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基因的力量 勝過父母教養

2012-7-9  TCW




今日出生的小孩需要食物和遮蔽, 跟一萬年前的人們一樣。要滿足這些基本需求比從前容易得多──我們去商店買就行了,不用到野外狩獵。由於我們更有能力提供食物與住所,因此我們對於好的教 養標準也提高了。父母的「自由時間」幾乎都圍繞著孩子打轉:幫他們做好準備,來回接送,在看台上觀賞他們比賽。

為什麼父母們不按照我建議的輕鬆方法做,要把自己累死?

你在輕鬆育兒的同時,並不會危及孩子的未來,因為孩子的生命力比我們所理解的要強得多。從前,天性相對於教養只是一種看法,但現在公認的答案卻是:天性勝過一切(特別是長期而言)。如果你的孩子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家庭成長,他長大後很可能仍大同小異。

對於這些懷疑,最天真的方式就是仔細研究很多家庭。只看典型的家庭不可能找到解答,因為典型的家庭天衣無縫的把天性和教養融合在一起了。一般人會和其兄弟姊妹擁有一半相同的基因,而且童年會在同一個屋簷下度過。只要這兩個因素組合在一起,我們就無法找到真相。

幸運的是,活躍於這個領域的研究者並沒有那麼快就認輸,他們在承認「天性和教養在一般家庭中是天衣無縫的組合」之後,隨即反擊道,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典型 的一般家庭。要解開天性與教養的奧秘,秘訣就是研究那些在生物學和教養上的組合有裂縫(或完全分離)的家庭。從這個觀點來看,有兩種家庭很特別:領養小孩 的家庭,以及有雙胞胎的家庭。

從領養的家庭,我們可以清楚發現很多事實。當一對夫妻領養陌生人的新生兒,任何家族的相似性都將是來自於教養。如果你從來沒有見過你的親生父母,但還是跟他們很像,那原因可能就是天生的。

有雙胞胎的家庭又如何?乍看之下,他們與「一般」家庭有同樣的問題──完全結合天性以及教養,讓此兩者完全無法區隔。但是雙胞胎有兩種:同卵雙生和異卵雙 生。同卵雙生的雙胞胎彼此的基因完全相同。他們會長得很像,不認識他們的人幾乎很難分辨。異卵雙胞胎只有一半的基因相同──跟一般的手足一樣。因此,如果 同卵雙胞胎彼此的相似度比異卵雙胞胎高,原因可能是天生的。

上述解釋還不夠嗎?我們可以再晉一級,看看從小分離或者被不同家庭養大的雙胞胎。如果同卵雙胞胎被分開教養,他們的相似度比一同生長的異卵雙胞胎來得高,那麼原因一定是天生使然。如果一起養大的雙胞胎比起分開養育的雙胞胎還像,那麼原因幾乎肯定是教養所致。

領養小孩長大和家人不像

幾十年前,雙胞胎和領養方式開始為人所認同,從那時起,數百位研究者就注意到這個不錯的方法。結果是,一個新的學科出現了──行為遺傳學──還有一堆可觀的研究,運用雙胞胎和領養方式,針對每一個特徵解決天性與教養的爭論。

這些研究顯示什麼?大部分人都預期,中庸的答案會主張天性和教養都很重要。確實,大多數人都不太容易相信其他答案。但信不信由你,雙胞胎和領養研究並不支 持這個中庸的解答。同卵雙胞胎比起異卵雙胞胎的相似度要高得多──就算從一出生就分開──而他們的相似性通常會隨著年紀而增加。被領養的小孩年幼時,會跟 領養家庭的人有點相像;但當被領養的小孩長大成人了,這份相似性大半會沖淡掉。這些結果加總起來,就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天性比教養重要得多,尤其就長期 來看。

沒有兩個人會有完全相同的環境。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兩個小孩會有不一樣的老師和朋友,看不一樣的電視節目,吃不一樣的食物。一個睡上鋪,一個睡下鋪。一個 被打屁股,另外一個在聽床邊故事。大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人,最後都會把自己的童年留在家裡,那麼研究員怎麼能說兩個小孩子是用同樣的方式養大的?

答案是,研究人員把「用同樣的方式養育」等同於「被同樣的人養育」。如果父母的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狀態、育兒哲學、宗教、學區和最喜歡的顏色能影響小 孩,這就算教養。什麼不能算教養呢?雖然被同樣的父母養育,但小孩的環境中有任何可變化的特徵都算。研究員稱此類特徵為「獨特的環境」或「非共享環境」, 但是你可以稱之為「以上皆非」。從同儕、細菌、電視,到家長的偏愛、運氣不好和自由意志,都可以算作獨特的環境。(本文摘錄自前言、第二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14

虎爸分享》上億身家投資高手 教養小孩也有一套 餐桌上大鳴大放 教出醫生、教授兒子

2013-12-02  TWM
 
 

 

從一貧如洗的孤兒到億元財富身價,李宗男不僅投資成績斐然,他有兩個兒子,一位是心臟外科醫師,一位是大學電機系教授,更是他人生最大的驕傲。

他是如何教養出兩位社會精英,與他的投資心法一樣值得學習。

撰文‧謝富旭

在台灣外科醫師短缺下,開刀與看診行程滿檔的台北馬偕醫院心臟外科名醫李君儀,周末總是盡可能卸下繁重的工作,帶著孩子們與父母親聚餐。在李君儀心中,李宗男一直都不是個嚴父角色,而更像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從小學一年級起,李君儀一直是班上成績第一名的學生,不過,這個第一名頭銜,在他升上五、六年級時有了變化。因為,他當時就讀台北市西松國小的班導師,就是自己的父親李宗男,雖然自認為考得很好,但在父親的班上,李君儀始終與第一名無緣,頂多拿到第二名。

當兒子班導師 用一百分標準要求他回想當時教兒子的回憶,李宗男笑著說:「兒子在班上被我教,拿第一名對其他同學實在講不過去!」為了不讓人說李宗男刻意關照自己的孩子,連體罰時,李君儀總是要多挨幾下板子。

李君儀回憶說:「那是個體罰盛行的年代,當導師的父親對自己班上同學要求遠比其他老師嚴格,哪一科達不到九十分,少一分就用藤條抽手心一下。」有一次,李君儀數學考九十四分,父親不知哪根筋不對,竟硬把他叫到講台前,抽六下手心。打完後,李宗男狡黠地笑說:「你的標準是一百分!」李宗男對兩個兒子的生活習慣與課業要求雖極為嚴格,但態度上卻又顯得極為慈祥柔軟,讓兒子無法抗拒父親超高標準的期待。目前在國立大學電機系任教,擁有四十幾項光電科技方面專利的李宗男次子李君浩,因為是么子特別愛撒嬌,直到上國一時,在家裡仍坐在父親大腿閒話家常。

那種既嚴厲又慈祥的衝突教養風格,最讓李君浩印象深刻的是,他考上大學後,赴成功嶺受軍事訓練時,每晚大家都要比誰收到的信最多,來彰顯自己的人氣指數。受訓兩個月期間,儘管每星期一次的家庭面會日,父母親一定會帶好料的為李君浩「進補」一番,「但父親仍每日親手執筆為我寫一封信,每封信不是三言兩語敷衍了事,還都是長篇大論寫了二至三張信紙!」李宗男的教育觀念是,要栽培孩子成為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不在於父母親能講出什麼深刻的大道理,而是小時候就要從很小的習慣嚴格要求起。「其實,兒子們只要做到我規定的,放學後先把功課做完,再做其他事;不吃零食與喝飲料,睡覺前一定要刷牙;今天上過的課至少複習一次……種種小習慣,我就覺得很好了。是不是讀書的料,真的是看興趣,看他們的造化。」為了養成兩個兒子在正餐外不吃零食、不喝飲料的好習慣,李宗男夫婦除了不給零用錢外,準備的三餐總是特別豐盛,連早餐也不放過。

「長久以來,我們家早餐總是吃得像晚餐一樣,乾飯配四菜一湯。更誇張的是,有時候一起床就已經聞到母親煎牛排的陣陣香味,我沒唬你,我們家早餐有時候就是吃牛排。」李君儀表情認真地說。

防孩子吃零食 一天八顆柳丁伺候李君儀細數媽媽在培養小孩不吃零食、喝飲料的習慣,已到達「機關算盡」的程度。讓他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柳丁盛產期時,媽媽為他準備了八顆去好皮、隱隱露出黃色果肉的漂亮柳丁;為什麼是八顆?「因為上午有三次下課,一節一顆,中餐後吃兩顆,下午三次下課再各吃一顆,剛剛好一天吃完八顆。這種『精算能力』,就算同學要請我吃零食、喝飲料,我都只好婉拒。」每到周末假日,李宗男夫婦鮮少帶孩子出遊,卻把大部分時間用來光顧擁有美食盛名的餐廳上。李君儀、李君浩在青少年時期特別愛吃牛排,李宗男打聽到台北市華泰王子飯店的牛排最美味,於是常帶著孩子光顧。

每個周末在餐廳外食的餐桌上,李宗男與兩個兒子約定,這個時候是「大鳴大放」時間,對父母親有什麼不滿,或有什麼要求,或想買什麼東西,或做錯什麼事想要認錯,都可盡情地宣洩出來,家庭成員對彼此心中存有什麼疙瘩,絕不可放超過一個禮拜。

李家成員每周固定的心情交流與美食聚會傳統,一直持續至今不輟,只是成員從原本一家兩代四口,擴張成一家三代十二口。

在李君浩的成長記憶中,父親簡直像個準時的時鐘。「讀小學時每到放學,父親每天開車接我們下學,再繞到母親工作的地點接她下班;一家人到家後,孩子先寫功課,吃完晚飯後,父親又出門補習;補習下課回到家,總是會撥時間再幫我們複習功課。一直到晚上十一點,全家人準備上床睡覺時,父親還總是坐在書桌前,獨自批改作業或出試卷。」李宗男照顧家庭,努力工作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兩個兒子心中,「這種無聲的身教,是我們日後出社會做事、照顧家庭的榜樣。」李君浩說。

說到對孩子人生種種重大選擇,李宗男夫婦也都打自內心地予以尊重。

李君儀舉例說,面臨選科抉擇時,父親找了幾位醫師朋友一一與他詳談,卻不明講到底希望他選哪一科。「我從這些醫師叔叔伯伯的口氣感覺到,父親雖然對選科態度開放,卻似乎最不希望我選擇挑戰度最高、工作最繁重,而且最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外科;即使真要選外科,也最好選一般外科,而不要選急重病的神經外科或心臟外科。」「為了不辜負父親栽培,我做了任性的決定,特別選擇難度最高、手術過程中變化最大的心臟外科,作為醫師生涯的起點。因為我深信,走這一條路,能拯救很多像父親這樣支撐整個家庭的心臟病患者!」李君儀感性地說。

面對李君儀的選擇,李宗男說,他只有一個感覺:「不捨!但卻完全尊重。」父子三人彼此話雖不多,但那種相互疼惜、關心對方之情卻溢於言表。

李君浩

出生:1972年

現職:國立大學電機系教授學歷:台大電機系、台大電機系博士專長領域:有機高分子發光零件,擁有40幾項專利權

李君儀

出生:1970年

現職: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醫學專長: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心衰竭手術李宗男餐桌上的三堂教養課1. 要求嚴格、態度慈祥對兒子要求嚴格,態度上卻極為柔軟,讓兒子無法抗拒父親超高標準的期待。

2.平日力行好習慣,假日暢所欲言 對父母的不滿或疙瘩,絕不放超過一個星期。

3.要求孩子做到的事,父母要先做到 要小孩少看電視,父母也要少看;要小孩不吃零食,父母也不能貪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3

SENSE隨筆151214天性與教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2/14/sense%e9%9a%a8%e7%ad%86151214%e5%a4%a9%e6%80%a7%e8%88%87%e6%95%99%e9%a4%8a/

SENSE隨筆151214
天性與教養
礎執筆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怪獸家長深明這個道理, 不惜散盡千金, 讓子女參加學前班、興趣班、補習班….. 務求贏在起跑線。 「天生我材必惡補, 千金散盡賺返來。」 不過這種早期的催谷, 是否具有效益呢? 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基因運作機制〉
先從最根本看看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差異。黑猩猩和人類的基因相似度比大猩猩更高, 約有95%-99%相同, 視乎以什麼準則去均量。黑猩猩只比人類多一對染色體, 理論上人和黑猩猩交配, 可誕下沒有生育能力的物種, 即類似騾子的情況。

人類和黑猩猩約有3萬個基因, 雖然絕大部分相同, 但使用的形態和順序有別, 足以令雙方的體質表現出明顯差異。***

在不同動物身上, 可以有相同的基因。不過擁有相同的基因, 並不代表就會產生相同的生物結構。 DNA鏈條上有稱為「啟動子promoter」的區域, 當這個區域接收到「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 基因才會開始活動。 簡單來說, 動物有一套機制來控制基因運作的開與關。 透過這種開關, 相同的基因便可在不同的生物組織上發揮作用,並且重複使用, 結果在不同物種上產生不同的身體結構。****

例如在人類發育時期, 每個基因可以重複使用至少2次以上。植物則無此機制, 所以需要比動物擁有更多的基因來建構各種組織。***

〈認清本能〉
基因除了能決定生物的外貌, 同時亦會決定生物的基本行為—「本能」。

愛(實為性)便是其中一種最基本的本能了。「血管加壓素」和「催產素」這兩種荷爾蒙決定了哺乳類的求偶行為。血管加壓素的原始作用為控制腎臟保留水分; 催產素則是讓腎臟排出鹽分。不過在開關機制下, 血管加壓素同時可掌管生殖系統的協調; 催產素則會在分娩時刺激子宮肌肉收縮, 同時可令乳腺分泌乳汁。
Th. 只要不同的器官上有相對應的「感受體」, 相同的荷爾蒙便可發揮出不同的作用。

在研究田鼠的實驗中發現, 催產素使雌田鼠選擇配偶, 血管加壓素則使雄田鼠對配偶以外的田鼠展現攻擊性。 這兩種荷爾蒙可以令囓齒類形成長期的配偶關係, 並且形成社會記憶。***

田鼠大腦的感受體受到催產素的刺激, 會出現類似毒品上癮的狀況。 人類的腦部, 跟田鼠有相同的血管加壓素和催產素感受體。實驗發現, 當人看到戀人的照片時,大腦活化的位置, 跟受古柯鹼cocaine刺激時活化的位置重疊。換句話說, 人類在戀愛時, 其實是處於一種類似受到毒品刺激的狀態; 又或者反過來說,人之所以要吸毒, 其實是為了追求戀愛的快感。**** 理論上, 當人腦內的內杏仁核的催產素感受體活化時, 人會盲目、自動、本能地和身旁的異性結成連理, 而性交肯定可以活化這些感受體。(因性而愛, 成人片的情節似乎並非全然虛構呢!)

〈遺傳的作用力〉
以目前的科學知識, 已知大部分的動物行為是受本能驅動, 具有遺傳性, 無需透過學習而得的。 不過,在人類身上, 遺傳的作用力可以去到什麼程度呢? 要進行這種先天遺傳影響力的研究並不容易, 還好人類有同卵雙胞胎—基因完全相同的不同個體, 可作最佳的對照實驗。

在不同家庭環境成長的同卵雙胞胎研究結果發現, 人格變異性有超過40%源自基因, 少於10%來自家庭, 約25%源於獨特經驗的環境影響, 剩下25%是測量誤差。亦即是說影響人格的, 最主要是遺傳。***
生性外向的人, 就算強迫他坐下讀書, 亦很難改變為內向型人格。認識先天遺傳重要性之前的世代, 在 “後天論”主宰下, 行為心理學家便經常意圖以「治療」方式去改變同性戀者。

除了性格外, 體重、身高, 甚至智商等, 遺傳都有很大的影響。不過要留意的是, 這並不是指後天環境完全沒有影響力, 而是指當提供相同的後天環境時, 遺傳的影響力便會最為顯現。例如天生有肥胖基因的人, 如根本每天都吃不飽, 他是胖不起來的; 但當跟沒有肥胖基因的人一起吃相同的食量, 則會更容易胖起來。又如公共教育上課時劃一的學習內容一樣, 總有人更聰明、更易理解授課內容。換句話說, 提供的後天環境越是平等, 人的差異便越是依賴遺傳基因。

研究亦發現, 基因的影響會隨年齡而增加; 共享環境的影響則會隨年齡而逐漸消失。童年的知識經驗是從別人而來的, 但成人則是自己主動汲取。所以這個研究結果反映的, 可能是擁有某套基因會使個人傾向於經驗某種環境, 從而自我強化, 出現正回饋, 例如有「讀書細胞」的人會喜歡參與學術活動, 有「運動細胞」的人會喜歡運動。

〈環境的影響力〉
既然有那麼多的東西都受先天遺傳影響, 那後天環境是否沒有任何作用呢? 答案是否定的。演化最基本的一個原則是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後天環境決定了何種基因可以繼承繁衍。

除此之外, 具備了某項功能的基因, 如在指定時間內缺乏外在環境的刺激, 該功能將會失去效用。*** 例如老鼠在眼睛張開後3週內都處身黑暗之中, 沒有受到光的刺激來使視覺系統成熟, 牠就會永遠盲掉。在人類身上, 也有類似的情況。人在小時候很容易改變口音, 但約過了15歲, 便永遠改變不了。更極端的情況是, 人在10多歲前從來沒有跟其他人溝通過, 便會永遠學不到如何說話。

〈結論〉
基因實際上可提供的, 其實是潛能的上限。如果還未到達上限, 外在環境便很容易會影響到各種外在表現。心理學家James Flynn註意到人類平均智商一直在上升, 跟祖先相比, 人人都是天才。不過大家都很清楚自己不是天才, 所以這並不可能是事實的真相。營養改良、教育普及和心智刺激的增加, 很容易便讓新一代的人比上一代 “聰明”。舊一代的人實際上並不是比新一代的人 “笨”, 而是根本缺乏相關的外在環境去發揮應有的潛能, 無知和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數學便是一個好例子, 所有人在受過適當教育後, 均可學會初階數學、四則運算, 但到了高等數學, 很多人就算窮一生的時間連理解都做不到, 因為那已超出他的潛能上限。

在了解過先後天對生物以及人的影響後, 似乎怪獸家長的做法並非毫無道理。不過,如果他們提供的後天培育跟子女的天性並不相符的話, 那只會事倍功半。又當各家長所能提供的教育環境其實已相差無幾之時, 能贏在起跑線上的差異便不在教育, 而在先天遺傳。所以如果他們真是這麼執意要子女贏在起跑線上, 就應該多跟不同的人交配, 以求誕下天才。

參考書目: 《天性與教養 Nature via Nurture》 (2004) Matt Ridl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