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A股市場的真問題與假問題 ——兼談一次股改與二次股改的關係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563

股 市低迷,各種找制度或政策原因的討論也就風生水起。這本身已經暗示了悲劇之所在。因為中國股市的制度缺陷往往在牛市時暴露得更充分,我在2001年和 2007年牛市高峰時專文論危機,在2005年股市極度低迷時,倒是專文談制度和市場轉折的契機。在股市再度低迷的今天,我們要想真正看破迷局認清大勢, 必須超越一時的功利之心,擺脫誘惑和糾結人們的假問題,敢於面對市場真正的病症和挑戰。唯其如此,危局才可能再次轉化為機遇。

股市低迷本身不是問題

現在A股上市審查已屬世界上最嚴之列,審查越多、權力越大、花費越多,還是不能避免上市後變臉。

今天人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美國是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道瓊斯指數已經快要回到危機前的水平了,A股還在熊市中掙扎,這是不是充分說明了中國股市自身有問題?

客觀地說,這個比較並不嚴謹。美國經濟在經過金融風暴衝擊後在曲折緩慢復甦,開始釋放積極信號,而中國經濟在2008年底4萬億的強刺激後,現在面 臨經濟轉折和下台階,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相應的,美國股市也是在危機後逐步緩步回升,而中國A股則在2009年領漲全球後又開始回調。

同時,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在危機前就長期窄幅徘徊,中國股市在2007年剛剛經歷了瘋狂的頂點。就如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如果和十多年前的泡沫高點 相比,今天還只在半山腰,日本日經225指數,現在只是其二十多年前泡沫高點的四分之一,而同期的中國A股市場,自設立來,指數漲了20倍。

可見,選一個特定時間段來對比,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真正要在不同市場間做比較,國際上通用的只能是市盈率和市淨率的比較。它反映了市場估值與企 業盈利和淨資產的比值。因為任何經濟增長最終總要體現在企業盈利和淨資產積累上,才能左右股市的估值。用這些指標看,中國A股與世界主要市場,與中國周邊 市場,只能說相差無幾,看不出有任何不正常。

從股息回報來看,中國A股過去和現在都顯著低於國內定期存款利息和國債利息,其他主要國家恰好相反,用這個指標看A股的回報率就差很多。如果用中國 企業在境內境外不同市場的表現來看,A股市場估值還算是最好的。中國企業在海外國際規範市場上大多數表現從來比較差。香港沒什麼人指責中國股市制度或政策 的種種問題,國企股紅籌股估值也並不高。美國市場近年來走勢確實不錯,但在美國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則並沒有享受這個好運,相反還遭遇了滑鐵盧,以至紛紛主 動或被動退市,都想回到香港特別是國內A股來上市。可見A股市場的價值在中國企業眼中,還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企業大多是規模效益型的,一旦經濟減速、增長受限,企業盈利馬上滑坡。這與美國的藍籌企業佔盡技術、專利和創新優勢有很大不 同。因此我們及中國周邊市場的估值比美國市場低一些也很正常。總之,中國企業在境內外市場的表現,應當說在總體上反映了我們經濟和企業的實際狀況,並沒有 什麼冤枉和異常,沒必要自作悲情。

還有很多人批評,A股市場的根本問題是為融資者服務,使投資者的利益受損。這個批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怎樣才叫為投資者服務?打擊違法犯罪肯定是一 方面,客觀地說,監管層一直也在努力。其他如很多人建議的進一步限制大股東、高管變現,對上市公司附加越來越多的要求和束縛,這恐怕既不是改革的方向也不 合國際慣例。試想限制到極端也就是退回到與國際規範市場背道而馳的股權分置時代,原始股東全不讓套現流通,上市價格、指標全部行政批准,但那時的市場仍然 是牛短熊長、投資者一樣怨聲載道。

有人說,關鍵是公司發行不能有三高,應全部低價上市。新股發行改革之前,從來是這麼做的,無論什麼公司,按統一的市盈率定價發行。許多公司上市首日 股價翻好幾倍,二級市場仍然高位接盤,那也沒能真正保護投資者。2012年以來,監管層干預新股定價和首日漲幅,但一當市場稍稍平穩,首日大幅上漲的股票 依然很多。有人說應嚴打新股炒作者,但一查首日買入的幾乎全部是中小散戶。又有人說要嚴格審查擬上市公司,其實,現在A股上市審查已屬世界上最嚴之列,不 僅上市公司為支付中介機構審查的交通住宿招待等各項費用越來越多,相關打點越來越多,甚至連不少媒體都開始借審查斂財,以發負面消息為由收封口費,審查越 多、權力越大、花費越多,還是不能避免上市後變臉。

由此可見,要區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股市對經濟下行的反映,這是股市開始發揮經濟晴雨表功能的表現。這一點並非壞事,反而值得歡迎。它也意味著只要經 濟出現回穩上升的信號,股市必然也會回暖。另一種是證券市場本身的制度和政策缺陷,這才是真要認真對待的。這種制度缺陷和政策失誤,一方面會在市場低迷時 進一步打擊投資者的信心(如同樣反映調整中的中國經濟,2012年香港國企股和紅籌股的表現就比A股強很多)。另一方面是當經濟和市場稍有回暖,監管者和 投資者都鬆口氣、好了傷疤忘了疼時,IPO提速、投機炒作又起,股市制度的內在缺陷就會放大發作,從而很快迎來新的失望和悲劇。

股價扭曲結構高估是真問題

所有問題的根子,不在別處,恰恰就在現行的行政發行審批制度本身。

A股市場確實存在重大的問題,只是A股的真正問題與現在市場上絕大多數人想的並不相同。A股最大的不正常不在其熊市之煎熬,而在市場極度低迷時,上市企業排隊還越來越長,現在發號已到750開外,若非明裡暗裡地控制繼續發號,估計早已過千。這顯然是全球股市都沒有的怪事。

A股另一個不正常,是垃圾股往往比績優股更受追逐吹捧。A股市場歷年的大牛股往往非垃圾重組股莫屬。即便在今天監管層高調打壓ST等垃圾股的強勢氛圍下,垃圾股依然不時在熊市中鹹魚翻生,連連漲停,身價翻番,成為一大奇觀。

A股市場的第三個不正常是股市低迷至此,二級市場投資者已苦不堪言,但新股上市發行仍然不斷不敗,老股東套現綿綿不絕。這樣,境外已上市的中國公司 想回來上市,境內上市的原始股東和高管鎖定期一完,就忙著拋售套現,與境外市場熊市中新股發不出去大股東和高管不但不減持反而紛紛增持適成對照。

顯然,以上這三個怪現象才是A股真正不正常的地方。連病情的症兆都看不對,我們當然就不可能找對病灶病根,更不用說治病的藥方。

A股的三大怪現象,說穿了,反映一個許多人諱莫如深的病灶,就是股價扭曲結構高估下的供求失衡。在熊市中談股價扭曲結構高估,許多人不免會跳起來。 但股價是否扭曲高估並不是由爭論或感情決定,而是由真金白銀決定的。市場經濟從來靠價格和供求關係調節。市場不憐憫眼淚,也不相信皇帝的新衣裳。價格合 適,供求就平衡。價格錯了,供求就失衡。現在A股市場想上市的人打破了頭,只能說明價格過高導致供過於求,於是靠控制供給、嚴格篩選和排長隊來勉力維持秩 序。

應當指出,這裡說的價格不僅是上市發行價。上市發行價僅僅是公司讓渡的一小部分增量股權的價格,二級市場的價格才是原始股東衡量自身財富和套現退出 的價格。因此,打開窗戶說亮話,二級市場的股價扭曲結構高估,既是太多企業在熊市中也想上市的原因,也是企業不怕發行價再被管制壓低也要上市的原因,更是 股市低迷原始股東和高管們也要拋售套現的原因。所謂圈錢,所謂有利於融資者,無非是說股價高了。因為東西不在貴賤,黃銅也好,黃金也罷,定價太高了,都是 圈錢蒙人;定價合適了,都是投資,都是物有所值。無論專家媒體還是投資者監管者,找了股市那麼多問題,獨獨不能正視股價扭曲結構高估這個基本事實,不願說 破皇帝的新衣,就只能繞著圈子亂找別的毛病。承認二級市場股價扭曲高估,才算是摸到病灶。

但是,A股的估值,用國際通用的市盈率、市淨率,不是說與海外規範市場接軌了嗎?這個判斷以偏概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國的接軌是加權平均的接 軌,大盤藍籌股特別是銀行股,市盈率很低,已經到5到10倍,但量大權重,一隻抵幾百隻,從而拉低和扭曲了市場估值。實際絕大多數中小盤股,熊市至此,其 市盈率仍在二十多倍、三十倍以上。現在2432只A股,真正市盈率在15倍以下的,只有262只,不到全部上市公司的11%。本來物以稀為貴,故境外市 場,一般是大盤藍籌股估值高些,中小盤股估值低些。特別在熊市,所謂漲時看勢,跌時看質,這時中小盤股股價往往跌至幾倍市盈率、每股淨資產之下。港台股 市,內地在港上市的H股紅籌股,都是這個情況。日本東京日經225指數市淨率現為1.25倍,東京證券交易所全部股票平均的市淨率就降到了0.7倍。在這 種情況下,企業自然不來上市,上市的也自然輕易不會減持。而A股現在鼓勵來上市排隊的恰恰是市盈率、市淨率高的中小盤,價格當然都高,供求自然不平衡。

更進一步問,股價結構為何扭曲?問題當然出在供給管制。現在場外符合上市門檻的企業成千上萬,沒有供給管制,場內中小盤股的價格自然下來,大盤與中 小盤之間的價格扭曲也會消失。殼資源失去價值,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殼重組這樣的蠢事就不會有人去幹。所以,供給管制是A股市場股價結構扭曲的病根,政策為殼 重組放行不過是火上澆油。

現在可以看出,為什麼近來A股市場用意很好的種種改革不能奏效的原因。因為所做的,都不是解除價格和供求管制,而是想方設法如何「更好」地管制。從 干預IPO定價,到人為影響新股上市首日定價;從IPO企業過會排隊審查,到過會後等待上市的指令;從管理企業如何分紅派息,到不斷改變企業下市預警規 則,監管者唯恐市場失靈,唯恐投資者不理性,出手越俎代庖。監管者天天強調別人的信息披露如何重要,自己關於市場規則的信息披露卻常常朝令夕改、漏洞不 斷。殊不知,在證券市場這個市場經濟最複雜敏感、對所有信息都會自己再加工的神經中樞,任何對價格或供求的人為干預都會帶來一系列進一步扭曲。

因此,現在許多人建議的如何更巧妙或更嚴格地去把關監控,如何給股市進一步吃小灶免股息稅(A股的稅收已經在全球屬最低之列,上市公司股息稅已經比一般企業低50%),都只能揚湯止沸,對改變股市股價結構扭曲和供求失衡並無什麼效果,甚至還會起反向刺激作用。

至於一面打擊ST等績差股,一面鼓勵殼重組,更是進一步加大了投機炒作的空間,使重組成功的企業具有更大的暴利效應。因為這些所有問題的根子,不在 別處,恰恰就在現行的行政發行審批制度本身。迴避這個核心問題,即使經濟好轉,股市再次回暖,也不會就此解脫,只會像以前一樣,市場內在的供求失衡在新一 輪的牛短熊長中套牢更多的進入者。

市場化改革中的瀉藥與補藥

二次股改的全部要訣就是要放棄行政干預,做好機制設計,關鍵是設計好新股發行、再融資發行和重組退市這三個門檻。

世界上有些病,不懂病因肯定治不好,知道病因,也並不一定好治。今天A股大盤股受壓、中小盤股高估值的股價結構扭曲就是這樣一例。從理論上說,取消 供給管制,放手讓企業大量上市,股價必然會跌到一個供求平衡的水平,市場也就會校正估值扭曲,殼資源也會失去價值,市場肯定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是,這 既意味著現存已經傷痕纍纍的投資者要蒙受進一步的巨大損失,也意味著監管者要承擔股市暴跌和規則改變的結果和責任。這顯然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可能是 一個現存政治或利益結構下無法達到的決定。

有人說,這是股權分置改革後全流通的結果,現在是在為全流通付代價。這說法不能說全無道理,欠債總是要還的。但更準確地說,全流通解決了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問題,但那次股改中沒有相應解決A股的股價結構扭曲問題,這就構成了當前二次股改的挑戰。

曾經的股權分置市場是一個狹小、封閉、大部分股不流通的市場,它與國際規範股市格格不入,與計劃經濟類同,要靠一系列行政調控價格和供求的體制去維 持市場運行。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同股不同權、產權界定不清的問題,將A股帶入了同股同權的全流通時代。全流通既顯著增加了市場厚度和活力,也大大增加了企 業上市套現的誘惑力。

如果因勢利導,在股改全面展開後,相應放開對證券市場的價格管制和供求管制,允許和推動已經開始逐步解凍的大盤藍籌股進入流通,本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2007年股市的狂熱和泡沫,讓一個全流通的市場由價格和供求關係自己去調節運行。

但歷史不能假設。如果我們不想也不可能退回到股權分置時代的封閉市場和計劃調控,今天能夠選擇的,就是如何以一種可行的方式實現證券市場的市場化。這就是二次股改的任務。

如果說股權分置改革即一次股改主要解決了股市的產權界定問題,那麼二次股改,即發行審批制度的改革,就是要解決股市運行體制的市場化問題。反之,無論以什麼名義,無論有多大聰明,對市場進行人為行政干預的所謂「改革」越多,只會使問題更加積重難返。

股市運行體制的市場化,包括新股發行的市場化,再融資發行的市場化和重組退市的市場化。所謂市場化,就是讓價格和供求自己去調節市場,而不是依靠人為管控和行政干預。核心是如何解決市場化的休克療法與市場承受力的矛盾。

二次股改的全部要訣就是要放棄行政干預,做好機制設計。人為干預價格和供求必然導致市場扭曲,但市場門檻的搭建,從來是要靠人主要是監管者來設計的。面對一個已經嚴重扭曲和供求失衡的市場,顯然不能蠻幹盲動,關鍵是設計好新股發行、再融資發行和重組退市這三個門檻。

首先,是要設計顯性的上市高門檻來限制增量。市場不同,上市門檻不同。美國紐約交易所就大大高於納斯達克,納斯達克內部又為不同層級設置了不同門 檻,標準低、數量大的企業只能在其低級場外市場掛牌。我國在現行中小盤股股價高企、供求嚴重失衡的情況下,要推進市場化改革而又避免市場的巨幅震盪,唯一 可行的辦法就是大幅提高上市門檻,讓那些經營風險大、業績不穩定的中小型企業和存在關聯交易的非整體上市企業統統先去新三板掛牌實習,從制度上解決問題, 而不是如許多人呼籲的暫停,或監管者嘴上不說實際上操作的暫緩,那樣做只是過得了初一,過不了十五。市場的預期和壓力仍然有增無減。這就要像高考一樣,重 點學校錄取人數有限,大幅提高錄取分數線,供求就平衡。守住了這條供求平衡線,才能避免源源不斷的企業利用估值扭曲,把A股市場當做提款機來圈錢套現,市 場的信心才會真正有著落有依託。

其次是要大幅調低再融資的門檻,搞活存量。不集中智慧搞活存量,不知投資者利益之所在,擋不住或樂見於增量進入的公關,是股市錯位政策的起點。監管 者一定要明白,只有市場存量是真正要保護的投資者利益之所在。已經上市的優質公司,還是被捆住手腳,不能充分利用證券市場的功能和槓桿實現擴張發展、股權 多元、分紅派息以及收購兼併,促進實體經濟的產業整合和過度產能淘汰,是我國大盤藍籌股活力不足、表現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行政性的再融資審批費時費力,由於審批曠日持久,與企業的真實資金需求嚴重脫節,鎖定的發行價經常是早已遠遠背離市場價,造成利益尋租和人為刺激放 大了再融資需求。私募即定向發行的再融資市場化,表面上是開閘放水,激化矛盾,實際上是圍堤引水,激活存量,它會使優質企業如虎添翼。而完全市場價的新投 資者進入,會夯實企業的價值基礎,顯著提高股票市淨率,封堵股價下跌空間,對二級市場投資者也明顯利大於弊。如果非像現在這樣,對新股發行堅持虛假的「市 場化」,讓無數企業如餓狼般擠著進市場圈錢,對場內企業卻堅決抵制市場化,不讓融資併購搞活,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口號就難免成為空話。

其三是要重新設計重組退市的門檻。只要明確了新股上市的顯性門檻,夠門檻的企業不用經過無數潛規則暗門檻的折磨就可以上市。同時在明確給出過渡期 後,堅決取消殼重組的優惠政策,實行新股上市與重組借殼的真正同一標準,如此,能夠正門上市的企業就不會犧牲和攤薄自己的權益,去後門借殼上市。垃圾股沒 有被別人借殼重組的可能了,價格自然回歸。這樣,無論是像美國那樣實行嚴格的標準讓垃圾股摘牌退市,還是如香港等多數市場那樣採取寬鬆的標準,讓垃圾股留 在市場上,任其自生自滅,其實都無大礙。最忌諱的,就是頻繁修改規則,使人們無所適從,以致股價表現不是反映企業的內在素質,而是取決於行政性的所謂警示 分類。更不能一手打壓垃圾股,一手支持垃圾股重組,這樣只能搞亂市場規則和投資理念。

綜上可見,正如當年的股權分置改革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樣,在一次股改後的全流通市場上,股市運行體制相應的全面市場化就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只有市場化,才能國際化。

不容諱言,股市運行體制的市場化,首先會觸及監管部門本身的行政權力,同時也會斷了一些權貴和富貴資本的財路,殊實不易。但唯因其難,才需要改革者 的勇氣和凝聚社會共識的智慧。倒退是沒有出路的。把話說到底,股市的市場化改革這關遲早要過,遲過不如早過。闖過這一關,中國股市和中國經濟良性互動的新 局面就會打開,市場的繁榮發展自然也就可以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65

A股市場的真問題與假問題 ——兼談一次股改與二次股改的關係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563

股 市低迷,各種找制度或政策原因的討論也就風生水起。這本身已經暗示了悲劇之所在。因為中國股市的制度缺陷往往在牛市時暴露得更充分,我在2001年和 2007年牛市高峰時專文論危機,在2005年股市極度低迷時,倒是專文談制度和市場轉折的契機。在股市再度低迷的今天,我們要想真正看破迷局認清大勢, 必須超越一時的功利之心,擺脫誘惑和糾結人們的假問題,敢於面對市場真正的病症和挑戰。唯其如此,危局才可能再次轉化為機遇。

股市低迷本身不是問題

現在A股上市審查已屬世界上最嚴之列,審查越多、權力越大、花費越多,還是不能避免上市後變臉。

今天人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美國是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道瓊斯指數已經快要回到危機前的水平了,A股還在熊市中掙扎,這是不是充分說明了中國股市自身有問題?

客觀地說,這個比較並不嚴謹。美國經濟在經過金融風暴衝擊後在曲折緩慢復甦,開始釋放積極信號,而中國經濟在2008年底4萬億的強刺激後,現在面 臨經濟轉折和下台階,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相應的,美國股市也是在危機後逐步緩步回升,而中國A股則在2009年領漲全球後又開始回調。

同時,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在危機前就長期窄幅徘徊,中國股市在2007年剛剛經歷了瘋狂的頂點。就如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如果和十多年前的泡沫高點 相比,今天還只在半山腰,日本日經225指數,現在只是其二十多年前泡沫高點的四分之一,而同期的中國A股市場,自設立來,指數漲了20倍。

可見,選一個特定時間段來對比,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真正要在不同市場間做比較,國際上通用的只能是市盈率和市淨率的比較。它反映了市場估值與企 業盈利和淨資產的比值。因為任何經濟增長最終總要體現在企業盈利和淨資產積累上,才能左右股市的估值。用這些指標看,中國A股與世界主要市場,與中國周邊 市場,只能說相差無幾,看不出有任何不正常。

從股息回報來看,中國A股過去和現在都顯著低於國內定期存款利息和國債利息,其他主要國家恰好相反,用這個指標看A股的回報率就差很多。如果用中國 企業在境內境外不同市場的表現來看,A股市場估值還算是最好的。中國企業在海外國際規範市場上大多數表現從來比較差。香港沒什麼人指責中國股市制度或政策 的種種問題,國企股紅籌股估值也並不高。美國市場近年來走勢確實不錯,但在美國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則並沒有享受這個好運,相反還遭遇了滑鐵盧,以至紛紛主 動或被動退市,都想回到香港特別是國內A股來上市。可見A股市場的價值在中國企業眼中,還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企業大多是規模效益型的,一旦經濟減速、增長受限,企業盈利馬上滑坡。這與美國的藍籌企業佔盡技術、專利和創新優勢有很大不 同。因此我們及中國周邊市場的估值比美國市場低一些也很正常。總之,中國企業在境內外市場的表現,應當說在總體上反映了我們經濟和企業的實際狀況,並沒有 什麼冤枉和異常,沒必要自作悲情。

還有很多人批評,A股市場的根本問題是為融資者服務,使投資者的利益受損。這個批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怎樣才叫為投資者服務?打擊違法犯罪肯定是一 方面,客觀地說,監管層一直也在努力。其他如很多人建議的進一步限制大股東、高管變現,對上市公司附加越來越多的要求和束縛,這恐怕既不是改革的方向也不 合國際慣例。試想限制到極端也就是退回到與國際規範市場背道而馳的股權分置時代,原始股東全不讓套現流通,上市價格、指標全部行政批准,但那時的市場仍然 是牛短熊長、投資者一樣怨聲載道。

有人說,關鍵是公司發行不能有三高,應全部低價上市。新股發行改革之前,從來是這麼做的,無論什麼公司,按統一的市盈率定價發行。許多公司上市首日 股價翻好幾倍,二級市場仍然高位接盤,那也沒能真正保護投資者。2012年以來,監管層干預新股定價和首日漲幅,但一當市場稍稍平穩,首日大幅上漲的股票 依然很多。有人說應嚴打新股炒作者,但一查首日買入的幾乎全部是中小散戶。又有人說要嚴格審查擬上市公司,其實,現在A股上市審查已屬世界上最嚴之列,不 僅上市公司為支付中介機構審查的交通住宿招待等各項費用越來越多,相關打點越來越多,甚至連不少媒體都開始借審查斂財,以發負面消息為由收封口費,審查越 多、權力越大、花費越多,還是不能避免上市後變臉。

由此可見,要區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股市對經濟下行的反映,這是股市開始發揮經濟晴雨表功能的表現。這一點並非壞事,反而值得歡迎。它也意味著只要經 濟出現回穩上升的信號,股市必然也會回暖。另一種是證券市場本身的制度和政策缺陷,這才是真要認真對待的。這種制度缺陷和政策失誤,一方面會在市場低迷時 進一步打擊投資者的信心(如同樣反映調整中的中國經濟,2012年香港國企股和紅籌股的表現就比A股強很多)。另一方面是當經濟和市場稍有回暖,監管者和 投資者都鬆口氣、好了傷疤忘了疼時,IPO提速、投機炒作又起,股市制度的內在缺陷就會放大發作,從而很快迎來新的失望和悲劇。

股價扭曲結構高估是真問題

所有問題的根子,不在別處,恰恰就在現行的行政發行審批制度本身。

A股市場確實存在重大的問題,只是A股的真正問題與現在市場上絕大多數人想的並不相同。A股最大的不正常不在其熊市之煎熬,而在市場極度低迷時,上市企業排隊還越來越長,現在發號已到750開外,若非明裡暗裡地控制繼續發號,估計早已過千。這顯然是全球股市都沒有的怪事。

A股另一個不正常,是垃圾股往往比績優股更受追逐吹捧。A股市場歷年的大牛股往往非垃圾重組股莫屬。即便在今天監管層高調打壓ST等垃圾股的強勢氛圍下,垃圾股依然不時在熊市中鹹魚翻生,連連漲停,身價翻番,成為一大奇觀。

A股市場的第三個不正常是股市低迷至此,二級市場投資者已苦不堪言,但新股上市發行仍然不斷不敗,老股東套現綿綿不絕。這樣,境外已上市的中國公司 想回來上市,境內上市的原始股東和高管鎖定期一完,就忙著拋售套現,與境外市場熊市中新股發不出去大股東和高管不但不減持反而紛紛增持適成對照。

顯然,以上這三個怪現象才是A股真正不正常的地方。連病情的症兆都看不對,我們當然就不可能找對病灶病根,更不用說治病的藥方。

A股的三大怪現象,說穿了,反映一個許多人諱莫如深的病灶,就是股價扭曲結構高估下的供求失衡。在熊市中談股價扭曲結構高估,許多人不免會跳起來。 但股價是否扭曲高估並不是由爭論或感情決定,而是由真金白銀決定的。市場經濟從來靠價格和供求關係調節。市場不憐憫眼淚,也不相信皇帝的新衣裳。價格合 適,供求就平衡。價格錯了,供求就失衡。現在A股市場想上市的人打破了頭,只能說明價格過高導致供過於求,於是靠控制供給、嚴格篩選和排長隊來勉力維持秩 序。

應當指出,這裡說的價格不僅是上市發行價。上市發行價僅僅是公司讓渡的一小部分增量股權的價格,二級市場的價格才是原始股東衡量自身財富和套現退出 的價格。因此,打開窗戶說亮話,二級市場的股價扭曲結構高估,既是太多企業在熊市中也想上市的原因,也是企業不怕發行價再被管制壓低也要上市的原因,更是 股市低迷原始股東和高管們也要拋售套現的原因。所謂圈錢,所謂有利於融資者,無非是說股價高了。因為東西不在貴賤,黃銅也好,黃金也罷,定價太高了,都是 圈錢蒙人;定價合適了,都是投資,都是物有所值。無論專家媒體還是投資者監管者,找了股市那麼多問題,獨獨不能正視股價扭曲結構高估這個基本事實,不願說 破皇帝的新衣,就只能繞著圈子亂找別的毛病。承認二級市場股價扭曲高估,才算是摸到病灶。

但是,A股的估值,用國際通用的市盈率、市淨率,不是說與海外規範市場接軌了嗎?這個判斷以偏概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國的接軌是加權平均的接 軌,大盤藍籌股特別是銀行股,市盈率很低,已經到5到10倍,但量大權重,一隻抵幾百隻,從而拉低和扭曲了市場估值。實際絕大多數中小盤股,熊市至此,其 市盈率仍在二十多倍、三十倍以上。現在2432只A股,真正市盈率在15倍以下的,只有262只,不到全部上市公司的11%。本來物以稀為貴,故境外市 場,一般是大盤藍籌股估值高些,中小盤股估值低些。特別在熊市,所謂漲時看勢,跌時看質,這時中小盤股股價往往跌至幾倍市盈率、每股淨資產之下。港台股 市,內地在港上市的H股紅籌股,都是這個情況。日本東京日經225指數市淨率現為1.25倍,東京證券交易所全部股票平均的市淨率就降到了0.7倍。在這 種情況下,企業自然不來上市,上市的也自然輕易不會減持。而A股現在鼓勵來上市排隊的恰恰是市盈率、市淨率高的中小盤,價格當然都高,供求自然不平衡。

更進一步問,股價結構為何扭曲?問題當然出在供給管制。現在場外符合上市門檻的企業成千上萬,沒有供給管制,場內中小盤股的價格自然下來,大盤與中 小盤之間的價格扭曲也會消失。殼資源失去價值,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殼重組這樣的蠢事就不會有人去幹。所以,供給管制是A股市場股價結構扭曲的病根,政策為殼 重組放行不過是火上澆油。

現在可以看出,為什麼近來A股市場用意很好的種種改革不能奏效的原因。因為所做的,都不是解除價格和供求管制,而是想方設法如何「更好」地管制。從 干預IPO定價,到人為影響新股上市首日定價;從IPO企業過會排隊審查,到過會後等待上市的指令;從管理企業如何分紅派息,到不斷改變企業下市預警規 則,監管者唯恐市場失靈,唯恐投資者不理性,出手越俎代庖。監管者天天強調別人的信息披露如何重要,自己關於市場規則的信息披露卻常常朝令夕改、漏洞不 斷。殊不知,在證券市場這個市場經濟最複雜敏感、對所有信息都會自己再加工的神經中樞,任何對價格或供求的人為干預都會帶來一系列進一步扭曲。

因此,現在許多人建議的如何更巧妙或更嚴格地去把關監控,如何給股市進一步吃小灶免股息稅(A股的稅收已經在全球屬最低之列,上市公司股息稅已經比一般企業低50%),都只能揚湯止沸,對改變股市股價結構扭曲和供求失衡並無什麼效果,甚至還會起反向刺激作用。

至於一面打擊ST等績差股,一面鼓勵殼重組,更是進一步加大了投機炒作的空間,使重組成功的企業具有更大的暴利效應。因為這些所有問題的根子,不在 別處,恰恰就在現行的行政發行審批制度本身。迴避這個核心問題,即使經濟好轉,股市再次回暖,也不會就此解脫,只會像以前一樣,市場內在的供求失衡在新一 輪的牛短熊長中套牢更多的進入者。

市場化改革中的瀉藥與補藥

二次股改的全部要訣就是要放棄行政干預,做好機制設計,關鍵是設計好新股發行、再融資發行和重組退市這三個門檻。

世界上有些病,不懂病因肯定治不好,知道病因,也並不一定好治。今天A股大盤股受壓、中小盤股高估值的股價結構扭曲就是這樣一例。從理論上說,取消 供給管制,放手讓企業大量上市,股價必然會跌到一個供求平衡的水平,市場也就會校正估值扭曲,殼資源也會失去價值,市場肯定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是,這 既意味著現存已經傷痕纍纍的投資者要蒙受進一步的巨大損失,也意味著監管者要承擔股市暴跌和規則改變的結果和責任。這顯然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可能是 一個現存政治或利益結構下無法達到的決定。

有人說,這是股權分置改革後全流通的結果,現在是在為全流通付代價。這說法不能說全無道理,欠債總是要還的。但更準確地說,全流通解決了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問題,但那次股改中沒有相應解決A股的股價結構扭曲問題,這就構成了當前二次股改的挑戰。

曾經的股權分置市場是一個狹小、封閉、大部分股不流通的市場,它與國際規範股市格格不入,與計劃經濟類同,要靠一系列行政調控價格和供求的體制去維 持市場運行。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同股不同權、產權界定不清的問題,將A股帶入了同股同權的全流通時代。全流通既顯著增加了市場厚度和活力,也大大增加了企 業上市套現的誘惑力。

如果因勢利導,在股改全面展開後,相應放開對證券市場的價格管制和供求管制,允許和推動已經開始逐步解凍的大盤藍籌股進入流通,本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2007年股市的狂熱和泡沫,讓一個全流通的市場由價格和供求關係自己去調節運行。

但歷史不能假設。如果我們不想也不可能退回到股權分置時代的封閉市場和計劃調控,今天能夠選擇的,就是如何以一種可行的方式實現證券市場的市場化。這就是二次股改的任務。

如果說股權分置改革即一次股改主要解決了股市的產權界定問題,那麼二次股改,即發行審批制度的改革,就是要解決股市運行體制的市場化問題。反之,無論以什麼名義,無論有多大聰明,對市場進行人為行政干預的所謂「改革」越多,只會使問題更加積重難返。

股市運行體制的市場化,包括新股發行的市場化,再融資發行的市場化和重組退市的市場化。所謂市場化,就是讓價格和供求自己去調節市場,而不是依靠人為管控和行政干預。核心是如何解決市場化的休克療法與市場承受力的矛盾。

二次股改的全部要訣就是要放棄行政干預,做好機制設計。人為干預價格和供求必然導致市場扭曲,但市場門檻的搭建,從來是要靠人主要是監管者來設計的。面對一個已經嚴重扭曲和供求失衡的市場,顯然不能蠻幹盲動,關鍵是設計好新股發行、再融資發行和重組退市這三個門檻。

首先,是要設計顯性的上市高門檻來限制增量。市場不同,上市門檻不同。美國紐約交易所就大大高於納斯達克,納斯達克內部又為不同層級設置了不同門 檻,標準低、數量大的企業只能在其低級場外市場掛牌。我國在現行中小盤股股價高企、供求嚴重失衡的情況下,要推進市場化改革而又避免市場的巨幅震盪,唯一 可行的辦法就是大幅提高上市門檻,讓那些經營風險大、業績不穩定的中小型企業和存在關聯交易的非整體上市企業統統先去新三板掛牌實習,從制度上解決問題, 而不是如許多人呼籲的暫停,或監管者嘴上不說實際上操作的暫緩,那樣做只是過得了初一,過不了十五。市場的預期和壓力仍然有增無減。這就要像高考一樣,重 點學校錄取人數有限,大幅提高錄取分數線,供求就平衡。守住了這條供求平衡線,才能避免源源不斷的企業利用估值扭曲,把A股市場當做提款機來圈錢套現,市 場的信心才會真正有著落有依託。

其次是要大幅調低再融資的門檻,搞活存量。不集中智慧搞活存量,不知投資者利益之所在,擋不住或樂見於增量進入的公關,是股市錯位政策的起點。監管 者一定要明白,只有市場存量是真正要保護的投資者利益之所在。已經上市的優質公司,還是被捆住手腳,不能充分利用證券市場的功能和槓桿實現擴張發展、股權 多元、分紅派息以及收購兼併,促進實體經濟的產業整合和過度產能淘汰,是我國大盤藍籌股活力不足、表現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行政性的再融資審批費時費力,由於審批曠日持久,與企業的真實資金需求嚴重脫節,鎖定的發行價經常是早已遠遠背離市場價,造成利益尋租和人為刺激放 大了再融資需求。私募即定向發行的再融資市場化,表面上是開閘放水,激化矛盾,實際上是圍堤引水,激活存量,它會使優質企業如虎添翼。而完全市場價的新投 資者進入,會夯實企業的價值基礎,顯著提高股票市淨率,封堵股價下跌空間,對二級市場投資者也明顯利大於弊。如果非像現在這樣,對新股發行堅持虛假的「市 場化」,讓無數企業如餓狼般擠著進市場圈錢,對場內企業卻堅決抵制市場化,不讓融資併購搞活,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口號就難免成為空話。

其三是要重新設計重組退市的門檻。只要明確了新股上市的顯性門檻,夠門檻的企業不用經過無數潛規則暗門檻的折磨就可以上市。同時在明確給出過渡期 後,堅決取消殼重組的優惠政策,實行新股上市與重組借殼的真正同一標準,如此,能夠正門上市的企業就不會犧牲和攤薄自己的權益,去後門借殼上市。垃圾股沒 有被別人借殼重組的可能了,價格自然回歸。這樣,無論是像美國那樣實行嚴格的標準讓垃圾股摘牌退市,還是如香港等多數市場那樣採取寬鬆的標準,讓垃圾股留 在市場上,任其自生自滅,其實都無大礙。最忌諱的,就是頻繁修改規則,使人們無所適從,以致股價表現不是反映企業的內在素質,而是取決於行政性的所謂警示 分類。更不能一手打壓垃圾股,一手支持垃圾股重組,這樣只能搞亂市場規則和投資理念。

綜上可見,正如當年的股權分置改革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樣,在一次股改後的全流通市場上,股市運行體制相應的全面市場化就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只有市場化,才能國際化。

不容諱言,股市運行體制的市場化,首先會觸及監管部門本身的行政權力,同時也會斷了一些權貴和富貴資本的財路,殊實不易。但唯因其難,才需要改革者 的勇氣和凝聚社會共識的智慧。倒退是沒有出路的。把話說到底,股市的市場化改革這關遲早要過,遲過不如早過。闖過這一關,中國股市和中國經濟良性互動的新 局面就會打開,市場的繁榮發展自然也就可以期待。

(作者為東南大學教授)

上一頁1下一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84

難改的窮人思維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html
話說止凡早前曾跟老一輩的人兄阿傑閒談, 討論過一些「食息」的概念。事源是阿傑不明白富人的運作, 認為很多富人之所以不退休是因為不能退, 可能欠下不少債, 加上跟富人搵食的手下眾多, 一退就很多人沒有工作, 不能退休是現實問題, 而非選擇。

當時阿傑在說李嘉誠, 還有說李嘉誠的發跡史一定很黑暗, 一定有殺人放火, 「一千幾百億身家無做過衰野, 我切個頭俾你啦!」, 又舉例霍英東都走私軍火, 勢力很大。阿傑的結論是正人君子就只能好像他一樣, 庸碌一生, 今天成功的, 富甲一方的, 當年不是有背景, 有貴人, 就一定是做壞事, 正常靠個人努力不可能成功。

上次我沒有直指阿傑不是, 只是講講複利問題, 一份資產靠「食息」都能「長嘆」, 如果一年收一億幾千萬股息, 退不退休只是選擇, 手下出糧亦不會受影響。我提出如果不太貪心的話, 今天1000萬就夠退休, 一年5釐息就有50萬無稅收入, 而1000萬本金是永遠不會蝕本的。記得當時阿傑好像很有興趣地問了幾個問題, 我覺得這個概念對他來說頗為新鮮, 心想他心中的窮人思維有機會被改變。

事隔不到半年, 我們又討論香港問題, 當阿傑又在罵富人時, 慢慢又開始數富人的不是, 富人的發跡, 一直數下去, 又再一次提出他的理論, 跟上次一模一樣的說話。而今次, 我把我想說的話都吞回肚裡, 因為我知道再說多少遍都不能改變阿傑的窮人思維, 加上他已經退休了, 沒有可觀的身家, 改變思維也沒有多少作用。

如果我堅持對富人的欣賞, 只會與阿傑成了對立, 他可能轉為攻擊我, 例如:「你知咩?! 你而家好有錢咩?! 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啦! 李嘉誠俾左乜你食呀? 咁幫佢講野?!」之類。同時, 我又明白, 阿傑辛苦工作一生, 但今天還是沒多少成就, 他的性格亦算是自負的一類, 不能接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的事實, 他只能承認今天的生活是環境做成的, 這樣他會好過一點。

因此, 我也不多花口水了, 只是微笑聽阿傑重複他的「道理」, 因為我改變不了他, 他也改變不了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98

【大國小夢】股民:「這是一種痴心不改的生活方式」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684


編者按:江河源自小流,千里積於跬步。中國夢遼闊壯麗的背後,是千千萬萬中國人對個人夢的追求。他們是這個國家最尋常的一員,有著家長裡短、柴米油鹽的悲喜憂歡,他們共同組成了中國夢最堅實的基石。只有當所有的個人之夢自由綻放,中國夢才是有根之願,有源之想。

南方週末記者行走在中國最普通的角落,選取各個行業和階層的百姓,傾聽他們對個人生活的夢想,以及這些小夢所共同根植的中國之夢。

「二十年後再解封,那時我兒子已經成年了,也許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2012年年底的上海清冷異常,定西路上的證券交易大廳裡,已是休市時間,卻不顯得寂寥,幾位老人在玩撲克,也有人斜靠在椅子上有節奏地打著鼾。張靈縮在角落裡,略顯亢奮的精神、手指不斷刷著手機的屏幕以及屏幕上明顯和股票相關的內容……這一切都在證明,只有他才真正屬於這裡。

他在猶豫著是否在元旦過後重倉一隻環保概念股——蒙草抗旱。但網上所有股評家都在推薦卻讓他猶豫。

炒股這麼多年,被股評家「坑殺」不止一次,讓張靈對眾口一詞的熱捧提高了警覺。他早就不再迷信股評家,「5·30之後,你必須相信政策」。「5·30」說的是2007年5月30日,官方半夜宣佈調高印花稅,股市開盤之後持續暴跌。

從跟著專家走到跟著政策走,被張靈視為邁向穩健的標誌。研讀了十八大報告後,「美麗中國」被官方強調,他相信生態環保股的表現勢必走強,但這種信心最後還是被對專家的警覺沖淡。結果,張靈錯過了狂賺一筆的機會。兩個月時間,這只新股上漲了20%,持續飄紅的表現讓其在跌穿2000點的A股行情中顯得另類。

張靈是一名有著8年股齡的職業炒家。他自言剛開始便摔得很重。2004年初,從電視上看到國務院頒佈「國九條」,意在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張靈看了一圈報紙後發現,所有股評家都在宣佈熊市即將終結,於是,辭了安徽一中學教師的工作,向老爸借了20萬進入股市。結果,還沒熟悉上海生活節奏的他,遭遇德隆系雪崩。滬市直線跳水,張靈幾乎彈盡糧絕。

迎來轉折的是2006年。又東拼西湊了60萬的張靈靠著一波牛市行情讓手中的股票翻了7倍。股市持續發熱的狀況,讓張靈的腦子裡浮現起首次入市遭遇跳水的景象。謹小慎微的他決定減倉套現。還了借款之後,他買了三套上海市區的房子。一套自住,兩套出租。樓市直線飆漲的房租,已讓此後的張靈足夠應付體面的生活。

「這就是一個賭場!」張靈習慣於在這種反覆無常中尋找刺激和滿足。每次虎口脫險都讓他快意無比。「賭場能夠塑造比慘的心理,只要有人比你輸得慘,你就會把遊戲繼續下去」。

過去四年,當初在交易大廳認識的朋友逐漸撤離「賭場」,每每遇到別人的苦口相勸,執拗的張靈總以「這是一種生活方式」來回應。

不過,張靈也坦言,「這是一種受虐的生活方式」。一年時間,上證指數曾從6124點一洩千里,最低點僅有1664點。22萬億市值蒸發。那一年,張靈嘲笑自己從「楊百萬」變成了「楊白勞」——個人虧損近百萬。

仍在堅守的張靈在2012年末又收穫了些許信心——A股市場終於在歲末一改跌跌不休,但遲到的反彈卻無法挽回A股再度「熊冠全球」的命運。張靈納悶,中國GDP增速雖然放緩至7.5%,但仍遠好於美歐。「咋人家的股市還在漲呢,不是說這是經濟晴雨表嗎?」

張靈曾算過一筆賬,自己幾隻股票每年的現金分紅加起來,還不夠沖抵印花稅和交給券商的佣金。「中小投資者已成待宰羔羊,中國股市已無投資價值」,2011年末,張靈這樣警告自己。

但2008年年初的那次建倉,讓他雖然覺悟,卻難以抽出深陷泥潭的雙腳。因為諸多股評家一直看好中石油能夠衝破100塊。張靈賣掉了其他股票,在30塊價位購入300000股。彼時,他憧憬著30變100的暴富神話。結果,不到3月份,這家世界上最賺錢公司的股票已跌破20塊。然後,連10塊的關口也跌破了。

張靈從股市中收穫房產,也習慣用房產來衡量股市中的營收。四年間,股價不斷跌,房價不斷漲,「一正一負,搞不清楚我因為中石油虧掉了多少套房子。」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張靈習慣用數字想方設法讓自己不那麼沮喪。和他一起深陷中石油的還有150萬股民,「48塊最高位買進的人比我慘更多」。

解套遙遙無期,算上每股每年大約一毛五的分紅,張靈每年從中石油股票上的年收益率大概不到1%,比活期存款利率還低,「我現在只能把它當做不能支取本金的活期存款」。

除了繼續觀望那隻環保概念股,張靈已經決定將中石油的股票封存在家,長線持有。「二十年後再解封,那時候我兒子已經成年了,也許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78

溫州金改的底層設計

2013-11-11  NCW
 
 

 

溫州金融改革不完全寄希望一項項的政策釋放,而是從底層布局,希望由市場決定金融的基本關係◎ 本刊記者 王曉慶 文wangxiaoqing.blog.caixin.com 溫州金改正式實施一年有餘。

外界對其經歷了高預期和低成效的認識落差,備受關注的個人境外直投、利率市場化等金融創新並未成為現實。

與此同時,前海、義烏等地金改方案陸續獲批,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也被認為將推行大力度的金融改革開放措施。

“溫州金改是浙江致力于通過‘底層設計’來推進草根金融發展,解決‘兩多兩難’問題。”10月23日,浙江省分管金融的副省長朱從玖和其他主管部門領導接受了財新傳媒等媒體的採訪,講述溫州金改一年來的成效和未來路徑,詮釋外界對“三大落差”(工作進程與民衆期望有落差、現有服務體系與小微企業需求的落差、民間借貸活躍與監管力量薄弱的落差)的質疑。

朱從玖亦強調,溫州金改亦需要“頂層關懷”,很多事情溫州、浙江都沒有權限去做。例如,在豐富金融業態方面,民營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設立需要政策支持;利率市場化方面,通過負債方產品創新、銀行間產品設計等方法,浙江層面也需要支持。

今年48歲的朱從玖,于2012年5月從證監會空降浙江。他曾就職于人民銀行、證監會及上海證券交易所。

擺在朱從玖面前的任務,是溫州金改的重要課題:“兩多兩難”——民間資金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

彼時,溫州正經歷著企業資金鏈斷裂引發的系列問題,溫州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凸顯。

朱從玖深知溫州金改與上海、深圳等地金融改革安排的側重點有很大不同,其核心是對民間金融、小微金融、草根金融,通過改革實現規範和良性發展,是著眼于“小”、收效于“大”。

“我們改革要解決的就是深層次體制機制中已有的一些問題,和一些已有政策但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張健華說,不要以為現在民營銀行沒批下來,資本項目沒開 放,就說改革沒有成效。

底層設計

朱從玖說,“我們在做的就是針對基層金融,這是最薄弱的、最難監管的部分,很多機制都不健全,但是自然發展起來的。金融的‘木桶效應’短板就是小微、三農這樣的基層金融。”溫州市市長陳金彪曾透露,溫州的民間資本非常豐富,初步估計有6000億元的民間資本。民間資本的引導和規範是溫州金改的重要脈絡。

“溫州金改是從底層開始布局。”朱從玖說。

諸如創建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發佈“溫州指數”。“溫州指數”,即溫州民間融資綜合利率指數,主要反映民間金融交易活躍度和交易價格,是溫州開展金改以來推出的重要指標,綜合囊括了溫州民間借貸服務中心利率、小額貸款公司放款利率、民間資本管理公司融資價格、社會直接借貸利率以及其他市場主體利率水平。

今年1月至7月,“溫州指數”曾連續七個月下降,8月止跌回升,9月環比繼續上升0.06個百分點,達到20.14%,顯示當地實體經濟趨向活躍。

財新記者在溫州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瞭解到,截至目前,該中心幫助成交民間借貸總額度是16億元,前來登記的更多的是放款人,和龐大的民間借貸市場相比金額尚小,對場外交易也缺乏強制登記手段。

對於不願來登記借款的原因,溫州一家企業主說,首先是在該處借款同樣需要抵押物,借款並不容易;其次是不願意在借貸登記中心備案借款信息,並需要公開自身的真實信用狀況;而且,借貸中心只負責登記功能,不會承擔責任風險。

再有就是促進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改製。溫州的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已上報國務院;探索民間資本設立證券公司、專業性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租賃公司等。朱從玖還力推優先股。他認為溫州民間資金很多、利息較高,很符合優先股要求,概念上若能轉成優先股,保障較高、利息也比股息高,又不攤薄股權,在浙江小微企業會有很大前景。

在深化地方金融組織與金融機構的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溫州市積極推進企業規範改製,目前已推進多家企業進行股改;大力發展小貸公司,全市小額貸 款公司發展至33家,平均註冊資金與貸款規模在全省名列前茅;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了幾十家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

此外,《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草案)》《關於進一步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地方金融監管文件和各類金融組織的監管方法等配套性法規和政策即將或者已經出台,初步形成地方金融監管機制的雛形。《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草案)》如獲得通過,將成為全國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規和首部專門規範民間金融的法規。

“創新有原創性的,也有集成創新,把現有的政策用好用活,挖掘好它的潛力,特別是現在一些正規金融機構對服務小微貸款實體的作用做了很多探索。”張健華說。

陳金彪認為,溫州金改一年最重要的變化是,全國各地好的金融載體和模式在溫州,從無到有,並逐漸成熟。地方金融組織體系、資本市場體系、金融防護體系、金融監管體系四大體系的雛形也在逐步形成。

難點

“盡管外界對溫州金改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值,但溫州金改不是萬能藥,不會包治百病,它的實施及效果仍然受制于實體經濟的病灶和狀況。”張健華說,盡管溫州的金融資產不良率仍在上升,但它的下降本身需要周期和過程,不能過早地因此高度評價或否定金改。

“關鍵問題就是正視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緩解甚至解決融資難。我一向認為應從兩個角度入手:一個是金融業本身,從小微企業。”朱從玖說,從金融角度來看,要對民間金融有個合理判斷,相對日益壯大的企業規模,民間金融有單筆金額較小、期限偏短(不會超過一年,三至六個月居多)、利息偏高等特徵。所以需要持牌金融機構通過產 品創新、機構設置等來擴展業務,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滿足度。

從小微企業來說,企業自身有責任提升現代性,即科學設計產品、賬目真實、管理有效、財務結構合理等。朱從玖說,溫州企業的“短債長用”現象和不合理的財務結構,是資金鏈斷裂的隱患,企業自身也應該在投資中更關注對實業的投入,炒房、炒礦、炒錢的風險和不可持續性毋庸贅言。

民營銀行設立等顯見的政策突破,是外界對溫州金改突破的重要關注點。

朱從玖透露,溫州已經制定了民資設立民營銀行的詳細方案,並已上報。

此前,有多家媒體曾報道,在溫州市政府推動下,由正泰電器(601877.

SH)、報喜鳥(002154.SZ)、華峰氨綸(002064.SZ)、奧康國際(603001.SH)以及當地兩家非上市公司組建的民營銀行有望成立。溫州市金融辦工作人員也表示,溫州為設立民營銀行進行了很多的準備,包括股東推薦、銀行設立的架構和機制等,具體能否獲得批准還得看銀監會。

“民營資本進入銀行,關鍵不在於多一家機構,而是真正要有突破性。民衆對此一直比較關注,溫州也有這個條件,所以嘗試搞個試點。這並非說我們沒看到溫州杠杆率、貸款占比已經很高了,而是希望探索一種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張健華說,溫州銀行業機構不算少,多一兩家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溫州民營資本很發達,隨著民營資本進入到金融機構當中,治理結構、各方面的設計會更嚴密嚴謹些。

蝦兵/CFP

浙江溫州民間借貸風波的出現,讓企業、個人與政府都陷入了窘境。圖為溫州市區廣場路上一店面被討債者潑了漆,並被寫上“急賣”字眼。溫州一家從事民間資本管理業務的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他們聽聞溫州金改之後,以為可以參與民營銀行、證券公司等業務,但是沒想到執照還是要中央批,資質依然層層受限,沒有牌照很多業務辦不了,讓民資進入金融機構領域還存在一道“玻璃門”。即便是允許設立運行的小貸公司,依然在信貸資金量、股東融資比例等方面存在很多限制。

陳金彪認為,應該適度地放開審批權限,在機制和審批制度上讓溫州先行先試,才能更好地激發民間創新,“如果每一個改革項目都要審批,那這樣的金改其他地方也可以開展,上面批一下我們做一下,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試點”。

朱從玖說,溫州在進行底層設計的時候,同樣需要頂層關懷,溫州希望民資設立各類金融機構能夠得到金融監管機構的支持,使得溫州的金融業態可以更豐富一點,比如在當地有需求的民營銀行、證券公司、專業性保險公司。“現在設機構比較難,我們希望得到這樣的關懷和支持。”但是制定金融改革的政策是一個系統性過程。即便民營銀行設立,利率市場化口子不開,競爭的活力也難以發揮。

“利率市場化,現在人民銀行已經行動起來,銀行間市場允許金融機構設計產品。微觀的金融機構需要這些產品和機制,現在從溫州來看,我們也需要這些支持。”朱從玖說,利率市場化是一個過程,需要系統性地進行設計,要進行產品的創新,尤其是負債方的產品創新,也包括銀行內部微觀管理,怎麼風險定價。

前景

談及溫州金改的前景展望,朱從玖表示,從經濟決定金融的基本關係出發,深化溫州金改需要推動溫州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為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打好基礎。

朱從玖認為溫州金改的推動思路,首先就是明確要引導民間借貸實現陽光化和規範化。“目前除了期限短、利息高等短板,還存在不透明的現象,借貸雙方依靠的都是傳統渠道,信息不對稱,難以找到合適的匹配對象,履約風險也較大。我們要降低過高的利息,保障借貸雙方的權益,減少動蕩保持秩序。”朱從玖說。

其次,加強持牌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把部分民間資金引導到受監管的持牌金融機構的服務範圍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區域經濟的穩定性。”朱從玖介紹,這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要促進已有的金融機構拓寬業務、創新產品、改進服務;還要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包括信貸、保險、資本市場的工具,信貸運用充分;並且增設金融機構和網點。

在已經展開的各項金改工作基礎上,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加強理財產品和投資業務創新,創新和拓寬民間“小資本”投資渠道;推進針對小微企業的第三方信用評價體系加快建立,探索形成新的徵信模式。

健全信用體系方面,金融部門自身要整合多方面的信息,為服務客戶提供建立信用檔案。政府部門也要組織整合資源,為小微企業建立信用檔案。此外還要發展第三方徵信,獨立整理管理小微企業信用檔案。“雖然央行有龐大的徵信體系,但是許多小微企業沒有獲得銀行貸款,是進不去信用檔案的。”朱從玖認為,這項工作系統浩大,但是必須要做。

朱從玖希望民間資本設立各類金融機構能夠得到金融監管機構的支持;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能夠展開試點;金融機構在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下,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步伐;調整完善國有商業銀行考核體系,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年度小微企業的貸款規模、比例要有剛性要求。

“在利率市場化方面,可以分解成很多改革內容,如銀行發行大額存單可以嘗試。”朱從玖說,在拓展資本市場方面,建議允許區域性法人金融機構,如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通過發行私募債來融資。

朱從玖強調,已經啓動研究的市政債方案,經深入論證研究後,一旦時機成熟,考慮進行試點;地方發展各類私募基金、創投基金得到更多支持。

未來還要加強規範中小微企業的組織、管理和行為,提升其現代性,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工作;推進地方需要的金融制度建設和部分金融活動的適度監管。

其他的改革試點也要積極爭取。例如加強保險資金的運用,包括小貸的保證保險和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等。

朱從玖說,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溫州金改期望達到以下效果:企業融資成本下降;支持產業發展的民間借貸合理分化,或以持牌金融機構為中介滿足資金供需雙方的需要,或民間借貸本身進一步規範化;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的覆蓋面和滿足率明顯提升;不良貸款下降;防範和化解區域性金融風險的能力明顯提升。

張健華認為,改革試點不一定要特別多的突破性政策,但如果沒有,改革則起不到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97

電改的序曲 Nainital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wfch.html

$智光電氣(SZ002169)$ 電改啟動已經體現到公告了。$雲鋁股份(SZ000807)$ $馳宏鋅鍺(SH600497)$ 的公告顯示 慧能售電公司已經開展業務。電改艱難的走出了第一步
不過這里要註意幾點
1.慧能還是收過路費 不是批零差價
2.大客戶的價格比較低 雲鋁 105億度和 497 的4.9億度 價格優差異 過路費差一厘 電價差一分
3.慧能沒有自己的表計 所以就是代理費 不是真正利潤

從無到有,售電開始運作
從代理到批零 競爭性售電 那就是第二步
未來的一年 電改一定精彩紛呈
加油電改 加油智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867

國企混改的難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917.html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國企類別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商業類可以細分為兩種情況: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主業處於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

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稱“混改”)是眾多國企走向市場化的一個重要措施,筆者認為混改對上述幾類國企會產生不同方面和程度的影響。

充分競爭類國企:混改後的深入改革問題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113家央企中,91家實際控制了377家境內外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總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集團公司的54.3%、61.3%、75%。可見,央企中大部分優質資產已經通過改制上市實現了混合所有制。一些企業集團中,混改面也達到較高比例,如截至2013年底,在中國建材集團各級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數量超過85%。

相當數量的地方國企也完成了境內外上市、合資合營等改制行為,股東來源實現多元化。如上海2014年印發《關於推進本市國有企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若幹意見(試行)》的通知,對上海國企實行分類施政,在公司制股份改革、開放性市場化雙向聯合重組、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三個層次上推進。廣東省則要求到2017年混改企業戶數超過60%、2020年超過80%,允許員工內部持股。

因此,對這部分國企來說,需要關註的是混改後的持續和深入改革問題,比較突出的是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和員工內部持股的問題。

國有資產監管模式改革思路要從市場化的產權形式入手,從資產管理轉變為資本管理,重點關註資本形態的保值增值,通過資本市場包括股價、債券等市值管理和分紅情況監管企業。改變目前國企的財務、戰略、投資數據的統計報告制度,回歸股東角色,國有資產監管部門和國企其他股東一樣,按照《公司法》和證交所規定,遵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公開、透明獲取企業信息,改變國資監管部門是“特權”股東、不遵守上市公司規則的形象。

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要改變直接任命企業經營者的做法,采取市場公開招聘的方式選拔董事會和經理會成員。要還權於董事會,健全董事會的責權利機制,制定科學的績效考核指標,嚴格任期制,改變董事會有責無權的情況,外聘獨立董事也要按比例承擔盈虧責任。

員工內部持股是調動在場所有者積極性的一個關鍵措施,有利於把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長期利益捆綁在一起,但在多數國企進展不快。一個原因是一些國企的公眾形象遭到扭曲,員工持股給人自肥或內部人控制的印象;另一個原因是持股比例和股票定價方式會讓國資監管部門擔心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

另一個難點是因多數國企都是先有上市公司,後推行員工持股計劃,且上市公司資產規模巨大、社會股東較多。這種逆向程序會產生疑問:員工持股到哪兒去買股票?按什麽價格買?行權時間如何確定?每個員工持股數量和比例如何?這些都是涉及個人利益和社會股東利益的重大問題。

從一些企業案例來看,雖然員工持股比例不高、員工缺乏話語權,但能捆綁企業和員工的長期利益,員工會更積極地關心企業經營,做好本職工作。

筆者認為,混改後的國企通過監管體制轉變和員工持股兩方面的改革,定會鞏固和深化混改的效果,使國企外在松綁、內加壓力,從而迸發出活力,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部分商業類、公益類國企:混改的難點

《國務院關於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明確規定了一些重要和關鍵領域的國有資本實行何種形式的混改:

重要通信基礎設施、樞紐型交通基礎設施、重要江河流域控制性水利水電航電樞紐、跨流域調水工程等領域;重要水資源、森林資源、戰略性礦產資源等開發利用;江河主幹渠道、石油天然氣主幹管網、電網,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主輔分離,對自然壟斷環節的管網;核電、重要公共技術平臺、氣象測繪水文等基礎數據采集利用等領域。糧食、石油、天然氣等戰略物資國家儲備領域;國防軍工等特殊產業,從事戰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關系國家戰略安全和涉及國家核心機密的核心軍工能力領域。以上產業領域實行國有獨資或控股,但也允許符合條件的非國有企業以合適方式參與上述國企經營。

至於公益類國企,如水電氣熱、公共交通、公共設施等主要通過購買服務、特許經營、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勵非國有企業參與經營。

筆者認為,混改對這些產業的國有資本改革是有戰略意義的,混改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個難點是這些行業的市場化不夠,產業領域中多種市場要素缺乏充分流動的能力,產生的一個相關問題是資產定價有一定難度,這會影響到社會資本的進入和退出。社會資本多數是現金進入,退出時也希望拿回現金,但如何評估保值增值幅度,在缺乏充分競爭的條件下,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存在一定難度。

第二個難點是雙方經營目標和文化的融合問題。對國企來說,讓渡部分股權是改變機制的途徑,使企業具有活力。對民企來說,更多關心的是國企的壟斷利潤回報或開放市場、配套服務的問題,前者是財務投資的概念,後者是市場準入問題。這兩個目標是矛盾的統一。

混改的理想結果是隨著社會資本的進入,新增盈利壓力,要求國企改善經營管理,降低成本,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從而為所有股東帶來滿意的回報。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哪些社會資本能夠獲得行業準入資格?占比多少?能獲得幾席董事席位?決策爭議問題如何解決?最後這點尤為關鍵,如果單純以股份比例多少來解決爭執的話,結果一定是社會資本大輸或退出。

社會資本對國企投資方向和福利政策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可能產生經營目標和管理文化難以融合的結果。如社會股東根據市場變化不同意主業投資項目,這是否和政府的產業政策相沖突?如社會股東根據實際提出裁撤企業機構和冗員、以降低企業成本,國企監管部門是否同意這樣做?另一方面,由於國企一股獨大,也可能把混改演變成集資活動。

混改是政府和國有資產監管部門寄予較大希望的一項改革措施,在一些壟斷或部分壟斷的產業領域推進混改,又是一個新課題和新挑戰。但我們也要看到,在某些行業特別是壟斷行業、社會資本占比不大的情況下,混改不能有效解決國企長期存在的各種痼疾。

筆者認為隨著政府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通過專業管理而非國企壟斷、半壟斷手段管理這些行業的產品及服務,逐步開放這些產業領域,改變這些產業領域的國企定位和產業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形式市場準入和競爭,可能是更為有效的措施。

(作者吳幼喜系國企管理者;陳雲天系商務部培訓中心講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