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四大糧商 掐住全球8成糧食

2011-3-14  TCW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曾說: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

若是如此,當前人類可說是被掌控在四大糧商手中。因開頭縮寫被簡稱為ABCD的四大型糧商: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達 孚(Louis Dreyfus),每一家歷史都超過一百年,前三家都是美國公司,路易達孚則是法國血統。這四家聯手掌握了全球農產品加工及貿易鏈。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副會 長宋廷名,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稱,四大糧商已掌控了世界糧食交易量的八○%,足以控制各項大宗農產品的定價。

這四家公司也充滿神秘色彩,一來因為他們主要做的是B2B(企業對企業)的生意,一般消費者不容易接觸到公司的相關訊息,二來因為他們向來行事低調,嘉吉 和路易達孚甚至沒有上市,但一般推測,這四家公司都足以名列世界前五百大企業。

它的科技比CIA還神 嘉吉的衛星,能偵測收成與氣候

這四家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夠如此壯大,關鍵在於它們都早已不是單純的貿易商,而是不斷透過合作購併,在全球食物產業鏈的上下游都呼風喚雨。嘉吉中國區前總 裁葛諾仁(J. Norwell Coquillard)就曾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對於嘉吉,糧商的叫法是錯誤的。嘉吉是一家食品、農業和風險管理產品服務供應商。貿易只是嘉吉一個事業部 的一部分業務。」

四大糧商對全球糧食的影響力有多大?只要看幾個例子:以嘉吉為例,每年營收大約一千一百億美元,它的糧食輸出和交易業務,不但是美國第一,而且是世界第 一。它不僅擁有美國最多的糧倉,還擁有超過一百億美元資產的避險基金——黑河資產管理(Black River Asset Management),同時旗下還有科技公司從事生物工程研發計畫。

傳聞嘉吉在全球六十個地區,都擁有衛星偵測能力,可以知道各國的穀物收成狀況,以及觀測、預測天氣變化,比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不遑多讓。

今天的嘉吉,一面投入開發基改作物提高生產量,並且在全球各地簽下大量契作農田,專門生產糧食供應給它;同時,又投身金融期貨交易從中獲利。為此,它開發 了不少創新的風險管理工具,譬如氣候風險管理軟體,就是來自嘉吉的研發。

它的穀物年產量驚人 ADM的豆粕,夠餵逾百億隻小雞

另一家糧商ADM也是勢力龐大。在生質燃料出現之初,ADM就迅速成為美國最大的生物乙醇生產商,現在則是世界第一大活化燃油乙醇的生產者。這家全球最大 的穀物和油籽加工商,每年生產的麵粉可以製作出一百六十億塊麵包,生產的豆粕足夠餵養一百三十億隻小雞。ADM同時也是中國益海嘉里集團的重要股東,該集 團握有金龍魚等知名食用油品牌。

而掌握拉丁美洲大部分大豆貿易的邦吉,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全過程聞名,在南美,一邊向農民賣化肥,一邊收購他們手中的糧食,再出口到其他國家或者進行加 工,也與杜邦和陶氏化學等公司合作,開發新的油料種子。

由於糧食行業實在太過敏感,全球不少國家政府對於四大糧商跨足過深過廣,都有所疑慮。尤其近年中國崛起,亟欲抗衡美國的控制,對於大糧商尤其帶著敵視的眼 神。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甚至指責它們是現代的東印度公司,充當新帝國主義的馬前卒,一步步從食物的產業鏈上蠶食中國。

它們結盟逼巴西屈服 抗議禁基改大豆,罷市迫政策轉彎

疑慮並非無的放矢,比方說,為了提高產量,嘉吉和ADM分別與基改種子龍頭孟山都(Monsanto)和先正達(Syngenta)結為同盟,這就不單只 是貿易寡占如此簡單,還牽涉到生物倫理以及健康問題。二○○五年為了抗議巴西的巴拉納州政府禁止種植基改大豆的新規定,幾家大糧商竟然集體「罷市」,聯手 將生意撤離當地,以脅迫州政府撤銷禁令,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它們集結的力量,足以撼動一個國家。

而且,正如同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雖然高糧價會讓老百姓吃足苦頭,卻是糧商賺飽飽的好時機。因此,雖然全球經濟在過去三年低迷不振,但以嘉吉為例,卻是它一百多 年歷史中業績最輝煌的一段時光,《經濟學人》估計,這家全美最大的家族企業,三年內獲利近一百億美元。

市場嗅覺敏銳的投資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塊商機,雖然嘉吉沒有上市,但已上市者,譬如ADM,日前便被彭博(Bloomberg)點名,很可能是巴菲特 (Warren Buffett)下一步股權收購的重要標的。

而無論陰謀論成不成立,這四家公司都已經改寫了糧商這一古老行業的定義。

【延伸閱讀】4大百年糧商,讓中國恨得牙癢癢!公司:嘉吉(Cargill)國家:美國成立:1865年2010年營收:1,079億美元特色:物流運 輸、工業用原料、金融地位:全美最大私人家族企業、世界最大農產品貿易商

公司: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國家:美國成立:1902年2010年營收:617億美元特色:榨油、生質能源地位:世界最大穀物加工商

公司:邦吉(Bunge)國家:美國成立:1818年2010年營收:457億美元特色:榨油、化肥、飼料地位:世界最大油籽壓榨商、亞洲最大大豆製品進 口商

公司: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國家:法國成立:1851年2010年營收:N∕A特色:果汁、生質能源、金融地位:世界最大原料棉貿易商、前3大糖貿易商

註:邦吉(Bunge)創始於荷蘭阿姆斯特丹,但總部今已遷移到美國。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維基百科、各公司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2

法令管制掐住喉嚨 獲利能力全亞洲最後一名 誰殺了台灣 金融業?

2011-4-4 TWM




馬政府執政近三年後,端出的第一道金改政策,竟然是重新拿回彰銀與國票金的主導權,大開民營化倒車!這就是外界期待多時的「三次金改」!

比起三次金改,金融業有更多急需立即搶救的事;馬英九看不到的真相是:長期以來,台灣金融業獲利能力全亞洲最後一名,銀行賺不到錢,50萬名金融從業人員就無法加薪;加上法令層層強制約束,絆住業者前進的腳步。

金融業者在心裡吶喊:「為何看不到長期的產業政策?」「MOU簽了1年多,何時才能真正做到業務?我們的明天,究竟在哪裡?」是誰,殺了台灣的金融業?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葉揚甲、許瀞文台灣的金融業還有明天嗎?以下是銀行董事長、資深理專、以及台大財金系學生所發出的呼救,因為,他們對台灣的金融業,幾乎不再抱任何希望。

業者動輒得咎

創新得不到輔導與鼓勵 多做多錯銀行董事長:﹁不要以為當銀行董事長很忙,其實我很閒啊!因為沒事做,但我有時在想,繼續這樣下去,有一天,我真的會『沒事做』,但這是誰造成的呢?

這是我的切身之痛。之前我們向金管會提出一項創新的產品,經過一段時間的審核,好不容易准了,我們很開心,買了好幾十台機器、租簡易分行、訓練人員,準備大幹一場。

但才做沒多久,據說是因為有人去函金管會,對我們這項新產品有不同的意見,於是就這樣,金管會就來函,要我們準備收攤了,也沒有給我們申訴的機會。

投下去的上億元資金怎麼辦?現在那些新買的機器一台台搬回來,都堆在倉庫裡,你問我怎麼辦?『涼拌』!我很想哭啊,但你能去和他吵嗎?有人建議我提訴願,那我以後其他業務還想不想做啊?

至 於中國市場,MOU(金融監理備忘錄)簽了一年多,你看誰去了?最近金管會才說要和大家討論兩岸金融的事,請問過去一年多為什麼不談?從談到真正去,還要 多久?聽說最近金管會一直在盯有人偷偷去和對岸的農村銀行談。唉!你的大門不開,還要把業者當小偷防著,這就是現在銀行的處境。

所以我現在就什麼都不要做嘛,就做最基本的存款、放款就好了,不用去想什麼金融創新,這樣就不用擔心主管機關又來找麻煩,所以閒得很,我知道現在很多同業都跟我一樣的想法,反正在這樣的管制下,你出一下手腳就撞到牆,受傷不打緊,還倒退好幾步,久而久之,大家都不要動了。

你問我台灣金融業怎麼辦?怎麼辦?這問題不要問我,我無言以對,去問問金管會吧!我比你更想知道答案。﹂

從業人員坐困愁城

台 灣法令綁死商品 投資人出走國外資深理專:﹁我當理專四年多了,本來一直以為理專就是這樣,反正聽公司的建議,賣賣基金、保險。但去年我有一位大學同班同學,他在香港的花 旗當理專,休假回來我們聚餐,談到最近香港最夯的金融產品,是什麼人民幣計價的避險基金。聽了半天,發現竟然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我才驚覺,原來外面的世界 這麼大。

原來金融商品種類這麼多,只是台灣都不開放而已,但還是有很多客戶想買啊!怎麼辦?如果偷偷買,反而因為法令保護不到,出事了一點保障都沒有。所以,很多客戶都跑去香港或國外買了,因為國外門開很大,但法令管制很嚴格,對投資人來說,選擇性又多,又有法令保護,這樣最好!

但台灣的法令把大家都綁死了,還把大戶趕出國外,我們生意也沒得做。前幾天我有一位客戶,想投資美國市場,希望我幫他介紹到我們在美國的子公司下單,但台灣法令就是不准,結果,眼睜睜看著這位客戶走出大門,轉到隔壁的花旗去開戶了。

再這樣下去,大戶都跑光了,我們理專該怎麼辦?我身邊已經有好幾位同事去香港銀行上班了,我自己最近也開始補習上CFA(財務分析師),但說實在,非不得已,我實在不想離鄉背井去工作。

唉!台灣這樣的環境,我不去香港,又能怎麼辦?﹂

相關系所學生沒有願景

以前畢業出國留學 現在出國就業財金系學生:﹁前幾天,一位在香港金融業工作的學長回來,他告訴我們,無論多難,一定要想辦法到國外去就業,寧可去中國都不要留在台灣。其實不用他說,我也知道。

台灣金融業大概只有香港金融業的三分之一薪水、新加坡的一半,而且做越久、差越多,這些資訊,都在同學之間流傳。以前大學畢業是出國留學,現在是想辦法出國就業,找不到國外工作的,才留在國內。

我 有一位系上學姊因為家庭因素,留在台灣一家很大的銀行工作,當初也是很難才考進去的。但做了三年多,薪水不到三萬五千元不說,每天重複一樣的櫃台工作,她 叫我千萬別去,因為做久了,什麼台大都沒用,只會越來越沒本事也沒眼界,就真的永遠只能領三萬五千元了。﹂這是一整個金融產業鏈的心聲:優秀的年輕人不願 進入、員工沒有明天、業者看不到前面的路。為此,我們採訪超過十五位以上的金融業負責人及高層,都反映了這個嚴重的事實。然而,馬英九政府聽見了嗎?

總統馬英九上台執政近三年,千呼萬喚下,近日總算端出第一道金融政策,結果卻讓所有人大失所望。

三月二十二日,行政院長吳敦義首次在立法院正式提出,將﹁矯正部分二次金改政策﹂,兩天後,金管會主委陳裕璋也首次說出:﹁三次金改﹂將會是長期的政策。

三次金改才要登場,金融業的悲歌早已響起,這恐怕是馬英九、吳敦義與陳裕璋最不願見到的真相:再不搶救,台灣的金融業就要窒息了!

這個曾經是人人稱羨的金飯碗產業,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先看幾個現象。

問題一:ROA、ROE亞洲最末

低利差是關鍵原因

資產報酬率(簡稱ROA)、股東權益報酬率(簡稱ROE)兩大指標,通常代表一個產業的資產和股東權益的獲利能力,長期而言,可說是代表產業競爭力的兩隻腳。

但台灣的金融業,不只跛腳,恐怕已經寸步難行。

二○一○年台灣整體銀行業的ROE七.二%,輸給韓國的一一.五%、新加坡的一二.九%,更是遠遠落後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國家;ROA的表現也落在韓國、中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之後,在亞洲新興市場中,雙雙倒數第一。

而根據德意志銀行針對亞洲金融業的評比報告,如無意外,今年台灣的金融業還是很難擺脫這個頹勢,將會繼續蟬聯最後一名。

成 績差還不打緊,但讓人真正難過的是,金管會日前還喜孜孜地宣布,去年全部銀行獲利創新高,創下稅前獲利一八三二億元的﹁好成績﹂。殊不知獲利雖然創新高, 但真正的﹁賺錢能力﹂根本沒有提升,因為資本投入更多,結果代表經營競爭力的ROA、ROE,並沒有趕上獲利上升的速度;官員只會在高舉表象的數字後,關 起門來開香檳,殊不知打開大門和鄰國一比,台灣的金融業競爭力,會是如此難看。

金融業不能等同於一般產業視之,一個國家的銀行獲利能力差, 茲事體大,重則動搖國本,影響一個國家的長期競爭力。因此,銀行獲利能力高低,不能單純用民粹的角度觀之,認為﹁銀行賺越少越好﹂,而應該是能賺到﹁合理 的利潤﹂,因為一旦銀行賺不到錢,首當其衝是數百萬名股東與五十萬名金融從業人員受害,接下來,銀行一定把腦筋動到其他管道上。過去幾年發生過的雙卡風 暴、連動債風暴,就是在此環境下應運而生,最後幾乎都演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台灣也因此付出慘痛的社會成本。

賺不到錢,台灣金融業因此活得很辛苦,究其背後原因,低利差恐怕還是最關鍵的因素。

根 據資料顯示,○九年底,台灣金融業的年均存放利差創下歷史新低,只有一.二三%,遠低於香港的四.七%與新加坡的四.八五%。什麼原因造成台灣銀行業長期 如此低的利差水準?外匯人士表示,中央銀行為了抑制新台幣升值,不斷買進外匯,釋出新台幣,導致資金過度氾濫,使利率長期低迷不振,絕對是造成低利差的禍 首;市場上也因此錢滿為患,不只銀行業,資金滿手的保險業更是叫苦連天。為了緩和這個情形,去年下半年以來,財政部擴大發行兩年以上長期公債,但也僅是稍 微舒緩眼前壓力,長期仍然難以扭轉低利差的事實。

除此之外,官股行庫(即政府指派董、總座的金融機構)始終在台灣金融市場穩居高度市占率,偏偏又效率不佳,因此拖垮整體銀行獲利,這也是整體ROA、ROE難看的原因之一。

問 題二:官股效率低獲利差官股行庫市占率逾五成 帶頭拖垮獲利官股行庫在台灣金融市場的資產市占率,至今仍超過五成,在亞洲主要市場中,僅次於中國。市場上官股行庫這麼多,但長期的ROA、ROE表現都 不如民營銀行,很多時候,官股甚至帶頭殺價,把市場砍到無利可圖。就以聯貸業務為例,去年全台灣前五大聯貸銀行中,前四名全數都是官股行庫,就是因為這些 行庫帶頭殺價競爭,以不到二%利率橫掃聯貸市場,表面上搶下了業績,實際上,扣掉人事成本之後,根本所剩無幾,銀行根本沒賺頭。民營銀行掐指一算,只能含 淚退出聯貸市場。

但更可悲的是,主事者非但沒有想要改善這種現象,還以此為傲。一位金融人士憶及,○四年當時剛上任台灣銀行董事長的呂桔誠,就因為利用殺價競爭,讓台銀放款餘額半年內暴衝二千億元,竟然因此獲得財政部表揚為優秀財政人員,讓民營金融業者只能無奈搖頭。

但 事實上,官股行庫並非原罪。如果和鄰國相較,例如近幾年來在亞洲市場嶄露頭角的新加坡星展銀行(DBS),其實也是新加坡政府持有的官股行庫,但星展銀近 幾年在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市場快速成長,外界有目共睹。如果我們把同屬官股經營的星展銀和台灣的第一金做一比較,在公司治理上,光是董事會陣容,兩者就相 去甚遠,星展銀的董事多半具備各大世界級投資機構高階主管資歷的背景,和台灣第一金多是財政部官員相比,格局或視野都有距離。

展現在績效上,無論是ROA或ROE,十多年來,星展銀行幾乎每年以倍數成長;相對第一金,沒有成長還大幅退步,經營績效真的令人汗顏。

一 位銀行總經理直指台灣這些行庫的病灶,﹁執政者把官股行庫的董、總位子當作酬庸,許多金管會高層退下來,沒有一天銀行經驗,就去行庫當董事長,這樣績效怎 麼可能提升?﹂而另一位前大型外資機構台灣區負責人,更進一步地提出解決之道。他說他自己很願意到這些行庫去經營,﹁財政部當大股東就好,要請專業經營團 隊進去徹底改造、換血,這些行庫才有春天﹂。

但令人驚訝地是,政府完全聽不到這些聲音,近期官股甚至還想逆勢加碼,再提高官股市占率,大開民營化的倒車,此舉在全世界幾乎絕無僅有。

問題三:政策反覆 民營化開倒車官股坦克第一炮 火力全開瞄準國票金從去年起,官股肆無忌憚地伸進一家純民營公司,這家公司叫國票金控。

官 股原本在國票金的持股,已經在○七年時,以每股約十一.六五元的價格,全數標售完畢,換句話說,國票金原本已是一家完全民營的公司。截至去年六月的股東會 前為止,泛官股在國票金的持股是﹁零﹂;但官股卻無預警地從去年起,要求各大行庫全力買進國票金,包括合庫、第一金、台銀等都銜命行事,從每股十一.二元 一路買到十五、六元,一位財政部官員說得很直接,要買到﹁官股在二次金改前的持股水位﹂。

但面對官股異常的大動作,一位前政府官員拍桌大 罵:﹁想買進就買進,財政部把自己當成全國最大的金控公司,最好一家家金控收歸國有,金融業乾脆重回戒嚴時期好了。﹂而前立委李桐豪也說:﹁國票金如果公 司治理真有問題,該有動作的是金管會,絕非官股。﹂但官股仍一意孤行。資深市場人士表示,無論國票金兩大派系如何爭奪經營權,都不足以成為官股介入的理 由。一來,介入純民營公司,即有與民爭利之嫌,二來○七年官股才以公開標售的方式全數出售,如今又反手買進,政策反覆;三則如今買進的平均成本約在十四元 上下,比當時標售的價格還要貴,未來如果出現虧損,權責要如何分擔?最後,銜命買進的公司當中,不乏第一金、合庫等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官股雖是最大股東, 但並非唯一股東,要如何向小股東交代?都是官股動作之前,未及一一思考的問題。

不只國票金,財政部還下令八大行庫,一起買進彰化銀行,只要官股坦克輾過之地,就要﹁維護官股權益﹂、﹁拿回主導權﹂。試問,只有官股要維護權益,民股的股東權益何在?

儘管官股本來就是彰銀的大股東,不至於像國票金這樣,無端介入,但官股的動作至少應該向社會大眾和股東清楚說明,買進之後將如何經營彰銀。否則,對原本以公開標售的方式,買下彰銀二二.五%股權的台新金及其股東,股東權益又要找誰去討?

公權力像天羅地網一般籠罩金融業,金融業者個個噤若寒蟬,這是活生生的現況,也是屬於台灣金融業絕無僅有的怪象。

事 實上,台灣從一九九○年代開放新銀行成立至今,﹁民營化﹂口號已喊了足足二十年。即使近期自金融風暴以來,如美國政府接手或注資許多岌岌可危的銀行,國際 間國營銀行的風潮似乎再起。但去年十二月,美國政府在危機過後,隨即在市場上出清手中所有花旗銀行持股。用行動證明:政府接管或入股只是暫時性政策,美國 金融體系維持民營化的基本精神,即使在金融風暴之後,依然沒有改變。

但台灣大開世界潮流的倒車,讓人無奈且不解!

問題四:產 業生態猶如死水業務單調沒成長 五十萬員工心茫茫銀行獲利慘兮兮,影響所及,員工薪水也跟著漲不起來,大學畢業進入銀行的起薪,十幾年來沒有成長還退步,目前行情大約只有二萬八千元,和 中國銀行的起薪已經所差無幾,但台灣金融業不賺錢,無法幫員工加薪,五年後還是不到三萬元的大有人在,但以目前中國金融業的薪資水平,華一銀行行長謝泓源 表示,五年資歷的員工平均薪資至少八千元人民幣(約合三萬八千元新台幣)起跳,一萬元人民幣(約合四萬八千元新台幣)以上的所在多有,﹁台灣的銀行憑什麼 留住優秀人才?﹂一位小型銀行董事長憂心地說。

甚至,金融業在層層法令約束下,業務傳統又單調,許多﹁非主流﹂的業務,從業人員幾乎要自市場上完全消失。

例 如台灣長期匯率走勢幾乎波瀾不興,除了例行的外匯交易,外匯衍生商品幾乎是零,因此如今市場上的外匯交易員早已所剩無幾;又例如金管會長期對新金融商品的 審查,不僅審核時間經常長達半年以上,還常常打回票。久而久之,各大銀行或券商所謂的﹁新金融商品部﹂,除了權證還是權證,根本沒有真正的創新研發人才。

長 久下來,台灣的金融業,成了只有前台的﹁銷售服務業﹂,根本沒有長期產業成長最需要的後台建置,銀行的功能除了傳統存放款,就只是基金的代理通路,五十萬 名從業人員對前途一片茫然;積極一點的,選擇離鄉背井轉戰香港、中國,消極的,就只能死抱著打不破的鐵飯碗終其一生。﹁這樣的生態,根本不用談產業成長, 更遑論國際競爭力,﹂一位大型民營銀行總經理語重心長地說。

問題五:監理從嚴 漠視發展金管會大權在握 輕重失衡拿捏失當一方面官股全力入侵,另一方面,金管會的高度監理也瞄準金融業,在業者的眼中,近來行政命令滿天飛,一紙函令就要業者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怪象,早已不是新聞。

金管會本來就是金融業的監理機關,按理說,執行監理權原本天經地義,但其中輕重拿捏一旦失衡,不僅攸關金融業生死,更影響著產業的長期發展,但長期的發展策略還沒看到,已經讓不少業者無所適從。

以 日前引發爭議的「三鼎」、「基泰之星」二檔REITs基金清算為例,基金投資人趁著房地產景氣好,想趁此獲利了結,把基金清算掉,效益等同公司股東大會的 受益人大會也通過了,但無奈金管會硬是攔腰喊停,企圖用行政裁量權推翻受益人大會的決議,不僅讓受託清算機構野村證券很受傷,也讓許多外資發行機構就此卻 步,外界對金管會﹁硬拗﹂的作法,更是印象深刻。

一紙行政命令就要金融業老闆乖乖聽話的情勢,在過去兩年內四處可見。去年底,金管會對所有財富管理銀行發函,為了讓每位理專更了解所販售的商品,以後只要理專銷售一檔基金就要考一次試,如果以每家銀行櫃台平均販售超過二千檔共同基金計算,等於每位理專至少要考上二千次試。

一 位大型民營銀行財管主管拿著函令,苦笑著說:﹁這是要叫我們怎麼做生意?﹂但業者也說,不能全怪金管會,從二次金改以來,一件件的官司調查,﹁經辦人員嚇 壞了!﹂過去曾任金管會副主委的台銀董事長張秀蓮也坦承,﹁基層人員的壓力真的非常大,前一陣子,金管會裡有一波剛滿五十歲的退休潮,和這些官司調查不無 關係。﹂而更有金管會前高層透露,他在金管會任職時,電話曾被檢調長期監聽達二年之久,宛如白色恐怖再現。

因此,在求自保的前提下,如今從高層到基層經辦人員,所有的法令從嚴解釋,採取正面表列緊抓不放,只要法令沒說的,統統不准做,如果是現行法令管不到的,就以行政命令替代來約束,凡事不求突破,只願不出事。

在此氛圍下,許多法令嚴格到,﹁想守法,也不知該如何執行起﹂。

以最被金控業者詬病的子公司間交易為例,去年八月修法以前,法令規定無論金額大小,子公司交易都必須經董事會決議;如今稍微放寬,︽金融控股公司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一百萬元以上的交易才必須經過鑑價,再送請董事會通過。

業 內盛傳,某大金控在修法前,曾因為子公司間要交易一批殘值剩下十幾萬元的辦公設備,因此花上八、九十萬元去鑑價,才能提報董事會通過的﹁笑話﹂;而另外一 家金控也曾經發生早期旗下A子公司買的藝術品,因為不小心掛到B子公司的辦公室去,竟然就被﹁金檢﹂查出,要求立即改善;金融業人士聽到,除了搖頭,還是 搖頭。

問題六:裹足不前 無視國際競爭MOU簽等於沒簽 喪失難得優勢這不是一笑置之的笑話,這是台灣金融業生死交關的長期監理政策,而監理的態度,將決定產業下一回合的競爭力,但金管會用力一掐,恐怕掐住了業者的喉嚨,阻擋前進的腳步。

台 灣金融業的下一回合戰場當然在中國,但直到如今,距離簽署MOU(金融監理備忘錄)已經一年多,金管會還在用﹁金融三法﹂強制綁住業者;無論是登陸方式, 或登陸管道都有各種限制(見表),和新加坡金融業的大陸政策相較,新加坡金融局沒有給業者任何限制。因此,星展銀早就在中國遍地開花,北京、上海、廣州、 深圳、蘇州都設有分行,台灣起步已晚,又有法令綁住,如何談「逐鹿中原」?

前國泰金副總,現任台北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劉奕成直言,有至少超過 九成的業務,中國金融業都已超越台灣金融業,台灣金融業再不去,﹁或許就永遠都不用去了!﹂二次金改也好,三次金改也罷,如果主管機關只會在監理上面作 為,讓大家都在不斷地寫報告、跑金管會說明、繳罰單中慌亂地度過,慌亂到忘了抬起頭,想想未來公司前景在哪裡?也不知道要把員工帶到哪裡去?政府也未端出 長期的產業興利政策。逐漸失去競爭力的台灣金融業,還有明天嗎?

馬吳體制下,金融業的明天在哪裡?

財政部金管會中央銀行1.獲利能力全亞洲最後一名2.監理大權輕重失衡,業者手腳被綁住3.國際化裹足不前,MOU有簽等於沒簽4.買進國票金,大開民營化倒車5.員工沒加薪,業務沒創新,50萬員工心茫茫

ROE

(return on equity) 股東權益報酬率=稅後淨利╱股東權益。又稱淨值報酬率,即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股東權益)能創造多少獲利的回報率。

ROA

(return on assets) 資產報酬率=稅後淨利╱總資產。公司利用總資產(負債加股東權益)投入生產活動所獲得的報酬率,可衡量公司運用資產的獲利能力。

一個產業的ROA、ROE,可視為經營績效的重要指標,代表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政府反賣為買 史上頭一遭民營化開倒車

日期釋出官股

機 構名稱方式相關內容1997~98交通銀行拍賣官股比率由100%降為51.38% 1997~98台灣企銀掛牌上市 上市後採二階段官股釋出1997.12.27第一銀行公開承銷官股比率由51.9%降為42.1% 1998.1.22華南銀行公開承銷 官股比率由52.5%降為41.13% 1998.5.18高雄銀行掛牌上市同年9/27釋股承銷價為14.64元1999.9.13交通銀行 拍賣官股比率由51.38%降為36.08% 2003.10.27世華銀行換股1股國泰銀可換0.2808股世華銀行2005.1.1 台北銀行換股1股台北銀行可換1.1461股富邦銀行2004.11.17合作金庫掛牌上市 2005.4財政部釋出30萬張股票2006.11.9復華金控換股1股元京證可換1.615股復華金2005.7.22彰化銀行特別股標售 台新金以26.12元標得22.5% 2009.12.6國票金控拍賣拍出19.5萬張,成交價11.65元2010~2011.3 官股行庫買入國票金股份公開市場買進推估官股買進國票金成本在每股14元2010~2011.3官股行庫買入彰銀股權公開市場買進 財政部表示將拿回主導權

效率低落

官股長期表現不如民營

官股行庫ROA、ROE表現,不如民營銀行200820092010(估)ROE(%)ROA(%)ROE(%)ROA (%)ROE(%)ROA

(%)

第 一銀10.020.112.280.116.830.32 華南銀12.800.594.780.226.820.33 土 銀6.140.305.710.279.490.44 合 庫7.020.306.240.277.790.34 平 均8.9950.3254.75250.21757.73250.3575 中信銀10.990.801.000.07 10.280.75 國泰銀5.380.339.330.5812.000.70 北富銀7.580.496.420.38 9.100.50 玉山銀1.690.103.450.197.480.38 平 均6.410.435.050.305 9.7150.5825

資料來源:台新投顧

官股行庫帶頭殺價競爭

2010年聯貸排名,前5大中有4家是官股;但殺價的結果沒有利潤,全體銀行ROA、ROE都降低排行銀行市占率成交金額

(億美元)聯貸案

代表金額

(億美元)利率

(%)

1 台 銀29.1151.56台灣高鐵118.431.8 2合 庫8.745.18旺宏電子5.671.2 3兆豐銀 7.036.29頂率開發2.30—4土 銀6.935.92甲山林建設1.811.8 5北富銀6.734.81 台北金融

大樓10.15—

6中信銀5.629.14榮民工程2.48—7第一銀4.322.17 奇美電子1.24—8彰 銀3.820.02欣翰建設1.84—9玉山銀3.719.40廣昌資產1.57—10 台新銀3.618.53LG台灣3.101.8 資料來源:Bloomberg、各銀行與國際相比 台灣官股行庫競爭力不足!

新加坡星展銀行 vs. 第一金,第一金為之遜色

星展銀第一金

董事會

成員背景淡馬錫小組成員、淡馬錫控股副主席、花旗集團東南亞地區首席執行官、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主席、德意志銀行企業部營運總監、樟宜機場集團(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董事會成員除三位獨立董事為學校教授外,其餘多為財政部官員

董事會

官股席次4/119/15 年1998201019982010 官股比率(%)約20約20約42約30 ROE(%)2.6810.29.116.71 ROA(%)0.270.980.630.35 資料來源:星展銀、第一金

金管會監理輕重失衡

監理3大不合理原則

1 法令訂定難以切實執行例如:關係人交易修法為德不卒、客戶資料管制過嚴

2 氾濫的行政命令

例如:保險廣告代言人資格認定要有業務員執照、理專賣一檔基金要考一次試3 未能建立投資人投資風險自負觀念

例如:投信結構債的處理

前進大陸 金融業:新加坡較開放

台灣新加坡

登 陸方式台灣金融業可就赴對岸直接參股、設立分行或設立子行,三種方式選擇其中二種,向金管會提出申請,經金管會同意後登陸 方式不拘,只要向金融局提出申請,准許即可登陸管道 台灣金融業可就直接投資、或繞道第三地、再由第三地的子公司進行投資,二種方式選擇一種,向金管會提出申請,經金管會同意後登陸 無特別限制,僅須遵守中國銀監會的規範資料來源:MAS、金管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6

三星掐住弱點鎖喉 震驚台積電

2012-1-9  TCW


這一天,終於來了!經歷兩年佈局,三星(Samsung)在攻陷台灣DRAM、面板產業之後,劍鋒直指晶圓代工龍頭台積 電。
十八吋設備廠戰三星強攻,台積電難施力 現場,要回到二○一一年十一月,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校園裡,一座十八吋晶圓廠廠房正加緊趕工,其
中兩間無塵室已開始運作,台積電派出最優秀的工程師,和三星、IBM、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英特爾
(Intel)等公司,共同研發下一代的十八吋晶圓生產線。

這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半導體生產線,一條生產線必須用到一百二十台不同的半導體設備;機台設計逼近物理極限
,不只晶圓面積更大,線路寬度直接挑戰十奈米,離理論上,半導體線寬七奈米的極限,已經不遠。

「開發十八吋技術極為昂貴,沒有一家公司能獨力負擔,」愛美科前總經理莊學亮說。因此,參與開發計畫的公 司,將投入四十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三十一億元)。
然而,什麼樣的半導體機台會雀屏中選? 這場合作,大家都小心翼翼,台積電工程師出發前,董事長張忠謀最關心的問題是,「這批人會不會被(三星
)挖走。」為了保密,這批工程師只專注在驗證新製程用的機台。

在阿爾巴尼分校的實驗室,充斥著諜對諜的詭異氣氛,根據Sematech的資料,不少原本計畫合作計畫因為涉及各 公司的機密,沒人願意參與,最後「倒掉」,各公司甚至連外派的技術人員都防,有些公司的外派人員甚至無法連 回公司網路,所有討論都要靠內部人員遙控,就是怕機密外洩。

這一天,卻傳回令人緊張的消息,第一批入選的設備名單揭曉,十台入選的機台中,竟有兩台是南韓半導體設備 商。

台積電內部大為緊張,因為三星再次祭出垂直整合策略,用半導體設備建立和台積電競爭的門檻,這一塊,卻是 台積電難以著力的「弱點」。

過去,「南韓半導體設備製造的實力,落後美國、日本,」盈球半導體總經理何志榮觀察。開發半導體設備不只 比技術,更比財力,「有不少南韓半導體設備公司,生產出設備後,反而倒掉,」他觀察。
三大因素合圍半導體設備變最終決勝點 為什麼南韓半導體設備商突然打進尖端生產線? 原來過去兩年,三星不斷投資,入股南韓的半導體設備廠,把原本和日本合資設立的半導體設備公司,變成三星
獨資,並把三星內部發展的尖端技術,全移轉到這些子公司身上。

南韓其實是有計畫的用台、日的力量,替自己培養設備商,一位半導體工程師分析,半導體和LCD許多製程共通
,三星就要求奇美電等協力廠,「要拿三星訂單,就要用南韓設備,」三星靠友達、奇美電養出一批韓系設備商之
後,再把自己的研發成果替這些南韓供應商升級,變成和台積電較勁的先鋒部隊。

「這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清大工業工程系特聘教授、智慧電子國家型計畫產業推動召集人簡禎富說,三大因素 合圍,讓半導體設備變成三星和台積電競爭的決戰關鍵。

原因一:摩爾定律逼近極限。過去台積電能享受接近五成的高毛利率,係因台積電先進製程上不斷「超車」,降 低成本綁住客戶,過去晶圓生產成本一年降幅幾可達二九%,但隨著摩爾定律逼近極限,維持成本優勢日益困難。
原因二:一線設備商整併。這兩年,有能力開發先進製程的設備商越來越少,未來設備商將有更大的主動權。 去年,全球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商更發生多次購併,雖然有能力投資十八吋廠的公司只剩十二家,部分先進製程技
術,設備商卻可能只剩一、兩家,未來同樣一台設備,會比現在貴上一倍,「十八吋廠省下的成本效益,可能會被
增加的設備成本吃掉,」簡禎富分析。
要喝牛奶不見得要養牛,但如果全世界只剩一家牧場,牛奶的價格,恐怕就是由牧場決定。 原因三:半導體技術改變。簡禎富分析,半導體技術改變,也會改變半導體設備產業的競爭局勢。

過去只比誰能把邏輯IC做得更小,這個領域,全世界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公司,掌握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但是,當 摩爾定律走到盡頭,將比較誰能用半導體更有效的生產微機電、天線、類比電源等領域,「這些領域需要的設備就 不一樣。」三星在此時切入設備產業,正好可以搶先卡位這塊新商機。
如果無法再快速降低成本,晶圓代工將變成成熟產業,「台積電的核心能力會跑到設備商身上去,」他分析。 一旦三星打入十八吋設備供應鏈,不但自己掌握關鍵設備,還可以把舊的機台賣給對手,最新的機台留給自己用
,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
英特爾也長期投資半導體設備商,甚至可以用比別人舊兩代的機器,調整後,做出最先進的製程。 三星催生新標準台積電成本優勢恐受打擊 一位外資半導體分析師觀察,三星的策略,就是透過合作,讓自己的關鍵技術成為標準,再將自己的優勢技術放
在機台裡打進去,換得別人無法取代的領先技術,「重點是,三星想攻的優勢技術是什麼?」

十一月,三星掀開的牌,已經透露了一部分答案,其中一台獲選加入研發計畫的機台,是用於最先進製程的矽鍺 加工機台,這種技術,是用於生產手機晶片的關鍵技術,是無法繞過的關鍵技術,目前台積電內部近年唯一曾驗證 過、差點購買的一台南韓機台,就是用在這個製程上,在這個領域,南韓的競爭力,已有全球一線水準。

晶圓製造的九百多道工序裡,只要有幾道被三星掌握,就將影響台積電的成本結構競爭力,而且,三星擅長借力 使力,「他們會要求IC設計公司,你要打入我的手機供應鏈,就要用我的晶圓代工製程,」一位半導體業者透露
,三星重施垂直整合戰法,夾擊台積電。
台積電罕見動起來找設備商合作設計新機台 嚴重的是,台灣的半導體設備供應鏈沒有能力跟著台積電,抵抗三星攻勢,「過去台積電認為這不是本業,不應
該投資,」一位台積電員工觀察,而且,開發設備後,如果其他半導體業者不採用,根本沒有經濟效益,這一次
,台灣只有家登精密開發出的晶舟(放晶圓的盒子),打入十八吋前端供應鏈,跟韓商相比,開發難度有一大段距
離。

而且,堅守本業,讓台積電多次錯過投資半導體設備的機會,像家登精密,曾一度找台積電投資被拒,最後卻獲 得英特爾注資。

較容易的檢測、封裝領域,台灣還有業者能生產設備,但在困難的前段製程,幾乎是一片空白。少了自己的半導 體設備產業鏈,台積電可能會暴露在三星的威脅下。

二○一一年開始,台積電動了起來。十二月二日,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左大川宣佈,台積電將派工程師到各設備 商,合作設計未來台積電使用的先進機台,「這是過去十年,沒有發生過的事,」一位半導體業者表示,但即使是 有經驗的業者,設計新的機台,至少要耗時兩到三年。

現在,三星打造的半導體設備艦隊已經成形,用過去打垮DRAM產業對手的策略,和台積電對決,二○一二年,三 星在晶圓代工領域投入七十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為了維持成本優勢,台積電必須和三星合作開發新製程,同時,台積電卻又必須小心,別讓三星的陣營逐步的壯 大,現在開始,每一步決策都非常關鍵。

台灣該如何保護這條台灣高科技產業最重要的旗艦?面對新的棋局,台灣半導體設備業又該如何發展?這不只是 台積電的問題,更是台灣科技產業政策該嚴肅思考的問題。
【延伸閱讀】三星1年半出手4次,整併晶圓設備廠 相較三星動作頻頻,過去2年台積電卻沒有投資任何半導體設備公司 時間:2010/5投資公司:SFA地位:南韓前3大半導體設備廠投資金額(美元):3,400萬持股狀態:約10%股權 時間:2010/10投資公司:Semes地位:南韓前3大半導體、顯示器設備廠投資金額(美元):4,500萬持股狀態
:原合資夥伴大日本網屏製造所有股份,從合資變獨資

時間:2011/7投資公司:Secron地位:南韓大型半導體封測、LED、LCD設備廠投資金額(美元):826萬持股狀態
:原合資夥伴日商Towa所有股份,從合資變獨資
時間:2011投資公司:Wonik IS地位:南韓半導體和AMOLED設備大廠投資金額(美元):1,900萬持股狀態:約
9.4%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87

徐旭東被Sogo案掐住四大命脈

2012-5-21  TWM

有一齣戲,只有三個人在演,演了十一年還未落幕,你還會想看嗎?慘的是,台下的十五萬名觀眾被強迫收看,因 為這齣戲的結局,會影響到他們的荷包。

這齣戲就是Sogo(太平洋崇光百貨,簡稱太百)的股權爭奪案,觀眾則是遠東百貨與遠東新世紀的股東。 台上的三位卡司,個個都大有來頭,分別是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太平洋建設集團(簡稱太設)總裁章民強,及太平洋流通公司(簡稱太流)前董事長李恆隆。十一年前,太設集團發生財務危機,章家必須出售Sogo來挽救太平洋集團,意外揭開這齣大戲的序幕。沒想到,這齣戲一演就演了十一年,夾雜著超過五十件的官司訴訟。

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牽涉最廣、問題最複雜的股權爭奪,與財務糾葛的大戲,」一位交易所的官員私下說。 劇情的確很複雜,光是經濟部撤銷Sogo母公司太流增資案,並要求今年八月四日前,Sogo要召開股東臨時會改選董監事,以及台北地方法院裁定太流臨時管理人,各方互相對裁定人選提出異議。在彼此持續相互提告下,案情更趨複雜。

把問題單純化,拉回原點來看,Sogo究竟有何魅力,讓徐旭東為它落淚、不惜走上街頭;讓李恆隆換了腎還要重 返戰場繼續提告;讓九十二歲的章民強還拖著年邁的身軀上法庭爭取權益。答案是,Sogo是一隻會下金蛋的金雞母

對徐旭東來說,這更可能是危及生死存亡的一戰,因為Sogo經營權掌握了遠東集團的四大命脈。 它是——獲利金雞母,年配息六億 Sogo到底有多麼會賺錢?二○一一年,Sogo稅前淨利十五億三千萬元,每股稅前盈餘四•二三元。同一時間,遠東百貨稅前淨利四十六億八千七百萬元,每股稅前盈餘一•八二元。Sogo的經營效益比遠百高出許多。

十一年前,原本擁有Sogo的太設集團發生財務危機,遠東集團在諸多角逐者與爭議中,拿到Sogo的經營權。 Sogo不僅獲利好,還是一隻年年會下金蛋的母雞。

根據太平洋建設以股利收回金額推算,從二○○四年到二○一○年,遠東集團從Sogo分回的股息收益就達四十七 億六千萬元,平均每一年配發約六億八千萬元,相當於一家中型企業一年獲利總和。也因此,三方人馬都想擁有 Sogo。

Sogo的重要性不僅於此,強大的現金流與帶動遠百脫胎換骨,是讓徐旭東捨不得放手的關鍵。 它是——現金財庫,年省利息三億Sogo創造出來的現金流威力有多強大?

一位曾經在遠東集團服務過的會計師說,以一般百貨公司來說,可以發揮的槓桿倍數,約莫是營收數字乘上二到 四倍。二○一一年全台七家Sogo,年營業額達四百零九億元,算起來,能創造出來的現金流約莫新台幣千億元,重 點是,這些都是不需要繳付利息就可運用的資金。

現金流來自於百貨公司收現快、延後付款,利用時間差創造出來的價值。依照百貨業常規,每日營業的收入歸由 百貨公司,等到四十五天至六十天後,百貨公司才會將貨款付給設櫃廠商。以Sogo的資金運轉估算,每一年可以省 下來的利息超過三億元。

Sogo不光是有免息的資金可用,靠著「包底抽成」還能穩賺不賠。強勢的百貨公司通常會要求廠商以「包底抽成」的方式進駐經營,百貨業者除了按照營業額抽取二五%到三○%抽成以外,若櫃位的營業額未達到一定金額,仍要付一筆固定「租金」。在這樣「包租公」的概念下,百貨業者擁有最低門檻收入,而能夠讓營運立於不敗之地。

其實,在遠東集團當中,扮演著現金流角色的不只有Sogo,「遠百、愛買、醫院、學校,都扮演著跟Sogo一樣現 金流的角色,」Sogo法務室經理楊政憲說。但不可否認的,這幾家公司「吸金」的能耐,就是輸Sogo。

它是——經營模範,帶領遠百轉型 而Sogo的成功來自於招商手法與賣場設計兩大秘訣。好產品進駐,才能吸引人流與金流。Sogo的高吸客率,讓廠商捧著現金都要搶進Sogo設櫃,並成了其他百貨業者爭相模仿與羨慕的對象。

相較於Sogo的火紅,同集團的遠百業績就是差了一大截。因此,當Sogo納入遠東集團旗下後,遠百立即學習 Sogo的成功秘訣,十年後,遠百脫胎換骨,並推動遠東集團零售事業扶搖直上。

「母雞帶小雞」的策略,讓原本無意進駐遠百的廠商,因為Sogo,而願意「接受建議」進駐遠百。 同業觀察,遠百的商品組合與賣場陳列向Sogo學習,廠商品牌組合因此升級,過去偏高的消費年齡層開始下降。

在百貨業界有三十年以上經驗的京站實業總經理柯愫吟就說,這幾年遠百從本土的形象轉向較國際化、時尚感,是業界有目共睹的成績。

講白了,沒有Sogo就沒有今日的遠百。 根據其他百貨業者分析,一般而言,越多店面就越有優勢,無論是要和廠商談折扣活動,或是多店共同行銷等。而遠百和Sogo的禮券互相擔保,可共同使用,又為遠百帶動了來客數。

此外,Sogo早期的經營訣竅來自日本,很早就建立起完整的客戶資料,遠東集團透過資料共享,整合旗下零售事 業,發行快樂購(HAPPY GO)集點卡,受惠的不僅遠百,連遠企購物中心、愛買量販店等,也因為擁有這些會員資 料,結合優惠活動,帶動了營收和整體營運績效,這是Sogo對遠東集團在獲利貢獻之外,更大的無形效益。

未來百貨的戰場將不只受限台灣,中國大陸才是徐旭東的最重要戰場。 它是——金字招牌,進攻中國市場 一個具體的數字,更可以解釋徐旭東捨不得放下Sogo的理由。二○一一年,遠百在中國掛上「太平洋百貨」名稱的公司一共有五家,這五家共讓遠百認列約新台幣四億八千萬元獲利;而掛上「遠東百貨」這四個字的四家公司,二○一一年讓遠百認列約新台幣一億三千萬元的虧損。

屬於同一個企業集團的百貨公司,Sogo的業績就是比遠百好,消費者就是買Sogo的單,也讓遠東集團有危機感。 所以,除了擁有遠百、太平洋Sogo兩個品牌,在兩岸又增設遠東Sogo、連太百貨、立洋百貨,企圖利用多品牌,來 降低消費者對Sogo的依賴度。

以中國重慶為例,單一城市就有重慶太平洋百貨、遠東百貨以及立洋百貨三個品牌,此舉有違大多數百貨公司以 單一品牌、增強消費者印象的行銷策略。

如果沒有Sogo在中國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可以想見徐旭東在中國的戰力會受到什麼樣的打擊。 Sogo對遠東集團來說,究竟有多重要,從外資報告也可以一窺究竟。 摩根士丹利預估,一旦遠百喪失Sogo台灣與中國太平洋百貨經營權,屆時將無法再認列獲利,遠百二○一二與二○一三年的每股稅後盈餘將會因此減少二九%至三六%,只剩一•二六元與一•二七元,獲利直接少了一半;德意志銀行則預估,一旦失去Sogo經營權,持有Sogo股權的遠東新,在獲利受到影響下,預期股價會拉回一五%。

此外,摩根大通證券也預估,在遠百失去Sogo經營權的最壞情況下,遠百淨資產價值(NAV)將下滑三一%。 若保不住Sogo須重編財報,將重創集團 為了保住Sogo,徐旭東各方奔走,並向經濟部提出四大聲明。這四大聲明包括: 一、Sogo的借款聯貸案,遠東集團是聯貸保證人,一旦遠東集團不負保證責任,聯貸案也會隨之取消。 二、Sogo辦理的增資,參與增資的股東迄今仍無法取得股票,無法參與配息,權益遭受損失。 三、IFRS(國際會計準則)將從二○一三年全面上路,Sogo妾身未明,未來遠百、遠東新要如何編製財報。 四、遠百的股權結構中,當時外資占了三成,若喪失Sogo經營權,集團中投資Sogo的相關公司,將追溯從二○○二年重編財務報表,屆時要如何對外資交代。

徐旭東的這四大聲明,點出遠東集團因為Sogo案跟著捲入風暴的中心,這不是一場單純的Sogo經營權之爭,而是 一場攸關遠東集團前途的存亡戰。其中包括聯貸案、增資案、需要回溯十年前,重編報表,都將讓徐旭東面臨創業、接班以來最沉重的關卡,這一關,最後過不過得了,都將是一場大洗禮。

「我們真的是受夠了!」這是日前Sogo員工走上街頭抗議,訴求要安定時,Sogo營業總經理李光榮在台上大聲吶 喊的話。這段話,也道盡遠百與遠東新股東的心聲,他們也很想知道,這一場猶如不定時炸彈的股權爭奪戰,究竟 還要多久才能落幕,才能放心給投資人一個交代。

【延伸閱讀】Sogo經營權3大問題,何時撥雲見日?
問題1 Sogo究竟是誰的公司? Sogo母公司是太流公司,掌握太流公司經營權就等於掌握Sogo。太流公司在遠東集團接手前的資本額是1,000萬元,接手後遠東集團增資至40億1,000萬元,兩者的差異是,前者的經營權屬於李恆隆,後者則屬於遠東集團。

問題2 遠東集團能使用Sogo商標嗎? 李恆隆說「Sogo」商標在台灣要使用,必須經過太流公司、太平洋崇光百貨以及日本西武Sogo三方同意,才可以使用,因此新竹遠東Sogo的名稱是違法的。

遠東集團的說法是,只要經過日本西武Sogo同意即可,而「Sogo」商標權2013年到期,屆時能否續約成功,攸關 遠百與遠東新營運。

問題3 遠東集團若失去Sogo,投資人有何影響? 一旦經法律裁定,確立遠東集團喪失Sogo經營權,持有Sogo股權比重相對高的遠百與遠東新,將追溯從2002年起重新編製財務報表,屆時兩家公司的獲利、淨值、股價都會跟著重新調整。
而投資人若因該集團重新編製財務報表,導致投資出現損失,就能向遠東集團提出賠償請求。 整理: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5

掐住要害聯姻 百事可樂破例低頭

2013-01-07  TCW
 
 

 

現在是最佳的時刻(去購併)嗎?」「不是現在的話,那是什麼時候?」

這是二○一一年十一月,康師傅控股公司即將與百事可樂(Pepsi)簽下換股協議前夕,康師傅控股公司董事長魏應州與一群高階主管的對話。

十一月四日,康師傅控股和全球第二大的食品與飲料集團百事可樂,各自對外公布了雙方的換股協議:百事可樂中國將旗下裝瓶業務出售給康師傅,包括二十四家分布各省的裝瓶廠,團隊、工廠與通路,以換得康師傅控股旗下的康師傅飲品公司五%間接持股,未來還可以增持股權到二○%。

雖然這個戰略結盟馬上可以讓康師傅擴張它在中國飲料版圖上最弱的一塊——碳酸飲料,在通路數量與市占率超過全球最強的飲料品牌可口可樂(Coca-Cola),也因此購併案後一週,康師傅控股(香港)股價大漲,上演慶祝行情;但一週之後隨即回落,摩根大通、花旗、巴克萊資本等外資法人則紛紛調降康師傅控股中長期獲利預測與目標價。

爛交易變金雞母擅長與中國人打交道,是關鍵能耐

為什麼這筆交易這麼不被看好?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南方都市報》等中國媒體的筆下,百事可樂在中國發展三十年,「諸侯盤據」情況令人匪夷所思。總公司與各地合作夥伴打官司、各裝瓶廠之間為爭市場爭權益互鬥,其中還涉及逃稅、行賄醜聞,百事可樂完全失去對於分據中國各地方的裝瓶廠控制能力,年年虧損,二○一○年虧損金額更達一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億八千多萬元)。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錢坑,整合之難,就連康師傅大當家魏應州在簽字的前一刻,都曾經遲疑。

「大家覺得康師傅在這場聯姻中是灰姑娘(意即與國際一流品牌成為合作夥伴),但百事可樂中國更像是在甩包袱。」這是《羊城晚報》在雙方策略聯盟宣布後評論。

這是因為,國際品牌經營碳酸飲料的商業模式,與康師傅採取的高度垂直整合截然不同。無論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在進入國際市場時,經常會找合作夥伴,而不管雙方是合資或是組成聯盟,品牌商擁有品牌,並且以銷售可樂成分最重要的濃縮液做為營收來源 ,而裝瓶廠就負責生產、通路與銷售業務。

在這一條碳酸飲料的價值鏈之中,利潤最高的是上游的濃縮液(調製可樂最重要的配方)生產與銷售,光這一項就占總毛利高達四五%,而裝瓶廠在生產與銷售頂多拿到三○%到四○%毛利,必須有極強的成本控制與銷售能力,才能賺錢。

然而,由於康師傅與百事可樂對外公布的合作條件表面上看來是康師傅「吃了虧」,因為康師傅的獲利來源首先是裝瓶廠的分紅,但百事可樂各地方諸侯難以擺平,而百事可樂不僅將燙手山芋脫手,還把獲利來源濃縮液仍緊握在手中。

然而,「吃虧就是佔便宜」豈是在商場上向來霸氣的康師傅的作風!和外界原先想像的不同,在這筆交易之中,百事可樂並沒有佔到太大的便宜。

一位熟悉交易內情的專家表示,有兩件事情證明康師傅並沒有「買貴」。首先,百事可樂在談判桌上,對於可樂重要配方濃縮液銷售價格的計價基礎讓步,打破百事可樂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的合作慣例,不以「可樂的銷售價」當作基礎;其次,百事可樂同意分擔未來三十九年、在雙方策略聯盟期間的銷售與品牌行銷費用。

這兩個條件,恰恰是百事可樂與地方裝瓶廠過去發生爭議卻無法解決的關鍵點。地方裝瓶廠去要卻要不到的,康師傅卻敢狠要,一來,是對自身經濟規模優勢與經營管理能耐的把握有關;二來,沒有人比它更為理解如何駕馭中國市場的灰色地帶。

「六億美元(康師傅飲品股權換來百事可樂中國資產估值,約合新台幣一百七十四億元),這個價格我們覺得划算。這是虧損公司,所以是這個價格,但假如它未來賺錢呢?假如它未來賺錢你才買,那成本付出不是很大?」頂新國際集團董事長魏應交表示。

不合作就沒錢賺強勢談判收服二十四個「地方諸侯」

二○一一年年底從百事可樂手上接下二十四個裝瓶廠業務之後,整頓地方諸侯的動作已然展開。康師傅一方面先宣布兩年內員工權益保障方案,尊重地方;另一方面,則派出一票財務與業務管理精兵,要求裝瓶廠馬上與康師傅接軌管理標準。

目前業界每個瓶子平均成本約是人民幣○.二八元,但康師傅卻是人民幣○.一七五元;拉齊管理,意味著康師傅急切的要改善二十四個裝瓶廠的表現,無法適應的人,會快速的從組織離開。事實上,這半年,百事可樂中國各裝瓶廠人事早已大震盪。

可是,這些裝瓶廠為什麼要聽康師傅的? 因為「營運改善的話,你(裝瓶廠)也可以賺到錢;不合作,就沒有錢賺。」這就是康師傅對地方諸侯的談判邏輯。

這套同樣的談判邏輯,在頂新國際二○○九年進軍台北一○一成為最大民股時也可以見到。

把餅做大後分更多業者拆帳甘願從七成五大砍剩三成

到台北一○一的遊客,在上頂樓觀景時,往往不能免俗的要拍幾張留念照,但過去在頂新入股之前,此業務原本一直虧損,但是,二○○九年之後,在魏應交「建議」下做了兩個細節改變,不僅轉虧為盈,還賺了新台幣上億元。

第一個改變,是將原本在八十九樓的照相業務改在五樓入口,不管遊客有沒有要求,先拍了一○一大樓的合成照,等到遊客一上到頂樓就會看見自己的照片,光是這項改變就讓日營業額增加十倍;接著,台北一○一重新與外包的照相業者談判,將營收拆帳比由二五:七五,業者拿得比較多;改成七:三,大幅逆轉。

為什麼照相業者肯?因為第一個改變讓願意付錢拿照片的人變多,餅變大了,「分餅之後,雖然它分的是小餅,但是它得到的還是比原來的多。」魏應交解釋。

平心而論,以中國市場之險,康師傅目前就算在泡麵、茶、包裝水與部分飲料上取得市占率領先,但還沒有完全拉開競爭優勢,但它躋身國際購併玩家的一連串動作,還是霸氣十足。

全球購併案成功比率只有二○%,康師傅購併百事可樂中國後,接下來的戰局更是關鍵。

【延伸閱讀】康師傅返台上市籌資,害一票散戶套牢!

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康師傅TDR(台灣存託憑證,指海外上市企業在台灣第二上市)在證交所掛牌定價四十五元,一度被市場嫌「太貴了」。當時董事長魏應州還用「俗物(便宜)無好貨」來反駁。在掛牌前一天的法說會上,魏應州更說,有三至五根漲停板就是面子、裡子都顧到。

言猶在耳,康師傅上市第二根漲停當天就打開,隨後股價如溜滑梯般的一路走跌,創下二○○九年新掛牌十檔TDR中漲停蜜月行情最短的紀錄,隨後半年內更一度跌落至三十二.四元,較掛牌價慘跌二八%。

而負責承銷發行的永豐金證券自營部持有的康師傅部位,一度帳面虧損達三億多元,認賠出場,還因疑似私下給魏家約八千萬元回饋金,遭金管會重罰,全案並移送檢方!對比之下,大股東魏家賣在最高點,順利從市場籌資一百七十億元!(文●蕭勝鴻)

【延伸閱讀】5次聯姻,都有賺到 ——頂新重要購併與聯盟事件簿

購併味全1998年5月精進食品研發:入主味全等於買下味全累積近50年的食品研發經驗;但味全股價隨後暴跌,頂新進場護盤,造成資金缺口 與日本三洋食品

策略結盟1999年7月加強管理能耐:三洋食品帶來救命錢,成為頂新核心股東,也帶來累積40年的泡麵操作經驗和技術,支持魏家在成本控制和企業管理方面再上層樓

與朝日、伊藤忠合作 2003年12月吸取日本技術:三方共同拓展中國飲料市場,頂新獲得朝日啤酒飲料技術支持,並強化與伊藤忠的貿易合作

與日本全家合作 2004年4月進軍中國超商:與日本全家、台灣全家、伊藤忠聯手進軍中國便利商店通路,魏家認為通路將主導食品業發展

購併中國百事可樂2011年11月增加碳酸飲料:切入碳酸飲料產品線,中國冰箱通路數整合後接近百萬個,勝過可口可樂,魏家形容這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蘋果日報》、《康師傅背後的魏氏家族》 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39

金管會掐住壽險業 商仲度小月 各顯神通

2013-07-15  TWM
 
 

 

自從金管會祭出壽險業投資國內不動產最低收益率不得低於二.八七五%的緊箍咒,全台商用不動產市場頓時從天堂掉到地獄,連過去靠壽險業獵樓佣金為生的外商商仲業者,也跟著度小月。

根據統計,今年第二季商用不動產買賣金額創下過去十二個月以來單季最低交易量,只有一○四.九億元,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調侃,市況如「夏天穿毛衣」冷到不行,仲量聯行總經理趙正義甚至預期,只要壽險業投資禁令未除,下半年市場也不樂觀。

但日子再苦,生活還是要過,商仲業者現在也不得不開闢新財源。第一太平戴維斯去年下半年就成立一支五十人的豪宅部門團隊,竟成為該公司上半年最賺錢的部門,董事長朱幸兒說,「客戶不能買商辦,但還有買賣住宅的需求,今年上半年已成交三十餘億元。」此外,高力國際近一年,也將業務重心移往服務費較低的政府地上權標售案,因為切入得早,在國營事業圈建立起口碑;包括台電、台灣菸酒公司、國防部都紛紛委託高力當顧問,竟成為高力今年上半年成長率最高的業務。

看來商仲業不景氣,大家不僅要比氣長,還要比誰的腦筋轉得快。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90

想掐住普京的命門?還要靠華爾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400

                   (普京指導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工作)當美國和歐盟決定對俄羅斯和克里米亞官員實施簽證制裁時,西方手中其實還有更有力的武器:迫使機構投資者削減手中的俄羅斯資產。自2009年全球央行向經濟註入流動性以來,有超過1萬億美元資金流入俄羅斯,這事實上要歸功於追求高收益率的跨境資本。這些資金絕大部分流入俄羅斯國有企業。比如美國債券共同基金PIMCO,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均是俄羅斯能源巨頭Gazprom的主要投資者和貸款人,而Gazprom正是歐洲與俄羅斯天然氣爭端牽涉的核心公司。一些分析師和經濟學家指出,如果切斷莫斯科的這部分資金來源,將對俄羅斯造成巨大沖擊。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Eswar S. Prasad告訴《紐約時報》:“機構投資者正開始仔細考慮對俄羅斯投資,這將會構成真正的壓力,”“但這是一個未知領域:由於俄羅斯幅員遼闊和重要性,不能預知這麽做的成本。”據路透數據,過去4年中大型投資者共購買了價值3250億美元的俄羅斯股票和債券。其中2350億美元流向Gazprom天然氣公司或者像 Sberbank銀行這樣的俄羅斯大型國企。市場對PIMCO在2010年發起的新興市場債券基金需求強勁。但PIMCO的資金招募書明確表示,公司有權拋空世行廉潔榜單排名墊底,或者遭到聯合國制裁國家的債券。俄羅斯看上去符合上述標準。俄羅斯在世行腐敗指數排名16,其政府廉潔度僅好於阿塞拜疆和盧旺達。不過聯合國對俄羅斯制裁目前仍然遙遙無期。即使去年4月新興市場暴跌,但是目前機構投資者普遍對俄羅斯樂觀。據數據提供商Evestment的數據,去年機構投資者對俄羅斯的敞口仍然維持在860億美元附近。但是一些投資者已經發出了警報。德意誌銀行策略師John-Paul Smith在研報中說,普京正越來越把能源公司Gazprom,以及 Sberbank銀行作為自己的政治工具。John-Paul Smith說沒有其他新興國家,像莫斯科那樣頻繁幹預大型國企的業務。他說由於腐敗和烏克蘭危機,應該把俄羅斯股市從全球基準股指中去掉。每天根據指數投資在各國企業間流動的投資高達數十億美元。由於指數基金和ETF基金必須遵循基準指數權重投資,把俄羅斯從基準指數中剔除,將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目前俄羅斯在 摩根士丹利新興市場指數(MSCI emerging-markets index)中的比重為4.9%,僅小於中國、韓國和巴西的權重。這個權重意味著指數投資者必須在組合中配置相應的資金。俄羅斯在債券市場將面臨投資者更大的壓力。截至去年年底,俄羅斯在摩根大通新興市場企業債券指數(JPMorgan Chase’s emerging market corporate bond index )中比重為7.6%,為所有新興國家中最高。John-Paul Smith說:“由於Gazprom和Sberbank越來越被當作政府的工具,它們已經不再是合理的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91

馬化騰:沒有“備胎”會永遠被人掐住喉嚨

在今日舉行的“未來論壇X深圳峰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表示,中國的科技應用在一些方面已經全球領先,但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基礎還相對薄弱,政府、產學研等幾方面應通力合作,投入更多資源去做基礎科學研究,包括信息科學、物理、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

馬化騰稱,假若未來在國產芯片上能夠支持更多服務,一次開發,在整個國產芯片、國產操作系統上都能運行,這樣就能解決很多問題。這件事存在不小的難度,且需要具備前瞻性,“有可能當備胎,永遠不可能被用。但我認為現在做備胎是有價值的,沒有備胎會永遠被人掐住喉嚨”。

以下為現場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

非常榮幸,這是我兩年內第三次參加“未來論壇”的活動,第一次參加時,我還是旁觀者見證,當時我還沒有成為捐贈人。

第二屆我很榮幸成為捐贈人之一,全程參與了整個頒獎的過程,非常正式,還要打領帶、念詩等等,像我這樣的廣東普通話去朗誦確實是為難我了,當時還練了好久。

後來,我們說這個大獎非常成功,業內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是不是能請獲獎的這些科學家在其他城市走一走?跟當地的年輕人交流?當時,我在未來論壇的群里面第一時間舉手報名,我說那來深圳吧,這個地方更加需要。

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環境,就像剛才王強書記講的,深圳的國際PCT專利在全國的占比接近一半,南山又占到了深圳的一半,甚至最高峰時達到全國的25%,一個區在整個國家的專利申請中能達到1/4強,我覺得這可以說是國內第一大區。雖然剛才王強書記說,南山的GDP從區里面比,是全國第三,但從密度來說算第一。 我想今天我們來到南山舉辦這個活動,也非常有意義。

剛才我們在會議室交流的時候,也提到中國的科學、科技有一個特點,“北方以基礎學科為主,但南方以科技應用較強。”的確是這樣,像我們所處的互聯網行業,雖然現在講“新四大發明”,講移動支付在全球領先,但實際上這還都只是科技應用,回歸到基礎科學研究來說,整個中國其實基礎還是非常薄弱。

尤其是最近的中興事件,更加讓大家清醒的意識到:移動支付再先進,沒有手機終端,沒有芯片和操作系統,競爭起來的話,你的實力也不夠。今天中興事件正在得到妥善的解決,但是我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現在這個時候,大家要更加關註基礎學科的研究。

過去,大家更關註實用主義,但是這之後,我想所有人都清楚我們不能再抱有僥幸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資源去做基礎科學研究。未來科學大獎和論壇應該說恰逢其時,非常有前瞻性。兩年前可能沒有想到有今天這樣的情況,但是今天大家感觸良多。

我覺得,要發展基礎科學研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政府、產學研等幾方面都要通力合作。大家往往看到做基礎研究不賺錢,遙遙無期,投入很大,做應用能更加簡單一點。很多人也對像騰訊等企業提出要求,說你們作為市值比較大的科技企業應該做些什麽?很多人給我們提建議,我最近也在思考,很多人說你們能不能從芯片到操作系統,或者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多做點事情?

過去我們覺得這個產業鏈離我們很遠,做軟件、做服務離芯片好像遠了一點。但實際上我們做了很多數據中心,包括雲,我們對很多服務器端,甚至包括芯片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倒逼芯片設計行業針對我們的服務和需求做設計,特別是我們的應用服務是海量的,用戶規模特別大,這是我們第一時間能夠想到的。

如果我們還能介入支持一些芯片的研發,可能更好。但是這一點坦率來說我們未必擅長,可能還要借助產業鏈的其他力量,去做這個事情。

另外一方面,也有人提建議說,我記得饒毅教授給我提建議,國家很多大學對基礎學科的人才需求很大,但由於很多大學經費是有限制的,所以說業內這些企業,包括很多基金會,能不能重點針對一些基礎學科的這些科學家,吸引他們回國,來到各個大學,資助他們去做基礎研究?這個思路也給我很大的啟發。

也有人建議,我們受制於芯片和操作系統。為什麽被操作系統受制?在於它很多應用與系統是不兼容的,比如說在手機端,微軟在手機端的操作系統份額幾乎降到1%以下,因為很多應用不支持它,它的份額不大。像微信以前還有手機端Windows版本,現在份額太小了不開發了,越不開發手機應用運行,Windows版本就更沒有人買了,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所以我們作為一個應用開發商,包括我們在應用里做的小程序,如果有可能在國產芯片上能直接支持到更多服務,一次開發,在整個國產芯片上能夠運行,包括國產操作系統上也能夠運行,我覺得可以有機會用OTT方式解決很多問題,這也是業界可能對騰訊的期待。這個事情還非常有前瞻性,難度不小,而且有可能永遠做備胎,永遠不可能被用,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但是我覺得現在做備胎是有價值的,沒有備胎會永遠被人掐住喉嚨,這是一個思考。

我記得華為任正非在內部也在講,他們研發海思芯片,就是說你們可能永遠是做備胎的,當時很多人不理解,但是今天這個格局可能大家更加理解。所以我想說整個業界,所有在座的朋友都要更加關註基礎學科,當然不僅是信息科技了,包括生物、物理、材料學,還有生命科學,都是我們的基礎學科,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更加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這里面大家可以聯動起來,共同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今天的主角是在座的科學家。我特別感動,雖然是春天,但是春天腳步太快了,今天已經感覺夏天了,三十幾度,我感覺大家對科學的熱情更加火熱,再次感謝大家來到現場,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8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