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台灣拍賣會登場 短短1.5個月,四大半導體廠,一家下市丶三家插上紅旗

2015-12-21  TCW

中國大買家說,好魚貴一點沒關係,買條臭魚,再便宜都沒法吃。兩個交易日四起購併案,台灣企業顯然是那條「好魚」,當中國資金有益競爭力,市場又無可捨棄,我們要學的是如何當聰明賣家。

台灣拍賣會正式登場!

二○一五年十二月,將被標記在台灣企業購併史上,因為它正式宣告一個大時代的來臨。

台北一○一國際金融中心三樓的台灣證交所,十二月十一日與十四日短短兩個交易日裡,這裡就宣布了四起重要的購併案,總購併金額超過三千三百億元,約當是台股總市值的一.四%。

不僅如此,這四起購併案還創下幾個新紀錄:

陸企最高金額:來自中國的紫光集團(下稱紫光),計畫以五百六十八億元取得矽品近二五%股權的金額,創陸企收購台灣上市公司最高紀錄。

頻率最高:兩個交易日裡,四起購併案都鎖定台灣半導體公司、業界首見,而紫光接連宣布入股矽品與南茂,也創陸企入股台企最密集紀錄。

刷新全球紀錄:十二月十四日下午,短短不過四個小時裡,兩宗分別以DRAM華亞科、與封測矽品為主體的一〇〇%股權收購案被提出,購併金額恰好都約一千三百億元,分別刷新全球DRAM與封測業的新高紀錄。

兩個交易日,四起購併案,來自美國、台灣與中國的買家,全都衝著台灣半導體而來,霎時間,台灣三十多年來、用一片片矽晶圓築起的「矽屏障」,似乎一夕間瓦解,除了政府明令限制的項目之外,再也沒有什麼購併案是「不可能」了。

「台灣怎麼一下子都被買光了?」擁有三千家台商客戶的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在上海辦公室與我們連線時難掩驚訝。

中國無疑是台灣這一波購併潮中,攻勢最猛烈的發動者。

截至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中,陸企對台企發動的購併入股案就有七件,除了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半導體之外,還有金融、通訊、有線電視等等:相較於二〇〇九年到二〇一四年這六年問,陸企在台發動的購併案不過才八起。

三起購併案讓台灣困境現形:可怕的不是被併,而是沒有方向

台股市值第三十六名的華亞科賣掉了,預定明年中下市:全球封裝測試第三大的矽品,賣掉了;全球LCD驅動晶片封測第二大的南茂也賣了。

這三張骨牌推出了台灣困境和機會。

第一個困境:不管你想不想賣,中國都買定了。「大陸應該硬起來,台灣既然不讓我們投資,我們就禁止台灣生產的產品在大陸銷售,它馬上就軟了。」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十月底在北京微電子會議上就嗆聲:「都是同胞,我認為台灣政治家在這方面過於短視。」

第二個困境:台北股市的市值將會逐漸縮水。隨著華亞科下市,矽品若也跟著下市,台灣股市將減少約三千億元市值。台股市值一步一步走下坡的命運已經是無所逃脫。

第三個困境:台灣重要的公司被連根拔起,下一個產業在哪裡?「我們沒有更高階的方向、產品,才會害怕,」劉芳榮說:!台灣正在結構轉型,可怕的不是被購併,可怕的不是紅色供應鏈,而是我們沒有方向。」

《商業周刊》嗅到這樣的氣氛,率先在十二月十日出刊的封面故事中喊出了「竹科ON SALE」的口號,當時,有超過三位半導體董總直白的說,台灣IC設計想賣公司,好光景可能只剩三年。

一位在深圳工作多年的前台灣電子業高層透露,中國工程師在智慧型手機上鍛鍊出了系統整合與軟體開發的能力,現在他們還需要台灣的硬體設計能力,但再過不久,這個能力也會被中國追趕上:反之,台灣IC設計產業遲遲無法跳脫舊有的硬體設計思維,跨不進軟體整合領域,才是真正的危機。

十一月中旬,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在交大演講,他在台上說「你們不要以為大陸比你差」時,台下一位聯發科工程師舉手反駁,潘健成問他:「你跟幾個人比?」對方回答說,三個,潘健成再說:「那你比三十個看看!人家人數是你三百倍,你知道嗎?」

面對中國鋪天蓋地的買下台灣具有指標性意義公司,很多人心中的第一個情慼衝突是:不能接受!

問題是,我們有實力對中國說「不」嗎?

丟出幾個問題。聯發科已經是你情我願公開表態,紫光如果迎娶,願意接受,未來對台灣IC設計業會有什麼衝擊?如果依照趙偉國強悍的思路,之前中國供應台灣成長的奶水,未來中國要購併生產基地、消費市場在中國的台灣企業,例如巨大是全世界自行車營收龍頭,中國的市場占了二七%,中國想要入股它,巨大能不接受嗎?

先不說中國要不要用類似霸王硬上弓的手法,逼台灣企業釋出最寶貴資源,就現今台灣與中國在經濟上的對等關係,已經來到「養、套、殺!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殺」。

第一部曲,中國開放勞動市場,台灣以其生產成本降低、勞力充沛的條件,營造了近二十年的出口黃金期。第二部曲,中國開放消費市場,讓台灣企業嘗到龐大內需市場的甜頭。第三部曲,中國希望藉助台灣長期人才培育的「腦力資源」,也是台灣最珍貴的技術和專利時,台灣在生產基地、消費市場都形同被中國綁架的情況下,已經沒有太多的抵抗能力。更何況,以中國在技術上急起直追,台灣被趕上也是早晚的事,能在剩下的殘餘價值中,找尋最大的槓桿效益,在商言商,也未必是壞事。

中資買下台灣,短短一年就幾乎追平先前五年的紀錄,趙偉國的野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短短一個半月裡,他就主導了三個對台購併案(詳見九十六頁),而台灣高科技業更因為這位大買主的出現,人心浮動。

這一波賣公司的趨勢不僅確立成形,甚至比想像中更快更猛。短短兩週就從「竹科On SALE」躍升到「拍賣台灣」的境界。

購併的大時代正要如火如茶,這對台灣到底會有什么影響呢?我們從兩個層面來分析:

一、總體經濟數據三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策略分析師顏承暉表示,最常被使用的GDP算的是國內生產毛額,不考慮企業持有者的國籍,因此只要被購併後工廠沒有遷出台灣,就不會有任何影響;甚至反而可能帶來好處,以美光購併華亞科為例,預期會因而強化供應鏈、增加訂單給台灣。

少數會被影響的經濟指標是GNP(國民生產毛額),因為是以企業持有者的國籍區分計算,被整併後的華亞科產值就會併入美國數據了,但此指標不常使用。

若矽品、華亞科陸續下市台股市值將少三千億元二、股市:影響較大的是台股,如果收購提議都順利進行,可能明年矽品、華亞科就得陸續下市,以近期股價概估,台股將減少約三干億元市值。

然而,比起這些經濟數據的變化,更多人想要知道,究竟應該如何面對這一波購併大潮?哪些門應該開,開多大?

根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的調查,台灣長年以企業內部有機成長為主,去年台灣海外購併件數只有十八件,只有韓國的二六%、中國的六.六%,甚至也只有新加坡二百二十件的約八%。

顯然,「購併」這門學問,對我們而言非常生疏。

因此我們會看到,矽品董事長林文伯會因持股偏低、遭頭號競爭對手日月光的突襲,氣憤、流淚;我們也會看到,一宗購併案的提出,不只是商業價值、產業合縱連橫被一一檢視,買方的國籍也成為影響台灣社會觀慼的關鍵因素。

然而,購併不應該被妖魔化,西方企業史上,有許多曾經叱吒風雲的龍頭企業,最後也都以購併收場,功能型手機龍頭諾基亞(Nokia)、個人電腦創始者IBM都是。再者,台灣和新加坡一樣,是典型的島型經濟,沒有不開放、不走向國際的本錢。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修「購併」這堂課,如何成為聰明的賣家?

劉芳榮認為,對法治與市場機制的尊重,應該凌駕於一切之上。

眾達國際法律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說:「不能說我不要(開放陸資),不要就是對殺,殺到最後這個產業沒有了,早年太陽能我們就是堅壁清野,不給它來,這樣有比較好嗎?」

面對敏慼的陸資,政府則要有策略的知所進退,民進黨團立院總召集人柯建銘就公開表示,開放晶片設計是否有國安戰略評估,其實可以學習美國審視先前紫光提議購併美光時舉辦公開聽證,中央有核心戰略、執行時有公開公正的流程。

接二連三,一些相對具有競爭力的公司被買走,從務實的一面來看,未必不是台灣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手上資產可以賣到一個好價錢,正是告別舊經濟,迎來新經濟的好時機。

中國的資金登堂入室,你可以解讀為攪亂一池春水,但是相對於台灣目前產業困境形同一池死水,有人丟出一顆震撼彈,挑動台灣敏慼神經,未必不能讓死水轉活水。

別再只靠電子業獨挑大梁乘機搶人搶錢,反攻紅色經濟圈台灣科技業三十年創造了歷史,但是很多技術已淪為舊經濟的一環。美國市值前十大企業裡,蘋果、臉書、亞馬遜、Google等都是新經濟企業,不再依賴舊經驗,才有辦法取得創新的動能。

台灣唯一能做的就是拉高技術門檻,先從培養人才出發。像是日前德國研究隱形冠軍權威、管理大師西蒙(Hermann Simon)來台,就建議政府從技職教育下手,培養各行各業專業技術士,類似德國的學徒制度。

他認為過度集中在電子業並非好事,只要能提升生活品質的都能是台灣發展的機會,因此分散化在各地培植中小企業,當各地都有頂尖企業,對於國家的發展會是較好、較均衡的,就像德國雖然沒有做出消費電子品牌,但許多生產鏈上所使用的精密工具卻都是來自德國,即便消費端產品價格壓低,但卻不會壓縮到精密行業的毛利。

特別是台灣目前最有前景的生技產業就是很好的舞台,像今年七月史丹佛大學名譽教授費茲格羅(Peter Fitzgerald)來台時也提到,台灣應該逐步放下代工產業,轉型到高毛利率產業發展,台灣就很適合搭上全球生技產業的列車。

此外,國際行銷學大師科特勒(PhilipKotler)則認為,台灣更須具備說故事能力,像是韓國把泡菜、化妝品、娛樂影藝結合,成為韓潮文化就是一種品牌加分,也是台灣可以借鏡的地方。

在這一波購併潮中,很多原本不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及企業,會隨領頭羊的公司被購併,變成「購併孤兒」,乏人問津,慢慢凋萎,這股競爭力大洗牌在未來三年內會更激烈;你的老闆變成了大陸人,如何用大陸思維想事情,也將成為職場的顯學。而資本市場隨著企業購併、下市,台北股市未來一段日子內線明牌也會滿天飛,大家一起猜,「中國狼」相中的獵物,下一個會是誰?這或許也是另一個創造財富的機會。

更積極的做法是,如果對岸是中國狼,台灣在心態可轉換成當獵人,我們不只搶錢、搶人,還要搶市場;具體的做法就是藉由中國想要壯大技術的需求上,爭取兩岸資本市場的差價,就算要賣公司,也要賣出一個天價,凸顯台灣真正的價值;另外也藉由兩岸聯盟的重要轉折,利用中國國際薪資規格的優勢,把A級人才握在手上,這將會是攻占紅色經濟圈的最佳時機!

購併大戲,讓沉默已久的台灣突然變成有活力了,從股民、學界、產業界到政府也都投入產生熱烈的激盪,各自拿捏賣與不賣之間的學問。這股活力如果能夠轉化成台灣下一個轉型的爆發點,台灣可以學習到更多彈性的智慧。

「台灣怎麼一下子都被買光了?」十二月十四日,華亞科(圖)、矽品收購案分別被提出,三十年來的矽屏障,四小時內瞬間擊破,台灣拍賣會序幕揭開。

不管想不想賣,反正中國都買定了......市場在大陸、資金不如人,紫光趙偉國嗆聲:!台灣不讓投資,我們就禁止台灣產品在大陸銷售。」

面對大買家,台灣沒有不走向國際的本錢中國對台經濟來到「養、套、殺」的第三部曲,如何找尋最大槓桿效應,才是首要之急。

購併群狼襲來,台灣要學當聰明的獵人一場兩岸最劇烈的整併潮才開始,這,也正是迎接新經濟的好時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32

印刷業插上雲翅膀 紫雲網年內布局百家線下體驗店

中浩紫雲(831981)斥資打造的一站式雲印刷電商平臺“紫雲網”,旗下首家線下體驗中心在武漢開業。同時,中浩紫雲與理光中國正式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中浩紫雲董事長尚建華在分析當前市場環境時提到,許多企業在開展包裝印刷和辦公采購業務時,會經常出現消費信息不對稱、商品質量沒標準、配套服務跟不上的情況。尚建華說,紫雲網的出現,直接將服務流程標準化、購物流程自助化、免費配送全國化。

武漢線下體驗中心的成立,標誌著中浩紫雲、紫雲網全國戰略布局的開啟。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公司計劃2016年在武漢及北上廣深等一線及重點二線城市快速開設不少於100家線下體驗店,加速O2O雲印刷的布局。

中浩紫雲近日公布的2015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度營業收入為2.6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35%;凈利潤為2008.6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82.67%。

不止是中浩紫雲,長榮股份(300195)、盛通股份(002599)、東風股份(601515)等印刷行業大佬也紛紛在雲印刷領域發力,雲印刷市場的競爭也趨於白熱化。

盛通股份去年雲印刷業務營業收入有3897.93萬元,雲印刷平臺已進入正軌,將依托原有銷售渠道以地推模式向企業客戶進行推廣。東風股份與已在香港上市的雲印刷企業Eprint集團註冊成立合資公司,並於去年年末正式上線雲印刷平臺。此外,華媒控股(000607)、有福科技(831677)等不少企業也紛紛紮進雲印刷市場。

“雲印刷通過互聯網,使印刷業務電子化和數字化,大大提高了企業服務效率;還能使企業和用戶直接對接,砍掉中間環節,消除信息壁壘和區域限制;又因為采用了合版印刷技術,大幅降低了印刷成本。”尚建華介紹,雲印刷在業內的競爭優勢十分明顯,可以通過價格優勢挖掘企業存量客戶。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報告亦指出,相比傳統印刷,雲印刷效率更高,成本能降低約30%,雲印刷潛在市場空間在千億元規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75

專家視角 | 陳科:時尚產業插上大數據翅膀 構建消費者畫像

時尚界的春天總是來得特別早,數百場時裝周秀已經結束,潮流權威已經發布了潮流推斷,你的企業設計師信心滿滿的開始設計了麽?

過去十多年里,中國鞋服行業當“老二”是幸福的,“行業老大”的成功告訴我們如何走可以成功,我們面對的是龐大的需求市場、“粗”線條的政策、不挑剔的顧客……然而,時過境遷,行業由增量競爭變為了存量競爭、“老大”留給跟隨者的時間將會逐步少到無法跟隨、消費者“多變”且多元、設計師對自己深刻理解消費者及精準轉換產品面臨挑戰,這就是現而今中國鞋服企業面對的日益混沌多變的世界。

從一些領先企業通過大數據與數字化技術應對挑戰、突破瓶頸的成功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有效利用產業生態融合,突破因為信息獲取“維度”的局限性帶來的“認知”局限性的壁壘,通過數據業務場景深刻理解目標消費者訴求,並將消費者訴求精準轉換為可呈現/可體驗的產品,這種轉換能力的水平高低、速度快慢將是企業能否持續生存發展的決勝千里之道。

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的巨大改變

伴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全球零售環境在過去5年呈現出增速下滑趨勢,在未來幾年內,零售業仍將持續處於調整期。而我國服裝市場零售額連續4年增速下滑,從2012年起,受制於國家宏觀經濟調控,GDP增速放緩,服裝行業過去依靠宏觀經濟增長帶動的高速增長效應逐漸消失,未來5年服裝市場年增速將進一步放緩並穩定至6%-7%,服裝行業將由量轉入質的競爭,預計到2020年整體體量達到2.4萬億。

雖然中國消費者的人均服裝支出占總消費支出占比在2011年出現近10年來的首次大幅下跌,但從長期來看,中國服裝市場離高度成熟仍有一段距離。

現在的消費者生活在一個經濟騰飛、全球化與網絡化快速滲透的時代,他們“見多識廣”且“敢花錢也識貨”,他們有更強大的自我意識,堅持自己獨到的審美標準和生活品味,同時,新媒體帶動扁平化傳播渠道也給信息爆發和社群集結創造了條件,使得消費者他們不僅滿足於物質本身,更願意為有情感認同和價值觀一致的圈子埋單。

消費者特性從上世紀70年代的“我在聽”、80年代的“我要說”、90年代的“在圈子里低調炫耀的說”,再到00後可能的“聽和說只圍繞我心里的領袖”,時代背景烙印必然會影響每個年齡段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訴求。未來10年內,主力消費人群將主要是90後、00後人群,我們可以分析出消費者的社會屬性,勾勒出消費者總體心理狀態,但如何描繪出這些“自我多元“的主力消費者在不同場合、時間、場景、社交狀態下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將是我們能否超越的關鍵。

服裝企業在品牌建立之初,通常“清晰”選擇了品牌定位,買手/設計師根據對品牌目標消費群的理解進行產品的設計和采買。但現實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兩個割裂點讓從訴求到產品的轉換存在多種挑戰,(1)品牌定位與人群訴求洞察間的割裂,也就是如何獲取目標人群的產品訴求?這個割裂首先是洞察對象的獲取問題,如何甄別洞察對象的代表性?其次是洞察渠道的方法,如何保證客群偏好的精準獲取?還有在洞察內容上的挑戰,如何定義客群訴求洞察時的維度和選項?(2)人群訴求與商品設計/采買間的割裂,如何將目標人群的產品訴求轉化為受歡迎的產品設計?這個割裂帶來的第一個挑戰是訴求的歸納,現在消費者的產品訴求呈現碎片化趨勢,設計師/買手如何提煉成為有效的設計原則?其次是訴求落地,如何將客群訴求得出的設計原則落地為具體的產品設計語言,並最終在產品開發/采買層面實現落地。

構建消費者動態立體畫像

企業通過內部VIP數據分析客戶能夠了解到消費者在店購買訴求,這很重要。但僅僅了解他/她在自己品牌店消費記錄往往是不夠的,因為無法了解到消費者潛在的商品購買訴求,也無法了解客戶價值主張而產生的潛在產品需求。如何構建消費者動態立體的畫像是連接品牌定位與人群訴求洞察間的基礎,也是關鍵。通過大數據分析上述三個方面的綜合場景,品牌商可以構建出多維、動態、立體的品牌消費者畫像。

社會屬性標簽:主要反應客戶人口統計信息和總體收入和消費狀況,社會屬性澄清為某鞋服企業初步甄別目標人群提供了基礎,回答了目標客戶“長什麽樣”。

服裝偏好標簽:從品牌、購買渠道偏好以及時尚信息獲取等方面為某時尚企業業務明確競品,聚焦目標購物渠道以及時尚媒介提供清晰指引,通過對品牌、渠道、價格、關註媒介等方面的信息的大數據挖掘,回答了目標客戶“如何購物”。

價值主張標簽:將為某時尚企業采買設計團隊進一步理解目標消費人群服飾風格偏好提供數據支持,例如對運動類型、動漫愛好、夜消費等方面的大數據分析,來深入了解目標客戶“喜好怎樣”。

消費者追求品牌參與和社交化

近年來,伴隨著消費升級、技術創新、傳統企業轉型及消費人群結構變化,消費者在滿足於產品功能需求及體驗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求參與和設計體驗。一方面消費者希望在上市的產品中包含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例如小米手機當年就是利用參與感進行產品營銷帶來新品牌的熱銷。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於社交分享的需求與日俱增,近幾年移動設備的高普及率、通訊基礎設施的快速升級及高覆蓋率,社交媒體的滲透率有著“始料未及”的發展。社交化成為了很多購買行為的顯著特征,也成為了主流消費人群的關鍵購買因素。

企業在認知和滿足消費多元化的過程中,需要逐步突破“有限”維度對於消費者的理解從而提供產品服務的階段。例如阿里巴巴通過核心電商、移動媒體、本地生活,以及支付工具、配送網絡和阿里雲等平臺創造數據場景,通過這樣的數據場景來構建一個比消費者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大數據分析平臺。而作為大多數時尚品牌公司,除了通過數據場景深刻理解品牌目標消費者訴求外,還需要能夠將這種訴求精準轉換為可呈現/可體驗的產品,而這種轉換能力的水平高低、速度快慢將是企業能否持續生存發展的度量衡。

(作者陳科,系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本文不代表本報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1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