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否认土豆网将登纳市王微亿元押宝视频内容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21/20091021025015452.html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发自上海

        互联网反盗版联盟的事情还未平息,作为国内分享巨头之一的土豆网明年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消息又风传开来。昨日,土豆网CEO王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土豆网并没有明年在纳斯达克启动IPO的计划。

        针对近期各大网站充斥的  “土豆网将于明年第四季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的传闻,王微昨日予以了否认,同时还透露称,网站明年将投资1亿元,以加大内容方面的投入,从而进一步拉开与同类视频网站之间的差距,实现网站整体收支平衡乃至盈利的目标。

        易观国际CEO于扬表示,最近通过易观国际对广告主的监控来看,他们一直关注视频分享的网站。而让此类网站比较困扰的就是版权的问题。

        由于1亿元的内容投入将超过土豆网本身的带宽成本,这表明内容的建设占据了土豆网整体营运成本中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标志着网络视频行业或将正式跨入  “内容为王”的时代。业内人士认为,一场内容与版权之争将愈演愈烈。

        9 月15日,搜狐CEO张朝阳等多家版权公司发起成立了“中国互联网视频反盗版联盟”,剑指视频行业内的多家知名公司,优酷、土豆、迅雷等网站等都在该联盟 的起诉之列。这次土豆网将内容的问题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视频网站对于版权方面的问题已开始极为重视。

        不过于扬 对上述1亿元投入的计划提出质疑,认为1亿投入不见得能砸出相应的内容,因为内容的供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机制能够把观众喜爱的内容源 源不断地推出来。据土豆网提供的资料,这次的内容建设一方面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内容团队创作更多的类似《土豆天使》、《互联网百万富翁》等大型原创网络互动 节目;另一方面还将在版权内容的引进上重拳出击,通过购买、合作、收益分成等多种形式与版权方达成商业利益上的一致。

        于扬也表示,实际上受欢迎的资源大部分仍在影片公司或大的文化传播公司手里,能够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让版权方拿出资源,就必须要有一个持续盈利的机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87

專注企業獲利、現金股息兩道保險鎖 丁萬鳴押寶大聯大八年賺四倍

2010-7-19 今周





中鋼、大聯大是丁萬鳴十多年經驗累積,得到的長線致富法寶;前者投資十七年,後者投資約八年,長期下來獲利二至四倍。他堅信,企業獲利及現金股息,是股票 投資的兩道保險鎖;長期持有,是最穩當的作法。

撰文‧歐陽善玲

第一次買股,很多人是聽消息決定。但兩年前從報社退休、跑財經新聞近二十年的丁萬鳴直言:「想靠內線消息發財,再精明的記者也會受傷。」丁萬鳴不相信市場 消息,倒不是曾為此吃過虧。生性保守的他,對投資相當謹慎,除非自己很熟悉,否則不會輕易嘗試「馬路消息」。

「財經記者聽公司老闆的話去投資,很少有賺錢的。」他認為,如果老闆靠內線就能把股價炒上去,那誰還會在乎EPS(每股稅後純益)?

有一次,丁萬鳴在跑新聞時,聽到當時主跑財經部會的長官報了一支「明牌」。「那是一家特用化學品公司,實際上做什麼產品,我不是很清楚。但聽長官推薦,心 想應該可靠,於是買了兩張。沒多久股票套牢,我就再也沒去注意了。」他說,這是唯一一次聽消息買股的經驗。從此,他便深信「EPS才是王道」。

買進中鋼,嘗到安穩賺錢的滋味別人投資,是看公司未來獲利;他像股神巴菲特一樣,只看過去數字。因為對他來說,往年獲利水準、配息條件等數字,比公司宣稱 未來要賺多少錢,更有參考價值。「例如科技業,只要新的電子題材出來,就會吸引市場目光。法人開始預估全年獲利,但這些數字會不會實現,根本沒人知道。」 真正體認到「長期投資」才最保險,是丁萬鳴在跑新聞時悟出的心得。中鋼是國營企業模範生,十七、八年前釋股,當時很多人是抱著穩健、儲蓄心態,參與中鋼釋 股。他則是因為主跑中鋼,為了湊熱鬧,才來參一腳。

沒想到,中鋼股價不但穩,每年現金殖利率還有七%到八%,比放在銀行好太多。幾年下來,嘗到安穩賺錢的滋味後,丁萬鳴就決心建立長期持股,只要中鋼股價在 二十二、二十三元附近,他就五張、十張地買進。

二○○○年之後,原物料行情飆漲,加上中國大陸快速崛起,龐大的基礎建設需求,使鋼鐵業進入景氣高峰,中鋼股價最高來到五十四元。丁萬鳴長期投資,持有中 鋼十七、八年,平均成本還不到二十元。不考慮資本利得部分,光是現金股息累計下來,他就領了一百五十多萬元,整體獲利翻了快三倍。

他憑著「現金股息是硬道理」這句話,再投入IC通路商大聯大,同樣賺到一筆可觀的財富。「這家公司不缺現金,股息配得很有誠意。去年每股賺超過三元,獲利 九○%全配給股東,符合我的高配息選股原則;另外,去年初大聯大股價只有十七元,本益比還不到六倍,股價這麼低,也符合我的價值投資原則。」丁萬鳴在大聯 大股價十七元時大量買進,一路抱到六十多元,獲利近四倍。原本打算長期持有,但因短期漲幅已高,衡量股價未來要再成長的空間不大,才陸續調節出場,實現獲 利。他強調,雖然大聯大是好公司,但一定要耐心等到價格跌到二十元附近,才可能再出手撿便宜。

口袋黑名單內的股票絕對不碰中鋼、大聯大,是丁萬鳴十多年投資經驗累積,得到的長線致富法寶;前者投資了十七年,後者投資約八年。他堅信,企業獲利及現金 股息,是股票投資的兩道保險鎖;而長期持有,則是最穩當的作法。相較下,短線波段操作不但心臟要強,也很容易因判斷錯誤而發生虧損。

除了專挑獲利穩定成長,股利配發豐厚的公司長期持有外,丁萬鳴還有口袋黑名單。「絕不碰的股票包括:一、公司老闆行為有爭議,像官司纏身;二、本業經營不 佳,轉投資項目一堆;三、喜歡吹牛,卻看不到獲利;四、愛放消息炒股的公司」。

如果現在要挑選值得投資十年以上的公司,他認為有三大方向一定要把握。一是中國概念,其次是原物料相關,再來是通路族群。丁萬鳴說,未來十年,大陸經濟成 長仍會是全球第一,以中國市場為主的公司,占據絕佳攻擊位置。

另外,全球爭奪資源情況明顯,新興市場有天然資源作後盾,長期來看,相關標的也具吸引力;最後是通路股。「建立通路,比成功創造品牌容易。而未來,誰掌握 住通路,誰就能獲得最大利潤。」丁萬鳴認為,未來只要把握中概、原物料及通路股,長線投資就能無往不利。

丁萬鳴

現職:《汽車百科》社長

股市資歷:近20年

投資狀況:

1. 中鋼持有17年,股息超過150萬元、總獲利至少2倍2. 大聯大持有8年,股息、價差賺4倍

長線投資心法:

1. 不聽內線,不看預估獲利,只看過去財報數字2. EPS及現金股息是投資的兩道保險鎖3. 判斷趨勢,挑選值得信賴的經營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3

达能中国急寻业务新重心 或押宝鲜乳制品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83052.html

今年6月,达能曾在法国对部分媒体表示,目前在中国市场,达能最难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业务的重心。
此前数年达能在中国的品牌形象,有点像一个“投资基金”。出售汇源股权之后的达能,在中国业务拓展回归到以产品为中心,而架构则回归到独资道路。达能中国区总裁秦鹏也表示,此次出售是达能的战略调整举措。

对于中国的独资选择,达能集团联席首席运营官Emmanuel Faber(范易谋)毫不含糊,此前在巴黎总部办公室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范易谋强调:“(未来在中国)达能不会收购和寻求合作方。”

其实,达能此前一直在寻找一条更快的在中国的发展之路,那就是合资。从达能进入中国这些年所进行的合资事件也可以看出,入股乐百氏、益力、光明乳业 (600597.SH)、正广和、蒙牛以及汇源果汁来看,基本都符合其四大业务板块内容。达能一再强调,鲜乳制品、水饮料、婴儿营养品和医学营养品四大业 务在中国都有开展。

不过,达能的合资之路却并不顺利。全资控股乐百氏及正广和后,两个饮用水品牌的竞争力明显变得弱了。

2007年10月,达能将其持有的光明乳业20.1%股权转让给光明乳业大股东——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和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并付出了3.3亿元作为光明乳业前期对达能商标和产品推广渠道费用的补偿。

其后不久,达能与蒙牛的合资项目也宣告流产。2006年12月18日,蒙牛宣布将与达能在酸奶领域合作,于内蒙古、北京和马鞍山成立共三家合资公 司,均由蒙牛集团持股51%,达能持股49%。一年后这一合资项目最终流产。达能当时解释,“双方在一些方面的外部合作条件”尚不成熟。有分析人士认为, 与蒙牛合作拆伙之后,达能就已经开始全面调整在中国的合资战略。

分析人士认为,达能此次愿意降低预期出让汇源股权的原因,依然是由于其在中国市场上的战略调整。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树韦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达能这么多年在中国的合资更像是财务投资而非产业投资。而进入中国市场这么多年,达 能得到更多的也是类似娃哈哈这样的股权投资回报。公开资料显示,达能在娃哈哈投资14亿元,累计获得的分红已达到35亿元,还不包括宗庆后支付的一笔价值 不菲的分手费。

“达能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并不到位。”陈树韦认为,管理和文化上的冲突并不是无法避免。可口可乐在中国拥有众多合资企业却并未出现类似达能与中方之间 的纠纷,他认为,这主要原因在于可口可乐牢牢把握了对合资企业的采购与销售等关键环节的控制权,合资企业仅仅定位为一个工厂而已。

那么,达能未来在中国将怎么办?

“2009年财报中占达能集团营收57%的鲜乳制品业务,在亚洲市场的占有率则为12%。”达能集团企业传讯部副总裁Laurent Sacchi告诉记者。据估算,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则与亚洲市场相当或者更低。

在2009年达能财报中,亚洲市场营收鲜乳制品、水饮料、婴儿营养品和医学营养品各占12%、37%、48%和3%。全球业务比例与亚洲比例形成较大反差,依次分别是57%、20%、17%和6%。这可以看出,达能中国的下一步中,鲜乳制品或将成为新的业务重心。

达能鲜乳制品中外差异的表现从Activia品牌也可以看出一二。这款从1986年研发销售的酸奶,是达能鲜乳制品中名副其实的明星产品,2009年,该品牌在全球的销售额超过26亿欧元,同比增长29%,占达能全球鲜乳制品86亿欧元收入中的三成左右。

国内消费者即便不知道Activia,但会知道“碧悠”。在上海的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找到它。问题在于,中国消费者还有其他选择,比如与碧悠功能和外形设计上均非常类似的光明畅优酸奶。

在鲜乳制品上,国内领先者蒙牛、伊利和光明等,对于达能的压力还不仅在于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更是在幅员辽阔的二三线市场。

在被达能集团寄予厚望的鲜奶制品业务上,达能现在仍然只能供应上海、北京和广州少数一线市场。达能最早将酸奶业务的独资工厂设在北京,但是最早上市的城市却在广州和上海。

“这一产品越来越受欢迎,我们收购了小的工厂用来提高产能,目前还在上海筹建工厂,明年会建成自己的工厂。”范易谋谈到鲜乳制品业务拓展时强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17

中国平板电视首现负增长 彩电商集体押宝3D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9/xMMDAwMDIxMDAxMQ.html

一直处于升势的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终于走到了拐点。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最新公布的数据,第三季度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出现了2%的负增长,而同期日本平板市场增长了62%。

这 是过去六年以来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首次出现的负增长。即使是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平板电视仍逆势上涨了110%,达到2700万台。今年初,业界普遍 预测,行业规模增长将维持50%-80%的速度。然而第一季度,中国平板市场整体上涨80%后,第二季度的增长速度已经下降到31%。

“2010年的行业危机正是大家集体预测错误导致的。”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12月8日对记者说。

作为全球最大新兴市场的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负增长让彩电行业整体陷入库存危机。下半年,几乎所有的彩电企业都调低了全年的出货目标。

负增长之因


根据Displaysearch的最新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北美市场出现了3%的增幅,而西欧市场则突然出现了1%的下降。但最让外界惊讶的是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出现的2%负增长。

“西欧和北美是平板电视替代CRT电视最早的地区,替换率已经达到85%以上,其增速放缓是非常正常的。”杨东文说,“但是中国目前的平板电视保有量只有5000万台左右,而未来几年依然有4.5亿台电视需要替换,这时出现负增长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2010年初,国产彩电行业普遍认为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当时调研机构最保守的预测也达4000万台,甚至有机构预测全年销量将超过5000万台。2009年,中国平板电视总销量为2700万台。

2010年的前两个月,几乎所有品牌的销量同比增长都达100%以上。Displaysearch中国区市场总监张兵认为,2009年初正是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候,2010年前两个月的增长是业界预料到的,但是从3月下旬开始彩电行业的增长突然遇到了麻烦。

根据TCL集团的数据,今年3月TCL多媒体的同比增幅就从2月的90%下降到10.9%。TCL多媒体的一位销售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当时突然感觉到卖不动货了,即使采取淡季的降价促销也没有多大效果。”

杨东文也告诉记者,新的财政年度一开始(2010年4月),创维的经营突然陷入了困境。“虽然我们也在朝LED液晶转型,但是市场的突然恶化让我们的库存出现了压力。” 杨东文说,此时三星、夏普则开始了对CCFL液晶电视的低价清货。

“当时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坚持一段时间,二是跟随降价。”杨东文说,“我们选择了后者,其实今年四月和五月我们首次出现了亏损。”

由于世界杯和五一黄金周的拉动,第二季度中国平板市场依然保持了31%的增长。进入第三季度,情况则继续恶化,一方面是传统彩电销售淡季,另一方面地产行业调控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记 者了解到,由于家电下乡对彩电销售限价大幅提高,今年前11个月,彩电下乡的规模超过430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但是城市平板电视市场却出现了萎缩。张 兵认为,由于平板电视2009年的爆发性增长,相当一部分刚性需求得到了释放,今年即便有以旧换新政策的拉动,城市市场依然出现了10%以上的下滑。

此外,由于平板电视的技术升级过快,2009年10月,LED背光液晶开始替代CCFL背光液晶,到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替换率已经达到26%,这让更多消费者选择了观望态度。

3D电视的机会

创维数码上周公布的2010财年半年报(4-9月)显示,其半年净利润为4.13亿港元。同期,居行业第二位的海信电器净利润为1.7亿元,此二者恰恰是目前从CCFL向LED升级最快的企业。而转型较慢的企业则出现了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严重亏损。

彩电厂商们都在寻找一个有竞争力的替代产品。

按照创维数码的计划,到2011年3月截止的财政年度将销售700万台平板电视,其中200万台为LED液晶电视,而到9月底其LED液晶的出货量只有55万台,为了完成目标,今年10月创维开始LED液晶的农村普及计划。

然而仅仅一个LED背光液晶显示是不够的,在2010年因为电影《阿凡达》而进入市场导入期的3D液晶电视在中国市场目前的渗透率只有1.5%,而杨东文则预测到2011年底中国3D电视的规模将达到400万台。

张兵表示,“在液晶电视之后,彩电行业一直在寻找一个新的革命性产品,之前有互联网电视、LED液晶电视的探索,但是市场情况证明这些产品都难以成为完全的替代产品,而3D电视的成熟给市场创造了这样的机会。”

尽管3D电视依然存在内容缺失等问题,但是彩电厂商为了维持平板电视的高增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对3D电视进行降价。记者昨日在电器连锁卖场看到,3D彩电首度突破万元价格。

与此同时,创维等彩电厂商已经开始联合面板巨头LGD,以及芯片巨头联发科开发全新的3D电视。

“中国平板市场要走出负增长,3D电视将是最重要的武器。”杨东文表示,按照创维数码的规划,2011年LED电视占比将突破80%,而3D电视销售占比也要达到20%以上。

杨 表示,价格是3D电视普及的重要因素。2010年11月LED液晶电视的平均售价同比下降了44%至1106美元,而同期CCFL背光液晶电视的价格则只 下降了24%,这让LED背光液晶电视的渗透率从不足1%快速上涨到26%,而3D电视目前的价格已经只有普通LED电视的1.2倍,其进入快速增长将成 为必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1

押宝网购“独木桥”富士胶片化妆品内地市场策略受质疑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6/2199754.shtml

  每经记者 陈时俊 发自上海
2011年1月,经历了淘宝官方店上5个月的网络试销后,富士胶片正式宣布“在中国内地市场开展‘富士胶片化妆品官网+淘宝旗舰店’的网络销售”。
在大牌林立的中国化妆品市场,对富士胶片这张“新面孔”的质疑声并不小。
有业内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中国化妆品行业比较庞大,各大化妆品巨头充斥其中,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此前毫无“群众基础”的富士胶片,却又采取网店销售的模式,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并不一定会轻易尝试,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
专攻网络渠道
在后数码时代,以柯达胶卷、富士胶片为代表的众多老牌企业纷纷面临转型的压力。转型后,在医疗健康等领域加大投资的富士胶片,在谈及化妆品业务的具体投入及销售回报时,并未给出相关数字。
“可能尚未达到集团1%的销售收入”,该集团内部人士透露。
2010年9月,富士胶片旗下的化妆品品牌首次以在淘宝平台上开设专卖店的形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早在2009年,该品牌的化妆品已在中国香港地区开设有实体店。
而试销情况似乎并不令人满意。
“其实光在网站上开通网店,把产品放上去,不做任何宣传的话,消费者一点都不了解产品,不会自发跑过来购买产品”,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副总裁青木良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坦言。
在淘宝试销5个月后,富士胶片化妆品开设中文官方网站,通过2个网络渠道进行销售。与此同时,实体店的销售模式依然未被富士胶卷集团采用。“我们希望官网和淘宝旗舰店能够起到相互协同的作用,并通过各方面的宣传促销活动,将网络销路打开”,富士方面表示。
“与传统渠道一样,化妆品企业专攻网络渠道都有相关的风险。成功案例如雅诗兰黛,1年在淘宝平台的销售额可达到几亿元,一些不知名的化妆品企业也可依靠 网络渠道每年销量破亿。但也有许多失败的案例。”国内化妆品行业营销专家张兵武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较之传统渠道,把‘宝’押在网络渠道上的机会与风险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
张兵武指出,目前许多化妆品企业都是以“多渠道、多模式”的方法在进行销售,选择不同的模式与其战略和投入资金有着直接的关系。化妆品网络渠道的“方便、平价”的优势已渐渐被大众接受。
“日本模式”或难成功
有业内人士评价富士胶片化妆品在中国的销售为 “照搬日本模式”,即起初依赖网络销售渠道,随后根据销售反馈及市场研究发展实体店业务。然而,对于习惯进入百货商超选购化妆品的中国消费者,能否对富士 专攻网络渠道的策略 “买单”?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表示“很有挑战”。
“一是中国消费者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完全认知其产品的技术诉 求,并且愿意使用其产品;二是网店的销售形式使得消费者无法现场体验其产品功效”,常轶智指出,“三是现在化妆品网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富士胶片化妆品在 中国市场的销售还将面临兰蔻、雅诗兰黛、倩碧、碧欧泉等知名化妆品牌的挑战。”
“对于这些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很长时间、犹如巨人一样的竞争品 牌,我们不可能和他们采取同样的方法来竞争,我们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在和消费者沟通的时候,表达产品优势方面的诉求,彻底地传递到消费者那里,让消 费者认知我们的品牌”,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横田孝二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横田指出,此前该品牌在日本的销售也是一开始在网络销售,后来才开设了店铺,“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内地开设实体店、开发针对中国的品牌或建立工厂的计划。不过未来也不排除进入电视购物、店铺销售等其他销售渠道的可能。”
对于富士的“过分乐观”,多名行业人士表示“网络渠道销售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销售,富士试图复制的‘日本模式’并不一定能在中国内地市场上奏效。”
日化业资深营销专家冯建军曾明确指出化妆品单一网络销售渠道的弊端。“原本网店渠道作为一个新兴渠道,很多企业也都认为这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 但是由于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和形成适合自身的目标渠道策略以及准入机制,仓促上阵、盲目竞逐,自然就造成了网店业务对于主渠道的反噬现象。”
“当前富士胶片化妆品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网购发展水平远不及日本规范,且消费者对于网购的‘习惯培养’也尚属于发展阶段,直接以网络销售作为唯一渠道具有很大的风险”,前述业内人士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9

搶進大陸醫療商機 連勝文押寶金衛

2011-1-27  TNM




今年第一檔TDR金衛醫療,本週 一(元月24日)掛牌。這家中國最大、已在中港美掛牌的金衛醫療集團,並沒有做台灣生意,卻選擇來台掛牌。本刊調查,背後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之子連勝文 有密切關連,他十分看好金衛,透過在香港成立的基金投資。連勝文告訴本刊:「我的避險基金年報酬率13%。」

今年國內第一檔掛牌TDR(台灣存託憑證)-香港上市公司金衛醫療集團,本週一在台北一○一大樓的證交所舉行掛牌儀式,會中出現一名神祕「貴客」站台,那就是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之子連勝文。這是自槍擊案件之後,連勝文首度出席公開活動。

稱摯友 連甘麻吉

剛躲過一劫,還在復原期間的連勝文,竟會現身一家大陸公司的掛牌儀式,令人好奇。儀式上,金衛醫療集團總裁甘源以「摯友」介紹連勝文,連勝文則以「我在香港的基金有投資金衛」,簡單帶過。

事實上,掛牌前,金衛上週五在台北舉行法說會,說明來台掛牌,是為了要償還銀行貸款,但法說會上,甘源豪氣說:「我們不缺錢。」

已在大陸、香港、美國掛牌,金衛為何還要特別來台掛牌?本刊調查,幕後推手之一是連勝文。嚴格說起來,連勝文算是金衛的股東之一。連勝文透過在香港成立的「Evenstar Sub Fund I」基金,擁有六.八四%的金衛持股。

連 勝文說:「金衛在香港價值被低估,我建議他們來台掛牌。」金衛從港股來台發行九千萬單位存託憑證(TDR),每單位訂價新台幣一一.二元,換算掛牌價約為 港幣三元,而金衛醫二十一日在香港證交所收一?四元港元,每單位TDR以二股港股計算,溢價幅度約七%。「金衛在港股本益比才十倍,反觀台股相關生技類股 高達三、四十倍。」金融圈人士說。

生病後 返港操盤

連勝文雖出身政治世家,但在外資圈可說十分活躍。他在美國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博士學位後,先後被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及摩根士丹利公司延攬,二○○五年他自立門戶,與另外二位合夥人在香港創辦Evenstar Sub Fund I 避險基金,擔任合夥人兼投資顧問。

○八年,連勝文接任台北悠遊卡董事長,去年中因罹病辭職。當時他說為了「減輕壓力及避開台灣媒體的追逐」,考慮重回香港的避險基金公司工作,指的就是這間Evenstar。

據了解,Evenstar是在○六年投資金衛。當初是連勝文的合夥人去接觸金衛,連勝文也看好大陸醫療商機。「大陸有十四億人口的市場,人都會生病,都需要上醫院看病,金衛把醫療器材、設備、醫院管理、醫保服務都串聯整合。」連勝文直誇,「這個生意人很厲害。」

被連勝文形容很厲害的生意人,正是頂著一顆大光頭的甘源。甘源成立的金衛醫療集團,市值約三億美元,港股掛牌近十年,在大陸醫療界,金衛醫做的幾乎是「獨門」生意,政商關係不難想像。

搶第一 親太子黨

現任中共中央國台辦主任王毅,是甘源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高他三屆的學長。「甘源關係雄厚,外界曾經傳言他跟太子黨關係匪淺,只能說金衛能拿下多張唯一而且特許的執照,很不簡單。」市場人士表示。

像血液回收系統部分,金衛於中國的市占率高達八成;在醫院管理部分,金衛是中國第一也是唯一的一家,取得全國性醫院管理牌照的外資公司,目前管理北京道培及上海道培醫院。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小弟郭台成,生前就是在北京道培醫院進行血癌治療,郭台銘除了捐款給道培醫院外,還一度想要在北京郊區與道培醫院合作興建醫院,後來做罷。

此外,金衛還是中國最大的臍帶血儲存服務供應商。在台灣,臍帶血儲存為開放市場,在中國則是特許行業,目前全中國只發七張牌照,金衛就取得三張半,除了北京、廣東、浙江外,還持有山東臍帶血庫約二成股權,在大陸算是「空前」紀錄。

「台灣的訊聯臍帶血,後來與郭台銘合作,但也是經過七年,去年底才拿到廣州的執照。」市場人士表示。在大陸醫療產業裡,郭台銘的勢力遠不及甘源。

因此,連勝文形容:「他(指甘源)的興趣是創造許多第一,第一家拿到大陸全國性醫院管理牌照、第一家到那斯達克掛牌的中國醫療公司、第一檔TDR的醫療類概念股。」

搭認證 事業起飛

事實上,甘源的竄起也是傳奇。甘源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讀的是日文系,畢業後進入對外經濟貿易部(現商務部)工作,進而認識日本二手醫療設備廠商。

九○年,甘源自行創業,三年後,認識正在研發ABRS(自體血液回收系統)設備的張明禮教授,成了事業一大轉捩點。「當時張教授說,只要人民幣三十萬元,你投不投?」甘源想想進口二手設備總不是辦法,就答應投資,而且還怕資金不夠,投了十萬美元。

後 來剛好遇上新措施,ABRS須經中國發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認證,結果,金衛從向衛生當局送件,到進行動物與人體實驗,一花就七年,砸下 去的錢從人民幣三十萬元變成四千萬元,最後終於取得認證,也甩開其他對手,自此事業一路成長,不但在中港美三地掛牌,如今還來台掛牌。

「這 是過去二個多月我最興奮的一刻。」連勝文開心地說。前陣子剛掛牌、引起認股熱潮的KY美食,連勝文個人也有投資。他自豪地告訴本刊:「我的避險基金年報酬 率一三%,已經連續二年獲選亞洲前十大避險基金。」同時,也為金衛叫屈,「香港人不懂臍帶血,(金衛)股價太便宜了。」擁有兩岸豐沛政商人脈,金衛的確不 容小覷。

連勝文小檔案

◎現職:國民黨中央委員、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副總召集人

◎出生:1970年2月

◎學歷:輔大法學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Juris Doctor)

◎經歷: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投資銀行經理、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副總裁、奇異(GE)亞太創投基金執行董事暨大中華區負責人、Evenstar投資基金資深顧問、悠遊卡公司董事長

◎家庭:父親連戰為國民黨榮譽主席,妻蔡依珊,育有2子

連勝文 所創基金的投資紀錄

除了金衛醫療,連勝文在港所創基金Evenstar Master Sub-Fund I Segregated Portfolia歷來投資標的還有泰德陽光、嘉禾娛樂等港股。

泰德陽光原經營多媒體事業,Evenstar約持股5%。2006年底Evenstar初入股時,股價僅0.1港元餘;泰德陽光去年9月宣布斥資78億港元(約290億元)收購新疆3座焦煤礦、轉型煤礦股時,股價曾漲到近0.5港元,目前約0.2港元。

Evenstar也曾投資華語電影巨頭嘉禾(現更名橙天嘉禾),持股近10%,2007年陸企橙天娛樂入主嘉禾後,欲全面掌握嘉禾,啟動購股,Evenstar似已獲利了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89

雀巢25億押寶養殖業 乳業巨頭「爭上游」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731854343/

 [ 雀巢打算投資25億元,逐步取消散戶養殖,全部改為規模化飼養,徹底改造現有模式 ]

雀巢中國要對它在哈爾濱雙城市延續25年之久的「企業加農戶養殖模式」大動手術了。它打算投資25億元,逐步取消散戶養殖,全部改為規模化飼養,徹底改造現有模式。

要知道,雙城市可是全國第一大奶牛養殖市,也是雀巢在中國最主要的奶源基地,一度曾是雀巢在中國推廣企業加農戶養殖模式的成功標竿。雀巢怎麼了?

25億押寶養殖業

1月11日,雀巢與雙城市政府簽訂了一項合作備忘錄。內容顯示,除投建一個奶牛飼養管理培訓中心和三個不同形態的示範牧場外,25億元的投資將主要用於建設187家規模化奶牛小區,每個小區養殖規模在300頭奶牛以上,大約投資1500萬元。

這些小區將成為雀巢在雙城的主要奶源供應地。

而此前的雙城,超過1.2萬家養殖農戶中,百頭以上的規模化牧場或小區僅80多家。這一鬆散的散戶養殖模式,曾使得雀巢與它們之間的共生關係,因外部環境變化逐漸變質。

早在1987年,當北方奶牛養殖業還不成系統時,雀巢已開始著手創建自己的供應鏈。它通過給當地培育雙城奶牛基地,投入巨資幫助奶農採購奶牛及飼料、提供技術等,建構起與奶農之間的信任,一度帶動當地農民發家致富。

但隨著飼料、人工等養殖成本提升,雀巢與奶農之間圍繞奶價展開了利益衝突,矛盾頻發。其間,雀巢雙城個別員工曾被曝故意減少秤重、壓低奶價,引發奶農不滿。雙方一度出現激化局面:蒙牛、伊利等國內奶企對雀巢在雙城的奶源截流。

「現在奶源總體不足,越區收奶、搶奶現象的確存在。」雙城市一名政府官員表示,即便是雀巢在當地關係最緊密的直供牧場,也常遭到來自其他奶企更優惠的價格競購。

壓力之下,雀巢無奈加大了對上游奶源的控制能力。25億元的投資,或能幫它將其中的小散戶扶持成規模化的養殖基地,形成穩定的供應關係,加強對全產業鏈的監控能力。

中投顧問食品研究員周思然認為,對雀巢而言,建設奶源基地至關重要。首先,雀巢奶源「公司+農戶」模式產生了各種問題,已不適合乳業未來發展,也無法真正保障產品質量安全,達到消費者的預期;其次,乳業快速發展促使雀巢必須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在未來競爭中取得優勢。

雀巢大中華區總裁狄可為給出的理由是,25年前後的環境已發生變化,公司「必須改變模式」。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王德勝認為,規模化養殖小區建成後,雙城養殖業會得到徹底改造,產業鏈競爭優勢會更加加強。

乳業巨頭「爭上游」

事實上,這一動作的背景是安全問題。去年最後一季,除雀巢雙城被曝奶源安全隱憂外,11月,黑龍江飛鶴乳業被曝員工感染布魯氏桿菌病。業界專家爆料,布魯氏桿菌其實在養殖廠100%存在;而近日,蒙牛四川分公司產品被檢出致癌物,蒙牛解釋說因飼料受污染導致原奶含毒,這一解釋則激起更大的浪花。奶源安全一再挑戰公眾底線。

這顯然不是個案。事實上,蒙牛、伊利、恆天然等國內外乳企在中國也都加大了對上游奶源的投入與建設。三聚氰胺事件後,下游發展速度過快,上游供給不足,這被視為中國乳業問題頻發的根本原因之一。此後,奶源建設被各大乳企提上日程。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表示:「我國奶業正處在轉型期,從傳統向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方式轉變。」

此間,規模化養殖佔比逐漸提升。中國奶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0年,規模養殖提升了17%。但與新西蘭、歐美等相比,我國規模化養殖佔比仍然偏小。

截至2010年末,中國奶牛存欄100頭以上的場(小區)佔比僅28.4%。從散戶養殖到規模化,中國乳業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但跟蒙牛、現代牧業等國內激進的投資萬頭牧場模式相比,雀巢、恆天然等外資企業的在中國養殖方式更為謹慎。

萬頭牧場的投建帶來的糞便處理能力、疾病及疫情風險控制能力等被認為是中國乳業下一步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之一。

「我們的牧場通常是5000頭以內,並且是分階段逐漸鋪開,目前規模較小,這樣理想的規模會便於應對諸如糞便處理等牧場管理能力的挑戰。」恆天然集團中國區總裁騰斐勵此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其他一些乳企,可能會選擇更大規模的牧場,而恆天然也在觀望它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截至目前,恆天然在中國有三座牧場。

雀巢在對雙城的養殖模式進行改造時也帶有謹慎。它並非一步到位,而是按照500頭小型牧場、1000頭中型牧場、3000頭大型牧場這一逐級遞進的模式搭建。

「我們當然需要更多的牛奶,但是建超大型牧場不懂怎麼管理是很危險的事情,大型牧場對管理能力、飼養人才的培訓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這些都需要經驗的累積。」狄可為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40

閒話押寶:成王敗寇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yl1.html

明天游英倫三島,臨行前說一個朋友圈中流傳的故事吧!

 

瘋狂的台灣佬

十幾年前,有一個台灣佬,拿著僅有的十幾萬美元開始了他的鞋廠創業大計。他首先飛去了美國,向一家大型採購商許以非常吸引的回佣,並以很低的報價拿下了大額的意向定單。 

他又回到以月租十萬元人民幣的成本,租下了一家規模宏大的廠房。登報招聘員工、邀請供應商,他把剩下的錢以緩慢的速度陸續添置和定製設備(只給訂金)。工廠門前擠滿了前來登記應聘的普工,一副正要大展宏圖的景況。

供應商找上門來了,他們眼中看到的是一家規模很大的大客戶。先不談價格條款,有意的供應商必須先看厚厚的須知,然後再先填寫一大疊供應商審核文件,要經過產品批核和驗廠才能夠加入供應商名單。

待供應商完成審核後,才告知公司規定付款條件是月結一百二十天。一些穩健的生意人拒絕了大好的機會,但還是有一些冒進的供應商不願錯失良機,同意了賒賬。

定單接下來了,美國佬也來中國看廠。他們看到的是大批正在招聘的工人,正在搬進和建設中的設備(鞋廠設備不值錢,但錢還是遠遠不夠),和供應商正在付運進來的材料。這下子美國佬也相信了台灣佬的實力,把三成的訂金打了過來。

訂金收到了,台灣佬這下子心也安定下來了,他用收到的錢趕緊剩下的設備拉了回來,工廠順利運作,也越來越多的供應商相信這家大廠了,次年工廠營業額已經達到千萬美金。

 

成王敗寇

轉眼之間十幾年了。台灣佬已經退下火線,美國佬也退休了,而他的供應商也賺了不少錢。至今,還有不少他的供應商對當年成功打入這家工廠沾沾自喜,唯一失落的是當年那些保守的供應商。也許,這就是人生。

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三贏故事,但放在今天又是否可以重演?

 

可否持續發展

最近裕元旗下的寶勝「突然」失去了CONVERSE的代理權,難道前幾年上市前就不知道有可能失去?也許可恨的只是它並沒能夠在圈錢後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否則這又可以是完美的三贏故事。只是,以如今的經營利潤率,這種神奇的三贏故事並不容易再度重演。

 

最怕找不到上市的理由

說到代理業務股,不能不提中橋金視和銀基這兩隻牛股,前者是央視的廣告代理商,後者是五糧液的代理商。如果這種代理收益是可持續的,為什麼要上市?我最怕這種找不到上市的理由的股票,為名氣上市?屁話!

圈錢>收購>再圈錢,這種神話般的結局,未來必然難以重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25

港交所押寶LME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22/100403293_all.html

在天際線扎堆的倫敦主教門大街(bishopgate),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靜靜呆在角落。

  這家歷史悠久的金屬交易所,其基礎金屬期貨及期權合約交易約佔全球市場比重80%,掌握著全球有色金屬的定價權,LME也是現在世界上最後一個會員制商品交易所。

  「LME交投規模巨大,只要稍微抬價,從非盈利變成商業化運作就意味著一筆可觀的商機。因為這個交易平台能夠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會吸引更大的交易量參與。」一位交易所高管做出如此評價。

  自從去年LME透露出售意圖後,全球多家交易所競相逐鹿。

  香港交易所(00338.HK,下稱港交所)低調出現在競購名單中,並最終擊敗所有對手,成為LME最終買家。6月15日,港交所與LMEH(即LME控股公司)達成收購框架協議,擬以13.88億英鎊(合166.73億港元)現金收購LMEH全部已發行普通股本。

  儘管不少期貨業內人士非常看好這筆收購,認為港交所極具戰略眼光,然而資本市場顯然並沒有買賬。自港交所與LME達成收購協議後,股價一直下跌,6月15日當日股價更是逆市下跌4.4%,之後一週的股價繼續下跌了4%。

  更令港交所撓頭的是,「我們必須對LME股東做出保持會員制等傳統的承諾以促成收購,同時必須向港交所的股東交待這是一筆不錯的買賣。」港交所集團總裁李小加向財新記者表示。

  作為有中國背景的交易所,反對這一收購的對手利用「中國威脅論」將這一個單純商業運作的交易行為翻譯為中國的惡意收購。而這也為此番收購的最終完成,埋下了不確定性的伏筆。

  根據港交所的公告,LMEH將在7月舉行股東特別大會進行投票。收購建議必須獲最少持75%LMEH股權的股東投贊成票。

逐鹿與勝出

  2011年LME發出收購信號時,與港交所一起競購LME的,包括ICE(即洲際交易所)、CME集團(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等這些全球數一數二的期貨交易所。

  與這些對手相比,缺乏商品期貨經驗的港交所,顯然黯然失色。

  CME集團是全球最大期貨期權交易市場,傳統上主要側重農產品期貨,而以服務國際能源巨頭和國際投行的ICE的強勢背景也不容忽視。

  出於小心謹慎,港交所競購策略是,「我們不領頭,但我們跟著跑,做第二名,但不能落下距離。」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說。

  「這既是我們的策略,也可以說是對我們眼光的認可,畢竟領先的是一家國際級商品交易所。」李小加強調。

  經過數輪競購後,CME在最後一刻宣佈退出競購。不過,港交所仍然必須面對最後一名勁敵即ICE。ICE是美國第二大期貨交易所,以擅長併購著稱。無論是港交所還是ICE,均承諾將保留LME傳統交易模式。雙方在最後一輪的報價相當,但港交所承諾兩年內不提高交易費用。

  與港交所相比,ICE有貴金屬交易經驗,同時在倫敦有一家成熟的結算公司,這對於一直想建立自己結算系統的LME股東來說非常誘人。

  LME現有的70家股東中,大部分都是會員,因此對LME自身的盈利本身並不在意。

  LME總裁馬丁·阿伯特(Martin Abbott)也多次強調LME並非一定要出售。LME之所以考慮出售,主要是因為計劃成立自己的結算所缺乏資金。目前所有的業務均透過一家外間結算所進行。

  ICE公告顯示,其業務主要服務於國際能源巨頭及國際投行。但多名期貨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ICE在以往的併購上曾有過污點,曾將併購過來的IPE(即英國國際石油交易所)拆分。收購LME後要覆蓋高價的現金流,ICE還可能採用相似手段,包括迅速提高交易價格,把傳統的每日報價合同變成很簡單的每月合同,放到電子交易平台迅速交易。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指出,港交所看重的,正是LME的傳統交易規則,包括圈內公開喊價模式,確保價格與實體經濟緊密聯繫。而世界上其他期貨交易所,包括中國期貨市場在內,都已經偏向金融化而非實體化。而實體經濟需要一個與之聯繫緊密的市場來對衝風險。

  香港商品市場一直未能發展起來,主要原因就是香港缺乏商品的終端買家,這已經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短板。而隨著中國逐漸成為金屬等各類資源的消費大國,佔據著全球40%金屬消費,具有與內地溝通優勢的港交所,自然不甘心放棄這唾手可得的市場。

  「收購世界最大的金屬交易所,裡面又有那麼多中國人交易,我們正好利用中國的對外開放,利用這個平台,進行跨越式發展。」港交所相關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市場對於LME而言也極具吸引力。

  長久以來,LME遲遲無法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不但不能在中國設立交割倉庫,而且由於中國外匯管制,內地客戶進入LME平台交易也非常麻煩,基本都是通過香港經紀公司進行操作,僅少部分直接與LME經紀公司建立保證金項下的交易。

  在LME出售過程中,中國內地交易所因為不是公司制,不具備收購主體資格而沒有參與。

爭議LME價值

  作為全世界惟一一家由交易成員控股的交易所,LME過去一直以「限制溢利」模式經營,維持低收費使其股東會員們受惠。

  2011年,LME成交的交易單位達1.47億手,合約名義價值相等於15.4萬億美元,但巨大的成交規模並未給LME帶來實際盈利。

  2011年底,LME淨資產7643萬英鎊,稅後盈利768萬英鎊,港交所的收購價是13.88億英鎊,相當於181倍市盈率。由於港交所沒有說明其估值基礎,因此其過高的市盈率令市場不安,港交所必須為此向銀行借貸至少11億英鎊。

  在李小加眼中,非盈利和微盈利是LME的基因決定的。

  他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指出,由於LME原來的會員同時也是股東。因此,如果採用其他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價格,LME肯定有很高的盈利,但結果是利潤貢獻了稅收之後,以分紅形式回饋股東。如此一來,還不如直接把交易成本降下來受惠股東。

  「在我看來,任何一項要100多年才能收回的投資都是很猶豫的。」新永安(香港)期貨公司總經理江林強指出,這項收購反映了港交所在商品期貨方面缺乏經驗以及急於進入商品期貨領域的心態。

  公開資料顯示,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收購芝加哥交易所時作價105.12億美元,收購市盈率為57.2倍;紐約證券交易所98.3億美元收購Euronext,市盈率僅為32.3倍。

  但李小加在公開場合強調,LME過去一直以「限制溢利」模式經營,因此評估LME價值時,不可單獨考評LME過往盈利。

  他告訴財新記者,收購LME後,港交所會全力打造垂直管理的一個結算系統,預計未來從結算中產生部分收益。

  此外,港交所收購後將開發價值鏈產品、指數產品和人民幣計價合約等新產品,而新產品一定是新價格,這一價格將參照其他交易所的交易價格。預計這部分的收入所產生的現金流將完全可以覆蓋收購價格。

  金鵬期貨公司董事長常清告訴財新記者,港交所收購LME會有新的盈利機會,主要是開發新品種,「這是最大的機會」。

  港交所在這筆收購中,採用的是貼現值估價方法。按照未來預期可能產生的現金流按折現率產生現在的估值。

  李小加打比喻說,引入港交所一個新股東,就像給LME一張支票,上面的金額代表了未來的現金流,一次付了現金給LME,港交所慢慢再賺回來。但是,以後按商業運作,就會引入新服務,新客戶,這些人使用這個平台是需要付費的,而且這個費用是參照市場價,錢就可以賺回來。

  他強調,即使「價格增加50%也很有競爭力,對於客戶來說,也很願意到這個平台交易」。

  LME之前宣佈自今年7月起調整合約收費,按照調整後的標準,LME2011年的盈利達2382萬英鎊,按此計算,收購市盈率降低到58倍。

  李小加還預計,收購LME完成後的第三年將開始逐漸為港交所盈利增長作出貢獻。

  不過,市場仍對此心有疑慮。美銀美林報告稱,即使2015年前,LME盈利將會提升,但反映在2013年至2014年的投資資本回報僅約2%,2015年前料升至約3%。其投資回報吸引力並不高。

定價權之夢

  商品交易的金融化,使資金實力和渠道成為最終爭奪定價權的兩個籌碼。中國是目前世界金屬消費大國,而這一龐大的需求並不能在市場上獲得合理的對沖價格機制。增加中國的交易商,引入交易量,這是LME和李小加共同看重的機遇。

  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一名研究人員向財新記者指出,與其資產和盈利相比,LME的核心價值在於其有色金屬的定價權。

  為人們所關注的LME定價權,主要由圈內公開喊價模式所決定。能在圈內公開喊價的只有12家圈內會員,而圈內會員必須最低持有25000股B股。這些會員資格為一些老牌的國際金屬或金融機構擁有。

  當前中國在國際金融期貨市場上「話語權有限,只能按國際規則參與交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國內一名期貨公司高管指出。

  但市場持保留意見者認為,單靠收購交易所並不能取得定價權。「如果是為了影響定價權,中國政府就算是買了這個平台,也需要在市場上拼資金。」一名在倫敦從事貴金屬的交易員指出,即使收購了,中國仍拿不到定價權,正面交鋒需要付出很大代價。「中國才參與沒多久。資源和渠道都不掌握在自己手裡。」

  多位市場人士認為,更大的可能性是,在港交所與LME所承諾的2015年之前不改變傳統之後,大量發行新產品,而在新產品上增加新的交易規則,從而削弱舊規則的影響力。

  「港交所如果能收購LME,這樣港交所的人就能進入董事會,可以制定規則和章程。即使不能改變它的規則,至少新上的品種,可以制定新的規則。」上述期貨公司高管指出,影響定價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交易所規則,二是仲裁權。

  不過,港交所相關人士指出,港交所股東較為分散,七成以上是國際上的基金公司。根據港交所與LME之間的協議,至少在2015年之前,港交所顯然不會改變LME的傳統交易模式,也將保留LME現有會員制級別及相關資格條件,包括B股持股及股本要求。

  更重要的一點是,「國內期貨不對外開放,國際客戶不能進場交易,中國內地交易所不可能拿到定價權」。一名國內期貨行業監管人士指出。

人民幣佈局

  實際上,在定價權之外,港交所這筆天價收購背後,存在著更深的邏輯和商業價值。

  根據披露的收購計劃,港交所將加強亞洲(包括中國)的市場數據發佈及聯通網絡,支援LME將倉庫網絡拓展至亞洲(包括中國),利用其在香港的人民幣交易、結算及交收基礎設施開發新產品等。

  這些對中國市場的需求,如按港交所的戰略意願一一實現,必須獲得中央政府的支持。

  「港交所是希望通過收購後,將來LME主要的交割場所轉移到亞洲,便於國內處於地下的客戶在LME平台上大量交易。」前述國內期貨行業監管人士稱,通過這種方式,可倒逼中國期貨市場開放。

  促進中國期貨市場開放的思路,也獲得業內人士的認可。新永安(香港)期貨公司總經理江林強指出,在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及境外投資者還不能直接參與國內期貨市場的前提下,間接開放是一條可行之路。

  開放進程中,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是重要的環節。香港一直對打造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野心勃勃。李小加指出,人民幣的國際化給港交所帶來商品、固定收益和貨幣全方位的發展。因此兩個公司有極高的互補性,即把世界上最大的金屬交易所和世界上最大離岸中國交易所成功合併。

  傳統上,LME合同主要以美元計價,並允許各家公司以歐元、日元和英鎊結算。但由於中國市場需求龐大,在LME的交易份額不斷提升,同時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推進,前不久有外媒報導,LME正在考慮讓交易員們使用人民幣來結算合同。

  這正是港交所收購LME後將要推行的主要舉措之一,利用其在香港的人民幣交易、結算及交收基礎設施,推行新產品和服務,包括人民幣計價合約。

  「人們做交易時,就不用再對沖人民幣了。」對此,港交所內地業務發展部主管楊秋梅告訴財新記者,「也可以在這邊結算,幫助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因為用人民幣結算,人民幣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上述在倫敦從事貴金屬的交易員則更為看好這個前景。他認為,出於更長期的考慮,港交所很可能推出一些對中國企業有利的規則。如果未來LME全部產品都必須用人民幣結算,「那對中國絕對是個利好。這就不是說花100億港幣,花1000億港幣都值得。」■

  本刊實習記者戴甜、記者張翃、沈乎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17

【人物】新浪創始人王志東:四次連續創業者押寶在線教育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4/56845.html
 在剛剛過去的一週內,在線教育領域有頗多動向:如李甬關閉粉筆網將重心轉移猿題庫,龔海燕從91外教轉戰梯子網;然而現在有一個令業界矚目、旁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大佬也參與其中了,他就是王志東。他創辦的是「校內外」,事實上網站已上線1年(根據王志東最早的一條動態是2012年11月22日,應該經過內測和公測階段),直至近日才在媒體上放出了消息。
 
  先簡單瞭解王志東的履歷: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無線電子學系;1990年就職北大方正集團;1992年成立新天地電子信息技術研究公司,專門做窗口界面小軟件,開發出「中文之星」軟件;1993年得到四通集團500萬港幣投資創辦四通利方;1998年四通在線和美國華淵資訊合併為新浪網,王志東擔任四通利方及新浪CEO兼總裁;2000年帶領新浪在美國上市,2001年王志東被迫離開新浪。
 
  本文所要講的時間點就是從這裡開始,王志東離開新浪後創辦了點擊科技,專注協同軟件;一年後推出了第一套企業管理軟件「競開協同之星」;2004年2月,點擊科技獲得由美國富達國際牽頭的1300萬美元風險投資;2006年進入即時通信領域,推出IM2.0概念的Lava-Lava;2009年1月,又獲得聯想投資新一輪投資,數額不詳,但仍專注IM領域。2010年Lava遊戲網上線;2013年創辦校內外,為中小學學生、家長和老師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平台。
 
  在這段長達12年的時間內,可以說王志東在事業上做得不溫不火,主要是因為新浪在當時太成功,於他個人而言也是一種頂峰,很難再去超越;但是人們基於此前的認識對他的期望卻非常高,這就是矛盾了。無論如何,王志東能一直以創業者的姿態做事是值得敬佩的:第一次創業是新天地,因工作環境而選擇主動出走;第二次創業是新浪(四通利方),因股權結構和資本壓力被迫離職;第三次創業是點擊科技,堅持了三年還未實現盈利;如今又第四次創業,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然而不管結果如何,他享受的卻是創業的過程:「爬山有兩種爬法,有的人看到了好的風景就會安營紮寨,駐足欣賞;而有的人只在乎爬山的過程,爬了一座又一座,卻從不停留。創業就像後一種爬山,魅力就在於過程,所以我從不留戀風景。」撇開外界的光環和人們對他或褒揚或敬畏或不理解的評價,其實王志東就是一個一直在路上的追求內心幸福和自由平衡的創業者。
 
  那麼,校內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產品?首先認定它是屬於在線教育,因為面向的用戶是天然與學校聯繫在一起的師生還有家長,使用的是互聯網工具(網站+App);其次,它進入的是一個K12教育,即幼兒園、中小學這個細分市場;再者,與梯子網等同類垂直教育網站不同的是,它是以即時通訊加記錄分享這個需求切入的,不是考試題庫也不是公開授課。在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下,為了考試而做題被認為是剛需;而(在線)溝通是否為剛需暫無定論。不過,點擊科技在IM這方面已深耕數年,具有一定的優勢。
 
  再來看它的產品形態:以群組為紐帶的互動,基於班級、年級、學校、興趣、社團、家長等等一切關乎校內外的都可以組建群,人數上不限;群可私密可公開(不用驗證),群關係可以繼承,一個父群下有多個子群(比如一個學習下有多個年級)。每個用戶可以發日誌、圖片、文件,用戶之間可以加好友、發私信。針對不同角色的設定上,老師可佈置作業,發通知,發課表、課件、學生照片等,學生、家長可以看通知、下載圖片等;另外,有PC端和手機應用,可實時同步。
 
  目前,作為用戶還沒有直觀地感受到其核心訴求體現在哪,與粉筆網定位微博式學習社區不同,校內外並不主打學習,而是溝通,是一個促進師生與家長良性互動的平台,非純粹的SNS類產品。校內外的一大亮點是創始人王志東以親切的形象出現在「志東茶館」,發佈照片、日程動態,分享對教育、網絡的看法等等,試想一界IT大佬與用戶平等地對話是很難能可貴的。這裡相比新浪微博上那些高高在上不屑於與粉絲互動的大V,看上去多了一份平等和真實,當然也是因為目前還是輕量用戶級別。
 
  總體上感覺校內外類似「小眾的人人」,用戶量不大,Alexa的監測不充分,無法統計流量數據;而形式上像最初的人人(沒有嵌入遊戲等第三方應用),但是憑藉大學生用戶群體崛起的人人網面對老用戶的畢業而慢慢流失和新工具(微信及其他)帶來的衝擊,很可能成為過去式。而校內外從中小學做起,這群人是下一波移動互聯網的主體,若能夠培養他們的使用習慣,贏得用戶的同時也能搶佔先機。
 
  從點擊科技到校內外,王志東走出來的這條路顯然沒有以前那麼光鮮亮麗,尤其在線教育更不是一條康莊大道。他的再次創業眼看著撲朔迷離,結果又將如何,現在自然不好妄下定論;但不管怎樣,他敢於挑戰自我和不斷嘗試的精神值得稱道,畢竟在中國,我們需要這樣的創業者來做些什麼或者可能去改變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