市公司平台的一些項目管控權與資源,正向各個掛著「綠城」品牌的關聯公司分流——就像當年順馳創始人孫宏斌將順馳控制權轉讓給香港路勁基建時做的諸多設置。

順馳當屬中國地產界過去十年裡最出名的股權買賣了。2006年,孫宏斌為出售其大部分資產,而將因快速擴張、巨額負債崩盤的順馳重組為Sunco A和Sunco B,但此後收購後遺症不斷,路勁指責孫宏斌根據項目好壞,分成順馳A和順馳B,而孫宏斌卻認為路勁在非法操作,收購不符合程序,並將路勁告上法庭。直到 2011年年底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孫宏斌還在為路勁糾結。

目前綠城品牌下,有四個主要公司平台,上市公司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900.HK,下簡稱綠城中國),專做代建的綠城房產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下簡稱綠城建設),綠城置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簡稱綠城發展),及綠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2012年以來,一大批項目的管控權從綠城中國劃轉至綠城建設,綠城建設在2011年年初共實現簽約117個項目、91個項目公司、2463名員工,而綠城中國上市公司直接管控的項目僅剩30個到40個,員工隊伍一千餘人。

有投資者提出質疑,這是否意味著宋衛平的重心開始向代建等平行公司傾斜,上市公司的資產或項目收益可能面臨著被轉移?對此,宋衛平的解釋是:「這個 說法不準確,考慮到調控之下,公司購地有限,員工或面臨失業,需增加代建業務量,所以有綠城建設和綠城發展的設立,上市公司仍是主體,其餘均為備份。」

綠城的另一個備份是其與中投合資的公司。2011年6月13日,一家命名為中投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悄然成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總經理張弘力將擔任中投發展的董事長,而綠城集團副董事長羅釗明則任CEO。

這是中投大舉進軍房地產市場的實體。羅釗明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2012年中投發展在北京德勝門購買了一棟寫字樓作為總部,目前該公司已經在接洽北京昌平新城、密雲新城等新城建設,此外,包括國家開發銀行等眾多大型央企或者金融機構都在和綠城談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43

壯士斷臂 易明的生活點滴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284501
 若是不幸你手上持有的股份被沈、周「品題」中的話,你馬上趁其當天抽高之時先行賣掉,然後等其跌下來之後回補套利,近期可說是「百發百中」。

  話說五月二十八日沈大師及周公子不約而同地分別在《蘋果》及《AM730》「品題」了華建(0479),兩大「高手」同時出招,我豈能不加倍留意?

  看過當天華建由開市的0.136元抽高至0.146元之後插至0.131元收市,我已經擔心其有跌破0.124元並低見0.1元的可能,結果其股價真的於兩天後的五月三十日跌破了0.124元的支持,並於本周二低見0.109元,尚差九個價位就到達目標了,能說不信邪嗎?

  周三,華建突見異動,以大成交量的兩億多股突破了10天價的0.115元而飆升至0.126元,我以為其將翻炒而於其回調至0.123元時接了貨,接貨之後才去再查看其成交量的細節,發現原來有兩億多股是於0.113元成交的,那可能是大手成交的交易,心知不妙,可能中了計,果然,尾市其股價已經跌回0.116元,我惟有被逼持貨過夜。

  昨天赫見沈大師又再「品題」華建,說道:「華建控股自2011年高位一直回落,過去18個月股價一直在低位浮沉,大部份時間處0.1元之上。現時市值僅2.76億元,近日低位開始有成交。若以上述概念分析,這也是一個具備殼股概念的股份。策略很簡單,現水平買一注,上破250日線0.132元加碼,跌穿0.13元先走加碼的部份。最重要的是以0.095元止蝕,控制着風險去博。」我心中暗想這回要糟了,非得「逃之夭夭」不可。

  於是一開市我馬上把華建掛於0.128元賣,期望借助「沉舟效應」(一般是會先行抽升)而脫身,可惜華建高開於0.121元之後只能抽升至0.125元就跌下去,我擔心下午三點之後又像往常的「沉舟效應」般繼續下跌,眼看其股價完全沒有反彈力,惟有改價於0.116元止蝕賣掉,豈料賣掉之後不久其股價出現後抽而高見0.121元,我還以為這一回是估計錯了,結果華建還是跌回0.117元收市,剛剛的反彈可能只是「迴光返照」而已。

  今天,華建果然繼續反彈乏力,更跌破了10天價的0.115元而收於0.113元,證明昨天我的止蝕暫時是對的,要是下周其股價進一步跌破0.109元的支持位的話,豈非要跌至0.092元的水平?屆時才相信沈大師於0.095元才止蝕豈非「傷亡慘重」?

  上次沈、周同日「品題」華建之時,其股價即日抽高至0.146元而跌回0.131元收市;今次沈大師「單槍匹馬」上陣其股價則只能抽高至0.125元而跌回0.117元收市,較之上次「品題」之時低了10.7%。按過往的經驗,周公子及聞風至很快會分別於《AM730》(或者下周三的《蘋果》專欄)及《頭條財經網》出來「護航」了(未知我這個諸葛孔明能否事先批中?),屆時其股價會否於「護航」無功之後跌破0.109元的支持而跌至0.092元的水平呢?姑且拭目以待。

  沈、周一點的股份又跌個不亦樂乎,真是不由得你不信邪!又再一次獲得證明,且看這一回我果斷的「壯士斷臂」日後是對還是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10

鏈家“斷臂求生”阻擊愛屋吉屋 租房管家時代來臨?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9/149371.html

江湖討論說丁丁租房是鏈家地產為了阻擊愛屋吉屋采取的大招,如果此話當真,愛屋吉屋何以讓鏈家地產使出如此招數?

先說說愛屋吉屋是怎麽快速崛起的。2014年3月愛屋吉屋成立並快速上線移動租房應用,其經營模式和鏈家地產、我愛我家一類中介主要差別在兩個方面:a. 愛屋吉屋無門店;b. 愛屋吉屋采取經紀人高底薪+定額業務獎勵機制;以上兩個措施推行後的結果是愛屋吉屋能夠推出上海免傭金,北京傭金減半的服務,直擊傭金高痛點,快速吸引了大量C端用戶,另一方面其薪酬政策吸引了相當多經紀人迅速從其他中介或其他行業加入愛屋吉屋,再加上基於移動互聯的房源搜索、驗證、管理使得愛屋吉屋迅速成為一個房源豐富、傭金低、體驗優越的租房平臺。

這些優勢使得愛屋吉屋在一年內取得極快發展,融資方面愛屋吉屋一年做了3輪總額近億元美金的融資,愛屋吉屋建立了一個1500人的團隊,在業績方面,據一個同行分享的數據,愛屋吉屋在上海租房市場中有近30%的市場份額,更誇張的說法是愛屋吉屋北京12月最後一周的成交量是我愛我家全月的總額。以上數據準確性暫難以核實,但足以體現出去門店化,依托於移動互聯網和創新的經紀人合作機制的愛屋吉屋,在租房經濟中,打開了全新的格局。

受愛屋吉屋沖擊影響,我愛我家漸進式地跟進了北京的傭金減半,官方雖然並未明確表態,但業務人員均已形成了傭金減半的共識。眼看著鏈家地產成為被新模式革命的最受影響對象,其租房業績也受到明顯沖擊。

此次鏈家地產采取傭金全免事實上成為必然選擇,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轉化率亟待提高是關鍵。(參考下圖)鏈家租房高昂成本換來海量真實房源以及海量C端客戶,受競爭對手傭金減半影響,轉化率迅速降低,打破盈虧平衡點,鏈家租房業務迅速虧損並規模急劇擴大——困境產生:鏈家收更高的傭金(100%),卻只能拿到更少的市場份額,固定成本居高不下,虧損產生並迅速擴大。免傭金可產生的積極效果為:a. 直接沖擊了原有被瓜分的C端市場,重拾品牌和領導者市場地位,迅速擴大用戶量。b. 基於現有的海量庫存,轉化率迅速提高,雖然錢沒賺到,但賺到了客戶和市場份額。


\鏈家斷臂後市場如何變化?——租房中介淡出歷史,租房管家成新常態
不出意外的話,愛屋吉屋、我愛我家在北京市場將迅速跟進傭金全免政策,於是有趣的事情來了——小米模式真正在租房行業出現了:0毛利,羊毛出在豬身上,豬在哪里呢?現在我們開始找豬:


 
\房屋租賃中介業務免費化成為必然選擇之後,房屋租賃管理成為新業態,各大中介及租房創業公司深挖租房經濟中的增值服務價值鏈,包括:裝修、金融服務、管家服務、二手房買賣中介業務。


傳統租房中介價值鏈:
\租房管家時代價值鏈
 
\圖中紅色字部分均為涉及到新形態的價值鏈,核心為一方面中介、經紀人未來將提供包括定制化裝修、搬家、wifi、保潔等多重增值服務,定價權也將轉移給中介機構,房東與中介不再是單純的委托出租關系,而是委托房屋管理及收益權再分配關系。

租房裝修:標準化裝修(自如有家)+ 輕量級定制化裝修。租房市場早已進入買方市場,租客(80、90後)追求更優質的居住體驗,在這個大背景下,經營標準化公寓出租的自如有家、優客逸家、蘑菇公寓迅速成為消費者熱捧的選擇,田園風格的裝修設計、幹凈整潔的設施、周到的wifi/清潔服務,聽起來就這麽美好。但自如式N+1(改造後多出一個房間)的標準化公寓也面臨制約因素:與房東一次性簽約3-5年,必須允許打隔斷,全盤重新裝修,特定的房屋選擇,這些限制性條件使得自如模式僅獲取了不到整體租房市場2%規模的份額,剩下98%將釋放巨大產能空間——輕量級定制化裝修。

未來,不論是鏈家、我愛我家還是愛屋吉屋都將切入為租客提供定制化輕量級裝修的服務,在相當多租房場景中,制約一個房子出租效率及租金的很大原因來自於房屋的一些不良狀況:墻面臟、缺桌椅、缺小家電、窗簾風格不合適、某個開關壞了,等等,租房中介作為專業機構和海量客戶,在供應鏈方面能擁有極大的成本優勢和較高的實施效率,為租客提供定制化輕量級裝修將大幅提升房屋出租效率以及租客體驗,由此產生的成本將轉化為租金溢價加到房租中。中介機構也可由此獲得收益。

管家式服務:提供搬家服務、標準化的免費wifi、定期保潔、24小時響應上門維修等增值服務。

金融服務:押一付三小白領錢不夠?——年化18%,可全額貸款,年化預期年利息收入可達1000元;為房東提供基於房屋產權和收益權的其他金融服務也有很多拓展空間。

二手房交易準備:靠租房業務獲得的海量真實房源及與房東建立的穩定關系可以形成一個優質數量可觀的二手房房源數據庫,在租客端可形成巨大的買房人群,價值鏈再次得到延長。

房屋轉售後的家裝是不是又延長了價值鏈?!

總結一下,隨著租房中介業務逐漸成為免費的基礎性服務,租房管家時代將迅速來臨,有著海量真實房源、已有裝修等產品供應鏈資源、金融服務生態、二手房交易生態等等,重造後的租房經濟價值鏈將成為新常態。

讓我們期待中國房產經濟繼續沿著鏈接租房免費化、搜房二手房0.5折、家裝驚爆價666元/平的巨大變革浪潮中前進吧,在巨頭都不得不犧牲既有利益變革的時代,也是創業公司入局挑戰原有市場的絕好時機。我們持續關註房產領域的創新模式和創業機會,歡迎和各位交流探討。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許高,風險投資人微信號:593226180),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歡迎轉載,轉載前請聯系heimage0001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零售業關店潮再度來襲 華潤系、人人樂“斷臂止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521.html

零售業關店潮再度來襲 華潤系、人人樂“斷臂止損”

一財網 樂琰 2015-10-18 16:25:00

據聯商網統計顯示,實體零售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期,關店潮洶湧。在聯商網統計2015年上半年營收的101家零售企業中,有42家零售企業的業績出現負增長,將近二分之一。

在便利店經歷了一輪關店潮後,超市連鎖業者又開始經歷關店“陣痛”。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10月18日多方采訪獲悉,華潤系麾下的時尚概念健與美零售連鎖店“采活(VIVO)”擬全線關店停業。無獨有偶,區域零售龍頭企業人人樂最新公告稱,計劃在本年度關閉15家業績不佳門店,以集中資源加快推動戰略轉型。

有知情者透露,華潤系此前重新梳理了上市公司資產,將零售業務剝離出上市公司華潤創業,並擬將華潤創業更名為華潤啤酒,甚至華潤系還在掛牌出售手中沃爾瑪股權,這一系列動作都側面反映出實體零售業受沖擊後華潤系正以各種方式止損和回籠資金。而人人樂的狀況也如出一轍,實體業者面臨的壓力巨大。

巨頭們“斷臂自救”

采活(VIVO)是華潤集團在香港上市的華潤創業旗下時尚概念健與美零售連鎖品牌。2010年10月在香港開出第一家門店,並於2011年進入大陸市場。在西安開出國內的首家門店後,采活又陸續在深圳、廣州、北京、成都、青島、寧波、武漢、重慶、濟南等全國一二線城市布局。

然而記者登錄采活美妝官方微博發現,其官方微博已有近10個月的時間沒有進行更新,而其微信公眾號的推送消息也停留在今年7月31日。似乎有停業預兆。

果不其然,近期,久未更新的“采活美妝”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因業務調整,公司決定自2015年9月1日起陸續停止旗下門店對外營業,您在本店購買的商品如有任何問題或需要售後服務時,請在2015年12月31日前咨詢辦理。”

采活方面表示,關店需要一個過程,全國內的門店將在12月31日前全部停止對外營業。至於采活的員工則可能分流到華潤旗下高端超市Ole或其他崗位,這些還需要協調。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數月前曾經進入過一家采活門店,發現其業態與屈臣氏類似,但商品品類明顯少於屈臣氏,且屈臣氏和萬寧等最具有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商品在采活門店也很難見到,因此雷同且數量不多的商品弱勢成為采活的“痛點”。且采活的門店位置也並非如屈臣氏等對手位置好,采活部分門店會“隱藏”在商場高層的角落,人流量稀少。記者數月前到訪的那家采活幾乎沒有店內客人。

“此外,采活的商品陳列、貨品管理、庫存管理等也都存在各種問題,經營業績不佳當然導致關店,此前一些供應商已經知道消息了。”知情者透露。

同樣因業績問題遭遇關店的還有人人樂,人人樂發布公告稱,計劃在本年度關閉15家業績不佳、轉型困難的門店,以集中資源加快推動戰略轉型。

人人樂表示,受到電商沖擊、商場經營費用上升和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客流流失嚴重,此次關閉的門店銷售持續下滑,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

記者了解到,去年人人樂也關閉了18家虧損門店。截至今年6月,人人樂共有121家門店,關閉15家後還剩余106家,集中在深圳、西安、重慶、成都、南寧、天津六個區域。

實體零售業“過冬”

其實這並非華潤系第一次關店,在收購樂購之後,華潤系也發現了樂購的部分門店存在業績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關店調整,因此華潤系悄然將部分區域比如華南的一些樂購門店進行關店調整,因而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樂購老員工維權的人事風波。

“但是這並不能阻止華潤系關店止損的腳步,樂購的調整還在進行,而經營不善,不能與屈臣氏等抗衡的采活也被關店了。零售業很薄利,支撐不起昂貴的成本,關店是最簡單的止損選擇。”知情者透露,華潤系目前的整體策略就是怎麽止損怎麽做,將一些難以賺錢的板塊關停或剝離,盡量讓華潤在資本市場看起來“體面”,因而此前上市公司華潤創業剝離零售業務,將食品啤酒作為主業,原因很簡單,零售板塊業績不佳,會拖累上市公司財務表現。華潤創業甚至擬更名為華潤啤酒,其上市公司棄零售業務的決心可見一斑。

就在近期,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深國投投資有限公司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21個項目,擬以合計約33.35億元的掛牌價格轉讓所持的21家沃爾瑪的35%股權和相關債權。此舉也被業界認為是華潤系不看好低迷的零售業務,而出售以回籠資金之舉。

為何零售業如此難做?

長期從事零售業的沈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開設一家1萬平方米左右的賣場需要數千萬元的成本,加上人工和租金的逐年上漲,賣場的日營業額需達到30多萬元才可保本,而一家小型店鋪的日營業額需要達到5000元以上才可保本。有一批零售物業在這幾年都到期了,續租需要漲租金,但因為電商的沖擊,實體店收入卻在跌,部分超商的毛利率已經跌到5%以下。大量門店難以達到上述日營業額指標,關店止損為必然。如今“雙11”即將到來,估計實體業者又要經歷一波“陣痛”。

據聯商網統計顯示,實體零售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期,關店潮洶湧。在聯商網統計2015年上半年營收的101家零售企業中,有42家零售企業的業績出現負增長,將近二分之一。其中,昆百大A銷售額下降24.42%,跌幅最大;而在統計到的零售企業中,凈利潤的下跌狀況更為嚴重,有42 家企業凈利出現下滑,新華都、美邦等企業凈利潤跌幅甚至超過150%。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斷臂求生!黑莓宣告停產經典全鍵盤手機

手機“實體鍵盤控”最後的希望昨天宣告破滅。據彭博社消息,黑莓已經宣布將旗下的黑莓經典款手機BlackBerry Classic停產,這個消息似乎來得比預期要早一些。

6月23日黑莓發布財報,程守宗表示:“手機必須賺錢,不然就關。”而根據黑莓截至5月31日的財報,第一季度營收大跌35%,連續第三個季度持續虧損。現在看來這是導致黑莓提前宣布關停手機的主要原因。這一次,黑莓手機真的要和鍵盤死忠們說再見了!

消息宣布後,黑莓股價應聲下挫,收盤下跌3.25%至6.54美元。截至上周五,該公司今年以來的股價已經累計下跌27%。

BlackBerry Classic機型是2013年黑莓CEO程守宗上任後大力推動的,於2014年底正式發布,搭載了黑莓BlackBerry 10操作系統,並且采用了QWERTY全鍵盤的設計,被認為是延續黑莓手機設計風格的一款智能機。程守宗上任前,他的前任托斯頓-海因斯(Thorsten Heins)曾試圖推動全觸摸屏設備。而程守宗認為應該恢複黑莓忠實用戶喜愛的實體鍵盤。

不過由於自己的BB10操作系統在市場表現令人失望,黑莓正在轉向Android平臺。去年和今年黑莓推出的智能手機均采用了Android操作系統。業內普遍認為,黑莓做出停產BlackBerry Classic的決定意味著公司或許將放棄BB10操作系統。不過黑莓曾對此予以否認。如果這樣,BB10操作系統的更新版本有望於下月公布。

在瞬息萬變的移動硬件市場,Classic的經久不衰,卻成為它發展最大的絆腳石。黑莓公司首席運營官兼設備總經理拉爾夫-皮尼(Ralph Pini)在一篇博文中表示:“在今天的智能手機市場,Classic早已超過一部智能手機的平均壽命。我們準備改變這種情況,並向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東西。”

很多年前,黑莓公司最大的忠實用戶群之一是政府機構人員,這主要是因為該公司智能手機良好安全性能和其易用實體鍵盤。而現在的情況似乎變成了,就連美國的參議院也將放棄黑莓公司的手機了。

黑莓業務的沒落也反應了一種現象:用戶對於安全性和設計的重視程度是一樣的。蘋果和三星的競爭力不僅在於手機的安全性,而且註重設計。這令長期以安全制勝的黑莓輸掉了最後的強項。

Classic停產後,黑莓將正式從一家手機生產商轉向軟件和服務提供商。根據上個月投資者會議上透露的信息,到2019年,黑莓的軟件業務將擴大至176億美元規模,這比去年不到40億美元的規模擴大超過4倍。黑莓在醫療、法務、金融和汽車行業均涉及軟件服務。

過去一年,黑莓斥資上億美元收購了包括WatchDox和Good在內的企業來鞏固企業內部通信業務,同時把業務延伸至網絡安全咨詢。

盡管如此,目前全球至少還有2300萬人在使用黑莓手機,但是這一數據比起2年前驟減了四分之三。Blackberry最近推出的一款基於安卓系統的手機Priv由於賣得太貴銷量不及預期。公司仍在開發另兩款基於安卓系統的手機,包括一款廉價手機。公司承認,今年手機業務可能下滑24%。


三星內憂外患 再造重生還是短期斷臂?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2-03/1058432.html

____za_t24s__bl_0___y6g.thumb_head

11月29日,三星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正在考慮是否要分拆成兩家公司,以便提升股東長期價值,而這個決定的背後是三星所面臨的巨大經營壓力。Note7事件,再加之後來的洗衣機召回和賄賂醜聞,如今的三星已經傷痕累累,而在手機和家電市場中,三星更是面對著來自競爭對手的有力挑戰。業內人士對三星的業務裂變前景表示擔憂,“分拆重組”會在未來再造一個三星,還是只是為了取悅資本市場的短期斷臂行為,目前還未可知。

考慮拆分

11月29日,三星電子發表聲明稱,將增加向股東的現金回報,今明兩年將把50%的自有現金流用於回報股東。三星曾表示2017年底之前計劃把30%-50%的現金流大約5.7萬億韓元用於回報股東。三星電子計算,將向股東回報現金計劃提高到9.5萬億韓元(約合81億美元)。

在此份聲明中,三星稱將認真考慮由國際投資股東提出的增加設立獨立董事席位的建議,聲明指出,三星正在尋覓擁有全球企業經驗的“高素質的”董事,並計劃在2017年3月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增設至少一名新獨立董事。

此外,三星將考慮未來將公司轉化為投資控股的公眾公司,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削弱創始人第三代繼承人的控制力。聲明中稱,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直在采取措施簡化業務,專註於核心能力,確定優化結構是高度複雜的工作,涉及重要的戰略、運營、法律、監管和財務方面的考慮,公司已聘請外部顧問進行企業優化結構的深入研究。三星電子決定采納投資人的部分建議,對公司企業架構進行評估。而對公司分拆並具體在美國資本市場監管市場上市,則沒有確定的響應。三星稱探索新的架構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

三星做出這項決定源於今年10月美國對沖基金給出的一個建議。美國對沖基金持有三星0.62%股份,該公司建議三星電子轉型為一家控股公司,分拆後於首爾和美國納斯達克分別上市。據了解,三星其他基金類股東如APG和HGI也支持上述建議。

多事之秋

今年對於三星來說無疑是個多事之秋。

8月,在韓國和其他國家出現多例三星Note7電池爆炸事件,隨後,事件蔓延至全球市場。這家占據全球手機市場最大份額的韓國企業,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面對數十起Note7手機起火事故,不但沒能控制住事故量的增長,甚至依然不能給出讓人信服的事故原因,終於暫停生產了曾野心勃勃的Note7。

但這次事件給三星帶去的創傷是不可估量的,在業內人士看來,三星不僅要承擔超百億元的經濟損失,更要面對此次事件帶去的品牌傷害。世界通信網總編輯劉啟誠認為,三星在此次事件中受到的品牌傷害完全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消費者以後都會對三星的產品存在質疑,進而影響三星產品的市場表現,這是三星這麽多年最大的一個坎兒,對於一家如此規模的跨國企業來說,打擊很大。

但事情遠沒有結束,手機召回事件之後,三星電子美國公司又宣布擬主動召回部分2011年3月以來生產的約280萬臺揭蓋式洗衣機,稱大件衣物在高速甩動模式下,洗衣機存在內桶失去平衡,進而引發過度震動並導致頂部脫落的風險。

此後,由於涉嫌向韓國總統樸槿惠閨蜜行賄,三星被韓國檢方調查。檢方懷疑三星秘密行賄這兩家機構的控制人也是崔順實,韓國19家企業集團旗下的53家公司總計捐款數百億韓元,三星捐款最多。11月,韓國檢察官突然檢查三星首爾總部,沒收了電腦硬盤、賬冊及其他相關文檔。在此之前,檢察官已經傳喚一批三星高管,包括三星電子副董事長李在镕。

而在三星遭受一系列打擊的同時,三星的競爭對手卻在有力地沖擊市場。華為在上個月發布了高端年度旗艦機Mate9,其手機利潤甚至超過三星。

有利有弊

JackdawResearch分析師簡·道森表示,雖然三星考慮分拆並非是對最近一系列事件的直接回應,但卻可以成為三星重新評估其長期結構的一部分。

“分拆重組”會在未來再造一個三星,還是為了取悅資本市場的短期斷臂行為,分析師們仍莫衷一是。家電網主編李韜認為,從三星電子公布的聲明來看,該公司對股東提出的結構性改革建議表示了足夠的誠意。ConstellationResearch分析師霍爾格·米勒也表示,分拆可以提升三星的專註度。分拆後各項業務的總估值將超過多項業務融為一體的估值。

“但是當前三星電子正深陷產品停產危機未能自拔加之集團涉及政治醜聞等,顯然不是立即實行的良好時間窗口。”李韜如是說。

國外分析師認為,三星的所有權架構很複雜,重組可以簡化結構,增強企業透明度,為三星增加價值。一些投資者認為,如果李氏家族和其他三星子公司增加所有權公司的股份,他們可以獲得更多回報。三星董事長李健熙已經74歲,如果他過世,李在镕與他的兩個妹妹需要支付幾十億美元的遺產稅。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三星電子向控股架構轉移需要考慮許多的潛在因素,比如稅收及其他監管方面的變化。據悉,韓國法律要求,控股公司必須持有上市子公司至少30%的股份。如果真的分拆,三星電子必須購買子公司股票,比如三星SDI、三星電機、三星SDS的股票,從而達到法律的要求,開支可能會達到幾十億美元。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三星電子產業涉及芯片制造、消費電子、手機、電池等多領域。過去十年三星電子執行了27起跨國公司並購案,而在今年就投資了包括美國哈曼、QDvision、NewNetCanada在內的7家海外企業。如果真如聲明所言在2017年年中實行,必然首先將其旗下產業進行激進式的重組。預計將以芯片制造和屏幕制造兩業務為分拆後的各自核心,但新興布局的汽車事業也應在獨立上市考慮之列,這意味著該史無前例的改革承諾必將曠日持久以年計算。


“斷臂”酷派走到十字路口

“現場有投資人和銀行、供應商的高層,可能他們回去以後就要決定到底是給我們雪中送炭還是釜底抽薪。”在昨日的一場手機發布會上,說這話的時候劉江峰面帶微笑,但可想而知心底的壓力並不小。

四個月前,劉江峰以酷派集團CEO的身份出現,而在更早前,他是華為榮耀品牌的掌舵人,並在華為的職業生涯中頗得集團重視。到酷派後,他表示希望未來五年帶領酷派實現手機銷量過億,重回行業第一,並且在與樂視的合作中,增強酷派的互聯網生態能力,讓酷派順利轉型升級為以硬件為用戶入口及節點的互聯網生態公司。

光鮮的履歷表曾經讓外界對此充滿期待,但四個月過去了,這個目標似乎依然飄渺。近期大股東樂視的內部波動以及酷派旗下ivvi的易主無疑再一次加重了外界對於酷派前景的疑慮。

“酷派現在是虧損的,明年的目標是活下來,最好能有盈利。”在15日晚間的專訪中,劉江峰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透露,此前手機的庫存現在已經清理得差不多了,酷派要做的是改變自己,做出的產品要能賺錢。

“現階段的目標是活下來”

“這一百多天的時間都過得非常充實。進入一個新的團隊,需要完成諸如組織整合、人員調整、業務梳理、流程簡化、效率提升等等一系列工作,至今我每天的工作都非常繁忙。”劉江峰對記者說。

在外界的印象中,劉江峰屬於“幕後型”,但在新工作中,他幾乎事無巨細,投入了極大的精力。據說,在開始正式擔任酷派集團ceo前,他特意前往錘子辦公室,就手機的發布會PPT尋求羅永浩的建議。“這很不江峰。”熟悉他的人說。

盡管這位曾經在華為大獲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在接受采訪時表達的多是積極的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時的酷派面對的現實問題依舊很多。

在大多數手機行業調研報告中,酷派的排名依然靠後,而在手機連鎖商城迪信通發布的9月和10月的報告中,酷派排名分別為第九和第六。11月初,匯豐的研報稱,下調酷派集團2016/2017年每股盈利預測-0.42港元,-0.03港元。不過目前的股價已經擊穿這一預判,16日上午收盤價為0.76港元。

“這幾年酷派內部動蕩過多,如今已經很難在第一梯隊看到酷派的身影。”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說,目前酷派依然需要厘清自身的市場定位,先站穩腳跟。

而面對酷派的老問題,劉江峰對記者說,“一方面要在渠道方面給合作夥伴樹立信心:虧錢先虧我,賺錢先賺合作夥伴;另外則是賺錢活下去,即做出來的產品要能賺錢,消費者能買單。”

劉江峰提到,過去老酷派創新不足,而新酷派則在嚴保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會鼓勵員工發揮創造力。他表示,現在已經順利完成內部整合,接下來的重點會集中在“去開拓更多的市場空間,樹立全新的用戶口碑”。

而從酷派近期發布的公告來看,現階段依然處於清庫存階段,新品S1則定位中高端,年輕化,線上主打天貓、京東等渠道,線下則多與迪信通、恒波等渠道廠商合作。

23歲的酷派還有機會嗎?

作為一家已有20多年的通信企業,酷派曾經是國產手機四強“中華酷聯”之一,在2014年的各種手機銷量排行榜上還居於第六或第七的位置。而在酷派2015年的全年財報中,收入同比下滑41.1%的數字側面反映了這家公司在這一年中發生了直線下滑。

這一年酷派經歷了最為艱難的轉型:酷派為了開拓手機渠道,在酷派品牌的基礎上,分別成立了大神和ivvi兩大品牌,大神主攻電商渠道,ivvi探索線下公開市場。然而隨後向360出售大神品牌卻放大了酷派2015年營收下降幅度,而在行業渠道變革方面,ivvi的獨立運營也分食了酷派的渠道能力。

就在前不久,酷派集團又發布公告稱,超多維以2.7億元收購酷派移動80%的股本權益,而酷派移動主營業務是ivvi手機。但酷派內部員工告訴記者,在此前的多次“改革”中,酷派幾乎把大部分公開渠道資源給了ivvi品牌,此次將ivvi分流出去,無疑是再一次降低了酷派在線下渠道的控制力。

記者聯系上ivvi品牌負責人王德新,對方表示目前酷派與ivvi依然共享研發實驗室、專利、供應鏈等資源,而在明年三月份ivvi的新團隊則會搬到超多維辦公。

“目前辦公室在裝修,超多維在消費電子上有比較長遠的想法,技術需要載體落地,手機是其中的一環。”王德新對記者說。

如何重塑渠道是現階段擺在劉江峰面前的難題,但在王艷輝看來,對於各個品牌的梳理對於執掌過榮耀品牌的劉江峰來說遲早會解決,比品牌、渠道等更為“無法把控”的也許來源於大股東樂視的無形壓力。如果說曾經樂視的入股還讓酷派的“老人們”幾度興奮,但如今被神話的“生態化反能力”則在短期內無法再給酷派助力。

十天前,裁員信息爆出之後,樂視網停牌,而酷派股價則變成驚弓之鳥,市值遭狠殺,本月7日盤中被砸出一根大陰線,盤中最大跌幅17.5%。可以說,樂視資金鏈風波不停,掛在酷派頭上劍就放不下。

同時,以樂視“入主”的6月17日股價1.53元計算,近6個月的時間,酷派市值已經縮水6成。而在樂視自爆資金鏈緊張後的一個月時間,市值縮水近半。一個流水幾百億的手機企業,市值變35億港元。

而面對樂視的資金鏈以及供應鏈等話題時,劉江峰並沒有過多談及,但在發布會開場時,他說,“現在我可能會遭遇很多冷眼、嘲笑、打擊,但是我相信有一天,我和團隊會和這個世界平起平坐,坐看風起雲湧,花開花落。”

11月21日,酷派集團發布盈利預警公告稱,2016財年度將虧損約30億港元,不過,也許對於他來說,最壞的時候正在過去。(實習生麥舒瑜對本文亦有貢獻)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